初中语文完整教案设计(热门7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石壕吏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完整教案设计 篇1
教学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同样以教为中心,但更注重学生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两首,理解古诗的大意和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的大意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中的意境和深层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古诗原文及注释、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古诗的背景或作者生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感知: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讲解分析:教师结合注释和背景资料,详细讲解古诗的大意和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古诗的意境。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每组选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背诵积累:学生尝试背诵古诗,教师提供背诵技巧和方法。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古诗与现代生活的联系,或推荐相关阅读材料。
初中语文完整教案设计 篇2
什么是教学设计
答: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
1、过程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了学法、教师、资源、学习方法、条件、情景等要素。教学设计就是要创设这样一个系统,并利用系统的科学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2、教学设计是从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学习者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3、教学设计需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转变传统的备课观,体现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相互作用。
教学设计理念和依据
一教学设计理论
1、现代教学理论
理论的指导是教学设计由经验层次上升到理性、科学层次的基本前提。科学的教学理论是对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表现。依据科学的教学理论和学习原理设计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案和措施符合教学规律。教育工作者只有自觉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设计,才有可能是教学摆脱险隘的经验主义,进而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的是学习的选择性、体验性、主动性、主观性,将学习看成是学习者对外在信息自主“生成”意义的理解过程。已有的经验是生成性学习的核心因素。生成性课堂教学能使学生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直接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时又可以使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产生新的生成。
3、系统科学原理
(1)整体原理。
生成性教学设计也不是一盘散沙,它的设计是把多种因素的内部结构及“边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诸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价,其中教学目标起指导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同时,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系统的分析与系统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2)程序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且前一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而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
特点,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其程序的规定性及联系性,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3)可行性原则
教学设计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学设计应能指导具体的实践。
(4)反馈性原则
教学成效考评只能以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及对学生作业的科学测量为依据。测评教学效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反馈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完整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短歌行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2.学习短歌行的韵律和写作技巧。
3.分析短歌行的意境和情感。
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
1.短歌行的写作技巧和韵律。
2.短歌行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
1.如何分析短歌行的意境和情感。
2.如何运用短歌行的写作技巧和韵律。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课堂讨论。
3.个人写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介绍唐代短歌行的背景和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短歌行的意境和情感。
二、讲授(20分钟)
1.分析短歌行的韵律和写作技巧。
2.分析短歌行的意境和情感。
三、课堂讨论(20分钟)
1.分组讨论短歌行的意境和情感。
2.分组讨论短歌行的写作技巧和韵律。
四、个人写作(30分钟)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写一首短歌行。
2.学生交换作品,互相评价。
五、总结(5分钟)
1.回顾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
2.强调短歌行的意境和情感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本堂课通过分析短歌行的韵律和写作技巧,以及讨论短歌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个人写作环节让学生有了实践的机会,并通过互相评价,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但是,课堂时间有限,个人写作环节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以便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短歌行的创作过程。
初中语文完整教案设计 篇4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今天,我们学习《石壕吏》。(板书文题)
二、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
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
3.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全班齐读。
三、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2.学生默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3.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像,再现诗中的情节。
选两位学生口述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发动其他同学补充,共同丰富画面、情节。
4.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多媒体显示:
(2)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
(3)提问: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明确: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蛮横,凶暴无比。
(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5)学生听读配乐朗诵,深深体味诗作的思想情感。
5.赏析本文巧妙独特的构思艺术。
提问: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只用120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归功于诗人巧妙独特的构思。从诗题上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现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一篇“抒情独白”。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情节中可能隐去了吏的“怒”“呼”。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曰“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答曰:“室中更无人……”;最后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四、学生自主质疑,深入理解诗意,进入探究阶段。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为何总是一言不发,难道他不该上去义正辞严指责官吏吗?临行独与老翁别,似乎也没有安慰的表示,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2.“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幽咽”的人是谁?
3.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的原因是什么?
4.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五、学生齐背诗歌,或抽查背诵
六、课堂小结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2.阅读《登岳阳楼》,感受诗人深沉而广阔的胸怀。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参考答案:
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登上岳阳楼,面对洞庭湖水,产生万千感慨。诗中饱含着诗人对穷途潦倒生活的深沉慨叹:对终生壮志未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诗人由个人的不幸遭遇,联想到万方多难的社会现实,由小天地转入大天地,由个人的悲伤转向“戎马关山”的`家国之痛,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深情,并以“凭轩涕泗流”之情态与开篇“今上岳阳楼”所见的壮阔气魄构成照应之势,表现了一位伟大爱国主义诗人的深沉而广阔的胸怀。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训练
1.古诗中多用对偶句。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找出杜甫《春望》中的对偶句,仔细体会它们在结构上的特点,并模仿写一两组对偶句。
2.改写《石壕吏》。
注意发挥合理想像,补充出诗中表达跳跃的部分,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方式。
二、关于举办“古诗文朗诵赏析会”的设想
内容是小学、初中一二册上学过的诗词文,赏析内容自己按理解准备。要求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文手段完善地再现作品的意境并完成对作品的赏析。
三、开放探究
阅读《春夜喜雨》,回答问题。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问:题目《春夜喜雨》,诗中却无一“喜”字,结合诗句分析,“喜”字表现在何处?
参考答案: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样的“好雨”,虽诗中无一“喜”字,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叫“好”。第二联所写,显然是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分明是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像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又表现得多么生动。
初中语文完整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杜甫诗歌“诗史”的特点。
4、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前准备】
关于战争的图片及关于石壕吏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战争图片,问:战争会带来什么?
(通过这个问题导入今天的古诗——《石壕吏》)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让学生尝试圈点疑难字词)
注意重点字词:
逾墙走:越过墙逃跑 一何:多么
戍:防守 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 绝:没有
幽咽:隐约、轻声地哭。 犹得:还可以
2、给文章定朗读基调: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朗读语气该是怎样?
明确:(悲愤沉郁)
3、投入感情再次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人感觉诗歌的学习必须从朗读入手,好的朗读是进入“情”的关键,进入“情”后才能更好的理解认识作品。因此这个环节是本节课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激发学生兴趣和下个教学环节的重要铺垫。】
三、研读课文,明确主题
1、思考:全文围绕那两个字展开的?
明确:捉人
2、为什么捉人?捉何人?老妇人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中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打仗抓人;抓壮年男子;“老妪力虽衰”(看图)
3、为何连这样一个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过?(多媒体展示写作背景)
明确:通过了解背景后重点介绍杜甫是将途中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学生复习文学常识:《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再者结合当时时代背景介绍杜甫的诗为什么称是“诗史”。
4、主要内容分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头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 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内容?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
(2)研讨:a、为何吏要夜捉人?
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b、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当时的时代气氛。
兵荒马乱 鸡犬不宁
总结;一段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下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由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
(3)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对比分析
这两句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强烈的对照;两个“一何”更加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是全诗的开端,本人在这里介绍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及设计一些简单的小问题,目的是让学生能准确的把握住当时的时代气氛,初步感知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
四、即兴发挥,深入理解
(1)、把吏和妇人的对话用现代文的方式陈述(意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让同学进行即兴表演,揣摩人物形象。(意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总结:这二、三两段是本文的重点,就是老妇致词的内容,事件在这里也达到了高潮。
(3)最后一段的写作意图(提问:如果去掉后会有怎么的效果?)
夜久表明老妇哭诉时间长,可以看出县吏的凶狠。如闻二字一方面老妇这家的凄苦绝望,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有无限深情。老妇被带走后这家到底会怎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是事件的结局。
(4)、总结性研讨:
a、吏和老妇的形象。
明确:吏(蛮横 凶狠)妇(凄苦 悲伤)
b、文章结构
明确:开端(1)致词的由来
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
结局(4)致词的结果
【设计意图:这部分本人认为老妇与吏的对话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设计了两个带有趣味性的学生展示环节,目的是在互动中化繁为简,从而使二者的形象直观的呈现出来。再者结尾部分通过本人启发性的情感引导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五、小结
通过这首“诗史”诗,我们可以想象下老妇被带走后在军中的生活,再试着想想孤苦伶仃的老翁又会是什么样子?他们还能再见面么?因此,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不易,望大家珍惜。
六、作业
1、背诵。
2、续写。
初中语文完整教案设计 篇6
《葡萄沟》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葡萄沟是个好地方。那里出产水果,其中葡萄最惹人喜爱。葡萄的品种多、颜色鲜、味道甜、产量高,制成的葡萄干非常有名。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葡萄沟在什么地方,那里出产什么水果,哪种水果最惹人喜爱。第二自然段先讲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长得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再讲到了秋天葡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最后讲那里的老乡待客热情。第三自然段先讲收下来的葡萄运到阴房,接着讲阴房的样子,再讲葡萄干的制成,最后讲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的特点。第四自然段赞美“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概括全文。
教学内容:
1、理解课文内容,课文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那么它到底好在哪些方面。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学习课文中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4、感受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
5、学了这篇文章,你能说出葡萄干的制作过程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葡萄沟美在哪里。
2、交际目标:利用对话和人热情相处。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葡萄沟好在什么地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1、理解葡萄的特点及葡萄干的制作方法,读好长句。
2、体会“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法:启发式、讨论式、表演式、自学式
教学过程:
一、实物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一大串葡萄:
板书:葡萄沟
二、以读为本,认知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学生读课文,学生字。
2、思考:你觉得葡萄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葡萄沟是个好地方。(板书:好地方)
三、带问题品读课文,品读感悟。
作者也说是个好地方。那葡萄沟究竟好在哪里?我们赶快去葡萄沟看一看。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选择你体会最深或最喜欢的词句,把它画下来,在小组内交流,并试着读出感情来。
三、新课。
(一)、教学第一段。
1、师: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我想知道它好在什么地方吗?(想)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来读第一段。(抽生读)
2、师:读得真不错!下面由老师领着小朋友读:
葡萄沟在什么地方?葡萄沟出产什么?出产些什么水果?
最喜爱的是什么?(葡萄)哪位小朋友来读出喜爱之情?(抽学生巩固读一、两次)
3、师:读了这段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读吧!(生齐读本段)
4、师:让我们来夸一夸葡萄沟吧!(指黑板提示)——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二)、教学第二段。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生读)
2、师:读得真认真!从这段中你感受到葡萄沟好在什么地方?请同桌互相说说。
——根据说的内容边读边讲解。
步骤:先把说的读一读,把“一个个”“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读好。
3、师:葡萄有很多颜色,请在书上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用“——”勾出来。
师:现在用你神奇的画笔把葡萄涂上你喜爱的颜色,涂好后自己把它挂在“凉棚”上,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先涂好。
(师巡视,生自己挂,先挂上的`给予加油。)
4、师:哇!这么多颜色,真美!书上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它,谁能把它找出来?(五光十色)
我们来读一读这个词语。葡萄这么美,我们再把这句话读一读。(生读)
5、师:葡萄沟里的葡萄不但很多、很美,连老乡也非常好客,大家把这句话找出来,我们请一个同学来读。(抽学生读)
大家一起来读,好不好?
生回答,师给予鼓励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7、师:维吾尔族老乡这样好客,让我们再夸一夸葡萄沟吧!那么我们找个同学说说他自己是怎么夸老乡的。
(三)、教学第三段。
1、师:葡萄沟真美,葡萄还有另外一种用途,可以制成……?(葡萄干)师出示葡萄干。
大家来尝尝,这葡萄干是什么样的味道?(甜)我们把它说完整,好吗?(葡萄干的味道可真甜呀!)
想不想知道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
2、师:葡萄干是在哪制成的?这里的葡萄干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4、师:现在请同学们互相说说,请加上“先、接着、再、后”等表示顺序的词语。(先互相说,再抽同桌起来说)
5、师:说得真好,那么这里生产的葡萄干究竟怎么样呢?(鲜、甜)
我们再把这句话读一读,怎样才能读出“甜”的感觉?(抽学生读,再齐读)
6、师:读得很好,把鲜、甜的感觉都读出来了,我们再齐读本段好吗?
7、师:让我们再夸一夸葡萄沟吧!(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四、课堂总结,今天大家到了葡萄沟,得到了新的收获和体验,希望你们能把今天去的好地方向你的朋友、家人介绍一下,让更多的人了解美丽的葡萄沟,了解我们美丽的祖国。
五、课外拓展,激发情感。
孩子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景色优美,物产丰富,请孩子们回家收集都有哪些有名的地方。
六、抄写:
师:下课之前,我们再次带着这几个问题朗读课文一遍。葡萄沟美不美?好不好?想不想去?那好,希望你们努力学习,今后去开发建设新疆,建设我们西部。这一课有许多优美的句子,想不想记住它们?(想)那好,就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抄在本子上。
如有时间,可让学生起来读一读他们所摘抄的内容。
初中语文完整教案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识记曹操的生平概况,识记“行”这一诗歌体裁的特点
2、能以本诗为例,初步了解曹诗“于悲凉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风格
3、初步明确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能够按照这些方法基本读懂本诗,初步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为培养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做准备
[教学重点]
本单元在新教材中是第一个古代诗歌单元,本诗篇幅短小,又编排在单元的最后一课,因此本诗教学自然就承担了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任务引领学生首先要读懂“这一首”,然后在此基础上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教学中兼顾诵读,力争让学生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1、初步理解曹操这首代表作“于悲凉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特色
2、曹操在历史上和在文艺作品中的形象极其复杂,教学中将避免在人物形象评价上的争议,而将学生的精力引导钻研文本,进而力争合理而多元地阐释文本中的艺术与人物
[教学方法]
讲解、点拨、诵读、讨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要学生集体背出《龟虽寿》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后简述故事——
《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代重兵把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但是,也有人说曹诗不好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当天夜晚,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词就是今天学的.《短歌行》
二、初步感知
1、一读诗歌:教师配乐诵读然后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在检查学生对补充注释后,讨论“朝露”、“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乌鹊”四个意象的内涵(强调:“乌鹊”在文中解释为“乌鸦”,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可视为吉祥鸟)
教师强调:高中生读诗要学会“鉴赏”什么是“鉴赏”?“鉴”是鉴别,说的是“好不好”的问题,要求我们读懂诗歌;“赏”是欣赏,说的是“为什么好”“好在哪里”的问题,要求我们学会评价诗歌
3、二读诗歌:指定一名学生诵读,然后讨论思路——提问:全诗围绕哪个字写的?
(要求:力争区别出四个层次不同的感情:一层:忧伤读得低沉,缓慢二层:期待读得平稳,悠扬三层:喜悦读得高亢,轻快四层:自信读得果断,坚定)
(明确:全诗围绕“忧”字展开,分别写了“忧的原因”“忧的方式”“忧的对象”“忧的解脱”)
三、探究主旨
采用逐步“瘦身”法,引导学生找“诗眼”
(明确:第一次压缩成四句,每层保留一句:
参考答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再次压缩成一句:
参考答案: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板书“诗眼”〉)
四、个性解读
1、出示南朝钟嵘的片面评价(钟嵘在《诗品》中把曹操诗歌评定为下品,并评价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曹操的诗古雅质直,很有悲壮苍凉的句子)
2、列举两首代表作,体会“于悲凉之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风格
①将《短歌行》句子重新排序,然后与原诗作比较,讨论其优劣
(幻灯出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②由古代评论家的评说引出教师自己的评价意见
(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卷五中分析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二中听歌,一厢心中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
刘勰《文心雕龙》:诗中多写悲凉,“良由世积离乱,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
师生新解:
(1)其有多首代表作在结构上具有类似特点这种回环曲折,似短似连的结构,是诗人内心矛盾、痛苦、彷徨又坚定等复杂状态的生动体现,沉郁顿挫结构本身便是“梗慨而多气”的又一反映
(2)吴淇将曹诗回环曲折说成饮酒场合所致,失之片面;
(3)锺嵘将曹诗归入下品之说已经被否定,而且“古直”之说也不够精当:曹诗语言率真可以说“直”,但布局谋篇上并不“直”……)
③学生尝试评价本诗与诗中的曹操简介曹操概况
(幻灯演示:目前学界对曹诗歌的权威评价,学生齐读学界评价)
(教师提供参考答案并朗诵:招贤才咏慷慨悲凉成千古绝调诉宏愿展文才武韬乃一代英豪)
五、练习巩固
这首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很值得欣赏(见下表归纳),请选择其中的一种角度加以鉴赏(字数100字以内)背诵这首诗歌
欣赏角度
显著特色或类别
表达方式
议论(言志)与抒情有机结合
语言
简约含蓄
写作手法
衬托用典起兴
修辞手法
双关引用比喻设问
结构
意识流结构似断似连回环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