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语文下册23古文二则导学案(语文版)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2

七年级语文下册23古文二则导学案(语文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七年级语文下册23古文二则导学案(语文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wwW.jAb88.coM23古文二则
【课前寄语】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有形象深刻的阐释,“运斤成风”“高山流水”的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郢人》和《伯牙善鼓琴》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掌握字词的含义,翻译重点句子。
2.读懂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悟。
3.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背诵《伯牙善鼓琴》,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相传春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奉晋国国君之命出使楚国,有一天,他乘船来到汉阳江口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打柴人钟子期,两人相谈甚欢,彼此视为知音。于是约定,明年的这个时候再相聚于汉阳江畔,畅谈对音乐的理解。可是第二年,当俞伯牙再次来到汉阳江畔时,迎接他的却是钟子期的一座孤坟,俞伯牙在钟子期坟前弹完一曲《高山流水》后,把三尺瑶琴摔碎,从此不再弹琴。这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篇有关古人友情的故事。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与作品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
列子,名御寇,战国人,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2.了解作品
《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庄子散文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它吸收了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想象奇异,形象生动。此外,还善于运用各种譬喻,活泼风趣,睿智深刻。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列予》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而基本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其每篇文字,不长不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反映睿智和哲理,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3.字词积累
郢人(yǐng)垩(è)斫(zhuó)
峨峨兮(é)援琴(yuán)辄穷其趣(zhé)
卒逢暴雨(cù)舍琴(shě)
4.词语解释
(1)过惠子墓:路过,经过。(2)顾谓从者:回头看。
(3)垩:白色的土,可用来粉饰墙壁。(4)漫:通“墁(màn)”,涂抹。
(5)运斤:挥动锛子。(6)失容:改变神色。
(7)虽然:尽管如此。(8)质:对象,搭档。
(9)伯牙善鼓琴:善,擅长。鼓,弹奏。
(10)峨峨:山高。
(11)洋洋:盛大的样子。
(12)钟子期必得之:体会。
(13)卒逢暴雨:通“猝”,突然。
(14)吾于何逃声哉:逃避。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a.学生自由读,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顺。
b.指名读,结合学生的朗读情况,老师及时评议并指导朗读,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c.齐读。
d.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翻译课文。
e.复述课文内容。
2.《郢人》这个故事表达了什么意思?
【交流点拨】比喻知音难遇之感,“知音”往往终生不遇,因而“匠石运斤”成了千年流传的成语。
3.从哪里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交流点拨】当伯牙的琴声响起,子期仿佛看到巍峨的泰山、宽广的江河屹立在眼前。
步骤三深层探究深入理解
1.从“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庄子和惠子之间有怎样的感情?你能不能说出一个与此相似的典故?
【交流点拨】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庄子与惠子之间的特殊关系和真挚友情,为失去惠子这样的好朋友而产生无尽的悲哀情怀,表达了知音难遇之感。
相似的典故如“管鲍之交”。
2.善鼓琴的伯牙琴声里不仅有高山流水,还有心中的喜怒哀乐,眼中的风花雪月,善听的子期又听懂了什么?他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帮老师把句子补充完整,看谁的句子最能体现“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句话的。
出示补充题: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鼓琴,________,钟子期曰:“________”
【交流点拨】伯牙的琴声只有子期能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子期能明白,这就是伯牙所念——这就是真正的知音啊!
3.读了“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你有什么体会?
【交流点拨】读了这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有了更真切、更形象的了解。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更让我们体会到了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一)总结课文
1.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份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交流点拨】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2.《庄子》一书具有怎样的特点?
【交流点拨】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二)拓展延伸
生活中,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呢?朋友就是一味地谦让对方,没有原则吗?试讨论一下。
【交流点拨】甲:“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是古人对人与人之间交往应该持有的态度的一个形象的描述。可见朋友之间贵在交心,但一定要有原则,做到坦诚相待,不盲从,不纵容,能够真正地做到互相取长补短。
乙: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以真正的友情不会因为时间、距离的变化而改变,也不会有亲疏、高低贵贱之分,而是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互相劝勉、激励。
板书设计

人郢人垩漫其鼻端,使匠石斫之,运斤成风,尽垩而鼻不伤匠石
宋元君召匠石尝试为之,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匠石知音难遇,
流露出朋
友间纯厚
的感情


善品“善”——伯牙善鼓,子期善听
品“志”
“善哉”志在高山——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洋洋兮若江河赞美了朋
友间相互
理解和欣
赏的感情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相关阅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文二则《郢人》《伯牙善鼓琴》教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七年级语文下册古文二则《郢人》《伯牙善鼓琴》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环节”教、学流程设计

课题

古文二则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语文

主备人

审核时间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走近《列子》《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庄子有关资料学生交流)

2、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及基特点;

2、读懂原文,会概括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3、探究古文二则共同的道理。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一)展示预习成果

1、作者简介

5.庄子(约前369~前286),名,时期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

、、的代表人物。《郢人》选自。

列子,名,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伯牙善鼓琴》选自。

2、做“导学案”“基础达标”1——4题

(做完后,学生展示,先答答案,然后说原因,要规范完整)

(二)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
(三)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
(四)合作探究

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怀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感情?

3.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如何“善”听?

4.这两篇古文所共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1.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没有志趣相投的人,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了。2.庄子想象奇特,拿匠人石和郢人的寓言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特殊关系,表达对朋友怀恋和惋惜之情。3.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4.知音难得,知己难求。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做导学案自主检测题

2、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2.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五、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第28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第28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读懂古文,并能复述两个小故事。

2、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

3、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

难点:

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正确理解课文主旨。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

2.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学习过程

【感知课文】

1、记一记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选自《》,作者,字仲可,近代人,浙江杭州人。清朝光绪十五年举人,曾任内阁中书。是南社重要诗人。晚年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参加过《辞源》和《中国人名大辞典》的编辑工作。其人好学不倦,勤于笔记,著述甚多。文中表现了蔡勉旃“”的高尚品质。

2、读一读

①学生读课文,不会读的生字词划上记号。

②组内相互讨论,查阅工具书和结合下面注释解决字词的读音。

③尝试练习读准下列生字词的字音。

旃()璘()诺()敦()

券()亡何()其人亡()愕()

语()卒()辇()

④学生再读课文,注意文中的停顿。

⑤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⑥开展小组朗读比赛。

3、译一译

①以组为单位,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把文章口头翻译一遍,遇到疑难问题先与小组讨论,如果不能解决就举手与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商讨解决。

②指名学生口头翻译。

③尝试练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重诺责(诺责:)敦风义(敦:风义:)

不立券(券:)且父未尝语我也(尝:语:)

归之(归:)而翁知我(而:翁:)

卒辇而致之(卒:辇:致:)

亡何()愕然()以千金寄之(寄:)

④翻译下列句子

(1)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

(2)券在心,不在纸。

(3)卒辇而致之。

(4)重诺责,敦风义。

4、讲一讲

请一个朗读能力较好的同学阅读课文。在他读的时候,请同学们一起思考一个问题,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探究课文】

1、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蔡勉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本文是如何体现蔡勉旃“重诺责,敦风义”的呢?

3、文章题目《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文中哪里体现了“坚”?蔡勉旃在本文中是怎样来证明自己的“坚的?请学生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4、怎样理解“券在心,不在纸”这句话?

5、《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文章篇幅短小,但作者通过寥寥数语即把人物当时的表情、心理刻画了出来。请你分析一下,下面几句话分别反应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活动。⑴愕然不受。()

⑵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⑶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

6.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表现了友人对蔡勉旃的绝对信任?

【拓展提高】

1、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事例?谈谈你对这些事例的看法。

2、在市场经济社会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诚信”?请你结合实际谈谈蔡勉旃的行为有什么现实意义。

3、在现实社会你赞不赞成“不立券”这种做法?说说理由。(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加以引导。)

4、课下你能搜集一些有关金钱、诚信的故事、成语、名言警句吗?

【课堂总结】

“诚信乃做人之本”,是本文的主题,我们同学在今后的生活中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戴震难师》,积累文言词汇,学习阅读分析文言文的方法,了解文章主旨,能顺畅朗读文言文,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培养质疑精神和探究思考的能力。

二、学习过程:

【感知课文】

1、记一记

《戴震难师》选自《》,作者,字若膺,号懋堂,朝语言文字学家、经学家,江苏金坛人。他是戴震的学生。戴震,字东原,清朝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清朝乾隆时候举人,做过四库馆的纂修,赐同进士出身。戴震是清朝的大学者,他在声韵方面、历算方面、地理方面、经学方面,他都有渊博的论述,给中国的考证学,树立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文章写了戴震读私塾时难住老师的故事,表现了少年戴震的精神。

2、读一读

①学生读课文,不会读的生字词划上记号。

②组内相互讨论,查阅工具书和结合下面注释解决字词的读音。

③尝试练习读准下列生字词的字音。

蕴蓄()就傅()塾师()师应之()几二千年()朱熹()

④学生再读课文,注意文中的停顿。

⑤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⑥开展小组朗读比赛。

3、译一译

①以组为单位,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把文章口头翻译一遍,遇到疑难问题先与小组讨论,如果不能解决就举手与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商讨解决。

②指名学生口头翻译。

③尝试练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是年()乃能言(乃:言:)何以()述之()

应之曰()相去几何(去:几何:)此非常儿也()

无以()就傅读书(就:傅:)

日数千言不肯休()几二千年矣()

蕴蓄()然则()

④翻译下列句子

(1)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2)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3)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4)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探究课文】

1、《戴震难师》写了戴震哪几方面的内容?其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你认为这些对于戴震日后成为大学问家有什么作用?你认为这几方面的内容,哪些方面最重要?

2、戴震的老师为什么说他是“非常儿”?

【情景深化】

每小组推荐两人,一人扮演先生,一人扮演戴震,要求如下:①语气语调要尽量模仿逼真,尽量做到形神兼备。②要准确表达疑问句之间的区别。③由老师和学生评委进行评选,选出最佳表演奖。

【拓展提高】

1、孟子曾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对此有何看法?

2、你能把下面两句关于读书善于质疑的文言文句的大意讲出来吗?

(1)“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文言知识总结】

1、通假字义亡何(通,)

2、词类活用

(1)重诺责(重:,)

(2)且父未尝语我(语:,)

(3)卒辇而致之(辇:,)

(4)乃能言(言:,)

(5)日数千言不肯休(日,,)

3、古今异义。

(1)是年(是,古义:今义:)

(2)盖聪明蕴蓄者久矣(盖,古义:今义:)

(3)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去,古义:今义:)

(4)此非常儿也(非常,古义:今义:)

(5)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几何,古义:今义:)

总结反思

我的收获与体会:

《列子》二则(语文版七下)


《列子》二则

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

2、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难点:顺畅朗读,准确翻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我们知道的很多成语都来自寓言故事,比如“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等等,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习两则寓言故事。

一、《杞人忧天》

(一)朗读课文,正音:

杞qǐ

坠zhuì

寝qǐn

星宿xiù

舍shě然

躇步跐cǐ蹈

(二)解释重点字词

杞人忧天:杞国的一个人担心天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崩坠:崩塌坠落。

身无所寄:自己没有什么地方可以依托。

废寝食: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晓:开导。

积气:聚积在一起的气体。

屈伸:(四肢)弯曲伸展。

行止:课文里是行动、活动的意思。

奈何:为什么。

只使:即使。

有所中伤:有被击中受伤的机会。中,打中,击中。

奈地坏何:地塌了怎么办。奈……何,对……怎么办,把……怎么办。

舍然大喜:放下心来显得非常高兴。

(三)个别学生朗读、翻译,边明确。译文如下:

杞国有一个人担心天会崩塌坠落,自己没有什么地方可以依托,(因此)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又有一个担心他(身体)的人于是前去开导他,说:“天,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到处都有气体。就像是四肢弯曲伸展和自由呼吸,整天在空气中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它会崩坠呢?”这个人说:“天果真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那么日月星辰就不应当坠落了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只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之中有光耀的,即使它坠落了,也不会造成伤害。”这个人说:“地塌了怎么办呢?”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聚积在一起的土块,四处都塞得满满的,没有地方空着,你整天踩踏着它,整天在地上行走,为什么还担心它会塌呢?”这个人放下心来显得十分高兴,开导他的人也非常高兴。

(四)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

1、讨论: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2、讨论: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3、讨论: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五)板书设计

二、《杨布打狗》

(一)全班齐读,正音:

衣yì缁zī衣yī

天雨yù

(二)解释重点词语

衣素衣而出:穿着白衣服出去。第一个“衣”是动词,穿衣服。第二个“衣”是名词,衣服。

犹是:也像这样。

向者:从前,前些时候;刚才。

(三)串讲课文,译文如下:

杨朱的弟弟叫杨布,有一天穿着白衣服出门。天下起了雨,他脱下白衣服,穿着黑衣服回家。他家的狗不知道是他,迎着他叫了起来。杨布很生气,准备打它。杨朱说:“你也不要打它,你也是这样的。如果刚才让你的狗白着身子出去,黑着身子回来,难道你就不奇怪吗?”

(四)讨论:如何理解“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不要打它,你自己也会是这样的。刚才合情合理你的狗白着出去,黑着回来,你难道会不觉得奇怪吗?这句话揭示了一种现象: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

所以,《杨布打狗》这则故事批评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

1、完成每课一练

2、熟读课文

3、预习新课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