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梅的教案七篇。
下面的内容主题为“墨梅的教案”,是88教案网编辑为你整理的。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 教案课件的完善工作,是新教师需要认真地去做的。如果你觉得这份资讯有价值可以将它收藏到你的书签里面!
墨梅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梅是傲骨的象征,更是高洁操守的象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历代有志之士,讴歌梅礼赞梅,王冕的《墨梅图题诗》正是咏梅,赞梅的上乘之作,今天我们一起来体味那绝美的诗篇。
二、自主学习:
(一)、检查预习
1、字:
冕(miǎn)乾坤(qinkūn)妥协(tuǒxi)卓(zhu)尔不群花蕊(ruǐ)厌恶(w)
2、词:
卓而不群:形容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二)交流材料:
1、作者:王冕(1300-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幼为农家子,自力苦学,后从学者韩性受教。应进士举不中,遂下东吴,入淮楚。至正七年左右,北游大都,见天下将乱,遂归。晚年,南方起义兵兴,移家浙东九里避难。据说他死前不久曾作朱元璋议参军。他的画和篆刻在当时很负盛名。
2、引导学生回忆《王冕学画》的内容;3、朗诵诗歌,熟读成诵。
三、合作学习:
1.赏画:组织学生观察王冕笔下的梅花的特点,并结合诗画赏析回答以下问题:
(1)王冕作诗的原因;
(2)王冕作诗的目的;
(3)图中梅花的特点。
2.品诗: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试作说明,
(例:只留清气满乾坤一句表达诗人不愿向统治者妥协,厌恶当时社会上的腐败风气和甘愿过着隐居生活的志向,也表现了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四、合作探究:主题:诗人以梅花自喻,表现自己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五、拓展训练: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梅花的诗句,绘画作品
六、回顾反思:
1、岁寒三友的象征了怎样的精神:
(明确:竹是有气节,象征诗人任而东南西北风的气概;松:不畏风霜,生机勃勃,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梅:超凡脱俗,象征了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2、请学生写出岁寒三友对自己的启示。
教后记:
墨梅的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能够知道古诗的意思.
3.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诗,激发诵读的情趣
1.同学们,从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诵读过许多古诗,大家可以随意的吟出一两句吗
2.在刚才同学们吟颂的古诗中,诗人或是借物抒怀,或是托物言志,表达的了诗人丰富的感情,远大的志向,高尚的节操.古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诗言志,歌咏怀.在古诗中就有不少以诗言志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我们来看
板书:
石灰吟明于谦
墨梅元王冕
3.请一位同学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借助课后生字表和工具书朗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2.出示两首古诗,请学生朗读,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重点指导学生读准下列词语:焚烧,吾家,乾坤.
(2)注意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正确地停顿,体会古诗的音律美.
3.通过自主学习,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字典等工具书和古诗方面的书籍资料自学两首古诗,对自己认为重要的和
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注解,标注在书上空白处.
(2)同桌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古诗句的意思.
可以把有困难的地方,并做上记号.
4.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教师重点检查对若等闲和乾坤意思的理解.
5.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学生再朗读古诗.
三,品析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怀
1.学了这两首诗,你还有什么疑问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梳理学生的质疑.
3.提问:两位诗人分别赞美了石灰和墨梅怎样的品格他们又借此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怀呢
4.出示《石灰吟》,重点学习.
(1)这两首古诗,哪些词语描写了石头经历的磨练和苦难
(2)对此你的感受是什么说说,读读.
(3)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4)石头之所以如此坚贞是为了什么呢你对清白一词有何理解(由清白的颜色引申到高洁纯真的品行和洁身自好的人格.)
5.出示《墨梅》,重点学习
出示《墨梅图》:画面上横出一枝梅花,枝干挺秀,穿插有致;枝干与花蕊的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层次清晰;花用淡墨点染,花瓣和花蕊用浓墨勾点,显得格外清新秀丽.画上题诗:吾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画相配.
(1)看了图画上的墨梅,你知道了淡墨痕与颜色好的意思了吗
(2)再读读诗,看看画,你闻到了墨梅的气息了吗
(3)对清气一词,你是如何理解的在现实生活中,你知道的清气有哪些
(4)那么,王冕借墨梅表达了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清气呢
6.两首古诗,两种事物,两位诗人,你找到了他们之间的共同之处了吗
7.你最为欣赏的是什么再用诵读的方式来表达表达.
四,出示古诗,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托物言志的古诗,请同学来背诵.
2.你们还知道这样的古诗吗出示几首托物言志的古诗作为欣赏和积累.教师诵读.
《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寒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有兴趣的同学可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了解诗人所言的志向是什么.
墨梅的教案【篇3】
一、说教材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能够知道古诗的意思。
3、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并体会诗在写作上的特点。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墨梅》这首诗时,我准备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空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理解诗歌的最佳手段,所以在本节课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理解需要我设计了自读、默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读贯穿于我的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仅仅领悟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也使他们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产生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的教学本色。在理解古诗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理解诗句中重点词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理解整首诗句的意思。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诗,激发诵读的情趣
1、同学们,从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诵读过许多古诗,大家可以随意地吟出一两句吗?
2、在刚才同学们吟颂的古诗中,诗人或是借物抒怀,或是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感情、远大的志向、高尚的节操。古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诗言志,歌咏怀。”在古诗中就有不少以诗言志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3、请一位同学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借助课后生字表和工具书朗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2、出示两首古诗,请学生朗读,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重点指导学生读准下列词语:洗砚池、乾坤。
(2)注意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正确地停顿,体会古诗的音律美。
3、通过自主学习,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字典等工具书和古诗方面的书籍资料自学这首古诗,对自己认为重要的和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注解,标注在书上空白处。
(2)同桌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古诗句的意思。
可以把有困难的地方,做上记号。
4、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教师重点检查对“乾坤”意思的理解。
5、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学生再朗读古诗。
(三)品析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怀
1、学了这首诗,你还有什么疑问?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梳理学生的质疑。
3、提问:诗人赞美了墨梅怎样的品格?他又借此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怀呢?
4、出示《墨梅》,重点学习。
出示《墨梅图》:画面上横出一枝梅花,枝干挺秀,穿插有致;枝干与花蕊的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层次清晰;花用淡墨点染,花瓣和花蕊用浓墨勾点,显得格外清新秀丽。画上题诗:“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画相配。
(1)看了图画上的墨梅,你知道了“淡墨痕”与“颜色好”的意思了吗?
(2)再读读诗,看看画,你闻到了墨梅的气息了吗?
(3)对“清气”一词,你是如何理解的?在现实生活中,你知道的“清气”有哪些?
(4)那么,王冕借墨梅表达了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清气”呢?
5、三首古诗,三位诗人,你找到了他们之间的共同之处了吗?
6、你最为欣赏的是什么?再用诵读的方式来表达表达。
(四)出示古诗,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托物言志的古诗,请同学来背诵。
2、你们还知道这样的古诗吗?出示几首托物言志的古诗作为欣赏和积累。教师诵读。
《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寒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有兴趣的同学可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了解诗人所言的志向是什么。
墨梅的教案【篇4】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
2、学会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并把字写下来。
4、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了解普罗米修斯不畏、为民造福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重点:
第二、三自然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质疑:读了课文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2、诊断与矫治。
(1) 认读词语,矫正字音:
驱赶 迈进 折磨 烈焰 不远万里 悬崖绝壁
触犯 惩罚 盗取 壮举 小心翼翼 大发雷霆
(2)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矫正读错的地方。
(三) 优化新授,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无火(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读后讨论:没有火人们怎样生活,引导体会“没有……只好”中包含的无可奈何。
(2)理解省略号的用法,用“没有……只好”继续练说省略掉的内容。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学课文每2部分—盗火(第2-4自然段)
(3) 你从普罗米修斯盗火中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神?
学生想象练说。
(5)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一边读一边想象,把盗火的危险,得火的欣喜读出来。
3、学习课文第3部分—受罚(第5、6自然段)。
(3) 读完交流讨论,说说你觉得宙斯又是一个怎样的神。
(4)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把宙斯的形象与普罗米修斯的形象作比较。
(5) 指导感情朗读。
4、学习课文第4部分—获救(第7、8自然段)。
(2) 读后讨论:
1)出示:普罗米修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不后悔,也不屈服,甘愿为人类而受苦。感情朗读,感悟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壮举,感受其不畏、坚强不屈的精神。
2)板书“不远万里”,理解词义,体悟赫刺克勒斯受感动之深,救人决心之大。
3)齐读第8自然段,读出喜悦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练习复述,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激发复述兴趣。
师:如果有人问你,火从哪儿来,你会怎样告诉他呢?
2、教给复述方法:一边看板书,一边脑中想象,一边复述。
3、学生同桌互相复述,互相评价矫治。
4、指名复述,师生评价矫治。
五、共同小结。
学习生字。
墨梅的教案【篇5】
教材说明:《墨梅》义务教育课程标准s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语文百花园七“积少成多”。
教学思路:
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达到熟能成诵。让学生自读自悟,能理解多少是多少。学生的质疑,师进行适当点拨,不作过细讲解。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积累的习惯。
2、通过积少成多教会学生自主积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古诗,谁愿意起来背给大家听一听?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板书课题《墨梅》
3、简介作者:这首古诗是元代末期杰出的诗人、画家王冕写的。王冕(1287——1359),今浙江人。诗作语言质朴,不拘常格。有《竹斋集》。
4、激励:今天这首古诗老师不做过多的参与,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己把它学会?
(旨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勇气。)
二、初读古诗。
1、师范读。
2、自读古诗,达到熟能成诵。
3、检查学习情况。
四、自主学习《墨梅》,了解诗意。
1、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2、小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提出不懂的地方小组成员交流解决。
3、交流学习成果,师及时给与点拨、表扬。
4、指名描述诗句意思。
(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1、指名朗诵古诗。
2、比赛读。
3、指导背诵。
四、小结。
墨梅的教案【篇6】
前不久,我在常州电视台某新闻栏目看到,有学生反应,苏教版新版第九册第三课《古诗两首》中《墨梅》课文内容与旧版不同,区教研室赵主任作了解答。我颇感兴趣,于是在网上搜索到《墨梅图》图片资料,根据原作,校注如下:
苏教版第九册第三课《古诗两首》,选入明代于谦《石灰吟》与元代王冕《墨梅》两首古诗。
20xx年第6版及以前各版教材中《墨梅》内容为: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20xx年第7版教材中《墨梅》内容为: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有人质疑,为何四句诗,有三处不同,究竟孰为正宗。其实此事很好解决,只要看一下王冕题有此诗的《墨梅图》就清楚了。此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如图:
按图,所题诗句为:
吾家洗研池頭樹,箇箇華開澹墨痕。不要人誇好颜色,只流清氣满乾坤。
其中頭、樹、箇、華、開、誇、氣为繁体字,简化后诗句为:
吾家洗研池头树,个个华开澹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研砚,假借字,《后汉书班超传》: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華(华)花,异体字,《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澹淡,假借字,杜甫《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塞城朝烟澹。
这样看来,为了方便小学生阅读,或便于在民间流传。也可将研、华、澹三字改为砚、花、淡,并不会改变古诗的原意。也许20xx年苏教版的课文,正是这样改出来的吧。
这里比较有争议的还有两处,一是好颜色与颜色好,一是流与留。我们先说字。流与留并非假借字,意思完全不同,不可通假。留,尚存也,亡而未尽之意。《石灰吟》中要留清白在人间之留字,承上句粉身碎骨而言。《墨梅图》上,其花灼灼,并未零落成泥,故下句不可用留字。流,溢也,气盈而动谓之流。故云流清气以满乾坤。此一流字,墨香与花气共扑面,意境全出。
好颜色与颜色好,在意思上没有多大差别,只是语法构成不同,并不影响诗意。如果一定要在意思加以甄别,就没有多大意义了。这里来谈一谈诗律。原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好像是出律了,因为这句的格律本应为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必须平声,而好颜色是仄平仄,看起来不合律。如果改成颜色好,就正好是平仄仄,不但读起来气息通畅,而且诗意并无多变化,所以有些版本在流传时就改成了不要人夸颜色好。那么是不是王冕的诗真的出律了呢?对于古代的文人来说,是不太可能犯这种底级错误的。王冕的原句并未出律,而是用了拗救。此句第五字用了仄声字,称为拗,第六字就必须用平声字来救,否则就犯孤平了。所以好颜色并未出律。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正是江南好风景句,也属这种情况。
墨梅的教案【篇7】
第一单元教案
1 多梦的季节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认读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通诗歌,读懂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童年的童真、童趣,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法:引读法 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录音磁带、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引出课题
1、播放儿歌《童年》。
同学们,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你会想到些什么呢?
板书课题:多梦的季节
2、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感知意境
1、听录音:配乐诗歌朗诵。
2、投影出示自学提示: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 圈画出生字、生词。
(3)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词义。
(4) 思考: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
3、学生自学课文。
4、学生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1)、指名读诗歌,师正音。
2)、认读生字词。
3)、交流对词义、及问题的理解。
三、品读诗歌,感悟意境
1、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 配乐范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再读诗歌,理解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说说诗歌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开头和结尾一样,这样写首尾呼应,使主题明确。)
(2)引导想像:走在这样一条很熟悉的路上,你们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自由交流)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四、课堂小结。
总结一下自己这节课学习的收获吧!
作业: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积累。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通诗歌,读懂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一天天长大的童年”。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法:导读法 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背诵第1、5节
二、精读诗歌,感悟意蕴
1、学生自由朗读2-4节。
投影出示自学思路:
1)、每节诗都写了些什么?
2)、你对诗歌中的那些句子印象最深?
3)、你从诗歌中感悟到了什么?
2、分组合作、探究、赏析。
3、全班交流汇报。
第2节写“我们”慢慢地长大。
第3节写“我们”对长大充满好奇。
第4节写“我们”有许多梦想。
4、课件示句子。
A、只是太阳惊奇,我们有了沉默的白天。
B、只是月亮发现,我们有了多梦的夜晚。
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
5、这首诗歌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拟人、比喻)
三、品读诗歌,感悟情趣
1、自读:这首诗歌语言生动活泼,共有5节,你最喜欢哪一节?为什么?
先自己练习读。
2、同桌读:同桌交流读,互相纠正、指导。
3、齐读:要注意读出诗歌的感情来。
四、拓展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以“童年趣事”为主题,开个小小故事会。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自己“一天天长大的童年”。
(1)教学反思:这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小诗,全诗共五个小节,首尾的内容一样,有相互照应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应以学生朗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快乐的童年。并能掌握诗的感情色彩,带着感情来读,要读的有节奏,熟读以后,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背诵。
[湘教版下册语文教案设计(湘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以上就是《墨梅的教案七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墨梅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