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核舟记教案收藏

核舟记教案

发表时间:2024-06-01

核舟记教案收藏。

栏目小编浏览了很多文章发现“核舟记教案”最为惊艳,本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的编写要按照教学内容贯穿教学整个过程。

核舟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 读准课文中的字音和句中的停顿。

二 理解课文内容,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正音

器皿(    ) 罔不因势象形(    ) 尝贻余核舟(    ) 八分有奇(    ) 高可二黍许(    ) 箬篷覆之(      ) 石青糁之(    ) 峨冠(     ) 衣褶中(    ) 神情与苏黄不属(    ) 右膝(    )   诎右臂(    )   横卧一楫(    ) 椎髻仰面(    ) 蒲葵扇(    ) 天启壬戌秋日(    ) 甫刻(    ) 勾画了了(    ) 篆章(    )           矣(    )

四、读好句的停顿。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罔不\因势象形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其人\视端\容寂

虞山\王毅叔远甫\记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逐段概括介绍说明的主要内容。

3、本文说明顺序的安排,既有利于突出核舟“奇巧”的特点,又符合人们观赏核舟的顺序。那么,介绍核舟的正面是按怎样的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①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②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③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以上两段文字出自               写的《核舟记》,该文的体裁是               ,核舟雕刻的是                        的'故事。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不超过12个字)

2.第一段说明雕刻者的        、        和        ,引出核舟的        ;第二段说明核舟的        和        。

3.画线的两个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第一个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

4.第二段能表现核舟雕刻精致、奇巧的词语有:                            。

6.第2至3句的说明顺序是                             。

7.这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8.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核舟记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2、 理解课文的一些句子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词序特点,了解文章语言的准确、简明。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句;

2、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读想法。

2、发现法、探究法。

3、品读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核舟记》通假字及一词多义

通假字:

诎右臂支船 (诎——“屈”,弯曲。)

左手椅一衡木 (衡——“横”,横着)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拣”挑选)

约八分有奇 (有——“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为字共三十有四 (有——“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通“父”,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一词多义: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奇异、罕见、(手艺)奇妙。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零数,馀数。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通“又”。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雕刻成。

中轩敞者为舱 —— 是。

可:高可二黍许——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右端” 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

《核舟记》复习指南

一、字句解释

1、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关键字:为:做,这里指雕刻。罔不:无不,都。因:根据,依据。势:这里指木头原来的样子。象:模拟。形:形状,指所雕刻东西的形状。各:各自。具:具有。情态:神情姿态。

句译:(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宫殿房屋、器具、人物,直到飞禽走兽、树木山石,无不能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关键字:尝:曾经。贻:赠送。余:我。盖:连词。大苏:指苏轼。泛:泛舟,乘船在水上游览。云: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

句译: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枚用果核(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故事(情景)。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关键字:奇:零头、余数。可:大约。黍:黄米。许:上下、光景。

句译:这只船从头至尾长约八分有余,高大约有两粒黄米左右。

4、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关键字:轩:高。敞:开敞。为:是。箬篷:箬竹叶做的船篷。覆:覆盖。之:代词,指船舱。

句译:船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雕刻的)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在它上面。

5、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关键字:启:打开,开启。观:看。雕栏:雕刻着花纹的栏杆。望:对着。(焉:于此。)

句译:打开窗子来看,雕花的栏杆(在那里)左右相对。

6、“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关键字:徐:缓缓地。兴:起。

前句出自《后赤壁赋》,后句出自《前赤壁赋》。

7、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关键字:峨:高。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髯:胡须。为:是。居:处于。

句译:中间戴着高帽子,胡须很多的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黄鲁直在他的左边。

8、苏黄共阅一手卷。

关键字:阅:观看,观赏。手卷:指横幅的书画卷子。

句译:苏东坡和黄庭坚共同观赏着一幅书画手卷。

9、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关键字:执:拿。端:事物的一头。卷端:指手卷的右边一头。卷末:指手卷的左边一头。抚:摸,按。语:说,说话。

句译:东坡右手拿着手卷的右边一头,左手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左边一头,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着什么似的。

10、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

关键字:现:露出。

句译: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

1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关键字:比:靠近。隐:隐藏。

句译: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手卷下面的衣服褶皱中。

1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关键字:绝:极。类:像。矫:举。属:类似。

句译:佛印极像弥勒佛,袒着胸露着乳,抬头仰望,神情与苏黄二人不相类似。

13、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关键字:倚:倚靠。之:代词它,指左膝。历历:清清楚楚。

句译:(他)左臂上挂着念珠倚靠在左膝上——那念珠子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14、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关键字:攀:拉,这里可译作“扳”。若:好像。啸呼:呼喊。状:样子。

句译:(他)右手扳着(拉着)右脚趾,好像在呼喊的样子。

15、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关键字:其:那。端:正。容:神色。寂:平静。然:……的样子。

句译:那个人正视着茶壶,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16、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关键字:其:那。夷:平。

句译:那船的背面较平,就在它上面题写(雕刻者)名字。

17、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关键字:钩画:指笔画。了了:清清楚楚。

句译:文字笔画细小得像蚊子的脚,一笔一画都清清楚楚。

18、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念珠各一。

关键字:通:总共,全部。计:计算,统计。为:做,这里指雕刻。

句译:总计整条船上,雕刻有五个人,八扇窗,箬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

1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关键字:而:然而。计:计算。曾:尚,还。盈:满。

句译:然而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

2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关键字:盖:可译为“原来是”。简:同“拣”,挑选。修:长。狭:窄。为:做,这里指雕刻。

句译: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雕刻成这枚核舟)的。

21、嘻,技亦灵怪矣哉!

关键字:嘻:语气词。技:技艺。亦:也。灵怪:奇妙。矣哉,语气词,表示惊叹。

句译:啊,这技艺也真奇妙呀!

二、内容理解

1、作者为明末的魏学洢。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布局。

第一部分(第1段):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核舟。

第二部分(第2——第5段):以空间为顺序,围绕“奇巧”特点,先总后分,有条不紊地细致描述核舟的各个部分。这是文章的主体。

第2段:总体大小,船舱。

第3段:船头。

第4段:船尾。

第5段:船背。

第三部分(第六段):总述核舟的体积小,容量大,由衷赞美雕刻者高超的技艺。(首尾呼应)

3、 作者观察细致,将说明与描写相结合:

写核舟上的人物,如东坡、佛印、舟子,通过肖像(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具体表现人物雕刻之栩栩如生;写物件,如“珠可历历数也”,通过其“清晰可数”的细节,具体表现雕刻的精巧;写文字,如“细若蚊足,钩画了了”,以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表现其笔画之细,“了了”又突出其清晰,显示雕刻之精细。联系文中反复强调的“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曾不盈寸”,更让人赞叹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4、 中心归纳:本文通过对一枚核舟的描述说明,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由衷赞美了民间微雕艺术家的高超技艺。

核舟记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通过文章关键词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2、能通过互助合作等方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能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能通过文章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通过互助合作等方法提高对文言文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校园教学平台,将自己对课文理解存在的疑问发布在网上,并解答他人提出的求助信息。

教学过程:

一、由一条网上互助合作学习信息导入:

1、大屏幕展示一学生在教学平台上发的一条预习求助信息:“核舟这么小,是用什么工具雕的?”

2、展示部分回复信息:“无聊,当然是用刀刻的!”“你不会是以为他是用牙啃的吧?师:如果你是这位发出求助信息的同学,你看到这些回复信息,心里会怎么想?

3、展示徐寒草同学就微雕工艺特色所作的解答信息。

师:看到这条解答信息,你又会怎么想?

小结:徐寒草同学的信息给了陈老师很大的触动。相比其他信息,他的信息更有价值。

他发现了他人未曾思考过的问题,而且,他的探索给他人提供了帮助,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陈老师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合作学习时,不妨借鉴徐寒草同学的做法,善于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是快乐的,我们的合作才是最有意义的。

二、默读课文,圈划出关键句。思考: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从哪里可以看出?

以下一些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1、“珠可历历数也”,从这句,发挥你的想象力,你看到了什么?(特写镜头、远景镜头)你能想象作者在点数佛珠时的神情、动作、语言吗?

2、最后九个“为”:你能想象作者在点算核舟上的物品时的神情、动作、语言吗?

3、“神情与苏黄不属”:作者当时是怎么发现苏黄神情的不同的?发现了之后他会怎么说?

4、“若听茶声然”“如有所语”等:我们是否又能想象出他侧耳在核舟边倾听的模样?(所有找出的句子,都应在分析完之后及时朗读,注意读出真情!)

小结:要体会作者的情感,不仅可以从他直抒胸臆的语言中去体会,还可以从他细致入微的观察中想象他当初摩玩不已的情景,从而体会出作者对物品的喜爱。

三、小组合作写作:精品核舟拍卖会

核舟记教案 篇4

1、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空间说明顺序。

1、积累文言词汇,解读课文内容。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

举两个例子:

1、三千多年前,甲骨上已刻下让我们今天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

2、唐代,能在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路;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雕艺术,读来令人惊喜(屏幕显示课题)

记: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人和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具体方法:请学生参照注释和老师的提示,让他们互相讨论,然后分别讲解各自然段的`大意,最后老师释疑并明确意思。

第1段(总说):

1、重要词语:⑴ 奇巧;⑵ 为;⑶ 罔不因势象形;⑷ 尝:曾经;

2、根据以上词语,学生讨论译出大意,老师再明确意思。

3、概括文段大意: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提问:根据方位词语,这几段按什么顺序介绍核舟?各段介绍的重点是什么?

⑵ 各段介绍的重点:

第2段(船的结构)第3段(船头游览者苏轼、鲁直、佛印)第4段(船尾舟子二人) 第5段(船的顶部,题名、篆章)

1、指出重要词语。

2、学生讨论后讲解大意,老师再明确。

3、概括出文段大意。

1、朗读全文,并背诵第2段。

核舟记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计划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是微雕艺术。微雕是把书法、绘画、雕刻融为一体的微观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扫除文字障碍,初步理解课文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范读课文/[演示文稿:字、词]请同学们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3.请同学们结合文下注释速读课文。并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演示文稿:结构]

三、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

2.同学们朗读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核舟记教案 篇6

教学设想:

古文学习重在积累。从古今词义的变迁到古今句式的差异等等,引导学生在这些方面有意识地做些积累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能力很有帮助。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作者在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雕刻家艺术构思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材料,运用简练生动的文字再现了“核舟”的形象。掌握这个特点,是成功地实施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

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读想法。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3、点评法。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2、讲读课文第一段。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二、作者及原作简介

1、补充:其父魏大中曾任吏部都给事中(大致相当今中央部的办公厅主任),因上疏弹劾当时掌握朝政的阉党头子魏忠贤,被捕下狱遭暗害。魏学洢扶枢还乡,悲愤而死。他一生没有做过官。

2、课文系节选,但只删去一小段。被删节的是:(上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鬼犹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糜(通“眉”)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遵,乃今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下接课文本句)

[说明]只述此段大意,但要强调作者的“详瞩”(细致观察)精神,非此则不能成此奇文。

三、朗读全文

1、正音并标段号。

2、带领学生从第2至5段中划出以下话语以显示作者的说明顺序:

舟首尾长——中轩敞者——一船头———舟尾——船背

3、教师范读全文。

4、学生齐读全文。

要强调用一字一顿的方式,切实掌握字的读音和意义,不要求读出语气。

〔说明]这种读法适用于生僻字多而虚词较少的说明文。在大体熟悉其字句后,再划分节奏为好。

四、讲解第一段。

1、指名一位学生试读全段,仍用一字一顿读法;教师再领读一遍,读出节奏。

2、讲词语:

①“为”,是一个用得相当广泛的动词,可以说“为学”“为文”。这里指雕刻。

②“罔不”,是常用语汇。问学生“罔”可用哪个字来替换(“无”)。这是作者有意使用古语。

③“因势”“象形”可以读断,即“因其势而象物之形”。“象”是动词,摹拟的意思。

3、概括本段内容(用讨论方式)。

①赞扬雕刻家王叔远的高超技艺(板书加圈字,下同);

结合课文:径寸之木,极言原材料之小/宫室。…??木石,极言雕刻范围之广;“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极言技艺之精。)

②交代赠核舟事。

(可以问学生“盖大苏泛赤壁云’可否省去不写,并读一遍以示省去后上下文仍然连贯。只是于文义影响甚大,使下文即第2至4段内容失去依托。)

由上述内容引申出本段有提示全文的作用。

五、简介苏武游赤壁一事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武被诬以诗誹謗朝廷,下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到使,实际是流放;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下文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苏武在这两次游览中未后见到的景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坛上的这个掌故作题材的。

六、布置作业:

预习课文第二至四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第二至四段。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复习导入

二、诵读第二段

此段和以下两段的基本教学程式是:

①学生用一字一顿方式齐读一遍,教师按节奏领读一遍;

②解释词语,概括段意。

③练习背诵,并在试背过程中作诵读指导

④以提问方式外导学生弄清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以下只写解释、指导和提问的内容,不写过程。)。

1、解释和指导:

①首句读法:“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②按这样的顺序记诵:舟首尾——舱。舱上篛篷——旁开小富。

窗启——雕栏。窗闭——见字。

2、提问:

①“山高月小”等四句为什么脍炙人口?

(这正是在船上所见到的景象,一写水上,一写江边;一写秋景,一写冬景,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

②雕刻者刻此16字,有什么意图?

(借文坛掌故暗示舟在赤壁附近的江上。)

三、诵读第三段。

1、解释和指导:

①读法:“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珠/可历历数也”。

②注意层次:首句写三人的相对位置;第2至5句写苏、黄;

第6至7句写佛印(“总一分”式写法)。

2、提问:

①雕刻家是用怎样的方式让人识别这三个人物的?

(“峨冠多髯”是苏武的外形特征;佛印是和尚,一望而知;余下一人可谁知是苏轼的好友黄庭坚。)

②为什么雕刻家选用了“共阅手卷”这个细节?

(联系泛舟的背景来看这个细节,是足以表现人物的闲适生活和旷达胸襟,这正是雕刻品的主题。〕

四、诵读第四段

1、解释和指导:

①“横卧”:横放。楫横卧,以示不用。

③读法:“其人/视端/容寂”。“端”,正。

④也是“总一分”式写法:前两句总写,以楫定位,故先出楫。后两句分写,先出居右者,后出居左者。

2、讨论:舟子只能算陪衬人物,为什么把他们的表情动作刻得如此细致?

(雕刻品是静止的,但“泛舟”的主题却要求给人以动的感觉。从揖“横卧”和两个舟子的自在神态可以看出,这时候的船正为《后赤赋》上说的是“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体焉”,这就有了动的感觉了。再加上居揖右那个舟子的“啸呼状”,还可以想像出此时江上有风,风助船行,“泛舟”的意味更浓。)

五、连贯诵读

第2至4段(过程略)

六、布置作业:

背诵第2至4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讲读课文第五、六段。

2、总结全文。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复习导入

二、学生自读第五段

1、齐读一遍后,先解释“题名”加“篆章”是我国书、画、雕刻作品的惯例,有防假冒的作用;然后就内容提出一些小问题(如有哪些字,什么颜色,清晰度如何)让学生作答,以加深印象。

2、读《前赤壁赋》开头:“王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再让学生对照“题名”,看看有何异同。

(雕刻家刻此作品也是在“壬戌”之秋,这也许是一种巧合,但无论如何也可从中看出雕刻家对苏轼当年的遭遇是感慨很深的——由此自然过渡到下一步。)

三、小结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学生讨论后,归纳要点如下:

1、原材料桃核“修长”,宜刻成舟形。关键是“泛舟”的主题要求将游览的全过程集中到“核舟”上。

2、苏轼是主要游览者,但必有同游者,由此而想到苏轼在黄州时过从较密的黄庭坚和佛印;再将苏轼当时的闲适和旷达心情集中到与黄“共阅一手卷”上来,使主题思想变得极其鲜明。

3、借苏轼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点出游览地点和舟四围的景色,使“核舟”的艺术空间显得极其广阔。

4、通过“一楫横卧”点明船在随水飘流,静中有动。

5、舟子“啸呼”,使人感到江上有清风徐来;佛印“矫首昂视”,使人感到四周景色在不断变化,也是静中有动。

四、学生自读第六段

让学生合上书本,想想:假定自己看过这样一件艺术品,最后还想说些什么。

〔说明〕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讨论题,鼓励学生自由发言,不拘一格,如能涉及被删节的原文内容,应予表扬。

讨论后可归纳如下:

①统计数字承第2至5段,极言细节之多;

②‘借不盈寸”承第1段“径寸之木”,又承第2段“八分有奇”,极言原材料之小;

③自然导出赞语“技亦灵怪矣哉”,点明全文中心。

五、小结写法

——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

讨论后归纳成三点:

(1)正面是艺术品的主体,反面是附文,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

(2)舟长是整体,前、后、中是部分,所以先写整体后写部分;

(3)中间带有背景性质,船头是主题所在,船尾是陪衬,所以先写背景,次写主题,最后写陪衬。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与课堂同行》。

2、预习下一课。

核舟记教案 篇7

教学重点

1.字音、句读念准确,读通文章。

2.讲解文章1、2段。

教学过程

一、学生各自阅读课文。

要求:一、借助注释、字典,弄懂文句。二、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写什么。三、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

二、学生朗读课文。

叫三个学生各朗读一部分。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可当即解决,或留待串讲时解决。

三、讲解课文1、2段。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

提问二: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讲解: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让学生背下来。

2.阅读3-6段,弄清楚每句的意思,理解各段之意。

核舟记教案 篇8

核舟记

【目的要求】

⒈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⒉文言虚字的用法。

【课文分析】

一、加点字注音

⒈罔不因势象形:w   ǎn    g

⒉尝贻余核舟一:y   í

⒊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jī

⒋其两膝相比者:x   ī

⒌而计其长曾不盈寸:c   én    g

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h   é

二、解释加点字

⒈高可二黍许。大约

⒉其两膝相比者。并

⒊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⒋其船背稍夷。平

⒌曾不盈寸。还

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挑选

三、翻译下列句子

⒈罔不因势象形。

无不能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着那些要制作的东西的形状来雕刻。

⒉舟首尾长约有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小船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大约两粒黄米那么高。

⒊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两个的膝盖并在一起的地方,隐藏在画幅下边的衣服折纹中。

⒋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抬头仰望,他的神情与苏、黄不一样。

⒌其人视端客寂,若听茶色然。

这人正注视着茶壶,神色宁静,好像在听壶中的水开了没有。

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这是挑选桃核中狭长的刻成的。

四、结构

本文是一篇实物说明文,结构清晰。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奇巧人”王叔远的雕刻技巧,交代核舟和王叔远的关系及其雕刻的主题,给读者一个总印象。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核舟及舟上的全部情景。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总计核舟上的人、物的项目和数目,以赞叹核舟的艺术技巧结束全文。

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分说部分按空间顺序写。

五、中心

文章细致地说明了“核舟”构思巧妙,雕刻精细的特点,赞美了艺人的高超技艺,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文言字词】

⒈“为”

“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的“为”是“是”的意思,其余11个,“为”是“做”“雕刻”的意思。

⒉通假字

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

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

【习题】

用原文作答

⒈文中从哪几方面写“明人”的“奇巧”?

⒉作者用哪两句话写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格局?

⒊文中哪两句话表明小舟是停放着的?

【习题答案】

⒈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⒉舟首尾长约八方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⒊舟首尾横卧一楫

摘自“湖北教育信息网”

核舟记教案 篇9

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4、品味语言,真切感受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重点:

品味语言,真切感受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难点:

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习过程:

[学习要点]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一、导语设计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膝()褶()髻()倚()戌()

篆()八分有()奇()诎右臂支船()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

2、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4、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2)辨明说明顺序。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3)探究思考。

提问: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四、品析语言,真切感受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讨论,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揣摩下列语句: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学生齐读四句话。教师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自测评估:

1、给加线字注音。

(1)罔不

(2)贻

(3)箬篷

(4)八方有奇

(5)石青糝之

(6)髯

(7)天启壬戌

(8)篆章

2、解释加线词。

(1)罔不:

(2)尝贻余核舟一:

(3)绝类弥勒:

(4)诎右臂支船:

(5)篆章:

(6)视端

容寂:

(7)曾不盈寸:

(8)桃核修狭者:

3、《核舟记》选自________朝人________编辑的________,《核舟记》的作者是________朝人________。

4、核舟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课文在介绍核舟时先用________一词(原文中词)总括,结尾再用________一句话相照应,高度评价了王叔远高超的技艺。

5、根据文中表数量的形式,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古汉语表数量的用法。

五、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以上就是《核舟记教案收藏》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核舟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