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核舟记

高中生物教案细胞核

发表时间:2020-11-23

核舟记。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核舟记”,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核舟记
(明)魏学洢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词典,疏通文句,品味说明语言简洁、周密、生动的特点,读懂全文。
2.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本文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的特色。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思想感情。
【课文提示】
1.魏学洢,明末作家。
2.本文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正音正字】
洢yī皿mǐn罔wǎng贻yí(有)奇jī黍shǔ
篛ruò糁sǎn髯rán(不)属zhǔ诎qū楫jí
【积累词语】
1.圈划课文注释的要点(详见课文)。
2.重点掌握实词:为、罔、贻、泛、属、许、奇、比、诎、衡、简。
【朗读课文】
【结构层次】
全文6段,可以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核舟。简要交代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特点和成就,介绍核舟的来历、形制和主题,寥寥数语把说明对象的基本情况呈现出来。
第二部分(第2-5段),以空间为序,围绕“奇巧”有条理描述核舟各部分。
第一层(第2段),介绍舟身的正面结构,显示了雕刻家的巧妙构思和精巧技艺。
第二层(第3、4段)接着介绍船头,船尾部分的设计以及人物。
第三层(第5段)介绍舟的背面设计,主要介绍作品的题名和篆章。
第三部分(第6段),总体评述核舟特点,赞美和评价核舟及其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
【朗读课文】
【课文分析】
本文介绍了明代微雕艺人王叔远创作的一件雕刻作品,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微雕艺术卓越的技巧和成就,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文章最精彩的是描写人物。写船头,着力表现苏轼、黄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这是表现雕刻主题的重点内容。详略安排上,介绍时突出苏东坡的主人地位,紧扣“大苏泛赤壁”的主题。作者对人物姿态、神情作了生动细腻的描述。文章反复提到三人的手足、书卷的位置、形状,具体说明雕刻艺人独到的设计和精湛技艺,与开头的“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相照应。
与船头读书人的静态描写不同,写船尾两个船夫则以动为主。右者突出他手攀右趾的粗犷动作和“若啸呼”的闲散;左者突出他摇蒲扇、听茶声的专注,人物都具有身份和职业特点。这一段既可看出雕刻艺人设计制作之精心,又可看出文章作者观察、揣摩、判断细微,语言描写简洁、生动。
这篇文章采用说明文中最常见的“总-分-总”的结构顺序。前后两个总写既有联系,又有侧重。前面部分适当运用了议论,总评价,结尾主要通过数据具体强调,最后以“灵怪”的感叹呼应前面的“奇巧”结束全文。分写部分以“核舟”的各部分(船舱、船头,船尾、船底)为说明顺序,详细介绍了微雕作品的空间结构、细部设计和人物状态。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苏轼、黄鲁直、佛印的生平、作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叫王叔远,能用直长一寸的木头,雕刻宫殿、器具、人物,以及飞禽走兽、树木山石,都能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人物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原文: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文:(他)曾经送我一个核舟,刻的是苏轼泛游赤壁。 
要点:贻:赠。
原文: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译文: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个黄米上下。中间高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叶篷覆盖着。 
要点:有奇:还有零头。 可:大约。 许:上下、光景。
原文: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译文:旁边开了小窗,左右各有四扇,共有八扇。打开窗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原文: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译文:关闭窗子,就(可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原文: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文: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浓胡子的人是苏轼,佛印坐在右边,鲁直坐在左边。苏轼和黄庭坚一起观看一幅手卷。
原文: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译文:苏轼右手拿着画卷的右端(开头),左手抚着黄庭坚的背。黄庭坚左手拿着画卷的左端(末尾),右手指着画卷,好像在说什么。
原文: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苏轼露出右脚,黄庭坚露出左脚,各自微微侧着(身体),他们互相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画卷下面的衣褶里。
原文: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译文:佛印极像弥勒佛,袒露胸脯,抬头仰望,神情和苏轼、黄庭坚不相同(一样)。
原文: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译文:(他)放倒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着他的左膝,而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数出来。
原文: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译文: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的左右各有一个船夫。
原文: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译文:坐在右边的船夫梳着椎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长声呼叫的样子。
原文: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文:坐在左边的船夫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炉子,炉子上有水壶,那人眼睛正视(炉子)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的样子。
原文: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译文:那船的背面稍微平些,就在上面题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得像蚊子的脚,笔画清清楚楚,它们的颜色是黑的。
原文: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译文:又刻了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原文: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译文:总计一只船,有五个人,八扇窗子,有一张竹篷、一支桨、一个炉、一把壶、一幅画卷、一串念珠,对联、题名和篆文,共三十又四个字。 
原文: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但是量一下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挑选桃核中狭长的刻成。啊,这样的技艺也真奇妙啊!
【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
⑴诎右臂支船。通假字( )本字( )
⑵左手倚一衡木。 通假字( )本字( )
⑶为字共三十有四。通假字( )本字( )
⑷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假字( )本字( )
2.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
⑴可: 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
⑵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3.文言文往往将数词放在名词之后而没有量词。请从本文找出这样的佐证。
4.概括各段的大意
5.本文第1段有什么作用?
6.概括第2段每句话的意思。这一段的说明顺序有什么特点?
7.写出文中对联的出处和作者。写这副对联有什么作用?
8.第5段,写核舟船底刻的题名、篆章有什么作用?
9.最后一段,作者统计全核舟的人员、器物、文字的数目,有什么作用?
10.“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这句话与哪句话照应?
1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核舟的?这有什么好处? 
12.核舟的奇巧表现在什么地方?(本文哪些方面紧扣“奇巧”写的?)
13.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相关推荐

《核舟记》学案


《核舟记》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说明顺序。
2.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二、教学重点: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教学难点:古今词义的异同、词序和少数几个句子。
三、作者简介:
魏学洢:字子敬,明末人。其父魏大中,因弹劾魏忠贤被诬陷下狱,冤死狱中。他痛父奇冤,晨夕号泣,不久悲愤而死。他好学能文,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四、初读文章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洢()皿()贻()罔()黍()神情与苏、黄不属()八分有奇()壬戌()()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多rán()ruò篷()衣zhě()横卧一jí()zhuàn章()qū右臂()椎jì()yú山()
五、疏通文意
1.解释加横线的字。
(1)为宫室、器皿、人物(2)罔不因势象形
(3)尝贻余核舟一(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5)高可二黍许(6)清风徐来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黄泛赤壁云。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六、深入探究
1.作者是如何介绍三个人物的?这三人的位置、神态各是什么?从作者的刻画中能显露出所雕人物怎样的性格身份?
2.把“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约”、“可”和“许”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七、反馈检测:
1、解释加横线的字。
(1)高可二黍许(2)清风徐来 
(3)与苏、黄不属(4)诎右臂支船
2.归纳本篇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以为序,层次,构思,跟描写结合,语言、、。
八、课外作业:
背诵和默写课文第二段。

《核舟记》教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说明顺序。

2.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二、教学重点: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教学难点:古今词义的异同、词序和少数几个句子。

三、作者简介:

魏学洢:字子敬,明末人。其父魏大中,因弹劾魏忠贤被诬陷下狱,冤死狱中。他痛父奇冤,晨夕号泣,不久悲愤而死。他好学能文,是明代着名的散文家,着有《茅檐集》。

四、初读文章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洢()皿()贻()罔()黍()神情与苏、黄不属()八分有奇()壬戌()()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多rán()ruò篷()衣zhě()横卧一jí()zhuàn章()qū右臂()椎jì()yú山()

五、疏通文意

1.解释加横线的字。

(1)为宫室、器皿、人物(2)罔不因势象形

(3)尝贻余核舟一(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5)高可二黍许(6)清风徐来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黄泛赤壁云。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六、深入探究

1.作者是如何介绍三个人物的?这三人的位置、神态各是什么?从作者的刻画中能显露出所雕人物怎样的性格身份?

2.把“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约”、“可”和“许”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七、反馈检测:

1、解释加横线的字。

(1)高可二黍许(2)清风徐来

(3)与苏、黄不属(4)诎右臂支船

2.归纳本篇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以为序,层次,构思,跟描写结合,语言、、。

八、课外作业:

背诵和默写课文第二段。

《核舟记》教案分析


《核舟记》教案分析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对《核舟记》一文的字词句进行了自主学习,今天我将和大家继续深入文本,走近核舟,共同去探寻它的精妙奇特。(板书课题作者)

二、热身活动

师:先让我们一起来做个热身活动。(投影:说出加点字的含义。)

 能以径寸之木(用)以其境过清(因为)

 中轩敞者为舱(是)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

 高可二黍许(大约)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可以)

 鲁直左手执卷端,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说话)此中人语云(告诉)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师: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还是比较到位的,其实我们积累文言字词,就可以采用这种串联已学过的课文的方法,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学习文言文,字词的积累非常重要,这对我们理解文意,提高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希望大家继续保持。

三、品核舟之巧

师:本文的标题是“核舟记”,大家知道这个“记”是什么吗?

(自由回答)

PPT展示“记”“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记”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议论。

师:本文是一篇记物的文章,本文所要介绍说明的是何物呢?这只核舟有什么特征呢?我们一起来探寻。(投影呈现:探寻核舟之巧妙)

师:浏览课文,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核舟的特征吗?

【奇巧/灵怪】

任务一:你从文中的哪些句子里读出了核舟的“奇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小组内讨论)

【设想】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珠可历历数也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旁开小窗……启窗而观……闭之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师:同学总结得很好。一件小小的核舟,有故事、有人物、有环境确实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师:下面,让我们再换一种方式再来说说核舟的妙处。“在小小的桃核上,色彩丰富,有石青色、墨色、朱红色。妙哉!”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也来试着说一句。

【在小小的桃核上,人物众多,有东坡、有鲁直、有佛印还有舟子。妙哉!

【在小小的桃核上,事物繁多,有人物、箬篷、水壶、火炉、船桨、文字。妙哉!】

【在小小的桃核上,神情毕备,有专注、有悠闲、有洒脱。妙哉!】

师:同学们,在桃核上做雕刻是微雕艺术的一种,而微雕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堪称一绝。

四、析文本之妙

师:王叔远雕刻的精湛技艺,我们今天无缘亲眼目睹,但我们能通过魏学洢的文字感受到核舟的奇巧、灵怪。为什么呢?因为这篇文章本身也很美,也很巧。让我们一起来揣摩文本之巧。(投影呈现:揣摩文本之精巧)

任务二:A: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核舟的?全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按照逻辑顺序介绍,先主体后局部。先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船背。】先介绍船的整体,给读者留下一个整体印象;再写船舱突出核舟主题,统领下文;然后写船头突出主角;最后写船背、船尾,使核舟更加完整。/这只核舟两头尖尖,中间部分较为厚实且有高度,以刻为船舱、船篷。所以,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视觉上的“主体”。窗上有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主体”既明,船头的三个人物的位置自然也就很清晰了。苏、黄、佛印是主要人物,故此要先讲。船尾舟子是陪衬人物,故而后说。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第6段)总结全文,统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全文的布局严谨而富有层次感。

B: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师:老师给出了两个例句,你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谈谈本文语言或准确或生动的特点,要特别注意加点的词噢!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船体的长度和高度,可见核舟真的很小;而且未经准确测量,使用了表示约数的“约”“有奇”“可”“许”,可见作者用语很有分寸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先列出“一楫”,以分出左右,引出二舟子,然后分别加以生动的说明介绍。居右者,呈现动态之美,因此先面部,后举止,重点在举止。居左者,先举止,后面容,重点在面容。一动一静,动静相宜,次序井然,神态毕出。/“仰、倚、攀、执、抚、听”等动词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两个舟子一个悠闲一个专注的神情。】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两件精品:一是王叔远的核舟,二是魏学洢的美文,微雕也罢,文学也罢,其实都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我们所感受到的都是艺术之美。(板书:艺术美)让我们从现在起,努力做一个欣赏艺术,爱护艺术,传承艺术的中国人。

六、作业布置

1.作业本第11课第1-5题(必做)

2.作业本第11课第6题(选做)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