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汇编五篇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25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汇编五篇。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要知道高效教学水平可以体现在老师写的教案课件里面。如何做好教案课件的编写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悲剧的诞生读后感汇编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篇1】

尼采的第一部著作是《悲剧的诞生》,他提出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日神的光辉使万物呈现出美的外观,制造一种幻觉,酒神象征着情绪的放纵,它的一种状态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颠狂状态。我们都很喜欢听音乐,而音乐正是日神与酒神精神的一种综合情绪的表露。尼采认为,看悲剧时,"一种形而上的慰藉使我们暂时逃脱世态变迁的纷扰",通过个性的毁灭,我们反而感觉到世界生命意志的丰盈和不可毁灭,于是生出快感。现实的苦难化作了审美的快乐,人生的悲剧化作了世界的喜剧,肯定生命,连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与毁灭,与痛苦相嬉戏,从人生的悲剧性中获得审美快感。这就是酒神精神的要义。

日神精神就是沉湎于外观的幻觉,反对追究本体,酒神精神却要破除外观的幻觉,与本体沟通融合。前者用美丽的面纱遮盖人生的悲剧面目,后者揭开面纱,直视人生悲剧。前者教人不放弃人生的欢乐,后者教人不回避人生的痛苦。前者迷恋瞬时,后者向往永恒。日神精神的潜台词: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酒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也要有声有色的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悲剧的壮丽和快慰。

尼采认为权力是生命意志的最高目标,人生就是强弱权力意志的较量过程。这种权力意志实际上就是用酒神精神改造过的"生命意志",征服异已,使之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工具,这是生命的原则。因此他将人分为天才和流氓。一个能否对人和持审美的态度,是肯定人生还是否定人生,归根到底取决于内在生命的强成衰弱。他还宣称"上帝死了",号召打破偶象,破坏陈腐的传统观念,提倡狂放不羁的酒神精神。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篇2】

尼采的第一本书,看完不禁感叹,他确实是一位天才。这份才不仅仅是哲学上的造诣,还有他文学上的造诣。他的文字洋溢着狂热的味道,扑面而来。字里行间包含着专属于他的纯真,尽管此时的他已经认清世界在形而上的悲剧结局,可是他毫不老道,鞭辟入里却又疯狂忘我。

世界在形而上的悲剧结局是必然的,这一点他与叔本华的想法是一致的。但是与后者不同的是,他认为我们还可以有所追求,他认为我们还能在世界上找寻到美的存在,并为之度过不凡的一生。

在本书中他介绍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日神精神则象征着,人类发现美,并认识到自己是宇宙美的一个原子,在缘起缘灭中参与宇宙这宏大的剧目,把自己的生命看成轻盈的一抹色彩,直面真实,直面结局,直面虚无,反而摆脱了俗世的种种枷锁,在精神上高度愉悦,从而无畏死亡。

酒神精神则象征着,人类发现美,并认识到自己是宇宙美的一个原子,在缘起缘灭中参与宇宙这宏大的剧目,把自己的生命看成轻盈的一抹色彩,直面真实,直面结局,直面虚无,反而摆脱了俗世的种种枷锁,在精神上高度愉悦,从而无畏死亡。

在这次阅读中,带给我最大反思的是,尼采对于苏格拉底式的求学派的否定。科学不能够解决人生的虚无,科学的边界清晰可见,它不会是人类的出路。是啊,自诩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我们,到底是在改变什么命运,它改变了我们的外观,我们衣冠楚楚,它改变了我们的历史,现在的我们在科技爆炸中忙碌,愈来愈加重了对于知识的焦虑,因为知识和阶级挂钩。我们始终不幸福,也始终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我们无法找到能打破形而上的意义虚无,因为我们始终不能跨越造物主,成为造物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正如老子所言。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篇3】

狄奥尼索斯的救赎

读《悲剧的诞生》有感

19世纪的德国,还是一片百废待兴的局面,1948年革命的失败,浇灭了苦难的人们心中的那团星星之火。因此,一向不受欢迎的叔本华,以一种比安慰者更为暴露的态度出现在人们面前。他的《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以一种血淋淋的方式把血淋淋的事实揭露了出来。

经过了失败的痛苦和无尽苦难生命的无望后,人们才认真地看到:“哇,看叔本华,他说的真是有道理!”同时,哲学在经历了形而上梦想被康德的打破后,向前又迈进了一步,更加揭示了生命的那完全没来由的欲望的胡乱冲撞的本质,并引向了此在。

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可爱的、认真的尼采在一个破旧的书摊上找到了这本藏在角落里的书——《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从而走向了和一般的人完全不同的“哲学家”的道路。正是叔本华带领尼采走向了一种真正的哲学和他流浪的吟诵生活。

这本尼采的**作,《悲剧的诞生》,与其说是对叔本华的发扬,不如说是对叔本华的扬弃,虽然发扬的一面远远掩盖了弃绝的一面,但我分明从他的那种汹涌激荡的文笔中,看到了一种生命力的竭尽全力的挣扎,看到了那血珠的胡乱颤动。整本书,尼采好像是怀着一种着急的难以抑制的心情一气呵成的,就好像发现了振聋发聩的真理而急于告诉世人一般。后人总是称尼采为“诗人哲学家”,因为他的浪漫性质的语言对哲学的诠释。

从这本甚至被某些人称作“神秘”的似乎是表达着一种幼稚的书中,这样的文学性的语言随处可见。对于习惯了绞尽脑汁地推敲康德那些晦涩难懂的文章的我们,倒可以从尼采那里忘掉德国人的严谨,着实体味一下德国人的激情,甚至是疯狂。

关于艺术,关于悲剧性的歌剧,我作为一个学数学的理科生,难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而尼采那样的对古希腊悲剧和对瓦格纳**的褒扬和宠爱,让我不得不辩证地去看待艺术,去看待狄奥尼索斯把我救赎的可能性。

先说一下这本书的大体论述。尼采向我们描述了导致希腊悲剧的两条基本对立线,一条是狄俄尼索斯的陶醉,另一条是阿波罗的梦想。以狄奥尼索斯为绝对精神依托的酒神颂歌,所表征的是对生命本质的直接穿透,所抒发的是那最本源的冲动和悲哀。

在这样的酒神颂歌面前,阿波罗式的乐观主义就像那些镜花水月一般了,其目的只不过是一种掩饰,只不过是对此在现象的无知无畏式的流连忘返。认真的、严肃的已经完成那种对此在的深刻认识的那些希腊人面前,阿波罗式的摩耶之幕已经被彻底穿透了,他们看透了悲剧的实质,体验到了意志的无法排解的虚无性,于是,狄奥尼索斯的那样的对意志的冲撞,对他们来说就是不可或缺的了。

然而,在尼采看来,是苏格拉底和欧里庇德斯欺骗了人们,导致了代表狄俄尼索斯的希腊悲剧的毁灭。苏格拉底所自以为最具真知灼见的“知识即美德”错误地引导了人们,使人们在那完全不认真地代表欲望的摩耶之幕中企图发现真正的自己,企图冲出此在的荒谬,而完全忘记了那尼采自认为的人真正要做的事情:体验那抒发着最本真的欲望的,跟世俗之欲全不相干的狄奥尼索斯的真正的直达意志的**和古希腊悲剧。

于是,他建议以德国精神向古希腊精神的学习的方式,实现那真正的悲剧的再生,以及真正的审美观众的再生,实现狄奥尼索斯精神的苏醒。

德国是严谨的,这从以康德为代表的伟大哲学家的枯燥风格中可见一斑。而从这样的严谨来看,后来的尼采的疯狂也就有理有据了,因为要想实现对生命本质以及所有此在本质的究诘,必然得不出什么结果。即使严谨到不漏过每一种可能性,认真地思考到脑袋发麻,也不会从中得出什么像样的结果,到头来仍还是任由意志的无名乱撞,由此必然导致疯狂。

后面的那些法西斯们所做的各种劣迹还没有资格和这样的疯狂随意称兄道弟。法西斯的疯狂是严谨后对已知结果的疯狂,这种疯狂不会冲出摩耶之幕的桎梏,只能在世俗中被各种各样的平稳生活的人们指责臭骂。

而正是德国人的严谨的风格,才产生了伟大的康德,以及后来的似乎是唯一能给世俗的人们以安慰的马克思和并不能给人们以哲学上的绝对的安慰的尼采。读了康德之后,我们就会知道是康德判处了形而上学的死刑。而尼采和书本华的那些悲观的论调以及对科学知识的轻蔑的缘由,其实在康德这里,在这两人面对康德之时就已经初见端倪了。

如果没有康德对形而上学理想之破灭的解读,我们可爱的尼采还能对那宣称“知识即美德”的苏格拉底冷嘲热讽吗?在康德通过对人类认识能力和人类理性能力的深刻解读,得出了上帝、灵魂、自由等概念的超验性之后,才会有叔本华的对意志与表象的区分。在叔本华看来,我们的知识的内容,所有的根据律只能在表象中起作用,并不能直达意志——这世界的真正自在之物。

作为一个纯粹的认知主体,认识意志的唯一途径就识意术。只有艺术才能表现出最完美的想法。在这一点上,尼采深陷于叔本华所设下的泥潭之中不能自拔,并因此于此书中有了对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科学乐观主义的深恶痛绝,和对以狄奥尼索斯为神圣的代表艺术的希腊悲剧的推崇。

不得不说,叔本华的消极唯意志论确是是一剂强效药,它深深地刺激了尼采的心灵。但在这本书中,我清楚地看到尼采的不情愿。首先,尼采并没有对叔本华所倡导的意志的自我消除——也就是苦行僧式的生活进行过多的描述,他所对叔本华进行发扬的是另一条相对而言比较积极的道路,即完全以纯粹认识主体进入艺术的道路。

请看那通过酒来达到绝对清醒的狄奥尼索斯,难道这里面所蕴含着的,仅仅是生命的与生俱来的悲剧性实质吗?难道没有对生命的赞美吗?哲学的理想虽然快要破灭,但意志还是在那里,人还是在活着,难道我们就任由生命静静地枯萎而不做点什么吗?

尼采的强力意志学说虽然是后来的,在这本书中看不到什么苗头。但这本书的确是以一种强烈而有力的风格写成的。

我说一下我自己的关于狄奥尼索斯的“醉”的经历。那一年,我好像喝了一瓶茅台酒,外加半斤汾酒。好酒贪杯,我喝多了。

当我喝了太多的酒,我得到的不是那种陶醉的快乐,而是像刺刀一样的完全清醒。那一刻我切实领会到了狄奥尼索斯的几乎无法超脱的强大和残酷。前几分钟我还在和我姐姐高谈阔论,沉浸于醉酒之中,后几分钟我就突然陷入了癫狂,那种因完成对狄奥尼索斯的深刻认识的绝对的绝望,鬼哭狼嚎——我记得我是从邻居家跪着爬到了自己家的炕前,也不顾邻居的笑话,哭着祈求上帝的原谅。

这种痛苦,我实在是无法解脱。至今我都无法找到绝对正确的面对狄奥尼索斯的方法。以前我是绝对信仰上帝的,但是那一刻,我感到了信仰的破灭,上帝的不存在,而我还在固执地哭着求得上帝的原谅,唉,何苦呢?

狄俄尼索斯,这个不得不面对的可恨的人,真的能救赎我们吗?尼采的赞誉真的值得发扬吗?我想,答案是“不”。

尼采他自己也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会带给我们真正能给我们希望的“超人”,他会谆谆教育我们——去强力地生活!去发展生命!即使没有给我们带来实质性的回报,这也是唯一的办法。

尼采初期的对狄奥尼索斯的袒护,按照他后来的思想来看,这并不是为了让人们走向叔本华这条不归路,而是为了让人们正视叔本华,正视哲学,正视自己的生命。我真是傻,“上帝死了”,我竟然还在上帝那里墨迹,我竟然还不明白——人只能依靠自己对意志的发扬,来获得可能的救赎。

这样的自我救赎,正是尼采教导我们的。为什么人们总是把尼采和马克思放在一起?这是因为这两位思想家给了我们对世俗世界和生活不同的态度。

马克思是一位向我们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残酷性的理想主义者。如果不是他,我们就不会知道我们人类只是工作的奴隶,我们是我们的工作。那些即使年薪百万的精英们,也只是被工作代表了,也只是被榨取了剩余价值。

我们一点也不喜欢我们的工作,因为我们努力工作只是为了分一杯羹,养家糊口。热爱工作的人要么无知,要么正在做真正的工作,要么就是资本家。而尼采则像一个先觉者,马克思给予了我世俗上的安慰,尼采给了我关于生命本质的方向——去强力地生活,去发展自己!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篇4】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悲剧的诞生》里面尼采说明了悲剧的本质:渴望消弭个体的界限,融入作为存在之母的太一所充溢着的原始痛苦与喜悦的激荡中的趋势,通过在个体的形象与言辞中以对外观的梦境式**获得拯救。酒神精神消除个体存在边界的冲动,在庄严、宁静的表象中得到调和,从而产生了悲剧艺术。

尼采把苏格拉底视作这种悲剧艺术的侩子手,认为苏格拉底所代表的对绝对真理的不懈寻求使人不再能够理解悲剧蕴含的内在酒神因素,并且要求从逻辑的,世俗化的立场看待悲剧,从而把悲剧同占卜活动一起视作非理性的迷狂加以摒弃。苏格拉底代表了一种致力于认识世界的科学精神,然而康德和歌德这些近代思想家却也已证明了这种绝对化的认识本身存在着一条不可客服的界限,即科学精神所能达到的真理永远无法触及现象世界的对立面,它至多能揭示抽象的概念,即后于事物的普遍性,但对于**精神所潜藏的存在的真正内核,即先于事物的普遍性,科学认识无能为力。因此苏格拉底式的乐观主义,即相信真理的普遍启蒙和利用真理改善存在的乐观信念一旦遭遇它的这一界限,就立即转变为一种颓废的悲观主义,只徒然在种种现代的“非审美艺术”中聊以慰藉。

以此为线索,尼采对现代艺术和美学理论中的道德取向和意象风格进行了批判。他认为批评家所持有的道德论调建立在对酒神**的彻底丧失理解中,而近代歌剧及牧歌的流行则反映了把**当做是形象的摹本的艺术理解,这种理解使**完全脱离了要求融入存在之整体狂欢的酒神根基,从而只能导致一种孱弱退化的艺术形式。

尼采认为,**神话的同一基础是酒神精神,它为悲剧材料提供了内在的和原始的冲动,它包含否定人的个体存在的条件,着眼于下一代的成长,为了儿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为了否定以奥林匹亚诸神为代表的与自然和谐的秩序,试图恢复原始泰坦对无限权力的渴望,而在这种对权力的追求中,由于与自然的冲突,导致了毁灭。值得注意的是尼采对酒神精神的说明与柏拉图的《会饮》中阿里斯托芬的讲辞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阿里斯托芬讲述了一个人类起源的神话,在他的故事中人类有着一个同奥林匹斯诸神不同的宇宙诸神的始祖,原初的人类十分强大,渴望向奥林匹斯诸神发起挑战,但被宙斯劈成两半而遭到削弱,但他们对原初完整性的渴望却通过爱欲保存了下来,在这种对完整性的渴望中同时包含着对强大力量与反抗诸神的渴望。

在《悲剧的诞生》里尼采从没提到这一相似性,而他对阿里斯托芬的提及也仅限于引用后者对苏格拉底的批评。阿里斯托芬在《云》里面把青年时期的苏格拉底描述成热衷于自然奥秘和修辞术的智术师形象,喜剧对苏格拉底提出了如下两项指控:渎神罪(苏格拉底否认宙斯的存在)和败坏青年(苏格拉底教导青年殴打自己的父亲)。

在剧中苏格拉底对其青年**的培训是通过代表两种相反生活方式的“正理”与“歪理”的争辩而完成的。正理代表了马拉松老战士时代的生活:主张严格的健身运动,克制情欲与享乐获得,远离政治和市场。

然而,它代表了雅典民主的颓废阶段:沉浸在享乐的奢侈生活中,热衷于修辞和政治。在某种意义上,对与错代表了埃斯库罗斯与欧里庇得斯之间的对立:

正理主张的生活类似于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悲剧角色——简单的性格与言辞描写同跌宕起伏的情节与充斥苦难的命运之间的对照;而歪理所推崇的修辞术显然代表了欧里庇得斯及阿伽通这些新悲剧诗人的那种细腻化的描写风格。然而问题在于正理与歪理都不足以代表《云》剧中苏格拉底的生存方式:主张修辞术的同时过着完全禁欲的生活,而同时正理与歪理任何一方也都不代表阿里斯托芬本人的立场。

尼采把埃斯库罗斯的悲剧看作是希腊艺术的巅峰,他把重点放在下一代的成长上,为了孩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融合了《云》中正理的观点(它几乎就是尼采所分析的充当日神式外观的悲剧角色在现实中的代表)与《会饮》里面阿里斯托芬讲述的原初人类的神话。对于这两个关键文本,尼采在书中几乎是完全沉默的。假如我们把《云》中出现的那个专注于自然奥秘并且热衷修辞术的青年苏格拉底形象,视作阿里斯托芬站在城邦诸神的角度对苏格拉底忽略城邦正义的批评,那我们仍旧可以提出两个疑难:

首先,阿里斯托芬对青年苏格拉底的指控被尼采引用作为对哲人苏格拉底乃至柏拉图作品的指控,这种“对象偷换”是否合理;其次,阿里斯托芬本人对城邦诸神与哲学的关系持何种看法,在《云》中无法窥见端倪。另一方面,在《会饮》中阿里斯托芬的讲辞与尼采的酒神精神之间存在着极大相似性,那幺《会饮》中苏格拉底的讲辞与阿里斯托芬的讲辞之间的关系在何种程度上同样适用于尼采提出的酒神精神,换句话说,假如柏拉图在《会饮》中说明了谐剧与哲学之间的关系,那它能否用来**尼采的酒神精神的实质?《会饮》中苏格拉底引述了他与弟俄提玛关于探索爱欲的对话,按照施特劳斯的划分,在对话的中间部分,爱欲被解释为对永远拥有善的渴望,而这一渴望体现在欲求在美的身体中生育的欲望。

爱欲是对善的爱而不是对属己之物的爱,是因为如果自己身体的某部分是坏的,那我们宁愿砍掉它。而《会饮》中阿里斯托芬的讲辞正好提出了一种对原初的整全存在的渴望,因而在这里苏格拉底强调善本身高于渴望整全存在的属己之爱。而在渴望通过生育而获得不朽之中,美的身体只作为生育行为的诱饵存在,于是苏格拉底又用对不朽性的渴望超越了对美的外观的渴望。

我们对比尼采在书中对悲剧论述,可发现悲剧中的英雄体现了一种透过其毁灭命运融入混沌一体的内在趋势与其清晰明朗的行动与言辞所构成的存在形象之间的张力——构成对立面的二者似乎在弟俄提玛对话的第二部分全部遭到了降低,那幺在苏格拉底讲辞的最后一部分他又说了什幺呢?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篇5】

一、赫拉克利特:人间智者

人居世间如扁舟行于沧海,时刻面临着孤独与虚无的恐惧,然而恰恰是为了克服这样的恐惧,“伟大者必须永恒”却成了人类发自肺腑的执着呼唤。似乎,惟有借自己的成就与名声方可超越时间与死亡,永远被后代铭记,惟有伟大者的永恒能够使生存显得可以理解,惟有“不朽”可以给予人生一个合理的明证。对永生的渴望,铭刻在沧远的人类文明史之画册。

在追寻永恒的队伍之中,哲学家是最勇敢的骑士。禀赋卓异的哲学家骄傲地轻视当下,略过一切瞬间即逝之物,将所有厚望寄托于永恒的真理,修建起固若金汤的自足的城墙,独自朝拜通向不朽之途。

赫拉克里特,真理追求者中最后一位最光彩夺目的人间智者。这位孤独的隐士对世界的变幻和毁灭的无常有着深刻的洞察,因此他不仅对别人的真理和真理探究不感兴趣,而且不同于其他哲学家对名誉的热情。他就像一颗失去大气的星星,面对人时只会厌恶地转身离去。然而,赫拉克里特鄙视名望,却不否认自己永恒的真理。

“认识自我”乃是一种必须,自我所认识到的真理以及那个认识真理的自己依然是人类智慧的顶峰所依然推崇的固守。

二、奥林匹斯诸神:纵乐的众相

希腊神话中第一个神的住所是奥林匹斯山的壮丽形象和神与泰坦之间的战争。奥林匹斯神完全不具备宗教神的高尚、圣德、悲悯或爱怜,而浑然是人自身的升华。快乐、自信、意气昂扬的诸神翻泰坦帝国、杀死巨怪。

正当玫瑰从荆棘中长出来时,由于阿波罗美丽的冲动,原始泰坦的恐怖系统经过几个渐进的过渡阶段,演变成了奥林匹亚人的狂欢系统。

尼采称阿波罗为“众神之父”,荷马的阿波罗、奥林匹斯神的孔武有力与阿波罗理性的法则是希腊神话提供的第一种面对苦难人生的智慧生存,同时提供了一种“神正论”式的证明生存的方式:阿波罗以其崇高庄严的姿态向我们表明,人们多么需要这整个痛苦世界,它促使个体人产生得到解救的幻觉。强烈的幻觉和乐观的幻觉,简单而壮丽,为荷马人提供了富有想象力的救赎。

众神自己过了人的生活,从而为人生作了辩护。阿波罗与奥林匹斯诸神的确能够解释人生的苦难与生存的正当性:希腊人证明生存和世界正当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的每一种生存方式都可以在神的世界中找到对应的神的生存方式。

荷马所构筑的这一体系使希腊人得以在神邸的明媚阳光下生活,连叹息也成了生存的颂歌。然而,原初泰坦的精神虽然暂时被压制和掩盖,却并没有被彻底消灭,阿波罗/奥林匹亚诸神的胜利仅仅是暂时的和局部的,只有在多立克国家和多立克艺术之中,在对泰坦的、野蛮的本性的不断抗拒之下,才形成了阿波罗神真正的“永久军营”。然而泰坦只是在安详庄重的阿波罗的体内作暂时的喘息,力量积蓄充分之时,阿波罗神已然溃不成军。

三、普罗米修斯:叛逆之神

如果说奥林匹斯击败泰坦的神话仍然是阿波罗智慧的集中体现,那么在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中,充满张力的精神冲突凸显出来,奥林匹斯山本身也开始悄然坍塌。普罗米修斯为人间盗来火种,火作为一种新兴文化的守护神,同样是智慧的象喻,然而对人类满怀伟大的爱的普罗米修斯却被宙斯缚于山崖,普罗米修斯的神话,一方面集中表现了“勇敢的个人的无限的痛苦”,另一方面则表达了“神的困境”,乃至“对诸神末日的预感”。普罗米修斯是一位叛逆的神,他虽然属于“阿波罗的父系”,却又是“狄俄尼索斯的面具”。

而对于人类而言,火点燃了蒙昧的世间,却被视为对自然与神灵的侵犯,于是在转身回首的那一瞬间,人洞见了这智慧中饱含的罪恶,同时却又是充满尊严的罪恶。这是一种类似原罪的原始亵渎,或是一种无法消除的原始矛盾。普罗米修斯的神话因此包含了一个无比苦涩的思想:

事物的本质是不幸的,世界充满矛盾,因为像泰坦一样努力工作的人必然亵渎神。而普罗米修斯的智慧给人生的启示在于,他同时为人类的过错、以及由此产生的苦难作辩护。在普罗米修斯的神话中,人类的不幸汇聚成一种深沉的悲剧精神,各种矛盾和痛苦交织在一起,最终形成一句话:

“这就是你的世界!这就叫世界!”

四、西勒尼:你的智慧在于死亡

西勒尼的智慧冲着庄重的奥林匹斯诸神喊道:“啊,滚开!滚开!

”,他冷笑着感叹“可怜的浮生啊,命运多舛的孩子啊,你为什么要逼我说出你最好不要听到的话呢?那最好的东西是你根本无法得到的,这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归于乌有。不过,对你来说,等而次之的东西是——立刻就死。

”如果说阿波罗的精神是原始希腊人沉浸于梦与幻觉之后想象的救赎,对苦难人生的恐惧甚至变成了神邸光环笼罩下渴望生存的强烈意志;普罗米修斯的神话却交织了觉醒后的所有的矛盾与痛苦,并最终得出“一切存在既公正又不公正,在两种情况下都同样合理”的概念化结论语;那么西勒尼那一声尖锐的嗤笑则是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草,最深刻也最悲观的智慧,最终压垮了“希腊达观”与浅薄乐观主义。作为狄俄尼索斯的养育者和老师,西勒尼所具备的是截然不同于阿波罗的智慧,如果普通人是过于阴沉而严肃地看待了这一生命历程,有些人则明白在通向不朽的旅途中怎样超然地付之一笑,或者至少是高尚的蔑视,他们常常带着反讽爬向坟墓。

以上就是《悲剧的诞生读后感汇编五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悲剧的诞生读后感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