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优选十一篇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

发表时间:2024-03-03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优选十一篇。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小学数学设计教案优选十一篇,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 篇1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请同学们集中精神听录音,想一想火车行进时车轮滚动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生:咔嚓,咔嚓……重复的出现。

同学们,请观察这是什么图片?(出示自然界水循环的动态图片)

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像水一样的不断出现的循环现象?

生:举例

师:讲的好,同学说的都对,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其实我们数学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的循环现象,大家想不想理解数学中的循环问题?

二.自学探究,发现新知

(一)、认识循环小数

1.出示算式,揭示矛盾

现在我们来一组有趣的做题比赛(电脑出示)每组完成一题,看哪个组的同学先完成,每组选一名代表黑板来做

2. 44÷4 1÷3 58.6÷11 3.45÷5

尽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计算。在算中让他们去感知去体会“无限”与“有限”,“循环”与“不循环”的数学现象。

教师评出冠军组,待学生发现不公平后请同学说出其中的道理。

2.讨论:

①第(2)(3)最难在哪儿?如果继续除下去,会是什么样子的?

②商为什么会重复出现?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教师随着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导致除不尽的原因是余数重复出现,商也依次不断出现。那你怎么表示这种情况的商,省略号又表示什么意思?

你能写出几个像这样的小数吗?

像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板书课题)

3.总结循环小数的定义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几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不同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把你的想法可以和同桌或小组人商量一下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从某一位起”引导学生概括出以上特点。

由学生概括出循环小数定义: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4.小结:同学们真不简单,老师把你们总结的感念整理了一下,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把这个概念默记在心里。

5.现在我们利用这个定义判断下面的小数哪些是循环小数?

1.5353…… 0.19292 8.4666….. 5.314162….. 5.745547…..

(二).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刚才我们认识了循环小数,循环小数有自己的写法,请同学把书打到27页,自己看一看,你都知道了什么?第二种写法比第一种简便

写出板书中的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三).认识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

看板书中的循环小数,他们小数的位数是怎么样的?

像这样小数部分是无限的小数,你能给他起个名字吗?那么黑板上(1)和(4)中他们的小数位数怎么样? 谁愿意到黑板写出什么是有限小数

(四)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原来数学王国也有循环现象,那就是循环小数,接下来我们继续开动脑筋,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好吗?

四.强化练习,促进内化

1.比较大小

2.把下面的三个数按从大到小顺序排列

3.判断正误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循环小数,从你们的姿态、眼神及课堂反应中,老师感觉到这节课同学们听得非常专心,那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 篇2

师:同学们,你知道我现在站在你们的什么方向吗?

生:前面。

师:你知道你们面朝的方向是前还是后呢?

生:前。

师:那我们背对的方向呢?是前还是后

生:后。

(学生边说,教师边在黑板上板书。)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前后”。(教师边说边点题)

1、前后的相对性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现在站得直吗?那看哪位同学坐得比老师还直。现在老师是面朝你们站着,那么黑板在老师的哪一面?老师在黑板的哪一面?你们在老师的哪一面?(与一名学生合作)***在老师的哪一面?老师向后转:现在呢?

师:同学们,一般情况下,面朝的就是前,背对的则是后。你记住了么?

师:教师在上课之前,听到一个好消息,森林运动会就要开始了,

我们一起去为运动员加油,好吗?

生:(齐说)好。

师:你知道他们在进行什么比赛吗?

生:跑步比赛。

师:有哪些运动员呢?(点名回答)

生:小鹿、小兔子、乌龟、蜗牛、小兔。

师:你真棒,认识这么多的动物。(学生边说教师边指)

师:它们朝哪个方向跑?你是怎么知道的?(点名回答,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哪里是前,从而方便下面的判断。)

生:朝那个方向跑,因为动物的面朝那个方向。(学生用手指出方向)

师:你们说对吗?快看,紧张的百米赛跑就要开始了,请小朋友们

认真观察,比赛的情况如何呢?注意:当比赛开始后,我们一齐

拍手喊加油,好吗?(目的是让学生进入角色,增强学习兴趣。)

生:(齐答)好。

师:现在,老师来当裁判,(手势)运动员,各就各位,预备跑!

师生:(一起拍手喊)加油,加油……

师:停!

师: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点名让学生自由的说,教师不作限

制)例如:

生1:鹿跑在最前面,是第一名。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1:松鼠在鹿的后面是第二名,小兔是第三名,乌龟是第四名,蜗牛是第五名。

师:你说得真好,谁还看到了什么?

生2:松鼠在白兔的前面,白兔在松鼠的后面。

生3:鹿在松鼠的前面,松鼠在鹿的后面;小兔在乌龟的前面,乌龟在小兔的后面;乌龟在蜗牛的前面,蜗牛在乌龟的后面。

生4:鹿跑在最前面,蜗牛跑在最后面。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你们能完整地把小朋友们看到的都说出来吗?试试看。(一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二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自由练习说,教师巡视并辅导)

师:谁愿意说给大家听?

生:鹿跑第一,松鼠跑第二,兔子跑第三,乌龟跑第四,蜗牛跑第五。鹿在最前面,松鼠在它的后面,鹿在松鼠的前面;松鼠在兔子的前面,兔子在松鼠的后面;兔子在乌龟的前面,乌龟在兔子的后面;乌龟在蜗牛的前面,蜗牛在乌龟的后面。

师:你真棒!对他的精彩表现,同学们一起来鼓励他。

(或者学生不能说得那么完整,教师将做以下处理)

师:你有补充吗?你觉得刚才那位同学讲得怎样?(让其他学生补充。)

师:刚才同学们都观察得很仔细。听,另一边的赛车场多热闹,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生:好。

(屏幕转换赛车画面)

师:现在,跑在最前面的是几号车?(点名回答)

生:2号车。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众数,在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的同时,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2、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平均数、中位数)的对比,认识众数。

3、让学生参与统计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

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培养统计意识。

同学们,你们自己买过衣服吗?谁知道自己的衣服是什么型号的?你们买过“均码”的衣服吗?谁知道“均码”是什么意思?

“均码”的衣服所有人都能穿上吗?

【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众数。】

二、在数据整理中体验,训练统计能力。

我们学校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每年都会准备举行集体舞比赛,为了更好的参与比赛,我们班选出了15名舞姿比较好的候选人,身高如下:

文委挑选了一件均码的衣服,她们都能穿上吗?

1.41 1.41 1.41 1.44 1.45 1.47 1.48 1.49

1.51 1.51 1.51 1.51 1.52 1.54 1.54

但是根据需要我们要从中选出10名队员,利用你掌握的知识,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庆六一这个现实的、有趣的,并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生活情境,给学生提供了感兴趣的话题,把学生带入了需要“统计”的最近发展区,会产生强烈的交流的欲望。】

独立完成各抒己见

认识众数会找众数

【到底哪种数据更好呢?我并不急于评价,而是让学生试一试,在合作交流中感悟到众数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区别。明确认识。突破难点。】

合作交流统一认识

归纳总结明确关系

三、在尝试填表中体验,学会统计描述。

下面大家看,这是老师从卫生保健张老师那里拿到的我们班同学的左眼视力情况统计:

4.8 4.9 5.0 4.9 5.3 5.2 4.7 5.2 4.9 4.8 5.0

5.2 5.3 5.0 4.8 5.0 4.5 5.0 5.0 4.6 4.7 4.8

5.0 5.2 5.0 4.7 5.1 4.9 5.0 5.0 4.8 4.9 5.1

5.0 4.5 5.0 4.6 5.1 5.1 4.9 5.0 5.2 5.0 5.0

(1)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左眼视力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人数

(2)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与众数各是多少?

(3)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代表全班同学视力的平均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4)谁知道视力是多少就是近视了?那你觉得我们班同学的左眼视力情况如何?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对教材练习进行合理的改造,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通过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理解众数、中位数的区别。对学生进行保护视力的教育。引导学生将之与分数相联系,求出近视的同学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使学生将各科知识穿成珠,结成网。】

(三)下面大家看这是什么?(出示刚刚考完的数学试卷)

老师从我们班和二班中各抽出了10张试卷,下面大家看这是这10张试卷的分数统计:

(1)班:98 98 89 94 95 95 97 91 92 93

(2)班:99 96 89 91 95 88 97 93 92 90

(1)这两组数据的众数各是多少?

(2)你有什么发现?(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3)这次考试,哪个班的成绩好一些呢?应该用哪个量来比较?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同时明确,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四、在数据分析中体验,尝试统计决策。每年这个时候都是大学生找工作的时候,现在甲乙两家公司同时招聘普通职员,下面是这两家公司全体员工工资情况,老师家有一位亲威今年正好大学毕业,他应该去哪家公司应聘呢?同学们能不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一帮他?

员工

总经理

副总经理

部门经理

普通职员

人数

1

2

5

32

月工资/元

8000

6000

4000

2000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道开放性的习题,没有一个所谓的唯一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自己的选择,只要说的有道理就可以。真正体现“不同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五、在归纳总结中体验,形成知识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 篇4

教学内容:P95—96例1、2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画圆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能够用圆规画圆;

2。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

教学重点:能用圆规画圆,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

教学难点: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用具:圆规,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以前我们学习过很多的平面图形,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都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让学生回答,并及时给予鼓励。

2、在我们学习这些图形中有一个图形是我们没有系统学习过的图形?(圆)

3、出示课题:”圆的认识”

二、联系实际

1、在我们身边存在很多圆,回想一下,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能见到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答,可多举例子说明。注意把握时间,尽可能让学生多说。

2、如果让你画一个圆会画吗?(方法不限,手段不限)可以让学生多说一些方法,比如:用圆形物品,绳子等等。在课上要注意观察学生是否能用不同的方式画圆,若不能可稍微的提示一种。

三、用圆规画圆

1、用圆形物品画圆只能画一个,它的大小不能变。如果想画一个大圆怎么办呢?这时我们就该用更科学的工具画,那就是“圆规”。

2、拿出圆规观察一下,你觉得圆规有几部分组成?学生尝试回答(教师总结:圆规有一个把手,两只脚,一只脚是针尖,一直脚是笔尖)

3、打开练习本,自己尝试画一个圆。思考在画的过程中圆规哪个部分不动,哪个部分动了,相应的谁的位置没变,谁的位置变了?让学生自己多花,体验画圆的过程,最后由学生回答

4、在学生总结后,可根据学生的总结教师示范画法。在师范的过程中故意出错,帮助学生补充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最后总结:画圆时,两不变,一变(针尖固定不变,针尖与笔尖的距离不变,笔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四、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

1、现在来重点研究两不变。第一个不变:针尖固定的位置不变,那针尖在纸上画出来的是一个什么?(点)我们把这个固定的点叫做圆心,用大写字母“O”表示。(强调大写字母)

2、让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出来

3、针尖固定不变在纸上画出的是一个点,那针尖与笔尖之间距离不变,它在纸上画出来的是一条什么呢?(线段)

4、让学生独立尝试画出表示针尖与笔尖距离的线段。

5、教师:既然是一条线段,那它有几个端点,(两个)这两个端点分别连接的哪?

学生:一个端点连接圆心,一个端点连接圆上的点

教师:它只能连接一个点吗?(不是,它能连接圆上任意一个点)

6、所以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来表示

7、出示各类型的错误让学生区分,明确半径必须要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

8、对比观察,如果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都在圆上,并且经过圆心,那它就叫做直径,用字母“d”来表示。

9、仿照学习半径的过程出示错例,让学生更清晰的认识直径的概念。

10、在学生认识了以上概念后,在练习本上画一个圆,并且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五、练习巩固

完成P96页练一练

六、小结

回想一下,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79页的例2和"练一练"与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平均数和众数的实际含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平均数的对比,认识众数。

2、让学生参与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

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一、制造冲突,认识众数

1、教师谈话引入并出示。

招聘启示

因公司扩大规模,现需招聘若干名员工。本公司待遇优厚,月平均工资2500元,机不可失,欢迎应聘。

远东公司人事部

小王工作一个月后,发现实际领到的工资只有1500元,他觉得自己被骗了,于是去找人事部门理论,人事部门向他出示了这个月工资单。

远东公司月工资单(单位:元)

2、观察讨论交流并汇报

①这家公司是招聘启示是骗人的吗?

②大部分员工工资都是1000多,为什么平均工资会是2500元呢?

③用平均工资2500元来代表该公司大部分员工的工资水平合适吗?

教师此时总结:平均数虽然是最常用的一个代表值。计算时它充分利用了全部数据的信息,但易受极端值的影响。当数据中有极端值时,平均数的代表性较差。

④那用多少元能代表该公司大部分员工的工资水平呢?

1500元在这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在数学上我们就称1500元是这一组数据的众数。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众数的的知识、(板书:众数)

3、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众数呢?(学生自由的说,教师归纳: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再次板书:众数)

4、那1500元能代表员工A的工资吗?能代表员工B的成绩吗?那他代表的是谁的工资呀?(板书:多数水平)

5、看了刚才的招聘启示,老师总觉得有些迷惑人。那你能不能重新设计一个,能够反映大多数员工工资水平的一则招聘启示呢?

二、联系情景,理解众数

1、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样一个问题,出示例2

生物小组的同学们每人都用20粒黄豆种子做发芽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①观察上面的统计表,你获得了那些信息?

②请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的众数。并说说在这一组数据中,平均数和众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③那你认为用什么数来表示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④和刚才工资单比较,通常我们在什么情况下,选用众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呢?

2、已经学习了众数,并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众数,你能找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吗?

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六年级一班第一小组同学的年龄分别是12岁、13岁、12岁、12岁、13岁、13岁、14岁、13岁、14岁、15岁。你能找出这组年龄的众数吗?

师:小结一下:同学们,从刚才的练习中,我们知道了在一组数据中,有可能只有一个众数,也有可能有2个或者更多的众数,也有可能一个众数也没有。

三、联系生活,应用众数,

1、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么多众数知识,那你们知道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众数吗?

2、601班4名同学竞选班长,以下是他们的得票情况表:

如果你是601班的班主任,班长应该是谁是呢?为什么?

3、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

如果你是这家鞋店的经理,你会怎样进货?为什么?

4、请你读一读生活中的数学。

同学们去商场买过衣服吗?你知道休闲类服装的"均码"是什么意思吗?均码一般是根据的平均身高、胸围等数据确定的统一商品型号,与多数人的型号接近,所以均码里蕴涵着平均数和众数的原理。

5、选一选,请同学们分析、判断,看看使用哪一个统计量比较合适?(选做)

①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②面包店店主最关心哪种面包销售量最好。

③表示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片。

四、全课总结,完善认识

1、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说说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2、课后延伸

在这一组数据中,(100、99、98、97、96、95、94、93、30、30)

你觉得用什么数来代表这组数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板书:略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本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以及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对数据的分析计算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多种角度看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能够运用适合的统计量分析刻画一组数据;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一般求法。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三者的含义及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统计量对数据做出合理评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制造认知冲突。

1、回顾平均数的含义。

展示姚明的一张照片。一美国女孩是姚明的球迷,看了姚明的比赛后感叹道:“噢,原来中国人是世界上最高的人。”接着引导孩子们就美国女孩的话,发表看法。

生:这只能说姚明是打篮球中最高的,不能那样说……

生:姚明是很高,但是姚明只能代表他自己,不能代表我们所有的中国人。

师:哦,不能用这样极端的数据来代表所有人中国人的身高,也就是说姚明身高不具有我们中国人身高的代表性。那究竟哪个数才能代表中国人的身高呢?

生:平均数。中国人身高的平均数。

师:是的,平均数能比较好的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非常多,作用很大。

师:这个平均数应该怎样求?你会求吗?试试看。出两道求平均数的题让学生做做。

2、感受认知冲突。

创设情景:再过十几年,大家都要大学毕业了,会面临找工作,那你们找工作时最关心什么呢?

全班齐答:工资。

我们班xx同学也想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他对这样两个招聘信息产生了兴趣,出示两个公司的招聘广告:苹果电脑公司:现有员工9人,人均月工资3000元,欲招一名大学生。粽子电脑公司:现有员工9人,人均月工资2500元,欲招一名大学生。

师:xx同学拿不定主意,请同学们帮他作出一个选择,如果仅从工资方面考虑,他应该去哪家公司呢?请说明理由。

生:当然是去苹果电脑公司,因为苹果电脑公司的工资高。这个孩子的发言引来一片附和,大多数孩子都认可去苹果电脑公司。

师:噢,看来同学们的意见很一致。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只看平均数还不行,……(接下来说不清楚,只是一种学习的直觉,也不能忽略)

师:你的意思是说只看平均数还不成?刚才我们说姚明身高的时候,平均数有那么多的优点,怎么现在又说只看平均数还不成了呢?

生:平均数也有不行的时候,如果说有的人工资特别高,而其他的人特别低的话,也有可能。

师:他刚才说的什么意思?谁听明白了?

生:老师,我似乎明白她的意思了,有可能苹果公司工作人员的工资差距拉得很大。我举个例子说明吧……(很多孩子似有所悟的点了点头)

师:有道理么?谁能重复一遍?

生:……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具体工资吧,看是不是像他们所说的那样。

出示具体工资的幻灯片。

3、深化认知冲突。

出示两个公司员工的具体工资:

师:看了这两个公司员工的工资情况,现在大家建议这位同学应该去哪个公司?

孩子们纷纷表示去粽子电脑公司。有几个孩子甚至开玩笑说如果xx想当经理的话,还是去苹果电脑公司的好。

师:为什么变主意了?怎么想的呢?

生:因为作为普通员工,粽子电脑公司的工资高。

生:苹果电脑公司只是经理和副经理的工资高,其他员工少的可怜。

生:苹果电脑公司当官的'和员工的工资差距太大,而粽子电脑公司比较平均。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里用平均数3000元表示苹果公司所有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合适么?

生:不合适。

生:不恰当,有点忽悠人。

师:为什么不合适呢?

生:因为有太大的数。

师:“太大的数”什么意思?

生:就是有比较特殊的数,比其他的要大。

师:也就是说有极端数据出现时,平均数就不能很好的代表这组数的整体水平。

(二)初步感受中位数、众数的含义

1、寻求新概念。

师:因为有极端数据出现,平均数3000元不能很好地代表苹果公司的整体水平,那究竟用什么数表示合适呢,我们能不能找一个合适的数?(学生独立探究,小组汇报)

2、揭示概念。

师:同学们的方法非常好,都有道理。在数学上我们一般采用这三种方式来描述、分析和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首先当然是平均数,平均数在生活中用途很广泛。通过刚才的分析,平均数有时也会受到一些极端数据的影响,我们这个时候一般会用中位数和众数去描述一组数据的特征。(板书课题)

师:什么是中位数?

生:就是一组数据中最中间的那个数。

师:对,非常好。那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呢?怎么求的呢?在求中位数时还要注意什么?

生:要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师:还有第三种就是众数。什么是众数呢?(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怎么求呢?(比较次数多少)

(三)深入体会平均数、中为数、众数的作用和含义

1、求下列各组数据的中位数

13、15、19、23、5

2、5、13、15、19、23、总结求中位数的方法

2、求下列各组数据的众数

12,15,30,18,30

40,35,62,40,99,62

1,2,3,4,5,6,7总结求众数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

(五)小结。有什么感想或者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概念课,也是一节体会统计思想的活动课。所以,要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有现实背景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以丰富认识。因此,此课的教学,更应注重过程。特别是对理解概念的活动设计,活动过程的体验感受等方面,更需要精心设计。

因此,我把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即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可以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一开课就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

二、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主要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认识到不按顺序排列,处于中间的数是不确定,而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后中位数是确定,从而理解求中位数时,数据应该排序。

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出这两个概念,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两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是描述的角度并不同,这样可以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所学知识。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肯定,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结论。然后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一些特殊情况都在练习中反映出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感到学生的参与性很强,乐于与同伴交流、探索知识。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不可一味的否定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千万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可强加给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 篇7

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2、学会与人分工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 篇8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活动设计

I.什么是数学活动

数学活动首先是活动,为数学而活动,学生通过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1. 活动。活动是由共同目的联合起来并执行某种社会功能的行动的总和。活动由目的、动机和行动三部分组成,具有完整的结构体系。自 1920 年代以来,苏联心理学家对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其中,A.Н。列昂季耶夫的活动理论对苏联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现代苏联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石。

2.数学活动。数学活动是在活动中进行的数学教育,即“数学+活动”。活动是一种形式,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习数学,让活动贯穿始终。这些活动包括操作活动(动手)和概念活动(动脑)。在进行数学活动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脑、手、眼、口的使用。各种感觉器官紧密协调,协调活动。画图、拼字、摆秋千、量尺、剪裁、数数等,以“边做边学”、“边做边学”的形式进行。教、学、做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到快乐、轻松、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相连时,学习就可以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活动中,学生身心结合,手脑并用,减轻了学习负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数学活动经验。数学经验大致可分为:①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经验; ②社会科学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经验; ③纯数学活动中积累的数学经验。 (《什么是“基础数学活动心得”,张殿洲,赵小平))

二、数学活动的类型与实现

数学活动包括数学课上的数学活动也需要学生在比较长的时间内独立或分组完成数学活动。

1.say.通过让学生说话来调动学生的体验。使用熟悉的结识新面孔,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他”。

例如,在“年月日”的教学中,吴正贤老师注重连接学生的体验数学学习。1天。

老师:年、月、日是比时、分、秒大一点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是怎么定义的?(示范三个球的描述)

师:同学们能描述一下他们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情,一年、一个月、一天有多长吗?

健康1:从今年春节放烟花到明年放春节放烟花是一年。

生日2:今年5月7日是我的生日,明年5月7日,我又大了一岁,这意味着又过了一年。

教授3:我爸这个月发工资,下个月又是一个月。

教授4:今天早上8:00到明天早上8:00是一天。

??

课堂上,同学们谈笑风生,回忆人生经历,初步了解了年月日的时间概念。学习“年、月、日”等内容,不像学习“时、分、秒”。教师不可能让学生现场体验,但可以让学生独立地从自己的经历中提炼出来,形成生动的年月年。一天的经验。

在《认识小时和分钟》这节课中,老师让学生感受1点钟的长度时,他说:时针从1移到2,表示已经过了多长时间旅行?从 3 到 4 怎么办?学生知道那是1小时。老师接着问:你知道1小时有多长吗?这样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经验。同学们热情地回忆和叙述:

一节课加两节课是1小时;

春游期间从学校开车到长城大约需要1小时;

四集卡通片长约1小时;

课后游泳时间是1小时? ?

同学们在说话的过程中越来越深情地认识了1小时。

在《认识一万以内的数字》的教学中,老师让学生说说一万有多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调动自己的经验,不仅是生活经验,还有数学学习经验;不仅是事件图像的体验,还有思维体验。在调动经验的过程中,学生也在整合、整合自己的经验与新学到的内容,更充分地融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2. 对话。在竞争的状态下,学生的参与度更高。

(1)辩论

据雅斯贝尔斯所说,“对话是真理的开启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平等意识之间互动的特殊形式。在辩论活动中,通过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学生的积极和消极的看法,使学生为学生搭建阶梯,让学生一步步走向更高的地方。高处,或者直接把高处的东西交给学生。

在“分数与小数的交换”一课(“将“辩论”引入数学课堂”,李芬)中,学生被问到“如果分母不是 2 和 5,除了 2 和 5,那么最小分数。如果它包含其他质因数,那么它可以转换为有限小数。”其中的“最简单”一词是有争议的。老师在课堂上开展了“辩论”活动来解决这个问题。

Square:“如果它不是最简单的分数,那么它的分母可能包含其他质因数,所以它不能转换成有限小数。”方格牢牢抓住了关键词“最小分数”。

否定方立即反驳:“比如3/6的分母中还有其他素数,但可以转化为有限小数,怎么解释?”反例出来了,一票否决了对方的观点。

一轮过后,没有赢家,所以进入下一轮。这一次,反面先说:“不管这个分数是不是最简单的分数,只要它的分母除了2和5之外没有其他素因数,就可以转化为有限小数。”情况似乎已经明朗了,但积极的一面还是有人提出了问题:“既然加不加都无所谓,那为什么还要加呢?”学生是真正的水手和潮流引领者。通过辩论,学生明白:如果分数的分母除了2和5之外没有其他质因数,那么这个分数,不管是不是最简单的分数,都可以化简为有限小数。但如果分数的分母中含有除2和5以外的质因数,则必须将其转换为最简分数后才能判断。因此,不能省略“最简单”二字。学生不仅了解“最简单”的深刻内涵,而且对于12/32等不是最简单的分数,在不化简的情况下,可以根据32不简化,判断32可以化简为有限小数。包含除了2和5以外的质因数。

是否应该有“最简单”的东西,不是老师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讲的越多,推理越清晰,越清晰论点。

(2) 竞争。

在《平均》的课上,吴正贤老师组织了男生和女生进行了一场球拍比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试图建立游戏规则。是全数,还是最后一个人?先一个人,比赛结束后,学生们说:“不!不!一个人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水平!我们再派几个人吧!”决定每组4人与总数进行比较!女队输了之后,吴老师加入了女队,女队赢了。女生脸上露出笑容,男生却立刻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4个人,开心队是5个人,所以比赛不公平!”吴老师道:“哦,好像人数不相等啊,总分没法比,哪个队的投篮最好,那怎么办?”同学们觉得用平均值比较公平。

同学们通过参加比赛活动感受方法的公平和不公平。与其多说让学生体验和理解,不如让学生参与并积极思考?

3.表演。通过直观的表演,学生进入角色,思考问题,可以让数学题更容易理解。

(1)模拟操作

在“遇到问题”课上,吴正贤老师通过让学生模拟操作来理解概念。学生不了解距离,但通过“驾驶”可以看到距离学习工具;学生不了解遭遇,但学生经历了“遭遇”。利用学生的经验理解概念的好方法!

在“行程问题”课上,吴老师用桌子作为桥梁,用铅笔盒作为汽车,并演示现场拍摄了“汽车”经过“桥”的场景。通过模拟操作,唤醒学生对“旅行问题”的体验。

在一堂“遇到问题”中,吴老师邀请了两位同学上台表演“遇到”。她一个接一个地握住,让他们互相碰触,笑道:“这就是见面,中间有一段距离能算见面吗?”全班都笑了。随后,她让同学们继续表演“相对”、“同时”、“对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表演和交谈。这时,全场师生都笑了起来,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

吴老师通过模拟操作,唤起同学们对“距离”和“相遇”概念的理解,引发同学们思考速度、距离和时间的关系。以现场“做”的形式唤醒学生的体验,让学习过程变得简单、清晰、有趣。

在“理解负数”的教学中,老师设计了一个数学活动。刘翔的跑步表现受风速影响,要求学生模拟当时的场景。两个同学一个扮演刘翔,一个扮演冯。风顺时,“风”推动“刘翔”前行;逆风时,“风”阻碍“刘翔”前进。

在模拟操作过程中,学生进入角色,直观地思考问题。如果我是相反方向的风,我该怎么办?完成后,学生对反义量的理解更加透彻,概念更加清晰。

(2)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学生更容易坠入爱河,通过积极的感受学习,自然而然地理解。

①社会角色扮演。

在“设计包装盒”的课程中,一家纸箱厂想要设计一个牛奶包装盒。问学生如果你是乳品厂的经理,你想怎么设计?如果你是一家纸箱厂的设计师,你会考虑哪些因素?应该如何设计?让学生进入角色去思考问题,能更好地进入问题的内部,而不是肤浅。

在“初步了解统计”这一课中,我想帮助公路局张局长统计一个路口的各种车辆的交通流量。如何进行统计?学生进入角色,帮助张主任完成这个任务。学生进入被信任帮助他人的角色,具有使命感,更专注于迎接挑战和完成任务。

老师在了解了元教粉之后,安排了店内购物的实践活动。让组长做初级经理和收银员,其他学生做顾客。一年级小学生进入角色,在活动中不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

②虚拟角色扮演。

一年级“比较”讲座中,赵雪莉老师设计了拔河比赛的数学活动。

简介:黄蓝两队将进行拔河比赛。现在我们必须从我们的同学中选出两支球队的队长。

谁想来?

(赛区提供黄蓝队成员贴纸,黄队成员9人,蓝队成员7人)

问题:假设这些是你可以分配的球员,您打算如何分配它们?人们?为什么要派这样的人?

默认:两个队长都在关注对方,一个队长选一个球员,另一个队长也选一个球员??每次体验都是一样的。

结果:黄队7人,蓝队7人时,黄队还剩2人

老师问黄队:这两个人还派吗?为什么?

默认:

情况一:否,因为发送的人数会不一样。现在两支球队都有7名球员,所以这是公平的。

情况2:说馅饼,蓝队不服气。说这个比例不公平是不公平的。要么蓝队增加2人,要么黄队人数减少,变成和蓝队一样多。 .

在拔河比赛的选人过程中,让学生对看不清的量进行操作,体验等量。虽然情况不平等,但因为学生们关心公平,他们更有可能变得坚强。

也有同感。这种情况“拉长”和“放大”了“一一对应”的过程。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是在一个微妙的过程中进行的,是一种含蓄而有价值的“一一对应”。

朱玲老师(《论角色扮演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朱玲)在教《理解除法》,让学生玩《孙悟空》放8个桃子给猴子们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在教授“时、分、秒”时,让学生玩一个小闹钟自我介绍,加强学生对钟面的理解;在讲授“统计学的初步认识”时,要求学生按照小狗、小猫和猴子的顺序排列,形成排序的想法。

③数学对象角色扮演。

学生可以玩角色扮演数学对象、玩数字、图表、操作符号等。比如,刚认识“>”和“”和“” “,我张开双臂,嘴朝前,尖屁股朝后,我前面的数字更大,我后面的数字更小。然后让两个学生选择两个不同的数字,并选择正确的位置排成一列。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们立即接受了数学符号“>”,并将其形象和功能烙印在了他们的脑海中。

4.操作。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使学生经历了做事的过程,思考有了载体。

(1) 摇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放置学校工具的过程也是学生做数学的过程。在“双重理解”的课上,很多老师采用了让学生设置学习工具的方法。一只猴子的 4 个桃子用 4 个圆盘表示。 3只猴子有多少个桃子?怎么表达?有的同学一共放了12个;有的同学也排成一排,但每4个之间有间隔;有些学生简单地放置了 3 行,每行 4 个。在布置校具的过程中,学生们不停地种花,展示自己的布置,并说明理由。学生不仅认识时代观念的结果,而且通过直观的教具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时代、创造时代。

一位日本老师曾经来北京讲一堂“地区”的课。课堂内容是区域,活动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放置图形和学习工具来比较两个“土地”的大小。学习用具是由木块制成的不同颜色的图形,包括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和六边形。它可能看起来离该地区有点远,但学生们很喜欢它。特写镜头后,学生们在比较两个地块的大小时开始使用等式替换。原来,这些五颜六色的人物的面积是相关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的两倍,梯形的面积是三角形的三倍,六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的六倍。从每边取两个平行四边形,从左侧取一个梯形,从右侧取 1 个平行四边形和 1 个三角形?各种比较方案出现。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等价的替代、密度,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对领域的理解。

(2) 采取措施。

在《面积与面积单位》这节课中,刘政老师着重让学生测量中学的面积。对于两个一目了然大小无法区分的长方形,可以用手帕量一下图形的大小,但要使用同样大小的手帕。最好用标准的毯子,逐渐导致以面积为单位来测量图形的大小。沿着区域单元的生成之路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逐渐了解区域和区域单元。与其直接告诉学生面积的单位,倒不如在测量方法的选择上建立面积的概念。

(3) 把它们放在一起。

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课上,孙贵和老师给了学生一个16厘米长的纸条,让学生们把纸条剪成三个边围成或不围成三角形。三角形。在剪拼的过程中,学生是在演戏,其实是在思考。活动结束后,老师抛出一个问题,总和是16厘米,为什么有的能组成三角形,有的不能?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学生在汇报和交流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在“理解长度和立方体”这节课中,老师让学生们把长方形的立方体分组排列。学习工具是小棒和磁珠。小棒可以用来做边,磁珠可以用来做顶点。有的组拿了6根4cm的,4根7cm的,2根8cm的,但是他们不能做一个立方体。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发现4根为一组,每组长度相同,需要3组。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的理解。

(4) 画一幅画。

在《6的乘法公式》的教学中,由于很多学生在课前就已经记住了乘法公式,所以有的老师给学生一个思路,让学生用这个思路来证明几句话。公式的正确性。

在“相交与平行”中,很多老师设计活动让学生画出平行线。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老师要求学生尝试完成轴对称图形。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很多教师设计让学生画出各种数量关系图来解决问题。

(5) 去做。

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学习工具,如位图、方格纸、指甲板、橡皮筋、剪刀、不规则的纸等,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制作长方形。

学生知道“年月日”就可以制作年历卡片,学生可以在钟表教学中制作表盘。学生还可以在 24 小时计时教学中制作表盘。这时,很多学生制作了内外两种读数的表盘,并以一一对应的方式写在表盘上。活动结束后,学生们似乎在兴致勃勃地玩着游戏。这时候数学内容也掌握得很好,掌握得很好。

5. 活动整合

(1) 综合运用多种数学活动方法。在一堂数学课上,往往会整合并开展多项数学活动。在活动设计中,兼顾了学生对活动的兴趣,活动的暗线直接指向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在“素数与合数”的课上,李宁老师组织了两个活动,让学生放置长方形或正方形。首先,这是一个学生会感兴趣的活动,而在安置的过程中,也有小组之间的竞争。 ,希望他们能设计出更多的节目,在学生活动之后开展次要活动,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每组选择一个数进行学习,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更好地理解素数和合数。越来越指向问题的本质。

课文说明:

老师说他为每组准备了一些小方块。学生能用所有的小方块组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并让学生比较哪一组设计方案最多,并将设计方案记录在表中。

记录单个

总块数

每行块数

行数

学生分组工作,学生分组提出不同的观点,引发思想的碰撞。学生想到的解的数量可能与总块数的大小有关,是奇数还是偶数,或者是总块数的因子个数。老师问:“那这个计划有多少和谁有关?刚才老师提供的学习工具不公平,要不要让学生自己选择?”第二个活动又开始了。老师给出了提供的积木数量46、25、59、32、36、51,让学生仔细思考,也可以和同组的同学讨论,想的时候来拿它。教师在安排学生汇报时,尽量从错组或想换组入手,排除奇偶的影响。老师问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对刚才的三个观点有什么新的想法吗?通过讨论,大家意识到,因素的数量是影响节目数量的决定性因素。

(2)在作品的制作中融入多种活动。上课40分钟,可以设计小的数学活动,也可以设计较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作业中完成。例如,李思老师在讲完《认识毫米和分米》后,为学生安排了数学活动。让学生写数学日记:选择一个或几个你喜欢的长度单位并写下来。或者写观察日记,做大豆发芽实验,每天记录发芽芽的生长情况。学生们仿佛每天都在观看大豆的生长,在有趣的实践活动的同时,学生们也在运用毫米和分米的知识。

施宁忠教授表示,未来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将转向更加注重内涵的深化改革阶段:

一是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是注重程序经验的积累;

第三,注重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经验的积累,注重活动表象下的活动内涵,让学生将其付诸思考,让学生通过活动的开展有一个真实的认识。希望数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能够促进数学教学的进步。 + 活动”。活动是实现目标的一种形式和手段。让学生通过活动来学习数学,让活动贯穿始终。活动包括操作活动(动手)和概念活动(大脑运动)。在做数学的时候活动要注意调动学生动用脑、手、眼、口,密切配合各种感觉器官,协调活动。以“做中学”和“做中学”的形式。教、学做为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放松、快乐。人格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例如,在探索??a圆的面积公式时:

1. 茶她:刚才,我们根据这张圆形纸的面积做了一个估算。 同时,我们还了解到,这张圆形纸可以剪裁并组装成一个近似的矩形。但是生活中的大多数圆形物体的表面并不是像这样分成几个相等的部分。如何求任意圆的面积?今天,我们就用将圆拼成近似矩形的方法,来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黑板题:探究??面积的计算公式。一个圆圈

2。要求学生用老师准备的圆形纸片将它们分成16和32个部分,然后将它们放在一起。形成一个近似的矩形。??

老师:每组桌子上有两张圆形的纸。老师将他们平均分为16和32。请群里同学把它剪开,然后用胶水做成一个近似长方形。

学生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

3。交流并展示学生拼写出矩形的近似矩形。然后,教师使用课件演示剪切和拼写的过程,并标出矩形的长(C)和宽(r)。

老师:好的,哪组学生想给你看你制作的近似矩形?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近似矩形,教师将其贴在黑板上。师:现在老师用课件来演示剪拼的过程。 (教师用课件演示。)

4.让学生观察首先拼出的两个近似矩形,然后说说他们发现了什么。 然后老师问了“想想看”的问题,并达成共识,平均分的副本越多,拼写的数字就越接近矩形。

老师:观察你拼出的两个相似的矩形。你发现了什么?

盛:我发现把圆分成32等份形成的图比把圆分成16份形成的图更接近矩形。

老师:同学们,大家想一想,如果把圆圈分成更多的部分,也就是平均的部分越多,这个图形会是什么样子呢?健康:平均分的副本越多,图形越接近矩形。师:大家同意这个观点吗?健康:同意。

5.问:长方形和圆形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清楚后,鼓励学生尝试总结计算圆面积的公式。

老师:我也同意。现在,让学生思考矩形和圆形之间的关系。

生一: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形的面积。生2: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度等于圆周长的一半。生3:矩形的宽度等于圆的半径。

老师:现在,我们用C来表示圆的周长,矩形的长度用r表示,矩形的宽度用r表示(边说话边在圆上做记号) ,你能推导出圆的长度面积公式吗?试试看! (学生自己推导)。

6.交换学生总结的公式,并专注于他们的想法。 然后老师解释推导出S=πr2。

老师:谁能把你的想法完整地报告一下,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的面积,所以长方形的宽等于圆的半径r,长方形的长是等于圆周长的一半。因为矩形的面积=长x宽,圆的面积=πr 2:我们已经知道圆的周长等于2πr,所以公式中的C为??圆可以用 2πr 代替,我们得到: =πr 2

边说边写板子:

一个圆圈的面积= =πrr=πr 2 老师:同学们真棒。 我们总结了计算圆面积的公式,就是把圆拼成一个近似的矩形。

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用r表示圆的半径,那么圆的面积公式怎么用字母表示呢?

学生:S=πr 2 老师:我们总结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那么让我告诉你,你知道什么条件可以找到一个圆的面积?

盛: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就可以求出它的面积。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 篇9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密铺的含义和了解可以密铺的图形形状,了解图形密铺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用三角形、四边形和梯形密铺的图形。

3.理解密铺原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是否留心观察过这些镜头?这些场景熟悉吗?哪里见到过?请你用数学的眼光去考察一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用一种或几种图形有规律地平铺而成的。)

2.平铺时,图形与图形之间有什么要求吗?

3.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出示:无空隙、不重叠。)

4、象这样无论什么形状的图形,如果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平面上,这种铺法在数学上就称为密铺。(板书:密铺无空隙 不重叠)

5.密铺是数学中最有趣和最美丽的部分之一,它在生活中有着及其广泛的运用。除了在地面墙面上看到密铺,你还在那里也曾经见到过平面密铺图形呢?在小组里说一说。

其实,密铺就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1.猜一猜: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图片,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所有美丽的密铺都离不开数学的基本图形。那么我们学过的所有平面图形是不是都能单独密铺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先来猜一猜,并在作业纸上记录下自己的猜测结果。(黑板上贴8个图形)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猜测结果?有不同看法吗?(预设:正五边形有争议)

看来,对于正五边形是否能单独密铺,我们课堂上有两种不同的猜测。面对不同的声音,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想法,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每个人的想法。

2.验一验:现在矛盾就在于这个正五边形能否单独密铺!怎样才能判断谁的猜想是正确的呢?谁有什么好办法?是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现在,请从工具袋里拿出正五边形,请同学们利用它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正五边形能密铺吗?

通过亲自动手实践,你能告诉我正五边形能单独密铺吗?

看来,光用眼睛看并不一定正确,我们还是需要经过实践论证!

其他的图形是不是也象我们猜测的那样?小组里分工合作,比一比,看看哪组拼得又快又好!

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发现原来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正六边形能够单独密铺,而正五边形、圆形都不能单独密铺!

那么,你们有没有想一想为什么这五种图形能单独密铺,而正五边形和圆形不能单独密铺?

那是不是正五边形和圆形真的在密铺中就没用了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5秒钟,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小学教学设计网--更多数学教案]

其实象这样,用两种图形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一起,也是一种密铺。

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七巧板。请看一下,七巧板的表面也是一种密铺吗?这个图形里有几种基本图形?

你能从七巧板中选出两种不同的图形密铺成一个平面吗?在和小组同学合作试一试之前,请看清楚操作要求。(出示要求)明确了要求,就可以开始动手试一试!

我们来看看每组密铺的不同情况。你是用哪两种平面图形拼成的?你们还有不同的拼法吗?你们小组又是怎么拼的?

看来,不仅用一种平面图形能密铺,用两种甚至更多的图形也能密铺成一个美丽的平面。设计师们正是将数学与艺术相结合,用密铺的方法为我们设计了各种美丽的图案。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出示课件)

看了这么多密铺的图案,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而这种美感来源于密铺的什么特点?是呀,密铺中有规律的无空隙、不重叠的排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与空间延伸的想象!

你们想不想也来动手试一试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作业纸,让我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一起来创作密铺图案吧。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选择

用一种图案进行密铺  用两种不同图案进行密铺,设计完成后,也可以为自己的密铺涂上美丽的'颜色!

小组里互相欣赏一下同伴的作品,并推举一个同学的作品让大家一起欣赏一下。说说你的作品是运用了什么图形进行密铺的?他的密铺作品美吗?(可以的话,我建议大家把各自的作品贴在教室里,一起分享创作的快乐,好吗?)

密铺图形奇妙而美丽,古往今来,不少艺术家都在这方面进行过研究,其中最富趣味的就是这位荷兰艺术家埃舍尔。(出示课件)他创造的艺术作品,结合了数学与艺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更让人对数学产生另一种看法。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呢?

是的,密铺就在我们的身边,无时无刻装点着我们的生活!同时,它还是一门学问,在美丽的密铺背后,还有太多的数学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

(五)课后作业:

研究正五边形为什么不能密铺的原因,撰写一篇数学小文章。相信你们一定能行!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 篇10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华而不实,光注重热闹的课堂,这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的课堂应该是讲求实在、讲求有效。有效即有效益、效率高、效果好。学生既能学到并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又能达到教学目的,这才是我们追求的课堂。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设计一个新颖的有趣的情景怎样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起来?这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在思考也是不断在实践着的事情。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点就更为重要。好说好动,精力分散是一年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因此,一个好的开头往往就能把小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住,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你的课堂中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总是想方设法去寻找、挖掘和教学内容有关的题材,比如:现有的课件,教学参考以及任教过的老师的教学反思等,尽可能的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景以此来达到有效。

二、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谈有效

记得在教一年级的时候,很多孩子已经熟练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甚至20以内的进退位的加减,有的还能做100以内的呢。刚开学的时候遇到有些家长他们会很自豪的告诉我他的孩子学数学应该没问题的,因为孩子算题目很快。可是一段时间下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的,那些以为算的很快的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总是出现错误,考试成绩也不怎么理想的。

家长觉得很不能理解的,其实原因很简单,是他们误解了数学。数学并不是能做几道加减法就可以的,通过数学学习目的是要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后能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课堂中更应注重的是学习方法的传授,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点优为重要,我们从一开始就给他们以准确的学习方法,教会他们怎样听课,怎样参与课堂,通过“提问、合作、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三、有效课堂的实现还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这么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这比什么都重要。孩子因为喜欢你,他们就会在你的课上表现的特别的`积极,不管你让他们做什么事情他们都会很好的去完成,师生间有了默契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益。

2、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我们每个教师对教材要有一个整体认识,把握好教材的体系、结构、内容、重点和难点。然后根据班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划好教材上知识的呈现方式。认真备好课,上好课。可是真的是说说容易做做难,往往是一节课上完总觉得有这样那样的遗憾,说到底还是我们没把握住教材的编写意图,特别是现在的新教材,大家都是在摸索,有时还会犯穿新鞋走老路的毛病,记得我在初讲两位数计算这节课的时候,看完参考我觉得这个内容和以前的老教材没啥区别的,只是把以前的表格式的两个条件一个问题改成了情景,由学生看完情景自己说条件然后根据条件提问题列式解答。

于是我就按照原来教学的那套方式来进行,结果班级我发现课堂气氛很沉闷,学生也不能按照我的要求去说条件问题,效果不灵,下课后我就反思了,怎么回事?上第二节课的时候我改变方式,不再提条件和问题了,每道题都让学生看文字闭着眼睛想情景然后根据眼前想象的情景来提问题,忽然我就发现课堂气氛活跃了,举手的学生也多了,效果比第一节课好得多。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把握教材,理清教材的知识点、重点、训练点和拓展点,最后理出一个更为合理更加贴近学生和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3、学生和教材的关系

让教材更加贴近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这是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教学要“以人为本”。要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就应该把握好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能忘了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他们都是有思想的,作为老师别老是高高在上的,有时需要我们放下架子,要装着不懂,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是主人。

四、从练习谈有效

练习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新授还是复习课都离不开它,同时也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巧技能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的课堂练习的设计尽量做到:

1、少而精。

2、具备典型性。

3、能集中体现教学内容的精华。

4、题量适当、恰到好处。

5、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作业分层布置,尽可能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不同的作业要求,提升作业布置的有效性。

总之,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一个学期的课堂实践有收获也有缺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不断思考不断进取。我们教师只有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学习后反思,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学习,相信我们大家都会有进步的。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 篇11

1.教学例

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找一找小旗、灯笼、花和小朋友的排列规律,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排列是否有规律,有怎样的规律。根据小旗、灯笼、花、小朋友的排列规律,说一说最后一个应是什么?小旗、灯笼的排列规律比较简单,不难发现,教师应着重让学生说小朋友的排列规律。先看男女生围成一个圈,再以某个具体的男生(或女生)为观察的起点,看一看排列有什么特点,然后再说出规律。

2.想一想。看,谁来啦?(多媒体出示老师来参加“六一”活动,并带来西瓜、桃、香蕉三种水果。)根据前面我们学到的“找规律”的方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说一说三种水果的排列是否有规律,有怎样的规律。

[设计思路:对教材的领悟与处理,是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本环节找主题图中四组图的规律难度并不大,学生易于掌握,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找规律,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适当地改编教材。如例1的四组图都是两种事物交替出现的,比较简单,学生容易产生思维定式,所以此环节可以设计一组找三个事物交替出现的排列规律,拓宽学生的思路。]

3.教学例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与例1)发现找规律时既可以从形状又可以从颜色入手,说出各自遵循什么规律。

[设计思路:从找具体事物小旗、灯笼、花、小朋友、水果的排列规律过渡到几何图形正方体、圆柱、三角形、圆、正方形的排列规律。使学生亲历从具体事物到数学图形再到抽象数学符号的找规律过程,为下节课学习理解更复杂事物的规律打好坚实基础。]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优选十一篇》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设计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