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六年级英语下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

六年级英语下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

发表时间:2023-07-09

六年级英语下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六年级英语下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六年级英语下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

教学反思是一种反思和改进教学的过程,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从而做出改进和调整。下面是我对六年级英语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反思:

1. 学生兴趣的培养

在本单元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多媒体课件、游戏、故事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英语语言的魅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教学目标的明确

在开始教学之前,教师应该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并且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教学方法的选择

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对于学习积极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互动教学的方法。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例如游戏、演讲、小组讨论等,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学生的学习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课堂上进行问答、作业、演讲等考试,以及通过学生提交的个人陈述和自我评价等方式。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反思是教师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反思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从而做出改进和调整,提高教学质量。

小编推荐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负数》教案(六)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负数》教案(六)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 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 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负数。

师:同学们,寒假就要到了,你想好去哪里玩了吗?为什么?

生:我想去哈尔滨,因为那里看见冰雕展。

我想去海南,因为那里比较温暖,还可以看见大海。

师: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位哈尔滨的朋友。(出示情景图)大家请看……零下20℃是什么感觉呢?

生:浑身哆嗦!(做个动作)

师:虽然冷但是我们可以欣赏到美丽的冰雕!(出示图片)了解了哈尔滨的天气,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其他城市的天气情况。谁能给大家播报一下呢?

生:……

师:你是从哪里听到这种读法的?生:天气预报。

师: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一下这些温度。你发现了什么?

“-”叫做负号。在一个数前面添加了“-”就叫做负数。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认识负数。

二、探究气温中的正数和负数,进一步认识负数。

师:人们通常用什么工具测量温度?生:温度计。

师:(出示温度计模型)你对温度计了解多少呢?

1、你了解温度计的什么知识?

生1:每格代表1℃

生2:温度计可以表示零上的温度,也可以表示零下的温度。

师: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以谁为分界的呢?

生:0℃ 师:0℃ 是怎么规定的?

科学家把自然状态下水刚开始结冰的温度定为0℃。

比0℃低的温度用带“-”号的数表示。

如:-15℃表示比0℃还低15℃

读作:零下15摄氏度。也可以读作负15摄氏度。

比0℃高的温度用带“+”号的数表示。

如:+1℃或1℃表示比0℃高出1℃

读作:1摄氏度 “+”号可以省略不写。

趁热打铁:你能读出下列水银柱所表示的温度吗?

小结:像+14、19、+88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

像-4、-10、-7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2、小组讨论:(课件显示)

了解了正数和负数以后,我们就明白了零上温度都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表示。那0呢?它算什么?是正数?负数?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师讲述并板书: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小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师板书) 负数 0 正数

4、听写,比一比谁写的又对又快。

5、认识生活中的负数。

冰箱的温度 试卷评分 电梯 存折上的信息

6、练习。

(1)读出下列各数,并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3.5 -3.5 + 0 -40 52 -

三、生活中的负数。

2、用正负数表示海拔高度。

(1)投影第4页的第2题的图,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地方。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

这两个数据怎样表示?学生先独立思考片刻,然后小组讨论。指名学生介绍想法。

(2)师:地势高度称为海拔高度,是相对于海平面来说的。一般的以海平面为界线,海平面以上的用正数表示,海平面以下的用负数表示。那海平面用什么表示?(0) 3、学生举例生活中的负数。

师: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上面这样的数?

四、挑战自我。

1、读出下列各数,并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3.5 -3.5 + 0 -40 52 -

2、你知道下面的温度吗?读一读。

(1)开启后的盒装牛奶应贮藏于0℃-4℃ ,并在48小时内喝完。

(2)水沸腾的温度是100℃。水结冰的温度是0℃。

(3)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在南极,是-88.3℃。

(4)月球表面的最高气温是127℃,最低气温是-183℃。

(5)我国发射的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中向阳面的温度为100℃以上,而背阳面却低于-100℃,但通过隔热和控制,太空舱内的温度始终保持在21℃,非常适宜宇航员工作。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某服装店上月赢利3000元,记作( )元;本月亏损800元,记作( )元。

(2)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记作( )人;本学期转走6人,记作( )人。

(3)“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退的米数应记作( )数。

(4)体重增加5千克记作( ),体重减少6.5千克记作( )。

(5)老师家在四楼,车库在地下一楼。如果我要回家,按( )层的按钮;如果要到车库取车,按( )层的按钮;家与车库相隔( )层高。

五、总结评价

说说你本节课的收获,评价一下自己和同学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

认识负数

温度 +16℃ 读作:(零上)十六摄氏度

-16℃ 读作:(零下)十六摄氏度 或负十六摄氏度

整数可以分为:正数 0 负数

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对负数教学提出的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针对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着重注意了以下几方面:

1.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含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实际背景中学习和感受正负数的意义;再从寻找生活中的正负数的活动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体会学习负数的必要性,理解负数的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

2.深入研究教材,备好书本外的知识。

在这节课上,虽然内容很简单,但是还涉及到很多课本外的知识。比如:温度计上的摄氏度和华氏度,海拔高度、海平面。这样不仅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而且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深入了解学生,在学生的疑难处做好功课。

因为有以前的教学经验,我知道在这节课上学生对于负数的书写与读法并不是本课的难点,反而是对于如何正确地读出温度计上的温度以及在温度计上准确地标出零下温度才是学生的难点。因而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在温度计上读写零上温度时是由零刻度线往上看,而读写零下温度时是从零刻度线往下看。在这个动态演示的过程中,有效地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效果比较好。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切地感受到:要想上好课,课前必须深刻地钻研教材,深入地了解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课。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教师资讯、教师交流、教师学习

尽在小学教师帮!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课件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每份教案课件。教师要有科学的教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篇关于“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课件”的文章,希望本页内容能帮助到您!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课件 篇1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4〄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2学情分析:学生普遍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很难体会文章所描绘的美〃还需要老师多多引导〃多引导学生品读。

3重点难点: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学习作者通过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4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5教学过程 5.1 第一课时

5.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山中访友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活动2【讲授】山中访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5)体会写法。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活动3【讲授】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①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②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③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④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活动4【活动】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出门→访友→告别 拟人

亲密无间 排比 比喻 活动5【活动】作业设计

1.正确工整书写生字并会背写,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喜欢段落。2.正确工整书写生字并会背写,较正确地背诵喜欢段落。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课件 篇2

[教学要求]

第一课时

一、指导看第4页上的图,让学生感知“不懂就问”的重要性

我们爱你啊,中国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朗读全诗,说说你知道了祖国哪些可爱的地方。

二、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2节。

(1)朗读第2节。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

(3)默读体会,第2节表现了什么?(祖国山河的雄浑壮丽)

(4)有感情朗读第2节。

(5)除了诗里写的,你还知道哪些祖国的美丽风景。

(6)朗读、背诵。

(7)小结学法:

朗读诗句,理解词语。

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联系积累,丰富画面。

感情朗读,联系背诵。

2、运用学法,自学3~6节。再交流讨论。

第3节:介绍祖国名产。理解:醇美光洁绚丽巧夺天工

第4节:各民族有代表性的风物。简介:傣家竹楼、布达拉宫、吐鲁番、戈壁滩。理解“巍峨”。

第5节:古老灿烂的文化,改革开放的成就。介绍战国编钟。

第6节:伟大的民族精神。理解:“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刚强不屈、纯洁高尚、胸襟博大、气魄恢弘)举个例子说说这些精神。

3、朗读第2~6节,进一步体会祖国的可爱。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三段

1、朗读第七节,说说“骄傲、自豪”是针对什么说的,“奋发、开拓”又是针对什么说的。

2、理解“我们爱你啊,中国”在全诗中的作用。(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升华主题)

3、有感情朗读,表现豪迈之气及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

四、朗读、背诵全诗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2、利用班会时间,把自己游览过的某个地方,知道的某个特产,古老的历史文物等,向同学们说说。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课件 篇3

练习1

教学目标:

1、语文与生活

①认识轻声这一注音方法。

②能区别同一词语是否轻声在词义上的区别。

③会运用轻声的注音方法。

2、诵读与欣赏

熟读并背诵《爱我中华》,体会歌词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语文与生活。

教学难点:熟读并背诵《爱我中华》。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部分:语文与生活

(一)学习第一题。

1、读题

2、讨论:古诗中妻子该怎么读?

3、教师小结

(二)学习第二题。,

1、出示题目

2、学生比较,交流

3、教师小结

(三)学习第三题。

1、小组讨论选择

2、全班交流

二、教学第二部分:诵读与欣赏

1、自由读歌词

2、指名读,正音

3、讨论理解

4、欣赏歌曲

5、教师小结

四、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写好钢笔字

描红古诗《示儿》,注意行款整齐,字体工整。

2、写好毛笔字

学写毛笔字陪将,注意字形左窄右宽。

教学重点:写好钢笔字。

教学难点:写好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教学第三部分:写好钢笔字

1、观察字帖。

2、交流观察所得。

3、教师补充:诗歌书写应注意的问题。

4、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5、评比书写情况。

三、教学第五部分:写好毛笔字

1、复习毛笔字书写要点

2、读帖

①字形特点

②笔画特点

3、教师示范书写,讲解要点

4、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5、评讲书写作业

四、总结本节课学习情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

①通过查资料,了解一种以上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

②会用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的语言介绍一种少数民族。

教学重点:口语交际

教学难点:会用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的语言介绍一种少数民族。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一种少数民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口语交际

1、审题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聚居地区和风土人情、民俗习惯,请人选一个你了解的民族,向同学们作介绍。

2、明确口语交际要求

①介绍一种你了解的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

②语句通顺,条理清楚

3、小组交流

交流要求:

①符合口语交际要求

②小组中要体现互动,介绍人要能解答同学的疑问

4、小组选出代表全班交流,学生评议、互动。

5根据介绍情况进行评选,选出本次口语小明星

6、教师总结

三、总结,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

要求:①介绍一种你了解的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

②语句通顺,条理清楚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课件 篇4

一、教学目标:

1、会写生字“遮”,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体会夏季西湖疾雨急来急去的特点,感受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本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会描述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简介诗人。

1、师;同学们喜欢古诗吗,谁愿意背首诗给大家欣赏欣赏。(学生举手自由背诵)

2、师生同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引出新课。

3、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另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课题和诗人,学生齐读)

4、谁能给大伙儿介绍一下苏轼(学生自由发言)

5、(课件出示)教师简介苏轼

二、初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你从诗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醉书”是什么意思?本诗是不是诗人喝醉酒时写下的呢?我们理解了全诗就会知道了。下面就让我们来认真读读这首诗吧。要求:边读边画出诗的节奏。

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朗读。

4、教师范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画出诗的节奏)

5、学生再练习朗读。

6、学生齐读本诗。

7、学习生字“遮”,并指导书写。

三、再读诗歌,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1、学生默读全诗,理解诗句意思,想想从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部分词语解释)

2、同位交流诗句的意思以及看到的画面。

3、指名班级汇报,(课件出示)教师讲解全诗描绘的画面。

4、提问:诗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云雨风水

山船地楼

雨大而急

5、学生再读诗句,思考:这里的云怎样?这里的雨怎样?这里的风怎样?这里的水怎样?学生想好后同位交流,再班级汇报。

6、诗人描绘的雨又大又急,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生答:滂沱大雨、大雨如注、狂风暴雨、暴风骤雨……)(鼓掌表扬)

四、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1、教师诵读全诗,学生闭眼倾听,感受诗境。

2、提问:题目《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开始我们就说了“醉书”的意思,本诗是不是诗人喝醉酒情况下写的呢?(生答;不是)

3、你从全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指名回答:高兴、喜悦、激动、心旷神怡……

4、教师小结;是啊,面对云翻、雨泻、云卷、天晴这一急来急去的美景,诗人心中感慨万千,他把所有的感受浓缩成一个字,那就是……生齐答——“醉”。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体会诗人的“醉”吧。(学生再自由读诗)

5、指名有感情朗读,会背诵的就背诵。

五、(课件出示)布置作业:

1、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课外搜集并诵读苏轼诗词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云雨风水

山船地楼

雨大而急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课件 篇5

桂林山水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十一册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自学自悟,自得其乐。

二、通过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陶冶爱美情趣。

三、学习作者细致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重点:

感悟文章中优美词句的内在美。教学方法:

发挥个性,自主学习;“像”“文”对照,多向导读。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带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美景中。

1、播放录像片,配以课文朗读。

2、学生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谈谈感受。

3、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思考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1、自由小声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2、换词练习:区分“观赏”与“欣赏”。

3、指导朗读,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看投影或录像中的漓江。

2、读课文,同桌交流: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3、引导学生找合作伙伴,结成学习小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现大海的“波澜壮阔”和西湖的“水平如镜”。

4、读课文,抓排比句,找出漓江的特点。

5、引读自悟,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6、指导学生用声音的变化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第二课时

一、朗读第二段,表达自己对桂林的水的特点的感悟。

二、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学第三自然段,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1)伴读、轮读或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词句。

(2)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3)学生在小组中观察自备的图片或照片,感受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每组推选“优秀小导游”发言。

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1)请学生上板演桂林山“奇”“秀”“险”这三个特点。(2)请学生汇报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相似之处。

3、请学生自由发挥想像,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

4、指导朗读,体味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等词句。

2、自读自悟作者的感受。

4、自主运用多种朗读开工,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陶醉的情感。

四、课外搜集写祖国名胜、桂林山水的文章。

第三课时

一、朗读、背诵最喜爱的段落。

二、朗读课文摘抄的文章或段落。

三、自拟题阅读作业。例:

1、找近反义词;

2、划出一个比喻句,写出本体、比喻词、喻体;

3、分层(写句序),写出层意;

4、“这样的水”指的是什么?“这样的山”指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水静水清水绿 山奇山秀山险 舟行碧波画中游,桂林山水甲天下。

2、林海

教学内容:人教版十一册第2课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具准备: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 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查字典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齐读课题。

2、导入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一)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文,并用“ ” 划出这些句子。

(二)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使作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 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岭、林、花)

A、“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到处都是);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情。(5)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1)“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5、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

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第三课时

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二、继续讲读第三段。

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点句子理解。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 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提问:①“兴国安邦”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齐读这一段。

4、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给课文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四、试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

五、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六、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可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三——六自然段。

板书设计: 林海

|岭 |

|林 | 景色美 |

大兴安岭 |花 | |

名字悦耳 | | 亲切 舒服

|与建设结为一体 | |

| | 作用大 |

|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古诗三首---墨梅 竹石 石灰吟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十一册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 千锤万凿 焚烧 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

1、背诵《墨梅》。

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后两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后两首古诗。教学目标: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指名背诵《墨梅》。

2、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

(1)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

(2)询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竹石》

1、了解诗人,理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省)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是“扬州八怪”之一。

(2)理解诗题。(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的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首诗是题写在他画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抓字眼,明诗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

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劲:坚韧不拔。

任尔:随你。人,任平。尔,你。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松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3、想意境,悟诗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哪种植物?你喜欢竹子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2)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作者非常喜欢竹子。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这首诗借物喻人。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三、学习《石灰吟》。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3)想意境,悟诗情。

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D.朗读全诗。

四、总结复习。

1、分组朗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

(2)练习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评读。)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五、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运用归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试着自学。板书设计:

竹 石 郑燮

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课件 篇6

新设计: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重点难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联系上下文,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3)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了解了草原的风光,能够抓住文章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关于民族风俗学生也没有切身的经历,因此课文中对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远客,应该在不断的读中引导学生去体会“民族间的团结互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活动一:

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草原。(风光美、人情美)

活动二: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活动三:

引入:草原风光旖旎,令人陶醉,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让人难忘,车在辽阔的草原走了一百五十华里了,此时此刻,就要和蒙古同胞见面了,作者的的心情会是怎样呢?(为即将到来的见面而感到激动。)

体会“激动”。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作者的激动之情?结合学生汇报指导学生重点体会。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感悟作者的兴奋与惊喜)

二、讲授:

活动一:品读“热情迎接”,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你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感受到草原人们迎接客人的热情?

·根据学生汇报,重点指导学生体会以下句子。

①PPT出示:“忽然,像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骏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从什么地方看出草原人们的热情?(男女老少都来迎接客人,而且人数众多,可见主人的热情。)

·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比喻合适吗?

②“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③“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你从这句子感受到什么?(感受到了迎接客人时激动场面。)

·你能仿照这个句子来写一个场面描写的句子吗?(指导学生仿写句子)

活动二:品读“激情相见”,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①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同学们能想像一下,他们相见又是怎样的情景吗?(引导学生大胆地对当时的情景展开想象)

②读课文第三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主客见面时真挚的`感情?

③感情朗读,读出相见时的激动、兴奋之情。

活动三:品读“盛情款待”,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①热情的草原人民怎样款待我们远道而来的客人?(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唱歌,以歌助兴)

②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想说些什么?

活动四:走进“尽情联欢”,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①草原人民既热情好客,又能歌善舞,联欢节目当然也是丰富多彩的。你知道他们有哪些联欢项目吗?(民族舞蹈、套马、摔跤等)

②ppt展示民族舞蹈、套马、摔跤等相关图片。

③并随机指导学生理解:套马、摔跤是蒙古同胞最喜爱的民族传统节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同胞力与美的展示。

活动五“深情话别”,感悟蒙汉情深。

①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②此时的人民的心情正如这句诗所表达一样,(PPT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3)学生朗诵这句诗句。引导学生谈话: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三、总结拓展,升华感悟:

活动一:作者从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你认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活动二:读一读优美的语句并抄写下来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丁香结中作者通过视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丁香花的写作方法。

2、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用多角度描写加上修辞手法来描写一种花。

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用多角度描写和修辞手法手法来描写一种花。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用多角度描写的手法来描写一种花。

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

1、回顾《丁香结》中作者描写丁香的角度。

预设:颜色:“忽然呈出两片雪白”、“月光下,白得潇洒,紫的朦胧”

姿态:“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

香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作者通过对丁香花多角度的描写,使花在读者的眼中生动形象。

二、对比阅读

1、阅读作者宗璞的另外一篇散文《紫藤萝瀑布》,寻找作者在描写这两种花的时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预设:

(1)作者在描写紫藤萝时,也对紫藤萝进行了多角度的描写。

如描写紫藤萝的形态时,写到“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对于花颜色的描写如“辉煌的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等;在描写到花香时,写到“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2)两篇文章都用到了大量的修辞手法。

比喻如丁香花“星星般的小花”;紫藤萝“像一条瀑布”

拟人丁香花会“从墙上窥着行人”;紫藤萝中淡紫色的花“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2、小结:所以作者在描写两种花的时候通过多角度的描写和修辞手法的结合,使花变得生动可爱。

三、联系实际练习写作

1、在自己的生活中,你喜欢什么花呢?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花,向同学们介绍这种花。

2、将刚才讨论的写一个150字左右的小片段。时间10分钟左右。

3、评价交流

在班级中分享刚才写完的片段,并对片段中出现的优点和缺点进行互相评价。

预设:

(1)要有一定的写作的思路和顺序,如可以从远近的顺序、从视觉到嗅觉的顺序等等。

(2)可以使用一定的修辞手法,使花的形象更加生动。

(3)可以学习《丁香结》的写作结构,在描写后面根据花的特点和自己的心情加入一定的感悟。

四、布置作业片段改进

1、根据交流的结果从不同的角度和需求来改进刚才自己写的片段。

2、再次分享交流,感受修改前后的差别。

3、完成学案二习题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课件 篇8

2、郑成功

教学目标:

1、了解郑成功生平的主要功绩,感受这位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增强对民族英雄的崇敬缅怀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用小标题概括课文第二部分收复台湾各小节的大意。

3、重点学习第五自然段描写战斗场面的方法,运用方法描绘一个战斗场面。

4、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和一些重点词。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简单了解郑成功的生平事迹。学生在自读1、2两小节的基础上,练习介绍郑成功的籍贯、伟大功业等。

2、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识课文的层次结构。

3、学习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1、出示郑成功的图片,师简单介绍他的基本情况。

2、生读1、9自然段,再介绍。(师板书:伟大功业收复台湾建设台湾)

3、默读浏览全文,划分层次。

4、学习建设台湾:

郑成功是从哪两方面建设台湾的?

5、初读,读正确,读流利。

(1)指名读

(2)结合指名读课文时,学习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

6、布置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完整地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给2、3、4、5、6各小节概括小标题,重点学习第五自然段的写法,感受郑成功的爱国情怀、善于带军和郑军官兵的英勇善战。

2、正确、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补充相关资料,加强学生对侵略者和郑成功的认识和感受。

3、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绘一个战斗场面。

4、简要复述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建设台湾的丰功伟绩。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介绍了郑成功的哪两个事迹?

过渡:郑成功怎么会收复台湾呢?他又是如何收复的呢?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二段和第三段。

1、默读,思考小标题,用四字概括。

2、交流小标题。

3、师指急需收复,这一节中首先一个强占应引起我们的思考。(1)强占什么意思?(2)他们为什么要强占台湾?(3)他们是凭借着什么强占台湾的?师简介强占情况。这一节中还有一词需要体会残酷地奴役,你们认为什么叫残酷地奴役?他们是怎样残酷奴役台湾同胞的呢?

我们来听一听这个资料。

5、看了这一幅幅画面,你心情怎样,你想干什么?你们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我不但要听你声音,而且要看你的表情。

6、师:是呀,面对侵略者的横行霸道,作为一个中国人,怎能不愤慨呢?作为一向胸怀收复台湾伟大抱负的郑成功来说,怎能不慷慨激昂、痛下决心呢?

7、(出示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台湾自古以来)谁来有感情地朗读。

你的语调为什么这样激动高昂?

8、过渡:只有决心大,才有巨大的行动。郑成功不仅是决心的巨人,更是行动的巨人。大丈夫言必行,行必果。来,我们来读读接下来他是怎么做的。做得怎么样。(指名回答)

9、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战。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10、郑成功在战前准备工作上,你们觉得做的怎么样?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

11、对,郑成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默读,思考:郑成功为收复台湾做了充分准备工作。所以他的舰队();所以他亲手训练的海军();所以他对战斗()。

12、你们认为应该怎样朗读这些内容?指名感情朗读。生评。请你们听听最好的朗读。(放配乐朗读)齐声朗读。

13、过渡:让我们跟随充满自信的郑军官兵走近激烈的战斗场面,去感受一下他们的英勇善战。(板书:英勇善战)

14、轻声自由读,用笔划出表现郑军官兵英勇善战词句。

13、交流词句。你能有感情地读这句吗?你读出了什么?

14、齐读表现郑军官兵英勇善战的4句话:先示范读,再齐读。郑军的英勇善战,我想是作者重点要赞颂的。但既然是对战斗场面的描写,必然也少不了对侵略者的描写。有哪些语句?(1)什么叫企图?什么叫负隅?什么叫顽抗?能不能把顽抗改成抵抗?为什么呢?(师讲解贬义词,褒义词)(2)描写敌人的贬义词还有哪些?(3)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敌人的表现?指导朗读:分形式读,如,师读敌军句子,生齐读我军战斗场面,一生读对一个炮手的战斗描写的句子。14、师讲解:这节中除了重点描写我军如何英勇善战外,还从反面简介了敌军的一些表现,更加反衬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这节不仅有对整个战斗场面的描写,也有对一个炮手点的描写。这样点面结合,就把战斗场面写具体了。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激烈的战斗场面,体会一下这节的写作方法。再来跟刚才一样读一遍。

15、过渡;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抱负终于得于实现,他终于把广大台胞从荷兰侵略者的魔爪下解救了出来。他的这一丰功伟绩后来人怎能不永远牢记呢?(出示最后一句话)

三、总结

1、齐读

2、联想起哪些词来形容取得的伟大功业?

四、作业

1、小练笔。运用点面结合、反面衬托的写法描写一个战斗场面。

2、拓展延伸。通过上网、读书、看电视等途径收集有关郑成功的资料,并有选择地作好一面摘记,准备交流。

附板书:

↗决心很大

↗收复台湾

郑成功准备充分

(民族英雄)↘英勇善战

↘建设台湾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能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达到熟读成诵;

2、通过赏析感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哀而不伤,悲而能壮”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人的怀才不遇,以及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熟悉李白吗?都知道关于他的哪些方面?能说说吗?预测回答:从他的诗歌,从他的为人??那大家知道李白的爱好吗?——喝酒!李白嗜酒闻名天下,有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为了能喝酒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也要典卖身边值钱的东西,有诗为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可是,这样一个酒仙,也有面对美酒佳肴喝不下去的时候,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行路难》这首诗,寻找答案! (老师板书“行路难李白” )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请大家大声朗读这首诗,看看能否读准字音和节奏。自由读——点名读——评价——点名读——提示节奏,后齐读(可能出现需要集体纠正的读音:太行山、箸、冰塞川3个读音为什么? )请大家再读诗歌;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对文中的疑难处做好标记,然后再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学生自由读,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协助)大家还有没有交流以后也没弄明白的地方?——全班交流难点预测;

1、行路难?乐府古题??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一下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吗?(用自己的话说说好吗?)好像有点难度,那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歌的写作背景,看看能不能帮助我们? (师读)

2、那你根据背景现在能说一下了吗? ——就是诗人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

三、解读诗歌,感知“难”点这首诗中有几个“难”字?

请你找出来,用笔画标注一下。预测学生回答:诗中2个;加上题目中的“难”字,一共3个有人说啊,这首诗歌既有明处的“难”,也有暗处的“难”,其实诗歌处处是难,字字都包含着“难”,请同学们用慧眼来发现隐藏在诗歌字里行间的“难”,好吗?我从诗歌中的什么地方(字、词语、句子),读到李白暗含在心中的“难”,我这样认为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把赏析重点放在前三句上面)学生思考,预测学生回答(各抒己见);

1、不能吃,是难,一定结合诗句来说明,一说到第二句就出示;(多训练品味读,示范,指导)

2、过不去河是难,登不上山是难;(多训练品味读,示范,指导)

3、等伯乐来发现自己是难(典故要说明白)(多训练品味读,示范,指导)

4、直接感叹:行路难,是难!歧路,是难!今安在,是难!(多训练品味读,示范,指导)

5、最后一句的“破”,是难! “停”“投”“拔”“顾”“欲渡”“将登”??分析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的关键问题提示:假若一上来学生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问:李白这是想去哪里?黄河和太行特殊含义(学生的自我理解说出来)?——胸有大志,未实现,从高处跌入低谷歧,选择多,才难,美酒佳肴,不吃才难,在茫然之下,让人揪心处还体现在动词??茫然,不知所措,你有过吗?此处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评说。

这是一条什么路?这么难?——预测回答:政治路,人生路??可否说他既没有当官,也无仕途可以走呢?

看资料(幻灯:公主引荐、供奉韩林、御手调羹、贵妃捧砚),你得到什么信息?生活好,地位高,可是内心呢?依旧不满面对奢华和高调,却是内心郁闷,为何?他的目标没有实现——拥有自己政治蓝天,他的诗中就用黄河和太行来书写大志向,少有志向,想着成为帝王之师,是他的性格,更是他的志向,决定了李白44岁的时候——:幻灯:“上书玄宗、赐金放还”这首诗就是李白在离开长安的路上所作,可见这一路走来心怀多少难以诉说的“难言之隐”啊!让我们用声音——朗读,来体会难以言说的心情吧。 (这个过程注重,边赏析,边引导朗读,并且多种朗读形式交替进行)

四、品读诗歌,赏析

“歧”路这条路越来越难行,诗人在诗中用什么词来形容这条路?——歧路歧,是什么意思?(学生各抒己见)

总结归纳:岔路,李白面前到底有哪几条路呢?预测学生回答:学生各抒己见“歧路”还是可以扣住“渡”与“冰塞川”;“登”与“雪满山”——理想与现实是矛盾的李白想着离开长安,但是??李白想着留在长安,但是?? 总结:去——违背志向;自己不甘心留——违背原则,在诗中有体现:哪一句体现想留下,还是对“仕途”寄予希望?——“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典故)去留两难,内心纠结这真的是:(幻灯:“行路难,不在山,不在水,只在人情反覆间。”)——白居易《太行路》有时候,“人心的反复抉择”才是最难啊!此时李白的心,时而左时而右,时而去时而留,此时的李白真的是—— (幻灯:“何处路最难,最难在长安”)把自己当成李白,设身处地的体会作者的心情,齐读前四句学生会不由得读到“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老师打断,大家不由得就发出了“行路难”的感慨啊!看看这一句的标点符号,三个字一句,并且是感叹号,改成都好不行吗?你读读试一试老师有时候喜欢“弄斧到班门”,我在行路难后面加上一个“啊”字,听读,你有何感受?

添一添,悟感情学生评价,多人试读,可以加不同的语气词,还可以放在不同的位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字,品读(多找几个学生,不要解释,只听朗读!)

五、悟读诗歌,共鸣“情”怀

总结过渡:(学生加字读后)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朗读方式,却有着同一种的心情,那就是:壮志难酬,彷徨无奈!内心如此茫然的李白,对生活,对未来彻底绝望了吗?没有!有诗句为证(齐读最后两句)你怎么理解这两句?预测学生回答:——会有时,小时候理想终究化为现实——化用诗句(结合课下注释) ——不拘与格式,再难也不弯腰——挂云帆,济沧海,乘风破浪,前进——与前文联系,要前行,才会难同学们请看:联系前面的难以下咽,难以施展,难以选择,无论他的人生路怎么行,我们都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预测:真实、坚定、不屈服、不放弃、独立、一身傲骨、洒脱?? 总结:这是一个虽然怀才不遇,但在豪迈中不乏豪迈气概,是一种仍怀有希望的李白!

幻灯: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面对权贵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他思念亲情时: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他赞美友情时: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他人生失意时: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同学们:历史的天空中,总有一些响亮的名字,如恒星般绽放无尽的光辉,给人力量、催人奋进。李白,就是这样!他离开我们已经1300多年了,但他却依然鲜活生动、永葆青春,深深扎根在我们的心灵里、血脉中。今天我们重新开启了一扇认识李白的大门,希望大家课下多读读李白的诗歌,吸取那里面释放出来的一切正能量,通过自己的积极进取,在我们这个大好的时代,争做出彩的中国人!加油~!让我们齐诵这首诗,带着对李白的崇敬和我们那挂云帆,济沧海梦想——扬帆远航!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像,感受六月西湖下暴雨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古诗的意思。

2、难点:借助阅读想象,品位语言,感受六月西湖下暴雨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具准备:课件、音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

(1)通过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以及学过的关于雨的诗句导入。

(2)揭题。

(学生说出题目交代了哪些信息并试着说出“醉书”的意思)

(3)简介作者。

(学生说出作者是谁并背诵苏轼写的诗句)

2、初读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再读,标出停顿的符号,读准节奏。

(3)谁来试一试,并点评。相机在黑板上标好诗句的节奏。

(4)PK读,并点评。

(5)播放课文录音

(6)齐读。

二、问--疏通诗意

1、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指导学生相互答疑,师记录学生有深度的问题。

2、师预设问题:

(1)每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2)整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三、试一试--感悟诗情

1、齐读诗,你明白了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吗?从哪些地方看出“雨急景奇”?

2、生交流。

3、师小结。

4、齐读整首诗,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读出惊叹的语气。

5、配乐背诵全诗。

四、评一评--各抒己见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用“我收获了--”的句式说话)

2、你对苏轼的评价。

3、同学们的表现怎样?

课后作业:

1、写一写你眼中的暴风雨。

2、搜集关于云、雨、风、天的诗句。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课件 篇11

一、词语积累

1.发布:宣布(命令、指示、新闻等)。如:外交部举行了新闻发布会。

2.阳春:指春天。如:阳春三月,是旅游的大好时节。

3.凛冽:刺骨的寒冷。如:我冒着凛冽的寒风,按时赶到了学校。

4.彤云密布:彤云,密布的阴云。彤云密布指很厚的阴云密集着,预示着大雪即将来临。如:寒风凛冽,彤云密布,眼见要下雪了。

5.簌簌:本课形容雪末儿降落迸发出的声音。如:北风劲吹,竹叶发出簌簌的声响。

6.粉妆玉砌:用白粉装饰,用玉石砌成,形容雪后一片银白色的世界。如:一夜大雪把整座城市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7.瑞雪兆丰年:及时的好雪预示着丰收年。瑞,吉祥;兆:预示。如:瑞雪兆丰年这句俗话,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二、近反义词

近义词:消息--信息骤然--突然发布--宣布偶尔--偶然寂静--宁静黄昏--傍晚

反义词:偶尔--经常寂静--喧闹

三、难句讲析

1.那欢乐的叫喊声,都快把树枝上的积雪震落下来了。

这句话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孩子们叫喊声之大。第一场雪给孩子们带来了新奇感,他们在雪地上尽情地嬉戏玩耍,高兴得大喊大叫,一派热闹、欢乐的景象。这句话中也蕴含着作者的欣喜之情。

2.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这句话里的所以表示的是结果。这结果是用谚语表述出来的,麦盖三层被是冬天下三场雪,如同给麦子盖了三层被子;来年,第二年,枕着馒头睡,意思是:放心吧,吃的不会有问题。

为什么麦盖三层波就会有不愁吃的结果?上一句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雪可以冻死害虫并且为小麦提供了所需的水分。另外,厚雪还能保护麦苗过冬。

四、难段讲析

课文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

这部分主要写雪后的景象,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讲雪后的壮丽景色,讲出了雪景的静态美和动态美,表达了作者的赞叹。第二层讲人们的活动,通过人踩在雪地上发出的声音和孩子们堆雪人、掷雪球发出欢乐的叫喊声,表达了大雪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这部分雪后景象的描述,从整体到部分,由景物到人物,从静态到动态,运用打比方、象声词和重叠词语,有声音有色彩,有诗情有画意,充满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五、篇章学习

课文描述的是胶东半岛的第一场大雪,讲述了瑞雪兆丰年的道理。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清。全文可按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联想这样的顺序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l、2自然段)写下雪前的天气变化。重点写了昨天一天的天气变化。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写下雪时的景色。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写雪后景象。第四部分(第6、7自然段)写作者的联想。

这篇课文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作者非常喜欢这场及时的瑞雪。这种欣喜之情既蕴含在对雪中、雪后景色的描写上,也直接通过联想表达出来。这种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值得我们仿效。

六、疑难点拨

思考练习2

写雪下得大的内容,集中在第二部分课文中,主要是通过看到和听到两个方面来写的。鹅毛般的大雪,说明雪花很大;地上一会儿就白了说明雪一会儿就下了很多。这是作者看到的。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说明雪下得又急又密;枯枝被雪压断了说明枯枝上积了厚厚的雪,枯枝承受不住了。这是作者听到的。

体现作者喜悦之情的语句,主要在三、四部分中。嗬!好大的雪啊!说明作者又惊又喜,表达出他对这场雪的赞叹。粉妆玉砌的世界以及关于柳树、松树、柏树静态美和动态美的描写,关于阳光与雪花互相辉映所产生的瑰丽色彩的描写,都充满了作者喜爱和赞美之情。在第四部分中,作者从科学道理上赞美这场雪是一场好雪,再次表达了喜悦之情。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课件 篇12

第 一

1、《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4.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相机理解第一自然段)(3)结合课件学习课后生字,比较形近字。

四、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默读画句,读后交流。)(3)交流感受。

谁知道“德高望重” 的意思?你们是从哪里体会到他的“德高望重” ?

师: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

(生齐读)

师: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五、作业:

抄写生字,并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并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山中访友》这篇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二、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师:作者不仅把林中的一切当作自己的朋友,当他进入树林,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他把自己也想象成了一棵树,生根长枝。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的句子,体会当时作者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①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②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③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④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三、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四、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这也就是作者要以“山中访友”为题目的原因了。

这种类似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五、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板书设计:

1、山中访友

古桥

老朋友 树林

我 知 己

„„ 相

朋 友 融

(情)

2*、《山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美。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出示画面)师:我们的大自然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变幻莫测,多彩多姿,有时,让我们沐浴着灿烂的阳光,有时也让我们欣赏皑皑的白雪,当然,有时也让我们享受着蒙蒙的细雨„„ 作家朱自清就曾经这样描写雨,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语段)“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2、师:这个地方的雨,是祥和安宁的雨。而有一个地方的雨却是优美动听的,孩子们,想亲自去感受感受吗?

3、咱们今天就跟着作者赵丽宏一起走进山林,去感受山雨的美丽。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将好词佳句用横线划下来,多读几遍,并将课文读通读顺。

2、交流同学们自主发现的好词,集体品读。

3、课件出示,全班读。

湿润的山风 轻盈的云雾 无字的歌谣 飘飘洒洒的雨丝 轻捷柔软的手指 优雅的小曲 水淋淋的嫩绿 清新的绿色

4、刚才你们透过文字和作者一起初次游览了雨中的山林。你愿意用读的方式带着老师到山林中走一走吗?(指名读课文)

5、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教师板书:雨起、雨中、雨后)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1)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观察山雨的?(2)你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想象?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观察山雨的?

3、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1)指名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

(2)你从这些句子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奇特的想象?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什么?(3)学生汇报,老师给予指导。①沙啦啦,沙啦啦„„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a、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b体会“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的意味:这里连用两个“由远而近”,后面还用了省略号,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带着体会朗读。②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 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 绿草,都变成了 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 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a、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_____________;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比作_____________,把雨声比作_____________。

b、你从这些描写中感受到什么?

4、感悟山雨的色彩美。_____________(1)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

(2)你从这些句子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奇特的想象?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什么?(3)带着遐想朗读。

四、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1、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

2、拓展阅读。《雨》(冯剑华)

3、作业:(任选一项)

(1)选择课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写一小段话(2)自己试着写一写我们生活中看到的雨景。板书设计:

冯剑华

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春雨,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写美的画师。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

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知道,她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的母亲。

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自己的身躯。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着她的滋润。田野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着她的乳汁。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万种生物的生生不息。

夏日的雨,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

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该做的要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有几分落寞。更有那喜欢悲秋的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抱怨。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她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过的一切。

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

思考:你从文章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想象?

3、草虫的村落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3.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4.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灵的那一片爱恋之情。2.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并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观察过虫子吗?那你看到过“草虫的村落”吗?“草虫的村落”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课文。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思考:“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字词检查,并结合课件学习生字词。(3)交流反馈。

三、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快速默读: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你会怎样分?(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交流反馈:

①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②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

作者是怎样想象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

③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①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理解“追随”)②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的村落”,才会发现──(生齐读)

“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那里,我们发现了一个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为什么说这是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呢?我们到下节课再去学习。

2、作业: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一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作者认为“草虫的村落”是个“快乐天地”?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2)学生自由读,画句子。

二、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①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a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 你从哪里看出甲虫是勇敢的?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他是快乐的。②云游四方,回到家乡,同伴们是怎么招呼游侠的?你感受到它们的快乐了吗?(2)从“村民的和谐生活”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地很投机”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得很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的融洽。他们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理解甲虫们所在的音乐厅很美,是“天然”的。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

①联系实际,说说你听到过哪些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音乐。① 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在我们看来,这声音似乎还不至于超过“人间的一切音乐”。但作者却这么认为,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抓住“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③小虫们特有的灵性和才智让作者佩服。读好这句话。(4)从“村民的劳动”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是什么力量使甲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读懂了吗?(生活的快乐,以及对家庭的责任,促使甲虫们勤劳地工作着,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快乐着。)

小结:通过交流,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地创造着。

(5)第9自然段,“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思考:“我”还会看见些什么?(市场里,甲虫们做买卖;公园里,大甲虫在教小甲虫寻找食物„„)

三、升华情感,进行练笔

小甲虫们不但有生命,还有灵性。这是作者用心观察的结果。

(1)自由读最后两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体悟作者对田野、对大自然充满了喜爱之情。)

(2)只要我们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观察,我们也会发现很多,说说你去观察过什么?(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写下来,写的时候要学习作者的写法,融进自己的感受,等会儿我们看谁写得最生动。

(4)交流反馈。

四、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预习第4课。

板书设计:

3、草虫的村落

黑甲虫——游侠 小圆虫——少女 灵泉般的音乐 勤勉地劳作

(想象丰富,感受独特)

4*、《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索溪峪的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

2、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方法。

3、认识“赋、淑、撅、叟、涤”等字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难点:

体会索溪峪的“野”表现在哪些方面,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有许多著名的旅游胜地。你去哪儿旅游过?那里怎么样?给大家介绍一下。(结合实际情况,学生畅所欲言。)

2、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张家界旅游图,板书课题:索溪峪的“野”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思考讨论:“野”在本课是什么意思?

2、读准字音。3.理解词语。

三、指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选择读书方法,读课文。2.指名汇报读。思考:“野”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野”在课文中指没有经过雕琢的、天然的、野性的美。)

四、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一)索溪峪的野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带着问题读课文,画出重点语句体会。

(二)讨论交流学习效果。1.山野。(边讲边出示课件)

①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游人仰头而掉帽,望石而惊心。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闻名就使人胆颤。

它的惊险体现在断壁悬崖有几十丈高。山风中半边悬空的巨石摇摇晃晃,使人看了惊心。峡谷的名称让人闻而生畏。

②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十里画廊”“西海峰林”令人浩气长舒。

磅礴就是气势雄伟。从“千峰万仞绵亘蜿蜓”体会出这里的山峰又多又高,而且连绵不断,像“十进而画廊”一样。

③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直插云天,敢戏白云,横拦绿水,敢弄倩影;旁逸斜出,则崛起巍巍“斜山”,抱伙成团,便高筑峰上“平原”;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

这里有各种各样随心所欲的美,有的直插云天,高耸云霄;有的水中突起,有的簇拥一起,各种姿态应有尽有。

读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④以索溪峪的山与桂林的山、黄山、泰山、庐山作比较。

2、汇报交流水“野”的部分:学习了索溪峪水野的部分,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方法与上一部分的一样,当学生汇报出自己的学习收获的时候,老师出示课件亲眼目睹索溪峪的水“野”体现在哪些方面。

3、汇报交流动物“野”的部分:学习了索溪峪的动物野的部分,你有什么收获? 当学生汇报出自己的收获的时候。老师让学生看课件亲眼目睹索溪峪的动物那一种自由自在的野性的美。

4、汇报人“野”部分的学习收获:学习了这一部分,你又有了什么收获? 当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的时候。老师让学生看课件亲眼目睹人进入索溪峪里那一种返璞归真的野性的美。

五、总结升华

索溪峪的自然美景在作者的描述中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对大自然的赞美,对人与人之间质朴真诚情感的向往。)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一段优美的乐曲练习配乐朗读。2.把你认为最美的一段抄写在《鉴赏习作本》上,并写下读后感

3、为了呼吁人们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地球,请每小组的同学讨论并设计一张图文并茂的宣传海报。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习作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2.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3.根据交流的情况,选择一项进行习作。

4.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作文的不足之处并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第 一 课 时

口语交际

一、揭题导入

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和《索溪峪的野》四篇课文,课文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我们生活在这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意的世界中,我们也时时在观察大自然的美景,倾听大自然的各种音响,在观察和倾听的过程中浮想联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

二、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自读“口语交际•习作一”各板块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2.师生共同确定每一项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

(1)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想象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然后把看到的、想象到的和感受到的说清楚。

(2)走进音响世界:说说自己听到的各种各样奇特的大自然的声音。

(3)回顾暑假生活:主要向大家说说自己暑假游览的风景名胜及自己的感受,特别说说在游览欣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

三、分块讨论,组内交流 1.学生自选某一方面内容,按要求进行准备。2.同桌或分类进行组内交流。

四、示范带动,交流评价

1.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交流。

2.选择同一项内容的同学合作向全班汇报。为增强趣味性,选择第一项的同学可戴头饰合作交流。

3.评议。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第二、三课时习

一、交流谈话,激趣导入

1、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交谈兴很浓,仿佛自己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并融入其中。同学们也有了写的欲望,想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写下来。

2、这节课我们就来加工整理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选择其中的一项,展开联想和想象,然后写下来,一定能成为一篇佳作。

二、选材命题,明确要求

1、选择话题,确定材料。

选择“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走进音响世界、回顾暑假生活”三个话题中的一个,确定写作材料。暑假生活有很多可写的内容,这次主要以浏览风景名胜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为主。

2、大胆构思,精巧命题。

简单交流本组课文的题目,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师生共同讨论出一些题目:

我是一棵××树;小树与鸟的对话;雪的自述;大自然的声音;蟋蟀在唱歌;听雨;游××ׄ„

3、习作要求。(投影出示)

学习本组课文的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写景的文章,注意选取独特的视角,放飞想象的翅膀。

记事的文章,注意有顺序地把事情的经过记叙详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记叙清楚,语句通顺,感情真切。

三、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

四、朗读赏析,交流评议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位同学,教师作适当调整,分三大类由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学生交流评议。

3、教师点评。特别要肯定习作中体现出的“独特感受”,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五、再次修改,誊抄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清楚认真地抄写在作文本上。

回顾•拓展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2.读背并积累古诗句。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山中访友》《山雨》和以前学过的《桂林山水》《观潮》等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本组课文,作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在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

(2)联系《草虫的村落》,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体会联想和想象的魅力。(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介绍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及书籍。

日积月累

(1)在许多描写景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作中,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大胆想象,抒发情感,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几句。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幻灯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a学生自由吟诵。b尝试理解。

(3)选择其中的几个诗句,体会诗人在写景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a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百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并非无情无义之物,化成春泥使后来的花更红。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诗人比喻自己不做官并非丧失报国志,而是走另一条路为国效力。

b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在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时,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时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静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c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在百花之中差不多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没有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的花,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较深的道理,回答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谢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背诵并积累这些诗句。有兴趣的同学读读背背原诗。

趣味语文

(1)自由读故事。(2)同桌自己的理解。

(3)全班交流,体会一字诗的妙处。

六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学反思


万事提前做好周全的准备,是很有必要的,教案可以把学生从广泛的教材中解放出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在教案当中体现出不同的教学方法,教案的格式规范是什么样的呢?希望这份"六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学反思"能够激发您的思考,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六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学反思 篇1

大自然给予了我们生命,它像一位慈祥的妈妈,那双温暖的手轻轻的,柔柔的,美美的。 大自然,我赞美你;我赞美你的无私;赞美你的奉献。 在你的怀抱里,生存着稀有的动物,它们活泼,它们快乐。每天享受着你的温暖,你的慈祥。 大自然,我赞美你;赞美你的刻苦;赞美你的美丽。 在每一地,每一处,都能看见你的自然血脉。

山因为你的无私奉献,一丈一丈的张起来了,听着你的呼吸,听着你的心跳,它长出嫩叶繁花,风儿微微地吹动你的脉搏,渐渐的花舞动起来了,树叶唱起歌了,不管春、夏、秋、冬你永远都是那么生机勃勃,五彩缤纷。 春天,花儿开了,它们的脸红起来了,春姑娘带来愉快的消息,此时,你也开始幼稚起来了,呵!我唱着自身喜爱的歌,虽然不是十分动听。呵!我舞动四肢一支自编的舞蹈,虽然不是十全十美。 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在你的辛勤呵护下变得生机勃勃,山渐渐朗润起来了,水渐渐涨起来了。 清晨,小草度过了一阵沉睡后,伸着懒腰享受着太阳公公温暖的阳光,让他们看看“我”多么引人注目。 晌午,大树要瞌睡了,它的树干支撑着全身,树叶儿变成扇子了,扇啊扇啊,大树睡了。

大自然,你给予我们生命,你是心灵的家园,你赐给我们生存的活力。 大自然,我赞美你,赞美你的美,赞美你的无私,赞美你的祥和。 夏天,知了在树枝上吱吱地叫,炎热的太阳,照亮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秋天,树叶枯黄了,渐渐地落了。 冬天,雪人站立在雪地上雪花纷纷落下来,地面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 不管春夏秋冬都没有影响你的美,大自然我赞美你!

六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学反思 篇2

大自然给予了我们生命,它像一位慈祥的妈妈,那双温暖的手轻轻的,柔柔的,美美的。 大自然,我赞美你;我赞美你的无私;赞美你的奉献。 在您的怀抱里,生存着稀有的动物,它们活泼,它们快乐。每天享受着你的温暖,你的慈祥。 大自然,我赞美你;赞美你的刻苦;赞美你的漂亮。 在每一地,每一处,都能看见您的自然血脉。

山因为您的无私奉献,一丈一丈的张起来了,听着您的呼吸,听着您的心跳,它长出嫩叶繁花,风儿微微地吹动您的脉搏,渐渐的花舞动起来了,树叶唱起歌了,不管春、夏、秋、冬您永远是那么生机勃勃,五彩缤纷。 春天,花儿开了,它们的脸红起来了,春姑娘带来愉快的消息,此时,您也开始幼稚起来了,呵!我唱着自己喜欢的歌,虽然不是十分动听。呵!我舞动四肢一支自编的舞蹈,虽然不是十全十美。 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在您的辛勤呵护下变得生机勃勃,山渐渐朗润起来了,水渐渐涨起来了。 清晨,小草度过了一阵沉睡后,伸着懒腰享受着太阳公公温暖的阳光,让他们看看“我”多么引人注目。 晌午,大树要瞌睡了,它的树干支撑着全身,树叶儿变成扇子了,扇啊扇啊,大树睡了。

大自然,你给予我们生命,你是心灵的家园,你赐给我们生存的活力。 大自然,我赞美你,赞美你的美,赞美你的无私,赞美你的祥和。 夏天,知了在树枝上吱吱地叫,炎热的太阳,照亮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秋天,树叶枯黄了,渐渐地落了。 冬天,雪人站立在雪地上雪花纷纷落下来,地面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 不管春夏秋冬都没有影响你的美,大自然我赞美你!

六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学反思 篇3

我原以为上天只给了我丑陋的相貌,万万没想到,上天还给了我忐忑的的命运。

在一望无垠的深海里,有两只小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着,这就是我和小l。没有人愿意和我玩,因为我全身只有一种颜色,没有好看的花纹,只有横竖不一的.线条。可小l却不同,她是一个绝世美女,身上有个大大的“l”每个人都想和她玩,只有她不嫌弃我。

“轰隆隆”我和小l被吓了一大跳,疑惑地游向浅水区。“不好,危险!小l快跑!”我和小l使出吃奶的力气,迅速往回跑,可是,怎么可能跑得过人类的机器呢?一个男人把我们抓进了桶里,露出满意的笑容:“嘿,这下发财了呀!”小l全身发抖:“我…我们这是要去哪?”我俩脸色发白,躲到了桶角。

“哗”随着一股激流,我和小黑在碰碰撞撞中进了一个新的“家”。四周金光闪闪,可是我和小l没心情参观,只能紧紧依靠。“完了,完了……”我在心中反复默念。

“嗒嗒嗒……”一阵欢快的脚步声,令我们提高了警惕。“这条!”一个小女孩指着我。“小l,救我,怎么办?”我被吓得瑟瑟发抖,小l也不安分起来。“躲!”是呀,这是的办法,我立马采纳了小l的建议。我躲,女孩指,我继续躲,女孩继续指,就这样,来不及和小l道别,我还是被装了起来。

又一次黑暗,又一次光明。这次,我来到了更大的房子这里的水草比海里的更新奇,这里的水比海里的更干净,还有专属于我的大房子和珍珠贝壳。这个小女孩非常细心,每天早起喂我东西吃,陪我聊天,逗我玩耍。

可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永远失去了自由……

六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学反思 篇4

人类通过动物、植物发明了很多东西。如:由萤火虫发明了人工冷光、由苍蝇发明了宇宙飞船、由蝙蝠发明了声纳和雷达、由蜻蜓发明了飞机……这些东西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就说人工冷光吧,人们有了电灯后,生活也变得方便多了。但是电灯只能将电能很少的一部分转化成光,其余的都以热能的形式浪费掉了,而且电灯的热线对眼睛有害。所以,人们只好又把目光投向了大自然。

如甲壳昆虫、昆虫和鱼类等所发出的光都不热,还被人们称为“冷光”。萤火虫发出的光也是冷光,萤火虫有1500多种,它们发出的光都是冷光,但发出的冷光颜色不同,光的亮度和温度也各不相同。萤火虫发出的冷光不仅有很高的发光率,而且发出的冷光一般很柔和不伤眼,这种光正是人类所理想的光。

萤火虫的发光,实际上是把化学能变成光能的过程。

早在40年代初,人们根据对萤火虫的研究终于创造出了日光灯,近年来科学家先从萤火虫的发光器中分离了纯荧光素、荧光酶,接着又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了荧光素,由荧光素、荧光酶、ATP和水混合生成了生物光源,由于这种灯没有光源不会磁场因而在生物光源中做清除性水雷等工作。

现在,人们已经用掺和某些化学物质的方法得到类似生物光的冷光用来安全照明。

六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学反思 篇5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抓住文本特质,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是一门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其基本特征。《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充满人性哲理的文学作品,作者以朴实含蓄的文字和真挚细腻的感情,展现了母爱的深沉与厚重,表达了自己对母爱的顿悟及对人生新的思考,从而乐观坚强地迎接人生的风雨。这堂课我以“看花”为线索贯穿始终,通过引用明哲学家王阳明的话导入——梳理文章三次看花,理清文章线索——迁移拓展,对话心话——以花作结,寄语美好生活。为了实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我把积累词语,体会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及归结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作为知识与能力训练点,帮助学生习得阅读方法。此外,我通过对资料链接和迁移拓展引导学生树立坚强乐观的信念,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挫折,从新的角度思考爱和人生,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二、合作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现有的阅读水平为支点,设计了三个层面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一步步走进文本深处。第一个层面是在让学生破题质疑,带着问题进入文本,在此基础上进行释疑、探究、归结。第二层面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自主地选择探究的内容,并归结方法。比如对关于看花,关于“我”和关于母亲三个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分享中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突破教学重、难点。第三个层面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对话自己或母亲,使其情感受到熏陶,深刻地理解文本的主旨。

三、读品结合,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秋天的怀念》出现在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翼教版五年级下册,则本文则出现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应该怎样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呢?王荣生教授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其主要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获得有益的启示。”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阅读层面,将体会借景抒情手法的作用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将体会“我”对母爱的`顿悟及反思,树立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作为教学难点。我以读为主线,以“看花”、“我”、“母亲”三个关键词为课眼,通过齐课、自由读、范课、跳读、择读等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悟,读品结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洋溢的情感及文字背后的深意

反思问题

1、对话还可以更充分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与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生与生之间的对话较多,而我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不够充分和透彻,比如对母爱的顿悟及反省有时未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2、预设还可以更全面

《秋天的怀念》作为一篇经典散文,值得精讲的地方很多,且学生受阅读水平和阅历的影响,对文本的质疑和解读也不同。在教学中,我对文本的预设还不够充分和全面,翻转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课堂的生成点还不能做到游刃有余。

课堂重建

1、努力地实现平等对话

提升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与素养,多角度立体化地解读人物,提高文本解读的深度、厚度、温度,与学生、教科书编者与文本之间实行真正的平等对话,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共鸣。

2、努力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精彩的生成源于全面而充分的预设。在教学中,要提高自己对课堂的驾驭和应变能力,抓住课堂的生成点,让课堂在生成中变得灵动而有活力,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负数》教案(一)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负数》教案(一)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正负数的意义.能用正负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2、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法.

3、体会(感悟)正负数可以用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重点: 体会正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相反意义的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2018年元旦期间,我校部分老师到一个美丽的城市旅游,你们猜一猜那是哪里?(出示海南的照片)在那里大家最热衷的两个活动,就是爬山比赛和潜水。

1、爬山是要比谁先爬到50米的高度为胜。

潜水是要潜下去20米深。(出示照片)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师:请同学看黑板,这两个数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师:与谁比呀?(老师用手势做出相反的动作)

关键词--温度。

2、旅游结束后,从海南乘飞机返回长春,在海南登机时,就见机场滚动屏幕上显示今天白天最高气温25摄氏度。你们猜一猜王老师穿什么衣服呢?(出示照片)转眼间飞机已到长春,我下飞机的第一感受就是--真冷。长春这时的温度会是多少呢?长春机场的滚动屏幕上显示,今天白天的最高气温是零下25摄氏度。(如果你穿现在这身衣服,在零下25摄氏度的情况下,你会是一种什么状态,用一个动作表示一下。)在这里这两个25摄氏度表示什么意思呢?(同样是25摄氏度,有什么区别呢?)

师:与谁比较?(老师用手势做出相反的动作)

3、电脑出示1月7日的天气预报。理解另一个温度所表示的意思。请同学来播报天气,问:你怎么看出来这是零下5℃呢?带负号的这个数有同学知道叫什么数吗?与负数相对的数叫正数,负数的前面有一个负号,你知道正数又该怎么表示呢?(为什么拿0℃区分呢?)

-5℃、-1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那么零下25℃呢?零上25℃呢?(参照图说)

出示当天的温度,说出这个温度所表示的意思。

刚才我们一直在研究旅游时应注意的温度,其实,旅游也要考虑的是钱财。

关键词--收入、支出。

4、王老师把当月的工资2000元作为旅游经费。(对于我来说,这2000元钱就是收入。)去海南玩时,机票花了:1100元,买各种门票花了450元钱,给爸爸妈妈买礼物花了200元钱。(对于我来说,这几笔钱就是支出。)

请同学先来理解收入和支出的意思。分别说出每一个数据对于王老师本人来说是收入还是支出?如何用正负数来表示呢?

二、举出生活中的例子:除了刚才我们见到的这些数据可以用正负数表示以外,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正、负数来记录数据,请同学们把生活中的正、负数的例子在小组内交流。(板书:生活中的正负数)注意:一定要说一说这个正数、负数表示什么意思?

(存折:展示老师的存折,-1000表示什么意思,+1500表示什么意思?)

(电梯:-1层表示什么意思?)

(电冰箱:-7摄氏度表示什么意思?)

(试卷:-5表示什么意思?)注:以100分为标准。

(如果同学提到海拔,就过到关键词三--海拔。进行练习,体会正负数的意义。)

三、正负数的含义:

通过刚才我们举的这些例子,按照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什么数是正数?负数?

请同学举出一些这样的数。能举得完吗?

师:与负数相对的数叫做正数,举出几个例子。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下3个正数和3个负数,比一比谁写的与众不同?

师:刚才大家举出了很多正数和负数的例子,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有一个数特别孤单和受冷落?能不能把它请出来呀!

0是正数还是负数?

小组讨论。(0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师:正数、负数你们都知道了,有一个问题想考考你们,你们知道是哪国最早使用负数的吗?

四、介绍小知识: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请同学们齐读)

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是令世界瞩目的,早在东汉就出现了负数。古代中国工商业活动中,以收入钱为正,以付出钱为负;以余钱为正,以亏钱为负。在农业活动中,以增加粮食的正,以减少粮食为负。外国出现负数,要比我国晚600多年。

我们的老祖宗真厉害。接下来看你们的了!

五、请你试一试:

1、如果向前走2步用+2步来表示,那么向后走2步就可以用 步来表示。

2、师大附小去年毕业780人,用 人来表示,今年又招收750人,用 人来表示。

像这样的例子,有没有同学可以试着说几个?

3、向东走279米用+279来表示,向南走279米能用-279米来表示吗?(小组讨论)(再次体会相反意义的量。)

六、这些你知道吗?(接下来老师要出示的这组数据,王老师有点叫不准,所以我请来了教你们社会的杨老师帮忙。)

1、月球表面白天最高温度可达127摄氏度,夜晚最底温度达到零下183摄氏度,月球上我们能生存吗?这个信息用你今天学的知识该怎样表示呢?

2、关键词3--海拔:就是某一点高于海水面的尺度。中国统一规定,以山东青岛观潮站测出的黄海平面为基准面,比海平面高的为正,比海平面低的为负。

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8.13米,

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死海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湖面低于海平面392米,

马里亚那海沟是世界上最低的地方,最低处低于海平面11034米

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表示杨老师给出的信息中的数据吗?

七、天气预报。

师出示图片,北京:-3~11℃,哈尔滨-15~7℃,杭州2~13℃,长春:-13~-1℃。

1、播音员播的天气预报是什么意思?

2、哪个城市热,哪个城市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你能猜一猜这个时候是什么季节吗?

八、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教师资讯、教师交流、教师学习

尽在小学教师帮!

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位置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一、导入

1、我们全班有53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三、练习

1、练习一第4题

(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教学追记:

本堂课,我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负数》教案(十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负数》教案(十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① 同桌交流。

②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

哈尔滨: -15 ℃~-3 ℃

北京: -5 ℃~5 ℃

深圳: 12 ℃~23 ℃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3)找一找、说一说

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 ℃”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 ℃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为什么?

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

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你能很快找到12 ℃、-3 ℃吗?

(4)提升认识

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5)总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4.练一练

读一读,填一填。

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5.进一步认识“0”。

(1)看一看、读一读。

6.课后小结

同学们,想一想,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能为今天的数学课定一个课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认识负数。

7.负数的历史

(1)介绍

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配音播放):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运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对正数和负数就有了记载。魏朝数学家刘徽在该书的注文中则更进一步地概括了正、负数的意义:“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古代用算筹表示数,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得失相反的数,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并且规定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由于记录时换色不方便,到了十三世纪,数学家还创造了在数字上面画斜杠来表示负数的方法。国外对负数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并且也出现了各种表示负数的形式,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了现在的形式。但比中国晚了数百年!”

(2)交流

简单了解了负数的历史,你有什么感受?

三、练习应用

今天,负数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依然有着广泛的用途。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表示海拔高度。

通常,我们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米,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可以记作_____________;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它的海拔高度应记作_____________。

2.表示温度。

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_________℃, 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记作_____________℃。

3.小红的家在五楼,储藏室在地下一楼。如果她要回家,按 按钮表示时间。如果到储藏室取东西呢?

4.“净含量:10±0.1kg”表示什么意思?

四、总结延伸

1.学生交流收获。

2.总结。

简要、具体地评价学生的收获,并强调:关于负数,生活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走进负数,还有更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收获。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教师资讯、教师交流、教师学习

尽在小学教师帮!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负数》教案(十六)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负数》教案(十六)

课 题:负数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能认读负数,会结合具体量进行大小比较,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量。

2.结合现实素材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正、负数所表示的相对性不同实际含义及正、负数表示的相对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巩固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数量。

2.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学生梳理,教师点评并板书。

二、综合训练

1.读一读。

(1)水沸腾的温度是100℃。水结冰的温度是0℃。

(2)开启后的盒装牛奶应贮藏于0℃-4℃ ,并在48小时内喝完。

(3)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在南极,是-88.3℃。

(4)月球表面的最高气温是127℃,最低气温是-183℃。

(5)我国发射的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中向阳面的温度为100℃以上,而背阳面却低于-100℃,但通过隔热和控制,太空舱内的温度始终保持在21℃,非常适宜宇航员工作。

2.填一填。

(1)如果张华向东走80米,记作+80米,那么李青向西走70米,记作( )米。如果张军向北走60米,记作+60米,那么李刚走“-90米”表示他向( )走了( )米。

(2)+8.7读作( ),-306米读作( )。

(3)海平面的海拔高度记作0m,海拔高度为+850米,表示( ),海拔高度为-157米,表示( )。

3. 完成练习一第4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上台展示答案并讲解,教师适时点评。

4.比一比。

-7○-3 -1.2○0 -3.8○+3.8 -○-

学生完成后说说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

5.判断题。

(1)不带正号的数都是负数。 ( )

(2)整数都是正数。 ( )

(3)因为7大于6所以-7大于-6。 ( )

(4)最小的负数是-1。 ( )

(5)在8.2、-4、0、6、-27中,正数有3个。 ( )

6.选一选。

(1)数轴上,-2在-1的( )边。

A. 左 B. 右 C. 北 D. 无法确定

(2)如果把10吨记作0吨,11吨记作+1吨,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8吨记为-8吨 B. 15吨记为+5吨

C. 6吨记为-4吨 D. +3吨表示重量为13吨

(3)一种饼干包装袋上标着:净重(150±5克),表示这种饼干标准的质量是150克,实际每袋最少不少于( )克。

A. 155 B. 150 C. 145 D. 160

三、拓展训练

1.在数轴上,从表示-2的点出发,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到A点,A点表示的数是( );从表示+4的点出发向左移动6个单位长度到B点,B点表示的数是( )。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一第7题,完成后教师评讲。

3. 某天汕头的最低气温是5摄氏度,北京的最低气温-13摄氏度,这两地的温差是( )。

4. 完成练习一第6题。

引导学生明确:工资收入,春节补贴都是收入,用正数表示,花出去的钱用负数表示。

5. 完成练习一第8题,重点理解“负增长”及“零增长”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设计意图】

通过系统练习,熟练掌握负数的意义,学会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完整系统的数的概念。

四、 课堂总结

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教后思考: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教师资讯、教师交流、教师学习

尽在小学教师帮!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负数》教案(十三)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负数》教案(十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难点:负数意义的理解及负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反口令)

一、口算训练

师:咱们先来进行2分钟口算训练。准备好口算题和笔,倒计时开始!前五名昨晚的站起来!(课件出示计时器)

师:同桌交换进行订正,交换回来错的改正,奖励前五名做完的全对的口算小能手小粘贴。

【课前2分钟进行口算训练,设计相应的口算题,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认识负数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教师谈话:出示几条信息(课件出示)。

① 六年级今年转入5人,去年转出5人。

② 与标准体重比,小红重了3千克,小明轻了1千克。

③ 超市2月份盈利3000元,3月份亏损1000元。

2.同学们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全班展示交流。

4.认识正、负数。(揭示课题)

5.快速读数。

6.负数的历史。

(1)介绍负数的历史。

(2)交流感受。

谈话:孩子们我们天天和数打交道,你们对学过的数熟悉吗?

生:熟悉。

师:那我说几条信息,你能把数据准确的记录下来吗?

生:能。

师:准备好记录单和笔,先听要求:独立思考,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信息,关键是要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明白你所表示的意思。咱们开始!

师:(课件出示)

A.六年级去年转来5人,今年转走5人。

B.与标准体重相比,小红重了2千克,小明请了1千克。

C.超市2月份盈利1500元,3月份亏损2000元。

(2)学生尝试记录。

(3)展示交流

师:老师选取了部分记录单,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也许里面就有你的想法,看大屏幕。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

生1:有的学生用数字直接记录。

生2:有的学生用文字。

生3:有的学生用箭头。

生4:有的学生用数学符号

生5:有的学生用正数、负数来表示。......

【这样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又与所学的负数有直接联系,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负数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1.进一步认识“0”。

谈话:引出6个城市的气温情况(课件)。

哈尔滨: -27℃~-19℃

北 京: -12℃~-4℃

上 海: 1℃~4℃

武 汉: -3℃~2℃

长 沙: 0℃~3℃

海 口: 20℃~23℃

(1)听一听说发现。

(2)找一找读出来。

(3)想一想拨出来。

出示没有刻度数的温度计,让学生拨出零上温度,再继续拨出零下温度,制造矛盾产生0度。

(4)提升认识。

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 举出生活中见到负数的例子。

(2) 结合举例介绍存折上有相反意思的量,并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

四、巩固应用

出示测试题测试。

三、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的同学说在5前面写上+表示转入5人,填上-表示转走5人(板书:+5 -5),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5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这个数读作:负五。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做“负号”。“+”是正号。

像“+5”是一个正数,读作:正五。我们可以在5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5)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强调:正数书写时可以省略+号,强调负数在书写时不能省略负号。

(2)试一试

请你举出几组相反意义的量用正负数来表示出来。生说其他人写,写完后交流。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

那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强调指出: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在他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数。

【通过明细表中存入和支取的对比,进一步体会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这里注意不要给正负数下严格的数学定义,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就可以了。】

4、进一步认识“0”

(1)看一看、读一读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看大屏幕:这是2012年1月21日下午发布的(21日20时到22日20时)六个城市的天气预报(课件出示)

哈尔滨:-27℃~-19℃ 北京:-12℃~-4℃

上海:1℃~4℃ 武汉:-3℃~3℃

长沙:0℃~3℃ 海口:20℃~23℃

(2)找一找、说一说

我们来看武汉的当天温度怎么读?又表示什么?“-3℃”读作:负三摄氏度或者负三度,表示零下3度。3℃又表示什么?

【学习完了上一环节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的负数,从每天都有的天气预报入手引入六个城市某日用温度计测出的天气情况,要求学生读出六个城市的温度,初步明确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不同表示方法。】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吗? 说说你怎么这么快找到了两个温度?

【关键是先找到0℃,-3℃在0℃的下面,3℃在0℃的上面】

你能很快找到首都北京的温度吗?(学生到前面找)

【在介绍完温度计的基本知识后,让学生动手拨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课件出示)学生在没有给出0刻度的温度计上轻易的拨出了零上温度,但是学生在拨零下温度时,发现应该确定0℃。加深了他们对分界点0的认识。设计学生动手拨一拨这个环节,其目的有两层意思:一、由静态化为动态,通过小小的“拨”的动作,唤起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使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比0℃高的用正数表示,即正数都比0大,比0℃低的用负数表示,即负数都比0小。其二、学生动手操作,兴趣盎然,即将正数、负数、零的概念有机的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中,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对0 的质疑,突破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难点。】

(3)提升认识

请同学们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5、负数的历史

(1)介绍

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出示)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运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对正数和负数就有了记载。魏朝数学家刘徽在该书的注文中则更进一步地概括了正负数的意义:‘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古代用算筹表示数,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得失相反的量,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并且规定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

由于记录时换色不方便,到了十三世纪,数学家还创造了在数字上面画斜杠来表示负数的方法。国外对负数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并且也出现了各种标识负数的形式,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了现在的形式。但比中国晚了数百年。

(2)交流

简单了解了负数的历史,你有什么感受?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今天负数在我们生产和生活中依然有着广泛的用途。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正负数的读法及正确辨认正负数。(做一做的第1题)

【帮助学生辨认正负数并巩固负数的读写法。教师应鼓励学生注意联系实际举出更多的实例,并在全班交流中进一步感受正负数的含义。】

2、表示海拔高度。(做一做的2题)

【是用正负数表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首先明确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M,通过和海平面的比较,高于海平面的高度记为正数,而低于海平面的高度记为负数。】

3、表示温度。(练习一的2题)

4、表示事件。(练习一的3题)

第五个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我相信,由于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开放、宽松的”舞台“,学生就能熟练轻松地总结知识。为了提高学生对负数的知识的兴趣,并以《生活中的负数》为题写一篇数学日记,丰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教师资讯、教师交流、教师学习

尽在小学教师帮!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负数》教案(十一)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负数》教案(十一)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掌握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了解负数的作用;掌握正、负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对负数意义的理解;初步运用正、负数描述一些日常生 活中的数据。

教学准备

温度 计放大图,课本例题投影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游戏(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意思相反的话。

(1)向上(向下);

(2)向东走100米(向西走100米);

(3)电梯上升5层(电梯下降5层)。

下面再来点难度大点的,看谁说得好?

(1)在银行存入100 0元(取 出1000元);

(2)小卖部今天赚了200元(亏损200元)。

2.出示情境图。

谈话引入:寒假期间,小红一家准备到外地游玩,为了准备所需用品,小红收集了某天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出示例1。

(1)让学生说说从这六幅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2)从这六幅图的信息中,你想了解哪些知识?

(板书:①0℃表示什么意思?②-3℃和3℃各表示什么意思?③各数的含义。)

(3)在以上的数中,有一个新朋友你知道是谁吗?(-3℃)想认识吗?

3.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 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负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指出研究同学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将要学习的例1的任务。

(1)理解0℃表示什么 意思?

师:谁能说说你对0℃有哪些了解?

归纳指出: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比0℃高的叫零上温度,比0℃低的叫零下温度(可用温度计辅助说明)。

(2)初步感知相反意义的量。

师:虽然有两个城市的温度都是3℃,但这两个 3℃是一样的吗?

学生交流,得出:它们表示的意义不相同,一个是零上3℃,一个是零下3℃,这两个数表示的是一组相反意义的量。

(3)正确读、写零上3℃和零下3℃。

写零上温度,通常在数字前面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零上3℃表示为+3℃,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3℃,读作三摄氏度。

写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面加上“-”(负号)。零下3℃表示为-3℃,读作负三摄氏度。

板书:零上3℃可以写成3℃

零下3℃可 以写成-3℃

(4)出示温度计放大图,通过找出3℃和-3℃进一步理解相反 意义的两种量。

(5)填写教材第2页下面的表格,并说说各数表示的意思。

通过表格可以看出,中央气象台2012年1月21日下午发布的六个城市的气温预报情况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最高气温表示这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不会再高于这个气温;最低气温表示这一天中的最低气温,不会再低于这个气温。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理解分析。

这是一张存折明细的示意图。第一栏是存钱或取钱的时间,第三栏是支出或收入的金额。支出数量前用“-”表示,存入数量前没有符号。

(2)说一说:图中哪两种量是相反意义的量?

学生齐答:支出和存入。

支出和存入栏中的这些数各表示什么?

(“2000.00”表示存入2000元;“-500.00”表示支出500元;“500.00”和“-500.00”正好相反,一个是存入500元,一个是支出500元。)

(3)认识正数和负数。

①联系“3℃”和“-3℃”,“5 00.00”和“-500.00”,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②什么是正数?

以前所学的3、500、4.7、…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如+3、+4.7、+等,正 数前面的“+”可以省略不写,若为了与负数对比,也可以加上正号。如+3读作正三。

③什么是负数?

为了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这里出现了一种新的数:-3、-500。如-3、-500、-4.7、-…这样的数叫做负数。负数前面的“-”不可以省略,读数时,先读“负”。如-读作负八分之三。

(4)关于0。

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0是正数,还是负数?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这里也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事例,例如温度计上0℃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来体会。

3.指名说一说: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先交流,然后通过温度计找到-3℃与-18℃的位置,理解比较两个负数时,离0℃越远温度就越低。

2.完成教材第 4页“做一做”第 2题。

3.完成教材练习一第2题。

教师提示以北京时间为标准,比北京时间早的时间可以用正数表示,比北京时间晚的时间可以用负数表示。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能与其他同学分享吗?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负数,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例如:盈利与亏损,上车人数与下车人数,收入与支出,地上层数与地下层数,水位升高与下降,相反方向的距离等,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它们。0既不是正数, 也不是负数。

五、布置作业

请完成相关习题。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教师资讯、教师交流、教师学习

尽在小学教师帮!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负数》教案(二)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负数》教案(二)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目标预设: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了解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

2、能正确区分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过程、能力与方法: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正数、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培养学生在实际中学习数学的能力。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让学生经历创造符号表示相反意义量的过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2、让学生通过学习体验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实际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的量。

设计理念:

充分体现了《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一教学理念,纵观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是这节课的主线,本节课创设的教学活动都来源于社会生活实际的素材。教师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努力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欲望,使数学溶入学生的整体素质。

设计思路:

本节课注意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层层递进,逐步深化。首先,创设怎样用准确简洁的方法表示信息这个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其次借助温度计,使学生明确零上温度、零下温度与零温度的关系。随后让学生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对负数意义的认识,掌握负数的读写法。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进一步认识负数,既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又渗透了相反意义量的关系,有助于其辩证思维的发展,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与我相反”。游戏规则是:老师说一句话,你们要快速地说出与这句话意思相反的话。

1、上 2、左 3、起立

下面要加大点难度了,仔细听,看谁反应最快。

1、服装店今年九月份赚了2000元。 2、我在银行存入了300元。

3、我向南走了100米。

引入谈话:在生活中,像这样意思相反的情况还真多,今天,我们将研究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达这些内容。

一、创设情景,初知正负数

1、情景引入。

(1)师:请同学们拿出记录表,听清老师说的话,用最简捷的方式记录这些信息。(师叙述,生记录。)

①1路公共汽车在昆山宾馆站上来2位乘客,到亭林站下去2位乘客。

②本学期咱们五年级转来25名新同学,转走16名同学。

③小名妈妈投资股票,四月份赚了6000元,五月份亏了2000元

(2)汇报

展示学生的记录情况:文字、用↑↓符号表示、+、-……

(设计意图:以现实生活素材为教学切入口,创设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展开教学,凸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理念。同时,在记录数据的过程中,让学生因为需要而思考,因为思考而创造。)

(3)认识正、负数。

师:像第一行的数叫正数,“+2”这个数读作正2,“+”这个符号叫正号。(板书:正数、+2、正号)

师:第二行的数叫负数,“-2”谁来读一读?“-”是负号。(板书:负数、-2、负号)

师:正号、负号和以前学的加减号写法相同,但表示的意义却有所区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意思相反的量。(板书课题)

2、快速抢读,并判断是正数还是负数。

+66、-100、+7.8、-、36 (同时贴在黑板相应位置)

师:36是什么数?介绍:写正数时,正号可写出,也可省略不写,写出正号的,一定要读出“正”字,省略正号的,“正”字也省略不读。

师:负号能省略吗?为什么?强调:写负数时,一定要写出负号,读时也一定要读出 “负”字。

(设计意图:本课是学生初次认识负数,为了让学生对负数的内涵和外延有完整的认识,读数中增加了小数和分数,通过读数让学生体会过去已学过的数(除0外)都是正数,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联系生活,再识正负数

1、学习例1

(1)情景呈现。

师:五(2)班的孩子,刚在外面上完一节体育课,外面可真热呀!(课件出示32℃温度计),下课后他们喜滋滋地吃起了冷饮(出示0℃),这些冷饮是工人叔叔从冰库里搬出来的(出示温度-23℃)

(设计意图: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改变教材中提供冬天气温的例题,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2)师:这三种温度各是多少?根据刚才的学习,可以怎样表示这些温度?

电脑出示:0℃、+32℃、-23℃(同时板贴)

哪种温度最高,在这种温度下上体育课有什么感觉?你能表演一下吗?

吃着0℃冷饮,有什么感觉? 零下23℃呢?这么冷的气温该是什么感觉啊?感谢幸苦劳动的工人叔叔们!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读数,再说说读数后的感受,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3)师:在读出刚才三个温度时,要注意看清什么?(出示温度计课件:闪烁0℃)

小结:要找准0℃,它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零上温度可以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可用负数表示。

2、学习例2。

(1)认识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

师:从刚才这些资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区有一定的温差。可是在我国的有些地区,它在同一天内,也会产生较大的温差。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话,这是对我国海拔最低的新疆吐鲁番盆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形象描述。在那里,9月份清晨的最低气温经常下降到0℃以下,中午的最高气温又经常上升到40℃以上,一天中忽而炎炎烈日,转而集风飘雪,令人难以琢磨。那新疆吐鲁番盆地如此奇特的气温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其实这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它是我国海拔最低的地区。那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到底是多少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海拔高度图。(出示海拔高度图)

师:先请一个同学来读读上面这句话。

师:什么是海平面呢?请看资料介绍:

海平面,顾名思义,就是大海的水面。它用在测量高度上,又叫海拔。我国所有的大地测量和标志,都以黄海海面的基点开始,任何海拔标高,都是相对于黄海海面的基准点。

师:你们看,这就是海平面。 珠穆朗玛峰大约比海平面高8848米,可以记作什么?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可以记作什么?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我们以海平面为基准,珠穆朗玛峰大约比海平面高8848米,通常称为海拔8848米,可以记作+8848米。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通常称为 海拔负155米,可记作-155米。

师小结:看来,用这样的数还可以区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如果要用一个数字来表示海平面,你认为用哪个数比较合适?

(2)、练一练

①用正数或者负数表示下面各地的海拔高度。(出示海拔高度图)

师:那你们看,下面这两个地区的海拔高度,你们会表示吗?

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的海拔高度高于海平面3193千米。

世界最低最咸的湖--死海低于海平面400米。

②从下面这些数据当中,你能不能判断出这些海拔高度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水面的海拔高度是-28米。

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最深处海拔-11034米

(设计意图:用正负数来表示海拔高度,是学生对相反的量的再一次感知。由于前面有对气温的认识基础,所以本环节力求利用前面学习中获得的用正负数表示气温的经验和范式,在突出“以海平面为界”这一基准后,就让学生尝试解决。学生在先前经验的作用下,容易想到“高于海平面为正、低于海平面为负”的计数规则。在深层次上把握了负数产生的背景和计数的要领与方法。)

3、第4页做一做。

4、归纳正数、负数和0的关系。

师:瞧,黑板上有这么多正数、负数朋友了,谁来把他们分一分?

归纳: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完成板书:负数

(设计意图:本课是学生初次认识负数,为了让学生对负数的内涵与外延有完整的认识,这里将温度计、海拔高度图同时出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零度刻度线、海平面是分界点。让学生很好地借助直观情景来理解接纳正数、负数与0三者间的关系。同时在习题中注意让学生体会过去已学过的数(除0外)都是正数,以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抽象概念,掌握正负数

1、完成第6页第2题。

师:请同学们看第6页第2题,这里有两个海拔高度,请同学们互相读一读。

师:谁来说一说它们是低于海平面还是高于海平面?谁更深些?

2、完成第7页第5题。

师:请再来看这里的几个温度,自己读一读,从这些图片中你知道了什么知识?

师:你们会把这些温度从高排到低吗?

3、完成第6页第3题。

师:我们也来写几个正数和负数,请坐第3题。

学生可能出现:

(1)1、2、3、4、5、-1、-2、-3、-4、-5。

(2)有分数、小数或整数(0除外)各种情况。

请一名学生键盘输入第一种情况。

师:谁来读一读?如果可以接着写下去,能写完吗?(电脑……)这些正数越来越怎样?负数呢?(电脑……)

上下闪烁1、-1,你会这样读一读吗?

师:刚才正、负数的这些关系可以通过这根数轴来表示。随后用数轴表示出正数、负数和0的关系(课件分布出示数轴)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习题功能,在展示学生个性化表达的同时,巧妙地运用信息化环境,通过让学生在多媒体上写数,再读一读上下闪烁的1、-1……,引出正数和负数的对应关系,体会正数和负数时无限的,同时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引出数轴,为学生升入初中进一步学习有理数作了很好的铺垫)

四、链接生活,应用正负数

1、提问: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用正负数表示的事情吗?

(1)存折(课件展示)

师:这里的“-600”是什么意思?

(2)刘翔在美国尤金精英赛中,110米栏的成绩是13.23秒,当时赛场风速为每秒-0.4米。

讨论:风速怎么会有负的?

如果风速是+0.4米,你认为比赛的成绩会怎样?

(设计意图:把数学知识从课外移入课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

2、多媒体介绍第9页“你知道吗”负数的产生史。

师:正负数真是无所不在,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负数的历史。

(课件出示:你知道吗?)

师:听完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3、引导学生从网络中寻找“负数”的其他知识。

五、归纳梳理,课外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负数,你们有什么新收获,给同学们分享,好吗?

学生各持己见。

师:大家的收获真不少!看来我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好样的,都有一个聪明脑袋。请同学们课后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搜集一些可以用负数表示的量,下节课共同交流。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教师资讯、教师交流、教师学习

尽在小学教师帮!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或许你需要"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这样的内容,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1

【情景说明】

《有趣的游戏贴鼻子》选自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设计此活动,让学生能主动参与游戏,明白规则。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快乐。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话和说话习惯,规范口头语言。此次口语交际中,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游戏,大胆交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有趣的游戏贴鼻子》激起了学生敢于交际、乐于表述的愿望。撷取此次活动中一个小片断,与大家分享、交流。

【片断】

师:还有同学想说说吗?

生:(一只小手举了起来)老师,我的小手举得很高,可你没让我贴,我很失望。(说着,低下了头)

师:真对不起,同学们,给她一次机会,好吗?

众生:(大声)可以。

生:(兴致勃勃走上讲台)。

师:现在你在想什么?

生:(甜甜地一笑)虽然我没贴对,但我很高兴,谢谢老师,谢谢大家!(说完,鞠了一躬)

众生:老师,你也来吧!让我们一起贴!

师:算了吧,老师把机会留给大家。

众生:不,我们想让你也贴。(孩子们再三强烈要求)

师:(拗不过)要我贴行,不过待会要说出老师是怎样贴的?

生:老师,我们答应你。(一个个兴奋地涨红的小脸)贴完后,学生张祚说了这样一段话:

在我们的要求下,肖老师也准备贴鼻了。她把方巾对折了几下,请我检查是否看得见,然后把眼睛蒙上,慢慢地朝讲台走去,只见她走到讲台前,摸呀摸呀。这时候我们已全部来到肖老师身旁,大家说:对,对就贴这儿。肖老师把鼻子贴上去了。等她揭开方巾看时,我们全都大笑起来,原来鼻子贴到了脸的旁边。她说:你们连老师也敢唬弄。我们笑得更厉害了。

【反思】

活动中,我没有料想学生会提出这样的建议。因为全班三十几名学生都是第一次做这项游戏。课前的翘首期盼,课中的激情高涨,让我肯定地认为孩子们会把机会留给自己。其次,我也没想参与到游戏中去。当孩子们第一次异口同声地邀请时,虽然很激动,感到出乎意料,但内心是不情愿的。嘴上虽说:把机会留给大家,真实的想法是作为老师,和这一群稚嫩的娃娃重复童年的游戏,总觉得有点别扭,万一贴错了,也有损为师的形象。可在孩子们的真挚邀请中,在亲自参与中,在他们的现场表述中,我真正地被感动了。原来,走进孩子们,走在他们中间,是如此幸福、快乐!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再次感悟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和学生平等交流这种新思想,有以下感触。

一、走进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孩子的情感是稚嫩的,就像小树苗需要培植呵护一样。也许你会疑惑,孩子们为什么会不用语言,悄无声息地走到老师身边,又如此默契地唬弄老师。童心是一张白纸,给他什么,就会涂上什么。从美丽的谎言中,我读懂了童心的可爱,相信孩子们从我的微笑责怪中也一定理解了爱与宽容。行走在孩子们中间,以孩子的眼光去发现问题,以孩子的心灵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才会向你打开那道通往心灵深处的大门。

二、走近学生,关注学生的需求。孩子的心是纯真而善良的,在课堂上他们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要求,哪怕只是老师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赞赏的手势,都会令孩子们笑逐颜开,信心百倍。片断中孩子甜甜的笑脸、深深的一躬,真挚地邀请让我感到孩子的要求其实是那样低,可我们有时却没有真正去思考孩子们到底需要什么,我能给她什么。甚至为了师者形象吝啬自己的语言,吝啬自己的行为,吝啬自己的情感,而这种做法无形间会拉大师生间的距离,产生隔阂。只有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学生才会感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往后的日子,我都被感动着,是这种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我与孩子们贴得那么近。

老师,你也来吧!是学生心灵的呼唤,情感的表白。只有真正走进学生心灵的深处,和学生平等对话的课堂才会焕发生命活力,折射人性的光彩。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2

师:刚才,我们一起到森林里参加了小动物们举行的比尾巴比赛,认识了许多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觉得十分有趣。现在,我们也来举行一个动物尾巴介绍会,请小解说员们准备好自己带来的有关动物尾巴的资料,谁先上台向大家介绍你喜欢的动物尾巴的特点?

生:我带来了一张老虎的图片,老虎的尾巴长长的,上面还有许多花纹。

师:这位小朋友说得真好!他能用长来生动形象地介绍老虎尾巴的特点(板书:长)。大家在介绍时,要向他学习,看谁也能用上本课学到的表示动物尾巴特点的词,如短、扁、弯,还可以发挥想像,用上好像这个词。还有哪位小朋友们想上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这么多的小朋友举手啊!这样吧,大家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等一下选派一个代表向全班介绍。

生:四人小组交流。

生: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介绍。发言情况举例如下:

生a托着小鱼缸上台:这是我养的小金鱼,金鱼的尾巴扁扁的,好像一把小刷子。

生b举着图片上台:这是我昨晚在电视栏目《动物世界》上看到的一只长颈鹿。我把它画了下来。它的尾巴又细又长,好像小辫子,又好像一根毛笔。

生c拿着玩具袋鼠上台:袋鼠的尾巴又粗又长,袋鼠经常把它当作椅子坐。

生d带着一本《动物小百科》上台,翻开其中一页:锦鸡的尾巴五颜六色,非常美丽。

【评析】这个教学片断突出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凸显出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各个方面,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认识世界的机会,初步培养了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表示动物尾巴特点的词长、短、扁、弯等,让学生出示材料进行介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像力。教师用富有童趣的过渡性语言,把学生带入动物尾巴展示会的学习情境;教师运用鼓励性评价,激起了全班学生上台交流的欲望,师与生、生与生的信息处于良性动态交流之中。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3

《鹭鸶》一课是著名的作家郭沫若先生的作品。在教学中,我们提倡孩子应学会这样的发现:发现食物的特点、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发现生活中的美与心灵的感动、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发现情趣,发现细节、发现学习的快乐、发现人生的目标、发现努力的方向

教学中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孩子自我发现,指导学生展开想象,抓住关键词句,通过人情入境的朗读,品味、领悟文章的内涵;从白鹭的形美、意美、信美的角度进行审美欣赏,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和美的陶冶。

1、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发现。舒缓优美的轻音乐。意蕴无穷的白鹭外形及生活的画面展示,为这堂课的学习创设了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和谐悦耳的音乐声中,直观地欣赏白鹭的生活画面。感受白鹭无穷的韵味,品读课文,真畅优美的语言文字,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对语文课堂的喜爱。

2、以读为主,以读为本,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欣赏美。让学生去发现美,去欣赏美,学生的学习是快乐的!在读中享受白鹭色彩搭配和谐,身段大小适宜的形体美;在读中感悟白鹭诗申有画,韵味无穷的意境没,并在诗意化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个别入情朗读。集体入境诵读,努力达到诗意化的最高读书境界。在读中积淀课文诗一般的文学语言。读申培养学生的语感。

3、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学会创造美。在读中品味白鹭精巧如诗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着力从对白鹭外形的三处描写入手,根据个体阅读的感受寻找白鹭诗一般的精巧美。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受可言。在读中品味白鹭诗中有画,韵味无穷的教学中,又引导学生读中遐想白鹭韵味无穷的生活画面。并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提炼自己独具匠心的画名,根据自己的感受为画配上画外音,再给课文想象补白,加上多媒体课件的适时运用,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在极其开放、自由的对话平台中,师生、生生间的交流魅力四射。孕育出学生独特的感悟和想象,美的震撼和美的享受;孕育出充满浓浓语文色彩的快乐课堂!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4

什么是教学案例,很多人迷迷糊糊。有人把教学案例等同于教学设计(常说的是教案),也有人把教学案例等同于教学随笔。应该说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随笔是密切相连的,有时是相互渗透,但它们是有差别的。

教学设计是指对一堂课的整体设计,它包括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分析,有教学方法的设计、板书的设计、问题的设计、作业的设计,有教学各环节的有序安排。它主要是教师备课的必然产物,是上课的前提条件。而教学案例一般是指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进行点评与思考,它包括实录与反思两个部分。它既可以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也可以是对教学实录的反思,既可以是一堂课的过程,也可以是某一教学环节,还可以对某一教学方法,某一教学素材运用的反思。它是课后反思的形成的,是以总结经验教训为目的。而教学随笔可以是理论性的随想,也可谈自己的教学感受,还可以是对某一案例的分析。应该说教学案例是教学随笔里的一种,即教案性随笔。

为了使自己的随笔有丰富而具体的内容,必须写一写教学案例。很多人都写过教学随笔,但没有写过教学案例。因为,他们不喜欢写自己的教学实录,而直接写教学过程的体验部分。但是要使别人来吸取你的经验教训,案例性随笔比体验性随笔更有参考价值,因为课堂实录是一个客观描述的过程,而体验性随想则是教师主观方面的反思与感受。针对同一个教学实录,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随想,让他人更了解你随想产生的原因,就在明明白白写出教学过程。

写一写教学案例可以增加一种教学方法。就是案例教学法,教师可以把教学的某一实录向其他班级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让学生来讨论,听一听学生的思考,然后展现教师的反思部分,由教师讲一讲自己的思维方法。这种案例讨论的教学方法,可以彻底改变传授式的教学方式,会使师生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5

今天上了《匆匆》的第二课时,重点是品读第三自然段,在这段里作者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和拟人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日子的匆匆而逝,品悟语言的美是这节课中目标设计的重点,备课时我也设想了让学生仿照课文的排比句写几句话。可是在上课时,我太注意自已的设计了,总想按着自己的思路走,学生在品读中几次提到课文是用了排比的手法,我却没有顺着学生的回答马上展开训练,让学生运用排比的方法再写几句话,写一写在自己的生活中日子还可以怎样匆匆?结果学生提了两次,我都没注意练习,到了最后学生品读完毕,我才提写的要求。

反思: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主要的,老师的设计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老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自己的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紧抓住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进行训练,尤其是知识点的训练,做到趁热打铁,这样在学生情绪的高涨点上进行训练,效果会比一味按老师的思路去逐步达到好得多。

这节课如果我能抓住学生的回答马上让学生展开写的训练,他们对排比句的理解掌握可能会更好。而我没注意到这点,只是根据自己的设计,把这一知识点的训练放在最后,在学生学习情绪降温后再进行,效果就会打了折扣。看来,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机智是一个有待长期实践、摸索、提高的过程。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6

《匆匆》是现代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本课文质兼美,是学习语言的典范。教学中,我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1、以悟促读,以读助悟:

整个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默读,到指生读课文、朗读重点句子边读边谈体会,再到教师范读、分角色读、小组合作读等,这一系列的读,读出了层次,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了时间匆匆而逝。

2、鼓励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开放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提问题,然后师生共同解答。鼓励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唤起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课前,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珍惜时间的资料并作整理,课堂上进行交流,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情感。

学完课文后,我再让学生进一步去品读,体会、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然后畅谈学文的体会。学生明白文中告诉我们的道理:应该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努力做事。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7

《称赞》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很有启迪意义的童话故事。在小獾有点泄气的时候,小刺猬称赞了它,使它有了自信,小獾称赞小刺猬的苹果香极了,使小刺猬消除了一天的疲劳,所以称赞的效果多么神奇啊!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习这篇课文,让孩子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称赞别人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自然揭题,营造气氛

在课伊始,我对学生每一个积极的表现都给予真诚的称赞,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如:课始,我对学生积极准备上课的状态进行了称赞(你坐的真端正,你们的学习用品摆放得多整齐啊等)。这样,课堂上让孩子们感到轻松,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读红悟意,读中悟情

在讲授本课时,我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这两句相互称赞的句子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通过抓重点词真一个比一个香极了等指导学生朗读,老师在评价中不时地称赞和表扬学生,让学生体会称赞带来的好心情,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身临其境地朗读,指导朗读第二句话时,我拿出了一个大苹果引导学生读,把苹果的香味通过学生的朗读弥漫在了整个教室。

三、拓展延伸,入情入境

本节课中我还充分体现了新教材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架起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使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最后拓展环节我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称赞称赞周围的人。如:同学、老师、警察、父母、消防员等。来体会他们给我们带来的帮助。学会感恩,在这一民主、平等、和谐、温馨的氛围中,激励了学生敢想、敢说、乐说的学习精神,促进了情感的交流,人性的体验。

当然,本课中我也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应改进:

1、时间分配有点不合理,造成前松后紧的课堂节奏。

2、预设与生成有一点距离。

3、学生在课前对教材的熟知度不够,导致学生开始对文本理解不深。

其实,诸多的不足和遗憾,使我深刻意识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自身素质的高低,对语文课程的关系重大,我会紧随教改之路,继续学习进取,努力让自己的课堂焕发有内而外的生机。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8

一、什么是教学案例

1.教学案例的定义: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之后再回过头来对当时的教学情境回顾、反思而写成的文字。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2.教学案例的特征:案例作为一种写作的形式,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与撰写论文相比,它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它的内容贴近教学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自由,易于传播交流,更为广大教师喜闻乐见。

(1)与论文相比,有自己固定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表述方式上来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的;而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从思维方式上来看,论文的写作一般是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而案例写作是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与教案、教学实录相比,有自己固定的写作内容和选材特点:教案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案例写作虽与教学实录的体例相近,同样是对教育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教学过程具体的实录,而案例是有所选择的。至于怎样选择,要看案例撰写的目的和功能而定。

二、教学案例的种类

教育案例依据不同的写作目的以及确定的写作范围、时间、重点,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有偏于宏观的,大到介绍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偏于微观的,小到描述一堂课或一次活动。

有的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有的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断。

有的偏重理论分析;有的则偏重实践描述。

三、教学案例的功能

1.案例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用于指导实践,但不少教师总觉得理论与教学实际有相当大的距离,难以与之挂钩,不如学一些具体方法来得实用。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凭经验、凭感觉行事的情况并不少见,最终也影响了教师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这种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而教育案例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教师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相脱离的不足,它像一道桥梁,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许多教师对教育理论学了不少,但这并不一定表明已经真正了解和掌握了。通过案例的形式学习运用教育理论,可以有效地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

2.案例是总结教教育经验的有效形式。有经验的教师谈起自己的教学经历,都有不少成功的事例和体会。因此案例撰写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从实践中选择适当的实例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哪些教法为什么取得了成功,哪些教法为什么效果不够理想。通过反思,提炼并明确有效的教育行为及其理论依据,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

3.案例是教师记录自己教学生涯的最佳选择。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里里,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有些事情或思考并不适合写成论文,也不想记成流水帐,那么撰写案例不失为一种选择。案例不仅叙述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经验、教训。它是个人的教学档案和教育史,有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4.案例是进行教学交流和研讨的最好方式。案例是教育情境的故事,不同的人对故事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案例十分适于用来进行交流和研讨,可以成为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的有效载体。教育案例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就这些问题和想法开展交流讨论,对教师提高分析能力和业务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四、教学案例的写法

1.案例的结构要素。从文章结构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1)背景。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案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普通班级还是实验班级,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差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细节。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特别是要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绍一番,说到掌握就一笔带过了。

(4)结果。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5)评析。对于案例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一个差生转化事例,我们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启发。

2.写好案例的关键。写文章要考虑方法,但有了完整的故事结构,并不等于有了好的案例。写好个教育案例,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注意。

(1)选择复杂的情境。所谓复杂的情境,是指故事的发生、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需要进行判断、选择、决定。复杂的情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因而给人以更多的启迪。学校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两难问题,应该怎样处理,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决的思路和例证。所谓复杂,也是相对的。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选择什么样的情境和材料,要有针对性。一是要符合当前教改实践的需要,提出人们所关心的、想了解的事情和问题;二是考虑案例交流的范围,是公开发表,还是校内交流,或者仅供个人参考。总之,撰写案例不能只顾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还要注意为什么讲、向谁讲这个故事。

(2)揭示人物的心理。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面对同一个情境,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育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案例能够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案例不同于教案和教学实录的地方,好的案例应该能够发挥这个特点和优势。人物心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的心理活动。由于案例一般是教师撰写的,注意力容易偏重于教师这一方。自己怎么想的,怎么教的,效果如何,可以娓娓道来,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对教学效果的看法是否与教师一致,往往被忽略了。人们常说备课要备两头:备教材,备学生。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想法、感受,是写好案例的重要一环。

(3)具有独到的思考。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案例的质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决定的。因为,选择复杂情境也好,揭示人物心理也好,把握各种结构要素也好,都是从一定的观察角度出发,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引导下进行的。要从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这需要一双慧眼。具备这样的功力没有什么秘诀和捷径,只有通过长期的独到的思考才能做到。

案例能够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因而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操作性,也非常适合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第一线教师来写作。要写好案例,首先要有实践的基础和经验的积累,其次要有一定的写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一篇好的案例,可以胜过许多论文的泛泛而谈。说到底,好文章不是写出来,而是做出来的。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9

〔教学片段〕:

师:认真读课文,想想你最喜欢哪段话,为什么。

生:我喜欢第2段,因为读了这一段话,我觉得乌鸦找肉很辛苦。

生:我也喜欢第2段,不过我的原因和他的不一样,我喜欢这一段是因为我爱吃肉。

师:那你读到这儿,一定会像狐狸那样馋得直流口水了?(众生大笑)

生:我喜欢第2段,我从这一段中知道乌鸦找到肉很高兴,我也为它高兴。

(师正准备顺水推舟指导学生朗读,见一生高举右手,神色急切,似乎很想发言,便请她来说。)

生:老师,我知道乌鸦为什么这么高兴,因为它心想:这下我的孩子有肉吃了!我在课外书上看到过一个故事,说的是乌鸦非常爱孩子,常常辛辛苦苦找东西喂孩子,孩子长大后,也会找东西喂乌鸦爸爸和乌鸦妈妈。

师:(惊喜地)你知道得真多!这个故事的题目叫《乌鸦返哺》(板书),大家齐读一遍。老师要表扬同学,她不但爱看课外书,而且学课文时能把课外书中的知识拿来用,真棒!老师要为她鼓掌!

(众生跟着鼓掌,在掌声的激励下,其他学生纷纷举手,欲起立补充。)

生:老师:我也看过这个故事,我知道它是说乌鸦很孝顺。

师:孝顺这个词用得很对。

生:乌鸦就像我们人一样。

生:现在爸爸妈妈很爱我们,给我们好吃的东西,好看的衣服,以后我们长大了也要爱爸爸妈妈。

师:小朋友们都很懂道理。你们能把乌鸦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

生:能。

〔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狐狸和乌鸦》一课的第二自段是一段很普通的文字,但上述片段中,学生却读出了不同寻常的味道,这是因为教师真正意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首先,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教学时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与文本的直接对话,使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情境,成为学习的主人。接着,教师让学生谈谈最喜欢哪段话,为什么,各自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行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由于每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积累都不相同,因此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形形色色的,同是喜欢第二自然段,原因却各异,教师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珍视每个学生的意见,并适时地以幽默的话语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种开放的状态中大胆地各抒已见,张扬个性,从课文内容乌鸦找肉联想到课外看到的故事《乌鸦返哺》,课堂上闪现出即兴创造的火花。此时,教师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通过真诚的夸奖激励其他学生参与交流,让学生的体验有一个互动、碰撞的机会,从而丰富课堂内容,超越了课前预定的目标,得到始料未及的收获。

从生命的高度看,每一节语文课都应该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相伴生成的过程,而不应是预设的一成不变的僵化的程序。不具有生成性的语文课也不具有生命性。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生本是生成的保证,生成是生命的基础。只有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鼓励学生认真深入地思考、大胆自信地交流,尊重学生真实独特的体验,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认识,充分发挥创造潜能,从而让课堂富有活力,充满生命力。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10

这节语文课上的是郑振铎的名篇《燕子》。

读到第二节的时候,有一位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燕子来临会给春天增添许多生趣?我没有直接回答,示意他们继续读书然后告诉我。孩子们开始读书了。一会儿,许多孩子举起了手,我选择了一位很外向的孩子小迪。他笑嘻嘻地站起来,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而是转向大家,高声说:你们喜欢小燕子吗?我以为他在唤起同学的经验,暗暗为这个孩子叫好。

没想到的是,竟有好多的孩子大声说:不喜欢!我还是没有说什么,反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没有理由把自己的或者课本上的思想强加给别人,哪怕强加给的是孩子。

我示意他叫那些说不喜欢的孩子起来说说原因。几个孩子举了手,其中有一位是很少举手的孩子小伟。而小迪就恰恰选择了坐在他附近的小伟。一向不敢高声语的小伟竟会有这么惊人的举动。我暗暗高兴。

小伟也是语出惊人:我以为是《环珠格格》里的小燕子呢。

班级里的笑声大家可以想象得出。小迪笑得尤其灿烂!

原来是有预谋的!

会飞的小燕子,我喜欢。看到大家的表现,小伟忙不迭地补充说。孩子们幸灾乐祸地看着我。

课是没法上下去了。

我心里那个气呀!这不是成心和我捣蛋吗?但,我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情绪。说:我们就以小燕子和小燕子为话题,说不喜欢的理由、谈喜欢的原因。学生的兴趣又一次点燃了。说小燕子的,说到了国旗事件、泼粪事件,甚至说到了当今走红的星星们怎样摔话筒、耍脾气、作秀、偷税漏税等;说小燕子的,说到了春天的美丽,燕子的轻盈、活泼,甚至说到了郑振铎有一双美丽的眼睛和容易被感动的心灵,接着又围绕怎样拥有一双美丽的眼睛进行讨论......

不知不觉一节课就下来了。

课堂是孩子的,除了正确引导,我能说什么呢?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11

教材:

《两只小狮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二册人教版)

【案例与点评】:

教学片段一:角色见面

(课始,大屏幕上出现一只可爱的小狮子。)

师(笑容可掬地):谁来了?哪位小朋友跟它打声招呼。

生:小狮子,你好!

师:小狮子的读音里有翘舌音,谁再来打个招呼?

生:早上好,小狮子。

师:真有礼貌。(出示狮子二字。)我们一起来和小狮子打个招呼吧!

(学生齐声和小狮子打招呼。)

师:谁能记住狮字?

生:我有办法,反犬旁加个老师的师。

师:真会动脑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关小狮子的故事。(教师有声有色地讲《两只小狮子》的故事。)

【评析】:刚入学的儿童对世界充满新鲜感、好奇心,他们的思维具体、形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生动的、形象的认知材料进行教学,意在让学生一进入课堂眼睛就亮起来,嘴巴情不自禁动起来,激起参与学习的欲望。你看,孩子们走进课堂,看到一幅妙趣横生的小狮子图呈现在面前,就很高兴地与小狮子打招呼。在这一声声亲切的招呼声中,课堂教学演变成了活生生的生活场景,小朋友在快乐的生活中读准了小狮子的读音。这样的课堂氛围,学生必然会产生一种不可遏止的学习热情。

教学片段二:触摸角色

(屏幕上出现两只小狮子。)

师:小狮子的故事好听吗?这个故事就藏在我们的课本当中,请你好好读一读这个故事,根据故事中的两只小狮子的特点给他们分别起个名。

生1:我给那只懒狮子起名叫小黄。

生2:我给懒狮子起名叫懒懒。

师:你为什么叫它懒懒呢?

生:它太懒了,什么事也不干。

师:这名字多好啊,它多符合这只小狮子的特点呀!(教师板书懒懒。)

师:谁有好办法记住懒字?

生:竖心旁加个赖老师的赖。

师:你能联系老师的姓学习汉字,真好。我们一起来叫叫这位小朋友给懒狮子起的名字吧!

生(齐):懒懒。

师:另一只狮子叫什么好呢?

生:我叫它灵灵。

师:好听。

生:我叫它勤勤。

师:什么勤?

生:勤劳的勤。

师:嗯,这个名字比较符合它的特点,那我们就叫它

生(齐):勤勤。

生:它的名字正好和懒懒相反。

师:(板书勤勤。)你取的名字真不错,我们来亲热地与他打声招呼吧!

(学生齐声和勤勤打招呼。)

师:你们喜欢哪只狮子?

生(满脸喜悦地):勤勤。

【评析】: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发挥教材的课程功能,依据教材、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机重组,以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对于自己心中喜欢的小动物也是如此。在这里教师没有照搬课文,而是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对文本进行再创造,让小朋友为故事中的两只小狮子取名字。小朋友取名时是那样的煞有介事,那样的有滋有味。在与故事中的小狮子接触中,他们知道了勤勤与懒懒为什么一个讨人欢喜,一个没人喜爱的缘由。在乐趣横生的取名过程中,小朋友们自然而然地明辨了是非。

教学片段三:角色对话

师:故事中什么地方最能看出勤勤是一只勤劳的小狮子?

(学生再读课文,找句子。)

师:(大屏幕上出示描写勤劳的狮子的句子。)这个句子真长,你们能试着把它读正确吗?

(学生大声地练读句子。)

师:勤勤还带来了7个生字宝宝呢。(课件用红色显示七个生字宝宝。)我们去读一读。

(学生带着新任务再读句子。)

师:哪些字你们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

生:练习,我在随堂练习上见过。

师:让我们捧起《随堂练习》,看着读一读。

(学生手捧《随堂练习》齐读练习。)

生:我在动物园里的警告牌上见过扑,说有一只老虎很凶,如果游客太接近它,它就会扑过来。

师:你们觉得哪个字挺难读的?

生:整难读。

师:你读得挺好,再读给大家听听。

(该生再读,全班跟读。)

师:觉得有难记的字吗?

生:滚难记。

师:谁有好办法记住它?

生:左边一个三点水,右边上面是点、横,中间一个公,下面是衣字少了点、横。

师:衣字的点、横去哪儿了?

生1:到公字上面了。

生2:像老公公戴帽子。

师:谁可以用想像法来记?

生:一件湿的衣服,还滴着水,老公公用衣架把衣服晾起来了。

师:这办法真好!

师:我们再来正确又流利地读读这句话。

(学生非常快乐地朗读。)

师:我从这句语中听出,这只小狮子是很勤劳的。谁再来读一读,让我们大家感受小狮子的勤劳?

(三四名学生依次读。)

师:我们还能从句子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小狮子很勤劳呢?

生1:从非常刻苦中感觉到。

生2:从整天感受到。

师:你能读一读,把这只小狮子的勤劳表现出来吗?

(生2读。)

师:真勤劳。我们像她一样来读一读。

(众生齐读。)

师:我们也像勤劳的狮子一样来练习本领好吗?

生:好。

师:那就来练一练写练字。(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练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怎么才能把它写漂亮。

生:练字是左右结构,左边瘦一点,右边胖一点。

师:你真会观察。我们要把这个字写漂亮还应注意哪些关键笔画?

生1:撇折的折在横中线上。

生2:右边像个东,左点大,从竖中线起笔。

师:是啊,右边像东,竖钩歪着头。我们伸出手指跟着课件演示一起书空,注意笔顺。

(学生书空。)

师:看老师在田字格中写一个练字。

(学生观察,看到教师漂亮的板书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师:谢谢对我的表扬。让我们都来漂漂亮亮地写一个练。

(学生先描一个,再临摹一个。教师巡回,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师:请小小书法家来评评同学们刚才写的字。(用视频展示台投影。)这个练写得怎样?

生1:整个字太大了。

生2:左右的胖瘦安排得很好,关键笔画撇折和点都写得好。

生3:右边横折钩少了横,变成了东了。

师:是啊,这可不能错。(教师在视频展示台上用笔改正。)

师:让我们再写一个更漂亮的。

(学生写字。)

师:小朋友练习写字真勤劳,就像那只勤劳的小狮子。懒懒跟我们一比,那他可就(师生齐)太懒了。

【评析】: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新课程背景下的识字教学始终与生活紧密联系。从与小狮子打招呼中识字、联系身边教师的名字识字、从随堂练习的本子名称识字、一件湿的衣服,还滴着水,老公公用衣架把衣服晾起来了,这些饶有情趣的想像识字都来自于学生观察生活的结果。在学写汉字的初级阶段,教师引导学生细致地分析每个字的笔画、笔顺、结构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将为学生今后自己识字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还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从字的构字美如胖与瘦、高与低,从汉字的关键笔画的赏析中,从对学生写的字的评议中,有效地进行了汉字书写的指导,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知汉字的书写特点。这对学生真正掌握语文这一重要的交际工具、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教学片段四:演绎角色

师:懒狮子那么懒,连跟它一块儿长大的伙伴小树都看不下去了。读一读课文,看看小树和懒狮子说些什么了。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请小朋友用_____划出小树说的话。

(学生边读边划。)

师:再用﹏﹏﹏划出懒狮子说的话。

(学生边读边划。)

师:谁来读一读小树说的话?(课件上用线条标出。)

(学生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懒狮子的话?(课件上用线条标出。)

(学生朗读。)

师:这几句话,哪句难读?

生:我爸爸妈妈是林中的大王,凭着他们的地位,我会生活得很好。

师:句子那么长,确实难读。谁能把它读正确?

(学生再读。)

师: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发现小狮子除了懒还有什么坏毛病?

生:它很骄傲。

师:从哪儿听出来?

生:从林中的大王和他们的地位能听出它很骄傲。

师:你能读出它骄傲的语气吗?

(学生摇晃着身子,趾高气扬地朗读起来。)

师:真骄傲啊!谁愿意来演演小树和懒狮子?

(两名学生分别戴上头饰扮演小树和懒狮子,有表情地朗读它们所说的话。)

师:他们读得真好,好在哪里?

生1:小树读出了小树很奇怪的语气。

生2:懒狮子读出了懒懒的骄傲,让人觉得它非常了不起的样子。

师:狮子妈妈听到了,她对懒懒说了什么呢?懒懒以后会是个什么样?下一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评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师通过儿童化的语言描绘渲染情境,引导想像,特别是多媒体画面与表演的结合,创设了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造,从而使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在自我满足与愉悦中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12

《草虫的村落》是一篇在表达上颇有特色的散文。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但我面对的多数是长期生活在城镇的孩子,很多学生少与大自然接触,对昆虫世界的了解甚少,因此,对文中作者关于草虫世界的联想、想象的描写成了阅读理解上的难点。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对小虫、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这样的文章,喜读、乐读。在品读感悟文章、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时,以读代讲。我采用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反复地品读重点语句的过程中,加深印象,在教师的引导和充分地朗读中展开交流。如:一只娇小的到洞口迎接远归者,双方对视良久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等较难理解的语句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想象相结合并在感情的朗读中得到理解突破。学生活动的时间充足,活动的范围广泛,能够积极讨论交流自己的感想,能够展开合理的想象。

在此基础上,我让来自农村的有此类经验的学生回忆自己曾经亲近、观察过的小虫的经历讲述给同学听,由此引起其他学生产生共鸣,学生的兴趣受到激发,犹如一股股清泉不断涌现,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述说经历并试做小练笔,十几分钟过后,学生们那一段段充满童趣、丰富多彩的小虫世界得以展现。有描写蚂蚁搬运食物的团结就是力量;有赞扬小虫鸣叫声的草虫村落之夜;有争强好胜的蟋蟀大王孩子们眼中的童话世界展现地淋漓尽致,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也能够模仿《草虫的村落》文章写作特点,采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由小练笔反馈而知,学生从中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小生灵的热爱,我的目的达到了。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负数》教案(十七)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负数》教案(十七)

一、课题分析:

《负数》第一节--认识负数,1课时。

二、课标要求: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了解负数的读法、写法与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节的知识,学生在此之前已经认识了很多种数:如自然数、分数、小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不过之前学习的数都是比0大的,本单元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比0小的数--负数。由于负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一些负数,现在初步认识负数,能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为以后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很多相反意义的量,比如,气温的零上和零下,存折的存入和支取,海拔高度的高于海平面和低于海平面等等。要想表示这样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还用学生原有的数概念知识就不够了,这样就自然引入了负数的认识。教材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如气温、存折中蕴含的具有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接下来通过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四、学生学情分析:

《认识负数》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小数基础上数概念的一次拓展。为找准教学切入点,我让学生提前进行了预习,并对自己任教的六年级学生的学情进行了调研与分析。调研结果显示,学生通过自己预习,完全可以掌握负数的读法与写法,并能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例。因此,我决定在教学中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先让学生知道正、负数的区别,再从0下手,掌握负数的真正含义,让学生学习时能更加接近负数的本质。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情境初步了解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

(2)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初步学会用正数、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表述出它们所表示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出示的一系列问题,在合作中进一步学会自学、小组讨论、互动质疑的方法,进而逐步认识负数的本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六、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知道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明白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难点:在现实情境中了解正、负数的意义,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七、教法、学法:

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合作探究法

八、教具:

1、上面写有数字的磁力片

2、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问题1:我们都学过哪些关于数的知识?

问题2:在我们学过的这些数中,最大的数是谁?最小的数是谁?(学生基本都知道最大的数没有,最小的数是0。)

那么有没有比0还小的数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负数。

(二)认识负数:

1、什么是正、负数:

(1)播放音乐(天气预报背景音乐),找同学播报天气【引起学生兴趣】,播报完成后,让同学们观察并说说这些数和之前学过的数有哪些区别,将其中包含的数据信息写在练习纸上。

(2)观察找出数据的特点,按特点将它们分分组,找一名同学将结果写在黑板上,并说明分组原因【引导同学们在学习之前自己根据观察特点区分正负数,为学会读、写正负数加深印象】。

结论:

(1)比0小的数叫负数,前边有一个负号(不是减号),负几就表示比0小几;

(2)比0大的数叫正数,前边有一个正号(不是加号),正几就表示比0大几;

(3)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小练:课本“练习一”第 3题(1)(2)检验学习效果 。

(1)如果规定向东为正,那么向东走5m记作________m,向西走8m记作________m。

(2)如果河水的警戒水位记为0m,正数表示水面高于警戒水位,那么汛期水位高于警戒水位1.5m,记为________m,旱季水位低于警戒水位3m,记为________m。

2、判断正、负数和0的关系:

-7 2.5 +1/3 0 -5.2 20 -3/4 +41 -1 20

读出这些数,并按正、负数进行分类,讲一讲为什么这样分类【考查学生是否学会读正、负数,并能根据特点进行分类】,并得出负数、0、正数的关系(其中可能出现两个问题:一是不带正号的数是不是正数,二是0是正数还是负数或者什么都不是)。

结论:

(1)正数前边的负号可以省略,负数前边的负号不能省略;

(2)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0<正数),它界于正数与负数之间,是它们的分界点。

(三)生活中的负数:

1、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在哪里见过负数。

2、以-2为例探究负数的意义。

(1)小李把汽车停在-2楼

-2楼的意思就是地下2楼,出示示意图,让学生自己找到-2楼的所在,明白找到-2楼是以地面为标准,把它看作0,向下数2层的结果(练习让学生找+5楼)。

(2)蓟县某天最低气温-2℃

-2℃就是零下2℃,让学生自己找到体温计上的-2℃,在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考查学生观察判断能力,注意观察体温计单位长度,准确说出温度计所指示的温度。

(3)某盆地海拔高度约-2米

首先点明海拔高度就是距离海平面的高度(如果有回答地平面的要加以强调说明),海平面以上为正,以下为负,能准确判断哪些位置海拔高度为正数哪些位置为负数,并且说出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8844m和吐鲁番盆地海拔高度-155m的含义。

(4)我的银行卡还剩-2元

-2元表示透支了,也就是欠了银行2元钱,通过了解银行卡钱数从正数到负数又到正数的过程,,同时通过这件事例教育学生们花钱要有计划,不能大手大脚不顾后果。

(5)张四的身高是-2厘米

大部分学生乍看这个问题可能都会觉得出错题了,因为正常人身高不可能为负数。这时学生的兴趣已经被提起来了,接下来ppt指出“我国六年级学生平均身高约150cm,如果用150cm作为标准,则张四身高为-2cm”,这时同学们就明白什么意思了,之所以身高可以为负,是因为定了一个标准,把这个标准看做0,比它低的就为负,比它高的就为正。

结论:

同一个负数在不同情境和不同标准下,表示的意义不相同,但它们都表示比0小几的数。

十、教学小结: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1)比0小的数叫负数,比0大的数叫正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负几表示比0小几的数,(正)几表示比0大几的数。

(3)我们说正数或负数,都是以0为标准来判断的。标准不同,同一样事物表示的数也可能不同。

(4)同一个负数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示的意义不同。

十一、课后作业:

练习册第一页相应习题。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教师资讯、教师交流、教师学习

尽在小学教师帮!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负数》教案(七)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负数》教案(七)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2~5页“负数”。

【教材分析】

负数这个教学内容是学生“数”概念认识的一次拓展。认数的范围从算术的数拓展到有理数,丰富了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教材中没有出现正式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性第介绍了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书上也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也是描述性的定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数轴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数学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往负数的教学安排在中学阶段,现在安排在六年级下册主要是考虑到负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负数,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基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理解正数、负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通过多元表征相反意义的量,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3. 感受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数形结合、一一对应思想。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的意义和“0”的内涵。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课件、 学习纸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师:我们先来玩个游戏,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听明白了吗?

课件出示:

(1)白天(黑夜);

(2)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

(3)电梯上升5层(电梯下降5层);

(4)气温是零上15℃(气温是零下15℃);

(5)在银行存入1000元(在银行取出1000元);

(6)小红表现好加了10分(小红表现不好扣了10分);

(7)商场赚了5200元(商场亏了5200元);

(8)顺时针旋转90度(逆时针旋转90度)。

师:同学们的思维很活跃、反应很敏捷!真棒!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

一、数据分类,认识负数

1.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负数。听说过负数吗?在哪听过?

2.(指着黑板上贴着的数字)师:黑板上的这些数中,有负数吗?(板书:负数)谁能上来找出负数?(根据学生回答,把负数卡片贴在黑板左边)

3. 师:从哪儿看出,它们都是负数?(生:因为他们前面都有个减号;因为他们前面都有个负号。)

4.师:在减法运算中,这是减号;而在负数中,它可不是减号,而是负号(板书:“-”负号)。这些负数,你们会读吗?(板书:负二)(其余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5. 师: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负数,必然会有--正数(板书:正数)。剩下的这些数,你觉得哪些是正数?同桌之间先交流交流(指名说出:正数)。

6. 师:看来+2、+9.2、+是正数,没有争议。能说说理由吗?(生:因为它们都有正号)不是加号?(板书:“+”正号)你们能读出这三个正数吗?(板书:正二)(其余指名读,全班齐读。)

7. 师:看来,争论的焦点主要在4.5和100上了。这两个数算什么呢?(生:我们觉得4.5、100不是正数,因为它们没有正号;生: 4.5和100虽然没有正号,但它们都比0大。只要是比0大的,都是正数;生:其实,我们发现,正号写与不写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正号可以省略不写。)

8. 师:你能具体说说吗?(生:比如+2、+9.2、+其实就是2、9.2、,而4.5和100也可以写成+4.5和+100。)(贴出数字卡片:2)

9. 师:真好!既然正号可以省略(板书:“+”可以省略不写),那负号--(生:负号不能省!负号一省,就成正数了。)(板书:“-” 不可以省略)

10. 师:那“0”是什么?是负数吗?(生:不是)是正数吗?(生:也不是)

11. 师:那“0”到底是什么?这个“0”我又应该放在哪里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分界点;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如果排排队,“0”比负数--大;“0”又比正数--小(板书:负数

12. (出示空白卡片)师:我这儿还有一个数,能看出这个数吗?(不能)一般人当然看不出来,我告诉你,它比0小5,你们知道它是几吗?如果它和0之间相差2,它又是几呢?

二、渗透反义,理解负数

1. 师:你能在这个温度计上找到2℃和-2℃吗?(出示没有0刻度的温度计)

2. 师:现在呢?(出示有0刻度的温度计)请在学习纸第一题的温度计上标出2℃和-2℃。

3. 师:温度计上有两个2℃,如何区分呢?(生:零上两格是2℃,零下两格是-2℃。)

4. 师:先找什么?再怎么找?0有什么作用?(0有分界的作用。)

5. 师:你知道2℃和-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课件出示:2℃表示零上2℃,-2℃表示零下2℃。)学生一起读一读。

6. 师:-2℃的负号能去掉吗?(不能)为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7. 师:虽然零上2℃和零下2℃距离0℃都是2℃,但加上一个数学符号就区别开来了,是不是很简洁呢?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零上7℃和零下7℃吗?零上13℃和零下13℃呢?你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那0呢?(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0……分界点(结冰点))

8.师:如果将温度计倒过来变成这样的一条数轴,你还能找到刚才我们说的-2吗?2呢?怎么看出来的?(小结:为了研究方便,数学上通常把0的右边规定为正,用箭头做个记号。)

9. 师:你还能在数轴上找到这样几个数吗?(课件出示:+3、-3、8、-8、+2.5、-2.5、6和-6)(学生独立尝试,指名一生上台板眼,师巡视指导)

10. 师:+3是怎么找的?(往0的右边数3格)-3呢?(往0的左边数3格)他们和0的距离都是--3格。6和3比,离0越来越--远了,那-6呢?(离0也越来越远了)如果右边这里是+10,左边一定会有?(-10)右边有个+100?(左边有个-100)左边有个-1000?(右边有个+1000)左边有个-20000?(右边有个+20000)你有什么想法?(这些数都是一对一对的;直线上有这么多的正数,就会有这么多的负数和它对应。)

11. 师:往右看,能看到终点吗?(不能)为什么?(因为没有最大的数)那么往左看,能看到终点吗?(也不能)左右两边都没有终点,但是数轴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它很孤单,是谁?再一次说明?(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12. 师:这条数轴上的2和-2除了可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能表示其他的什么吗?(地上2层和地下2层,多了2和少了2,赚了2和亏了2……)零上和零下,地上和地下,多了和少了,每组的意义都是相反的,这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2和-2表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板书: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13. 师:下面的这些数你能理解吗?(课件出示:电梯按钮、存折、试卷等)

14. 师:以前的学习中,当测量中无法用整数表示时,我们就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现在有一组相反意义的量,一个量用以前学过的正数来表示,那么与它相反意义的另一个量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负数来表示。

三、联系生活,凸显“0”的内涵

1. 师:下面这些相反意义的量,你能用正数或负数记录下来吗?

课件出示:(1)一年级转入3人记作+3人,二年级转出3人记作( )人。

(2)妈妈把车停在商场地下1楼记作-1楼,再到地上4楼买衣服,记作( )楼。

(3)一个人体重增加1.5千克记作+1.5千克,体重减轻0.8千克记作( )千克。

(4)向东走10米记作( )米,那么向西走15米记作( )米。

A.独立完成;

B.集体校对,最后1小题,学生可能会出现相反的记法。

C.讨论交流:最后1题两种不同的记录方法谁是对的?(两种都是对的)

D.师小结:只要规定合理,两种都是可以的。看来规定哪个为正是非常重要的。

E.师:像这样两个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你还能说出一对吗?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1)(课件出示图片)师:规定是什么?(海平面高度看作是0米。)

(2)(完成相关练习)师:高于海平面为正,低于海平面为负,那0呢?(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 (1)师:既然有规定,如果-2这样表示:思思数学考试成绩可表示为-2分。你觉得可能吗?(不可能,考试成绩不可能是负数;可能是离满分还差2分;可能比达标分少了2分……)

(2)师:给你个信息,四(3)班同学数学平均成绩是95.5分(课件出示)。你知道了什么?(以四(3)班数学平均成绩为标准,记作0分,那么思思的考试成绩可表示为-2分)你知道思思考了几分吗?(93.5分)如果以90分为标准呢?(+3.5分)

(3)师:同样是思思的成绩,怎么一会儿用正数表示,一会儿用负数表示,你有什么想法?

(4)师:看来以谁为“0”作标准非常重要。

(5)分别出示三条数轴,变化“0”的位置,“-2”和“2”分别在哪里?

4. 师:好一个变化多端的“0”啊!“0”变化了,就会引起正、负的变化。

四、课堂总结,回顾历史

1. 师:学到这儿,你觉得你了解负数了吗?

2. 结合介绍负数的历史。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教师资讯、教师交流、教师学习

尽在小学教师帮!

《六年级英语下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