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山行》优秀教案精选

《山行》优秀教案

发表时间:2023-05-18

《山行》优秀教案精选。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要知道一份好的教案课件,知识点的设计要有轻重层次。那如何才能写出高水平的教学课件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山行》优秀教案精选,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山行》优秀教案 篇1

古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每首好诗都是“诗情”洋溢,溢于纸上。诗人凭借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抓住鲜明的景物来表达自己饱满的情感:或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或缘情写景,或融情入景。由此可知古诗的学习不但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打下厚实的底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去和古人握手谈心。

【教材简析】《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且都是写景的,均为传诵千古的名篇。杜牧的《山行》是《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让我们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同时这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因此,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Jab88.cOM

【设计理念】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我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首先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秋景图片,然后说一说“秋”,对秋天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加深对“秋”的认识并引入《山行》的学习。其次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学古诗,理解诗意。再次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最后课外拓展,引导学生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以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

【设计思路】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欣赏秋景图片后说说你眼中的秋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

(意图: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并且让学生知道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让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习古诗做好了铺垫。)

2、释题:在山上行走。

3、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山行》优秀教案 篇2

教学内容:生字学习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字。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字。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

教学用具: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放拍卖的录象

这是什么场面?

今天我们和一个小男孩一起去参加一场自行车的拍卖会。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请你自己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先看看书后生字表或者借助字典。

2.在课文中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朋友,让我们把它们请出来。

快看看你们认识他们吗?在这些词中有你不明白的吗?

出示:吞吞吐吐恍然大悟一无所获逐渐即将结束不约而同

吞吞吐吐什么样?学学。

恍然大悟什么意思,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3.请你自己记忆这12个字。我们看谁想的办法最巧,记得又快又好!

获,草的下面有两之狗。

逐:里边是豚,表示猪。这里是追猪,也指追动物。出示古文字。

即:出示古文字比较。

想提醒同学注意哪?

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问,纠正字音。

2.同桌互读。

3.默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有事么不懂的问题?

4.全班交流。

四、小结。

继续读课文,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五、作业。

写生字词语

板书设计:

5美元的故事

吞吞吐吐恍然大悟一无所获逐渐即将结束不约而同

《山行》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的:忧国忧民思想

重点难点:

课型教法:分析鉴赏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幻灯片号:

教学过程

1、练习

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分析,正确的是:ABD

A、本诗以七言为主,B、句式多变,C、节拍有缓急,D、其目的是表达自由奔放的情感。

E、本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F、类似楚辞,G、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H、本诗反映了诗人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I、积极面对人生与社会态度。

J、本诗是借惜别的话题,K、以游仙诗的形式,L、表现自己的政治态度和生活理想。

2、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有《杜工部集》,其与“李白”同为唐代第一流诗人,并称“李杜”,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因其生活在唐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3、结构

(一)秋风破屋

动词妙处:“怒号”“卷”“三重”“飞”“洒”“挂”“飘”

(二)群童抱茅

动词妙处:“欺”“忍”“呼不得”“似叹息”;写出无可奈何心情。

(三)长夜沾湿

“长夜”一语双关,自己的处境,国家的处境(风雨飘摇之中)

“何由彻”意味深长,一作结,二铺垫。

(四)崇高思想

安得欢颜独破受冻

秋风破屋风白天室外事

板书:现实群童论茅自己(生活、精神、痛苦)

长夜沾湿雨黑夜室内人

水到渠成推已及人

理想广厦千万间(点睛之笔)他人(疾苦)

4、小结

1、主题:从推己及人中,2、表达了关心民生疾苦,3、忧国忧民的崇4、高思想。

5、层次分明清晰。

5、升化主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归心似箭)

杜甫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忧国)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忧民)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别林斯基: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6、诗歌鉴赏练习

1、下边是晚唐诗人聂夷中的《伤田家》,对它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1—186)

二月卖新丝,五月新谷。

医得眼前疮,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错误!未定义书签。,只照逃亡屋。

A“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写“田家”虽然贫困,但尚有“丝”、“谷”可卖。

B“眼前疮”和“心头肉”是比喻的写法,“眼前疮”喻眼前急难,“心头肉”喻“丝”、“谷”等农家命根。这两句入木三分地提示出血淋淋的社会现实。

C“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更增强了诗的艺术力量。

D全诗言简意足,充满诗人对田家的同情、对君王的讽刺。

《山行》优秀教案 篇4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激励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与同学互相交流,教师观察发现学生对太阳的了解程度。

2.教师讲述《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让学生质疑:太阳能不能用箭射下来?为什么?太阳离我们有多远,有多大,有多热?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展示了收集的资料后,对太阳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对神话故事进行质疑,带着疑问进入文本的学习,学生兴趣盎然;组织引导学生学习的策略与技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学生自学:①自读课文,把生字新词画出来,并练习读正确。注意氏读shì ,不读sì ;兽读shòu ,不读sòu ;殖读zhí ,不读zí ;蔬读shū ,不读sū ;较读jiào ,不读jiǎo;②读通句子、课文。

2.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让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3.小组练读课文。小组商议读的形式,可以齐读、轮读,在组内互相正音。

4.各小组轮流朗读课文,看哪一组读得正确、流利。可以小组齐读、开火车读,或派代表朗读,读后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学生带着自学要求学习生字,并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全体参与创造机会,从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生字;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策略与技能。】

5.默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6.师小结:《太阳》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它的特点以及与我们的关系这两方面来写的。现在我们就先来学习太阳的`特点。

三、朗读感悟,了解特点

1.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多次的朗读,对课文已有了大致的了解,那谁知道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讲太阳的特点的?

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1~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这些特点写清楚、写明白的,然后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特点认真阅读。

3.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结组,讨论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清楚、写具体的。教师深入小组参与讨论,并发现问题,引导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

4.汇报交流。

①学习远的小组汇报,教师就汇报适时引导,播放课件。

看课件做口头练习: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引导学生发现通过列数字、举例子来进行具体说明,其中这些数字要精确、有科学依据。

②学习大的小组汇报,教师相机播放课件。

看课件,说体会:左边是130万个地球,右边是一个太阳,中间以等号连接。教师总结并鼓励学生发现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③学习热的小组进行汇报。

要求这一组学生在听完前两组汇报后,说得要有条理,适当引导说出列数字、打比方和举例子来说明的方法。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利用各种媒体教学的策略与技能。】

5.指导朗读,深入体悟太阳特点及表达方法。

①自己练习朗读感兴趣的段落,要读出太阳的特点。

②同学们都了解了太阳的特点,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第13自然段,好好感受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四、总结

【作业设计】

必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选做:

课外阅读有关太阳的知识,可阅读书籍,也可网上浏览。

相关推荐

《山行》的教学反思精选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无论哪个科目的老师,都要认真地撰写好教案。教案时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综合考虑学生状况,教学条件环境和自身因素精心设计的。怎样编写一份优秀教案呢?也许下面的“《山行》的教学反思”正合你意!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山行》的教学反思 篇1

经过一阶段的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作为同学要把那些枯燥无味的课文学好是多么的难呀!教完《山行》这一课后,我觉得低年级语文教学应牢牢地抓住同学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让儿童自主快乐学习:

一、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同学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同学自身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同学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同学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胜利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干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同学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同学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同学自身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方: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同学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规范》强调:“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需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同学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同学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同学戴着头饰,自由想象扮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同学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在教同学字时,我以和新字交朋友的游戏激发同学的识字写字的愿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同学,让他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互相交流学会的生字,并让人人争当小老师把你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大家。在同学观察探究的基础上,指导同学写好生字。切实地体现“以人为本,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新理念。

二、语文教学应注重沟通课堂内外,结合同学的生活实际和其他课程的融合

1、在学完这首古诗后,我设计让同学回家查找有关描写动物的儿歌或古诗,也可自创儿歌,再配上自画的图画。目的在于让同学在饶有兴趣中完成并锻炼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

2、趁同学初学古诗、爱上古诗,可让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多学习古诗,并定期开展“小小古诗会”、评选“优秀小诗人”。

《山行》的教学反思 篇2

今天教学第三课《古诗两首》中的《山行》。

《山行》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所作,它以丰富的想象、美好的意境和精炼的语言而流传至今。所以,本次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体会意境,这也是本次教学的难点。

体会古诗意境的前提,必须让学生熟读甚至背诵古诗,烂熟于心以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会水到渠成,那么诗中的意境自然而然会在脑海中浮现。所以,我对本次课文教学的安排首先是这样的:

一、熟读古诗,读中体会。

首先是让学生自由朗读:你是怎么理解的就用怎样的感情来读。然后,再让学生听范读,学生从老师的朗读和课文录音的朗读中感受古诗的朗读节奏,并把自己听到的节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标出来,再模仿范读的节奏反复读诗,直到熟读成诵。学生通过熟读,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时,再进行个别难懂字词的理解。

二、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古诗。

古诗中的有些字词跟现在的理解是不同的,例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让学生能真正弄懂这些词的含义,我想了很多办法。

一是结合图画:画面上一条小路弯弯曲曲一直向山林深处延伸,有一个人站立在枫林旁,抬头遥望……学生被眼前的画面所吸引,这时老师再配上一段旁白。

二是引导想象: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在一个充满凉意的山林里,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了远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山路的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的颜色真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实在是太美了,于是诗人杜牧就把车子停了下来,细细地欣赏着美丽的景色……通过刚才的引导,老师在这时再让学生逐字逐词对照理解,例如我问:“你们猜,‘小路弯弯曲曲’是诗中的那个词?(石径斜)‘伸向远方’对诗中的哪一句?(远上)‘白云飘浮的地方’对诗中的哪一句?(白云生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鲜艳’对诗中的哪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孩子们很快就找出了对应的诗句。

三是让学生身临其境:我让全班同学把自己都当作“杜牧”,然后我边创设情境边问:“小杜牧,你在这秋天的山林里看到了什么?”有的说看到了美丽如花的枫叶,有的说看到了弯弯曲曲通向远方的小路,余璇绚同学竟说她看到了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我抓住她的这几句话追问道:“你怎么看出是‘隐隐约约’呢?”她说:“我感觉是‘隐隐约约’”我鼓励她说:“你的感觉真好,能说出原因吗?”这时,戴浩然同学高举起小手,我请他回答,他说:“我从‘白云生处’这个地方知道是隐隐约约看得到,因为那些人家都被白云遮住了,不能看的很清楚。”“你真是说得太好了,这才是会读书的孩子!”我夸赞道。这时的孩子们完全沉浸在诗的意境中,他们被那美丽的意境所感染,这时,我再锦上添花:“这么美的景,这么美的诗,我们怎么读出它的美呢?”这时他们读起诗来,感情全有了。看着他们一个个眉飞色舞,摇头晃脑,我在心里笑了。

三、提供平台,争相展示

赛赛谁说得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对诗的理解。先是同桌互说,然后再选出代表比一比,说得好的同学上台来说。这一环节是水到渠成的事,孩子们都有自己的理解,都说的比较好。

《山行》的教学反思 篇3

年组“聚焦课堂”我讲了《山行》一课。通过讲这一课,关于小学诗歌教学我有了新的理解。

小学生学诗歌不必讲诗歌背景,不需要详细分析诗歌内涵。把时间大多用在讲述作者也是浪费。最重要的是读。初读诗文,带着生字读,感受节奏韵律,大致理解诗意,体会感情朗诵,背。这样讲才会条理清晰,步步明确。

由于我的大意,我没仔细研究过课题,这部分便出了毛病。现在的教学板书都把作者写在课题的正下方,而不是课题右下角。正确如下:

山行

杜牧

课题这儿是业务不精,完全可以避免的失误让我犯了。书上的正确格式没有注意,太不细心,必须谨记。

识字方面,当孩子回答“径”字的识字方法错了时,我没有给予恰当及时的纠正,急于进行下一环节而走了过场。今后我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也要唤醒我的教学机智,和孩子一同成长,让自己走的更长更远。

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读诗时有的小朋友唱读,回答问题时有的孩子声音小,说话时有的学生说半截话。这就得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养成好习惯,必须把小毛病都抹掉。起立回答干脆利索,让孩子们勇敢积极、大声发言。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纠正了,必须把话说完整。话说不好还怎么写呢?说完整话,就是为写话打好基础。

后半节课思路不清晰。师范读没有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不够深入、浮皮潦草。讲解诗歌大意哪儿方法不合适,预设有点高,显得教师自说自话。与学生的互动就少了。诗歌大意部分课堂教学不够活跃。与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弄混乱了。

虽然存在问题。但较上学期比,我的教态更自然了,课堂掌控能力也有所提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们长大了。20xx年9月我播种下“一盆小鱼”,一年后我收获了53条滑不溜丢的“小泥鳅”。谁知道再过一年还会发生什么呢?不怕有错误,就怕发现不了。不论怎样,我爱我班,我爱我的职业,我会努力,会越来越好!

《山行》的教学反思 篇4

《望庐山瀑布》及《山行》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写景类的古诗,所以只要让学生了解是的大意,不要求逐字讲解,应该大部分地让学生赏读,感受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与赞美。

《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山行》描写了深秋山间的景色,“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诗眼,也点明了作者喜爱枫叶的原因。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丰富学生古诗的积累,从唐诗的音韵和谐、用词精炼中受到熏陶感染;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爱祖国的教育。

课前,我准备了电脑课件,但因特殊原因未能在课上使用。于是采用了课文挂图,但我想效果肯定比不上flash动画那样生动、形象、有吸引力。

我设计,以回忆学过的古诗导入,以次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授课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两首诗的诗意,特别是个别字的理解,如“生——产生”“川——河流”“坐——由于,因为”等,能准确地汇报;学生还能体会诗中的好词佳句,如“挂”字化静为动,“飞”字描绘急流飞奔,“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瀑布壮丽、势不可挡的气魄,等等。这个环节,我是放手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然后探究合作学习:你喜欢哪首诗?或者喜欢诗的哪部分?喜欢就多读读,并读出自己的感受。但是,我的引导不到位。当学生已经回答出诗句好在哪里市,教师就应顺着这个线路,让学生充分地读,结合读再来讲讲诗写得好在哪,体现赏读的过程。

在扩展教学时,我让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写景类古诗,以丰富学生的古诗积累。但“多而不精”,即某生泛泛地读诗,没有更进一步的对诗意的理解。这一环节只要汇报3-4首有代表性的诗,让学生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的情感或意境,这样会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

在最后,我设计了一个互相积累的环节,就是让学生在速记是未记全的,或对某给学生的某首诗感兴趣的,可以下位来互相补充,充分达到积累的完整准确性,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创作的过程,值得在讲授其他课文中继续恰当应用。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大块环节设计的很好,基本符合新课标精神。但细节上还须认真加工、雕琢,这也需要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学习、摸索、积累经验。

《山行》的教学反思 篇5

对于古诗,我一直有着恐惧的心理,学生时代时对古诗的态度就是跟着老师学,自己从来不会去挖掘领会,但是现在不同了,自己要站在三尺讲台上把曾经我认为最头痛的内容讲给学生听,因此,我不敢怠慢,很用心地准备。

《山行》是我教师生涯教的第一首古诗,我想我会终生难忘吧,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展现美丽的秋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是教学这首古诗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平时接触古诗不是很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也就不够强,因此“欣赏意境”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有些字词的解释和现在大不相同,例如:斜,坐。针对这些特点,我采用图文结合的教学方法,没想到第一次教学古诗,效果还是可以的,起码在理解意境的环节达到了之前的预设效果。根据每句诗,我一次出示图片: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出现几户人家,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诗人停下马车,驻足在枫林边,仔细欣赏这美好的景色。然后边看图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例如:我问:“在这幅画上,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一条小路。师:仔细看看是什么小路?生:哦,是用石头铺成的小路。师:那你能在诗句中找到表示石头小路的词吗?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答案。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很快地就进入了古诗的意境中。

第一次教学古诗,感触还是很多的,我第一次感受到古诗的意境是那样的深远,看来要想教好古诗,还得多多挖掘其中的知识啊!

《山行》的教学反思 篇6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学习古诗的经验和体会,初步了解了古诗的一些特点,对古诗有了一定的情感倾向。基于这首诗是描写秋景的,课堂上,我立足于让学生通过朗读、借助插图入境悟情,体会诗的意境并达到熟读成诵。

为了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音韵之美,在教学时,我适当进行了朗读技巧的指导,如“拖腔”的准确运用,每句第四个字做较大的停顿,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这样一指导,就能显示出古诗特有的乐感和韵味。

这首古诗配有符合诗意的插图,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我让学生说说读完这首诗后,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景物。孩子们都能借助插图和文本语言展开想象: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山腰间缭绕的白云、隐隐约约的几户人家、满山遍野火红的枫叶,学生脑海中都留有了画面感,但是在描述的时候语言不是很美,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

《山行》的教学反思 篇7

这篇课离孩子们生活很近,默读预习之后,我让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不做任何限制,让学生忠于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大多数学生能说出文中写了多种吆喝,如卖花的、卖馄饨的、买硬面饽饽的、卖烤白薯的等。我就顺势追问:这么多的吆喝,作者是怎样做到娓娓道来一点也不芜杂的呢?一些学生就明白了老师问题的意图,说是因为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我故作惊讶:“是吗?请从文中找出一句依据来!”一部分学生先找到了找到第四自然段,我就让这些同学按顺序说出要喝的内容,学生就很快做到了整体把握了文章。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从简单问题入手,让学生轻松上路应该是激活语文课堂的基础吧。

然后,我想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吆喝。我放手让学生品味那些吆喝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感情。学生也能结合相关语句说出广告语言简洁、音韵和谐、突出商品特点、抓住了顾客的心理等。但孩子们大都没有设身处地去感受作者回忆这些吆喝时满含的情感。我就延续了开始的问题:这么多的吆喝,作者娓娓道来一点也不芜杂,如果作者反感吆喝,还能这样如数家珍吗?孩子们好像明白了,但却没有同学主动来谈。我举出“喝了蜜的大柿子”这一句,问同学们:“吆喝的是什么商品?”——“柿子。”“柿子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喝了蜜!”这吆喝才七个字,语言相当的简洁,既道出了所卖的商品,又传神形象的道出商品的特质——甜的像喝了蜜,不经意间就勾起了人的购买欲望,这样的吆喝没有今天商家促销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在简约中显示的是悠远散淡的意味。显示了作者对那种简单吆喝的留恋。我想这下大家该受到启发了吧?可我环顾四周,还是没有同学起来谈。我有些着急,看来我的启发有些“高处不胜寒”,那就让学生读一下?从最简单的入手吧,读!我要求学生读相关段落,从中标志作者感情的词语,很多同学比较被动地默读思考,过了一会儿才有学生举手表示找到了,诸如“讲究把挑子上的货品一样不漏的唱出来,用一副好嗓子招徕顾客”中的“讲究”“好嗓子”等词语看出作者对吆喝的欣赏;“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中的“精彩”也看出作者的喜爱情感……虽然最终也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我总觉得一点遗憾。课堂流程不能做到行云流水,牵一发而动全身,原因在哪儿?

下课后,我再读课文,看到了最简单的“葫芦儿——冰塔儿——”等吆喝的语句,发现其实可以用让孩子们模拟吆喝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认识拖腔带调为略带夸张的吆喝很有表现力,不仅有悠长的韵律,还能表现出吆喝着的心理。通过模拟等活动形式,既可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也应该能带动学生轻松深入文本理解作品的表达意图——既能体会浓郁北京地方特色,还可以认识破折号的表达作用,何乐而不为?为什么课堂上走了弯路?原因可能是出在教师身上,我们总想有精彩的课堂,却常常忽略对熟悉课文的仔细研读,就不易做到化复杂为简单;忽略对学生认知规律的深入研究,忽略语言文字形象表达的特色,拥有精彩课堂永远只能是梦想

《山行》的教学反思 篇8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山行》的教学反思 篇9

一、本节课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热情,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在练习中,我贴近学生生活设计了2个“小调查”:

①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和播出时间。

②说出自己星期六一天的时间安排,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进行有效的学习。在认识时刻时,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时间和空间,为学习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观察与思考、比较与发现、归纳与总结的机会,激发学习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多动脑,教学形式有分有合,方法多样,学生参与程度高,最大限度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练习的设计。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要合理安排时间珍惜时间的观念。

《山行》说课稿范文9篇


做幸福教师,育满园桃李,教案是每个老师都很熟悉的一种文体形式。教案能够让一节课更加精致周密。88教案网特地为你收集整理“《山行》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山行》说课稿范文(篇1)

一、说教材:

杜牧的《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山行》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所以本课打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3.教学重、难点:

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三、说教法、学法:

1.话激趣,营造气氛。

2.握方法,主动学习。

3.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秋天已经悄悄得来到了我们身边,睁开你明亮的眼睛看看,秋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播放课件)

生交流。

师小结:秋天,天蓝得像蓝宝石一样透亮,让人神往。菊花怒放,千姿百态。树叶呢,有的黄了,像缀满了金子,有的红了,红得像火一样,有的仍旧青翠,显得很顽强??多么迷人的秋色啊!在古代,诗人们为秋天写下了许多美妙的诗篇,今天,我们学的《山行》就是其中精彩的一首。

1.板书:山行,读题,猜猜山行的意思。释题:在山上行走。

2.简介作者:

第二步: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意图: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第三步、指导学法。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诗词,你认为应该怎样学习古诗比较好?(自由说)

2、出示学习指导:

①读一读: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义字。

②动一动:运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

③想一想:诗人在山上行走看到了哪些景物?请画出这些景物。

第四步、自学古诗。(给予一定的时间)

(1)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了解。

(2)合作学习,完成自学的任务。

(3)自学反馈,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

我会读_____我知道_____我不明白_____

第五步、感知诗意,体会诗境

1、诗人杜牧仅用了28个字,就描绘出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这么多

美景!你们还想读一读吗?让我们来细细地品读吧!随范读跟读古诗

(出示图片,出示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深秋,诗人杜牧坐着的马车慢慢驶来??此时,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色?

①时值深秋,阵阵秋风向你吹来,想象一下你看到的山是什么样?站在山坡上的你会有何感受?诗人用哪个字准确地写出了这种感受?

( 深秋,天气寒冷,山上草木一片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所以称“寒山”。) ②在你的面前是一条石头铺的小路。(理解“石径”:石头小路。)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借助课件理解“斜”:曲折)

③此时仰望蓝天,是什么感觉?感觉白云怎么样?人家在什么地方?(和你想得一样吗?出示插图)

④读读这两句诗,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⑤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两句诗。

谁愿意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你对诗句的感悟?

(2)出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美丽的秋景让人陶醉,诗人也不得不停车驻足观看。诗人看到了怎样的美景? ②二月花是什么季节的花?春天的花什么样?(欣赏春天的花的图片)

③春花是五颜六色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这么美的春花却远比不上那似火的霜叶。(欣赏秋天的红叶的图片)

同学们,欣赏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有感情地读后两句)

④理解重点字的含义

爱:舍不得

坐:因为

⑤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行诗的意思吗?

⑥ “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一读这千古佳句吧。 第六步 、指导朗读古诗。

1、多种方式的朗读古诗。

(1)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

(2)配乐朗读。(创设诗情画意)

(3)再次欣赏美丽的图片——美美的读一读这首诗

第七步、小结延伸:

1、试着唱一唱歌曲《山行》

2、小结:这首诗用寒山、石径、白云、枫林向人们却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秋景图,置身期间,让人留恋往返。作者写“秋景”,全诗却不露一个秋字,真实让人折服。我想,称这首诗是“千古之绝唱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山行》说课稿范文(篇2)

教材分析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选自六年制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三册,所在第一单元以秋天为专题。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凝炼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山中深秋的美丽景色。诗人笔下的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朗诵诗歌和品味诗句为核心,利用多种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采用“双向互动,自主探索”的美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歌内容,掌握古诗阅读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古诗的能力,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感知美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

(学生纷纷自由背诵。)

师:同学们真棒!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一幅云雾缭绕山上,深秋的傍晚,在夕照下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的枫林图,并伴以婉约动听的古筝曲。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想到什么?

(让学生展开想象尽情地说。)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熟读古诗,感知美: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入这美丽的图画中吧!同学们,预习后你们获得了那些有关的资料和同学交流交流吧!

(四人小组交流汇报查阅的有关资料。)

注意课内外结合,通过让同学们,了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典故趣事、古诗范读等资料;自主感知古诗的画面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

(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

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二、领悟意境,品读古诗,欣赏美

1、理解诗意,领悟意境:

师:小朋友真棒!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小朋友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

(分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师随机出示多媒体等电教手段。)

师:我今天惊奇地发现,我们小朋友读书的水平已经超过了老师,读书的方法也越来越高明。

(表扬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说说、想想、议议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2、整体感知,体会诗情: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能自己读懂这首古诗。谁能用自己的话再描绘这深秋的山林?

(生看着画面说,师点拨。)

师:作者欣赏着美丽景色想到了什么呢?

(引导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品读古诗,欣赏美:

⑴“紧扣词句”。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此时此刻我相信大家与作者一样陶醉于火红的枫树林中。深秋的景色,真是太美了。我们来夸一夸这首诗赞一赞美丽的深秋,好吗?四人小组的同学再朗读全诗,说说诗句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四人小组朗读讨论,师巡视。)

生:我最喜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他让我看到了火红的枫树林,比春天的花还要红。

……

品味词句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⑵“想象漫游”:

师: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生:多美的景色啊!真希望能把他画下来。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美读品味,感悟诗情,表达美

1、美读品味:

师:美丽的秋景,生动的诗句,同学们我们怎样美美地朗读呢?老师准备了一段乐曲,你们在优美的伴乐下尽情朗诵吧!

(生找小伙伴有感情地背诵、师抽生朗读、背诵。)

2、感悟诗情,表达美:

师:小朋友,通过学习感受到深秋山林中的美丽,你们愿意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心中感受到的美吗?出示表达方式:

读一读。

演一演。

画一画。

写一写。

(生自由选择,小组合作,表达美。)

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四、训练迁移

师:学了这首古诗你们准备完成什么作业?

生:课外朗读杜牧的诗,抽时间与同学交流。

……

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发掘孩子的潜能,发展创新能力,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山行》说课稿范文(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的生字、新词,了解诗句的内容。

2、感受诗中表现的秋天的美好境界,领悟诗人表达的心境和情趣。

3、会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的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

【教学的难点】领悟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方法】情境激趣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条悠久而丰厚的历史长河中,唐诗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文学的星空上,刚才同学们已经背了几首,今天老师和你们再来学习一首唐诗。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你认为这是一首反映什么时节的诗?

2、说说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三、欣赏图片,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

1、欣赏了这些美丽的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2、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外出旅游的好时光,唐代诗人杜牧在外出观赏美丽的秋景时,也被深深的吸引、感动,文思涌动写下了一首千古之绝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投影出示: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四、指导学法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诗词,你认为应该怎样学习古诗比较好?(自由说)

2、小结古诗学法:

⑴读一读:

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义字。

⑵动一动:

运用工具书或课文的注解理解部分字词

⑶想一想:

这首诗的每一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整首诗主要写什么?

3、自学古诗:

⑴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了解。

⑵合作学习,明确自学的任务。(完成表格)

⑶我会读──我知道──我不明白的地方。

五、精读古诗

1、精讲第一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⑴寒山:

深秋时节的山,因为深秋时节,天气转冷,作者就用了“寒山”。

⑵径:小路。

⑶斜:弯弯曲曲。

⑷前半句句意:

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子小路,从山脚一直延伸到深秋的山顶。

⑸后半句:

白云深处指的是云雾缭绕的地方。

⑹句意:

云雾缭绕的地方隐约可见几户人家。

⑺指导朗读:

读准字词,读出节奏。

2、小结学法:

理解诗中的字词,进而理解句意。

3、师生一起学习、理解第二句:

⑴做:因为,古今异议字。

⑵爱:留恋,眷恋。

⑶晚:傍晚。

⑷红于:比……更红。

⑸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⑹句意:

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美丽的景色而停下车来,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山花还要红艳。

4、读一读第二句古诗。

六、指导朗读古诗

1、多种方式的朗读古诗:

⑴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

⑵配乐朗读。(创设诗情画意)

2、理解并领悟古诗:

⑴这首诗主要讲什么?

⑵再次欣赏美丽的图片──美美的读一读这首诗。

⑶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有感情的读一读。

七、小结延伸

这首诗用寒山、石径、白云、枫林向人们却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秋景图,置身期间,让人留恋往返。作者写“秋景”,全诗却不露一个秋字,真实让人折服。我想,称这首诗是“千古之绝唱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八、向学生推荐两本书

《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70首古诗》。

【板书】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设计意图】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因而,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秋”,对秋天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引导他们欣赏美丽的秋景图片,加深对“秋”的认识──秋天是一个收获是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由此,唐朝的诗人杜牧沉浸在秋色中流连忘返,文思涌动,写下了一首千古之绝唱《山行》。其次,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学古诗,理解古诗,因为学习方法就象打开知识门户的一把钥匙。再次,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最后,向学生推荐两本书《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70首古诗》,让他们平时注重语言的积累,明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道理。

【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个教学的难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创设情景,引学生“上路”:

在导入新课,学生初读古诗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根据生活的经验,说一说秋天──欣赏美丽的秋色图。得出: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适宜外出旅游的黄金季节。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习古诗《山行》做好了铺垫。

2、教给方法,让学生自己“上路”:

好的学习方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在总结以往学习古诗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

⑴读一读: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义字。

⑵动一动:运用工具书或课文的注解理解部分字词。

⑶想一想:这首诗的每一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整首诗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自学古诗。

3、指导朗读,让学生轻车熟“路”:

常言道:“书读百遍,情义自现”,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遗憾的是由于课前高估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反馈理解诗意的时间稍长,最后不得不压缩了指导朗读的时间。因而导致了学生对古诗的节奏美、意境美领悟不深客。

《山行》说课稿范文(篇4)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扫除文字障碍,弄懂关键词语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感悟古诗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借助课文注释和课外资源,利用小组合作优势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 具:

课文朗读带、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读、讨论、想象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有的文学体裁,它有固定的格式,固定的格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古诗语句优美,意境深厚,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山行》。板书课题,学生解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朗读,学生自由朗读。

2、简介诗人杜牧。

3、指导学生画出诗句的朗读节奏。

三、学习古诗

1、学习文中的生字。

重点指导读音和难写的生字:寒 霜

2、学生齐读古诗。

3、学习古诗第一、二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学生解词,说说诗句的意思,课件出示风景图,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后感受到的风景的特点。

4、学习诗句第三、四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读并解词,理解诗句的意思,发挥想象,说说诗句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并动手画一画。

四、总结古诗

1、学生试背古诗。

2、学生说一说:古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山行》说课稿范文(篇5)

一、[教材简介]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作,写的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这首诗没有一点深秋凄凉的景象,而是一幅浓墨重彩,令人陶醉,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的美丽油画。

二、[目标预设]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2、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三、[重点、难点]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它们读起来琅琅上口,用字情真意切,所营造的意境或美丽、或凄凉、或明快、或哀怨,引领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一直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 “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四、[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的理念。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教给学生一些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习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

五、[设计思路]

1.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丰富的画面想象,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 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得到美的体验,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2)要求自主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3)本课古诗教学把观看图象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对理解诗意、想象情景起到有益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课,简介诗人,配乐欣赏诗文。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创作这些瑰宝的是许许多多伟大的诗人。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诗人?这节课,老师再为大家介绍一位——他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山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山行,即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时,看到令他陶醉的景色,写下此诗,请大家一起欣赏一下。

放课件,教师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这么美的诗,你们爱读吗?那就大声的读吧!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自由读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古诗,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出示挂图)同学们,在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提问:

(1)枫叶什么时候会变红的?

(2)枫叶被霜打过之后,就会变得特别红,特别漂亮!你们看,即使是春天的鲜花,也不见得有它这么美丽的红色吧!深秋的傍晚,山上的天气怎么样?

(3)尤其是山上,天气更冷了!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2、那你们能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3、师小结:你们看,这儿有火红的枫林、弯弯曲曲的石径、缭绕的白云,多美啊!杜牧,看到这样的美景,忍不住吟诵起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秋天著名的诗。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4、枫叶如此红艳,真叫人心旷神怡,我还要坐车登山,让帷幕遮住我的视线,真是太扫兴了,还不如快快下车,大饱眼福。看到满山的枫叶,我的血液往上涌,我的心在颤动,这经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更耀眼。指名读。

(1)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指导研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5、(在反诵读之后)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之后,很快就明白了古诗的意思,而且对于古诗所描绘的秋色图,在通过眼睛看,嘴巴读,脑袋想之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诵读诗歌,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1、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挑战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2、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为画题诗,指导创作。

1、同学们,我们的校园也非常的美丽,现在请同学们把美术课上画的校园一角的图拿出来,请你也给自己的画题一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尝试作诗,教师不失时机地个别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山行》说课稿范文(篇6)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学会写6个生字。

教学重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在读中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枫树叶卡片、一枝铅笔、写有古诗的白板纸。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

同学们,喜不喜欢听故事呀?老师今天就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好吗?唐朝啊,有一位大诗人,名叫杜牧,他非常喜欢到大自然中去欣赏美丽的景色。有一天呢,他坐在车里在山上行走的时候,看见了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了远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有几处人家呢!山路的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真美极了,它的颜色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团燃烧的烈火,实在是太迷人了,于是他把车子停了下来,细细地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并且还高兴地写了一首诗呢!诗的名字就叫《山行》,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古诗

1、你们想听老师配上音乐来读一读这首诗吗?

2、诗人杜牧只用了28个字,就把我们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全写下来了,景美诗更美!你们想读一读吗?跟着老师一行一行来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三、学习生字、诵读古诗

1、学习古诗第一行:

⑴这首诗呀,老师还给它配上了美丽的画面,你们看(出示第一幅图)谁能说说在这幅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⑵我们看,这正是深秋季节,深秋时节的高山会是什么样呢?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山上的树叶有深黄色的,有浅黄色的,还有红色的,真是五彩斑斓。山上还有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方伸展着。多美呀!那你们知道这幅画面说的是我们诗中的哪一行吗?

⑶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行诗。

⑷学习生字“远”:

①眼前的美景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上学期学过一首诗就叫《画》,还记得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个老朋友你还认识吗?

(出示“远”字字卡。)

②“远”字在这里也是指远近的意思,它是什么结构的字呢?我们在书写的时候应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呢?

③还有哪些生字是“辶”?

④我们再来读一读带有“远”字的那一行诗。

⑸学习生字“径”:

①这个字宝宝是我们的新朋友,它读作(jìng),拼读、齐读、开火车读。

②这个“径”字在诗中指小路的意思。山上的小路是用石头铺成的,我们叫它(石径),再读。

⑹学习生字“斜”:

①这条石头小路是什么样的呢?古诗中用了一个字来形容它,是哪个字?(出示字卡“斜”。)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②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这枝铅笔,这是(立),这样就是(斜)。

③诗中的这个“斜”字是弯弯曲曲的意思。

④你能给“斜”字组个词么?

⑤第一行诗的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来读,相信你们都得会更好!

2、学习古诗第二行:

⑴(大屏幕)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几户人家,这又是诗中的哪一行诗呢?

⑵齐读第二行。

⑶同学们想一想:

白云浮动,炊烟袅袅,当落日的余晖洒满整个山林的时候,你说这座山林美不美啊?

⑷这么漂亮的景色,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怎么读呢?这回我们把前两行连起来读一读。

⑸读的时候就像是你自己走在了林间的小路上一样,多美的景色啊,真让人陶醉啊!谁愿意再把这两行诗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3、学习古诗第三、四行:

⑴诗人走在石头铺成的小路上,他又看到了什么?

(道路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叶,很美丽。)

⑵说得真好,这么美的枫树林,杜牧实在是太喜欢了,他都不想走了,于是他把车子停了下来。下车后站在那里细细地欣赏这迷人的景色,这就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⑶学习生字“停”“亭”:

①诗人杜牧实在是太喜欢这深秋的美景了,于是把车子(停了下来),这个字就是“停车”的“停”。。

②为了更好地学习这个生字,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字。

(出示“亭”字字卡。)

③你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了吗?

④这个“亭”是哪个“亭”呢?它又是怎么来的呢?(演变):

古人看到了人站在一座亭子里,就照样子画了下来,我们来仔细观察,这像什么“(像亭子尖尖的角,下部分像人站在亭子里。)经过很多很多年的演变,变成了这样,最后又通过很长时间的演变就变成了现在要学习的“亭”字了。

⑤你能给这个“亭”字组词吗?

⑥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个“亭”字。

(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⑦那你能不能用左边的这个“亭”字来帮忙记住右边的这个“停”字呢?

⑧说得很清楚,说到“停”字,我们就真正停下来休息一下吧。大家一起来活动活动吧?

⑷学习生字“车”:

①活动之后,我们就要马上回来抓紧时间学习了,因为时间就像小马车一样,飞快地向前跑,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妙。这个字就是“小马车”的“车”字,(出示“车”字字卡),拼读音节,小组拼读。

②“车”字是一个简化字,在我国的古代写法和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

③大家看,这就是古时候的车,人们照着车的样子画了下来,同学们看像不像?仔细观察,这里像(车把,车辕,车轮。)后来经过很多很多年的演变变成了这样,这就是繁体的“车”,最后简化为我们今天学习的“车”字了。

④说一说带有“车”字的词语或成语。

⑤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车,对车也有很多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个“车”字。(大屏幕书写“车”。)看老师在黑板上书写,注意观察每一笔的位置。

⑥谁想读一读带有“车”字的那行诗?

⑸学习生字“霜”:

①诗人为什么把车子停下来了呢?他被什么所吸引了呢?

②具体地说是被那些秋霜打过的枫叶所吸引了,因为枫叶在经历了霜打之后它就会格外的红,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③这个字就是“秋霜“的“霜”,(出示“霜”字字卡。)拼读、齐读、小组读。

④这个字里面还有一个我们要学习的新部首。(雨字头)书空“雨头”。

⑤请同学们观察,当“雨”字变成“雨字头”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变化?

⑥带有“雨字头”的字还有很多,你能说出几个吗?

⑦谁能来分析一下“霜”字的结构?

⑧在深秋的早上,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地面上、草地上会有一层白色的东西,太阳一出来,它就没了,看见过吗?那就是“霜”。

⑨你们想不想看看那些被秋霜打过的枫叶啊?(图片欣赏)

⑩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和惊叹中,能看出来你们非常喜欢这美丽的枫叶,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想做点什么呢?

⑾如果我来到了这篇美丽的枫树林,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的后两行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⑿我们一起来诵读古诗的后两行好不好?

四、巩固生字

1、认读字卡:

⑴这些字宝宝我们都认识了,我们开火车来读一读这些生字。

⑵赵老师今天还为大家准备了几片美丽的枫叶呢?看,好看吗?枫叶的后面还藏着我们今天学习的字宝宝呢!谁想来摘枫叶、读字卡?

⑶现在我们把这些带有拼音的字卡拿掉,你还会读这首诗吗?(齐读)

⑷同学们非常喜欢这片枫树林,假如你来到了这里,心里多美啊!那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带着高兴的语气来读,要有感情来读。

2、游戏巩固:(小白兔过河)

同学们读得真好,山上美丽的风景不仅吸引了诗人,还吸引了一位特殊的朋友呢,大家看:是谁啊?他正准备上山看风景呢!可是面前的石头挡住了他的去路,我们快来助他吧。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杜牧领略了深秋时节枫树林的美丽风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也会发现它的美!

六、兴趣作业

今天的作业就是把这首诗背诵给你的家人听,注意要有感情地背诵。

《山行》说课稿范文(篇7)

预习展示:

1.了解作者相关情况

2.积累字词

3.能提出1-2个问题

相关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3.培养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的习惯

评价任务: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2.给诗歌拟恰当的标题。

3.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

4.比较《山行》《渔家傲》《苏幕遮》三首诗词的情调有何不同。

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

1.作家作品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 李白和杜甫。

2.读准字音

石径斜( )( ) 霜叶( ) 塞下( ) 千嶂( )

燕然未勒( )( ) 羌管( ) 不寐( ) 独倚( )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解释题目,理解词语

“山行”的意思是在山中行走。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坐”因为。

3、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4、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山林秋景图。

三、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1、作者说“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白云深处”也是可以的,“生处”与“深处”有何区别?

深是浓厚,浓郁的意思;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生处”和“深处”都给人有点朦胧飘渺,产生超越世俗的神往之感,都是很动人的。但“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红于”改为“红如”效果一样吗?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四、赏析诗歌,体会诗情。

1、前两句写景和后两句写景有何区别?

前两句写的是远景,诗人只是在作客观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内容。后两句写远景,写出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成就了诗的个性化立意。

2、“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千古名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①对比、比喻新异。一般而言,秋叶意味着飘零、衰落、萧条,二月鲜花意味着新生勃发,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将两者在共同点上联系起来的。诗人不仅将经霜的枫叶比作二月鲜花,而且说比这春天里最为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

②情感独特,一反历来悲秋之调。落脚在红色,强调红色。引起的联想是“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并且又说秋叶的红胜过了新生勃发的新春之红。诗人从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异于一般咏秋诗的“悲壮”之调,而是甚至胜过春天的勃勃生机。诗人的情感是独特的。

③富有哲理。这是此诗句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重要特点。把枫叶经霜喻理、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世间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3、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本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描述画面。假如你是杜牧,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象,该会用怎样的语言描述呢?

学生自由发挥。(略)

五、学习《渔家傲》《苏幕遮》

1、了解作者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2、朗读诗歌,体会词意。

要求把握字音、节奏、语速、情感。

3、两首词描写的景色一样吗?

《渔家傲》描写了边塞秋景图,刻画出边塞风景的“异”:异寒、异声、异势。

《苏幕遮》描绘了绚丽高远深秋图,通过色彩和视觉的变化,营造寥廓清新的意境。

4、两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渔家傲》抒发了守边将士建功立业之志和思乡之情。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可以看出。

《苏幕遮》抒发了作者浓重的思乡和思念亲人之情。从“黯乡魂,追旅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可以看出。

六、比较探究

1、同是由秋天引发的感思,三首诗词表现的情调各不相同,区别在哪里?

《山行》的情调:热爱、赞美大自然。

《渔家傲》的情调:悲壮。

《苏幕遮》的情调:悲凉。

2、这些差别,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

《山行》:“生处”、“坐爱”、“红于”。

《渔家傲》:“燕然未勒归无计”。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寒烟翠”、“相思泪”等。

3、三首诗词景物描写各具特点,主题的表达也不一样,谈谈你的认识。

《山行》:由远到近,景中有情,景中寓理。

《渔家傲》:情景相生、相融。

《苏幕遮》:描绘色彩,借景抒情。

七、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石径斜( )( ) 霜叶( ) 塞下( ) 千嶂( )

燕然未勒( )( )羌管( ) 不寐( ) 独倚( )

2、下列句子都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

①衡阳燕去无留意。 ( )

②四面边生连角起。 ( )

③山应斜阳天接水。 ( )

④芳草无晴,更在斜阳外。 ( )

3、解释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寐:

②黯乡魂。

黯:

③明月楼高休独倚。

休:

4、三首诗词分别描绘了什么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八、作业设计

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书写自己心中的秋天。

教学反思:

本教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紧扣学习目标展开教学,目标教学贯穿课堂始终。 注重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分析,对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赏析。 学生要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整体把握,局部分析,感受作者描绘的图景和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对《渔家傲》和《苏幕遮》的讲解不必过细,主要是进行比较阅读,不可耽误太多时间。 训练学生对作者所描绘的景物进行拟标题训练,可以有不同的答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主见。

《山行》说课稿范文(篇8)

[教材简介]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

从题目中的“行”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叙事中写景的,因此可以把“行”看着是一条行为主线,围绕“行”我们可以思考、探究这些问题:谁“行”?什么时间“行”?怎样“行”?“行”中见什么?心情怎样?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和诗句的意思。第三句中的“爱”看出诗人的“喜秋”之情,这是一条情感主线,可以看作是“诗眼”,围绕“爱”着力引导学生体会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的美景和杜牧的“喜秋”之情。

[目标预设]

1、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字词和诗句意思,感受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的自然之美,体会诗人“喜秋”之情。

3、读写互动,展开想象,分组分句描写秋天美景,丰满文本。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以“爱”为诗眼,引导孩子登寒山,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真切感受诗境之美和自然之美,体会诗人“喜秋”之情。

2、教学难点:在理解诗句、感受诗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句描写,丰满文本。

[设计理念]

尝试构建基础板块、核心板块、发展板块的三段式古诗课堂教学新模式。

[设计思路]

基础板块:以“行”为主线,朗读背诵,理解词句——核心板块:以“爱”为诗眼,感受秋色,体会诗情——发展板块:以“写”为目标,训练写话,丰满文本。

[教学过程]

一、基础板块——以“行”为主线,朗读背诵,理解词句。

1、直入、读背:课前要求同学们预习了古诗《山行》,诗很短,只有4句28个字,能读通吗?能背了吗?

(生读,正音“斜”;生背,激励。)

2、解题、质疑:

我们先来看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在山中行走)

“行”就是行走的意思,围绕“行”,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谁“行”?什么时间“行”?怎样“行”?“行”中见什么?)

3、自读、理解: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诗句,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4、对话、理解:

(1)谁“行“?(杜牧。我们不仅要关注诗句,还要关注诗人。简介杜牧:唐朝诗最出名,唐朝有两个姓“杜”的诗人很出名,大杜是杜甫,小杜就是杜牧,诗写得可好了。)

(2)什么时候“行”?怎样“行”?(“霜叶”,深秋季节的一天;“晚”傍晚时分;“停车”,是坐车而行。可见,杜牧是在深秋的一天,从白天到傍晚一直坐车在山中行走,行走时间长了,应该挺累的。)

(3)“行”中见到了什么?(寒山、石径、白云、枫林)

寒山:怎样的山才称为“寒山”呢?(深秋季节,天气冷了,满山的草儿枯黄了,枯叶落了,阵阵冷风吹过,让人感觉到寒意,所以称为“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是怎样的石头小路呢?(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向山的远处延伸。)

白云:白云究竟是什么?(山高,有烟雾,像白云。)白云在哪儿?白云处看到了什么?(在白云飘浮的远处,看到了有人住的房子。)

坐:因为。杜牧停车是因为什么呢?(喜爱傍晚时分的枫树林子。)

5、说说句意:能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吗?(只要学生能理解,说通就行,但要做到字字落实。)

[设计理念:古诗教学不应是零起点,古诗简短,学生有了预习的基础,教学导入完全可以直接朗读、背诵。然后围绕“行”字,引导学生质疑,自学尝试理解后,重点以问题导引方式引发学生交流、对话,教师适当追问、指点,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

二、核心板块——以“爱”为诗眼,感受秋色,体会诗情。

1、过渡:秋天,树叶凋零,绿草枯黄,寒风习习,让人心里不舒服,还会有点伤感,这就叫“悲秋”。而杜牧见到的深秋景色又是怎样的心情呢?你能从诗句中找到表达心情的词吗?

2、诗眼:“爱”字就表达了诗人喜爱秋天景色、热爱秋天、

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见,杜牧是“喜秋”的,而不“悲秋”。

3、感受:从诗句中你能读出杜牧爱秋天的什么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自主对话,灵动生成,体会秋色美好,感受“喜秋”之情。)

爱枫林:在夕阳的映照下,枫叶红艳艳的,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枫树火红火红,像燃烧的火焰跳动着;枫林连成一片,满眼红彤彤的,红得壮观。

爱寒山:漫山草木虽然都枯黄了,但在杜牧眼里是一片金黄,象是铺了一地金子。

爱石径:石头小路蜿蜒曲折,一直向远方延伸,给诗人指引方向,给诗人带来希望。

爱白云:极目远眺,远处白云升腾飘浮,住房若隐若现,诗人恍若身处仙境,诗人会如闻鸡鸣,如见炊烟。

4、朗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秋色美景图,我们看到了杜牧“喜秋”之情。让我们读出秋色的美丽、诗人的喜秋。

[设计理念:体会诗意、感悟诗情是古诗教学的灵魂所在,是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所在。教学中,抓情感诗眼“爱”,体会到了秋天景色的美丽,感受到诗人“喜秋”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神韵,使古诗教学充满魅力。]

三、发展板块——以“写”为目标,训练写话,丰满文本。

1、过渡:杜牧笔下的秋色是美丽的,我们也用自己的笔来描绘出这迷人的景色。

2、提示:你现在就是杜牧了,第一句写看到的山是怎样的?山路是怎样的?第二句写白云是怎样的?人家会使你联想到什么?第三、四句是重点,写傍晚时分的枫林怎样红。老师给个句式:傍晚时分,夕阳映照,一片片枫叶,一棵棵枫树,一大片一大片的枫树林子。

3、写话:第一组同学写第一句的寒山、石径,第二组的同学写第二句的白云、人家,第三组的同学写第三四句的枫林,第四组同学任意写一个景色。要写出景色的美丽,写出你的喜爱之情。

4、交流(以下是学生交流写话情况的预设)

生:我坐在马车上,看到连绵起伏的高山上草儿一片金黄,象铺上了一层金子。一阵风吹来,一片片树叶飘落下来,象一只只蝴蝶在翩翩起舞。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一直伸向远方,带着我一路向前。

生:我极目远望,远处白云飘动,隐隐约约看到几座房子,我仿佛听到了小狗的叫声,看到小孩游戏的身影,这真是人间仙

境啊!

生:车行了好久,已经到了傍晚时分,我连声喊:“停,停,快停车!”只见在夕阳的映照下,那一片片枫叶被秋霜染红了,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那一棵棵枫树火红火红的,整个儿象是燃烧起来;那一大片一大片的枫林连成一体,红得那样壮观,红得那样可爱,红得那样热烈。我深深地爱上了这美丽的枫林,爱上了秋天的美景。

5、小结:把这三段话联起就是一篇好作文,这就叫改写古诗。课后作业就是改写古诗《山行》。

[设计理念:在理解诗句、感受诗境的基础上,坚持“读写互动”的理念,把“写”挤进课堂,让学生分组、分句改写诗句,交流后再作为作业来完成。这样的写话实在、可操作,既训练了写话,又丰满了文本。]

《山行》说课稿范文(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

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

《山行》教案教学反思(合集12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教案编写要做到全面详尽细致精准,网络有没有优质的教案课件以资借鉴呢?为了满足您的需求我们为您提供了一篇“《山行》教案教学反思”的文章,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山行》教案教学反思(篇1)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它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

2.学习《出塞》,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自学《题临安邸》、《示儿》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赤子情怀,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

1.学习《出塞》

(1)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A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出塞》。打开书104页。板书;读古诗

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指名读。

B这首古诗有好几个多音字,你能读准字音吗?你能结合注释,提醒大家注意它的读音吗?

引导学生读准:

还(hun):回来。未还:没有回来。

将(jing):将领。飞将:汉代著名将领李广。

教(jio):让。不教:不让。

指名读。

除了多音字,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说说你怎样记这个字?秦字查什么偏旁?(禾)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七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四后三)板书;有韵味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自己读,指名读。

(2)知作者,解诗题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

(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板书;知作者,解诗题。

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

引导学生答出;

①出塞:到边防线上去戎守边疆。

②王昌龄:唐代诗人,善写七绝,多边塞诗。

教师准备资料: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一作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诗人,开元进士。他在当世就以诗著名,被称为诗家夫子。其诗尤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其中《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特别有名。他和李白的七言绝句是这一诗歌体裁的最高水平。

(3)明诗意,悟诗情

①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板书:明诗意。)

B自学古诗

提出不懂的问题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诗的第一句,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落笔,描绘了从秦汉对就存在着的明月边关的景象:注意诗中的关,此处指边关。首句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边关)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应解作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不要讲成秦月照汉关。这句诗的意思是:明月照耀着边关,自秦汉时一直如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而边患依旧没有消除。

第二句是哀叹远离家乡的士兵不能回归故乡和家人团聚。

第三、四句:但使:要是。飞将:汉代飞将军李广。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戎守边关,匈奴的军队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

D请12位同学

②悟诗情;

A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怎样学?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板书:悟诗情

B教师引导: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王昌龄这一首《出塞》被称为有名的边塞七绝,历来评价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我们就展开想像,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请你边读边想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C品读悟情:

a秦时明月汉时关

引导学生展开想像: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教师引导:明月、边关简单的叙述与勾勒,没看出怎么绝妙呀?再读读,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引导学生关注;秦时明月汉时关

教师补充资料:

出示: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汉(公元前206公元23年)作者的朝代唐朝(618907)作者王维(698756),请你根据这组数字,估算一下边关受匈奴外敌的侵扰有多少年?你感受到什么?你再读这句时应该怎样读?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所体会的那样,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都读读,读出时代的久远。

b万里长征人未还

你还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像: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

看到这,你怎样读?

还是这句诗,让你仿佛听到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匈奴人不断烧杀抢掠的马蹄与战马的嘶鸣声、百姓痛苦的呻吟声、戍边战士们的怒吼、两军交战武器碰撞的声音、诗人对边关战士发自内心的深深的同情之声。

教师小结;诗人就是这样,把我们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战争给秦、汉以来近千年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感受到这些,你会怎样读?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教师引导: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你还听到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

希望有像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

教师引导;你体会出作者抒发的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你怎样读这两句诗?

还有不同的读法吗?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学生读不出,教师读。强调但使二字。)

引导学生体会出:这两句诗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你能把诗中含着的意思读给大家吗?

总结学法;你是怎样体会出句子深层的含义?(先看字面上的意思。再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

(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①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指名读,背诵。

(5)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①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

②你能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分小组选读其中一首古诗,试着品一品这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③集体交流,汇报

(6)布置自学

你能用这种方法自学下面两首古诗吗?自己记写生字,提出不懂的问题。

作业:背诵古诗、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感受诗歌的意境,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的情绪和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教师板书诗题:题临安邸示儿)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这课还有两个生字,你能记住吗?

4.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相同:

①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随机让学生说说对南宋的了解,教师随机补充南宋王朝贪图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复失地的史实。

②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不同:

①一个写的是南宋的权贵,一个是北宋遗民诗人

②一个借写景来表达情感,一个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学习《示儿》

①过渡:边塞自古多战事。宋朝,匈奴人终于攻破北宋首都汴梁。北方大片土地沦陷,谁了解这段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北宋遗民在做什么?

②指名朗读《示儿》,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③指名说说诗的大意。

④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再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展开不同想像:

满头白发的诗人在重病中,费力地爬起来,想着不能亲眼看到满怀悲愤,用颤抖的双手写下这首诗。

诗人重病在床,临终前费力地说出这首诗,作为遗嘱,说完就带着遗憾死去,但死不瞑目。

看到、听到这,你会怎么读?

⑤教师引导: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近二万四千个日日夜夜呀!

诗人从20岁,一直盼到85岁。这65年每一天作为北宋遗民是怎样度过的呢?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一读,你看到什么?

重点体会;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人就是这样,在眼泪中,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一直到死,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板书:死不瞑目盼统一)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什么?你又怎么读这首诗?

⑥小结:

这首诗,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感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话语,是千头万绪的。而诗人却不说别的家常话,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只叮嘱儿子们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告诉他。让我们满怀激情地齐声背诵这首古诗。

2.学习《题临安邸》

(1)过渡:就在诗人直到死还盼望统一时,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干什么去了?(男生齐读《题临安邸》)

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干什么去了?(女生齐读《题临安邸》)

那个令人心凉的南宋皇帝又干什么去了?(全班齐读《题临安邸》)

(2)讨论: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陆游至死没有盼到祖国的统一?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在对话交流中重点引导:

①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

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想像:这些权贵成天灯红酒绿,烂醉如泥,如行尸走肉。

引导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的后两句。

②体会直把杭州作汴州

插入资料:《清明上河图》,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你们看,这里的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这繁荣盛世毁于金人肆意践踏的铁蹄。

像他们现在这样,杭州不久也会成为第二个汴梁。(板书:醉生梦死丢江山)

③朗读古诗

(三)体会情感,总结全课

1.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一面是权贵们寻欢作乐一面是做为遗民的代表诗人临终还盼望祖国统一,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感想?(自由畅谈。)

2.有感情读两首古诗。

①当北方大片领土被匈奴人践踏,百姓们在匈奴人的铁蹄下或背井离乡,或被奴役,过着悲惨的生活时,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学生齐读《题临安邸》。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

②诗人在金兵的铁蹄下65年如一日,苦苦期盼、度日如年,临终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学生齐读《示儿》。透过这临终嘱托,你感受到诗人一颗怎样的心?

③这是两首各不相同的古诗,最大的相同点是什么?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是完全相同的。(板书:忧国忧民)

3.升华情感:

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死不瞑目、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作业:背诵古诗。默写《示儿》。

《山行》教案教学反思(篇2)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结合文后的注释,体会理解诗的大意思;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对于古诗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大体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了对古诗诗意的理解。

二、结合图片指导阅读,加深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想象画面朗读诗歌,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然后有人经过这里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读,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古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古诗学习很是重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接读、对读摇头晃脑读等,反复朗读古诗,从读通读懂,到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的意境。

《山行》教案教学反思(篇3)

教学目标

1、智能目标:

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3、技能目标: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

2、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

(生说话练习)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简介杜牧)(课件:杜牧)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是位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我们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对江南美景独有钟情,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回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领会,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幽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这位诗人就是──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二、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

3、小小组交流诗意。

4、检查自学效果:

谁愿意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呢?如:

我想请问──同学,……回答正确的同学有权请后面的同学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5、预设问题:

⑴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

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⑵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

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⑶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

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⑷“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

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写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三、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生提问)

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⑴“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

⑵“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你和杜爷爷在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此时你们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了呢?

⑶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是啊,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黄土茅舍已经很美了,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在晚霞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诗人置身这红艳艳似火的满山枫林中,激动不已,怎能不停下来细细观赏。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课件:枫树。)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枫树,边欣赏边想,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⑷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

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

是啊,二月的鲜花是红艳的,可在夕阳映照下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更红艳。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诗人更重要的是在赞美什么呢?(请注意“霜叶”的“霜”。经霜打过的叶子一般都是怎样的?可我们的枫叶呢?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枫叶那种不屈不饶,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

四、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闭眼,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

(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五、课外作业

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你和杜爷爷一起游览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山行》教案教学反思(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

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

《山行》教案教学反思(篇5)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提供充足时间,引导学生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而对于古诗文的体会、感悟,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肯定难以理解。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我出示事先抄写的小黑板,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想意境,悟诗情。

(4)背诗文,能默写。向学生介绍了作者杜牧,让学生自己解释了诗的题意。然后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结合词语手册理解个别难字,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也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二、注重课堂生成,调整教学方式:

学生四人小组学习完毕,我正想让学生交流小小组学习成果时,学生赵涵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诗中‘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写错了,应该是‘深浅’的‘深’。”我一听紧皱眉头,心想这首诗我教过多次,有许多孩子曾经把“生”写成了“深”,现在我还没有提醒,结果有孩子居然说认为诗中写错了呢?看到这样,我想一时回绝,告诉他应该写“生活”的“生”。但转念一想,这样不好,扼杀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于是我就把这个问题反抛给学生,问道:“同学们你们觉得怎样呢?有没有其他的看法?”没想到另一名学生刘子扬又举手说:“老师,用这个‘深’也可以,我在另一本书上看见过的。”面对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大家各抒己见。赞同用“深”的学生说:“有白云缭绕的地方,山一定很高,是深山老林,所以该用‘深’。”有的还引用了另一句诗来说明:“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与这里的“白云生处”的意思是一样的,都说明山很高。赞同用“生”的学生有的说:“用‘深’太死板了,白云缭绕,白云在升腾,在漂浮,好象有生命力一样。”有的说:“应该用‘生活’的‘生’。因为云很高,这表示产生白云的地方。”有的说:“‘有人家’让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虽然是深山,但也充满着生机,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还有的说:“作者看到深秋山林的景色那么美,霜叶比二月红花更美、更艳,春天是生机勃勃的,此时的秋天在作者的眼中也是生机勃勃的。”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我想:这节课孩子们的收获比我预期的还要大,因为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分析,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了。

在现实的课堂中,面对“意外”,教师不应固守预设,而应尊重学情,关注课堂生成,充分利用好课堂生成,力求在对话中生成“对话”,这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应有的情怀。对学情的'尊重是主体性原则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教师面对“意外”,不是避而不见,“让精彩悄悄溜走”,而是及时抓住并有效利用学生突发的疑惑,且适度“放大”,激发学生“潜心会文”的热情。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对话中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创新文本。

三、巧妙利用简笔画,帮助想象意境: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我就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画简笔画,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画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了几座房子)。然后有人经过着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涂上一些深红色的色彩表示枫树),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讲,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山行》教案教学反思(篇6)

教学目标

1、读懂《山行》,理解重点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诵。

2、运用诗画结合,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丰富对诗意的理解。

3、引领学生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感悟“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蕴。在情景交融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了解诗人:

师:课前,老师叫同学们去收集了有关大诗人杜牧的资料,现在请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他写的《山行》。

一、初读古诗,临写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生1:在山上行走。

生2:走在山路上。

师:(课件出示山行图、音乐。)是啊,就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一辆马车在山道上缓缓前行,身着一袭青衫的诗人正悠闲地坐在车上。山道两旁古木参天,黄叶翻飞。林间不时传来啾啾的鸟语,唧唧的虫鸣。山中的美景激起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便有了这首《山行》:

课件出示: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现在这首诗就在你的手中,请拿起笔像大书法家一样工工整整地抄写一遍。要求:正确、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生临贴抄写,在巡视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姿势。)

师:写好了可以轻轻朗读,边读边细细地品味。

(已写好的学生轻轻朗读,其他同学继续书写。)

师出示一学生作品:(实物投影)请大家放下笔,我们来看看,他的字写得又正确又漂亮,多好啊。赶紧检查一下自己,要是有错啊,悄悄地改正。

(生快速检查、改正。)

师对该生说:你的字写得这么棒,我想读起来肯定也不错,请你读一读。

师:恩,读得非常流利,要是再带点韵味就更好了。来,孩子们,拿起你的大作,咱们一起来读读。(课件出示山行图、音乐)要读出了诗的感觉,诗的味道来。

二、品读古诗,感悟

1、初悟古诗:

师:伴着悠扬的音乐,读着优美的诗歌,我们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静的山林,一处处秋天的美景纷纷呈现在眼前,你觉得此时最吸引诗人的会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再细细地读一读,可以借助书中的注释先想想诗句的意思,再考虑这个问题。(关闭音乐)

(生自由读诗,并思考。)

2、品读三、四句:

师:你发现了吗,在那么多的美景中最吸引诗人的是什么?

生1:在这么多美景中最吸引诗人的是枫树林。

生2:诗人最喜爱的是傍晚的枫林。

师:面对这片枫林他想到了什么?

生:这些枫叶比二月里鲜艳的花还要红。

课件出示: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那你能说说在你的印象中二月花是怎样的吗?

生1:非常艳丽、千姿百态。

生2:是千娇百媚的。

生3:是婀娜多姿的。

师:请连起来说。

生1:二月花是婀娜多姿的。

生2:二月花是多姿多彩的。

生3:二月花是姹紫嫣红的。

生4:二月花是万紫千红的。

生5:二月花是争奇斗艳的。

师:是啊,听着你们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一朵朵二月花在眼前竞相绽放,真是美不胜收啊!怪不得古往今来有那么多的诗人赞美过它。你还记得那些诗句吗?

生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哦,这是一枝生机勃勃的红杏!还有吗?

(一时记不起来了,是吗?没关系,老师找到了几句,有一句还和她说的一样呢,咱们一起来读读。)

课件出示诗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二月花的确是娇美、艳丽动人,(课件回到山行图、诗句)可诗人眼前的枫林好似沾着露珠的红玛瑙,又仿佛山坡上飞过的一团团流火,还宛如天边绚丽夺目的朝霞,使诗人情不自禁的发出这样的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啊,从一个“红于”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诗人对枫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谁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师:诗人是多么喜爱这片枫林啊,我们还能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诗人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

(生自由读,并思考。)

师:有了想法,可以轻轻地和同桌说一说。

(生自由交流。)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我从“停车”这个词看出诗人对枫树林的喜欢。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他特意把车停下来,来欣赏这片枫树林。

师:哦,他是因为喜爱这片枫林,所以把车停下来了。“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课件:诗句中的“坐”字变红。)

生:因为。

师:是啊,正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林,所以诗人才──停下车了静静欣赏。

3、诗画结合,品读一、二句:

师:那么诗人停车前看到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课件出示: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师:这样的景色美吗?

生:美。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我从“石径斜”三个字体会出小路弯弯曲曲的,用石头砌成的小路很美。

师:这是一种很古朴的美。你怎么知道这小路是弯弯曲曲的?

生1:因为那是山路。

师:诗句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呢?

生1:诗中说:“远上寒山石径斜(xie)”……

(众生有异议)

师:这个字我们平时读“xie”,在这首诗中为了押韵,我们把它读作“xie”。那这个“斜”是什么意思呢?

生2:是弯弯曲曲、崎岖不平。

师:(边作板画边问)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哪儿去呀?

生:山上。

师:还有什么让你感觉到非常美?

生3:我从“寒山”感受到,因为“寒山”是深秋时节的山,山上红一块,黄一块,绿一块,感觉比较美。

生4:我也从“寒山”感受到,秋天的时候树叶会飘到小路上。

生5:寒山的路上有叶子,马列车从叶子上碾过会有“沙沙”的声音。

生6:我从“白云深处有人家”感觉到很美。

师:“白云深处”的云是怎样的?

生7:很白很白的。

生8:朦朦胧胧的。

生9:我觉得白云像轻纱一样。

生:我觉得白云很薄很薄。

师:(边画边说)袅袅的白云似轻纱,似薄雾,若有若无,瞬息万变。而且在这白云深处还有什么呀?

生:隐隐约约的人家。

师: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

指名读: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4、整体感悟:

师:这些美景还不足以打动诗人的心,真正使诗人停下车来,陶醉其中的是什么呢?

生1:是枫林。

生2:是傍晚的枫林。

师:那么从这个“晚”字你又体会到什么呢?

生:天已经很晚了。

师:天已经很晚了,可诗人还……

生1:可诗人还停下车来欣赏,可见枫林是多么的迷人。

生2:这个“晚”是傍晚的意思。枫林在晚霞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美丽。

生3:虽然已经是傍晚了,山路是很崎岖的,天暗下来会很难走,可诗人还舍不得走。

师:因为这枫林实是……

生:太美了!

师:面对这样的美景,诗人会怎么吟诵这首诗呢?(课件出示整首诗)请先自己试一试,如果能加上表情,动作就更好了。

(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啊,我感觉到诗人已经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出示“枫林”贴在黑板上)请你再想一想面对着这样美丽的枫林,诗人会站在什么地方欣赏呢?谁来试一试。(手拿诗人图片)

生1:让诗人站得比较高:因为在山上,诗人可以把枫林看得更清楚。

生2:让诗人站在枫林里,站在枫树下,会有枫叶飘飘悠悠地落下来,像一只只美丽的红蝴蝶,感觉很美。

师:恩,我明白了,也许诗人仔细的端祥过每一片枫叶,也许他也远远的欣赏过这漫山的枫林,但无论走近,还是走远,无论在高处还是在树下,这枫林都让诗人深深的陶醉了。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首诗,读出诗人陶醉的感觉。

生齐读。

5、体会精神:

师:读着《山行》,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到,寒山石径很美,可诗人不曾停留,白云人家很美,可诗人不曾留恋,二月春花更美,可诗人独爱霜叶,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霜叶像晚霞,非常美丽。

师:可我们从诗中感受到诗人对霜叶的爱,不仅仅是一种喜爱,更可以说是一种偏爱,一份挚爱。难道这仅仅是因为它的颜色艳丽吗?

生1:因为那是在秋天,枫叶的美是独一无二的。

生2:因为枫叶比二月花还要红,所以诗人喜欢它。

师:你想想,二月花有春风的吹拂,春雨的滋润,春晖的照耀,霜叶它有这些吗?它所有的只是萧萧的秋风,瑟瑟的秋雨和那如雪般寒冷的秋霜呀。从这儿你又能体会到点什么呢?

生3:霜叶的精神使人敬佩,是一种使人敬佩的美。

生4:枫叶很顽强。

生5:因为霜叶的生命力顽强,所以诗人喜欢它。

三、拓展读诗,延伸

师:你们看,这就是一首好诗啊,寥寥数语,却有景有情,令人回味无穷。唐代的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读了这首诗,心有所动,情难自抑,也写下了一首红叶诗《和杜录事题红叶》。

课件出示:

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

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

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

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

师:请大家拿出这首诗,自由地读一读,想想这首诗中的红叶是怎样的?理解时可借助老师送给你们的提示,当然在正确理解的前提下,所用的提示越少,说明你读诗的本领越强。

(生借助注释自学这首诗,师巡视指导。)

师:白居易诗中的枫叶美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1:枫叶的美从第二句诗中体现出来,因为漫山的红叶,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火红火红的,但却不是因为火才使它这样红的;又像盛开的鲜花红红的,但却没有等到春天就开放了。

生2:我觉得“连行排绛帐”给人的感觉也很美。因为一行接一行的树,就像排列成行的深红色的帐子。

生3:我觉得白居易诗中的红叶很美,可以从第三句看出来。飘落的树叶,就像剪碎的红色纱巾,一块块地飘呀飘,很美。

生4:这霜叶是在十月里,那时候很冷,它还那么红。

师:在诗人的眼中霜叶如火、如花、如绛帐、如红巾,是多么的美丽迷人啊。最令我感动的是最后一句,“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停下竹轿,迎着秋风欣赏这枫林美景的,只有我白居易和杜牧两个人啊。

(读着这句诗,你能感觉到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吗?)

生1:我觉得杜牧和白居易的关系十分的亲密。

生2:很友好。

生3:好象兄弟一样。

师:可你一定不知道,白居易比杜牧整整大了31岁,而且当时他们一个在江南,一个在江北,相距千里之遥。是什么使他们跨越了时间和地域的界限,成了那么亲密的朋友?

生1:是友谊。

生2:是诗。

生3:是枫叶。

师:是啊,是枫叶,是诗歌,是共同的志趣,使他们的心紧紧的贴在了一起。其实我们也可以和大诗人杜牧交朋友,(课件出示山行图、音乐)因为当我们走进这美丽的枫林,我们的心中也会涌起一种欣喜,一种感动。请拿起笔把你在枫林中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师:把你看到的美景有感情地告诉大家。

生1:枫叶红极了,似火又非火,令人忍不住驻足观看。

生2:枫林如火似霞,令人回味、赞叹。

生3:枫叶像烈火一样燃烧着,在夕阳的映衬下,镏金闪闪。

生4:一片片枫林张开了笑脸,在向我们打招呼呢。

四、总结读诗

师:孩子们,美丽的枫林在你们的笔下有了生命,我觉得此时你就是诗人,诗人就是你。站起来,让我们再次尽情的吟诵《山行》。

《山行》教案教学反思(篇7)

甘溪中心校 王维

教学目标: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揭题,指导书写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叫——赠刘景文。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另外一首古诗——山行。

2.简介作者,并让学生回顾杜牧写过的古诗。

3.指导书写:于、枫。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顺。

2.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

3.齐读全诗。

三、听看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看视频情境动画配诗歌朗诵,边听边看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学生自读想象。

2.指名说看到了什么。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提出问题。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重点体会“斜”“生出”,理解诗意。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思考: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师生齐读。

②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理解诗意。

③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④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板书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教学反思: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2)要求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巧妙的采用绘画方式,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结合文后的注释,体会理解诗的大体意思;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对于古诗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大体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了对古诗诗意的理解。

二、动手绘画,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画简笔画,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画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了几座房子)。然后有人经过这里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涂上一些深红色的色彩表示枫树),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讲,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

古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古诗学习很是重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接读、对读等,反复朗读古诗,从读通读懂,到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的意境。

《山行》教案教学反思(篇8)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学会写6个生字。

教学重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在读中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枫树叶卡片、一枝铅笔、写有古诗的白板纸。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

同学们,喜不喜欢听故事呀?老师今天就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好吗?唐朝啊,有一位大诗人,名叫杜牧,他非常喜欢到大自然中去欣赏美丽的景色。有一天呢,他坐在车里在山上行走的时候,看见了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了远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有几处人家呢!山路的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真美极了,它的颜色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团燃烧的烈火,实在是太迷人了,于是他把车子停了下来,细细地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并且还高兴地写了一首诗呢!诗的名字就叫《山行》,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古诗

1、你们想听老师配上音乐来读一读这首诗吗?

2、诗人杜牧只用了28个字,就把我们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全写下来了,景美诗更美!你们想读一读吗?跟着老师一行一行来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三、学习生字、诵读古诗

1、学习古诗第一行:

⑴这首诗呀,老师还给它配上了美丽的画面,你们看(出示第一幅图)谁能说说在这幅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⑵我们看,这正是深秋季节,深秋时节的高山会是什么样呢?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山上的树叶有深黄色的,有浅黄色的,还有红色的,真是五彩斑斓。山上还有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方伸展着。多美呀!那你们知道这幅画面说的是我们诗中的哪一行吗?

⑶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行诗。

⑷学习生字“远”:

①眼前的美景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上学期学过一首诗就叫《画》,还记得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个老朋友你还认识吗?

(出示“远”字字卡。)

②“远”字在这里也是指远近的意思,它是什么结构的字呢?我们在书写的时候应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呢?

③还有哪些生字是“辶”?

④我们再来读一读带有“远”字的那一行诗。

⑸学习生字“径”:

①这个字宝宝是我们的新朋友,它读作(jìng),拼读、齐读、开火车读。

②这个“径”字在诗中指小路的意思。山上的小路是用石头铺成的,我们叫它(石径),再读。

⑹学习生字“斜”:

①这条石头小路是什么样的呢?古诗中用了一个字来形容它,是哪个字?(出示字卡“斜”。)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②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这枝铅笔,这是(立),这样就是(斜)。

③诗中的这个“斜”字是弯弯曲曲的意思。

④你能给“斜”字组个词么?

⑤第一行诗的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来读,相信你们都得会更好!

2、学习古诗第二行:

⑴(大屏幕)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几户人家,这又是诗中的哪一行诗呢?

⑵齐读第二行。

⑶同学们想一想:

白云浮动,炊烟袅袅,当落日的余晖洒满整个山林的时候,你说这座山林美不美啊?

⑷这么漂亮的景色,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怎么读呢?这回我们把前两行连起来读一读。

⑸读的时候就像是你自己走在了林间的小路上一样,多美的景色啊,真让人陶醉啊!谁愿意再把这两行诗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3、学习古诗第三、四行:

⑴诗人走在石头铺成的小路上,他又看到了什么?

(道路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叶,很美丽。)

⑵说得真好,这么美的枫树林,杜牧实在是太喜欢了,他都不想走了,于是他把车子停了下来。下车后站在那里细细地欣赏这迷人的景色,这就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⑶学习生字“停”“亭”:

①诗人杜牧实在是太喜欢这深秋的美景了,于是把车子(停了下来),这个字就是“停车”的“停”。。

②为了更好地学习这个生字,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字。

(出示“亭”字字卡。)

③你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了吗?

④这个“亭”是哪个“亭”呢?它又是怎么来的呢?(演变):

古人看到了人站在一座亭子里,就照样子画了下来,我们来仔细观察,这像什么“(像亭子尖尖的角,下部分像人站在亭子里。)经过很多很多年的演变,变成了这样,最后又通过很长时间的演变就变成了现在要学习的“亭”字了。

⑤你能给这个“亭”字组词吗?

⑥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个“亭”字。

(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⑦那你能不能用左边的这个“亭”字来帮忙记住右边的这个“停”字呢?

⑧说得很清楚,说到“停”字,我们就真正停下来休息一下吧。大家一起来活动活动吧?

⑷学习生字“车”:

①活动之后,我们就要马上回来抓紧时间学习了,因为时间就像小马车一样,飞快地向前跑,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妙。这个字就是“小马车”的“车”字,(出示“车”字字卡),拼读音节,小组拼读。

②“车”字是一个简化字,在我国的古代写法和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

③大家看,这就是古时候的车,人们照着车的样子画了下来,同学们看像不像?仔细观察,这里像(车把,车辕,车轮。)后来经过很多很多年的演变变成了这样,这就是繁体的“车”,最后简化为我们今天学习的“车”字了。

④说一说带有“车”字的词语或成语。

⑤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车,对车也有很多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个“车”字。(大屏幕书写“车”。)看老师在黑板上书写,注意观察每一笔的位置。

⑥谁想读一读带有“车”字的那行诗?

⑸学习生字“霜”:

①诗人为什么把车子停下来了呢?他被什么所吸引了呢?

②具体地说是被那些秋霜打过的枫叶所吸引了,因为枫叶在经历了霜打之后它就会格外的红,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③这个字就是“秋霜“的“霜”,(出示“霜”字字卡。)拼读、齐读、小组读。

④这个字里面还有一个我们要学习的新部首。(雨字头)书空“雨头”。

⑤请同学们观察,当“雨”字变成“雨字头”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变化?

⑥带有“雨字头”的字还有很多,你能说出几个吗?

⑦谁能来分析一下“霜”字的结构?

⑧在深秋的早上,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地面上、草地上会有一层白色的东西,太阳一出来,它就没了,看见过吗?那就是“霜”。

⑨你们想不想看看那些被秋霜打过的枫叶啊?(图片欣赏)

⑩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和惊叹中,能看出来你们非常喜欢这美丽的枫叶,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想做点什么呢?

⑾如果我来到了这篇美丽的枫树林,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的后两行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⑿我们一起来诵读古诗的后两行好不好?

四、巩固生字

1、认读字卡:

⑴这些字宝宝我们都认识了,我们开火车来读一读这些生字。

⑵赵老师今天还为大家准备了几片美丽的枫叶呢?看,好看吗?枫叶的后面还藏着我们今天学习的字宝宝呢!谁想来摘枫叶、读字卡?

⑶现在我们把这些带有拼音的字卡拿掉,你还会读这首诗吗?(齐读)

⑷同学们非常喜欢这片枫树林,假如你来到了这里,心里多美啊!那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带着高兴的语气来读,要有感情来读。

2、游戏巩固:(小白兔过河)

同学们读得真好,山上美丽的风景不仅吸引了诗人,还吸引了一位特殊的朋友呢,大家看:是谁啊?他正准备上山看风景呢!可是面前的石头挡住了他的去路,我们快来助他吧。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杜牧领略了深秋时节枫树林的美丽风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也会发现它的美!

六、兴趣作业

今天的作业就是把这首诗背诵给你的家人听,注意要有感情地背诵。

《山行》教案教学反思(篇9)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智能目标:

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技能目标: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识字、写字。

2、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方法

1、教法:

引导自学、小组合作。

2、学法:

自主、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三、“扶放”结合学习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⑴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⑵再幻灯出示训练:

一条石头小路()。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⑶最后总结学习方法:

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⑴先指导学生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⑵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五、指导诵读诗句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

(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⑴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

⑵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六、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山行》教案教学反思(篇10)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1、智能目标:

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三、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老师介绍法。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五、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

(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⑴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

⑵读出节奏感,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六、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山行》教案教学反思(篇11)

一、自学

1.注释

①征铎(du):征,远行。铎,远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②槲(h):一种落叶乔木。槲寄生(《〈物种起源〉导言》)(补充:斛h,容器;檞jie,一种木质像松的树。)

③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明使明艳。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④凫(f):野鸭。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2、作者简介

温庭筠(yn)(812-870),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生在京兆鄠(h)县(今陕西户县)。才思敏捷,诗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又擅长填词,与韦庄并称温韦。是最早大量写词的作家。花间派鼻祖。

二、翻译

清早起来出行,马车上的铃铛响声不断,出门人想念家乡倍感悲伤。雄鸡唱茅草店外残月当空,布满寒霜的板桥上已留有人迹。槲树叶纷纷凋落,铺满山路;月光下驿站墙边的枳树花开得正鲜艳。于是,想到我昨夜梦会杜陵的故乡景色: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凫和雁布满了曲折的池塘,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

三、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时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名词组合也叫意象叠加,如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鸭,小桥流水人家)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末联点出主题:行旅中思念着长安。但这里不用通常的写法:直抒感情或发议论,而是同样在景物的描写中托寓对长安的怀念。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杜陵是长安城南的地名,凫、雁都是水鸟。梦想中的杜陵,鸟雁在曲折的池塘里到处游转,这正是诗人对长安的怀念。诗人写怀念长安,一般都是用以表现政治上的进取心,希望能在京城长安有所作为。温庭筠在诗中表现的,也是这个意思。

四、重点解说

1、关于故乡:作者的故乡本在山西太原,但曾在陕西西安东南即杜陵住过,所以末句把杜陵称为故乡。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手法上意象叠加;内容上深化主题,把道路辛苦,羁旅愁思的言外意扩大到更广泛的人群,让思想更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表达感情上通过清冷的环境烘托了人物内心的悲凉。

3、凫雁满回塘:对比,反映自己的孤单、愁苦。

五、背诵、默写

课后习题选解(参考)

1、(P47,3题)比较杜牧《长安晚秋》与杜甫的《登高》思想和意境的差异。

杜牧:抒发抱负难以施展的愁闷思想,意境上缺乏雄浑阔大的气象,凄恻低回。杜甫:表达长年漂泊、老病愁苦,沉郁顿挫,慷慨激越。

2、(P49,1题)《长安晚秋》写景的层次感。

景物有广狭、远近、高低的区别,层次感强。首联总览长安全景,是广;接着写星、雁、笛、楼、菊、莲,是狭;同时星、雁、笛、楼是远,菊、莲是近。星、雁、笛、楼又是仰观,是高,菊、莲又是俯察,是低。体现着时间转移,天色由暗而明的变化。传达了思乡之情,烘托了凄凉气氛。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事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3、(P49,2题)《商山早行》目前景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微霜初降,槲叶山路,枳花驿墙。言外意是道路辛苦,羁旅愁思。

4、(P50,3题)李商隐的无题诗

情感基调:深沉感伤,浓烈(深而专)凄清;成因:衰退的时代,不幸的个人遭遇;意象特征:通过闪烁不定的意象组合来传达感情,有两大常见的意象群,一是神仙世界、历史传说,如蓬山、瑶台、青鸟、紫鸾等;二是现实生活(多为女子),如凤尾罗、碧文帐、绣芙蓉等。这些意象有多种解释,可为仙境,可为道观,可象征宫廷。也是诗题隐约的原因之一。

《山行》教案教学反思(篇12)

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出示多媒体课件,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桂林山水相关的图片展示

二、揭示学法,理清脉络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

(3)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三、总结方法,自学感悟

思考题: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

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不要读作m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齐读古诗。

三、展开想象,悟诗情。

1、小朋友,你们可真了不起,那么快就不但会读古诗,而且已经知道了《江上渔者》这首诗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作者范仲淹是怎样写下这首古诗的吗?你们能猜测一下吗?学生猜测。

是不是和大家的猜测一样呢?请大家自由读读上面这段话。(多媒体出示句子: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于是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鱼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2、现在谁来说说作者在酒楼里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这其实就是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多媒体出示)

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客人很多,鲈鱼味道鲜美

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鲈鱼味道的鲜美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学生读

如果你是酒楼里的客人,当你吃了肉嫩味鲜的鲈鱼时,你会怎么说?学生交流:

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感受当时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学生齐读)

3、吃水不忘挖井人,同样吃鱼不忘打鱼人。你们读了这首古诗以后,脑海中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学生交流: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A、教师出示画面: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出示诗句)

看到了小船。教师:这是一艘怎样的船?(一艘小船;一艘像一片树叶一样的小船。)

看到了汹涌的波涛。教师:波涛汹涌和一片树叶,一个是多么的可怕,力大无比,一个是多么的柔弱,轻飘飘。这是多么的

看到了渔民的船,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教师:卷和打这两个词用得真好,我从卷和打两个动词体会到小船随时都有被浪打沉的危险。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捕鱼人随时都可能船毁人亡,渔民为了捕鱼随时都可能丢掉自己的性命。

哪位小朋友来通过朗读告诉我们自己看到的。学生朗读三、四两句。

B、看着这画面,看着这滚滚波涛,你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吃、住的艰难;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每次打鱼到回归,要经历很长的时间;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随时会遭强风雷暴的袭击;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有可能翻沉

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江上渔者也很辛苦,真是谁知盘中鱼,条条皆辛苦。呀!让我们齐读三、四两句。

4、写话:

教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位正在品尝美味鲈鱼的人,你肯定有很多话想对那些在汹涌的波涛中捕鱼的人说。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

学生写,交流。

5、朗读升华情感。

教师:面对着这汹涌的波涛,面对着在波涛中捕鱼的人,我们有很多话要说,那就让我们把这些话化成背诵吧!一起来背诵古诗《江上渔者》。

学生:读

《江上渔者》说课

《江上渔者》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范仲淹。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20个字),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江上往来的客人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面和江里渔者冒着风浪捕鱼的场景),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整首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在这首古诗的阅读教学中,为了能引导学生去感受古诗中所蕴涵的美,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以诵读古诗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欣赏古诗的美。具体来说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朗读中理解诗意

在出示古诗以后,我通过三步的朗读,第一步,将古诗读正确,在此基础上进行书写练习;第二步,试着读出古诗的味道;第三步,整体感知,让学生说说读了古诗以后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古诗的内容,感知古诗的意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忽略了古诗教学中的解释,不采用字字疏通,句句领会的教学方法,只要让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通过说画面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因为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正如杨振宁博士谈到的: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更多的不全懂。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

二、启发想象悟诗情

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黑格尔)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一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想象再现情境。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在学生理解往来的客人爱吃鲈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说说客人们会怎么说,让学生感受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为体会捕鱼的艰辛奠定基础。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两句诗的教学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通过给画面上添画小舟,让学生直面诗句,与诗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第二步,让学生想象江上渔者在风浪中捕鱼可能遇到哪些情况?引导学生感受渔者捕鱼的艰辛。

三、组合、写话,提升

在学生感受渔者捕鱼艰辛的基础上,通过与《悯农》的组合阅读,引导学生感受任何劳动成果都来之不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话,写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写的话其实就是自己内心想法的展现。

《山行》教学反思简短12篇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今天88教案网的编辑为大家推荐的是一篇关于“《山行》教学反思简短”的好文阅读,本文内容仅供您的参考!

《山行》教学反思简短【篇1】

《望庐山瀑布》及《山行》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写景类的古诗,所以只要让学生了解是的大意,不要求逐字讲解,应该大部分地让学生赏读,感受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与赞美。

《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山行》描写了深秋山间的景色,“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诗眼,也点明了作者喜爱枫叶的原因。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丰富学生古诗的积累,从唐诗的音韵和谐、用词精炼中受到熏陶感染;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爱祖国的教育。

课前,我准备了电脑课件,但因特殊原因未能在课上使用。于是采用了课文挂图,但我想效果肯定比不上flash动画那样生动、形象、有吸引力。

我设计,以回忆学过的古诗导入,以次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授课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两首诗的诗意,特别是个别字的理解,如“生——产生”“川——河流”“坐——由于,因为”等,能准确地汇报;学生还能体会诗中的好词佳句,如“挂”字化静为动,“飞”字描绘急流飞奔,“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瀑布壮丽、势不可挡的气魄,等等。这个环节,我是放手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然后探究合作学习:你喜欢哪首诗?或者喜欢诗的哪部分?喜欢就多读读,并读出自己的感受。但是,我的引导不到位。当学生已经回答出诗句好在哪里市,教师就应顺着这个线路,让学生充分地读,结合读再来讲讲诗写得好在哪,体现赏读的过程。

在扩展教学时,我让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写景类古诗,以丰富学生的古诗积累。但“多而不精”,即某生泛泛地读诗,没有更进一步的对诗意的理解。这一环节只要汇报3-4首有代表性的诗,让学生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的情感或意境,这样会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

在最后,我设计了一个互相积累的环节,就是让学生在速记是未记全的,或对某给学生的某首诗感兴趣的,可以下位来互相补充,充分达到积累的完整准确性,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创作的过程,值得在讲授其他课文中继续恰当应用。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大块环节设计的很好,基本符合新课标精神。但细节上还须认真加工、雕琢,这也需要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学习、摸索、积累经验。

《山行》教学反思简短【篇2】

山行 教学目标: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书写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你们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1、齐读诗题。 2、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

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把画送给大家,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教学反思 &n

bsp; 让学生在读中悟出诗的含义是我本节课的教学宗旨,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使学生的情感得以熏陶,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理解古诗。这节课在画画这一步骤上显得有点吃力,因为我们这个地区的学生的画画功底不是很好,如果我在课前为学生们准备一幅亲笔画的画,给学生一个范本也许会更好。

《山行》教学反思简短【篇3】

甘溪中心校 王维

教学目标: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揭题,指导书写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叫——赠刘景文。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另外一首古诗——山行。

2.简介作者,并让学生回顾杜牧写过的古诗。

3.指导书写:于、枫。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顺。

2.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

3.齐读全诗。

三、听看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看视频情境动画配诗歌朗诵,边听边看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学生自读想象。

2.指名说看到了什么。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提出问题。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重点体会“斜”“生出”,理解诗意。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思考: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师生齐读。

②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理解诗意。

③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④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板书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教学反思: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2)要求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巧妙的采用绘画方式,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结合文后的注释,体会理解诗的大体意思;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对于古诗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大体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了对古诗诗意的理解。

二、动手绘画,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画简笔画,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画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了几座房子)。然后有人经过这里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涂上一些深红色的色彩表示枫树),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讲,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

古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古诗学习很是重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接读、对读等,反复朗读古诗,从读通读懂,到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的意境。

《山行》教学反思简短【篇4】

宋朝的苏轼和唐朝的杜牧用独特的语言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我们先来看看苏轼的《赠刘景文》[出示诗句]。

一、自主学习

1、简介作者,解释题意

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赠刘景文》这首诗是作者赠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诗中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注意读准字音

3、老师请一位小老师带领大家读生字。[出示生字]

4、把这些生字放到诗句中会读吗?(个别读——齐读)[出示诗句]

5、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6、学生质疑(在诗句上划上横线)

7、小组合作学习,自主解决疑难问题

8、你们小组通过学习已经解决了哪些疑难?汇报交流

9、估计还有“擎雨盖”、“犹”、“傲霜枝”不能解决,教师利用课件帮助理解。[出示课件]

10、梳理诗句意思。(小组合作练说——交流汇报)

二、朗读激情

1、纵观整首诗,作者抓住秋天的哪些特点来写?[出示“荷尽”、“菊残”图]

2、他眼中的秋天是怎么样?说说理由。[出示“橙黄橘绿”图]

3、这么美好的秋天,假如能用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那该多好啊!

4、自由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齐读

5、读了诗歌,你最喜欢哪一句,能不能背给大家听

6、假如整首诗都能背就更好了(自由练——个别背——配乐朗诵)

三、拓展升华

1、古往今来写秋天的诗歌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子夜吴歌》、《灞上秋居》、《秋夕》等等,老师这里有一首《秋夕》请同学们自由读,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是写秋天的?都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出示《秋夕》 ]

2、学生自由读诗歌

3、交流汇报

4、同学们秋天是金色的,秋天是神秘的,秋天是丰收的,秋天是喜悦的,让我们用最饱满的热情来赞美秋天吧,齐诵《赠刘景文》。[出示《赠刘景文》]

5、秋有秋的丰满,春有春的华丽,夏有夏的激情,冬有冬的神韵,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还喜欢哪个季节呢?知道这个季节有哪些诗句吗?[出示春、夏、冬诗]

四、书写巩固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出示田字格]

2、观察字形,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几个字

3、老师示范

4、学生练唱

五、作业

1、收集有关秋天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2、挑战小老师背诵古诗《赠刘景文》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陶醉于宋朝苏轼所赞美的秋色里,领略了秋天果实累累的丰收景象,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秋天,看看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是怎样描写秋天的。一起来学习《山行》。《山行》是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上行走时看到深秋的美景而即兴写下的一首赞美了秋天的诗。

三、读通诗句

《山行》教学反思简短【篇5】

今天教学《山行》,开始时按课前预设,前两步都很顺利。第一步,出示枫叶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看到美丽的枫叶,学生热情一下子就上来,纷纷说“啊,真美啊!”当我问他们:“看了这些枫叶,你有什么感受时?”学生的小手举得老高,有的说:“这枫真是太美了,我真想去旅游,亲自看一看。”有的说:“我想把这些枫做成书签,把它珍藏起来。”有的说:“我想在上面美美地睡一觉。”第二步,出示诗文,学生自己练读,要读正确,读流利,再读出节奏。

但第三步出了问题,按照预设,是出示图片,先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再说说诗句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让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诗句。图上有什么景物,诗句写了哪些景物学生都能说出来,但是让说诗句的意思的时候就没几个人举手了,与第一步让学生说看了枫叶后的感受时的那份兴致、兴趣、热情相比,这一步就冷清了很多,只有一两个学生举手。

面对这种情况,我只能放弃原先的预设,耐心地给学生逐字地讲解起来。从“径”的意思到“石径”的意思,从“斜”理解到“远上”的语序,从“生”的“产生”意到诗中的“飘浮”意,最后再让学生将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说。就这两句诗的意思前前后后就花了十几分钟,导致后面还有几个教学步骤没有完成。

三年级古诗教学要达到何种程度?

《山行》教学反思简短【篇6】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结合文后的注释,体会理解诗的大意思;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对于古诗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大体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了对古诗诗意的理解。

二、结合图片指导阅读,加深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想象画面朗读诗歌,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然后有人经过这里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读,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古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古诗学习很是重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接读、对读摇头晃脑读等,反复朗读古诗,从读通读懂,到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的意境。

《山行》教学反思简短【篇7】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

《山行》教学反思简短【篇8】

1,古诗教学,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消化和吸收。首先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而后,又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除了诗人描绘的景物外还可能看到的景物,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大自然中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以及更深地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既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在无形中理解了诗意,内化了语言。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小组合作为古诗配画。适当的给予点拨和引导,增强了学生作画的信心。学生作画的过程,正是理解和感悟诗意的一种外在表现,他们的画再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画后的展示、说画、赏画更让他们由画之美自然地体味到诗之美。这样,学生至始至终置身于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遐想着,体验着,感悟着,徜徉着……

教学古诗,教师也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所以在今后我还要多阅读,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强文化底蕴,从而丰满自己的课堂。

《山行》教学反思简短【篇9】

今天教学第三课《古诗两首》中的《山行》。

《山行》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所作,它以丰富的想象、美好的意境和精炼的语言而流传至今。所以,本次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体会意境,这也是本次教学的难点。

体会古诗意境的前提,必须让学生熟读甚至背诵古诗,烂熟于心以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会水到渠成,那么诗中的意境自然而然会在脑海中浮现。所以,我对本次课文教学的安排首先是这样的:

一、熟读古诗,读中体会。

首先是让学生自由朗读:你是怎么理解的就用怎样的感情来读。然后,再让学生听范读,学生从老师的朗读和课文录音的朗读中感受古诗的朗读节奏,并把自己听到的节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标出来,再模仿范读的节奏反复读诗,直到熟读成诵。学生通过熟读,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时,再进行个别难懂字词的理解。

二、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古诗。

古诗中的有些字词跟现在的理解是不同的,例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让学生能真正弄懂这些词的含义,我想了很多办法。

一是结合图画:画面上一条小路弯弯曲曲一直向山林深处延伸,有一个人站立在枫林旁,抬头遥望……学生被眼前的画面所吸引,这时老师再配上一段旁白。

二是引导想象: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在一个充满凉意的山林里,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了远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山路的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的颜色真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实在是太美了,于是诗人杜牧就把车子停了下来,细细地欣赏着美丽的景色……通过刚才的引导,老师在这时再让学生逐字逐词对照理解,例如我问:“你们猜,‘小路弯弯曲曲’是诗中的那个词?(石径斜)‘伸向远方’对诗中的哪一句?(远上)‘白云飘浮的地方’对诗中的哪一句?(白云生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鲜艳’对诗中的哪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孩子们很快就找出了对应的诗句。

三是让学生身临其境:我让全班同学把自己都当作“杜牧”,然后我边创设情境边问:“小杜牧,你在这秋天的山林里看到了什么?”有的说看到了美丽如花的枫叶,有的说看到了弯弯曲曲通向远方的小路,余璇绚同学竟说她看到了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我抓住她的这几句话追问道:“你怎么看出是‘隐隐约约’呢?”她说:“我感觉是‘隐隐约约’”我鼓励她说:“你的感觉真好,能说出原因吗?”这时,戴浩然同学高举起小手,我请他回答,他说:“我从‘白云生处’这个地方知道是隐隐约约看得到,因为那些人家都被白云遮住了,不能看的很清楚。”“你真是说得太好了,这才是会读书的孩子!”我夸赞道。这时的孩子们完全沉浸在诗的意境中,他们被那美丽的意境所感染,这时,我再锦上添花:“这么美的景,这么美的诗,我们怎么读出它的美呢?”这时他们读起诗来,感情全有了。看着他们一个个眉飞色舞,摇头晃脑,我在心里笑了。

三、提供平台,争相展示

赛赛谁说得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对诗的理解。先是同桌互说,然后再选出代表比一比,说得好的同学上台来说。这一环节是水到渠成的事,孩子们都有自己的理解,都说的比较好。

《山行》教学反思简短【篇10】

这篇课离孩子们生活很近,默读预习之后,我让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不做任何限制,让学生忠于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大多数学生能说出文中写了多种吆喝,如卖花的、卖馄饨的、买硬面饽饽的、卖烤白薯的等。我就顺势追问:这么多的吆喝,作者是怎样做到娓娓道来一点也不芜杂的呢?一些学生就明白了老师问题的意图,说是因为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我故作惊讶:“是吗?请从文中找出一句依据来!”一部分学生先找到了找到第四自然段,我就让这些同学按顺序说出要喝的内容,学生就很快做到了整体把握了文章。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从简单问题入手,让学生轻松上路应该是激活语文课堂的基础吧。

然后,我想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吆喝。我放手让学生品味那些吆喝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感情。学生也能结合相关语句说出广告语言简洁、音韵和谐、突出商品特点、抓住了顾客的心理等。但孩子们大都没有设身处地去感受作者回忆这些吆喝时满含的情感。我就延续了开始的问题:这么多的吆喝,作者娓娓道来一点也不芜杂,如果作者反感吆喝,还能这样如数家珍吗?孩子们好像明白了,但却没有同学主动来谈。我举出“喝了蜜的大柿子”这一句,问同学们:“吆喝的是什么商品?”——“柿子。”“柿子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喝了蜜!”这吆喝才七个字,语言相当的简洁,既道出了所卖的商品,又传神形象的道出商品的特质——甜的像喝了蜜,不经意间就勾起了人的购买欲望,这样的吆喝没有今天商家促销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在简约中显示的是悠远散淡的意味。显示了作者对那种简单吆喝的留恋。我想这下大家该受到启发了吧?可我环顾四周,还是没有同学起来谈。我有些着急,看来我的启发有些“高处不胜寒”,那就让学生读一下?从最简单的入手吧,读!我要求学生读相关段落,从中标志作者感情的词语,很多同学比较被动地默读思考,过了一会儿才有学生举手表示找到了,诸如“讲究把挑子上的货品一样不漏的唱出来,用一副好嗓子招徕顾客”中的“讲究”“好嗓子”等词语看出作者对吆喝的欣赏;“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中的“精彩”也看出作者的喜爱情感……虽然最终也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我总觉得一点遗憾。课堂流程不能做到行云流水,牵一发而动全身,原因在哪儿?

下课后,我再读课文,看到了最简单的“葫芦儿——冰塔儿——”等吆喝的语句,发现其实可以用让孩子们模拟吆喝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认识拖腔带调为略带夸张的吆喝很有表现力,不仅有悠长的韵律,还能表现出吆喝着的心理。通过模拟等活动形式,既可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也应该能带动学生轻松深入文本理解作品的表达意图——既能体会浓郁北京地方特色,还可以认识破折号的表达作用,何乐而不为?为什么课堂上走了弯路?原因可能是出在教师身上,我们总想有精彩的课堂,却常常忽略对熟悉课文的仔细研读,就不易做到化复杂为简单;忽略对学生认知规律的深入研究,忽略语言文字形象表达的特色,拥有精彩课堂永远只能是梦想

《山行》教学反思简短【篇11】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我们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古诗,虽然是七律诗,但我们班的学生依然能做到熟读成诵,有一定的语感,并且知道一些常规的停顿。在这样的基础上,我没有像以往那样进行逐词逐句解释,而是抓住本诗画面感很浓的特点做了如下尝试:

抓住“生”字,感受意境:

在诗人杜牧眼中,这山中的美景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说到“白云生处有人家。”老师想把它画下来,应该在黑板上画上哪些景物?生:我觉得首先要画一座很远的山,要画白云和人家。随着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座远山。白云应该画在人家的哪里呢?有的学生说:“画在房子下面”,有的说:“画在山顶上”,有的说:“应该围绕在房子上,因为山很高,云在飘浮,房子只是隐隐约约而见。”“是啊,作者从飘浮的白云里隐隐约约地看到人家,所以作者用了“生”而不是“深”,要不就完全看不见了。”我接着说到。在后来的默写中没有学生写错字。

《山行》教学反思简短【篇12】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1、智能目标:

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三、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老师介绍法。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五、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

(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⑴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

⑵读出节奏感,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六、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山行》教学反思简短6篇


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完善好自己的教育方式,想使一堂课高效完美,必须准备教案。一份完整教案通常包括三部分:摘要、过程和反思。这份特别的“《山行》教学反思简短”定能让您满意,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山行》教学反思简短 篇1

教学目标

1、读懂《山行》,理解重点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诵。

2、运用诗画结合,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丰富对诗意的理解。

3、引领学生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感悟“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蕴。在情景交融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了解诗人:

师:课前,老师叫同学们去收集了有关大诗人杜牧的资料,现在请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他写的《山行》。

一、初读古诗,临写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生1:在山上行走。

生2:走在山路上。

师:(课件出示山行图、音乐。)是啊,就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一辆马车在山道上缓缓前行,身着一袭青衫的诗人正悠闲地坐在车上。山道两旁古木参天,黄叶翻飞。林间不时传来啾啾的鸟语,唧唧的虫鸣。山中的美景激起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便有了这首《山行》:

课件出示: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现在这首诗就在你的手中,请拿起笔像大书法家一样工工整整地抄写一遍。要求:正确、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生临贴抄写,在巡视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姿势。)

师:写好了可以轻轻朗读,边读边细细地品味。

(已写好的学生轻轻朗读,其他同学继续书写。)

师出示一学生作品:(实物投影)请大家放下笔,我们来看看,他的字写得又正确又漂亮,多好啊。赶紧检查一下自己,要是有错啊,悄悄地改正。

(生快速检查、改正。)

师对该生说:你的字写得这么棒,我想读起来肯定也不错,请你读一读。

师:恩,读得非常流利,要是再带点韵味就更好了。来,孩子们,拿起你的大作,咱们一起来读读。(课件出示山行图、音乐)要读出了诗的感觉,诗的味道来。

二、品读古诗,感悟

1、初悟古诗:

师:伴着悠扬的音乐,读着优美的诗歌,我们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静的山林,一处处秋天的美景纷纷呈现在眼前,你觉得此时最吸引诗人的会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再细细地读一读,可以借助书中的注释先想想诗句的意思,再考虑这个问题。(关闭音乐)

(生自由读诗,并思考。)

2、品读三、四句:

师:你发现了吗,在那么多的美景中最吸引诗人的是什么?

生1:在这么多美景中最吸引诗人的是枫树林。

生2:诗人最喜爱的是傍晚的枫林。

师:面对这片枫林他想到了什么?

生:这些枫叶比二月里鲜艳的花还要红。

课件出示: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那你能说说在你的印象中二月花是怎样的吗?

生1:非常艳丽、千姿百态。

生2:是千娇百媚的。

生3:是婀娜多姿的。

师:请连起来说。

生1:二月花是婀娜多姿的。

生2:二月花是多姿多彩的。

生3:二月花是姹紫嫣红的。

生4:二月花是万紫千红的。

生5:二月花是争奇斗艳的。

师:是啊,听着你们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一朵朵二月花在眼前竞相绽放,真是美不胜收啊!怪不得古往今来有那么多的诗人赞美过它。你还记得那些诗句吗?

生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哦,这是一枝生机勃勃的红杏!还有吗?

(一时记不起来了,是吗?没关系,老师找到了几句,有一句还和她说的一样呢,咱们一起来读读。)

课件出示诗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二月花的确是娇美、艳丽动人,(课件回到山行图、诗句)可诗人眼前的枫林好似沾着露珠的红玛瑙,又仿佛山坡上飞过的一团团流火,还宛如天边绚丽夺目的朝霞,使诗人情不自禁的发出这样的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啊,从一个“红于”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诗人对枫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谁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师:诗人是多么喜爱这片枫林啊,我们还能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诗人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

(生自由读,并思考。)

师:有了想法,可以轻轻地和同桌说一说。

(生自由交流。)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我从“停车”这个词看出诗人对枫树林的喜欢。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他特意把车停下来,来欣赏这片枫树林。

师:哦,他是因为喜爱这片枫林,所以把车停下来了。“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课件:诗句中的“坐”字变红。)

生:因为。

师:是啊,正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林,所以诗人才──停下车了静静欣赏。

3、诗画结合,品读一、二句:

师:那么诗人停车前看到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课件出示: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师:这样的景色美吗?

生:美。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我从“石径斜”三个字体会出小路弯弯曲曲的,用石头砌成的小路很美。

师:这是一种很古朴的美。你怎么知道这小路是弯弯曲曲的?

生1:因为那是山路。

师:诗句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呢?

生1:诗中说:“远上寒山石径斜(xie)”……

(众生有异议)

师:这个字我们平时读“xie”,在这首诗中为了押韵,我们把它读作“xie”。那这个“斜”是什么意思呢?

生2:是弯弯曲曲、崎岖不平。

师:(边作板画边问)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哪儿去呀?

生:山上。

师:还有什么让你感觉到非常美?

生3:我从“寒山”感受到,因为“寒山”是深秋时节的山,山上红一块,黄一块,绿一块,感觉比较美。

生4:我也从“寒山”感受到,秋天的时候树叶会飘到小路上。

生5:寒山的路上有叶子,马列车从叶子上碾过会有“沙沙”的声音。

生6:我从“白云深处有人家”感觉到很美。

师:“白云深处”的云是怎样的?

生7:很白很白的。

生8:朦朦胧胧的。

生9:我觉得白云像轻纱一样。

生:我觉得白云很薄很薄。

师:(边画边说)袅袅的白云似轻纱,似薄雾,若有若无,瞬息万变。而且在这白云深处还有什么呀?

生:隐隐约约的人家。

师: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

指名读: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4、整体感悟:

师:这些美景还不足以打动诗人的心,真正使诗人停下车来,陶醉其中的是什么呢?

生1:是枫林。

生2:是傍晚的枫林。

师:那么从这个“晚”字你又体会到什么呢?

生:天已经很晚了。

师:天已经很晚了,可诗人还……

生1:可诗人还停下车来欣赏,可见枫林是多么的迷人。

生2:这个“晚”是傍晚的意思。枫林在晚霞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美丽。

生3:虽然已经是傍晚了,山路是很崎岖的,天暗下来会很难走,可诗人还舍不得走。

师:因为这枫林实是……

生:太美了!

师:面对这样的美景,诗人会怎么吟诵这首诗呢?(课件出示整首诗)请先自己试一试,如果能加上表情,动作就更好了。

(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啊,我感觉到诗人已经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出示“枫林”贴在黑板上)请你再想一想面对着这样美丽的枫林,诗人会站在什么地方欣赏呢?谁来试一试。(手拿诗人图片)

生1:让诗人站得比较高:因为在山上,诗人可以把枫林看得更清楚。

生2:让诗人站在枫林里,站在枫树下,会有枫叶飘飘悠悠地落下来,像一只只美丽的红蝴蝶,感觉很美。

师:恩,我明白了,也许诗人仔细的端祥过每一片枫叶,也许他也远远的欣赏过这漫山的枫林,但无论走近,还是走远,无论在高处还是在树下,这枫林都让诗人深深的陶醉了。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首诗,读出诗人陶醉的感觉。

生齐读。

5、体会精神:

师:读着《山行》,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到,寒山石径很美,可诗人不曾停留,白云人家很美,可诗人不曾留恋,二月春花更美,可诗人独爱霜叶,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霜叶像晚霞,非常美丽。

师:可我们从诗中感受到诗人对霜叶的爱,不仅仅是一种喜爱,更可以说是一种偏爱,一份挚爱。难道这仅仅是因为它的颜色艳丽吗?

生1:因为那是在秋天,枫叶的美是独一无二的。

生2:因为枫叶比二月花还要红,所以诗人喜欢它。

师:你想想,二月花有春风的吹拂,春雨的滋润,春晖的照耀,霜叶它有这些吗?它所有的只是萧萧的秋风,瑟瑟的秋雨和那如雪般寒冷的秋霜呀。从这儿你又能体会到点什么呢?

生3:霜叶的精神使人敬佩,是一种使人敬佩的美。

生4:枫叶很顽强。

生5:因为霜叶的生命力顽强,所以诗人喜欢它。

三、拓展读诗,延伸

师:你们看,这就是一首好诗啊,寥寥数语,却有景有情,令人回味无穷。唐代的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读了这首诗,心有所动,情难自抑,也写下了一首红叶诗《和杜录事题红叶》。

课件出示:

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

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

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

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

师:请大家拿出这首诗,自由地读一读,想想这首诗中的红叶是怎样的?理解时可借助老师送给你们的提示,当然在正确理解的前提下,所用的提示越少,说明你读诗的本领越强。

(生借助注释自学这首诗,师巡视指导。)

师:白居易诗中的枫叶美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1:枫叶的美从第二句诗中体现出来,因为漫山的红叶,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火红火红的,但却不是因为火才使它这样红的;又像盛开的鲜花红红的,但却没有等到春天就开放了。

生2:我觉得“连行排绛帐”给人的感觉也很美。因为一行接一行的树,就像排列成行的深红色的帐子。

生3:我觉得白居易诗中的红叶很美,可以从第三句看出来。飘落的树叶,就像剪碎的红色纱巾,一块块地飘呀飘,很美。

生4:这霜叶是在十月里,那时候很冷,它还那么红。

师:在诗人的眼中霜叶如火、如花、如绛帐、如红巾,是多么的美丽迷人啊。最令我感动的是最后一句,“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停下竹轿,迎着秋风欣赏这枫林美景的,只有我白居易和杜牧两个人啊。

(读着这句诗,你能感觉到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吗?)

生1:我觉得杜牧和白居易的关系十分的亲密。

生2:很友好。

生3:好象兄弟一样。

师:可你一定不知道,白居易比杜牧整整大了31岁,而且当时他们一个在江南,一个在江北,相距千里之遥。是什么使他们跨越了时间和地域的界限,成了那么亲密的朋友?

生1:是友谊。

生2:是诗。

生3:是枫叶。

师:是啊,是枫叶,是诗歌,是共同的志趣,使他们的心紧紧的贴在了一起。其实我们也可以和大诗人杜牧交朋友,(课件出示山行图、音乐)因为当我们走进这美丽的枫林,我们的心中也会涌起一种欣喜,一种感动。请拿起笔把你在枫林中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师:把你看到的美景有感情地告诉大家。

生1:枫叶红极了,似火又非火,令人忍不住驻足观看。

生2:枫林如火似霞,令人回味、赞叹。

生3:枫叶像烈火一样燃烧着,在夕阳的映衬下,镏金闪闪。

生4:一片片枫林张开了笑脸,在向我们打招呼呢。

四、总结读诗

师:孩子们,美丽的枫林在你们的笔下有了生命,我觉得此时你就是诗人,诗人就是你。站起来,让我们再次尽情的吟诵《山行》。

《山行》教学反思简短 篇2

宋朝的苏轼和唐朝的杜牧用独特的语言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我们先来看看苏轼的《赠刘景文》[出示诗句]。

一、自主学习

1、简介作者,解释题意

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赠刘景文》这首诗是作者赠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诗中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注意读准字音

3、老师请一位小老师带领大家读生字。[出示生字]

4、把这些生字放到诗句中会读吗?(个别读——齐读)[出示诗句]

5、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6、学生质疑(在诗句上划上横线)

7、小组合作学习,自主解决疑难问题

8、你们小组通过学习已经解决了哪些疑难?汇报交流

9、估计还有“擎雨盖”、“犹”、“傲霜枝”不能解决,教师利用课件帮助理解。[出示课件]

10、梳理诗句意思。(小组合作练说——交流汇报)

二、朗读激情

1、纵观整首诗,作者抓住秋天的哪些特点来写?[出示“荷尽”、“菊残”图]

2、他眼中的秋天是怎么样?说说理由。[出示“橙黄橘绿”图]

3、这么美好的秋天,假如能用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那该多好啊!

4、自由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齐读

5、读了诗歌,你最喜欢哪一句,能不能背给大家听

6、假如整首诗都能背就更好了(自由练——个别背——配乐朗诵)

三、拓展升华

1、古往今来写秋天的诗歌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子夜吴歌》、《灞上秋居》、《秋夕》等等,老师这里有一首《秋夕》请同学们自由读,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是写秋天的?都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出示《秋夕》 ]

2、学生自由读诗歌

3、交流汇报

4、同学们秋天是金色的,秋天是神秘的,秋天是丰收的,秋天是喜悦的,让我们用最饱满的热情来赞美秋天吧,齐诵《赠刘景文》。[出示《赠刘景文》]

5、秋有秋的丰满,春有春的华丽,夏有夏的激情,冬有冬的神韵,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还喜欢哪个季节呢?知道这个季节有哪些诗句吗?[出示春、夏、冬诗]

四、书写巩固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出示田字格]

2、观察字形,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几个字

3、老师示范

4、学生练唱

五、作业

1、收集有关秋天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2、挑战小老师背诵古诗《赠刘景文》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陶醉于宋朝苏轼所赞美的秋色里,领略了秋天果实累累的丰收景象,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秋天,看看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是怎样描写秋天的。一起来学习《山行》。《山行》是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上行走时看到深秋的美景而即兴写下的一首赞美了秋天的诗。

三、读通诗句

《山行》教学反思简短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诗六个生字,认识二类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这首古诗。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理解本诗的意思和作者创作意图。

3.体会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与喜爱之请。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意,体会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与喜爱之请。

展示庐山瀑布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可以联系自己积累的有关古诗、名句等。

二、小组学习本诗中的生字。

1.庐:简陋的房子;姓。(注意里边不是卢)。组词:庐山、庐舍、茅庐。

2.三顾茅庐:1.原指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接受邀请,就任军师,首战用计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兵,立下了战功。2引申为刚走上社会或工作岗位,经验不足。

3.瀑:瀑布、飞瀑。炉:火炉、锅炉、炉子。遥:遥远、摇不可及、遥控。疑:怀疑、疑问、质问。银:银河、银色、白银、银子、银两。

三、小组合作,根据预习资料和书中主力理解诗意。

2.香炉:指香炉峰,是庐山西北部的一座高峰。它山峰形状尖而圆,峰上烟云聚伞缭绕,就像一座香炉,因此得名。

六、古诗大擂台,背一背,看谁会背的李白的诗多。

七、补充《早发白帝城》。

诗意:黎明,为我送行;彩云,笼罩着白帝城。一叶轻快的小舟,会把我带到千里外的江陵,两岸的猿猴,不停啼叫。小舟载着我的欢乐,穿过了,重重高山,重重险峻。

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帝山上。东汉末公孙述据此,据称殿前井内首有白龙跃出,囚自称白帝,称山为白帝山。城为白帝城。

八、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山行》教学反思简短 篇4

《望庐山瀑布》及《山行》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写景类的古诗,所以只要让学生了解是的大意,不要求逐字讲解,应该大部分地让学生赏读,感受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与赞美。

《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山行》描写了深秋山间的景色,“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诗眼,也点明了作者喜爱枫叶的原因。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丰富学生古诗的积累,从唐诗的音韵和谐、用词精炼中受到熏陶感染;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爱祖国的教育。

课前,我准备了电脑课件,但因特殊原因未能在课上使用。于是采用了课文挂图,但我想效果肯定比不上flash动画那样生动、形象、有吸引力。

我设计,以回忆学过的古诗导入,以次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授课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两首诗的诗意,特别是个别字的理解,如“生——产生”“川——河流”“坐——由于,因为”等,能准确地汇报;学生还能体会诗中的好词佳句,如“挂”字化静为动,“飞”字描绘急流飞奔,“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瀑布壮丽、势不可挡的气魄,等等。这个环节,我是放手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然后探究合作学习:你喜欢哪首诗?或者喜欢诗的哪部分?喜欢就多读读,并读出自己的感受。但是,我的引导不到位。当学生已经回答出诗句好在哪里市,教师就应顺着这个线路,让学生充分地读,结合读再来讲讲诗写得好在哪,体现赏读的过程。

在扩展教学时,我让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写景类古诗,以丰富学生的古诗积累。但“多而不精”,即某生泛泛地读诗,没有更进一步的对诗意的理解。这一环节只要汇报3-4首有代表性的诗,让学生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的情感或意境,这样会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

在最后,我设计了一个互相积累的环节,就是让学生在速记是未记全的,或对某给学生的某首诗感兴趣的,可以下位来互相补充,充分达到积累的完整准确性,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创作的过程,值得在讲授其他课文中继续恰当应用。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大块环节设计的很好,基本符合新课标精神。但细节上还须认真加工、雕琢,这也需要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学习、摸索、积累经验。

《山行》教学反思简短 篇5

这篇课离孩子们生活很近,默读预习之后,我让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不做任何限制,让学生忠于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大多数学生能说出文中写了多种吆喝,如卖花的、卖馄饨的、买硬面饽饽的、卖烤白薯的等。我就顺势追问:这么多的吆喝,作者是怎样做到娓娓道来一点也不芜杂的呢?一些学生就明白了老师问题的意图,说是因为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我故作惊讶:“是吗?请从文中找出一句依据来!”一部分学生先找到了找到第四自然段,我就让这些同学按顺序说出要喝的内容,学生就很快做到了整体把握了文章。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从简单问题入手,让学生轻松上路应该是激活语文课堂的基础吧。

然后,我想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吆喝。我放手让学生品味那些吆喝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感情。学生也能结合相关语句说出广告语言简洁、音韵和谐、突出商品特点、抓住了顾客的心理等。但孩子们大都没有设身处地去感受作者回忆这些吆喝时满含的情感。我就延续了开始的问题:这么多的吆喝,作者娓娓道来一点也不芜杂,如果作者反感吆喝,还能这样如数家珍吗?孩子们好像明白了,但却没有同学主动来谈。我举出“喝了蜜的大柿子”这一句,问同学们:“吆喝的是什么商品?”——“柿子。”“柿子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喝了蜜!”这吆喝才七个字,语言相当的简洁,既道出了所卖的商品,又传神形象的道出商品的特质——甜的像喝了蜜,不经意间就勾起了人的购买欲望,这样的吆喝没有今天商家促销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在简约中显示的是悠远散淡的意味。显示了作者对那种简单吆喝的留恋。我想这下大家该受到启发了吧?可我环顾四周,还是没有同学起来谈。我有些着急,看来我的启发有些“高处不胜寒”,那就让学生读一下?从最简单的入手吧,读!我要求学生读相关段落,从中标志作者感情的词语,很多同学比较被动地默读思考,过了一会儿才有学生举手表示找到了,诸如“讲究把挑子上的货品一样不漏的唱出来,用一副好嗓子招徕顾客”中的“讲究”“好嗓子”等词语看出作者对吆喝的欣赏;“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中的“精彩”也看出作者的喜爱情感……虽然最终也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我总觉得一点遗憾。课堂流程不能做到行云流水,牵一发而动全身,原因在哪儿?

下课后,我再读课文,看到了最简单的“葫芦儿——冰塔儿——”等吆喝的语句,发现其实可以用让孩子们模拟吆喝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认识拖腔带调为略带夸张的吆喝很有表现力,不仅有悠长的韵律,还能表现出吆喝着的心理。通过模拟等活动形式,既可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也应该能带动学生轻松深入文本理解作品的表达意图——既能体会浓郁北京地方特色,还可以认识破折号的表达作用,何乐而不为?为什么课堂上走了弯路?原因可能是出在教师身上,我们总想有精彩的课堂,却常常忽略对熟悉课文的仔细研读,就不易做到化复杂为简单;忽略对学生认知规律的深入研究,忽略语言文字形象表达的特色,拥有精彩课堂永远只能是梦想

《山行》教学反思简短 篇6

今天教学《山行》,开始时按课前预设,前两步都很顺利。第一步,出示枫叶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看到美丽的枫叶,学生热情一下子就上来,纷纷说“啊,真美啊!”当我问他们:“看了这些枫叶,你有什么感受时?”学生的小手举得老高,有的说:“这枫真是太美了,我真想去旅游,亲自看一看。”有的说:“我想把这些枫做成书签,把它珍藏起来。”有的说:“我想在上面美美地睡一觉。”第二步,出示诗文,学生自己练读,要读正确,读流利,再读出节奏。

但第三步出了问题,按照预设,是出示图片,先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再说说诗句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让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诗句。图上有什么景物,诗句写了哪些景物学生都能说出来,但是让说诗句的意思的时候就没几个人举手了,与第一步让学生说看了枫叶后的感受时的那份兴致、兴趣、热情相比,这一步就冷清了很多,只有一两个学生举手。

面对这种情况,我只能放弃原先的预设,耐心地给学生逐字地讲解起来。从“径”的意思到“石径”的意思,从“斜”理解到“远上”的语序,从“生”的“产生”意到诗中的“飘浮”意,最后再让学生将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说。就这两句诗的意思前前后后就花了十几分钟,导致后面还有几个教学步骤没有完成。

三年级古诗教学要达到何种程度?

古诗《山行》的教学设计集锦


加班加点赶写文档已不见怪了,写作时前总想寻找一些范文借鉴。优秀的范文能够让我们脑洞大开,你是否正在其他地方寻找范文呢?88教案网的编辑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古诗《山行》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古诗《山行》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讲故事,让学生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感受诗人作诗时的情景。

(二)介绍《山行》诗人。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内容。

(一)配乐范读古诗,让学生在老师的范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味。

(二)学生自由读诗。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 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 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 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 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 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 配乐齐读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四)看枫叶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像,练习说话。

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和惊叹中,能看出你们很喜欢这美丽的枫叶,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会怎么样呢?

假如我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我会忍不住吟诵起这首诗的后两句——

三、作业

1、背诵《山行》,并能说说意思。

2、默写古诗。

古诗《山行》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背诵其它写秋的古诗。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导语;丰收的秋天令人欣喜,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样的景像呢

3.出示教学挂图。

4.讲枫林美。(要求用上学过的词汇)层林尽染叠翠流金

5.诗人是怎样描绘这美景呢

6.自由读诗《山行》

7.找出生字。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组词认读。石径斜坡枫林于是

3.出示生字果树一棵测认读情况。

4.指导书写。于首枫(注意首字下面是自而不是白)

三、学习诗歌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听录音,画出节奏.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3.自由读诗、齐读后找出疑难之处。

4.略知诗意。

(1)课件演示山路弯弯曲曲伸向深山的情况。诗意;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走向秋天的深山。

(2)提问:秋天的山里有什么呢(看图)有寒冷的秋风、飘飘的白云、几户人家、火红的枫林

(3)诗人登上寒冷的山坐在石头上是为了看什么(火红的枫林)

(4)引导:能否读出诗人爱看枫林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出示春花与枫叶比较图。谁红枫叶比二月花(春花)还红。

(6)了解二月之意;二月即春天。

(7)教师在学生讲后归纳诗意。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登上秋天的深山,

在飘着白云的地方居住着人家。

停下车是因为爱这傍晚的枫林,

秋天的霜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红。

(8)出示平时的枫叶与经霜的枫叶进行对比.认识霜叶红的原因。

5.朗读诗歌。

(1)这时候的枫林像什么(火炬、花海)

(2)这么美的枫林该怎么读(读出快乐、欢喜)

6.齐诵诗歌。注意重读以下词语:寒山石径斜生处枫林晚二月花

7.背诵祷歌。

四、拓展学习

一、背诵课外搜集的写秋的侍

作业设计

一、背诵古诗

二、看拼音写词语。

yishoufenglingyushi

()()()

教学反馈

古诗《山行》的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的古诗两首中《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杜牧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秋天的景色描绘的绚丽动人,既写出了枫叶的色彩,又赞美了枫叶不畏严寒、傲慢独立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深深爱恋之情。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一个生字,理解四个新词语的意思。

2、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描写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诗中描绘的秋景和作者写诗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四、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古诗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

有关的课件、课前收集有关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

六、课时准备: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大自然是个万花筒,随着季节的更迭,不断的变换着它美丽的容颜。那还等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大自然一睹它的芳容吧!

在这绚丽多姿的季节中,你最喜欢哪个?请你用课前收集的诗句赞美一番。

瞧同学们说得这么起劲,老师也忍不住要加入你们的行列,也给你们带来了一首诗(板书:山行)(课件出示诗)同学们想读吗?赶紧读吧。

2、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诗。

(2)谁愿意读给全班同学听一听,谁还想读?

老师听得还不过瘾,同桌一起来读一读。

四人小组来试试

都说人多力量大,一组同学来如何?

还想读的同学一起来。

3、感知诗意,体会诗境。

导入:听同学们读得这么有感情,老师也忍不住来表现一下,行吗?(师范读)

跟着老师一路游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随学生所说随机教学)

(1)生:看到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教学: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a:寒山:理理解这个词吗?(能向同学介绍介绍你是怎样学懂的吗?)

b:石径:这是怎样的石径?课文用哪个词修饰它?你是怎样理解的?石径斜就是……

我们再读读这句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意思呢?

c:白云生处有人家又是怎样的画面?谁能将它美美的描述出来。请你读一读,我们也跟着作者去看一看。(播放课件)你看到了吗?那把它读出来吧!

让我们再来欣赏欣赏,引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2)这么美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驱车前往一探究竟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一幅美景?)

生:霜叶

①霜叶就是……是呀,霜叶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道奇丽的风景线,经霜打之后就有了火红的枫叶。请再读诗句,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二月花是什么季节的花?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吗?

是呀,春花使五颜六色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这么美的春花在杜牧眼里却远远比不上那似火的霜叶。这是为什么呢?请再读诗句,或许会有所发现哦。

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爱

爱到何种程度,你体会到了吗 ?请把它读出来,还有更喜欢的吗?(请一两个学生读)

在傍晚夕阳的映衬下,那枫树林越发显得火红,不由得使作者驻足欣赏,久久不愿离去,不仅如此,还给我们留下了这千古绝句,让我们也来欣赏欣赏。(播放课件)

④你被吸引了吗 ?是呀,这么美的霜叶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也有诗句:“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可这都比不上杜牧笔下红的似火,艳的连二月春花也无法比拟的霜叶。

面对这一派迷人的景色,请再次抒发内心的情感。请生读诗句。个别读,合作读(这么美的风景,如果邀请你的好朋友一起欣赏,感觉是否会更好呢?)男女生赛读(看谁感受到的更美)

⑤在跟随作者美美的游览一番后,让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试着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更深的感受作者眼里的春天。请生先说感受再读诗。

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春天?请把它读出来。

5、回归整体,体会借景抒情

6、小结

今天我们跟着诗人去感受了别出一番的秋景图,让我们觉得秋天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了解的。

八、练习设计

1、背诵诗歌,要求默写一遍。

2、改变人物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写下自己一夜的的所见、所闻、所感。

九、自我反思:

教学《山行》这首诗,我先引导学生解释诗题,并且简单地介绍了被称为“小李杜”的杜牧,激发学生对作者的敬佩之意,使他们产生想学习这首诗的强烈愿望。然后就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观察文中插图来初步感知诗句的意思,力求读懂诗的基本内容。从学生自学的表现来看,难不是难在查字典,而是难在查了字典后,不知道如何选择字词的义项,也就是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能力有待加强。

指名请学生起来朗读这首诗,请同桌进行点评或者比赛读。这两首诗读得正确、流利基本上没什么太大的问题,而引导他们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音韵之美却是比较困难的。熟读的基础上,我请学生把自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他们提出了“斜、生、坐、于”这几个词需要帮助,我的心里暗暗高兴,小家伙们还不错嘛,善于发现问题也是一种优秀的学习能力。及时表扬了刚才提问题的几个同学,接着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讲解这几个词。扫清了理解障碍之后,请表达能力比较好的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意,效果还是挺好的。

古诗《山行》的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随诗句认识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3、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想象深秋山林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随诗句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想象深秋山林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出示挂图)。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山行》。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杜牧。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并将生字读三遍。

(3)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

(4)同桌互读课文。

2、检查自读。

(1)抽读生字卡(指名、开火车读、齐读)

(2)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3)教师示范读课文。

(4)齐读课文。

三、导读,初步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二行。

(1)师范读。

(2)生自由读。说说你想知道些什么?

(3)教师讲解:

“寒”寒冷,点明季节是深秋。

“石径斜”高而缓的山势,坡度不大,所以可以乘车游山。 “生”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说明山很高。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里描绘的景象。

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地方有一处人家,炊烟袅袅。

(5)指名读、齐读。

2、学习第三、四行。

(1)指名读。

(2)生自由读。说说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3)教师讲解:

“坐”因为。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里描绘的景象。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是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3、分组读第三、四行诗。

4、指导朗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女生读。

(4)男生读。

(5)齐读。

四、指导背诵全诗。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试背。

(3)指名背。

(4)对不准确的地方教师进行指导。

(5)男女生背诵比赛。

(6)齐背。

五、作业设计。

背诵全诗。

古诗《山行》的教学设计 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古代书籍的阅读方式,对古诗诵读活动有兴趣。

2、会有表情地朗诵七言绝句,初步有顺序地摆放诗句。

3、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5、引导幼儿在古诗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1、大图书一本,《山行》音乐磁带,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2、幼儿大拇指上画红娃娃(绿娃娃),大号字四份。

活动过程:

1、小朋友,这儿有本有趣的书。我们一起来看!

你觉得什么地方有趣呢?

教师小结:古时候的书就是封面在下面,封底在上面,看书时从后面一页页往前翻。

2、告诉你们,这本书里还藏了一首古诗呢!我们再来看一遍。教师翻书并念古诗《山行》。

这首古诗的名字叫什么?是哪一个大诗人写的?描写了哪个季节的景色?

3、你们想来学这首古诗吗?

出示大号字《山行》。小朋友,跟我念。

教师念一句,幼儿念一句。(第一遍)

用好听的声音来念。(第二遍)

我们连起来念,会念的小朋友声音响亮一点。(第三遍)

我们再来一遍。

4、这张纸上还有几幅图画。你们猜猜看,这些图画里藏的是哪个字宝宝?(认识“山、石、白云、车、花”)

5、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看颜色标记念。

我是黄娃娃,黄颜色画的字宝宝我来念。那红颜色的字宝宝谁来念?绿颜色画的字宝宝呢?(四张纸)

6、红娃娃、绿娃娃真能干!

这儿还有字卡,你们会把这些字卡排成一首古诗吗?那请你来排一排,念一念。可以去念给后面的老师听。摆对了,念得好,老师还会奖你一个五角星。

7、念好的小朋友可以将字卡收起来,坐在椅子上,跟着录音机一起唱《山行》这首诗。(放音乐磁带)

附:

古诗《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古诗《山行》的教学设计 篇6

《山行》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让我们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教学中,我将在以诵读为重点的基础上,利用媒体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引导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生活之情,去感受自然的美,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二、设计理念

古诗学习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让学生掌握一些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习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是对学生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生自由谈,并说理由。)现在是什么季节?你能说说这个季节的景色和你的感受吗?

师:是呀,到了深秋,满山遍野,五颜六色,你们想不想看看这样的景色?(出示秋景图让生欣赏。)

师:你们感觉怎么样?师:这么美的景色,若是让画家看到了他会怎么做?让诗人看到了——对,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诗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深秋美景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板书:山行(杜牧)

(二)初读,感知诗意。

师:那么你们平时是怎么学古诗的?(由学生的方法自然过渡)那就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读读这首诗。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生自由朗读。)

同桌互读。检查字音。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评价,校正“斜”的读音。

(三)再读,质疑解疑。

师:默读全诗,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请你圈一圈,画一画。(学生默读,思考,圈画。)

师:同学们读书真仔细,现在请你告诉我,你都读懂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生自由汇报,师相机调控。)

那么谁有不理解的字词,说一说。

(生说出不理解的字词,简单的大家说,难一点的大家一起讨论。)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提出的问题。

预设:寒山石径

生处

红于

坐爱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这么多的问题,既然问题是大家提出的,愿不愿意集合大家的力量来共同解决呢?现在,大家就利用字典和书中的注释,同桌两个一起来商讨这些问题,争取人人都当老师,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对方。

(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参与其中,适时引领。)

师:想不想把自己讨论的结果告诉大家。

(汇报时教师参与其中,适时引领。)

师:说得太好了。通过我们合作学习,已经解决了提出的问题,基本了解了诗意。现在,让我们结合对诗的理解,再来朗读这首诗。

(四)、画诗悟境。

这时在你在脑海里会出现了什么图画呢?现在就请你做个小画家,说一说,你都在画上画些什么?(生自由发言,描绘图画。)

师:看到同学们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我都不忍心打扰你们。好,谁想说出你心中的图画?

师:同学们真不愧是小画家,画出了这么美丽的画,那么,老师也带来了一幅画家为这首诗画的画。请你读一读,看一看。

(五)配乐朗读,再现意境。

配乐朗诵一:看,把这些景物合起来,多美啊。让我们配上音乐看画读诗。大家可以站起来,也可以加上动作。

配乐朗诵二:师:还想读吗?这次请同学们小声读,或者背一背,边读背边想象诗中美丽的景物。

现在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展示你的理解,为画配上古诗,为画配上一段文字,为画题诗都可以。注意要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那就是?

(六)拓展积累:

其实描写风景的古诗有很多,现在老师要给你一个展现的机会,请你背一背这样的诗,越多越好。

老师也送给大家四首首描写风景的古诗。请你读一读。《江南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枫桥夜泊》《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七)结语:同学们,古人云,诗中有画,我们说,画中有诗,同学们,学古诗快乐吗?老师也很快乐,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希望你们能够多积累,多背诵,请相信,将来它一定会成为你宝贵的精神财富。

板书设计:

山行

杜牧

寒山 石径

景:{白云 人家

枫林 霜叶

情: 热爱 自然

山行教学反思1500字集锦


88教案网主题栏目精选:“山行教学反思”,敬请访问。

教案的编写要围绕教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教案可以优化老师的演讲内容和方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更有效率的达成教学目的。如何才可以写出符合要求的教案呢?下面是栏目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行教学反思”,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山行教学反思 篇1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

山行教学反思 篇2

《山行》教学实录1

教材分析:

《山行》是一首色彩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掌握车字笔顺。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会认径、斜、亭、停、车、霜6个字,会写远、亭、停、车、霜5个字.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读音,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词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的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3.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的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4.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5.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

(2)背一背

《山居秋暝》(节选)描绘了雨后初晴、秋高气爽的山中美景,《枫桥夜泊》写出了秋天的萧条景象,表达作者旅途漂泊的孤寂感,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相关资料:

1.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怎么理解?学生很容易把白云生处有人家写成白云深处有人家,因为以前学生学过云深不知处的诗句,可能受影响。有一些唐诗版本,就是写的白云深处有人家,学生在课外可能阅读中读到的可能就是这样的版本,先入为主,这个诗句早已深深地引在脑子里。另外,生与深读音接近,而且用生与用深也都能讲得通。生在这里表示生出、有、存在,白云生处就是有白云的地方,白云缭绕的地方。深在这里是浓厚、浓郁、浓密、深层的意思,白云深处就是在浓浓的白云掩映的地方。

山行教学反思 篇3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山行教学反思 篇4

经过一阶段的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作为同学要把那些枯燥无味的课文学好是多么的难呀!教完《山行》这一课后,我觉得低年级语文教学应牢牢地抓住同学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让儿童自主快乐学习:

一、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同学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同学自身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同学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同学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胜利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干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同学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同学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同学自身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方: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同学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规范》强调:“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需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同学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同学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同学戴着头饰,自由想象扮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同学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在教同学字时,我以和新字交朋友的游戏激发同学的识字写字的愿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同学,让他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互相交流学会的生字,并让人人争当小老师把你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大家。在同学观察探究的基础上,指导同学写好生字。切实地体现“以人为本,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新理念。

二、语文教学应注重沟通课堂内外,结合同学的生活实际和其他课程的融合

1、在学完这首古诗后,我设计让同学回家查找有关描写动物的儿歌或古诗,也可自创儿歌,再配上自画的图画。目的在于让同学在饶有兴趣中完成并锻炼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

2、趁同学初学古诗、爱上古诗,可让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多学习古诗,并定期开展“小小古诗会”、评选“优秀小诗人”。

山行教学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读懂《山行》,理解重点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诵。

2、运用诗画结合,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丰富对诗意的理解。

3、引领学生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感悟“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蕴。在情景交融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了解诗人:

师:课前,老师叫同学们去收集了有关大诗人杜牧的资料,现在请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他写的《山行》。

一、初读古诗,临写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生1:在山上行走。

生2:走在山路上。

师:(课件出示山行图、音乐。)是啊,就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一辆马车在山道上缓缓前行,身着一袭青衫的诗人正悠闲地坐在车上。山道两旁古木参天,黄叶翻飞。林间不时传来啾啾的鸟语,唧唧的虫鸣。山中的美景激起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便有了这首《山行》:

课件出示: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现在这首诗就在你的手中,请拿起笔像大书法家一样工工整整地抄写一遍。要求:正确、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生临贴抄写,在巡视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姿势。)

师:写好了可以轻轻朗读,边读边细细地品味。

(已写好的学生轻轻朗读,其他同学继续书写。)

师出示一学生作品:(实物投影)请大家放下笔,我们来看看,他的字写得又正确又漂亮,多好啊。赶紧检查一下自己,要是有错啊,悄悄地改正。

(生快速检查、改正。)

师对该生说:你的字写得这么棒,我想读起来肯定也不错,请你读一读。

师:恩,读得非常流利,要是再带点韵味就更好了。来,孩子们,拿起你的大作,咱们一起来读读。(课件出示山行图、音乐)要读出了诗的感觉,诗的味道来。

二、品读古诗,感悟

1、初悟古诗:

师:伴着悠扬的音乐,读着优美的诗歌,我们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静的山林,一处处秋天的美景纷纷呈现在眼前,你觉得此时最吸引诗人的会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再细细地读一读,可以借助书中的注释先想想诗句的意思,再考虑这个问题。(关闭音乐)

(生自由读诗,并思考。)

2、品读三、四句:

师:你发现了吗,在那么多的美景中最吸引诗人的是什么?

生1:在这么多美景中最吸引诗人的是枫树林。

生2:诗人最喜爱的是傍晚的枫林。

师:面对这片枫林他想到了什么?

生:这些枫叶比二月里鲜艳的花还要红。

课件出示: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那你能说说在你的印象中二月花是怎样的吗?

生1:非常艳丽、千姿百态。

生2:是千娇百媚的。

生3:是婀娜多姿的。

师:请连起来说。

生1:二月花是婀娜多姿的。

生2:二月花是多姿多彩的。

生3:二月花是姹紫嫣红的。

生4:二月花是万紫千红的。

生5:二月花是争奇斗艳的。

师:是啊,听着你们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一朵朵二月花在眼前竞相绽放,真是美不胜收啊!怪不得古往今来有那么多的诗人赞美过它。你还记得那些诗句吗?

生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哦,这是一枝生机勃勃的红杏!还有吗?

(一时记不起来了,是吗?没关系,老师找到了几句,有一句还和她说的一样呢,咱们一起来读读。)

课件出示诗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二月花的确是娇美、艳丽动人,(课件回到山行图、诗句)可诗人眼前的枫林好似沾着露珠的红玛瑙,又仿佛山坡上飞过的一团团流火,还宛如天边绚丽夺目的朝霞,使诗人情不自禁的发出这样的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啊,从一个“红于”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诗人对枫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谁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师:诗人是多么喜爱这片枫林啊,我们还能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诗人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

(生自由读,并思考。)

师:有了想法,可以轻轻地和同桌说一说。

(生自由交流。)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我从“停车”这个词看出诗人对枫树林的喜欢。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他特意把车停下来,来欣赏这片枫树林。

师:哦,他是因为喜爱这片枫林,所以把车停下来了。“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课件:诗句中的“坐”字变红。)

生:因为。

师:是啊,正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林,所以诗人才──停下车了静静欣赏。

3、诗画结合,品读一、二句:

师:那么诗人停车前看到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课件出示: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师:这样的景色美吗?

生:美。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我从“石径斜”三个字体会出小路弯弯曲曲的,用石头砌成的小路很美。

师:这是一种很古朴的美。你怎么知道这小路是弯弯曲曲的?

生1:因为那是山路。

师:诗句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呢?

生1:诗中说:“远上寒山石径斜(xie)”……

(众生有异议)

师:这个字我们平时读“xie”,在这首诗中为了押韵,我们把它读作“xie”。那这个“斜”是什么意思呢?

生2:是弯弯曲曲、崎岖不平。

师:(边作板画边问)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哪儿去呀?

生:山上。

师:还有什么让你感觉到非常美?

生3:我从“寒山”感受到,因为“寒山”是深秋时节的山,山上红一块,黄一块,绿一块,感觉比较美。

生4:我也从“寒山”感受到,秋天的时候树叶会飘到小路上。

生5:寒山的路上有叶子,马列车从叶子上碾过会有“沙沙”的声音。

生6:我从“白云深处有人家”感觉到很美。

师:“白云深处”的云是怎样的?

生7:很白很白的。

生8:朦朦胧胧的。

生9:我觉得白云像轻纱一样。

生:我觉得白云很薄很薄。

师:(边画边说)袅袅的白云似轻纱,似薄雾,若有若无,瞬息万变。而且在这白云深处还有什么呀?

生:隐隐约约的人家。

师: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

指名读: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4、整体感悟:

师:这些美景还不足以打动诗人的心,真正使诗人停下车来,陶醉其中的是什么呢?

生1:是枫林。

生2:是傍晚的枫林。

师:那么从这个“晚”字你又体会到什么呢?

生:天已经很晚了。

师:天已经很晚了,可诗人还……

生1:可诗人还停下车来欣赏,可见枫林是多么的迷人。

生2:这个“晚”是傍晚的意思。枫林在晚霞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美丽。

生3:虽然已经是傍晚了,山路是很崎岖的,天暗下来会很难走,可诗人还舍不得走。

师:因为这枫林实是……

生:太美了!

师:面对这样的美景,诗人会怎么吟诵这首诗呢?(课件出示整首诗)请先自己试一试,如果能加上表情,动作就更好了。

(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啊,我感觉到诗人已经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出示“枫林”贴在黑板上)请你再想一想面对着这样美丽的枫林,诗人会站在什么地方欣赏呢?谁来试一试。(手拿诗人图片)

生1:让诗人站得比较高:因为在山上,诗人可以把枫林看得更清楚。

生2:让诗人站在枫林里,站在枫树下,会有枫叶飘飘悠悠地落下来,像一只只美丽的红蝴蝶,感觉很美。

师:恩,我明白了,也许诗人仔细的端祥过每一片枫叶,也许他也远远的欣赏过这漫山的枫林,但无论走近,还是走远,无论在高处还是在树下,这枫林都让诗人深深的陶醉了。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首诗,读出诗人陶醉的感觉。

生齐读。

5、体会精神:

师:读着《山行》,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到,寒山石径很美,可诗人不曾停留,白云人家很美,可诗人不曾留恋,二月春花更美,可诗人独爱霜叶,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霜叶像晚霞,非常美丽。

师:可我们从诗中感受到诗人对霜叶的爱,不仅仅是一种喜爱,更可以说是一种偏爱,一份挚爱。难道这仅仅是因为它的颜色艳丽吗?

生1:因为那是在秋天,枫叶的美是独一无二的。

生2:因为枫叶比二月花还要红,所以诗人喜欢它。

师:你想想,二月花有春风的吹拂,春雨的滋润,春晖的照耀,霜叶它有这些吗?它所有的只是萧萧的秋风,瑟瑟的秋雨和那如雪般寒冷的秋霜呀。从这儿你又能体会到点什么呢?

生3:霜叶的精神使人敬佩,是一种使人敬佩的美。

生4:枫叶很顽强。

生5:因为霜叶的生命力顽强,所以诗人喜欢它。

三、拓展读诗,延伸

师:你们看,这就是一首好诗啊,寥寥数语,却有景有情,令人回味无穷。唐代的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读了这首诗,心有所动,情难自抑,也写下了一首红叶诗《和杜录事题红叶》。

课件出示:

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

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

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

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

师:请大家拿出这首诗,自由地读一读,想想这首诗中的红叶是怎样的?理解时可借助老师送给你们的提示,当然在正确理解的前提下,所用的提示越少,说明你读诗的本领越强。

(生借助注释自学这首诗,师巡视指导。)

师:白居易诗中的枫叶美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1:枫叶的美从第二句诗中体现出来,因为漫山的红叶,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火红火红的,但却不是因为火才使它这样红的;又像盛开的鲜花红红的,但却没有等到春天就开放了。

生2:我觉得“连行排绛帐”给人的感觉也很美。因为一行接一行的树,就像排列成行的深红色的帐子。

生3:我觉得白居易诗中的红叶很美,可以从第三句看出来。飘落的树叶,就像剪碎的红色纱巾,一块块地飘呀飘,很美。

生4:这霜叶是在十月里,那时候很冷,它还那么红。

师:在诗人的眼中霜叶如火、如花、如绛帐、如红巾,是多么的美丽迷人啊。最令我感动的是最后一句,“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停下竹轿,迎着秋风欣赏这枫林美景的,只有我白居易和杜牧两个人啊。

(读着这句诗,你能感觉到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吗?)

生1:我觉得杜牧和白居易的关系十分的亲密。

生2:很友好。

生3:好象兄弟一样。

师:可你一定不知道,白居易比杜牧整整大了31岁,而且当时他们一个在江南,一个在江北,相距千里之遥。是什么使他们跨越了时间和地域的界限,成了那么亲密的朋友?

生1:是友谊。

生2:是诗。

生3:是枫叶。

师:是啊,是枫叶,是诗歌,是共同的志趣,使他们的心紧紧的贴在了一起。其实我们也可以和大诗人杜牧交朋友,(课件出示山行图、音乐)因为当我们走进这美丽的枫林,我们的心中也会涌起一种欣喜,一种感动。请拿起笔把你在枫林中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师:把你看到的美景有感情地告诉大家。

生1:枫叶红极了,似火又非火,令人忍不住驻足观看。

生2:枫林如火似霞,令人回味、赞叹。

生3:枫叶像烈火一样燃烧着,在夕阳的映衬下,镏金闪闪。

生4:一片片枫林张开了笑脸,在向我们打招呼呢。

四、总结读诗

师:孩子们,美丽的枫林在你们的笔下有了生命,我觉得此时你就是诗人,诗人就是你。站起来,让我们再次尽情的吟诵《山行》。

山行教学反思 篇6

教学片断

上课前,我把《山行》这首诗写在黑板上,但是在上课时却发生了我没想到的事情。一位学生突然说:“老师,你写错了一个字。”其他同学也说:“是错了一个字,白云深处的深写错了,应该是生活的生。”我的脸微微的红了起来,灵机一动,我首先承认自己确实写错了,随后又问:“为什么诗人用生而不用深呢?”学生热烈的展开讨论。

反思: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是很少写错字的,可是今天老师却写错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叫学生去讨论这个问题,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

生:“白云生处”的意思是“白云升起来的地方”,所以用生,而深是很深的意思。

生:我不同意!这个生应该是生活的意思,就是“白云生活的地方”,所以用“生”。

生:我不同意他们俩的意见!我觉得应该是“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

……

师:你们真棒,经你们这么一说,老师以后再也不写错字了。我想,说“白云生活的地方”的同学,是把白云给说活了,有想象力!说“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的同学,说出了白云不断变化的动态,善于观察!古诗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精妙简练,言已尽而义无穷!

(我的话刚说完,又有学生举手)

生:我觉得“白云生处有人家”这句诗还应该读得很高兴,因为诗人坐着车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上去,而且又是在深秋的山中,肯定很少有人,现在看到有人家了,心里一定很欢喜。

师:你怎么知道是在深秋?

生:从“寒山”一词看出是深秋。

生:从“霜叶”也可以看出,因为秋天才有霜。“霜叶”就是被霜打过的叶子。

师:那么你认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思是?

生:被霜打过的叶子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师:枫叶太美丽了,诗人看着看着就——

生:停下车来欣赏。

师:那么,“停车坐爱枫林晚”是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诗人在小路上走,看见傍晚路边的枫叶太美了,就停下车来。

师:说得真棒!诗人用几句短短的诗句写出了深秋时美丽的景色,使我们也似乎看到了深秋时节生机盎然的景色。让我们也来赞一赞这美丽的深秋,好吗?

引导学生朗读背诵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他们呈现在课堂中的喜怒哀乐、言行举止,都应该成为最珍贵的教学资源。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应该如何处理?如果我只是表扬了那个学生认真看书,敢于说出老师不对的地方,然后把错字一改,接下去上课,我想这节课也许不会出现这么精彩的一幕,学生的体会也许不会这么深。课堂上我抓住这一宝贵的时机,提出了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鼓励学生表达各自的见解。因为有效地利用了这一动态资源,所以课堂上便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给学生一片天空,他们就会自由的翱翔。

山行教学反思 篇7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学会写6个生字。

教学重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在读中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枫树叶卡片、一枝铅笔、写有古诗的白板纸。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

同学们,喜不喜欢听故事呀?老师今天就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好吗?唐朝啊,有一位大诗人,名叫杜牧,他非常喜欢到大自然中去欣赏美丽的景色。有一天呢,他坐在车里在山上行走的时候,看见了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了远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有几处人家呢!山路的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真美极了,它的颜色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团燃烧的烈火,实在是太迷人了,于是他把车子停了下来,细细地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并且还高兴地写了一首诗呢!诗的名字就叫《山行》,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古诗

1、你们想听老师配上音乐来读一读这首诗吗?

2、诗人杜牧只用了28个字,就把我们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全写下来了,景美诗更美!你们想读一读吗?跟着老师一行一行来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三、学习生字、诵读古诗

1、学习古诗第一行:

⑴这首诗呀,老师还给它配上了美丽的画面,你们看(出示第一幅图)谁能说说在这幅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⑵我们看,这正是深秋季节,深秋时节的高山会是什么样呢?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山上的树叶有深黄色的,有浅黄色的,还有红色的,真是五彩斑斓。山上还有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方伸展着。多美呀!那你们知道这幅画面说的是我们诗中的哪一行吗?

⑶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行诗。

⑷学习生字“远”:

①眼前的美景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上学期学过一首诗就叫《画》,还记得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个老朋友你还认识吗?

(出示“远”字字卡。)

②“远”字在这里也是指远近的意思,它是什么结构的字呢?我们在书写的时候应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呢?

③还有哪些生字是“辶”?

④我们再来读一读带有“远”字的那一行诗。

⑸学习生字“径”:

①这个字宝宝是我们的新朋友,它读作(jìng),拼读、齐读、开火车读。

②这个“径”字在诗中指小路的意思。山上的小路是用石头铺成的,我们叫它(石径),再读。

⑹学习生字“斜”:

①这条石头小路是什么样的呢?古诗中用了一个字来形容它,是哪个字?(出示字卡“斜”。)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②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这枝铅笔,这是(立),这样就是(斜)。

③诗中的这个“斜”字是弯弯曲曲的意思。

④你能给“斜”字组个词么?

⑤第一行诗的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来读,相信你们都得会更好!

2、学习古诗第二行:

⑴(大屏幕)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几户人家,这又是诗中的哪一行诗呢?

⑵齐读第二行。

⑶同学们想一想:

白云浮动,炊烟袅袅,当落日的余晖洒满整个山林的时候,你说这座山林美不美啊?

⑷这么漂亮的景色,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怎么读呢?这回我们把前两行连起来读一读。

⑸读的时候就像是你自己走在了林间的小路上一样,多美的景色啊,真让人陶醉啊!谁愿意再把这两行诗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3、学习古诗第三、四行:

⑴诗人走在石头铺成的小路上,他又看到了什么?

(道路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叶,很美丽。)

⑵说得真好,这么美的枫树林,杜牧实在是太喜欢了,他都不想走了,于是他把车子停了下来。下车后站在那里细细地欣赏这迷人的景色,这就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⑶学习生字“停”“亭”:

①诗人杜牧实在是太喜欢这深秋的美景了,于是把车子(停了下来),这个字就是“停车”的“停”。。

②为了更好地学习这个生字,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字。

(出示“亭”字字卡。)

③你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了吗?

④这个“亭”是哪个“亭”呢?它又是怎么来的呢?(演变):

古人看到了人站在一座亭子里,就照样子画了下来,我们来仔细观察,这像什么“(像亭子尖尖的角,下部分像人站在亭子里。)经过很多很多年的演变,变成了这样,最后又通过很长时间的演变就变成了现在要学习的“亭”字了。

⑤你能给这个“亭”字组词吗?

⑥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个“亭”字。

(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⑦那你能不能用左边的这个“亭”字来帮忙记住右边的这个“停”字呢?

⑧说得很清楚,说到“停”字,我们就真正停下来休息一下吧。大家一起来活动活动吧?

⑷学习生字“车”:

①活动之后,我们就要马上回来抓紧时间学习了,因为时间就像小马车一样,飞快地向前跑,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妙。这个字就是“小马车”的“车”字,(出示“车”字字卡),拼读音节,小组拼读。

②“车”字是一个简化字,在我国的古代写法和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

③大家看,这就是古时候的车,人们照着车的样子画了下来,同学们看像不像?仔细观察,这里像(车把,车辕,车轮。)后来经过很多很多年的演变变成了这样,这就是繁体的“车”,最后简化为我们今天学习的“车”字了。

④说一说带有“车”字的词语或成语。

⑤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车,对车也有很多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个“车”字。(大屏幕书写“车”。)看老师在黑板上书写,注意观察每一笔的位置。

⑥谁想读一读带有“车”字的那行诗?

⑸学习生字“霜”:

①诗人为什么把车子停下来了呢?他被什么所吸引了呢?

②具体地说是被那些秋霜打过的枫叶所吸引了,因为枫叶在经历了霜打之后它就会格外的红,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③这个字就是“秋霜“的“霜”,(出示“霜”字字卡。)拼读、齐读、小组读。

④这个字里面还有一个我们要学习的新部首。(雨字头)书空“雨头”。

⑤请同学们观察,当“雨”字变成“雨字头”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变化?

⑥带有“雨字头”的字还有很多,你能说出几个吗?

⑦谁能来分析一下“霜”字的结构?

⑧在深秋的早上,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地面上、草地上会有一层白色的东西,太阳一出来,它就没了,看见过吗?那就是“霜”。

⑨你们想不想看看那些被秋霜打过的枫叶啊?(图片欣赏)

⑩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和惊叹中,能看出来你们非常喜欢这美丽的枫叶,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想做点什么呢?

⑾如果我来到了这篇美丽的枫树林,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的后两行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⑿我们一起来诵读古诗的后两行好不好?

四、巩固生字

1、认读字卡:

⑴这些字宝宝我们都认识了,我们开火车来读一读这些生字。

⑵赵老师今天还为大家准备了几片美丽的枫叶呢?看,好看吗?枫叶的后面还藏着我们今天学习的字宝宝呢!谁想来摘枫叶、读字卡?

⑶现在我们把这些带有拼音的字卡拿掉,你还会读这首诗吗?(齐读)

⑷同学们非常喜欢这片枫树林,假如你来到了这里,心里多美啊!那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带着高兴的语气来读,要有感情来读。

2、游戏巩固:(小白兔过河)

同学们读得真好,山上美丽的风景不仅吸引了诗人,还吸引了一位特殊的朋友呢,大家看:是谁啊?他正准备上山看风景呢!可是面前的石头挡住了他的去路,我们快来助他吧。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杜牧领略了深秋时节枫树林的美丽风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也会发现它的美!

六、兴趣作业

今天的作业就是把这首诗背诵给你的家人听,注意要有感情地背诵。

山行教学反思 篇8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我们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古诗,虽然是七律诗,但我们班的学生依然能做到熟读成诵,有一定的语感,并且知道一些常规的停顿。在这样的基础上,我没有像以往那样进行逐词逐句解释,而是抓住本诗画面感很浓的特点做了如下尝试:

抓住“生”字,感受意境:

在诗人杜牧眼中,这山中的美景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说到“白云生处有人家。”老师想把它画下来,应该在黑板上画上哪些景物?生:我觉得首先要画一座很远的山,要画白云和人家。随着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座远山。白云应该画在人家的哪里呢?有的学生说:“画在房子下面”,有的说:“画在山顶上”,有的说:“应该围绕在房子上,因为山很高,云在飘浮,房子只是隐隐约约而见。”“是啊,作者从飘浮的白云里隐隐约约地看到人家,所以作者用了“生”而不是“深”,要不就完全看不见了。”我接着说到。在后来的默写中没有学生写错字。

山行教学反思 篇9

山行 教学目标: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书写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你们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1、齐读诗题。 2、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

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把画送给大家,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教学反思 &n

bsp; 让学生在读中悟出诗的含义是我本节课的教学宗旨,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使学生的情感得以熏陶,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理解古诗。这节课在画画这一步骤上显得有点吃力,因为我们这个地区的学生的画画功底不是很好,如果我在课前为学生们准备一幅亲笔画的画,给学生一个范本也许会更好。

教案范本: 《山行》教学设计推荐一则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都要着手准备教案课件。准备好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工作,才能让学生更加快速地理解各知识点。从哪些角度去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教案范本: 《山行》教学设计推荐一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4.学习写诗,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积累语言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此环节检查上节课所学古诗背诵情况。

2.忆学习古诗的方法“读 、悟、想、品 、诵”

读----诗文 思—诗意 想---画面 诵-- --全诗

表扬大家学习古诗的热情,今天在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诗《山行》

二、出示《山行》。

1.交流作者杜牧。

资料准备:(杜牧是唐朝诗人,擅长写景,人称“小李杜”。)(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解题 :山行,你认为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按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诗。

三、学习诗文。

1.初读古诗,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初步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同桌读、分组读,交流杜不准的地方。

(2)指名读、齐读、范读等,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2.通过学法自学古诗。(通过小组讨论,主动探究,理解诗句。)

(1)小组讨论,抓住关键词“坐”、“于”、“霜”、“寒”、“斜”等词语,用、查找资料理解。

(2)逐句逐句地理解,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提出来小组共同解决。

3.总结学习情况,师生共同交流。

(1)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汇报,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不懂的问题全班共同交流讨论。

师重点准备指导:坐是“因为”的意思。晚是“傍晚“的意思

学生根据词义大致说说诗的意思。

大意: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

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

4.想像画面,品味美句。

《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诗中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的是枫叶红的季节,枫叶红的季节是秋季,所以《山行》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想像画面。

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你会想什么?说什么呢?让咱们一起走近诗人共同欣赏。(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霜叶红与二月花。)

四、赏意境 。

1.观看录像《山行》

2.启发学生说出感觉最美的景色。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你想做什么?

自由抒发心中的情感。

(1)唱赞歌来表达。可以鼓励用熟悉的曲调吟唱,再请全班同学跟唱

(2)诵读诗文表演。

(3)照一张相。

(4)画一幅画。

(5)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五、诵读(或吟唱)。

1.指导诵读(看谁度的最美、最陶醉、最有滋味)

要读出节奏美、看图中景物感悟读,配以古筝乐最好,分自由读、小组读、齐读、范读、指名读。先请学生范读,读出“远上”强音,“石径”次强,“白云”强音,“有”次强,“枫林晚”强音,“二月花”弱音。

2.试背。

六、延伸。

1.创意写诗。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爱恋之情。想做小杜牧吗?学习作者写景的方法写一下深秋的校园报答一下你对校园的热爱。

2.背出描写四季景色的其他诗人写的诗句。

《泊船瓜洲》、《望庐山瀑布》、《绝句》、《春晓》等。

3.课下读杜牧诗集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大量的古诗需要学生自己去学习,多积累,多背诵。大胆尝试写作,早日出杰作。成为小小诗人。

板书:山 行

杜牧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霜叶

【热】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集锦5篇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告诉我们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教案的艺术性体现在精巧的构思,我们在写教案时的格式要注意什么呢?我希望您会喜欢我为您准备的“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欢迎您阅读本网页的内容!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的理念。如何使儿童在读古诗的同时,真正感悟到古诗的意境,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下面一个教学片断,我们会有所启发。

案例片断

(通过“自读———同桌检查纠正———齐读”等方式使学生把古诗读正确)

师:同学们读书的水平真高,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同学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生小组学习,师巡视指导。)

师:哪一组先来交流?

生:我们组知道“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后半部分的意思: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生:我们组来帮助他们小组的同学补充一下。“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意思是说远远看去,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生:我们知道“白云生处有人家”是说白云的深处有一户人家。

师:是吗?(师随机板画山中云雾缭绕的地方有几座房子)

生(看了黑板上的画后举手):老师,我觉得不是白云的深处,应该是在山上有几户人家的房子。

师追问:那古诗为什么说是“白云生处”呢?(教室里一片沉默,片刻,有一名学生举手)

生:因为山很高,比天上的云还要高,所以是“白云生处”。

师:我今天惊奇地发现,我们的同学读书的水平已经超过了老师。读书的方法也越来越高明,像刚才结合图画来读懂古诗,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其他组还读懂了哪几句呢?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说霜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师:你说得不错,但这里的“霜叶”是指什么叶子呢?(教师随即出示书中的插图)

生:“霜叶”指枫树的叶子。老师,我知道“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意思。

师:那你说说看。

生:我是从书中看出来的。作者在小路上走,看见傍晚路边的枫叶太美了,就停下车来。

师:你们真是太棒了,自己读懂了这首古诗的意思。(这时,一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

生:老师,我不知道“寒山”是什么意思?

生:“寒山”是一座山的名字。

师反问:真的吗?

生:我认为不是。

师继续追问:那为什么要用“寒山”呢?(教室里鸦雀无声)

师启发:同学们你们想想,这首诗是描写什么季节的呢?

生:秋天。

师补充:而且是深秋时节,这里的“寒山”指的就是深秋时节的山。因为深秋时节,天气转冷,因此作者在这儿用了“寒山”。

生:第四行为什么说“霜叶”呢?

师:谁能回答这位同学的问题呢?

生:天冷了,早上就会下霜。所以说是“霜叶”。

师:说得准确一点,应该是被霜打过的枫叶。同学们,杜牧用短短的四句诗写出了深秋时美丽的景色,使我们看到了深秋时节生机盎然的景色,真是太美了。让我们也来赞一赞这美丽的深秋,好吗?(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以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得到美的体验,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工作,给学生以美的感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2)要求自主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结合文后的注释,体会理解诗的大意思;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对于古诗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大体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了对古诗诗意的理解。

二、结合图片指导阅读,加深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想象画面朗读诗歌,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然后有人经过这里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读,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古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古诗学习很是重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接读、对读摇头晃脑读等,反复朗读古诗,从读通读懂,到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的意境。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

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教学目标

1、读懂《山行》,理解重点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诵。

2、运用诗画结合,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丰富对诗意的理解。

3、引领学生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感悟“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蕴。在情景交融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了解诗人:

师:课前,老师叫同学们去收集了有关大诗人杜牧的资料,现在请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他写的《山行》。

一、初读古诗,临写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生1:在山上行走。

生2:走在山路上。

师:(课件出示山行图、音乐。)是啊,就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一辆马车在山道上缓缓前行,身着一袭青衫的诗人正悠闲地坐在车上。山道两旁古木参天,黄叶翻飞。林间不时传来啾啾的鸟语,唧唧的虫鸣。山中的美景激起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便有了这首《山行》:

课件出示: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现在这首诗就在你的手中,请拿起笔像大书法家一样工工整整地抄写一遍。要求:正确、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生临贴抄写,在巡视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姿势。)

师:写好了可以轻轻朗读,边读边细细地品味。

(已写好的学生轻轻朗读,其他同学继续书写。)

师出示一学生作品:(实物投影)请大家放下笔,我们来看看,他的字写得又正确又漂亮,多好啊。赶紧检查一下自己,要是有错啊,悄悄地改正。

(生快速检查、改正。)

师对该生说:你的字写得这么棒,我想读起来肯定也不错,请你读一读。

师:恩,读得非常流利,要是再带点韵味就更好了。来,孩子们,拿起你的大作,咱们一起来读读。(课件出示山行图、音乐)要读出了诗的感觉,诗的味道来。

二、品读古诗,感悟

1、初悟古诗:

师:伴着悠扬的音乐,读着优美的诗歌,我们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静的山林,一处处秋天的美景纷纷呈现在眼前,你觉得此时最吸引诗人的会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再细细地读一读,可以借助书中的注释先想想诗句的意思,再考虑这个问题。(关闭音乐)

(生自由读诗,并思考。)

2、品读三、四句:

师:你发现了吗,在那么多的美景中最吸引诗人的是什么?

生1:在这么多美景中最吸引诗人的是枫树林。

生2:诗人最喜爱的是傍晚的枫林。

师:面对这片枫林他想到了什么?

生:这些枫叶比二月里鲜艳的花还要红。

课件出示: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那你能说说在你的印象中二月花是怎样的吗?

生1:非常艳丽、千姿百态。

生2:是千娇百媚的。

生3:是婀娜多姿的。

师:请连起来说。

生1:二月花是婀娜多姿的。

生2:二月花是多姿多彩的。

生3:二月花是姹紫嫣红的。

生4:二月花是万紫千红的。

生5:二月花是争奇斗艳的。

师:是啊,听着你们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一朵朵二月花在眼前竞相绽放,真是美不胜收啊!怪不得古往今来有那么多的诗人赞美过它。你还记得那些诗句吗?

生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哦,这是一枝生机勃勃的红杏!还有吗?

(一时记不起来了,是吗?没关系,老师找到了几句,有一句还和她说的一样呢,咱们一起来读读。)

课件出示诗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二月花的确是娇美、艳丽动人,(课件回到山行图、诗句)可诗人眼前的枫林好似沾着露珠的红玛瑙,又仿佛山坡上飞过的一团团流火,还宛如天边绚丽夺目的朝霞,使诗人情不自禁的发出这样的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啊,从一个“红于”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诗人对枫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谁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师:诗人是多么喜爱这片枫林啊,我们还能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诗人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

(生自由读,并思考。)

师:有了想法,可以轻轻地和同桌说一说。

(生自由交流。)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我从“停车”这个词看出诗人对枫树林的喜欢。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他特意把车停下来,来欣赏这片枫树林。

师:哦,他是因为喜爱这片枫林,所以把车停下来了。“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课件:诗句中的“坐”字变红。)

生:因为。

师:是啊,正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林,所以诗人才──停下车了静静欣赏。

3、诗画结合,品读一、二句:

师:那么诗人停车前看到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课件出示: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师:这样的景色美吗?

生:美。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我从“石径斜”三个字体会出小路弯弯曲曲的,用石头砌成的小路很美。

师:这是一种很古朴的美。你怎么知道这小路是弯弯曲曲的?

生1:因为那是山路。

师:诗句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呢?

生1:诗中说:“远上寒山石径斜(xie)”……

(众生有异议)

师:这个字我们平时读“xie”,在这首诗中为了押韵,我们把它读作“xie”。那这个“斜”是什么意思呢?

生2:是弯弯曲曲、崎岖不平。

师:(边作板画边问)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哪儿去呀?

生:山上。

师:还有什么让你感觉到非常美?

生3:我从“寒山”感受到,因为“寒山”是深秋时节的山,山上红一块,黄一块,绿一块,感觉比较美。

生4:我也从“寒山”感受到,秋天的时候树叶会飘到小路上。

生5:寒山的路上有叶子,马列车从叶子上碾过会有“沙沙”的声音。

生6:我从“白云深处有人家”感觉到很美。

师:“白云深处”的云是怎样的?

生7:很白很白的。

生8:朦朦胧胧的。

生9:我觉得白云像轻纱一样。

生:我觉得白云很薄很薄。

师:(边画边说)袅袅的白云似轻纱,似薄雾,若有若无,瞬息万变。而且在这白云深处还有什么呀?

生:隐隐约约的人家。

师: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

指名读: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4、整体感悟:

师:这些美景还不足以打动诗人的心,真正使诗人停下车来,陶醉其中的是什么呢?

生1:是枫林。

生2:是傍晚的枫林。

师:那么从这个“晚”字你又体会到什么呢?

生:天已经很晚了。

师:天已经很晚了,可诗人还……

生1:可诗人还停下车来欣赏,可见枫林是多么的迷人。

生2:这个“晚”是傍晚的意思。枫林在晚霞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美丽。

生3:虽然已经是傍晚了,山路是很崎岖的,天暗下来会很难走,可诗人还舍不得走。

师:因为这枫林实是……

生:太美了!

师:面对这样的美景,诗人会怎么吟诵这首诗呢?(课件出示整首诗)请先自己试一试,如果能加上表情,动作就更好了。

(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啊,我感觉到诗人已经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出示“枫林”贴在黑板上)请你再想一想面对着这样美丽的枫林,诗人会站在什么地方欣赏呢?谁来试一试。(手拿诗人图片)

生1:让诗人站得比较高:因为在山上,诗人可以把枫林看得更清楚。

生2:让诗人站在枫林里,站在枫树下,会有枫叶飘飘悠悠地落下来,像一只只美丽的红蝴蝶,感觉很美。

师:恩,我明白了,也许诗人仔细的端祥过每一片枫叶,也许他也远远的欣赏过这漫山的枫林,但无论走近,还是走远,无论在高处还是在树下,这枫林都让诗人深深的陶醉了。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首诗,读出诗人陶醉的感觉。

生齐读。

5、体会精神:

师:读着《山行》,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到,寒山石径很美,可诗人不曾停留,白云人家很美,可诗人不曾留恋,二月春花更美,可诗人独爱霜叶,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霜叶像晚霞,非常美丽。

师:可我们从诗中感受到诗人对霜叶的爱,不仅仅是一种喜爱,更可以说是一种偏爱,一份挚爱。难道这仅仅是因为它的颜色艳丽吗?

生1:因为那是在秋天,枫叶的美是独一无二的。

生2:因为枫叶比二月花还要红,所以诗人喜欢它。

师:你想想,二月花有春风的吹拂,春雨的滋润,春晖的照耀,霜叶它有这些吗?它所有的只是萧萧的秋风,瑟瑟的秋雨和那如雪般寒冷的秋霜呀。从这儿你又能体会到点什么呢?

生3:霜叶的精神使人敬佩,是一种使人敬佩的美。

生4:枫叶很顽强。

生5:因为霜叶的生命力顽强,所以诗人喜欢它。

三、拓展读诗,延伸

师:你们看,这就是一首好诗啊,寥寥数语,却有景有情,令人回味无穷。唐代的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读了这首诗,心有所动,情难自抑,也写下了一首红叶诗《和杜录事题红叶》。

课件出示:

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

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

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

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

师:请大家拿出这首诗,自由地读一读,想想这首诗中的红叶是怎样的?理解时可借助老师送给你们的提示,当然在正确理解的前提下,所用的提示越少,说明你读诗的本领越强。

(生借助注释自学这首诗,师巡视指导。)

师:白居易诗中的枫叶美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1:枫叶的美从第二句诗中体现出来,因为漫山的红叶,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火红火红的,但却不是因为火才使它这样红的;又像盛开的鲜花红红的,但却没有等到春天就开放了。

生2:我觉得“连行排绛帐”给人的感觉也很美。因为一行接一行的树,就像排列成行的深红色的帐子。

生3:我觉得白居易诗中的红叶很美,可以从第三句看出来。飘落的树叶,就像剪碎的红色纱巾,一块块地飘呀飘,很美。

生4:这霜叶是在十月里,那时候很冷,它还那么红。

师:在诗人的眼中霜叶如火、如花、如绛帐、如红巾,是多么的美丽迷人啊。最令我感动的是最后一句,“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停下竹轿,迎着秋风欣赏这枫林美景的,只有我白居易和杜牧两个人啊。

(读着这句诗,你能感觉到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吗?)

生1:我觉得杜牧和白居易的关系十分的亲密。

生2:很友好。

生3:好象兄弟一样。

师:可你一定不知道,白居易比杜牧整整大了31岁,而且当时他们一个在江南,一个在江北,相距千里之遥。是什么使他们跨越了时间和地域的界限,成了那么亲密的朋友?

生1:是友谊。

生2:是诗。

生3:是枫叶。

师:是啊,是枫叶,是诗歌,是共同的志趣,使他们的心紧紧的贴在了一起。其实我们也可以和大诗人杜牧交朋友,(课件出示山行图、音乐)因为当我们走进这美丽的枫林,我们的心中也会涌起一种欣喜,一种感动。请拿起笔把你在枫林中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师:把你看到的美景有感情地告诉大家。

生1:枫叶红极了,似火又非火,令人忍不住驻足观看。

生2:枫林如火似霞,令人回味、赞叹。

生3:枫叶像烈火一样燃烧着,在夕阳的映衬下,镏金闪闪。

生4:一片片枫林张开了笑脸,在向我们打招呼呢。

四、总结读诗

师:孩子们,美丽的枫林在你们的笔下有了生命,我觉得此时你就是诗人,诗人就是你。站起来,让我们再次尽情的吟诵《山行》。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5)

鲁山山行

北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目标核心指向:学会抓住诗歌的线索来理解诗的内容、情感、意境。

一、指导朗读(配乐)

二、相关背景:知人论世。

三、理解与解读:

⑴全诗的线索:山行(山中行走,所见所闻)

⑵山行原因: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按常理,应该是千山复高低的景象,使得诗人感到正好与自己喜欢山野风景的情趣相合,现在倒过来写,强调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也是诗的构思所决定的。

⑶山行情感:惬、野情(惬:心意满足。野情:喜爱山野之情。)

⑷山行所见: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随处改这个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动,总是一个角度看山,好峰就不改了,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一个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曲曲弯弯,走着走着,连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时竟迷失了方向。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人个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⑸山行时间:霜落、林空表明是深秋时节。

⑹山行所闻: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⑺山行的意境:幽、美、神秘

⑻写景特色:动中有静。熊在爬树,鹿在饮水,画面是动的,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到、非常幽静的境界,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的写法。

四、背诵与默写。

五、板书设计

山行原因:适与野情惬

山行情感:惬、野情

鲁山山行所见:动静结合

山行(线索)

山行时间:霜落、林空(深秋)

山行所闻:云外一声鸡

山行意境:幽、美、神秘

《山行》的教学反思1000字通用11篇


教案包括教材简要分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练习设计等内容,准备教案是老师上岗之前就要学会的技能。教案有助于帮助老师更有条理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的开头要怎么写?有请驻留一会,阅读88教案网的编辑为你整理的《山行》的教学反思,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山行》的教学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学会写6个生字。

教学重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在读中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枫树叶卡片、一枝铅笔、写有古诗的白板纸。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

同学们,喜不喜欢听故事呀?老师今天就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好吗?唐朝啊,有一位大诗人,名叫杜牧,他非常喜欢到大自然中去欣赏美丽的景色。有一天呢,他坐在车里在山上行走的时候,看见了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了远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有几处人家呢!山路的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真美极了,它的颜色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团燃烧的烈火,实在是太迷人了,于是他把车子停了下来,细细地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并且还高兴地写了一首诗呢!诗的名字就叫《山行》,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古诗

1、你们想听老师配上音乐来读一读这首诗吗?

2、诗人杜牧只用了28个字,就把我们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全写下来了,景美诗更美!你们想读一读吗?跟着老师一行一行来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三、学习生字、诵读古诗

1、学习古诗第一行:

⑴这首诗呀,老师还给它配上了美丽的画面,你们看(出示第一幅图)谁能说说在这幅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⑵我们看,这正是深秋季节,深秋时节的高山会是什么样呢?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山上的树叶有深黄色的,有浅黄色的,还有红色的,真是五彩斑斓。山上还有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方伸展着。多美呀!那你们知道这幅画面说的是我们诗中的哪一行吗?

⑶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行诗。

⑷学习生字“远”:

①眼前的美景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上学期学过一首诗就叫《画》,还记得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个老朋友你还认识吗?

(出示“远”字字卡。)

②“远”字在这里也是指远近的意思,它是什么结构的字呢?我们在书写的时候应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呢?

③还有哪些生字是“辶”?

④我们再来读一读带有“远”字的那一行诗。

⑸学习生字“径”:

①这个字宝宝是我们的新朋友,它读作(jìng),拼读、齐读、开火车读。

②这个“径”字在诗中指小路的意思。山上的小路是用石头铺成的,我们叫它(石径),再读。

⑹学习生字“斜”:

①这条石头小路是什么样的呢?古诗中用了一个字来形容它,是哪个字?(出示字卡“斜”。)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②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这枝铅笔,这是(立),这样就是(斜)。

③诗中的这个“斜”字是弯弯曲曲的意思。

④你能给“斜”字组个词么?

⑤第一行诗的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来读,相信你们都得会更好!

2、学习古诗第二行:

⑴(大屏幕)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几户人家,这又是诗中的哪一行诗呢?

⑵齐读第二行。

⑶同学们想一想:

白云浮动,炊烟袅袅,当落日的余晖洒满整个山林的时候,你说这座山林美不美啊?

⑷这么漂亮的景色,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怎么读呢?这回我们把前两行连起来读一读。

⑸读的时候就像是你自己走在了林间的小路上一样,多美的景色啊,真让人陶醉啊!谁愿意再把这两行诗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3、学习古诗第三、四行:

⑴诗人走在石头铺成的小路上,他又看到了什么?

(道路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叶,很美丽。)

⑵说得真好,这么美的枫树林,杜牧实在是太喜欢了,他都不想走了,于是他把车子停了下来。下车后站在那里细细地欣赏这迷人的景色,这就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⑶学习生字“停”“亭”:

①诗人杜牧实在是太喜欢这深秋的美景了,于是把车子(停了下来),这个字就是“停车”的“停”。。

②为了更好地学习这个生字,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字。

(出示“亭”字字卡。)

③你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了吗?

④这个“亭”是哪个“亭”呢?它又是怎么来的呢?(演变):

古人看到了人站在一座亭子里,就照样子画了下来,我们来仔细观察,这像什么“(像亭子尖尖的角,下部分像人站在亭子里。)经过很多很多年的演变,变成了这样,最后又通过很长时间的演变就变成了现在要学习的“亭”字了。

⑤你能给这个“亭”字组词吗?

⑥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个“亭”字。

(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⑦那你能不能用左边的这个“亭”字来帮忙记住右边的这个“停”字呢?

⑧说得很清楚,说到“停”字,我们就真正停下来休息一下吧。大家一起来活动活动吧?

⑷学习生字“车”:

①活动之后,我们就要马上回来抓紧时间学习了,因为时间就像小马车一样,飞快地向前跑,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妙。这个字就是“小马车”的“车”字,(出示“车”字字卡),拼读音节,小组拼读。

②“车”字是一个简化字,在我国的古代写法和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

③大家看,这就是古时候的车,人们照着车的样子画了下来,同学们看像不像?仔细观察,这里像(车把,车辕,车轮。)后来经过很多很多年的演变变成了这样,这就是繁体的“车”,最后简化为我们今天学习的“车”字了。

④说一说带有“车”字的词语或成语。

⑤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车,对车也有很多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个“车”字。(大屏幕书写“车”。)看老师在黑板上书写,注意观察每一笔的位置。

⑥谁想读一读带有“车”字的那行诗?

⑸学习生字“霜”:

①诗人为什么把车子停下来了呢?他被什么所吸引了呢?

②具体地说是被那些秋霜打过的枫叶所吸引了,因为枫叶在经历了霜打之后它就会格外的红,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③这个字就是“秋霜“的“霜”,(出示“霜”字字卡。)拼读、齐读、小组读。

④这个字里面还有一个我们要学习的新部首。(雨字头)书空“雨头”。

⑤请同学们观察,当“雨”字变成“雨字头”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变化?

⑥带有“雨字头”的字还有很多,你能说出几个吗?

⑦谁能来分析一下“霜”字的结构?

⑧在深秋的早上,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地面上、草地上会有一层白色的东西,太阳一出来,它就没了,看见过吗?那就是“霜”。

⑨你们想不想看看那些被秋霜打过的枫叶啊?(图片欣赏)

⑩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和惊叹中,能看出来你们非常喜欢这美丽的枫叶,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想做点什么呢?

⑾如果我来到了这篇美丽的枫树林,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的后两行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⑿我们一起来诵读古诗的后两行好不好?

四、巩固生字

1、认读字卡:

⑴这些字宝宝我们都认识了,我们开火车来读一读这些生字。

⑵赵老师今天还为大家准备了几片美丽的枫叶呢?看,好看吗?枫叶的后面还藏着我们今天学习的字宝宝呢!谁想来摘枫叶、读字卡?

⑶现在我们把这些带有拼音的字卡拿掉,你还会读这首诗吗?(齐读)

⑷同学们非常喜欢这片枫树林,假如你来到了这里,心里多美啊!那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带着高兴的语气来读,要有感情来读。

2、游戏巩固:(小白兔过河)

同学们读得真好,山上美丽的风景不仅吸引了诗人,还吸引了一位特殊的朋友呢,大家看:是谁啊?他正准备上山看风景呢!可是面前的石头挡住了他的去路,我们快来助他吧。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杜牧领略了深秋时节枫树林的美丽风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也会发现它的美!

六、兴趣作业

今天的作业就是把这首诗背诵给你的家人听,注意要有感情地背诵。

《山行》的教学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本篇课文共有三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部分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入境赏景,体验激趣

1、谈话:

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

2、师引:(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下面我们一起来观赏一组图片,然后谈谈你的感想。

(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师: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重点如下:

⑴山行:在山上行走。

(谁在山上行走?)

⑵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

(秋天早晚比较凉,所以称之为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⑶斜:两种发音──可根据诗的意思画一画。

⑷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

深:浓厚,浓郁。

生:生出,存在。

(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⑸坐:因为。

⑹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⑺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肯定学生的理解)同学们学会了很好的合作,那请你根据你们已经所理解的内容,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吧!

(可以只理解一句,也可以是几句;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找人合作。)

7、交流。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同学们真不错,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

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配音乐):

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现在,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诗的理解吗?

5、朗读:

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师:多美的秋天,多美的枫树林,多美的诗啊?能美美地再读一遍吗?试试——提出要求:注意节奏感。

(师范读──个别读──小组读──扮角色读──齐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这里的读是在进一步感受美的意境的基础上用不同方式读的,照顾到了各个层面的学生,也提高了对美的感受,提高了学生朗读能力,为后面背诵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课外拓展,意境延伸

1、杜牧用他那美妙的诗,表达了他对秋天傍晚枫树林的无限爱意。诗人白居易读了这首诗以后,也被感染了,也写了一首描写红叶的诗,让我们一起读读。

2、师帮助学生理解:

这样增加了课堂信息量的输入,可以扩大生的知识面,让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

3、两位诗人都借助秋天的枫叶把秋天描绘地如火、如花,那么霜叶为什么会红于二月花呢?看资料,你就会明白了。

4、美的东西,我们都希望把它记在心里。

5、练习:

下面有两个练习,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题作为作业。

⑴画一幅秋色图。

⑵根据古诗,扩写一篇描写秋天的文章。

这是对学生掌握知识如何的一个检查,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课后有针对性的帮助。

《山行》的教学反思 篇3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读自悟

合作交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结合文后的注释,体会理解诗的大意思;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对于古诗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大体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了对古诗诗意的理解。

二、结合图片指导阅读,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想象画面朗读诗歌,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然后有人经过这里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读,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

古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古诗学习很是重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接读、对读摇头晃脑读等,反复朗读古诗,从读通读懂,到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的意境。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山行》的教学反思 篇4

一、自学

1.注释

①征铎(du):征,远行。铎,远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②槲(h):一种落叶乔木。槲寄生(《〈物种起源〉导言》)(补充:斛h,容器;檞jie,一种木质像松的树。)

③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明使明艳。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④凫(f):野鸭。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2、作者简介

温庭筠(yn)(812-870),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生在京兆鄠(h)县(今陕西户县)。才思敏捷,诗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又擅长填词,与韦庄并称温韦。是最早大量写词的作家。花间派鼻祖。

二、翻译

清早起来出行,马车上的铃铛响声不断,出门人想念家乡倍感悲伤。雄鸡唱茅草店外残月当空,布满寒霜的板桥上已留有人迹。槲树叶纷纷凋落,铺满山路;月光下驿站墙边的枳树花开得正鲜艳。于是,想到我昨夜梦会杜陵的故乡景色: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凫和雁布满了曲折的池塘,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

三、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时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名词组合也叫意象叠加,如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鸭,小桥流水人家)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末联点出主题:行旅中思念着长安。但这里不用通常的写法:直抒感情或发议论,而是同样在景物的描写中托寓对长安的怀念。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杜陵是长安城南的地名,凫、雁都是水鸟。梦想中的杜陵,鸟雁在曲折的池塘里到处游转,这正是诗人对长安的怀念。诗人写怀念长安,一般都是用以表现政治上的进取心,希望能在京城长安有所作为。温庭筠在诗中表现的,也是这个意思。

四、重点解说

1、关于故乡:作者的故乡本在山西太原,但曾在陕西西安东南即杜陵住过,所以末句把杜陵称为故乡。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手法上意象叠加;内容上深化主题,把道路辛苦,羁旅愁思的言外意扩大到更广泛的人群,让思想更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表达感情上通过清冷的环境烘托了人物内心的悲凉。

3、凫雁满回塘:对比,反映自己的孤单、愁苦。

五、背诵、默写

课后习题选解(参考)

1、(P47,3题)比较杜牧《长安晚秋》与杜甫的《登高》思想和意境的差异。

杜牧:抒发抱负难以施展的愁闷思想,意境上缺乏雄浑阔大的气象,凄恻低回。杜甫:表达长年漂泊、老病愁苦,沉郁顿挫,慷慨激越。

2、(P49,1题)《长安晚秋》写景的层次感。

景物有广狭、远近、高低的区别,层次感强。首联总览长安全景,是广;接着写星、雁、笛、楼、菊、莲,是狭;同时星、雁、笛、楼是远,菊、莲是近。星、雁、笛、楼又是仰观,是高,菊、莲又是俯察,是低。体现着时间转移,天色由暗而明的变化。传达了思乡之情,烘托了凄凉气氛。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事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3、(P49,2题)《商山早行》目前景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微霜初降,槲叶山路,枳花驿墙。言外意是道路辛苦,羁旅愁思。

4、(P50,3题)李商隐的无题诗

情感基调:深沉感伤,浓烈(深而专)凄清;成因:衰退的时代,不幸的个人遭遇;意象特征:通过闪烁不定的意象组合来传达感情,有两大常见的意象群,一是神仙世界、历史传说,如蓬山、瑶台、青鸟、紫鸾等;二是现实生活(多为女子),如凤尾罗、碧文帐、绣芙蓉等。这些意象有多种解释,可为仙境,可为道观,可象征宫廷。也是诗题隐约的原因之一。

《山行》的教学反思 篇5

《山行》这首由晚唐诗人杜牧所写清新俊逸的小诗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让我们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中,我以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为出发点。利用学生已有的古诗学习经验,再加上诗画相通的特点,大胆让学生想象画面,说画面,将片段的意象展现出来,再让学生加以综合,展示媒体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引导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走进夕阳西下,鸡犬相闻,炊烟袅袅的温暖人家,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生活之情,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全诗的理解和意境的体会。

在拓展方面,既有基于内容的写景诗,又有基于作者的写景诗,达到了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有效增加了学生的积累,丰富了自身的文化积淀。

另外,时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快乐学习的目的,这是值得我欣慰的地方。

其实,还有一点是我想探索的地方,那就是基于诗画相通的特点,让绘画成为理解古诗,体会意境的方法。现在看来,这种方法可行,但还需完善。

反思本节课,我认为自己有以下几点不足:

其一,课堂上描绘画境,有些耽误时间,影响了诵读,导致读得不够。

其二,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堂虽活跃,也使教师在时间调控上不好把握。

其三,课堂内容的取舍,容量的把握都需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具体修改意见为:

其一,缩短描绘画境的时间,那背诵和默写的环节就都可以完成。

其二,质疑处也可以压缩时间,随机加进阅读的环节,会增强读的效果。

其三,拓展积累环节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积淀,再多背一背写景的古诗就更好了。

其四,板书的设计,可以图文并茂,突出本节课的特点。

总之,此次参加赛课,让我成长,让我收获,让我思索,也让我遗憾。因为,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讲师培训,让我错过了最精彩的两节课,学习的愿望没有完全实现。好在,前三节课我听到了,杨老师的沉稳教风;林老师字斟句酌的到位推敲;牛老师的适度引导,都是我学习的地方。而我在异地异生的挑战下,能够做到顺利的完成一节课,不能不说是一种成功,我很满足。我将以此次赛课为基点,继续努力,修炼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做一名风格独特,务实创新的语文教师。

《山行》的教学反思 篇6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

《山行》的教学反思 篇7

教材分析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选自六年制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三册,所在第一单元以秋天为专题。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凝炼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山中深秋的美丽景色。诗人笔下的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朗诵诗歌和品味诗句为核心,利用多种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采用“双向互动,自主探索”的美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歌内容,掌握古诗阅读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古诗的能力,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感知美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

(学生纷纷自由背诵。)

师:同学们真棒!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一幅云雾缭绕山上,深秋的傍晚,在夕照下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的枫林图,并伴以婉约动听的古筝曲。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想到什么?

(让学生展开想象尽情地说。)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熟读古诗,感知美: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入这美丽的图画中吧!同学们,预习后你们获得了那些有关的资料和同学交流交流吧!

(四人小组交流汇报查阅的有关资料。)

注意课内外结合,通过让同学们,了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典故趣事、古诗范读等资料;自主感知古诗的画面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

(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

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二、领悟意境,品读古诗,欣赏美

1、理解诗意,领悟意境:

师:小朋友真棒!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小朋友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

(分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师随机出示多媒体等电教手段。)

师:我今天惊奇地发现,我们小朋友读书的水平已经超过了老师,读书的方法也越来越高明。

(表扬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说说、想想、议议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2、整体感知,体会诗情: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能自己读懂这首古诗。谁能用自己的话再描绘这深秋的山林?

(生看着画面说,师点拨。)

师:作者欣赏着美丽景色想到了什么呢?

(引导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品读古诗,欣赏美:

⑴“紧扣词句”。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此时此刻我相信大家与作者一样陶醉于火红的枫树林中。深秋的景色,真是太美了。我们来夸一夸这首诗赞一赞美丽的深秋,好吗?四人小组的同学再朗读全诗,说说诗句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四人小组朗读讨论,师巡视。)

生:我最喜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他让我看到了火红的枫树林,比春天的花还要红。

……

品味词句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⑵“想象漫游”:

师: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生:多美的景色啊!真希望能把他画下来。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美读品味,感悟诗情,表达美

1、美读品味:

师:美丽的秋景,生动的诗句,同学们我们怎样美美地朗读呢?老师准备了一段乐曲,你们在优美的伴乐下尽情朗诵吧!

(生找小伙伴有感情地背诵、师抽生朗读、背诵。)

2、感悟诗情,表达美:

师:小朋友,通过学习感受到深秋山林中的美丽,你们愿意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心中感受到的美吗?出示表达方式:

读一读。

演一演。

画一画。

写一写。

(生自由选择,小组合作,表达美。)

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四、训练迁移

师:学了这首古诗你们准备完成什么作业?

生:课外朗读杜牧的诗,抽时间与同学交流。

……

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发掘孩子的潜能,发展创新能力,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山行》的教学反思 篇8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山行》的教学反思 篇9

《山行》的作者是杜牧,这首诗意境优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对幼儿进行这首诗的教学时,我以故事的形式引入,让幼儿在听故事的同时感受故事的意境。在幼儿了解、感受古诗的意境后,我直接将此首古诗背诵下来,部分幼儿跟诵,紧接着幼儿开始诵读这首古诗,最后我们为这首古诗配上动作,便与幼儿记忆。活动结束时,幼儿在进行自主谈话,一个小朋友跑到我的跟前问:“老师,什么是人家?”我一愣,这才想起古诗中的内容“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原来小家伙问的是诗句中的内容,我微微一笑说:“宝贝,人家就是住有人的意思。”“老师,那里的人怎么那么有意思,居然住到白云上,他们不害怕吗?”这句话让我哭笑不得,同时,我也让我有机会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

为古诗配上动作一种便于幼儿记忆古诗的方法。当时只考虑便与幼儿记忆,没有考虑到诗的意境,致使出现今天的笑话,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一定运用多种办法让幼儿在背诵古诗时,也感受到诗的意境!

《山行》的教学反思 篇10

1,古诗教学,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消化和吸收。首先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而后,又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除了诗人描绘的景物外还可能看到的景物,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大自然中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以及更深地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既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在无形中理解了诗意,内化了语言。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小组合作为古诗配画。适当的给予点拨和引导,增强了学生作画的信心。学生作画的过程,正是理解和感悟诗意的一种外在表现,他们的画再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画后的展示、说画、赏画更让他们由画之美自然地体味到诗之美。这样,学生至始至终置身于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遐想着,体验着,感悟着,徜徉着……

教学古诗,教师也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所以在今后我还要多阅读,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强文化底蕴,从而丰满自己的课堂。

《山行》的教学反思 篇11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诗中有画”

古诗教学,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消化和吸收。首先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而后,又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除了诗人描绘的景物外还可能看到的景物,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大自然中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以及更深地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既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在无形中理解了诗意,内化了语言。

2.“画中藏诗”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小组合作为古诗配画。适当的给予点拨和引导,增强了学生作画的信心。学生作画的过程,正是理解和感悟诗意的一种外在表现,他们的画再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画后的展示、说画、赏画更让他们由画之美自然地体味到诗之美。这样,学生至始至终置身于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遐想着,体验着,感悟着,徜徉着……

教学古诗,教师也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所以在今后我还要多阅读,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强文化底蕴,从而丰满自己的课堂。

以上就是《《山行》优秀教案精选》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山行优秀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