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声声慢教学反思7篇

声声慢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5-14

声声慢教学反思7篇。

以教人者教已,在劳力上劳心,教案的编写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根据教学大纲的精神。写教案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在请大家一起来阅读这篇揭示“声声慢教学反思”内涵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声声慢教学反思【篇1】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①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翻译: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调养休息。喝三杯二杯淡酒,怎能抵得住晚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憔悴,如今还有谁采摘?冷清清守着窗儿,独自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能用一“愁”字了结!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经历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创作的作品再不复当年的清新可人,风格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这首词就是通过对秋景的描绘,渲染出一种凄凉伤感的氛围,抒写了词人在漂流境遇中无限伤感、落寞的情怀。

上片以景写情,境界凄凉。起首开篇起句便不寻常,周济《介存斋词选序论》中评道:“李易安之‘凄凄惨惨戚戚’,三叠韵,六双声,是锻炼出来,非偶然拈得也。”这七组叠词中,不见一个“愁”字,却让人读来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之感,余味无穷。“寻寻觅觅”,词人好像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她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十四个字一气而下,笼罩全篇,定下了凄苦的感情基调,使以后逐次出现的景物都染上浓重的感情色彩。“乍暖”二句,写天气冷暖不定,让人难以调养。这是从外部的天气以及身体的感觉来暗示词人内心的愁苦。“三杯”两句紧接上文,写词人以酒驱寒,但这酒是“三杯两盏”,量少又“淡”,怎能抵挡得了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更别提为她排遣心中烦忧了。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因词人心中忧愁太深,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以致酒力难压愁情,因而会觉得酒淡无味。“雁过也”三句,写天上飞过的大雁惹起了词人深切的思乡之情。词人颠沛流离之苦,借雁得抒。就在词人举杯独伤之际,忽抬头看见天上有一行南来秋雁,细目一望,这不正是往昔在北方替自己和夫君传书寄情的翩翩飞鸿吗?“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词人与夫君却早已阴阳相隔,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句写得有形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怨、凄苦的氛围,让人心痛,心酸,心碎!

下片承接上片,由秋日高空的远景描写转入对自家庭院的近景描绘,将词人的愁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上片以雁过长天的仰视镜头收尾,下片则以黄花满地的俯视镜头开篇,过渡巧妙、自然。“憔悴”二字一语双关,兼写人和花,这是词人从花的凋残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人的衰老。词人本是爱花之人,看着满地菊花,自然而然地回想起从前丈夫为她撷取暗香的.那些甜蜜往事。只可惜故物虽依然,人面已全非,她怎能不心生酸楚,黯然泪下?此刻,就算她惜花将谢,也怎能有那摘花、赏花的雅兴?人不摘花,花当自萎,院中的那些菊花,就只能在萧瑟的秋风中日渐憔悴,殒化成泥了。这花儿的结局如此悲凉,不正是词人凄苦漂泊的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吗?这里既透露了词人惜花将谢的情怀,又写出了无心摘花的郁闷,笔意深远。“守着”两句,直白朴素,把自己的心事娓娓道出,极具感染力。词人独对寒窗,望着那“旧识”的大雁残菊,不免感到这凄苦悲凉的漫漫白日实在难熬,她希望天早一点黑下来,这样就看不到窗外那些使人伤心的东西了。可老天偏偏与人作对,越发觉得时间漫长,真真是度日如年。好不容易等到黄昏,可等来的却是更令人伤心的景象:“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三句进一步烘托氛围,把梧桐、细雨、黄昏三个意象有机结合,视觉和听觉交映,尽显词人此时的无限感伤。虽然此处写景,但我们不难理解到词人写雨打梧桐叶的用意之所在。“细雨”的“点点滴滴”,是只有在极其寂静的环境中才能听到的。对一个伤心的人来说,它们不是滴在耳里,而是滴在心头。“秋风秋雨愁煞人”,更何况这如泣如诉的秋雨是打在梧桐叶上,又是“点点滴滴”一直到黄昏呢!这就自然逼出结句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样的结尾妙就妙在通篇写愁,直到最后一句方才道出,这样的情景,岂是区区一个“愁”字所能道尽的?至此,词人的情感达到高潮,词境陡升一步,孕育出无限广阔的空间,交给读者去想象,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总的看来,词人用直白的语言、铺陈的手法,融情于景,委婉含蓄地表现出了一种多侧面、多层次、深刻细腻的感情。前人评价这首词:“声声含泪,物物关情;一字一泪,满是悲愁。”非常有见地。词人不直接说愁,这愁情是在含蓄蕴和的表情方法和环境景物的烘托渲染下表现出来的,因而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

这首作法独特的词,就其内容而言,是一篇悲秋赋。

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定下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乍暖还寒时候”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所以,这首词是写一日之晨,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通行本作“晚”。从全词意境来看,应该是“晓”字。说“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句是说借酒无法消愁“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这一句是虚写,以寄寓作者的怀乡之情。

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

“守著窗儿”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过之而无不及。这一句从反面说,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直情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是独辟蹊径。自庚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

这首词始终紧扣悲秋之意,尽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又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写尽了作者晚年的凄苦悲愁,是一首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声声慢教学反思【篇2】

师: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这样的一位奇女子,她凭一份清高、一份脱俗,独步词坛,光耀千秋。她半世孤苦,却心细如尘;她一生坎坷,却经意执着。她用七十年短暂的生命,书写了中国千万代流传的妩媚和凄婉。她就是李清照。今天,我就跟大家一起读她的名篇《声声慢》(放幻灯片:李清照的图片。板书:读)

我们先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读一下(指名同学读),初味词情。(放幻灯片:一、初读:初味词情)

生:我觉得他刚才读出了词人当时的一种很愁苦、很凄凉的感情。

师:凄凉的,愁苦的。很好!还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放幻灯片:愁)

师:“凄凄惨惨戚戚”,要读准。很好!除此之外还有什么问题?

师:读的可以?这位同学的评价是不错的。还有一点大家注意,在下片,“独自怎生得黑”,大家齐读一下,一二!

生齐读。

师:这个“得”不是助词“得”,我们看一下注释是什么,“得”可以解释为什么?

生齐说。

师:嗯,“独自怎生得黑”,所以我们应该怎么读?感觉一下。

生齐读这一句。

师读“独自怎生得黑”。

师:这位同学已经读出了愁,虽然味还不浓。好,大家在齐读一下,看看能不能加深一下“愁”字。

生齐读。

师:好。再请一位同学说一下感受。(指名同学)你听我们刚才齐读得怎么样?

师:嗯,好一点,那么还有要改进的地方。那么如果要一首诗词的情感读准读透,还应该怎样?

师:嗯,还要了解这首诗的内容。我们还需要去沉入词的中间,(放幻灯片:二、研读:品味词语)去研究它,去品味词的意象,去感悟词的意境,去研究哪一些词富有表现意义。好,下面我们分组讨论。来,大家转过身来,找出你认为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说给你的小组听,然后我们请个同学起来说。

生分组讨论。

师:来,哪一位同学能起来说说,展示一下你们小组讨论的成果。

生1:我想说的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句话词人选取了几个景物,有“梧桐”“细雨”和“黄昏”。

师:好,是三个意象,“梧桐”“细雨”和“黄昏”。

生1:三个意象都可以表现出词人当时愁苦的心情,然后这里也运用了借景抒情和融情于景的手法,可以说更贴切,传神的表现出了诗人当时那种愁苦的心情,也使我们仿佛融进了那种情景之中。

师:说得好!不过能不能再具体分析一下,“细雨”是怎么表现愁的?

生1:“细雨”是可以表现出诗人心中的细细密密的愁丝的。

师:很好。能够表现词人心中细细密密的愁丝,“细雨”的特点就是细细密密。好的,那么“黄昏”呢?

师:也是最让人愁苦的、昏暗的时候。好的,还有谁来补充?

生2:我们认为“三杯两盏淡酒”中的“淡酒”,“酒”前加了一个修饰词“淡”,这个“淡”字我觉得不是酒淡,而是思人的愁之深。酒力压不住愁情。

师:很好很好。(鼓掌)很不错!是借酒消愁,但酒力压不住,所以她感觉到酒太淡。真好。还有没有?

生2:还有“雁过也,正伤心”,这个“雁”,联系李清照写这首词的背景,当时是北宋灭亡,她的丈夫赵明诚又刚刚去世,这个“雁”我们都知道它是要南飞的,这个“雁”正好使诗人想起了她的故国。

师:哦,因为“雁”是从北方飞来的,所以她想起了自己的故国。好。那么这个地方,请坐!我还要问一句,这句话说是“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是不是?那么她正在伤心的时候后面用了一个“却”,“却是旧时相识”,请问为什么?我偷偷的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在明代有一位多事之人,他非常欣赏李清照,说李清照是古今第一才苑,他说这首词非常好,可是就有两个词写得不太好,不太好理解,其中有一个,他提出来就是这个“却”字。他说这个“却”字要改,改成“因”,改成“因为”的“因”就好理解了。那么我们看看,这个“雁过也”,刚刚分析了这个“雁”从北方来,从故国来,她伤心,我觉得用“因”效果还是比较好吧。来,谁来说说?

生3:如果是“因”的话,她看见了旧时相识的大雁,所以她才伤心;而如果用“却”的话,她已经很伤心了,她看到了大雁,然后她又想起了她丈夫的往事,她丈夫去世了,更使她的愁思更加的深。

师:哦这样有一个契机,有一个层次感。本来“雁过”就已经伤心了,但是却有一个转折,那应该把“却”改成“更”,“雁过也,更伤心”,“更”怎么样?

师:好的,我觉得这个同学已经说得不错了,是不是呀?“却”为什么转折呢?转折是为什么?因为后面一句话“旧时相识”。古代有四大喜事人们说,哪四大喜事?

师:那现在李清照漂泊在南方吧,忽然遇到一个旧相识的大雁,她心情怎么样?心情会一惊吧?很高兴?是真的高兴吗?不是,为什么不是?因为这只燕子过去怎么样?你知道吗?

生4:大雁它从北方飞到南方,它还会再回去,而她现在只能寄居于江南,而回不去了。

师:哦,对了,老朋友来了,还可以回去,而自己是回不去了。还有,还有一点,还有什么?这只大雁曾经干过什么事呀?

师:来了也无法传了。很好,所以“却”字之后带给我们的是什么样的情感?愁,更深的'愁,但是“旧时相识”后面说了没有?没有,“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后面戛然而止呀,是不是?到底是什么样的情感?我们自己再思索。好的,这个“雁”意象说完了,好的,还有没有?谁来再说?我们已经很好了,表现很不错,来,除了意象之外,还有一些词语也很好,来……

生6: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她用叠词的话就是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寻寻觅觅”讲的是诗人的动作,“冷冷清清”讲的是诗人的环境,“凄凄惨惨”讲的是词人内心的感受,这样层层递进,而且运用叠词,让我们慢慢的一步一步的了解词人的心境,也能更准确的感受到她此时内心的愁苦。

师:嗯,这位同学非常有层次的分析了这十四个叠字,好的,请坐。这位同学慧眼识珠呀!这首词最突出的就是这个叠词的运用。在百度上一查,就能查到三十六条古人的评论,这位同学的评论可以算是第三十七条了。那么我还要问,她刚才说的是词人的动作、环境和情感,我就搞不清,她为什么要寻呢?她在寻什么?是不是?她寻到了吗?来,谁再来补充说说?

生7:作者此时心里非常的不安,然后她试图寻找一些东西让自己平静下来。

师:哦,没有,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她没有找到呢?

师:哦,心情描写是“凄凄惨惨戚戚”,表现她找的结果是前面的哪一个?

师:好的,她找到的只是外面的冷冷风和室内清冷的自己,所以后面有了“凄凄惨惨戚戚”。很好!这位同学分析的在寻找感情寄托。著名的作家梁衡说过:“她在找什么?她可能在找她的丈夫,可能在找她的幸福生活,也可能在找挽回大宋江山的策略,但是一切都没找到。”这位同学能够看出叠词的妙处,很不错。这就是李清照的专利呀!(板书:易安的词)李清照在词坛写传意的词很多,有人说这个传意是无人能比的,而且后面是一片深情愈唱愈妙,好,除此之外还有,来……

生8:在下片“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独”字写出了作者当时独自一人的情景。“怎生得黑”写出了长夜的漫长,衬托出作者的孤独感,更加写出了李清照的愁。

师:哦,长夜的漫长。好,请坐。有没有不同意的?

师:是熬到天黑,还没有到天黑。这样的日子对于李清照来说可能就是漫漫长夜。好,她为什么感到难熬?

生9:因为她在黄昏的时候看到了一些凄凉的景物,触动了她内心的愁绪。

师:满地的黄花。你说说黄花为什么能触动她的愁思?

师:秋天的黄花有凄凉,因为秋天来了,所以有悲秋的感觉。这个地方的黄花为什么又凄凉的感觉呢?

师:“憔悴损”,是黄花盛开,但是已经落下了,看到这落下的黄花,所以她内心凄惨,还有没有?

生9: 想起当年她和她丈夫也是在秋天共同摘过黄花,但现在她丈夫去世了,只能她一个人看着这残败的黄花,所以内心非常的愁苦。

师:很好。这位同学看到了“如今”这个词,很好,请坐!是如今与过去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李清照此时孤寂的心境。我们大家可能还有很多内心的感触,对一些见解,我们课后再交流。总之,我们这首词选用了很多富有表现力的意象和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传情达意,使我们这首《声声慢》整首词细腻柔婉,含蓄蕴藉,因而这首词被人们称之为“婉约之首”,(板书:婉约的词)可以看出它的高度。这首词既有音乐美,又具有绘画美。一个动作,一个意象,可能就对应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而这一幅幅图画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整首词它的意境。下面我们请大家听读。(放幻灯片:三、听读:体味词境)一边听一边想象一个最能打动你的画面,然后用动情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

师范读。

师:我们请同学们来描述一下你刚刚想象的是哪一个打动你的画面,谁来描述一下?要敢于表现自己。

生10:日已西斜,天近黄昏,可是屋里却没有人烛,也许她也不愿意这样做吧,她只是依靠在窗前,独自一人,默默地注视着窗外的景物,眼前的迷茫和愁苦,使她不忍再看,她的眼中没有泪水,因为她的泪水已经干了。

师:好,很好,这位同学描绘的词人形象是一个欲哭无泪的形象,很好!还有吗?哪一位?

生11:寒风相送,一个离愁当头的女子在屋前独酌,旧时相识的大雁飞过,留下一个小小的缩影,雁过尚且留声,人去了,只能在回忆中独自落泪。

师:这位同学描写得是雁过的景象,很好。雁过留声,而现在她只有一人,独自在这儿。还有没有?

生12:虽然拿着一个酒杯,然后倚在门廊的柱子上,一只手紧紧抓住衣角,然后晚来的风把门帘吹起,传来尖啸的风声,词人通过门帘吹起透过的光看外面被风吹乱的景。

师:这是写风吹动门帘的景,很好!她用了细节的描写,风吹动门帘,她透过门帘看窗外的景,很好!还有没有?刚才都是女同学,男同学有没有?当然女同学也可以,描述一下就行,来,这位同学在看我,你来。

生13:词人打开窗子,入映的是满地的黄花,堆积在地上的黄花枯萎、凋谢,谁能想象它盛开时的艳丽?词人不仅仅想起了以往与丈夫共同赏花的情景。

师:好的,请坐。这位同学描写的是此人看到满地黄花的情景。冷冷的眼神,想到了她和她丈夫共同赏花时的情景。刚刚我们同学都用丰富的想象去沉入了意境之中,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我也很受感动。我在听大家描述的时候,我在自己朗读的时候,我就隐隐感觉好像李清照在向我提意见,提什么意见呢?好像她不同意我们刚刚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全词的感情,为什么?因为李清照在词的最后,面对着淅沥的细雨、飘零的梧叶和惨淡的黄昏,她发出的由衷的感叹是什么?

师:“怎一个愁字了得”。也就是说一个“愁”字是无法概括的了得。(放幻灯片:四、悟读:玩味词心)那么此时,激励着李清照去写作这首词,她的心境是什么样子?她写作这首词的时候,她有着怎样的复杂的情感呢?要好好的去玩味玩味此时李清照的心境。当然要了解这个我们还要怎样?对还要了解背景。大家再翻过来看一下我给大家印的李清照的事迹,浏览一下,然后我们再翻过来,再默读一下李清照的这首词,去玩味玩味此时李清照的心境仅仅是愁吗?还有哪些复杂的情感?……好,抬起头来,谁来说还有什么情感?

师:好的,好的,请坐。还有怨,怨她和她的丈夫美满的婚姻难全,怨她的丈夫过早的离开,现在是天上人间各半。还怨大宋江山沦陷,很好!还有吗?

生15:她的丈夫已经早去了,她不知道她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她陷入了愁苦。

师:很好,请坐。她迷茫,她不知道她的余生应该怎样煎熬过去。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16:我觉得她还有对国家的担忧和对自己未来的漂泊的担忧。

师:还有担忧,担忧自己国家的未来,是不是?请坐。现在的国家南宋苟且偏安,江山一天天沦陷,她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尽头。她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漂泊到何地,漂泊到什么时候。很好!我们经过这样的深入的玩味此时李清照的心境,我们对这首词的情感的把握就会更进一层。好,下面我们再来读这首词,我们为了让大家尽可能的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们不齐读,散读,自己大声的读,读出这些情感,开始。

生读。

师:好,我们读了一遍,我们请哪位同学起来给我们读读试试?敢于去展示自己吧,谁来?哪一位?来,这位女同学。

生读。

师:好,请坐。读的声调已经有愁味了,但是我们还要怎么样?能不能再读得慢一点,去表达情感?来,你来试试。

生读。

师:好的,读得很好,请坐。尤其前面的“凄凄惨惨戚戚”最后的“戚戚”让我们听到好像在哽咽,是不是?我们再把这十四个字读一遍,慢一点,来,“一二”……

师生齐读。

师:这首词感动了中国千千万万的人,也感动了许许多多的外国人,其中有一位法国的诗人就深受感动,于是就把这首词进行了改编,改写成了另外一首诗,题目叫《绝望》。大家想不想看看?(幻灯片展示诗歌)好,大家齐读一下。

生齐读。

师:好,我们比较一下这首《绝望》,跟我们的《声声慢》相比,它表达感情的手法有什么不同?谁来说?

师:比较含蓄。相比较我们的《声声慢》用了许多我们中国比较传统的意象来表达感情,细腻柔婉。而这首词呢,写的非常直白。(板书:中国的词)我们一下子就能感受到中国传统的诗词跟西方的诗的不同。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2:我觉得他在学李清照的叠词,他用了这么多重复的词。

师:哦,有可能在学她,请坐。他用了反复的手法,用了叠词。我们经过比较,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声声慢》,(放幻灯片:五、赏读:回味词韵)我们再来读一读,在读的过程中再来回味《声声慢》的韵味。咱们换一种方式读,大家抬头看,我们先请女同学用柔婉细腻的声音来读,女同学读完划线的地方,我们男同学再用雄浑深厚的语调来重读一遍,读到划双线的地方,我们齐读。好,开始。

生读。

师:很好,读出了韵味。(放幻灯片——初读:初味词情;研读:品味词语;听读:体味词境;悟读:玩味词心;赏读:回味词韵。)

今天我们就用读的方式感悟了我们易安词的特色,品味了婉约词的风采,体会了我们中国传统诗词的魅力。课堂虽然短暂,我衷心的希望我们能够记住这个虽然弱小,但是伟大的女词人!愿我们能够沐浴在我们中国传统诗词当中,去咀嚼品味,含英咀华,快乐地成长。

谢谢大家,下课!

声声慢教学反思【篇3】

《声声慢》编排在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在这一单元中,编者主要选录了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的词和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和李清照的词作。《声声慢》是李清照经历了王朝更迭后晚年的代表作,相比柳永的词更多了些国仇家恨在其中,意境更为开阔,赏析这首词对理解李清照的一生有很大的帮助,对婉约派词风的把握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声声慢》也是李清照晚年的重要代表作,是一篇千古绝唱,词情凄清,催人泪下,是一篇写 “愁”的名作,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把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的婉约风格;过程和方法:诵读课文,鉴赏分析,小组合作探究法;情感态度:感受《声声慢》的凄美,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悟能力。

我的教学设想是: 首先播放《一剪梅》这首歌曲来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应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渲染出浓重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得到细腻的情感体验,从而自然而然的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其次,引导学生自己鉴赏本词,培养自己独特、细腻的情感及审美体验。通过了解一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世经历以及他的思想感情,做到知人论世;品味意境美,“一切景语皆情语”,“万物皆着我之色”,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中的“情“”景”有全面的理解;最后,在拥有细腻情感与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整体按照读、辨、品、背、写四步进行。 设计亮点:

分析课文时视野广阔,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多元化,注重学生参与的热情。

1、初读课文。开篇我就请一名同学初读课文,叫另一位同学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快速的进入到学诗歌的状态中来,通过出示多媒体了解李清照的身世,理解了李清照晚年饱受的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后,感受着李清照低吟的名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他们积攒在心中的情感在此刻的朗读中倾泻而出,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李清照愁情发出感慨。

2、再读课文。学生在朗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这首词的理解,真正走向《声声慢》的更深处。此处是本课的重要环节,通过探讨《声声慢》中的一句千古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让学生明白,这句是李清照的大胆创新的体现,她不但在填词方面非常独特,而且在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的,从而更进一步的加深学生对李清照的钦佩之情。

3、品读意象。从宏观层面拓展了意象,扩大了视野,探究了愁如何成了秋的文化象征符号,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诗人情感的意象,联系所学诗歌进行分析,这样既复习了所学知识,用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浓厚兴趣。

4、小组合作探究有实效,能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能当堂反馈学习成果,能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5、小组讨论环节,小组展示诵读成果,由全班同

学做大众评委,以掌声的分贝决定名次。这既是个人的展示,又是群体的分享。充分调动了同学们参与的热情,特别是赏析第二组意象时,课堂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学生在对“憔悴损”的理解上,展开了激烈地讨论。有的说“憔悴损”指的是“菊花”,有的说指的是“李清照”,而且都言之有理。直到我对他们的理解都给予了肯定,他们才停止了争论,并都不自觉地鼓起掌来。

通过以上几个教学环节,本节课我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想,这主要得益于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讨论-探究这一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分析:

讨论—探究这一授课形式可以较好地使学生战胜学习的心理障碍,激活思维,主动学习;还可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语文活动的机会,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上课过程中,我注意到,强烈的表现欲使学生战胜了被动、依赖、害羞的心理,他们不知不觉参与到《声声慢》的鉴赏中。在整个讨论—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或问或答,或思或记,大部分学生都主动、紧张地思考、学习,效果较好。同时,讨论-探究这一教学模式有利于消除老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性,学生可以向我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观点及疑惑,我也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这样就能在友好、亲切、和谐的氛围中实现真正的

总的来说,这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我也得正视自己的不足: 第一、课堂不够紧凑。教学环节是精心设计了,但因听课的老师和领导比较多难免有些紧张,有疏漏,因而上完后感觉课堂不够紧凑,由此看来,自己的 个人素养还要加强。

第二、课堂应急机智不够灵敏,课前自己设计的教学课件在操作时由于一些因素出现了一点小问题,影响了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介绍,导致学生不能更好的了解作者的凄凉处境,从而影响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导致学生总是局限于作者的丧父之痛,对于国家之痛、家亡之痛理解不到位。

第三、学生在班上交流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有些问题老师可以点拨学生就能完成的,教师尽量少讲,学生交流完的结果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关于自己的不足,我也在努力弥补。在听老教师的课时,我更加关注他们的设问、提示以及降低问题难度等方面。自己也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注重问题的设

置,在课堂上注意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等,希望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早日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声声慢教学反思【篇4】

选择《声声慢》作为课赛的课题起初就是一种单纯的喜欢,是叹服开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14个叠字的精妙吗?是被结尾“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无尽的愁绪所打动吗?其实,自己也说不清楚。可是,当题目被敲定后,开始进入准备阶段的时候才发现,一切并非自己想的那么容易!

首先,对词本身并没有深入的理解,仍然处于一个很浅显的层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此低程度的把握很显然是不够的。

其次,所谓:“知人论事”,要想深入文章的精髓,要想听作者内心的呼唤,就必须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而对于《声声慢》这首词,如果抛除作者的生平不去了解,就要用一课时的时间,所以对于时间的把握很重要。

这节课有一些值得进一步发扬的方面,比如:对品诗步骤的引导、诵读的指导、学生讨论等。以上几方面,领导、老师以及语文组的前辈们给予了我一定的认可,同时也给我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意见,让我受益匪浅。现将自己的反思和前辈们的意见整理如下:

1、课堂不够紧凑。教学环节是精心设计的,但因为上课时有点紧张,有疏漏。因而上完后感觉课堂不够紧凑。由此看来,自己的个人素养还应加强。

2、课堂应急机智不够灵敏。课前,自己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以及教学内容,但由于前部分的问题处理结束之后已经用了相当长的时间,自己没有做出很好的应变措施,及时的删减一些内容,还是按部就班根据自己的设定进行,以致影响了后面教学任务的完成。导致了后面的环节都是匆匆带过,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前松后紧。

3、学生在班上讨论时,应让学生站起来,这样效果会好一些。因为既然是讨论,那就应该让学生动起来,不能仅仅局限在小组内部的讨论,小组与小组间的讨论也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这虽然是一个细节,但也会影响上课效果,不可忽视。再有当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做出展示的时候,没能做到小组的评价奖励机制,导致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及竞争意识较弱。

4、对于诗词的鉴赏,没能加强学生自主鉴赏诗词的能力,在学生展示环节只是几个学生频繁展示,应该做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展示当中,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5、课堂上的环节衔接过渡准备不好显得生硬,应做好各个环节的衔接过渡一环扣一环。

另外,还有两个弱点:

1、自己在课堂上对于授课语言的表达还不是很规范,细节问题处理的不够好,给人感觉不严谨,随意性较强。

2、口头禅非常多。“对不对”“是吧”之类的词不知道说了多少遍,这让人听来会感觉不舒服。

声声慢教学反思【篇5】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诗词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大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诚明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够说尽!

声声慢教学反思【篇6】

《声声慢》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李清照晚年的重要代表作,是一篇千古绝唱,词情凄清,催人泪下,是一篇写 ”愁”的名作,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把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的婉约风格;过程和方法:诵读课文,鉴赏分析,比较探究;情感态度:感受《声声慢》的凄美,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悟能力。

回顾这节课,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从学生课堂的表现看,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也较好,但是自我反省,还有很多不足:

1、朗读不够 教读古典诗文,一定要以读带动教学的进程,“读”,不仅是老师的范读,还有学生的各种各样的读,但无论是何种方式的读,必须让学生明白,“我读这一遍,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也就是“带着问题读课文”,而我在讲课时,没有处理好这一点。学生读懂了,读透了,方可进入诗的意境,然后,学生们才可带着感情读出韵味来。

2、 在“缘愁选景”步骤中我要求学生从词中找出相关描写愁的意象并进行分析,这样虽然可以让学生迅速把握作者宣泄“愁情”的切入口,在教学中更利于操作, 但却无形中削弱了对整体词句的品读,使词作的分析有些支离破碎,“愁”的深度和浓度都变浅、变淡了。因此我觉得诗词的赏析一定不要驾空,意象的品读要融入具体词句,边读边品,每分析完一个意象,应用精炼的总结性语言帮助学生提升对此意象的把握和其与全词的内在联系。不宜纯粹脱离感情基础去找一些景致。

3、课堂内容的安排还是有些多,使得以上环节不能充分展开。

声声慢教学反思【篇7】

《声声慢》是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晚年时期的作品,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词中展现的家愁国愁,身世飘零之悲,令人动容。词人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可以说整首词都紧紧围绕词眼"愁"字展开。

因此,授课中,我把握住“愁”这个关键字,将“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1、作者前期创作与后期创作变化比较大,她的词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比较突出,学习本课时先让学生了解词人的身世经历,使学生在理解词中“愁”的由来时更深入,学生对愁的诸多内涵的把握较准确。

2、课前开始播《声声慢》歌曲,营造凄惨愁戚的诗词气氛,引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学习情境创设得较为成功。

3、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按照“怎样入愁、怎样写愁、因何生愁”的思路引领学生进行了分析探讨。

4、鉴赏诗词主要是把握感情、体会意境,不要让学生纠缠于某一个文言词语的字面意思上,而应注意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5、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课堂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质疑是主线。本节课可以说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的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自己品读意象,说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让学生个体直接与文本对话。老师的点拨也十分到位。

当然,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1、在听过名家的朗诵,且配乐自读之后,学生对朗诵明显有了兴趣,但却因为时间的缘故,未给学生更多的时间。

2、板书虽在课前有所设计,但因为黑板所留位置不足,而未能很好的表现,以致学生没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3、小组讨论前,由于教师没能放手让每一位学生充分独立的思考,导致小组活动中少争辩,少合作,结果小组的发言便成了小组代表“个人”,即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发言。

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我说"存在缺憾的课堂是向上的动力"。尽管本堂课仍有不足之处,但是我相信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修改,下一堂课会更好。

以上就是《声声慢教学反思7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声声慢教学反思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