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水调歌头》教案(系列10篇)

《水调歌头》教案

发表时间:2023-05-03

《水调歌头》教案(系列10篇)。

下面是88教案网小编为您精心搜集的“《水调歌头》教案”相关资料请您查看。老师上课前有教案课件是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受到启发可以通过学生反应来体现。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水调歌头》教案【篇1】

【教学设想】

借助多媒体手段,将词的文字美,用过音乐、画面、书法等特定的情境渲染,将学生带进词人的心灵世界,加深学生对词人特有的精神世界的理解;将吟哦引进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词这一文学样式。

【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设计】

一、 设置情景

▲音乐欣赏《水调歌头》(多媒体演示:《水调歌头》书法、苏轼举杯邀月的图画。教者踏歌哼唱)

二、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女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同学们能背一两首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建的《十五夜望月》等)

▲这些诗词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古人为什么要通过月亮来寄托这样的情思呢?

(古代交通、通讯落后,联系困难,离别的思念无以寄托;亦可联系自己年插队落户时特定的思家的感受帮助学生理解)

课前我们欣赏的就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以中秋赏月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

▲媒体演示:《水调歌头》配乐朗读。

《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哙炙人口。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

▲媒体演示:

清朝胡仔《苔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谁能介绍一下苏轼?

▲请说说对“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的理解。(追问:由此我们发现了什么?)

▲媒体演示:

苏拭(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拭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悠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三、 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解决生字生词。

思考:

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

上阂写什么?

下阂写什么?

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阅读中有哪些疑问?

▲巡视了解自读情况:

媒体演示;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宫阙(qì) 琼楼(qónɡ) 玉宇(yǜ)

朱阁(ɡé) 绮户(qǐ ) 婵娟(chán)

▲学生质疑。

四、 文本研读

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

本篇长调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日。时作者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从题序来看,这首词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所作。

作者对兄弟的怀念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借望月怀人,思念弟弟苏辙。

上阕写什么?

望月(写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间青天”,月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原型之一,中国古代诗人对月亮的歌吟单从数量而言也是无与伦比的。据有关典籍记载,东坡并不是一个能饮很多酒的人,但他喜欢与别人一起饮酒,尤其是看别人饮酒,别人的快乐也就是他的快乐,他心胸豁达,气质清明,在如梦浮生里,他处在醉与醒之间他是他自己,没有比他自己更接近于他自己的了。正因为如此,他潇洒的“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则是对上天的宫阙存在着疑惑。在古代,有着"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说法,因此,东坡以为,天上与人间必然有着不同的计算时间的万法。人间的光阴如白驹之过隙,而天上的则是缓慢的,这里暗寓一种对时间催人老这一自然现象的无可奈何的悲哀。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是上面那种悲哀心情的很自然地转换。因为对人世间的遭遇是无可奈何的,因此想“乘风归去”。这里用了一个“归”字,是很有深意。作者以“滴仙人”自居。 “我欲乘风归去”他到天上,又渐渐产生了新的忧虑。他到天上,再回到他所来的地方。在想入非非中,又渐渐产生了新的忧虑。“高处不胜寒”是担心自己再也忍受不了那种纯净的寒冷。他的天堂在人间。在这里,苏轼赋予这首词以非常丰富的意义。他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有些厌倦的,他也渴望上升到一个更纯净的高度,然而他却忍受不了这种寒冷。他就是这样处在一个矛盾的情境之中。从字面的意思看,似乎是琼楼玉宇耐不住高处的寒冷,而作者的真正关注的还是自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是作者的猜度之词。

▲媒体演示:

上阕——望月(写景)

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实写)

宫阕、琼楼玉宇(虚写)

下阕写什么?

怀人(抒情)。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连用三个动词,来描述月亮的运动。月亮升起来,转过朱阁,慢慢降落,月光延伸进窗户,照到床上无眠的人。词人在这里把月亮拟人化了。仿佛月亮也是一个与他“心有灵犀”的朋友。

▲同学们觉得有哪些人在这种情况下“无眠”呢?

(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但要明确哪种情况与这首词的意境吻合,可引导联系标题、“人有悲欢离合”、“但愿人长久”等词句来思考)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何事”一本作“何时”,一句之中有两个“时”字,是不太妥切的,同时也与理不通。因为上面己经把月亮当作自己的朋友,因此要跟她谈谈心,要向她表示最为亲切的问候,这旬的意思是:月亮啊,你这高处也能胜寒的“别有天地非人间”的造物,难道还如我们这些渺小而可悲的人类一样有着什么遗恨吗?不,你是完美无缺的,不应该有遗恨的;但你又是因为什么缘故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难道你就不能在人们团圆的时候团圆,离别的时候残缺吗?你为什么总是要跟我们不一致呢?我们人类离别的悲哀难道就一点也赢不到你的怜悯吗?

由上片的“把酒间青天”到此处的问月,诗人的感情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他逐渐领悟到了什么,也可以说他听到了天外之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可以看成作者的领悟,也可以看成月亮的回答:月亮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她也有着自己固有的悲痛,同人有“悲欢离合”一样,她也有着“阴晴圆缺”,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处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明白了这一点,再怨天尤人有什么意思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两句还告诉我们看待任何问题都要要全面、辩证。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现出诗人的美好愿望,旷达的心境。这个结局是自然而然地达到的,作者最终自然会达到这一高度。这首词之所以广为流传,烩炙人口,其原因就在于此。

▲媒体演示:

下阕——怀人(抒情)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词中仅抒发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

五、 问题探究

▲作者为什么会有此感慨?

▲媒体展示:

苏轼一生坎坷,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对政治上失意的人来说,难免对现实不满。这从“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可以看出。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又告诉我们:他的心胸是旷达的。既然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为什们不能“一切随缘”呢(苏轼因为失意而信佛、信道)?结句在表现出诗人美好愿望的同时流也露了他对禅理的独到见解。

▲范读 (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

▲学生齐读《水调歌头》(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进一步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这首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谁能从己的课文中举一两个运用“联想” 和“想象”的例子?

学生自由举例。

▲媒体演示:

联想:

泰山“街灯”图—天空“明星”图(《天上的街市》)

想象:

“天空云彩” 图—羽毛、鱼鳞、羊群(《看云识天气》)

▲在这首词中作者举杯对月,联想、想象到些什么?

▲媒体演示:

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想象

月圆(天上) —人圆(人间) 联想

▲媒体演示:

提供两张图,让学生想象。

▲媒体演示:

词,由诗歌演变而来的一种韵文。在唐五代时称曲子词、曲、词歌词。曲指的是音乐,词指的是文辞,词与曲二者分离,至宋代,词与曲分离开来,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但仍然可以配乐吟唱。词有词牌,如《水调歌头》,指词所配的乐调。古人多以吟唱的方式读词。

六、 背诵课文

▲媒体播放《水调歌头》吟哦录音激趣,提出背诵要求。

▲媒体播放 《水调歌头》乐曲,学生跟着哼唱、背诵。

提名试背。

师生齐背。

七、 布置作业

以“遥望夏夜的星空,浮想联翩……”开头,写一篇短文。

纵导横拓尽潇洒——观凌宗伟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张鸿兵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凌宗伟老师在“优秀教师与教育专家合作论坛”暨“通州市名师之路教育科研沙龙”活动中,借该市黄金中学初二学生为与会者上了一堂语文观摩课: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该堂课生动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技艺灵活精巧,深受学生欢迎和同行赞赏。回味凌老师这堂课,其成功之处贵在一个“随”字:随学生之意、教材之意,随机、随和;不刻意作秀,没有固定的模式。

纵导:得意于随意

为了让学生真正主动地自得词中之意,教者始终把自己定位于学生探索队伍中的随员角色。其引导多是随学生之意的商量、探讨,随课文之意的设疑、设境。

课未始,课堂上便回荡起多媒体播放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歌曲,气势雄浑而奔放。教者陶醉其中,随意踏歌徜徉,俯仰跟唱。学生被感染了,不经意地融入意境,纷纷哼唱……这便是“导入”。此曲成为贯穿课堂始终、时隐时现的“背景音乐”。

教者在纵导上的“随意”,随处可见。“你们觉得学习古诗词最重要的方法有哪些?”学生认为一是“多读”,二是“理解词义语意”。教者倾听学生说明此“二法”的理由后,便深表赞同:“好,我们今天就用这两种方法来学习这首词。”让学生听多媒体播放的名人朗读录音时,不仅是提供示范,而且还要求学生注意有没有你认为读得不准确的字。一个小小的细节,便使学生由被动的“听众”转向“主动的评委”。细微处也未忘批判、研究精神的培养。果然,学生在“听”中捉到一个“错”:我欲乘风归去的“乘”应读“chéng”,不应该读“chèng”。“为什么?”轻轻一问,“导”出了学生们引经据典的论证。“很好,由已知推断未知,是研究、学习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点睛于实赞,既是承上的肯定与鼓励,又是启下的学法“暗导”。为接下来的学生自由研读课文,解词悟意的自学“授之以渔”。在学生的过程中,教者的“导学”也微处见大:“我发现有的同学是边查边抄录,有的同学是边查边折书页,有的是同桌分工合作,收获共享。你们说,哪种方法更快、更好呢?”依然是方法指导。

“‘清影’是什么意思?字典里也查不到。”有学生提问。

“对了,影子为什么是‘清’的,难道还有浑浊的影子?什么意思?猜猜看。”稍静,即有学生兴奋地回答:“清影,是寂寞孤独的影子。”“你怎么知道的?”“因为,‘清’还有寂静的意思。作者远离故乡和亲人,中秋团圆时节,孤身饮对明月,顾影自怜,这不是一般的‘寂静’,我想,应该是说自己孤独寂寞的身影。”“有没有不同意见?都赞同?我也赞同。我很佩服这位同学理解这类词的方法,一是把‘清’和‘影’分开来理解,合起来思考;二是结合课文中有关句意去分析思考,不拘泥于字典上的一般性解释。我们不仅要会查资料,更要会用资料。现在,对那些字典上查不到的词,有办法对付了吧?来,我们试试看。”于是“朱阁”、“绮户”等词,便很快迎刃而解了。显然,教者把解词法中的“析语素法”随机顺手暗授给了学生。

让学生说说词中上下阕的主要意思时,一学生说得不全。教者道:“嗯,有这层意思,还有其他吗?”另一个学生作了补充。又一学生把前两者来了个“连加”。“意思全了,把面粉、糖、奶、水等原料和起来了。还不是压缩饼干,谁会加工压缩?”一学生作了概括。“很好,饼干成了,能不能再精练一些?”就这样步步引导,最后精练到一句话。如此展示过程化的操作,把领悟文意与提炼概括能力的训练相融、互动,效果明显。在讨论下阕时,教者便由导演退为观众了,学习过程大大缩短。

教者看似“随意”、洒脱的纵导,其形散神不散的“神”,主要是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的。听读、评读、自由初读、边读边查、探讨研读、自练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范读,最后的本课“小结”,也以师生齐诵全词而代之。整个教学过程的起承转合、思研议结,纵究横拓,都始终扣在“诵读——理解”这根“主轴”上。缘起于读、发散于读,领悟于读,归结于读(情感体验与体现)。为语文尤其是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让“读”走出“峡谷”,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灵活运用,提供了很值得借鉴的范例。

横拓:生发于随文

开放性的语文教学要求教者凭借教材载体,给学生以更多的知识信息和思维、表达、创新等能力训练的机会。凌老师的课在“纵导”中的随意、随机的横向拓展,也足见其机敏灵活、收放自如的教学技艺。具体表现如下:

1、在以歌曲导入后,以写作对象“月亮”引发学生回忆、举例、背诵古今咏月的诗词。

2、在关于作者和读“序”的讨论中,让学生竞说所知,拓展有关文学常识。教者巧妙地“调控”在作者的生平际遇、当时处境、词作风格及该词的创作背景上,为透视、领悟全词“蕴意”作铺垫。

3、研讨上阕写景中实写了几种景物,发展到关于“我”这个“人”是不是景中一“物”的讨论。

4、讨论到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时,教者横拓到学生学过的郭沫若的自由体诗《天上的街市》。

5、在学生领悟了联想与想象及其联系与区别之后,教者即在屏幕上出示了几幅形色各异的云彩图,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看图说话,进行发散思维、口语表达等创造性实践能力的训练。

此外,作者的神态、动作、姿势、语气、声调……协调而多变,张弛起伏的幅度、张力,无不充溢着丰富的激情,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召力和感染力。教者以激情传递着作者之情,感染、唤起学生的激情。情趣激发随机、随情,又为整堂课平添了许多活力,为听课者所称道。

《水调歌头》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的背景,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课前学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资料,并朗读全词,读通读顺。

设计理念: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本着课程标准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出自己的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设计多种情境,让生读、思、品、说。在能力发展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导入新课:

导入1:同学们,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文学,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实,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杰出的文学大师,是他们让那个时代的文学大放异彩璀璨夺目。比如,提到魏晋我们就会想起陶渊明,提起唐代就不能不说李白、杜甫,提到宋代就不能说(生答:苏轼)是他们让那个时代的文学更加精彩。

导入2:“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在作家的笔下都是一曲浪漫的歌,一首美丽的诗。团圆之时的中秋佳节,浩瀚的深蓝的天空中那轮皎洁的月亮就更是牵动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愫。其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词被广为传诵,这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今天,让我们跟着苏轼一起来对月长歌。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散文家、诗人、

词人)、书画家,文艺评论家和审美鉴赏家。词集有《东坡乐府》。其词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与父亲苏洵兄弟苏辙合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散文家”。散文有《前赤壁赋》词有《水调歌头》《念奴娇》。与辛弃疾齐名,为豪放派的代表。(苏辛)

时代背景:

该词是苏轼任密洲太守时写的,当时王安石当政,苏轼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那是一个中秋之夜,诗人一个人孤零零来到庭院,对月独饮,”政治上的不得意,对亲人的思念,郁结于心。但他又深深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于是将千愁万绪,流泻笔端。所以词中有消极伤感的情绪,但他毕竟有着旷达的胸襟,又从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中达到了自我解脱。

内容简析:

下阕:词人无眠时的探求,表达诗人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问月)

(表达诗人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也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简单赏析:

这首中秋怀人词,久负盛名,横绝今古。开头一句虽在用李白诗句,而举止超逸,气韵终高一筹。人间天上,连通情感脉络。接着以浪漫瑰伟的想象,集中描写自己与朝廷的微妙关系,突出“去”与“留”的矛盾。下阕实写中秋赏月,写与弟的离别相思之苦,由怨而转入彻语,足见作者不为环境所拘束的豁达品格,“但愿”二字,忧患俱释,惟以善保天年,藉明月而寄相思互相劝勉。

翻译全词:

小序:丙辰年的中秋节,我畅饮到天亮,大醉,写了这首词,并以此思念子由。(本是团圆之日,天涯各一方)

上片:明月什么时候才会出现,端起盛满酒的杯子来质问青天。(一疑)

我打算乘风回到天上去,又怕在那高高的琼楼玉宇中禁不起寒冷。(三疑)

下片:月儿已经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

月儿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偏要在人们分别时才变圆呢?

人都有悲欢离合之事,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圆满。

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 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3)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透过词的本意,词人向我们暗示了什么?——“天上”乃朝廷也……

1、创设生活情境。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引用《水调歌头》中哪一句祝福?

(2)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

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

2、哪一句直接写“月”的。

3、诗中哪一句与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设计说明:

创设生活情境,既能学以致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检测对诗句理解程度。

4、读完这首词,你有何启示?

师的阅读体验:同样一轮中秋月,王建发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

哀叹,而苏轼却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他的旷达。可见,同样的月亮,人们对她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可能无法改变事物,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情,可以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事物。

设计说明:

多种情境铺设,让学生发挥想象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老师与学生融洽交流体验,很

好起到了“平等中的首席”作用加深体验。

《水调歌头》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 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 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在学生进入教室时就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引领学生进入古典文学的情境。

师:好,同学们,很高兴能够和大家相逢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这样一个难忘的时刻;

很荣幸,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成为你们临时的语文老师,你们也将临时作为我的学生。但我相信,我也坚信,在接下来这短暂的45分钟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定能够碰撞出人生最绚丽最灿烂的火花!

同学们,其实啊,老师在课下了解到,我们5班的同学们是最优秀的,是最棒的!同学们你们说是不是?今天老师为了奖励大家,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希望大家在课上积极踊跃的表现,到时候老师自会将这份神秘的礼物奉送给大家,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信心和老师上好这节课?请同学们大声的告诉我!

(好,很好!)上课!

师:同学们,谈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的确,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向我们诉说什么。(幻灯片二)

1、学生汇报收集的材料、 教师补充介绍。

师:好,同学们,说到作者苏轼,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下面哪位位同学介绍一下作者的相关情况。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把苏轼的相关情况做了详尽的概述,在课下预习准备的非常充分! 大家掌声鼓励一下。

师:大家通过预习知道了这片文章的体裁是“词”,“水调歌头”应该是“词牌名”

师:下面老师要检测一下对这篇文章字词读音掌握的情况。

宫阙(què ) 琼楼玉宇( qióng y? ) 朱阁( gé ) 绮户( qǐ )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在预习的过程中,认真的同学会注意到在水调歌头这个词牌名的下面有这样一行小字,我的问题是:这行小字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幻灯片五)

师:同学们从哪里看出交代了时间。一起说(丙辰中秋)在这首词中具体指的时间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意味着什么?(团圆)这首词的缘由体现在哪些句子上?(兼怀子由)子由是苏辙的字。写作此词时,苏轼41岁,为密州太守. 此时苏轼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

苏轼、苏辙两兄弟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 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2、配乐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

师:接下来老师把这首词朗读一遍,请同学们认真听,拿出笔把该正音的地方自己标注上,把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斜杠在书上表现出来。

师:好,同学们听完老师读这篇文章之后,我想大家一定会沉浸在诗人为我们描绘的这一幅幅画面和美妙的意境当中,我想,此时,同学们的心中定然也激荡着一股热烈的情感,急切的想诵读这千古传唱的佳文!下面我们齐读一下这首词,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尽量读出词的韵味来。

师:下面老师给同学们5分钟的时间,前后四人1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组织小组成员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朗读这首词,然后讨论疏通这首词的大意?5分钟后检测各小组对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理解。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我为大家出色的表现感到高兴和自豪,相信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同学们会有更加精彩的表现!

①诗的上阙主要写什么?表现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上阕:写望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师:怎样通过你的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力求从声音和语调上读出词的意境来。

2、词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

由怨月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到感悟人生 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最后又说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以共赏人间美景作结。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 豁达 胸襟。

师:这几句,谁来读一下,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通过你的声音和语调表现出来?

师:刚才我们对这首词的大意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做了了解,下面想请同学把对这整词的理解通过你的朗诵表现出来。

师:哪位同学试着朗诵一下,把你对词的理解通过你的朗诵表达出来。

生:点评指导朗诵:为他的勇气鼓掌。段与段之间要有停顿。月亮慢慢的移动照到无眠的人,离愁别恨的怨恨之情喷薄而出,接着是对人生的感悟,自慰,最后退一步转成一种平和的心态。感情的变化要读出来。

师:同学们,下面让我们一起跨越历史的沟沟坎坎,岁月的风风雨雨,一起走进1000多年前的北宋,想象自己就是那天晚上的苏轼,在中秋团员的夜晚,喝的大醉,思潮翻滚,把酒问月,吟诵了这首词,你现在正对着明月抒发心中的矛盾之情、思念之情,老师为大家配上音乐,如果同学们能加点手势动作表演一下会更好,哪位同学上台试一试?

小结:上阕:写望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乐观的情致和旷达的胸襟。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词,我想单靠这一节课粗浅的学习,我们是无法完全体会到的这首词所蕴含的意境,也许当我们待到成年时,再来读这这首词,可能会咀嚼到更深层的情感。

一、熟读课文,并背诵。

二、把这篇文章改写成散文。

《水调歌头》教案【篇4】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一起坐在这里,听着悠扬的曲调,在这屏幕上欣赏到了中秋的月色,如果我们一起由历史的长河向上追溯,追溯到上百年、上千年前,在我国古代,有很多文人,他们在欣赏中秋月的时候,产生了很多感触,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就是大文学家苏轼的一首咏月词。

我们先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的词评家胡仔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余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这首词是一朵特别美丽的奇花,当它开放后,其他的花朵都失去了光彩。从“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词。先了解作者。

二、作者背景

1、了解作者。(看屏幕)

2、我们再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哪一句话提示了我们作者写作的背景?(小序)

总结:中秋时,大醉时。(看屏幕,补充介绍)

3、介绍“词”的体裁。

三、前提测评

给红色的字注音。正音并全体朗读。

四、朗读训练

1、播放朗读。

2、学生跟读。

3、齐读。

五、思考讨论

1、读完了课文,我们就初步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要想读得声情并茂,我们还要学习课文的意思,深入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提问1、根据课文注释,发挥想象,再现这首词描绘的情景。

出示每个诗句的画面,同学描述,教师总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道月宫中的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分析:诗人问月问年,发挥了奇特的想象。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呢?因为作者政治失意,内心激烈的矛盾。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但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分析:诗人为什么想要乘风归去?想要离开现实,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但“又恐”,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哪比得上人间?

分析: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现实。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分析: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这就过渡到了下面的怀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对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可是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

分析: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分析:作者的内心矛盾有没有得到解脱呢?解脱了,通过自我安慰。人事无常,有聚有散,自古如此。人的悲欢离合也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为此悲伤,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就可以了。

作者由幻想超然物外,到重新认识到现实的美好,认识到现实总有不完美的地方,战胜了自己消极地想要离开现实的念头,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旷达的胸怀。

2、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3、上下阙主要写什么?怎样联系起来的?(提示:古代诗词常常先写景,后抒情)

上阙:望月(写景)下阙:怀人(抒情)

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在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自由发言,领会词意,词人的感情。

5、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表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6、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总结:学完了这首词,我们深刻地认识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一生时常处在坎坷之中,他的心里,有那么多的矛盾和斗争。但他却始终有着那么乐观的精神,那么宽阔的胸襟。不因为宦海的沉浮而自暴自弃,不因为生活的境遇而怨天尤人。让我们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六、能力训练

在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优秀的咏月诗词,有的优美动人,有的沉郁深刻。说说你收集的咏月名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分析:说说喜欢某首诗的道理,可以从分析其思想,鉴赏其艺术着手。

出示范例,学生思考讨论,可写个大意。

七、音乐欣赏

听音乐可放声跟唱。加强背诵。听完一遍,回到首页齐读课文。(或背诵)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将刚才交流的你喜欢的一句咏月诗词及喜欢的理由写成200字的短文。

《水调歌头》教案【篇5】

新课标指出: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生在阅读中,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品位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悟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序点明创作的时间,背景。

为了培养学生品读诗词意境,提高审美情趣,能让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

导入:

请欣赏一组美仑美奂的月亮图片,打开记忆的闸门,搜寻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并朗诵。

要求:

注意听朗诵的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

要求:以“月”为中心,从词中挑选几个动词,放在“月”的前面,构成一组短语,看看苏轼对月做了些什么?(如:问月、归月、怨月、共月)

活动一:

联系组成的与月亮有关的短语,挑选词中的句子,按下列句式说话:“透过诗句……,我读到了苏轼……”

例如:

“透过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我读到了苏轼怀念兄弟的抑郁。”

“透过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读到了苏轼豁达的胸怀。

《水调歌头》是一曲____而不失____的音乐。

要求:在五分钟内背诵词的上阕或是下阕,也可以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欣赏文学作品,不能只停留在浅层次的阅读,特别是对于诗词歌赋的阅读,还应能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结束语:

让我们用音乐来演绎这首流传几百年的中秋咏月词!请听歌曲《明月几时有》

叶圣陶说过:“诗要反复地咏,词要低回地诵”。诗歌的模糊美所造就的那种恍惚悠眇的意境,只有当读者涵咏其间,立身其中,与之浑然一体,其意境才朗现,在读月这一板块中我安排了:听读、齐读、译读、点读、自读等环节,旨在让学生从反复地吟诵中造就良好的诗歌审美心境,引起体验情绪的高涨,以达到与诗歌意境的共鸣。

亮点二:

音乐是表情的艺术,是最能拨动人们情感的琴弦,在引起人们相似的情绪方面是有巨大地力量的,在歌曲《明月几时有》中结束本课,能使学生耳醉其音,心同其情,从而入境、入情、会心。

《水调歌头》教案【篇6】

教学重点:

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

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1、 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秋节。当时作者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 学生读书下注释。

(2) 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1) 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4) 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明确: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月光转过朱红色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5) 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6)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 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2) 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感受其中的情感。

明确: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水调歌头》教案【篇7】

教学目标:

诵读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能力;设置情境,引导想象,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从而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堂课。为此,老师想给同学们送上一份特殊的礼物,就在后面。对啦,今天学校领导和语文组全体教师都来到了我们班,一起见证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美好时光,也为一睹我们185班同学的风采。相信你们能用你们的妙语连珠,用你们的真知灼见,用你们热情似火让在座的老师叹为观止,有没有信心?(有!)会不会喜欢老师后面送的礼物?用掌声来给我答案,也让后面的老师感受一下你们的热情。(掌声热烈)

二、猜谜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得学学孙悟空,变变身,我从身上扯一毛,用口呵一气,变、变、变,嗯,同学们接招,听好喽,俺要出招了。猜猜我是谁:有时我被悬挂在高空中,有时我可怜呀,被挂在树梢,有时呢,我很丰满,胖如圆盘,为了减肥,有时我饿得两眼昏花,枯瘦如镰刀,请猜我是谁?(月亮)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以月为诗,我们学过的也不少吧,谁能给大家背几首?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以月为题材的词中极品,可以说“中秋词自它一出,余词尽废”。想不想一睹为快?

三、解题:

2、请一名学生说说他了解的苏轼。

师小结:是啊!苏轼一生坎坷,官运不通,可以说是一个政治上非常失意的人。

四、学习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正音、句读。

2、自由朗读——指名吟诗(扮苏轼,表演读,气氛热烈)——齐读。

(1)齐读词前小序,从小序里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作词时间、当时情形及缘由。)

(2)速读课文,小组交流,这首词的上、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请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望月、思圆)

(3)望月乃写景,思圆乃抒情。齐吟上阙:写了哪些景物?——明月、青天、酒、“我”、风、清影(实写);宫阙、琼楼玉宇(虚写)。月圆中秋之时,作者把酒临风,形单影只,想到月亮上嫦娥居住的宫阙、琼楼玉宇,虽高虽豪华,却同样是孤身一人,独怆然而涕下,此情此景与作者“我”是何等相似啊!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孤寂、苦闷,与“高处不胜寒”的嫦娥同是天涯沦落人。

(4)整个上阙,作者没有只字片语涉及到孤寂,却时时处处让我们感觉到孤寂。这就是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老师也想让同学们感同身受,发挥你的想象,假设你就是苏轼,面对一圆月、一清影、一孤树、一壶浊酒(老师即兴作简笔画),极写当时之孤寂、郁闷的心情。记得,要感动你我,必须得先感动自己,让感动流泻于我们笔端!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是啊!月光如水,地上藻荇交横,乃竹柏影也,微风轻拂,树叶婆娑,沙沙作响,似情人的呢喃,如好友的窃窃私语。“我”双眸痴痴凝望孤月,把酒临风邀圆月,无奈何,月光融融影子单,长夜漫漫何由彻。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惟有歌能释怀,细心聆听,共同感受《久别的人》(播放歌曲)

这首歌可以说是作者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他是多么渴望家人重逢、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来排遣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啊!所以呀,才有了下阙的怀人思圆。

(5)齐读下阙,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怎样?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旷达乐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自然规律。没有离别的悲伤,哪来相逢的喜悦?更何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哪里月不圆,何处月无光。即使天各一方,但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的是同一轮圆月。

(6)此词之所以为不朽之佳作,是因为它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词中的许多句子已成了我们今天许多人失意苦闷时心灵按摩的良药。自由地朗读诗歌,说说你对词中哪句话感触最深,结合实际,谈谈你的体会。(生各抒已见。)

师小结:是啊!人生是一道风景,快乐是一种心境。春看桃,夏看柳,秋观菊,冬赏雪,月圆是诗,月缺是画。风柔雨润,花好月圆,能不让我们赏心悦目吗?让我们以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一起去聆听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明月几时有》,唱熟了这首歌,词你也就能背了。一举两得哦!

四、唱“月”

同学们,一个月的时间眨眼而过,在这里,老师有很多的不舍,还有一个未了的心愿,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我给了同学们一份如此珍贵特别的礼物,你们也应该有所表示吧!对,我们用唱的方式,唱出你的心声,不过得唱与“月”有关的歌曲,作为礼物为老师送别,好吗?

《水调歌头》教案【篇8】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体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难点:

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法:

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询有关作者和理解诗词的资料。

2、课堂上展开多边活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师生协同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让音乐、绘画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教学步骤:

(一)趣味导入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月牙,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如果有困难也可与同学小声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然后找学生起来回答,同学补充。[嫦娥奔月、玉兔东升、月下老、吴刚砍桂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接下来老师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想想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最后老师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诵读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

2、抽读、齐读,初步体会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讨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够全面,教师可提示注意“小序”中的“兼”字以及联系自己在课外所查询的资料。)

4、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后再齐读全首词。

(三)深入理解

1、先独立思考下面问题,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苦闷、惆怅、忧伤、孤独、难过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矛盾,还怕寒冷)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2、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

3、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探究、讨论,老师巡视、参与、指导)

4、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四)品味

1、通过学习这首词,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或几句?请说明理由。

2、配乐朗读,品味意境。

(五)拓展延伸,畅谈感受。

1、回忆自己曾经遭遇过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当时真实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2、今后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小结: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六)在合唱歌曲《真心英雄》中结束上课。

(七)作业布置

1、熟读背诵。

2、根据对词的意境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幅插图(可与同学合作)。

(八)板书设计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水调歌头》教案【篇9】

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在学习这首词之前,我们先来个测评。)

二:前提测评

①请一位同学回答。

②范读(点击开关)。

③学生齐读。

(下面,同学们看屏幕上的提示和结合课本的注解,进一步认识苏东坡,并且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三: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好,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四:朗读训练

①播放一遍。

②学生齐读。

(让我们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思考讨论。)

五:思考讨论

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①讲解联想的定义。

②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我们在初一时学习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答案:明亮

③讲解想象的定义。

④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从天河现水牛图创造出牛郎织女图。

(好,老师已经把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化成了五道思考题,同学们互相讨论,等会儿老师将会请同学们回答。)

(一)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大家看屏幕,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二)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①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上阕----望月(写景)

②下阕呢?(抒发了什么感情?)下阕----怀人(抒情)

③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四)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五)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六:能力训练

1、看了图一,你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请看图二,说说自己的联想。)

2、看图三,发挥你的想象力。(学生自由回答)

(请看图四,展开想象。)

----想象力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源泉,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写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今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无不要求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同样地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联想力和想象力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便是背诵这首词,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

七:音乐欣赏

①播放一次。

②第二次播放,让学生轻声跟唱。(提醒:歌词的何事长向别时圆有别于课本的何事偏向别时圆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版本的缘故。)

(让我们进入到下一环节,通过导学达标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八:导学达标

(一)词前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二)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月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三)怀子由体现在词中哪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联想:菏叶上的水珠象(滚动的玻璃珠等)。

(五)想象:看到此图,我想到……

(让学生自由发挥或让他们课后思考。)

九:归纳小结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十:作业布置

(一)背诵这首词。

(二)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水调歌头》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理解全篇内容。

2.通过反复诵读,了解作者在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对诗词的感受,领会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积极面对生活的心态。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了解作者在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词的感受,领会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导入

月亮在中国人的眼中,从来不是一颗普通的星球,它挂在天上就是一首诗,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九百多年前的那个中秋之夜,月亮引发了苏轼怎样的感慨,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

二、学生试背词作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词,我估计我们班上应该有一部分人也会背诵了吧,谁来试一试?

点评,齐读这首词。

三、解读小序

过渡语:文章的开头有两行小字部分,这叫做小序,来,我们来读一读,看看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时间、写作缘由

还有吗,譬如心情什么的?

引出欢饮,也就是说,苏轼写此词是是快乐的?

苏轼真的是欢饮吗?有同学有不同的见解吗?自由的朗读全词。

预设: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我欲乘风归去,(不满现实,所以想乘风而去,摆脱现实)

照无眠,

读出词人的内心深处的苦闷。试问写词人,为何苦闷呢?

四、品词句,研赏读。

1.看完小视频,词人为何苦闷呢?

学生回答。

预设:亲人的相继离世,与弟弟七年未见,政治上的不得意。这些事情放在我们普通人的身上,只怕都是一部轰轰烈烈的血泪史啊!作者这份孤独与苦闷却以欢饮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不同经历的人读这首词会有不同的感受,也使得这首词充满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难怪胡仔先生评价此词:中秋词自苏轼的《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2.仿照示例,设计朗读,探究词人的内心世界。

三分诗词,七分读,在朗读中我们会慢慢体会到词人的内心世界。我们来选择此词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来设计朗读。例如谭老师非常喜欢这一部分,那同学们你能说说老师为什么这么设计吗?

A。示例,探究词人内心世界:

[热切、昂扬]我欲/乘风归去,

[轻缓、低沉]又恐/琼楼玉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人把酒问天,词人虽内心孤独苦闷;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道现在的天上是哪一年呢?词人对天宫有着无比热切的向往。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读出词人因思念弟弟而辗转难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嗔怪月亮,月亮啊月亮,你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啊,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分别的时候你就圆了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词人豁然开朗,人的悲欢离合就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自古以来就很难圆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进而发出对天下人的祝福,只要人们能健康长久,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亮啊!

D。小结整首词的词人的内心世界:

上阕:热切地向往矛盾中释怀

下阕:思念中恨月美好的祝福

五、重点锤炼关键句,进一步感受词人的乐观豁达以及济世的情怀。

上阕:A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苏轼真的是想回到天上吗?结合写作背景,天上人间有没有特别的含义呢?

学生思考回答:苏轼想回到朝廷,但又担心朝廷太冷了,无法容身,还是留在地方好。

2.理解寒到底指什么?

朝廷改革派的诋毁,打压、中伤。

即使是遭受朝廷的排进中伤,仍想回朝廷为国效力,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呢?联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当中的句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济世的情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士大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所以正是因为苏轼这种心忧天下的情怀,苏轼在此后的坎坷人生中,不盲从,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即使在地方也大有一番作为。苏轼曾这样评价自己:问吾平生功绩,黄州惠州儋州。

过渡句:至此苏轼终于从政治的失意中挣脱了出来,虽然有些许无奈,但也从此走出一条能实现自己人生抱负康庄大道,

我们一起有感情的来朗读上阕。

我们总说苏轼是乐观的、豁达的,下阕中那句话最能体现词人的乐观豁达。

下阕B: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很自然的,自古以来就难以十全十美,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只要亲人健康常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一轮圆月。

说说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人生有很多无法摆脱的遗憾,这些都非我们人力所能控制,我们要学会超脱,笑对离别悲伤。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的理解与体会。

人你是如何理解的?

天下所有人,全天下所有一切正在历经离别与伤悲的人。

但愿人长久这是他对弟弟的衷心祝福,也是对经历一切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美好祝愿。

真的应该感谢苏轼,这首词不光从文学上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更教会了我们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我们再有感情地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女领:人/有悲欢离合

男领:月/有阴晴圆缺

男女领:此事/古难全

全班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六、小结

终于明白,人们爱苏轼,不光爱他的才华,更爱他可敬可佩的人格。苏轼的一生坎坷艰难,可是我们总能从他的作品中读出乐观与豁达,读到他心忧天下的济世情怀,这些的背后其实是承受了多少的孤独与苍凉,也正是因为这份苍凉,他的旷达的情怀更显崇高。

怀着敬意再读此词。

板书:乐观、豁达、忧天下。

七、阅读拓展

人生若有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苏东坡就是一本丰厚的书,是门前流水尚能西的生活哲思,是雨中竹杖芒鞋轻生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是老夫聊发少年狂的万丈豪情,也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相思与痴情,课后阅读两本书,带你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带你读懂人世悲喜!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吕远洋的《人间有味是清欢》

以上就是《《水调歌头》教案(系列10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水调歌头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