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表时间:2023-04-30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

教师在课堂中应当要将准备工作做得尽量充分,借助教案能帮助青年教师掌控教学实践,如何写出生动形象的教案呢?88教案网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特点。

2、理清文章层次,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大家知道我们今天要学哪一课?(板书:草船借箭)

2、谁知道“箭”是什么样子?(前面是一个三角形的铁头,中间是一根竹竿,后面有翎毛)。大家再看看这个“剑”和这个“箭”一样吗?谁谈谈对“剑”的了解?(剑后是一个把儿,前面是剑刃子,双面的,是一种短兵器)。战场上什么情况下用“剑”?(短兵相接)“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箭)文中故事所用哪种?知道不?

二、检查预习

投影出示:

区分:瑜、寨、饮(yn)。

字音:都督、翎毛、擂鼓、弓弩手。

理解:妒忌、甘受惩罚、委托。

三、初读课文,感知人物

1、在预习时,同学们肯定都不同程度地读了课文,还想读吗?想听吗?打开书,听老师读文,边听边画出文中写到的主要人物。

2、故事听完了,人物勾划出来了吗?能不能简单地谈谈你对文中主要人物的印象?

板书:

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

四、再读课文,了解人物

1、想不想再读?自由挑选你最喜欢的人物所处的段落来读,边读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三国)都有哪三国?(板书:魏、蜀、吴)分别由谁统治?

(魏大权已在曹操手里。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孙、刘联合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去帮助孙权,以共同抗曹,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有了“草船借箭”的故事。)

五、研读课文,分析人物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对以上这几个人物,能不能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再谈一谈对他们的印象?

2、汇报交流:

周瑜:心胸狭窄、妒贤忌能。

诸葛亮:心胸宽阔、顾全大局、智谋两全。

鲁肃:忠厚守信。

曹操:疑心太重。

六、读议结合,理清层次

1、在这些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是说,什么事把这些人联系起来了?

2、汇报:

(比如:周瑜让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答应了;诸葛亮请鲁肃帮忙,鲁肃答应了;诸葛亮用计向曹操借来十万支箭。)

3、谁能用一段话把这几个人物联系起来说一说?

(周瑜让诸葛亮短时间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了,鲁肃借船给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用计谋向曹操借来了十万多支箭。)

4、如果现在分段,能不能分?

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妒才造箭)

事情的结果呢?(如期交箭)剩下的呢?(经过)

如果我们把经过再分两部分,可以吗?(借箭准备、借箭)这才是“草船借箭”的过程,将是下节课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七、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总有原因和结果。搞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对于我们理解课文、写好文章、都是很有好处的。“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我们搞清楚了。那么在事件中的一些具体情节上也都有自己的前因后果。主要反映在课文的一至五自然段。

八、总结

这节课,我们采用读、议的方式,理清了文章的层次,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中知道了周瑜是一个妒忌心很强的人。但文章的最后,周瑜说了一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又是什么原因?大家一定想搞清楚吧!对于这个问题,将在下节课进一步了解。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起因经过结果

妒才造箭借箭准备、借箭如期交箭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研究性阅读”的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发展。

《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还是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一篇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好文章。

首先,我让学生初读课文,指导他们找出课文中最有研究价格的词语──“神机妙算”。接着精读课文,让学生在研究交流中感悟。例如: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画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体会诸葛亮“神”在哪里,妙在何处。然后让他们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体会,并指导朗读。最后我抓住诸葛亮神秘的“一笑”设问:“课文写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以此来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深入交流,感悟隐藏在全文中的深刻内涵和丰富信息(联系鲁肃的吃惊,他笑鲁肃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笑周瑜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之笑、胜利之笑)。学生学完“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后,我再提出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课题上的‘借’字用得恰当吗?为什么?你认为“骗箭”正确吗?为什么?”我再组织学生讨论,要大家各抒己见。最后请正方和反方代表进行辩论(反方代表说:“‘借箭’不恰当,‘骗箭’才正确,因为‘借’的意思是征得别人同意的情况下使用别人的物品或金钱,用后再归还,而文章中写诸葛亮从曹操那儿得到的十万多枝箭,并没有征得曹操的同意,更不会归还;正方代表说:“‘借箭’恰当,因为当二十只草船受箭后,诸葛亮命令军士们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意思是箭我们‘借’到了,‘十分感谢’,但这个‘谢谢’并不是真的感谢,而是带有讽刺语气的,意思是说:曹操,你上当了,白白送掉了万多枝箭,这箭是要还的,什么时候还呢?等到交战时,这些箭都会一一射向曹营,如数归还,这个‘借’字,正能表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能看出他是一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这样的设计,是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直入研读专题──“神机妙算”,以此突出重点,突出研究主题,辐射全文,并引发合作交流,扩大感悟的效应,这是靠讲课无法收到的效果。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量,有胆略。

2、能简要复述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

今天继续学习课文,通过上一课的学习,知道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结果怎样?草船借箭经过是怎样的?

2、简单复述课文。

二、学习课文

1、看动画:

问:你觉得诸葛亮这人怎么样?

师相机板书:

神机妙算

2、学习课文第6~9段:

⑴学生自读第6~9段。思考:诸葛亮神机妙算,他算到了什么?

⑵小组讨论。

⑶交流:

重点理解句子: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雾怎么样?

②指导朗读

③小结。板书:知天文。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①诸葛亮“笑着”、“一定不敢”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指导朗读句子。

③小结。板书:识人心。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①指名回答。

②指导朗读。板书:晓地理。

⑷教师小结。

⑸齐读6~9段。

⑹过渡:事实上,三天前诸葛亮就算到了这一切,所以不管面对周瑜的诡计,还是鲁肃的疑惑,他都胸有成竹。

3、学习1~5段:

⑴学生自读1~5段。找出诸葛亮胸有成竹的句子。

⑵指名交流。

⑶指导朗读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

4、学习第10段:

⑴师:诸葛亮神机妙算,用计谋借到了十万支箭,周瑜得知借箭经过怎么样?

⑵指导朗读周瑜说的话。

5、总结:

草船借箭,不仅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表现了他不计个人得失,以大局为重。诸葛亮作为千古传颂的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我们能从也身上学的确实很多。

三、质疑

学到这里,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四、延伸

读读《三国演义》这本书。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知天文

神机妙算晓地理

识人心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一、明确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二、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解决疑虑:

⑴分角色朗读全课,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廉颇的什么品质?

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品质。

⑵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讨论、交流、点拨:叙述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敌我矛盾;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是个人矛盾。

⑶贯穿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蔺相如)在这两个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别采取了怎样不同的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点拨:对秦国敌我矛盾采取坚决斗争、针锋相对的解决办法;对同廉颇的内部矛盾采取顾全大局、求和、团结的解决办法。

⑷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讨论、交流、点拨:

师: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

生:前是因,后是果。师: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

生:“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⑸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

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的总的起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三、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根据将相的高尚品质来谈感想,如果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成为真正的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篇5】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

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

师: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要进攻孙权。因此,孙刘两家联手要抗击曹兵。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奉命来东吴帮助作战,遇到大将周瑜。周瑜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谁知道?

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

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师: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

师: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

师: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生齐读)

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2自然段。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小结: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箭十万支”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细读第3~5自然段:

师: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

(生默读思考找到答案,并回答。)

3、默读6~9自然段,用“——”划出出发时间,草船借箭的有关语句。

师: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行动的目标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请看老师给同学们放“电影”。

(师出示电脑动画,配合录音范读,让学生观看诸葛亮是怎样在大雾漫天的环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经过。)

师:借箭成功了吗?读出书上有关语句。

师:周瑜看到诸葛亮完成了任务,他的阴谋失败,是怎样表现的?

小结: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万,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篇6】

一、设计悬念,导入新课

甲:各位老师,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俩先给大家来段相声。哎!你知道周瑜和诸葛亮的母亲都姓什么吗?

乙:哎呦!这你可把我给考住了!这个我还真不知道,你知道?

甲:我当然知道了!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

乙:这你都知道,真厉害!哎!这你怎么知道啊?

甲:这还用问吗?周瑜在他临死之前交待的啊?

乙:他怎么说的啊?

甲:“既生瑜,何生亮?”不就是说姓纪的生了周瑜,姓何的生了诸葛亮吗?

师:谢谢两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在临死之前说了“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收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为什么周瑜觉得自己不如诸葛亮呢?学习了《草船借箭》,大家就明白了。

二、教学过程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老师知道,同学们都知道“船借箭的”故事,谁能用一句话给大家讲讲《草船借箭》主要讲了什么?

2、寻求借箭原因:

⑴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板书:为何借?

⑵从哪儿看出周瑜要陷害诸葛亮?

①周瑜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在这样紧急的情况下,周瑜却给诸葛亮十天时间造箭。可见,让诸葛亮造箭不是目的。

②周瑜说“我得吩咐军匠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

⑶这句话让周瑜的害人之心暴露无遗。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①阴险。

②得意。(抽读、范读、齐读)

3、分析人物心理:

⑴周瑜为什么要陷害诸葛亮?板书:妒嫉

⑵谁能说说“妒嫉”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⑶造箭是假,害人是真。可是聪明的诸葛亮为什么还要自投罗网?

①周瑜说:“这是公事,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没有退路了。

②诸葛亮已经胸有成竹了!

⑷从那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已经胸有成竹了?

(第二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⑸如果你是诸葛亮,读读他对周瑜的承诺。(胸有成竹)

⑹假如你是诸葛亮,在做出这样的承诺之前可能会怎么想?

⑺课文最后的结果怎样?

⑻而周瑜呢?(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板书:

神机妙算

⑼你认为周瑜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句话?

4、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⑴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确令人信服。默读课文,想想在这个故事中,他又算到了什么?

⑵同桌之间讨论一下,比比看,谁的答案最丰富。

⑶诸葛亮会算人:

①诸葛亮知道周瑜是借造箭之名陷害自己。

②诸葛亮算到鲁肃会帮助自己准备船只、草把子和军士,而且还算到鲁肃不会向周瑜高密。

③曹操一定不会出兵并且还会放箭。板书:算人。

⑷诸葛亮会算天:

①三天后一定有大雾。

②船队返航时正好是顺风顺水。

③诸葛亮算到的顺风顺水重要吗?为什么?板书:算天。

⑸二十条船,一千多个草把子就能扎满十万支箭。板书:算物。

⑹小结:

算天、算地、算人、算物,诸葛亮果真是──神机妙算。

5、为什么诸葛亮能做到神机妙算?

⑴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⑵知己知彼。

⑶他是杰出的天文学家,也是一名有谋的军事家。所以刘备曾三顾茅庐拜请他协助自己。

6、体会周瑜自叹不如的心情:

⑴诸葛亮神机妙算,就算是周瑜这样足智多谋的人也不得不长叹一声。谁是周瑜?长叹一声我听听!

⑵周瑜都服了,你们会发出怎样的感叹?

三、扩展思维

1、同学们,大家想一想,如果诸葛亮也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当他发现周瑜是有心害他,便当场揭发了他,故事的结果会怎样?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各是什么样的人?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篇7】

一、导入新课

1、介绍《三国演义》。(课件展示)

2、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这些故事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来我们可以在网络上、在书上、在有意的电视节目中都可以了解到很多的知识。今天我们就一同学习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草船借箭》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完成大屏幕中的内容。

2、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

三、抓住重点词,理解人物

快速默读,了解文章中哪个词语最能点明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教师板书:神机妙算)

1、引导学生说出“神奇妙算”的意思:

你是怎么知道的?

(释义神、妙:形容高明;机、算:指计谋。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

2、指导朗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一句,力争把周瑜的心情表现出来。

3、学生同桌互相分角色朗读,体会周瑜的心情。

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注意问题。(要读出:周瑜的既叹息无奈,还愤愤不平的语气。)

4、诸葛亮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他是怎样借到箭的呢?请大家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在上面做上适当的批注。可以自己细读教材理解,不能解决就在小组中讨论。

学生:

⑴他算到了当时的天气。

⑵他算到了人们的心理。(包括鲁肃、周瑜、曹操等人物的心理。)

⑶他算到了借箭的方法。(出示课件

四、细读课文,分析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1、学生读相关的段落,理解诸葛亮借箭的方法。

2、那么我们思考一下,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出示课件)。

五、回顾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教师:刚才我们一同学习探究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同时我们也认识了一些人物。现在我很想知道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介绍一下书中的人物?

学生们谈他们心中的三国人物。

2、你们喜欢他们中的谁?为什么喜欢他?(课件出示)

看来我们在书本上不仅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还学到了怎么样做人。

扩展阅读

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集锦9篇)


老师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岗位,教师在讲课时,一般都会携带教案。教案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如何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撰写教案?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读读记记“吓唬、诡计、如何、但凡、请勿自误、踉踉跄跄、一饮而尽”,理解带词语。

2、抓住事例及事例中人物言行,心理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提纲

1、读通读顺课文,自学生字,理解词语:如何、但凡、请勿自误,踉踉跄跄、一饮而尽。

2、默读课文,按“喝酒→上冈→打虎→下冈”的提示把课文分成四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

3、自读勾画“喝酒”中人物言行的重点句子,批注体会,你认为这部分内容刻画武松()特点。

4、自读,勾画“上冈”中人物言行、心理的句子,批注感受,这部分内容刻画了武松()特点。

5、默读“打虎”部分,你认为这部分写了()()()三个层次。这部分内容刻画了武松()特点。

二、练习提纲

1、同步迁移练习:同步同读222页《林冲棒打洪教头》。

⑴本文主要写了()事,刻画了林冲()特点。

⑵联系上下文解词:

拔草寻蛇──

依草附木──

2、读写结合练习:

⑴从《等待》《我心灵的一座桥》《我忘不了她(他)》《大家都夸他(她)》中选一个题目写一个人。

⑵通过二、三件事写出一个人物的特点。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清写作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二、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言行,心理深读深悟,体会人物特点

1、喝酒(言行)→豪迈倔强。

2、上冈(行动、心理)→勇敢无畏

3、打虎(行动):

⑴三闪猛虎。

⑵棒打猛虎。

⑶拳打猛虎。

(机智勇敢)

三、回顾全文,梳理归纳人物特点

豪放倔强、机智勇敢。

四、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特点。

2、理清文章层次,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大家知道我们今天要学哪一课?(板书:草船借箭)

2、谁知道“箭”是什么样子?(前面是一个三角形的铁头,中间是一根竹竿,后面有翎毛)。大家再看看这个“剑”和这个“箭”一样吗?谁谈谈对“剑”的了解?(剑后是一个把儿,前面是剑刃子,双面的,是一种短兵器)。战场上什么情况下用“剑”?(短兵相接)“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箭)文中故事所用哪种?知道不?

二、检查预习

投影出示:

区分:瑜、寨、饮(yn)。

字音:都督、翎毛、擂鼓、弓弩手。

理解:妒忌、甘受惩罚、委托。

三、初读课文,感知人物

1、在预习时,同学们肯定都不同程度地读了课文,还想读吗?想听吗?打开书,听老师读文,边听边画出文中写到的主要人物。

2、故事听完了,人物勾划出来了吗?能不能简单地谈谈你对文中主要人物的印象?

板书:

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

四、再读课文,了解人物

1、想不想再读?自由挑选你最喜欢的人物所处的段落来读,边读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三国)都有哪三国?(板书:魏、蜀、吴)分别由谁统治?

(魏大权已在曹操手里。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孙、刘联合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去帮助孙权,以共同抗曹,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有了“草船借箭”的故事。)

五、研读课文,分析人物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对以上这几个人物,能不能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再谈一谈对他们的印象?

2、汇报交流:

周瑜:心胸狭窄、妒贤忌能。

诸葛亮:心胸宽阔、顾全大局、智谋两全。

鲁肃:忠厚守信。

曹操:疑心太重。

六、读议结合,理清层次

1、在这些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是说,什么事把这些人联系起来了?

2、汇报:

(比如:周瑜让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答应了;诸葛亮请鲁肃帮忙,鲁肃答应了;诸葛亮用计向曹操借来十万支箭。)

3、谁能用一段话把这几个人物联系起来说一说?

(周瑜让诸葛亮短时间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了,鲁肃借船给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用计谋向曹操借来了十万多支箭。)

4、如果现在分段,能不能分?

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妒才造箭)

事情的结果呢?(如期交箭)剩下的呢?(经过)

如果我们把经过再分两部分,可以吗?(借箭准备、借箭)这才是“草船借箭”的过程,将是下节课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七、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总有原因和结果。搞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对于我们理解课文、写好文章、都是很有好处的。“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我们搞清楚了。那么在事件中的一些具体情节上也都有自己的前因后果。主要反映在课文的一至五自然段。

八、总结

这节课,我们采用读、议的方式,理清了文章的层次,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中知道了周瑜是一个妒忌心很强的人。但文章的最后,周瑜说了一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又是什么原因?大家一定想搞清楚吧!对于这个问题,将在下节课进一步了解。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起因经过结果

妒才造箭借箭准备、借箭如期交箭

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篇3)

一、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割据一方,相互讨伐。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亲自率兵来进攻孙权,势单力薄的刘备和孙权决定联合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帮助孙权作战,孙权的爱将,英俊潇洒、才华横溢的周瑜遇到了刘备的智囊诸葛亮,大战之前,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2、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⑴复习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

⑵分析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⑶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⑷评价书中人物。

二、完成目标

1、在自主学习平台测试区完成填空题、单选题和多选题:

⑴师提出要求:

为完成目标,请同学们先到校园网学习平台测试区口答填空题。

⑵师小结并过渡:

从同学们精彩的发言之中,我们弄清了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成了第一个学习目标。接下来,继续做单选和多选题,学习方式是由两个人一组合作完成,电脑操作快的同学做题,操作慢的协助答题,时间五分钟。

⑶学生独立做题,师查看。

⑷辩析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过渡:老师在查看的过程中,发现同学们做的一个多选题出现的问题很多,下面请看一个同学的答案。

辩析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①亮懂天文,知三天内必有大雾,使借箭能实施。

②亮知地理,在对面不见人的大雾中,能把船停在江中最佳位置受箭。

③亮有一种通神的能力,能预测未来。

④亮知人,利用曹操谨慎多疑性格,使曹只放箭,不敢出兵。

⑤亮谋划周密,安排船只、配置、行船及受箭方式等非常巧妙。

⑸小结:正确答案是A、B、C、D,通过分析,知道草船借箭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上网浏览,获取信息:

⑴关于《草船借箭》,同学们还想了解什么?关于诸葛亮及文中其他人物形象,相信大家一定很有兴趣探讨。下一个环节就是上网浏览,获取你想要的信息。时间8分钟。

⑵网站提供:

育才校园网──学生作品集──参赛作品──孙泽西的《三国风云》网页。

教师机E盘──言莉文件夹──三国视频。

3、在自主学习平台讨论交流区两个主题下发送帖子:

⑴接下来,请各位别吝唇舌,到自主学习平台讨论交流区发表独家观点吧。要求:独家发言或多人一组集体发言均可,时间7分钟。

主题1: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主题2:“我”眼中的三国人物。

⑵点评精彩帖子。

⑶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

三、总结

同学们通过两节课的自主学习,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更加喜爱了。希望大家课后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争取人人都当三国通、人人都成三国迷。

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篇4)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结构严谨,以“借”为主线,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过人。

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设计理念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部书之所以能焕发出如此隽永的魁力,其最吸引人也是最富生命力的地方在于塑造出了一系列血肉丰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们应把小说所创造出来的成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通过语言在孩子们的大脑里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形象能够活灵活现地、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通过品读活的语言使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这样诸葛亮运筹帷幄、胸有成竹、雍容大度、神机妙算的形象才会“立”在孩子的心中。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重点

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难点

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

教学准备

1、推荐学生阅读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篇章。

2、把相关的句子制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简介背景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你知道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节选自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2、简介时代背景:

课件出示: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已经初步具有默读能力,能在默读中体悟情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检查预习,巩固生字词:

⑴指读课文,正音:

“擂”,应读léi,不能读lèi;“丞”,读chéng,不能读céng;指导写字时,“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与“廷”区别;“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丞”字应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⑵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2、“草船借箭”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围绕“借”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线索。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引领学生概括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四、品读借箭原因,感受人物特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文中哪些词可说明请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3、自读第二自然段段:

⑴课件出示:

思考: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⑵讨论、交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在学生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后,已经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了解。结合课始时代背景的介绍,他们能在字里行间洞悉人物的内心然后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4、周瑜的真正目的是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为什么不拆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5、周瑜居心叵测,诸葛亮运筹帷幄,请同学们体会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心里可能想些什么?他们在说话的时候会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试着读一读

6、分角色朗读1、2自然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边议边读,读后评价,通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让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活起来。

五、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1、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只要三天就造好十万支箭,他答应的是否太多草率?他将怎样做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体会周瑜、诸葛亮的不同心理。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切入中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草船借箭》。(出示题目)

2、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3、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知天时:

课件出示:“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⑴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②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③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怎样的心情呢?谁来读读。

小结: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⑵联系上下文,体会知天时:

①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也许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请联系上文,找到可以联系的句子

(指名回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②前两天没动静可不可以不写,直接交代: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多简练,这样改好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议论。)

引导学生议论、诵读原文,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对天气情况了如指掌。怪不得周瑜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懂地利:

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⑴“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⑵“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⑶“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为什么?

(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

⑷“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流方向向东,风向向东,因此船受箭归来才会顺风顺水,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3、识人心:

草船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他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

⑴“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箭好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⑵“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在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怎样理解诸葛亮的笑?”

仔细体味,反复品读,品出语言之美、语言之妙,也品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品出人物的精神、人物的内涵。

⑶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⑷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1、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提示后讨论交流)

交流预设:

⑴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⑵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⑶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⑴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

⑵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

⑶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四、链接诗句,扩展文本

1、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认为诸葛亮挺有才干?请你选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诸葛亮。

(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

2、后人借这件事写出了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课件出示: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3、指名朗读,背诵。

这首小诗精炼的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又赞美了诸葛亮的智慧,是对文本精妙的扩展和延伸。

五、总结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他的本事从何而来,想知道吗?请大家阅读《诸葛亮全转》、《三国演义》的46等相关章节。

练习设计

1、回忆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先写了____,接着写了____,重点写了____,最后写了____。

2、歇后语连线:

张飞吃豆芽铁了心

诸葛亮吊孝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借箭装模作样

东吴招亲陪了夫人又折兵

张飞吃秤砣有借无还

周瑜打黄盖小菜一碟

3、关于三国的成语请读一读,再试着写出几个。

望梅止渴、三顾茅庐、味如鸡肋、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手不释卷。

教学建议

1、教学时,也可以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围绕题目质疑,如,“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根据质疑,学生自主读书,读熟课文,理解文章的脉络,大体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如,周瑜为何设造箭之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可采用读、议、演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最后,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几个人物进行评价,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诸葛亮、周瑜的形象,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形象化的语言,是刻画人物形象的最好的载体,教学中,注意品读课文当中富有形象色彩的语言。把小说所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通过语言在孩子们的大脑里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形象能够活灵活现地、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补充资料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诸葛亮病危期间吩咐杨仪,死后不能发丧,做一个假诸葛亮木像放在车上,一切事务照常进行。

诸葛亮死后,遗体装在灵车上的一个龛里,由三百多精心挑选的将士护送,要运回成都。

司马懿催动大军追赶蜀兵,以为诸葛亮已死了。但是半途他犹豫了,会不会又中了诸葛亮的诡计!这时夏侯霸带着探子来报,五丈原蜀营已空无一人。司马懿听说后,半信半疑,率兵开向五丈原,果然蜀营空空。他唯恐蜀军撤走,赶紧带领人马向前追杀而去。忽然间蜀军掉头杀了回来,只见中军“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大旗飘动,四轮车上坐着一位活生生的诸葛亮!这可吓坏了司马懿,以为又中了诸葛亮的计了。于是勒马往回逃,魏军兵将丢盔弃甲,自相践踏。魏军一直逃跑了五十多里地。两个魏将赶了来,叫司马懿不要惊谎。司马懿停下来急问:“我的脑袋还在吗?”知道蜀兵已远去,他才放心了。司马懿到处探听蜀军的去向,而蜀军早已不见踪影。

后来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确实死了,蜀军已全部退回汉中。司马懿遇见的诸葛亮仅仅是木像而已,他这才后悔不迭。由此,蜀地便流行了一条谚语:“死诸葛亮吓走活仲达”。

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篇5)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

1、教师介绍名著《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

2、师生合作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以及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

二、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2、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问题:

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给文章分段:

一(1~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主要内容。

四、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

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

2、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

3、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

(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五、读第6~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

1、先说经过:

出示示意图(图略),自己读书,自己画图,说明理由(也就是因果关系。)

2、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⑴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⑵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⑶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⑷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⑸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自叹不如”。

第二课时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知天文: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⑴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⑵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⑶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

(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⑷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

⑴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说说理由。

出示:

“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⑵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⑴识曹操:

出示: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⑵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师生对话,体会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重点: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什么是“军令状”?诸葛亮为什么要立军令状?在军队下的状书,不能做到就要受到军法处置。一是诸葛亮是为了顾全大局,二是诸葛知天天文、懂地理,已知道三天后必有大雾,可利用这一机会向曹操“借箭”,已“胸有成竹”。)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周瑜为什么高兴?妒忌诸葛亮挺有才干,暗藏杀机,下了军令状完不成那就要受到军法制裁。)

四、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

出示: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篇6)

一、设计悬念,导入新课

甲:各位老师,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俩先给大家来段相声。哎!你知道周瑜和诸葛亮的母亲都姓什么吗?

乙:哎呦!这你可把我给考住了!这个我还真不知道,你知道?

甲:我当然知道了!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

乙:这你都知道,真厉害!哎!这你怎么知道啊?

甲:这还用问吗?周瑜在他临死之前交待的啊?

乙:他怎么说的啊?

甲:“既生瑜,何生亮?”不就是说姓纪的生了周瑜,姓何的生了诸葛亮吗?

师:谢谢两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在临死之前说了“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收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为什么周瑜觉得自己不如诸葛亮呢?学习了《草船借箭》,大家就明白了。

二、教学过程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老师知道,同学们都知道“船借箭的”故事,谁能用一句话给大家讲讲《草船借箭》主要讲了什么?

2、寻求借箭原因:

⑴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板书:为何借?

⑵从哪儿看出周瑜要陷害诸葛亮?

①周瑜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在这样紧急的情况下,周瑜却给诸葛亮十天时间造箭。可见,让诸葛亮造箭不是目的。

②周瑜说“我得吩咐军匠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

⑶这句话让周瑜的害人之心暴露无遗。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①阴险。

②得意。(抽读、范读、齐读)

3、分析人物心理:

⑴周瑜为什么要陷害诸葛亮?板书:妒嫉

⑵谁能说说“妒嫉”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⑶造箭是假,害人是真。可是聪明的诸葛亮为什么还要自投罗网?

①周瑜说:“这是公事,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没有退路了。

②诸葛亮已经胸有成竹了!

⑷从那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已经胸有成竹了?

(第二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⑸如果你是诸葛亮,读读他对周瑜的承诺。(胸有成竹)

⑹假如你是诸葛亮,在做出这样的承诺之前可能会怎么想?

⑺课文最后的结果怎样?

⑻而周瑜呢?(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板书:

神机妙算

⑼你认为周瑜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句话?

4、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⑴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确令人信服。默读课文,想想在这个故事中,他又算到了什么?

⑵同桌之间讨论一下,比比看,谁的答案最丰富。

⑶诸葛亮会算人:

①诸葛亮知道周瑜是借造箭之名陷害自己。

②诸葛亮算到鲁肃会帮助自己准备船只、草把子和军士,而且还算到鲁肃不会向周瑜高密。

③曹操一定不会出兵并且还会放箭。板书:算人。

⑷诸葛亮会算天:

①三天后一定有大雾。

②船队返航时正好是顺风顺水。

③诸葛亮算到的顺风顺水重要吗?为什么?板书:算天。

⑸二十条船,一千多个草把子就能扎满十万支箭。板书:算物。

⑹小结:

算天、算地、算人、算物,诸葛亮果真是──神机妙算。

5、为什么诸葛亮能做到神机妙算?

⑴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⑵知己知彼。

⑶他是杰出的天文学家,也是一名有谋的军事家。所以刘备曾三顾茅庐拜请他协助自己。

6、体会周瑜自叹不如的心情:

⑴诸葛亮神机妙算,就算是周瑜这样足智多谋的人也不得不长叹一声。谁是周瑜?长叹一声我听听!

⑵周瑜都服了,你们会发出怎样的感叹?

三、扩展思维

1、同学们,大家想一想,如果诸葛亮也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当他发现周瑜是有心害他,便当场揭发了他,故事的结果会怎样?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各是什么样的人?

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篇7)

教学要求

1、讨论、理解课文二、三、四段主要内容。

2、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3、进一步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教具准备

小黑板一块,吹塑纸小船数只。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二、三、四段。

教学过程

1、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看到诸葛亮面对周瑜的蓄意谋害和步步紧逼,是顾全大局,胸有成竹地接受了任务。周瑜以为诸葛亮了上自己的当,以为自己是十拿九稳地占了上风,非常高兴。诸葛亮怎么完成任务呢?下面我们进一步学习。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是怎样做的?(默读3~5节后答)

2、你从中看出什么?是怎么看出来的?

备用:

⑴周为什么吩咐不给诸葛亮准备造箭用的材料?

⑵诸葛亮怎么敢找鲁肃帮忙?

周瑜:想害诸葛亮,从“造”的方面卡,对诸葛亮的打算一无所知,连听了汇报也不明白。

诸葛亮:知道周瑜想害自己,知道鲁肃不会泄密,做好了防范工作,做的借箭准备。(识人心)

3、周瑜不知道诸葛亮怎么办,诸葛亮却在充分准备之后,稳扎稳打地开始行动了。(自由读6~9节)看看诸葛亮是怎么指挥军士们利用草船借箭的。读书要求:

⑴用“__”把出发时间、二十只船怎么受箭,怎么返回的语句勾出。

⑵根据课文内容,把借箭经过向同桌讲一讲,注意用上书中的重点词句。

4、请同学上台,用小船演示,讲述草船借箭的经过。(出示小黑板:长江方位图)

5、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怎么那么巧?

也用“__”勾有关句。(知天文)巧借天时。

6、他还作了哪些安排保证借箭成功?

⑴擂。

⑵船。

7、为什么叫士兵擂鼓呐喊?造成进攻假象,逼使曹军放箭。

8、为什么先叫船头朝西,后来又叫朝东,还要“一”字儿排开?

便于受箭,便于返回,走一步算一步,深谋远虑,善于分析和利用自然条件,叫巧借地理。(晓地理)

9、为什么调转船头后,书上要说是“逼近”?

⑴已惊动曹军,冒着危险。

⑵使曹军误以为是真的进攻。

⑶表现诸葛亮料事如神,胆识过人。

10、看插图,空中大雾迷漫,船外箭雨纷纷,诸葛亮却手摇鹅毛扇,正在饮酒取乐。请用“~~~”勾出他这时说的话。抽读。他为什么笑首说“只管饮酒取乐”?抽读。你为什么这样读?齐读。

11、曹操出兵没有?他怎么做的?──正中下怀。

12、曹操是怎么知道上当的?引读“诸葛亮吩咐……。”他为什么“吩咐……”?

⑴嘲讽、动摇军心。

⑵知道追赶不上。(抓“顺风顺水”扣“船头朝东”)

⑶有利于突出其才干。

13、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三天借箭十多万。(结果)

小结:一切都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一切都按诸葛亮的安排进行。他真是料事如神!

14、诸葛亮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用为蜀、吴联军主帅的周瑜本应非常满意,他却长叹一声,导读。他为什么要长叹?

15、“神机妙算”什么意思?带有什么感情色彩?由周瑜的口中说出来,对他来说是多么痛苦,这口气怎么咽得下去但又不得不服输。再读这一句,体会周瑜的心情。

小结:两人斗智,至此胜负分明。

16、现在回顾全文,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⑴三天有大雾。

⑵鲁肃会帮忙。

⑶二十只船够。

⑷船头东西摆。

⑸士兵擂鼓喊。

⑹只管饮酒乐。

⑺出发、返回妙。

17、“草船借箭”是写诸葛亮从曹操那里智取了十多万枝箭,为什么课题却命“借”?

⑴还击。

⑵还因为在借箭的整个过程中,诸葛亮巧妙地借天时、借地利、借对人的了解,巧妙地安排,从强敌手中智取十多万枝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干,粉碎了周瑜想陷害自己的阴谋,打击了曹的实力与士气,为联合抗曹做出了贡献,命“借”就有利于表现他的才干。

18、就从这个“借”字,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感情?你对诸葛亮什么感情?赞扬什么?

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神机妙算、虚实”;理解带点词的意思。

2、指导学生分清事情前因后果,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3、紧扣“神机妙算”,从天时,地利、人心及借箭过程体会人物特点品质。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初学提纲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初读课文,理解“才干、推却、妒忌、推却、神机妙算、虚实、迟延。”

2、默读课文,按“起因→准备→《借箭》→结果”把文章分为四段,概括段意。

二、深学提纲

1、“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勾画诸葛亮神算“天时、地利、人心”借箭成功的重点句子,批注自己读书后的感受。

2、评价人物:

诸葛亮是一个()的人。

鲁肃是一个()的人。

曹操是一个()的人。

三、练习提纲

1、听写生字、新词,用“神机妙算”造句。

2、把《完璧归赵》缩写成150字左右的短文。

四、阅读迁移练习

同步阅读211页《火烧赤壁》:

1、按事情发展先顺序把课文分成四段。归纳主要内容。

2、烧赤壁的步骤是:

⑴_____

⑵_____

⑶_____

⑷_____

⑸_____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二、抓住全文中心词“神机妙算”质疑

探究诸葛亮神算天时、地利、人心、借箭过程,体会人物特点。

1、质疑问难,筛选定标:诸葛亮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他是怎样神算天时、地利、人心及借箭过程的?

2、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交给学生“前后联系,体会人物特点”的学习方法。

⑴找神算天文句子:

①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②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四更时候……

⑵去掉第一天,第二天的描写,与课文对照,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⑶总结方法:找句子,前后联系体会“神”。

3、循法自学“神算人心”,精读精讲“笑”的含义。

⑴找句子:

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②“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改,我的看不清虚实……”

⑵探“笑”的含义:

①笑曹操(嘲笑)→生性多疑,上当。

②笑自己(自信、高兴、胜利)→算对了天,算对了人,让周瑜的陷害失算。

笑鲁肃(幽默、友善)→忠厚老实

⑶补写句子: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4、循法自学神算地利,精讲两面受箭的含义:

⑴找句子:

①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②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③曹操知道上了当,……顺风顺水……

⑵学生谈感悟后,老师精讲“两面受箭”的妙处。

①两面受箭,借箭十万支,保持平衡。

②顺风顺水,省去掉头时间。

5、再读借箭过程,列出借箭步骤,体会诸葛亮安排借箭过程的巧妙。

⑴第三天四更连船,驶向北岸。

⑵擂鼓呐喊,两面受箭。

⑶顺风顺水,驶回南岸。

三、回读全文,评价文中三个人物

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智慧超群)

周瑜:智谋过人妒贤忌能

鲁肃:忠厚老实守信

四、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篇9)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利用阅读反思等,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这一课程理念如何落实到我们的教学实际中?值得思考。《草船借箭》的教学,试图以探究性阅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材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讲述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神机妙算,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1、知识与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以“神机妙算”一词为突破口,认识诸葛亮的杰出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能力目标:

学习从重点词句入手,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教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为此,根据教材故事性较强,学生较感兴趣读的特点,在组织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握探究主题。接着,引导确定探究内容,领悟探究策略,再组织学生进行类化探究体验。

学法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的有关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以下方法学习。

1、抓住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课文。

2、自主阅读,自主探究,从相关词句入手,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流程

一、通读课文,把握探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定“神机妙算”这一最有研究价值的词。

二、精读课文,领悟探究策略

自读“雾中借箭”,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抓住相关句子的联系,引导学生体会、探究,认识诸葛亮的杰出才干和周瑜的自叹不如。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三、再读课文,类化探究体验

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概括“用联系的方法来探究问题”的学习方法,再次探究“雾中借箭”。(组织学生研读、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2、以“懂地理”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

四、回读课文,深化探究主题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简短合集


88教案网内容专辑推荐:“草船借箭教学反思”,敬请浏览。

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芒。提前准备教案是很多老师的习惯。教案的撰写有利于教师反思自己。什么样的教案才能称之为合格的呢?你可以读一下88教案网小编整理的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简短,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简短(篇1)

第十册《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想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一、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质疑。

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

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摘录课堂片段:

生:我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他知道江上雾很大,曹操不敢轻易出兵,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他就能借到箭了。(板书:“神机妙算”。)

生:我有补充。从江上雾很大,我联想到前文直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天气早就预测,熟悉气象。(板书:“熟悉气象”。)

师:真好,刚才这位同学能联系上文来理解内容。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曹操说的这段话,从这段话中你还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了诸葛亮对曹操的性格把握很透,预料准确。(板书:“懂人心”。)

生:我知道了曹操是个谨慎多疑的人。我从“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兵。”可以看出来。

生: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赤壁之战》一文,我了解到曹操是北方人,他的将士大多数是北方人,不善于游泳,不善于水战,所以他不敢轻易出兵。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曹操说的话看出来的。

生:老师,我有问题。如果曹操命令弓弩手一齐向江中射火箭,诸葛亮就借不到箭,而且船会起火,不是更好吗?如果我是曹操,我就会这样做的。

课前对于这个问题并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所以当有学生提到的时候,我感到有点无法回答,但是我并不是用生硬的解释去搪塞学生,当堂就表示自己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请学生容我在课后寻找一些资料去解释这个问题。这样一来,学生也能够谅解,要是滥用老师的所谓权威,我认为现在的学生很有个人见地,并不会生硬地搬用和执行他们认为不合适或无法认同的理论或要求,反而会给学生造成一种老师不懂装懂的认知,不利于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在课后,我询问了同事和查找了很多资料,但是,并没有特别令人信服的说法,但我从《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中知道曹操很固执,他不易听信别人的意见;曹操的器量还比较小,于是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火箭和普通弓箭相比,箭比较便宜,看不清虚实。以曹操的性格特点怎么舍得用火箭呢?再说,当时曹操并不知道船上都是草,他一心以为是对手来攻打,他的目的是杀伤对方的士兵,所以用普通弓箭较为符合当时的情况。对于这个回答,学生也认为是比较合理,能让人信服的。

这一环节在师生相动,生生互动中,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联系已往知识突破重点。还能让学生理解到:“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未必不如师。”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样就能营造一种开明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长处,间接做到了“成功教育”。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课堂上学生质疑:如果三天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会怎样呢?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诸葛亮肯定大难临头中周瑜的诡计了,有的说,诸葛亮足智多谋,定会有化险为夷的计策,有的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一回诸葛亮很可能凶多吉少……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命运的预测,学生的看法虽然不同,但言之有据。我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肯定学生的思维,并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继续探究。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的逐步建立。

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日后教学应形成自己较稳定的教学风格,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不是教学参考中的重点,而应注重学生在朗读、说话中语文能力的培养。同时,对于学生的质疑要和、作好充分的准备,课前要多考虑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各个问题,尽量减少“卡壳”的情况出现。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简短(篇2)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改选自《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

有人说《三国》是一部谋略之书,《草船借箭》则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是一部智慧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智慧里面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充满了智慧的故事,同学们非常感兴趣。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背景下发生的。

课文描写了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就设了一个计谋,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贻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而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结果,诸葛亮只用了三天就借到了十万支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确智慧非凡。

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贯彻了本校“灵动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一、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在《草船借箭》的教学过程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

1、激趣导入,初步感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受《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的作者所采用的叙述方式的启发,这样导入:同学们,在《草船借箭》这出戏中,主要有几个人物出场?男一号是谁?男二号是谁?配角和跑龙套的又有谁?戏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结果如何?我的问题一出来,孩子们高兴了,马上翻书,马上报出了答案,因为他们早已经把这个故事读了很多遍了。男一号是诸葛亮,男二号是周瑜,他俩斗智,诸葛亮胜。你看,问题解决了,也为后面的继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2、合作探究,深化认识。

第二课时在对课文进行深入学习时,我设计了三个核心问题,让学生、

分组交流,并展示汇报。这三个问题如下:

(1)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哪个地方写得最精彩?请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2)诸葛亮能成功借到箭的原因是什么?曹操失箭的原因又是什么?

(3)你认为周瑜到底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讨论后部分答案如下:

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3、抓住诸葛亮的“笑”,填补文本空白。

在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我让学生抓住这句话中诸葛亮的“笑”来深入体会:他到底在笑什么?学生也觉得这个问题很有研究的价值,有的低头思考,有的窃窃私语,甚至有的同学已经高高地举起了手。我让他们先不要着急,先在小组内研讨一下。经过讨论,同学们得出如下结论:

(1)笑自己神机妙算(胜利的笑)(2)笑曹操不敢出兵(自信的笑)

(3)笑周瑜不自量力(胜利的笑)(4)笑鲁肃忠厚老实(幽默、宽厚的笑)

一个“笑”字,同学们读出了这么多的内涵,真令人不可思议。这时,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孩子们兴奋起来,觉得课文越深挖越有意思,虽然已经打了下课铃,但他们愿意继续学下去。

二、体会写法,拓展延伸:

1、体会写法

在这堂课的结束部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的,总结出:这也是名著刻画人物形象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2、拓展延伸

课题中的“借”换成“取”“骗”“受”“偷”行不行,为什么?

1、从“太阳出来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看出,用“借”好,因为骗箭不用谢。

2、联系“火烧赤壁”来看,也应用“借”,因为火烧赤壁时,诸葛亮把箭都还给曹操了。

3、用“借箭”更能突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如果用“骗”,作者就不是赞美诸葛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简短(篇3)

今天,我讲《草船借箭》一文,“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多数学生就围绕xxx来提问题,这时我发现陈懿文的小手举得特别高,一直不愿放下来,我心里嘀咕:还会问什么呢?一定又是在乱说。可为了不打消他的积极性,我请他发言:“‘是需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应是‘箭,为什么要用‘呢?”可书中明明用的是‘啊!这可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呀!”

两军对垒,运用策略,不能说是诈骗,不然诸葛亮怎么能称得上是军事家呢?”从现在法律的角度看,十万支箭并非是一个小数目,诸葛亮犯了诈骗罪。”不对,那也得分清什么时间,为谁服务呀!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国家,为的是蜀吴两国的利益,所以我认为这个‘最合适!”我看过《三国演义》,在以后的战争中诸葛亮不也把这些箭如数奉还了吗……”

当我看到这一幕时,不禁感到一丝欣慰。正是由于我今天的包容态度,我今天的大度,才使得我对我的学生有了新的而且深刻的认识,也使得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主的课堂氛围,因而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这使我不由得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于是,我没有断然判定他们说得正确与否,而是对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发表自己意见进行了表扬,学生个个喜形于色。“这一过渡自然得体,使得学生乐意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去读文章,进行思考。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简短(篇4)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学生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这堂课,我在课型设计上进行大胆的创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通过读书与合作学习,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学生在读读、说说、议议、写写中不知不觉理解了课文,并拓展延伸到整部小说。整个教学设计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了解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胜利并不是教学的重点。学习这课的主要目的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让学生弄懂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真正用意是什么,而诸葛亮之所以乐意接受这一任务的原因又是什么,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周瑜又为什么自叹不如,从而把事情的前因后果真正搞清楚。我通过实例操作,得到以下启示:

1、要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互动关系。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习语文。在本节课中,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诸葛亮怎么能够做到让船顺风顺水如期借到箭的。学生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智慧火花不断闪现,潜能得以充分发展。

3、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学习语文。语文课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它具有审美性和情趣性,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许多有益的东西,教师要善于运用艺术的方式让学生体尝探求之味,享受语文的发现之乐,那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使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优化。信息时代赋予我们全新的视角,给了我们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优化小学课堂教学。本节课中音乐和电教手段的应用完全为整个课堂教学服务,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破了重难点,同时也启发学生去探索文学的海洋,开阔孩子们的眼界。

通过这一堂课的设计及实施,我深深地领悟到:在课堂上,教师应恰当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乐学氛围,优化教学情境,并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这样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简短(篇5)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学习目标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说清借箭的过程,感受人物形象。为了弄清文章主要内容。我由解析课题开始,比如:“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中有哪些人物?”通过学生的问答,将人物联系起来,说说在这些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是什么事情把这些人物联系起来,这实际上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当这些问题抛出后,便开始引导学生明白:回答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弄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借此机会将文章分了段和概括故事梗概。

在初学借箭过程时,我出示了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并就此一问“面对此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见了,他们的反应怎么样?心里都会怎么想?”学生抓住鲁肃的“吃惊地说”与诸葛亮的“笑着说”的对比,体会到了诸葛亮的镇定和胸有成竹。

在教学时我按教学环节进行,重点突出,教学目标也顺利地完成了,学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也有几处亮点。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课堂的气氛也不够活跃,感觉是我引着学生按着我的思路、按着我的预设走,好像我变成了主人,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应该是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只是起着“导”的作用,然后能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可我却没能和学生在课堂上碰撞出火花,仅仅是走过场而已。

这堂课,我有得有失,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今后课堂上应改进的地方还有许多,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文本还应该更加深入,以后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简短(篇6)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我读了这篇课文后深深地被诸葛亮的智慧和胆略所折服。那么怎样来让学生走入文本,去欣赏和感受诸葛亮的大智大勇?怎样透过课文中几篇名著的教学,激发学生多我国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呢?

1、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课前,安排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弄清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关系,弄清文中出现的四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它们与“箭”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仅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资料,把握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而且为落实课外阅读目标开了一个好头。文本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四个:周瑜、诸葛亮、鲁肃和曹操。透过反复研读课文后我发现文本中写到箭的,这四人各有不同的表述:周瑜——“造箭”,诸葛亮——“取箭”,曹操——“射箭”,鲁肃——“借箭”。“造箭”周瑜要诸葛亮十天造10万枝箭,明明是周瑜心胸狭窄,公报私仇,想加害诸葛亮。而诸葛亮答应3天造好,说明他心胸开阔,顾全大局,成竹在胸。“取箭”则是诸葛亮对真诚厚道的鲁肃充满信心,对自己的拥有的知识充满信心,对自己的预设充满信心,彰显了他的聪明才智。“射箭”是诸葛亮预料的曹操的必然行动,说明他深知曹操的多疑谨慎,大雾天必须不肯轻易出兵,只会放箭。真可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凸现了诸葛亮过人的胆略。“借箭”是忠厚朴实的鲁肃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作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因为只有他目睹并参与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全过程:向鲁肃借了船、借了兵,向曹操“借”了箭,诸葛亮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完成了周瑜交给的造箭任务。使得周瑜也不得不叹服:“诸

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2、抓住矛盾处设疑,引导学生仔细研究文本。

诸葛亮在那么一个复杂的环境下,能够不费一兵一卒而借来十万支箭,可见他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成就十分人所能及。但周瑜的才能也是数一数二的。“既生瑜,何生亮”,能够说周瑜和诸葛亮的才能是在伯仲之间,不相上下。那么,周瑜军中少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他会一点都没察觉?从常情来说,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想尽办法来破坏诸葛亮的一切行动,但是,当鲁肃告诉周瑜“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时,周瑜会一点也不怀疑吗?周瑜也是个聪明人,怎样会“无动于衷”呢?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不禁产生了怀疑。于是,我查阅了《三国演义》,文中也是这样写的: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我?”看来,周瑜确实太自负了,当初他是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而故意刁难,此刻明明明白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造箭的材料,但却不加多想,不再派人去打探虚实,而用三天的时间来睡大觉,在大帐里坐等诸葛亮的失败。周瑜呀周瑜,如此你岂有不败之理?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教学中,我感觉自己对名著的了解实在太肤浅了,这让我的教学显得底气不足。看来,广泛地阅读(不仅仅仅是读教材、读教参,还要读名著、读儿童文学作品,读孩子们感兴趣的一切读物),紧跟时代地阅读(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的变动,学生阅读面的开阔)是当好一名了“语文”老师的必修课,自修课,再修课。真是“活到老”须“学到老”啊!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简短(篇7)

案例陈述:《草船借箭》是一篇经典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按照教学设计,逐步分析,力求把课文讲细讲透,让学生充分了解诸葛亮的才能,学习他的聪明才智。但是,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于是晚上,我布置了课本剧的作业,为了演好课本剧,同学们在各组小导演的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室前的走廊上,在音乐室,分工合作,边练边改,边改边演,蔚然一个个小剧团。比赛那天,每个小组都是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根据老师前一堂课的安排布置,同学们在课后作好了准备。参加今早《草船借箭》课本剧演出的是三个小组,十二位学生。

张佳怡做第一组的导演,她扮演诸葛亮。张文雅铭扮演的是周瑜,陈泽飞演曹操和军士。课桌拉开,教室成了临时剧场。四个孩子上台了,诸葛亮摇一把硬纸片做成的羽毛扇;周瑜戴着纸做的头盔,一把塑料宝剑斜挎腰间;鲁肃没有什么装饰;曹操背着箭囊,还有橡皮筋和竹子做成的弯弓,显然武器是要等扮演军士时使用。观众在惊奇中等待着,等待着演员把我们领回战云笼罩的三国时代。有几个剧情值得一记。

剧情一:周瑜请诸葛亮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接受了都督分配的任务。周都督自以为诸葛亮中计,非常高兴,设宴招待诸葛亮,两相对饮。两位小演员把课桌拉过去,摆上两只白瓷酒盅,一把小酒壶,二人象征性地对酌起来,你一杯,我一杯。周瑜诸葛亮似乎真的就在我们面前,当年赤壁柴桑口就是这样演绎故事的。

剧情二:诸葛亮要写军令状给瑜,扮演鲁肃的郭浩赶紧递上纸、毛笔和墨。诸葛亮接过郭浩递过的文房四宝,躬身对桌,神态安然,在展开的纸上写了起来。只可惜诸葛亮把笔握错了,像握硬笔一样握软笔,扮演曹操的韩周立赶紧给他提醒,让他改正过来。

剧情三:鲁肃陪诸葛亮去借箭,两人坐着饮酒,面前摆着一只纸做的小船,告诉观众他们此时正坐在船上。外面传来“咚咚咚——”擂鼓声。他们立虚拟动作,从箭囊里拔出箭来对着江面放箭,扮演鲁肃的郭浩一脸惊慌,而诸葛亮却很镇静。通过表情,通过对话,很好地体现出课文的意蕴。

表演后,学生评委与我一起展开评议,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和表现的才艺,评出了最佳创作奖,最佳表演奖,孩子们不亦乐乎。

思考:

一、课本剧,提高了学生的感悟能力

在一般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用课本剧则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积极性。而好的剧本又来自对课文的全面了解,认真研读,细细揣摩,精心选材,反复锤炼。不管从字词句的理解还是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同学们查资料,品读课文,互相质疑,主动找老师帮助解决难点。教师在释疑解难的过程中相机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的理解与把握,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了更深的体会。

二、课本剧,强化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通过“我编我演”,再现了课本里、生活中的情境,以形象生动的课本剧表演表达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化认识。在学生排演时,教师给予了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恰当运用语言,使语言更加规范、更加精炼。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台词是剧本的主要组成部分,要想把一台戏演好,不仅要能熟记台词,更重要的是要把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然后自然地富有创造地伴随着动作和神态以口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才能吸引观众,激起观众的共鸣。学生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逐步内化语言、积累语言、丰富语言,进而正确、熟练、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这一过程,学生既有自外而内的吸收,又有自内而外的表达,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加以述说,又在形象的再创造中发展着语言,使语言积累水到渠成。

三、课本剧,锻炼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课本剧是一种集体性活动,同学们在排演课本剧时,他们需要人人参与,个个动脑、动手,尽心尽力,才有希望自己的小组取得好成绩。所以在排演时亲密合作,无形中增加了同学之间的沟通和团结,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在学校快乐不快乐的主要因素,正是由于这种团队的意识与合作的精神才造就了他们今天演出的成功。人若用愉快的心情看天,天特别蓝;看花,花儿特别美。孩子们学习功课有了一个快乐的心境,学习就显得信心十足,干劲倍增。

四、课本剧,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排演课本剧,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十分有利于学生学好语文,也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课本剧的表演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和探究欲,学生在经历了读、说、议、写、演、评这样一个有效的、真实的阅读过程,在人人参与的和谐的语言实践活动情境中,实现了语言的理解、内化、积累、运用,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表演中体验,在编写中运用,在评议中鉴赏,使感悟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评价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增强,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编写课本剧,使同学们人人参与,给他们提供了大展身手的机会,学生的思维不再只局限于课本,从而放飞了创造意识的翅膀。事实也证明,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惊人的,他们设计的许多情节,都大大丰富了课文的表现力。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简短(篇8)

《草船借箭》改自《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课文描述了孔明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表现了孔明的才智过人和胆识。下面把《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分享一下: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改自《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课文描述了周公瑾妒忌孔明的才干,以“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这难题陷害孔明。而孔明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表现了孔明的才智过人和胆识。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贯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下面把《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分享一下:

一、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在《草船借箭》的教学过程中,选取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

1、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如,教师作为《三国周刊》的记者采访“孔明”:“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学生会自然地对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总结,并加入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2、作业设计,拓展延伸:

在课的结束部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述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总结出: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透过语言,能帮忙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随即设计小练笔作业:想象一下,如果周瑜刁难的是武松,故事情节会怎样?这一练笔作业的设计,让学生有了十分大的拓展想象空间,而且将本文所学用到了写作上。

二、充分把握文章留白处,感知人物形象

1、本课我教学的重点之一放到了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

由于这个自然段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以对话形式组段。在教学中我抛出问题:“分主角朗读第二自然段,给周瑜和诸葛亮两人加上他们说话时的动作、语气、神情。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加?他们在说话时想些什么?”我的本意是期望学生能够透过自己的研读与合作探究交流,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此时,课堂的气氛到达了最高点。

可在那里的教学中,在最该体现个性化阅读的时候,我却设计了一个齐读练习,虽然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认识了周瑜的阴险狡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这与我的本意并不一致。由于我花了超多的时间在学生的引导上,在朗读方面花的时间就显得少了。此刻回过头来想想,语文教学中就是强调透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加深对文章理解的重要性。如果我把更多的时间到学生充分地朗读体会上(合作读、分主角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领悟人物形象,可能到达的效果会更好。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简短(篇9)

从名著里节选的文章不好教,当我拿起《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一时竟也无从下手。后来,终于在网络上找到了一首描写草船借箭的小诗歌:草船借箭不寻常,要论成败有文章。都督周瑜欲陷害,孔明先生巧应对。妙算天文雾漫天,通晓地利蒙曹操。洞悉人心妙计成,世世代代美名扬。读了这首小诗,我特别兴奋,就以这首小诗为突破口吧。读完这首诗歌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预习课文的情况,谈一谈诸葛亮在草船借箭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学生能找出是天文、地利、洞悉人心三个方面,我就给学生补充了一些古人认为成功的三大因素天时、地利、人和并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再次细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最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然后分别板书在相应的词语后面,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当学生找出第一段的对话时,我启发学生说,第一自然段这么多的对话,竟然都是周瑜说诸葛亮说,多单调呀,如果我们能加上相应的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文章肯定会更精彩,也更利于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们一听要让自己为名著作补充,兴奋得不得了,可是,问他们该加些什么内容时,他们却又答不上来了。我就把这项任务当做当成家庭作业布置了下来。第二天一上课就让大家说说自己改写的情况。没想到,他们说的很精彩,有些词语用的还很出乎意料呢。

这就是我们全班共同改写的结果。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明知故问)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毫不犹豫地)说∶“用弓箭最好。”周瑜(暗自高兴)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爽快地)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迫不及待地)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将计就计)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试探着)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三天。”周瑜(神情严肃地)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态度坚决地)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好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不动声色地)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加上这些词语之后,学生读起文章来,感情更充沛了。因为他们知道,这场谈话对周瑜来说,刚开始就是个阴谋,而对于诸葛亮来说,不过是在陪周瑜做一场游戏而已。诸葛亮的谈笑风生和胸有成竹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他们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好的教学设计却是学生学好课文的必备条件。功夫用在课前,我们就会在课后少一些遗憾和查漏补缺。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简短(篇10)

《草船借箭》一文教学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立刻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我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牵着他们走。可今日这次课堂上的两个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简便,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那么,我们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呢?经过《草船借箭》一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体会

一、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本事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仅有良好的民主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一样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本事比较强。质疑就是刺激学生进取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理解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进取思维的过程。所以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进取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本事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教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进取性。在上《草船借箭》一文时,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经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欢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仅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仅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教案打印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做足了关于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这样学生才能高效地掌握知识点。要写好教案课件,有没有好的范文可借鉴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草船借箭教案打印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设计

1、认知目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借助网络等信息手段,初步了解有关三国的知识(人物)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心中国的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乙方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背景下发生的。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就设了一个计谋,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结果,诸葛亮只用了三天就借到了十万支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确智慧非凡。

文章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在整个事件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及弄清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

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的讲读课文,因为它有很深厚的历史背景,所含概的知识面特别广,所涉及的人和事也很多,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文内的知识,而应跳出书本,采集各方面的信息来丰富学习内容。

三、教学对象分析:

根据小学生具有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主动探索中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上网浏览的能力和一定的文字处理能力。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超文本结构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探索式学习,这种学习模式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从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性。让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动口中自己阅读、思考、质疑达到获知、探索问题之目的。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以探求问题来引导学生在自主中学习,思考质疑,运用多媒体引导创新。原来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式教学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全新形式。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

操作过程是:辅以视听,创设氛围——网络支持,把握人物——动画演示,突破难关——图文呈现,巩固强化——网上冲浪,拓展视野

我采用这种多种信息技术整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上的学生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主动探索思考;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提高了他们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媒体设计:

整个这节课贯穿着网络的链接和搜索,以“蒙泰瑶光”编著软件和“powerpoint”为交互主线。其中“蒙泰瑶光”作为教师授课的引导工具,本节课中,我分别在导入新课,突破重、难点,课后练习和拓展联系中运用它。“powerpoint”是我用于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时,提供参考网址时使用。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导入新课(辅以视听,创设氛围)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再一次穿越时光的隧道,去探寻1700多年前那场智慧与胆略的经典之作《三国演义》之《草船借箭》。

(二)进行新课(网络支持,把握人物)

1、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同时质疑。教师巡视指导。

2、各组选派代表运用各种手段交流(语言表达、电脑展示、学生表演、图片讲解等)汇报

教师补充说明,帮助学生拓展知识的深度及广度。

汇报内容:A、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B、中哪些事例表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2)知己知彼。

(3)熟通兵法。(动画演示,突破难关)

(4)有预见性。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因神机妙算而成竹在胸的一段话读一读。

4、师生总结

(三)巩固练习(图文呈现,巩固强化)

1、电脑配图出示一个小故事《死诸葛吓走活仲达》,让学生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这个故事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据你所知,还有哪些三国故事也体现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四)课堂延伸(网上冲浪,拓展视野)

利用互联网了解更多的《三国演义》的人物和事件,学生边浏览边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剪切编辑,溶入自己的想法,整理成一篇小文章,相互交流。

七、练习设计

阅读分析: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诸葛亮病危期间,先向姜维传给他自己的兵书,又交代了军事安排。他吩咐杨仪,我死后不能发丧,做一个假诸葛亮木像放在车上,一切事务照常进行。

杨仪、姜维和费一按照诸葛亮的嘱托,暂时扣压丞相病故的消息,有次序地撤退人马。

诸葛亮的遗体装在灵车上的一个龛里,由三百多精心挑选的将士护送,要运回成都。

司马懿催动大军追赶蜀兵,以为诸葛亮已死了。但是半途他犹豫了,会不会又中了诸葛亮的诡计!这时夏侯霸带着探子来报,五丈原蜀营已空无一人。司马懿听说后,半信半疑,率兵开向五丈原,果然蜀营空空。他唯恐蜀军撤走,赶紧带领人马向前追杀而去。忽然间蜀军掉头杀了回来,一面大帅旗上写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只见中军“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大旗飘动,四轮车上坐着一位活生生的诸葛亮!这可吓坏了司马懿,以为又中了诸葛亮的计了。于是勒马往回逃,魏军兵将丢盔弃甲,自相践踏。魏军一直逃跑了五十多里地。两个魏将赶了来,叫司马懿不要惊谎。司马懿停下来急问:“我的脑袋还在吗?”知道蜀兵已远去,他才放心了,与夏侯霸、夏侯惠向魏营走去。司马懿到处探听蜀军的去向,而蜀军早已不见踪影。

后来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确实死了,蜀军已全部退回汉中。司马懿遇见的诸葛亮仅仅是木像而已,他这才后悔不迭。司马懿十分感叹:“我不能料到诸葛亮的死啊!”

由此,蜀地便流行了一条谚语:“死诸葛亮吓走活仲达”。

司马懿再次引兵追赶蜀军,但已晚了。他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确实是一代奇才。司马懿无可奈何,只得带领队伍回营了。

此时,蜀营将士放声痛哭,为丞相诸葛亮举哀。

回答问题:

在这个故事中,又有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八、教学过程流程图

辅以视听,创设氛围

网络支持,把握人物

动画演示,突破难关

图文呈现,巩固强化

网上冲浪,拓展视野

「必备」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2000字(模板11篇)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每份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也能让老师及时去总结和反思教学情况。从哪些角度去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必备」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2000字(模板11篇),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突破重点,明确文题。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认识诸葛亮借箭的主要原因。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草船借箭》。(出师课件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自叹不如。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新版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出示课件。)

2、故事为什么起因和结果会截然不同呢?(生答是因为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师板书:神机妙算。

3、引导学生解释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研读句子

1、提问: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2、“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指名回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出示幻灯片: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一种心情?”(害怕、吃惊)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指导朗读句子: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一种心情呢?”

(预料之内,暗自高兴。)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3、仅此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也许大雾是凑巧碰上的。所以要联系上下文深入研究。(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第四天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反复诵读,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组织学生议论:把“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改成:“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如何?

4、“只有这样写,才体现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三、回读课文,研究体验

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用这种方法,再次“雾中借箭”这部分的内容,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1、识人心。诸葛亮在笑谁?笑他们什么?(出示幻灯片)

2、指导朗读诸葛亮的话。

3、我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完。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啊!你能把诸葛亮美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组织全班交流。然后指名回答)

(生答: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说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生答: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十万枝箭我们借定了。)

师: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4、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幻灯片: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汉寨调来六千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

⑴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弩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⑵“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的水寨受箭。”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师: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到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

⑶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

(学生读出书中的句子)难怪周瑜长谈一声,说:“(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5、思考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方面不如诸葛亮呢?

6、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边回答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7、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四、总结拓展

后人借这件事写了一首诗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出示课件: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付周郎。)学生齐读、抄写背诵。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诸葛亮凭借其聪明才智借箭成功,避开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要引导学生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件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我在教学设计上紧扣“神机妙算”这一线索,让学生在质疑、探索、交流、延伸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鼓励积极的思维活动。

教学中,我一共安排了三次质疑:

第一次是在课的开始,出示课题后,我向学生简单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斗智情境,接着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这时,学生已设身处地地想:面对生死关头的诸葛亮借到箭了吗?怎样借的?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呢?此时学生所关注的无非是有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方面的问题,这是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的表现。

第二次是在理清文章思路后,让学生自读“借箭经过”部分后质疑,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所提出问题的思维价值也不尽相同,但这是他们自读后经过独立思考产生的疑问,学生思维的大门已经打开。通过师生共同梳理,筛选出带有共性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

1、诸葛亮为什么在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时去取箭?

2、鲁肃向周瑜报告为什么不提借船的事?

3、诸葛亮为什么认定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4、诸葛亮为什么叫人把船连起来、“一”字摆开,并用青布幔子和草把子遮住,又要擂鼓呐喊呢?

5、诸葛亮为什么先让船头朝西,后让船头朝东呢?

第三次质疑是在学生理解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对语言内涵的体味和对语言形式的深层理解,学生提出:

⑴诸葛亮为什么能做到神机妙算?

⑵十万支箭明明是骗来的,题目为什么不叫《草船骗箭》而叫《草船借箭》呢?学生的质疑逐渐有深度、有广度,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在分析、比较、归纳的过程中得到拓宽,受到启迪。

二、探索、交流

“质疑──解疑”是创造性自主学习的模式,而自主探索、相互交流、合作解疑是主体学习的充分体现。解疑的过程是读书讨论的过程。通过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发散与集中。在第一次解疑中,学生默读全文,用“──”划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生经自主探索便能解决。第二次则需引导学生反复读“借箭”部分,讨论诸葛亮为什么那样安排借箭过程,学生说出以下原因:

1、诸葛亮在大雾漫天时借箭不容易被曹操发现。

2、鲁肃不向周瑜说借船的事说明他忠厚、守信用。

3、诸葛亮认定曹操不敢出来,说明诸葛亮了解曹操多疑的性格。

4、把船连起来、“一”字摆开,用青布幔子遮住,又要擂鼓呐喊是为了虚张声势、多受箭。

5、先是船头朝西,后船头朝东,一是为了多受箭,二是为了回去时顺风,跑得快。

这时,学生已理解到诸葛亮借箭成功是他知天、知人、知地的结果。学生的情感由对文章的喜爱发展到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敬佩,学生的思维也由定向思维发展到异向思维。在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能做到神机妙算”时,学生的思维开始发散,发言积极踊跃,得出以下结论:

⑴诸葛亮博览群书、知识广博。

⑵诸葛亮善于观察周围的人和事。

⑶诸葛亮能灵活巧妙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⑷诸葛亮做事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不是算卦算来的,也不是天生俱有的,而是在平时的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也正是在学生对诸葛亮的啧啧称赞声中激发了自身努力学习的斗志。而通过讨论题目为什么不叫《草船骗箭》而叫《草船借箭》这一问题,又训练了学生依据中心推敲、斟酌词句的能力。

三、延伸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常常是疑解为止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仅仅只能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如果我们的教育是把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放在首位的话,就不能被课堂时空所限,即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后,还应适时地将课内所学向课外延伸,以达到刺激学生不断产生学习需求的目的,从而使其主体地位在整个活动中得到充分落实。在学完《草船借箭》一课后,我拿出《三国演义》,说:“同学们,学完了这一课,我们对诸葛亮有了初步了解,但要想真正了解诸葛亮,仅凭这篇课文是不够的,我希望大家课后读读这本书,你便能从中找到更多的大案。”显然,学生平静下去的心又被老师的话激活了:诸葛亮还有什么神机妙算的事吗?周瑜还会设机陷害诸葛亮吗?不言而喻,同学们争相传阅,“寻根究底”的劲头不亚于课内。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利用阅读反思等,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这一课程理念如何落实到我们的教学实际中?值得思考。《草船借箭》的教学,试图以探究性阅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材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讲述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神机妙算,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1、知识与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以“神机妙算”一词为突破口,认识诸葛亮的杰出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能力目标:

学习从重点词句入手,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教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为此,根据教材故事性较强,学生较感兴趣读的特点,在组织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握探究主题。接着,引导确定探究内容,领悟探究策略,再组织学生进行类化探究体验。

学法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的有关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以下方法学习。

1、抓住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课文。

2、自主阅读,自主探究,从相关词句入手,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流程

一、通读课文,把握探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定“神机妙算”这一最有研究价值的词。

二、精读课文,领悟探究策略

自读“雾中借箭”,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抓住相关句子的联系,引导学生体会、探究,认识诸葛亮的杰出才干和周瑜的自叹不如。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三、再读课文,类化探究体验

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概括“用联系的方法来探究问题”的学习方法,再次探究“雾中借箭”。(组织学生研读、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2、以“懂地理”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

四、回读课文,深化探究主题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读读记记“吓唬、诡计、如何、但凡、请勿自误、踉踉跄跄、一饮而尽”,理解带词语。

2、抓住事例及事例中人物言行,心理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提纲

1、读通读顺课文,自学生字,理解词语:如何、但凡、请勿自误,踉踉跄跄、一饮而尽。

2、默读课文,按“喝酒→上冈→打虎→下冈”的提示把课文分成四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

3、自读勾画“喝酒”中人物言行的重点句子,批注体会,你认为这部分内容刻画武松()特点。

4、自读,勾画“上冈”中人物言行、心理的句子,批注感受,这部分内容刻画了武松()特点。

5、默读“打虎”部分,你认为这部分写了()()()三个层次。这部分内容刻画了武松()特点。

二、练习提纲

1、同步迁移练习:同步同读222页《林冲棒打洪教头》。

⑴本文主要写了()事,刻画了林冲()特点。

⑵联系上下文解词:

拔草寻蛇──

依草附木──

2、读写结合练习:

⑴从《等待》《我心灵的一座桥》《我忘不了她(他)》《大家都夸他(她)》中选一个题目写一个人。

⑵通过二、三件事写出一个人物的特点。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清写作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二、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言行,心理深读深悟,体会人物特点

1、喝酒(言行)→豪迈倔强。

2、上冈(行动、心理)→勇敢无畏

3、打虎(行动):

⑴三闪猛虎。

⑵棒打猛虎。

⑶拳打猛虎。

(机智勇敢)

三、回顾全文,梳理归纳人物特点

豪放倔强、机智勇敢。

四、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特点。

2、理清文章层次,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大家知道我们今天要学哪一课?(板书:草船借箭)

2、谁知道“箭”是什么样子?(前面是一个三角形的铁头,中间是一根竹竿,后面有翎毛)。大家再看看这个“剑”和这个“箭”一样吗?谁谈谈对“剑”的了解?(剑后是一个把儿,前面是剑刃子,双面的,是一种短兵器)。战场上什么情况下用“剑”?(短兵相接)“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箭)文中故事所用哪种?知道不?

二、检查预习

投影出示:

区分:瑜、寨、饮(yn)。

字音:都督、翎毛、擂鼓、弓弩手。

理解:妒忌、甘受惩罚、委托。

三、初读课文,感知人物

1、在预习时,同学们肯定都不同程度地读了课文,还想读吗?想听吗?打开书,听老师读文,边听边画出文中写到的主要人物。

2、故事听完了,人物勾划出来了吗?能不能简单地谈谈你对文中主要人物的印象?

板书:

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

四、再读课文,了解人物

1、想不想再读?自由挑选你最喜欢的人物所处的段落来读,边读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三国)都有哪三国?(板书:魏、蜀、吴)分别由谁统治?

(魏大权已在曹操手里。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孙、刘联合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去帮助孙权,以共同抗曹,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有了“草船借箭”的故事。)

五、研读课文,分析人物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对以上这几个人物,能不能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再谈一谈对他们的印象?

2、汇报交流:

周瑜:心胸狭窄、妒贤忌能。

诸葛亮:心胸宽阔、顾全大局、智谋两全。

鲁肃:忠厚守信。

曹操:疑心太重。

六、读议结合,理清层次

1、在这些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是说,什么事把这些人联系起来了?

2、汇报:

(比如:周瑜让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答应了;诸葛亮请鲁肃帮忙,鲁肃答应了;诸葛亮用计向曹操借来十万支箭。)

3、谁能用一段话把这几个人物联系起来说一说?

(周瑜让诸葛亮短时间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了,鲁肃借船给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用计谋向曹操借来了十万多支箭。)

4、如果现在分段,能不能分?

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妒才造箭)

事情的结果呢?(如期交箭)剩下的呢?(经过)

如果我们把经过再分两部分,可以吗?(借箭准备、借箭)这才是“草船借箭”的过程,将是下节课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七、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总有原因和结果。搞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对于我们理解课文、写好文章、都是很有好处的。“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我们搞清楚了。那么在事件中的一些具体情节上也都有自己的前因后果。主要反映在课文的一至五自然段。

八、总结

这节课,我们采用读、议的方式,理清了文章的层次,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中知道了周瑜是一个妒忌心很强的人。但文章的最后,周瑜说了一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又是什么原因?大家一定想搞清楚吧!对于这个问题,将在下节课进一步了解。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起因经过结果

妒才造箭借箭准备、借箭如期交箭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6

一、导入新课

1、介绍《三国演义》。(课件展示)

2、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这些故事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来我们可以在网络上、在书上、在有意的电视节目中都可以了解到很多的知识。今天我们就一同学习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草船借箭》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完成大屏幕中的内容。

2、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

三、抓住重点词,理解人物

快速默读,了解文章中哪个词语最能点明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教师板书:神机妙算)

1、引导学生说出“神奇妙算”的意思:

你是怎么知道的?

(释义神、妙:形容高明;机、算:指计谋。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

2、指导朗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一句,力争把周瑜的心情表现出来。

3、学生同桌互相分角色朗读,体会周瑜的心情。

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注意问题。(要读出:周瑜的既叹息无奈,还愤愤不平的语气。)

4、诸葛亮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他是怎样借到箭的呢?请大家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在上面做上适当的批注。可以自己细读教材理解,不能解决就在小组中讨论。

学生:

⑴他算到了当时的天气。

⑵他算到了人们的心理。(包括鲁肃、周瑜、曹操等人物的心理。)

⑶他算到了借箭的方法。(出示课件

四、细读课文,分析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1、学生读相关的段落,理解诸葛亮借箭的方法。

2、那么我们思考一下,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出示课件)。

五、回顾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教师:刚才我们一同学习探究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同时我们也认识了一些人物。现在我很想知道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介绍一下书中的人物?

学生们谈他们心中的三国人物。

2、你们喜欢他们中的谁?为什么喜欢他?(课件出示)

看来我们在书本上不仅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还学到了怎么样做人。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7

教学要求

1、讨论、理解课文二、三、四段主要内容。

2、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3、进一步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教具准备

小黑板一块,吹塑纸小船数只。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二、三、四段。

教学过程

1、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看到诸葛亮面对周瑜的蓄意谋害和步步紧逼,是顾全大局,胸有成竹地接受了任务。周瑜以为诸葛亮了上自己的当,以为自己是十拿九稳地占了上风,非常高兴。诸葛亮怎么完成任务呢?下面我们进一步学习。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是怎样做的?(默读3~5节后答)

2、你从中看出什么?是怎么看出来的?

备用:

⑴周为什么吩咐不给诸葛亮准备造箭用的材料?

⑵诸葛亮怎么敢找鲁肃帮忙?

周瑜:想害诸葛亮,从“造”的方面卡,对诸葛亮的打算一无所知,连听了汇报也不明白。

诸葛亮:知道周瑜想害自己,知道鲁肃不会泄密,做好了防范工作,做的借箭准备。(识人心)

3、周瑜不知道诸葛亮怎么办,诸葛亮却在充分准备之后,稳扎稳打地开始行动了。(自由读6~9节)看看诸葛亮是怎么指挥军士们利用草船借箭的。读书要求:

⑴用“__”把出发时间、二十只船怎么受箭,怎么返回的语句勾出。

⑵根据课文内容,把借箭经过向同桌讲一讲,注意用上书中的重点词句。

4、请同学上台,用小船演示,讲述草船借箭的经过。(出示小黑板:长江方位图)

5、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怎么那么巧?

也用“__”勾有关句。(知天文)巧借天时。

6、他还作了哪些安排保证借箭成功?

⑴擂。

⑵船。

7、为什么叫士兵擂鼓呐喊?造成进攻假象,逼使曹军放箭。

8、为什么先叫船头朝西,后来又叫朝东,还要“一”字儿排开?

便于受箭,便于返回,走一步算一步,深谋远虑,善于分析和利用自然条件,叫巧借地理。(晓地理)

9、为什么调转船头后,书上要说是“逼近”?

⑴已惊动曹军,冒着危险。

⑵使曹军误以为是真的进攻。

⑶表现诸葛亮料事如神,胆识过人。

10、看插图,空中大雾迷漫,船外箭雨纷纷,诸葛亮却手摇鹅毛扇,正在饮酒取乐。请用“~~~”勾出他这时说的话。抽读。他为什么笑首说“只管饮酒取乐”?抽读。你为什么这样读?齐读。

11、曹操出兵没有?他怎么做的?──正中下怀。

12、曹操是怎么知道上当的?引读“诸葛亮吩咐……。”他为什么“吩咐……”?

⑴嘲讽、动摇军心。

⑵知道追赶不上。(抓“顺风顺水”扣“船头朝东”)

⑶有利于突出其才干。

13、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三天借箭十多万。(结果)

小结:一切都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一切都按诸葛亮的安排进行。他真是料事如神!

14、诸葛亮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用为蜀、吴联军主帅的周瑜本应非常满意,他却长叹一声,导读。他为什么要长叹?

15、“神机妙算”什么意思?带有什么感情色彩?由周瑜的口中说出来,对他来说是多么痛苦,这口气怎么咽得下去但又不得不服输。再读这一句,体会周瑜的心情。

小结:两人斗智,至此胜负分明。

16、现在回顾全文,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⑴三天有大雾。

⑵鲁肃会帮忙。

⑶二十只船够。

⑷船头东西摆。

⑸士兵擂鼓喊。

⑹只管饮酒乐。

⑺出发、返回妙。

17、“草船借箭”是写诸葛亮从曹操那里智取了十多万枝箭,为什么课题却命“借”?

⑴还击。

⑵还因为在借箭的整个过程中,诸葛亮巧妙地借天时、借地利、借对人的了解,巧妙地安排,从强敌手中智取十多万枝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干,粉碎了周瑜想陷害自己的阴谋,打击了曹的实力与士气,为联合抗曹做出了贡献,命“借”就有利于表现他的才干。

18、就从这个“借”字,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感情?你对诸葛亮什么感情?赞扬什么?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8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结构严谨,以“借”为主线,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过人。

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设计理念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部书之所以能焕发出如此隽永的魁力,其最吸引人也是最富生命力的地方在于塑造出了一系列血肉丰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们应把小说所创造出来的成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通过语言在孩子们的大脑里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形象能够活灵活现地、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通过品读活的语言使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这样诸葛亮运筹帷幄、胸有成竹、雍容大度、神机妙算的形象才会“立”在孩子的心中。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重点

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难点

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

教学准备

1、推荐学生阅读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篇章。

2、把相关的句子制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简介背景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你知道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节选自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2、简介时代背景:

课件出示: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已经初步具有默读能力,能在默读中体悟情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检查预习,巩固生字词:

⑴指读课文,正音:

“擂”,应读léi,不能读lèi;“丞”,读chéng,不能读céng;指导写字时,“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与“廷”区别;“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丞”字应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⑵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2、“草船借箭”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围绕“借”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线索。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引领学生概括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四、品读借箭原因,感受人物特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文中哪些词可说明请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3、自读第二自然段段:

⑴课件出示:

思考: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⑵讨论、交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在学生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后,已经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了解。结合课始时代背景的介绍,他们能在字里行间洞悉人物的内心然后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4、周瑜的真正目的是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为什么不拆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5、周瑜居心叵测,诸葛亮运筹帷幄,请同学们体会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心里可能想些什么?他们在说话的时候会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试着读一读

6、分角色朗读1、2自然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边议边读,读后评价,通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让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活起来。

五、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1、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只要三天就造好十万支箭,他答应的是否太多草率?他将怎样做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体会周瑜、诸葛亮的不同心理。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切入中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草船借箭》。(出示题目)

2、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3、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知天时:

课件出示:“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⑴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②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③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怎样的心情呢?谁来读读。

小结: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⑵联系上下文,体会知天时:

①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也许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请联系上文,找到可以联系的句子

(指名回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②前两天没动静可不可以不写,直接交代: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多简练,这样改好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议论。)

引导学生议论、诵读原文,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对天气情况了如指掌。怪不得周瑜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懂地利:

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⑴“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⑵“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⑶“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为什么?

(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

⑷“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流方向向东,风向向东,因此船受箭归来才会顺风顺水,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3、识人心:

草船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他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

⑴“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箭好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⑵“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在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怎样理解诸葛亮的笑?”

仔细体味,反复品读,品出语言之美、语言之妙,也品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品出人物的精神、人物的内涵。

⑶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⑷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1、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提示后讨论交流)

交流预设:

⑴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⑵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⑶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⑴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

⑵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

⑶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四、链接诗句,扩展文本

1、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认为诸葛亮挺有才干?请你选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诸葛亮。

(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

2、后人借这件事写出了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课件出示: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3、指名朗读,背诵。

这首小诗精炼的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又赞美了诸葛亮的智慧,是对文本精妙的扩展和延伸。

五、总结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他的本事从何而来,想知道吗?请大家阅读《诸葛亮全转》、《三国演义》的46等相关章节。

练习设计

1、回忆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先写了____,接着写了____,重点写了____,最后写了____。

2、歇后语连线:

张飞吃豆芽铁了心

诸葛亮吊孝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借箭装模作样

东吴招亲陪了夫人又折兵

张飞吃秤砣有借无还

周瑜打黄盖小菜一碟

3、关于三国的成语请读一读,再试着写出几个。

望梅止渴、三顾茅庐、味如鸡肋、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手不释卷。

教学建议

1、教学时,也可以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围绕题目质疑,如,“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根据质疑,学生自主读书,读熟课文,理解文章的脉络,大体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如,周瑜为何设造箭之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可采用读、议、演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最后,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几个人物进行评价,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诸葛亮、周瑜的形象,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形象化的语言,是刻画人物形象的最好的载体,教学中,注意品读课文当中富有形象色彩的语言。把小说所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通过语言在孩子们的大脑里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形象能够活灵活现地、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补充资料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诸葛亮病危期间吩咐杨仪,死后不能发丧,做一个假诸葛亮木像放在车上,一切事务照常进行。

诸葛亮死后,遗体装在灵车上的一个龛里,由三百多精心挑选的将士护送,要运回成都。

司马懿催动大军追赶蜀兵,以为诸葛亮已死了。但是半途他犹豫了,会不会又中了诸葛亮的诡计!这时夏侯霸带着探子来报,五丈原蜀营已空无一人。司马懿听说后,半信半疑,率兵开向五丈原,果然蜀营空空。他唯恐蜀军撤走,赶紧带领人马向前追杀而去。忽然间蜀军掉头杀了回来,只见中军“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大旗飘动,四轮车上坐着一位活生生的诸葛亮!这可吓坏了司马懿,以为又中了诸葛亮的计了。于是勒马往回逃,魏军兵将丢盔弃甲,自相践踏。魏军一直逃跑了五十多里地。两个魏将赶了来,叫司马懿不要惊谎。司马懿停下来急问:“我的脑袋还在吗?”知道蜀兵已远去,他才放心了。司马懿到处探听蜀军的去向,而蜀军早已不见踪影。

后来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确实死了,蜀军已全部退回汉中。司马懿遇见的诸葛亮仅仅是木像而已,他这才后悔不迭。由此,蜀地便流行了一条谚语:“死诸葛亮吓走活仲达”。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9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

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

师: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要进攻孙权。因此,孙刘两家联手要抗击曹兵。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奉命来东吴帮助作战,遇到大将周瑜。周瑜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谁知道?

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

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师: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

师: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

师: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生齐读)

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2自然段。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小结: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箭十万支”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细读第3~5自然段:

师: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

(生默读思考找到答案,并回答。)

3、默读6~9自然段,用“——”划出出发时间,草船借箭的有关语句。

师: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行动的目标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请看老师给同学们放“电影”。

(师出示电脑动画,配合录音范读,让学生观看诸葛亮是怎样在大雾漫天的环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经过。)

师:借箭成功了吗?读出书上有关语句。

师:周瑜看到诸葛亮完成了任务,他的阴谋失败,是怎样表现的?

小结: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万,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0

一、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割据一方,相互讨伐。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亲自率兵来进攻孙权,势单力薄的刘备和孙权决定联合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帮助孙权作战,孙权的爱将,英俊潇洒、才华横溢的周瑜遇到了刘备的智囊诸葛亮,大战之前,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2、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⑴复习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

⑵分析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⑶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⑷评价书中人物。

二、完成目标

1、在自主学习平台测试区完成填空题、单选题和多选题:

⑴师提出要求:

为完成目标,请同学们先到校园网学习平台测试区口答填空题。

⑵师小结并过渡:

从同学们精彩的发言之中,我们弄清了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成了第一个学习目标。接下来,继续做单选和多选题,学习方式是由两个人一组合作完成,电脑操作快的同学做题,操作慢的协助答题,时间五分钟。

⑶学生独立做题,师查看。

⑷辩析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过渡:老师在查看的过程中,发现同学们做的一个多选题出现的问题很多,下面请看一个同学的答案。

辩析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①亮懂天文,知三天内必有大雾,使借箭能实施。

②亮知地理,在对面不见人的大雾中,能把船停在江中最佳位置受箭。

③亮有一种通神的能力,能预测未来。

④亮知人,利用曹操谨慎多疑性格,使曹只放箭,不敢出兵。

⑤亮谋划周密,安排船只、配置、行船及受箭方式等非常巧妙。

⑸小结:正确答案是A、B、C、D,通过分析,知道草船借箭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上网浏览,获取信息:

⑴关于《草船借箭》,同学们还想了解什么?关于诸葛亮及文中其他人物形象,相信大家一定很有兴趣探讨。下一个环节就是上网浏览,获取你想要的信息。时间8分钟。

⑵网站提供:

育才校园网──学生作品集──参赛作品──孙泽西的《三国风云》网页。

教师机E盘──言莉文件夹──三国视频。

3、在自主学习平台讨论交流区两个主题下发送帖子:

⑴接下来,请各位别吝唇舌,到自主学习平台讨论交流区发表独家观点吧。要求:独家发言或多人一组集体发言均可,时间7分钟。

主题1: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主题2:“我”眼中的三国人物。

⑵点评精彩帖子。

⑶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

三、总结

同学们通过两节课的自主学习,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更加喜爱了。希望大家课后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争取人人都当三国通、人人都成三国迷。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1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

1、教师介绍名著《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

2、师生合作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以及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

二、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2、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问题:

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给文章分段:

一(1~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主要内容。

四、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

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

2、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

3、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

(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五、读第6~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

1、先说经过:

出示示意图(图略),自己读书,自己画图,说明理由(也就是因果关系。)

2、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⑴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⑵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⑶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⑷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⑸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自叹不如”。

第二课时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知天文: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⑴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⑵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⑶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

(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⑷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

⑴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说说理由。

出示:

“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⑵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⑴识曹操:

出示: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⑵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师生对话,体会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重点: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什么是“军令状”?诸葛亮为什么要立军令状?在军队下的状书,不能做到就要受到军法处置。一是诸葛亮是为了顾全大局,二是诸葛知天天文、懂地理,已知道三天后必有大雾,可利用这一机会向曹操“借箭”,已“胸有成竹”。)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周瑜为什么高兴?妒忌诸葛亮挺有才干,暗藏杀机,下了军令状完不成那就要受到军法制裁。)

四、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

出示: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草船借箭》教学思考之三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每份教案课件。要知道一份优秀的教案课件,是能让老师课堂教学氛围大大不同。如何做好教案课件的编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草船借箭》教学思考之三”,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A、采取关键词教学法。抓住“果然”“一定”“呐喊”,这样,教学一定更加游刃有余。这位老师,真是火眼金睛,一眼就把评课的关键词抓到手。果然是才子领导。

B、教学语言要更加的老练,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这次公开课,也算是第二次试教,我把校长的导入语活用进去,果然课堂的剑拔弩张的气氛,马上就出来。尤其是“我们知道《三国演义》里面有著名的三十六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三十六计里面的其中一计。这一计,叫做什么?”课堂的氛围,证明了校长的导入的指引是成功的,也说明我们试教者要适时引入绘声绘色的导入语。

C、“学生的说话,非常精彩,非常聪明,也非常机智。可惜,老是忘了让学生自己学会收网。”这是师父张主任的评课。我觉得很有道理。先前,我不是不想收网,也不是不知道收网的好处。只是,不懂得如何收网。这里,张主任的评课,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指引。非常感谢!

D、“课堂有了很大的紧张,导入液非常精彩,非常流畅。以前课堂的阻阻滞滞,现在基本无影无踪了。这是大体的评价。至于小的方面,就瑕不掩瑜了。”这是之前的一位四年级的搭档老师的评课。因为之前合作过,所以,对我的教学的语言和思维,尤其是课堂比较熟悉,评课也就相对自然很多。谢谢!

E、“课堂很轻松,很幽默。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中,完成了学习的任务,同时,学生的学习生命也充满着激情!”这位老师,也是喜欢采用古文字教学的老师,非常好学。学习生命,的确很重要。如果是沉闷而死寂的课堂,有如一潭死水,那么,这样的课堂,就算是有效的,也是摧残人性的,也是负面大于正面的教育影响。这,也是当今教育大师叶澜先生的《教育概论》所抨击的教育现象。简而言之,生命大于学习。

综上所述,某以为,活力课堂之质疑,非同小可。质疑之后,如何回到“质疑”的出发点,又是非同小可。

最后,引用屈原先生的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最后,再次感谢大家。

以上就是《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反思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