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有关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

草船借箭教案

发表时间:2023-01-17

有关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

教师生动的课堂,要求课前就要做好准备,教师要教案才能让教学计划按步骤推行,教案可以是一个计划的表格,也可以是更加详细的逐字稿。写教案时需要注意哪些格式要求呢?经过收集并整理,88教案网编辑为你呈上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 篇1

一、直入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小故事──草船借箭。

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师:读了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把提出的问题有选择性的写在黑板上,如:为什么借箭?怎么借箭?借的结果怎样?)

师:还有这么多同学有疑问,你们的问题都非常有价值,下面就让我们带着黑板上的问题和自己心中的问题快速通读课文。

三、深入课文

1、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那谁来试着解答其中的一个问题呢?

你选择的是……这是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

师:其实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练的语言说清楚,就概括出了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谁来试着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2、再读课文:

师: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你最敬佩谁?为什么敬佩?文中哪一个成语最能说明诸葛亮的才干?

生:神机妙算。

师:你知道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吗?

(神和妙形容高明,机和算指计谋。神机妙算准确的说是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

在课文中许多地方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现在请再次快速浏览课文,划出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理由。

3、交流神机妙算:

⑴生: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你找到的是第七自然段的一句话,(出示第七自然段)你理解的不错。诸葛亮料到大雾天,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知己知彼是诸葛亮百战不殆的一个关键因素。老师发现在课文中有十一处写诸葛亮的话,而只有这一处是诸葛亮“笑”着说。从这个“笑”字,你能体会到什么?

师:那谁能读出诸葛亮的这份自信/胸有成竹/胜券在握。

⑵师:细细再品读这一段,还有哪些地方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面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我觉得通过这句话还不能足够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哪句话能证明这场大雾诸葛亮早已算到了呢?

生:第一天,……

师:作为旁观者,火都烧到眉毛了,一定快急死了,而诸葛亮却镇定从容,虽然当时没有天气预报,但他却提前三天预知天气,的确是神机妙算。

⑶师:让我们继续分析这一段,还有哪些语句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一字摆开受箭面积大,擂鼓呐喊造成进攻的假象,并且明确射箭的方向)

师:此时箭如雨下,船的这面很快插满了箭,这时候诸葛亮又下达了怎样的命令?

生: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这样顺风顺水,便于返回,曹军想追也来不及了。)

师:老师这里截取了一段借箭过程的录像,让我们来目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吧!

师:通过影片,我们真实的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借箭过程中,曹操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小心、谨慎。)

⑷生: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师:诸葛亮已经准确算好了用二十条船,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就能够借到十万支箭,也能体现诸葛亮运筹帷幄、神机妙算。那大家想想鲁肃是诸葛亮的手下,诸葛亮怎么敢请鲁肃帮忙呢?

生:了解鲁肃忠厚老实(师板书)

师:是啊!正因为诸葛亮了解鲁肃的为人,知道他是个忠厚讲信用的人,所以才敢请他帮忙,这也能体现出诸葛亮在用人上的高明。

⑸生: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师:你从周瑜和诸葛亮的谈话中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以公事为由让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面对周瑜的阴谋,诸葛亮这样回答(师指向大屏幕)你来代替诸葛亮回答。

师:周瑜说十天,而诸葛亮却坚定的说只要三天,并且还立下了军令状,你知道军令状是什么吗?

师:是一份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处置。十天造十万支箭已经很不容易,诸葛却自愿缩减为三天,那他就不怕完不成任务依军法处置吗?为什么如此胆大呢?

师:哦诸葛亮已经胸有成竹了,那你能读出这种胸有成竹吗?让我们集体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吧!在商议军士的过程中,周瑜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师:其实周瑜在三国中也是一个风云人物,赤壁之战中,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就是这样一个满腹韬略的大英雄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心胸狭隘。让我们通过朗读来品味人物的这些特点。(找两个生读)(评)好一个忌贤妒能、心胸狭隘的周瑜,好一个神机妙算、胸怀大度的诸葛亮!你们的朗读恰到好处的塑造了两位人物的特点。现在让我们分男女生来试试。(生齐读)通过你们的朗读,我知道你们能够很好的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师:的确,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尽显诸葛亮的杰出才干,难怪周瑜会长叹一声,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那你知道周瑜死的原因吗?心胸狭隘的周瑜在死时也不甘心,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利用与曹操作战的机会,以造箭为由想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神机妙算,最终向曹操借到了十多万支箭。其实,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通过更多的小故事来了解这四位人物的更多特点,当然除此我们还可以认识更多的英雄,如重情重意的关羽,粗重有细的张飞,浑身是胆的赵云等等,就让我们通过阅读走近这些大英雄吧。

五、布置作业

1、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2、搜集有关《三国演义》的成语、诗词、歇后语。

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量,有胆略。

2、能简要复述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

今天继续学习课文,通过上一课的学习,知道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结果怎样?草船借箭经过是怎样的?

2、简单复述课文。

二、学习课文

1、看动画:

问:你觉得诸葛亮这人怎么样?

师相机板书:

神机妙算

2、学习课文第6~9段:

⑴学生自读第6~9段。思考:诸葛亮神机妙算,他算到了什么?

⑵小组讨论。

⑶交流:

重点理解句子: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雾怎么样?

②指导朗读

③小结。板书:知天文。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①诸葛亮“笑着”、“一定不敢”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指导朗读句子。

③小结。板书:识人心。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①指名回答。

②指导朗读。板书:晓地理。

⑷教师小结。

⑸齐读6~9段。

⑹过渡:事实上,三天前诸葛亮就算到了这一切,所以不管面对周瑜的诡计,还是鲁肃的疑惑,他都胸有成竹。

3、学习1~5段:

⑴学生自读1~5段。找出诸葛亮胸有成竹的句子。

⑵指名交流。

⑶指导朗读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

4、学习第10段:

⑴师:诸葛亮神机妙算,用计谋借到了十万支箭,周瑜得知借箭经过怎么样?

⑵指导朗读周瑜说的话。

5、总结:

草船借箭,不仅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表现了他不计个人得失,以大局为重。诸葛亮作为千古传颂的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我们能从也身上学的确实很多。

三、质疑

学到这里,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四、延伸

读读《三国演义》这本书。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知天文

神机妙算晓地理

识人心

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 篇3

一、导入新课

1、介绍《三国演义》。(课件展示)

2、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这些故事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来我们可以在网络上、在书上、在有意的电视节目中都可以了解到很多的知识。今天我们就一同学习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草船借箭》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完成大屏幕中的内容。

2、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

三、抓住重点词,理解人物

快速默读,了解文章中哪个词语最能点明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教师板书:神机妙算)

1、引导学生说出“神奇妙算”的意思:

你是怎么知道的?

(释义神、妙:形容高明;机、算:指计谋。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

2、指导朗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一句,力争把周瑜的心情表现出来。

3、学生同桌互相分角色朗读,体会周瑜的心情。

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注意问题。(要读出:周瑜的既叹息无奈,还愤愤不平的语气。)

4、诸葛亮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他是怎样借到箭的呢?请大家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在上面做上适当的批注。可以自己细读教材理解,不能解决就在小组中讨论。

学生:

⑴他算到了当时的天气。

⑵他算到了人们的心理。(包括鲁肃、周瑜、曹操等人物的心理。)

⑶他算到了借箭的方法。(出示课件

四、细读课文,分析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1、学生读相关的段落,理解诸葛亮借箭的方法。

2、那么我们思考一下,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出示课件)。

五、回顾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教师:刚才我们一同学习探究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同时我们也认识了一些人物。现在我很想知道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介绍一下书中的人物?

学生们谈他们心中的三国人物。

2、你们喜欢他们中的谁?为什么喜欢他?(课件出示)

看来我们在书本上不仅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还学到了怎么样做人。

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 篇4

一、设计悬念,导入新课

甲:各位老师,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俩先给大家来段相声。哎!你知道周瑜和诸葛亮的母亲都姓什么吗?

乙:哎呦!这你可把我给考住了!这个我还真不知道,你知道?

甲:我当然知道了!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

乙:这你都知道,真厉害!哎!这你怎么知道啊?

甲:这还用问吗?周瑜在他临死之前交待的啊?

乙:他怎么说的啊?

甲:“既生瑜,何生亮?”不就是说姓纪的生了周瑜,姓何的生了诸葛亮吗?

师:谢谢两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在临死之前说了“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收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为什么周瑜觉得自己不如诸葛亮呢?学习了《草船借箭》,大家就明白了。

二、教学过程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老师知道,同学们都知道“船借箭的”故事,谁能用一句话给大家讲讲《草船借箭》主要讲了什么?

2、寻求借箭原因:

⑴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板书:为何借?

⑵从哪儿看出周瑜要陷害诸葛亮?

①周瑜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在这样紧急的情况下,周瑜却给诸葛亮十天时间造箭。可见,让诸葛亮造箭不是目的。

②周瑜说“我得吩咐军匠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

⑶这句话让周瑜的害人之心暴露无遗。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①阴险。

②得意。(抽读、范读、齐读)

3、分析人物心理:

⑴周瑜为什么要陷害诸葛亮?板书:妒嫉

⑵谁能说说“妒嫉”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⑶造箭是假,害人是真。可是聪明的诸葛亮为什么还要自投罗网?

①周瑜说:“这是公事,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没有退路了。

②诸葛亮已经胸有成竹了!

⑷从那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已经胸有成竹了?

(第二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⑸如果你是诸葛亮,读读他对周瑜的承诺。(胸有成竹)

⑹假如你是诸葛亮,在做出这样的承诺之前可能会怎么想?

⑺课文最后的结果怎样?

⑻而周瑜呢?(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板书:

神机妙算

⑼你认为周瑜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句话?

4、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⑴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确令人信服。默读课文,想想在这个故事中,他又算到了什么?

⑵同桌之间讨论一下,比比看,谁的答案最丰富。

⑶诸葛亮会算人:

①诸葛亮知道周瑜是借造箭之名陷害自己。

②诸葛亮算到鲁肃会帮助自己准备船只、草把子和军士,而且还算到鲁肃不会向周瑜高密。

③曹操一定不会出兵并且还会放箭。板书:算人。

⑷诸葛亮会算天:

①三天后一定有大雾。

②船队返航时正好是顺风顺水。

③诸葛亮算到的顺风顺水重要吗?为什么?板书:算天。

⑸二十条船,一千多个草把子就能扎满十万支箭。板书:算物。

⑹小结:

算天、算地、算人、算物,诸葛亮果真是──神机妙算。

5、为什么诸葛亮能做到神机妙算?

⑴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⑵知己知彼。

⑶他是杰出的天文学家,也是一名有谋的军事家。所以刘备曾三顾茅庐拜请他协助自己。

6、体会周瑜自叹不如的心情:

⑴诸葛亮神机妙算,就算是周瑜这样足智多谋的人也不得不长叹一声。谁是周瑜?长叹一声我听听!

⑵周瑜都服了,你们会发出怎样的感叹?

三、扩展思维

1、同学们,大家想一想,如果诸葛亮也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当他发现周瑜是有心害他,便当场揭发了他,故事的结果会怎样?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各是什么样的人?

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 篇5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诸葛亮凭借其聪明才智借箭成功,避开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要引导学生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件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我在教学设计上紧扣“神机妙算”这一线索,让学生在质疑、探索、交流、延伸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鼓励积极的思维活动。

教学中,我一共安排了三次质疑:

第一次是在课的开始,出示课题后,我向学生简单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斗智情境,接着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这时,学生已设身处地地想:面对生死关头的诸葛亮借到箭了吗?怎样借的?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呢?此时学生所关注的无非是有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方面的问题,这是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的表现。

第二次是在理清文章思路后,让学生自读“借箭经过”部分后质疑,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所提出问题的思维价值也不尽相同,但这是他们自读后经过独立思考产生的疑问,学生思维的大门已经打开。通过师生共同梳理,筛选出带有共性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

1、诸葛亮为什么在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时去取箭?

2、鲁肃向周瑜报告为什么不提借船的事?

3、诸葛亮为什么认定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4、诸葛亮为什么叫人把船连起来、“一”字摆开,并用青布幔子和草把子遮住,又要擂鼓呐喊呢?

5、诸葛亮为什么先让船头朝西,后让船头朝东呢?

第三次质疑是在学生理解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对语言内涵的体味和对语言形式的深层理解,学生提出:

⑴诸葛亮为什么能做到神机妙算?

⑵十万支箭明明是骗来的,题目为什么不叫《草船骗箭》而叫《草船借箭》呢?学生的质疑逐渐有深度、有广度,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在分析、比较、归纳的过程中得到拓宽,受到启迪。

二、探索、交流

“质疑──解疑”是创造性自主学习的模式,而自主探索、相互交流、合作解疑是主体学习的充分体现。解疑的过程是读书讨论的过程。通过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发散与集中。在第一次解疑中,学生默读全文,用“──”划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生经自主探索便能解决。第二次则需引导学生反复读“借箭”部分,讨论诸葛亮为什么那样安排借箭过程,学生说出以下原因:

1、诸葛亮在大雾漫天时借箭不容易被曹操发现。

2、鲁肃不向周瑜说借船的事说明他忠厚、守信用。

3、诸葛亮认定曹操不敢出来,说明诸葛亮了解曹操多疑的性格。

4、把船连起来、“一”字摆开,用青布幔子遮住,又要擂鼓呐喊是为了虚张声势、多受箭。

5、先是船头朝西,后船头朝东,一是为了多受箭,二是为了回去时顺风,跑得快。

这时,学生已理解到诸葛亮借箭成功是他知天、知人、知地的结果。学生的情感由对文章的喜爱发展到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敬佩,学生的思维也由定向思维发展到异向思维。在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能做到神机妙算”时,学生的思维开始发散,发言积极踊跃,得出以下结论:

⑴诸葛亮博览群书、知识广博。

⑵诸葛亮善于观察周围的人和事。

⑶诸葛亮能灵活巧妙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⑷诸葛亮做事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不是算卦算来的,也不是天生俱有的,而是在平时的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也正是在学生对诸葛亮的啧啧称赞声中激发了自身努力学习的斗志。而通过讨论题目为什么不叫《草船骗箭》而叫《草船借箭》这一问题,又训练了学生依据中心推敲、斟酌词句的能力。

三、延伸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常常是疑解为止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仅仅只能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如果我们的教育是把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放在首位的话,就不能被课堂时空所限,即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后,还应适时地将课内所学向课外延伸,以达到刺激学生不断产生学习需求的目的,从而使其主体地位在整个活动中得到充分落实。在学完《草船借箭》一课后,我拿出《三国演义》,说:“同学们,学完了这一课,我们对诸葛亮有了初步了解,但要想真正了解诸葛亮,仅凭这篇课文是不够的,我希望大家课后读读这本书,你便能从中找到更多的大案。”显然,学生平静下去的心又被老师的话激活了:诸葛亮还有什么神机妙算的事吗?周瑜还会设机陷害诸葛亮吗?不言而喻,同学们争相传阅,“寻根究底”的劲头不亚于课内。

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 篇6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利用阅读反思等,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这一课程理念如何落实到我们的教学实际中?值得思考。《草船借箭》的教学,试图以探究性阅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材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讲述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神机妙算,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1、知识与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以“神机妙算”一词为突破口,认识诸葛亮的杰出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能力目标:

学习从重点词句入手,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教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为此,根据教材故事性较强,学生较感兴趣读的特点,在组织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握探究主题。接着,引导确定探究内容,领悟探究策略,再组织学生进行类化探究体验。

学法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的有关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以下方法学习。

1、抓住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课文。

2、自主阅读,自主探究,从相关词句入手,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流程

一、通读课文,把握探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定“神机妙算”这一最有研究价值的词。

二、精读课文,领悟探究策略

自读“雾中借箭”,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抓住相关句子的联系,引导学生体会、探究,认识诸葛亮的杰出才干和周瑜的自叹不如。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三、再读课文,类化探究体验

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概括“用联系的方法来探究问题”的学习方法,再次探究“雾中借箭”。(组织学生研读、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2、以“懂地理”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

四、回读课文,深化探究主题

以上就是《有关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草船借箭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