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绿的教学设计和反思2000字(精选6篇)

绿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发表时间:2023-04-27

绿的教学设计和反思2000字(精选6篇)。

88教案网栏目推荐你阅读“教学设计反思”等专题内容。

作为一名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师,教学时需要撰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可以帮助教师们教学,让教学效果更好。那么一篇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绿的教学设计和反思,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绿的教学设计和反思【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3、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1、通过关键的语句,探究全诗的脉络,理解诗句蕴涵的哲理。

2、体会诗歌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特点。

3、理解诗中的意象,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的意象,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理想,一个诱人的字眼。词典上说,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恰值花样年华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的《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

二、诵读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学生听读、欣赏。

2、学生诵读:

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3、自主学习:

正音、正字、释词。

三、合作探究

1、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2、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3、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朗读,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四、品读明理

1、品读课文,逐段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2、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1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

⑴理想使人积极乐观。

⑵理想使人斗志顽强。

⑶理想使人永远年青。

⑷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1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体验拓展

1、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2、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六、课堂小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的理想,“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李白的理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的理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理想。如果说人生是海,理想便是照亮航程的灯塔;如果说人生是桥,理想便是默默支撑的桥墩;如果说人生是路,理想便是黎明开启时的启明星。因为有理想,人生才充实;因为有理想,人生才美好;因为有理想,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七、作业布置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绿的教学设计和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2、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3、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

2、查找有关二战时期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

2、介绍二战解放南斯拉夫情况(建议小组讨论候选代表发言):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3、作者简介:

三、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读懂大意。

2、目的寻读:

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

对蜡烛的6次描写

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

提示: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劳力衰;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四、探究写法,揣摩感悟

1、再读全文,其中是否有些片断令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学生任意选择片断朗读,原因的说明言之成理即可。可选择重点语句作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

感人的原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2、课文倒数第二小节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3、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精读文章倒数第四、五两段,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有哪些心理,回答问题。

投影思考题:

2、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学生齐读或分读,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意蕴,启发学生就文句提出一个个问题推想。

五、教师小结

文章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

六、布置作业

把你设想的老妇人的心理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300字左右即可。

绿的教学设计和反思【篇3】

教材内容

《景阳冈》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第20课(需一个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中国古代著名长篇小说《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这部小说通过对高俅等剥削者、压迫者的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百丑图,揭示了阶级压迫是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这一真理。“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事实在《水浒传》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但是,梁山泊的好汉们大多存在严重的封建正统思想,他们要把“酷吏赃官都杀尽”,为的是“忠心报答赵官家”。他们不可能最终把封建社会的代表者皇帝作为反对的目标,终于接受了招安,使起义失败。景阳冈一回主要写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一只老虎的故事。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2、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重点朗读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课文第一段与第三段细致描写了武松在酒店喝酒和打虎的情形,突出了武松豪放、无畏、倔强的性格,是文章的重点,作者在“喝酒”和“打虎”两件事上是如何抓住要点详细叙述的也是文章的重点。

2、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文言词语是文章的难点,体会“喝酒”、“打虎”两件事如何详细叙述的也是难点。

3、解决办法:

采用教学时先从理清故事的内容入手,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弄清楚,借助文言注释、字典解决重难点。

教学构想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采用了“为武松写简历找工作”的形式,让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把读书变成学生自主的行为,自读自悟,并在其中结合写的训练,从而更好的感知文章内容和人物特点。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读《水浒传》,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人物,重点阅读第二十三回,了解武松打虎前后的一些事情。这样做,一是能激发起学课文的兴趣,而是更便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切题导入把握结构

1、师:今天咱们学一篇很有意思的课文,你肯定喜欢。(板书课题:景阳岗。)

(引起学生注意,发现问题,帮助老师纠正错字:“岗”应作“冈”。)

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一个是山冈,一个是岗位。)

2、师:题目既然叫景阳冈,那么这是一篇写山水风光的文章?(这是写事的文章。)

师:课文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谁通句子,等会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课文大意,开始。

(讲了武松喝酒、打虎的事。)

师:武松喝酒、打虎是在一个地方吗?(还有上冈、下冈。)

(适时板书: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3、根据板书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4、课前同学们搜集了有关的《水浒传》的资料,谁愿意来说一说。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水浒传》资料。)

5、师:武松还任过总捕头,取得了山东第一名捕的名号。知道武松后来是怎样当上捕头的吗?当时很多人知道了他的英勇事迹,纷纷帮他写求职简历,介绍他的特长,为他推荐工作,今天咱们也帮他写一份求职简历吧。

二、重点导读冈上打虎

1、填写姓名、籍贯。(山东清河)

2、写主要事迹:

⑴用一段话表现出他的英勇来。选黑板上哪一件事?(打虎)

⑵自读课文,找找描写武松打虎的段落(段──段),用“——”划出描写武松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描写老虎的句子,(板书)然后自由读一读。

⑶分角色朗读课文:

①男生读老虎,女生读武松,看看老虎怎样,武松又怎样。一人一句对读。适描写武松动作的词:扑──闪、掀──闪、剪──闪。

刚才这一段谁比较厉害?(老虎)从哪个动词中能看出武松现在占弱势?

②请左边这两组读老虎,右边这两组读武松,看看这回谁厉害?

描写武松动作的词:兜──抡劈、扑──跳退、搭──揪按、挣──按踢

刚才这一段谁比较厉害?(势均力敌、不相上下、打个平手)

③接下来谁占上风了?那就让男生读武松,女生读老虎。

适时板书:描写武松动作的词:没力──揪打、不动──棒打。

⑷“打虎”这一部分的描写,武松留给你什么印象?(英勇无畏、武艺高强)

三、自读课文合作交流

1、武松打虎这件事充分表现出了武松的勇,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什么事?(喝酒)通过这件事武松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自己读一读这部分,画出最能表现武松性格的语言、对话,练习读一读,并在旁边写出他的特点来。组内可以讨论一下。

2、同桌分角色读人物对话,不用读旁白。再说说给你的感受,写出武松的性格优缺点。

“你别说这样的话来骗我……”

(从这几句里体会到武松是一个很直率的人,不理解别人的好心。)

从武松的一些心理活动也可以看出武松的性格特点。

“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

“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从这几句可以体会到武松争强好胜,不理解好人心。)

“转身回酒店吧……”(从这几句里体会到武松很爱面子。)

……

豪爽、神威、武艺高强、江湖阅历丰富。

四、拓展创新激发阅读

1、课文很长,但是描写武松打虎的重点段落却只有四段,前面的内容跟打虎有什么联系呢?

2、后来武松怎么又上了梁山呢?想不想知道?想知道回家看《水浒传》。你还能认识更多英雄人物。

五、布置作业

1、复述故事,讲给父母听。

2、抄写生词并解释“晌午”、“请勿自误”。

绿的教学设计和反思【篇4】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理想”是什么?一本词典上说,是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一本词典上说,是对美好未来的设想。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理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理想。如果了解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人民为理想而奋斗的历史,如果我们正在孕育人生的理想,那么,读这首诗就会感到分外亲切。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彻底结束民族屈辱的历史。这个历史伟业,我们已经完成了。”这就是说,那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理想是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奋斗的结果是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则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历史伟业,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已经奋斗了50年,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再经过50年的奋斗,也必将胜利完成。”这就是说,今天中国人民的理想是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我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我们手中实现,党和人民殷切期望我们志存高远,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青少年时期正是树立理想的时期,读《理想》这首诗,会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二、默读

三、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蜕饥寒离乱缀连远行倔强洗濯玷污

怨恨扒窃诅咒浓阴海天相吻

浪子回头碌碌终生绝处逢生可望不可即

四、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各自练读。

2、齐读。

五、逐节研讨(1~7)

研讨目的:理解每一节诗的意思。

研讨方式: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提出疑问,共同解疑。每节由两组代表报告探究结果,不能解决的疑问可请全班同学研究,或请老师解答。再齐声朗读。

六、作业

“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交流作业,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二、继续逐节研讨(8~12)

研讨目的、方式,同上一课。

三、小结这次探究诗意的经验

四、朗读全诗

五、语言运用

教师投影或板书。学生两人合作,他说你记,互相评论,并向全班推荐佳句。

1、小康的年代里,理想是。

2、一缀连着一。

3、历史的脊梁骨。

4、海天相吻的弧线。

5、可望而不可即。

6、折磨着的心。

7、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8、鬓发早白。

9、洗濯。

10、绝处逢生。

11、被玷污了。

12、夸耀着当年的功勋。

13、碌碌终生。

六、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绿的教学设计和反思【篇5】

教学目标

1、感悟理想的意义,领会理想的真谛。

2、感受诗中的具体形象,学习诗中的修辞手法。

3、联系自己,树立美好的理想。

教学重点

1、朗读训练。

2、理解诗歌的主旨。

3、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2、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3、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课件播放诗歌朗诵,学生听读、欣赏,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2、正音、正字、释词:

⑴读准生字词的音。

⑵理解词语的意思。

⑶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班齐读)。

3、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理想对我们有什么意义?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课件出示提示:

⑴读了第()小节,我明白了。

⑵第()小节告诉我们。

4、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

第一小节: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第二小节: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不断提高。

第三小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第四小节:理想理想的实现要经历多次的挫折和失败。

第五小节:理想给人力量。

第六小节:理想能净化人的灵魂。

第七小节:实现理想要有牺牲。

第八小节:理想能改变人生的意义。

第九小节:理想能让人重新做人。

第十小节:要坚守自己的理想。

第十一小节:不要丢弃自己的理想。

第十二小节: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学生的发言不一定要严格按顺序,不一定要很全面,能讲出某一层意思就行了。老师相机板书。)

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同学们说了这么多,那归成一句话,这首诗就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主旨:赞美理想,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5、再一次全体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

三、研讨与赏析

虽然我们读懂了这首诗,但对于某些小节还不不太理解。因为诗人的语言中蕴含的道理要透过字里行间去细细体会,下面我们一起来重点赏析一些句子,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1、诗人是怎样赞美理想的?本诗中用什么形象来表达理想的意义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比有什么好处?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课件出示喻体形象。)

第一组: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这一组比喻有什么特点?

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

第二组: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

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三组: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

第四组: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的你的自私心。

理想能净化人的心灵。

第五组: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新的历史时期,正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自由选择小节背诵。

2、诗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对你很有启发的是哪些呢?

小组讨论、交流:

⑴你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从诗中找出相应的诗句来说明。

①获得: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

理解: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拥有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崇高社会理想奋斗的幸福感,就是获得。

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朗读第5小节。

②牺牲:敲碎你的黄金梦,洗濯你的自私心,/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

理解: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来谈谈理解)

③练习背诵第5、6、7节。

⑵“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又可以怎么样来证明呢?人应当怎么样保持自己的理想呢?

①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树立了理想,就能重新做人。(9)

(理想让浪子回头走上正轨)

请三个小组的同学朗读第9小节。

②当理想被歪曲,被玷污后,一定要重新找回自己的理想并且提高警惕。(10)

(走弯路不要紧,人总会遇到考验,经得起考验就是坚持理想)

请三小组的同学朗读第10小节。

③不要安于现状,不要夸耀过去的成绩。(11)

(英雄失去理想,就会变成平庸的人,与平凡人的因有理想而伟大形成对比。反衬出理想的可贵)

请三个小组的同学朗读第11小节。

④练习背诵第9、10、11小节。

3、比较阅读:第1课《在山的那边》和本课有什么相同之处呢?请大家比较一下,找出内涵相同的诗句。

两首诗的内在联系是主题相同,都抒写了理想的意义:

《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以上诗句都说,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在山的那边》:“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以上诗句都说,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你的理想是什么?你应该怎样树立理想并为之而奋斗呢?

2、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同学可以再从“正直、勤奋、毅力”等词语中选择一个或者自己想一个值得赞美的词语来创作。

五、结语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绿的教学设计和反思【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学习主动质疑,主动释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有一种海洋里的动物,“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宽敞。”这种庞大的动物是什么?(鲸)

1、出示多媒体,导入:

一天,东海龙王兴致特别高,想举行一个规模盛大的鱼类联欢会,比一比哪一种鱼最聪明,表演的节目最棒,得到名次的给予重奖。各式各样的鱼都游到指定的地点,顺利地通过由蟹将军把守的赛场的大门。鲸得到这个消息后,也想溜进去凑凑热闹,去拿个大奖。当它正准备游进赛场大门时,被蟹将军挡在门外说:“你不属于鱼类,不能入内参加。”鲸振振有辞地说:“我就是鱼,不然大家怎么都叫我鲸鱼呢?”

T:鲸和蟹到底谁说得对?分学习小组讨论。

指名学生汇报。

T:刚才读课文,你们已经了解了鲸是哺乳动物而不是鱼类,你们还想了解有关鲸更多的知识吗?(自读自悟。)

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学生汇报读书的收获。

3、指名学生为本课设计板书:

T:鲸的特点实在太有趣了,鲸哪方面的特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4、学生交流感悟,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鲸的特点:

(如找有关句子朗读、画简笔画、看图辨别须鲸和齿鲸、分角色读等。)

二、质疑释疑

学了课文,你还想知道什么?让我们来到大海边,亲自面对鲸提问,对于提出的问题,知道答案的同学可以自由发言,比一比,看谁表现得最棒?

学生边质疑释疑,老师边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解决课堂上的疑难问题。

三、分角色扮演,复述鲸的知识

T:在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

1、把自己想象成海洋博物馆里的讲解员,用自己的语言向别人介绍有关鲸的知识。

2、把自己想象成一头虎鲸或须鲸,用第一人称的形式向别人介绍鲸的特点。

T:先准备两分钟。

指名学生上台讲。

评议。

四、自选作业

1、把鲸某一方面的特点,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下来。

2、运用本课的说明方法,抓住某动物的特点写一个片断。

3、上网查找或课外阅读有关鲸或其他海洋生物的书。

以上就是《绿的教学设计和反思2000字(精选6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教学设计反思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