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及反思2000字精选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反思

发表时间:2022-12-28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及反思2000字精选。

作为一名辛勤培育祖国花朵的教师,要学会写出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学诸要素进行的有序安排,可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怎么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设计呢?请阅读由88教案网小编为你编辑的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及反思,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陶、懦”等10个生字。会写“陶、谦”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等13个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课文寓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教学重点

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讲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录音机、头饰、陶罐和铁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陶罐)──板书:陶罐

仔细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也可以上来摸一摸。(找同学说说)

同学们再看看,这是什么?(铁罐)──板书:铁罐

仔细再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呢?(找同学说说)

很久很久以前,在他们俩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大家想不想听听?(想)

揭示课题: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陶罐和铁罐(板书27、和)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一听这个故事吧。(听课文的录音磁带)

2、A、大家说故事好不好听啊?(好听)既然这么好听大家还不赶快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有困难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B、大家说故事好不好听啊?(好听)想不想自己读读?(想)那就请同学们打开书看107页读读这个故事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有困难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3、识记生字:

⑴同桌合作记生字:

刚才我看到有的同学做得非常好,他一边用手指着课文后的生字一边认读,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在同桌之间这样做一做,一个同学用手指着另一名同学认读,对读的不对的字要及时纠正。

⑵生字卡识字:

老师手里拿的就是本课的生字朋友,同学们看看认识吗?(出示生字卡,先请学生一起认读再找个别同学认读)

⑶学生领着齐读生字。

4、识记词语:

⑴生字朋友看来同学们是认识了,可是还有一些词语朋友我们还没认识,如果记住了这些朋友,同学们读课文会读得更好理解得也会更容易。那就让我们从课文中找一找这些朋友吧。找找了就把他们划下来。尤其注意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语。

⑵找同学读读划的词语。

⑶出示课件,认读词语(个人读、分组读、齐读)

⑶同学们,课文中的泡泡问我们,“奚落”是什么意思,而且告诉我们可以联系课文来理解,那么同学们,你们懂了吗?赶快读读课文,说出来交流交流。

⑸好,同学们做得非常好,说得更好。那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理解“相提并论”和“和睦相处”这两个词语呢?试试看。

⑹出示课件,读课文填空。

三、精读课文,读出感情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找几名同学接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他们是否读出了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特点。

3、结合学生的朗读,进行评议,点拨理解:

⑴同学们认为刚才几名同学读得怎么样?好在哪里或者不好在哪里?大胆的起来说说,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⑵你觉得铁罐像个什么样的人?从那里可以看出来?找出表现他神态和动作的词句画出来并读一读。(找同学起来汇报)

⑶你觉得陶罐像个什么样的人?从那里可以看出来?找出表现他神态和动作的词句画出来并读一读。(找同学起来汇报)

⑷那我们应该分别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他们说的话呢?在小组里试着分角色读一读。

⑸全班交流,展示朗读。

⑹练习表演,交流展示。

没想到同学们读课文读得这么好,刚才有同学就说他能把这个故事演一演,我想不光这名同学能演,全班同学都能演,大家说是不是?(是)那到底谁演得最好呢?我们拭目以待。

请同学们抓紧练习,争取以最精彩的表演征服全班同学。

⑺现场采访:

同学们说他们演得好不好?(A、好)(B、如果有同学说不好,那就找同学说说哪里不好,应该怎样演?然后另找一小组上台表演)

①小演员们先不要回去,你们现在已经成了全班的小明星了。下面给全班同学一个当记者的机会,我们开一个小小的记者招待会,记者们将有一些不明白的问题向你们请教,请做好准备。哪位小记者先来?

②好,同学们,通过这次表演,我们班又有一批小明星诞生了。我呢,现在摇身一变成了一名电视台的记者,要现场采访一下我们的小明星。

请问铁罐,你为什么奚落人家陶罐?(回答:因为我是铁做的,它是泥土做的,他不如我坚固,我不愿意和他在一起)

7

请问陶罐,铁罐这样奚落你,你为什么不但没给他急反而劝他和睦相处呢?(回答: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应该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希望人人都能像陶罐你这样,那么世界将会更美好!还有陶罐,在人们把你挖出来的时候,你还惦记着铁罐,而且称他为兄弟,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吧?(回答:对。但不仅是这个原因。)哦,还有什么?(回答:铁罐永远是我的好兄弟!)

请问铁罐,听了陶罐的话,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和想法?(回答:我觉得很对不起你(陶罐),我不应该那么傲慢,那么蛮横无理,没想到我那样对你,你还对我这么好,我以后一定向你好好学习,改正自己的错误,做个谦虚友善的人。)

四、交流感受,明白道理

1、课文学习到这里,想必大家也应该清楚了,课文可分为两大段,分别是什么呢?谁来说一说?(学生边说边板书)

2、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表现以及最后不同的结局,你得到是么启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板书:人各有长,相互尊重

五、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学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哪些学过的课文或生活中的事情?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板书

铁罐奚落陶罐。人各有长

27陶罐和铁罐

陶罐完好如初,铁罐不复存在。相互尊重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及小组合作学习。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做人应该谦虚谨慎,不应该骄傲自满。

2、不要以己之长比别人之短,我们要多看别人的长处的道理。

《陶罐和铁罐》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从而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四大板块: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进入文本,品读理解;

(三)深入文本,研究感悟;

(四)表达感受,深化感悟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教法

1、指导观察法

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图带文、图文并茂,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自然地加深了对课文的学习。

2、表演教学法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表演读,旨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投入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中。

3、鼓励欣赏法

教师及时的点评,甚至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鼓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

学法

1、合作学习法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让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能联想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

2、美读训练法

以“看”“听”“说”“读”“悟”为主要训练方式,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通过师与生、生与生面对面地提高、思考、讨论、交流、体会、练读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得到锻炼。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假如你有一个陶罐和一个铁罐,你喜欢谁?为什么?从学生的发言中总结出他们俩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兴趣。

第二板块:进入文本,品读理解;

这个板块主要抓住课文1——-9自然段来展开教学。首先使学生了解“这9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而后抓住重点词“奚落”进行挖掘,“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面对铁罐的一次又一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让学生找一找、划一划,加深对文本的印象,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接下来,课件两次出示四个重点句子,重点进行品读。在师生、生生对话中构建话题,以读为本,在朗读中内化感悟。从而了解铁罐和陶罐的不同性格特点。

第三板块:深入文本,研究感悟

了解了陶罐和铁罐的不同性格特点,再深入的探究是不是真的像铁罐说道那样,陶罐破成了碎片,而他自己坚固得什么也不怕?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抓住重点句子(1、2)知道陶罐不仅像原先一样光洁、朴素、美观,而且还成了文物。抓住最后一段,知道铁罐并不刑他自己说的那样坚固得什么都不怕,而是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①捧起陶罐,倒掉里面的泥土,擦洗干净,它还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

②“多美的陶罐!”一个人说,“小心点儿,千万别把它碰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第四板块: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通过“你想对铁罐说些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而揭示本文所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本文具有深刻的寓意,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否则骄傲必败。我设计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学习上、生活中有哪些骄傲必败的事例,今后要怎样做才对?借此进行思想教育。

第四板块:表达感受,深化感悟

1、从陶罐和铁罐的不同表现以及最后不同的结局,你想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2、学到这里,同学们一定有不少的想法和感受,你们想说什么呢?请拿出自己的留言板把想说的话写上去,写后再交流交流。

(1)我想对陶罐说:

(2)我想对铁罐说:

(3)我想对自己说:

(评: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写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珍视学生在尊重文本价值前提下的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所讲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同学们,你们都说得很好!我们不能拿出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来比,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确看待自己的短处。我们要相互尊重,友好相处!来,请全班同学起立,和你的同桌握个手,一边握后,一边说:“握握手,我们都是好朋友!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陶、懦”等10个生字。会写“陶、谦”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析、饰演两个角色。

感悟课文寓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3、能通过初读课文,感知主人公的性格,并用简单的词语概括,学会与人合作。

课前准备

学生

预习:

1、标小节号。

2、读通课文,自习生字、词,并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教师:

课件、陶罐与铁罐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1、教师手拿陶罐和铁罐:

师:老师手上拿的是──陶罐和铁罐,它们都是用来盛东西的(注意盛的读音)。它们的区别是——陶罐容易碎,所以老师轻轻地把它放下。

2、从前,在国王的御厨里,你们知道这地方吗?(理解御厨──就是专烧菜给皇室人员吃的厨房),也有一只陶罐和铁罐,你看出这是两只怎样的罐子了吗?(看课件图)

板书铁罐:傲慢陶罐:谦虚

3、师:到底发生什么事了呢?

二、初读课文

1、师:自由读读故事,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想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谁能正确、响亮地读读这些词语?(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懦弱争辩兴奋惊讶神气恼怒羞耻理会流逝宫殿荒凉光洁朴素价值轻蔑

掘出来相提并论

3、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我给你点提示,你自己试着说说看,也可以跟同桌说。

很久很久以前,在国王的御厨里,铁罐()陶罐。

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铁罐(),陶罐()。

三、读课文,分析两个罐子的个性

1、自由读2到9小节:

师:请你仔细读读2~9小节,把有关陶罐的话用横线划下来,有关铁罐的话用波浪线划下来,可以边读边划。

2、反馈对读。

3、师:这些语句中,你感受到陶罐和铁罐怎样的个性呢?这样的陶罐或铁罐该用怎样的语气说话呢?自己练一练,并用着重号把对话中需要注意的词语标一标。

4、反馈:

傲慢: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敢/你肯定不敢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就/懦弱

住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我/敢/相提并论/要/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什么/总/你

板书铁罐:目中无人、蛮横无理、自以为是

陶罐:不敢,铁罐兄弟。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相互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真宽容,愿意“和睦相处”

其他人在看

诗经教学设计及反思2000字5篇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栽培者,在开始教学前就要认真规划好相应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究竟怎么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设计呢?或许你需要"诗经教学设计及反思"这样的内容,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诗经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教学设想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关雎》和《蒹葭》两首诗都是诗经的名篇,两首诗在主题内容上是相似的,情感基调是相近的,同时在艺术手法方面也都运用了重章叠唱和赋比兴的方式。

见于以上两首诗教多的共同性,本节课,我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同学们在反复朗诵中去把握诗歌的优美的意境和古人的质朴、健康的爱情观;同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比较两首诗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及其艺术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并从中得到相应的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积累《诗经》的有关知识及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⑵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思维模式;

⑶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方法与过程目标:

⑴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诗的节奏与语感;

⑵采用比较阅读鉴赏的方式,对两首诗进行解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正确的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⑵增强学生的全面、科学的情商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诗经》中的赋笔兴的艺术手法;

2、运用比较朗读的方式,对文本进行赏析;

3、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节奏美。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法。

2、引导点拨法。

3、比较阅读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去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导入语:《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所掌握的有关《诗经》方面的知识。

二、知识归纳与拓展

1、学生自主归纳有关知识。

2、教师明确、总结。(多媒体显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导入语:好诗如美酒,似香茶,在于品!品诗在于读,在于听!下面请同学们采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诵这两首诗。

3、诵读《诗经》两首,初步认知文本。(多媒体显示诗的内容)

《诗经》两首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晰。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⑴学生自由阅读诗歌,了解诗的内容。

⑵老师范读,指导学生把握诗的节奏与语调的舒缓。

⑶问题导读:请说一说编者把这两首诗设计在一篇课文中的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自由回答:

老师明确:主题内容相同,艺术手法相似。

多媒体显示:

相同点:

1、主题内容相同──都是反映古代青年男女爱情的诗作;都是一方向另一方表达爱慕之情,但结果不尽如人意的内容。

2、诗的结构形式相似──都是采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

3、艺术手法相同──都使用了“诗经六义”中比兴手法。

⑷齐读文章,欣赏诗的意境美。

导入语: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诗难以割舍的,请同学们听读诗歌感受一下诗中有画的特点。

4、再读诗歌,整体感受文本:

⑴听读诗歌,谈一谈,两首诗给我们带来的那些画面?

多媒体显示:

《关雎》:(画面)相遇→→相思→→相悦

《蒹葭》:(场景)蒹葭丛中觅伊人

⑵齐读诗歌,再度走进文本:

请同学们结合文中的具体诗句,来讲解画面。

多媒体显示:

《关雎》:

求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君子→→→淑女→→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从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蒹葭》:

主人公→→→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泗

导入语:上面我们大家一直在寻找两首诗的共同点,我想由于我们的个性差别,同学们对这两首诗一定都自己的情感倾向,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一首,仔细的朗诵一下,并谈一谈你喜爱它的理由。

5、个性阅读,研知文本:

⑴学生合作讨论,课堂交流。(老师给予一定引导和评价)

⑵老师明确、总结。

多媒体显示:

《关雎》重在叙事,故事线索明确;画面形象可见内容明朗清晰。

《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较为典型的重章叠唱的手法具有感染力与音乐美。

在艺术手法方面,《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为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营构出一个韵味十足的艺术世界。

导入语:通过了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真正了解到《诗经》所含有的独特的魅力,那优美的意境,让我们流连忘返,那真挚的情感,更让我们神往不已。是呀,我们生长在情的海洋之中,沐浴在爱的阳光之下,让我们怎能不为之高声赞叹呢!

6、情感的拓展与渗透:

⑴请同学们运用已学过的诗歌或相关的歌曲,来赞美我们所拥有的亲情、友情,乃至我们以后所憧憬的爱情。

⑵将学生分为三组:一组谈友情,一组:谈亲情,一组谈爱情,分组交流与合作,归纳出相应的诗词与歌曲,在课堂上进行全班交流。(老师给予合适的评价)

7、小结:

一首首诗词,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一曲曲乐章,升华了我们的灵魂。是呀!诗让我们博学多才,诗让我们潇洒多情,最后,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吟诵《关雎》和《蒹葭》,再次领悟一下“思无邪”的艺术魅力。

附板书设计

《关雎》:

求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君子→→→淑女→→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从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蒹葭》:

主人公→→→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泗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的这种比较阅读的教法,形式比较活泼新颖,因此同学们的兴趣极为浓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基本上采用了:由读到比到品到赞的教学思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赏析文本,进而去研知和拓展文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并注重他们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渗透。总而言之,教学方法是教为灵活新颖的,教学流程是顺畅和谐的。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艺术手法讲的不透彻等,相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改正。

诗经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

3教师相对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查学生说一说诗的大意。

五、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老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4、指明读,师生互读,读后评后议,齐读。

六、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七、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

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

八、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九、布置作业

1、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人教版第十一册语文的第六单元的主题是:“轻叩诗歌的大门”。这对我来说是很陌生的,从没教过这样整组诗歌的。诗歌,无论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对学生来说也是很陌生的。怎样让学生对诗歌教学既感兴趣又有所得呢?于是,我采用综合实践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这一单元。下面是我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诗经采薇》教学反思:

教学《诗经采薇》一课时,我首先激情导入课文后,接着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提出质疑,然后引导学习生字“矣”、“依”、“思”、“霏,再点拨四个字的巧妙压韵,使学生感到诗歌韵味独特,读起来有趣味。在感悟这个环节上,我还通过“读”来使每个学生进行自我感悟。对古诗的学习更要通过朗读这一主要形式来让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认识。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大力提倡“以读代讲”,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读书中思考、在小组中交流、在班级中展示自我,从而培养他们对古诗的语感。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体现了生生互动,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的理念,教学效果良好。

诗经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教学目的

1、理解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解决字词。

2、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首章从对雎鸠的和鸣,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重叠“游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

第三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成美满婚姻。

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4、主题归纳: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然后自读。

2、学生看注释,老师点拨,弄懂课文的意思。

⑴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再结合最后的“宛在”,由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得到的始终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带来的无尽的惆怅。

⑵虚实相间,富于朦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万万、彼此不同,是为虚也;诗人的追求是实的,感情的惆怅凄切是实的。虚实相间给了本诗巨大的想象空间。

⑶通过“重章叠句”的运用、押韵、叠词,一方面增加了句式的齐整、音律的优美,使之琅琅上口,收到一咏三叹之效;另一方面,通过三次重复“溯洄”、“溯游”、“宛在”、“所谓伊人,在水……”,以及“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都侧面刻画出了诗人等待时间之长、追求之坚持不懈,并通过这种复现增加了全诗惆怅凄迷的兴味。

⑷《蒹葭》这首诗的每章开头的前两句都是写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末已”。这些景物描写给人展现了秋天的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了霜露的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热恋者感到分外的凄凉,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恋人,于是他去寻找“在水一方”的恋人。因此这每章开头的前两句是“兴”,从而引起正文。

⑸描写了河水的苍茫浩淼、飘忽不定,更写出了它把诗人与“伊人”隔绝造成的痛苦与无奈。

⑹善于营造意象。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固化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情意。

中国古典文学中亦不乏意象,如岁寒三友、四君子、杜鹃、莲花、菊花、灞桥柳、月亮、香草美人、秋天、乌啼等等。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诗经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4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

睢鸠(jū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文。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关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水荇菜长短不齐,

采荇菜左右东西。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

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

教师小结: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电视连续剧的一首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指名给下列词语中粗点字注音。

蒹葭伊人溯洄唏湄跻坻涘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蒹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逆着曲水去找她,清早露水变成霜。越走越高道儿难。

心上人儿她在哪,逆着直水去找她,人儿正在水那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逆着直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一片芦花照眼明,逆着直水去找她,

太阳不出露水新。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

芦花一片白翻翻,逆着曲水去找她,露水珠儿不曾干。曲曲弯弯道儿拧。

心上人儿她在哪,逆着直水去找她,那人正在隔水滩。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生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

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深远,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成果展示:

⑴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⑵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①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②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③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④“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⑶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读。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

《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其中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

含蓄美

蒹葭意境美

朦胧美

诗经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5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日归日归,岁亦莫止。糜家糜室,猿狁之故。不遑启居,猿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日归日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糜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日归日归,岁亦阳止。王事靡蓝,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牲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两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思考:

1、为什么说这首诗交织着士兵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理?

2、请找出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说一说:末章“昔我”四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你是如何理解的?

四、课文学习小结

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你写课件: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之一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准备好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工作,这样学生才能更快地理解各知识要点。要写好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教你写课件: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之一”,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一、课题:

《陶罐和铁罐》

二、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通过阅读课文,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㈡能力训练点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围绕中心编童话故事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大胆的想象能力。

㈢德育渗透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瞧不起他人,为人要友善、有礼貌。

㈣美育渗透

做人要有自信,相信自己。

三、学法引导

㈠教师教法

1.启发式

2.提问式

㈡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四、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分析理解课文

㈡难点: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品味文章的寓意。

五、教学准备

课件

六、媒体的选择与组合

1、设计思想。

①借助多媒体播放陶罐与铁罐的动画对话,可以形象直观地感受人物的个性,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感受文章的寓意。

②课件的播放展示氧化的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能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氧化知识。

2、媒体选用情况:

知识点媒体类型媒体来源媒体内容要点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使用方法

1、多媒体自制课件文字内容整体感知全文内容,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学习生字。边导视边导思考。

2、多媒体自制课件陶罐与铁罐动画对话及氧化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去感受每个形象个性,逐步积累,达到对寓言的品味理解。边导视,边导读,边导思。

3、多媒体自制课件文字内容及图片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概括总结能力。边导视,边导思,边导说。

4、多媒体自制课件文字内容及图片充分发挥学生想象思维。边导视,边导思。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简述:

(一)激趣,谈话导入。

(二)媒体播放,整体感知全文。

(三)细读体会第一部分--寓言故事(故事1)。

1、出示媒体,看动画,听对话。

2、学生品读,教师相机引导。

3、课本剧表演,人物对话。

(四),合作学习第二部分--寓言故事(故事2)

1、出示自学要求。

①、许多年过去了,陶罐怎么样了?是什么样子?铁罐呢?

②、人们发现陶罐时,是什么态度?为什么?

③、当初,铁罐有没有想到这样的结果? 2、分组学习。

3、分组汇报。

4、教师相机引导。

(五)整体品味

1、陶罐和铁罐我们应该向谁学习?说说理由。

2、如果铁罐改正了缺点, 和他交朋友吗?

3、教师引导总结寓意。

(六)拓展学习

重编一个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故事。

八、板书设计

母鸡教学设计及反思1000字精选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写。只有写出好的教案才能充分展现出教学意图,怎样的教案课件算为优秀?也许"母鸡教学设计及反思1000字精选"就是你要找的,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母鸡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目标:

1、练习双脚夹球行走和绕过障碍物走。

2、体验活动的乐趣。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活动过程:

1、教师示范双脚夹着球走斜坡和绕着线圈走的动作。

2、幼儿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分组比赛:幼儿学习母鸡夹着球走过斜坡和绕过线圈行走,回来后就下蛋了(皮球),到下一名幼儿。看哪一组快。

指导:

水平一:鼓励幼儿灵活地夹着球迅速行走和绕过障碍物走。水平二:引导幼儿用大腿内侧把球夹紧行走。

环境材料:

线圈12个、皮球4个、木板3块,箩4个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幼儿掌握了画圆的方法,我通过出示漂亮的母鸡图片,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在示范画圆前,我应该带领幼儿用手在空中比划一次画圆,这样有助于幼儿后面的用画笔在画纸上画圆。在示范画圆时,我应该随即的强调一下拿画笔的正确姿势,每一个细节都要注意到,下次活动中应该更加的细心与全面。在幼儿动手画圆时,我不但注意指导个别幼儿,还随时顾忌全部的幼儿,用积极的语言鼓励幼儿,这点在以后的教育活动中要继续保持。结束部分,幼儿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以后我可以请幼儿自己来给大家介绍作品,这样能更好的带动幼儿的积极性。

母鸡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画面,理解故事情节,大胆推测、讲述母鸡和狐狸之间可能发生的事情。

2、学习故事中的动词短句:走过、绕过、越过、经过、穿过、钻过。

3、幼儿创设场景,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诙谐、幽默。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课件、背景音乐《稻草里的火鸡》、《母鸡萝丝去散步》的视频、动词短句卡片等。

2、准备椅子、地垫、一个大袋子(障碍物)、大圆筒、拱门、跨栏、呼啦圈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教师:小朋友,今天刘老师要带你去一个农场,请你仔细看看,你认识农场里的设施吗?

2、观看课件p2。

教师:这个农场真大,你看见了什么建筑物?请你大胆的说出来。.本文来源:幼儿园教案网(鼓励幼儿说出:院子、池塘、草堆、磨坊、蜜蜂房、篱笆等)

二、幼儿观看课件(一),并大胆地猜测故事的基本情节。

1、观看ppT第24页。教师:在农场里,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教师:你看见了什么?这是一只什么鸡?鸡在干什么?

狐狸的眼睛在看着谁?你猜它在想什么?那母鸡到底会不会给狐狸吃掉呢?接下来请看(让幼儿猜想)

教师:你看见了什么?狐狸这么样?(跳起来想吃母鸡)

母鸡知道吗?为什么?你猜,母鸡会被吃掉吗?

教师:发生了什么事情?狐狸吃到母鸡了吗?狐狸的表情是怎样的?这时,狐狸会想什么?那么母鸡知道后面跟着狐狸吗?那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母鸡又会去到哪里呢?请你们仔细地观看

2、请幼儿连续观看ppT第516页。(每张课件设置15秒)并回答问题。

教师:看完了课件,请你告诉我们,你看到了什么?故事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邀请2~3人讲述)

3、请幼儿再观看课件(二),深入地观察画面,并进一步了解故事的情节。

重点:观察狐狸和母鸡的表情,还有其它动物的表情与动作。

4、教师播放视频,请幼儿完整地欣赏故事。(视频4分钟)

三、引导幼儿回忆故事内容,并认识动词短句。

1、教师: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母鸡萝丝去散步》)(请个别幼儿出来表演什么叫散步。)

教师:母鸡去散步,一路上经过了哪些地方?(幼儿与教师一起回忆故事情节,教师边出示动词短语,并张贴在黑板上。)

(走过院子绕过池塘越过干草堆经过磨坊穿过篱笆钻过蜜蜂房)

★重点:邀请幼儿用动作表现出动词短句。

2、教师: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你最喜欢里面的谁?为什么?喜欢狐狸吗?为什么?

3、教师小结。

◆狐狸的眼里只有母鸡,一心想着吃鸡,其它什么都没看见,所以发生了那么多滑稽、好笑的事情。真是一只贪心、倒霉的狐狸。

◆母鸡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表现的非常的镇定和勇敢,而且想出了许多办法来对付狐狸,这真是一只了不起的母鸡呀!

四、幼儿自己商讨,创设故事情景并进行游戏。

1、幼儿分成两组,每组负责摆设3个情景。

2、教师带领幼儿整理情景。

3、跟着背景音乐,一起述故事和游戏表演。

4、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母鸡萝丝去散步》是一本外国经典图画书,它的文字与画面形成一种非常滑稽的对比,文字讲述的是母鸡萝丝去散步的平淡无奇的故事,而另一个主人公狐狸,却在母鸡的背后上演了一出滑稽可笑的捉鸡屡屡受挫的故事。

我设计的课案力求引导孩子在笑声中理解画面内容,能讲述出隐藏在图画背后的故事,并体会阅读绘本的基本方法:大胆猜、细心看、清楚说、快乐演,从而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孩子在本次活动中,能很好地完成目标,并大胆地自己创设情境,自己来扮演角色,在游戏中学习动词。

母鸡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活动目标:

1.理解、感受不同节奏的小鸡叫声,在游戏中感应小节末拍节奏。

2.能用(轻、慢)和洪亮的声音表现歌曲中害羞、自信的情绪。

3.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4.借助图谱、动作、游戏情景理解记忆歌词并学唱歌曲。

活动准备:

1.母鸡孵蛋的音乐,鸡蛋三个,三种不同形象小鸡的图片

(棒棒鸡、打嗝鸡、害羞鸡)。笔。

2.铃鼓、丝巾每个小朋友一份

活动过程:

一、熟悉歌曲《母鸡孵蛋》歌曲旋律

师:今天母鸡要孵蛋了,我们来听听母鸡孵了几个蛋?

教师《母鸡叫咯咯》音乐律动进场。

师:母鸡孵了几个蛋?

二、认识三个不同特征的小鸡宝宝,并能模仿各种形式小鸡的叫声。

师:你们看看母鸡的蛋都一样吗?

1.棒棒的小鸡--感受1/4小鸡的叫声,能用洪亮、有力的声音表现自信。

(1)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鸡?为什么?

(2)倾听棒棒小鸡的叫声,教师用简单图示表示,幼儿模仿。

(3)鼓励幼儿唱出有力的声音。

(4)想象自己是身体很棒的小鸡并演唱。

2.打嗝的小鸡--感应小节末拍节奏。

师:这只鸡喜欢打嗝,它的名字叫打嗝鸡。

(1)听出打嗝小鸡在小节末拍打嗝的规律,教师用笔画出打嗝鸡的叫声。

(2)幼儿学会在结尾处做打嗝动作。

(3)唱歌时对着别人打嗝礼貌吗?怎样能让别人听不到打嗝的声音?

(4)练习唱准小节末拍的休止符。

3.害羞的小鸡--用轻、慢的声音进行表现害羞。

师:他是什么样子的?听听害羞鸡唱歌是什么样子的?

(1)用拖小尾巴的图示表示害羞鸡的慢。

(2)师:害羞鸡在介绍自己的时候是这么样的?他的声音呢?

(3)学习害羞鸡唱歌

4.集体歌唱,模仿三种小鸡的叫声。

师:这三只小鸡的叫声合起来是一首好听的歌呢,名字叫《母鸡孵蛋》。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三、介绍铃鼓和丝巾的特点,用铃鼓和丝巾表现各种特征的小鸡叫声。

1.师:你们觉得丝巾可以用来表示什么小鸡?铃鼓呢?

什么样的声音可以给棒棒鸡伴奏?

怎样给打嗝鸡伴奏?到了打嗝的地方可以怎么办?

怎样给害羞鸡伴奏?

2.借助乐器、道具表现歌曲《母鸡孵蛋》。

四、拓展经验

出示双胞胎小鸡

师:鸡妈妈除了孵出了那三只小鸡,还孵出了这对双胞胎小鸡。听听他们的叫声是什么样的?

师范唱双胞胎小鸡的叫声。

活动反思:

活动中我犯了一个原则性的错误,4拍子的节奏演奏的不是很清楚,在示范的时候没有把握好节奏,导致这节活动的节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活动目标三能用轻慢和洪亮的声音表现害羞、自信的情绪,大部分的孩子已经完全理解了。活动开始我以一首《母鸡咯咯叫》导入,从而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请孩子边表演边数数。活动中我将重点放在第二段末拍节奏上,先学三声鸡叫,然后打嗝一下,活动中我反复的提醒,大部分孩子都能理解。在乐器演奏上,我先带领孩子进行演唱,然后在配上乐器,由于刚开始的节奏问题,在这个方面我处理的不是很好。

母鸡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4

活动目标:

1、乐于表达,学习主要角色之间的对话。

2、能够仔细观察画面,根据图片提供的线索,大胆猜测和想象故事情节。

3、在猜测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体验观察和发现的乐趣。

4、理解故事内容,大胆讲述简单的事情。

5、通过多媒体教学,初步理解故事内容,记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活动准备

1、课件《母鸡和苹果树》。

2、自制一棵苹果树。

活动过程:

1、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看,画面上有什么? 我们一起来看看房子里住的是谁。

师:哎呀,原来房子里住的是母鸡妈妈。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大胆猜测,学习主要角色间的对话。

(1) 师:一天早晨,母鸡醒来,推开窗户……

咦,鸡妈妈怎么了,是什么表情?(幼儿回答)

师:母鸡妈妈瞪大了眼睛,好象看到了什么感觉很惊讶,那你猜猜看它看到了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那母鸡妈妈到底看到了什么?(点击课件:苹果树)

母鸡说:“这棵苹果树哪儿来的呢?昨天还没有这棵树呢?”

那你们来猜猜看这棵苹果树是哪里来的呢?

那我们带着问题接着往下看。

(2) 师:一阵风吹来,苹果树上出现了什么?看看耳朵是什么样子的?

你觉得这是谁的耳朵?

苹果树怎么会长耳朵呢,你们觉得怎么样?

母鸡妈妈也觉得很奇怪,说:“真奇怪!我从来没见过苹果树长着尖尖的耳朵。”

哎,你们听苹果树也说话了:“我们苹果树有时候是这样的。”

那接下去又会发生什么呢?

(3) 师:又一阵风吹来,苹果树上又出现了红红的什么?

那鸡妈妈看到红红的舌头会怎样?

它会怎么说?苹果树又怎么说呢?

接下去还会发生什么呢?

(4)师:又一阵风吹来,苹果树上出现了什么?

鸡妈妈看到这条毛茸茸的尾巴又会怎么说呢?

苹果树怎么回答的?

(5)师:你认为这是一棵真的苹果树吗?你觉得是谁假扮的?

那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它现出原形呢?(幼儿自由回答)

小朋友想出了很多好办法,鸡妈妈也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鸡妈妈让苹果树学大树摇,苹果树摇啊摇,树上的叶子都掉下来了,看,到底是谁假扮的呀?”(点击课件:啊,原来是一只大灰狼假扮的。) 那它为什么要装成苹果树呢?

(6)师:原来大灰狼装扮成苹果树是想来吃母鸡妈妈的,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助母鸡妈妈对付大灰狼?(幼儿自由讨论)

小朋友想出了很多好办法,那我们来看看鸡妈妈是怎么做的?

3、完整讲述故事。

师: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

这个好听的故事的名字叫《母鸡和苹果树》,那请你们跟着老师一起来讲讲这个故事吧。

4、表演故事。

师:你喜欢故事里的谁?为什么?现在我们来表演故事,你可以选择当鸡妈妈,也可以选择当苹果树。

教学反思:

整堂课下来发现本班有部分幼儿还是不错的,可是还有部分幼儿胆小,不敢举手,话语声音小,说不完整。第一堂课,我的把握也不是太好,所以我又重新上了第二次,在第二次的实施中针对上一次的不足,进行了修改和画面的调整,幼儿在第一次的基础上又在第二课提升了语言。为了看第二次的课程实施的成功与否,当天晚上就布置幼儿回家讲述,家长记录,第二天拿到记录,效果还是比较满意,毕竟孩子们都能够知道我故事的内容,并且能够把他讲出来。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我还是继续以这种方式,时时关注孩子的发展及掌握情况,对自己的教案及时的提出修正。

母鸡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5

一、教学要求:

1、认识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亲的伟大。

3、比较

板书设计:

讨厌:叫声欺侮炫耀赞颂伟大的母爱

喜欢: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写法特点:

1、都有过渡;2、总分式;3、用事实说话;

4、通过动物的动作、神态写动物的特点;

5、语言很有特色。6、都写出了对动物的爱。

教学反思:

《母鸡》这是老舍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所以教学的重点我确定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教学中我首先以检查预习的方式提出,这篇母鸡作者又是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写的呢?从哪两句话可以看出?

当学生找到“我一向讨厌母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这两句话后,我再让学生找出“讨厌”和“不敢讨厌”的具体段落和句子,让学生自读自悟,弄清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然后再交流读书的体会。最后和《猫》进行比较,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其次抓住重点句来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感情:如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句子,引导学生明白“讨厌”母鸡是因为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而后,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让学生从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后解决为什么用“不敢”?通过辩析:“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学生明白了这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

教学中我还力争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如:“请你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当母鸡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好像在说什么呢?当你看到这里你会作何感想呀?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呢?”“鸡妈妈在教孩子们学本领时,咯咯地又好像在说什么呢?”等,从课堂教学效果看学生都能紧扣内容,并能结合自已的生活说出了自已的心声,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同时,很好地理解了母亲的伟大所在。

此外在教学时我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的训练,如改因果关系的句子,辩析句子,小练笔等,力求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反思这堂课还存在诸多不足,如课堂提问的面不广,只停留在优等生中,这是今后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母鸡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6

设计意图:

音乐是表现情绪、情感的最好方式。想让幼儿喜欢参加歌唱活动,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寻找合适的歌曲教材是至关重要的。歌曲《老母鸡》简短有趣、曲调活泼,歌曲中引用母鸡的叫声,使歌曲更加的生动,表现了母鸡会捉虫、会下蛋、生蛋后又高兴的告诉别人的欢乐心情。在简短的的几句歌词中包含了一个极富童趣、寓意深刻的小故事。本次活动我借助PPT利用学习儿歌的形式为学唱歌曲作为铺垫,让孩子在活动中说一说、唱一唱、演一演等形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并快乐地歌唱,感受活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歌词,并学习用欢快而活泼的声音歌唱。

2.按歌词内容做相应的动作,初步学习歌表演。

3.乐于参与活动,体验游戏活动带来的快乐。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对老母鸡有一定的了解。

2.物质经验准备:制作PPT课件、《老母鸡》钢琴伴奏、创设草地情景。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活动。

1.教师带幼儿随音乐进场。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天气真好,让我们一起听着音乐去草地上玩一玩吧!(幼儿在草地上自由活动。)刚刚在草地上你看到了什么?哪些动物喜欢吃虫子呢?(幼儿讲述。)

2.出示PPT,引出主题。

教师:今天还来了一只小动物也很喜欢吃虫子,请小朋友看,这是谁?(老母鸡)对了,这是老母鸡,老母鸡非常能干,那你知道老母鸡有什么本领呢?老母鸡有这么大的本领,我们送给它一个大拇指。老母鸡得到了大家的表扬,高兴地叫了起来,知道老母鸡是什么叫的吗?(咕咕哒,幼儿模仿。)

小结:老母鸡,真能干,会捉虫儿、会生蛋,咕哒咕哒叫得欢,咕咕哒。

二、看图谱,学习理解歌词。

1、教师:咦!刚刚谈老师把老母鸡的本领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请仔细听一听!(教师朗诵。)

2、教师:在儿歌中你听到了什么?老母鸡是怎么叫的?(咕咕哒)

3、教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着图片来说一说《老母鸡》这首儿歌吧!

4、教师:老母鸡好高兴啊!它刚刚悄悄在谈老师耳边说还想听听小朋友说一说呢!(幼儿朗诵)

5、教师:老母鸡今天真是高兴啊!高兴地唱起了好听的歌。(教师范唱。)

三、学唱歌曲,感受快乐。

1.教师范唱,幼儿倾听。

(1)教师:这首歌曲好听吗?你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这首歌曲的名字叫《老母鸡》,大家一起说。母鸡下完蛋后非常高兴,它要把这个好消息

告诉很多人,我们一起来帮帮它。(咕咕哒,咕咕哒……)

2.进行练声,切入主题。

(1)教师:你们愿意跟着老母鸡一起唱歌吗?把老母鸡生蛋的好消息告诉更多的人。

(2)教师:老母鸡真是开心,这么多小朋友帮它一起把它生蛋的好消息告诉别人,让我们再一起帮帮老母鸡。

3.幼儿学唱歌曲。

(1)教师:老母鸡生了一个大鸡蛋后,你觉得它的心情怎么样?(很开心,出示鸡蛋图片一)

(2)教师:那你们开心吗?我们再来帮老母鸡加加油。(出示鸡蛋图片二,幼儿再次学唱歌曲,要求幼儿按歌词内容做相应的动作。)

(3)教师:哇!有了小朋友的帮忙,老母鸡高兴地生了好多的蛋啊!你们想让老母鸡再多生些蛋吗?(出示鸡蛋图片三,幼儿第三次学唱歌曲。)

(4)教师:今天老母鸡生了很多的蛋,让我们来学一学老母鸡是怎么生蛋的。

四、扮演角色,结束活动。

教师:老母鸡们真能干,今天生了这么多的蛋,表扬表扬自己。老母鸡们,让我们到草地上一边吃虫一边下蛋吧!(要求幼儿在创设的草地情景进行歌表演。)我们到外面的草地上找更多的虫吧!(带幼儿离开活动场地。)

活动反思:

对于最后一小节,在唱了3遍后,还是会将哒唱成两排,所以我在唱到最后时,将手势也融入到歌曲中,在演唱到最后环节时,手向上挥。以此提醒幼儿在这是要停止。效果很是显著。最后幼儿们都学会了演唱《老母鸡》。中我也体会到在学习歌曲时,结合图谱和有趣的手势可以让课堂事半功倍。

母鸡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7

【活动目标】

1、练习双脚夹球行走和绕过障碍物走。

2、体验体育活动中合作的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3、发展身体协调性。

4、让幼儿初步具有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体验健康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小皮球若干,数量与幼儿数相当;两个皮球筐;做障碍物小石头用的废报纸。障碍物和皮球筐在活动前就摆放好。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活动开始前,组织幼儿沿跑道白线慢跑一圈,然后整理幼儿衣物。

二、基本过程。

1、引出活动

待幼儿休息舒缓完毕后,再次整队。

师:今天,新老师请所有的小朋友都做一种小动物,你们猜是什么?老师模仿母鸡走路啼叫(教师边做动作边让幼儿猜)。那么我今天请所有的小朋友当母鸡,我们来玩一个母鸡下蛋的游戏。向幼儿展示游戏用的鸡蛋小皮球。

2、重难点练习

如果把鸡蛋夹在大腿间,母鸡要怎么走呢?小母鸡们试试看。分发皮球,让幼儿自己摸索如何夹物走。

探索一段时间后,集中幼儿,请个别幼儿进行动作表演,让幼儿进行评价。然后总结评价,(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进行夹物走的动作要领讲解示范,再次请个别幼儿示范。再次让幼儿自由夹物走。

3、竞赛游戏

整队后将幼儿分成两队。我们看到每队母鸡的对面有一个筐筐,那个是鸡窝。现在,你们都是要下蛋的母鸡,但是你们一定要把蛋下在鸡窝里。所以你们要带着鸡蛋绕过地上的小石头到对面把蛋放到筐里,然后跑回来,站在队伍的末尾。然后下一只母鸡走出去。如果现在请两组的母鸡们来比一比,看哪一组下蛋下得又好又快。如果鸡蛋掉了就赶紧捡起来,夹着继续去下蛋。开始游戏后,注意个别幼儿犯规的情况,最终判定胜负。竞赛依时间进行两到三次。

4、挑战游戏

完成竞赛后,更改比赛规则,增加游戏难度。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一条:如果鸡蛋掉了,这只母鸡就下蛋失败了,要捡起鸡蛋跑回来让下一只母鸡走出去。看最后哪队的鸡蛋多哪队获胜。游戏依时间进行两到三次。

三、结束部分。

1、放松游戏:

大母鸡带小母鸡们去散步,巩固活动内容。

2、活动结束:

请幼儿将皮球放到筐里。整队后对幼儿活动表现进行简单的点评,然后活动结束带队回教室。

母鸡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8

活动目标

学唱歌曲,能用(轻、慢)和洪亮的声音表现歌曲中害羞、自信的情绪。

理解、感受不同节奏的小鸡叫声,在游戏中感应小节末拍的休止。

能积极愉快地参与活动。

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能愉快地参与集体演奏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唱歌曲中不同节奏的小鸡叫声。

难点:感应、学唱歌曲中小节末拍的休止。

活动准备

音乐,三种不同形象小鸡的图片,粉笔。

铃鼓、丝巾每个小朋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小小蛋儿把门开》音乐律动进场。

二、发声练习。

三、熟悉歌曲《母鸡孵蛋》。

1.教师用彩蛋示范歌曲。

(1)师:听听这是什么声音?(母鸡的叫声)。

(2)师:今天母鸡要孵蛋了,我们来看看母鸡孵了几个蛋。

2.幼儿学唱并动作表现。

师:母鸡孵了几个蛋?

四、认识三个不同特征的小鸡宝宝,并能模仿各种形式小鸡的叫声。

师:小朋友,母鸡妈妈孵的蛋都一样吗?

1.棒棒的小鸡——感受1/4小鸡的叫声,能用洪亮、有力的声音表现自信的情绪。

(1)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鸡?为什么?

(2)你能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吗?幼儿讨论:为什么棒棒鸡长得这么棒?小朋友应该怎样做?

(3)倾听棒棒小鸡的'叫声,教师用简单的简谱表示。

(4)幼儿节奏练习。

(5)幼儿模仿演唱,并指导幼儿唱出有力、洪亮的声音。

(6)想象自己是身体很棒的小鸡并演唱。

2.打嗝的小鸡——感应小节末拍节奏。

(1)听出打嗝小鸡在小节末拍打嗝的规律,教师用笔画出打嗝鸡的叫声。

师:听,它在干什么?(打嗝的声音)谁来给他取个名字?(2)幼儿学会在结尾处做打嗝动作。

(3)想象自己是打嗝鸡并演唱。

3.害羞的小鸡——用轻、慢的声音进行表现害羞的情绪。

(1)倾听害羞鸡的叫声,用拖小尾巴的图示表示害羞鸡的慢。

(2)师:害羞鸡在介绍自己的时候是这么样的?它的声音呢?

(3)幼儿想象自己是害羞鸡并演唱。

4.集体歌唱,模仿三种小鸡的叫声。

五、介绍铃鼓和丝巾的特点,用铃鼓和丝巾表现各种特征的小鸡叫声。

1、幼儿熟悉道具。

2、师:铃鼓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我们可以用什么声音来表现棒棒鸡的声音?可以用什么声音来表现打嗝鸡的声音?害羞鸡呢?

六、借助乐器、道具表现歌曲《母鸡孵蛋》。

七、幼儿随音乐表演《母鸡孵蛋》出场。

教学反思

本次歌唱活动来源与奥尔夫音乐活动《母鸡孵蛋》。原活动的重点在于让幼儿在捡鸡蛋的游戏过程中感知鸡蛋的数量。而本次活动,意在打破传统单一教学模式,通过师幼互动,运用形象生动的肢体动作配合轻快的节奏,以鼓励、赏识的方法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幼儿愉快地投入整个活动中。我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体验出发,运用原歌曲的旋律,为三个鸡蛋设定了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产生了歌曲中的棒棒鸡、害羞鸡、打嗝鸡。让幼儿在趣味的游戏中学习歌曲,亲身感受体验有趣的小鸡形象。我觉得本次活动有以下亮点:

整个活动选材活泼、热情。乐曲节奏活泼、轻快、旋律优美,整个课堂表现了一种活泼、轻快的气氛。本次活动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让幼儿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我用音乐《小小蛋儿把门开》音乐律动进场,为幼儿营造一个愉快、欢乐、无拘无束的音乐游戏氛围,从而有效地激发幼儿音乐学习和不断创新的动机兴趣,充分体验到音乐游戏所表达的快乐,让幼儿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

我给三个鸡蛋设定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棒棒鸡、害羞鸡和打嗝鸡,让幼儿在趣味的游戏中学习歌曲,利用打嗝帮助幼儿学习小节末的休止,降低了幼儿学习的难度,幼儿容易接受,降低难度,让幼儿亲身感受体验有趣的小鸡形象。

创设表演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有充分的表现时间和机会,满足幼儿乐于表现的愿望。并且利用表演形式进一步复习歌曲,达成目标。

不足之处:老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要及时地关注每个幼儿的活动,对幼儿的回答要有针对性的引导,开拓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母鸡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9

教材内容

《母鸡》是人教版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需一课时)。

教材分析

《母鸡》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作者描写了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学情分析

《母鸡》是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可以先让学生自渎自悟,弄清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然后再交流读书体会。

教学理念

教学中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作者从讨厌母鸡到喜爱这一思想转变的原因。

2、难点:

读重点句子,感受作者情感经历,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在热爱生活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一篇文章《母鸡》。

板书课题:

母鸡

读题。

二、导读、梳理要点

1、读后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2、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3、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三、自渎自悟

1、学生自渎课文:

给自然段标序,勾画出生字并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理清文章条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汇报交流:

讨厌母鸡:第1~3自然段。

喜欢母鸡:第4~10自然段。

3、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⑴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

(我一向讨厌母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⑵作者分别通过哪些事例具体写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每个事例各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慨括。

(如:随处乱叫欺软怕硬发狂炫耀负责感受勇敢辛苦)

⑶联系上文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同桌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有开始“一向”到最后的“不敢”截然不同的两种观念,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那作者写《猫》也是用这种方法吗?他是怎样写猫的呢?看看课文再讨论。

(《猫》一文中流露的自始至终是喜爱的情感,而本文体现的是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变化。)

四、小结

同样是写小动物,用的方法不同,给人的感受就不同。所以同学们在自己的写作中,要注意文章的表达方法。

五、积累词句

感兴趣的词语勾一勾,句子写一写,读一读。

板书设计

16、母鸡

猫──古怪、可爱(围绕中心句写)

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不同的认识)(突出特点)

练习

一、将词语补充完整

没完()()如()如()趁其()()防声()()鸡犬()()闻鸡()()杀()儆()鸡()()皮

二、读完了课文,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作者不再讨厌母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三、老舍笔下的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你眼中的母鸡是怎样的呢?说一说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大学英语教学反思范文大全2000字精选


文书文稿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工作和生活,这时我们就可以借鉴一些范文,写作过程中可以适当看看范文的构思方式,你是不是也在为范文而苦恼?88教案网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大学英语教学反思范文大全”,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大学英语教学反思范文大全 篇1

摘要:在高校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反思,并且重建教学手段,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新课改;反思;重构

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受到高校的关注,在新课改背景下,完善大学英语教育势在必行。本文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完善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一、大学英语教学反思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课程设置反思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课程设置上非常注重英语基础,更多的将精力放在四六级的考核上。学生在学习中失去了主动性,除了应付考试外,大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不能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课程设置非常不科学。

(二)大学英语教材选择的反思

大学英语教材应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西方文化,从而使学生了解中西方的差异,才能更好的学习英语,提升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素养。然而,很多大学英语教材不能涉及到西方文化,导致学生在学习语言后,不能结合文化背景,在交流中让人贻笑大方。大学生不能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掌握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上存在问题。

(三)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环节中,教学方法非常单一和僵化,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很多大学教师强迫学生记忆单词、练习语法,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不能充分的发挥。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学生不能主动的去探索知识,限制了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

二、新课程改革下大学英语教学重建

(一)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环节中,可以将大学英语分成三个主要部分,分别是通用英语、专业英语和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课堂时间有限,学校应该体现出办学特色,可以开设各类英语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选择不同的专业英语进行学习。如学习机械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机械英语,今后想从事商务方面的学生可以选择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分成英美文化、跨文化交际等,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需求自行选择课程。大学英语将通用英语设计为必修课,使学生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然后再学习一些专业英语,切实提升他们的英语能力。现在,很多大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非常迷茫,他们学习英语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应付四六级考试,但是这种应试教育方式并不能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中,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实践,使学生可以自主的应用英语。学校可以开设英语角等活动,方便学生用英语沟通。在教学中,词汇教学中可以融入文化教学,通过一些习语和谚语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西方文化,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可以站在多视角。每个学期的英语教学都应该呈现不同的特点,第一学期可以重点进行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词汇量。第二学期可以在语言输入的基础上,使学生进行语言输出,使学生勇于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三学期,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和听说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和翻译能力。第四学期在学生掌握了听、说、读、写、译等技巧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在完成了基础教学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语言情境,让学生练习。

(二)教材选择

在大学英语学习中,一般会涉及到美国文化、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英语中,要充分理解和尊重西方文化,而且还要充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英语教材的内容应该更加广泛,不仅仅涉及到英美文化,同时也要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宣传正能量。很多学生对西方文化非常崇拜,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也要适当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教材的选择上,不能仅仅是为了满足四六级的考试。学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结合学生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教材。教材的编写应该结合学生的英语基础,编写不用难度的教材。大学英语教材一般都是通用英语,教育部门积极提倡立体化教材的建设。高校应该完善教材的编写工作,结合网络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在教材编写中,应该转变传统的工具论,将教材中渗透更多的人文知识。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会耗费大量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记忆单词,理解复杂句型,这种教学方式效果并不好。如今,网络技术非常发达,教师上课的内容可以在网络上找到,教师的作用不突出。因此,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多留时间给学生思考。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解决问题,将课本上的知识以视频的方式展示出来。大学英语教学应该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教学。教学方法应该实现多元化,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学习中都能有所收获。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师不能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如今,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广泛的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转变大学英语教学的理念和内容。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高度的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源。通过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现代教学手段符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也符合他们的心理,可以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三、结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掌握教学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完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合理的选择大学英语教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英语学习资源,采用多种考核方式,使课程改革更加适应大学英语教学实际情况。在教学中确保教学体系、方式和结构的调整,提升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涛.课程改革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反思与重构[J].黑龙江科学,20xx,8(05):12-13.

[2]王小飒.课程改革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反思与重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13(08):211-212.

[3]曾小珊.大学英语课程实施中的教师隐性课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xx.

大学英语教学反思范文大全 篇2

论文关键词:公共英语课堂教学反思

论文摘要:在大学教育中,公共英语课是每个专业的学生的必修课程。不同的院校采用的上课方式都不相同,效果也各有不同。本文就大学公共英语课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反思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的走向和发展趋势,希望得到各位同仁的认可。

早在xx年的3月,全国政协委员李雅芳专门就曾经向政协提交了一份《改革大学英语教学体制是在必行》的发言报告。李委员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公共英语所占的比例太大,公共英语与专业基础课不能很好的衔接。她建议取消公共英语课程。这引起了,各个高校领导和一线教师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有着多年一线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经验的老师,我将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一下现在的大学公共英语课堂教学。

一、大学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

公共英语课,是每个大学必开的科目。学生在进入高校后,虽然所报的专业和院校都不尽相同,但是都要上公共英语课。英语在当今世界中的地位不容小视,随着全球交流沟通速度的加快,中国的高校让每个学生学习英语,一遍能够了解世界范围内更多的专业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每个学生在进入社会后,从事不同的行业也都会遇到很多与英语相关的问题。因此,公共英语课的设置非常必要。现在很多大学使用的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我所在的院校,也在使用这套教材。公共英语课程在外语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试图让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特别是听说能力,使学生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二、大学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以我所任教的学院为例,我们学院英语师资力量比较均衡,除了毕业实习学期之外的每个学期,都设有公共英语科目。不同的年级上课形式也略有不同,有的年级在阶梯教室或合班教室上课,有的年级是班级单独授课。但不论是合班上课,还是小班上课,学生上课的积极性都不高,上课之前不预习的情况非常普遍。随着我国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迅速更新的英语知识,《新编大学英语综合教程》这套教材中录入了大量的日常用语和专业性词汇。公共英语课是基础课,即使是按照专业课的课程来设置的话,单一地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词汇和短语也是不现实的事情。因此如何让学生自主地预习和课后自主地巩固英语知识,是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

其次,公共英语教材每册有八个单元,每个单元由Warmingup,TextA,TextB,StructuredWriting,CultureFocus五个模块构成。这五个模块涵盖了英语学习中的听、说、读、写、译五大要素,每个模块均配有相应的注释或练习。教材的设置也很好的诠释了,公共英语教学除了教师教和学生学这一点之外,还需要学与练的结合。一个半小时的公共课程如何能够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操练,一直是公共英语课上存在的问题。英语的学习是为了使用,由于语境的限制,公共英语课堂上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将学习到的英语知识即学即练。这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到了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的特点。因此,如果让学生在课上对所学内容进行操练,是存在的又一个问题。

再次,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很多教师,在学生没有预习的情况下,只能被动的讲解。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的最低要求就是让学生能听懂教师的讲解,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讲解的时间过多,学生有的甚至产生困倦的感觉,还有的学生根本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导致教师更加被动,课堂没有互动,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也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教材,教师的教学方法简单、无引导性。

大学英语教学反思范文大全 篇3

摘 要:文章通过网络问卷对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情况进行调查,并结合作者所在学校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了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网络教学

本文作者对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展开了网络问卷调查,同时,结合作者所在学校近两年来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现状总结,综合分析了目前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同时也指出了教学改革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并给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以期为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指明方向。

一、研究思路

作者对学校所在地周边地区的10所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了一项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网络问卷调查。其涉及到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是否已经开展了有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项目?

2、学校是否建设了新的课程体系?是否制定了相适应的教学大纲?

3、学生是否适应教学改革后的教学模式?

4、教学改革的成效是否显著?

5、你认为教学改革中存在哪些问题?有何解决的良策?

作者对问卷结论进行了统计、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高专院校都响应了教育部门的号召,对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比较多的就是开展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下的多元化教学。实践证明,此项改革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

1、构建了个性化的互动教学环境。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都对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了客观详细的分析,在对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益智理论的学习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常规课堂教学+网络自主化学习+小班个性化辅导+英语第二课堂”的“四位一体”的全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2、实现了多元教学目标的转化。高职高专院校都能严格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制定出具有校本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大纲,强化学习内容的吸收与应用;同时构建出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体到综合的以应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确保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方面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

3、搭建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施的基础平台。为有效推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部分高职院校都相继建成了多功能语音室、网络化多媒体中心、影音媒体中心、英语角、同声传译训练室等一个或多个构成的综合语言实践教学中心,并且相继安装了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软件平台及英语在线资源库等,弥补了教材资源的不足,也开创了教学的互动空间。同时,有的学校还建设了精品课程网站,便于学生交流与学习,以精品课程网站与英语在线资源网站平台为基础,构建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施的基础平台。

4、构建了自主学习的多元监控模块。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和研究人员,通过学习Holec、Gardner等关于自主学习的理论,并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师生访谈、小班试验等方式,提出了由“教务管理部门、教学督导、教师、学习者和网络监管员”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的多元监控体系,实现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内外共管的多元监控局面,有效提高了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效能和教学质量,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策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三、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1、部分高校主管领导对教学改革的重视不够。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都是依靠地方财政办学,经费紧张,所以投入到公共课程建设的经费就十分有限。

2、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待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部分教师的认识中根深蒂固,致使课堂教学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另外,任课教师畏惧新的教学模式会对教学规范产生一定的冲击,影响自己的教学成绩。

3、教学改革缺乏与实际的联系,教学管理不到位。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在对大学英语进行教学改革时,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直接照搬其他学院的改革成果,不仅造成了学院教学资源的重置和浪费,而且改革效果不明显,甚至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4、新模式下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部分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年龄、职称结构不够合理。部分老教师对现代教育手段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年轻的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大学英语教师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四、对今后大学英语进行教学改革的建议

1、要引起领导和教师的足够重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如果得不到领导的足够重视和任课教师的支持,就大大影响了改革的成效。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能够顺利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决定因素,是要有一支能够适应教学改革模式的师资队伍。

3、加强自主学习管理,及时完善教学资源。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效果及进度与期末考核挂钩,要合理、及时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有效地接受和使用知识,正确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曲燕现代信息技术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8)。

[2]黄海群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办特色鲜明的女子高等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xx,(2)。

小数除法教学设计2000字(精选5篇)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这样学生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中的知识点。网络有没有优质的教案课件以资借鉴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数除法教学设计2000字(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数除法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在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中探索并理解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计算,并应用计算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探索并掌握由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能应用这一规律口算相应的式题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会根据具体的数量关系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并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以及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和笔算。

5、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近似值的含义,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小数乘、除法计算中积或商的近似值;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习用“去尾”或“进一”的方法求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6、使学生初步理解整数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能应用有关的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能主动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推广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中,并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7、使学生在观察、探究、实践应用等活动中,体会小数乘、除法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小数乘、除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形成继续学习小数乘、除法的积极意向。

8、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并理解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计算。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和法则。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由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能应用这一规律口算相应的式题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积和商里小数点的处理。

教具学具:

小黑板 教学挂图 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第1课时 小数乘整数

月 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P55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P58“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初步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能力。

3、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地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正确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在炎热的夏天,你喜欢吃西瓜吗?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的人们不仅能在夏天吃到西瓜,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吃到西瓜。

2、出示例题的场景图,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3、引导:根据图中的信息,要求“夏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这个问题,你会列式吗?“0.8×3”是求几个0.8相加的和?这个乘法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有一个因数是小数。)

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探索计算方法。

1、启发:你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算出“0.8×3”的得数吗?先想一想,再算一算。学生各自思考、计算,师巡视了解学生用什么方法。

2、交流:谁先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算出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后继续提问:谁还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3、指出:“0.8×3”也可以用乘法竖式计算。

板书: 0.8

× 3

2.4

讨论:谁能看着竖式,说说用竖式计算“0.8×3”的过程?

比较:0.8是几位小数?2.4呢?

4、提出要求:冬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先列加法竖式计算,再列乘法竖式计算。

学生按要求独立进行计算。

5、交流:列出的加法计算式是求几个2.35相加的和?列出的乘法算式呢?谁来说说用乘法竖式计算的过程?

2.35是几位小数?2.35×3的积是几位小数?

6、猜想:如果用一个三位小数乘3,积会是几位小数?如果用一个四位小数乘3呢?

三、教学“试一试”,归纳计算方法。

1、出示4.76×12,2.8×53,103×0.25,要求先猜一猜积是几位小数,再用计算器验证。

2、讨论:通过刚才的计算和比较,你认为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可以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3、小结:计算小数乘整数时,一般可以先按整数乘法算,再看因数里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并点上小数点。

四、做“练一练”。

1、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纠正。

提问:刚才计算的四道题中,哪些题目的计算结果需要化简的?

小结:如果积是小数而且末尾有0,一般要进行化简。

2、做“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根据要求在书上填一填,再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五、课堂作业。

1、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计算“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完成后,适当组织交流,初步了解学生作业情况。

2、指导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学生读题讨论:响雷和打闪应该是同时发生的,但为什么会先看到打闪,后听到雷声呢?

指出:因为光传播速度快。

提问:这道题中雷声在空气中传播了几秒钟?每秒的速度是多少千米?想一想,要求打闪的地方离小华有多远,就是求什么?

学生在作业本上解题。

3、指导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

学生读题。

提问:这辆汽车的油箱里现在有多少千克汽油?这些汽油够这辆汽车行驶多少千米?

学生列式计算后,组织讨论。

六、全课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认为计算小数乘整数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0.8×3=2.4(元) 2.35×3=7.05(元)

0.8 2.35

× 3 × 3

2.4 7.05

从积的右边起点小数点

小数除法教学设计 篇2

一、说教材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小数乘法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今后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及解决实际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它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知识点: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小数点的位置确定、商是纯小数的整数部分用0补位,除到被除数的末位有余数添0继续除。其中小数点的位置确定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学情分析

前面学习中学生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通过商不变的性质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因此学好本节课尤为重要,一定要让学生弄清算理。所以被除数是整数,除到被除数的末位仍有余数,可以在余数后边添0继续除,如何确定好小数点的位置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课标对教材的要求,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算理,学会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小数除法计算。

2、在探索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发展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概括能力。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三峡工程的伟大,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学习数学的自觉性。

四、说教学思路: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总体教学思路是: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四)梳理知识,总结全课

五、说教学策略

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取以下策略:

1、迁移转化的策略。

利用迁移,让学生明确转化原理,自己找到解决新知识的方法(补充一点,迁移包括知识的迁移和方法的迁移)通过学法的迁移以及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问题引领策略。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学习方式遵循自主性原则策略。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设计本课活动时我努力以学生为主体,引领他们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受益。

六、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的认识,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如何在教学中创设良好、轻松、愉快、和谐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条件。因此,上课伊始,我出示了三峡五级船闸的情境图,引导学生利用图中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提出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数学问题,展开对新知识的学习。

为了促进知识的转移,教师有意把一组信息稍加改动:要求平均每天上升的水位数,平均每天上升水位3.28米,3天水位共上升了多少米?让学生回忆前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将旧知识迁移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接着来做本节课提出的新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探究的兴趣。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学习第一个红点问题,学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基本方法

(1)结合情境中的问题,指名列算式

(2)寻求方法

①仔细观察这道除法算式与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做一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②自己试着算一算,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可以小组内讨论以下,准备班内交流。

③班内交流

有的可能把单位改写成整数除法来做,有的根据被除数与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规律,把被除数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商再缩小到原来的100倍,也就是把被除数转化为整数用竖式计算,都要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想法,根据是什么?引导学生有根有据的来思考、解决问题。

④教师小结,掌握转化方法

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引导:被除数是小数,商是不是小数,小数点位置如何确定呢?把被除数看做整数,再根据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去做,根据被除数与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规律,把被除数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商再缩小的原来的100倍,从而发现商里的小数点正好和被除数里的小数点对齐。(重点引导学生从计数单位的角度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一个9除以3得3,8表示8个十分之一,除以3商是2个十分之一,还剩2个,和百分位的4合起来是24个百分之一,除以3得8个百分之一,因此,小数点的位置在整数3的后面,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小数除法教学设计 篇3

老师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现在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也是整数除法意义上的进一步扩展,也将为今后学习小数除以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因此,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整数除法、小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小数乘法等知识,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引导学生探索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结构,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法、学法:

《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这一教育理念的支撑下,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和迁移类推法 。

另外,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教学中,我力求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经历笔算过程,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说教学设计

依据教材特点及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设计了这样六个教学环节,力求为学生提供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

环节一:复习旧知。

首先,请学生笔算下面这道题,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进行竖式计算的。让学生明确,每次除的被除数和商是多少个百、多少个十和多少个一,为后面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做好准备。

环节二:创设情境。

出示教材的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都观察到了哪些信息?根据图中信息找出数学问题。

环节三:探索新知。

(1) 引出问题。

首先根据情境创设引出本节课的例题。让学生说出解决这个问题该怎样列示?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因为在新课标理念下,解决问题已经不再集中编制,而是分散并渗透到各个学习领域中。因此,每一节计算课教学,都要注重把计算方法与解决问题融为一体。

(2) 估算结果。

从新课标来看,估算已经上升为一种运算技能,我们在教学中要随时抓住每一个时机,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所以,在学习竖式计算之前,我首先鼓励学生估算一下22.4÷4的商大概在什么范围?也为后续探究计算方法是起到一个保障作用。

(3) 探究计算方法。

究竟22.4÷4的准确值是多少呢?此时学生已经顺理成章的产生了探究的欲望。于是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再将自己的方法在小组内交流,达到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我会同时找不同方法的学生到黑板上板书。预设会出现这些方法:借鉴前面小数乘法的经验,利用单位换算将小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也一定会有学生用竖式方法正确进行计算,但商的小数点也有可能会出现位置错误情况,这些有价值的资源都要充分利用起来,板书在黑板上,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会与下面的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此时,教师及时把握时机给予引领、点播和提升,重点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联系数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算理,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算理和规范的书写格式。

最后还要把计算结果与估算结果对比,判断与估算是否吻合,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环节四:归纳概括。

学生在初步形成算法后,还需进一步的完善,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计算法则。请学生思考: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商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得出:小数除以整数,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新课部分进行到这已经接近尾声。为了让学生对新知识有更深的烙印,这时我安排学生对复习题与例题进行比较,梳理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明确整数除法和小数除法的计算,其算理和算法本质是相同的,都是用几个计数单位去除以除数,计算方法都是“除到哪位商哪位”,不同的只是小数除法要考虑小数点的定位。

环节五:巩固新知。

依据本节课的特点,设计如下两个层次的练习:

1、基础题。

计算下列各题: 9.6÷2= 18.2÷14=

2、深化题。

解决问题:《新编童话集》共4本,售价26.8元。平均每本售价多少钱?

环节六:完善认知。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多方面来谈自己的收获,并对自己整节课的表现作自我评价。

四、说板书设计。

例题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板书在黑板中央,整数除法放在附板书位置,用来作为学习例题的辅助资源。整体上板书设计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使学生一目了然。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例题:王鹏每天坚持晨练,计划4周跑步22.4km。

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说课稿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说课稿

答:他平均每周应跑5.6千米。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小数除法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解决问题和学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2、理解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会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3、积极自主数学学习活动,发展推理能力,并渗透转化思想,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商的小数点是如何确定的。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喜欢体育锻炼吗?是的体育锻炼可以强身健体,增加我们的抵抗力。

王鹏也是个爱锻炼的好孩子,我们去看看他的锻炼计划吧: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主题图)说说你从图上了解到了什么信息?要求他平均每周应该跑多少千米可以怎么想?

2、引导生列出算式

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引出课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3、鼓励生小组内商量如何计算

4、小组汇报,师相应板书强调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要对齐。

5、生活中,我的朋友小淘气继承了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勤俭节约,总是精打细算。昨天,淘气看到两家超市有同样品牌的两箱牛奶,它们的价格分别是11。5元和12。9元。你们猜猜,淘气会去哪家超市买?为什么?

6、现在,我们走进两家超市看看,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师问:现在你认为该买哪家超市的牛奶呢?你是怎么想的?

7、不管怎么猜测,你们始终想建议淘气到什么样的超市去买东西?

三、解决问题。

1、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哪家超市牛奶便宜?怎样列式?

2、观察: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与以前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

3、先估算两家超市牛奶的单价大约是多少?

4、从估计能不能很快判断谁的牛奶便宜?怎么办?

5、师:这是一道小数除以整数的算式,现在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先自己想一想,并且用竖式做一做,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想法。

6、个别学生在全班汇报算法算理。

7、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按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算出了小数除法,不过计算时要注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师板书

8、针对学生计算中的困难,

师提出:遇到什么困难了?除到哪一位出现了问题?当除到小数部分有余数时怎么办?余数3后面的这个0从哪来,可以添这个0吗?和同桌一起研究研究。

(1)全班同学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

通过交流活动明确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时,可以添0后继续除。师板书

(2)因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我们可以在百位上添0继续除,30表示什么?30个百分之一除以6商几?

(3)现在除到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时,你能解决了吗?请大家把这题做完。

师:我们算出了宽广超市牛奶的单价,那该买哪家超市的牛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也会精打细算了。

三练习巩固

1、完成24页做一做,指明板演,其余生练习本上完成。

2、甲、乙两个筑路队,甲队8天修路6。48千米,乙队9天修路10。35千米。哪个队的工作效率高?

1、思考:今天我们计算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

2、学生自己通过讨论,总结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②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

③个位不够商1,就在商的个位上写0,点上小数点后继续除。

四、小结全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数除法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类推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问题。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空:(PPT课件)

2、(PPT课件出示)

(1)引导学生列式:224÷4

(2)为什么这样列式?(路程÷时间=速度)

(3)说一说:224÷4这道题是怎样计算的?(教师板演)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整数除法,唤醒学生对整数除法计算方法和计算步骤的回忆,为新知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引导理解题意。(PPT课件演示。)

(1)题目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坚持晨练可以锻炼身体,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 km。)

(2)题目中要我们求什么?(按计划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

2、尝试列式,分析数量关系。

(1)要求“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应该怎样列式?(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或PPT课件演示:22。4÷4。)

(2)引导思考:为什么用“22。4÷4”?(路程÷时间=速度)

3、揭示新课,感受学习价值。

(1)请同学们观察这道除法算式,和我们前面复习的除法计算有什么不同?(除数还是整数,但被除数是小数。)

(2)揭示课题:看来,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遇到需要用小数除法计算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新的课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3)板书课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4、提出问题,自主思考算法。

(1)提出问题:我们已经会计算整数除法,那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该怎样计算呢?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思维活动,参与小组交流,给予适当指导。)

5、教师引导,交流不同算法。

(1)我们已经会计算整数除法,在不改变商的大小的前提下,怎样把小数变成整数呢?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PPT课件演示。)

(3)我们小数除法还可以列竖式计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列竖式计算小数除法的方法。

(4)指导学生列出除法竖式。(教师板书)

6、交流两种算法和感受:

引导学生比较列竖式计算和将22。4 km改写成22 400m计算的结果,提问:这两种算法的结果相同吗?(相同)哪种算法比较简便?(算法二计算过程比较麻烦,算法一比较简便。)

7、算一算,比一比。

(1)42÷3= 4。2÷3=

(2)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3)教师PPT课件演示。

(4)这两道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讨论,交流。

(相同点:整数除以整数与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相同;不同点:小数除以整数要把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设计意图】例1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通过例1的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要理解商的小数点如何定位。在本环节的教学中,先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出计算问题,感受学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必要性。在解决计算问题时,教师先放手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再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释竖式计算过程,结合数的含义理解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一般计算方法,为学生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充分的铺垫。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PPT课件演示。)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教师PPT课件演示:28÷16)

3、教师板演竖式计算过程,让学生明确算理和算法。(教师板书)

(1)除到被除数的末尾还有余数时,为什么可以添0继续除?

(2)“120”表示120个()分之一?除得的7为什么写在十分位上?

(3)“80”表示80个()分之一?除得的5为什么写在百分位上?

4、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要注意什么?

(1)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三)教学例3

1、出示例3。(PPT课件演示。)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教师PPT课件演示:5.6÷7)

3、引导学生观察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特点?(被除数比除数小);商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商?(不够商1,用0占位)

4、让学生把题补充完整。

5、引导学生自己尝试验算。

(1)引导:要检验小数除法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可以怎么办?

(2)学生自主验算。

(3)教师板演。

【设计意图】例2和例3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中的两种特殊情况,例2是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需要添0继续除;例3是被除数比除数小,整数部分不够商1。在例2、例3的教学中,重点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放手让学生探讨、交流,在解释每步计算的含义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相互交流中强化对算理和算法的深入理解。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验算,既帮助学生加深对乘除法之间关系的理解,又强化学生验算的意识和习惯。

三、智慧城堡

1、下面各题的商哪些是小于1的?在括号里画“√”

5.04÷6 76.5÷45 45÷36 0.84÷28

(1)引导学生判断。

(2)引导学生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得到的商比1小?

2、

(1)引导学生判断对错。

(2)这道题的7应该商在哪位上?

3、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根据“一共花的钱÷分钟数=每分钟花的钱”的数量关系列式。

(3)学生列竖式计算,然后展台展示学生做题情况。

四、我的收获是……

引导学生说出这节课的收获。

(1)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

(2)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整数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


老师每一堂上一般都需要一份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只有写出好的教案才能充分展现出教学意图,那写教案课件包括哪几个部分?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导入:

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生读)

2、破题、解题:

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

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⑴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⑵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⑶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

(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

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⑷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完成练笔:

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

⑸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内容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⑴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

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⑵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

(赵国赢占了上风。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亏了。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

(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⑴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

⑵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

答案可以是──廉颇只能说犯错,不能说有罪。廉颇认为自己有罪,这说明廉颇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以可以是──如果廉颇不及时改正错误,就要成为国家的罪人。

⑶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

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⑷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

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⑸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二、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有条件的同学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课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传》改写的。它以秦国赵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从中受到一定的情感教育,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分两个课时进行教学。在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梳理好文章的主要内容,给故事分好段落,写上小标题。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去研读每个小故事,做好指导朗读,从各个故事中得到认识,最后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价。

这一节课我进行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首先,通过解析课题,产生疑问,然后用填空的形式激起学生寻找造成将相不和的方方面面原因。接着质疑:蔺相如立功,是仅仅靠一张嘴吗?激发学生去研读自己喜爱的小故事的兴趣,完成自主探究,再通过合作讨论来裁决,从而感受到了人物的特点。在汇报交流这环节中,我重点引导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在此,主要通过指导朗读来进一步感受人物的品质。渑池之会的教学中,除了做好指导朗读外,再结合人物当时说话的心情和场面,给他加个语气修饰词,进一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接着讨论:在这场较量中,两国是否扯平了?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蔺相如的精神品质。负荆请罪中朗读蔺相如的肺腑之言和体验廉颇的言行,使两者的精神品质得到了统一。第三,学完所有的故事后,以将课题改为《蔺相如传》这疑。弄清了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来突破难点。第四,以课后思考练习二为线索,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人物,并陈述理由,体现了语文的个性阅读。最后我设计了品读古诗环节,通过诵读《赞蔺相如》《赞廉颇》这两首诗,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受到了教育,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但这节课中,还是有些地方做得不足,如:在学生自由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给予的面不够广,发言的时间显得有些仓促。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抓住人物特点,搞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一故事。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二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提问分析检查预习情况

1、将相和:

廉颇和蔺相如同心协力。比喻文官武将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

2、简介导入:

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静,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写了三个小故事。哪三个小故事呢?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1、掌握生字词。

2、给课文分段,弄清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指导读准“允”“yǔn”不念“rǔn”;要与“充”区别。

指导书写“廉”“广”部,剩10画,不是8画。

2、课后第4题的词,理解带点的词。

3、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

4、提问分段(按故事分三大段)。

四、学习第一段:完璧归赵

1、齐读第一节,思考:

这节与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静。三个故事都是在这样的历史背静下发生的。)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

赵国处在秦齐两大国之间,因此军事、外交方面的措施,关系国家兴旺的重大意义。

2、指名读2、3节,解释“和氏璧”:

思考回答:赵王接到信为什么非常着急?

3、齐读4、5节:

蔺相如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6节。

4、蔺相如是怎样造成秦国理屈,完璧归赵的?

⑴出示挂图,学生自渎8、9节,把画中蔺相如的动作词打点;

⑵指名口述过程。

⑶这表明蔺相如有怎样的精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5、结果怎样?齐读第10节:

(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大夫:官职,分上、中、下三等,上大夫为最高一级的大夫。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4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讲述了这将相之间从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三个生动的故事,文末的“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既照应了题目,又暗点了中心。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4、帮助学生认识“璧、廉、颇、缶”;会写“赵、壁、骗、怯、廉、颇、辞、缶、卿、削”;理解“胆怯、推辞、侮辱、击缶、上卿、大夫、削弱、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

5、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小剧本,并尝试进行排练表演。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难点:

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教学时间:第周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璧、廉、颇、缶”;会写“赵、壁、骗、怯、廉、颇、辞、缶、卿、削”;理解“胆怯、推辞、侮辱、击缶、上卿、大夫、削弱、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

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根据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

(1)“将”“相”各指文中的谁?

(2)“和”是什么意思?

(3)课文围绕“和”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故事?有几个小故事,各在哪些段落?

二、带着问题,初读全文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2.全班交流:

(1)“将”指廉颇,“相”蔺相如;

(2)课文写了三个小故事。

①1-10自然段讲的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②11-15自然段讲的是“渑池相会”的故事;

③16-18自然段讲的是“负荆请罪”的故事。

3.梳理第二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1.“和”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中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3.“相”“将”各是什么样的人?

4.课文为什么用“将相和”作题目?

三、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

2.标注自己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

3.运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4.全班共同学习

(1)“颇”读pō,不读pó;

(2)书写“璧”时,注意下面是“玉”,不是“土”

(3)书写“辞”时,注意它是左右结构,左边的“舌”略窄稍小,右边的“辛”略宽稍大。

(4)胆怯:胆小。

无价之宝:指极珍贵的东西。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负荆请罪:表示认错赔礼。

5.摘抄三个词语

无价之宝理直气壮负荆请罪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4、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小剧本,并尝试进行排练表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一节课整理的问题

二、根据问题细读课文,认识人物形象。

1.学习完璧归赵

(1)默读课文1-10自然段,概括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秦王倚仗强势,要骗宝玉;

经过:蔺相如向赵王献策,并与秦王面对面斗争;

结果:蔺相如派人送宝玉回赵国。

(2)深入阅读,认识人物形象,回答下列问题:

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②带着问题深入阅读

③在什情况下,蔺相如向赵王献策?

理解“战国”“和氏壁”“说愿意拿15个城池换这个宝玉”“为难”。

④蔺相如献策时说了什么,他的态度、想法、心情怎样?

理解“我愿意带着宝玉到秦国去”“如果”“理屈”。

⑤蔺相如怎样把献给秦王的宝玉又拿到手并送回赵国?

“……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他是真撞还是假撞?由此你领悟出什么?

⑥你怎样认识这个故事的结果?取得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课文哪些语句描写突出了蔺相如的精神品质?有感情的朗读。

三、总结第一段的学习方法。

1.默读课文,概括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带着问题细读课文,认识人物形象。

4.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

四、运用学习方法,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1.提出有价值问题。

2.阅读,思考以下问题:

①赵王在什么情况下动身去渑池赴会?

②渑池会见时,蔺相如怎样与秦王针锋相对?

③这个故事的结果是什么?取得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3.引导讨论,着重体会重点词句,明确当时情况;针锋相对;事情结果及原因。

总结:蔺相如进一步发扬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的精神及机智勇敢的品质战胜了秦王;廉颇大力配合,用武力作后盾,双方配合一致。

4.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五、自学第三段。

1、把这一段分成三层,理出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又是怎样和好的,促使他们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蔺相如和廉颇的行动和表现有哪些感人之处?

4、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六、总结。

1、迅速浏览全文,思考:

(1)把三个故事连起来看,前一个故事的结果与后一个故事的起因有什么联系,具体说一说。

(2)从课文中找到三个故事连接、过渡的句子,读读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2、评价人物,着重认识二人的品质。

蔺相如和廉颇各自表现的品质是什么?共有的品质是什么?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3、朗读,欣赏人物的描写。

第三课时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小剧本,并尝试进行排练表演。

板书设计:

将相和

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两个人物: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

廉颇—知过改过主动认错

共有品质:以国家利益为重、维护国家利益

教学反思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学的时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5

设计理念

高年级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从老师那儿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会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设计特色

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课文,突破难点。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看插图投影,学生简要复述第一个故事。

老师表扬并点拔:复述的不错,从中你们知道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吗?

(聪明有胆识。)

2、回顾第一个故事的学法:

幻灯出示学法,学生齐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学习后两个故事: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让学生明确学习方法。)

二、根据学法自主学习新课

分组讨论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性学习精神,小组代表领取讨论提纲,一组重点学习一个故事。)

1、汇报交流第二个故事。

(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第一小组汇报,第二小组认真听并从中学习第二个故事。

⑴渑池之会起因是随之赴约,经过是逼秦王击缶,结果是蔺相如再次立功。

⑵描写蔺相如语言的句子:“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幻灯出示,有感情齐读,让学生体会蔺相如不畏强暴,英勇抗争。)

⑶学生找出蔺相如行动的句子汇报。(体会人物品质,渗透写作知识。)

点拔:从渑池会上我们看出蔺相如既勇敢又机智,战胜秦王,维护赵国尊严。可大家别忽视了一个人──廉将军,他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呢?

(让学生理解文章前后安排的巧妙。)

⑷学生质疑。(通过边学边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⑸欣赏录音,指明朗读第二个故事。(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小结点拔:蔺相如再次立功被封为上卿,这下可引起一个人不高兴啦!他是谁?(廉颇)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2、汇报交流第三个故事:

第二小组汇报,第一小组认真听并学习。

学习方法同第二个故事,根据提纲由学生汇报为主,老师相机引导为辅。(过程略)

3、指名讲述第三个故事:

(让学生理解图文并茂的作用,提高学生欣赏及口语表达能力。)

小结质疑难点:将相由不和到最后的和,从哪个词语看出/(同心协力)原因何在?(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三个故事,渗透爱国思想。)

三、梳理全文,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既联系又独立。)

四、拓展学习文章写作方法

1、理解文中是怎样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特点,表现人物品质。

2、学习写人的方法写一人物。

五、联系实际升华主题

(引导学生从生活学习谈及国家。)

六、课本剧表演第三个故事

(这一环节为了加强学生合作表演能力。事先可排练一下。)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

⑴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⑵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①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②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讨论、交流、点拨: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2、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⑴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⑵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讨论、交流、点拨:

①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②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③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

出示课件,阅读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B、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C、“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从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3、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⑴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⑵出示课件,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

(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⑶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⑷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⑸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总结、扩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四、课堂练习

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7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细细品味这番话,不难发现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强调的是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逐步领悟、掌握自主学习、积累、感悟、运用语文的能力,能够个性鲜明地学习语文。本课时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知人物(蔺相如)形象,进而抓住重点句深入剖析人物特点,当学生对蔺相如有了深入感知后,通过演一演这个环节,让学生把内化的语言进行重组和表达,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表演可以使学生的个性,才华,以表演的方式得到发挥,既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并且能实现知情的同步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放点让学生从人物的言行感知人物特点并能读出对文本的理解,表演环节主要评价学生的语气是否抓住了人物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完璧归赵”的故事,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能说出“理直气壮”等词的意思。

2、学会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特点的读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蔺相如的特点,并能有感情的朗读几个重点句子。

3、深刻领会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得斗争精神,能通过角色扮演表达出对人物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感悟人物特点,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能较好地表演。

教学准备

学生:对战国作适当了解。

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预设

一、复习导入,引领学生走进战国时代

1、复习:

课文写了哪几个故事?这几个故事发生在我国历史上的什么时候?(战国)距今已有2200多年。

2、教师导语:

战国时候,七国鼎立,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正巧,那时的齐国国王得到了一块价值连城的宝贝──和氏璧。秦王知道了,他也非常想要这块和氏璧,于是就发生了这样一个传奇故事。板书:完璧归赵。

二、研读“完璧归赵”,感受蔺相如的人物特点

1、读课文第一段,感悟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尝试用简短的话来概括对蔺相如的认识,如“机智勇敢”。

要求:用短语概括人物特点,并划出重点句,写好自学批注。

2、头脑风暴式反馈:

指名说说蔺相如的人物特点,教师板书:机智勇敢、临危不惧、忠君爱国、胆识过人……

3、重点句解析:

抓住最令你有感触的句子来说说你的理解。要求先读句子,然后谈你的理解,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好重点句、重点词,能在语气和语速上作适当的处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理解。

⑴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个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个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教学预设: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蔺相如和大臣的不同主意,感受蔺相如胆识过人,忠君爱国的情操。

⑵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教学预设:引导学生体会当时蔺相如取回和氏璧的巧妙办法,让学生开拓思路,想像有没有更加好的办法,从而进一步认识蔺相如的聪明才智。

⑶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教学预设:抓住重点词“理直气壮”“撞碎”等词,感悟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进而感受蔺相如的足智多谋和识人心(知道秦王的贪心)。

⑷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个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教学预设:从缓兵之计到暗度陈仓,引导学生揣摩蔺相如为何要让手下人连夜带璧回国?进一步感受蔺相如的机智。

三、情景再现,激发兴趣;角色扮演,复述故事

1、设计一:观赏“完璧归赵”的动画片,尝试给动画配音,要求注意说话的语气。

训练过程:

⑴看“完璧归赵”动画。

⑵人物对话练习,注意表达的语气。

⑶指名给动画配音,评价配音的语气。

2、设计二:角色扮演,复述课文:

训练过程:

⑴指名说说复述的具体要求,教师作适当指导。

⑵准备复述,学生自由说。

⑶检查性反馈复述:指名复述,指名评价复述质量。

四、总结提升,拓展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历史的兴趣

1、读了“完璧归赵”,你有什么收获?可从蔺相如说,从自己说,从中心说。

2、推荐课外读物,激发对历史的阅读兴趣:

师: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到图书馆借阅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网学习更多关于战国时期的故事,更加深刻地了解课文所处的时代。

板书设计

将相和

机智勇敢

胆识过人

蔺相如识人心……

临危不惧

忠君爱国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8

说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临危受命,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面对秦王,他审时度势,机智勇敢地与秦王周旋,最终不辱使命,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之会”上,秦王令赵王鼓瑟欲辱赵王,被蔺相如识破,不惜以死相拼,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国家尊严。归国后,赵王拜蔺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心里失衡,欲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导致了将相之间的不和。蔺相如无病请假、路遇躲避,他“为了赵国利益”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精神最终感动了廉颇。廉颇“负荆请罪”,将相重归于好。

细品全文,文章篇幅虽长,但巧妙的运用过渡句来承上启下,将三个小故事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得整篇文章脉络清晰,指向明确。文中着力描绘了人物的言行,刻画出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廉颇知错能改的人物形象,讴歌了他们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纵观全文,蔺相如“完璧归赵”,不辱使命,在“渑池之会”为捍卫国家尊严不惜以死相拼,面对廉颇的羞辱而忍辱负重以及后来廉颇的“负荆请罪”,这些“豪举”的产生都源于“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这一思想基础。古人云“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将相和》这个故事无疑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

说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初步认识过渡句,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是本课在教法上的一大特色,也是对“长文”进行“短教”的理想方法。为了避免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教成“绝对孤立”,我将视觉拨向课题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将矛盾的焦点聚焦到蔺相如的“嘴”上。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采用“读议结合、读演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步步为营,逐层推进。在读中展开对话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力求把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定格在学生眼前,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思想植根于学生心中。

2、学法:

读议“完璧归赵”──读演“渑池之会”──读写“负荆请罪”

说教法

下面主要说说“完璧归赵”的教学过程:

板块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1、(板书课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2、既然是“和好”,说明将相以前有过“不和”,他们为什么不和了呢?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⑴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⑵指导朗读:

读书要读得“声情并茂”,老师教大家一个方法:边读边揣摩廉颇当时的心理,想象他说话时的表情,动作,这样自然而然就读得“声情并茂”了。想不想试试?

⑶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3、找到将相矛盾的焦点了吗?(师生讨论交流)

4、小结:

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没什么真本事。竟然爬到他头上去了,心里就不平衡,不服气。那么蔺相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嘴到底厉害不厉害?官到底该不该升?这就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板书:

嘴厉害?官升?

设计意图:由课题入手,有“和”必有“不和”。引导学生直接切入到课文第十六自然段廉颇的语言,在感情朗读中理清将相矛盾的焦点,形成探究主题──蔺相如的“嘴”到底厉害不厉害?官到底该不该升?“牵一发而动全身”,力求收到“提纲挈领,百毛皆顺”之功效。

板块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1、我们先来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话时表现的两个词语,做上记号。

⑴生自由读文。

⑵请两位同学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理直气壮大大方方)

2、指名读“理直气壮”,理解词意,指导读出词语的味道来。

3、引读: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4、蔺相如的理“直”在哪里?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是基础。此处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替蔺相如摆理。理摆透了,气才能壮。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为下面的感情朗读以及对话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5、导读:

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有理有据,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6、讨论交流:

蔺相如真的撞吗?

(引导:秦王对和氏璧是爱不释手,蔺相如已看在眼里。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

7、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谁能读出来?

(生读书后交流,师相机引导:“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

8、过渡:

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师指板书“大大方方”,生齐读。)

9、引读: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10、讨论交流:

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

11、导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

(生齐读“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12、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13、小结:

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厉害不厉害?

(擦去黑板上“厉害”后的“?”,改为“!”)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教学由“理直气壮”和“大大方方”这两个关键词语入手,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既避免了传统阅读教学逐段讲解的弊端,又增加了学生思维的跨度。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的同时,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丰满起来。

板块三:回归课文开头,提升人物精神:

1、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⑴指名读后自由读。

⑵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导朗读)

2、总结提升: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不辱使命。(板书:不辱使命。)

3、同学们,如果你是赵王,面对这样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才,要不要给他升官?

(师擦去黑板上“升”后的“?”,改为“!”)

设计意图:“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这一问题将学生引入到同文本的更深层次的对话之中。在指导学生读悟的过程中,将一个“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大智大勇、不辱使命的蔺相如立在学生面前。

说板书设计

将(廉颇)负荆请罪

→不和→和

相(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板书设计揭示课文的主要内容,展现文章脉络和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简洁明晰。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9

《将相和》一文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著名历史文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传》改写的。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蔺相如在秦赵两国的矛盾冲突中,为赵国立下的汗马功劳,以及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过程,赞扬了蔺相如和廉颇的高尚品质,说明了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将相之间要加强团结的道理。本文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纵横交错的矛盾冲突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但是本文篇幅较长,为了不中断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完整地体现作者精妙的艺术构思,我把全文三个故事的读议安排在一节课之中,体现了长文短讲。

根据大纲和教材训练重点的要求,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的:学习从课文中找到依据评价人物,并有自己的看法;通过学习,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这节课为了完成前教学目的,我对教学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直扑主题,组织教学

《将相和》在第一课时已经初读了,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第二课时一开始,我就直扑主题,整体感知,激发读书兴趣:

1、读课题,回忆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几个小故事?

2、初读课文后,将、相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是通过什么感悟到的?

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引到引到对两位人物的评价上。再抓住“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体会,自然导入第一部分的学习,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习带上了问题,有了明确的目的性。然后再通过对第一部分的读、议,把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尊严,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树立起来。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将相和》写了三个小故事,每个故事又都有自己的起因、经过。如果不分主次,从头道来,不仅浪费时间,也不符合学习规律。所以,我采取了抓主要章节重点读议,回顾、照应、牵动全篇的教学结构和方法。三个故事比较,第三个故事是主要的,它既体现了题意,又是全文故事发展的高潮。我把它做为重点读议的内容,在学习了前两个故事后,继续用学习前两个故事的方法,力争把这个故事读深议透。在这一段中,我注意了在比较中分析人物形象,抓住蔺相如与廉颇言行的比较,廉颇前后不同言行的比较。而这三种比较又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启发学生从人物言行中发现比较的对象,获得比较的内容和材料。然后我引导学生看图想象:当廉颇得知蔺相如的一番话后,是如何想的?如何说的?有时如何做得?学生们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的知识发挥想象,说的头头是道。这样不仅在比较中更鲜明地突出人物形象,而且通过回顾照应使学生领悟到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前两个故事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和铺垫。读议时只抓住最能突出人物品质的字词句,其它内容留给学生自己解决,并在第一个故事学完之后,总结了学习的方法,然后请学生按照此方法继续学习第二、三个故事。很好的体现了教方法、留余地的精神。前两个故事,无论是结构还是情节,都有相似之处,两相对比,又处理为前者详,后者略。在读议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然后把自己想象到的和感悟到的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这样就体现了由读到感悟到想象画面再倒读的过程,也就是由文字到画面再到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内化的过程。学习第二部分时,可以使用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既突出了重点,又体现了有扶有放的原则,培养了学生读书的能力。

三、始终突出一个训练重点

这篇课文的训练重点是:抓住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在读议第一部分开始,我就明确提出训练重点和要求,抓住蔺相如的言行,理解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并贯穿读议始终。在学习第二部分时,又提出按照第一部分的学习方法学习,再次强调训练重点。读议第三段时又提出“要想知道将相为什么和好,还要在他们的言行中找答案。在总结全文时,先总结人物品质,然后提出“这些品质课文中并没有直接写出来,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总结这一课的主要写作方法——抓住人物言行。为了巩固训练重点,我还在第三课时安排学生读“负荆请罪”一节,并将这一部分进行了创造性的复述。要求学生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的品质。

四、精心设计思考题

1、一个问题贯穿始终,意在理清思路,弄清三个故事间的内在联系,突破教材难点。比如,“蔺相如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一题,就需要学生回到到完璧归赵、渑池会见中蔺相如的表现;又如“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一题,又要求学生回顾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明确三个独立的故事是围绕一个中心写的。

2、覆盖性问题,意在读懂一点举一反三:

比如,第三课时中,我问学生,弄清蔺相如抓住秦王以地换璧,揭穿秦王的骗局取得斗争的主动权之后,“蔺相如在什么场合还提到以城换璧的事”,使学生领悟到蔺相如的斗争策略。这样的问题,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2、对比性问题,意在突出人物品质:

读议“负荆请罪”一节时,我提出“廉颇当初对蔺相如的态度很不服气,后来为什么又觉得很不应该?”通过比较,廉颇坦率的性格,为了国家的利益知错就改的形象更加鲜明了。

4、深究性问题,意在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有些问题表面看上去很简单,但一深究就会发现还有很深的含义。比如“负荆请罪”一节中,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廉颇知错就改,他为什么把认错说成是请罪?“突出了廉颇对自己错误的认识是十分深刻的,只有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才能有这样深刻的认识,突出了廉颇的形象,深化了中心思想。

以上就是《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及反思2000字精选》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反思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