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范本精选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范本

发表时间:2023-04-14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范本精选。

教师的伟大,大如泰山。提前准备教案是很多老师的习惯。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你有比较好的教案模板么?栏目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范本,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范本 篇1

印象中分数基本性质就是通过相等的式子比较得出规律,加强练习得到巩固,加深学生印象,想不出怎样引出课题更好。今天两位老师都通过学生办板报的页面大小比较,使学生产生争议,激起学生的好奇来引入正题,在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直观得出几个数相同,在这个过程中两个老师操作的不尽相同,尤其是李素蕊老师在展示学生制作的图时,展示了不同的制图效果,老师并能在展示的过程中很自信的选出自己想要的一系列图贴在黑板上,课下给老师交流时知道李老师是在课堂巡视时对学生的操作做到了心中有数,说明老师在反馈时,选择是有目的的,找到所需的来进行展示,而不是无目的的点将,这也提醒了我,今后教学设计要更有计划性,不同的还有李素蕊老师还采用了课本上第二个做一做,两组等式学生同时分析是有些复杂,明显学生的思路不太清晰了,元博老师提得好,第一个可以作为推导,第二个作为验证,这样会更好,两个情境能得到很好的应用。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范本 篇2

“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分数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约分、通分的依据,对于以后学习比的基本性质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这节课我大胆利用“猜想和验证”方法,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得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主要的是数学学习的方法,

从而激励学生进一步地主动学习,产生我会学的成就感,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进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并解决在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必须的基本素质。学生已掌握了商不变的性质之后,并在已有应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1、通过商不变的性质、除法与分数的关系的复习,帮助学生意识到商不变的变规律与新知识的联系,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

2、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科学验证。

在学生大胆猜想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揭示猜想内容,并对学生的猜想提出质疑,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在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验证性质时,通过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自行选择用以探究的学习材料和参与研究的学习伙伴,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思维特性,在具有较为宽泛的时空的自主探索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猜想结论的正确性,突现出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特性。每一步教学,都强调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让学生在多层练习中巩固深化。

在练习的设计上,力求紧扣重点,做到新颖、多样、层次分明,有坡度。填空题第1、2题是基本练习,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并全面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第3、4题是在第1、2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第4题是开放题,加深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不仅能照顾到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而且有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反思教学的主要过程,觉得在让学生用各种方法验证结论的正确性的时候,拓展得不够,要放开手让学生寻找多种途径去验证。因为数学教学并不是要求教师教给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范本 篇3

一、概念课的语言一定要到位,重点一定要突出。比如这节课,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课上,我的表述过于罗嗦,对于后半句“分数的大小不变”,突出的不够,、;为什么是“0除外”,没有让更多的孩子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可能造成孩子对“0除外”理解不够深刻。再比如,在让孩子用正方形纸折出1/2后,我让孩子通过折找出与1/2相等的分数,并用等式表示出来,由于表述地不够清楚,孩子用等式表示时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

二、备课不够充分。对于教案,我不熟;对于课上发生的种种问题,备课时并没有作深刻的思考,导致课上面对孩子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不能因势利导,作出有利于孩子掌握知识的合理指导。对教材不能很好把握,吃不透教材的用意。

尽管课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从孩子作业情况来看,似乎还行,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老师的课上的算不上优课,孩子却能掌握好知识?我觉得这与我让孩子长期坚持提前预习、并尝试练习有关。

课已上完,收获这些,也算不错,以后教学,再接再厉吧!

扩展阅读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通用版汇总


教师的课堂语言一定要科学并规范,教案就是老师引导学子学习的工具。教案要完成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写好一份教案的前提是什么呢?你不妨看看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通用版,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1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商不变的性质之后,并在已有应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分数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约分,通分的依据,对于以后学习比的基本性质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大胆利用“猜想和验证”方法,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得到不仅是数学知识,更主要的是数学学习的方法,从而激励学生进一步地主动学习,产生我会学的成就感。对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一、迁移引入,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正迁移,所以我在开课伊始板书:“2÷3”,然后故作神秘地说“我能变出一个和它的商一样的除法算式,你能吗?”学生纷纷举起了手,变出了一个又一个除法算式。“它还能变。”根据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将这个除法算式写成分数形式,“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我们可以把一个除法算式变成很多除法算式,那一个分数能不能也变出很多分数呢?”帮助学生意识到商不变规律与新知识的学习具有定的联系,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经历由“猜测——动手操作验证——得出规律”的探究过程。

在本课的学习中,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之经历学习探究的全过程。我创设了探索场景,让学生首先猜测分数是否也有与除法同样的性质。接着充分利用直观手段,设计了折纸涂色的操作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来发现三个分数之间的相等关系,接着引导学生一起探索这三个分数之间存在的规律,从而把具体的知识条理化,使学生获得具体真切的感受,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分数大小相等的算理。归纳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当总结出规律后找出规律中的关键词“同时”、“相同的数”,再提出为什么这里的相同的数不能为零,并通过商不变性质的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全面理解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关注学生的多种思维方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解决问题的过程,体现了对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先进行基本练习,深化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认识,通过应用拓展,使学生加深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如游戏:老师写一个分数,你能写出和老师相等的分数?你能写几个?写的完吗?在写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题2/7的分母加上14,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应该加上多少。此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辨析“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此话的真伪,而且能促使学生更加灵活地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在教学中,学生不仅想到2/7=[2+()]/(7+14)=6/21,所以6—2=4的方法,还有部分学生提出更简洁的方法。思路如下:分母加上14,就表示分母增加了7的2倍,扩大到原来的3倍。同理,分子也必须同时增加2倍才能使分子扩大到原来的3倍,从而保持分数值不变,所以分子应该增加2*2=4。创新思维的火花在学生中闪现,体现出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灵活、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本节课出现的问题也很多,如在进行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规律的沟通联系时,只是对照两句性质进行,没有举出具体的例子。如果能让学生多举一些例子,归纳方法从“特殊”到“一般”推进从而得出结论,就使得结论的得来更科学。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2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商不变的性质之后,并在已有应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分数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约分,通分的依据,对于以后学习比的基本性质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课。

这节课我大胆利用““猜想——验证——反思””的教学方法,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得到不仅是数学知识,更主要的是数学学习的方法,从而激励学生进一步地主动学习,产生我会学的成就感。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进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并解决在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鉴于以上思考,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放手让学生操作、观察、比较,验证自己的猜想。课前老师给每位学生发了一个大小相等的圆,但圆被平均分的份数不相同,有2份、3份、4份、5份、6份、7份、8份、9份、12份、16份。要求学生自己任意图上颜色,并用分数表示,然后通过“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不同,但实际表示的大小却是一样的,进而让学生初步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接着让学生通过举例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练习题的设计注意了典型性、多样性、深刻性、灵活性。归纳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先进行基本练习,深化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认识。学完例2以后,马上结合知识点进行反馈练习,加深对这个过程的理解。在学完整个新知以后,在进行综合练习,巩固提高。通过应用拓展,使学生加深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0除外的环节设计是本节课的亮点,在学生根据三个分数归纳出分数的基不性质后,缺少0除外这个难点,我设计了判断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0,让学生通过练习,马上想到0不能做除数,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引出: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必须0除外。突破难点。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3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力图让学生在开放、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参与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天生具有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而这些特征往往是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导火线。在本案例中,通过创设猫妈妈分绳子的教学情景,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急于要帮小红猫排疑解惑,促使学生动脑想,动手操作,达到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目的。

二、营造氛围,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注重问题的探索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知识。在案例中,通过猫妈妈分绳子,小花猫说猫妈妈偏心眼。这时让学生来当裁判,你认为小花猫的话对不对,你准备怎样来着手研究它?这时学生的好胜心被激活了,有的迫不及待的说,有的一声不吭地动手实验着,后来通过学生的实验有力地证实了小花猫的话是错的。就这样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贯穿于故事情节中,使学生随着情节的推进一步步探究知识的生成过程,学得趣味盎然,意犹未尽。

三、轻松练习,发展能力。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为了有效地防止学生在课堂教学后期产生注意力分散,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练习设计方面,尽量给枯燥的练习赋予丰富多彩的形式,一方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知识,同时也应注重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与开放性。在本案例中设计了:①有探究结束后的数学诊所,②有新课中的尝试性练习,③更有智力大挑战部分的必答题、抢答题、竞赛题以及游戏活动。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相互督促、相互补充、相互竞争,较好地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结合起来,尤其是获得优胜组的那些同学个个脸上洋溢出胜利的喜悦,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总之,在设计教案时要为学生提供充分自主探求的空间,把探索、发现知识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数学课堂教学成为焕发小学生生命活动的殿堂!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4

分数基本性质这节课的教学,我让学生在故事中感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分数基本性质教学反思。在数学课上讲故事,对孩子来说,无疑是新鲜有趣的。不仅如此,还能从中发现数学问题,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这样的设计真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展开了学习。课堂的故事导入就是引导学生以数学的视角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本节课教学是让学生在感悟中自主探索。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它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感受,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在学生通过听故事看图片,感受到三个分数相等后,让学生猜想这三个分数是否真的相等,并联想学过的知识或借助学具,怎样证明你的联想是正确的。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证明这三个分数也是相等的,体现了学生思维恶的广度,这种设计克服了学生思维的惰性,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课堂给学生多设计这样的开放性的问题,多给学生开展一些探索性的活动,相信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会有不同的发展。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5

一课是本册教材第六单元的一个内容。这部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进一步学习约分、通分的基础。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计算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大小不变规律我觉得非常的重要。

本节课,我认为探索分数大小不变的规律是难点,运用这个规律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是重点。那么在课堂中如何来体现这两方面,首先我以故事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老和尚给三个小和尚分饼的故事,结果看似不公,实则相同,让学生做裁判评一评,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必然提高,等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学生就明白了。这样,不仅使教学结构更加完整,前后呼应,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理解和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整堂课我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课堂气氛非常的活跃,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十分浓厚。在巩固提高环节,我课前就设计好了题型变化的练习题。注意到了练习题难度的层次性,这样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总体来说,本节课突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归纳和理解,学生能较好地理解性质中的关键词“同时”、“相同的数”和“0除外”,对分子分母的变化特点能抓住关键,发现变化的规律。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6

教材分析

《分数基本性质》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内容。是在三年级下册已经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真假分数,分数基本性质,约分通分、比大小等知识,为后续学习分数与小数互化、分数乘除法四则混合运算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了真假分数,掌握了分数与除数的关系及商不变性质,再来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分数的分子分母变了,分数的大小却不变。学生在这种“变”与“不变”中发现规律,掌握新知识。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会用分数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中猜想

1、这几天的学习我们一直在和分数打交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分数和除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那我们今天的学习就从一道除法算式开始。出示除法算式2÷5,请学生不计算说出与它结果相等的不同的除法算式。(教师选几组板书)并请学生说说是根据什么写的。(商不变的性质)引导学生回忆商不变的性质。学生回答后出示: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2、引导学生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再把除法算式写成分数。

3、提出猜想:既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么紧密,除法有商不变的规律,那分数是否也会有这样的规律,用语言又该怎样表述呢?

二、探究中验证

1、 有了猜想我们就要验证。请同学们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折好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纸,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分别是1/2、2/4、4/8)

2、观察比较1/2、2/4、4/8所表示的面积大小怎样,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3、思考:既然分数的大小没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是不是按我们猜想的规律那样变化的呢?

4、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请你和同桌同学说说1/2、2/4、4/8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

5、学生汇报讨论情况。(教师启发点拨并结合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思维示意图)

6、教师运用课件演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化规律再次验证猜想,加深学生的感知与发现。

7、质疑:请同学们看书,书中的表述和我们猜想的表述一样吗?哪不一样?(点拨倍数与数的区别)

课件出示三组式子请同学判断是否正确,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要0除外。

三、巩固运用

1、 认识了分数的这一规律,你能运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吗?

填空:2/6=( )/( )、 3 /4=( )/8=9/( ) 、7/10=14/()=()/30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交流有什么好办法填的又快又准?

2、 把分母不同的分数化成指定分母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思考并交流:当我们把两个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之后,我们就可以把这两个分数( )。(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分数基本性质的作用)

3、 解决实际问题。

4、 先想想,再说说。

(1)、把3/8的分母扩大4倍,分子( ),分数的大小不变?

(2)、把12/16的分子除以4,分母( ),分数的大小不变?

(3)、把2/5的分子加上6,分母加上( ),分数的大小不变?

(第三小题让学生先猜想再验证,从中发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一个数,分数的大小改变。减去同理)

5、 总结:经过联系我们可以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我们的这一猜想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及性质。

四、总结中评价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7

一、学生在故事情景中大胆猜想。

通过创设故事情景,让学生猜测一组三个分数的大小关系,为自主探究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做必要的铺垫,同时又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科学验证。

在学生大胆猜想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揭示猜想内容,并对学生的猜想提出质疑,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在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验证性质时,通过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自行选择用以探究的学习材料和参与研究的学习伙伴,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思维特性,在具有较为宽泛的时空的自主探索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猜想结论的正确性。

整个教学过程“猜想—验证—完善”为主线,每一步教学,都强调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三、让学生在分层练习中巩固深化。

在练习的设计上,力求紧扣重点,做到新颖、多样、层次分明、有坡度。基本练习,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并全面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后面的巩固提高能够加深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反思教学的主要过程,觉得让学生用各种方法验证结论的正确性的时候,拓展得不够,要放开手让学生寻找多种途径去验证,而不能局限于老师提供的几种方法。因为教学数学并不是要求教师教给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8

《分数的.基本性质》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商不变的性质之后,并在已有应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分数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约分,通分的依据,对于以后学习比的基本性质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大胆利用猜想和验证方法,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得到不仅是数学知识,更主要的是数学学习的方法,从而激励学生进一步地主动学习,产生我会学的成就感。对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一、迁移引入,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正迁移,所以我在复习环节时出示:124=3 12040=3 1200400=3,问:观察这三道算式,你回忆起以前学过的什么规律?根据除法和分数的关系,猜猜看分数也有这样的规律吗?帮助学生意识到商不变规律与新知识的学习具有定的联系,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用故事情景引入,增强解决问题的现实性。

教学一开始,就以一段故事《三个和尚分饼》引入课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运用了猜测和情景引入等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对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把抽象的分数基本性质具体化了。然后,我抓住分数基本性质的本质属性,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来发现三个分数之间的相等关系,接着引导学生一起探索这三个分数之间存在的规律,从而把具体的知识条理化,归纳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当总结出规律后再提出为什么这里的相同数不能为零,并通过商不变性质的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全面理解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关注学生的多种思维方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解决问题的过程,体现了对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先进行基本练习,深化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认识,通过应用拓展,使学生加深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如游戏:老师写一个分数,你能写出和老师相等的分数?你能写几个?写的完吗?在写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1/a=7/b(a和b是不为0的自然数),当a=1、2、3、4的时候,b分别=?a和b为什么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呢?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出现的问题也很多,如在进行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规律的沟通联系时,只是对照两句性质进行,没有举出具体的例子,如果能有把这两个规律之间的转化采用举例、填空的形式,能给学生以直观的体验,胜过用语言的描述。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9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把教师的教变成学生的学,必须深入研究学法,建立探究式的学习模式。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观察、讨论、合作、探究学习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设计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学法的设计,从大胆猜想、实验感知、观察讨论到概括总结,完全是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而设计的。具体表现在:

1、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大胆猜想。

通过创设“猴王分饼”的故事,让学生猜测一组三个分数的大小关系,为自主探索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必要的铺垫,同时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科学验证。

在学生大胆猜想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揭示猜想内容,并对学生的猜想提出质疑,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在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验证性质时,通过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自行选择用以探究的学习材料和参与研究的学习伙伴,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思维特性,在具有较为宽泛的时空的自主探索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猜想结论的正确性,突现出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特性。整个教学过程以“猜想——验证——完善”为主线,每一步教学,都强调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让学生在分层练习中巩固深化。

在练习的设计上,力求紧扣重点,做到新颖、多样、层次分明,有坡度。第1、2题是基本练习,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并全面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第3题是在第1、2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第4题通过游戏,加深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不仅能照顾到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而且有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反思教学的主要过程,觉得在让学生用各种方法验证结论的正确性的时候,拓展得不够,要放开手让学生寻找多种途径去验证,而不能局限于老师提供的几种方法。因为数学教学并不是要求教师教给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10

数学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抽象性。我们的教学就应善于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从而较好地全面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开课以《三个儿子分田地》这一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接着让学生猜测:这个过路人给三个儿子说了些什么?(他们会停止争吵呢?)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对新知识的探究。把抽象的分数基本性质具体化了。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同一个单位“1”分别表示三个分数1/3、2/6、3/9,并将表示的份数分别涂上喜欢的颜色,观察涂颜色的部分,你有什么新发现?(学生不难发现:涂颜色的部分一样大,也就是三个分数相等。)接着,引导学生从分数的意义入手,对三个分数,从不同方位进行观察,从乘、除以两方面分析,使学生从变中看到不变,在怎样的变化中得出不变,从而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具体的知识条理化,归纳得出规律,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然后,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举例。

再回到开课的故事,学生自然而然就知道了。当学生总结出规律后再提出为什么这里的“相同数”不能为零。使学生全面理解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在教学中注重了关注学生的多种思维方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解决问题的过程,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课程理念;也体现了对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反思800字集锦


88教案网编辑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反思,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许多老师在上课前都需要设计好教案。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可以依托于教案的设定。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反思 篇1

本节课,我根据分数基本性质的规律性,认为在这节课学生发现探索规律的过程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更有利于学生本事和方法的培养;并且,学生经过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学生自我经历的、真正属于他自我的知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供给充分的学生空间,让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学习任务。这远比做很多习题理解得更深刻,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更侧重于对过程性目标的落实。其次,练习设计形式多样,有梯度。并且采用学生喜欢的游戏环节,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又利用不一样层次的练习及时巩固新的知识,完善知识,提升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本事。让不一样程度的学生都得到训练,以灵活、开放的练习拓展学生的思维。

课堂上还存在不足:由于课堂上侧重了学生探究的过程,另外,在引导学生完整汇报所发现的规律上,花了较多的时间,所以,造成还有一关扩展的习题不能进行。还有,在进行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规律的沟通联系时,只是对照两句性质进行,没有举出具体的例子。如果能有把这两个规律之间的转化采用举例、填空的形式,能给学生以直观的体验。胜过用语言的描述。在最终动脑筋出教室环节,场面有点乱。应当让学生分开进行就好了。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反思 篇2

1、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基础出发进行教学。透过商不变的规律、除法与分数的关系的复习,帮忙学生意识到商不变规律与新知识的学习具有定的联系,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2、用故事情景引入,增强解决问题的现实性。采用学生自己亲自观察、操作,再分析怎样做的方式,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3、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先进行基本练习,深化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认识,透过应用拓展,使学生加深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

运用情景引入和猜测的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透过观察、比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来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了成功体验。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反思 篇3

数学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抽象性。我们的教学就应善于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从而较好地全面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开课以《三个儿子分田地》这一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接着让学生猜测:这个过路人给三个儿子说了些什么?(他们会停止争吵呢?)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对新知识的探究。把抽象的分数基本性质具体化了。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同一个单位“1”分别表示三个分数1/3、2/6、3/9,并将表示的份数分别涂上喜欢的颜色,观察涂颜色的部分,你有什么新发现?(学生不难发现:涂颜色的部分一样大,也就是三个分数相等。)接着,引导学生从分数的意义入手,对三个分数,从不同方位进行观察,从乘、除以两方面分析,使学生从变中看到不变,在怎样的变化中得出不变,从而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具体的知识条理化,归纳得出规律,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然后,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举例。

再回到开课的故事,学生自然而然就知道了。当学生总结出规律后再提出为什么这里的“相同数”不能为零。使学生全面理解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在教学中注重了关注学生的多种思维方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解决问题的过程,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课程理念;也体现了对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反思 篇4

教材分析

《分数基本性质》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内容。是在三年级下册已经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真假分数,分数基本性质,约分通分、比大小等知识,为后续学习分数与小数互化、分数乘除法四则混合运算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了真假分数,掌握了分数与除数的关系及商不变性质,再来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分数的分子分母变了,分数的大小却不变。学生在这种“变”与“不变”中发现规律,掌握新知识。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会用分数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中猜想

1、这几天的学习我们一直在和分数打交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分数和除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那我们今天的学习就从一道除法算式开始。出示除法算式2÷5,请学生不计算说出与它结果相等的不同的除法算式。(教师选几组板书)并请学生说说是根据什么写的。(商不变的性质)引导学生回忆商不变的性质。学生回答后出示: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2、引导学生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再把除法算式写成分数。

3、提出猜想:既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么紧密,除法有商不变的规律,那分数是否也会有这样的规律,用语言又该怎样表述呢?

二、探究中验证

1、 有了猜想我们就要验证。请同学们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折好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纸,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分别是1/2、2/4、4/8)

2、观察比较1/2、2/4、4/8所表示的面积大小怎样,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3、思考:既然分数的大小没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是不是按我们猜想的规律那样变化的呢?

4、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请你和同桌同学说说1/2、2/4、4/8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

5、学生汇报讨论情况。(教师启发点拨并结合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思维示意图)

6、教师运用课件演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化规律再次验证猜想,加深学生的感知与发现。

7、质疑:请同学们看书,书中的表述和我们猜想的表述一样吗?哪不一样?(点拨倍数与数的区别)

课件出示三组式子请同学判断是否正确,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要0除外。

三、巩固运用

1、 认识了分数的这一规律,你能运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吗?

填空:2/6=( )/( )、 3 /4=( )/8=9/( ) 、7/10=14/()=()/30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交流有什么好办法填的又快又准?

2、 把分母不同的分数化成指定分母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思考并交流:当我们把两个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之后,我们就可以把这两个分数( )。(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分数基本性质的作用)

3、 解决实际问题。

4、 先想想,再说说。

(1)、把3/8的分母扩大4倍,分子( ),分数的大小不变?

(2)、把12/16的分子除以4,分母( ),分数的大小不变?

(3)、把2/5的分子加上6,分母加上( ),分数的大小不变?

(第三小题让学生先猜想再验证,从中发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一个数,分数的大小改变。减去同理)

5、 总结:经过联系我们可以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我们的这一猜想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及性质。

四、总结中评价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反思 篇5

1.教学的预设与应变

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用猜想验证反思的方式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学生在大问题背景下的一种研究性学习,不仅仅对学生提出了挑战,并且对教师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为学生有了更大的思考空间,学习方式是开放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多元的,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提高教学的预设潜力。同时,学生探究的过程曲曲折折,不一样的学生会遇到不一样的磕磕碰碰,暴露出不一样的问题,甚至许多问题教师都难以预料,这些又对教师临场应变、驾驭课堂的潜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以人为本,根据学生不一样状况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式。譬如,这节课提出猜想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它确定了研究的方向。可是如前所述,如果有些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提不出猜想,怎样办?教师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启发学生。相反,如果学生十分活跃,出现的猜想很多,无法在一节课中一一验证,怎样办?教师可先让学生选取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猜想进行验证,学会了方法后,再分组各自选取自我喜欢的猜想验证,最终全班交流,提高了时效性。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做思维的先行者,不怕走弯路,不怕出问题,因为学生有了问题才更有探索的价值。如果教师善于抓住学生暴露的真实问题,恰当的组织交流和

讨论,将使

之成为教学的最佳资源。

2.目标的全面与侧重

也许,有教师会问:如果学生花在探究的时间多了,练习的时间少了,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否到达?是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是新课标提出的三位一体的目标,都很重要,教师务必努力实现三个目标的和谐统一,但具体到每节课还是能够根据资料的个性有所侧重。譬如,本节课,我根据分数基本性质的规律性,侧重于过程性目标的落实。因为我认为在这节课学生发现探索的过程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更有利于学生潜力和方法的培养;并且,学生透过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学生自我经历的、真正属于他自我的知识,这远比做超多习题理解得更深刻,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简短800字6篇


一名优秀的教师会将负责的工作从头贯穿至尾,随着教育不断发展,教案的使用也愈发频繁。教师可通过教案研究如何更浅显易懂的讲通知识点,我猜您正在寻找教案的范本吧?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简短"这样的内容,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简短(篇1)

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学生已经学习有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的变化规律等知识来做基础。同时,这节课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约分、通分的基础,而约分和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大小不变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难点是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1、情境引入,明晰目标。

我首先创设了一个唐僧给猪八戒和沙僧分西瓜的情境,(猪八戒分得它的1/2,沙僧分得它的2/4,结果猪八戒不同意吵了起来,这时,聪明的孙悟空听到了哈哈大笑,而且对他们说了一句话就让他们停止了争吵。你知道孙悟空为什么会笑?他又对他们俩说了什么呢?)通过分西瓜这个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一种强烈的探究氛围,同时也引入新课的学习。

2、动手操作,理解规律。

简单的情境,在个别学生的讲述下,大部分学生能够想象两人的西瓜同样多。为了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在第二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借助手中的正方形纸片先独立的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发现1/2=2/4=4/8,再与对子交流自己的发现。紧接着我又让学生自己举两个例子,然后再次对子之间交流想法,是否和自己的发现吻合。最后发现“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即分数的基本性质。

3、想法共享,共同领悟。

教材中有个想一想: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能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它需要前后知识的联系。所以我将这个难点交由个别学生发言,由一个点的“启发”带动全班学生这个面的“领悟”。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简短(篇2)

分数基本性质这节课的教学,我让学生在故事中感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分数基本性质教学反思。在数学课上讲故事,对孩子来说,无疑是新鲜有趣的。不仅如此,还能从中发现数学问题,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这样的设计真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展开了学习。课堂的故事导入就是引导学生以数学的视角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本节课教学是让学生在感悟中自主探索。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它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感受,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在学生通过听故事看图片,感受到三个分数相等后,让学生猜想这三个分数是否真的相等,并联想学过的知识或借助学具,怎样证明你的联想是正确的。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证明这三个分数也是相等的,体现了学生思维恶的广度,这种设计克服了学生思维的惰性,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课堂给学生多设计这样的开放性的问题,多给学生开展一些探索性的活动,相信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会有不同的发展。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简短(篇3)

“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分数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约分,通分的依据,对于以后学习比的基本性质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反思本节课,我认为以下几点做得较成功:

(1)新课的引入新颖,上课,先听一段故事,学生非常乐意,并立即被吸引。思考故事当中提出的问题,学生自然兴趣浓厚。通过故事设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新课的教学扎实,重视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紧紧围绕教学重点,通过学生一系列的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使学生深刻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环环紧扣的提问以及引导学生逐步展开的充分的讨论,帮助学生一步步得出结论。

(2)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力求让学生主动探索,逐步获取。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通过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3)课堂练习形式多样,有层次,有梯度,目的性、针对性较强,达到了巩固知识、培养技能、激发兴趣、发展思维的目的。

本节课出现的问题也很多:

首先,在折纸交流环节学生们参与率并不高,好多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普遍是无从下手,在交流时也不主动,很多学生还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

其次,在形成性质过程中,对分数基本性质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商不变的性质等进行了整合,只有部分学生了解,没有深入到全班。

还有,“把每一份平均分成几份”这句话描述不够清晰,学生理解有困难,可以在课件中完善。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简短(篇4)

教材分析

《分数基本性质》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内容。是在三年级下册已经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真假分数,分数基本性质,约分通分、比大小等知识,为后续学习分数与小数互化、分数乘除法四则混合运算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了真假分数,掌握了分数与除数的关系及商不变性质,再来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分数的分子分母变了,分数的大小却不变。学生在这种“变”与“不变”中发现规律,掌握新知识。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会用分数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中猜想

1、这几天的学习我们一直在和分数打交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分数和除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那我们今天的学习就从一道除法算式开始。出示除法算式2÷5,请学生不计算说出与它结果相等的不同的除法算式。(教师选几组板书)并请学生说说是根据什么写的。(商不变的性质)引导学生回忆商不变的性质。学生回答后出示: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2、引导学生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再把除法算式写成分数。

3、提出猜想:既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么紧密,除法有商不变的规律,那分数是否也会有这样的规律,用语言又该怎样表述呢?

二、探究中验证

1、 有了猜想我们就要验证。请同学们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折好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纸,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分别是1/2、2/4、4/8)

2、观察比较1/2、2/4、4/8所表示的面积大小怎样,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3、思考:既然分数的大小没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是不是按我们猜想的规律那样变化的呢?

4、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请你和同桌同学说说1/2、2/4、4/8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

5、学生汇报讨论情况。(教师启发点拨并结合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思维示意图)

6、教师运用课件演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化规律再次验证猜想,加深学生的感知与发现。

7、质疑:请同学们看书,书中的表述和我们猜想的表述一样吗?哪不一样?(点拨倍数与数的区别)

课件出示三组式子请同学判断是否正确,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要0除外。

三、巩固运用

1、 认识了分数的这一规律,你能运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吗?

填空:2/6=( )/( )、 3 /4=( )/8=9/( ) 、7/10=14/()=()/30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交流有什么好办法填的又快又准?

2、 把分母不同的分数化成指定分母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思考并交流:当我们把两个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之后,我们就可以把这两个分数( )。(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分数基本性质的作用)

3、 解决实际问题。

4、 先想想,再说说。

(1)、把3/8的分母扩大4倍,分子( ),分数的大小不变?

(2)、把12/16的分子除以4,分母( ),分数的大小不变?

(3)、把2/5的分子加上6,分母加上( ),分数的大小不变?

(第三小题让学生先猜想再验证,从中发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一个数,分数的大小改变。减去同理)

5、 总结:经过联系我们可以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我们的这一猜想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及性质。

四、总结中评价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简短(篇5)

上周我教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的一个内容。这部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进一步学习约分、通分的基础。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计算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大小不变规律我觉得非常的重要。

本节课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情境的创设,游戏引入。

课的开始,我讲了一个兔妈妈分大饼的故事,(同学们,你们听故事吗,那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兔山上的兔子最爱吃兔妈妈做的大饼了。有一天,兔妈妈做了3只大小一样的饼,他把第一只饼平均切成了4块,拿了一块给第一只兔子。第二只兔子看见了说:“妈妈,我要2块,我要2块。”于是,兔妈妈把第2只饼平均切成8块,拿了2块给第二只兔子。第三只兔子更贪,说:“妈妈,我要4块,我要4块。”于是,兔妈妈把第3只饼平均切成16块,拿了4块给第二只兔子。同学们,你们知道哪知兔子分得多吗?)通过分大饼这一故事目的是想创设了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在课堂实施中,我发现学生还是爱听故事的,从这个故事中学生也能说出分到的饼的大小是一样的。并能非常流利地说出了每个兔子分到每个饼的1/4,2/8,4/16。接着我提出疑问,既然你们刚才说到三只兔子分到的饼一样多,那就意味着这三个分数的大小是相等的,那我们还没有学过分子和分母不一样的分数的大小比较,你怎么知道这3个分数大小相等呢?就引出了规律的探索的第一步。

(二)引导发现、探索规律。

在故事中学生得出这3个分数大小相同后,为了给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空间,我对学生说你可以根据老师发给你的材料来验证这三个分数的大小,如果你觉得不需要这些材料,那也可以不用。这样的设计我的目的是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探究空间,同时也增添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在学生实际操作中我发现,有的学生用3个大小一样的圆、有的用3张大小一样的长方形纸,也有的学生用了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运用这个关系的时候还用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商不变性质,解决了这3个分数的大小是相等的。

(三)练习的设计

为了有效地防止学生在课堂教学后期产生注意力分散,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练习设计方面,尽量给枯燥的练习赋予丰富多彩的形式,一方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知识,本课中设计了:

①填空。3/5=3×-/5×-=9/-

4/-=48/60

7/49=3/-=-/7=……

②判断。

①5/25=5÷5=25÷5=5×12=25×12

②12/20=12+2=20+2=14/24

③2/5=2×2/5=4/5

④5/8=5÷5/8×8=1/64

③游戏。老师写一个分数,你能写出和老师相等的分数?你能写几个?写的完吗?在写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

④1/a=7/b(a和b是不为0的自然数),当a=1、2、3、4……的时候,b分别=?a和b为什么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呢?

由于时间紧迫,也没有好好的去利用。总之,一节课下来,问题多多,值得反思。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简短(篇6)

本课是这学期家长开放日的公开课,经过一次试讲修改后,进行的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内容,它是第四单元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它是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的又一重要学习内容,并且为以后的约分、通分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使学生学起来轻松,积极主动,又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探索新知时我的做法如下: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图、联系旧知识,小组合作等学习方法获得新知,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渗透于教学之中去。

二、注意通过类比推理,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由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得分数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在内容上、在语言叙述上,具有很大的一致性,这对促进学习的正迁移是非常有利的。教学时,我注意利用知识之间的这一内在联系来帮助学生归纳,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效果很好。

三、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行。本课一开始就以故事引入,学生都很有求知欲,很想继续探索下去。又利用学生的合作实操等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适当引导,使得教学流程顺利而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

本课由于在学生实际操作中学生用的时间比较多,导致练习的时间比较仓促,还有一个题目没有在课堂上完成,以后教学要注意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紧凑。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000字


做幸福教师,育满园桃李。作为教师提前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是很有必要的。教案要充分运用教具以及现代化教学媒体,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什么样的教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呢?根据你的需要,我们精心整理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篇1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由"设疑"、"探究"、"应用"这样三个教学环节组成。在"设疑"这个环节中,我能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精心寻找新旧知识的联接点,过渡自然流畅。采用问题解决式展开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探究"是本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主要引导学生怎样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秘密",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能力。

教学设计中还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如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等。在"应用"这个环节中,强调及时应用及时反馈,重视在练习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使练习的针对性更强,巩固练习在层次上由易难,在形式上由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篇2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包括比例的意义和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问题。

通过复习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为教学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工作,然后再通过例题,得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再利用比例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我们安排了让学生写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组成比例,目的在于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让学生联系以前的内容对应找出比和比例的区别,使学生不仅能明确比和比例的不同之处,更能对比例的意义产生更进一步的理解。而正因为比例和比不同,所以具有着不同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自学进行了解各部分名称,用一组前面用过的练习题让学生找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同时用启发性的问题“你能找出比例中乘积相等的数吗”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发现外项积等于内项积,从而得到并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由此可得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最后进行小结。

上完课后,我们首先的感觉是虽然有学生自主的探究,但还没能完全放的开,思路还不够开阔。

我的复习提问是问一句学生回答一句的,问了三个问题“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在教学例1的时候本来感觉挺简单的,学生回答的甚至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好,因为我们课前一再强调要回答完整,其实这节课我们学生回答问题我们自己挺满意的,因为什么所以什么都说的很完整。课后我们反思,可以在这里渗透正比例的意义,因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而它们的比值是什么呢?就是工作效率。如果耕地的时间增多,相应的耕地的公顷数也就是工作总量也会随之增多。这是我们当时没想到的,我们没能想到这个深度。要反省。

在比较比和比例的区别的时候,学生说的挺多,什么比例有四个数比有两个数,比是一个比比例是两个比,比没有等号比例有等号。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挺对,当时还挺高兴的。后来想想,这都是表面上的区别,而意义上的区别其实才更重要。比是两个数相除,而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从意义上来说就完全不一样,这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比例的意义就很有帮助。在上课时我们有些操之过急,没有让学生充分的去说,有些包办代替,应当多找些学生说一说,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比和比例的不同。

在这节课中,我感到成功的地方在于教学重点突出,练习有层次,能够在不断的变化形式上加强练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但是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目标,在课堂上教师应当起指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学生探究数学的味道还不浓,我们给学生探究的时间不多,我们在学生探究活动中的指导稍弱一些,还应当大胆的让学生进行探究。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重视从下列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充分做好新知识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学好新知识,我在课的一开始就出示了一组“比”,由这组比,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比的知识,如:什么叫做比,比各部分的名称,什么叫做比值,求比值的方法是什么?为后边学习比例意义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二、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形成勇于创新的意识。

为了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我在新授前将设计这样一段情境: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的胸围的长度与身高之比是1:2,将拳头滚动一周的长度和脚的长度的比是1:1,人脚的长度与身高的比是1:7。当人们了解了这些,又掌握了这种神奇的本领后,去买袜子只需要把它绕圈一周就知道合适不合适了,而侦察员就能根据罪犯脚印的长度推测出身高。你想拥有这种本领吗?这种神奇的本领就是我们这节课所研究的内容,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三、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得出新的知识。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一)在学习比例的意义 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要求亲自动手写人以两个数的比,并求出比值。然后,分析这些比的比值,看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习:1、判断。2、组比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二)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先由老师说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外项。

第二步,通过学生自己计算内项的积和外项的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加以概括。

第三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我精心设计了由易到难得三种类型练习。

(三)为了充分体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在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在今后工作中会遇到、学生又很感兴趣的问题:某罪犯作案后逃离现场,只留下一只长25厘米的脚印。已知脚的长度与人体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测罪犯身高大约是多少吗?这样渗透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思想,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树立了学好文化知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意识。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篇3

1.重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去计算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很快让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而是设计问题情境,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判断出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后,教师告诉学生自己是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很快作出了判断。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被激发了。接着,就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寻找比例中内项与外项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猜想,举例(包括反例)进行检验,与同伴合作交流,自己揭示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观察比例、归纳猜想、举例验证、交流表达的活动过程,不仅获得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小学生解数学题,往往关心问题的答案而不太关心自己的解题过程,更很难自觉地从基本概念出发去思考问题,教学中如何去培养学生从概念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呢?在上面的教学中,教师精心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

(1)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请你根据“2×9=3×6”写出比例,能写出多少呢?

(3)用“3、4、5、8”这四个数能组成比例吗?若不能,请从3、4、5、8中换掉一个数,使之能组成比例。每个层次的练习,都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尝试,再引导学生交流想法,促进学生进行反思,使学生获得切身的体验,感悟到从比例的基本性质出发思考问题,则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样的练习,才能使学生在巩固和加深对数学基本概念理解的同时,逐渐养成从基本概念出发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篇4

上周四上了《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自以为准备比较充分,于是把本应分为两课时的内容在一节课内完成了。最直接的后果是没有充分地进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运用练习。

一方面,由于课堂是时间比较紧迫,另一方面,我选择了教材练习6中的一些习题让学生做,大部分学生都能比较顺利地完成。因此我也没有发觉有多大的问题。

但是,等到周五上完解比例,课堂作业本交上来的时候,我却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习题2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列各比例改写成乘法等式。”有不少学生把“3.2:4=4:5”改写成“3.2×=4×”,显然是把除法转换成了乘法,而不是根据题目要求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外项之积等于内项之积。其余几小题也如法炮制。这样做的学生还不在少数,没有看清题目要求是原因之一,更为主要的是对比例的基本性质不熟悉。最后责任还是在教师,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供学生通过练习来理解、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由于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没有过关,自然也影响到了后面的解比例。本来学生对解含有分数的方程就比较容易混淆,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一部分学生也没有十足的把握。现在再加上很多学生将比例与从比例转化得到的乘法算式混淆,以及内项、外项如何相乘的问题也容易混淆,所以更加增加了解比例的难度。

要解决问题,还得抓住根本。这节课上,我先是对比例的一些基本概念结合具体数据作了复习,再出示比例20:5=16:4,让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它转化成乘法算式。对于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本运用,学生还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很容易就把它改写成了20×4=5×16。我又请学生将这个乘法算式改写成比例,说说除了刚才的20:5=16:4之外,还可以怎么改?有什么规律?开始有学生因为受到概念“外项之积等于内项之积”的影响,只能说出20:16=5:4,有些学生心里有不同的想法,却也不敢表达。我于是鼓励学生将20×4=5×16改成5×16=20×4,看等式是否仍成立,又是否能形成新的比例。经我这么一提醒,大多数学生都说出了还可以写成5:4=20:16,5:20=4:16,16:20=4:5等。并且发现只要乘法中的同一边的因数在转化成比例后必须同时是内项或者同时是外项,至于谁在左,谁在右,不影响比例的成立。因此,这也就使等式能转化成多组比例了。在此基础上,我增加了一点难度,将比例的其中一项固定,根据比例的意义或者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另外几项。学生根据刚才的发现,认为还有一个外项可以先确定,而乘法算式中和4相乘的是20,那么4已经作为外项,20也只能做外项了,剩下两个数16和5作为内项,放在等号的左边还是右边,比例都成立。我有让学生用比例的意义,即通过求两个比的比值又验算了一遍。

这样,学生对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种,在已知比例的一项或几项,要求写出剩余的几项,可用到的方法除了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之外,也可以用比例的意义,甚至还可以把比例转化成分数的写法,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问题。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篇5

同课异构能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对教师的常态课也是一种检验,同时,能与同事取长补短,通过同事的评课,能发现自身上课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习惯性的问题。

本次的上课内容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我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寻找解决本节难点知识的妥善方法,并制作课件。课讲完后,仔细分析: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的。而“比’是上个学期学习的知识。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的.大多数会把学过的不相关的东西忘到脑后,因此,先设计了一组复习题,不仅让他们复习了比的定义,还对化简比、求比值的概念在脑中闪动一下,并通过求不同比的比值的计算,唤醒他们的记忆,为学习比例的意义打好铺垫。因此学生在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学生掌握的很好。

本学期鼓励学生预习,大多数学生能认真预习,但也会有个别学困生,只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仅在书上画一画,留留痕而已,本节概念性的东西较多,学生的理解水平以达到理解:比例的定义、项、内项、外项、内项的积、外项的积等等。因此对此类知识,大胆放手,让学生说,让学生找,这样节省了上课时间,学生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每个知识点都紧跟相应的习题,这样可以及时巩固新知,同时能发现学生掌握的情况。在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我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根据一个乘法等式,写出比例,把那个告知学生有多个比例,这样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类题,是书中带花的题,应该选作,而我在这里选用,意在考察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新知。同时发现规律:可以把等式左边的两个因数,作为比例的两个外项(内项),能学出八个比例。最后课堂测验,我出了两个内项互为倒数这个隐含条件,并且使用字母表示的比例式,应该是有较大的难度,也是为了看学生新旧知识的融合情况。课堂测验看出大多数学生填对了结果是1.还有20个学生填的是其他两个字母的积。设计的实际应用题,学生也能运用反比例分配的方式解决;还有学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列出算式;还有的用比例填空的形式解决了这个问题,挺让我惊喜的,学生的思维很灵动。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有:

课前预设没考虑到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所以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自己的大脑处于抑制状态,根本没听清孩子的问题,还让他说了两遍,我也没能领会过来。如果当时让孩子直接解答出自己提出的问题,那会让老师如醍醐灌顶,这样可能会创造出课堂的亮点,更可能树立这个学生的自己心,激发他学习的热情。可悔之晚矣!

对于解比例,我以为:学生在学好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解比例应该如囊中取物。因此只让学生口述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因此出现了,未知数写在等号的右边,几个学困生不会解比例。如果加上一个板演,哪怕是只要一步:把比例变成方程,那就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每一次的课,总会有一些优点,同时会存在问题,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才能开辟出一片新的绿地。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篇6

昨天区教研员吴老师到我们学校来指导教案,给我带来很大的帮助。耐心的吴老师,帮我把课的重点应该怎么突出,难点应该怎么化解讲了一遍。细心的吴老师,还建议我去参考一下国标本中的相关内容。匆匆忙忙不够认真的我,却忘记带笔和本子做记录,只能凭大脑记忆思路了,而我当时还没有备课(原本没打算上这课的)。只好从一下班就开始加紧,一直到晚上十一点,教案和课件才完成(先自我反省一下)。

总体感觉这篇教学设计的思路比较有条理,一开始复习比的相关知识,由求比值引入根据比值是否相等来进行分类,从而得出比例的意义,而通过观察比例,发现组成比例的条件。在教学例1的过程中,先让学生找到要求的比,再通过比例的意义判断能否组成比例,组成的是怎样的比例式,同时也让学生联系以前的内容对应找出比和比例的区别,使学生不仅能明确比和比例的不同之处,更能对比例的意义产生更进一步的理解。而正因为比例和比不同,所以具有着不同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自学进行了解各部分名称,用一组前面用过的练习题让学生找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同时用启发性的问题“你能找出比例中乘积相等的数吗”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发现外项积等于内项积,从而得到并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由此可得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最后进行小结。

上完课后,我自己首先的感觉是虽然有学生自主的探究,但还没能完全放的开,思路还不够开阔。而且因为时间的关系,前面问的比较琐碎后面缺少了五分钟让我把最后一道设计好的开放性的题目出示出来。同时我也在反思如果我再上一遍这节课,我会怎么上?我想到的是前面有的问题比如让学生说判断思路的时候,可以请一两位做代表回答一下就可以了,因为方法已经掌握了,就不需要请太多的人重复说,这样可以抓紧时间让学生做几道灵活一点的题目,比如已经比例中的三个项,如何求第四个项,比如给四个数字,可以组成哪些比例。这些我事先也考虑到了,但是没能教学进去,需要以后注意。我还在想,其实这堂课中概念部分的教学并不难,可以让学生在练习本上适当记录一些关键点,依据关键点回答就可以了,不必要把整个过程都写下来,否则也是耽误时间。我想了很多,但想的大多是在希望自己能在前面更紧凑以扩展后面的思路上。本来我还挺高兴自己在课后能感觉出一点东东的,但后来在听了陈老师的指导后,我才知道自己反思的真肤浅:(

陈老师给我的教学设计提了几点意见:

1,我的复习提问是问一句学生回答一句的,问了三个问题“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陈老师说,可以打开一点,直接问:你能回顾出以前学过的比的哪些知识?我一听就感觉出了,自己问的范围很狭小,如果那样问,学生的回忆搜索就被打开了,也许学生不仅能想到比,想到比值,还能想到比的各部分名称,还能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都是和我这节新授课的内容有关联的,复习一下,对于后面比较比和比例的区别有很大的好处。我又反思“我怎么没想到呢?”然后我给自己的解释是,怕学生打的太开耽误时间:(后来我又想,只要学生熟练,其实口答几句话也耽误不了什么时间的。。。哎,我们上课总是会在时间上斤斤计较。。。不够大气。。。

2,我在教学例1的时候本来感觉挺简单的,学生回答的甚至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好,因为我课前一再强调要回答完整,其实这节课我们学生回答问题我自己挺满意的,因为什么所以什么都说的很完整。但陈老师就点明,可以在这里渗透正比例的意义,因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而它们的比值是什么呢?就是单价。如果买的本数增多,相应的钱数也就是总价也会随之增多。这是我没想到的,我没能想到这个深度。要反省。

3,在比较比和比例的区别的时候,学生说的挺多,什么比例有四个数比有两个数,比是一个比比例是两个比,比没有等号比例有等号。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挺对,当时还挺高兴的。后来想想,陈老师说,这都是表面上的区别,而意义上的区别其实才更重要。比是两个数相除,而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从意义上来说就完全不一样,这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比例的意义就很有帮助。我一想,对哦,还是自己考虑不完善。而且从意义上的区别说下去后,正因为他们的意义不同,比有前项后项,那么比例中的四个数应该叫什么呢?就可以顺利引入下面的内容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4,陈老师提的第4点是我上完课就想到的,就是练习题的开放性不够,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不只有意义和性质两种思路,其实还可以用化简比来求,我本来想在开放性的题目中通过让学生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的,但没能来及上到这里就下课了,少了五分钟。

非常感谢陈老师的指导,为我在课堂教学及内容设计的“广”和“深”上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让我知道要上好一节课确实很不容易,自己备完感觉好象过程挺流畅了,但其实认真思考下来,可推敲的地方还有很多,可挖掘的地方也还有很多。谢谢老师的指导!希望陈老师朱老师有空的时候多到我们学校来指导指导我们,我很希望自己可以做到更好!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篇7

比例的基本性质片段1:

师:前面同学们学得真不错,敢不敢和老师来个比赛?请同学们说一个比,老师也说一个比,看看谁最先判断出能不能组成比例?(师生互动)其实咱们同学表现的很优秀,只不过老师用了另一种方法,才能判断的又对又快,想知道是什么方法吗?其实秘密就藏在比例的两个外项和内项之中。请同学们小组参考“导学案知识点二”,自学课本67页第二个红点。

比例的基本性质片段2:

师:同学们,比例中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你能发现吗?自学后,请将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伴。不过,你最好能举些例子验证一下。

学生们认真地思考着老师的问题,许多学生在“导学案”上写着比例进行着验证。

师:现在,请前后四人为组,将你发现的规律与同伴交流一下,看看大家是否同意?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着热烈的交流和讨论,并积极代表小组进行汇报。

全班交流时,教师将学生所举比例故意写成分数形式3/8=6/16,追问:哪两个是内项,哪两个是外项,让学生算出积并结合回答板书:

师:老师也写了一个比例(板书:3∶2=5∶4),怎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你们发现的规律可能是有问题的。

教师的这一问,刚开始学生还有疑惑,不过,大家很快发现老师把比例写错了。

生:老师,3∶2和5∶4这两个比是不能组成比例的。只有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很有道理!同学们很会观察,很会猜想,很会验证,自己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反思:片段1中,学生根据“导学案”自学,学生感觉有点枯燥,教师设计这个互动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兴趣盎然的学习下面的知识。

通过上面的教学,对于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去计算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很快让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而是设计问题情境,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判断出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后,教师告诉学生自己是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很快作出了判断。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被激发了。接着,就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寻找比例中内项与外项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猜想,举例(包括反例)进行检验,与同伴合作交流,自己揭示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观察比例、归纳猜想、举例验证、交流表达的活动过程,不仅获得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篇8

许许多多的知识点,使得教师只能用简单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而学生只是记忆、再现这些知识点,沦为考试的奴隶。其实知识是死的,课堂教学绝不仅仅让学生拥有知识,更应该让学生拥有智慧,拥有获取知识的方法。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智慧的发展,离不开智慧的熏陶。智:是人类个体的认识过程或认知结构,即对外部信息的感知、整理、联想、储存很搜索、提取、操作,或通过此过程形成的认知水平。慧:是人类个体所认知事理的评判过程和评判标准。我校通过创设智慧课堂,使教学触及学生的世界,伴随他们的认知活动,做到了"以智促知" 。

我教学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1、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主动建构知识。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自己选择例子来探索,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得到结论。让学生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唤醒了学生学习中一些零散的体验,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将这些体验"数学化",提炼出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重学生的"发现"意识,引导学生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挖掘学生的潜能,能让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解决问题。这一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发现、自学的方式,使学生在自己探索中学习知识,发现知识,并通过讨论,说出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依据,促进了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

2、用教材教,体现教学的民主性。因为学生对比的知识了解甚多,所以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时候,不是教师出示教材中的例子,而是让学生自己举例研究,使研究材料的随机性大大增强,从而提高结论的可信度。这样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归纳法研究的过程,并渗透科学态度的教育。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篇9

同课异构能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对教师的常态课也是一种检验,同时,能与同事取长补短,教学反思:《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通过同事的评课,能发现自身上课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习惯性的问题。

本次的上课内容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我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寻找解决本节难点知识的妥善方法,并制作课件。课讲完后,仔细分析:

一、找准知识衔接点,为新知做好铺垫。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的。而“比’是上个学期学习的知识。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的大多数会把学过的不相关的东西忘到脑后,因此,先设计了一组复习题,不仅让他们复习了比的定义,还对化简比、求比值的概念在脑中闪动一下,并通过求不同比的比值的计算,唤醒他们的记忆,为学习比例的意义打好铺垫。因此学生在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学生掌握的很好。

二、相信学生的预习能力,大胆放手,使难点变为平常。

本学期鼓励学生预习,大多数学生能认真预习,但也会有个别学困生,只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仅在书上画一画,留留痕而已,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本节概念性的东西较多,学生的理解水平以达到理解:比例的定义、项、内项、外项、内项的积、外项的积等等。因此对此类知识,大胆放手,让学生说,让学生找,这样节省了上课时间,学生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三、练习由易到难,不仅仅为了小测验的满分数量而选取较简单的习题。

每个知识点都紧跟相应的习题,这样可以及时巩固新知,同时能发现学生掌握的情况。在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我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根据一个乘法等式,写出比例,把那个告知学生有多个比例,这样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类题,是书中带花的题,应该选作,而我在这里选用,意在考察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新知。同时发现规律:可以把等式左边的两个因数,作为比例的两个外项(内项),能学出八个比例。最后课堂测验,我出了两个内项互为倒数这个隐含条件,并且使用字母表示的比例式,应该是有较大的难度,也是为了看学生新旧知识的融合情况。课堂测验看出大多数学生填对了结果是1.还有20个学生填的是其他两个字母的积。设计的实际应用题,学生也能运用反比例分配的方式解决;还有学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列出算式;还有的用比例填空的形式解决了这个问题,挺让我惊喜的,学生的思维很灵动。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有:

一、没能及时抓好课堂生成。

课前预设没考虑到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所以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自己的大脑处于抑制状态,根本没听清孩子的问题,还让他说了两遍,我也没能领会过来。如果当时让孩子直接解答出自己提出的问题,那会让老师如醍醐灌顶,这样可能会创造出课堂的亮点,更可能树立这个学生的自己心,激发他学习的热情。可悔之晚矣!

二、高估学生的能力,放松了一个知识点的讲解。

对于解比例,我以为:学生在学好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解比例应该如囊中取物。因此只让学生口述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因此出现了,未知数写在等号的右边,几个学困生不会解比例。如果加上一个板演,哪怕是只要一步:把比例变成方程,那就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每一次的课,总会有一些优点,同时会存在问题,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才能开辟出一片新的绿地。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篇10

同课异构能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对教师的常态课也是一种检验,同时,能与同事取长补短,教学反思:《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通过同事的评课,能发现自身上课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习惯性的问题。

本次的上课内容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我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寻找解决本节难点知识的妥善方法,并制作课件。课讲完后,仔细分析:

一、找准知识衔接点,为新知做好铺垫。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的。而“比’是上个学期学习的知识。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的大多数会把学过的不相关的东西忘到脑后,因此,先设计了一组复习题,不仅让他们复习了比的定义,还对化简比、求比值的概念在脑中闪动一下,并通过求不同比的比值的计算,唤醒他们的记忆,为学习比例的意义打好铺垫。因此学生在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学生掌握的很好。

二、相信学生的预习能力,大胆放手,使难点变为平常。

本学期鼓励学生预习,大多数学生能认真预习,但也会有个别学困生,只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仅在书上画一画,留留痕而已,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本节概念性的东西较多,学生的理解水平以达到理解:比例的定义、项、内项、外项、内项的积、外项的积等等。因此对此类知识,大胆放手,让学生说,让学生找,这样节省了上课时间,学生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三、练习由易到难,不仅仅为了小测验的满分数量而选取较简单的习题。

每个知识点都紧跟相应的习题,这样可以及时巩固新知,同时能发现学生掌握的情况。在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我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根据一个乘法等式,写出比例,把那个告知学生有多个比例,这样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这类题,是书中带花的题,应该选作,而我在这里选用,意在考察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新知。同时发现规律:可以把等式左边的两个因数,作为比例的两个外项(内项),能学出八个比例。最后课堂测验,我出了两个内项互为倒数这个隐含条件,并且使用字母表示的比例式,应该是有较大的难度,也是为了看学生新旧知识的融合情况。

课堂测验看出大多数学生填对了结果是还有20个学生填的是其他两个字母的积。设计的实际应用题,学生也能运用反比例分配的方式解决;还有学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列出算式;还有的用比例填空的形式解决了这个问题,挺让我惊喜的,学生的思维很灵动。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有:

一、没能及时抓好课堂生成。

课前预设没考虑到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所以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自己的大脑处于抑制状态,根本没听清孩子的问题,还让他说了两遍,我也没能领会过来。如果当时让孩子直接解答出自己提出的问题,那会让老师如醍醐灌顶,这样可能会创造出课堂的亮点,更可能树立这个学生的自己心,激发他学习的热情。可悔之晚矣!

二、高估学生的能力,放松了一个知识点的讲解。

对于解比例,我以为:学生在学好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解比例应该如囊中取物。因此只让学生口述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因此出现了,未知数写在等号的右边,几个学困生不会解比例。如果加上一个板演,哪怕是只要一步:把比例变成方程,那就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每一次的课,总会有一些优点,同时会存在问题,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才能开辟出一片新的绿地。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5

用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突出重点,有措施,突出难点有策略,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具体而言,有如下两大特色:

1、活了教材,设计者将教学内容分解成20多个问题,每个问题既有侧重,又都围绕着重点来进行,使原先教材上的死知识变成了课堂中的“活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2、搞活了课堂。课堂的活有两种形式,一是形式上的活,一是内在的活,即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前一种活是显性的,后一种活是隐性的,比较难以达到,它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以及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本课的活就属于后一种,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自学、讨论、数量演示等多种方式,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故而能事半功倍,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一种较高的教学教育观念—教是为了不教。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篇11

今天上了一堂《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实验课,课后的第一感受就是学生一头没有把握好,以致于练习的内容都压缩了。下面对整个教学做如下反省:

一、开始阶段写比这一环节,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原本的意图是通过找相等的比后引出比例这一知识点,在教学中,没料到学生举手少,发言少,稀稀拉拉的几个比,没有任何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这一环节还不如直接出示几个比,直接求比值,从比值中看相等的比,既让学生了解比例是怎么来的(看比值是否相等),又进一步为学习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打下基础。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时候,教学比较含糊,没有突出点,学生在判断的时候,弄不清哪个是用意义在比较,哪个是用基本性质在比较。教学过程应该改为上面这一段,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时候,抓住关键,让学生多说,说完整。

三、练习难度偏高。从这堂课来看,似乎难度高了些,以致于学生思考时间比较长,这也恰恰说明了前面的环节没有教扎实。如果前面的问题都解决好,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而且还能成为这课的亮点。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篇12

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首先让学生根据教材所提供的两组数据,独立写成比例,再联系比的前项和后项的知识激趣:“我们学的比例中的四个数也有自己的名字,请自学第43页的内容。”学生自学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内项和外项,完成后进行反馈,并充分应用学生书写的8组比例来强化内外项的知识。然后再进行激趣:“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还有一个有趣的规律,请大家分别算出它们的内项和(差、积、商)与它们的外项和(差、积、商),看看你能发现了什么?”“再随便找几个比例,看看这些比例中有没有这个有趣的现象?”引导学生计算出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下面通过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就是将比例中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最后得出比例的性质。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除了求比值的方法,也可以用求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是否相等的方法。课上安排应用比例性质进行填空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由“设疑”、“探究”、“应用”这样三个教学环节组成。在“设疑”这个环节中,我能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精心寻找新旧知识的联接点,过渡自然流畅。采用问题解决式展开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探究”是本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主要引导学生怎样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秘密”,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能力。教学设计中还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如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等。在“应用”这个环节中,强调及时应用及时反馈,重视在练习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使练习的针对性更强,巩固练习在层次上由易难,在形式上由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范文模板


老师是酷暑里的浓荫伞,教案在上课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教案的取材内容要合理,需切合课程宗旨。你知道教案是什么吗?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范文,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范文 篇1

“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的新知教学环节看起来并不复杂,但是在接触时仍然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理解和利用总有一些差别。

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对照写出来的比例我给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观察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有什么关系?”学生大部分把几个比例一起观察研究,他们发现更多的是各个数在各项位置的变化情况,而对性质内容的发现比较滞后,也有少数学生举手示意发现了,但这部分学生大部分是课前或课上先看了书上内容(纸上得来终觉浅)。如果只观察其中的一个比例,学生才能容易发现其中的规律,比如性质。所以我再次提醒学生是看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有什么关系,不是这几个比例一起看。这样学生终于发现一个比例中外项之积等于内项之积,又找其他几个比例验证,从而确定这个规律,总结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接着通过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就是将比例中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在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除了求比值、化简比的方法,还可以用求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是否相等的方法。

但是在利用比例解决问题时,出现的困难还是不少。很多学生对于比例的基本性质背诵的很熟练,但对于灵活运用还欠火候。比如根据算式1/3×5/6=5/9×1/2写出比例,有些学生就蒙了。其实从算式中应该想到,这是外项之积等于内项之积的写法,倒回去就可以。但学生看不到想不到,在课堂上解释时仍有些学生糊里糊涂。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范文 篇2

今天上了一堂《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实验课,课后的第一感受就是学生一头没有把握好,以致于练习的内容都压缩了。下面对整个教学做如下反省:

一、开始阶段写比这一环节,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原本的意图是通过找相等的比后引出比例这一知识点,在教学中,没料到学生举手少,发言少,稀稀拉拉的几个比,没有任何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这一环节还不如直接出示几个比,直接求比值,从比值中看相等的比,既让学生了解比例是怎么来的(看比值是否相等),又进一步为学习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打下基础。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时候,教学比较含糊,没有突出点,学生在判断的时候,弄不清哪个是用意义在比较,哪个是用基本性质在比较。教学过程应该改为上面这一段,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时候,抓住关键,让学生多说,说完整。

三、练习难度偏高。从这堂课来看,似乎难度高了些,以致于学生思考时间比较长,这也恰恰说明了前面的环节没有教扎实。如果前面的问题都解决好,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而且还能成为这课的亮点。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范文 篇3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时,我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重心,紧扣这一目的,设计了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质疑、分层题组训练的教学过程,通过整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也使暴露了一些问题。

一、因为这部分内容不多,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所以我让学生先自学,后小组交流,在巡视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大部分同学在自学进都能自学,基本能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效果。

二、全班交流时,大部分小组能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个别小组有困难。然后我提出质疑。学生在汇报时,不太能清楚明白准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我觉得可能是由于平时的课堂上没有良好的发言习惯,我没有及时给予纠正、引导,也没有给学生锻炼机会,以致没有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水平有限,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改进。

三、所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针对每一自学提示都设计了相应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说概念、说方法、独立说、同桌说、小组说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这么做,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合理有序地组织本组成员交流或完成练习,这一环节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符合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我想,在不断的尝试中,只要多努力,不仅学生,我们老师也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比例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000字


教师就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案中的预习模块一定是一项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教案可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教案的内容应该从哪方面编写?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比例基本性质教学反思,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比例基本性质教学反思【篇1】

同课异构能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对教师的常态课也是一种检验,同时,能与同事取长补短,教学反思:《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通过同事的评课,能发现自身上课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习惯性的问题。

本次的上课内容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我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寻找解决本节难点知识的妥善方法,并制作课件。课讲完后,仔细分析:

一、找准知识衔接点,为新知做好铺垫。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的。而“比’是上个学期学习的知识。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的大多数会把学过的不相关的东西忘到脑后,因此,先设计了一组复习题,不仅让他们复习了比的定义,还对化简比、求比值的概念在脑中闪动一下,并通过求不同比的比值的计算,唤醒他们的记忆,为学习比例的意义打好铺垫。因此学生在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学生掌握的很好。

二、相信学生的预习能力,大胆放手,使难点变为平常。

本学期鼓励学生预习,大多数学生能认真预习,但也会有个别学困生,只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仅在书上画一画,留留痕而已,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本节概念性的东西较多,学生的理解水平以达到理解:比例的定义、项、内项、外项、内项的积、外项的积等等。因此对此类知识,大胆放手,让学生说,让学生找,这样节省了上课时间,学生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三、练习由易到难,不仅仅为了小测验的满分数量而选取较简单的习题。

每个知识点都紧跟相应的习题,这样可以及时巩固新知,同时能发现学生掌握的情况。在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我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根据一个乘法等式,写出比例,把那个告知学生有多个比例,这样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这类题,是书中带花的题,应该选作,而我在这里选用,意在考察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新知。同时发现规律:可以把等式左边的两个因数,作为比例的两个外项(内项),能学出八个比例。最后课堂测验,我出了两个内项互为倒数这个隐含条件,并且使用字母表示的比例式,应该是有较大的难度,也是为了看学生新旧知识的融合情况。

课堂测验看出大多数学生填对了结果是还有20个学生填的是其他两个字母的积。设计的实际应用题,学生也能运用反比例分配的方式解决;还有学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列出算式;还有的用比例填空的形式解决了这个问题,挺让我惊喜的,学生的思维很灵动。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有:

一、没能及时抓好课堂生成。

课前预设没考虑到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所以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自己的大脑处于抑制状态,根本没听清孩子的问题,还让他说了两遍,我也没能领会过来。如果当时让孩子直接解答出自己提出的问题,那会让老师如醍醐灌顶,这样可能会创造出课堂的亮点,更可能树立这个学生的自己心,激发他学习的热情。可悔之晚矣!

二、高估学生的能力,放松了一个知识点的讲解。

对于解比例,我以为:学生在学好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解比例应该如囊中取物。因此只让学生口述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因此出现了,未知数写在等号的右边,几个学困生不会解比例。如果加上一个板演,哪怕是只要一步:把比例变成方程,那就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每一次的课,总会有一些优点,同时会存在问题,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才能开辟出一片新的绿地。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5

用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突出重点,有措施,突出难点有策略,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具体而言,有如下两大特色:

1、活了教材,设计者将教学内容分解成20多个问题,每个问题既有侧重,又都围绕着重点来进行,使原先教材上的死知识变成了课堂中的“活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2、搞活了课堂。课堂的活有两种形式,一是形式上的活,一是内在的活,即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前一种活是显性的,后一种活是隐性的,比较难以达到,它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以及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本课的活就属于后一种,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自学、讨论、数量演示等多种方式,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故而能事半功倍,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一种较高的教学教育观念—教是为了不教。

比例基本性质教学反思【篇2】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由"设疑"、"探究"、"应用"这样三个教学环节组成。在"设疑"这个环节中,我能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精心寻找新旧知识的联接点,过渡自然流畅。采用问题解决式展开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探究"是本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主要引导学生怎样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秘密",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能力。

教学设计中还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如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等。在"应用"这个环节中,强调及时应用及时反馈,重视在练习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使练习的针对性更强,巩固练习在层次上由易难,在形式上由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比例基本性质教学反思【篇3】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包括比例的意义和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问题。

通过复习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为教学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工作,然后再通过例题,得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再利用比例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我们安排了让学生写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组成比例,目的在于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让学生联系以前的内容对应找出比和比例的区别,使学生不仅能明确比和比例的不同之处,更能对比例的意义产生更进一步的理解。而正因为比例和比不同,所以具有着不同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自学进行了解各部分名称,用一组前面用过的练习题让学生找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同时用启发性的问题“你能找出比例中乘积相等的数吗”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发现外项积等于内项积,从而得到并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由此可得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最后进行小结。

上完课后,我们首先的感觉是虽然有学生自主的探究,但还没能完全放的开,思路还不够开阔。

我的复习提问是问一句学生回答一句的,问了三个问题“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在教学例1的时候本来感觉挺简单的,学生回答的甚至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好,因为我们课前一再强调要回答完整,其实这节课我们学生回答问题我们自己挺满意的,因为什么所以什么都说的很完整。课后我们反思,可以在这里渗透正比例的意义,因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而它们的比值是什么呢?就是工作效率。如果耕地的时间增多,相应的耕地的公顷数也就是工作总量也会随之增多。这是我们当时没想到的,我们没能想到这个深度。要反省。

在比较比和比例的区别的时候,学生说的挺多,什么比例有四个数比有两个数,比是一个比比例是两个比,比没有等号比例有等号。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挺对,当时还挺高兴的。后来想想,这都是表面上的区别,而意义上的区别其实才更重要。比是两个数相除,而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从意义上来说就完全不一样,这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比例的意义就很有帮助。在上课时我们有些操之过急,没有让学生充分的去说,有些包办代替,应当多找些学生说一说,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比和比例的不同。

在这节课中,我感到成功的地方在于教学重点突出,练习有层次,能够在不断的变化形式上加强练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但是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目标,在课堂上教师应当起指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学生探究数学的味道还不浓,我们给学生探究的时间不多,我们在学生探究活动中的指导稍弱一些,还应当大胆的让学生进行探究。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重视从下列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充分做好新知识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学好新知识,我在课的一开始就出示了一组“比”,由这组比,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比的知识,如:什么叫做比,比各部分的名称,什么叫做比值,求比值的方法是什么?为后边学习比例意义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二、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形成勇于创新的意识。

为了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我在新授前将设计这样一段情境: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的胸围的长度与身高之比是1:2,将拳头滚动一周的长度和脚的长度的比是1:1,人脚的长度与身高的比是1:7。当人们了解了这些,又掌握了这种神奇的本领后,去买袜子只需要把它绕圈一周就知道合适不合适了,而侦察员就能根据罪犯脚印的长度推测出身高。你想拥有这种本领吗?这种神奇的本领就是我们这节课所研究的内容,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三、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得出新的知识。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一)在学习比例的意义 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要求亲自动手写人以两个数的比,并求出比值。然后,分析这些比的比值,看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习:1、判断。2、组比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二)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先由老师说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外项。

第二步,通过学生自己计算内项的积和外项的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加以概括。

第三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我精心设计了由易到难得三种类型练习。

(三)为了充分体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在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在今后工作中会遇到、学生又很感兴趣的问题:某罪犯作案后逃离现场,只留下一只长25厘米的脚印。已知脚的长度与人体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测罪犯身高大约是多少吗?这样渗透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思想,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树立了学好文化知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意识。

比例基本性质教学反思【篇4】

许许多多的知识点,使得教师只能用简单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而学生只是记忆、再现这些知识点,沦为考试的奴隶。其实知识是死的,课堂教学绝不仅仅让学生拥有知识,更应该让学生拥有智慧,拥有获取知识的方法。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智慧的发展,离不开智慧的熏陶。智:是人类个体的认识过程或认知结构,即对外部信息的感知、整理、联想、储存很搜索、提取、操作,或通过此过程形成的认知水平。慧:是人类个体所认知事理的评判过程和评判标准。我校通过创设智慧课堂,使教学触及学生的世界,伴随他们的认知活动,做到了"以智促知" 。

我教学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1、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主动建构知识。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自己选择例子来探索,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得到结论。让学生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唤醒了学生学习中一些零散的体验,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将这些体验"数学化",提炼出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重学生的"发现"意识,引导学生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挖掘学生的潜能,能让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解决问题。这一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发现、自学的方式,使学生在自己探索中学习知识,发现知识,并通过讨论,说出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依据,促进了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

2、用教材教,体现教学的民主性。因为学生对比的知识了解甚多,所以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时候,不是教师出示教材中的例子,而是让学生自己举例研究,使研究材料的随机性大大增强,从而提高结论的可信度。这样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归纳法研究的过程,并渗透科学态度的教育。

比例基本性质教学反思【篇5】

今天教学了比例的基本性质。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说,本节课的教学环节清晰,先由旧知入手,用求比值或化简比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接着出示两个按一定比例缩小前后的两个三角形,并分别标有底和高的长度,让学生根据数据写出比例来,并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比例的共同特征,从而初步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再接着举例验证规律的成立,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最后应用性质。在教学中不仅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决同一问题,从而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但未曾想学生的想法与老师预设的就是不一样,在本课练习时遭遇了他们的“有力阻击”,他们另辟蹊径去思考,而且在那种题型的背景下初听起来似乎有些许道理,实属我所未料。题目是这样的:

哪一组中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4、18和12 (2)4、5、6和8

第一位学生(金雁蓉)的回答是这样的:因为这四个数都是偶数,所以它们能组成比例。

第二位学生(毛逸宁)的回答是这样的:因为四个数中有一个是奇数,所以它们不能组成比例。

我的点评:四个数必须都是偶数才能组成比例吗?四个数中如果有一个是奇数就不能组成比例吗?同学们思考一下,你们同意他俩的观点吗?(暂时的沉默)

两位学生都是本班的聪明学生,却都局限在数的外在形式上,看它们是否为2的倍数,从奇数、偶数来思考这个问题,而没有从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看来学生的第一直觉与老师的预想(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不一致。而且经他们两个一说,还把部分学生的思维给牵向他们的思路去了。

此刻,是选择老师直接点拨(请大家先把最大的数乘以最小的数,再把中间两数相乘,看积是否相等,然后再作出判断。)还是继续等待学生有正确的发现?我选择了等待。果然,一会儿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根据刚才学习的内容,我想到了把四个数中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相乘,中间两个数相乘,如果乘积相等,就能组成比例。我是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思考判断的。第(1)题6、4、18和12,把18×4=72,12×6=72,所以18×4=12×6,写出比例是18:6=12:4;第(2)题4、5、6和8,把4×8=32,5×6=30,所以4×8≠5×6,不能组成比例。”看来她理解很透彻,已经能学以致用了。

“很聪明,思路清晰,方法正确,讲的非常好,能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依据充分!”

“我刚才也是这样想的!”部分学生附和。

“我认为我说的还是对的!”毛逸宁坚持己见。

“在这个题目中,你的判断刚巧符合正确结论,但推及其它题目呢?似乎行不通吧?”我提请他自我反思。

他依然有一脸不服气,在思考怎么有力反驳我。我当时为了教学进度没有停留作继续解释。

课后想想,我的做法有些不妥,一来其他学生也许会以为毛逸宁的方法也行得通呢,二来也会影响毛逸宁同学后面的听课效果,他卡壳在那里就听不下去了呀!这是一次失败的应对!如果当时我能给其一个明确的反例,不就可以消除他的错误观点了吗?比如我可以这样说:如果把6换成32/5或6.4,它们四个数不就可以组成比例了吗?(也许他还会反驳现在有了小数或分数了,而不是原来的整数了!)我还可以这样说:如果把5换成另一个奇数3,总符合你的三个偶数和一个奇数了吧,它们不照样可以组成比例?如果当时我能这样处理,课堂教学会更精彩,学生理解会更深刻,只是当时的处理不细腻、也不智慧!留下了遗憾。

我们常说应对生成要灵动,可关键时刻还是拿捏不住,在应对时有些措手不及,免不了做些无效劳动,日后有必要更为深入地了解学情,真正沉下去,做好充分的预设再进入课堂才是教学之上策。反思本节课,以后还需对学生的状况做好充分的预设及准备,使自身能及时应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状况,生成更多精彩的课堂。

比例基本性质教学反思【篇6】

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首先让学生上黑板随便写几组比,教师马上说出能不能组成比例,想知道原因吗,请看课本34页,一下子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学生自学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内项和外项,完成后进行反馈,并充分应用学生书写的比例来强化内外项的知识。然后再进行激趣:“通过自学发现老师一下就确定能不能组成比例的奥妙了吗?”学生针对黑板上的题叙述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呢,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就是将比例中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最后得出比例的性质。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除了求比值的方法,也可以用求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是否相等的方法。课上安排应用比例性质进行填空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由“激趣”、“探究”、“应用”这样三个教学环节组成。在“激趣”这个环节中,从寻找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入手,直入重点。采用自学方式展开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探究”是本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主要引导学生怎样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秘密”,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能力。教学设计中还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如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等。在“应用”这个环节中,强调及时应用及时反馈,重视在练习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使练习的针对性更强,巩固练习在层次上由易难,在形式上由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比例基本性质教学反思【篇7】

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首先让学生根据教材所提供的两组数据,独立写成比例,再联系比的前项和后项的知识激趣:“我们学的比例中的四个数也有自己的名字,请自学第43页的内容。”学生自学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内项和外项,完成后进行反馈,并充分应用学生书写的8组比例来强化内外项的知识。然后再进行激趣:“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还有一个有趣的规律,请大家分别算出它们的内项和(差、积、商)与它们的外项和(差、积、商),看看你能发现了什么?”“再随便找几个比例,看看这些比例中有没有这个有趣的现象?”引导学生计算出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下面通过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就是将比例中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最后得出比例的性质。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除了求比值的方法,也可以用求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是否相等的方法。课上安排应用比例性质进行填空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由“设疑”、“探究”、“应用”这样三个教学环节组成。在“设疑”这个环节中,我能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精心寻找新旧知识的联接点,过渡自然流畅。采用问题解决式展开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探究”是本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主要引导学生怎样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秘密”,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能力。教学设计中还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如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等。在“应用”这个环节中,强调及时应用及时反馈,重视在练习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使练习的针对性更强,巩固练习在层次上由易难,在形式上由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比例基本性质教学反思【篇8】

从整堂课来看,把握住了整个流程,抓住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从孩子们的反馈可以看出达到了本节的教学目标,对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掌握都很好,并能运用它的意义及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在教学过程中尊重了孩子是课堂主体这一理念,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在探索中得出结论并能学以致用。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的亮点是在学习比例的时候从学生熟悉的比入手教学,充分重视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找准了新知识的生长点,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比例基本性质的学习中,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索,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将学习内容“大板块”交给学生,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小组共同探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了充分体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在今后工作中会遇到、学生又很感兴趣的问题:某罪犯作案后逃离现场,只留下一只长25厘米的脚印。已知脚的长度与人体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测罪犯身高大约是多少吗?这样渗透了学数学和用数学的教学思想,同时也告诉孩子们数学生活化的重要性,从而激励孩子们热爱数学并能学好数学。

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是在时间上掌握不是很好,在前面复习导入部分用时过多,加上练习题偏多、偏难,以至于学生思考时间较长,所以整堂课看起来前松后紧。

其次,在课堂形式上显得比较单一,和孩子们的互动不是很多,替孩子们回答的较多,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没能够灵活处理,给学困生的鼓励较少。并且在整堂课中的语速都偏快。

再次,在知识的讲解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不够灵活,在分数比例里应该读成比的形式,但一部分同学读成了分数形式,而没有给予纠正。在练习题中孩子们耗时较多,这也恰恰说明了前面的环节没有教扎实。在最后思考题的摄入中给孩子们的启发较少,没能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让我和孩子们都能有更大的进步!

比例基本性质教学反思【篇9】

昨天区教研员吴老师到我们学校来指导教案,给我带来很大的帮助。耐心的吴老师,帮我把课的重点应该怎么突出,难点应该怎么化解讲了一遍。细心的吴老师,还建议我去参考一下国标本中的相关内容。匆匆忙忙不够认真的我,却忘记带笔和本子做记录,只能凭大脑记忆思路了,而我当时还没有备课(原本没打算上这课的)。只好从一下班就开始加紧,一直到晚上十一点,教案和课件才完成(先自我反省一下)。

总体感觉这篇教学设计的思路比较有条理,一开始复习比的相关知识,由求比值引入根据比值是否相等来进行分类,从而得出比例的意义,而通过观察比例,发现组成比例的条件。在教学例1的过程中,先让学生找到要求的比,再通过比例的意义判断能否组成比例,组成的是怎样的比例式,同时也让学生联系以前的内容对应找出比和比例的区别,使学生不仅能明确比和比例的不同之处,更能对比例的意义产生更进一步的理解。而正因为比例和比不同,所以具有着不同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自学进行了解各部分名称,用一组前面用过的练习题让学生找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同时用启发性的问题“你能找出比例中乘积相等的数吗”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发现外项积等于内项积,从而得到并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由此可得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最后进行小结。

上完课后,我自己首先的感觉是虽然有学生自主的探究,但还没能完全放的开,思路还不够开阔。而且因为时间的关系,前面问的比较琐碎后面缺少了五分钟让我把最后一道设计好的开放性的题目出示出来。同时我也在反思如果我再上一遍这节课,我会怎么上?我想到的是前面有的问题比如让学生说判断思路的时候,可以请一两位做代表回答一下就可以了,因为方法已经掌握了,就不需要请太多的人重复说,这样可以抓紧时间让学生做几道灵活一点的题目,比如已经比例中的三个项,如何求第四个项,比如给四个数字,可以组成哪些比例。这些我事先也考虑到了,但是没能教学进去,需要以后注意。我还在想,其实这堂课中概念部分的教学并不难,可以让学生在练习本上适当记录一些关键点,依据关键点回答就可以了,不必要把整个过程都写下来,否则也是耽误时间。我想了很多,但想的大多是在希望自己能在前面更紧凑以扩展后面的思路上。本来我还挺高兴自己在课后能感觉出一点东东的,但后来在听了陈老师的指导后,我才知道自己反思的真肤浅:(

陈老师给我的教学设计提了几点意见:

1,我的复习提问是问一句学生回答一句的,问了三个问题“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陈老师说,可以打开一点,直接问:你能回顾出以前学过的比的哪些知识?我一听就感觉出了,自己问的范围很狭小,如果那样问,学生的回忆搜索就被打开了,也许学生不仅能想到比,想到比值,还能想到比的各部分名称,还能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都是和我这节新授课的内容有关联的,复习一下,对于后面比较比和比例的区别有很大的好处。我又反思“我怎么没想到呢?”然后我给自己的解释是,怕学生打的太开耽误时间:(后来我又想,只要学生熟练,其实口答几句话也耽误不了什么时间的。。。哎,我们上课总是会在时间上斤斤计较。。。不够大气。。。

2,我在教学例1的时候本来感觉挺简单的,学生回答的甚至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好,因为我课前一再强调要回答完整,其实这节课我们学生回答问题我自己挺满意的,因为什么所以什么都说的很完整。但陈老师就点明,可以在这里渗透正比例的意义,因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而它们的比值是什么呢?就是单价。如果买的本数增多,相应的钱数也就是总价也会随之增多。这是我没想到的,我没能想到这个深度。要反省。

3,在比较比和比例的区别的时候,学生说的挺多,什么比例有四个数比有两个数,比是一个比比例是两个比,比没有等号比例有等号。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挺对,当时还挺高兴的。后来想想,陈老师说,这都是表面上的区别,而意义上的区别其实才更重要。比是两个数相除,而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从意义上来说就完全不一样,这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比例的意义就很有帮助。我一想,对哦,还是自己考虑不完善。而且从意义上的区别说下去后,正因为他们的意义不同,比有前项后项,那么比例中的四个数应该叫什么呢?就可以顺利引入下面的内容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4,陈老师提的第4点是我上完课就想到的,就是练习题的开放性不够,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不只有意义和性质两种思路,其实还可以用化简比来求,我本来想在开放性的题目中通过让学生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的,但没能来及上到这里就下课了,少了五分钟。

非常感谢陈老师的指导,为我在课堂教学及内容设计的“广”和“深”上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让我知道要上好一节课确实很不容易,自己备完感觉好象过程挺流畅了,但其实认真思考下来,可推敲的地方还有很多,可挖掘的地方也还有很多。谢谢老师的指导!希望陈老师朱老师有空的时候多到我们学校来指导指导我们,我很希望自己可以做到更好!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反思


88教案网推荐更多专题:“比例意义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反思(篇1)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包括比例的意义和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比例的意义中,我通过出示课本图先了解图意,再写出四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并求比值,根据比值相等进行国旗法教育。然后根据学校里两面国旗的比,得出两个比相等。最后通过四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写出多个等式,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其后通过四面国旗宽与长的比巩固比例的意义。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新知不知不觉被学生掌握理解。

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比例各部分名称我是让学生通过自主看书学习。设计意图是通过重视自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部分内容非常容易理解,采用自学的方式,通过两个问题检验,培养学生会看书的习惯。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先观察比例式,在思考讨论两个內项和两个外项之间的关系,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计算、观察、验证、交流表达的活动过程,不仅获得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习题设计时,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巩固新知,开阔视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知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有效的处理,让学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探究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的实质是如何教会学生思维。而这节概念课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和再现,恰恰是通过教师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出了“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于简单的谈话间,简单的提问中,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通过自己分析思考,总结出了“比例”这一数学概念。于不经意的诱导,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通过计算、观察、比较、验证让学生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向到最后的豁然明朗,个个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名小小“数学家”,经历了一个愉快的探究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整节课处处透出浓浓的数学味。

本节课把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放在一起学习觉得内容较多,完成教学有些困难,同时比例的灵活应用题目没有达到预先的效果有些遗憾,同时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再多一些题目就好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反思(篇2)

同课异构能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对教师的常态课也是一种检验,同时,能与同事取长补短,通过同事的评课,能发现自身上课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习惯性的问题。

本次的上课内容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我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寻找解决本节难点知识的妥善方法,并制作课件。课讲完后,仔细分析: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的。而“比’是上个学期学习的知识。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的.大多数会把学过的不相关的东西忘到脑后,因此,先设计了一组复习题,不仅让他们复习了比的定义,还对化简比、求比值的概念在脑中闪动一下,并通过求不同比的比值的计算,唤醒他们的记忆,为学习比例的意义打好铺垫。因此学生在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学生掌握的很好。

本学期鼓励学生预习,大多数学生能认真预习,但也会有个别学困生,只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仅在书上画一画,留留痕而已,本节概念性的东西较多,学生的理解水平以达到理解:比例的定义、项、内项、外项、内项的积、外项的积等等。因此对此类知识,大胆放手,让学生说,让学生找,这样节省了上课时间,学生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每个知识点都紧跟相应的习题,这样可以及时巩固新知,同时能发现学生掌握的情况。在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我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根据一个乘法等式,写出比例,把那个告知学生有多个比例,这样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类题,是书中带花的题,应该选作,而我在这里选用,意在考察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新知。同时发现规律:可以把等式左边的两个因数,作为比例的两个外项(内项),能学出八个比例。最后课堂测验,我出了两个内项互为倒数这个隐含条件,并且使用字母表示的比例式,应该是有较大的难度,也是为了看学生新旧知识的融合情况。课堂测验看出大多数学生填对了结果是1.还有20个学生填的是其他两个字母的积。设计的实际应用题,学生也能运用反比例分配的方式解决;还有学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列出算式;还有的用比例填空的形式解决了这个问题,挺让我惊喜的,学生的思维很灵动。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有:

课前预设没考虑到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所以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自己的大脑处于抑制状态,根本没听清孩子的问题,还让他说了两遍,我也没能领会过来。如果当时让孩子直接解答出自己提出的问题,那会让老师如醍醐灌顶,这样可能会创造出课堂的亮点,更可能树立这个学生的自己心,激发他学习的热情。可悔之晚矣!

对于解比例,我以为:学生在学好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解比例应该如囊中取物。因此只让学生口述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因此出现了,未知数写在等号的右边,几个学困生不会解比例。如果加上一个板演,哪怕是只要一步:把比例变成方程,那就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每一次的课,总会有一些优点,同时会存在问题,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才能开辟出一片新的绿地。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反思(篇3)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的。而“比’是上个学期学习的知识。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的大多数会把学过的不相关的东西忘到脑后,因此,先设计了一组复习题,并通过求不同比的比值的计算,唤醒他们的记忆,为学习比例的意义打好铺垫。

然后,分析这些比的比值,看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习:1、判断。2、组比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先由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提示自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反思(篇4)

同课异构能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对教师的常态课也是一种检验,同时,能与同事取长补短,教学反思:《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通过同事的评课,能发现自身上课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习惯性的问题。

本次的上课内容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我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寻找解决本节难点知识的妥善方法,并制作课件。课讲完后,仔细分析:

一、找准知识衔接点,为新知做好铺垫。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的。而“比’是上个学期学习的知识。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的大多数会把学过的不相关的东西忘到脑后,因此,先设计了一组复习题,不仅让他们复习了比的定义,还对化简比、求比值的概念在脑中闪动一下,并通过求不同比的比值的计算,唤醒他们的记忆,为学习比例的意义打好铺垫。因此学生在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学生掌握的很好。

二、相信学生的预习能力,大胆放手,使难点变为平常。

本学期鼓励学生预习,大多数学生能认真预习,但也会有个别学困生,只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仅在书上画一画,留留痕而已,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本节概念性的东西较多,学生的理解水平以达到理解:比例的定义、项、内项、外项、内项的积、外项的积等等。因此对此类知识,大胆放手,让学生说,让学生找,这样节省了上课时间,学生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三、练习由易到难,不仅仅为了小测验的满分数量而选取较简单的习题。

每个知识点都紧跟相应的习题,这样可以及时巩固新知,同时能发现学生掌握的情况。在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我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根据一个乘法等式,写出比例,把那个告知学生有多个比例,这样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类题,是书中带花的题,应该选作,而我在这里选用,意在考察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新知。同时发现规律:可以把等式左边的两个因数,作为比例的两个外项(内项),能学出八个比例。最后课堂测验,我出了两个内项互为倒数这个隐含条件,并且使用字母表示的比例式,应该是有较大的难度,也是为了看学生新旧知识的融合情况。课堂测验看出大多数学生填对了结果是1.还有20个学生填的是其他两个字母的积。设计的实际应用题,学生也能运用反比例分配的方式解决;还有学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列出算式;还有的用比例填空的形式解决了这个问题,挺让我惊喜的,学生的思维很灵动。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有:

一、没能及时抓好课堂生成。

课前预设没考虑到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所以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自己的大脑处于抑制状态,根本没听清孩子的问题,还让他说了两遍,我也没能领会过来。如果当时让孩子直接解答出自己提出的问题,那会让老师如醍醐灌顶,这样可能会创造出课堂的亮点,更可能树立这个学生的自己心,激发他学习的热情。可悔之晚矣!

二、高估学生的能力,放松了一个知识点的讲解。

对于解比例,我以为:学生在学好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解比例应该如囊中取物。因此只让学生口述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因此出现了,未知数写在等号的右边,几个学困生不会解比例。如果加上一个板演,哪怕是只要一步:把比例变成方程,那就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每一次的课,总会有一些优点,同时会存在问题,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才能开辟出一片新的绿地。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思考通用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写好了完备的教案课件,这样学生才能高效地掌握知识点。从哪些角度去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比的基本性质》教学思考通用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节课我是以学生学习比的意义时提出的一个疑问15:10可以写成3:2吗?这个问题引入的。让学生独立思考,15:10=3:2,这个等式正确吗?学生因为已经有了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知道他们可以互相转换的,所以就推想出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大小不变。他们换个角度想,他们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个等式是对的。比的基本性质是由学生自己经过对比、联想得出的,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然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验证他们所猜想的比的基本性质是否正确。经过验证,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更了解了。最后在学习化简比时,老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完成,学生的解法很多,最后让他们选择出比较优胜的方法,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通过检查学生的课堂练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如何化简比了。

在这节课中,我深刻地感觉有以下几点处理得不够好。

1、提出的问题不够精练。

2、得出比的基本性质后,一个学生提出了:“老师,一面旗的长是15厘米,宽是10厘米,长与宽的比可以写作3:2;与一面旗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长与宽的比也是可以写作3:2,那我们可以写成15:10=3:2,但他们的长与宽都不一样啊?为什么还说他们相等?”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非常精彩,但我很急得就给他答案了。其实我可以这样处理的: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3、在做练习时,由于时间关系,没能让学生上来板演,抓住学生的错误,给学生及时地指正。

4、课堂上我讲话还是太急了,有时还是没给足时间让学生把话讲完。

这些缺点,以后一定要好好改正,让自己的课上得越来越好。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课件11篇


把简单的事情做彻底,把平凡的事情做经典,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得更精彩。教案对于教师来说,是最基本的教学工具。教案要遵循多样性原则,应该构思巧妙,避免千篇一律。可以传授一些编写教案的心得吗?为此,88教案网的编辑花时间整理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课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课件(篇1)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6~18页

教学目标:

1.结合不同规格的国旗的典型事例,经历认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

2.认识比例,知道比例的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3.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功体验,丰富关于国旗的知识,培养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计算器、教师准备powerpoint幻灯片。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

1.在星期一上这节课。学生交流参加升旗仪式的感受。教师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国旗的教育。

(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充分,并在星期一来讲,选择时机恰当,引入课题自然,并加强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师:今天是星期一,老师刚才参加学校的升旗活动时,心中充满神圣感,谁给大家说一说,你在参加升旗仪式时,是怎样做的,心中有什么感受?

指名回答,必要的话,可请学生表演下升旗时的姿势。

师: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当升国旗时,我们心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合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热爱国旗就是热爱祖国,维护国旗的尊严就是维护祖国的尊严,也就是保护自己的尊严。国旗对我们这么重要,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一些国旗的知识呢?

生:想。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6页,自己谈一谈兔博士网站的内容。

学生自己读书。

2.让学生读读兔博士网站中的内容,然后,交流了解到的国旗知识。

师:从兔博士网站中,你了解到那些关于国旗的知识?

学生会,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机会。

二、认识比例

1.估计学校所挂国旗的规格。

师:我国《国旗法》中规定了的国旗,同学们估计一下咱们学校挂国旗是哪种规格的。

生:长144cm,宽96cm

学生估计不准,教师介绍

师:学校挂的国旗是第四种规格的,也就是长144cm,宽96cm。

板书:长144厘米,宽96厘米。

2.让学生计算学校所挂国旗长和宽的比,然后交流。

师:现在请同学们算一算这种规格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是多少?

学生自主计算,然后交流结果。

教师板书:144:96=3:2

3.引导学生由国旗长和宽的比类推宽和长的比。

师:国旗长和宽的比是3:2,不计算,你能说出这面国旗宽和长的比吗?

生:这面国旗宽和长的比是2:3.

师:这么快就能说出结果啊,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长和宽最简比是3:2,反过来宽和长的比就是2:3了,因为它们只是前项、后项交换了。

4.认识比例

(1)让提出写出国旗长和宽的比的要求,让学生任选两种规格的国旗,分别求出长和宽的比值。店堂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师:真聪明。我们学校挂的国旗长和宽的比是3:2,那么,《国旗法》中规定的其他规格的国旗,它们长和宽的比是多少呢,请同学们任选两种,分别写出它们长和宽的比,并求比值。

学生自主计算,教师巡视。

(2)交流学生选择的规格和计算的结果,要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选择的机会。

教师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出新知识自然。

师:我发现同学们都算完了。谁来说说你计算的结果?

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长和宽的比:

(1)选择第一种和第二种

288:192=3:2

240:160=3:2

(2)选择第一种和第三种

288:192=3:2

192:128=3:2

(3)选择第一种和第五种

288:192=3:2

96:64=3:2

(4)选择第二种和第三种

240:160=3:2

192:128=3:2

(5)选择第二种和第五种

240:160=3:2

96:64=3:2

(6)选择第三种和第五种

192:128=3:2

96:64=3:2

●宽和长的比

同样有六种情况。

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进行板书。如:

(3)让学生观察大家计算出的比,说一说发现了什么,使学生了解到不同规格的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是相等的,进而得出: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写成一个式子。

师:刚才我们一起交流了各种规格的国旗的长、宽的比,那现在观察这些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长和宽的比都是3:2.

●宽和长的比都是2:3

●国旗的规格虽然不一样,但是长和宽的比值都相等(或都是3:2)。

●五种规格的国旗宽和长的比都相等。

师:同学们说得都对!《国旗法》中规定的五种国旗,它们长和宽的比是一定的,都是3:2.现在,我们任意选两个国旗长和宽的比,例如:240:160与96:64的比值相等,我们可以写成这种形式

教师边说边板书:

240:160=96:64

(4)教师介绍比例的概念、读法以及比例的项、外项、内项等,并让学生指分数形式去了解比中的内项和外项。

师:这个式子读作240比160等于96比64.在数学中,像这样师:这个式子读作240比160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板书:比例

师:这组比例,我们也可以把它写成这种形式。

板书:

师:(指着比例)在比例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教师边说边板书。

师:谁能在中,指出比例内项和外项?

生:240和64是比的外项,160和96是比的内项。

(5)让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国旗的长和宽或宽与长写出两种形式的比例,然后指名交流。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选择的国旗的长和宽或宽和长组成比例,并写成两种形式,并写成两种形式,指出比的内项和外项。

学生自主写比例,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说你写的比例,并指出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可能出现:

●我写的比例是128:192=64:96,128和96是这个比例中的外项,192和64是这个比例中的内项。

●我写的比例是,128和96是这个比例中的外项,192和64是这个比例中的内项。

三、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1.提出:把比例中的两个外项、两个内项分别相乘,你发现了什么?的要求,让学生用计算器计

师:同学们,大家已经认识了比例,比利是我们教学中一种非常特殊的式子,它的内项和外项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现在我们以240:160=96:64这个比例为例,请大家借助计算器把它的两个外项、两个内项分别相乘,看看情况怎么样?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说计算的结果以及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计算的结果是240乘64等于15360,160乘96也等于15360,我发现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你计算的结果和他的一样吗?

生:一样。

2.提出上面的结论是否具有一般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写出的比例验证。然后,交流学生计算的结果。

师:那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呢?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写出的比例也照上面的方法乘一下,看看结果怎么样?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说你计算的结果,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我用288乘64等于18432,192乘96也等于18432,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我用192乘64等于12288,128乘96也等于12288,它们的乘积也相等。

3.师生共同概括比例的基本性质。先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计算发现了什么,然后教师介绍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形式。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师:通过计算,现在你们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到: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相乘的积就等于两个内项相乘的得数。

●在比例里,把两个外项乘起来,再把两个内项乘起来,它们的得数是一样的。

学生的语言可能不太规范,教师教后归纳总结。

师:同学们说得对,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请同学们观察分数形式表示的比例,两个内项相乘,两个外项相乘,实际就是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它们的积相等。

教师边说边画箭头。

四、练一练

第1题,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比例,又探索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下面请同学们看18页第1题,判断一下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能够组成比例。

学生自己完成,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第2题,让学生读书,弄清表格中数据的意思,在自己计算。

师:我们来看第2题,请同学们自己读题。

学生读题。

师:谁来说说表格中的几组数是什么意思?

●10点钟,1米长的竹竿影长是0.5米,2米长的竹竿影长是1米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完成(1)(2)小题。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然后全班交流。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课件(篇2)

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比例各部分名称,组比例。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什么是比?一辆汽车4小时行160千米,说出路程和时间的比。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12:16:4.5:2.710:6

二、新授

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在过去学过比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一个的知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比例的意义

出示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25

路程(千米)80200

从上不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

第一次所行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

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

(1)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结果后,师指出: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是相等的,可以用等号将两个比连起来写成下面的等式。

板书:80:2=200:5或=

师:这样的式子,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做比例。

(2)口答

A、把复习第2题中两个比值相等的比用等号连起来。

B、用等号连接起来的式子叫做什么?

C、根据刚才的回答,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

(3)小结。

A、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这两个比相等。

B、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比值不相等的两个比就不能组成比例。

(4)练习,课本第10页做一做。

2、比例的基本性质。

(1)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例题:80:2=200:5

并自学课本

提问:什么叫做比例的项?什么叫前项?什么叫后项?什么叫内项?什么叫外项?这四项分别在等号的什么位置?

(2)说出下面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6:10=9:158:3=3.2:1.21/3:1/6=16:8

(3)计算:上面比例中的外项积与内项积。

(4)引导学生观察每个比例中的计算结果,发现这两个乘积有怎样的关系?

师:想一想,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

(5)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板书性质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页的做一做。

2、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第1题,

四、总结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什么?

2、怎样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五、作业

1、完成练习四的第1-3题。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能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2、学生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知识链接:

比例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1、什么叫比例?

2、下面的比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2.4:1.6和60:40

二、导学探究,建立模型

(一)导学探究,解决问题

1、导学提示,明确方向

请自学教材41页例1之前的内容,然后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2)找出比例2.4:1.6=60:40的外项和内项,计算比例中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有什么发现?

3)请自己任意举例,验证你的发现。

4)试着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

2、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二)展示交流,建立模型

1、学生汇报,重点释疑

1)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2)2.4∶1.6=60∶40

两外项积是:2.4×40=96

两内项积是:1.6×60=96

2.4×40=1.6×60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各小组代表汇报

全班交流

3)学生举例子,验证发现的规律。

2、归纳小结,建立模型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课件(篇4)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练习六的练习题。

2、说课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比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比的知识”的深化,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学习比例初步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分两段来进行教学:第一段教学比例的意义,通过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概括比例的意义;第二段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比例中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的积的关系。这样便于加深学生的印象,最后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为此,教学时先复习比的基本知识,使知识间发生迁移,再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知,最后深化新知,为以后学习解比例等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3、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应以知识与技能、教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态度四方面来阐述,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地发展。因此,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意图,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

(2)能力目标: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与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知识,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观察、探索、归纳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贯彻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允许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

2、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再加上适时的自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根据学法的自主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法的差异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采用生活实例引入课题,课件出示我们祖国各地的风景图片;我们的祖国幅员非常辽阔,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位置; “这么辽阔的地方为什么能用一张小小的地图就能清楚的表示出来呢”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设计意图:这样由地图生活实例引入课题,有利于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以价值观的角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然后顺势导入课题并板书:这样地图片或实物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都要用到比例的有关知识。最后出示几个比,让学生求出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2.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通过求两个比的比值,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用等式表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的关系,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然后利用比例的意义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通过例1中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哪些比?写出两个比,根据比值相等写出比例,进一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同时还请学生自己说出几个比例,在此基础上运用学生说出的比例,请学生自学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教师提醒学生:前面我们已经探究发现了比例的一个秘密,比例还有一个秘密,你们分成小组来找找看,并用简洁语言归纳出来。

(设计意图:这样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学习能力。)

3.讨论巩固、形成技能

(1)基本训练

(2)发展性练习

4.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运用了哪些学习新知?还有什么疑问?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设计理念:

本课时设计,在“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的认识的设计上,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理解比例的有关知识,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在本课时第二大块内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课时设计中,为学生提供开放真实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收集信息,尝试探索规律,引导学生写出不同比例,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 从知识的矛盾冲突中导入并引入。

1)3:8=9:( ) 0.5:( )=5:17

制造冲突,也为后面的思考题做理论铺垫,顺便起到引入课题,探索性质后回应开头的知识,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请勇敢的同学配合老师)

师:某某你出生的时间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根据学生的回报板书两次分子分母上下易位,同为比例的外项)

你还想知道教师内谁的生日,请他告诉你.(板书一次,做一个内项,那么括号应该怎样填呢)今天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就可以迅速的填出了。(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 探索发现新知。

1.引用练习中的3:8=9:24 为例子,比例中的四个数叫什么名字呢?两端的两项叫做什么,中间的两项叫做什么?(自学课本)

学生回报,师完成板书:

(注意板书的时候教师的手势要指明确到位)

2、练习:请指出下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内项各是多少?

80:2=200:5 6:10=9:15 1/2:1/3=6:4 0.2:2.5=4:50

2.4:1.6=60:40

3、这么多的比例,每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之间存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么?可以说的具体一些。

带着问题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可以参与当中若干组的活动)时间2分钟。

4、小组汇报初步形成共识: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多找几个小组发表意见)

回到板书例题验证:两个外项的积是:3×24=72

两个内项的积是:8 ×9=72

5、拿出自己任意找的5个比例,验证是否存在相同的特点。(请学生在展台展示自己的5个比例,并说明外项和内项的积情况)2明,如果出现不相等的,要观察反例,说明两个比组不成比例。

6、完成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呢,以板书的例子,写成分数的形式,引入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三、 基本练习。

1.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1)6:3和8:5 (2) 1∶5和0.8∶4

(3)1/3:1/4和12∶9 (4)1.2:3/和4/5:5

(注意学生语言叙述的规范性:如1)两个外项的积是6×3=18

两个内项的积是3×8=24,18≠24,所以不能组成比例)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12:3=():5 (2)():1/3=1/4:1/6

(3)0.2:0.6=6:() (4)4:3=80:()

3、用5、3、4、8这四个数组比例,看看你能组几个?为什么?

4、把5、3、4、8这四个数换掉其中的一个,组成比例。

4、在例一个比中,两个外项的积互为倒数,其中的一个内项是4/5,另一个内项是()。

5、回顾矛盾冲突题目:9解决因为两个外项乘积是1,所以两个外项乘积是1,另一个数就是那个已知数据的倒数。

四、全课总结:

谈一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质疑,并完成课题总结),提出预习任务,(那么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如和求比例中的未知数呢,请自觉预习课本35页的例题2和3)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课件(篇6)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说什么是比例?

2、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3:5 18:30

(2)0.4:0.2 1.8:0.9

(3)2:89:27

提问: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二)探究新知

1、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三角形。(单位:厘米)

(1)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2)两个三角形底的比和高的比相等吗?3:62:4

两个三角形高的比和底的比相等吗?2:43:6

每个三角形底和高的比相等吗?3:26:4

每个三角形高和底的比相等吗?2:34:6

2、(1)学生自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就是比例的各个部分,那么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呢?请同学门自学课本第43页。

(2)学生汇报: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

3:6=2:4

外项内项内项外项

(2)学生交流:你能说出其他三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是多少吗?

(3)写成分数形式的比例,并说一说各比例外项和内项在哪里?

(4)比较:比例和比有什么区别?

3、(1)要求:观察黑板上的四个比例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2)要求: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3∶6=2∶4为例,指名来说明.

内项积是:6×2=12

外项积是:3×4=12

6×2=3×4

4、再写出一些比例,看看是否有同样的规律.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5、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

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为()

6、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比例的基本性质

7、思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师板书:交叉相乘积相等

8、提问: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

2、比和比例除了在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方面不同,你认为它们在什么方面还有什么区别?

3、完成练习十/1、2、3、4

4、判断:比例的两个外项的积是1,两个内项一定互为为倒数.()

5、根据4×9=12×3,写出比例式。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作业: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初步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对比已经有了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

2、课件显示: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

⑴3:518:30⑵0.4:0.21.8:0.9

⑶5/8:1/47.5:3⑷2:89:27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方便快捷,为新课做好准备。]

二、认识比例的意义

(一)认识意义

1、指名口答上题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课件依次显示答案。

师问:口算完了,你们有什么发现吗?(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

2、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3:5=18:30。

(课件显示:3:5与18:30先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下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

最后一组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课件显示:最后一组数据隐去)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评析:通过口算求比值,发现有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自然流畅地引出比例。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像这样做好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衔接。]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你想研究哪些内容呢?

(生答:想研究比例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点)

5、那好,我们就先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到底什么是比例呢?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比值相等)

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课件显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评析: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观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学生都能说出比例意义的关键所在两个比且比值相等,教师再精简语句,得出概念,注重了对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总结得出概念之后,教师没有嘎然而止,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读一读,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比例,加深了学生对比例的内涵的理解。]

(二)练习

1、出示例1根据下表,先分别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再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第一次

第二次

买练习本的钱数(元)

1.2

2

买的本数

3

5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比例的意义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完成练习纸第一题。

一辆汽车上午4小时行驶了200千米,下午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

⑴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⑵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的比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评析:这两道练习题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又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练习1其实是对例题的巧妙补充。]

3、刚才我们先写出了比,然后再写出了比例,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一个比,有两个数)

4、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课件出示:3:5

前项后项

(2)课件出示:3:5=18:30

内项

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课件出示:3/5=18/30

[评析:由练习题中先写比、再写比例,自然引出比和比例的的区别,再由比的各部分名称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环环相扣、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5、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课件先出示一组数:3、5、10、6

再出示: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等号两边各两个数)

2、独立思考,并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学生组成的等式可能有:105=63或10:5=6:3;35=610或3:5=6:10;3:6=5:10;56=310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10=563:5=6:10

3:6=5:10

5:3=10:6

6:3=10:5

3、引导发现规律

(1)还有不同的乘法算式吗?(没有,交换因数的位置还是一样)

乘法算式只能写一个,比例却写了这么多,这些比例一样吗?(不同,因为比值各不相同)

(2)那么,这些比例式中,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仔细观察,你能发现比例的性质或规律吗?

(3)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评析: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不同的学生写出的算式各不相同,也会有多少之别,这里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的思考都变成有用的教学资源。考虑到直接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会有困难,教师作了适当的引导,通过乘法算式和比例式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在变中寻不变,从而探究出性质。]

4、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⑴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学生验证。

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⑶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评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们多方面验证,从个别推广到一般,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

5、思考3/5=18/30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

6、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四、综合练习

完成练习纸2、3、4

附练习纸:2、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14:21和6:9

1.4:2和5:10

3、判断下面哪一个比能与1/5:4组成比例。

①5:4②20:1

③1:20④5:1/4

4、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4

=

12:()=():5

[评析:习题的安排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

五、全课总结(略)

[总评: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老教材里面的一节概念课,往往是很多老师在选择公开课、教研课时回避的一个内容之一,理由是:看看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有关内容,与那些时髦的生活化、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算法多样化、情境化、多元智能等等一系列的词汇都挂不上边,很难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其实这些都是老师们心里的大实话,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刚刚开始不久,让我们老师轰地一下接触到很多新生事物,众多的新生名词一涌而上,很多老师还没能来得及很好地消化,再加上有的老师还是在被动地接受,立即就要付诸于行动,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于是,不免会出现这样一些状况:为了能够较好地体现出自己学习了一些新理念,老师们不得不给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给予贴标签。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误区,对于某些课型、典型课例研究颇多,而一些老教材,特别是其中一些较难体现新理念的教学内容则被打入冷宫,《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便属于这一类。纵观这节课的教学,的确是较好地体现了新理念,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原汁原味、味浓汁香的数学课

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现实生活中也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本节课中,教者不仅注重了让学生体验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更是注重了数学化和生活化的结合,整节课处处透出浓浓的数学味。我们知道,数学教学的实质是如何教会学生思维。而这节概念课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和再现,恰恰是通过教师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出了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总结得出比例的意义,并且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概念,教者较好地发挥了引导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洁的数学概念。引导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时,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多方验证,大家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向到最后的豁然明朗,个个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名小小数学家,经历了这个愉快的探究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对于比例的这一基本性质教学,教者也没有满足于原命题的成立即止,而是在练习中让学生适当地体会到: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也成立。听课教师无不感叹:真是一节不可多得的原汁原味、味浓汁香的数学课。

2、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文本,教师要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处理。教者对本节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真正实现了变教教材为用教材。这节课中,将例题和习题有机的穿插和调整,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知道了比例从生活中来,进而认识到了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此外,教者还大胆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活动,没有根据教材上所提供的现成问题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机械地执行,给学生暗示思维方向,设置思维通道,缩小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失去一次极好的锻炼思维的机会,而是大胆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这一开放练习产生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再通过教师适当、精心的引导,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体验了探究的成功,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课件(篇8)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下面我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对教材的解读、对目标的预设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向大家作简要的阐述。

[设计理念]

这是一节概念课,但我并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而是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展现学生“活生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抽象概括出意义和性质,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说教材]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

2、教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目标: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我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贯彻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允许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

说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通过多媒体出示有关国旗的四幅情境图,让学生说说图的内容,并找找图中共有的东西。接着出示四面国旗的长和宽的具体数据,并提示国旗的制作有特定的制作标准,然后让学生去思考,猜测。

二、探究新知主动参与

这里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比例的意义

1、根据学生的发现,让学生任意地选择其中的两面国旗,先写出长和宽的比,再求出比值进行验证自己的猜测对不对。

2、把学生的计算结果出示在黑板上(四面国旗都有)接着请学生仔细观察计算结果发现了什么,发现他们的比值都相等。从而引出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揭示了比例的意义后及时进行练习(p33的做一做)。判断几组比能否组成比例,为什么?让学生说理巩固概念。

4、回到四面国旗,让学生找比组成比例。(可以是国旗的长与宽的比,也可以是每两面国旗长之比,宽之比)在这里的时候适时引导,鼓励学生打开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第二部分: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这部分的教学,我采用了阅读自学法。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这里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课本时,引导学生注意内项和外项的位置。认识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后让学生说说比与比例的区别。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观察黑板上的比例中的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的关系,引导学生把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分别相乘,比较结果?再让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然后探讨写分数形式,归纳“交叉相乘”积相等。

3、揭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及时进行练习(p34的做一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为什么?让学生说理巩固概念。

4、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也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基础练习

1、写两个比值是4的比,并组成比例;写出两个比值是1/4的比,并组成比例;这里先让学生写,然后请其他学生判断他写的比例对不对。(可以用比例的意义,也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2、猜数游戏,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我们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

发展练习:

1、把乘积相等的式子改写成比例。(6×16=8×123×40=8×15)这个练习是巩固比例的基本性质,意图是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有学生可能只能改写一个,而有学生可能改写4个,还有学生可能改写8个。

2、如果5a=3b,那么a:b=():()这个练习意图是让学生在有未知数的方程中学会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回归目标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说板书设计]

通过简单明了的数学式子反应出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课件(篇9)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32—34页的《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下面我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对教材的解读、对目标的预设以及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向大家作简要的阐述。

[设计理念]:

这是一节概念课,但我并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而是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展现学生“活生生”的思维过程。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现实生活中也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不仅注重让学生体验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更注重“数学化”和“生活化”的结合。并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归纳—猜想的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现、发展、形成的过程,使教法与学法融为一体。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去发现,而不是草率的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抽象概括出意义和性质,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教材分析]: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主要属于概念教学。因为这节课是在整个比例单元教学中的第一节,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例,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写出比例,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

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审美愉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意义,判断俩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多媒体出示有关国旗的四幅情境图,让学生说说图的内容,并找找图中共有的东西。接着出示四面国旗的长和宽的具体数据,并提示国旗的指定有着特定的制作标准,然后让学生去思考,猜测。

二、探究新知主动参与

这里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比例的意义

1、根据学生的发现,让学生任意地选择其中的两面国旗,先写出长和宽的比,再求出比值进行验证自己的猜测对不对。

2、把学生的计算结果出示在黑板上(四面国旗都有)接着请学生仔细观察计算结果发现了什么,发现他们的比值都相等。从而引出比例的意义。

3、揭示了比例的意义后及时进行练习。判断几组比能否组成比例,为什么?让学生说理巩固概念。

4、回到四面国旗,让学生找比组成比例。(可以是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每两面国旗长之比,宽之比)这里教师要适时引导,鼓励学生打开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5、练习,p33的做一做

第二部分: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这部分的教学,我采用了阅读自学法。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这里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课本时,老师写出比例的两种形式,引导学生注意内项和外项的位置。认识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后让学生说说比与比例的区别。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观察黑板上的比例中的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的关系,引导学生把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分别相乘,比较结果,然后引导他们回答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有什么关系?再让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探讨写分数形式,归纳“交叉相乘”积相等。

3、练习,p34的做一做

4、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课件(篇10)

教材分析: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一节概念课,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本节课内容是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时,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是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

教学目标:

1、体会国旗中隐含的数学规律,丰富学生关于国旗的知识,培养学生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

2、结合不同规格的国旗的典型事例,经历认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

3、认识比例,知道比例的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会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理念: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概念;

2、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自主构建数学知识;

3、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三、巩固练习,加强应用

二、合作交流,自主建构

(重点)

教学设计三环节

二、合作交流,自主建构

活动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活动二,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兔博士网站中提供的关于国旗通用的五种规格:

(1)长288cm,宽192cm;

(2)长240cm,宽160cm;

(3)长192cm,宽128cm;

(4)长144cm,宽96cm;

(5)长9 6cm,宽6 4cm;

请你任选两种规格的国旗,计算一下它们长和宽或宽和长的比值,小组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

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写成一个等式,像这样

240:160=144:96

240/160=144/96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

总结归纳比例的概念

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合作交流:

试着把上面比例中的两个外项,两个内项分别相乘,你发现了什么?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40:160=144:96

160X144

240 X 96

内项积=外项积

师生共同总结:

基础练习一:

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

组成比例。

(1)7:3和21:9

(2)0.5:24和1.5:3.6

(3)8:6和1/6:3/4

(4)3/10:1/4和6/25:1/5

基础练习二:

上午10时整,在空地上直立了6根不同长度的竹竿。测得这些竹竿的高度和影子的长度如下表:

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

3

2.5

2

1.5

1

0.5

影子长度(米)

6

5

4

3

2

1

竹竿高度(米)

(1)写出竹竿高度以与影子长度的比,填在上表中。

(2)根据上面的结果写出三个比例。

拓展练习:

试着利用8的四个因数组成四个比例。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填空:

3:2=( ): 6

( ):12=2:6

课后反思,教学相长:

今后教学中,我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注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二、是对学生要及时给予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建立数学学习的信心。

三、是灵活驾驭课堂的即时生成,要善于捕捉学生们的闪光点。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40:160=144:96

160X144

240 X 96

比例的基本性质:内项积=外项积

板书:

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课件(篇11)

教学内容:教材第30-31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六第1-5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成不成比例;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比?请你说出两个比。

2、什么是比的比值?上面两个比的比值是多少?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比,知道怎样求比值。今天就根据比和比值来学习比例,并且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教学新课

1、教学比例的意义。

让学生算出下面各比的比值,再比较每组里两个比的比值有什么关系。(指名板演)

(1)3:524:40(2)7.5:3

说明3:5的比值和24:40的比值都是,比值相等,也就是两个比相等,可以写成:3:5=24:40

这个式了表示两个比怎样?

和7.5:3也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这个式子也表示什么?

谁来说一说,上面两个等式表示的是怎样的式子?

2、下面两个比之间的哪些○里能填=,为什么?

1:2○3:60.5:0.2○5:2

1.5:3○15:3

提问:填了等号后的式子是什么?1.5:3和15:3为什么不能组成比例?

要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可以看它们的什么?

3、教学例1

出示例1,让学生先写出两次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

提问:怎样判断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让学生判断并写出比例。

强调:只有两个比值相等的比才能组成比例。

让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6=5:()0.8:()=1:

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向学生说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并在原来板书的比例下面板书。

1.2:3=2:5

内项

外项

让学生看着开始组成的比例,说一说其中的外项和内项。

让学生计算上面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口答结果。

提问:你发现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有什么关系?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说一说。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请你说一说外项和内项。

提问:在这个比例里交*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积相等的式子:

3;8=1.5:4

5、教学试一试

出示3.6:1.8和。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

三、巩固练习

1、提问: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2、完成练一练。

指名4人板演,其余在下面练习。

3、做练习六第1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4、做练习六第2题。

让学生判断,在练习本上写出来。

5、完成练习六第3题。

学生先观察、计算,然后口答,说明理由。

四、布置作业

练习六第4、5题。

以上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范本精选》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分数基本性质教学反思范本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