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精选正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1000字精选

正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2-02

精选正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1000字精选。

教师的教诲,是需要我们一生都铭记的,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方式有利于内容传授的时间和空间的发展。对于教案的撰写我们要付出心思去钻研。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正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正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篇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在空间方面的认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

5、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不足:

1、对于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还需加强,注重各环节所用时间分配比例,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2、教师自身数学语言应进一步规范,使学生逐步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

3、对于长方体中相对的面面积相等,以及棱长之间的关系,如果能在学生汇报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那样就会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4、对于数学知识之间的总体把握还有待于提升,教师应多钻研教研,全面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并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

正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篇2)

一、积极参与,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教学中必定要注重学生经历学生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一方面要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要使得学生通过活动,根据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同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这种研究学习的过程,通过本身的实践活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利用本身所掌握的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复习巩固,同时提出新问题——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如何求解的?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猜测,并且举例证明观点是否正确,最后由我来归纳总结。设计探究问题:

1.你能根据表面积的概念说一下什么叫做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2.如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还进行全班讨论,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这种研究性的探讨以及对比的方式,教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表面积的概念而且学会了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使得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体现本身的学习自主地位和主人翁感。

二、以事实为依据,解决问题

在制作鱼缸的问题中,首先帮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实物,然后出示简易模型进行教学。先问学生鱼缸有没有盖子,接着启发学生猜想如何计算制作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从而引出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的问题上来,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通过教学引导发现问题后,利用事实为依据,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探讨研究过程,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同时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对数学的学习保持一种新鲜感和神秘感。

三、巩固知识,归纳要点

改变题目的要求,发现新问题,全班讨论。经过多位同学叙述,他们便发现某些同学的认识是片面的,所叙述的内容是不完整的,所以结论不完全正确。要想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就要用充分的事实来说话,资料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针对某些典型的错误观点可以进行讨论,推翻,说出问题的结果和原来预测的不同点(区别),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加深印象。同时正确评估学生的观点,通过练习,巩固新旧知识,思考与讨论问题的答案,大胆的进行猜测,做好记录,最后归纳要点或者规律。新课程强调: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我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探究气氛也更活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正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篇3)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不同计算方法。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扎实。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经历思维的形成过程,充分凭借学生的已有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讨论、探索、思考、表达、交流中得到发展,课后反馈效果很好。

在思考、讨论中步步为营。在教学中,对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师从学生已有经验长方体的认识引入,先让学生回顾长方体的特征,如:让学生拿出准备的长方体纸盒,按照一定的位置在六个面上分别表明前、后、左、右、上、下;想一想:根据长方体棱的特征,我们可以八长方体的12条棱分成几组?怎么分?为什么?同桌之间互相指一指长方体的长、宽、高等。在每一个细小问题的思考、讨论、交流中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对每个环节知识的掌握都落实到位,并为后面的知识作好循序渐进的铺垫,让学生在这种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学习过程中,顺其自然地掌握方法、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正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篇4)

今天,我进行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新授教学。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因为求表面积的问题,与生活联系得特别紧密,要想正确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思维的灵活性。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切实掌握、对面与棱关系的正确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其实要想让学生记住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不难,难的是正确理解。以前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正确率并不高,有些学生甚至到期末的时候还会出错,究其原因就是他们并没有正确理解表面积的意义,以及理解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实质。所以在上这节课之前,我认真备课,既备知识点,更要备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的方法。

首先给学生留课前的思考题: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怎样的关系?之所以把这个问题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是因为我认为这个问题想通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而且不同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不同,所需要的时间不同,有了充分的时间,才能更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如果我把这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一是所需要思考的时间会多,而能想通这个问题的人只占少数,剩下的学生听了别人的发言,也不一定会真正地理解,一节课下来,能够真正完成教学目标的人仅占三分之一不到,这样的教学不是我所想要的,更不是成功的。我的目标是实实在在地上课,让所有学生真正地学会。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从汇报这个思考题入手。我先让学生们把昨天的思考题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再进行全班汇报。第一个回答的学生是左一男,他是上个学期才转到我们班的,刚转来时成绩倒数,但他非常努力,他的答案非常正确,我表扬他说:“他在家对老师的问题做了充分地研究,归纳得非常到位。”“但是说得太快,可能有人没听清楚,谁能先来告诉我上下两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怎样的关系?”一位同学回答:“上下两个面的长就是长方体的长,宽就是长方体的宽。”“前后两个面呢?”“前后两个面的长是长方体的长,宽是长方体的高。”“左右两个面呢?”“左右两个面的长是长方体的宽,宽是长方体的高。”“谁能把这三句话连在一起说一遍?”金意林完整地说了一遍后,我又让同桌在一起说一遍。最后我问谁还不太懂?只有郑浩一个人不太明白,我安排了两个同学课下再跟他研究一下。

弄清了这个关系,再让学生研究一个计算表面积的方法。学生说太简单了,我说简单就用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写在你的练习本上。在巡视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写: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我提醒:上下面的面积怎么求呢?他则改成了长乘宽乘2+长乘高乘2+宽乘高乘2;有的学生嫌写字麻烦,直接用字母来表示……我看到绝大多数学生都找到了正确的方法,全班汇报时,他们脸上显现的笑容特别灿烂!

在练习阶段,一些问题就特别活,即不是单纯地求六个面的面积。因为有了之前的充分观察、分析、认识,解决这样的问题时,学生就不会纠结于字面的意思,而能够边读题边想象具体形象了,所以同学们显得做题时有了自信、也更轻松。比如求五个面的面积时,学生就会想是哪五个面,而不是随意地减去一个面,这个问题列式的正确率达百分之百;有一道粉刷教室的问题,学生们一边读题一边商量应该粉刷的是哪几个面,哪个面不用粉刷……

走在学生热烈的交流中,我欣喜地感受到了,学生们不是套用公式,而是真正地理解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更说明本节我抓住关键问题,引发思考,想通了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是我几次教学表面积这节课最成功的一次。

正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篇5)

“综合与实践”是课程改革之后出现的一个新领域,它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体,以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潜能为目标的学习活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突出了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对数学学习价值的认识。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深入到生活实践之中,处处碰到数学的存在,处处遇到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比起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来,这种感受更实在,更真切,更深刻,因此也更具有现实意义。比如学习了本课之后,学生就可以计算灯箱上张贴的海报的面积、超市里的大立柱需要多大的彩纸才能张贴完整,那么在准备海报和彩纸时就可以先计算,再准备。让学生真切的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到数学,进一步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二,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

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虽然也可以实现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但我们总是那么不能放手,总是那么不由自主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然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成了活动的主体,必须自主地去探索,去实践,去交流,教师不得不放手,否则,就不成其为综合实践活动了。本节课中,从学习内容的收集——学习内容的分类——探究每一类的计算方法——规律的总结,无不是学生们自己实践、探索、交流的结果。整节课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组织和引领的作用。

第三.注重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最本质的要求,就是让学生灵活地运用已学的知识和已具备的经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比起课堂上、作业中、试卷里的纸上谈兵似的解决问题,来得更直接、更实在、更真实、更具有灵活性、更具有综合性,也就更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中求火柴盒、烟囱、正方体立柱等的表面积问题,是学生在生活中亲眼看到、亲手摸到的东西,比在教室里想象更直接、更真实、更易于灵活掌握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注重合作交流,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离不开合作交流,在师生、生生,小组与小组,小组与大组等的交流中,学生对知识或活动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所以在合作交流中要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畅所欲言。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在撞击、知识在整合,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思维会实现质的飞跃。本节课中在计算衣柜的的表面积时,学生一句“摆放位置不同,表面积的求法肯定不一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出了表面积是一个面、两个面、三个面、四个面等不同情况,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正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篇6)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知识和把长方体、正方体的立体图形展开的平面基础上,过渡到初步的立体图形上学习的。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体现“立体——平面——立体”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并通过展形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活动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锤炼思维,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就从这一思路出发预设、生成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新课

一个好的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要提供丰实的现实背景”任何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使生活数学与数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在生活中做数学的乐趣。在教学中我设计为捐款箱包装外表,让学生明确学习求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必要性,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积极实践操作,以动激思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所以我们要多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加工,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因此,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我打算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剖”以长方体,展示出6个面。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体会长方体各个面积之各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以及长方体6个面之间的关系,抓住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再让学生测出自己的长方体的长、宽、高,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设计是如此,但在教学中因为担心把学生一放开就收不拢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就临时改变了教学方法,由教师统一指引下进行学习,使“以动激思”变成了“以师为主”。

三、以练带学,自主学习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不单独安排时间推导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是设计了一道练习,让学生自主学习,由学生在算式说意义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发现了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在师生共同参与和评价中,达到优化思维,推陈出新的效果,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扩展阅读

长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精选7篇


88教案网栏目推荐你阅读“正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等专题内容。

长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篇1】

推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它是在学生认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至在计算中出现错误。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验与实践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来认识概念,理解概念,感受颇深。

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把纸盒沿着棱剪开(纸盒粘接处多余的部分要剪掉),再展开,让学生注意展开前长方体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为了便于对照,让学生在展开后的每个面上,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他们分别是原来长方体的哪个面。然后,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引导学生联系长方体的特征回答。这里关键是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正确的判断每个面的长和宽应该是多少。让学生按照上、下、前、后、左、右的顺序,依次说出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的。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初步的立体图形上学习的。在学生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得出三种计算方法:一个面一个面的面积依次相加;二个面二个面的一对对相加;先求出三个面的面积再乘以,通过对正方体表面积比较归纳,学生和我一起总结出了文字公式,并简化成字母公式,便于记忆和书写。在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体现“立体——平面——立体”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并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沟通,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长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篇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它是在学生认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至在计算中出现错误。针对这一点, 我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验与实践的空间,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 摸一摸等来认识概念, 理解概念。

首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把纸盒沿着棱剪开( 纸盒粘接处多余的部分要剪掉) ,再展开,让学生注意展开前长方体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为了便于对照,让学生在展开后的每个面上,分别用“ 上” 、“ 下” 、“ 前” 、“ 后” 、“ 左”“ 右” 标明他们分别是原来长方体的哪个面。然后,提问: 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引导学生联系长方体的特征回答。这里关键是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 正确的判断每个面的长和宽应该是多少。让学生按照上、下、前、后、左、右的顺序,依次说出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的。

我在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时,主要是沿着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为什么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样一条线来安排教学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对教材的深度钻研和对学生的预设显得尤为重要。课前在预设学生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只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个面一个面的面积依次相加;二个面二个面的一对对相加;先求出三个面的面积再乘2 ;把侧面的四个面展开看成一个长方形求面积,再加上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的巧妙方法却没有考虑到。实际生成时,学生只说出了其中的一种简便情况,如果我在课前有更深入的研究,还可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找出第四种方法。对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归纳,学生和我也只总结出了文字公式,还应简化成字母公式,便于记忆和书写。

实践表明,只有深入研究、充分预设的课堂教学才能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才可能出现意外的惊喜和美丽的风景。以后教学中我将在课前加大研讨、分析力度,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面积教学反思环形面积教学反思国土面积教学反思

长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篇3】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图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课一开始,我并没有设置“漂亮”的教学情境,而是在学生用数方块的方法得出几个立体图形体积的基础上,数出小长方体的体积,目的有二:一是抛弃繁索的动作,直奔中心;二是快速刺激学生的探索欲望。果然,课上学生的兴趣快速激起,为后面的探索活动提供了足够的情感准备,并羸得了充分的操作探索时间。

本节课,我最满意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探索过程及结果。由于在前几节课拼搭立体图形中,学生曾用8块小正方块既搭出了长方体也搭出了正方体,因此在本节课中,有好几个小组的学生通过同一次的操作活动,就能同时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且正确地阐述了原因——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同时学生能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进一步的揭示了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与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这一个环节的操作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知道了求长(正)方体体积所必需具备的条件,并根据数据抽象归纳出体积公式,这当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同时在整个的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理解与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知识体系的重组与构建,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也是本节课的意图之一。

不足之处是练习的安排,应该更有层次和梯度,使学生在理解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适当有些拓展,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篇4】

《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本节课的重点就是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及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应加强动手操作和直观演示,按照引入情境——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方案。本节课教学本着“结合实际、本本真真”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与技能。开课时我用长方体的实际的学具引入新课,讲明长方体有六个面,老师想知道长方体的六个面到底有多大,请你利用小组中的学具帮助老师解决。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认识到“要想知道长方体的六个面到底有多大,必须计算出六个面的面积总和”,这时我因势利导指出:“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叫做它的表面积”,然后再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这样设计既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又能唤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在自主的观察与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实践操作,合作探究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我要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以长方体学具为依据,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更为深刻地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抓住了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说一说、算一算等方法,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里鼓励学生有不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在掌握了正方体的特征后,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发现了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改变了以往将正方体的表面积独立用一单位时间教学的方法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

三、联系生活,由浅入深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在师生共同参与和评价中完成练习训练,达到由浅入深、推陈出新的效果,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但能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切联系的,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我出示了以下几种情况的练习:(1)无盖的玻璃鱼缸(2)四个面的沉箱。使学生认识到长、正方体的表面积也会遇到许多特殊情况,我们求表面积不可以千篇一律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不足之处

1、部分学困生还是没有完全照顾到。因为是从平面到立体,从二维到三维,成人看似简单,而对小学生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

在课堂上我能够抓住学生实践的过程适时把展开的平面图做出点拨效果会更好。

2、有些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还是分不清楚具体的面应该怎样求才是它的面积,而且学生缺乏耐心细致,做不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失误较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对我来说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会,它也给我带来了更多的思考。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需要知道结论,而相对来说更重要的还是经历过程。一次经历、一次反思、一次锻炼、一次提高!

长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篇5】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在空间方面的认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

5、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不足:

1、对于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还需加强,注重各环节所用时间分配比例,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2、教师自身数学语言应进一步规范,使学生逐步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

3、对于长方体中相对的面面积相等,以及棱长之间的关系,如果能在学生汇报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那样就会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4、对于数学知识之间的总体把握还有待于提升,教师应多钻研教研,全面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并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

长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篇6】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第十册北师大教材第二单元长方体(一)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它是在学生认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至在计算中出现错误。针对这一点,我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验与实践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来认识概念,理解概念。

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把纸盒沿着棱剪开(纸盒粘接处多余的部分要剪掉),再展开,让学生注意展开前长方体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为了便于对照,让学生在展开后的每个面上,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他们分别是原来长方体的哪个面。然后,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引导学生联系长方体的特征回答。这里关键是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正确的判断每个面的长和宽应该是多少。让学生按照上、下、前、后、左、右的顺序,依次说出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的。

《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时,主要是沿着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为什么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样一条线来安排教学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对教材的深度钻研和对学生的预设显得尤为重要。课前在预设学生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只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个面一个面的面积依次相加;二个面二个面的一对对相加;先求出三个面的面积再乘以2;对于今天金校长提出的把侧面的四个面展开看成一个长方形求面积,再加上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的巧妙方法却没有考虑到。实际生成时,学生只说出了其中的一种简便情况,如果我在课前有更深入的研究,还可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找出第四种方法。对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归纳,学生和我也只总结出了文字公式,还应简化成字母公式,便于记忆和书写。

牐犑导表明,只有深入研究、充分预设的课堂教学才能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才可能出现意外的惊喜和美丽的风景。以后教学中我将在课前加大研讨、分析力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长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篇7】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上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后的一节练习课。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需要算出六个面的面积,有时又不只需要算出六个面的面积,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需要算几个面。教材安排这节课不仅要加深学生对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理解,也是要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公式,知识运用得还不是很熟练。本节课主要解决的是生活中要用到的面积计算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大部分学生已经会根据生活经验知道要计算几面的面积,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对长宽高的对应数字把握不准的问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在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等活动中学生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3.通过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正确区分正方体与长方体的表面积在不同情境下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综合练习,巩固提高。

1.学校要建一个游泳池,该游泳池的长50m,宽30m,深2.5m,要贴上瓷砖,请你帮忙算一算需要多少瓷砖?

(只需要计算五个面的面积,即底面:长×宽和四周:宽×高×2+长×高×2)

2.一节通风管长40厘米,宽8厘米,高6厘米,做这样的一对通风管至少需要多少铁皮?

①理解“通风管”。

②独立完成,一人板演,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学困生。(要求学生画草图,借助图形理解长宽高的数据)

3. 同学们,新年快到了,老师想给山区的小朋友寄两本书。这两本书长17厘米,20厘米,1.5厘米。你们能帮老师计算一下,怎样给这两本书包装才更省包装纸呢?

板书设计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2+宽×高×2+长×高×2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800字通用


88教案网专题“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推荐内容。

一名优秀的教师完善好自己的教育模式,为了进行良好的教学,教案是必不可缺的,通过教案可以优化教学效果并提高教学绩效,教案到底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栏目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 篇1

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并尽可能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这一课时我也在努力着,力求让学生乐学、学懂、学会,并在教学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路。先是从生活实际出发,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接着解决为什么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学有用的数学),解决生活中,如:包装盒子、粉刷墙壁等不是都求六个面的表面积的具体问题,即组织学生完成“练一练”的题。反思如下:

一、继续抓好计算。我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方法懂了,计算却出错了,孩子们的借口是数字太大容易出错。所以计算应是常抓不懈的。

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出错的原因之一是分不清底面是哪两条棱相乘的面积,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对长方体革面的人是没有理解透彻。

三、进一步在学生“乐学”方面下功夫,从这一节课看数字是大点,算起来复杂些,孩子们就觉得没趣了,有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了畏惧的念头,这是最不利于我们教学的因素之一。

四、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剪、看观察分析得出表面积的几种计算方法,学生能自主探索出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习兴趣较浓,且对计算方法也掌握的较好,避免了死记公式的办法。

五、在学生掌握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再出示一些生活实际应用题,既练习了实际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 篇2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知识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首先出示一个礼品盒,如果在礼品盒的外部包上一层精美的包装纸,包装纸的面积有多大呢?你知道怎样求吗?这时,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也就是求长方体的六个面的表面积。这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自己手中的礼品盒,测量礼品盒的长宽高,并求出上下、左右、前后的面积,然后求表面积也就是包装纸的面积。学生在动手操作完成这一系列的过程并不困难,在大家的共同讨论、归纳下,学生们很快就得出了结论,知道了什么叫长方体的表面积并且还总结出了公式: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宽×高+长×高)×2或长×宽×2+宽×高×2+长×高×2利用公式学生能正确进行计算。通过练习,学生们对于谁乘谁能求出哪个面已经相当熟练了,可以说是脱口而出。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漏洞百出,例如:在长方体的灌桶盒的四周包上一层商标,商标纸的面积是多少?在长方体的水泥柱子上刷油漆,刷油漆的面积是多少?在长方体的游泳池的底部和四周抹水泥,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等这方面的问题,学生不知是否有考虑,不管说什么,学生们总是求六个面的表面积,和实际相脱节。这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这是为什么呢?

本节课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总结出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运用。但是在成功的背后又存在着许多不足。我们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那么我们学的数学知识不就是要运用于生活中吗?不正是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而我们的学生却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到的知识不会灵活运用,不会举一反三,导致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是否有必要让学生去参观一些实物建筑,让学生们在参观中学习计算获取知识,加强直观教学,这样是否效果更好些呢?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 篇3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在课堂上、书本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变得丰满、深刻。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也表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那样深刻,不如动手操作掌握得那样牢固,不如动手操作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因此,学生的数学家庭作业应该活动化、具有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感受、探索、应用所学知识,自主完善知识建构。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安排这样两道题:

(1)通过度量、计算,求出制造一个火柴盒的外壳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制造一个火柴盒的内盒又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2)如果每平方米墙面需2千克油漆,重新粉刷你的卧室,100千克油漆够吗?(本题学生要知道先测量出自己的卧室的长、宽和高,再求出自己的卧室四壁和天面的面积,最好还应扣除门窗的面积,然后再计算出100千克油漆够不够。)通过这两题的实践操作,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其思维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发展,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 篇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初步的立体图形上学习的。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体现立体平面立体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并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沟通,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主要特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

创设一个能够吸引学生的、源于生活的、有趣的、有用的、可操作的、可探索的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要提供丰实的现实背景任何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使生活数学与数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在生活中做数学的乐趣。设计时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求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必要性,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知识的形成发展是有层次的,且与旧知识紧密相连。新课展开必须以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新课的组织展开以有利于教材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产生同化,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为目的。

学生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必须具有较强的空间观念,这是教学的难点。为此,借助于实物投影、模型、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触摸、拼拆、抽拉、展示,全方位感知,培养空间观念,寻找知识的结合点,让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协同互补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上发挥更好的媒介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 篇5

“追问”,顾名思义就是追根究底地问。它是前次提问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深入理解、沟通联系。

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采用“追问”方式,沟通“体和面”之间的关系。有效的“追问”,让课堂上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找出长方体展开图与长方体各个面之间的关系,将长方体和展开图向对应的部分涂上颜色;找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展开图的各个边之间的关系,填写展开图各个边的长,教学至此,我没有马上进入到下一环节“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中,而是“追问明理”:

追问:老师把展开图形又折叠成了长方体你还能找到每个面对应的数据吗?你能找到右面对应的数据吗?

生:3和7,3是右面的宽,7是右面的长。

生:(补充)3既是右面的宽也是这个长方体的高。

师:多聪明呀,用了一个关联词“既……又……”表示出这个3的双重身份:对于右面它是宽,对于长方体它是高。

【评析: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的追问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互相补充加深学生对“体和面”的理解】

追问:你能找到长方体的下面所对应的数据吗?(全班学生都跃跃欲试)

生:3和5,5是下面的长,3是下面的宽。

【评析:接下来的追问,调动的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大家不约而同的积极寻找答案。】

追问:长方体左面的对应的数据又是什么?

生:3和7,7是左面的长,3是左面的宽。

生:(补充)长方体的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因此左面的数据和右面的数据应该是一样的。

【评析: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通过互相启发,得出越来越简便的判断方法。】

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我先从“体”到“面”,接着通过有效的“追问”,让学生再从“面”回到“体”,这样学生经历了“体——面——体”的转化过程,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打下了坚实基础。

总之,“追问”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而追问不在于多,在于是否能让学生感受到进行智力劳动的乐趣。在有效的追问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思考着、发展着的主体,并互相影响着,数学课堂因“追问”而精彩纷呈。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 篇6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教材第二单元长方体(一)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它是在学生认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至在计算中出现错误。针对这一点,我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验与实践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来认识概念,理解概念。

首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把纸盒沿着棱剪开(纸盒粘接处多余的部分要剪掉),再展开,让学生注意展开前长方体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为了便于对照,让学生在展开后的每个面上,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他们分别是原来长方体的哪个面。然后,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引导学生联系长方体的特征回答。这里关键是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正确的判断每个面的长和宽应该是多少。让学生按照上、下、前、后、左、右的顺序,依次说出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的。

我在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时,主要是沿着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为什么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样一条线来安排教学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对教材的深度钻研和对学生的预设显得尤为重要。课前在预设学生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只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个面一个面的面积依次相加;二个面二个面的一对对相加;先求出三个面的面积再乘以2;对于今天提出的把侧面的四个面展开看成一个长方形求面积,再加上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的巧妙方法却没有考虑到。实际生成时,学生只说出了其中的一种简便情况,如果我在课前有更深入的研究,还可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找出第四种方法。对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归纳,学生和我也只总结出了文字公式,还应简化成字母公式,便于记忆和书写。

实践表明,只有深入研究、充分预设的课堂教学才能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才可能出现意外的惊喜和美丽的风景。以后教学中我将在课前加大研讨、分析力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 篇7

本节课的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的要求,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和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表面积的意义,总结出求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学会运用。

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是外来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导致他们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能真正学以致用。如在解决课本练习中的给洗衣机做一个布罩时,求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布,部分学生没有直接接触过洗衣机,对给它做布罩需要做几个面不清楚,因而影响解决该题。另外,课本练习中要为一长为10厘米,宽为8厘米,高位2厘米的长方体选择一合适尺寸的包装纸,几乎全部的学生都选择了第一种包装纸,理由是这两者的面积刚好相等。正是由于学生对如何包装物体缺乏一种生活的认识,所以他们没法做出教参所要求的答案。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该部分时,应尽量让学生获得更多对生活的认识,加强直观教学,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获取知识。

[参考]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1000字系列7篇


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在上课之前把教案写好是每个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的形式不拘一样,内容详略也不一,优秀的教案怎么样去写呢?下面由88教案网的编辑帮大家编辑的《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篇1)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长方体的表面积》是一节典型的概念教学课。它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为了让学生亲自感知表面积这一概念,在讲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要求学生自己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学具,调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开课时我用学生亲手制作的长方体学具引入新课,学生自己观察长方体有六个面,要想知道长方体的六个面到底有多大,请你利用小组中的学具帮助老师解决。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认识到“要想知道长方体的六个面到底有多大,必须计算出六个面的面积总和”,这时我因势利导指出:“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叫做它的表面积”,然后再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这样设计既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又能唤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求,使学生在自主的观察与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样的教学,孩子们在直观感知,动手操作中认识了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后得出结论。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但能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切联系的,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我出示了以下几种情况的练习:比如无盖的玻璃鱼缸、没有底面的洗衣机罩,学生认识到长、正方体的表面积也会遇到许多特殊情况,我们求表面积不可以千篇一律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是从平面到立体,成人看似简单,而对小学生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作业反映出来的问题屡见不鲜,因为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例子比比皆是,有些题学生考虑不全面,有些却是无所适从,刚刚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有个别学生不分青红皂白,不认真审题,如果在课堂上我能够抓住学生实践的过程适时把展开的平面图做出点拨效果会更好。有些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还是分不清楚具体的面应该怎样求才是它的面积,而且学生缺乏耐心细致,做不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失误较多。以后的教学中我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例如,礼堂中有四根长方体形状的木柱,底面是正方形,边长是5分米,高5米,这四根柱子占地面积是多少分米?有个别学生依然把底面积和表面积混淆,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但是他们生活常识较少,思维跟不上,对所学的知识没有吃透,似懂非懂又不及时追问。应该对教材有更深入的研究,也应该全方位的去拓展学生思维,尤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部分内容,在生活中学生对长方体可以说司空见惯,在学习新知时学生也是兴味盎然,积极性很高,但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今后要多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考加工,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时怕学生在课堂上忘乎所以,不好组织,所以尽量避免让学生动手操作,今后也应吸取本次的经验,尽可能的让学生多动手,动手的同时也会拓展学生的思维,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以后的教学中我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将抽象的知识变成了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东西,使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对知识的思考与实物模型的演示和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建立概念,以动促思。并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篇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并对和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有了初步认识的进行教学的,即学生已经明确了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6个面,而且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的基础上教学的。计算长方体和正主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这部分学习,还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为了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我学生动手操作和直观演示,按照“引入情境——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方案。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开课时我创设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的用料这一情境,引出了表面积的概念,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认识到“要想知道长方体的六个面到底有多大,必须六个面的面积总和”,这样设计既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又能唤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在自主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为探索长方体表面计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实践操作,合作探究

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以长方体学龄为依据,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更为深刻地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抓住了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说一说、算一算等方法,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里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3.联系生活,由浅入深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极计算方法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在师生共同参与和评价中完成练习训练,达到由浅入深、推了出新的效果,并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本节课还存在有不足,如果能先行复习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以及长方体的特征再进行新知的学习,学生会学得更轻松。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篇3)

总的来说,这节课自我感觉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资源的运用、学生的自学以及学生对知识的达成等几个方面表现还比较不错。学生也学到了预期想让他们学的东西了。这从课后的测验中可以看出来。

在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方面,我认为比较好的是在小组自学中学习优秀的学生能够主动的帮助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而且他们与老师之间形成了默契,既使不是小组学习只要老师的一个手势,他们就能明白应该去帮助哪位同学。

本节课我认为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课堂的教学程序。而且本节课在授课时是按照自己预先的教学设计一步一步的进行,只是根据设计在课将结束时对学生有一个测验,而这个测验没能在课堂中完成,我把这次测验改为学生的家庭作业,同样起到了检测的作用。

本节课只所以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得益于本节课的各种教学行为包括活动按排、学生分组的合理性、教学资源运用的合理。在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主要按排在学生每完成一组练习后的小组活动,在小组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发挥了学习优秀学生的作用,他们就会把自己好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其余的人。而教学资源主要利益于课前全组老师共同研讨形成的练习题。这些题一组一组,一层一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各种类型的训练,让学生在自学中掌握了各种类型的解题方法。

如果现在再让我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在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

首先,会把第一环节调整到课前布置给学生去完成,而在本节课上只是进行检查,这样又可以节省时间让学生自己支配。

第二,在总结时,会把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几种不同情况(五个面、四个面)的公式给学生总结出来。

第三,会补充一组关于正方体的几种不同情况(五个面、四个面)的表面积题目。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篇4)

老师们在讨论《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节时,常常会有几点疑惑:一是前节刚上过《展开与折叠》,这节有什么必要再把长方体再展开?二是教材为什么要安排“估算”?三是教材中的正方体图形有什么必要同时给出三个棱长的'数据?对这几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一、本节为什么要把长方体再展开?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求的是面积。既是面积,就是平面几何的研究对象,因此,从逻辑上说,教材在这里必须要把立体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才能用面积的概念去给表面积下定义。在平面几何里,所讨论问题的前提都是“在同一平面上”,因此,要再次展开。

三维立体空间与二维平面空间的图形的相互转换,是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技术的限制,对于立体图形,目前我们在教材里呈现给学生的只能是“三维示意图”(实际上是二维图形)。因此,学生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常常具体地体现为“让‘三维示意图’立起来”。而学过立体几何的人都知道,未来学生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最重要的意识与能力就是“转化”,即把三维问题转化为二维。本节对立体图形与平面展开图形的对应关系的讨论,意在加强面与体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为什么要安排“估算”?

教材在“估一估,算一算”的小标题下,提出:“做上面的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纸板?先估一估,再精确计算。”

我认为,这首先是一个实际应用问题,是做纸盒时必然要遇到、要解决的问题。既然从生活中提出了做纸盒,就理所当然地要服从生活逻辑。

其次,这里说的是“至少”,也就是,估算时应当“往大里去”。因此,可以是用最大面的面积乘以6,也可以是把整个展开图看成一个大的长方形的局部。这样处理,就不会跟后面精确计算的过程重复,也就不会显得多余。

更重要的是,估算技能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技能,估算意识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意识,重视估算,是新课标、新课程对传统数学教学的最显著、最重要的改进之一。本节的引例又确有估算的实际需要,因此,教材在本节安排估算是很有道理的。

三、正方体图形为什么要给出三棱长?

本节的课题是《长方体表面积》,而非过去教材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在教材的正文中实际上只讨论了长方体的表面积,而对正方体表面积只是在“试一试”中作为长方体表面积的一个应用给出。在“试一试”里给出的条件是“棱长为0.8米的正方体”,而在紧接着的“练一练”中,给出的正方体图形则标明了三维的数据。

我认为,这段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由“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套用长方体表面积的算法来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当把“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棱长平方乘以6”处理为学生的“已知”,而必须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也就是,要把“棱长为0.8米的正方体”转化为“长、宽、高都是0.8米的长方体”,然后,套用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再简化为“棱长平方乘以6”。否则,在数学逻辑上就是不严密的。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篇5)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一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只要把六个面的面积相加就行。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那么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呢?请你用长方体实物模型学具,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后,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给学生充分的活动、交流和思考时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的释放,学生在操作中探究知识、获取知识。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能够各抒己见,优势互补,先后找到不同种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只见大小不一的长方体在学生的手中动起来,他们有的量,有的剪,有的拼,此时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他们亲身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找到了多种方法。

方法一:把长方体展开后分成三组,按组求面积后再求和。得到的计算方法是:长宽2+长高2+宽高2.

方法二:把长方体展开后分成面积相等的两大组,得到的计算方法是:(长宽+长高+宽高)2.

我认为数学教学中,还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具体事物出发,通过实物、教具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给学生充分观察和实际操作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产实践,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我们要从生活实际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索新知识的条件,让学生参与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将抽象的知识变成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东西,使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对知识的思考与实物模型的演示和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建立概念,以动促思。并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多种算法的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特别是遇到特殊情况,比如鱼缸、粉刷教室用材、通风管道等,有很多学生往往不能分清哪些面不需要计算,或是应该怎样计算?我首先让学生环顾四周,把我们的教室看做一个长方体,而我们就生活在这个长方体的世界里,而后我让学生分别指出这个长方体----教室的的顶点、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各叫什么?屋顶的面怎么求?前后的面怎么求?经过这样训练,学生不但能理解每个面的长与宽和原来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而且还能根据我所给出的数据说出每个面的面积,再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样的做法,对于空间观念比较弱的学困生来说,多了一根思维的拐棍。因此,在解决长方体的表面积实际问题时,我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同学不时的抬起头或转过头看墙壁,有的还用手指偷偷比划着。我知道,他们此时,正钻进长方体里。

另外在教学中要强调计算必须在单位统一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但在实际的做作业时学生的出错率仍然很高,还需多加强练习!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篇6)

今天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不大顺畅,除了课堂上魏博宇、毕峻伟同学因理解出现偏差,交流纠正浪费时间外,我认为教师的设计也存在很大问题。

一、教学设计要删繁就简。

1、复习导入内容可以再精炼一点。没必要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面、棱的方面挨个去比较,去订正,直接设计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形式也没必要挨个抽学生回答,可以同桌互相交流,抽一组代表回答即可,这样既节省时间也抓住了重点。第二个练习题的设计可以直接让学生说出面积即可,其他学生判断,因为是复习内容,没必要像新课一样都是重点去分析。

2、重点的内容重点突破。长方体的表面积探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在之前学习了长方体的特征和展开面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可直接让学生借助实物或者展开图去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让学生理清弄顺长方体展开面的长和宽和原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将小组合作“议一议”的内容作为重点,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总结,占用的时间也应该是比较重要的时间。

二、牢记数学课的“三必讲、三不讲”。比如这节课上“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在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后,没必要定义读三遍,然后又抽取了10个同学依次回答问题。包括温故知新里的练习内容,只要学生回答正确,或者知错能改,没必要一道又一道的讲解。

三、数学课应该精讲多练。而本节课学生说的多,而且环节过于罗嗦,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练习又少之又少。

以上原因都是老师个人的原因造成的,初次带五年级数学,对教材内容以及重难点内容抓不准、吃不透,设计上不敢求新颖只求能正确的教学下来就好,针对以上不足,我以后一定要勤学习,勤请教,争取快速提高自己的数学教学水平。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篇7)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教材第二单元长方体(一)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它是在学生认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至在计算中出现错误。针对这一点,我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验与实践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来认识概念,理解概念。

首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把纸盒沿着棱剪开(纸盒粘接处多余的部分要剪掉),再展开,让学生注意展开前长方体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为了便于对照,让学生在展开后的每个面上,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他们分别是原来长方体的哪个面。然后,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引导学生联系长方体的特征回答。这里关键是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正确的判断每个面的长和宽应该是多少。让学生按照上、下、前、后、左、右的顺序,依次说出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的。

我在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时,主要是沿着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为什么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样一条线来安排教学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对教材的深度钻研和对学生的预设显得尤为重要。课前在预设学生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只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个面一个面的面积依次相加;二个面二个面的一对对相加;先求出三个面的面积再乘以2;对于今天提出的把侧面的四个面展开看成一个长方形求面积,再加上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的巧妙方法却没有考虑到。实际生成时,学生只说出了其中的一种简便情况,如果我在课前有更深入的研究,还可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找出第四种方法。对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归纳,学生和我也只总结出了文字公式,还应简化成字母公式,便于记忆和书写。

实践表明,只有深入研究、充分预设的课堂教学才能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才可能出现意外的惊喜和美丽的风景。以后教学中我将在课前加大研讨、分析力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幼苗需要土壤的滋养,学生需要教师的爱护。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时常进行教案的编写工作,教案就是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也许写出优秀的教案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难。考虑到你的需求,88教案网的编辑特意整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篇1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手中的长方体,然后让学生认真思考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知道:

前、后面=长脳高脳2;

左、右面=宽脳高脳2;

上、下面=长脳宽脳2.

最后总结归纳: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方法(一):S=长脳高脳2+宽脳高脳2+长脳宽脳2

方法(二):S=(长脳高+宽脳高+长脳宽)脳2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S=棱长脳棱长脳6

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要考虑到以下几种情况:

1、完整的(六个面都有)长方体或正方体

这种类型的题目,直接套用表面积计算公式即可。

2、无底或无盖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如粉刷教室、鱼缸、游泳池等的表面积)

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要看清楚要计算的是哪几个面,然后再进行解答。

公式:S=长脳高脳2+宽脳高脳2+长脳宽

3、求长方体或正方体四周的表面积

它指的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周围四个面(即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的表面积。

公式:S=长脳高脳2+宽脳高脳2

总体说来,这部分知识只要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及计算方法,对于学生们来说是很容易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也能学得很不错。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同学们也能做到运用自如。但中间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比较严重的就是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强,导致解题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错误。今后,我需要在这一方面采取一些措施,如通过小组竞争等方式来提高同学们计算的准确性。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篇2

一、积极参与,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教学中必定要注重学生经历学生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一方面要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要使得学生通过活动,根据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同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这种研究学习的过程,通过本身的实践活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利用本身所掌握的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复习巩固,同时提出新问题——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如何求解的?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猜测,并且举例证明观点是否正确,最后由我来归纳总结。设计探究问题:

1.你能根据表面积的概念说一下什么叫做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2.如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还进行全班讨论,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这种研究性的探讨以及对比的方式,教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表面积的概念而且学会了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使得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体现本身的学习自主地位和主人翁感。

二、以事实为依据,解决问题

在制作鱼缸的问题中,首先帮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实物,然后出示简易模型进行教学。先问学生鱼缸有没有盖子,接着启发学生猜想如何计算制作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从而引出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的问题上来,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通过教学引导发现问题后,利用事实为依据,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探讨研究过程,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同时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对数学的学习保持一种新鲜感和神秘感。

三、巩固知识,归纳要点

改变题目的要求,发现新问题,全班讨论。经过多位同学叙述,他们便发现某些同学的认识是片面的,所叙述的内容是不完整的,所以结论不完全正确。要想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就要用充分的事实来说话,资料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针对某些典型的错误观点可以进行讨论,推翻,说出问题的结果和原来预测的不同点(区别),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加深印象。同时正确评估学生的观点,通过练习,巩固新旧知识,思考与讨论问题的答案,大胆的进行猜测,做好记录,最后归纳要点或者规律。新课程强调: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我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探究气氛也更活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奠定基础。

成功之处:

1.重视表面积概念的教学。在教学中利用在上节课中学生粘贴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沿着棱剪开得到它们的展开图,并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这样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与表面积的概念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便于把展开后的每个面与展开前的每个面的位置对应起来,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表面积的概念,即长方体和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重视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结合生活中的情境将知识学习、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三者统一起来进行教学,可以使学习内容基于问题学习,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起到“一石三鸟”的功效。另外在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得出两种计算方法,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知识乘法分配律来沟通两种方法。特别要突出计算上(或下)面是长与宽的积,前(或后)面是长与高的积,左(或右)面是高与宽的积的教学,让学生牢固进行记忆,避免出现死记硬背计算公式的现象。

不足之处:

1.计算出现错误的现象很严重,主要是学生不细心,对于小数的计算不重视。

2.个别同学对于上下面、前后面、左右面的计算混淆,导致出现有的面不需要计算还是计算在内。

3.对于特殊的长方体进行侧面积计算时应补充为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这样对于计算特殊长方体比较简便。

改进之处:

突出计算上(或下)面是长与宽的积,前(或后)面是长与高的积,左(或右)面是高与宽的积的教学,让学生牢记。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篇4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著名数学家波利亚)在这个案例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具体事物出发,通过实物、教具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给学生充分观察和实际操作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产实践,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这是新大纲中所强调的。教师遵循了新大纲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引入,为学生创设了探索新知识的条件,让学生参与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将抽象的知识变成了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东西,使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对知识的思考与实物模型的演示和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建立概念,以动促思。

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和总结出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方法,并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多种算法的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我们深刻体会到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包办代替,努力创设情景,提供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充分经历—和感受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意义和计算方法,并且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思维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建立了自信心,激发了求知欲,获得了成功得体验。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篇5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它是在学生认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习的难点在于,学生刚接触立体图形,空间观念不强,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至在计算中出现错误。针对这一点,我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验与实践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剪一剪、看一看、比一比 ,自主探究等方式来认识概念,理解概念。

我在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时,考虑到班级学生较多,所以活动主要以小组进行。思路主要是沿着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一条线来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对教材的深度钻研和对学生的预设显得尤为重要。如课前在预设学生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只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个面一个面的面积依次相加;二个面二个面的一对对相加;先求出三个面的面积和再乘2,但是有的学生只说出了其中的一种简便情况。如果我在课前有更深入的研究,还可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找出另外的方法。对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归纳,学生和我也只总结出了文字公式,还应简化成字母公式,便于记忆和书写。另外在让学生做当堂检测第三关时,我发现有学生做错了,只是把错题通过投影仪呈现了出来,由于受条件限制,未能结合原题给学生好好评讲,这一点比较遗憾。

实践表明,只有深入研究、充分预设的课堂教学才能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才可能出现意外的惊喜和美丽的风景。以后教学中我将在课前加大研讨、分析力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篇6

上完《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这节课后,我的心情并不轻松,有遗憾也有欣慰,遗憾的是在引导新课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用受去摸长方体的六个面,由于教师叙述不周,把“表面”说成“面”,再加上学生操作不熟练,造成学生在汇报时,有说摸到棱的、顶点的、长、宽、高的,就是不重点受六个面的,等教师再引导学生按顺序摸上、下、左、右、前、后6个面并标出来,再展开观察长方体展开平面图,进一步了解长方体的6个面及相对的两个的面积相等,从而引出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本节课上完后,我不断思考,问题出在哪儿,最终还是觉得有以下几点不妥:首先教师在设计上有问题,在此环节中不设计让学生去摸长方体的每个面,因为在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中,学生已经通过摸知道了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在此处再去摸一方面与整个环节衔接不当;另一方面降低学生的认知水平,浪费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最佳时间,造成这一环节每一步比较生硬,学生纯粹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走得很不协调。另一方面是展开教师或学生无法用实物展示的东西。而本节课长方体、正方体,学生手中都有,根本没必要用多媒体展示。

本节课出现上述问题使我发现,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设计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认知前提,了解他们的认知需要,了解他们的认知困难,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各个环节时间,加大课堂密度,增加课堂练习量,提高课堂效率。另外,还要注意钻研教材,因材施教,不能盲目地套别人的设计,最终使学生和教师陷入不和谐,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篇7

考虑到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的认识是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结合学生家作中集中出现的问题,我把练习二第1、2两题作为预习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要求学生搞清楚长方体各个面的长、宽和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渗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长方体的六个面可以根据面积的大小分成三组,每组两个面面积相等;也可以把长方体的六个面分成两组,把面积不相等的前面、左面和上面作为一组,后面、右面和下面作为另一组。

课堂上我把练习二第1题作重点交流,指名学生上来指出计算每个面的面积时到底是看哪两条棱的长度。然后抛出例题解答“做纸盒要用多少硬纸板”,引出表面积计算的需求,再引导学生通过对自己所列的算式深入解读,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掌握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最大的遗憾来自于填表题,有一部分学生脱离了图形就不会思考了,但还有更多的学生在计算上存在很多问题,虽说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是有些繁琐,但既然方法懂了,只要细致一点,计算结果的错误完全可以大大减少。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篇8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应加强动手操作,按照创设情境——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设计教学方案。

本节课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一、创设情境,以“争”激思

新课伊始,创设让学生“猜一猜”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和正方体纸盒,哪个用的纸板较多这一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比较出来呢?”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认识到“必须分别计算出六个面的总面积”,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指出:“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表面积”,这样设计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在自主的观察与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实践操作,以“动” 激思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我们要多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加工,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因此,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以长方体的特征为依据,从给出的12个面中选取相应的面拼成长方体,学生在动手拼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抓住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再让学生测出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巧编习题,以“练”促思。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不单独安排时间推导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是设计了一道综合练习,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在算式说意义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发现了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在师生共同参与和评价中,达到优化思维,推陈出新的效果,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本节课教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优生在课堂上仍是主角,学困生由于动手能力差,思维跟不上,大部分时间只能充当观众与听众,从课堂练习可以看出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课堂如果让他们充分动手操作与表达,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不知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篇9

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这节课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感到这个内容以前学过,减轻学不会的心理压力。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大家先回家用硬件纸板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进一步熟悉长方体的特征,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新课程改革要求更多地关注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获取知识成功的喜悦。所以在本节课中,让学生先制作实物模型,然后找出它的表面积,再通过学生給长方体的盒子内外涂色,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立体图形外表面的面积是它的表面积;再根据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他们发现做一个长方体至少需要4个面,最多6个面,这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就要根据生活实际,哪些面算,哪些面不算。

二、鼓励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数学家发现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凭借数学的直觉,提出各种猜想,进行实践尝试,从而揭示知识规律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尝试验证,发现知识规律,使学生不仅获取数学知识,而且学会探究,发现知识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问题情境,让大家先回家用硬件纸板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制作时就要考虑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不能随便剪,否则就围不出来,而且对面相等;还有不成功的长方体(比如:长方体烟囱、长方体背篓等,就没有6个面)进一步熟悉长方体实物的特征,学生凭借自己直觉和自己的数学实际,提出各种看法,虽然有些“猜想”是错误的,但创新的智慧火花瞬间被点燃,同时一种种不同的猜想又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愿望和进行验证的需要。在学生独立探究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该如何计算,这个问题时,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再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大胆地计算出你做成的纸盒的面积,让学生知道计算的面积就是纸盒的表面积,并尝试提炼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然后出示:如果一个长方体只告诉你它的长10厘米、宽7厘米、高4厘米的实物教具,你能用你的公式,将它的表面积算出来吗?这两个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在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在测量棱长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只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就可计算,而有的学生其实也测量长、宽、高,但他们需要测量6次;在探索其计算过程中,有的是先算前面、侧面、底面,然后分别再乘以2,也就10×7×2+10×4×2+7×4×2;有的是因为两两相乘后,才算出3个面的面积,即表面积的一半,再乘以2后就将6个面算完了,做到了不重复不遗漏;还有的根据乘法的分配律,也列成(10×7+10×4+4×7)×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的先算完6个面,再减去少去的那个面。也有的分开算,只算有的面。在这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活动是自主的,是鲜活生动的,是富有个性和创造的,学生的创造潜力能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找到了解决的方法,不仅智慧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三、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发展本课时是学生在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刚刚从几何图形的学习转向对立体几何图形的学习,所以对学生来说在空间观念的发展培养上是一个重要的进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所以这节课从学生原有知识出发,借助实物模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先自己制作、观察、交流、探究、归纳、提炼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巩固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使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篇10

立体图形的研究和学习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而动手操作更能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知识。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的教学上,我首先让学生用自制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通过交流讨论,明确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其实就是求六个面的面积和。在第一节的知识经验上,学生已经知道长方体六个面可以分成三对,每对的两个面都相等。在此基础上,学生独立完成例题的解答,学习兴趣很高,很快就得出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交流,学生们除了得出两种计算方法外,还得出了特殊的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即有一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接下来,独立思考并得出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就水到渠成了。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体现本身的学习自主地位和主人翁感。

最后,让学生同桌交流,发言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经过多位同学叙述,归纳出要点和规律。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探究气氛也更活跃,学生的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范文


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在于作为骑士的教师驾驭骏马的能力高低。作为教师就要极其认真的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优秀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们们轻松的学习,更快更容易的接受相关知识。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考虑到你的需求,88教案网编辑特意整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范文”,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范文 篇1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奠定基础。

成功之处:

1.重视表面积概念的教学。在教学中利用在上节课中学生粘贴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沿着棱剪开得到它们的展开图,并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这样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与表面积的概念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便于把展开后的每个面与展开前的每个面的位置对应起来,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表面积的概念,即长方体和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重视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结合生活中的情境将知识学习、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三者统一起来进行教学,可以使学习内容基于问题学习,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起到“一石三鸟”的功效。另外在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得出两种计算方法,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知识乘法分配律来沟通两种方法。特别要突出计算上(或下)面是长与宽的积,前(或后)面是长与高的积,左(或右)面是高与宽的积的教学,让学生牢固进行记忆,避免出现死记硬背计算公式的现象。

不足之处:

1.计算出现错误的现象很严重,主要是学生不细心,对于小数的计算不重视。

2.个别同学对于上下面、前后面、左右面的计算混淆,导致出现有的面不需要计算还是计算在内。

3.对于特殊的长方体进行侧面积计算时应补充为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这样对于计算特殊长方体比较简便。

改进之处:

突出计算上(或下)面是长与宽的积,前(或后)面是长与高的积,左(或右)面是高与宽的积的教学,让学生牢记。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范文 篇2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著名数学家波利亚)在这个案例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具体事物出发,通过实物、教具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给学生充分观察和实际操作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产实践,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这是新大纲中所强调的。教师遵循了新大纲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引入,为学生创设了探索新知识的条件,让学生参与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将抽象的知识变成了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东西,使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对知识的思考与实物模型的演示和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建立概念,以动促思。

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和总结出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方法,并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多种算法的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我们深刻体会到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包办代替,努力创设情景,提供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充分经历—和感受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意义和计算方法,并且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思维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建立了自信心,激发了求知欲,获得了成功得体验。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范文 篇3

一、积极参与,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教学中必定要注重学生经历学生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一方面要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要使得学生通过活动,根据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同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这种研究学习的过程,通过本身的实践活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利用本身所掌握的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复习巩固,同时提出新问题——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如何求解的?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猜测,并且举例证明观点是否正确,最后由我来归纳总结。设计探究问题:

1.你能根据表面积的概念说一下什么叫做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2.如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还进行全班讨论,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这种研究性的探讨以及对比的方式,教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表面积的概念而且学会了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使得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体现本身的学习自主地位和主人翁感。

二、以事实为依据,解决问题

在制作鱼缸的问题中,首先帮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实物,然后出示简易模型进行教学。先问学生鱼缸有没有盖子,接着启发学生猜想如何计算制作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从而引出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的问题上来,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通过教学引导发现问题后,利用事实为依据,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探讨研究过程,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同时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对数学的学习保持一种新鲜感和神秘感。

三、巩固知识,归纳要点

改变题目的要求,发现新问题,全班讨论。经过多位同学叙述,他们便发现某些同学的认识是片面的,所叙述的内容是不完整的,所以结论不完全正确。要想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就要用充分的事实来说话,资料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针对某些典型的错误观点可以进行讨论,推翻,说出问题的结果和原来预测的不同点(区别),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加深印象。同时正确评估学生的观点,通过练习,巩固新旧知识,思考与讨论问题的答案,大胆的进行猜测,做好记录,最后归纳要点或者规律。新课程强调: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我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探究气氛也更活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范文 篇4

设计思想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初步的立体图形上学习的。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体现“立体——平面——立体”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并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沟通,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主要特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锤炼思维,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浸润情感态度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长方体和正方体和表面积”一课,正是从这一思路出发预设、生成教学过程的。

1、从生活实际引入新课

创设一个能够吸引学生的、源于生活的、有趣的、有用的、可操作的、可探索的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要提供丰实的现实背景”任何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使生活数学与数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在生活中做数学的乐趣。设计时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求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必要性,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按知识形成发展过程展开新课

知识的形成发展是有层次的,且与旧知识紧密相连。新课展开必须以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新课的组织展开以有利于教材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产生同化,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为目的。

3、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显现知识结构

学生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必须具有较强的空间观念,这是教学的难点。为此,借助于实物投影、模型、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触摸、拼拆、抽拉、展示,全方位感知,培养空间观念,寻找知识的结合点,让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协同互补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上发挥更好的媒介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案例与反思案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理解表面积的意义。

师:(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和一个正方体纸盒)猜一猜,这两个纸盒那个用的纸板多? 生:我觉得这个长方体用的纸板多。因为它比这个正方体长。

生:我觉得这个正方体用的纸板多。因为它比这个长方体高。

生:我觉得这两个纸盒用的纸板同样多。因为这个长方体比这个正方体长,而这个正方体又比这个长方体高。中和一下就同样多了。

师:如果只靠我们这样空口无凭地去猜,能否得出正确结果?

生:不能。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我们应该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六个面的总面积。

师:你的想法真不错。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就叫做他的表面积。摸一摸、说说长方体的表面积都包括哪儿?

生:边指边说,包括上下、左右和前后六个面。

二、动手操作,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8个长方形,要求:从给出的8个长方形中选出6个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同时思考:(出示)①长方体的6个面之间有什么关系?②长方体每个面的两条边分别与相邻两个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并把讨论结果写在之上。

生:小组活动。

生:反馈交流

第一种方法:我们先求出每个面的面积,再把这六个面的面积相加,就能算楚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了。

第二种方法:我们先把长方体的六个面剪开,把相对的面摆在一起组成三大部分,再用长×宽×2+高×宽×2+长×高×2,就能算楚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了。

师:你们的想法很好,还有其它想法吗?

生: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把第二种方法写成(长×宽+高×宽+长×高)×2,也就是把长方体纸盒剪成面积相等的两大部分上面、左面、前面和下面、右面、后面。

师:你能够运用过去所学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很会学习。在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生:我认为第三种方法好,因为这种方法最简便。

师:我们今天学的这种类型的题当然用第三种方法比较简便,但在实际生活中还会遇到很多实际情况,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计算表面积的方法。

三、精心设计练习,逐步优化求长、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1、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纸盒的表面积。(单位:厘米)

2、选择求上、下地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表面积的最优方法。

①(5×3+5×3+3×3)×2

②5×3×4+5×3×3×2

3、选择求长、宽、高相同的长方体表面积的最优方法。

①3×3×6

②(3×3+3×3+3×3)×2

四、联系实际,灵活应用,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

1、讲下列物体的表面积所包括的面进行分类。

(1)无盖的长方体木箱(2)正方体纸盒(3)在一个长方体游泳池四壁和底面抹水泥(4)长方体包装箱(5)手提袋(6)灯管的包装盒(7)字典的封皮(8)火柴盒,

2、一间教室,长8米,宽5米,高4.5米,要粉刷屋顶和四壁,除去门窗面积20平方米,粉刷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应加强动手操作和直观演示,按照创设情境——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设计教学方案。

本节课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一、创设情境,以“争”激思

新课伊始,创设让学生“猜一猜”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和正方体纸盒,哪个用的纸板较多这一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比较出来呢?”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认识到“必须分别计算出六个面的总面积”,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指出:“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表面积”,然后再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长方体的表面积包括哪儿?这样设计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在自主的观察与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实践操作,以“动” 激思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我们要多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加工,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因此,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以长方体的特征为依据,从给出的8个长方形中选取相应的面拼成长方体,同时让学生思考:①长方体六个面之间的关系?(相对的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②长方体每个面的两条边分别与相邻的两个面边长之间的关系?(每个面的两条边一定分别与相邻的两个面的一条边相等。)学生在动手拼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抓住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里鼓励学生有不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巧编习题,以“练”促思。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不单独安排时间推导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是设计了一道综合练习,(图略,选择求长、宽、高都是3厘米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最优方法。①3×3×6 ②(3×3+3×3+3×3)×2 ③3×3×4+3×3×2)。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在说算式意义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发现了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一设计,改变了以往将正方体的表面积独立用一单位时间教学的方法,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在师生共同参与和评价中,达到优化思维,推陈出新的效果,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联系实际,以“用”促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但能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切联系的,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我先出示了以下几种情况,(1)无盖的长方体木箱(2)正方体纸盒(3)在一个长方体游泳池四壁和底面抹水泥(4)长方体包装箱(5)手提袋(6)灯管的包装盒(7)字典的封皮(8)火柴盒,让学生从各种物体的表面积所包括的面进行分类。从中使学生认识到长、正方体的表面积也会遇到许多特殊情况,我们在求表面积是不可以千篇一律,死套公式,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我又及时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举出在日常生活中,做哪些事与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部分面积有关,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求异思维的能力。再有,与实际生活联系,学生乐学、愿学。

本节课教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优生在课堂上仍是主角,学困生由于动手能力差,思维跟不上,大部分时间只能充当观众与听众,从课堂练习可以看出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课堂如果让他们充分动手操作与表达,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仍是我今后的重要研究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范文 篇5

“长方体和正方体”一单元结束后,我上了两节复习课。教材中安排第一课内容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与体积单位;第二课时为表面积与体积。考虑到这样安排第一课内容显的比较少,而第二课练习时间较少,我就作了一下调整,把第二课中的表面积移到了第一课,以使第一课内容充实些,使第二课有更多时间进行拓展延伸,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与表面积”这课中,对于第一板块的复习,主要以引导学生自己回忆与整理为主。课的一开始,即明确了本课复习的目标,然后让学生对照复习,归纳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小组内先行交流,互相补充。汇报时,教师板书成表格形式,并要求学生口述时配合手的动作。这样一方面避免整理时的零敲碎打,提高时间利用率,另一方面使得所复习知识更为系统化,直观化,有利于掌握、巩固。对后面的多练留出足够的时间。

在第二板块练习中,我注重了练习的层次性。对表面积计算,较之基本计算方法,我更重视了对方法本身意义的理解。让学生列出求表面积的算式,不计算,但要写出算式中每步求的是什么,这样就为后面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做好了准备。在应用练习中,我让学生自己举出生活中的相关实例,帮助他们补条件后再组织练习,这样也比教师直接出示题目对学生更有吸引力。

纵观这一课,我尽量避免了对学生发言无价值的重复与不必要的讲授,而在关键处适度点拨,突出要点,在学生掌握较好之处省下时间用以拓展练习,基本做到了精讲多练。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范文 篇6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手中的`长方体,然后让学生认真思考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知道:

前、后面=长×高×2;

左、右面=宽×高×2;

上、下面=长×宽×2。

最后总结归纳: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方法(一):S=长×高×2+宽×高×2+长×宽×2

方法(二):S=(长×高+宽×高+长×宽)×2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S=棱长×棱长×6

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要考虑到以下几种情况:

1、 完整的(六个面都有)长方体或正方体

这种类型的题目,直接套用表面积计算公式即可。

2、 无底或无盖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如粉刷教室、鱼缸、游泳池等的表面积)

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要看清楚要计算的是哪几个面,然后再进行解答。

公式:S=长×高×2+宽×高×2+长×宽

3、 求长方体或正方体四周的表面积

它指的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周围四个面(即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的表面积。

公式:S=长×高×2+宽×高×2

总体说来,这部分知识只要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及计算方法,对于学生们来说是很容易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也能学得很不错。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同学们也能做到运用自如。但中间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比较严重的就是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强,导致解题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错误。今后,我需要在这一方面采取一些措施,如通过小组竞争等方式来提高同学们计算的准确性。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范文 篇7

出示例5: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长5分米,宽3分米,高3.5分米。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鱼缸的上面没有玻璃)

一起分析题意后,学生列式计算。

生1:先算出6个面的总面积,再减去上面的面积。(5×3.5+3×3.5+5×3)×2-5×3

生2:先求出前后、左右、下面的面积,再相加。式子是:5×3.5×2+3×3.5×2+5×3

生3:我的方法和刚才的基本相同,列式上可以再简单些:(5×3.5+3×3.5)×2+5×3

三种方法都交流完后,我本以为就到此为止了,但我班的数学课代表举手了,他说:“我还有方法”。

我一楞,心想,方法不是都讲完了吗?怎么还有?但我还是叫起了他,想让他说说。

他说:我从生3的方法上想到了一个更为简便的式子:(5+3)×3.5×2+5×3

咦?这不是把生3的式子运用乘法分配律而得到的吗?这个式子每一步会有具体的含义吗?

我一抛出这个问题,该生起初一楞,当时只顾着寻求不同的列式却没考虑意思,现在一时间回答不上来了。

但其余同学被他的思路启发后,思维一下子打开了。

一位学生解释道:底面先不看,如果沿着高将玻璃缸展开,会变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原长方体长加宽的和的2倍,这个长方形的宽就是原长方体的高,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5+3)×3.5×2,再加上一个底面积,就可以列成(5+3)×3.5×2+5×3的式子了。

该学生解释,我配合着画图,在图形的帮助下,众学生豁然开朗。

[反思]多好的思路,多好的解释!我庆幸没为自己的卤莽而抹杀了一个创新的方法,我也为自己课前预设的不够周全而后悔。在之后的教学中,我发现用这种方法的地方有很多,如在教学完例5后的练一练的第1题:一个长方体饼干盒,长17厘米,宽11厘米,高22厘米。如果在它的侧面贴一圈商标纸,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有多少平方厘米?这道题也可以用(17+11)×2×22的方法来做,且比较简单。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还得用心去细细研读教材,逐一分析每一道题,力求做到预设全方位。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500字10篇


独物之教风,以尽匹夫之责。对于教师来说,如何编写教案已成为一门必修课,教案是教师努力理解,认真思考的结果。对于写教案是否感到过迷茫呢?以下是栏目小编收集整理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篇1)

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这节课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感到这个内容以前学过,减轻学不会的心理压力。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大家先回家用硬件纸板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进一步熟悉长方体的特征,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新课程改革要求更多地关注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获取知识成功的喜悦。所以在本节课中,让学生先制作实物模型,然后找出它的表面积,再通过学生給长方体的盒子内外涂色,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立体图形外表面的面积是它的表面积;再根据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他们发现做一个长方体至少需要4个面,最多6个面,这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就要根据生活实际,哪些面算,哪些面不算。

二、鼓励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数学家发现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凭借数学的直觉,提出各种猜想,进行实践尝试,从而揭示知识规律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尝试验证,发现知识规律,使学生不仅获取数学知识,而且学会探究,发现知识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问题情境,让大家先回家用硬件纸板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制作时就要考虑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不能随便剪,否则就围不出来,而且对面相等;还有不成功的长方体(比如:长方体烟囱、长方体背篓等,就没有6个面)进一步熟悉长方体实物的特征,学生凭借自己直觉和自己的数学实际,提出各种看法,虽然有些“猜想”是错误的,但创新的智慧火花瞬间被点燃,同时一种种不同的猜想又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愿望和进行验证的需要。在学生独立探究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该如何计算,这个问题时,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再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大胆地计算出你做成的纸盒的面积,让学生知道计算的面积就是纸盒的表面积,并尝试提炼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然后出示:如果一个长方体只告诉你它的长10厘米、宽7厘米、高4厘米的实物教具,你能用你的公式,将它的表面积算出来吗?这两个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在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在测量棱长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只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就可计算,而有的学生其实也测量长、宽、高,但他们需要测量6次;在探索其计算过程中,有的是先算前面、侧面、底面,然后分别再乘以2,也就10×7×2+10×4×2+7×4×2;有的是因为两两相乘后,才算出3个面的面积,即表面积的一半,再乘以2后就将6个面算完了,做到了不重复不遗漏;还有的根据乘法的分配律,也列成(10×7+10×4+4×7)×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的先算完6个面,再减去少去的那个面。也有的分开算,只算有的面。在这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活动是自主的,是鲜活生动的,是富有个性和创造的,学生的创造潜力能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找到了解决的方法,不仅智慧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三、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发展本课时是学生在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刚刚从几何图形的学习转向对立体几何图形的学习,所以对学生来说在空间观念的发展培养上是一个重要的进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所以这节课从学生原有知识出发,借助实物模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先自己制作、观察、交流、探究、归纳、提炼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巩固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使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篇2)

立体图形的研究和学习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而动手操作更能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知识。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的教学上,我首先让学生用自制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通过交流讨论,明确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其实就是求六个面的面积和。在第一节的知识经验上,学生已经知道长方体六个面可以分成三对,每对的两个面都相等。在此基础上,学生独立完成例题的解答,学习兴趣很高,很快就得出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交流,学生们除了得出两种计算方法外,还得出了特殊的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即有一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接下来,独立思考并得出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就水到渠成了。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体现本身的学习自主地位和主人翁感。

最后,让学生同桌交流,发言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经过多位同学叙述,归纳出要点和规律。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探究气氛也更活跃,学生的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篇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片段及反思

片段一: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纸盒)猜一猜,制作这两个纸盒时哪个用的纸板多?

生1:我觉得长方体用的纸板多。因为它比这个正方体长。

生2:我觉得正方体用的纸板多。因为它比这个长方体高。

生3:我觉得这两个纸盒用的纸板同样多。因为长方体比正方体长,而正方体又比长方体高,所以就同样多。

师:究竟怎样才能得出正确结果呢?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我们应该分别计算出它们六个面的总面积。

师:请大家拿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摸一摸、说说他们的表面积都包括哪些?

生:边指边说,包括上下、左右和前后六个面。

反思:课的开始,创设一个让学生猜一猜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和正方体纸盒,哪个用的纸板较多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比较出来呢?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认识到必须分别计算出六个面的总面积,这样设计能激发学生产生好奇心,使学生在自主的观察中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片段二:

师:如果告诉我们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想办法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吗?(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

师:小组讨论一下,借助手中的长方体,想办法算出所求问题,并把结果写在作业本上,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的方法。

生:小组活动,反馈交流。

生1:我先求出每个面的面积,再把这六个面的面积相加,就能算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了。列式:65+65+64+64+54+54

生2:我先把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计算出来,再把三大部分加起来,就能算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了。列式:652+642+542

生3:我先求出上面、前面、左面的面积,然后用它们相加的和再乘以2,就求出六个面的总面积。因为长方体中有三组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列式:(65+64+54)2

师:这几种方法都可以,你喜欢用哪一种就用哪一种。但在实际生活中还会遇到很多实际情况,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计算表面积的方法。

反思:当学生急于想知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如果把求法直接告诉学生或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推导出表面积的公式,就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索尝试计算等,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不仅学生自己主动参与了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且也自己探索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片段三:

师:长方体的表面积我们会计算了,那么正方体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

生1:正方体同长方体一样都是六个面,而这六个面的面积是相等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所以我认为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乘6。

生2: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面积相等,所以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棱长棱长6。

师:请大家快速计算出刚才这个正方体它的表面积。

生:336,我用33求出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再乘以6就求出6个面的总面积。

反思: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在长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教师没有讲,而是把迁移类推的机会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类推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篇4)

设计思想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初步的立体图形上学习的。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体现“立体——平面——立体”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并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沟通,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主要特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锤炼思维,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浸润情感态度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长方体和正方体和表面积”一课,正是从这一思路出发预设、生成教学过程的。

1、从生活实际引入新课

创设一个能够吸引学生的、源于生活的、有趣的、有用的、可操作的、可探索的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要提供丰实的现实背景”任何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使生活数学与数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在生活中做数学的乐趣。设计时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求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必要性,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按知识形成发展过程展开新课

知识的形成发展是有层次的,且与旧知识紧密相连。新课展开必须以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新课的组织展开以有利于教材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产生同化,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为目的。

3、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显现知识结构

学生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必须具有较强的空间观念,这是教学的难点。为此,借助于实物投影、模型、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触摸、拼拆、抽拉、展示,全方位感知,培养空间观念,寻找知识的结合点,让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协同互补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上发挥更好的媒介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案例与反思案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理解表面积的意义。

师:(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和一个正方体纸盒)猜一猜,这两个纸盒那个用的纸板多? 生:我觉得这个长方体用的纸板多。因为它比这个正方体长。

生:我觉得这个正方体用的纸板多。因为它比这个长方体高。

生:我觉得这两个纸盒用的纸板同样多。因为这个长方体比这个正方体长,而这个正方体又比这个长方体高。中和一下就同样多了。

师:如果只靠我们这样空口无凭地去猜,能否得出正确结果?

生:不能。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我们应该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六个面的总面积。

师:你的想法真不错。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就叫做他的表面积。摸一摸、说说长方体的表面积都包括哪儿?

生:边指边说,包括上下、左右和前后六个面。

二、动手操作,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8个长方形,要求:从给出的8个长方形中选出6个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同时思考:(出示)①长方体的6个面之间有什么关系?②长方体每个面的两条边分别与相邻两个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并把讨论结果写在之上。

生:小组活动。

生:反馈交流

第一种方法:我们先求出每个面的面积,再把这六个面的面积相加,就能算楚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了。

第二种方法:我们先把长方体的六个面剪开,把相对的面摆在一起组成三大部分,再用长×宽×2+高×宽×2+长×高×2,就能算楚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了。

师:你们的想法很好,还有其它想法吗?

生: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把第二种方法写成(长×宽+高×宽+长×高)×2,也就是把长方体纸盒剪成面积相等的两大部分上面、左面、前面和下面、右面、后面。

师:你能够运用过去所学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很会学习。在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生:我认为第三种方法好,因为这种方法最简便。

师:我们今天学的这种类型的题当然用第三种方法比较简便,但在实际生活中还会遇到很多实际情况,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计算表面积的方法。

三、精心设计练习,逐步优化求长、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1、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纸盒的表面积。(单位:厘米)

2、选择求上、下地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表面积的最优方法。

①(5×3+5×3+3×3)×2

②5×3×4+5×3×3×2

3、选择求长、宽、高相同的长方体表面积的最优方法。

①3×3×6

②(3×3+3×3+3×3)×2

四、联系实际,灵活应用,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

1、讲下列物体的表面积所包括的面进行分类。

(1)无盖的长方体木箱(2)正方体纸盒(3)在一个长方体游泳池四壁和底面抹水泥(4)长方体包装箱(5)手提袋(6)灯管的包装盒(7)字典的封皮(8)火柴盒,

2、一间教室,长8米,宽5米,高4.5米,要粉刷屋顶和四壁,除去门窗面积20平方米,粉刷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应加强动手操作和直观演示,按照创设情境——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设计教学方案。

本节课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一、创设情境,以“争”激思

新课伊始,创设让学生“猜一猜”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和正方体纸盒,哪个用的纸板较多这一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比较出来呢?”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认识到“必须分别计算出六个面的总面积”,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指出:“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表面积”,然后再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长方体的表面积包括哪儿?这样设计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在自主的观察与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实践操作,以“动” 激思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我们要多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加工,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因此,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以长方体的特征为依据,从给出的8个长方形中选取相应的面拼成长方体,同时让学生思考:①长方体六个面之间的关系?(相对的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②长方体每个面的两条边分别与相邻的两个面边长之间的关系?(每个面的两条边一定分别与相邻的两个面的一条边相等。)学生在动手拼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抓住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里鼓励学生有不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巧编习题,以“练”促思。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不单独安排时间推导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是设计了一道综合练习,(图略,选择求长、宽、高都是3厘米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最优方法。①3×3×6 ②(3×3+3×3+3×3)×2 ③3×3×4+3×3×2)。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在说算式意义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发现了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一设计,改变了以往将正方体的表面积独立用一单位时间教学的方法,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在师生共同参与和评价中,达到优化思维,推陈出新的效果,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联系实际,以“用”促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但能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切联系的,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我先出示了以下几种情况,(1)无盖的长方体木箱(2)正方体纸盒(3)在一个长方体游泳池四壁和底面抹水泥(4)长方体包装箱(5)手提袋(6)灯管的包装盒(7)字典的封皮(8)火柴盒,让学生从各种物体的表面积所包括的面进行分类。从中使学生认识到长、正方体的表面积也会遇到许多特殊情况,我们在求表面积是不可以千篇一律,死套公式,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我又及时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举出在日常生活中,做哪些事与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部分面积有关,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求异思维的能力。再有,与实际生活联系,学生乐学、愿学。

本节课教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优生在课堂上仍是主角,学困生由于动手能力差,思维跟不上,大部分时间只能充当观众与听众,从课堂练习可以看出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课堂如果让他们充分动手操作与表达,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仍是我今后的重要研究内容。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篇5)

本节课教学时我主要运用操作实验法、引探发现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操作实验、观察、猜想、发现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统一公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全过程,从而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实物,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二、运用找到的规律,进行实际操作。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他们是由认识平面图形上升到认识立体图形,是空间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比较模糊,我特别注意到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计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学时,我结合实际的教具,引导学生进一步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强化记忆,如粉笔盒的体积是多少?怎样求它的体积?要求它的体积必须有哪些条件?(可以请几个学生到讲台上实际量出粉笔盒的长宽高,并把这些条件板书在黑板上,让全体学生进行计算粉笔盒的体积),当学生准确算出粉笔盒的体积后,教师话峰一转,你们知道自己的数学课本的体积有多少吗?你能求出数学课本的体积吗?要求出数学课本的体积是多少?必须有哪些条件?你能找出这些条件吗?下面请同学们求出自己数学课本的体积是多少?看谁做得又对又快。通过实际观察、操作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动手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篇6)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奠定基础。

成功之处:

1.重视表面积概念的教学。在教学中利用在上节课中学生粘贴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沿着棱剪开得到它们的展开图,并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这样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与表面积的概念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便于把展开后的每个面与展开前的每个面的位置对应起来,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表面积的概念,即长方体和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重视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结合生活中的情境将知识学习、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三者统一起来进行教学,可以使学习内容基于问题学习,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起到“一石三鸟”的功效。另外在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得出两种计算方法,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知识乘法分配律来沟通两种方法。特别要突出计算上(或下)面是长与宽的积,前(或后)面是长与高的积,左(或右)面是高与宽的积的教学,让学生牢固进行记忆,避免出现死记硬背计算公式的现象。

不足之处:

1.计算出现错误的现象很严重,主要是学生不细心,对于小数的计算不重视。

2.个别同学对于上下面、前后面、左右面的计算混淆,导致出现有的面不需要计算还是计算在内。

3.对于特殊的长方体进行侧面积计算时应补充为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这样对于计算特殊长方体比较简便。

改进之处:

突出计算上(或下)面是长与宽的积,前(或后)面是长与高的积,左(或右)面是高与宽的积的教学,让学生牢记。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篇7)

上完《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这节课后,我的心情并不轻松,有遗憾也有欣慰,遗憾的是在引导新课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用受去摸长方体的六个面,由于教师叙述不周,把“表面”说成“面”,再加上学生操作不熟练,造成学生在汇报时,有说摸到棱的、顶点的、长、宽、高的,就是不重点受六个面的,等教师再引导学生按顺序摸上、下、左、右、前、后6个面并标出来,再展开观察长方体展开平面图,进一步了解长方体的6个面及相对的两个的面积相等,从而引出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本节课上完后,我不断思考,问题出在哪儿,最终还是觉得有以下几点不妥:首先教师在设计上有问题,在此环节中不设计让学生去摸长方体的每个面,因为在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中,学生已经通过摸知道了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在此处再去摸一方面与整个环节衔接不当;另一方面降低学生的认知水平,浪费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最佳时间,造成这一环节每一步比较生硬,学生纯粹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走得很不协调。另一方面是展开教师或学生无法用实物展示的东西。而本节课长方体、正方体,学生手中都有,根本没必要用多媒体展示。

本节课出现上述问题使我发现,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设计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认知前提,了解他们的认知需要,了解他们的认知困难,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各个环节时间,加大课堂密度,增加课堂练习量,提高课堂效率。另外,还要注意钻研教材,因材施教,不能盲目地套别人的设计,最终使学生和教师陷入不和谐,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篇8)

出示例5: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长5分米,宽3分米,高3.5分米。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鱼缸的上面没有玻璃)

一起分析题意后,学生列式计算。

生1:先算出6个面的总面积,再减去上面的面积。(5×3.5+3×3.5+5×3)×2-5×3

生2:先求出前后、左右、下面的面积,再相加。式子是:5×3.5×2+3×3.5×2+5×3

生3:我的方法和刚才的基本相同,列式上可以再简单些:(5×3.5+3×3.5)×2+5×3

三种方法都交流完后,我本以为就到此为止了,但我班的数学课代表举手了,他说:“我还有方法”。

我一楞,心想,方法不是都讲完了吗?怎么还有?但我还是叫起了他,想让他说说。

他说:我从生3的方法上想到了一个更为简便的式子:(5+3)×3.5×2+5×3

咦?这不是把生3的式子运用乘法分配律而得到的吗?这个式子每一步会有具体的含义吗?

我一抛出这个问题,该生起初一楞,当时只顾着寻求不同的列式却没考虑意思,现在一时间回答不上来了。

但其余同学被他的思路启发后,思维一下子打开了。

一位学生解释道:底面先不看,如果沿着高将玻璃缸展开,会变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原长方体长加宽的和的2倍,这个长方形的宽就是原长方体的高,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5+3)×3.5×2,再加上一个底面积,就可以列成(5+3)×3.5×2+5×3的式子了。

该学生解释,我配合着画图,在图形的帮助下,众学生豁然开朗。

[反思]多好的思路,多好的解释!我庆幸没为自己的卤莽而抹杀了一个创新的方法,我也为自己课前预设的不够周全而后悔。在之后的教学中,我发现用这种方法的地方有很多,如在教学完例5后的练一练的第1题:一个长方体饼干盒,长17厘米,宽11厘米,高22厘米。如果在它的侧面贴一圈商标纸,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有多少平方厘米?这道题也可以用(17+11)×2×22的方法来做,且比较简单。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还得用心去细细研读教材,逐一分析每一道题,力求做到预设全方位。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篇9)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学生已经对长方体特征及其展开图有了较深的了解基础上,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教师适时点拨。

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难点是正确建立表面积的概念.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关键是找出每个面的边长(长和宽)。上课的时候直接揭题并板书本节课的内容。然后学生完成书第8页的第一题,通过这题,学生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各边之间的关系,为计算各个面的面积作了准备。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准备,但不能上升到公式化的高度。这时,通过例4的学习后,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就归纳出长方体的表面的计算,可以用长方体的长、宽、高来表示出来。这节课的学习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但在一些细节方面还需要做改正:如对长方体表面的概念这一环节的教学,在讲完这个概念后,应该让学生拿出他们的长方体纸盒来摸摸以加深理解和印象,有在归纳出长方体表面的公式后,应该回到一开始的图上,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部分求什么,以达到加深学生理解的目的,这些都是在以后备课和上课中要注意和更细致一些的地方。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篇10)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电脑出示饼干盒、木箱)这两个物体大家认识吗?它们分别是什么体?

生1:饼干盒是长方体。

生2:木箱是正方体。

师: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生2: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

生3: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

生4:正方形的6个面的面积相等。

……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那对于这两个物体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它们的12条棱共有多长?

生2:我想知道它们的面积是多少?

……

师:同学们想知道的可真多,我们今天先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好吗?(板书课题)

(二)探究

1、表面积的意义

师:那什么叫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拿出饼干盒、木箱)谁愿意上来摸一摸,并说说什么是它们的表面积?

生1:(边摸边说)长方体6个面的和是它的表面积。

生2:(边摸边说)正方体6个面的和是它的表面积。

师:(电脑演示长方体、正方体展开的过程)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们的表面积。

师:现在知道了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就叫做她们的表面积。我们身边还有许多物体,你能举例说说它们的表面积吗?

生1:课本是长方体,它6个面的面积和是它的表面积。(边说边摸)

生2:橡皮的6个面的面积和是它的表面积。(边说边摸)

……

师:老师这里也有两个物体(出示无盖杯子和香皂盒),这两个物体的表面积在哪里?谁愿意上来摸一摸。

(指名学生上来边摸边说)

师:象这些物体几个面的总面积,就叫做它们的表面积。

2、表面积的计算

(1)一般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做物体的表面积,(拿出1号长方体木块)请同学们猜猜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可能会和它的什么有关?

生1:可能和长方体的棱长有关。

生2:可能和它的长、宽、高有关。

师:那请大家再猜猜它的表面积大概会是多少?

生1:74平方厘米。

生2:90平方厘米。

生3:120平方厘米。

……

师:那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到底会是多少呢?你们敢自己去探究它的表面积吗?

生:敢。

师:真勇敢,那请同学们拿出1号物体独立思考一下,求它的表面积需要测量它的哪几条棱,怎样计算3的表面积,好吗?然后再开始研究,研究时做好记录,完成表格,如果自己研究有困难,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研究。

数据记录计算方法

长方体长:

宽:

高:

(自主探究)

师:接下来我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方法,交流时要求每位同学都说说自己的方法,交流结束后各小组准备派两个代表汇报。(生在小组里交流)

师:各小组准备汇报你们组里的方法,汇报时先说说记录下来的数据,再说说你们是怎样求得它的表面积?

生1:我们先算上面的面积10×6,再算左侧面的面积4×6,再算前面面的面积10×4,因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把3个面的面积加起来,再把它们的和乘以2,10×6+4×6+10×4(方法一)

生2:我是先算上面的面积10×6,因为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上下面的面积和是10×6×2,再算前面的面积10×4,因为后面的面积和它也相等,所以前后面的面积和是10×4×2,然后算左侧面的面积6×4,右侧面的面

积和它相等,它们的和是6×4×2,最后把他们加起来是10×6×2+10×4×2+6×4×2。(方法二)

生3:10×(4+6)×2+4×6×2(方法三)。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3:因为前后两个面的面积是10×4×2,上下两个面的面积是10×6×2,两部分合起来是10×4×2+10×6×2,我再利用乘法分配律把它改写成10×(4+6)×2,再加两个侧面的面积10×(4+6)×2+4×6×2。

师:你真聪明!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刚才的猜测,我们猜得准吗?

生:不准。

师:不过同学们还是很能干,研究出了这么多种计算长方体表面的方法,那么,在这么多种计算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生1:我比较喜欢第一种方法。

生2:我喜欢第三种。

……

(2)特殊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

师:接下来,我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两个物体的表面积,每个桌上还有两个物体,2号长方体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高也是5厘米,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请你们求出他们的表面积。

生独立计算后交流

师:我们先来看2号物体,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生1:8×5×2+8×5×2+5×5×2。

生2:(8×5+8×5+5×5)×2。

生3:8×5×4+5×5×2。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3:因为这个长方体的左右两个侧面是正方形,所以中间4个面就相等,先算出一个面的面积8×5,把它乘以4就可以了,再加上两个侧面的面积5×5×2,就是8×5×4+5×5×2。

师:这三种方法,你们比较喜欢哪一种?

生:第三种。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正方体,你是怎样求它的表面积的?

生1:5×5×6,我是这样想的:因为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可以先算一个面的面积,再乘以6。

生2:5×5×2+5×5×2+5×5×2。

师: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生:第一种。

师:看来特殊情况下,我们还要灵活处理,可能回有更好的方法。

……

【教学反思】

1、鼓励大胆猜想,诱发探究意识

关于猜想,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前猜想该题的结果或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正确与否,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的进展。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两种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饼干盒、木箱),要学生说说“对于这两个物体,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使他们自发地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然后再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大胆地猜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它的表面积大概会是多少?”学生凭借自己直觉和自己的数学实际,提出各种看法,虽然有些“猜想”是错误的,但创新的智慧火花瞬间被点燃,同时一种种不同的猜想又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愿望和进行验证的需要。

2、搭建探究舞台,挖掘思维潜力

在上面的教学中,在学生独立探究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活动中,先引导学生思考“求长方体表面积需要测量哪几条棱?”“怎样计算他的表面积?”这两个问题,再让学生独立思考。在这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在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在测量棱长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只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就可计算,而有的学生其实也测量长、宽、高,但他们需要测量6次,也有的学生测量12次。在探索其计算过程中,有的学生是先算上面的面积10×6,因为相对面的面积相等,所以只用再乘以2,也就是10×6×2+10×4×2+6×4×2,有的是(10×6+10×4+6×4)×2,还有两位学生解决的方法更是出乎意料。在这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活动是自主的,是鲜活生动的,是富有个性和创造的,学生的创造潜力能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找到了解决的方法,不仅智慧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3、提供交流机会,实现合作互动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学习内容开放,学习活动自主。因此,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中会有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简短


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将来超过自己。再简单的课程,教师也要编写好教案。编写教案时,对于前人的优秀教案模版,要汲取精华,取去糟粕,编写教案时可以借鉴哪些范文呢?下面是栏目小编精心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简短",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简短(篇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学生已经对长方体特征及其展开图有了较深的了解基础上,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教师适时点拨。

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难点是正确建立表面积的概念.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关键是找出每个面的边长(长和宽)。上课的时候直接揭题并板书本节课的内容。然后学生完成书第8页的第一题,通过这题,学生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各边之间的关系,为计算各个面的面积作了准备。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准备,但不能上升到公式化的高度。这时,通过例4的学习后,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就归纳出长方体的表面的计算,可以用长方体的长、宽、高来表示出来。这节课的学习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但在一些细节方面还需要做改正:如对长方体表面的概念这一环节的教学,在讲完这个概念后,应该让学生拿出他们的长方体纸盒来摸摸以加深理解和印象,有在归纳出长方体表面的公式后,应该回到一开始的图上,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部分求什么,以达到加深学生理解的目的,这些都是在以后备课和上课中要注意和更细致一些的地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简短(篇2)

本节课教学时我主要运用操作实验法、引探发现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操作实验、观察、猜想、发现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统一公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全过程,从而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实物,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二、运用找到的规律,进行实际操作。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他们是由认识平面图形上升到认识立体图形,是空间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比较模糊,我特别注意到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计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学时,我结合实际的教具,引导学生进一步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强化记忆,如粉笔盒的体积是多少?怎样求它的体积?要求它的体积必须有哪些条件?(可以请几个学生到讲台上实际量出粉笔盒的长宽高,并把这些条件板书在黑板上,让全体学生进行计算粉笔盒的体积),当学生准确算出粉笔盒的体积后,教师话峰一转,你们知道自己的数学课本的体积有多少吗?你能求出数学课本的体积吗?要求出数学课本的体积是多少?必须有哪些条件?你能找出这些条件吗?下面请同学们求出自己数学课本的体积是多少?看谁做得又对又快。通过实际观察、操作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动手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简短(篇3)

“长方体和正方体”一单元结束后,我上了两节复习课。教材中安排第一课内容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与体积单位;第二课时为表面积与体积。考虑到这样安排第一课内容显的比较少,而第二课练习时间较少,我就作了一下调整,把第二课中的表面积移到了第一课,以使第一课内容充实些,使第二课有更多时间进行拓展延伸,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与表面积”这课中,对于第一板块的复习,主要以引导学生自己回忆与整理为主。课的一开始,即明确了本课复习的目标,然后让学生对照复习,归纳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小组内先行交流,互相补充。汇报时,教师板书成表格形式,并要求学生口述时配合手的动作。这样一方面避免整理时的零敲碎打,提高时间利用率,另一方面使得所复习知识更为系统化,直观化,有利于掌握、巩固。对后面的多练留出足够的时间。

在第二板块练习中,我注重了练习的层次性。对表面积计算,较之基本计算方法,我更重视了对方法本身意义的理解。让学生列出求表面积的算式,不计算,但要写出算式中每步求的是什么,这样就为后面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做好了准备。在应用练习中,我让学生自己举出生活中的相关实例,帮助他们补条件后再组织练习,这样也比教师直接出示题目对学生更有吸引力。

纵观这一课,我尽量避免了对学生发言无价值的重复与不必要的讲授,而在关键处适度点拨,突出要点,在学生掌握较好之处省下时间用以拓展练习,基本做到了精讲多练。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简短(篇4)

《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本节课的重点就是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及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应加强动手操作和直观演示,按照引入情境——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方案。本节课教学本着“结合实际、本本真真”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与技能。开课时我用长方体的实际的学具引入新课,讲明长方体有六个面,老师想知道长方体的六个面到底有多大,请你利用小组中的学具帮助老师解决。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认识到“要想知道长方体的六个面到底有多大,必须计算出六个面的面积总和”,这时我因势利导指出:“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叫做它的表面积”,然后再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这样设计既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又能唤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在自主的观察与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实践操作,合作探究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我要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以长方体学具为依据,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更为深刻地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抓住了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说一说、算一算等方法,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里鼓励学生有不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在掌握了正方体的特征后,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发现了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改变了以往将正方体的表面积独立用一单位时间教学的方法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

三、联系生活,由浅入深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在师生共同参与和评价中完成练习训练,达到由浅入深、推陈出新的效果,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但能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切联系的,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我出示了以下几种情况的练习:(1)无盖的玻璃鱼缸(2)四个面的沉箱。使学生认识到长、正方体的表面积也会遇到许多特殊情况,我们求表面积不可以千篇一律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不足之处

1、部分学困生还是没有完全照顾到。因为是从平面到立体,从二维到三维,成人看似简单,而对小学生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

在课堂上我能够抓住学生实践的过程适时把展开的平面图做出点拨效果会更好。

2、有些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还是分不清楚具体的面应该怎样求才是它的面积,而且学生缺乏耐心细致,做不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失误较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对我来说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会,它也给我带来了更多的思考。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需要知道结论,而相对来说更重要的还是经历过程。一次经历、一次反思、一次锻炼、一次提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简短(篇5)

考虑到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的认识是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结合学生家作中集中出现的问题,我把练习二第1、2两题作为预习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要求学生搞清楚长方体各个面的长、宽和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渗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长方体的六个面可以根据面积的大小分成三组,每组两个面面积相等;也可以把长方体的六个面分成两组,把面积不相等的前面、左面和上面作为一组,后面、右面和下面作为另一组。

课堂上我把练习二第1题作重点交流,指名学生上来指出计算每个面的面积时到底是看哪两条棱的长度。然后抛出例题解答“做纸盒要用多少硬纸板”,引出表面积计算的需求,再引导学生通过对自己所列的算式深入解读,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掌握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最大的遗憾来自于填表题,有一部分学生脱离了图形就不会思考了,但还有更多的学生在计算上存在很多问题,虽说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是有些繁琐,但既然方法懂了,只要细致一点,计算结果的错误完全可以大大减少。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简短(篇6)

上完本课以后总结出本课的下列特点:

1、教学层次清晰。不论是复习,还是练习,都由易到难,逐步递进。而练习的设计也是注意坡度,层层深入。

2、 在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同时,能提前渗透表面积的变化的相关知识,为后续学习做好孕伏。

3、练习设计特色鲜明。例如,在计算横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通风管的侧面积时,不满足于先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再计算四个长方形的面积,以求出长方体通风管侧面积的方法,而是继续引导学生把长方体展开成长方形,通过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求出通风管的侧面积。加强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课存在的问题是练习设计的综合性不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练习课,可以综合考虑底面积、侧面积与表面积的联系,设计练习题应融汇旧知与新知,形成知识体系。也需要通过改变题目中长、宽、高的单位名称,以提醒学生认真审题,先统一单位名称,再列式计算。 总之,一道题目的设计要同时兼顾多个知识点,使每道题目的效益发挥到最大程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简短(篇7)

一、积极参与,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教学中必定要注重学生经历学生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一方面要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要使得学生通过活动,根据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同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这种研究学习的过程,通过本身的实践活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利用本身所掌握的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复习巩固,同时提出新问题——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如何求解的?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猜测,并且举例证明观点是否正确,最后由我来归纳总结。设计探究问题:

1.你能根据表面积的概念说一下什么叫做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2.如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还进行全班讨论,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这种研究性的探讨以及对比的方式,教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表面积的概念而且学会了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使得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体现本身的学习自主地位和主人翁感。

二、以事实为依据,解决问题

在制作鱼缸的问题中,首先帮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实物,然后出示简易模型进行教学。先问学生鱼缸有没有盖子,接着启发学生猜想如何计算制作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从而引出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的问题上来,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通过教学引导发现问题后,利用事实为依据,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探讨研究过程,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同时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对数学的学习保持一种新鲜感和神秘感。

三、巩固知识,归纳要点

改变题目的要求,发现新问题,全班讨论。经过多位同学叙述,他们便发现某些同学的认识是片面的,所叙述的内容是不完整的,所以结论不完全正确。要想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就要用充分的事实来说话,资料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针对某些典型的错误观点可以进行讨论,推翻,说出问题的结果和原来预测的不同点(区别),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加深印象。同时正确评估学生的观点,通过练习,巩固新旧知识,思考与讨论问题的答案,大胆的进行猜测,做好记录,最后归纳要点或者规律。新课程强调: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我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探究气氛也更活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简短(篇8)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片段及反思

片段一: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纸盒)猜一猜,制作这两个纸盒时哪个用的纸板多?

生1:我觉得长方体用的纸板多。因为它比这个正方体长。

生2:我觉得正方体用的纸板多。因为它比这个长方体高。

生3:我觉得这两个纸盒用的纸板同样多。因为长方体比正方体长,而正方体又比长方体高,所以就同样多。

师:究竟怎样才能得出正确结果呢?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我们应该分别计算出它们六个面的总面积。

师:请大家拿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摸一摸、说说他们的表面积都包括哪些?

生:边指边说,包括上下、左右和前后六个面。

反思:课的开始,创设一个让学生猜一猜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和正方体纸盒,哪个用的纸板较多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比较出来呢?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认识到必须分别计算出六个面的总面积,这样设计能激发学生产生好奇心,使学生在自主的观察中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片段二:

师:如果告诉我们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想办法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吗?(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

师:小组讨论一下,借助手中的长方体,想办法算出所求问题,并把结果写在作业本上,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的方法。

生:小组活动,反馈交流。

生1:我先求出每个面的面积,再把这六个面的面积相加,就能算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了。列式:65+65+64+64+54+54

生2:我先把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计算出来,再把三大部分加起来,就能算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了。列式:652+642+542

生3:我先求出上面、前面、左面的面积,然后用它们相加的和再乘以2,就求出六个面的总面积。因为长方体中有三组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列式:(65+64+54)2

师:这几种方法都可以,你喜欢用哪一种就用哪一种。但在实际生活中还会遇到很多实际情况,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计算表面积的方法。

反思:当学生急于想知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如果把求法直接告诉学生或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推导出表面积的公式,就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索尝试计算等,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不仅学生自己主动参与了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且也自己探索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片段三:

师:长方体的表面积我们会计算了,那么正方体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

生1:正方体同长方体一样都是六个面,而这六个面的面积是相等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所以我认为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乘6。

生2: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面积相等,所以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棱长棱长6。

师:请大家快速计算出刚才这个正方体它的表面积。

生:336,我用33求出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再乘以6就求出6个面的总面积。

反思: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在长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教师没有讲,而是把迁移类推的机会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类推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简短(篇9)

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这节课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感到这个内容以前学过,减轻学不会的心理压力。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大家先回家用硬件纸板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进一步熟悉长方体的特征,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新课程改革要求更多地关注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获取知识成功的喜悦。所以在本节课中,让学生先制作实物模型,然后找出它的表面积,再通过学生給长方体的盒子内外涂色,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立体图形外表面的面积是它的表面积;再根据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他们发现做一个长方体至少需要4个面,最多6个面,这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就要根据生活实际,哪些面算,哪些面不算。

二、鼓励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数学家发现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凭借数学的直觉,提出各种猜想,进行实践尝试,从而揭示知识规律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尝试验证,发现知识规律,使学生不仅获取数学知识,而且学会探究,发现知识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问题情境,让大家先回家用硬件纸板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制作时就要考虑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不能随便剪,否则就围不出来,而且对面相等;还有不成功的长方体(比如:长方体烟囱、长方体背篓等,就没有6个面)进一步熟悉长方体实物的特征,学生凭借自己直觉和自己的数学实际,提出各种看法,虽然有些“猜想”是错误的,但创新的智慧火花瞬间被点燃,同时一种种不同的猜想又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愿望和进行验证的需要。在学生独立探究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该如何计算,这个问题时,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再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大胆地计算出你做成的纸盒的面积,让学生知道计算的面积就是纸盒的表面积,并尝试提炼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然后出示:如果一个长方体只告诉你它的长10厘米、宽7厘米、高4厘米的实物教具,你能用你的公式,将它的表面积算出来吗?这两个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在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在测量棱长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只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就可计算,而有的学生其实也测量长、宽、高,但他们需要测量6次;在探索其计算过程中,有的是先算前面、侧面、底面,然后分别再乘以2,也就10×7×2+10×4×2+7×4×2;有的是因为两两相乘后,才算出3个面的面积,即表面积的一半,再乘以2后就将6个面算完了,做到了不重复不遗漏;还有的根据乘法的分配律,也列成(10×7+10×4+4×7)×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的先算完6个面,再减去少去的那个面。也有的分开算,只算有的面。在这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活动是自主的,是鲜活生动的,是富有个性和创造的,学生的创造潜力能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找到了解决的方法,不仅智慧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三、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发展本课时是学生在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刚刚从几何图形的学习转向对立体几何图形的学习,所以对学生来说在空间观念的发展培养上是一个重要的进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所以这节课从学生原有知识出发,借助实物模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先自己制作、观察、交流、探究、归纳、提炼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巩固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使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以上就是《精选正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1000字精选》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正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