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教学设计题地理模板2000字(精选8篇)

教学设计地理

发表时间:2023-02-01

教学设计题地理模板2000字(精选8篇)。

作为一名授予学生知识的教师,教学时需要撰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可以更好的传授给学生们相应的知识。怎么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题地理模板”,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教学设计题地理模板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东北地区人口的分布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记忆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3、通过阅读闯关东来了解东北地区人口迁移的情况。

4、了解长春市、沈阳、哈尔滨等东北的主要中心城市,掌握它们的工业优势,比如长春市我国汽车工业的“摇篮”等。

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教学难点

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的分布

教学环节

导入:播放《家在东北》音乐,这首歌激昂欢快,催人奋进,从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学生倾听、歌唱《家在东北》欣赏东北地区的图片。

自主学习:自学课本,对课本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31—35面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填空。

合作学习

1、鄂伦春族含有“使用驯鹿的人”“山岭上的人”的含义,赫哲含有“下游”和“东方”之意,参照6—6和6—20图,分析导致这两种民族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举例说明哈尔滨是一个具有“异国情调”魅力的城市;结合有关知识,解释哈尔滨具有这种独特的异国情调的原因。

拓展延伸

地形、气候、交通、经济等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请分析上述因素对东北人口分布的影响?

教学设计题地理模板 篇2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

1 .天体系统的层次;

2 .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地球仪、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备注:1此部分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板书】1、几种常见的天体

【过渡】正是由于以上所述天体和星际物质构成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的各种天体是否为孤立的呢?经过科学家的`实验证明: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我们称之为天体系统

【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3图1.2及相关材料,举出一些天体系统的例子,并完成P4的上面的活动题。

【学生回答】略

【引导】好,像同学们举出的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等都是天体系统。那么,这些系统内的天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形式的关系呢?(互相吸引;围绕旋转)

【板书】 2、天体系统

【启发讨论】天体系统有大有小,大的天体系统又可包含许多小的天体系统。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三个天体系统之间是如何包含的呢?(银河系含太阳系,太阳系含地月系)

【学生回答】略

【讲解】 (投影课本P3图1.2讲解)地月系只有两个天体,地球和月球,它们之间的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太阳系则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卫星及其它天体,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距离为1.5亿千米;而银河系是由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象太阳这样的恒星就有1000多亿颗,太阳就处于距银河系中心2.7万光年的位置上。

【讲解】银河系已如此庞大,是否就是最大的天体系统呢?是否就是我们的宇宙呢?还远远不是。利用天文望远镜,我们可以观测到在银河系之外,还有约10亿个类似的天体系统,它们被统称为河外星系。

【多媒体放映】河外星系(仙女座星云,大、小麦哲伦云等)。

人类目前所认识到的整个宇宙,科学家称之为总星系,是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当然,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必然还会进一步扩展。

【讲解】同学们刚才关于活动的回答很好,这里我们一起总结一下:

(多媒体投影)

【总结全课】

教学设计题地理模板 篇3

教学目标:

1.根据实际情况,从生活入手,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能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初步懂得具备地理观念的重要性,学会用地理的方法“想”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两小儿辩日》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1.日出时太阳离地球近,还是正午太阳离我们近?

2.为什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3.为什么“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这些都是与地理有关的问题。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这篇短文。不仅这篇课文,语文书中有很多课文中都涉及地理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可以感受到。所以,老师觉得学习地理能够更好地服务其他学科。

二、联系生活,研读教材

(一)生活离不开地理

过渡:学习其他学科离不开地理,我们的生活更离不开地理。

读一则“关于海啸的报道”。问:这则报道给你什么启发?

1.将学生分组(一般四人一组,分组长、记录员、记时员、发言人,可以有变化)请每组学生都联想一下我们生活中什么事物和现象与

“地理”有关,并说出来?(如买房选址、出门旅游、房屋建造、四季变化、地震、海啸的发生原因……)

2.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并选择一部分对应做出简单的解释。

教师总结: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地理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息息相关,总而言之,生活离不开地理。

学生看投影:(书上的四幅图)

1.从图上看到什么?提示:为什么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们的生活有这么大的差异?

2.让学生分组,一组根据图提出问题,一组回答问题。

3.请同学介绍旅游景点,举例说明那些地方与我们这有什么不同。(可以举南方与北方在自然与人文环境上的差异)

小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人总是会生活在一定的地方,不过不同地方的环境有不同的特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有着必然的关系。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地理的,处处都有地理。学习地理,我们可以生活得更好。

(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

1.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请同学们看p3巴比伦介绍讨论:

提问:说一下这段文章的认识,试说明了什么问题?

请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概括,说明尊重自然规律、爱护大自然就是爱护我们自己,否则要受到惩罚,自毁家园。

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看p3“姑姑的故事”讨论:

提问:这段文章说明了什么问题?

请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由于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差异,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发展,同时也说明尊重大自然规律给我们的好处,这与破坏大自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综合地分析问题

●看投影:“外国语学校的建设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讨论:请学生谈谈想法。

教师总结:在分析地理问题时,我们也要综观全局,要用综合眼光,全面地分析、解决问题。

4.具备可持续发展地观念

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举例说明。

请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概括,社会的发展一方面给人们带来物质财富,同时由于人口过多、资源浪费等许多原因破坏了大自然,形成了目前严峻的环境问题,因而要更好地生活下去,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建立新的生活、生产方式。

三、浅谈收获,培养兴趣

学生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总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初步对地理有了一个简单的认识。地理是一门有趣的科学,也是一门有用的科学。我们知道,要学习地理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地理知识解决我们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地理问题,使我们能够更快乐地学习,更健康地生活。

四、布置作业

从学校图书馆或网上查找有关资料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活动步骤:

1.上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资料;

2.汇总搜集的资料;

3.同学之间交流资料;

4.汇总能够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的事实资料;

5.根据汇总事实材料,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加以概括,并记录下来。

教学设计题地理模板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美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移民国情。

2、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特点。

3、美国的工业布局和高科技的特点。

4、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二)能力目标

1、运用美国的地形图、气候图和农业带的分布图,揭示地形、气候两个要素对美国农业分布的影响。

2、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以及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美国工业区的影响。

3、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学习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对环境的破坏,培养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二)难点

1、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3、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突破

1、利用地图说明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状况。

2、利用图表等资料,说明美国的工、农业生产特点以及种族的构成。

3

、使用美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图,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4、利用数字等资料,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5、使用柱状图和有关数字资料,引导学生讨论、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世界政区图、美国的地形图、美国的气候图、美国的农业带(区)图、美国的工业区与主要城市图、美国的矿产资源图、相关图片、课件等。

(二)学生准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理图册,收集华人对美国的贡献的材料和美国工业品的品牌等。

四、教学过程

(一)移民国家

1.导人新课。

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踏上西半球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透过美国和巴西,了解美洲的自然风貌、经济特点和人们的生活风俗等。

创设情景:请大家先看一段录像(播放美国街头游行队伍录像片段),看看在美国的普通居民中,都有哪些肤色的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说明美国是一个由各种人种构成的移民国家。)

总结:美国建国只有200多年,居民都是由各大洲移入的,所以说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板书:移民国家

2.你所熟悉的美国名人中,哪些人是其他国家或大洲移民的后裔?(华盛顿:美国人。爱因斯坦:德国犹太人。杨振宁、李政道:中国人。乔丹:非洲人。)

3.阅读教材81页图9、2“美国的人种构成饼状图”,看看在美国什么种族的人口最多?

(白种人占84%,最多;其次黑种人占13%;其他占3%。)

4.阅读教材81页2题中印第安人、黑人和华人的对话,组织学生讨论:这些对话反映了美国社会存在着一个什么问题?对此谈谈你自己的感想?(在美国社会中,黑人、印第安人和华人在政治、工作、生活中受到不公平待遇,即美国存在种族歧视问题。美国政府总是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而自己国内的种族歧视问题却始终解决不了。)

板书:种族歧视

5.情景教学。

(1)展示唐人街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2)展示华人在美国工作、生活的资料。

问:华人对美国的建设都有哪些贡献?

(西部开发,修筑铁路;科学界获诺贝尔奖的有: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航空领域有第一位华裔太空人:王赣骏。)

板书:华人的贡献

6.过渡:有众多的中国人生活在美国,那么美国的气候条件和其他自然环境与中国相比有哪些异同?

(二)农业地区专业化

1.导语:要了解美国的农业状况,首先来了解美国的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其中决定气候条件的因素主要是纬度位置。

2.展示世界政区图。

观察地图,说说美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邻国位置。(美国位于西半球的北温带,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西南与墨西哥相邻,北临加拿大,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3.除了本土外,美国海外的两个州分别位于什么位置?属什么温度带?(阿拉斯加,位于北极圈附近,大部分属北温带,少部分属寒带。夏威夷,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太平洋地区,属热带。)

4.展示美国国旗。

问:你知道美国国旗的含义吗?(美国国旗的左上角蓝色星区内,一共有50颗白色五角星,他们分别代表美国的50个州;星区以外还有13道红色白色相间的条纹,他们又代表美国最初独立时的13块英国殖民地。)

5.展示美国的气候图。

引导:美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三面环海,对气候影响非常大。大家观察图,看看美国有哪些气候类型?最主要的是哪种?(温带大陆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温带海洋气候、高山气候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温带大陆气候。)

6.展示美国的地形图。

同学们,从图上找出阿巴拉契亚山脉、洛杉矶、科迪勒拉山系、中央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圣劳伦斯河和五大湖。

提问:美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哪种地形面积最大?(美国的地形东西高,中间低,即西部为山地,中间为平原,东部为低矮的高原。其中,平原面积最大,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

7.引导。

由纬度位置可以推测到光热资源。

由平原面积可以推测到耕地资源。

由海陆位置和河、湖布局,可以推测出水资源。

试按以上思路,分析、归纳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美国本土大部分位于北纬30°~50°之间,光热资源丰富。美国平原面积广大,占全国总面积的—半;耕地面积广大,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美国主体部分位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大西洋和墨西哥湾的水汽可以深达内陆,降水充沛;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纵贯南北,为灌溉和航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8.过渡。

美国作为农业大国,除了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外,还有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

展示材料1:反映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图片。

展示材料2: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口不到全国总人口的3%,却耕种了世界10%的耕地。在美国,一个农业劳动力可以养活76个人,比世界每个劳动力供养5人的平均水平要高出10多倍。

提问:以上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美国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效率高,产量大。)

板书:生产过程的机械化。

9.美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具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地区生产专业化,形成了一些农业带(区)。好处是:能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便于推广农业技术。)

板书:地区生产的专业化。

10.展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图。

问:大家观察图,看看美国主要形成哪些农业带(区)?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乳畜带:位置偏北,气候冷湿,适宜牧草生长,城市和人口密集。

玉米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春夏气温较高。

小麦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

畜牧和灌溉农业区:多山地,降水少,有大片的半干旱草原和高山冰雪溶水。

棉花带:地形平坦,土地肥沃,纬度低,夏季气候湿热。

11.展示“美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出口量占世界的百分比及位次”图表。

提问:美国有哪些农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首位?(玉米、小麦、大豆、棉花)

12.小结:美国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小结

通过阅读图表,查阅资料,合作讨论,我们理解了美国的移民国情,了解了美国的位置范围、农业生产中优越的自然条件。专业、高效的生产特点,值得我们借鉴。

教学设计题地理模板 篇5

一、课标要求

本课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黄河的概况不仅指黄河的水文特征,更指黄河的治理。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中运用地形、气候、河流等多种地图的对照,综合分析黄河的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整治措施。

二、教学设计思想

《黄河的治理》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上承中国自然环境的位置、地形、气候,下启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黄土高原。本课的学习,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重组、应用,可自主推到、评估黄河的功与过,从而经一步探究出黄河的忧患及治理措施。这一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和谐人地观的形成过程。

学习“黄河的治理”,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而且对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是有益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很密切。真正可以做到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具体设计如下:

创设生活情境。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现实,不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使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学以致用。

以教学重点为中心展开教学,采用观察探究的方法形成科学概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突破了教学重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并逐步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分析黄河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及带来的灾难,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五)、教学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所产生问题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

(六)、教学准备:黄河多媒体课件、黄河壶口瀑布等景观图片及“中国地形图”等材料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中央电视台黄河调水沙特别报道”的声像资料资料中白岩松说:“如果把黄河比作我们的母亲,母亲病了,我们要对她进行治疗。经过一段时间,黄河会治好了病有美了容。”据此提出问题:母亲病了,得了什么病?如何治疗?怎样进行才能做到既治病有美容呢?这一节课让我们来扮演医生,了解黄河,找出“病因”,“治疗”黄河。

设计理念: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探究兴趣。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为什么把黄河比做母亲?

教师提供资料:“我国干湿区分布图”“济南每年引黄河水5.4亿立方米”等饮水资料,刘家峡电站、河套平原、华北平原等景观图片。

学生活动交流发言:从教师提供的资料中,感性认识黄河功能、灌溉、塑造等方面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

小结黄河的奉献:提供灌溉水源、提供水能、塑造平原等。

设计理念:通过了解黄河的奉献,激发学生对黄河的感恩之情,为下面“母亲病了”做进一步的感情铺垫。

一、黄河的概况

教师讲述:我们现在作为黄河的医生,想要了解黄河的“病况”和“病因”首先要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

教师提供资料:“黄河水系图”“中国政区图”“中国气候类型图”等。

黄河水系图

提出问题1: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那个海洋?上、中、下又游是如何划分的?主要支流有哪些?

学生活动:读“黄河水系图”回答问题,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东流注入渤海;上、中游以河口为界;中、下游以孟津为界;主要支流游渭河、汾河等。

问题2:黄河流域地形、气候分别有什么特点?中、下游分别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地形区、气候区?

学生活动:读“黄河水系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图”,做出回答。黄河流域以高原、平原为主,气候类型主要有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黄河中、下游流经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山西省、陕西省、和河南省、山东省;流经地形区主要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流经地区的气候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设计理念:通过读 “黄河水系图”,让学生学会分层读图和提取有效信息的基本技能。

教师提供资料:黄河与世界许多河流比较表和黄河水的景观图片。

提问:通过读图和表,你对黄河(水)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学生回答:黄河含沙量大。

教师讲述: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这是母亲河的病,而且病的很严重,急需治疗。

二、黄河忧患

教师讲述:黄河母亲的“病情”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病因”是怎么产生的呢?让我们继续扮演黄河的医生,一起来探究。

环节1:

教师提供资料:黄河的“化验报告”——“ 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

问题1:黄河个河段泥沙含量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读图中年平均含沙量和年平均输沙量的数据,讨论分析数据的变化认识黄河各河段的泥沙有“上游较小、中游剧增、下游略减”的特点。

问题2:黄河下游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继续读图,仔细观察,认识黄河下游“流域面积狭窄,无大支流汇入”。

环节2:

教师提供有关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资料和下游地上和的视频“中国地形图”“黄河中游某地年降水量分布图”。

问题:黄河中游为什么泥沙剧增?下游为什么流域面积狭窄,并无大支流汇入?

学生活动:根据资料和所学知识探究(教师根据学情给予提示)。

探究1:从黄河下游地形特点入手,探究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是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正因为下游形成“地上河”,所以流域面积狭窄,无大支流汇入。

探究2:

问题: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有什么危害?

学生活动:读阅读材料结合活动题,认识黄河水灾危害之大,明确“地上河”河下游水患之间的关系。

环节3:学生归纳:黄河主要的“病症”是下游水患,其“病根”在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环节4:

问题:黄河母亲还有哪些“病症”?

学生活动:在读“黄河的忧患”图,及教材P50-52活动中的相关资料,简单了解黄河沿途的土地荒漠化、凌汛、断流等问题。

设计理念:

本环节采用了探究模式,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景生活化,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由于内容较多,课堂时间有限,在内容处理上要注意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过渡:“黄河难治根在泥沙”,请同学们再次扮演黄河的医生,为母亲河开处方。

三、根治黄河

教师提供资料:最新的黄河调水调沙视频资料及数据,“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图,黄土高原植被变化资料。

问题1:“调水调沙”对黄河治理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认识“调水调沙”对治理黄河的重大作用。

教师讲述:“调水调沙”有效的治理了下游水患,治标不治本。

问题2:那么如何为黄河调理治本,治理黄河的关键——黄土高原地区呢?

学生活动:读“等降水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图”,讨论分析,得出治理黄河关键在于治沙,根被措施是在中游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问题3:针对黄河各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如何开“处方”?

学生活动:针对黄河各河段提出相应的符合科学人地观的治理措施。

河段 开发利用与治理措施

上游 梯级开发。修水库、建立水利枢纽工程。

中游 陡坡植树造林、缓坡修梯田,沟壑打坝淤地等。关键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下游 加固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教师讲述:同学们可以通过阅读黄土高原地表植被变化的相关资料,了解治黄的成就。

设计理念:本环节重在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地观,选择新的热点素材对知识进行重组。目的有三:一、启发学生积极发散思维,水到渠成形成过年:二、不拘泥于具体的知识框架,突出重点。三、拉近学生与陌生知识之家的距离,是学生亲知善学。

课堂小结:

短暂的学习也许远远达不到你对黄河了解的要求,如果你想了解黄河更多资讯,详情可阅读《黄河儿女》类报刊杂志或登陆黄河网等,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小论文或演讲稿、手抄报等适合自己的形式完成《我说黄河》,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黄河原来的美貌。

作业: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板书清晰、明了,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黄河各河段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正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六、教学反思:

黄河的治理一课围绕黄河治理的措施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发言,有的学生说黄河的治理要全流域多植树造林,有的说应不断加固黄河大堤,有的说应充分利用黄河水来灌溉西北干旱地区,还有的说应建更多的水库防止黄河泛滥等等。教师对这些同学一律给予肯定的表扬,反思之后认识到没有给予深入评价。

师生互动教学要体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上面师生互动活动似乎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回答的理解尊重、平等对待的原则,其实并未做到:学生的回答都有不足之处,教师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提出问题与学生进行探讨,这才体现教师在知识,同时教师又画龙点睛又凸显出教师的权威性。如上针对有的同学提出将黄河水用于充分灌溉西北地区,师可以表扬其点子不错,同时又要指出黄河水量有限,目前黄河上中下游河段时常断流,因而盲目发展灌溉不好也要合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黄河灌溉也要有度合理,使学生的认识又向前迈出一大步。

七、点评:

1、教师的教学设计能贴近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学生能有内容可回答。

2、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发挥地理学科的特色,在指导学生读图、用图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紧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较好地将“学为主、教为导”课程理念落到了实处。,

4、这节课也可能会出现不足之处:一是教学节奏出现了不够协调的现象,显得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二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还没有进行充分的预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教师如何进行讨论过程的引导关注不够。

教学设计题地理模板 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l了解城市形态的概念和类型

l分析和理解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l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

l分析和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功能区以及它们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的方法和能力

l明确人文地理的学习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形成“整体-局部-整体”的认识事物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方法

二、教学分析

l重点: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难点: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动力

l背景:学生具备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知识和思维,也具备了人文地理环境最重要的要素──人口的知识和思维,并且在成长过程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也具备了一些对城市的感性认识。

三、教学方法

讲述、分析判断、举例说明、多媒体辅助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课题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讲述:上一章,我们学习并了解了《人口的变化》

明确了人口和人口变化的问题

提出问题:

人口在地表空间的集聚形式是什么?

聚落有哪两类主要形式?

人类在聚落的存在方式是什么?

多年生产生活之后人类最重要的反思是什么?

人类反思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人文地理的学习思路

点题: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来学习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舞台──城市!

回忆上一章的内容

紧跟老师思路:

聚落

城市与农村

生产生活

人地关系

可持续发展

形成与强化:人文地理的学习思路

翻开课本18页,准备学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本环节预定目标:

n 明确人文地理的学习思路

第二环节:认识城市的逻辑思路和辩证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问题:什么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问题转换: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本节课的学习过程

=认识城市的过程

哲学说明:“认识事物”是有逻辑思路和辩证方法的!

比如:我们要认识一个人

整体:五大三粗、小巧玲珑

局部:头部、手、脚、……

整体:局部的分分布和组合(身材匀称或身材不平衡)

明确:“认识事物”是有逻辑思路和辩证方法之一

整体-局部-整体

课堂的第一思考

思考转换

关注身边的哲学!

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思路!

本环节预定目标:

形成“整体-局部-整体”的认识事物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方法

第三环节:认识城市的整体(大体情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明确:城市的整体主要用“城市形态”来表示,

城市形态是指城市所占据的一定空间和城市所形成的外部轮廓形状

强调:地理事物的差异性

不同的城市其城市形态会一样吗?

提出工作:读图2.1,了解几个不同城市的城市形态,并进行类型归纳

提出问题:不同地表上的城市其形态不同,使什么原因影响气城市形态的形成?

结论: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形因素和其影响的河流和交通线影响着城市形态的形成!

实战:以广州市为例子说明城市形态(城市形态是发展变化的,要分析一个城市的城市形态,就必须把城市放在其历史的主线上)

画简图说明分析

? 明确一个问题:每个城市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都有特定的形态,并且形态是固定不变的?

明确城市“整体”与“城市形态”的对象对等转换

明确“城市形态”的概念

带着思考研读图2.1

团块状

条带放射状

组团状

分析并出思考结果!──地形

平原地区:团块状

河流谷地与交通干线:条带状

河流分割与规划:组团状

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

团块状──组团状──团块状──卫星城

探讨自己最为熟悉的广州市的城市形态

判断并明确!

本环节预定目标:

了解城市形态的概念和类型

分析和理解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四环节:认识城市的局部(具体情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强调:认识从整体阶段进入局部阶段

说明:城市的局部,主要是指城市的各种功能区,是城市土地不同的利用方式而形成的不同的功能区: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

提出工作:读图2.2分析判断地图所示的地区属于何种功能区?

实战:分析广州的各种城市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明确一个问题:一个城市的哪些功能区是必不可少的?

任务转承说明:我们认识了城市的功能区和形成原因,现在:

思考:一个思考 + 一个问题

结论:城市的功能区是城市土地在不同方式利用的过程中在集聚效应下形成的!

提出几个要明确的问题……

明确“整体──局部──整体”的认识事物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方法

从感性印象到系统了解

学生读图分析判断

教学设计题地理模板 篇7

【教学重点】

①化学元素—矿物—岩石之间的关系;

②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

③地壳物质循环

【教学手段】

矿物标本,各类岩石标本

【教学过程】

(引课)引导学生

从周围环境入手思考:

陆地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各要素

之间有什么相互关系?特别是岩石与其它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花岗岩标本)花岗岩是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的,石英的成分是什么?→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矿物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板书)

一、组成岩石的矿物

1.地壳中的化学元素

(读图)

地壳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化学元素有哪些?化学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构成矿物,

举生活中实例或根据化学课所学知识说明有哪些物质是矿物,这些

矿物是由哪些化学

元素组成的?→明确有些矿物是单质,有些矿物是化合物。

矿物对人类最重要的是什么?标本是否可以称为矿产?

(板书)2.地壳中的矿物

1)矿物的概念

说明几种熟悉岩石的组成→明确岩石的概念

(板书)

二、岩石及其成因

1.岩石的概念

2.按成因分类

观察玄武岩、页岩、板岩等,

从外观上对三大类岩石进行区别→结合实物标本观察教材中的图片→明确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特点。

(出示化石的岩石标本)

观察化石多存在于哪类岩石中?化石能够起什么作用?

(阅读资料和示意图)通过阅读了解有关地层和化石知识→完成示意图的问题。(提问)

日常生活中常提到的矿石与岩石及前面提到的矿产有什么区别?如何评价矿石的优劣?

(提问)

三大类岩石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化,如何转化?用图示的方式表示出来。

(板书)

三、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设计思想】

对本节教材的处理力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岩石、矿物、矿产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但学生

往往忽略这些地理

事物的存在,因此教师在教学

中用亲自在野外采集的岩石或矿物标本其效果更好。

【板书设计】

第一节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一、组成岩石的矿物

1.地壳中的化学元素

2.地壳中的矿物

(1)矿物的概念

二、岩石及其成因

1.岩石的概念

2.按成因分类

三、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探究活动

某地区不同地层依次发现有三叶虫,恐龙,

剑齿虎化石,

说明该地区缺少鱼类化石的原因?

教学设计题地理模板 篇8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节

第一章 第一节

三.学时

1个学时

四.课程标准解读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本课标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学生需先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主要的人口增长模式;之后,学生需将不同的增长模式进行比较,了解不同增长模式的特点;最后学生需学会运用资料判断不同地区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及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的分布。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及其分布;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2.难点

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六.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

【引入】“世界70亿人口日”

20xx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70亿。10月31日,丹妮卡·卡马乔在媒体聚光灯的环绕下,于31日零点前2分钟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一家医院降生。她将成为全球范围内几名被宣布成为象征性的世界第70亿人口的婴儿之一。

【人口增长】

1.人口增长历程

2、衡量人口增长速度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地区一年内的自然增长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出生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出生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死亡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死亡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阅读教材P3,思考为什么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

①工业化程度较高,劳动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并接受系统的教育和技术培训,参加劳动的人口年龄较大,劳动力培训费用比较高,对家庭造成的经济压力较大,导致出生率降低;

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程度高,对子女的依赖程度低,人们逐渐消除了“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

③妇女的受教育水平高,易于接受少生、优生和优育的新观念。相反,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3.影响人口增长因素

①生物学规律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如: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社会保障等。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① 高—高—低”模式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

讨论分析:

发展中国家出生率较高、人口增长快, 这种状况对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有何主要影响? 应采取何种对策?

影响: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费也会随之快速增长,极易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破坏资源、环境污染、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 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措施:大力实行计划生育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

讨论分析:

发达国家为“三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缓慢;这种状况对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有何主要影响? 应采取何种对策?

影响: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低、人口增长慢

⑴劳动力紧缺:

①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影响经济的发展;②兵源不足,国家安全得不到保障

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率低

⑵老龄化现象严重:

①增加社会保障和青壮年人的生活负担;②老年人生活孤单, 也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措施:鼓励生育、吸纳移民

2、我国的人口增长和人口政策

①我国正由高-低-高向低-低-低的现代模式转化。

②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练习】

以上就是《教学设计题地理模板2000字(精选8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教学设计地理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