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数学教案饼干形状900字精选

数学教案饼干形状

发表时间:2023-01-17

数学教案饼干形状900字精选。

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应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如果是新手教师,上课前一定会精心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大纲与课堂教学三者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有没有快速编写教案的技巧呢?为满足你的需求,我们特地编辑了“数学教案饼干形状”,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数学教案饼干形状(篇1)

活动目标:

1、能准确区分圆、方两种形状。

2、能根据形状进行对应匹配。

活动重点:

认识图形,对各种图形进行对应匹配。

活动准备:

圆、方形的饼干若干,纸制的圆、方形的饼干若干,圆、方形的纸盘若干,小动物头饰嘴的部分分别挖成圆、方形。

活动过程:

1、说饼干:

妈妈从超市里买了一些有趣的饼干,大家快来看一看!

(1)出示圆、方形的饼干,分发给幼儿每人一块。

(2)幼儿相互向同伴介绍自己拿到的饼干是什么形状的,介绍完了可以吃饼干。

2、分饼干:

妈妈还带来了许多饼干,等一会还要招待许多动物朋友。

请幼儿把纸制的圆、方形饼干分别放到圆、方形的纸盘中去,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放(因为饼干x形的,盘子也是x形的)。

幼儿互相检验是否摆放正确。

3、喂饼干:

小动物们来做客了。你知道它们喜欢吃怎样的饼干吗?

请幼儿用嘴、方形饼干去喂小动物按照饼干的形状,塞入小动物相对应形状的嘴里。

活动二:

活动名称:饼干盒(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了解各种饼干的形状。

2、比较清楚地分辨1和许多。

活动重点:

学会准确的区分1和许多。

活动准备:

每小组准备几个饼干盒,里面放有两种形状的饼干。

活动过程:

1、猜一猜:

教师摇晃饼干盒,发出声音请幼儿猜一猜:

盒子里装的是什么?

打开看看里面是什么?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

2、看一看:

(1)请幼儿数一数盒子里的饼干有多少?

(2)教师为幼儿拿出箱子里的饼干,鼓励幼儿主动用1和许多来表示。

(3)在巡回指导中也可以询问幼儿:1、2、3数也数不清,可以怎样来表示?

(4)请每个幼儿将自己饼干盒里的饼干拿出来看看,是什么形状?各有多少?

3、想一想:

(1)幼儿根据教师的指令行动:

要一块三角形的饼干。(或许多)

(3)幼儿听信号做出行动。

活动三:

区域活动:幼儿用书《各种各样的饼干》

将各种饼干按照图形的不同,分别送到小动物的嘴巴里,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分饼干。

数学教案饼干形状(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2、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小鸡圆形房子、小鸭三角形房子、小猫正方形房子、小狗长方形房子若干。

2、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饼干若干。

【活动过程】

1、幼儿参观各种形状的饼干,请他们说一说饼干的形状。教师小结饼干的外形特征。

2、教师简单讲述饼干的制作过程。

3、幼儿品尝饼干说一说饼干形状和味道。

4、出示小鸡、小鸭、小猫、小狗木偶出来玩闻到了香味说:“我聞到饼干的香味了,我的肚子饿得咕咕叫了,饼干在哪呢?”

5、小动物们寻找饼干:“哇,原来在这呢,有这么多漂亮的饼干呀。”小鸡说:“我最喜欢吃和我房子一样形状的饼干。”小鸭、小猫、小狗同上。

6、教师:“小动物们都想吃和他们房子形状相同的饼干,请宝宝们为它们把饼干送到家里去吧。

7、幼儿操作:给小动物送饼干,要求每一种饼干都要送到形状相同的小动物家里去。教师巡回指导。

【活动结束】

带着小动物到草地上去玩。

数学教案饼干形状(篇3)

3、师:“这里还有些饼干,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是什么形状的饼干?”(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有什么形状的饼干)

4、师:“现在我要从这些图形饼干里拿出一块饼干放在盘在里,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图形?(正方形)那我就要把它放在有正方形饼干的盘子里,你们看我放的对吗?快给我拍怕手吧!”

5、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当小厨师将这些饼干分别放到有正方形饼干的盘子里,有圆形饼干的盘子里和有三角形饼干的盘子里呢?”(教师引导幼儿将饼干按照形状分别放在相应的盘子里)

6、师:“小朋友分的真棒,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全是三角形的饼干,这些全是圆形的饼干,这些全是正方形的饼干。”

7、介绍平行活动。

师:“今天的新活动名字叫做‘分饼干’。除了在底纸上分饼干,还可以在分类盒上玩‘装饼干’的游戏。(出示分类盒及材料盘)小朋友到这几桌玩时,可以先把形状标记卡插到分类盒上,再根据标记放图形。”

8、梳理规则。

师:“我们在来回想一下今天‘分饼干’怎么玩呀?在底纸上怎么做?按标记放图形。那在分类盒里怎么做‘装饼干’?”

9、分组操作,师:“今天小朋友可以自己选择先玩什么,再玩什么。玩过后,把材料收回原样,在换到另外一个组去玩。下面我请哪个小朋友,就请和你轻轻的搬上小椅子过来选活动。”

10、观察指导。

教师巡回观察幼儿是否理解操作规则。个别提问:“你的这盘饼干是什么形状的?这盘呢?”

11、提示常规。

师:“玩过‘分饼干’的小厨师们,请把材料放回原样,然后跟做‘装饼干’的小朋友交换一下。”

三、结束部分

整理。师:“饼干店要关门了,请小朋友收材料,放回到原来的位置上。”

相关阅读

位置数学教案4500字(精选11篇)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写好了完备的教案课件,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有大的提升。你是否在寻找合适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位置数学教案4500字(精选11篇)”,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位置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能根据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小组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讲解定向运动,导入新课。

定向运动就是借助地形图和指南针,按照标绘在地图上的方向线,在野外环境中自行选择行进路线,不断地判断并纠正前进的方向,依次通过赛会预先放置的各个检查点,以最短时间到达所有点标并到达终点者为胜的一项体育运动。定向运动是一项健康的户外运动、是一项人与自然融合的运动、是一项挑战自我的运动。在运动中人们有回归自然、身心放松的良好感觉。定向运动通常在森林、郊外和城市公园里进行,也可在环境优美的校园里进行。

二、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

师: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挑战一次公园定向越野赛。

自己探究:这次探究公园定向越野赛,第一赛段是从起点到1号点,那我们如何去找1号点呢? 生:1号点在起点东北方向,我们从起点向东北方向走。

师:只知道向东北方向走,能又快又准的找到号点吗?

生:我认为不行。从起点到东北方向有很多路线可以走。

师:对啊!我们只知道方向,但怎样才能很快到1号点呢?

生:我认为找起点到1号点路程最近的方法最好,这样才能很快到1号点。

师:现在我们同学有两种方法,一种只看方向,另一种只看两地的距离,那么,大家想一想:这样能准确描述1号点吗?

师:那怎样才能准确地找到1号点呢?

生:只知道方向或距离是不行的,要同时知道这两个条件才行。

师:那怎样利用已有的方向和位置来确定1号点的位置? (分组讨论)

生:1号点在起点东偏北30°的方向,大约要走1000米。

生:1号点在起点北偏东60°的方向上,大约要走1000米。

师:提问:确定任意一点,应从哪几个方面描述?

生:从方向、距离来描述。

师:同学们能否指出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

一生指出东南西北方向。

师:你能根据自己所在的位置指出东偏北30°的方向吗?(学生指出了)

小结:同学们,平时我们在生活中描述位置方向,一般以夹角较小方向上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就说偏向那个方向。

三、拓展练习:

1、图上练习:教材第18页“做一做”

2、实践活动:分组交流描述学校里各个建筑物的所在位置方向。

四、总结:你在本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位置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在观察公交车站牌、公园路线图、城市平面图等活动中,认识路线图,并会运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3.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使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公交车站牌、公园路线图、城市平面图等活动中,认识路线图,并会运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方向

教学内容:

课本第43-45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辨认方向。

教学难点:

能用表示方向的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具准备:

挂图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情景导入,出示例题插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挂图,大致如下:

人民桥汽车站超市

火车站学校少年宫

公园电影院体育场

问:看图你知道哪里是北面吗?你怎么知道的?

2)请学生说一说: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地方?

(该生边说边指出图上的位置)

小结:所以,我们说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1)那超市在学校的哪一面呢?

指名说: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

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名说:它在东和北的中间。

2)人民桥在学校的哪一面?

指名说:人民桥在学校的西北面。

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名说:它在西和北的中间。

3)你知道体育场和公园各在学校的哪一面吗?

(生独立思考,再同桌说)

指名说:体育场在学校公园的东南面,公园在学校的西南面。

6)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在小组里说一说。

4)学生提问并请生回答。

2.小结:

到现在为止,你知道了哪些方位?

3.教学试一试

1)出示指南针的图,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谁能介绍一下它?

(介绍:这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是利用磁针制成的一种指示方向的仪器,在古代称为司南。)

2)你能把指南针上的八个方向填写完整吗?

()()

()()

()()

()

3)生自己填写。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4)指名汇报并核对。

5)同桌互查。

4.动手操作:做方向板

1)拿出一张正方形白纸,折成8等份,并写上方向。

2)生自己制作,核对方向。

3)在教室中找到北面,再利用方向板指出教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各方向。

5.小游戏:

每个同学利用方向板说一说: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的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同学分别是谁。

二.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指名读题,弄清题意。

猴子:我住在体育场的东北面。

小兔:我住在体育场的西北面。

小狗:我住在体育场的东南面。

小鹿:我住在体育场的西南面。

你能帮助它们找到各自的家吗?

4)要帮它们找到家,先要确定什么?

确定了北面之后,我们可以确定哪些方位?

5)生独立在书上连一连。

4)同桌互查、互说。

5)指名说,核对答案。

2.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分布图,引导学生看懂图意。

下面是青山乡水果种植的颁情况示意图。

西瓜桃梨

山楂水库葡萄

苹果橘子樱桃

2)桃园在水库的哪一面?(指名说)

3)水库的西南面是什么园?

(生自说,再指名说)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同桌互说。)

5)谁来考考大家?(请学生回答)

3.想想做做第4题

1)跳棋你玩儿过吗?

2)教师出示棋盘:我们来玩儿个游戏,在玩的时候只有听清对方的号令,并走对的才算嬴。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3)教师说,学生移动棋子,进行练习。

4)四人小组进行比赛,优胜者在班级中进行决赛。

4.想想做做第5题

1)看一看中国地图,找出你居住的市或县,说说它大约在北京的哪个方向?

2)看一看中国地图,其他几个城市大约在北京的哪个方向?

3)问:你想去哪个城市玩?它在我们南京的哪个方向?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又认识了哪些方位?

板书设计:

认识方向

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路线图

教学内容:

课本第46-49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方位描述行走的路线。

2.帮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方位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难点:

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具准备:

挂图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例1:

出示南山公园平面图

小明从南大门进入公园,先后游览了音乐喷泉、月亮湖、艺术广场和盆景园,最后从西门出公园。你能看图说出小明浏览时行走的路线吗?

1)这是南山公园平面图,你能看图介绍一下公园的情况。

(指名学生说。)

2)你能看图说出小明浏览时行走的路线吗?

(先同桌互说,再汇报。)

指名多人说。(师同时标上箭头)

2.教学试一试:

1)还有一位小朋友,她是怎么游览公园的呢?

小芳从西门进入公园。她要游览盆景园、艺术广场、水上乐园、四季亭和音乐喷泉这几个景点。你能说出她游览时行走的路线吗?

同桌互说后指名汇报。

2)你最喜欢这个公园里的哪几个景点?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游览路线。

(生自己说。师再指名说。)

二.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师出示图片问:你能说出小红上学的路线吗?

2)小红上学路上要经过哪些地方?

(经过大桥、桃园和学校)

3)你能说出小红上学的路线吗?

(生自说,再指名汇报。)

2.想想做做第2题。

1)说出小兔到小狗家的方向和路线。

2)指名汇报。

3)还有不同的路线吗?再想一想。

4)同桌互说后汇报。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6)请生提问,并生请生回答。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3.想想做做第3题。

1)这是1路和2路公共汽车的路线图。你能看出行车的路线吗?

2)四人小组互相说一说,一生汇报。

3)1路公共汽车是从火车站开往哪里的?经过了哪几个车站?

4)2路公共汽车呢?

生自说,再汇报。

5)小明要从火车站到公园去,应乘几路车?

6)王老师要从人民路到一中去,应乘几路车?要乘几站?

4.想想做做第4题。

1)10路公共汽车是市内的环行车。小明在体育场要到少年宫去,应在哪个站牌下等车?

(小组讨论。)

2)指名说。你为什么在这个站牌下等车?

3)在另一个站牌下等,能等到车吗?为什么?

5.想想做做第5题。

1)和平路的北面是什么路?中山路的西面呢?

(同桌互说)

2)指名学生汇报。

3)电影院在中山路的哪一面?邮局呢?

4)指名汇报。

5)(全班齐读题)小星住在和平路新村,他到第一小学上学可以走哪条路线?妈妈在银行上班,她可以走哪条路线?

6)小组内说一说,再请一生汇报。

7)芳芳要从第一小学到新华书店去,她可以走哪条路线?

还有不同的路吗?

7)讨论后汇报。

8)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9)指名提问,再指名生回答。

6.想想做做第6题。

星期天,如果你和爸爸妈妈或同学到公园去玩,可以先找到公园景点游览路线图或公园景点示意图,确定好路线,再游玩。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测定方向

教学内容:

课本第50-51页

教学要求:

使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点: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难点:

培养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教具准备:

挂图、自制方向板。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方法介绍

1.出示校园情境图。

1)问:这个校园里有哪些设施?

2)观察:图中出现了一个指南针,根据指南针你能判断出哪边是北吗?

(指名说)

3)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一般需要用指南针或方向板才能确定哪一面是北面,而不能一概全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练习。

1)学生自说:图中教学楼、花坛、电话亭、校门、乒乓球桌、篮球架、蘑菇亭、单杠等物体在小朋友的哪一面。

2)同桌互问互答。

3)指名说。

二.实践活动

1.小组分工

1)四人小组选一人为组长,一人记录,两人测量。

2)由组长带着组员找一个测量地点。

3)小组合作观察、测量,作好记录。

2.小组开始活动。

(教师带领学生到户外活动)

三.全班组织交流

1.各小组展出所画的图。

2.全班交流。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教学反思:

位置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描述物体位置的数学化过程,初步感知数学知识建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观察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学生在确定位置中角度的判断、测量与描述。

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二、教学环节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年四月份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一件非常惨痛的事件知道是什么吗?(地震)让我们来看一看,(媒体呈相关资现料图片)看,地震一发生顷刻间,山崩地裂,房屋倒塌,生灵涂炭,于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军和武警子弟兵们立刻成立了搜救队。

2、揭示矛盾冲突:初步探索确定位置的两个要素方向和距离。

(1)描述A点的位置。

师:看,这是某飞行搜救队显示的雷达屏幕(如下图)。这个中心点的位置就表示搜救队的基地,我们要从基地来进行观测就把基地定位观测点,(板书观测点)。相邻两圈之间的实际距离是10千米。(分别指10千米、20千米、30千米的一段)这一段长度表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

师:看,信号显示A点处有人需要救护,你能准确的描述它的位置吗?(出示A点)。

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究描述A点的位置:A点位于基地正北方向40千米处。

师:正北指的是A点的方向;40千米呢距离。(板书:方向和距离。)光说A点在基地正北方向行不行呢?为什么呢?(处于正北的点有无数个;从基地到向北的每一个点都处于正北方向。课件显示。)光说A点距离基地40千米处行不行呢?为什么呢?(距离基地40千米的点也有无数个。)(课件显示,第四圈都是距离基地40千米。)

(2)小结揭题。

师:在图面上,我们确定了一个观测点,那么要确定其它点的位置,只有说清方向和距离才能确定它的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3)强化反馈:练习描述B点和C点的位置。

B点在基地()方向()千米处。

C点在基地()方向()千米处。

(设计意图:要确定位置必须指明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而要精确地确定位置,还必须加上角度,知识的综合程度较高。针对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考虑到学生整体认知的困难,我采用化整为零,逐步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索中逐步建构。此环节的设计,一方面帮助学生复习了过去所学过的东、南、西、北等方向概念,让学生的头脑中更清晰,为学生实现有意义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又使学生明确,只有既说清楚了方向又说清楚了距离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媒体的运用与教学内容的整合是恰到好处的。通过学生生讨论、媒体演示,学生真正理解了要确定位置光说方向或光说距离是不够的,只有同时说清楚方向和距离才能准确确定位置。)

三、揭示矛盾冲突,认识四个方向。

1、认识北偏东方向。

师:看,屏幕显示D点处有有人求救了,它离基地的距离是多少呢?(出示D点)它还是正北方向吗?(不是)它往哪里偏了(东)

师:正北往东偏的这个方向我们就可以说面是北偏东。(依次出示图中靠近D点的另外两个点)这个点呢?在基地什么方向?(北偏东)

师:(出示离D点最远的那个点)这个点在基地的什么方向?(北偏东)

师:还可以怎么说?(东偏北)

师:这两种说法都可以,但只有一种说法符合人们的习惯。究竟是哪一种呢?一起来听资料介绍吧。

(播放录音:这种表示方向的说法,最早运用于航海中,而航海指示方向用的是指南针,指南针一头指着南,一头指着北,人们为了方便看方向,一般以南北为基准。)

师:从资料介绍中,我们知道了,在确定方向时,人们一般以南北为基准。正北和正东之间的这一块区域都是北偏东方向。

2、认识其它三个方向。

教师依次指出其他三块区域,让学生说说方向。

四、揭示矛盾冲突:精确建构方向的要素角度。

1、精确建构方向的要素角度。

师:看,屏幕上又显示了两个求救信号,它们在哪个位置呢?(出示E点和F点)

师:E点在什么位置(E点位于基地北偏东方向20千米处。)

师:F点呢?(F点基地北偏东方向20千米处。)

师:它们在同一位置吗?(不是)它们什么不同呢?小组讨论讨论。(教师参与)究竟是什么不同呢?(偏离的角度不同)

师:看来,光说北偏东方向还不够精确,我们还得看北偏东偏过的角到底有多大。为了方便描述,我们把整个区域平均分一分,仔细观察教师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份是多少度?每份是多少度?(30度)

师:现在我们可以怎样精确地确定E、F的位置呢?同桌互相说说。

E点位于基地北偏东30方向20千米处。

F点位于基地北偏东60方向20千米处。

师:看来,把角度加进去,说成哪儿偏哪儿多少度才更精确,就能区分这两点的位置了。

(板书:()偏()。)

2、强化反馈:练习G点和H点的位置。

师:同学们求救信号还在不断地闪动着,看G点处又亮了,它在哪个位置呢?H点呢?(出示G点、H点)谁能描述一下它们的位置?

G点在基地南偏东30度方向20千米处。

H点在基地南偏西60度方向40千米处。

师:这么多的求救信号都被你们找对了,赵老师觉得你们真了不起!而且,现在玉树的人们在全国各级政府政府和人民的帮助下已经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本堂课的重点所在。媒体与教学内容的完美结合使得学生在矛盾冲突中进一步激发了探究的欲望,学习的难点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及媒体动态的演示中轻松地得到化解,而玉树的人们现在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本堂课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同时人性得到一定的升华。)

五、在探索中前进:在一般情形下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1、在一般情形下描述物体的位置。

师:你们还记得赵老师来自哪里吗?(济宁)是的,在老师的家乡,古代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你们知道是谁吗?(孔子)(出示孔子图片)还有梁山好汉的故事发生地知道是哪吗?(水泊梁山)(出示水泊梁山图片)如果我们以孔子故居为观测点,水泊梁山在哪个位置呢?(课件出示相关图)(水泊梁山在孔子故居北偏西70方向90千米处)。

师:在老师的家乡还有诗仙李白曾居住过的地方太白楼(出示太白楼图片)还有铁道游击队和日本侵略者战斗过的地方微山湖(出示微山湖图片)。如果以太白楼为观测点微山湖在哪个位置呢?(出示相关图)(微山湖在太白楼南偏东30方向90千米处)。

师:看到老师家乡的这些景点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想)那我们就以泰安为观测点,看看济宁在哪个位置?(出示相关图)(济宁在泰安南偏西30方向90千米处)图上没有标出距离啊,你怎么知道是90千米的?(图的下面那一小段是30千米,一共是3小段,所以是90千米)你观察的真仔细!

师:我想在座的老师也一定有想到赵老师的家乡去看一看的,我们就以临沂的老师为例,以临沂为观测点,济宁又在哪个位置呢?(出示相关图)(济宁在临沂北偏西60方向150千米处)。

师:同样是济宁为什么有时在南偏西30方向90千米处,有时却在北偏西60方向150千米处呢?(出示相关图)(观测点不同)因为观测点不同,济宁这个点相对于观测点的位置也就不同了。

2、先测量再描述。

师:老师的家乡固然美丽,但我们现在更想去看一看五岳之首泰山,山东最大的游乐场方特,还想去逛一逛物美价廉的中百大厦,请同学们给我们推荐一个地方,(生推荐)下面我们就以我们所在的现代中学为观测点利用手中的学具来确定它的位置。(学生动手然后集体订正)

3、生活中的广用。

师: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位置不仅可以用来搜救、旅游、看图,在生活中许多地方都可以用到我们今天所学到的知识,下面我们就到生活中去看一看(出示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在帮助学生精准建构方向的要素角度的基础上,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整体建构确定位置的方法,在运用阶段,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创设了情境,呈现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而生活中的用到所学知识的画面,更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六、课堂小结、检测评价。

师:今天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学生谈收获)希望同学们课下继续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

北京教改实验教材第2册第五单元《确定位置》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

确定位置

说课内容: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2册第五单元《确定位置》。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部分特别强调了内容的现实背景,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数学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该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是学生在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背景分析

《确定位置》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2册第五单元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是为第二学段(4~6年级)学习在平面内用数表示物体位置的基础。“位置”这一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2、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整体上看我班的学生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教师上课组织课堂纪律并不难,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容易调动。

3、教学手段与技术准备

本节课以白板辅助教学,通过出示班级座位图、动物图、电影院座位图、生字表,使学生通过观察、小组内交流、合作学习。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在现实的生活情景中,根据行与列确定并描述物体的位置。

(2)在探索与交流物体位置关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3)通过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横看为"行",竖看为"列",从"行,列"两个纬度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2、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观察角度与顺序表述物体位置,感受物体位置的相对性.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阳光小学的一年级1班今天新转来了一名同学,他叫小军。来了新同学首先要帮他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啊?(座位)

(课件出示座位图,采用遮挡功能,逐步展示第1列、第2列……。)

看一看,老师把他的位置安排好了,谁能说一说他现在的位置?你能说说你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指名说)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学生比较熟悉的教室里有序排列的座位的场景,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然后通过交流,引发学生产生用一致的方式表示位置的需要。】

二)、新授:

(一)认识列

1、刚才同学们在介绍位置时都说到第几组第几个,在数学里,组也叫列。

第一组就叫第一列,第二组就叫?第四列是第几组?第五列的同学请举手?第六列的同学请起立。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的对组的认识,很自然地迁移出“列”的新知识。通过让学生找“第1列”的位置这一活动,然后根据图中小军的位置,有意识地让学生说说小军坐在“第几列第几个”,根据板书(第4列第3个)说一说每一个数各表示什么,从而初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怎样的叫做列吗?(竖直)

在黑板上画一条竖线并板书:列

【设计意图:用肢体语言来强化对“列”的理解。为下面学习“行”时,做好铺垫,也能很容易的与“行”区分开。】

3、在数列的时候,一般从左往右数,数第几个时通常从前往后数。用“第几列第几个”的方式来介绍位置。

设计意图:

(二)认识行

1.课件出示:第一行()

请同桌两个人根据屏幕上出示的“第一行”,想一想,怎样看是一行?

(可以直接用手势比划)(板书:行)

(课件出示座位图,采用遮挡功能,逐步展示第2行、第3行……。)

2.不错,横着看是一行,那我要是想确定某个同学的位置,只说他在第几行,你能知道我说的是谁吗?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以两个人为一个小组,以合作学习的形式理解用第几行,第几个表述位置关系,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参与活动的兴趣。】

3.你能说出教室中***同学在第几行第几个吗?

(指名学生用第几行第几个来说位置)

4.小结:看来要确定一个位置,首先要确定标准,然后既要说清楚是第几行或是第几列,还要说清楚是第几个,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确定位置。

(三)用行、列的不同角度来确定位置:

师:我们的座位有几行?几列?

1、谁能用咱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再来说一说你自己的位置?

2、在班级中,我相信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好朋友,你的好朋友的位置在哪里?快让大家猜一猜他是谁?(强调说完整话,如:我的好朋友在第几行第几个)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介绍呢?

谁能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说出你好朋友的位置?

【设计意图:把教材改变为更贴近学生、学生更熟悉、更现实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更好的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进行解释与应用。】

三)、练习,巩固

同学们咱们刚才学习了确定位置的方法,谁来说一说用什么方式来确定?

学生指名回答:行或列。

1.青青草原上有一所动物学校,学校里有许多的小动物,如果兔子是第一列第1个,那么**的位置在哪里?如果小猪在第一列第一个,那么**的位置在哪里?

2.如果小兔在第一行第一个,那么小恐龙在哪里?如果小老鼠在第一行第一个,那么长颈鹿在哪里?

3.现在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来介绍小动物的位置吗?(指名学生回答)

(预先把大树图、青草图、小动物图隐藏起来,再根据学生回答正确后,以奖励的方式拖拽出大树图和青草图,然后创设情景,拖拽出小动物图,组成一幅美丽的场景。渐显出示第一行第1个和第一列第1个。拖拽行或列,改变标准的位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具体问题,从不同角度观察,体会位置的相对性。】

2电影院(帮老师找三排一号、四排二号等)

学校组织同学们去看电影,先来观察一下,电影院的座位号有什么特点?

(学生指名回答:按照单号和双号分开)

有几个人需要大家帮忙,他们找不到自己的座位了。

(课件出示以电影院图为背景的画面,隐藏起所要问的问题,根据情景,拖拽出问题。旋转出示3颗不同颜色的五角星,最后复制拖动笑脸星,拖拽到相应的位置上。)

【设计意图:通过去电影院看电影这一真实的情境,为学生创设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空间,使学生掌握在电影院找位置的基本方法。】

3、练习:生字表

你,只不话风

放带树我妈是

桥聪什。叶!

常处奋叶最叫

牛次?明就请

“牛”字在第1列第1个“叫”字在第2行第6个

第4列第4个是()

第5列第2个是()

第3行第2个是()

第1行第4个是()

第3行最后一个是()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本节课学习情况,巩固练习用“第几行第几个”或“第几列第几个”来表述位置关系。】

四)、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对本课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整体的总结,加深对本课所学知识地理解。也能较好的把握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努力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并尽力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这节课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了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较强的活动,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合作与交流学习数学,理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培养实践能力。

但由于白板教学属于新鲜事物,对于我来说,运用的还不够熟练。低年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更是多了几分兴奋。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还请领导、老师们批评指正。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位置(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位置(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p19例1及练习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与“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行、第几列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高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会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导入: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他班级上课的情境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咱们就去五年级某班看一看。看,这是张亮班级里的学生,多整齐!你能告诉老师张亮的位置吗?

(出示教材第19页情境图中张亮那一列同学的座位)

学生可能说:第3个、从前面数第3个、从后面数第3个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要在一列座位中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只要说清数方向和第几个就行了。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

(板书课题: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互动新授

(一)明确行、列的意义

1.师引导:这么多表示方法有些乱,同学们所说的“排”,在数学上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板书:列行)

并明确:数“列”的时候习惯上从左往右数,依次为第1列、第2列……数“行”的时候习惯上从前往后数,依次为第1行、第2行……把教材第19页情境图上的每一列和每一行按顺序写上,同桌互相指一指。

说明:通常情况下,描述物体位置时先说列,再说行。

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描述张亮的位置。(第2列、第3行)

2.引导:你能用刚学习的知识描述一下其他同学的位置吗?(举例王艳、赵雪,周明位置等)

让学生随便指图上一人,同桌互相说一说他的位置。(学生练习)

(二)认识数对

1.引导:表示位置我们还可以用“数对”来表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用数对确定位置。张亮在第2列、第3行的位置,可以用数对(2,3)表示。

2.质疑:根据描述的习惯,你认为括号里这两个数各表示什么?

(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强调并让学生明确数对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三)用数对表示位置,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1.让学生用数对分别表示图中其他同学的位置。(王艳、赵雪等)

学生回答:王艳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3,4),赵雪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4,3)。

2.讨论我们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不要把列和行弄颠倒了。)

(四)应用知识

1.先说一说自己班里,哪是第一列,哪是第一行,并让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指多名学生回答,加强数对练习。

2.你能用数对表示你的前后左右邻居吗?说一说,并思考有什么发现。

(1)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并讨论。

(2)引导学生明确:前后邻居数对的第一个数与自己相同,左右邻居数对的第二个数与自己相同。

3.做游戏:教师说数对,学生根据数对找出相应的同学。

4.找数对:大家来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对。

学生自由发言,指名学生说一说,如找座位,找楼座等。

三、巩固拓展

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说一说。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1:我学会了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

生2:我知道了数对中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

师:除了以上两位同学所说的之外,在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时还要注意,列是从左往右数,行是从前往后数。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竖排一列左一右

横排一行前一后

数对(列,行)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数学教案

第2单元位置

第1课时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内容】:教材p19例1及练习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与“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行、第几列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高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能力,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导入: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他班级上课的情境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咱们就去五年级某班看一看。看,这是张亮所在班级的学生,多整齐!你能告诉老师张亮的位置吗?

(出示教材第19页情境图中张亮那一列同学的座位)

学生可能说:第3个、从前面数第3个、从后面数第3个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要在一列座位中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只要清数方向和第几个就行了。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

(板书课题: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互动新授

(一)明确行、列的意义

1.师引导:这么多表示方法有些乱,同学们所说的“排”,在数学上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板书:列行)

并明确:数“列”的时候习惯上从左往右数,依次为第1列、第2列……数“行”的时候习惯上从前往后数,依次为第1行、第2行……把教材第19页情境图上的每一列和每一行按顺序写上,同桌互相指一指。

说明:通常情况下,描述物体位置时先说列,再说行。

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描述张亮的位置。(第2列、第3行)

2.引导:你能用刚学习的知识描述一下其他同学的位置吗?(举例王艳、赵雪,周明的位置等)

让学生随便指图上一人,同桌互相说一说他的位置。(学生练习)

(二)认识数对

1.引导:表示位置我们还可以用“数对”来表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用数对确定位置。张亮在第2列、第3行的位置,可以用数对(2,3)表示。

2.质疑:根据描述的习惯,你认为括号里这两个数各表示什么?

(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强调并让学生明确数对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三)用数对表示位置,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1.让学生用数对分别表示图中其他同学的位置。(王艳、赵雪等)

学生回答:王艳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3,4),赵雪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4,3)。

2.讨论我们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不要把列和行弄颠倒了。)

(四)应用知识

1.先说一说自己班里,哪里是第一列,哪里是第一行,并让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指多名学生回答,加强数对练习。

2.你能用数对表示你的前后左右邻居的位置吗?说一说,并思考有什么发现。

(1)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并讨论。

(2)师引导:前后邻居数对的第一个数与自己相同,左右邻居数对的第二个数与自己相同。

3.做游戏:教师说数对,学生根据数对找出相应的同学。

4.找数对:大家来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对。

学生自由发言,指名学生说一说,如找座位,找楼座等。

三、巩固拓展

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说一说。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1:我学会了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

生2:我知道了数对中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

师:除了以上两位同学所说的之外,在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时还要注意,列是从左往右数,行是从前往后数。

五、作业:教材第21页练习五第1、2题。

【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竖排一列左一右

横排一行前一后

数对(列,行)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位置(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位置(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p20例2及练习五第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结合方格纸用数对来确定物体的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正确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生: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复习:上节课咱们学习了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谁来说一说数对中的第一个数字表示什么,第二个数字表示什么?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

2.导入:(出示如下示意图)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可数对的知识,先来看下面的示意图,你们能用数对分别表示出各场馆的位置吗?

熊猫馆大象馆熊猫馆猴山大门

引导学生用数对分别表示出各场馆所在的位置。

指学生回答,并说一说是怎么确定它们的位置的。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20页“动物园示意图”。

(1)引导学生观察图,并比较它和刚才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理解图意:横排和竖排所构成的区域是整个动物园的范围。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这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与横线的交点上。

(2)提出问题:图上的数字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纵向排列的数字表示行,从下往上数;横向排列的数字表示列,从左往右数。图上的数字表明行和列的起点均为O。

(3)引导学生观察这幅方格图,问:你能用数对表示出大门的位置吗?

指生回答:大门(3,O)。

组织同桌互相说一说其他场馆的位置。

小组互相交流、探讨,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

集体订正,并用多媒体出示各场馆的位置:

2.指生到黑板指一指下面场馆的位置:飞禽馆(1,1)、猩猩馆(O,3)、狮虎山(4,3)。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标出各个场馆的位置的。

3.拓展延伸。

(l)引导学生分别观察飞禽馆、大象馆以及猩猩馆和狮虎山在图中的位置和表示它们位置的数对,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大象馆和飞禽馆在同一列,它们的数对第一个数相同;猩猩馆和狮虎山在同一行,它们的数对第二个数相同。

师小结: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2)质疑:如果用(x,4)表示某场馆的位置,能确定在哪里吗?

小组交流,并指生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由于字母表示的数不确定,所以这样的数对只能确定这个场馆在哪一条横线上,但不能确定这个场馆的具体位置,使学生明确必须要有两个数才能确定一个位置。

4.找生活中的数对。

用数对表示位置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例子吗?

小组讨论交流,如: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十字绣、围棋棋谱等。

三、巩固拓展

1.第20页“做一做”第1题。先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再说一说你是怎么确定的。

2.第20页“做一做”第2题。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自主完成,然后同桌互说。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1:我学会了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位置。

生2:我知道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熊猫馆(3,5)海洋馆(6,4)

猴山(2,2)大象馆(1,4)大门(3,O)

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

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约分》数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约分》数学教案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要将这个理念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并巧妙创设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变“接受学习”为“创造学习”,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归纳、整理、概括的过程中学习新知,充分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以上思想,本节课的设计我主要从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观察与操作中去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约分的方法。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地位及作用。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一种应用,是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约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要掌握约分的方法,除了要能很快看出分子、分母最大公因数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判定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2、学情分析

在学习约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大多学生能较快的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同时理解了互质数的概念。这些知识点的掌握为约分方法的学习提供了认知基础,学习本课应该较为容易。但快速并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对少部分学生应该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教法、学法上,我主要采用了问题启发法、操作探究法、验证发现法、归纳概括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新知;在合作交流中探究新知;在实践验证中,理解新知,在归纳总结中提升新知。

根据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力求突出以下三点

第一、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操作中学。

第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中学。

第三、利用原有认知经验,让学生在迁移中学。

使学生获得了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目标

1、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设置情景与激趣,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利用旧知自主探究新知识.

3、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及遇到问题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重点

理解最简分数及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六、教学难点

能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七、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幻灯片,投影

学生准备:分别涂有红色,和绿色的卡片。

八、教学过程

口算复习

1、说出下面分数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3/52/84/65/15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我们学校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在全校内开展了各种评比活动,下面是五年级(4)在这次活动中的情况:五(4)班共有18人获奖,其中获得孝敬父母阳光少年有12人。你知道获得孝敬父母的阳光少年人数占本班获奖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吗?

学生汇报。(12/18)

追问学生理由。

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指名回答。

(根据除法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式:12÷18或根据分数的意义来解释。)

师:哦,原来他是把获奖人数平均分成了18份,得到了获孝敬父母的人数占敬获奖总人数的12/18。还可以怎么分,又能得到哪些分数呢?

[设计意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校园评比活动为内容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兴趣。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请同学围绕“孝敬父母的阳光少年人数占本班获奖总人数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操作手中的卡片分一分,摆一摆,看看你还能得到哪些分数?把结果填在下表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的意识,帮助学生发散思维。

2、分工合作,汇总填表。

红色卡片几张总卡片数平均分成几份红色占几份孝敬父母的阳光少年人数占这两种少年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吗

12181212/18

12966/9

12644/6

12322/3

学生汇报展示说操作过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与他人分工、合作的意识,及交流表达汇报的能力。

3、观察思考,交流发现。

刚才同学通过操作得出了四个分数,观察这四个分数想一想,它们是不是都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呢?

指名说理由。

四个分数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4、应用性质,证明分数。

谁能不能应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来验证它们相等。

指名板验,写出过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及猜想是需要验证的意识。

5、观察等式,概括约分。

通过同学们的验证我们知道了,这四个分数的大小相等,那同学们再来看看这四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不同?它们一个比一个……

(分子越来越小,分母也越来越小。)

师板书:相等分子、分母都变得比原来小

师圈出一组分数。

师指着这组分数说:像这样的化简过程就叫约分。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

师板书:约分

你能说说什么是约分吗?

学生试着概括约分:

指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分数大小相等;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小。‘

提醒注意:约分是一个化简过程。

[课件出示]约分定义。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是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齐读理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总结的能力。

6、回顾过程,总结方法。

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将12/18约分的?

指名说一说。

总结方法: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设计意图]:回顾刚才的探究过程,发现约分的方法。

7、观察认识,最简分数。

同学们2/3还能再约分吗?(不能)

指名说理由。

2和3互质了,除了1不再有别的因数了。

像这样的分子、分母互质的分数就叫做最简分数。

提醒注意:

约分通常都要化成最简分数!

谁能再说一个最简分数。指名回答。

12/18我们怎么才能一下就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呢?指名回答。

总结方法:分子分母同时除以最大公因数。

[设计意图]:认识最简分数,知道如何把一个分数直接化成最简分数的方法以。

8、对比规范,约分书写。

将120/160化成最简分数。

展示学生练习结果说问题。

约分也可以这样写:12/18=()=2/3直接化成最简分数,也可以12/18=()=2/3

一点点逐次化简。

提醒:约分时通常我们要化成最简分数。

[设计意图]:在对比中,让学生感受划线约分的优势。也就是既能反映出约分的过程,又使约分过程变得简单。

三、练习反馈,检验新知。

这节课的知识你学会吗?我们一起来做几道题检验一下。

1、把下面的分数约分。

6/109/158/24

[设计意图]:熟悉约分过程。

2、指出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分数相等?

8/10和4/5

1/5和5/15

9/18和1/9

[设计意图]:知道约分的用处。

四、各抒已见,谈谈收获。

在这节课上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指名说一说。

[设计意图]:从学生谈收获的过程中,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布置作业。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专题。

位置数学教案【篇4】

谁的位置动了

活动目标

1、区分左右关系。

2、发现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

3、发现以客体为中心的左右。

4、发现以上两者之间的差别。

活动准备

1、用海绵纸做红、绿两种手镯。

2、幼儿活动材料第一册第14页。

3、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形式导入

教师:小朋友,你用哪只手握铅笔?你用那只手拿剪刀?你用那只手拿筷子?

对了,我们都要用右手。我们的右手很能干,给它戴上红手镯,那左手就戴上绿手镯。

今天我们就来区分左和右。

二、发现自身的左右

1、启发幼儿发现自身的左右,说说自己身上有哪些地方是分左右的。

2、游戏:看谁做得对。

让幼儿跟教师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开始速度可以较缓慢,随后游戏的速度由慢变快。

(1)举起你的右手(戴红手镯的那只手)

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右耳朵

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右肩

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右腿。

(2)左手叉腰(戴绿手镯的那只手)

用你的左手摸你的左眼睛

用你的左手摸你的左膝盖

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左肩

用你的左手摸你的右腿。

3、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左边有谁,右边有谁,左边和右边各有哪些物体。

三、尝试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

1、请5-6名幼儿排成一横排,说说xxx的左边是谁,右边有是谁。

2、游戏:幼儿两两结伴,面对面站立,

听教师的指令作相应的动作,感知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的差异。

如:伸出右手拍一拍,伸出左脚碰一碰等。

3、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四、操作活动

1、请幼儿翻开活动材料,按要求完成添画、涂色活动。

2、请幼儿结合活动材料,说说图上具体的左右关系。

活动延伸

让幼儿区分左右,加深对左右空间方位的认识,进一步认识左右是一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的相对概念。

位置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页例1,练一练,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2.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与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流程:

一、教学例1

1.明确列、行排列规则

(1)课代表坐在哪里?你能用数介绍他的位置。

生可能出现:A第3排第4个B第4组第3个

(2)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课代表的位置呢?

(3)课代表坐在第几列第几行?(同时板书)中队长坐在哪里?(板书)

2.抽象座位表,认识数对小结:根据两个数组成的数对,能很快确定教室里每个人的位置。生活中有没有运用数对解决的问题呢?

二、巩固练习

1.生活中应用数对

(1)根据位置写数对

①小明家厨房的一面墙上贴着瓷砖,你能用数对表示出四块装饰瓷砖的位置吗?

②独立书写,全班交流。

(2)根据数对找位置

学校会议室地面铺地砖,九块花色地砖分别铺在以下位置:(7,2)、(5,3)、(9,3)、(3,4)、(7,4)、(11,4)、(5,5)、(9,5)、(7,6),请你用彩笔给花色地砖涂上色。你发现花色地砖位置的规律了吗?

学生操作后交流。

得出:表示同一行中花砖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表示同一列中花砖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

过渡:用数对可以很方便的表示一个人的座位,一块砖的位置,如果是一张平面图,数对能表示一个具体的地点吗?

三、课后总结

位置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1、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

2、逐步加深对数对含义的理解,提高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3、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旋转后用数对表示位置

教学流程:

一、完成书上的练习三:

1、说说你在教室里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并用数对表示。

2、小明家厨房的一面墙上贴着瓷砖,用数对表示四块装饰瓷砖的位置。

横、竖比一比,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3、说说学校会议室地面中花色地砖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

说说你发现花色地砖位置的规律了吗?

4、下面是实验小学所在街区的平面图

(1)请学生分别在图上用数对表示各场所的位置。指名交流

(2)图上的(3,2)和(2,3)表示的位置相同吗?说说通过比较,你有什么体会?

(3)小明从实验小学到图书馆,要向东走几格,再向北走几格?他从实验小学到电影院可以怎样走?

(4)小强家的位置在(2,7),你能沿着方格线画出他家到实验小学的路线吗?

5、下面是某校集合时各个班级在礼堂里的位置图

(1)说说各年级二班所在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注意要把各个班一个一个写清楚。

(2)表示某班位置的数对是(x,5),可能是哪个班?说说x可以哪些数?为什么?

(x,5)可能是哪几个班?

(3)表示某班位置的数对是(5,y),可能是哪个班?

小结:像这样的数对表示方法,只有一个数是确定的,另一个数没确定,它所表示的位置就是不确定的,可以某个整列也可以是某个整行。所以在用数对表示的时候一定要分别写清楚两个数据。

6、在操场上设计摆放10盆鲜花和3盆绿色植物的位置。

说说:联系生活实际,你觉得摆放时要考虑哪些问题?

把摆放好的位置,用数对一一表示,你有什么发现?

7、(1)用数对分别表示三角形三个顶点的位置。指名交流

(2)把三角形向右平移4格后,画出该三角形,并用数对表示三个顶点的位置,你有什么发现?

(3)把三角形绕C点每次顺时针旋转90o,一共画4次,看看最后得到的是什么样的图形?

(4)顺次连接4个顶点,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8、引申:数对在国际象棋中的运用。

(1)介绍:国际象棋的棋盘是一个正方形,等分为六十四方格。这些方格有深浅两种颜色,交替排列。国际象棋的八条直线分别用a、b、c、d、e、f、g、h表示,八条横线分别用1、2、3、4、5、6、7、8表示。每个方格便有了自己的名字。国际象棋的棋子有黑白两色,各有一个王、一个后、两个车、两个象、两个马和八个兵。

(2)如果白王所处的位置用国际象棋专用的方法记录为g2,你知道是用什么方法记录棋的位置的吗?

(3)三枚棋子在棋盘上的不同位置,问:其他棋各在什么位置?

(4)如果有一枚棋走一步记录为C6-C2,你知道是哪枚棋从什么位置走到什么位置上吗?

二、检查作业中的情况。

位置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动物分房图若干;四只动物头像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初步体会上下的含义,培养想象能力

1、看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

2、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3、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顶,穿透这栋楼房,你的上面还会有什么?

4、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继续往下想,你的下面还会有什么呢?

5、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上、下

二、创设情境,理解上下,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1、创设情境(1),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A:深秋,大地丰收了,小兔子忙着收萝卜,准备回家过冬呢!(CAI)显示:可爱的小鸟正忙着摘果子呢!(CAI)显示

B: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创设情境(2),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说得好,小松鼠也想来听一听(CAI)显示

B:观察:你还能用上或者下来说说它们现在的位置吗?先跟你的同伴说说看

C:再观察小松鼠的位置:说小松鼠在上面对吗?

小松鼠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小松鼠的位置呢?

小结:看来,比的参照物不同,小松鼠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3、创设情境(3),进一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都说对了,小松鼠和小鸟高兴得在树枝了蹦上蹦下(CAI)显示,松鼠和小鸟交换了位置

B: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比一比,谁问得好,谁答得好。

小结:看来,位置变,上下关系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三、创设活动,加深理解,促进情感体验

1、摆一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1)听口令摆一摆

先摆数学书,再把数学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最后把笔盒放的数学书的上面,并说说,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2、找一找。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

(1)全体起立,从教室中,你能发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你也在教室里,你还能用上下来说你在教室中的位置吗?

四、分层活动,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1、出示北师大教材的第58页的练一练图,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2、出示北师大教材的第59页的第3题。让学生自由的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3、确定位置,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小红住在小英楼上,

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

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位置数学教案【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2.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

教学重点:

1.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认识数对

1.明确列、行排列规则

(1)课代表坐在哪里?你能用数介绍他的位置。

(2)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课代表的位置呢?

我们把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引导生按列报数;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引导生按行报数。

(3)课代表坐在第几列第几行?(同时板书)

中队长坐在哪里?(板书)

2.抽象座位表,认识数对

(1)如果用下面这样的图表示同学们的座位,你能找到课代表的位置吗?

第7行○○○○○○○○

第6行○○○○○○○○

第5行○○○○○○○○

第4行○○○○○○○○

第3行○○○○○○○○

第2行○○○○○○○○

第1行○○○○○○○○

师:第4列第3行,还可以用两个数来表示,写成(4,3),数学上把这一对数称为数对(板书)

(2)中队长的位置你能用数对表示吗?

(3)你在教室里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用数对怎样表示?同桌交流。

小结:根据两个数组成的数对,能很快确定教室里每个人的位置。

生活中有没有运用数对解决的问题呢?

二.生活中应用数对

(1)根据位置写数对

①小明家厨房的一面墙上贴着瓷砖,你能用数对表示出四块装饰瓷砖的位置吗?

②独立书写,全班交流。

(2)根据数对找位置

①学校会议室地面铺地砖,九块花色地砖分别铺在以下位置:(7,2)、(5,3)、(9,3)、(3,4)、(7,4)、(11,4)、

(5,5)、(9,5)、(7,6),请你用彩笔给花色地砖涂上色。你发现花色地砖位置的规律了吗?

学生操作后交流。

得出:表示同一行中花砖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表示同一列中花砖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

三、全课总结

用数对可以很方便的表示一个人的座位,一块砖的位置,如果是一张平面图,数对能表示一个具体的地点吗?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位置数学教案【篇9】

一、活动目标:

1、关注和学习同伴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2、学会不同的起点与方向辨别序列中物体的排列位置,建立辨认物体排列位置的思维方法。

3、通过游戏活动,感知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

二、活动准备:洞洞板学具

三、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能具体确定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

难点:学会不同的起点与方向辨别序列中物体的排列位置,建立辨认物体排列位置的思维方法。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反口令"游戏

玩法:

1、讲解并示范游戏规则。

2、教师发口令,幼儿做动作。

(二)创设情境,感知位置。

1、在演示板上出示小汽车比赛的场面,感知前后。

2、幼儿自由讨论。

说一说汽车各在什么位置。(设计不同的方向)

"同一辆小汽车,同一个位置,为什么有的小朋友说在第二个,有的说在第三呢?"

根据孩子座位情况,说说自己的前后都有谁。

3、创设情境,"小动物看电影"感知位置的相对性。

小狗坐在第1行从左往右数的第2个位置,它的左边是小猴子,右边是母鸡……

4、幼儿根据教师的提示摆出9只小动物,再回答老师的问题。

5、两人一组合作,一人提问,一人回答。

(三)游戏活动,巩固位置。

1、游戏"谁不见了"。

2、游戏"猜猜它是谁"。

位置数学教案【篇10】

核心导读:

活动目标:

1、感知55坐标格的空间位置关系。

2、能用语言清楚、准确地表达坐标的具体位置,学习坐标的书面记录方式。

3、对数学活动感兴趣,喜欢使用数学语言。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

2、1~5的数

活动目标:

1、感知5×5坐标格的空间位置关系。

2、能用语言清楚、准确地表达坐标的具体位置,学习坐标的书面记录方式。

3、对数学活动感兴趣,喜欢使用数学语言。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

2、1~5的数字卡片两套。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认识单元和楼层。

1、设置故事情景,激发幼儿对认识坐标的期待。

师:动物园盖了一座新的大高楼,有很多房间。(出示没有楼层和单元数字标记的5×5楼房图片)小狗、小猫、小兔子、小狮子还有大象每人选择了一个房间搬了进来。(教师分别把动物图卡贴在相应的坐标位置)它们搬进了新房子,高兴极了。可是这下忙坏了门卫大叔叔,因为这些小动物的好朋友们来了他们的新家做客,门卫叔叔就要一个一个带客人上楼,一天要跑很多趟,累得都喘不过气来了。现在,又有一位客人要去小狮子的家,可是,门卫叔叔再也爬不动楼了,小朋友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帮门卫叔叔吗?

2、鼓励和支持幼儿的种种想法,当有幼儿说到告诉客人小狮子的家住在2楼时,教师追问你怎么知道是2楼,你是怎么数的?(从下往上数)

师:我们在旁边标上数字,好吗?从下往上分别是1、2、3、4、5,1表示第一层楼,2表示第二层楼。。。。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小狮子住在2楼,可是2楼有那么多房间,到底是哪一个单元呢?(幼儿说出第一个单元时)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是第一个单元的?你是怎么数的?(从左往右数的。)

师:我们在下面标上数字,好吗?从下往上分别是1、2、3、4、5,1表示第一单元,2表示第二单元。。。。

3、正确表达小狮子家的位置,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说出小狮子家的位置,小狮子的家住在1单元2楼。

二、练习坐标位置的口头表达。

1、教师扮演客人要去X小动物家,请幼儿集体回答,

师:大象的家住在几单元几楼呀?(重音放在“单元”和“楼”上。)

2、教师扮演客人去X小动物的家,请个别幼儿回答。

师:我要去小兔的家,他的家住在几单元几楼呢?

三、学习坐标位置的书面表达形式。

1、师:这真是一个好办法,帮了门卫叔叔很多的忙。有一天,又来了个特殊的客人,又让门卫叔叔为难了,你们还愿意帮助他吗?这位特殊的客人是小鸭子,它又聋又哑,他拿着小狗图片比划着,门卫叔叔明白了他想去小狗的家,就大声告诉他:小狗的家住在2单元4楼。可是,他是聋哑人,不会说话也什么都听不见,该怎么办呢?难道只能带他上楼吗?动动脑筋,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2、鼓励和支持幼儿的种种想法。当幼儿没有写下来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幼儿说:聋哑人虽然不会讲话也听不见,但他的眼睛是健康的,能看得见,而且还认识数字呀!

3、请一名小朋友尝试在黑板上写下来,教师鼓励他的想法,并适时引导规范的书写规范的书写方式,即先写单元数,再写楼层数,中间用逗号隔开,两边用括号括起来。

4、再请几名幼儿分别写出另外几种小动物的坐标位置,进一步巩固坐标的书面表达方法。

四、幼儿用书,完成练习。

1、教师帮助幼儿理解题目的要求。

2、教师指导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

3、幼儿之间相互检查,交流讨论。

大班数学课设计??复习2、3的加减法

大班数学活动说课稿:小兔子回家(长度守恒)

位置数学教案【篇11】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与行,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实物图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渗透坐标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宽知识视野,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表示位置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学期时间我们学校进行了课间操的展示活动,这是我们学校某班的同学(课件),在这次活动中小强是表现最出色的一个,你能说一说小强在什么位置吗?

生:从右向左数第4排的第2个。

师:谁还想说?

生:从左向右数第2排的第3个。

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从后往前数,第4排的第3个。

师:怎么同一个人的位置有这么多种说法呢?

生1:人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位观察的。

生2:人们的视觉不同,也就是观察的角度不同,说的方法就不一样了。

师:正像刚才大家所说的,一个人的位置不变,但由于人们观察的角度不同,描述位置的方法就不同。刚才大家在描述小强位置时,你有你的说法,他有他的说法,感觉怎样?

生:有点乱。

师:我们能不能寻找一种既简单又准确的方法来描述位置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如何确定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出发,了解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同时设置如何描述方阵中事物的位置,感受描述方法不统一带来的不便,体验统一描述方法的必要性。

二、用列与行确定位置

师:刚才同学们在描述小强的位置时,用到了“排”,“个”等词来描述位置,你们认为怎样为一排?

生:横着是一排。

师:还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1:竖着也可以看作一排。

生2:排是直的。

师:有横排,也有竖排,在描述位置时很容易混淆了,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把竖排称为“列”,把横排称为“行”。(板书:列和行)大家认为哪为第一列合适?

生1:最左边的为第一列。

生2:最右边的为第一列。

师:你们认为从哪边起为第一列合适?

生:最左边为第一列。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我们观察的时候一般是从左边开始数的,这是习惯。

师:这位同学说得多好啊,根据人们的习惯,我们通常把最左边的一列称为第一列,请你找到第2列,第3列…(课件)

师:哪为第一行呢?

生:最前面的是第一行。

师:自己找一下第2行,第3行……

师:你能用列和行来描述小强的位置吗?

生:第3列第2行。

师:还有不同说法吗?

生:第2行第3列。

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先说列再说行。小强的位置可以说是在第3列第2行。(板书:第3列第2行)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通过不同理解、不同表述,让学生再次体验产生“统一标准”即做出规定的必要性。渗透正确的描述顺序,分解难点,为理解“数对”这一抽象的概念奠定基础。]

三、探讨用数对确定位置

1.抽象点子图。

师:同学们观察,圆点代替学生(课件:人物图渐变成点子图),你还能找到小强的位置吗?

生:能。

师:你能说说是怎样找到的吗?

生:先找到第3列再找到第2行,交叉的地方就是小强的位置。

师:这位同学不但找到小强的位置,而且还介绍了自己寻找的方法。

师:小青的位置在第几列第几行呢?

生:第1列第4行。

师:小刚的位置呢?

生:第4列第5行。

师:其它点的位置你能用列和行来表示吗?

生:能。

师:你能说出几个点的位置?

生:所有点的位置。

师:其实每一个点的位置我们都可以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点子图的变化,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渗透数学的简捷性。

2.探究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师:我们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示位置,这个方法的确很简单。我们能不能用数学上的数或符号等创造出一种更简捷的方法呢?有没有这样的方法呢?同桌两人商量一下,如果有,请记录在小卡片上。

学生活动,部分学生板书自己的表示方法。

师:刚才我看到在开始时,大家都皱着眉头,可是后来经过努力都创造出了自己的方法,下面同学们来看这几种表示方法。谁来介绍一下你们自己的表示方法?

(1)3列2行

师:谁创造的这种表示方法?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这样表示很明白,而且比第3列第2行更简单了。

(2)(32)

师:这种方法又是怎样想的呢?

生:用竖线表示列,用横线表示行。

师:这位同学很有自己的想法。

(3)32

师:这种方法是谁的创意?

生:为了区分列与行,用圆圈表示列,三角表示行。

师:这位同学很有创意。

(4)3、2

师:谁能看懂这种方法?

生:用点把列与行隔开,这样表示非常方便。

(5)32

师:这种方法是怎样想的?

生:我用竖线把行与列隔开。

师:谁能对这些方法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1:我认为用第4种方法很方便,而且能表示第几列第几行。

生2:这种方法虽然方便,但是万一看成三点二怎么办?

生3:如果换成逗号就好了。

师:同学们不但对方法进行了评价,而且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师:谁还想评价一下其他的方法?

生:我认为第一种方法比其它方法更容易懂一些,像其它的方法:三角、竖线等还要加以说明,别人看了不明白,而3列2行很容易明白。

师:3列2行看起来的确很明白,可是与其他方法比呢?

生:用3列2行表示不简单。

师:明白了又不简单,简单了又不明白。其实大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造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已经很了不起了。这些方法有共同点吗?

生1:都有3和2。(板书)

生2:都有列和行。

师:而且大家都想到了把列和行隔开,正像刚才大家说的我们用逗号把列和行隔开,因为表示一个人的位置,是一个整体所以再加上一个小括号。像这样用一对数来表示位置的方法称为数对。小强的位置可以用数对三二表示。

师:小青的位置怎样用数对表示?

生:(1,4)。

师:小刚的位置呢?

生:(4,5)。

师:其它的位置我们可以用数对表示吗?

生:能。

师:你感觉用数对表示位置怎样?

生1:非常简单。

生2:既简单又准确。

师:经过我们大家的努力,我们探讨了一种既简单又准确的表示位置的方法,也就是用数对来确定位置。(补充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学生提供了创造的机会,充分展示学生思维过程的机会。学生个性化表示的过程,就是感知、理解数对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理解概念。

四、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课件展示渐变的过程)

生:小圆点没有了,用横线和竖线穿起来了。

师:还有其它变化吗?

师:你是怎样找到的呢?

生:根据小强的位置用数对(3,2)表示,只要找到第3列第2行就可以了。

师:不仅小强、小青的位置我们可以用数对表示,今天同学们所在的位置也可以用数对来表示。在表示之前,首先要知道什么呢?

生:一共有几列几行。

师:哪是第一列呢?

生1:从右边数。

生2:从左边数。

师:我们通常以观察者为标准,左边起是第一列。你认为哪是第一行呢?

找一找自己的位置,然后用数对表示出自己的位置并记录在圆形卡片上。

部分学生的卡片贴在黑板的格子图上。

师:第一位同学的位置用哪一个数对表示?

生:(1,2)。

师:第二位同学的位置用哪一个数对表示?

生:(3,1)。

师:你能在格子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生:能。

【设计意图】将人物图抽象为点子图,再将点子图抽象为方格图,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五、练习

1.捉迷藏

2.找到石榴王和石榴仙子在哪

3.用数对表示各顶点的位置

4.会说话的字母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体验“坐标”思想,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打下基础。

六、小结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也是利用了数对的方法和思想确定位置,请同学们课下继续研究。

精选阅读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确定位置教案

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在观察公交车站牌、公园路线图、城市平面图等活动中,认识路线图,并会运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3.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使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公交车站牌、公园路线图、城市平面图等活动中,认识路线图,并会运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方向

教学内容:

课本第43-45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辨认方向。

教学难点:

能用表示方向的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具准备:

挂图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情景导入,出示例题插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挂图,大致如下:

人民桥汽车站超市

火车站学校少年宫

公园电影院体育场

问:看图你知道哪里是北面吗?你怎么知道的?

2)请学生说一说: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地方?

(该生边说边指出图上的位置)

小结:所以,我们说“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那超市在学校的哪一面呢?

指名说: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

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名说:它在东和北的中间。

4)人民桥在学校的哪一面?

指名说:人民桥在学校的西北面。

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名说:它在西和北的中间。

5)你知道体育场和公园各在学校的哪一面吗?

(生独立思考,再同桌说)

指名说:体育场在学校公园的东南面,公园在学校的西南面。

6)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在小组里说一说。

6)学生提问并请生回答。

2.小结:

到现在为止,你知道了哪些方位?

3.教学试一试

1)出示指南针的图,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谁能介绍一下它?

(介绍:这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是利用磁针制成的一种指示方向的仪器,在古代称为“司南”。)

2)你能把指南针上的八个方向填写完整吗?

()()

()()

()()

()

3)生自己填写。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4)指名汇报并核对。

5)同桌互查。

4.动手操作:做方向板

1)拿出一张正方形白纸,折成8等份,并写上方向。

2)生自己制作,核对方向。

3)在教室中找到北面,再利用方向板指出教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各方向。

5.小游戏:

每个同学利用方向板说一说: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的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同学分别是谁。

二.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指名读题,弄清题意。

猴子:“我住在体育场的东北面。”

小兔:“我住在体育场的西北面。”

小狗:“我住在体育场的东南面。”

小鹿:“我住在体育场的西南面。”

你能帮助它们找到各自的家吗?

4)要帮它们找到家,先要确定什么?

确定了北面之后,我们可以确定哪些方位?

5)生独立在书上连一连。

4)同桌互查、互说。

5)指名说,核对答案。

2.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分布图,引导学生看懂图意。

下面是青山乡水果种植的颁情况示意图。

西瓜桃梨

山楂水库葡萄

苹果橘子樱桃

2)桃园在水库的哪一面?(指名说)

3)水库的西南面是什么园?

(生自说,再指名说)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同桌互说。)

5)谁来考考大家?(请学生回答)

3.想想做做第4题

1)跳棋你玩儿过吗?

2)教师出示棋盘:我们来玩儿个游戏,在玩的时候只有听清对方的号令,并走对的才算嬴。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3)教师说,学生移动棋子,进行练习。

4)四人小组进行比赛,优胜者在班级中进行决赛。

4.想想做做第5题

1)看一看中国地图,找出你居住的市或县,说说它大约在北京的哪个方向?

2)看一看中国地图,其他几个城市大约在北京的哪个方向?

3)问:你想去哪个城市玩?它在我们南京的哪个方向?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又认识了哪些方位?

板书设计:

认识方向

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数学教案

教学设想:

《确定位置》这节课是西师大版第三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会前后、左右、上下、东南西北等方向表示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间、第几组第几排等描述物体在平面内的位置,并且用数对表示物体的平面图中的位置,在学习的过程中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这一部分的知识是对学生以前学习内容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始终围绕去动物学校参观这一主题情境设计教学,增强了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设计电话铃声响起,胜利小学的猴助理接同学去他们学校参观,打电话问我们的教室位置由学生回答,很自然地揭示课题、导入新课,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接着观看小动物们做操,参观动物宿舍,让学生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间描述物体在平面内的位置的方法,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给房间编号,由此过渡到用数对表示物体的平面位置的教学,让学生将自己的座位用两个数表示出来,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主动建构成新的数学知识。然后猴助理介绍学校周围的环境,拿出学校附近的地图,让学生说一说学校以及周围建筑物的位置,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周末小动物们要到游乐场去玩,让学生动手在方格纸上摆出游乐场的平面图,说一说游乐场各景点的位置,画一条去溜冰场的路线图,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又溶进了以前方向与路线的知识,加强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最后活动阶段安排到动物影院看电影,将教室事先布置成电影院,学生根据电影票在电影院找座位和参加电影中淘气主持的动手做、摆棋子栏目,让学生的学习活动丰富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用于现实生活中,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所摆的图形是北斗七星,由淘气讲述北斗七星的知识,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这节课中教师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沟通课堂与社会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许多和学生实际生活极为接近的情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能根据所描述的位置找到物体。

2、技能目标: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理解“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电话、课件、方格纸、棋子、电影院单号门、双号门、1到7排排号4份,1到7号座位号7份、电影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引入:(响起电话铃声):“电话铃响了,我们来接听一下!”

(配音):喂,你好,我是快乐小学的猴助理,我是来接你们到我们学校参观的,可我找不到你们教室,请问你们教室在哪儿?”

师:谁来回答猴助理的问题?

生1:我知道,我们是鹤湖学校,我们的教室在二楼。

生2:在前面第二幢二楼。

生3:我们教室在求知楼的二楼,靠东边数第二间。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就是我们教室所处的位置,任何物体都有它所处的位置,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物体的位置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

课件演示去快乐小学。

(评析:教师能充分提炼生活素材,将生活内容数学化,把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学生熟悉的电话铃声响起,接电话的生活场景带进课堂,增强了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巧设问题情境,自然地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体会感悟探究新知

(一)用第几排第几个等表示位置。

1、初读信息,形成认知矛盾

师:小动物们要做操了。你们看,这些小动物排得多整齐啊,我最喜欢的小动物在第4排第2个,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生1:小猴。

师:说说你是怎样数的?

生1:我是先竖着数第4排,再从下往上数第二个。

生2:不对,是小熊。应该先横着数,我们班上第几排也是横着数的。

师:那你说说应该怎样数?

生2:我是先横着数第4排,再从左往右数第二个所以是小兔。

生3:不对,应该横着从下往上数第4排,再从前往后数第2个。就是小马了。

师: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只有1个,为什么几位同学找到的不一样呢?

生:他们数的方法不同。

师:是啊,有的小朋友是把横行作为一排,有的是把竖行作为一排,有的是从左数起的,有的是从右数起的,有的是从前往后数的,有的是从后往前数的。因此得到的结果不一样。

(评析:让学生猜教师最喜欢的动物,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课堂气氛。由不同的答案形成了认知矛盾,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

请几名学生回答,分别哪是第一排?哪是第一个?

2、再读信息,学会确定位置

(1)师:我们来听听小动物他们自己是怎样数的。

(2)确定第几排和第几个。

课件演示确定第几排的方法。

师:你能根据两个小动物说的话,看出从哪里往哪里数确定第几排?

生1:老师,我听出来了,它是从前往后横着数,确定第几排的。

课件演示确定第几个的方法。

师:又是从哪里往哪里数确定第几个的呢?

生2:从左往右竖着数确定第几个的。

师:现在你能确定我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了吗?

生齐答:小兔。

师:说说你最喜欢的动物在第几排第几个,让大家来猜猜是什么。

生1:我喜欢的动物在第二排第三个,是什么?

生:小狗。

生2:我喜欢的动物在第三排第二个,是什么?

生:小牛。

……

(评析:由小动物们说出自己的位置,让学生主动探究规律,找到用第几排第几个描述物体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用第几层第几间确定位置

师:猴助理先带领我们参观动物们的宿舍。怎样确定房间的位置?

生:从下往上数确定第几层,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间。

师:你说的真棒!

师:现在来猜猜猴助理房间的位置吧。(课件演示小猴住在第二层第三间。)

师:你能给猴助理的房间编号吗?

生1:23

生2:不行,要用203.

师:203表示什么?

生2:203表示它住在二楼的第三间。上次我和爸爸、妈妈到青岛旅游时,就是住在203的。

师:你对生活观察得真仔细,不错,是个有心人。

师:现在给你最喜欢的动物的房间编号,说说它住第几层第几间。

生1:我给小猫的房间编号301,它住在第三层第一间。

生2:我给小狗的房间编号202,它住在第二层第二间。

……

(评析:给房间编号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为后面教学用数对表示位置埋下了伏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过渡到系统的数学知识。)

(二)用“数对”确定位置。

1、用第几组第几排确定座位。

师:小动物想知道你们的座位在哪儿,你能告诉它们你的座位在哪儿吗?

生1:嗨,小牛,我坐在第一组第三排。

生2:嗨,小马,我坐在第四组第五排。

师:你能把自己的座位记录下来吗?尝试一下。

生1:1∣3

生2:45

师:很有创意。

(评析:描述自己的位置,将学生的知识用于身边的事物,体验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2、用“数对”确定位置。

师:今天我们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间、第几组第几排描述位置,你发现了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都有两个第几。

师:这是他们俩用两个数表示自己的座位,你们同意吗?

生3:我觉得第二种方法比较好,因为那两个数分隔开了,清楚一些。

师:有道理。数学上通常把用一对数表示位置的方法叫做用数对表示位置,用数对表示位置先表示横的方向,后表示竖的方向。(边讲边用课件展示)

师:你给自己座位编的号是用数对表示的吗?

师讲解:用数对表示位置是用一个括号把两个数括起来,第一个数表示横的方向数的,第二个数表示竖的方向数的,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读的时候括号和逗号不用读出来。

师:下面谁能用“数对”说一说自己的座位。

生1:我的座位号是(4,3)

生2:我的座位号是(2,4)

……

(评析:让学生借助给房间编号的生活经验自己创造用两个数表示座位,使学生体会到有些数学知识是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知识,只是没系统成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生活知识主动建构成数学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

(1)课件出示学校附近的地图。

师:猴助理向我们介绍学校周围的环境。

配音:说一说学校在地图上的什么位置。

生1:学校的位置在(3,2)

师: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生1:我是先横着数,再竖着数的。

归纳总结:在方格纸上先数水平方向的位置,后数竖直方向的位置。

配音:图上还有哪些建筑物,在什么位置?(互相交流,汇报。)

生:图书馆的位置在(2,1)。

生:体育馆的位置在(4,5)

……

(评析: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渗透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

(2)课件出示游乐场平面图。

师:星期天胜利小学要组织学生去游乐场玩。

生在方格纸上摆出游乐场的平面图。

(评析:这一环节学生要先确定平面图内的景点的位置,然后再根据位置找到景点图片摆放在方格纸的位置,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巩固了用数对表示物体的平面图中的位置和根据数对表示的物体在平面内的位置找到物体的方法。)

配音:说一说游乐场各景点的位置。

学生摆好了以后说一说。

配音:现在小猴的位置是(4,2),它要到溜冰场去,请画出路线图。

请一名学生指出小猴的位置,大家再在书上画出路线图,课件演示,集体订正。

(评析:这部分内容溶进了以前所学的路线的知识,加强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给枯燥的平面图添上生活的色彩:猴助理想大家介绍学校周围的环境拿出学校附近的地图,星期天小动物们要去游乐场玩,出示游乐场的平面图,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模拟影院实践升华

1、认识电影院座位排列规律。

师:动物影院正在放映电影,同学们想不想去看啊?

生:想。

课件出示动物影院的座位图。提问:电影院的座位排列有什么样的规律?

生1:是跟教室排座位一样吧?

生2:不同,他有单号和双号。

师:请同学们拿出电影票,仔细观察。

(课件展示电影院座位图)

生1:我发现从中间往右排依次是1、3、5……它把所有的单号排在一起。

生2:瞧,从中间往左依次是2、4、6……中间号码小,两边号码大。

生3:有好几个门,单号座位的人从单号门进,双号座位的人从双号门进。)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是的,从前往后数,依次是第一排,第二排……,而第几号就比较特殊,把所有的单号排在一起,从中间往右排依次是1、3、5……,把所有的双号排在一起从中间往左依次是2、4、6……,中间号码小,两边号码依次变大。,单号座位的人从单号门进,双号座位的人从双号门进。

(评析:大部分学生已有到电影院看电影的生活经历,这部分内容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

2、介绍教室里布置的电影院。

师:在我们教室的座位后分单双号贴有座位号,说一说你坐在几排几号。

(生气氛很热烈)

3、根据电影票找相应的座位。

师:你能根据手中的电影票找到座位吗?

(全体学生下位找座位。)

(评析:把教室布置成电影院,根据电影票找相应的位置,设计这一真实的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课堂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地升华。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到数学。)

4、观看电影,动手摆棋子。

电影放映:淘气主持的听口令摆棋子节目。

学生听淘气的口令在方格纸上摆棋子。

(评析:将学生喜闻乐见的电影《蓝猫3000问》改编成淘气主持的《听口令,摆棋子》节目,学生的兴趣浓厚,既观看了电影,又巩固了知识,巧妙地设计生活情境将本节课所学的用文字和数对确定位置的知识结合在一起用于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师:你们摆出来的图案连起来像什么?

生:哈哈!我摆的像一个大勺子。

淘气:这七颗星排列在一起的形状就像一把勺子,像天空中美丽的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它不仅可以给人们判别方向还能告诉人类四季的变化。

(评析:由淘气讲述北斗七星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四、联系实际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确定位置?

生1:我知道怎样在电影院找位置。

生2:我知道可以用数对来确定位置。

……

(评析:全课总结,将知识系统化,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反思:

1、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感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例如导入时的找教室、模拟电影院找新位置的活动和练习时选取的动物园和游乐场的场景等,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回顾这节课,学生在有意创设的来源于生活又富有活动性的学习情境中,学得积极主动,趣味盎然,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遵从学生的原认知

本节课以从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入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探究确定位置的求知欲。由于学生对第几排第几个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确定位置也是要有一定标准的,当学生明确了用“第几组第几个”的形式可以确定一个人的位置之后,教师又设计了第二个教学活动——模拟电影院场景,请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座位号找到自己的新位置,整个环节的设定都是建立在学生一定的认知和积累上。这样课堂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3、发挥计算机功能,突破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是我这节课的一大亮点。其中之一是学习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利用动态演示,边演示边讲解:用括号来表示一个位置,先横着数,再竖着数,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这种记录方法称为“数对”。使学生明确数对的表示方法。另一处是为了向学生充分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把座位图抽象成点子图,再把点子图抽象成方格图,从具体到抽象,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这是其它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设计“去动物学校参观”这一主线情境,采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及不同的生活场景为学生搭建参与探究的平台,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数学交流情境;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本课设计可谓独具匠心。

“确定位置”教学设计

“确定位置”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确定位置”p.56---5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来描述物体所在的平面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2、让学生在观察、合作与交流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并使学生省银子懂得观察要有序,表达要有条理。

3、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座位卡片(每个学生一张)、每人一张习题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第几排第几个”

1、师:今天,森林动物园的小动物们要进行广播操比赛,你们想不想去认识下这些小动物呀?

师:那好,老师现在就带领你们去。

2、出示做操图:

师:看看小猴在什么位置?(小猴在第一排第一个)小熊在什么位置?

问:小猴和小熊是用什么方式确定位置的?(板书:第几排第几个)他们是怎样确定第几排的?从哪儿往哪儿数呢?(从前往后)有几排?怎样确定第几个的?(从左往右)我们数数看。

3、问:你们想知道老师最喜欢哪个小动物吗?老师说在第几排第几个,学生猜。

说一个你最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让别人猜一猜,也可以先说出小动物的名字,让别人猜一猜他的位置。

同桌活动:玩猜一猜游戏。

4、指出:我们在确定物体位置的时候,一般从前往后确定第几排,从左往右确定第几个。

二、认识“第几层第几号”

1、讲述:森林运动会结束了,小动物们回到了自己的家。你们想不想去参观他们的家呀?

2、出示楼房图。

问:小猴的家住在哪里?(板书:第2层第3号)

第几层是怎样数的?(出示楼层号码)第几号又是怎样数的?(出示1、2、3)

2、问:你想参观哪个小动物的家呀?

说明要求。比如(生说:我想参观小鸭的家,小鸭家住在第三层第一号。说对的话,其余生就说:XXX快请进!)

3、讲述:小猴的家第2层第3号,还可以简写成“203”。“2”“3”各指什么?

4、你的家住在几零几?几零几是什么意思?

5、举例: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编号码确定位置的?(图片展示:火车上、电影院……)

三、认识“第几排第几座”

1、小朋友有没有去电影院看过电影呢?

出示电影院座位图(两幅)

观察比较:你看到了什么?两个电影院的座位是怎么排的?有什么不同?“大光影院”的座位按1、2、3、4、5、6、7、8、9、10排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大明影院”的座位按9、7、5、3、12、4、6、8、10排列。(从中间开始,往左边是1、3、5、7、9,往右边是2、4、6、8、10)

问:9、7、5、3、1是什么号?2、4、6、8、10是什么号?如果影院安装两个门,从单数这边就安装一个单号门,双号这边呢?(出示:单号双号)

2、问题:(1)这两个小朋友想去“大明影院”看电影,拿着电影票正发愁呢,该走哪个门比较好呢?一个小朋友的座位是二排9号,他走哪个门呢?三排8号走哪个门呢?主要看什么呢?(座位号)

(2)二排9号在哪里?你怎么找的?(先找第几排,再找第几号)三排8号呢?

如果他们去的是“大光影院”看电影,座位在哪里呢?(同桌互相说说怎么找的?)指名回答。

(3)小红和小芳去看电影,她们的电影票分别是四排4号和四排6号,可她们却坐在相邻的座位,你知道她们进的哪个电影院呢?

四、小练习

1、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方格图左边的数字表示什么?下面的数字表示什么?

问:(1)、第几排第几个是△?

(2)、画一画:第2排第3个画○,第3排第2个画★。你是怎么画的?

(3)、同桌互相出一道题,先把题目写下来,再画一画。(上台展示)

五、认识“第几组第几个”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确定位置的方法,现在老师就来看看你们学得怎么样?、师:请第一组的小朋友起立。(指出:从左边数起是第一组,或从右边数起是第一组,都有道理,为了便于交流,一般我们把左边起的这一组确定为第一组,依次是第二组……)

下面请第友起立。哪个小朋友站了两次?你为什么站两次?如果老师只想找这一个小朋友(第一组第一个),一定要说出他在第几排第几个,不能只说第几排或第几个。(一排的小朋板书:第几排第几个)

今天教室里来了许多客人老师,你能向他们A、介绍一下自己的座位吗?B、你的好朋友坐在哪儿?C、(找一个中间的小朋友)问:和他相隔2个的小朋友请站起来,你们的位置分别是什么?

3、过渡:小朋友都清楚自己的位置了,下面我们来玩“找座位”的游戏,好吗?

老师给每个学生发一张座位卡,学生按照座位卡找自己的座位。(学生先观察再行动)

(有4张卡片只写了第几排,或第几组)问:你们为什么找不到座位呢?

师帮4个学生写全后,再找座位。

六、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亲自参与了确定位置的游戏,相信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收获,这节课你们认为谁最棒?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同学们知道怎样确定位置,回家后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讲给家长,让家长也分享你们学习的快乐好吗?

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1.根据实际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表示出相应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描述和画物体具体方向和距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根据实际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表示出相应的位置。

教学难点:

根据描述确定不同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以黎明岛为中心的平面图。

(1)以黎明岛为中心,黎明岛的上、下、左、右分别表示什么方向?

随机指出:东E南S西W北N

(2)在图上指出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的方向。

2.如果知道黎明岛北偏东40方向20千米处是清凉岛,你能在图上表示出清凉岛的吗?这节课我们就研究根据给出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准确画出相关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二、互动新授

1.明确清凉岛的位置。

(1)题目中告诉我们清凉岛在哪里?

(2)你能在图上指一指清凉岛的大致位置吗?

自己在图上指出来,并和同学交流一下。

2.探究操作。

(1)怎么在图上画出清凉岛的位置呢?

在小组中讨论后全班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要先画出表示方向的射线,再确定灯塔到清凉岛的图上距离。

(2)怎么画出北偏东40的射线?

各自用量角器在图上画一画,边画边思考:应该怎么摆放量角器,怎么看量角器上的度数?

指名上黑板画,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摆放量角器。

让学生说说画表示方向的射线时要注意什么?

(3)怎么确定灯塔到清凉岛的距离?

图中告诉我们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清凉岛在北偏东40方向20千米处,图中清凉岛的位置在灯塔处沿北偏东40方向的射线几厘米的地方?怎么想?各自计算后指名汇报:205=4(厘米)追问:为什么用205就是图上距离了?

引导学生在图上标出清凉岛的位置,并与同学交流。

3.练一练

(1)出示题目要求:在黎明岛南偏西30方向30千米处是红枫岛,你能在图中表示出它们的位置吗?

(2)各自独立完成。

(3)组织全班交流,重点交流画南偏西30方向的射线的方法和所确定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九第4题。

学生独立计算。

2.练习九第5题。

(1)看图说一说:图上熊猫馆在猴山的什么方向,距离是猴山多少米?孔雀园呢?

自己先算一算实际距离,然后与同座位的同学说一说。

汇报交流:熊猫馆在猴山的什么方向?距离猴山多少米?怎么算出来的?连起来怎么说?孔雀园呢?

引导学生说出:熊猫馆在猴山北偏西60方向120米处。孔雀园在猴山南偏东35方向90米处。

(2)蛇馆在猴山南偏西45方向150米处。怎么在图上表示出它的位置。

各自在图上画出表示南偏西45方向的射线,再算出图上距离,最后标出蛇馆的位置。练习后交流思考的方法和具体的画法。

3.练习九第6题。

师:同学生欣赏过跳伞运动员跳伞吗?(出示题图)

你能完成上面的问题吗?学生练习。

四、全课小结

谁能告诉大家你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发现?还有什么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40页

苏教版六下数学第五单元《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一》教案

教学内容:

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

2.经历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识图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给定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确定物体位置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确定位置的知识?(东南西北,第几排第几个,数对等)

2.如果一个物体处在没有竖列没有横行的环境中,比如在海上、空中,又用什么方式确定位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互动新授

1.用方向描述物体的位置。

(1)教学北偏东(西)、南偏东(西)

①出示第50页例1的情境图。

提问:一艘轮船在正北方向航行,你能说出灯塔1和灯塔2分别在轮船的什么方向吗?

学生用学过的东北、西北来描述灯塔1和灯塔2的位置。

②拓展:请同学们想一想,东南、西南方向又叫作什么方向?

学生思考后回答:东南方向也叫作南偏东,西南方向也叫作南偏西。③下面我们来比比谁的手指快。

教师说方向,学生在图中指一指。

(2)教学用角度确定位置。

①如果老师现在告诉苏我你还有一个灯塔A也在北偏东方向,你能在图中指一指吗?

请多个学生上黑板指一指。

提问:如果灯塔1和灯塔A都在轮船的北偏东方向,但是位置却不同,我们该怎么区分它们呢?

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根据它们偏离角度的不同来区分。

②问:怎样测量灯塔1和正北方向偏离的角度呢?

课件演示并强调:量角器的中心对准观测点,00刻度线对准轮船的正北方向,观察灯塔1所在的边,读出度数。学生先在图上量一量灯塔1偏离正北方向的角度,说出度数,然后在书中填一填。

2.用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1)提问:是不是知道灯塔1在北偏东300方向就能把它具体位置确定下来了呢?

课件演示:画出北偏东300这条射线,并提问:这条射线上的点都在北偏东300方向,哪个点是灯塔1的位置呢?还需要知道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

学生根据所给的条件,测量灯塔1到轮船的图上距离,计算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3厘米310=20(千米)

学生汇报:灯塔1在轮船的北偏东300方向30千米处。

3.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要确定物体的精确位置需要具备两个要素,即方向和距离。

三、巩固练习

1.做第51页练一练。

提问:(1)本题中以哪儿为观测点?

(2)要求灯塔2在轮船的什么位置,需要测量哪些数据?

(3)如何求出灯塔2到轮船的实际距离?

学生在小组交流,动手测量,完成计算。

2.练习九第1题。

提醒:这道题内容比较多,要仔细读题,弄清题意,明确题目要求。

提问:(1)图中以机场所在地点为端点,向四周画出了许多射线,每相邻的两条射线的夹角是多少度?

(2)每相邻两个圆之间的距离是10千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飞机A在屏幕上的位置是怎样确定的?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回答问题。

独立完成填空。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说一说今天都学到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38-39页

二年级上册《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56~57页《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平面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二)能力训练点:

1、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体验:

体会生活里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内容。主要是教学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等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在描述中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并能根据具体描述找到相应的位置。这部分内容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在一年级时也有了一些初步的感知,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并不感到困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把这些知识能真正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小动物们正在进行一场广播操比赛。走,我们去瞧瞧!(出示主题图)看,它们的队伍排得多整齐啊!在这么多的小动物里,有一个是我最喜欢的,它在第四排第二个,猜猜它是谁?

学生可能得出几种答案:

(1)从前往后数第四排,从左往右数第二个:兔。

(2)从后往前数第四排,从左往右数第二个:猪。

(3)从前往后数第四排,从右往左数第二个:狗.。

(4)从后往前数第四排,从右往数第二个:猪。

……

提问:咦,我喜欢的小动物只有一个,你们怎么会找出这么多呢?什么原因?(学生讨论)

小结:看的方法不一样,找出的动物就不一样,看来要知道是哪个小动物必须确定它的位置才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确定位置。(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老师喜欢的小动物,学生的兴致高,当出现不同的答案,又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让学生明确:要让大家猜到是哪样物体,必须先确定它的位置】

体会感悟,学习新知

1、第几排第几个

(1)出示小猴和小熊的话:

(小猴说:“我在第一排第一个,”小熊说:“我在第二排第二个。”)

提问:哪是第一排?你用手指一指。(指名学生上台来指)

小动物一共站了多少排?我们一起数。

横着的是第几排,按从左到右的顺序确定第几个。

(板书:第()排第()个)

确定了方法,那你现在能肯定老师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呢?(学生说)

(2)练习

a、用第几排第几个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在哪里?

(出示:我喜欢(),它在第()排第()个。)

b、请同学说出最喜欢的动物在什么位置,让其他同学猜一猜。

(出示:我喜欢的小动物在第()排第()个,它是()。)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要让大家知道一样东西的准确位置,要有统一的确定位置的标准。】

2、第几组第几个

小动物有自己的位置,那在教室里同学们也有自己的位置,我们是以第()组第()个来表示的。(板书:第()组第()个)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确定位置》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确定位置》教案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客人老师来看我们上课你们高兴吗?比一比哪位的小朋友们表现的最出色。表扬(××××)。老师表扬的这些同学你们知道吗?但客人老师不认识,你们有什么办法让客人老师也能认识他们呢?

2、同桌讨论:你想用什么办法向大家介绍?

3、交流:说说你有什么办法?

4、小结:我们用“第几排第几个”的方法把

这些小朋友介绍给客人人老师。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确定位置

B、试一试:

刚才几位同学的位置你会确定了,那么你你自

己的位置会确定吗?

1、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

2、交流

3、考考你

()坐在第3组的第5个;

坐在第5组的第3个是();

我们的班长坐在第()组的第()个。

4、找朋友(说出你好朋友的位置)

一个学生说我的朋友在第几组的第几个,另

一个学生说出你好朋友的名字。

二、联系实际、巩固新知:

1、出示小动物做操图:(课件)

出示小猴子的话:问小猴子的第一排是指哪一排?

同桌讨论:

交流:

听听小熊是怎样介绍的?

提问:说说它是怎样数的?

现在小猴指的第一排到究竟是哪一排?

小结:在这里排数是从前往后数,个数是从左往右数

打开书对你的同桌说说你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

交流:

(1)教师点小动物,学生说它在第几排的第几个。

(2)教师说第几排的第几个,学生上来点

2、出示小动物住宿图

学生自由说说每个小动物住在第几层第几号。

交流

3、出示书架图

谁能找一找小辣椒向我们介绍的新华词典在什么位置?

说说你是怎样找到的?

小结:在这里的层数是从下往上数,本数从左往右数。

同桌说说《成语词典》、《数学家的故事》分别

放在第几层第几本。

交流:

三、找座位“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两个不同的剧院:说说剧院里有些什么?

座位号有什么特点?单号从哪边走较快?哪双号呢?

出示两张电影票说说怎样才能很快找到座位?

四、闯关:(第3题)

第一关:画▲(1)第1排第3个;(2)第1排第5个;(3)第4排第2个

第二关:画○(1)第3排第1个;(2)第4排第3个

第三关:画★(1)第2排第4个;(2)第5排第5个

五、全课总结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外实践:请同学们课后观察我们生活中有关物体的位置,和身边的人说一说。

板书设计

确定位置

挂图

蛋宝宝站起来教案900字精选


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已经不能缺少文档了,快速完成的任务的办法就是借鉴相关范文的写作。学习写文章之前,多看看高质量的范文写作方式,你有没有在收集范文呢?以下是由栏目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蛋宝宝站起来教案”,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蛋宝宝站起来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理解鸡蛋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物体支撑的经验。

2、在游戏中,探索让鸡蛋宝宝站立的方法。

3、通过探索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

重点:幼儿在自由探索过程中发现鸡蛋通过借助材料获得支撑才能站立起来。

难点:幼儿通过对辅助材料的简单改造,使鸡蛋站立起来。

活动准备:熟鸡蛋,人手一份。辅助材料:米、积木、瓶子、瓶盖、杯子、橡皮泥、药片壳、雪花片、扭扭棒。

活动过程:

一、创设小鸡宝宝故事情境,激发幼儿参加探索的兴趣

1、师讲述故事:鸡妈妈有许多的小宝宝,他们是谁?(鸡蛋宝宝)鸡蛋宝宝现在还没有孵成小鸡,但是蛋宝宝很想学走路的本领出去玩一玩,你瞧!蛋宝宝排好队伍准备走啦-----咕噜咕噜咕噜,怎么了?(摔倒了)

2、提问:蛋宝宝为什么站不住呢?(教师可引导幼儿摸摸桌面、摸摸鸡蛋)

3、教师小结:因为桌子和鸡蛋的面都是光滑的;鸡蛋是椭圆形,两头尖尖的,所以无法自己站立。

二、幼儿寻找在平面上让鸡蛋站立的方法

1、教师:蛋宝宝很想站起来,我们要怎样帮助它?有什么方法?

2、教师继续讲述故事:小朋友想到了很多的办法,蛋宝宝准备去试一试。瞧!它们正要经过一条大米铺成的小路,你们觉得蛋宝宝可以站起来吗?(个别幼儿操作)

3、师:哇!蛋宝宝站起来了,真开心!为什么现在蛋宝宝可以站起来呢?(引导幼儿摸摸大米,面是粗糙的)

4、教师小结:大米铺成的小路是粗糙的,在大米的面上压个坑,这个坑的大小正好支撑住了蛋宝宝,蛋宝宝就站立起来了。

三、幼儿自由选择材料,探索蛋宝宝站立的方法

(一)第一次操作:蛋宝宝找朋友帮忙,尝试站立的方法

1、教师继续讲述故事:哇!蛋宝宝现在能站起来,它还想到更多的地方玩,它来到了材料乐园,碰到了积木、瓶子、瓶盖、杯子、橡皮泥、雪花片、药片壳

2、教师:蛋宝宝在这些材料的帮助下,能站得更稳吗?请小朋友带着蛋宝宝去试一试。

3、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鼓励幼儿选择不同材料探索)

4、教师提问:你的蛋宝宝站起来了吗?你是怎么做到的?

追问:为什么蛋宝宝现在都能站起来?

5、师小结:圆圆的鸡蛋借助了一些材料就能站立了,有了杯口、瓶口的支撑,杯口的大小跟鸡蛋的大小差不多大,所以就站起来了。还可以在橡皮泥面上压个坑,坑的大小跟鸡蛋的大小也是差不多大,蛋宝宝也能站立。

(二)第二次操作:对材料进行简单的改造,探索让蛋宝宝站立的多种方法

1、教师继续讲述:蛋宝宝玩累了,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了谁?(扭扭棒)

扭扭棒说:“我也可以帮你站起来。”

2、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觉得扭扭棒能行吗?你是怎么做的呢?(引导幼儿扭扭棒可以扭一扭,变一变)

3、师:请每个小朋友拿一根扭扭棒,开动脑筋,动手变一变,让蛋宝宝站起来。

4、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鼓励幼儿探索多种方法)

(三)组织幼儿交流探索“扭扭棒”使蛋宝宝站立的结果

1、教师提问:你用了什么方法让蛋宝宝站立起来?请你来试一试(个别幼儿示范)

2、教师小结:原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材料朋友都可以帮助蛋宝宝站立起来,只要小朋友开动脑筋,动手去试一试,就会找到更多的方法。

四、迁移生活经验,寻找生活中放鸡蛋的方法(结合PPT)

1、师:蛋宝宝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朋友,它很容易磕破,在生活中我们要怎么样保护蛋宝宝呢?

2、出示图片:我们来看看生活中人们是怎么样存放鸡蛋的:如冰箱中专门放鸡蛋架子、鸡蛋箱中的纸垫、塑料蛋托、谷糠、稻草,有了它们的帮助,蛋宝宝就不容易磕破了。请小朋友回家后再去找找除了这些,还有什么也能保护好蛋宝宝。

蛋宝宝站起来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 引导孩子通过实验操作来寻找让蛋站立的不同方法;

2、 学会用实践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3、 体验实验活动带来的喜悦;

活动准备;

人手一只煮熟的蛋,一些衬板、瓶盖、毛线,集体用的记录表格,视频转换仪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材料,猜测哪些材料能是蛋站立;

1、出示蛋,请幼儿说说蛋能站立在是、桌面上吗?(不能)

2、介绍辅助材料(衬板、毛线、瓶盖),请幼儿猜测哪些材料能使蛋宝宝站立,并记录在表格中。 二、学会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1、幼儿动手实验,进行验证。

2、介绍自己的实验结果,补充完成表格的记录。

瓶盖能使蛋站立,衬板不行,毛线也不行。

3、提出问题:毛线可以使蛋站立,但是怎样做才可以呢? 三、操作实验,寻求毛线使蛋站立的方法;

1、孩子第一次操作,教师指导;

提醒孩子可以用绕的方法将一条长长的毛线绕成圆圆的,使蛋站立。

2、介绍孩子的实验结果,从中引出同样是绕毛线,为什么有的成功,有的没有成功,并利用视频来比较从中找出原因:圆圈的大小决定蛋是否能站立。

请成功的孩子为大家示范他是怎样绕的;

3、孩子借鉴他人的经验第二次实验

教师要提醒孩子注意圈的大小,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请孩子说说是否成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

蛋宝宝站起来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探索让蛋立起来的方法。

2.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发展幼儿想像力与动手能力。

3.树立自信心,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

熟蛋若干,沙子、瓶盖、玻璃瓶、积木、碎布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通过谈话,激发幼儿兴趣。

出示蛋宝宝,引起幼儿注意。师:小朋友想和它玩吗?蛋宝宝想请小朋友帮它站起来,它才和小朋友玩。

二.基本部分:

(一)在桌面上操作。

1.请幼儿讨论思考。

2.发给每位幼儿一个蛋,幼儿探索,寻找在桌面上让蛋站立的方法。教师观察、鼓励。

3.幼儿交流操作方法。

4.教师根据幼儿操作、交流情况作简单小结。

5.提出问题:有没有不把蛋磕破就让蛋宝宝站立起来的方法?

(二)提供不同材料,请幼儿再次寻找让蛋立起来的方法。

1.出示并介绍为幼儿准备的各种材料。提醒幼儿注意事项:轻拿轻放、不将沙子乱撒。

2.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试验。

3.教师观察指导,给幼儿提供帮助。引导幼儿使用各种辅助材料让蛋站立。鼓励幼儿多试、多想、多观察。

4.幼儿相互参观,交流方法。

5.师幼共同总结让蛋站立的各种方法。

三.结束部分:蛋宝宝送礼物。

蛋宝宝站起来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探索让蛋立起来的方法。

2、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发展幼儿想像力与动手能力。

3、树立自信心,体验成功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熟蛋若干,沙子、瓶盖、玻璃瓶、积木、碎布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通过谈话,激发幼儿兴趣。

出示蛋宝宝,引起幼儿注意。

师:小朋友想和它玩吗?蛋宝宝想请小朋友帮它站起来,它才和小朋友玩。

二、基本部分:

(一)在桌面上操作。

1、请幼儿讨论思考。

2、发给每位幼儿一个蛋,幼儿探索,寻找在桌面上让蛋站立的方法。教师观察、鼓励。

3、幼儿交流操作方法。

4、教师根据幼儿操作、交流情况作简单小结。

5、提出问题:有没有不把蛋磕破就让蛋宝宝站立起来的方法?

(二)提供不同材料,请幼儿再次寻找让蛋立起来的方法。

1、出示并介绍为幼儿准备的各种材料。

提醒幼儿注意事项:轻拿轻放、不将沙子乱撒。

2、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试验。

3、教师观察指导,给幼儿提供帮助。

引导幼儿使用各种辅助材料让蛋站立。鼓励幼儿多试、多想、多观察。

4、幼儿相互参观,交流方法。

5、师幼共同总结让蛋站立的各种方法。

三、结束部分:蛋宝宝送礼物。

活动反思:

通过切身体验、操作,使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在活动中,不同材料的操作运用,让幼儿尝试、发现,在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中,自我、总结!整个过程,幼儿不但亲自体验了操作的乐趣,而且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和对周围事物探索的。让幼儿在、体验、理解、反思、领悟中获得更为直观的经验。在整个活动中基本能达成预设目标,较全面的考虑各个细节的处理,使得活动方案比较完整、全面。但在实际中,还是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现在,将这一活动作一下反思,总结,以便查漏补缺,更好地开展工作!

蛋宝宝站起来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探索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2、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鸡蛋若干。

2、米、棉花、沙包、瓶盖、橡皮泥、毛巾、积木、瓶子。

活动过程:

一、蛋宝宝想要站起来。

跟随《进行曲》的节奏,幼儿精神饱满地行走,音乐结束时做立正动作。

师:哟,小朋友站得真神气,蛋宝宝很羡慕你们,他们也想立正,你们能让他们站起来吗?

二、我帮蛋宝宝站一站。

幼儿尝试在平面上让蛋宝宝站起来。

提问:你的蛋宝宝能站起来吗?为什么蛋宝宝不能站起来。(因为两头尖)。

三、找朋友帮助。尝试一种方法

师:哎呀,蛋宝宝站不起来,急的要哭了,怎么办呢?你们看后面有许多东西,看看在它们的帮助下,蛋宝宝能站起来吗?你的蛋宝宝要是站起来了就告诉老师。(幼儿每人选一种材料来尝试。)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让蛋宝宝站起来的?

四、用多种方法让蛋宝宝站起来。

师:现在请你们试试用别的材料也让蛋宝宝站起来。

五、结束。

今天蛋宝宝可高兴了,她终于能站起来了,站的和我们小朋友一样神气。我们以后还可以再去找一找,想一想,看看还有什么材料、方法也能帮蛋宝宝站起来。

活动反思:

通过切身体验、操作,使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在活动中,不同材料的操作运用,让幼儿尝试、发现,在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中,自我、总结!整个过程,幼儿不但亲自体验了操作的乐趣,而且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和对周围事物探索的。让幼儿在、体验、理解、反思、领悟中获得更为直观的经验。在整个活动中基本能达成预设目标,较全面的考虑各个细节的处理,使得活动方案比较完整、全面。但在实际中,还是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现在,将这一活动作一下反思,总结,以便查漏补缺,更好地开展工作!

蛋宝宝站起来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使幼儿探索让蛋站立的多种方法,激发好奇心。

2、体验探索活动带来的喜悦。

3、发展幼儿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幼儿喜欢参与探索活动。

难点:探索鸡蛋站立的多种方法,让幼儿通过多次操作、比较、探索、发现,使活动得到深化。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熟蛋若干、纸筒、瓶盖、果冻杯、米、积木等。

经验准备:让家长和幼儿在家搞一次小实验,看看怎样能将鸡蛋站起来。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手指游戏:《小雨伞》

2、出示蛋宝宝;蛋宝宝看到小雨伞和小朋友做游戏,它也想站起来和小朋友们玩游戏哦,你们说一说它能站起来吗?

有的小朋友说可以,也有小朋友说不可以,那究竟可不可以呢?老师请小朋友轻轻的去试一试。

二、幼儿探索

1、说一说在家是如何让蛋宝宝站起来的经验。

2、给每位幼儿一个蛋,幼儿探索,寻找在桌面上让蛋站立的方法,教师观察、鼓励。

三、幼儿操作

〈二〉提供不同材料,请幼儿寻找让蛋立起来的方法

1、你们是怎么站起来的,蛋宝宝为什么站不起来?

那我们也帮蛋宝宝装上一双小脚让它起来跟我们一起游戏,好不好?

2、出示各种各样教具:(你们看这里有许多不同的小脚,这就是蛋宝宝的小脚,小朋友想个办法帮蛋宝宝装上小脚站起来)。你的蛋宝宝要是站起来了就告诉老师。(幼儿每人选一种材料来尝试。)

3.小朋友,你是用什么方法让蛋宝宝站起来的?

4.今天蛋宝宝可高兴了,它终于能站起来了。

三、展示蛋宝宝

1、我们来一起帮它们排队好吗?瓶盖蛋宝宝、纸筒蛋宝宝、积木蛋宝宝、果冻杯蛋宝宝。

2、请幼儿讲述用几种方法使蛋宝宝站立,并操作演示。

【活动延伸】

1、将剥下的蛋壳捣碎,用碎蛋壳制作蛋壳画。

2、如果蛋宝宝想出门旅行,怎样才能安全不破 ?

教学反思

这是小班的一节科学活动教学,根据新《纲要》提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于幼儿生活,据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本活动运用教育新理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幼儿在以自己为主体的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大胆自主地投入活动,得到发展。这节活动源于幼儿生活,符合小班幼儿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在活动中,不同材料的操作运用,让幼儿尝试、发现、体验整个过程,幼儿不但亲自体验了操作的乐趣,而且让幼儿在感受、体验中获得更为直观的经验。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发现了很多的不足之处;

蛋宝宝站起来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探索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体验探索带来的乐趣。

2、通过幼儿动手探索,学会积累经验,并做个记录。

3、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物体支撑的经验。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为幼儿准备鸡蛋,人手一份。并涂成彩蛋或加上图案,使其具有蛋宝宝的特征。

2、辅助材料:米、沙包、尾巴、纸、铅丝、海绵、积木、电线、布、瓶子、各种盖子等等。

3、《运动员进行曲》音乐。

活动过程:

一、蛋宝宝想要站起来。

1、跟随音乐节奏,幼儿精神饱满的行走,音乐结束时做立正动作。

2、蛋宝宝非常想象小朋友一样神气的站起来,你们能让它在桌子上站起来吗?

幼儿进行探索,看看鸡蛋能否在平面上站起来。

二、我帮蛋宝宝站起来。

1、引导幼儿尝试各种在平面上让蛋站起来的方法。

2、你怎样让蛋宝宝在桌子上站起来的?

3、为什么蛋宝宝不容易站起来?

引导幼儿说出蛋的特征,蛋的两头是尖尖的。

三、帮蛋宝宝找朋友帮忙,并记录下来。

(一)

1、我们请一些朋友来帮蛋宝宝站起来,你们想想找谁呢?

2、幼儿进行操作,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尝试,比较什么方法能让蛋宝宝站得更稳,并作好记录。活动记录表

OO

所用材料

3、组织幼儿进行交流,分享各自的好办法。

(二)、二次操作:

1、有的桌上的材料和另的桌上的是不一样的,你可以尝试一下其它材料,看看它能不能让蛋宝宝站稳?

2、幼儿继续探索发现,并做好记录。

3、再次交流,让幼儿说出更多更好的让蛋站起来的办法。

四、拓展思维,寻找材料以便投入区域中。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有关声音产生教学反思900字精选


尊师重道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写教案真的较难吗?88教案网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声音产生教学反思,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声音产生教学反思 篇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与生活接触密切,学生的有较强的感性认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精心选择事例,让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及其传播条件形成实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其动手动脑的能力。

学生对声音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接触声音的有关现象比较多,对于声音的产生比较容易理解,但对于声音的传播速度认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因此需要通过大量的现象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本节课利用网页制作软件制作网络,汇集大量的电子课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利用电脑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兴趣进行自主的探究,然后再利用学生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知识面,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提高了课堂效率,真正的达到了优质高效的生本愉悦课堂。

将一些学生在生活中不能常见的现象利用网络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对重点的掌握,促进学生对难点的理解

利用媒体可以变老师的讲为学生自主的学习,将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知识引导和解疑,教学效果比传统课堂好很多。

声音产生教学反思 篇2

学到“声音”这一个单元时,我发现本单元的实验多次用到音叉,便去实验室里借来,用于给学生演示。课前,我左手握音叉,右手拿橡胶锤敲了敲,感觉振动时间很长。如果学生也亲自感受一下,这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该多好理解呀。可是条件有限,既得节省时间,又得维持秩序,于是在课堂上我选择了三名学生,让他们感受敲击音叉后手的感觉,还让另一个男孩感受突然用手捏住振动的音叉,又是什么感觉。然后我用他们的感觉给概括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停止时,声音也就消失了。

下课后,许多学生围到了我的身边,看着音叉,一副想要试试的表情。于是我问:谁想试试就排队。哗!男生女生各站了一排,都有好几米长。我就左右兼顾,让每个同学都来试一试,感觉一下刚才三名同学感受到的东西。这一试不打紧,虽然每个学生不过感受了十几秒,但是直忙到上下一节课,他们才挨个儿试完。于是我又接着上下一节课。

虽然课下没有休息一分钟,但是学生真正明白了声音与振动的关系,也算没有白忙了。

声音产生教学反思 篇3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对提出的疑问喜欢动脑筋探究

2、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去探索发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试着总结出声音是通过物体的震动而产生的这一理论。

活动准备:

科学发现室、实验记录本、笔

活动建议:

1、教师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想去探究的兴趣

2、教师提出要求,大家一起做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要求:

1)以每个小组为单位,每组有一个负责的组长,把组员观察发现到的问题和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可用图来表示。.教.案网出处每个组的成员要积极的动脑筋找答案,配合组长。

2)用验法来摸一摸、做一做、听一听、想一想,找一找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什么样的物体可以发声。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3、大家交流自己探索发现到的结果,找到的答案。

小结:小朋友们说了那么多,其实啊,声音是物体通过震动而产生的,我们如果不去敲打它,不去碰它,物体自己在那是不能发出声音的。知道了这个原理以后,我们可以再去试试哪些物体可以发出好听的声音,也叫乐音;哪些物体发出来的声音很刺耳,让人听了很不舒服,这叫做噪音。

4、活动可以继续延伸,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进一步探索,让幼儿对声音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声音产生教学反思 篇4

《声音的产生》一课是《奇妙的声音王国》这一单元的起始课,科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学科学必须要学自己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科学。本课采用探究教学的思想,着力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科学,在动手动脑中学知识。教学活动分三部分展开,即知道声音的主要功能,想办法制造声音,发现发声物体的共同规律。

1、知道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除了用眼睛看外,声音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教材以一段录像引发学生进入声音世界,指出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声音,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2、想办法制造声音。

教材安排了两个造声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想办法制造声音。这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激学生对研究声音的兴趣。在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出本课的研究主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引导学生运用间接观察法和归纳法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

这是本课的主体部分,务必让学生充分实践,充分感受。让学生感受到声音与振动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从中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共同规律。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材料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自主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自由地展开学习过程,提供了适当的条件。《声音的产生》一课,着重使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认识振动现象与声音产生的关系。本课的教学特点就是要把认识因果联系的思维过程设计得生动。

总的来说,这是一节自主探究的实验课,能让学生充分动脑和动手。学生比较喜欢上这堂课,也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创设产生声音的情境,共同观察物体振动的现象,感知振动现象与声音产生的因果联系。尽量实现师生、生生双向交流,使课堂从被动的、服从的师生关系转变到和谐、互动的关系。我们应该相信:孩子亲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表面看到的东西,更多的收获应该是经过岁月冲刷而根植于他们头脑中的东西。

声音产生教学反思 篇5

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木盒、老师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教学反思:--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

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

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

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根棉线制成的“土电话”),介绍“土电话”的使用,老师问:谁想上来试一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效果不难预测。就此鼓励学生自制“土电话”。

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老师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这个结论(我也是这样做的)。由此联想,太空中宇航员在舱外的对话途径:利用电子通信设备;用亚语;写字对话等。舱内有空气,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教学的第四个片段,也可称为教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片段。首先带领学生学习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查看课本提供的速度数据,比较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其次,介绍信息窗,《天坛回音壁》。本环节主要是通过信息窗中的信息激发学生对声学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自然文化、声学水平的赞许和敬佩,引领学生认真学习物理学,树立科学学习文化知识的思想。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

反思之一: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惟呢!

反思之二: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反思之三: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之类的话;介绍小河流水潺潺,问:河水要是被污染了,还有这个心境吗?

反思之四: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振动的鼓面,声音立即停止,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传播演示仪”的抽气效果不太好,结论几乎是教师口说和引导出来的。可以改为其他实验方式。如: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音乐芯片的声音变化。通过这节课教学实录,感觉到: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

声音产生教学反思 篇6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3. 在探究过程中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有利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事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2.教学难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铃鼓、豆子、音叉、一杯水、钢尺、纸筒、橡皮筋等。

学生准备:空纸盒、橡皮筋、一杯水、钢尺,豆子、拨浪鼓以及身边能发声的物体等。

教学过程

(一) 课前探究

1.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因此,我们的生活才丰富多彩起来。说一说你从大自然中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问题的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体会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

2 (学生回答)哪一组将是本节课的优胜组呢?看你们的!(在黑板的一角呈现分组评比栏,每一环节都进行评比)学生互评。

(评比栏的设计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

(二) 质疑导入

1.从同学们刚才回忆声音的交流中,你最想知道什么?

(预设: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声音的大小有什么决定的?我们怎样才能消除噪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2. 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其余问题后面几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从而产生无穷的探究动力。)

(三 )探究过程

1.学生动手制造声音

(1) 同学们看看自己桌子上的空纸盒、橡皮筋、铃鼓、音叉、一杯水、钢尺,豆子以及身边的物体,试一试怎样做才能使它们发出声音呢?

(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动手操作并观察思考

你用到了哪些材料?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现象发生?

(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学生汇报交流。

(为了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平台,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亲历中有目标的去观察思考,体会声音产生的过程,并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后面的探究作好铺垫。)

2.猜一猜,在刚才的活动中那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学生进行猜测

(2) 同学们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让我们在实验中找到答案。

(在相互启发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3.设计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1) 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制定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 学生汇报小组方案。

(3) 小组实验,记录实验过程。

实验1、将空纸盒去掉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实验 2 、在鼓面上放几粒豆子,敲响鼓后,观察现象。

实验3、 将音叉敲响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实验 4、在桌子边上压住钢尺的一端,拨动钢尺的另一端,观察现象。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4) 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倾听、观看,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在观察物体发出声音时,发生什么现象?重点引导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把不明显的现象表现出来。对学困生更多的去引导。)

(5) 小组汇报,交流信息。

a.指名小组汇报。(两人演示,一人讲解)

b.小组互相讨论实验得出的结论。

c.展示仪出示其中一个小组的方案表,教师以一个实验例子反馈学生的实验方案。

(6)师生总结。(适时引导学生用“振动”这个词描述物体发声的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参与实践活动,在认真观察和相互启发中得出科学的结论,放手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能力、掌握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认真观察的能力,同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

(四)拓展延伸

1. 找一找生活中的哪些物体是利用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这个原理制造的?(手机、电话、喇叭、音响等)。

2. 既然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如果不让物体振动,那会怎样?比如:锣鼓发出的声音很长,怎样做才能使他们的声音立即停止呢?

3. 学生回答,师生评价。

(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牢固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去改变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 教师总结:

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节课的优胜组是哪个组?学生评议。

2.我们研究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做实验的方法,明白了声音产生的一些规律和原理。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观察探讨有关声音的秘密。

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物体的震动

声音产生教学反思 篇7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探究各种物体发生时,看到的现象,听到声音,最后总结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能够很好的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及技能。

在本节课上,当同学们总结出振动产生声音。我又追问一句:有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吗?这个时候,有个学生举起了手。他站起来回答:有。我问:请举个例子。该生用嘴哧哧的发出声音,但是嗓子没有振动。该生用这个例子反驳。这个时候,有同学不这样认为,他说虽然嗓子没有振动,这个时候的声音却是嘴里舌头在振动。(这是不正确但是已经向前迈进了,非常的好。)

这个时候我引导学生进行回顾以前做过的用气球放气的活动,学生在放气的时候,听到了声音,在手拿着气球口的时候,同学感受到了什么呢?是振动。是空气的振动。因此在我们的嘴里发声的是空气在振动。这个时候学生充分的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可以让学生再感受到气球放气时振动,还看可以让学生准备空瓶子,观察吹气时,空气的振动。然后再用嘴感受哧哧的声音什么振动。这个时候学生就好充分的理解。

分式的约分教学反思900字精选


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案的详略多少由老师的习惯决定。教案的目标要明确,坚持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等。如何才能写出脱颖而出的教案呢?以下是88教案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分式的约分教学反思”,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分式的约分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作为分式方程的第一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分式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展开的,既是前一节的深化,同时解决了解方程的问题,又为以后的教学——“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而在教材中具有不可忽略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分式方程概念、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明确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和联系。教学难点是如何将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本节教材中的引例分式方程较复杂,学生直接探索它的解法有些困难。我是从简单的整式方程引出分式方程后,再引导学生探究它的解法。这样很轻松地找到新知识的切入点:用等式性质去分母,转化为整式方程再求解。因此,学生学的效果也较好。

我认为比较成功的

1、把思考留给学生,课堂教学试一试这个环节中,我把更多的思维空间留给学生。问题不轻易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由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来获得,从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我主要在做题方法上指导,思维方式上点拨。改变那种让学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从而成为爱动脑、善动脑的学习者。

2、积极正确的引导,点拨。保证学生掌握正确知识,和清晰的解题思路。由于学生总结的语言有限,我就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解分式方程的思路,步骤,如何检验等都用多媒体形式给学生展示出来。还有在解分式方程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都给学生做了强调。

3、及时检查纠正,保证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在第一时间内更正。学生在做题过程中我就在教室巡视,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及时纠正。对于困难的学生也做个别辅导。

虽然在课堂上做了很多,但也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地方。第一,讲例题时,先讲一个产生增根的较好,这样便于说明分式方程有时无解的原因,也便于讲清分式方程检验的必要性,也是解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最大的区别所在,从而再强调解分式方程必须检验,不能省略不写这一步。第二,给学生的鼓励不是很多。鼓励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信心。“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其差异性,尽可能分层教学,评价标准多样化。多鼓励,少批评;多肯定,少指责。用动态的、发展的、积极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赞美的力量是巨大的,有时,一句赞美的话,可以改变人的一生。一句肯定的话、一个赞许的点头、一张表示优胜的卡片,都是很好的鼓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结果。

分式的约分教学反思 篇2

经过一节课的教学,我个人认为有可取之处,但也存在不足

一、优点

(1)本节课初步达到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层层推进,突破难点。通过与学生情感交流和互动式复习,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通过例题讲解,使同学牢记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且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同时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分式混合运算的题目,顺应着学生的认知过程,递进式的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在法则的重点环节上,无论是例题的分析还是练习题的落实,都以学生为中心,为重心,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演算,去暴露问题,也为后一步的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对比分析的材料,让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2)是以师生之间的`情感为基础,通过活跃的课堂气氛,及时的对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每一个层次的练习完成之后都给予赞扬,在此基础上委婉的提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把学生的认知提升了一个高的层面上,同时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多一些练习,多一些巩固。

(3)是体会到一节课的科学设计不仅对一节课的成败取着决定作用,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建立和数学方法的掌握欲为重要,科学的设计,有利于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突破难点,事半而功倍,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深化。

二、不足之处:

(1)讲解的还不够充分,大部分同学能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但相对基础较差的同学还是很难理解,应该针对他们出一些难度小的题目给他们做,并给与详细的讲解

(2)学生与老师比较熟悉,有时课堂气氛过于活跃,使得在管理的过程中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3)忽略了例题的示范性和板书的清晰、条理性。

(4)课堂准备还可以再充分一些

分式的约分教学反思 篇3

昨天去实验小学听课,课题是《分式的乘除》的第一课时,刚开始秦老师利用类比的数学思想,通过复习分数的乘除的运算法则推出分式的乘除法则。紧接着秦老师要求组长批改组员的预习作业,随后由小组组长汇报检查的情况,并把计算题出现那些错误一一类举出来。我看看手表已经过了15分钟,随后秦老师以学生错题为例题,讲解了两题分子、分母都是单项式的乘除运算。当时我在疑惑,一节课最重要的是前20分钟,为什么还没有讲解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乘除的计算题呢?我觉得计算是学生的弱项,应该教师先做好解题的示范,然后学习加强练习,只有学生自己动手计算才会发现不足。课进行到25分钟左右,秦老师开始讲解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乘除。秦老师不是自己单独讲解,而是和学生互动,一步一步的写出解题过程,并要求学生说出依据。最后秦老师请了四位学生在黑板上做练习,可能时间上没有分配好,留有余尾。

随后我们进行了评课,听了秦老师的课题简述,我才发现课堂上自己的评课方向是错误的,秦老师的课题就是研究学生预习出会出现的错误以及探讨预习中错题的类型,最后我觉得秦老师的课还是很优秀的,值得我们学习。

分式的约分教学反思 篇4

通过复习同分母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类比学习分式的加减运算以分式的通分(分母为异分母的情况)作为预备知识检测,再到学生自主学习所完成的基础练习题及熟练法则,通过让学生板演计算过程后出现的问题(分子的加减,去括号问题及分式的最简化等)给予讲解及问题的讨论。最后是课堂练习巩固和小结作业布置。

在授课结束后发现学生对于同分母的分式的加减运算掌握得比较好但是对于异分母的分式加减就掌握得不是很理想,很多学生对于分式的通分还很不熟练,也有学生对于计算结果应该为最简分式理解不够总是无法化到最简的形式。

分式的加减法上完后列举了一道加减混合运算题,在讲解时结合加减混合运算法则进行复习,分式的加减混合运算不同的是分母或者分子当中如果有出现可以因式分解的应该先进行因式分解,异分母的分式应先进行通分化为同分母再进行计算,除法应转化为乘法。并且计算的最终结果应该为最简分式的形式,在计算时应先观察分式的特点从而分析是不是可以结合乘法的分配律进行计算从而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

分式的约分教学反思 篇5

1、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畏首畏尾,不敢放手”的现象。

课堂教学中,我确实很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但问题提出后没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总担心学生想不周全或课堂教学内容完不成,因此对于某些问题,不等学生思考完善就急于给出答案。导致学生对问题的片面理解,不能引发学生深思,也就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因此造成很多学生对于做过的题一点印象都没有。

2、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但有时却“贪多而嚼不烂”,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

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特别是讲解例、习题时,我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反复训练,开拓学生视野,不断总结方法,并进行相关联系,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有时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特别是中、下等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因此,部分学生的应变能力没能得到提高,反而有个别学生将几种方法混为一谈记作一锅粥。

3、课堂教学中缺乏必要的`耐心关注中下等生,使他们学习缺乏信心,导致两极分化。

课堂教学中,往往将精力集中在中上等生的身上,大多数学生理解掌握了就进行下一个环节,而忽略了更需要关心的中下等生。致使他们越落越远,最终失去学习信心而加重两极分化。针对以上问题,下阶段准备采取以下补救措施:

1、还给学生一片思维的空间,使他们受到适当的“挫折”教育,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对过多的习题进行适当筛选,精讲精练,在45分钟内进行有效学习。

3、课堂上注意教学节奏,关注中下等生的学习,让他们跟上老师的步伐,加强课堂管理及课后的辅导工作,尽量缩小两极分化。

4、多给学生自己练习的时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做到不仅让老师完成教学任务,还要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分式的约分教学反思 篇6

今天下午,我于多媒体教室对八(2)班学生教学《分式》第一节,该课是数理化教研组的组内公开课,在学生和参会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结束了听课评课活动,于我,有很大的启发,在此,就我个人的看法做以下简单的反思:

一、个人认为的亮点。

1、情感教育。

在教学的情境引入上,就土地沙化问题,提出环境保护,由“地球村”一词引入,对学生进行了环境保护的情感教育,让学生意识到“焚烧垃圾”是污染环境的不正确的做法、地球是我们的家,我们有责任去保护她、植树造林对环境有很好的净化美化作用,通过学生思考交流,该目标基本达成。

2、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学案教学法。

在课前的前两天,我就发给学生学案,以每小组四人,每组发放一篇教学学案,让学生通过预习对学案上的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且要求学生对我的设计充分提出要求

3、概念的创新教学。

在学习分式概念时,避免传统教学中对于概念直接给出,叫学生死记硬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也不考虑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本课时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总结整式与分式的异同,从而得出分式概念.

4、注重能力培养

新课标注重学生探索,创新、合作能力的培养,本课时观察分式与整式的异同时,就是采取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式.

5、课堂反馈效果良好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采用我特色的“学生互讨互进”的方法,较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不足之及时补充,有良好效果.

二、出现的不足

1、节奏有点慢。

课后我看了几遍这堂课的教学录像,教学语言过慢,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时间。

2、声音太小。

由于多日的感冒,声音沙哑且较小,另加个人一直声音偏小,故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出现有的话听不明的状况,这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3、忽略了组内代表发言。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学生举手发言的方式让学生交流,但忽略了组内代表发言,组内代表发言可以让学生在组交流时加强其责任心,使学生在组内交流时更高效。

4、分式得出欠科学。

在教学中就和七年级学习整式对应起来,得出分式只强调了内涵的除法运算,而忽略了七年级学习整式时商的形式应写成分数的形式。

5、教学目标未全部达成。

由于在教学中设计及教学时没有把握好时间,导致该堂课没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需要加强的方面。

1、教学语言。

节奏适度加快,精炼教学语言,普通话有待进步。

2、加强组内代表发言的环节。

在教学交流过程中,想办法让学生参与度增加,增强学生交流责任,提高交流质量。

3、重视目标达成,提高教学效率。

设计中的预定目标应高度重视,设计时就高度重视教学时间,让该用的时间用上,不该用的时间少用亦或不用,提高教学效率。

4、设计中重视承前启后。

在教学中,认真分析教材,搞清教材的地位,做好承前启后教学工作,让学生学习终生有用的数学。

5、声音小的补救措施。

每天早上起来进行练声训练,上课时最好配备挂式麦克风,让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清清楚楚,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中,我将认真设计每一堂课,认真反思每一堂课的教学,积累经验,为自己教学更高效不懈努力。在此,我真诚地感谢评课的所有教师,谢谢你们为我提了很有建设性的建议。

分式的约分教学反思 篇7

本节是学习了分式的基本性质后的内容,是分式的基本运算内容之一,分式的加减教学反思。其中,分式加减运算是本节课的重点,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是本节课的难点,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是本节课的难点。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可以转化到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中,因此,掌握好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是关键,本人从以下几方面作反思:

(1)成功之处

本课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实际生活中会碰到分式的加减运算,这就有必要掌握分式加减运算的方法,从而引出本节内容。

由于分数与分式有着很多类似的性质,因而从直观的分数加减法运算开始。先探究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的法则,通过类比的思想方法,由数的运算引出式的运算规律,体现数学知识由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内在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探讨,注重学生的参与,学生很快融入了课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反思《分式的加减教学反思》。而后,同样利用类比方法,安排了异分母分式加减运算的学习,这样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有助于知识的层层落实与掌握,而且通过通分将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转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上,注重知识间的联系,体现了数学中转化的思想方法,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们积极参与,从课堂学生做习题的情况来看,知识掌握比较好,知识已落实到位。

(2)不足之处

本课出现了有头无尾的情况,前后呼应还没做到位,没有解决引例中“”如何计算这个问题,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最大的遗憾。课堂教学真的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正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憾,才使我们更有动力的在探索地道路上大步前行。

一节数学课,经过反思,会发现许多值得推敲的地方,会发觉好多细节的地方需要精心设计,在反思中,能提升自己的认识,为以后的教学积累宝贵的经验,让自己更贴近学生。

分式的约分教学反思 篇8

经过一节课的教学,我个人认为有可取之处,但也存在不足

(1)本节课初步达到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层层推进,突破难点。通过与学生情感交流和互动式复习,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通过例题讲解,使同学牢记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且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同时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分式混合运算的题目,顺应着学生的认知过程,递进式的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在法则的重点环节上,无论是例题的分析还是练习题的落实,都以学生为中心,为重心,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演算,去暴露问题,也为后一步的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对比分析的材料,让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2)是以师生之间的情感为基础,通过活跃的课堂气氛,及时的对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每一个层次的练习完成之后都给予赞扬,在此基础上委婉的提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把学生的认知提升了一个高的层面上,同时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多一些练习,多一些巩固。

(3)是体会到一节课的科学设计不仅对一节课的成败取着决定作用,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建立和数学方法的掌握欲为重要,科学的设计,有利于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突破难点,事半而功倍,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深化。

(1)讲解的还不够充分,大部分同学能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但相对基础较差的同学还是很难理解,应该针对他们出一些难度小的题目给他们做,并给与详细的讲解

(2)学生与老师比较熟悉,有时课堂气氛过于活跃,使得在管理的过程中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3)忽略了例题的示范性和板书的`清晰、条理性。

(4)课堂准备还可以再充分一些

分式的约分教学反思 篇9

本节课作为分式方程的第一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分式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展开的,既是对前一节内容的深化,又为以后的教学——“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而在教材中具有不可忽略的地位与作用。本节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分式方程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之一,探索分式方程概念,明确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和联系。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从这样的几个方面入手:

1、在实际问题中充分理解题意,寻找等量关系,并依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分式方程和整式方程的区别:分清楚分式方程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⑴方程式里必须有分式,⑵分母中含有未知数。这两个条件是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分式方程的充要条件。

3、分式方程和整式方程的联系:分式方程通过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就可以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教学时应充分体现这种化归思想的教学。

首先是学生如何顺利的找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书本给出两个例子较难,按照书本的引入,一开始课堂就可能处以一种安静的思维,处于很难打开的状态,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激情,所以才在学案中搭梯子降低难度,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才会愿意继续探索与学习;实际问题的难度设置上是层层深入,问题也是分层次性,能够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不同的体会与感受。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提高教师自身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和预设问题能力,课前充分备好学生。例如:以前学过整式方程,我们以前只是说一次方程之类的,没有系统的归类它是整式方程。如果不事先详细解释清楚整式方程这个词时,合作探究二进行的就不会很顺利。

最后,我们应让恰到好处的鼓励语和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断增强自信,在愉悦中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我们应在教改的道路上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

[推荐]时分认识教学反思900字精选


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合理的把握教学进度。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必须要具备的素质。良好的教案会合理的安排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的运用等等。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以下“时分认识教学反思”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时分认识教学反思 篇1

理念。新课标准中还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反思这节课,我认为做到了以下几点:

1、本课是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钟面,会看整时、半时、大约是几时、快几时等知识之后,进一步来认识钟表知识不是很难,所以在课上我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让他们说出“关于钟表你都知道哪些知识?”从而来引出本课的新知识—时分的认识。同时给学生充分观察、交流的空间,一开始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还有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这些都不是教师直接呈现给学生的,而是通过他们自己的观察来获得,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交流的能力。

2、本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建立初步的1时、1分的时间观念,时间观念的建立,不能像背口诀公式那样简单,所以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活动来感受1时和1分,通过静静地感受,体育活动,自主选择学习活动几个层次,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来感受,效果不错。

3、在本课中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设计教学思路时,对于学生单独完成有困难的部分,放到小组合作中来解决,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培养了孩子们合作的意识与他人愉快交流的能力,但是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为小组合作而合作,那样就变成了一种形式而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所以教师一定要在课前下足功夫,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第二个环节中,让学生结合亮亮生活中的六幅图,说一说亮亮什么时间在干什么,有一部分学生表述的不够完整和准确,时间用的比较长,说明学生对认识时间感觉还是有一些困难,但是我没有过多的要求学生,因为一年级学习的认识时间只是大概的一个表述,几时刚过、快几时了等等,像这样的表述我们在生活中用的并不多。我想在本册学习准确的认识时刻之后,学生经过生活中应用,肯定会逐渐的准确读出时刻。还有对于1分、1时究竟有多长的感受,在本节课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我想学生对1分钟的时间感受应该比较清楚了,但是对于1小时的时间我觉得感受的不够,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想只有靠课下的进一步实践,让学生形成较准确的时间概念。

时分认识教学反思 篇2

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参与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学生会学习的问题,也就是会自主学习。因此,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二者就缺一不可。“时分的认识”就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有效尝试。

(一)、积极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从情感上愿意学习就是积极学习,积极学习的情绪状态下学习效果最佳。因此积极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本节课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学生的参与是积极的:

1、情绪饱满,积极学习。本节课自始自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从开头的故事引入到观察钟面、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自己的发现;再到后面的练习,体会1小时、1分钟的长短、到1分钟你能做什么、自由拨钟等,学生就更热闹了,学生每人都想自己说。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状态是:抢着说、纷纷地说、热烈地交流,这些充分说明了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与高昂的学习热情。

2、频繁交往。扩大参与。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全员参与,这就要求教者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往空间,这种交往应该是多向式、交互式的,既有师生的交往,又有生生的交往。在本节课中,多次采用合作学习,学生都是人人参与,个个动脑、动口又动手。这些生生之间的交往,既为学生交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又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二)、有效参与是自主学习的保证。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会学习的人。只有学会怎样去学,也就是会自主学习才能适应终身教育,而有效参与恰恰是思维的参与,思维的真正参与就能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因此,有效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证。在本节课中有效参与表现为:

1、思维活跃。这是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的关键所在。在本节课中,学生拨钟说出时刻及在这个时刻做什么?拨钟理解1小时=60分的道理,理解时针、分针、秒针的关系,学生都要经过思考。一句话,没有思考就不会有真正的收获。

2、独立学习时间多。独立学习的时间就是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必要条件,也是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努力把自由支配的时间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时间。

3、表现机会充分。表现是社会人发展的途径。小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而表现则是一个人实现社会化的台阶。在本节课的课堂上,对为什么1小时=60分,通过学生观察时针分针及拨钟发现,我处处放手,真正做到学生会说的教师不讲,学生有能力探究的教师不教,学生能够升华的教师不去总结,课堂变成了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

综观整堂课,我力求:教师灌输得不多,而师生的启发对话多,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多,学生自主学习多,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着和参与者,努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积极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切身去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尽量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满足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

时分认识教学反思 篇3

时分是在学生对时钟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认识时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并且还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在认识时间方面由于知识点较多较凌乱,很多孩子对于认识时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一、我利用课前询问:

关于钟面,你都了解些什么?教师简洁的问语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争先恐后地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时间的知识,比如时针、分针、几时的认读方法等等。在短短的两三分钟的询问中,教师把握了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了教学的起点,完成了对教学预案的调整。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并充分利用学具观察发现钟面,通过自己的观察找出了钟面上的知识。在认识时分的关系和准确读写时间这两个难点时,有的学生已经知道1时=60分,1分=60秒,于是我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有了更直观的印象。有的已经会用两种方式写时间,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尝试自己书写时间,再请有不同写法的孩子板演,并说明写法。

二、培养合作能力、体验感悟

教学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学生通过看一看拨一拨写一写等操作活动,观察认识钟面,突破了认识时分的关系及准确读写时间的难点。学生在操作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在感悟中建立了时间的模型。

在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机会,如:同桌合作一人拨钟,一人读写时间,同桌互说。这些有趣的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此时,教师关注的是孩子的差异,师帮生、生帮生,这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学生经历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同时向学生介绍从古到今的表示时间的方法,利用感知1分钟的长短,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激励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科学的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珍惜时间,争做时间的小主人。

时分认识教学反思 篇4

北师大教材对于数学内容的设计非常贴近生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从而产生浓厚兴趣。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也是基于这种理念,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并不是很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于本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我觉得有三个方面:

一、正确的解读和把握了教材。

北师大教材的编排设计在本节课上,没有归纳出时分的认识方法和书写方法,而是直接呈现出作业的形式,对于学生的认知没有能很好的理清楚,所以我在设计上修改成这样的环节:情景引入,激发兴趣;自主学习,认识钟面;合作探究,归纳认读方法,书写方法;综合练习,巩固方法。认识和书写时刻,是重点和难点,花时间重点突破。

二、合作学习,人人参与。

在本节课中,我将认识钟面及了解时分的关系等环节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时刻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积极思考、大胆操作,且争先抢后地上台展现自己,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并从中体会到探索的价值。

三、活动课的预设和学具操作的前瞻性。

活动课一直是教师不好控制和组织的,究其原因是学生容易散,兴奋点偏离。他们对于学具的好奇超过了学习的兴趣,探究学具的兴趣超越了教师的预期,教师本想利用学具促进学习,但是有时会适得其反。课前我设想了几种学具:实物钟,学具钟面。实物钟面千奇百怪,容易让学生偏离对钟面的认识,所以放弃了;而学具钟面之前没有看过,所以让学生地充分玩了学具,看够了,在复习拨整时、半时、快几时了,几时过了。在正式学习时分时,学生的情绪就很好控制了,注意力就很容易回来,课堂氛围就一直是积极的,乐学的。

当然本节课也有几点需要改进的。尤其是和听课老师交流后,发现了自己的思想的局限性。

一、对于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不够,看到钟面时,引入教学时,没有有意识的提出让学生思考有什么问题,学生肯定会有问题,只是教师没有这种设想,学生自然不会提出来。在以后的`教学中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他们提问,教会他们提问,然后才会想办法解决问题,再探究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二、认读时刻、书写时刻的过程还可以在细点、在慢点,更多的照顾学习吃力的学生。

三、学具钟面最大的缺陷是时针和分针不会同时走,这个不能是孤立的。学生在拨接近几时整的时间时,容易出错。(把时针和分钟相分离了,各拨各的。)弥补的办法是第二节课开始带实物钟,再认识。

教学是一门缺陷的艺术,始终是在教中学,教中反思。只有认真的反思,细心地揣摩得失,才能悟到教学的真谛。

时分认识教学反思 篇5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选择最贴近学生的生活时间,学生在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请同学们说说是几时几分?再请学生拨一拨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理解知识,完成教学目标。

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教学中,我注意选取生动形象的flash动画和动手拨一拨学具钟面,在观察、思考、讨论、实践中逐步掌握知识:“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分之间的关系1时=60分等等”。

这节课有着丰富的德育渗透素材,在教学中我有的放矢地向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让他们来体会“1分钟有多长”和1分钟内你能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等等。学生都深切的体会到了一分钟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却能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所以一定要珍惜时间。

不足之处:教学内容较多,教学时间不够,缺乏教育教学机智,不能及时地作出相应的调整。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反思自己的不足,总结经验教训,努力使自己在教学上有更大的进步!

时分认识教学反思 篇6

一、改变教学素材,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教学时准确的掌握教材要求,对教学原本素材进行改编。原本教材所创设的情境是“新千年第一缕阳光”,教学素材与学生实际生活距离较远,无法引起学生产生太多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创设了新的情境——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胜利发射,这样就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们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联系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受时间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深刻感受和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在生活中,人们经常用到时间,学生们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去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去讲解,并设计一些关于本课所学的数学活动去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时、分的实际长短,明确时间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动手操作,利用实践活动探究新知。

课上,我设计了大量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新知,在做中学。我还准备了钟表模型,然后充分利用钟表模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们在拨一拨,认一认,想一想中主动探究和学习新知。

四、进行科普教育,渗透德育思想。

最后适时进行科普教育,渗透德育思想。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胜利发射及成功返回,这是中国航天史上又一里程碑,于是我收集了一些小资料,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适时向学生介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及珍惜时间的教育。

时分认识教学反思 篇7

“时分”是在学生对时钟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时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并且还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在认识时间方面由于知识点较多较凌乱,很多孩子对于认识时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同时也强调: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课伊始课件出示小芳早上起床的情境图及时间,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在探究新知的整个过程中,并充分利用课件演示观察发现钟面,通过自己的观察找出了钟面上的知识。在“认识时分的关系”这个难点时,我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有了更直观的印象。最后,在课的结束中,我又借助于课件播放音乐,运用歌词“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情感教育,使课在最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不仅学会了知识,还感受到时间的宝贵。不仅使学生回味无穷,也让听课者余音缭绕,美的震撼。

二、做好学生的引导者,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课标中指出: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不是一种告诉。在探究新知的整个过程中,我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做好学生的引导者。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和提出质疑:“数字是不是挤成一堆?它们的分布有什么规律?”、“钟面上有几个小格,你是怎么数的?等等,让学生自主认识了时针分针及钟面上的数字和数格的好方法。同时在观察与回答问题中自主感悟新知,建立了时间的模型。

三、注重联系实际感悟时间

课标中指出:数学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在对时间建立了初步的模型之后,让学生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亲自跳绳,写字,做算术题等,现场体验一分钟有多长,不仅感受到时间的快慢,更感受到时间的珍贵。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体现。

四、做好课的首尾呼应

在课的开始,我埋下一个伏笔:7时半和7时30分谁说得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在学完新知后,我对问题进行了回笼:你能解决刚才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了吗?做到了首尾呼应,承前启后,让学生学以致用,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做到: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带着收获走出课堂。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教学思路还不够清晰,使得在教学的某些环节有些混乱,没有帮助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比如:( 根据课堂生成来说)其次,不信任我的学生,教学方法单一。在心理上始终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路,所以课堂上我还是以一个统治者的姿态高高在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少。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在机械地接受我的灌输,而不是课堂的主体。比如:( 根据课堂生成来说)最后,课堂机智不够。我还不能很好的利用学生提供的资源进行教学,只能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步步往下走。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逐步改进自己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争取每一天都有一点进步!

时分认识教学反思 篇8

北师大教材对于数学内容的设计非常贴近生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从而产生浓厚兴趣。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也是基于这种理念,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并不是很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于本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我觉得有三个方面:

一、正确的解读和把握了教材。北师大教材的编排设计在本节课上,没有归纳出时分的认识方法和书写方法,而是直接呈现出作业的形式,对于学生的认知没有能很好的理清楚,所以我在设计上修改成这样的环节:情景引入,激发兴趣;自主学习,认识钟面;合作探究,归纳认读方法,书写方法;综合练习,巩固方法。认识和书写时刻,是重点和难点,花时间重点突破。

二、合作学习,人人参与。在本节课中,我将认识钟面及了解时分的关系等环节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时刻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积极思考、大胆操作,且争先抢后地上台展现自己,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并从中体会到探索的价值。

时分认识教学反思 篇9

这节课我主要通过三个部分让学生认识时、分。

第一部分是认识时,第二部分是认识分,第三部分是认识时与分的关系。主要通过钟面一圈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五个小格,总共有60个小格。时针走一大格就是一小时,分钟走一小格就是一分钟。通过动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分钟走一圈就是时针走一大格,从而感受出一时等于六十分。整节课的思路是很清晰,但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动比较少。

动手操作感受的环节设计的不是很好。学生参与面不够全面。整节课对学生的关注仍然不够。没有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三个环节过渡的不是很自然。课堂语言也不够规范。表现在提问上和对学生的评价上。今后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情境来提问,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能活跃课堂。有些东西不一定要通过总结性的话呈现出来。

教学也应有层次性。可以设计些拓展延伸的环节。最后课堂小结不能丢。总的来说,这节课的不足有很多。向前辈们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时分认识教学反思 篇10

钟表和时间是学生日常生活最熟悉的事物,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经历,这节课是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的一个再认识的过程,一个提炼交流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与伙伴分享的过程。

这节课,我精心设计教学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年级的孩子自我约束能力差,如若引导不当,他们会产生厌倦情绪,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

所以我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小闹钟带到课堂上来,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看到自己手里漂亮的'小闹钟,想到这节课要学的知识与漂亮的小闹钟有关系,学生立刻对这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就有了上好课的前提条件。

在课堂上,我从一开始就让让学生动手拨时间,让学生动起来,不给他们走神儿的机会,低年级的学生动手操作很感兴趣,枯燥的讲解不受到他们的欢迎,所以让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学生十分兴奋,积极与老师配合,课堂气氛很活跃,听讲质量也大大提高了。

观察钟面上的刻度,找到大格小格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1时=60分的结论是这节课的重要内容,我在教学中利用课件,边讲边演示,让学生对钟面上大格和小格的关系有了直观的认识,数清楚钟面上大格和小格的个数后,再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运动,通过反复的观察让学生自己导出1时=60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件演示很感兴趣,看得很认真,这部分知识掌握的不错。这一点是我课前想到了的。

如何让学生建立1分钟的时间观念在备课是费了我不少的心思,1分钟的概念很抽象,不是举出几组数据学生就能理解的,所以在感受一分钟的环节,我安排了几项时间活动,让学生听1分钟音乐,写1分钟生字,帮助学生建立起1分钟的概念,每个学生都起身参与了,有了很直观的感受,比老师讲上十分钟甚至半节课,效果要好多了。

在教学中,我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提问不到位,总是不能一遍就把意思表达清楚,总是说了一遍再修改或补充,造成了不必要的重复,打乱了学生的思路。老师说的要精炼,多给时间让学生思考,把说的机会留给学生。

再有就是听完学生的发言以后对学生的鼓励不够,总是简单的给出评价,学生说的不正确时就不做评价,其实即使学生的答案与我的不一致也应该适当的鼓励,这样才不会挫伤他的积极性,只要积极举手了,就说明他在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在动脑筋,这时不能吝惜自己的言语,我在这点做得还不够。

在课上,由于太紧张的关系,我还范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在拨教具钟表的表针时,没有注意到应该按顺时针的方向拨,而是想朝哪个方向就朝哪个方向,误导了学生,这是不应该的。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遗憾再所难免,但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是遗憾降到最少。

时分认识教学反思 篇11

前些天我观摩了市观摩研讨优质课评比,对于一天的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课是峄城区阴平镇白山前小学的杨盼老师讲的《认识时分》。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整时并对作息时间有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时分秒的认识也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时分重要的内容,有很强的实用性。杨老师很年轻整节课的气氛也很轻松。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课题

本节课以上课的时间入手,教师展式时钟,时钟上恰好是上课时间,教师提问“现在大约是什么时间?你能具体说出是几时几分吗”。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大部分时间能准确读出时间。情境贴近学生生活,且简洁明了开门见山。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也节约了不必要的时间,同时让学生感受生活中需要认识钟面了解时间,让学生体会认识时间的意义。

二、充分利用电教设备,引导学生探索新知。

这节课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课件制作的特别出色。

(一)认识钟面,由小组交流在钟面上都发现了什么,在“钟面上共有多少大格和小格”的问题上,结合课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数格子。给学生加深了印象同时也渗透了

对同一问题可以有多种方法解决的思想。

(二)认识1时=60分。大部分学生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一时,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课件展示钟表,让学生在课件演示过程中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时针从12走到1,从12走到2,从12走到3,层层递进层层深入。接下来分针走1小格的教学同时针,分针从12走到4、9、10、11分别是几分钟,最后分针从12转一周到12是多长时间。学生得出不同答案即1时和60分。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分针时针同时走1小时,“你发现了什么”,从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1时=60分”。

(三)练习读时间和写时间,注意让学生多做练习,及时巩固。

本段教学,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设备给学生直观形象,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把课堂交给学生,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

学生对于1时=60分理解起来比较难,时间单位相比起来比较抽象,单位间的进率比较复杂。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本人觉得本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如果在加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拨一拨钟表的话会更加深学生的感官印象,促进对“1时=60分”的理解,同时也会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手眼脑,在操作中比较中使学生学会方法,学懂知识。

三、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本节课最后一环节设计为“感受一分钟”,教师播了一段1分钟的音乐而不是用秒表计时很妙,在学生精神比较涣散不易集中的时候播一段轻松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做口算题或写字感受一分钟,音乐停即一分钟的时间到。给课堂增添了乐趣。让学生不仅感受到一分钟可以做很多事情,了解一分钟的珍贵,感受生活和数学的联系,并适时的提出,珍惜每一分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使学生受到珍惜时间的教育。

这节课的授课教师很年轻,形象气质佳,语言很有亲和力,课堂上常会出现“比一比谁的坐姿最好看”“感谢这位小老师”,使学生积极性很高,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好好听讲。当学生回答错误时不是直接点评或是找其他学生回答,而是“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让学生自己意识并找到正确答案。美中也有不足,课堂一些环节的设计不是特别到位,虽然有小组合作但对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方面还有欠缺。

精选吨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900字精选


88教案网栏目推荐你阅读“认识教学反思”等专题内容。

一名优秀的教师完善好自己的教育模式,每个老师都要准备一份适合自己的教案。良好的教案会合理的安排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的运用等等。您有搜集过优秀的教案模板吗?下面是我们精心整理的"吨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 篇1

“时分”是在学生对时钟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时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并且还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在认识时间方面由于知识点较多较凌乱,很多孩子对于认识时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并会看整时,所以,我先帮助学生唤醒沉睡的记忆,提问:“关于钟面,你都了解些什么?”教师简洁的问语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争先恐后地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时间的知识,比如钟面上有12个数字,有时针、分针以及整时的认读方法等等。在短短的两三分钟的询问中,教师把握了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了教学的起点,完成了对教学预案的调整,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于是,我趁热打铁,引入新知,通过再次让学生观察钟面,找出了钟面上的知识: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在“认识时分的关系”和“准确读写时间”这两个难点时,有的学生已经知道1时=60分,1分=60秒,于是我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有了更直观的印象。有的已经会用两种方式写时间,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尝试自己书写时间,再请有不同写法的孩子板演,并说明写法。

二、培养合作能力、体验感悟

教学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学生通过“看一看”“拨一拨”“写一写”等操作活动,观察认识钟面,突破了“认识时分的关系”及“准确读写时间”的难点。学生在操作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在感悟中建立了时间的模型。

在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机会,如:同桌合作“一人拨钟,一人读写时间”,同桌互说。这些有趣的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此时,教师关注的是孩子的差异,师帮生、生帮生,这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学生经历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学习了知识就要学会运用。毕竟,课堂只有短短的40分钟,能留给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我还给学生布置了一道生活作业,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回到家里以后拿出自己家里的钟,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让学生对钟面有更为深刻地认识。我还让学生和父母合作,父母记时一分钟,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看看一分钟内你能做哪些事情。相信,这样的生活作业,不仅学生很感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能

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 篇2

键盘是计算机最基本、最常用的输入设备,是我们与计算机交流信息的重要工具之一,用它可以向计算机输入信息。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鼠标的操作,鼠标的操作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容易的。接下来这节课开始,要让学生掌握键盘的操作技能,学生掌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的指法的学习,所以这是一节起始课,在今后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教材根据教学重难点安排了五个学习板块,分别是键盘分区,主键盘区,功能键区、编辑键区和小键盘区。在课前我准备了一个课件,将键盘分成了五个区,让学生到讲台上来把每个区圈一圈,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熟知了各个区的名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在自己的键盘上找到五个区,对于学生来说,就简单多了,大部分的学生都可以非常快的找出来,这样也加深了学生对键盘分区的认识。在这五个区中,其中主键盘区是本课重点,主键盘区包括字母键、数字键、双字符键和特殊控制键,是键盘输入的主要区域。所以学生对于每个键位都要识记并且掌握使用方法。但是对于键位的认识和掌握,不能单靠死记硬背,要让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和实践来掌握,这样学生才不会忘记。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课本中安排了金山打字通,在这个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给他们时间,让学生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程序的功能。学生在浏览学习“新手入门”环节,在实践园中引领学生充分体验打字姿势,基准键位,手指分工、击键方法,尤其是键盘知识,学生主要以练习为主。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能够真正的动起来,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掌握操作技能。这样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学得也轻松,能够感受到信息技术课堂学习的快乐,这样对于键盘的认识也就水到渠成了。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 篇3

《认识时间》这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整时和半时的基础上学习的,进一步认识分和几时几分,并能够借助钟表模型掌握几时几分的正确读、写法。在教学中,我用音乐导入让学生感受时间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然后让学生尝试读出例题中的时间,老师质疑,像这样的时间你会读吗?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在之后的学习中,一步一步的化解学生心中的疑问。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对钟面有更多的了解,认识钟面上有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学生自己动手拨一拨,先一分一分的拨,在5分5分的拨,使学生充分地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老师提问5大格是几分钟,10大格是几分钟,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分和5的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在学生认识了分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时和分之间的关系,知道1时=60分。多媒体课件演示分针转一圈时针刚好走一大格的变化,学生用手中的学具拨一拨、动一动形象生动地感受分针和时针的变化。在认识几时几分时,先让学生观察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然后观察分针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或者走了几大格的时间就是几个5。但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预想过高,学生在认读7:56、4:45、9:55……这样接近整时的时间时错误较多,不能灵活地运动时和分的知识认读时间。老师在练习中对学生进行辅导,在认读几时几分时,先看时针指向的区域在数字几和几之间就是几时,在看分针指向数字几,就用几乘以5。在书写时间时,掌握普通计时法和电子计时法,注意8时5分的电子计时法书写格式,在分钟少于10分时,就要在这两个小圆点后面加上一个0,然后再写分。学生在这部分的练习中错误也比较多,书写时总是忘了写0。

通过教学,我发现在授课中,学生在拨一拨的活动,教师没有及时对学生评价,教师没有关注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学习,因为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比较抽象难以掌握,老师课堂中对学生的松懈,使学生在练习中出现了许多困难。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节省更多的时间启发学困生的思维,为学生创设良好地学习环境,关注到每一位学生。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 篇4

《认识时间》一课的教学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是本学期的一个难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用5分5分数的方法认读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我注意创造机会设计学生动手的环节,并借助钟表、钟面模型等实物进行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

一、教学设计,循序渐进,

本节课教学顺序:认识钟面——理解1分——时分关系——认识几时几分。

二、分层突出重点,分步突破难点

(1)教学重点是这样安排的。学生再认钟面,发现大格与小格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钟面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学生阅读教材,知道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小格是1分,建立时针与大格、分针与小格之间的直接联系,为进一步学习新知埋下伏笔; 通过观察分针与时针的转动情况,发现“1 时=60分”的关系;引导学生在认识“分”的基础上,探究例2 三个钟面的认识,梳理认识时间的方法:“时针都走过数字4,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就 是4时多少分。”“如果时针走过数字5,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5时多少分,如果 时针走过数字10,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10时多少分。”进一步推理得出认识时间的一般方法:“先看时针,再看分针;时针走过数字几,就是几时;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 格就是多少分。”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2)教学难点是这样突破的。学生对于接近整时或刚过几时较难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安排了如下教学环节:学生学会认识几时几分后,进一步认识10时55分,通过对10时55分与11时 55分和9时55分的对比,理解10时55分。

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向书本学习(分针走1小格是 1分,探究几时几分的认识和1时与60分的关系)、合作学习(重新认识钟面)等,通过多种学习方式的教学,学生学得主动,锤炼了技能、发展了思维。

四、不足之处

1、虽然我设计有拨钟这一活动,但是拨的形式还是比较单一,都是老师说学生拨,其实教师可以放手让同学间相互合作:一个人说时间另一个人拨钟,或者一个人拨钟,另一个人说出钟面上的时间,这样学生的参与度会更高,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2、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引导的不细致,时间的有效性没有把握好。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 篇5

《认识钟表》一课是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首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让学生说一说在哪儿见过钟表,不仅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学生深刻体会我们要学习的是生活中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结合“小胖的一天”的生活情景,这些环节都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探究去发现。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抓住学生年龄特征,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供给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进取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本事。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其次,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让学生说一说:你早上大约几时起床?晚上大约几时睡觉?每一天你是几时到学校?你明白午时我们几时放学?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实践本事。同时也能较好地帮忙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经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当时针指在几,分针指在12时我们就读几时;当分针指在6,时针指在两个数的中间我们就读几时半。经过教学使学生还了解到钟表的后面有好几个钮,能够开时、定时的;钟表上除了有分针、时针外,还有秒针。

不足之处: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所以个别学生在认识几时和几时半时会有混淆。还有就是我请学生拨钟时,让他说一说你是怎样拨的,学生的表达不够清楚,还有的同学会说,可是动手就好像有困难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本事,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和语言表达本事。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 篇6

百分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人们常用百分数对事物进行描述、分析、统计、比较。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大量接触了百分数,但是对百分数的意义以及其应用价值的认识还处于模糊阶段。百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成功之处:

1.运用知识的迁移,找准生长点。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之前,我首先复习了分数的意义,通过复习分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分数既可以表示具体数量,还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就是分率;接着运用知识的迁移来教学百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想一想百分数的意义,然后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说一说生活中的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进而总结归纳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最后又对生活中的的百分数的意义进行了解释与应用。

2.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渗透。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对百分数的意义进行猜想,然后进行验证,得出结论,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灵魂,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境界。

3.注重对数学知识内容的挖掘。

(1)在教学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的联系时,我通过对比百分数和分数的意义着重让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使学生明确百分数和分数的相同点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不同点是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而百分数不仅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还表示具体的数量,从而得出百分数后面没有单位名称。

(2)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除了着重得出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意义之外,对于百分数为什么叫做百分率和百分比也进行了深入的解释与说明。百分数不仅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还表示两个数相比的关系,所以百分数既叫做百分率,也叫做百分比。

不足之处:

1.对于学生在猜想百分数的意义时,有一名学生猜想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还有一名学生猜想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100的百分之几,对于这种特殊的形式,在备课中没有预设到,但是学生能这样表达说明知识的迁移起到了作用。

2.对于课堂中出现的没有及时对数学方法的每一个步骤及时补充,导致后面匆匆总结。

改进措施:

还是尽可以能的预设到学生的想法,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回答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的教学最终落实到学生主体这个重要的角色上来。

《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900字精选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备好一份完整的教案课件,会有利于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那教案教案会包含哪些部分?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900字精选,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 篇1

一、教学设计反思

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尽管升华和凝华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且气体不易看见,而难于直接观察到。因此设计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让学生探究,让学生从实验中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得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结论。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然后再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让学生自己根据图片说出各是什么现象,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趁学生思维活跃的时候介绍干冰的作用,引发学生探究舞台上的烟雾之谜,利用探究的结论引导学生列举出升华吸热在生活中的更多应用,对自然界中一些现象做出科学的有力的解释,让学生从感性上知道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体会到物理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安排的比较适当,知识连接的较为妥当,学生比较容易地得出了结论,对现象也能利用本节的知识作出合理的解释,但设计时如果能以四个同学为一组,再加上一些其它实验及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可以让学生提前作好准备,找一些发黑的灯泡或用过的卫生球等等,这样可通过实物深加对升华和凝华的理解,明确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并没有经过液态。

二、教学过程反思

从课堂引入到进行新课教学到整节课结束整个环节的过渡还是很顺畅。但在探究实验环节跟设计比较作了改变,因为实验室的原因,将原定的分组实验改为了以一大组的实验,但指导学生观察做很好,学生虽然没有每一个动手做实验,但我感到效果也不会差。在学习有关应用时,学生都很踊跃,讨论舞台烟雾之谜时积极开动脑筋努力回答问题,充分介绍学习人工降雨,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在生产实际中应用认识得到强化。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己还是说得较多,今后应将问题多留给学生,让学生多说,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三、教学得失

升华和凝华两个内容知识量不多,教学大纲没有做过高的要求,应该也是从观察实验入手,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自然现象,丰富学生的知识,认识物态变化的特点。本节课中通过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让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是成功的,升华和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虽然常见但学生并不太熟悉,多举生活中的例子,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取得很好的效果。习题的安排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同时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着重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而本节课的设计正是从这点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的较好。

《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 篇2

一、教学设计反思

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作好准备。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尽管升华和凝华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且气体不易看见,而难于直接观察到。因此设计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让学生探究,让学生从实验中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得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结论。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然后再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让学生自己根据图片说出各是什么现象,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趁学生思维活跃的时候介绍干冰的作用,引发学生探究舞台上的烟雾之谜,利用探究的结论引导学生列举出升华吸热在生活中的更多应用,对自然界中一些现象做出科学的有力的解释,让学生从感性上知道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体会到物理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一节课的内容在实验探究和对熟悉的现象的探究中掌握,再利用水的三态变化将整章的知识串在一起,使学生对物态变化这一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避免概念的混淆。

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安排的比较适当,知识连接的较为妥当,学生比较容易地得出了结论,对现象也能利用本节的知识作出合理的解释,但设计时如加上人工造“雪”实验、为加深对升华和凝华的理解,再进行两个有趣的活动:一是观看“两件衣服的对话”的动画(冬天,两件冰冻的衣服分别在太阳下、阴凉处),再次明确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并没有经过液态;二是竞说升华和凝华现象,谁说对一个,课件上就显示出来,并有鼓励性的评语。这样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理解的更好。

二、教学过程反思

从引课到进行新课教学到整节课结束整个环节的过渡还是很顺畅。但在进行实验时实验要求不到位,致使有一组学生的实验仪器炸裂,引起学生的骚动,处理事故时耽误了一些时间致使实验时间过长,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避免。讨论舞台烟雾之谜时间过长,使练习时间显得非常紧张,思考题没有做完,显得教学过程不够完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说得过多,应将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多说,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避免。

三、教学成败

升华和凝华两个内容知识量不多,教学大纲没有做过高的要求,应该也是从观察实验入手,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自然现象,丰富学生的知识,认识物态变化的特点。本节课中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让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是成功的,升华和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虽然常见但学生并不太熟悉,多举生活中的例子,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取得很好的效果。探究活动的安排使学生对熟悉的现象有了科学的解释。更增加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习题的安排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同时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习题课处理疑难问题做准备。

四、再设计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先放一段展示自然界中雨、雾、露、霜、雪等现象的短片引入新课,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能更好一些。实验也可加一个“雪”的形成的实验,让学生更好的体会霜以及雾凇的形成。

在整节课的内容结束之后,引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体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也应注意应首先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探究得出结论,这样做有助于学生自觉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了解科学发展与生活的联系运用实验的方法,将科学研究渗透到教学中来,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分步骤,有层次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分析和探究,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 篇3

从课堂引入到进行新课教学到整节课结束整个环节的过渡还是很顺畅。但在探究实验环节跟设计比较作了改变,因为实验室的原因,将原定的分组实验改为了以一大组的实验,但指导学生观察做很好,学生虽然没有每一个动手做实验,但我感到效果也不会差。在学习有关应用时,学生都很踊跃,讨论舞台烟雾之谜时积极开动脑筋努力回答问题,充分介绍学习人工降雨,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在生产实际中应用认识得到强化。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己还是说得较多,今后应将问题多留给学生,让学生多说,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三、教学得失

升华和凝华两个内容知识量不多,教学大纲没有做过高的要求,应该也是从观察实验入手,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自然现象,丰富学生的知识,认识物态变化的特点。本节课中通过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让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是成功的,升华和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虽然常见但学生并不太熟悉,多举生活中的例子,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取得很好的效果。习题的安排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同时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着重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而本节课的设计正是从这点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的较好。

《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 篇4

教后记《升华和凝华》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尽管升华和凝华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且气体不易看见,而难于直接观察到。因此设计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让学生探究,让学生从实验中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得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结论。

我上这节课从引课到进行新课教学到整节课结束整个环节的过渡还是很顺畅。升华、凝华现象作为生活在南方的学生比较少见,在课堂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做好分组实验,并仔细观察,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多了解自然界中的升华、凝华现象,扩大学生的视界,同时多例举一些相关升华、凝华的应用。

由于升华和凝华的一般过程都较为缓慢而且难于被直接观察到,往往需要学生的间接分析推断这一过程,因此物态变化过程需要逐步引导,层层推进,最终揭示其中的本质,因此本人说得较多,学生学习相对比较被动,原本是让他们课前上网查看,但由于农村多数家庭条件差,难做这点。

实验可加一个“雪”的形成的实验,如:在插有小树枝的封闭烧瓶中,放入一些卫生球碾碎后的粉末,然后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微微加热烧瓶,停止加热后,烧瓶内树枝上会出现洁白、玲珑的雪景,让学生更好的体会霜以及雾凇的形成。讨论舞台烟雾之谜时间过长,使练习时间显得非常紧张,思考题没有做完,显得教学过程不够完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说得过多,应将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多说,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避免。

《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 篇5

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尽管升华和凝华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且气体不易看见,而难于直接观察到。因此设计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让学生探究,让学生从实验中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得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结论。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然后再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让学生自己根据图片说出各是什么现象,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趁学生思维活跃的时候介绍干冰的作用,引发学生探究舞台上的烟雾之谜,利用探究的结论引导学生列举出升华吸热在生活中的更多应用,对自然界中一些现象做出科学的有力的解释,让学生从感性上知道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体会到物理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安排的比较适当,知识连接的较为妥当,学生比较容易地得出了结论,对现象也能利用本节的知识作出合理的解释,但设计时如果能以四个同学为一组,再加上一些其它实验及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可以让学生提前作好准备,找一些发黑的灯泡或用过的卫生球等等,这样可通过实物深加对升华和凝华的理解,明确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并没有经过液态。

二、教学过程反思

《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 篇6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还是遵循学生探究为主的原则,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并安排了碘的升华、凝华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自己完成对知识的建构。上完这节课,感觉不是很满意,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分析了一下,本节课仍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1、高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对于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学生可能平时不怎么注意。而且都是农村的孩子,学生知识面窄了些,除了对霜有印象之外,对于其它的一些实例都不是很了解。当问道“你知道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质会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哪些物质可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学生想了好久,答不上来。有些学生甚至连樟脑丸都感觉陌生。虽然拿了些樟脑丸给他们观察,但没用过的同学对于它的升华还是难理解。下次应该拿用过的和没用过的樟脑丸给他们对比,可能效果好些。在讲钨丝的升华和凝华时,只以室内的旧灯管做例子,学生有些茫然,应该找些发黑的灯泡或废弃的灯管的灯丝观察的实物。

2、这节课的很多例子离学生太远,如结冰的衣物也会变干、北方在冬天出现的窗花、雾凇、以及干冰等知识,由于没有此类的生活经验,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接受感觉是被动的。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上看,有很多东西是难理解的,有的学生还以为霜是露水变来的。以后在课件上多找些具体且形象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相关内容。

3、课堂上,我解释得多了点,因为见到学生对很多的实例不了解,只能由我讲述、引导。

4、学生的分组实验中,在试管中放少量碘,塞紧,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碘的升华,之后再观察凝华。实验中出现了一些小问题,碘多了一些,试管又小,感觉实验效果不太好。有个别组在加热时,碘颗粒好像还熔了,没有达到实验效果。

查了一下相关资料,原来碘的升华实验不宜用火焰直接对盛碘的试管或瓶加热。因为这样做,有时会导致碘的熔解,而使学生误解为是先熔解后蒸发的现象。应该把试管换做烧瓶,碘再少一点,让酒精灯对石棉网加热,但石棉网离开烧瓶一段距离。使石棉网上方的热空气上升来对烧瓶内的碘加热,从而避免碘的熔解。如果能让碘完全变成气体,那是最好的。虽然以前在实验中很少遇到这样的情况,但既然出现了,以后还是要多加注意。

《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 篇7

为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探究出科学结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打破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法。

在升华的凝华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目标、实验、综合探究式教学法。我认为本节课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

1.在引入新课时,展示冰花图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在研讨新课的实验探究中,运用多媒体层层引入,让学生逐步地完成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3.出示升华、凝华现象的一些图片,加强教学直观性。

4.在课堂反馈练习中,以动画的形式提出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有意注意。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目标、实验综合探究式教学方法,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利用实验教学

采用碘升华的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的熏陶。

四、实物演示加强直观性

本节课采用新旧樟脑片,新旧灯丝的'实物对比分析,得出了升华现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五、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本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利用升华吸热可以运输食品。

2.利用升华吸热实施人工降雨,缓解旱情。

3.分析舞台白烟的形成过程。

4.干冰灭火器的原理。

5.冰箱中霜的形成。

6.窗花的图案为什么会形态各异,它形成在窗户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为什么?

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无论在研讨新课的过程中,还是在习题选择上,都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拓展练习中,如何节约用水?如何为校园环保提口号?此问 题属开放性习题,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让学生用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编小故事,从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学生对此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让学生进行气象知识小交流,注意学科渗透。

本节课仍存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如由于本人的课件制用水平有限,不能更加灵活地运用。

二、由于本人的专业化水平仍有待于提高,所以在挖掘课程资源上还应不断学习

三、干冰的用途很多,本节只投影图片,如能观看相关的用途视频,效果更佳。

《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 篇8

本堂课教学时间足够,30分钟可以完成;主体内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生活中的现象以及应用。

升华和凝华概念,主要是生活中学生即使看到过或者观察到这样的现象,他都不一定知道这是升华或凝华,因为是否有中间状态液态是本节需要突破的知识。

升华定义用碘来做,先铺垫碘的熔点(113摄氏度左右)和沸点,然后再利用热水(开水最好)做碘升华实验。效果比较明显,能看到碘蒸汽,但试管中看不到碘的固态。(用碘加热,比实验室现成的装置感觉更有说服力)

凝固实验,可以利用刚才加热的碘,放入冰水中,但现象太快,学生是否能看到液态的碘不得而知,固态碘颗粒倒是很容易看到。

我另外做的一个实验,水蒸气的凝华现象。将冰块和盐混合(主要是得到低于零摄氏度的水),也可以直接冻冰盐水。我用的冰块和盐混合,放入金属盆中或易拉罐中,在盆的周围看到明显的霜。肯定不是水凝固的冰。老师可以先做铺垫,冰是一块块的透明的,而本实验现象看到的白色的小冰晶。

《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 篇9

通过讲《升华和凝华》一课,收获颇多,最大的感触是集体力量的强大:宿胜龙主备了这节课,从课文内容到课后习题再到科学世界,内容丰富、三维目标全面、制作精美,实用性强。面对这些内容我感觉自己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全部完成,怕是给学生的时间很少或者根本完不成。全组成员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提出精简哪些内容;王友平主任耐心指导;实验器材的准备、听课教案的分发等等,都不用我操心,还得到任课班级班主任的大力支持,让我解除一切后顾之忧,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带来的幸福。

准备过程中我又学会了简单的利用暴风影音截取视频,突破了我信息技术方面一直以来没有尝试的难点技术、还学会了使用触发器,虽然那张幻灯片最后删掉没用上,但掌握了技术后将来教学过程中肯定能用得上。

最大的收获是备课过程中教学设计内容的大胆取舍,回想每次赛课,大都经历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科学设计适当取舍是关键,根据课堂内容、学习目标、学生学情合理设计。如定义性的内容,可直接讲解或简单的通过学生看书直接得来,而不是作秀似的探究;注重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技巧,如辨别是升华还是凝华现象,关键看之前是什么状态、现在是什么状态,根据定义就辨别出来了;学生举例引导他们联系生活中的现象,还可以进行对比,如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属于升华现象,夏天湿衣服晾干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冬天雪人变小和春天雪人变小物态变化情况一样吗?辨别易混点,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难点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比老师直接讲效果要好;实验的设计是本课的不足之一,如果设计实验报告或上打出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学生就会更清晰,明确要做什么,更节省时间。小结处由于没设计好,准备不足顺序弄反了,这也引起自己的重视,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要上好一堂课,就要精心备好每一个细节,备好学生。

《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 篇10

昨天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上的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四单元 《物态变化》的第四节《升华和凝华》。这节课是我上岗以来上的第一节具有竞赛性质的课,从这节课我发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与欠缺。

首先,我简单谈谈自己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是我结合教参、本章教学内容、自己前面的上课情况和自己所把握的学生的基本情况设定的。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和学情我选择的教学方法为自学法、启发法和练习法,使学生自学了解升华和凝华的基本知识,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自然现象,通过练习巩固基础知识,并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根据这一思路,我的教学过程安排为:复习导入→指导自学→自学检测→强化巩固→课堂小结等环节。而在自学检测一环节中我先紧扣教材,检查学生的概念理解记忆情况,再检查学生对教材中列举的实例理解和了解的情况,然后通过举反例检查学生对概念掌握的准确程度并纠正学生理解的误区,最后上升到概念和理论应用这一层面上,即教师启发学生举生活中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作业也侧重于知识运用的提高,只是两道题的难度有所差别,第一道填空题相对简单,第二道简答题的难度相对有所提高,所以以第一道题为铺垫启发思维,以完成第二道的能力练习。

现在,我来谈谈这节课的实际操作情况。

总体而言,本节课无疑是失败的。

首先,时间安排不合理,特别是自学检测一环节中:教师启发学生列举生活中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时浪费时间太多,导致教学内容未进行完。

其次,课堂经验不足,课堂调整和课堂应变能力不足。比如在学生举例出现卡带时,应该根据情况适可而止,而不应该浪费太多的时间。

第三,对学生把握不当,期望过高,这也是这节课失败的根本原因。从课堂反应来看,学生对升华和凝华概念的理解上已经出现了问题,忽略了“直接”二字,误认为物质从固态到液态在到气态的变化也属于升华。而我在教学设计时,认为学生在概念的理解上不存在任何问题,所以教学期望有所提高,重难点设置不当,特别在学生例举生活中有关升华凝华的现象时,力求完全,一直浪费太多是时间,最终教学内容未进行完。从这节失败的课中,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努力改进。

第一、 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设置不符合学生的具体学情。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是一节课的主导,如果设置不合理,那这节课必然难以成功。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我应注重教材和学生的分析,设置出符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第二、 对学情分析、把握不当。

对学生要求和期望太高,一直是我教学中存在的一大弊端,特别通过这次教学竞赛,使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这点。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情和认识水平,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

第三、 课堂教学经验不足。

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向有经验的教学请教,吸取他们教学中的宝贵经验,以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变和调节能力。 总之,通过这次教学竞赛,我发现自己在教学方面还需要做很大的努力,以提高 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 篇11

这节课的内容我觉得可以分两个层面来讲:一个是对升华和凝华概念的理解,另外一个是用物态变化的观点来解释各种升华和凝华自然现象。

教学中首先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探究试验得出结论,这样做有助于学生自觉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了解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如何掌握升华和凝华概念,关键是做好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 由于升华和凝华的一般过程很容易被直接观察到,在实验之前老师要跟学生讲清楚实验的目的。在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时,学生也要扎实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有关知识。在前面这部分的学习当中,我觉得我抓住了学生的特点,学生掌握的还可以,但发现请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各种升华和凝华现象以及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时,学生有困难,说明学生缺少对身边事物,以及一些现象的观察。

上完这节课也发现了些问题:在用物态变化的观点来解释各种升华和凝华自然现象时间上花的太多,造成后面时间不够。还有觉得自己在给学生设置问题的时候缺少逻辑性和层次性。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各个环节的紧密性,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以及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为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探究出科学结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打破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法。我还认为本节课应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 。

1 、在引入新课时,展示冰雕图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在研讨新课的实验探究中,运用多媒体层层引入,让学生逐步地完成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3 、出示升华、凝华现象的一些图片,加强教学直观性。

4 、在课堂反馈练习中,以动画的形式提出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有意注意。

二、充分利用实验教学 。

采用碘升华的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的熏陶。

三、实物演示加强直观性 。

本节课采用新旧樟脑片,新旧灯丝的实物对比分析,得出了升华现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四、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

本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 、利用升华吸热可以运输食品。

2 、利用升华吸热实施人工降雨,缓解旱情。

3 、分析舞台白烟的形成过程。

4 、干冰灭火器的原理。

5 、神舟六号宇宙飞船表面涂有易熔化、易汽化、易升华的物质,可以降低飞船温度。

6 、冰箱中霜的形成。

7 、窗花的图案为什么会形态各异,它形成在窗户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为什么?

8 、“ 下雪不冷,化雪冷 ” 这句谚语的物理意义?

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无论在研讨新课的过程中,还是在习题选择上,都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 、拓展练习中,让学生选择买冻肉好?还是买鲜肉好?此问 题属开放性习题,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让学生用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编小故事,从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学生对此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 、让学生进行气象知识小交流,注意学科渗透。

[推荐]户外活动教案反思900字精选


心灵塑造的最佳工程师。作为教师准备一份优质的教案是很有必要的。教案包括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怎样提前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以下“户外活动教案反思”由栏目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感谢您的参阅。

户外活动教案反思(篇1)

一、活动目标

1、感受大自然,体验植树的快乐。

2、体验同伴间团结合作的乐趣。

3、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4、参与节日游戏。

二、活动准备

1、树苗及植树工具。

2、出发前的安全教育及准备。

三、活动过程

1、组织好孩子,进行出发前的安全规则教育。

2、给幼儿分组植树,教师在旁协助。

3、完成植树,整理队伍并清点人数后返回。

四、活动延伸

绘画《我去植树》。

五、设计反思

树,不仅供给我们生活所需,也带给我们美好的童年回忆。一棵树就是一个小小的生态区,它容纳、孕育了许多其他的生命。我们组织的《拜访大树》活动中,提供了一个让孩子们亲切树、认识树甚至爱上树的机会。让孩子们有从容和树相处的时间,让幼儿用他们天生的好奇心与敏锐的观察力去看树、听树、闻树、模树,去发现树的种种样貌与内涵,让孩子们用语言和动作表达对树的美好情感。总之,该活动不仅让幼儿亲身探索了大自然中的各种树,而且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去表达对树的认识和喜爱,真正和大树做朋友。

这个主题的开展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并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研究。教师和家长始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幼儿创设了想说、敢说、愿意说的宽松环境,激发了幼儿进一步活动的愿望。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每个幼儿自主地参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感兴趣,所以幼儿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小百科:植树指种植树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植树的传统,涌现出了许多崇尚植树造林的趣闻佳话。植树以清明时节为最佳,此时气候温暖,春雨飞洒,利于树苗成活。植树造林对于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减轻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3月12日为中国的法定植树节。

户外活动教案反思(篇2)

一、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按意愿独立地确定游戏主题的本事,主题鲜明而稳定。

2、让幼儿学会协商分配主角,与同伴进取交往,友好合作。

二、活动准备:

1、超市、银行、幼儿园等主题游戏玩具。

2、让幼儿了解超市、银行的工作性质、资料。

三、活动过程观察及调整:

1、教师出示超市、银行、幼儿园等的主题游戏玩具,直接引入游戏。师说"今日我们来玩主角游戏,这些玩具能够玩什么主题的游戏?"

2、师幼一齐回忆上次游戏情景,指出游戏中的不足,提醒幼儿在这次游戏中改善。

师:小朋友也发现了游戏时我们有些地方做得不够,这次游戏时我们更要改正了,做个讲礼貌、爱护玩具的好孩子,好吗?

3、幼儿自选主题,合作布置游戏场景。

4、引导幼儿分配和协商主角,可用"自报公议"、"猜拳"的方法解决。

刚开始幼儿还在争吵着当同一个主角,在教师的提议下,学习着用谦让、猜拳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5、幼儿游戏,教师指导:启发幼儿各游戏主题串起来玩。

6、结束游戏:

(1)组织幼儿独立地、有条理地归类摆放玩具和整理游戏场地。

(2)让幼儿自评各自玩的游戏情景。

户外活动教案反思(篇3)

教学设计意图:

《老鹰抓小鸡》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活动之一,在愉快的游戏中,通过角色的扮演,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和灵活躲闪的能力。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和灵活躲闪保护自己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老鹰头饰两个,鸡妈妈头饰两个,小鸡头饰若干。

2、音乐光盘《老鹰捉小鸡》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

二、出示老鹰、小鸡、鸡妈妈头饰,引出课题名称。

三、交待游戏玩法,强调规则和安全意识。

1、几名教师分别扮演老鹰和鸡妈妈和小鸡玩游戏,讲解游戏玩法规则。

2、教师分别扮演老鹰和鸡妈妈,幼儿扮演小鸡,玩游戏。游戏后,讲解如何躲闪才能不被老鹰抓到,如何进攻才能抓到小鸡。注意安全。

3、分组、互换角色游戏:老师扮演鸡妈妈,幼儿分别扮演老鹰和小鸡。

每次玩后分析总结,引导幼儿有效地玩。

活动反思

《老鹰抓小鸡》户外游戏活动幼儿普遍喜欢玩,全班幼儿基本能全部积极投入活动中,较好地完成了目标。

1、中班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同伴关系的发展迅速,他们有这强烈的合群愿望。并且在活动中他们能有所创新,他们会改变活动中的一些小细节规则,更加的适合他们的心理需要。

2、对活动过程的反思:

(1)对幼儿发展的反思:这个活动设计得还是很成功的,大部分儿童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很多儿童积极配合老师组织活动,但是从这个活动看,也有一些不足,特别是对于一些平时不爱动的`孩子,要给予多一些鼓励,但是我只是关注大部分儿童,并没有做到面面俱到,还有就是对于儿童在活动中的一些创新没有及时给予表扬。

(3)对师幼互动的反思:在师生进入游戏角色的伊始,我耐心讲解,幼儿很快进入游戏角色。师生在游戏过程中气氛浓厚。

3、对活动效果的评析:活动由始到终都进行得很顺利,但是随着儿童对活动的熟悉度和玩耍时间的推移,有一些儿童明显有些厌倦了此项活动,他们想玩其他的游戏了,在今后的活动设计一定要考虑到儿童对游戏热情度的持续情况。

4、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更加关注活动的各个环节,我会选拔一些能力强的做小老师,去教不是很会玩的儿童,这样一来能更好的发展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还要给予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儿童一些奖励。

以上就是《数学教案饼干形状900字精选》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数学教案饼干形状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