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通用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1-14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通用。

88教案网相关栏目推荐:“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老师的教诲像春风一样。准备好一份教案是教学工作计划中很重要的一步。写教案有利于老师积累教学经验,如何让自己的教案更加简洁明了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认识图形教学反思,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篇1

今天我带领学生学习了《图形的认识》,这个是一个探究性的教学,首先让学生准备了学具。在进行学习期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平面图形什么是立体图形,课堂纪律也不好,现在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效果,结论如下:

1、课前准备不到位。课堂上很多学生没有拿到学具,造成最佳学习时间拖延。以后学习用具提前准备充分,每人一份。

2、探究环节设计不合理。有的环节应该严谨,层层递进最终获得想要得到的结果。以后科学严谨设计学习环节。3、趣味性不强。本节课没看有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让每个学生真正的去参入其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应该让学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并且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把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用数学的乐趣。

4、课堂纪律较差。上课时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学生的纪律性不强,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5、教师准备不充分。自己没有做到备学生,个别问题没有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去提出。同时我在提问问题时我没有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

6、给学生动手的机会不多,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加深对各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操做,用脑想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创新。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篇2

“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这节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这几个平面图形,并通过搭、折、剪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初步接触图形,有着太多的好奇,基础知识掌握的还是很快的,但是小部分同学对图形的边数,比较难以理解和变通,怎样边就多一条了,怎样就少一条了。其实由长方形变成指定要求的多边形,也有小部分学生是比较困难的,我认为是学生缺少生活中的经验与情感。

我觉得孩子学习图形,可以适当的放到生活中去操练,一来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加强认识;二来也是减少纯数学的枯燥无味,给学习增加一些乐趣。所以认识四边形时我让学生观察新房子铺的地砖,有表面是长方形的地砖,有表面是正方形的地砖,通过地砖碎了一个角或碎了二个角来学习五边形和六边形。二年级的学生纯粹凭想象学习几何图形,会觉得学习有点吃力。但是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场景的帮助,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了,也可证明这样一句话:“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在让学生了解边数和多边形之间的关系时,能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数一数弄清几条边就是几边形(四条边是四边形,五条边是五边形,六条边是六边形)。再反过来问一下:五边形有几条边?六边形呢?这样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使思维有序,使思维更有效,更科学。接下来的练习也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进行,例如,想想做做的第一题,就让学生弄清什么是四边形,怎样去判断它是否是四边形。让学生去说明,它是与不是的理由,以加深对多边形知识的理解。

课的末尾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看到的多边形,表面是四边形的学生说得很好,但五边形、六边形学生一时说不出来,所以我展示收集到的一些生活中的多边形。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数学学习并不局限于课堂,它应该由课堂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生活。这样安排,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后我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的多边形,如果有困难,就让家长一起去搜集,并做好记录。这样就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中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突出体现在:

1、注重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各种感官认知物体。

认识物体一课的学习,既有知识目标,又有过程性目标。因此不能把这节课仅仅作为一个知识点,让学生根据“标准答案”去识别,而应创设孩子们喜欢的活动,让他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逐渐认识物体,体会各种物体之间的区别。本节课从开始的“分类”活动,到“命名”活动 ,再到“神奇的袋子”游戏,都是建立在儿童认知特点的基础上设计的,这样的活动能够较好地体现地“三维目标”,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2、鼓励学生用自然的语言描述各种物体的形状。数学概念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过去的教学往往追求精确程度等,因而教师说得多,学生模仿得多。而本节课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描述对物体的认识,这是学生积累发展空间必须经历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是有效的学习。

3、注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必须一点一滴地培养,本节课设计的活动大多是在5人左右的小组中完成,这对帮助学生建立合作意识,在活动中达成共同遵守的规则是很有益的。 本节课教学导入采取如何记住学生最喜欢的小猫、小狗的样子来进行的,利用多媒体课件,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习记忆方法,吸引学生学习新知识。接着以小猫和小狗的问题为线索认识物体。教学过程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教学中给学生创设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做到精心创设教学情景、以情促动、以动激趣、以趣求知,做到思考与实践、讨论与交流相结合。

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积极的动手摸一摸,开口数一数,用眼睛观察物体的样子,猜一猜物体的形状,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使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区别中记忆。同时教学的最后安排小建筑师的游戏,目的在于让学生有空间的感觉,同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建立自细心,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篇4

"平面图形的认识"作为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第一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怎样使学生既对几种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还能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数学思想的渗透,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这节课教师能认真领会课标中的新理念,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本节课教师创设了"玩积木"的情境,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积木"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一种玩具,几乎家家都有。"玩积木"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2.能从学生认知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对四种图形的认识,教师改变了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这样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3.重视学生的体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1)能让学生在"玩"中体验。

(2)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

(3)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总之,"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性方面,都能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篇5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这一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在描一描,画一画的基础上体会从立体图形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并能够正确指出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什么图形。

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从情景图中观察,找出认识的立体图形。再要求学生拿出学具盒中找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以及一个我们没有接触过的三棱柱,要求学生在纸上描出来,并给他们命名,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图形的特征,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这些图形,并指出是物体的面,而不是这个物体是,在学生举例的过程中不断纠正,让学生完整的描述,例如.数学书本的封面是正方形,时钟的表面是圆,黑板的面大致是长方形等等。接着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一下新认识的几位朋友,并追问可以围出圆吗?为什么?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说出这几个图形和圆的区别。接着,让学生试着在方格纸上画一画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在画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指导,进一步明确这几个图形的特征。为之后进一步学习这些图形奠定基础。

在本节课中,通过操作,探究,画一画,描一描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的教学中,时间的把握还不够到位,作业的练习没有分层,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体现。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篇6

“认识图形”这一课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起始单元,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将他们的已有的感性经验进行整理抽象。针对对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的理解和处理,为了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主要关注:

一、注重动手实践,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

在本节课中一系列的知识点都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来获得。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同时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心理,课上就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充足的活动材料,每个小组一堆实物(如:牙膏盒、乒乓球、易拉罐、魔方、小木块等)玩一玩,分一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感知了这些实物的形状,并为后继学习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又如:在摸一摸环节中,让学生认真地看一看、摸一摸球、圆柱、长方体、正方体有什么感觉,跟小组同学说一说。这样不仅每个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得到满足,而且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形体的特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身心投入,让学生在活动的课堂中逐步加深了对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认识,体会感悟出其特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二、创设游戏环境、让学生快乐学习

为了更好的联系生活,应用所学知识,教师设计了多种有趣的游戏。“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根据对正方体、长方体等的认识,寻找生活中的实物,这样能把物体、几何图形、图形名称联系起来感知。“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在对图形的观察、触摸、感知后,直接用手进行触摸物体,使学生能通过触摸准确想象出物体的形状,并同几何图形联系到一起,说出物体的图形的名称。“找一找”的游戏是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内容,学生通过触摸,找出物体。“摆一摆”的游戏,让学生通过摆长方体或正方体等图形,感知拼摆后所形成的图形,并有效感知其数量,如用四个小正方体摆一个大正方体需要几个,并从不同侧面观察拼摆图形的形状。

在游戏中,让学生快乐运用所学知识,并进一步进行升华,提高对图形的认识,有效的分清物和图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纵观学生在课上的表现,参与热情高、学习兴趣浓,从他们欢乐的笑脸上,从他们友好的话语中,从他们不愿离开的脚步里,从他们天真的眼神中,我又一次感受到做教师的快乐,为师者还有何求呢!拥有这些足以!

反思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这一单元新课有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这几个平面图形,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就是在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再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几个立体图形

我在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各种操作活动。一是通过创设情景“堆积木”复习学过的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再通过摸一摸“从老朋友中来找新朋友”,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由此引入新课的教学。二是出示长方体模型,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模型的底面,提问:“你有什么感觉?”促使学生独立发现它的面是平的、光滑的,同时激励学生想出不同的办法,从而体会“面”在“体”上;再描一描、画一画、用手比划等实践活动中是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学生学会从“体”上找“面”的方法,并充分体验到与人合作及成功的快乐。三是在生活中找一找这三种平面图形,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交流机会,并在区分图形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发现图形的本质特征。四是动手在钉子板上围一围,这一过程让学生通过围,对这三种图形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在钉子板上是围不出圆的。五是动手在方格纸上画一画,通过画学生体会到画长方形时上下格数相等,左右格数相等;画正方形时上下左右格数都相等;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忆中说图形,加深对图形的认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数学。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篇7

1、认识平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问学生“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这一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2、本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画”面、“说”面几个环节的学习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的感性认识,体会“面”由“体”的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在画一画这一环节上,学生通过合作操作,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也得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并且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合作与交流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小组成员应该互帮互让。因为在老师让他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立体图形的时候,学生们并没有因为没拿到最心仪的物体而有微词,也是高高兴兴地拿起其他物体与同组小朋友进行交流,有个别学生与别的同学商量着互换手中的物体。

3、在让学生操作得到平面图形之后,我直接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在贴的时候有几个小孩把位置贴错了,给其他小孩多了一个重新分类的机会,这样的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学生在“摸一摸”的活动中对面的感知不够,我的引导也不够到位,如学生说出有的面是有点粗粗的,次次的,而有的面是滑滑的,我没有及时指出这是材料的质地问题,而是直接把话题引到“面是不是平平的”上来。这样对平面图形的“平”字的理解就有点不够。

2、在设计“面”由“体”得时我没有为学生准备这么多的材料,如剪刀、印泥等。也没有引导学生说出得到平面图形的多种方法,比如用印泥印、用剪刀剪下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用铅笔沿着立体图形的边描等,大部分学生直接用铅笔沿着物体的面的轮廓画。这样的结果体现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来说是打了折扣。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篇8

"平面图形的认识"作为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第二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怎样使学生既对几种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还能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数学思想的渗透,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这节课教师能认真领会课标中的新理念,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本节课教师创设了"玩七巧板"的情境,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七巧板"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一种玩具,几乎家家都有。"七巧板"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2.能从学生认知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对四种图形的认识,教师改变了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这样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3.重视学生的体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1)能让学生在"玩"中体验。wWw.JAB88.cOM

(2)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

(3)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总之,"平体图形的认识"一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性方面,都能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篇9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只要求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正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对于每种图形的特征,不需要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进行描述,因为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也不符合学生的实际。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教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通过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在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通过从实物抽象到图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以“玩”为主线,将各个教学目标贯穿其中,使学生在一种积极的情绪中学习和体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将游戏活动贯穿其中是低段教学的重点,

1、让孩子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2、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3、让孩子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

第一层的玩,是让学生无意识地玩,学生是在原有生活经验对各种物体认识的基础上玩。

第二层的玩,是让学生整理物体。学生在整理物体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中蕴涵的数学知识,从而使无意识的玩开始向研究数学知识的方向转化。

第三层的玩,则是在学生发现了图形的特征之后,教师设计的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摸一摸、猜一猜”。学生在闭上眼睛摸出指定形状的物体的过程,就是对图形的特征进行再认识的过程。

由于情境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最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层次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比较恰当。因此,全班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这节课也有它的不足之处,首先张老师有些紧张,表现不太自然,出现了一些语言上的口误,数学要求语言严谨,准确,希望以后多多注意;其次,低年级学生做游戏活动易放不易收,教师的要求必须细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活动的习惯。

今后需要加强的地方:

1、加强孩子的常规训练,例如在操作学具方面,能很好地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孩子在这方面做到“有收有放”,该拿出来的时候就整齐快速的拿出,该收起来的时候就迅速的收好并摆在指定的位置。

2、数学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一种“心理自由”与“心理安全”的状态下,自主的学习,大胆的创新,主动的发展。

这节课我觉得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数学;在活动中交流,建构数学;在活动中发展,创新。透过学生的这些反应,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孩子们出发,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篇10

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升为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采用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为主。怎样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主体图形,并以实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立体图形呢?课前一段时间里,我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平日里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备教具使用,如长方体的牙膏盒、文具盒等,正方体的饼干盒、魔方等,圆柱体的茶盒、茶杯等,球体有乒乓球、皮球等,并在卡片上画出数学模型图。同时在课前让学生按要求收集好相关生活物品以作学具。教学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种图形,让孩子们一一识别,然后让孩子们拿出自己的学具,试着把自己认为是同一类形状的物品分在一起,接着出示牙膏盒,让孩子了解它的大概形状特征,如数一数有几个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样的,这样引导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并认识,像牙膏盒这种有6个面组成的,对着的两个面的大小一样的物体就是长方体,然后我再出一个与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样的纸盒,让孩子观察说说特点,强化认识长方体,学会变通。接着在孩子们认识长方体实物的基础上在黑板上贴出抽象的长方体模型图片,将孩子对长方体的认识,从具象的感知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认识,并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孩子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让孩子在动手操作实践中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滚动、圆柱和球能滚动等特征。

这堂课准备还算较充分,课堂设计也符合孩子们的学习特点,整堂课学习氛围浓。但是在讲到长方体与长方形、正方体与正方形的时候,学生很明显就不能理解了。因此,在以后的课堂中,还需要给让学生观察,找到它们的不同之处,进而进行分辨。

以上就是《认识图形教学反思通用》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认识图形教学反思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