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小班科学教案这是谁的家反思1000字10篇

小班科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2-12-15

小班科学教案这是谁的家反思1000字10篇。

学校是儿童受教育的场所,也是教师接受教育的地方。优秀的教师授课前,都会备好教案。编写教案能加深教师对课堂内容的反思,做到这几点就能帮助你完成一份完美的教案!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小班科学教案这是谁的家反思,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小班科学教案这是谁的家反思 篇1

活动目标:

1.判断漂浮在上面的玩具有哪些,下沉的玩具有哪些,分别是什么颜色,与对应的点卡连线。

2.将漂浮在水面的玩具、下沉的玩具与上下标记连线。

3.对沉浮的科学现象产生探究兴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主题小书。

2.准备一个大的透明的鱼缸,给每组准备一个小桶,一些塑料玩具、泡沫、积木、铁块、硬币等、标记卡(上面和下面)、记号笔人手一支。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猜一猜,谁会浮上来。

(1)教师出示大鱼缸,放上半缸水,出示2个红色的塑料玩具,2个黑色的吸铁石,2块绿色的积木,2个硬币。引发幼儿猜测,谁会浮上来,谁会沉在水底。

(2)教师:这里有半缸水,还有那么多的玩具。把它们都放在水里,谁会浮在水面上,谁会沉在水底呢?

2.幼儿表述自己的猜测。

(1)教师把上述所有的玩具放进水缸,幼儿观察。

(2)教师:刚才小朋友猜测的结果和看到的现象一样吗?现在谁沉在水底下了,谁浮在水面上?

二、集体探究

1.幼儿分小组自由实验。

(1)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一个装着半桶水的水桶和一些玩具,幼儿在小组内实验。

教师:把自己桌子上的玩具放在小桶里,仔细观察,谁浮在水面,谁沉在水底?

(2)幼儿分组实验。

(3)教师请幼儿说说小桶里的玩具,哪些浮在水面?哪些沉在水底?

(4)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在所有的小桶里,凡是塑料的玩具和积木都浮在水面上,铁块和所有的硬币都沉在水底。

2.认识上下标记。

教师:这里有两个标记,哪一个表示上面呢?哪一个表示下面呢?(有颜色的部分在上面就是表示上面的标记,另外一个是表示下面的标记。)

三、操作练习

1.观察挂图,理解题意后完成幼儿用书的练习。

(1)集体看图,初步理教师:图中的缸里有的玩具在上面,有的玩具沉在水底。请你找找浮在上面的玩具有哪些,是什么颜色的,和表示上面的标记连线,然后再看看这些不同颜色的玩具分别有几个呢?

(2)教师:把这些上下标记、颜色标记和点卡进行连线呢?

2.幼儿翻开主题小书、独立观察,教师鼓励幼儿表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3.幼儿独立进行主题小书页面的操作,教师巡视并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记录。

4.操作较快的幼儿可以去活动区继续玩沉浮游戏。

四、共同验证

1.针对幼儿主题小书的完成情况师幼共同评价。

2.引导个别幼儿说说自己操作时的想法,进行经验分享。

五、解题意

活动反思:

教师用水箱盛些水,又找来了可以漂浮可以下沉的玩具,让小朋友更加喜欢了解,小朋友在活动中思维活跃,很容易技能判断出来哪些玩具浮在水面上哪些玩具下沉了,不过再让小朋友将玩具与上下标记,颜色,点卡连线时小朋友就不会了,有的看小书看的很晕,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去下手,最后要让小朋友说说自己的经验。

小班科学教案这是谁的家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稻谷和稻草的用途,懂得爱护水稻,爱惜粮食。

2、幼儿喜欢玩草垫子,能想出各种玩草垫子的方法。

教学准备:

人手一块草垫子、稻草一束、米一瓶、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很多东西到了秋天都成熟了,请幼儿说说什么东西到了秋天都成熟了?出示图片: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种秋天的农作物,它是谁呢?下面邀请小朋友一起来猜一猜。

2、出示水稻图片:

提问:

(1)你们看这是……?(在我们这里,水稻小时候是长在水里的,所以它才叫水稻)

(2)你们看稻穗上一颗一颗成串的是什么?(稻谷)

(3)稻谷外面包着一层黄色的壳,剥掉外面的壳以后,里面是什么呢?(米)

(4)米有什么用呢?(可以做成饭、粥、磨成米粉)

(5)让幼儿知道水稻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我们每天吃的饭、粥都是用米做的,小朋友要爱惜粮食。

教师小结:水稻浑身都是宝,除了它的果实有那么多的作用以外,剩下的稻草也有很多的用处。

师:出示稻草实物,小朋友知道稻草可以干什么吗?(搓草绳、盖草绳、做稻草人、做草垫子……)(逐一出示实物)3、玩草垫:

(1)师出示草垫,看,这就是用稻草做成的草垫子,它有很多用处。小朋友还可以用它来做游戏呢。小朋友们可以开动小脑筋想一想、玩一玩。看谁玩的方法多。

(2)教师和幼儿一起玩草垫,一边玩一边念儿歌草垫子,变变变,变不成小河跳过去。草垫子,真有趣,变成格子,跳一跳。草垫子,真好玩,顶在头上,慢慢走。

(3)幼儿自由游戏。教师巡视指导。

延伸教学:

活动后教师可在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用稻草编制草垫,草绳等。

教学反思:本次体育活动我始终围绕"认识水稻,了解生长环境用途及草垫子玩法的,设计的环节层层递进。同时,幼儿在玩草垫活动中也体现了尊重幼儿个别差异,在集体练习环节我用草垫子搭设了两条难易不同的路线,这样幼儿可以根据自己能力来选择路线。

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绝大部分幼儿掌握了玩草垫及双脚立定跳远的基本技能,能够跳过三个草垫子并且双脚稳稳着地。在整个过程中培养了幼儿勇于挑战的品质,一部分幼儿能够尝试双脚立定跳四个草垫子。

小班科学教案这是谁的家反思 篇3

活动意图:

让幼儿感知摩擦起电现象,了解什么叫摩擦起电,通过观察探究原因猜想验证新的发现记录分享与表达过程进行,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在科学探究中获得快乐与成长。

活动目标:

1.感知摩擦起电现象,知道什么叫摩擦起电。

2.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已初步感知摩擦起电。

2、每人一把塑料尺子,碎纸屑,大块厚卡纸,泡沫渣,毛线头,细羽绒,小石子,水彩笔,铅笔等。

活动过程:

一、搬运小纸屑

小纸片怎么被吸起来的

二、尝试与讨论

1.塑料尺在毛衣上反复摩擦几次,然后接近小纸屑。

2.有什么新发现

3.幼儿操作。(本文.来源:.教案网)用吹鼓的气球表面、塑料袋表面、塑料笔或塑料梳子等。

活动结束:

生活中什么时候感到有静电

活动延伸:

1.观察静电,如睡觉前,脱毛衣,看看能否听见噼啪的声音,能否看见火星。

2.了解如何消除静电,如用水或钥匙。

活动反思:

活动让孩子识别摩擦产生静电的材料,体验猜想和验证科学探究过程,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活动采用幼儿身边常见的现象,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注重幼儿发现交流和分享,活动符合科学启智研究理念和精神。基本完成预定目标。

小班科学教案这是谁的家反思 篇4

【设计意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34岁幼儿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并发现其明显特征,而且能用多种感官或动作去探索物体,关注动作所产生的结果。设计活动时,我结合小班幼儿认识靠行动的年龄特点,尝试运用在探索中发现的教育理念。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以木耳为主线贯穿教育活动,通过寻找观察操作表现探索,引导幼儿在说说、玩玩、做做中,持续引发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和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木耳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

2.会用肢体动作表现木耳泡发的变化过程。

3.初步培养幼儿喜欢探究科学的兴趣。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重点】

感知木耳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塑料杯12个、小毛巾12块、小勺子12把、盘子6个、木耳若干、温水

【活动流程】

一、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1.通过寻找宝贝,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请小朋友拿出来,摇一摇、晃一晃、听一听,猜猜里面是什么?

2.观察宝贝的外形特征

(1)请宝宝们仔细看一看这件宝贝是什么颜色的?

(2)摸一摸什么感觉?

(3)那这件宝贝到底是什么呢?

3.木耳自我介绍

小结:大家好!我的名字叫木耳,我的身体黑黑的、干干的、硬硬的。我的营养价值可高了!我体内除了含有大量的铁和维生素K以外,还可以排除人们体内残留在消化系统的灰尘和杂质呢!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游泳了,小朋友可以把我送入水中吗?

二、木耳实验、操作感知

1.幼儿动手操作实验,感知木耳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

2.小木耳、爱游泳,轻轻一放进水中。伸伸腰、点点头,转一转,扭一扭,打个滚儿乐游游。小小木耳有变化,小朋友仔细看看它,用你的小手摸摸它,发现木耳有什么变化?

小结:原来小小的硬硬的干木耳泡水后会变大,变得湿湿的、软软的,这种现象叫作泡发。

三、肢体表现、整理认知

1.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木耳泡发变化的过程,感受其乐趣。

2.教师和幼儿一起随音乐表演,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动作表现木耳泡发变化的过程。

小结:原来,木耳泡发变化的过程还可以用这么多的动作来表演,那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我们来的时候看的那些东西跑哪里去了?

四、探索发现、生活延伸

1.引导幼儿观察多种食品泡发现象。

小结:桌子上这些东西可泡发的食品有不可泡发的食品有

2.运用已有经验分辨、讨论,干香菇遇到水会产生泡发现象吗?

延伸活动:

探索生活中更多可泡发和不可泡发的食品。

反思:

《我会变》该活动目标是感知物体的可变性,体验变大或变小带来的快乐,从中体验想象的乐趣,大胆表达自己变大或变小的愿望。

活动过程中我首先出示没吹气的气球让幼儿说一说气球如何变大,小朋友们都纷纷回答说用嘴巴吹,接着我又提问那怎么让气球变小呢,都懂得说把手松开气球就变小了。幼儿们从中体验到气球的变化也带来快乐,他们也懂得了物品能变大变小,接着进行经验提升,让他们说一说还有哪些物品会变大或变小,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紧接着出示物品茶叶、被子,让他们操作探讨发现哪些物品可变大可变小。茶叶加入水后变大了。被子怎么变小,聪明的小朋友们都懂得想办法说把它叠起来。操作完后让幼儿们大胆畅想说一说如果自己变大或者变小以后会做什么事情,表达自己的小愿望,从中培养幼儿的大胆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幼儿们都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说说自己变大变小想做些什么,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通过操作基本上大部分幼儿都懂得什么物品能变大或变小,但提供的物品较少没有幼儿更充分体验探索想象,所以课后让幼儿回家后仔细观察身边还有哪些东西是能变大或变小的。孩子的直接经验较少,出示茶叶还是很多幼儿不懂得是茶叶,经过引导后才懂得这是茶叶。今后多准备生活日常生活用品图片让幼儿观察认识物品从而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

小班科学教案这是谁的家反思 篇5

1、观察认识大象,了解大象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2、通过拼图和模仿表演大象的长鼻子,进一步感知大家的主要特征。

3、爱护动物,初步具有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公象、母象图片各一张,不同姿态的大象拼图若干幅。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可用谜语导入,老师说一个大象的谜语,请幼儿猜出出谜底。

二、观察大象,认识其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出示大象图片,请幼儿观察:大象是什么样子的?

大象看上去怎么样?它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耳朵呢?它的尾巴看上去怎么样?它的腿呢?

出示公象和母象的图片,(教案出自:教案网)提问:这两头大象长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小朋友都喜欢大象的长鼻子,这长鼻子有什么用呢?

大象喜欢吃什么?

三、智力游戏:拼图

引导幼儿将画面剪成块状,进行拼大象的活动,比谁拼得快。

四、游戏活动《碰一碰》

提问:你拼出了什么?你喜欢大象的什么地方?我们一起用双手合起来做大象的长鼻子,你想用长鼻子做什么呢?

让幼儿自主地做一做动作并带领小朋友学大象走路。

下面我们一起跟着音乐玩碰一碰好吗?

教师带领幼儿随着边唱边表演大象走路,并根据教师的评议指令,碰一碰身体的相应部位。(教案出自:教案网)活动准备时除了准备了教学挂图,还从网上搜集了不同姿态的大象图片若干。为了让幼儿理解因为环境问题导致动物们生活困难的图片,让幼儿通过直观的感知来激发保护自然的情感。

用谜语导入活动一下就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另外因为教学挂图很清晰,很直观,便于幼儿观察、比较。加上幼儿对大象充满了好奇和喜欢,所以活动中幼儿始终很认真。很多孩子对大象已经有所了解(平时在电视里、动物园里和书上看见过,也听过大人讲过),因此在活动中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对于不了解的地方也能专心听老师讲解。通过活动幼儿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了大象,知道原来公象长着长长的象牙而母象没有,知道象喜欢站着睡觉,象的鼻子会做很多事情等。幼儿都表示要爱护大象,要保护自然。

小班科学教案这是谁的家反思 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一些物体的可变性。

2、体验变大或变小带来的快乐。

3、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4、乐意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活动准备:

实物:气球(与幼儿人数相等)、木耳、茶叶、胖大海、扇子、手工、纸毛巾;PPT课件。

配套课件:小班科学课件《变大变小》PPT课件

下载地址:

活动过程:

导入:小朋友,看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礼物?(巴拉魔仙棒)请魔仙棒带我们到魔仙城堡。

小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变大变小》含PPT课件

第二部分:经验提升:什么东西会变大或变小?

4、魔仙城堡里除了气球能够变大变小,还有好多东西能够变大变小。下面我们一起来变一变吧!

出示:木耳、茶叶、胖大海(加入水)变大;

雨伞、被子、纸(折叠)变小。

5、提问讨论:你知道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变大变小呢?(教师引导幼儿讨论)

教师小结:原来在我们周围有这么多的东西会变化,只要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东西都是会变化的。

第三部分:利用游戏让幼儿充分体验自己身体或身体某部分变大或变小的快乐。

6、你们想变吗?可是我们哪儿能变呢?(身体、眼睛、手、嘴巴等)

7、和魔仙棒一起游戏:变大变小。

第四部分:延伸活动

8、现在我们就拿着魔仙棒用睁得的大大的眼睛到院子里去发现更多的能变大变小的东西吧!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我追求一种宽松、自然、科学、愉快的活动氛围,让孩子在与合作中成长,在分享中体验快乐,在成长中拥有自信。这是我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忠旨。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出来的快乐超出我的想象,连平时最不愿意动手的小朋友都在那忙的不亦乐乎,看来我们应该注重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进行科学学习,比为了追求知识的掌握去灌输和强化训练要效果要好的多。

小班科学教案这是谁的家反思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复习巩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特点,并学会按图形特征进行分类。

2、初步学习对应粘贴的能力(学习使用双面胶粘贴)。

3、产生对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彩色复印纸图形块若干、泡沫图形块若干、小猴子手偶一个、三个小动物(小熊、小松鼠、小鸟)的教具、双面胶、三角形、正方形、圆形门各一个、剪刀若干。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巩固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的认识。

活动难点:

通过增加材料的难度引导幼儿正确区分三种图形。

活动过程:

1、以故事《森林里的动物》导入,巩同对三种图形的特征的认识。

教师:前几天小猴子来咱们幼儿园参加咱们的六一活动特别高兴,走的时候幼儿园送给它很多好吃的夹心饼干,小猴子把饼干带回大森林里送给其他小动物们品尝,它们都特别喜欢吃。就是这些饼干(教师出示图形饼干)。

教师:这是什么形状的饼干呀?

幼儿:三角形。

教师:三角形的饼干长得什么样呢?

幼儿:有三个角、还有三条边。

教师:对,那这是什么形状的饼干呢?

教师引导幼儿一起总结出i种图形的特点: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圆形的边是弯弯的合拢的曲线;正方形有四个角四条边。

教师:现在森林里举行盛大的宴会,那我们送点什么给他们呢?

教师:它们爱吃饼干,我们就给他们做一些饼干吧。

2、操作活动:为小动物做饼干。

(1)出示三种动物教具。

教师:我们看看今天都有哪些动物来参加宴会(教师一一出示三种动物)。

幼儿:小熊、小松鼠、小鸟。

教师:你们看看它们的嘴分别是什么形状,嘴的形状就代表它们喜欢吃什么形状的饼干。

幼儿:小熊是正方形、小松鼠是圆形、小鸟是三角形。

(2)为小动物制作它们喜欢吃的三种形状的饼干。

①将桌子分成三个组,分别制作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②幼儿自愿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制作饼干。

③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不同难度、不同层次的两种材料:一种是已画好的三种图形,幼儿直接拿剪刀剪下来即可;另一种要求幼儿自己画自己剪。

3、给小动物送饼干。

(1)教师向幼儿提出送饼干的要求。

教师:请小朋友们把做好的饼干送给我们的小动物吧,但千万别送错哦。

教师:去往森林的路上有一条小河,小河上有三种不同形状的路线。如果你做的是正方形的饼干就要踏着正方形的小路过去,做的是三角形饼干就要踏着三角形的小路过河,如果是做圆形饼干的小朋友就要走圆形的路,千万不要掉到小河里。

教师:过了小河还要钻过山洞,那里也有三个形状的门,请小朋友们想想:应该走哪个门?

(2)给小动物送饼干。

①将同种图形摆放成三条路,让幼儿去送饼干。

教师将三种形状的泡沫块摆成三条路线,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要给小动物们送饼干。!..教案网出处!一名幼儿赶忙跑过小河钻过三角形门送到鸟妈妈的嘴里,但是他没有踩着三角形的泡沫块。

教师走过去问幼儿:你刚才做的是什么形状的饼干?

幼儿:三角形。

教师:那你应该送给哪个小动物?

幼儿:送给小鸟。

教师:河上有三条小路,你应该走哪条小路呢?

教师:请你看看哪条路铺的石头跟你做的饼干是一样的形状呢?

幼儿:这条。(他用手指指地上的三角形小路)

这时,又有一名幼儿跑过来随意把饼干放在了一只动物的嘴里,扭头便走。

教师:我刚才看到你做了一个特别好吃的饼干,能告诉我是什么形状的吗?

幼儿:正方形。

教师:请你看看哪只小动物嘴巴和你饼干形状一样呢?

幼儿:小熊。

教师:那你为什么送给小鸟呢?

幼儿:我特喜欢小鸟。

教师:那你看看小鸟的嘴巴是什么形状呢?

幼儿:三角形。

教师:对啊,如果你喜欢小鸟,那你就应该选一些它喜欢吃的饼干喂它,好吗?

幼儿:好。

②将小河的拼摆逐渐增加难度:从同种图形摆在一起到把各种图形混在一起。要求幼儿经过寻找、辨别、判断后才能经过小河。

4、小结:与幼儿清点、验证送给小动物的饼干是否正确。

活动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1)活动的设计比较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组织形式上以游戏贯穿始终,使幼儿在教师创设的快乐游戏情境中加深了对三种图形的区分和认识;

(2)教师能仔细地观察每一位幼儿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给予个别指导,并能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灵活地调整游戏难度,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2、活动中的不足:

隐藏的目标相对较多,使幼儿无法全面顾及,如使用剪刀剪图形对小班幼儿来说有点困难,这样影响了幼儿送饼干的时间,进而影响主要目标的完成。

主要内容:

1、这节活动让幼儿给小动物做图形饼干,游戏化的方式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情境性比较强,整个活动始终让幼儿在情境化的游戏中反复操作,从而复习、巩固了对三种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

2、教师对幼儿的能力和经验非常了解,看得出幼儿基本都有使用双面胶的经验,而且许多幼儿还比较熟练。所以教师让幼儿用双面胶粘贴非常合适,缩短了他们送饼干的时间,可以看得出教师之前对幼儿已有经验的分析充分。

3、教师组织的每个环节比较严谨,如在过小河时对幼儿的要求提得明确、具体。并且注意观察,对个别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但建议给小动物送饼干时,教师可以提醒幼儿对它们说一句礼貌的话语,从而有效地落实社会领域的情感目标。

小班科学教案这是谁的家反思 篇8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认识事物,感知、探索西瓜的基本特征。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西瓜。

2.每人一份餐巾、刀、抹布;课前洗净双手。

3.ppT。

活动过程:

1.摸一摸,初步感知西瓜的特征。

师:小朋友,今天苏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礼物,它是一种水果请一个小朋友来猜猜是什么?

2.集体观察,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西瓜的特征。

师:我们把它请出来,看是什么呀?

师:西瓜是什么样子的?摸一摸、敲一敲、推一推,有什么感觉?

小结:西瓜有的是圆圆的,有的是椭圆的。现在又多了一些形状,有的大,有的小。皮是绿色的,还有的有一条一条的花纹。西瓜摸上去滑滑的、凉凉的、硬硬的,敲敲会响,推推会滚。

3.通过故事了解西瓜吃法以及内部特征。

师:今天有一群猴子也捡到了一个西瓜,他们为了吃西瓜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呢,你们想知道吗?

a.老师讲故事《猴王吃西瓜》。

b.老师提问:猴王怎么吃西瓜?你会吃西瓜吗?吃西瓜应该吃什么?

c.师:那西瓜的瓤在哪里呢?

d.我们一起把西瓜切开看一看。

e.让幼儿观察西瓜的内部:你们看到西瓜里面是什么样的?

f.了解两种特殊的西瓜--黄瓤的瓜和无籽瓜师:小朋友看老师电脑上有两种瓜,它们跟我们平时吃的瓜有什么不一样呢?

4.我们给西瓜涂上颜色吧。(幼儿动手操作)

5.谈论吃西瓜的好处。

a.师:你们喜欢吃西瓜吗?为什么?(教案来自:教案网.)

b.请幼儿尝一尝:吃到嘴里有什么感觉?

小结:西瓜瓤水分多,吃起来又凉又甜.能解渴、消暑,我们大家都爱吃。

活动反思

我们所追求的应是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教育目标的实现,更要考虑实现这个目标是否有价值,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和方式是否有助于孩子的发展。我们不要太在意活动的结果是不是符合作品本身,而应更多关注活动是否能激活孩子的思维,孩子的发言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在交流中能否擦出火花,产生共鸣。这些将在今后的实践中慢慢地积累与总结,让自己的教学能力有更大的进步。

小班科学教案这是谁的家反思 篇9

活动目标:

1.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让幼儿了解幼儿园的环境和工作人员。

2.让幼儿知道参观时要排好队,有秩序不能随便讲话。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幼儿园的各个班级。

知识准备:

知道自己长大了,要上幼儿园了。

活动过程:

一、出示各类玩具导入。

1.出示玩具。

师:看!这是什么?大家认识吗?

师:那请小朋友把眼睛捂上,现在你能看见什么?

2. 引导幼儿了解眼睛能看东西。

师:请小朋友睁开眼睛,现在能看见东西?你是用什么看见这些东西的?

3. 小结:原来我们的眼睛能看见东西,没有眼睛就看不到东西。

二、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

1.引导用眼睛幼儿观察教室。

师:请小朋友用眼睛看看,自己看到教室里都有什么东西?

2.引导幼儿进一步仔细观察,师:说一说自己还发现教室里比以前多了些什么?他们是什么样的?

3. 出示幼儿讲述的画面,并总结。

师:我们的桌子是长方形的,黄色的;电视机是长方形的,黑色的。

三、出示课件,保护眼睛

1.老师提问

师:小朋友,我们的小眼睛能看到这么多的东西,我们的小眼睛重要吗?那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眼睛,谁有什么保护眼睛的好办法?

2.出示画面,引导幼儿保护眼睛。

师:我们来看看图片中的小朋友是怎么保护眼睛的呢。

师:看电视超过半个小时,我们要休息一下,不要用东西去指眼睛,眼睛进了东西不要用手擦,要清洗严重的要去医院救治。

四、带幼儿到户外活动场地和楼道中分别找一找、看一看。

1.幼儿在看完后,共同说一说自己都看到了什么?

2.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摸一摸自己做看到的东西,猜一猜他们都有什么用处。

活动反思:

利用餐后散步的时间,带领幼儿参观科学发现室、图书室、游泳室、音体室、电脑室等,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幼儿园设施的了解。在“看看教室里有什么”的环节中,孩子们都积极举手发言,都踊跃想表达自己所看到的,所以我就请了许多幼儿来说说,但是发现幼儿的知识经验较有限,对颜色、形状、特征,不能清楚的说正确。在第四环节,我带来幼儿到走廊里找找还有什么,然后回到教室,先让幼儿和同伴交流,在请幼儿说说自己和同伴看到了什么,促进了幼儿的讲述愿望。

小班科学教案这是谁的家反思 篇10

活动目标

1.感知木耳等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愿意动手尝试玩泡发实验。

2.会用肢体动作表现木耳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体验游戏的快乐。

3.在探索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初步探究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木耳、银耳、茶叶、胖大海、紫菜等容易泡发的食品,温水,透明杯子,盘子。

2.轻音乐。

活动过程

1.出示木耳,引起幼儿兴趣。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份礼物,看,是什么?(木耳)每个小朋友一块木耳,请你们仔细看一看木耳长得什么样子?你可以摸一摸、闻一闻。(干干的、硬硬的、黑黑的、小小的)

小结:木耳摸起来干干的、硬硬的,闻起来还有股香味呢。

(2)师:请小朋友把木耳放到盘子里,接下来我们要用木耳变一个魔术。

教师将两块木耳分别放进两个透明的杯子中,往一个杯子里倒入温水,木耳渐渐变大。

师:木耳变成什么样了?(变大了)用手摸摸看,木耳有什么变化呢?请幼儿来摸一摸感受一下,幼儿说出感受(变软了)

小结:原来小小的硬硬的干木耳泡水后会变大,变得湿湿的、软软的,这个现象叫泡发。

2.幼儿动手尝试玩泡发木耳的实验。

师:下面呢,就请小朋友亲自动手来泡发木耳,观察一下木耳的变化。由于水温有点热,出于小朋友的安全考虑,老师来帮助小朋友往杯子里倒水。

幼儿人手一个透明杯子,一块木耳,将木耳放入杯子中,观察木耳的变化,并请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让幼儿摸一摸泡发好的木耳,感受木耳泡发后会变软。

3.游戏变变变,幼儿用肢体动作变现木耳泡发变化的过程,感受其乐趣。

师:小朋友,你们想做小木耳吗?我们一起来玩变变变的游戏,小木耳们快来老师的身边吧,看看哪个小朋友学干木耳学的最像,这位小朋友把自己的身体抱得紧紧的真像一颗干干硬硬的小木耳。

师:干干的小木耳准备洗个热水澡啦,快跳进水里,在水里泡一泡,翻一翻,扭一扭,小木耳慢慢变大了啦!这个小朋友把小手小脚都伸展开来好大啊,我们也来把手脚伸开变得大大的吧。这样泡得大大的木耳肯定特别好吃!

4.迁移生活经验,了解其他可以泡发的食物。

师:除了木耳,你还知道有哪些食物在水里浸泡后会变大的?

幼儿想象。

茶叶、银耳、胖大海、紫菜、海参、粉丝、方便面,等等。

5.幼儿再次进行泡发实验,体验探索的乐趣。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各种食物,咱们去看看有哪些吧。

幼儿观看食物,并操作将茶叶放到水里,观看茶叶的变化,说说自己的发现。品尝自己亲手泡制的茶叶。再依次将紫菜、胖大海等泡发食物放入水中观察其变化。

小结:茶叶、银耳、紫菜、木耳等泡发食物在水中浸泡后会由小变大,变软、变湿。

活动延伸

教师和孩子一起将泡发后的木耳送到食堂,作为厨师炒菜用的材料。

活动反思:

设计活动时,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发现获得有关的经验。同时考虑到趣味性对小班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就以游戏的形式来贯穿始终,持续引发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