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关于《将相和》教案及反思(模板5篇)

将相和教案

发表时间:2022-12-11

关于《将相和》教案及反思(模板5篇)。

教师,不辞辛苦育桃李,身为新老师,应该为自己的教案进行详细的规划。好的教案可以在教学时提高教师的自信心,让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很多新手老师对于编写教案都很头疼把?你可以读一下编辑整理的《将相和》教案及反思,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将相和》教案及反思 篇1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将相和》,这一课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改写的。司马迁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在青年时期曾对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和传说做过深入广泛的考察和研究。42岁时开始编写《史记》,47岁时被处以宫刑。他忍辱苟活,集中精力著述,经过十多年功夫,终于完成五十多万言的巨著《史记》。这部巨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后期长达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希望你们课余时间光顾一下这部名著。

好,咱们一起欣赏《将相和》这篇文章。课题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一个故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人物,是什么故事吗?那么“将”是谁?“相”又是谁?“和”在故事中是什么意思呢?

(板书:“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宰相蔺相如;“和”就是和好。本文写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团结的故事。)

二、检查自学情况,交流自学收获

1、检查生字词:

(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绝口不提、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2、给文中三个小故事各加一个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后,蔺相如一升再升,这是将相不和的原因,而负荆请罪体现了将相重新和好。

3、指生读三个小故事,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和同学交流。

4、跟大家讨论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三题“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

⑴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思考:秦王叫赵王鼓瑟后,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使学生体会到:秦王叫人记录下赵王为其鼓瑟,是为了说明秦王可以支配赵王,这对赵王、赵国都是一种侮辱,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正是为了维护赵国的尊严。)

⑵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使学生知道:秦国不攻打赵国,至少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没找到合适的借口;二是赵国将相联手,很难对付;三是秦国暂时没有精力攻打,只想先吓住赵国,占一点便宜。)

阅读小资料: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在秦国和齐国之间。“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不能集中更多的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三、总结

通过交流自学收获,看得出大家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地了解。学习中,使我们了解了本课是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将相和为中心,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那么廉颇、蔺相如各自的性格特点、语言、行动特点又是怎样的呢?下节课咱再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总结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交流了彼此感兴趣的问题,分析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这节课我们一起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一下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指导朗读

说说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说说人物的特点,并从课文中举出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1、蔺相如:

⑴机智勇敢。

⑵热爱祖国。

⑶胸怀宽广。

⑷顾全大局。

⑸不畏强暴等。

2、廉颇:

⑴英勇善战。

⑵热爱祖国。

⑶知错就改等。

3、交流时相机理解廉颇的一段话,并指导朗读: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⑴廉颇当时是怎么说这句话的?读一读,体会他的语气。要读出廉颇的满腔怒气和对蔺相如的不服、不敬。

⑵你觉得廉颇的话有道理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蔺相如是如何凭借唇枪舌剑、舍生忘死不辱使命的,重点结合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读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的语言,读出蔺相如不卑不亢、不畏强暴、誓死捍卫祖国尊严的凛然正气。

三、读喜欢的段落,再主动读给同学听

总结:《将相和》中,蔺相如和廉颇是两个同样熠熠生辉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之所以千古流芳,除了他们各自的机智勇敢或英勇善战之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那种顾全大局、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让我们再读一下几千年前他们那些感人至深的话吧!

齐读“负荆请罪“中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四、看“负荆请罪”插图,观察想象

廉颇到蔺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

1、自己练习说一说。(迷你句子网 JZD365.CoM)

2、把“负荆请罪”的结尾补充丰满,写一个片断。

3、读习作,师生评议,从语言是否符合人物身份、描写是否具体等方面评价。

例文:

廉颇裸着上身,背上荆条,徒步向蔺相如家走去。

蔺相如得知廉颇来了,早已在门口迎候。廉颇一见蔺相如,扑通一下跪倒,双手抱拳,满脸羞愧地说:“蔺大人,我是个粗人,见识少,气量小,哪里知道您这样忍让我,我实在没脸见您。请重重责罚我吧!”

蔺相如连忙扶起廉颇,说:“咱们都是赵国的大臣,将军能体谅我,我已感激万分了,怎么还来给我赔礼呢?”廉颇感动得直流泪,蔺相如心感快慰。旁边的百姓见了,纷纷议论,都说:“赵国有这样的将和相,是我们的福气呀!”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2、有条件的可看看或听听表现“将相和”内容的戏曲的录像、录音。

《将相和》教案及反思 篇2

教学目标(情感、知识、技能)

1、认识过度句与过渡段,初步了解过渡句(段)的作用。

2、学会8个生字,理解32个词语的意思能说出其中5个成语意思。

3、进一步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理解课文,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

4、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顾全大局的品质,以廉颇勇于改过的品德,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特点。

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廉颇。

教学准备

战国末期七国草图,录音。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昨天,我们学了前面两个故事,看到蔺相如为使完璧归赵,在秦王面前临危不惧,以死相拼,渑池会上又是蔺相如机智勇敢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个故事。

板书:

负荆请罪

二、新授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注意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⑴出示填空题:

①蔺相如做了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声称,蔺相如听了就。

②他对手下说这样做为的是。

③廉颇知道了,就到蔺相如门上。从此,他们,保卫赵国。

⑵学生自读课文,练做填空题,请学生填空。

⑶小结层意:

这三题把这则故事分成三层。第一层讲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因而将相不和。第二层蔺相如为了赵国利益,一再避让。第三层讲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2、学习故事第一层:

⑴先来看故事第一层,一生读。

⑵小结过渡:

从这一层我们知道廉颇起初曾想给蔺相如一个下不去,可后来却与对方握手言和,最终将相和好。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关键作用?

3、学习故事第二层:

⑴过渡讨论:

关键因为谁?他是怎么做的?他的行动用一个词来概括(避开)。他为什么一再避开廉颇呢?在整个事情过程中,蔺相如的行动起了很大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什么?

⑵幻灯出示: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国。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

⑶齐读,你读了这段话理解了什么?(板书:顾全大局。)

⑷老师分层,同学们对这段话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我们再来一层一层细细讨论一下。

⑸齐读第一层:这句话说什么?

⑹齐读第二层:

①这层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②怎么说“和”这个道理的?(正反两方面)

③“不和”有什么坏处呢?指齐读。

④“和”呢?(引读)

⑤这句话你怎么理解的?“文”的作用从前两个故事可以看出,“武”呢?

⑥是啊,因为我们文武兼备,齐心合力,才保住了赵国;如果我们不和,只能是国破家亡。

⑺齐读第三层:“赵国的利益”指什么?

⑻蔺相如关心的是赵国的利益,他一心为了赵国。你们看看他这段话中几次提到赵国?把“我们”换成“赵国”读一下好吗?

⑼蔺相如的话一心为了国家,处处维护国家的利益。(板书:维护国家利益)

⑽我们能不能读出他表达的意思呢?(读、评)

4、再学故事第一层,蔺相如这样说,廉颇又是怎么说的呢?

⑴一生读廉颇说的话,你觉得廉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⑵先看第一句:“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①他为谁而攻?为谁而战?

②“克”是什么意思?“攻无不克”呢?“战无不胜”?

③这“克”、这“胜”来得容易吗?怎么来的?为的谁?

⑶再读读“渑池相会”中写廉颇的句子,你有什么体会?

⑷廉颇是一位战功赫赫、声名远扬的大将军。他也是为了国家身经百战,出生入死。这时的居功自傲,我想,只是他一时只看到自己的功劳,而看不到旁人的作用?

⑸过渡:当蔺相如那一番肺腑之言传到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又是怎么想的呢?

5、学习故事第三层:

⑴齐读,讨论:廉颇怎么想的?引读。

⑵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看这幅画面。

⑶幻灯出示:(负荆请罪图)

①从图上你能看出谁是廉颇吗?谁是蔺相如?

②你能描绘一下廉颇的样子吗?

③他认为自己有什么罪?他背荆条做什么?

⑷一个威望极高、战功赫赫的堂堂大将军竟然这样跪在人家面前,你对廉颇有什么新的想法?别人会怎么想?

(廉颇为了国家的利益,不顾自己的颜面,不计较荣辱得失,勇于改过,负荆请罪,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板书:勇于改过。)

⑸此时此刻,面对廉颇的举动,蔺相如是怎么做的?小结:他们两人,一个是顾全大局、不计前嫌、宽容大度的宰相,一个是顾全大局、不计得失、勇于改过的将军,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握手言和,齐心协力保卫国家,多么伟大的两个人物啊!

⑹齐读。

6、小结文章写作方法:

⑴这篇文章有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合起来就是(生说)。三个故事是怎么连起来的?

⑵这是内容上相连,什么思想贯穿全文?是啊,《将相和》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闪烁着一种爱国主义的光辉。正因为这点,这则记载在《史记》中的故事才流传了几千年。故事中两位伟大人物的崇高品质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人!直到今天,人们还传为美谈!我们也应该像他们一样,热爱祖国,处处维护国家的尊严,维护国家的利益。

《将相和》教案及反思 篇3

对教材的理解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传》改写而成。本文讲了一个被世人传为佳话的历史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武将廉颇和文臣蔺相如之间由和到不和最后和好的一段佳话。本文承担的重点训练项目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对于这样一篇以故事性见长,主要情节和人物可谓家喻户晓的传统长篇课文来说,该怎样去处理教材呢?我认为通过反复研读,读懂三个小故事的大意并初步认识将相二人的个性品质,在此基础上,把三个故事联系起来认识事情发展的前因后果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上,我摒弃了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淡化了情节教学,将阅读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把握全文、认识三个故事的内在联系上,向学生渗透联系看问题的逻辑观。此乃教学目标之一。

另一个教学目标也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初读课文时,学生很容易把握住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廉颇的知错能改等个性品质,而对两人之所以能化干戈为玉帛的内在思想品质──都能看到大敌当前的严峻现实、都能以国事为重、都有一颗爱国心往往知之不深,认识模糊,因此将其确立为第二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及主要特点

一、突出训练重点,摒弃繁琐分析

本课教学要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淡化故事情节教学,将有限的教学时间用在突破教学重难点上。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可分为两步:第一步,先从回顾初读情况入手,引导学生理清三个故事各自的因果联系;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领会全文及三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会读过渡,以学生学会读书为目的,解决传授知识与培养阅读能力之间的关系。第二步,是以写为重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练笔,以写促读,给学生写真话、抒真情的实践机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检验读的效果。

二、强调务本求实,深刻理解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目的,它的工具性决定了要以学习语言、正确理解运用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为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搞创新教育就是在深刻认识小学语文学科的目的、性质、任务的基础上,在务本求实的训练过程中,做到不唯教材,不唯教参,不唯教案,“肢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纲”,目中有人,重学情,重学法,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如这节课中,我把写的训练挤进了课堂,它既是读的深化和检验,又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以我手写我心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可谓一举多得。

本课教学的主导思想是要尽量地把有限的课堂时间让给学生,做的过程放给学生,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比如这节课的板书设计,就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尽管学生的书写还不尽如人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学生们在这节课中又多了一次实践的机会,这样做比老师自己写更有意义。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新颖性、求异性、批判性、直觉性几大特征。良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在瞬间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比如在理解“渑池之会”的结局时,我发现学生们的认识趋同,于是我引导他们讨论:“渑池会上,秦王与赵王是打成平局,还是分出了胜负?”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们的思维由发散到辐合,由浅入深,也悟出了读书的方法──读细想深。

又如写的训练设计,我给学生的提示是开放性的:“×××,我真()你”。这个题目既让学生有话可写,又能以对话方式写出亲切感来,使所有学生能够很快地产生写作的动机,这本身就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将相和》教案及反思 篇4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导入:

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生读)

2、破题、解题:

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

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⑴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⑵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⑶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

(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

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⑷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完成练笔:

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

⑸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内容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⑴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

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⑵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

(赵国赢占了上风。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亏了。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

(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⑴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

⑵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

答案可以是──廉颇只能说犯错,不能说有罪。廉颇认为自己有罪,这说明廉颇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以可以是──如果廉颇不及时改正错误,就要成为国家的罪人。

⑶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

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⑷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

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⑸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二、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有条件的同学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

《将相和》教案及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完璧归赵”,体会蔺相如勇敢机智的品质。

2、弄清“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完璧归赵”的过程中,体会蔺相如的品质。

教学设想

让学生自读、自议、自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蔺相如的品质。从读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培养自主意识,促进思维发展。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导入新课

1、选择读音,理解题意:

⑴软件出示课题的三组读音,选择正确读音,读题。

⑵“将”“相”指的是谁?(板书“蔺相如”)

⑶“和”是什么意思?

2、统领全文,引入新课:

⑴导疑:从“和”你会想到什么?

⑵课文以“和”为线索,写了哪几个小故事呢?(板书“完璧归赵”)

⑶指出这节课重点学习“完璧归赵”。

二、整体感知,直奔中心

1、用快速阅读的方法默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及思考故事的起因、结果。

2、问:一接到秦王的来信,赵王和大臣们各自的表现怎样?

(引导学生打比方或用四字词、成语概括)

3、问: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什么人?(板书“勇敢机智”)

(引导学生用四字词、成语概括。)

三、质疑自读,自议自悟

1、围绕蔺相如勇敢机智,令人佩服激疑。

2、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令你佩服的地方与同桌交流,读读、议议,并说说原因。

3、学生品读领悟,老师点拨,激发情感。(重点环节)

四、归纳总结,畅谈收获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同桌试述或指名讲述。

五、学法迁移,课后延伸

1、小结学习方法。

2、课后,用该方法自学剩下的内容。

板书设计

将相和

蔺相如

完璧归赵

(勇敢机智)

以上就是《关于《将相和》教案及反思(模板5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将相和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