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反比例数学教案精选6篇

反比例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2-11-30

反比例数学教案精选6篇。

要想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充分激发,在准备教案时要具备传授知识、渗透理解问题的方法。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开展教学工作,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写好教案有什么好方法?经过收集,88教案网整理了反比例数学教案,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反比例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感知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含义,经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重点难点

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反比例的量。

2、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预习24---26页内容

1、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你是怎么理解的?

2、情境一中的两个表中量变化关系相同吗?

3、三个情境中的两个量哪些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

二、展示与交流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每

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独立观察,思考

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当杯数发生变化时,每杯果汁量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

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一定)

5、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反比例意义

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活动四:想一想

二、反馈与检测

1、判断下面每题是否成反比例

(1)出油率一定,香油的质量与芝麻的质量。

(2)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高。

(3)一个数和它的倒数。

(4)一捆100米电线,用去长度与剩下长度。

(5)圆柱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6)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7)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

(8)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2、教材“练一练”P33第1题。

3、教材“练一练”P33第2题。

4、找一找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并与同伴交流。

反比例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此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24681012

体积/㎝350100150200250300

底面积/㎝2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

板书:

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2)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②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

(4)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如: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表格(见书)

(2)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4)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生:175㎝3。

②体积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生:9㎝。

③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

生:水的体积是350㎝3,相对应的点一定在这条直线上。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成正比例量的图像特往。

3.做一做。

过程要求:

(1)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

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成正比例。理由:

①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②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③种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

(3)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有什么发现?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4)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七第1~5题。

反比例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函数,并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关系的函数解析式;

2、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及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4、体会数学从实践中来又到实际中去的研究、应用过程;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数学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教学用具:直尺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式

教学过程:

1、从实际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我们在小学学过反比例关系.例如: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

即vt=S(S是常数);

当矩形面积S一定时,长a与宽b成反比例,即ab=S(S是常数)

从函数的观点看,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可以分别看成自变量与函数,写成:

(S是常数)

(S是常数)

一般地,函数 (k是常数, )叫做反比例函数.

如上例,当路程S是常数时,时间t就是v的反比例函数.当矩形面积S是常数时,长a是宽b的反比例函数.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下面的例子仅供

2、列表、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例1、画出反比例函数 与 的图象

解:列表

说明: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反比例函数,无法推测出它的大致图象.取点的时候最好多取几个,正负可以对称着取分别画点描图

一般地反比例函数 (k是常数, )的图象由两条曲线组成,叫做双曲线.

3、观察图象,归纳、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前面学习了三类基本的初等函数,有了一定的基础,这里可视学生的程度或展开全面的讨论,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知识的学习.

显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提出问题:你能从图象上发现什么有关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呢?并能从解析式或列表中得到论证.(下列答案仅供参考)

(1) 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可以扩展到k 0时的情形,即k0时,双曲线两支各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从解析式中,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xy=k,即x与y同号,因此,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的讨论与此类似.

抓住机会,说明数与形的统一,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

(2)函数 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x从左向右变化时,图象呈下坡趋势.从列表中也可以看出这样的变化趋势.有理数除法说明了同样的道理,被除数一定时,若除数大于零,除数越大,商越小;若除数小于零,同样是除数越大,商越小.由此可归纳出,当k0时,函数 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同样可以推出 的图象的性质.

(3)函数 的图象不经过原点,且不与x轴、y轴交.从解析式中也可以看出, .如果x取值越来越大时,y的值越来越小,趋近于零;如果x取负值且越来越小时,y的值也越来越趋近于零.因此,呈现的是双曲线的样子.同理,抽象出 图象的性质.

函数 的图象性质的讨论与次类似.

4、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的性质.大家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象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数学学习要求我们要深刻地理解,找出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能数学地发现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给以一定的解释.即数学是世界的一个部分,同时又隐藏在世界中.

5、布置作业 习题13.8 1-4

反比例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的:通过混合练习,加深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提高判断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上节课我们又把它们进行了比较,你们会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比较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吗?

二、课堂练习

1.分析、研究第3题。

让学生先说出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三个量中.其中一个量与另外两个量的关系,教师板书出来:长宽=面积

= 长 =宽

提问:

当面积一定时,长和宽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长一定时,面积和宽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宽一定时,面积和长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要判断三种相关联的量在什么条件下组成哪种比例关系,我们可以先写出它们中的一种量与另外两种量的关系,再进行分析,。

2.第4题,让学生仿照第3题的方法做。订正后,教师板书如下:

每次运货吨数运货次数=运货的总吨数(一定) 每次运货吨数 与运货次数 =运货次数(一定) 成反比例关 系。

运货的总吨 =每次运货吨数(一定) 数与运货次 数成正比例 关系

3.第5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注意个别辅导。

4.第6题,先让学生自己判断,然后指名回答,第(1)小题成反比例,第(2)、(4)、(6)小题成正比例,第(3)、(5)小题不成比例。

5.第7题,学生独立解答后,选一题说说是怎样解的。

6.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8题。

反比例数学教案 篇5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P42例3。

(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

C、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各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学生讨论交流。

B、引导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课堂练习

P45~46练习七第6~11题。

教学目的: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反比例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重点

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教学

(一)出示课题

教师明确: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这节课通过比较弄清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教学例7(课件演示:正反比例的比较)

例7.观察下面的两个表,根据表分别填空.

表1

路程(千米)

5

10

25

50

100

时间(时)

1

2

5

10

20

在表1中相关联的量是( )和( ),( )随着( )变化,( )是一定的.因此,时间和路程成( )关系.

表2

速度(千米/时)

100

50

20

10

5

时间(时)

1

2

5

10

20

在表2中相关联的量是( )和( ),( )随着( )变化,( )是一定的.因此,时间和速度成( )关系.

1.分组讨论、交流.

2.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1)从表1中,怎样知道速度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速度和时间成正比例?

(2)从表2中,怎样知道路程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3.引导学生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4.练习:判断下面两个量成什么比例.

(1)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

(2)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

(3)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

(三)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继续演示课件:正反比例的比较)

讨论填表:正、反比例异同点

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是变化方向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是一定的.反比例是变化方向相反,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积是一定的.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巩固练习

(一)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中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成( ).

2.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 ).

3.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成( ).

(二)从汽车每次运货吨数、运货的次数和运货的总吨数这三种量中,你能找出哪几种比例关系?

五、课后作业

一个单位食堂每天用大米的数量、用的天数和大米的总量如下表.

表1

在表1中,相关联的量是( )和( ),( )随着( )变化,( )是一定的.因此,大米的总量和用的天数成( )关系.

表2

在表2中,相关联的量是( )和( ),( )随着( )变化,( )是一定的.因此,每天用的数量和用的天数成( )关系.

六、板书设计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相同点

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

1.变化方向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

2.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是一定的.

1.变化方向相反,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

2.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积是一定的.

探究活动

灵活判断

活动目的

1.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思考题目:

(1)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是否成比例?

(2)圆的面积和半径是否成比例?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学生分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4.师生共同小结并总结规律.

相关推荐

「热门教案」《反比例》数学教案推荐一篇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准备好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工作,这样可以避免很多因为准备不足导致的教学事故。你是否在寻找合适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热门教案」《反比例》数学教案推荐一篇”,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学习目标

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习重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复习

1、什么是正比例的量?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2)每头奶牛的产奶量一定,奶牛的头数和产奶总量。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二、导入新课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三、进行新课

情境(一)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情境(二)

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独立观察,思考

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

情境(三)

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当杯数发生变化时,每杯果汁量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化关系

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一定)

5、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反比例意义

引导小结:

活动四:想一想

P26页第1、2、3题

关系式:X×Y=K(一定)

课后反思:

学生活动

学生自由回答,相互补充。

学生观察,弄清题意。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独立观察,思考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

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

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精选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有一份完整教案课件,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抽时间去完成。备好一份完整的教案课件,会有利于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优质的教案课件是在哪些地方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呢?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3页和第103页下面的做做的题目,练习二十二的第10、1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教学过程:

一、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谁能讲一讲正、反比例的意义(学生回答。)

教师: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或成反比例的量.这两种量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或反比例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k(一定)或xy=k(一定)

教师出示下列题目让学生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天看书页数一定,天数和看书的总页数。

(因为=每天看书页数(一定),所以天数与看书的总页数成正比例关系。)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因为底高=平行四边形面积(定),所以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成反比例关系。)

(3)分数的值大小一定,这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因为

=分数值(一定)。所以分子与分母成正比例关系。)

(4)差一定,被减数与减数。(因为被减数一减数=差(一定),所以被减数与减数不成比例。)

(5)一批煤,如果每天烧5吨,可烧36天;如果每天烧1吨,可烧45天。天数和每天烧煤的吨数。(因为题目中没有明确说出哪个量是一定的。而536=l80(吨),445=180(吨),可见煤的总量是一定的。因此,有每天烧煤的吨数天数=煤的总吨数。所以天数和每天烧煤的吨数成反比例关系。)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教师:单价;数量和总价这三个量每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1)当单价一定时,数量和总价成什么比例关系

(2)当数量一定时,单价和总价成什么比例关系

(3)当总价一定时,单价和数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学生回答后,接着就比较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教师让学生回答,再归纳并板书:

三、做教科书第103页做一做的题目。

第1题,教师指名回答,要说明成什么比例的理由。

第2题,教帅先让学生填空,再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第3题,让学生思考和填空、教师巡视。注意解答时有不同想法的学生。订正时,让有不问想法的学生,说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第4题,学生做题有困难时.教师提示:可以举一个实例先验证,再确定是不是成比例,成为什么比例。订正时,要求学生说明理由。

四、作业

练习二十二的第l0、11题。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一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先认识正比例的意义,接着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再认识反比例的意义,最后安排了一些巩固练习和综合练习。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正、反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还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因而学好这部分知识非常重要。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还可以帮助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会从变量的角度来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和反比例。

2、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哦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课时安排:正比例和反比例(4课时)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3

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重点

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教学

(一)出示课题

教师明确: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这节课通过比较弄清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此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24681012

体积/㎝35010015020xx50300

底面积/㎝2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

板书:

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2)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②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

(4)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如: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表格(见书)

(2)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4)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生:175㎝3。

②体积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生:9㎝。

③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

生:水的体积是350㎝3,相对应的点一定在这条直线上。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成正比例量的图像特往。

3.做一做。

过程要求:

(1)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

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成正比例。理由:

①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②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③种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

(3)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有什么发现?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4)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七第1~5题。

2、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回答要点:

(1)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相应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相应减少;

(3)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2.举例说明。

如:每袋大米质量相同,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

理由:

(1)每袋大米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随着袋数的变化而变化;

(2)大米的袋数增加,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增加,大米的袋数减少,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减少;

(3)总质量与袋数的比值一定。

所以,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

板书: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反比例。两种量是什么样的关系时,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呢?

板书课题:成反比例的量

[NextPage]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课文例题情境图。

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①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

②杯里水的高度不相同。

③杯子底面积小的,水的高度比较高,杯子底面积大的,水的高度比较低。

(2)出示表格。

高度/㎝3020xx105

底面积/㎝21015203060

体积/㎝3

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底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

教师板书配合说明这一规律:

3010=20xx=1520==300

(3)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反比例的意义,并板书。

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4)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可以怎么表示?

学生探讨后得出结果。

XY=K(一定)

2.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举例说明。如:

(1)大米的质量一定,每袋质量和袋数成反比例。

(2)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

(3)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

3.你还有什么疑问?

如果学生提出表示反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什么特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你知道吗中的图像。

(1)反比例关系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

(2)表示两个量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点所连接起来是一条曲线。

(3)图像特征不要求掌握。

4.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七第6~11题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P47~48,例7、正、反比例的比较。

教学目的: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正确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判断下面两种理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学习例7

(1)认识:千米/时的读法意义。

(2)出示书中的问题要求学生逐一回答。

(3)提问:谁能说一说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可以写成什么样的关系式?

(4)填空:用下面的形式分别表示两个表的内容。

当()一定时,()和()成()比例关系。

还有什么样的依存关系?

(5)教师作评讲并小结。

(6)用图表示例7中的两种量的关系。

指导学生描点、连线

观察:在表里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表示正比例关系的是一条什么线?A点表示什么?B点呢?

在这条直线上,当时间的值扩大时,路程的对应值是怎样变化的?时间的值缩小呢?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右表。

3、总结正、反比例的特点(异同点)

由学生比、说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2题

2、P49第1题。

四、课堂小结:

正、反比例关系各有什么特点?怎样判断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关键是什么?

五、作业

P49第2题(1)(4)(5)(6)(9)

六、课后作业

1、P49第2题(2)(3)(7)(8)(10)

2、收集生活中正、反比例关系的量并分析。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练习十三第9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要求学生说出成正反比例量的关键,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关系式。

2、举例说明。

3、讨论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

二、练习

完成练习十三9~13题

1、第9题。

观察每个表中的数据,讨论表下的问题。要注意启发学生根据表数据的变化规律,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再进行判断。

2、第10题。

(1)看图填写表格。

(2)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再根据图像特点判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也可以根据相关的计算结果作出判断。要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幅地图的比例尺一定,所以这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3)启发学生运用有关比例尺的知识进行解答。

3、第11题。

填写表格,组织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比较,进一步突出成反比例量的特点。

4、第12题。

引导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能不能用相应的数量关系式表示这种变化的规律。

5、第13题。

三、小结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能找出生活中成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教学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是对回顾与交流部分知识进行复习。

一、生活中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小组同学互相举例说一说。

①可以让学生课前进行复习,并收集相关信息,课上展示。

②以小组形式展开交流、反思,然后组织汇报。

③展示部分学生的优秀作品。

二、一辆汽车在高速路上行驶,速度保持在100千米/时,说一说汽车行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用多种方式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1)可以列表。

(2)可以画图。

(3)可以用式子表示。

教材创设了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表格、图、关系式、自然语言等方式来描述这一关系,使学生体会刻画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多种形式,并促使学生在几种方式之间进行转化。教学时,教师可以再举出一些实际问题或鼓励学生提供出实际问题,让学生再次经历多种方式表示的过程;教师应通过语言、板书等形式将几种方式进行对应。

三、举出生活中数学中一量虽另一量变化的例子。将学生的视野由正比例、反比例拓展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这也体现了教材的特点,学生只要举出例子就行了,教师可以让学生说清楚谁随谁变化,对于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表格、兔等大致的刻画变量之间的关系。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63页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第66页练习十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行驶的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行驶的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3、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的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去寻找不变。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规律。

教师可根据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确认这一规律,并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4、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系式:=速度(一定)

5、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二、教学试一试

1、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四个问题,并仿照例1作适当的板书。

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三、抽象表达正比例的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和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63页的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要求说明判断理由。

2、做练习十三第1~3题。

第1题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先各自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指名说判断的理由。

第3题要先让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

填好表格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能成正比例。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反比例教学反思7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设计。怎样的教案课件算为优秀?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反比例教学反思7篇,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反比例教学反思 篇1

(1)对教材内容安排的思考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上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2)对练习题型、题量的思考

第一堂课在教学的时候,对于课本上的练一练没有进行选择,要求学生全部解答,结果发现学生化的时间比较多,而且效果也不是特别的理想。有了上次的经验,教师做适当的补充和引导,在第二节课的时候,学生的完成情况就比较理想,时间不多效率也高。

另外,由于在课始的导入环节中的未知每本页数与装订的本书的求解就已经知道求解方法,所遇课堂学生就没有刻意的去讲解,结果从课后的练习第二题来看,学生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虽然有些同学已经利用的了反比例的方法解答。后来想想本堂课学习的是反比例,既然已经学习了反比例,对于课后安排的这样的习题就不应该还只是利用上节课的方法去解答,应该很好的把这堂课所学习到的知识利用起来,一来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二来可以为后面学生学习利用反比例解答应用题留下伏笔。

(3)对正、反比例数量关系的书写的一点思考

在课堂上讲解: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这道题是,想到三角形是否学生也能正确的解答,于是就补充了: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相应的高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这个问题的提出,使我对于为什么教材在安排上引入了利用字母表示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不太清楚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现在想想,字母的标识其实是最能用数学语言来判断是不是成反比例,所以可以写成ah=s(一定)来说明底和高成反比例。这样学生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思维方法就会更明确。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6

《反比例的意义》一课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它是在教学《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分为三步:

第一,先从复习正比例开始,复习成正比例的条件和特点。通过"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个量是怎样变化"和"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练习,让学生回顾"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两种量之间的比值一定。"的正比例的意义。然后引入新课题——反比例。

(从课堂的效果看,感觉在这个环节上的设计还是比较传统化,学生的回答中规中矩,学生的积极性和投入性不是很高,课堂气氛稍显沉闷。课后我想如果这样设计:给出路程,速度,时间,问怎样组合才能符合正比例的要求接着小结,"既然有正比例,那就有…"(让学生说出"反比例")从而引出课题《反比例》,引出课题后,让学生先根据正比例的意义猜一猜什么是反比例,不管学生猜的对与错,让学生初步感知反比例,这样会不会更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后面更好的学习作铺垫)

第二,通过例2与例3两个情境(如果按教材的安排先讲例1,觉得会增加难度,让学生不知所以,于是这节课暂不讲例1),让学生了解反比例的意义以及特点,A,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的关系;B,果汁总量一定,分的杯数与每杯的果汁量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和成反比例的条件: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相反变化,在变化过程中,两种量的乘积一定。

(这个环节的设计,我采用了与教学正比例时同样的教学程序。考虑到上一节课的研究方法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采取了放手的形式,引导后就直接把研究和讨论的要求给学生,让学生仿照正比例的学习再次的研究反比例的意义。但在教学过程中,感觉还是扶着学生走,有点放不开。)

第三,在学生理解反比例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练习尝试判断给出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1,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注意生活与实际的相结合,通过生活中的两个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让学生容易上手,也容易去判断。

2,在提问的方面,基本兼顾了优生和中下生,但感觉面不够广。学生的回答很完整,而且也有条理性,感觉是平常课堂上要求的结果反映。

3,在教学的设计上,条理是清晰的,思路是明确的,但感觉还是有点不够活。如果让学生自己来设计问题,让学生互相提问题,编问题,让学生自己来探索,自己去提问,自己去发现,我想,这样可能会更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造力,效果一定会更好。

反比例教学反思 篇2

教学成反比例的量,让学生仿照学习正比例的意义的方法,来学习归纳反比例的意义。我在设计导入环节,创设猜想环节,根据孩子们的生活实践经验把要研究的知识设计成问题,先猜想再验证,进而根据迁移类推的方法用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如果有问题可以看书,也可以在小组里先互相说,再集体交流,在补充中完善。发现疑惑问题,集体交流。在练习设计时,安排了基本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环节,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检查。有共性的问题,集体交流。真正掌握了反比例的意义。最后,小组内讨论: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交流汇报:相同点都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并且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不同点:正比例关系中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中乘积一定。通过比较学生掌握了如何判断正反比例关系。

关键是在今后的练习中,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反比例教学反思 篇3

一、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作为学生思维的切入点,创建了活泼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除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的能力外,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空间观念,发展了创造力,丰富了想象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并对“割、补”有所了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体验、建构知识,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在合作学习中增强与他人的合作意识。

二、本节课的学习方式主要采用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方式,重点放在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与性质的探究与掌握上,力求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感悟数形结合、分类、归纳、运动与变化的数学思想。

三、本节课知识点的传授主要采用了与正比例函数相对照的方式进行的,这是根据现代建构主义的理论,从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有关知识的联想激活学生原有的函数知识,巧妙的引导学生发现正,反比例函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新知。由于本章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函数思想,是学生认知上的一个难点,所以本节课引入时引导学生观察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为下节函数内容做好铺垫。

四、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堂课采用了小组竞赛的形式,尤其关心后进生的学习状况,适时的给予鼓励,使每位学生都学到对自己有用的数学。

五、用多媒体教学解决重点难点。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严密、思维抽象。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尚未成熟,缺乏逻辑严谨性,导致思考问题不全面,从而对数学中抽象的性质定理较难理会,而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通过其图象及数据的处理功能在教师的操作下,层层深入地引导他们运用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来处理问题,减少学习困难。在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解决过程中我都利用了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功能,在学生讨论反比例函数性质时,学生通过观察函数图象得出:“当k>0时,y值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y值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当k

二、本节课的学习方式主要采用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方式,重点放在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与性质的探究与掌握上,力求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感悟数形结合、分类、归纳、运动与变化的数学思想。

反比例教学反思 篇4

本节复习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系统的整理,让学生加深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及最后运用正、反比例解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以学生为主。学生自己先整理、交流、汇报,教师只是起着沟通学生和教材的作用。

(2)以课本为主。在复习中,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把课本和资料有机结合,使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3)以课内为主。把问题尽量解决在课堂上。上课前认真作好准备,学生课前进行整理,教师精心准备教案,教学过程中,精讲精练。

(4)以练为主。教师边讲边练,练习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体现了基础性、层次性。尤其是最后一题注重一题多解,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习得更加主动,使他们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学生整理和复习的方法不是很熟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适时点拨,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学生在学习中不但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学会学习,这是本课时的一个重要目标。

教会学生学习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每一节课中不断的渗透,长此以往,才能正提高学生的能力。

反比例教学反思 篇5

课题:正比例和反比例

复习内容:第12册第94页“整理与反思”和95页的“练习与实践”5-9题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掌握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

2、使学生通过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使学生感受正、反比例是描述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又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教学准备:课件洋葱微课视频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课前设计:

(一)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1、提问: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我们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

2、小结:

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乘积)是否一定。比值一定说明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乘积一定说明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

3、举出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量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

例如:苹果的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因为,第一,数量和总价这两种量是相关联的,其中一种量总价随着另一种量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都是单价。单价一定,所以这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二)观看洋葱视频,并练一练

1.如果y=8x (x、y≠0)那么y与x成什么比例关系?

看视频思考成什么比例关系

判断依据

2、如果4x=3y(x, y≠0),那么y与x成什么比例关系?

联系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说一说在每张表格中,存在怎样的关系?

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乘积)是否一定,再作出相应的判断。

3、观看洋葱视频后,做相关练习题

4.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

第7题:让学生先独立做,再讲评。讲评时注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第8题: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再具体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后再判断。

第9题:其中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再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

(三)板书设计

(四)评价小结:

学了本课你对所学知识有什么新认识?还有什么问题?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天镇022李文艳课题:正比例和反比例复习内容:第12。

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那么这两种量就叫故。

本内容通过整理复习,要求学生能比较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及不同点,会分析、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能成正比例或反比例。本节。

大海lh阅读3,192评论0赞0

《比和比例》执教者:九寨沟034旺千哈姆一、学情分析《比与比例》本节知识概念较多,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帮助学。

拥有学习正比例意义的基础,有整体结构的把握,再结合课前预习,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认识呼之欲出,如何提高这节“反比。

表情是什么,我认为表情就是表现出来的情绪。表情可以传达很多信息。高兴了当然就笑了,难过就哭了。两者是相互影响密不可。

反比例教学反思 篇6

教学成反比例的量,让学生仿照学习正比例的意义的方法,来学习归纳反比例的意义。我在设计导入环节,创设猜想环节,根据孩子们的生活实践经验把要研究的.知识设计成问题,先猜想再验证,进而根据迁移类推的方法用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如果有问题可以看书,也可以在小组里先互相说,再集体交流,在补充中完善。发现疑惑问题,集体交流。在练习设计时,安排了基本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环节,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检查。有共性的问题,集体交流。真正掌握了反比例的意义。最后,小组内讨论: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交流汇报:相同点都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并且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不同点:正比例关系中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中乘积一定。通过比较学生掌握了如何判断正反比例关系。

关键是在今后的练习中,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反比例教学反思 篇7

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新授课第三节课,在“数形结合”的主线下,使学生具有了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首先简单复习了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图像、图像象限和增减性,其次利用基础训练的五个题目求反比例函数表达式和图像及增减性,复习一下代入法和待定系数法;

三、例题精讲,在例题的处理上我注重了学生解题步骤的培养;同时通过题目难度层次的推进;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在变式训练之后,我又补充了一个综合性题目的例题;达到在课堂中就能掌握比较大小这类题型。但在补充例题的处理上点拨不到位,导致这个问题的解决有点走弯路。

例题在本节既是知识的巩固又是知识的检测,通过这组题目的处理,发现学生对所学的一次函数坐标等方面可以有一点的复习。从整体来看,时间有点紧张,尤其是最后一个与一次函数相结合的综合性题讲解得太少,学生还不太能理解,导致小结很是仓促,而且是由老师代劳了,没有让学生来谈收获,在这点有些包办的趋势

四、不足:虽然在题目的设计和教学设计上我注重了由浅入深的`梯度,但有些问题的处理方式不是恰到好处,有的学生课堂表现不活跃,这也说明老师没有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节课的时间分配上还可以再调整;总之,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细节问题的。

反比例教学反思模板5篇


88教案网相关栏目推荐:“反比例教学反思”。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准备教案是教师的职责之一。教案是教材、大纲与课堂教学三者之间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好的教案都包含哪些内容呢?也许下面的“反比例教学反思”正合你意!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反比例教学反思 篇1

(1)、对教材内容安排的思考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上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在课时的安排上,在学习正比例的安排了2个课时,这里只是安排了1个课时,紧随着课之后教材安排了一堂正反比例比较、综合的一堂课,对学生在出现正反比例有点模糊的时候就及时地加以纠正。

(2)、对练习题型、题量的思考

第一堂课在601班教学的时候,对于课本上的练一练3没有进行选择,要求学生全部解答,结果发现学生化的时间比较多,而且效果也不是特别的理想。课间的时候就对着七个小题进行了比较,发现5、6题的数量关系的本质上与前面的1、3题雷同,而且第7小题比较简单,而第4小题倒是一个不错的习题,因此第二节课在602班上的时候,学生的完成情况就比较理想,时间不多效率也高。

另外,对于课本上练一练5,由于在课始的导入环节中的未知每本页数与装订的本书的求解就已经知道求解方法,所遇课堂学生就没有刻意的去讲解,结果从课后的练习第二题来看,学生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虽然有些同学已经利用的了反比例的方法解答。后来想想课堂本堂课学习的是反比例,既然已经学习了反比例,对于课后安排的这样的习题就不应该还只是利用美上课之前的方法去解答,应该很好的把这堂课所学习到的知识利用起来,一来是的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二来可以为后面学生学习利用反比例解答应用题留下伏笔。

反比例教学反思 篇2

我们发现教材把比的认识放到了六年级的上学期,学完了百分数之后就认识了比,而删除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解比例以及应用正反比应用题。而只研究正反比例(图片),加入了变化的量(图片),、画一画(图片)、探究与发现(图片),等内容。

为什么加变化的量、画一画、探究与发现等内容?

由困惑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有了下面的答案。

其一在《课标》中,更强调了通过绘图、估计值、找实例交流等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体会、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丰富了关于变量的经历,为以后念打下基础。学生绘图的过程可以说是他亲身体验的过程,是他“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只有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真正体会、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丰富了关于变量的经历,加深了对函数的认识。多种研究也表明,为了有助于学生对函数思想的理解,应使他们对函数的多种表示———数值表示(表格)、图像表示、解析表示(关系式),有丰富的经历。在正比例、反比例的学习中,应十分重视三种方式的结合。函数图像更有利于学生直观的理解变量的变化关系,并且利用规律解决问题,更好的进行函数思想的渗透。这一点可以从课堂和课后的作业中找到答案。

其二为今后对函数进一步的学习做准备我们再来看一看函数课程的发展链。

小学:数的认识,图形数量找规律,数的计算,图形周长和面积,字母表示数—变量,统计—变量,商不变的性质—常函数,正反比例—函数。

初中: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正反比例函数,函数概念的初步认识。

高中:函数概念的映射定义。一些具体函数模型—简单幂函数及其拓展,实际函数的模型——分段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列,函数思想的广泛应用。

到了大学还在继续着对函数的学习,可以看出小学阶段的只是对函数的最初级的最浅显的认识,但却影响着孩子今后对函数的学习。从多方面理解变化的量,打破了思维的局限,利于今后函数概念正确的建立。

这节课我谈谈个人的观点: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习了比和比例的知识以及积累了一些常用数量关系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正反比例这个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也正好是规律探究的知识,因此高老师尝试用整体进入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主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使学生从变量的角度来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教材的安排是用例1、例2教学正比例的意义和正比例的图像,例3教学反比例的意义,而高老师第一课时并没有进行图像教学。而是对教材大胆地进行重组,第一课时进行正、反比例意义的教学,第二课时进行正反比例图像的教学。从意义和图像两方面进行对比,用结构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这节课高老师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呈现出学生“分类方法”的多样化,在两次“分类”中不断激发学生探究两种相关联量变化规律。学生学的比较愉快。

探讨的地方有:

1.在出现表格的时候最好加上一个不是相关联的量的表格让学生进行分类。如人的身高与体重等。这样对比更明显,让学生知道不相关联的两个量要归类在不能成比例一类,

2.可以让学生把一组组对应的数据写出来进行对比,教师也可以板书这样学生更能直观的发现他们的比值一样的.或乘积是一样的,以便发现规律.

3.重心下移的力度不够,规律可以让多个学生尝试归纳,然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看书得出规范性的数学语言.

4.教学中增加对比练习

5.增加拓展练习,抽象实际事例中的数量变化规律,加深正比例的概念的理解。

反比例教学反思 篇3

通过一节新课“反比例函数”(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制作教学课件,使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灵活性、直观性。制作起来比较麻烦,但能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课后仔细回味,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觉得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教学设计

备课时,我认真研读教材,认为本节课无论是重点和难点都要让学生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如何与一次函数及一次函数中的正比例函数的区别。所以,我在讲授新课前安排了对“函数”“一次函数”及“正比例函数”概念及“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复习。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并能突出重点,我采用了课本上的问题情境,同时调整了课本上提供的“做一做”的有关问题,让学生体会在生活中有很多反比例关系。

情景设置:

第143页实例:电流I,电阻R,电压U之间满足关系式U=IR,当U=220 V时。

(1)你能用含有R的代数式表示I吗?

(2)利用写出的关系式完成下表:

当R越来越大时,I怎样变化?当R越来越小呢?

(3)变量I是R的函数吗?为什么?

学生通过填表发现:

当R越来越大时,I越来越小。当R越来越小时,I越来越大。

变量I是R的函数。变量I是R的函数.由IR=220,得b=220/R.当给定一个R的值时,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I值,因此I是R的函数。

设计意图:与前面复习内容相呼应,让同学们能在“做一做”中感受两个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同时也能注意到与所学“一次函数”,尤其是“正比例函数”的不同,从而自然地引入“反比例函数”概念。

二、课堂教学

在这节课中,由于备课充分,我信心十足,因此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我认为最成功之处是比较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由于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所以,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师生得以互动。

在复习“函数”这一概念的时候,很多学生感到比较陌生,显然不是忘记了就是不知道如何表达。我举了两个简单的实例,学生们立即就回忆起函数的本质含义,为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经验感想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函数定义,并归纳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k为常数且k不等于0)。还能根据定义和表达式判断某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是什么函数。一句话,多媒体教学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电脑课件的帮助下,学生表现积极踊跃有活力,效率比较高。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不能靠以往的经验来讲课,一定要精心设置,进一步探索和挖掘教材和考点,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

反比例教学反思 篇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种需要在儿童的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他们就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知识,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

考虑到学生学习基础、能力的差异,练习设计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以上的几个练习分成三个层次,设置了三个智力台阶(基础性练习、综合性练习、拓展性练习),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取得成功机会,使他们在练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积极自信的信心。

现在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应用性越来越强,我在这节课的练习设计也反映这一特点,其中有许多与现实生活及各行各业密切联系的习题,既有学生做练习,骑车上学,又有学校烧煤、买课桌,农民播种,工厂运货物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应用性。

反比例教学反思 篇5

今天讲授了一节新课《反比例函数》(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内容),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课后仔细回味,觉得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关于教学设计:

备课时,我仔细研读教材,认为本节课无论是重点和难点都是让学生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如何与一次函数及一次函数中的正比例函数的区别。所以,我在讲授新课前安排了对“函数”、“一次函数”及“正比例函数”概念及“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一般式的复习。

为了更好的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并能突出重点,我采用了课本上的问题情境,同时调整了课本上提供的“思考”的问题的位置,将它放到函数概念引出之后,让学生体会在生活中有很多反比例关系。

情境设置:

汽车从南京开往上海,全程约300km,全程所用的时间t(h)随v(km/h)的变化而变化。

(1) 你能用含v的代数式来表示t吗?

设计意图:与前面复习内容相呼应,让同学们能在“做一做”和“议一仪”中感受两个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同时也能注意到与所学“一次函数”,尤其是“正比例函数”的不同。从而自然地引入“反比例函数”概念。 为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掌握反比例函数概念,我引导学生将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式进行变形,并安排了相应的例题。

k 一般式变形:y=k/x ,可以变形为: (1)y=kx^-1 ,(2)xy=k (其中k均不为0)

通过对一般式的变形,让学生从“形”上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在结合“思考”的几个问题,让学生从“神”神上体验“反比例函数”。

为加深难度,我又补充了几个练习:

1、当m为何值时,函数y=(m2+2m)xm2-m-1是反比例函数.

2、(1)y与x成反比例,已知x=3时,y=-6,求当x=时,y的值。

(2)y与x-1成反比例,已知x=3时,y=-6,求当x=2时,y的值。

3、y是x的反比例函数,z是x的正比例函数,则y与z成什么关系?

关于课堂教学:

由于备课充分,我信心十足,课堂上情绪饱满,学生们也受到我的影响,精神饱满,课堂气氛相对活跃。

在复习“函数”这一概念的时候,很多学生显露出难色,显然不是忘记了就是不知到

如何表达。我举了两个简单的实例,学生们立即就回忆起函数的本质含义,为学习反比例函数做了很好的铺垫。一路走来,非常轻松。

对反比例函数一般式的变形,是课堂教学中较成功的一笔,就是因为这一探索过程,对于我补充的练习1这类属中等难度的题型,班级中成绩偏下的同学也能很好的掌握。

而对于练习3,对于初学反比例函数的学生来说,有点难度,大部分学生显露出感兴趣的神情,不少学生能很好得解答此类题。

经验感想:

1、 课前认真准备,对授课效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2、 教师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

3、 数学教学一定要重概念,抓本质。

4、 课堂上要注重学生情感,表情,可适当调整教学深度。

正比例反比例教学思考范本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只有将教案课件提前准备充分,才能完成前期设计的教学目标。那好的教案课件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正比例反比例教学思考范本,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这几天学习了正比例反比例,从学生掌握情况来看,对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 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正反比例是来源于生活的,我认为教学中既要重视这一点,又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形成中逻辑性,严密性与连贯性的统一。因此,在处理教材时,没用教材的例子,而是举的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找规律,再由规律回归生活。这样一节课的40分钟质量很高。 教学中,我从创设生活数学问题入手,进入新课学习,在学生掌握新知的基础上,提供一个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的题目:“你能举出一个正比例或反比例的例子吗?为什么?”在学生能准确由

A X B = C(一定)表示三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自己举一些生活中较熟悉的三量关系,说说它们之间存怎样的关系,再次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教学的价值,这也是新课程教学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如:在学生知道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关系式后,我提出:“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既注重了科学学习方法的渗透,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成果。

在教学了正比例了知识后,大部分学生都明白了如何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正比例,在做相关的题目时,学生出错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在于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上。可是一旦教授了反比例的知识之后,学生开始混淆两者了!不知道是把两个量相“乘”还是相“除”!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由于学生对于“正”和“反”的理解不够到位。

所谓的“正”,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量变大,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大;一个量变小,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小。总而言之,两个量发生了相同的变化。那么反比例的“反”怎么理解呢?有的同学已经可以自己概括了:两个量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即一个变大另一个就随着变小;一个变小另一个就随着变大。这样的讲解可以使学生掌握可靠的、初步判断两个量可能成什么比例的方法,有助于有序思维的展开!

另外我们还可以结合图像,我们也可以很清楚的将两者区分开来!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直线过原点,并且方向向上),反比例的图像则是一条弯弯的曲线(在教师的辅助下,学生用描点的方法画出图像)。

课上学生基本能够正确判断,说理也较清楚。但是在课后作业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对一些不是很熟悉的关系如:车轮的直径一定,所行使的路程和车轮的转数成何比例?出粉率一定,面粉重量和小麦的总重量成何比例?学生在判断时较为困难,说理也不是很清楚。可能这是学生先前概念理解不够深的缘故吧!以后在教学这些概念时,应该有前瞻性,引导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的复习,然后在进行相关形式的练习,我想对学生的后继学习必然有所帮助。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认为只要切合学生实际的,让师生花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的方法都是成功的,都是有价值的,我以后会大胆尝试,努力创造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积极上进,共同发展的新课堂吧!

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9篇


一名优秀的教师可以给予孩子最美好的回忆,编写教案并不是知识的罗列,而是设计好教法与学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怎样写出一份富有创意的教案呢?下面是88教案网编辑整理的“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1

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它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是六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但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历来都是学生怕学、教师怕教的内容。怎样化解这一教学难点,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呢?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我从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发掘素材,组织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了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设了现实背景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

在演示的基础上,我又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例4,因而取得满意的效果:学生自己弄清了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初步认识了反比例的涵义,体验了探索新知、发现规律的乐趣。

我考虑到例5和例4相仿,必须注意学习方式不能雷同。所以采取请学生当“老师”的方式,进一步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营造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因而对例5的学习探索取得更深一层的效果。然后通过例4、例5同质比较,归纳出成反比例的两种量的3个特点,再以此和正比例的意义作异质比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义。最后经过读书验证,得出反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既达成了本课的知识目标,又培养了合情推理的能力。]

联系旧知,抓住概念与旧知之间的联系,以旧引新,得出新知,在联系中渗透重点难点,为引出概念打下伏笔,减轻学生理解概念的困难程度,使得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轻松有效。例如本节课《成反比例的量》中重点和难点都是学生理解“成反比例”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的得出要从研究数量关系入手,实质上是对数量之间关系一种新的定义,一种新的内在揭示。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习中是反复强调过的,本节课的教学并不仅仅停留在数量关系上,而是要从一个新的数学角度来加以研究,用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来加以理解,用一种新的数学语言来加以定义。“成反比例的量”与数量关系是有本质联系的,都是研究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是两种数量之间相乘的关系,因此在复习题中我让学生大量的复习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并且联系教材复习了教材及练习中涉及到的一些数量关系,渗透了难点。

总之,在本案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较明显的改善。教师比较关注学生的兴趣、经验和情感态度,以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精心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猜想归纳,建构了新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各种能力,发展了积极的情感和学习态度。

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2

比例这部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上进行教学的,属于概念教学,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对应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比例是在比的基础上讲解的,组成比例的两个比比值相等,由于比的知识是上学期学的,这么长的时间,学生的知识肯定有了一定的遗忘,所以在教学前,先带领学生回顾比的知识。什么叫比?关于比,我们学过哪些知识?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怎样化简比等等。唤醒孩子的旧知,既复习了以前的知识,又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观察——计算——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本课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情境中激趣

一上课,就为学生提供四个实际情境图,并提出问题:

(1)、在哪些地方见到我们国家的国旗?

(2)、你们知道国旗的尺寸吗?

出示挂图,叙述每面国旗,分别出现在什么地方?并读出长和宽。比较四面国旗不同点和相同点?(大小不同,形状相同)分别列出每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和求比值。最后观察比较。(比值相等)分析这些比的比值,看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习:首先是判断。其次是组比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洁的数学概念,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

创设这个情境有五方面的考虑:

一是使学生通过现实情境体会比例的应用;

二是“四面国旗的大小不同,但因为是按照一定的比制作的,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是相等”,由此引入比例意义的教学;

三是依据四面国旗长与宽可以组成多个比例式,为比例意义的教学提供较多的资源;

四是为以后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做铺垫;

五是有助于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注重了“数学化”和“生活化”的结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洁的数学概念,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

2、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拓宽教材”

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文本,我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大胆对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用活、用实教材。这节课中在四面国旗的尺寸中找比组成比例,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国旗长与宽的比,两两可以组成比例。同样国旗宽与长的比,两两也可以组成比例。另外每两面国旗的长之比与它们的宽之比也可以组成比例,课题中通过“你还能找出其它的比吗?”的提问,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从不同角度去寻找,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在练习中要根据给出的4个数据,组比例,隐含着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学生通过迁移比较,小组合作交流,多方验证,大家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问到最后的豁然开朗,个个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名小小的“数学家”,经历了这个愉快的学习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学生掌握有一定得困难。怎样化解这一教学难点,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呢?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我从学生身边发掘素材,组织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了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较好的创设了现实背景。

二、深入探究,理解涵义

在演示的基础上,我又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因而取得满意的效果:学生自己弄清了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初步认识了反比例的涵义,体验了探索新知、发现规律的乐趣。

三、比较猜想,归纳规律

我考虑到例题比较相近,因此要注意学习方式必须加以改变。因此我采取把自主权交给学生方式,营造了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因而对例题的学习探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然后通过例题与例题进行比较,归纳出成反比例的两种量的几个特点,再以此和正比例的意义作比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义。最后经过验证,得出反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既达成了本课的知识目标,又培养了推理的能力。

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4

比例的意义是在学生对比的意义、性质和比值的意义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有了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掌握这部知识将为进一步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应用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本节课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造有效学习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

在学习比例的意义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要求亲自动手写人以两个数的比,并求出比值。然后,分析这些比的比值,看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洁的数学概念,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

二、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拓宽教材”。

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文本,我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大胆对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用活、用实教材。这节课中在四面国旗的尺寸中找比组成比例,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国旗长与宽的比,两两可以组成比例。同样国旗宽与长的比,两两也可以组成比例。另外每两面国旗的长之比与它们的宽之比也可以组成比例,课题中通过“你还能找出其它的比吗?”的提问,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从不同角度去寻找,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在练习中要根据给出的4个数据,组比例。学生通过迁移比较,小组合作交流,多方验证,大家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问到最后的豁然开朗,经历了这个愉快的学习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通过本次的教学展示,总体感觉自己整节课的教学流程清晰,教师对本节课的两个重点突破较好,学生都理解了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比例,并且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写出比例。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练习设计,能体现学生思维的递进性,练习有层次。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教学任务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作用。

三、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整节课一味担心自己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对学生放手不够,有牵着学生走的嫌疑。

2、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强调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加大“放手”力度,多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语言力争言简意赅,把更过的时间还给学生探究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

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5

一、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望。

从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发掘素材,让学生从生活联系旧知发现问题,从而引入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了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设了现实背景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二、深入探究,理解意义。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在交流展示中学生自己弄清了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初步认识了反比例的意义,体验了探索新知、发现规律的乐趣。

三、比较正反比例,加深理解。

本节课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营造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学生掌握了反比例的意义后,让学生比较归纳出正反比例的异同点,既达成了本课的知识目标,又培养了对比比较的能力。

总之,在本案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较明显的改善。教师比较关注学生的兴趣、经验和情感态度,以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精心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猜想归纳,建构了新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各种能力,发展了积极的情感和学习态度。

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6

通过本次的教学展示,总体感觉自己整节课的教学流程清晰,教师对本节课的两个重点突破较好,学生都理解了比例的意义。

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整节课一味担心自己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对学生放手不够,有牵着学生走的嫌疑。

(2)教师讲解太过仔细,以至拓展练习无法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加大“放手”力度,多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所以教学中我尽最大努力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使他们每一个人都得到应有的知识和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灵活运用《分层测试卡》这一教学资源,把其中的题目按照难易程度和层次的不同选择性的适时融入教学,为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而服务。

数学学习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

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7

这是一节造型.表现领域中的中国国画课。针对五年级的小学生对中国画中的墨色、用彩、运笔都有了初步的掌握,对宣纸的特性也有了认识。在此基础上,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根据各种动物不同的脸部特征进行造型表现的,从而运用中国画特有的表现方法,引发学生用国画的形式进行创作的兴趣。

本课设为两大页面。第一页面中展示了画家黄永玉的作品《猫头鹰》和一张6岁学生画的猫头鹰进行对比,主要是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认识到艺术作品与生活的关系。并且能够让学生们通过欣赏书中的作品,仔细观察、体会、并发现画中表现猫头鹰脸部特征的生动,是以浓、淡、干、湿、焦的几种运笔相结合的表现,在此还展出了画猫脸的分布图,更进一步让学生们能够在仔细观察、对比的过程中发现其脸部的不同,掌握如何抓住特征来进行绘画。第二页面,展示了5张学生的作品和四种动物头像图片,这是为了让学生们先通过欣赏同龄学生的优秀作品,发现他们是如何表现动物的脸部特点,并用明快而活泼的墨色效果展示有趣的画面,以书中提供的动物图片作为素材,给予进一步参考、引发创作的情趣。

教学动物的脸教师反思范文二

《动物的脸》是一节集欣赏、创作于一体的五年级美术课,属于中国画教学。是造型表现领域的课。学生通过欣赏中国画画家的绘画作品,认识中国画表现的特殊效果,理解画家是怎样用概括的笔墨表现各种动物的脸的,感悟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通过本课学习,可以学习和了解中国画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初步感受和体会中国画特有的魅力。培养学生使用中国的传统绘画工具,进行表现创作的能力,通过对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方法的讲解和练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能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大胆地表现动物的脸。

一般的国画教学都以讲解技法,临摹写生为主,程式化的教学再加上技法难以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兴趣渐失,创作的作品也很少有有创意和韵味。为了能将这节课上成学生喜欢,让他们感到快乐的课,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强调突出趣味性和实践性,并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物世界》的片头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然后利用猜谜游戏,使学生有意了解不同动物的脸部特征通过种种手段,变枯燥的技法教学为形式多样的趣味活动,培养了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

经过讨论和观察,学生对一般动物的脸部特征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并总结出了用笔、用色的规律。考虑到学生对技法步骤不甚了解的情况,我在黑板上进行了演示,为了防止学生看不清楚的现象发生,示范环节我特意用比学生用的画纸大一倍的宣纸演示了画动物的脸的过程。经过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掌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回顾全课,学生们在欣赏、观察,动手、动脑中体验了学画中国画的乐趣,享受了自主探究,自我表现的快乐,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不足之处:若是能再多给学生创造些动手实践的机会,画出更多动物的脸,学生对中国画的技法认识就会更深刻一些;如果再为学生多创设一些自主探究与互助学习的教学氛围,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将更有益处。

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8

《丑石》是一篇新课文,备课时还是花了点时间好好读了读。作者先言丑石之丑,那是极尽渲染:一是外貌之丑,黑黝黝的牛似的模样;二是一无用处,不能垒山墙,不能压台阶,甚至想凿一方石磨人家也没看上;三是不但无用,而且孩子们在玩的时候还要当心,一不小心那坑洼不平的表面还会让人摔破膝盖。而就是这样一块丑得不能再丑的石头,却被天文学家发现,被奉为至宝,最后被小心翼翼地运走了。美与丑都在一块石头上,关键是看人们从哪个角度来看问题。

初读课文之后,先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第一感受,然后再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因为作者的层次清晰,解决起来也并没有什么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我创设情境以文中天文学家的身份来到学生中间表演,融入课堂,融入学生中间。我以天文学家的身份出现,我介绍说:这块丑石原来是天上的陨石,它曾补过天,在天上发过光,发过热,辉煌过,给我们的祖先带来光明等等。学生的眼睛马上亮起来了,个个都很好奇。于是,我就趁机出示了作者家门前那一块巨大的丑石的图片,然后再把一些陨石的图片给学生看,学生很好奇,马上激发起他们那种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急着想去了解这块丑石的地位发生的如此巨大的变化后,村名们是怎样对待这块丑石(陨石)的呢?接着,我就因势利导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就是让学生也跟着作者对丑石的丑和美有了重新的认识。从而引导出本文的两个中心句以丑为美和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的理解,让学生各抒己见,这节课堂上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了师生间平等对话。

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9

我在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由于学生有一定的函数知识基础,并且有正比例的研究经验,这为反比例的数学建模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学中利用类比、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开展数学建模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我选择了课本上的.探究素材,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习内容。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的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习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在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问题再组织学生通过充分讨论交流后得出它们的相同点,概括、发现规律,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的意义,构建反比例的数学模型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二、深入探究,理解涵义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弄清反比例函数中两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加深理解反比例的涵义,体验探索新知、发现规律的乐趣。我设计了例题1使学生对反比例的一般型的变式有所认识,设计例题2使学生从系数、指数进一步领会反比例的解析式条件,至此基本完成反比例的数学的建模。以上活动力求问题有梯度、由浅入深的开展建模活动。教学中按设计好的思路进行,达到了预计的效果。此环节暴露的问题是:学生逐渐感受了反比关系,但在语言组织上有欠缺,今后应注意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

三、应用拓展:

设置例题3的目的是让学生得到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待定系数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并获得数学方法,积累数学经验。设置两个练习,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另外课堂中指教者的示范作用体现的不是很好,板书不够端正,肢体语言的多余动作,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方方面面进行改善!本次公开课得到备课组长刘燕老师的认真指导。

比例数学教学反思11篇


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案就是老师引导学子学习的工具。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需要断对教学方案进行改进的。写教案需要具备哪些能力?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比例数学教学反思,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比例数学教学反思【篇1】

比例的应用是学生在前面实际是已经接触过,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也可巩固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给出一些数量关系让学生判断成什么比例,依据什么判断。利用课本主题情境图引入例5后,提出:你们学过解答这样的问题吗?能不能解答?让学生自己解答,交流解答的方法。再进一步说明:这样的问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同时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1、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2、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3、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让学生先独立自学课本的内容,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因为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从而理解正比例应用的主要内容。而后例的教学则依照例5让学生完全自学,但最后注意了启发学生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种量成反比例的特点和解决含反比例的关系的问题的方法。

练习时,运用“做一做”直接让学生运用比例的知识解答,解答后对照两题说一说这两量题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是怎样列式解答的。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回顾本次教学环节,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改进和提高。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与空间。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实际生活与应用中学数学,不仅是理念,更应该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懈的共同追求。本课教学中,课前的画面情境的引入,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与思考的空间。

教学中,我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将比例与实际联系起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贯穿本单元学习目标之一。实践教学后,我在思考:“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如何在各个课时教学中有序地逐步地渗透,它的度应该怎么掌握?我想这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去摸索、去总结。

三、要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训练学生对数学知识表达的能力。

“比例的应用”关键是确定题中不变量,特别是变量的比例关系,如果不充分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弄清题目的真正题意,虽照本宣科会做题,对于基本思路还是模糊的,其义还是不明,达不到较高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浙教版第十二册有关比例尺教材中安排了三个课时的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是比例尺的意义及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第二课时是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第三课时是是比例尺综合应用练习。教材中出示的比例尺的应用都是要求学生从比例尺的意义进行解答,由于解答步骤过于繁杂,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首先在比例尺意义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几种比例尺的不同表示形式,特别是要很好地理解线段比例尺。因为在在比例尺应用教学中,运用线段比例尺解答会方便得多。比如例1比例尺是1:30000000,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将数值比例尺转化为线段比例尺,可以用线段表示也可以采用1厘米:300千米这种形式,那么北京到上海的图上距离是3.5厘米,求实际距离。线段比例尺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是300千米,所以3.5厘米就是3.5×300=1050千米,这样解答方便了许多,步骤也只有简单的两步,但关键是让学生能够熟练地将数值比例尺转化为线段比例尺。同样在教学例3时,已知了比例尺是1:200,先让学生1:200转化为1厘米:2米,也就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是2米,那么现在篮球场的长26米,宽14米,求图上距离,解答26÷2=13厘米,14÷2=7厘米。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找准了解答的关键,将解答的简单但又能理解的方法教给学生,那么我们就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抓住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进行的。首先进行复习,一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二是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在新课的教学中,设问:用比例解首先要找到什么,(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什么,(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比例相对应两个数的什么一定,(商一定)等。然后通过“练”达到巩固和提高。

本教案设计主要体现在“问”与“练”字上,怎样问,练什么,怎么练,我都做了认真的`思考,深入研究,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把学生放在首位,考虑学生已经会什么,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是独立思考还是合作交流呢。学生在这次教学活动中能得到什么?不同学生有什么不同的收获等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此,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很快学生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这节课既重视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结构严密,学生练得多,掌握得好。当堂验收绝大多数学生全部正确,学困生都掌握得不错。

最后有一个疑问,用比例解答应用题,难度降低,正确率比较高,但是为什么学生不喜欢用这种方法,还是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是因为嫌设未知数麻烦,还是其它原因呢。

比例数学教学反思【篇2】

正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我积极利用了学生的自我观察,第一课时教学正比例时,学生从例题入手,并且在老师的引导下概括出成正比例关系的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

其一,必须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其二,一个量在变化的时候,另一个量也在随之变化,并且是要增加都增加,要减少都减少;

其三,比值一定。这三个条件是相辅相成的,为了使比值一定,那么就得保证比的前项和比的后项(一个量和另一个量)同时扩大或缩小。学生只要能发现正比例的这些特征,那么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就变得非常的容易。接下来教学反比例时,我给予了学生一些较为形象具体的图像形式进行对比、分析。教学时,我没有用书上的例题,而是先入为主的写出了反比例的关系式。让学生观察与正比例关系式的区别,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的发现非常到位,概括得也非常的全面,以正比例关系的三个条件为基础,并且梁纳和赵晗宇同学以举例的方式说出了,成反比例关系的两个量,积一定的情况下,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肯定在减少。为了鼓励学生的发现,我又从形象角度入手,顺势让学生观察正比例的图像与反比例的图像。学生的印象更深,并且在判断正反比例关系时问题迎刃而解。学生能轻易地发现两个数量间的变化关系,在观察和对比了以后再进行意义的概括。有浅到深逐步慢慢转化为对文字的叙述的判断。而且我发现学生在叙述定义时,也非常的条理,正反比例分的非常清楚。这一课我用了独到的教学方式,感觉效果非常的好。在教学中,我始终从学生的观察、对比、发现入手。给学生足够发现的时间。学生的积极性非常的高,效果也显而易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依然会秉承这样的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

比例数学教学反思【篇3】

今天教学了《解比例》,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课。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再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时,要注意外项(或内项)乘积等于内项(外项)乘积的运用,不能用错。课后回顾这节课,虽然总体来说比较顺利,但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好比例的基本性质,在解比例时胡乱解比例,不是把两个外项相乘,也不是把两个内项相乘,而是“打乱仗”……这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对学习没有兴趣,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有更多的耐心和理性对待,否则丝毫不会有效果。

二部分学生在应用方程的知识解比例时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其原因是四。五年级学解方程的知识时有疏突知识掌握有欠缺,不懂得应用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去解题。对于这部分学生要进行补课,让他们熟悉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三对于学生来说,及时的鼓励、表扬,使其得到更充分的情感体验,对他们的发展会起积极的作用,由于事先没料到以上两问题,在备课时准备得不是很充分,在上课时也没有及时有效地做好调整,让学生自我发挥,交流讨论的机会较少。所以有些遗憾。

比例数学教学反思【篇4】

今天教学了《解比例》,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课。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再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时,要注意外项(或内项)乘积等于内项(外项)乘积的运用,不能用错。结合赵老师的指导,回顾这节课,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有以下两点值得反思的地方:

1、在新授教学中,大体上能够让学生有安静的时间思考和完成作业,但在某些环节的处理上,还应放手让学生去做,还学生“主人翁”的地位,例如:让最差的学生板演检测题后纠错时,没有让中等生纠错,而是我带领学生一起纠错,在最后一个学生列的小数除法竖式错误时,我没有及时纠正讲解,应该再给学生强调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2、课堂气氛不是太活跃,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让学生练习做题,老师当面批改,没有采用竞赛的方法激励学生。

总观整堂课,有很多地方可以做得更加精细,有很多细节可以成为课堂的亮点,但由于自己的疏忽,不足,而埋没了他们。虽然很遗憾,但正是因为这些遗憾,才会有我今后的成长。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把“永威模式”移植到自己的课堂中,提高课堂效率。高三教学反思复习教学反思父与子教学反思

比例数学教学反思【篇5】

在近期校本研修网络培训学习中,应学校要求,我担任小学高年级组磨课活动主讲者,接到此任务,带着学习与交流的良好心态参与其中,我决定选择《解比例》为公开课的授课内容。

课前,我认真阅读教材,根据本班学生学习情况,制定教学设计与教学PPT。在学校年级老师的听课下,在学生的配合下,很好地完成本节知识点的教学活动。

课后,我静静地坐在办公室,思思回味,感觉这堂课,有收获,也有遗憾。

一、成功之处

1、利用课件,展示法国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让学生欣赏与阅读中获得乐趣。

2、从解方程到解比例,形成良好的无缝对接。

课前,我曾在同年级另一个班试过,用解方程的方法进入到解比例教学。如80:X=10,让学生试解,而后,我将10后面加上比号和1,形成80:X=10:1。

学生很快发现,这是一个比例,可是怎么解啊?

正在学生疑惑时,我提醒学生:我们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啊,两内项积等于两外项的积啊!同学试试!

孩子们将新改写成80×1=X×10.

3、以小组的'形式总结出了解比例的概念。

孩子们完成上面比例后,我接着问:“什么叫解比例?”。

我试着让孩子们分组讨论,并总结,孩子们发现:解比例就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

4、将小组学习式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从上学期到县里接受“四步教学法”培训学习后,我的最大感触就是怎样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很好地运用到课堂中。从那以后,我将孩子们根据各自的喜好选择自己的学习合作伙伴。

在这堂课中,我让孩子们两人一组,一起回答问题与完成练习。这样,孩子们相互补充,共同进步,果然收到良好的效果!

5、较好地展现数学的逻辑性。

让孩子们花最少的时间学最好的知识,一直是我教学的理念,要达到这一点,需要授课教师有很深的教学功底,特别是对教材的把握。

我曾经有幸代表学校到黔东南州篮球馆听苏教版教材编写专家夏青峰老师的课,为夏老师的授课方式深感折服:一杯水,几张幻灯片,台下掌声雷动。

我现在还在那美好的画面里……

那么,怎么将这堂课的内容很好地串联在一起哪?

我决定在授新新课开始前下足功夫!

上课一开始,我引导孩子们复习以下知识:什么叫比例?什么比例的基本?比例有几种表示形式?组成比例需要哪项?这些项怎样称呼?如果将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你会解吗?

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出孩子们自己的反思,挑起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同时将本堂的知识很好的串联在一起。

二、遗憾与无奈

1、下课后,老师们进行讨论交流,各自发表意见,或许是老师们的保守,除了好之外,还是好,没有能听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因为,相比这些,我更喜欢听到“逆耳”性的建议。

这是不是听课与评课的“统一调子”?

2、自己感觉到本身缺点太多,平时上课随意习惯了,一旦面对摄像头,在前几分钟体现得茫然不知所措,什么条理性、层次性啊,一下子全乱了……

3、课堂练习的层次不够合理,孩子们在掌握好解比例方法后,由于时间原因,没有进行拓展延伸性练习。

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一切是那么恬然自得,而又遗憾点点,这正如下课时我送给孩子们的那老话“学到老,活到老,还有三分没学到”。

比例数学教学反思【篇6】

一、在教学比例尺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

1、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2、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

二、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学生很容易混淆。

1、一个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

2、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其实在这一块知识上,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一样的画葫芦罢了。

三、据学生的这一情况,今天又对比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

1、如:比例尺1:500000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进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这样就不用去顾及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

2、第二个问题,倍比关系的理解,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理解不够深。例如:比例尺1:500000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5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0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5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

比例数学教学反思【篇7】

本节课课前布置了前置作业,通过前置作业的三个大题来进行教学。

首先,先复习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等,在引入新课解比例。然后,根据老师给的例题自觉完成解比例的 3个小题,学生方法掌握较好,但计算能力有待加强。

具体教学解比例的时候渗透转化的思想(转化的思想学生并不陌生,在学习圆的面积,圆柱体的体积是就是用到了转化的思想),让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个比例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让学生体会到解比例与解简易方程的区别与联系。关键是要先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转化成简易方程,再运用解简易方程的方法完成剩下的步骤。

单独教学完解比例后再来教学例2。本来教材的编排是先教学例2再教学例3,在备课时我觉得在例2里既要教学如何解比例,又要教学如何根据题意列出比例,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困难,()所以做出先教学例3再教学例2的调整。这样调整后难度明显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很好。

整节课下来,学生能按设想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问题:

在备课时觉得例3在解比例的步骤上有些不好。写成2.5×6/1.5这样的形式,学生在遇到了分数的时候会出现繁分数,所以把这个步骤舍掉了,让学生先算出乘积后再除以1.5。可是做一做中的题却出现了始料未及的问题,结果学生再除的时候除不尽,个别学生选择约数而不是用分数表示结果。后来反思例题在这一步的编排上的用意。可以让学生先约掉一部分数后再进行计算,会降低计算的难度。让学生体会解比例与解简易方程的区别与联系 时,引导不够到位。前置作业的练习题需改进。

比例数学教学反思【篇8】

学习解比例,是在学生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这是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个班的学生经过我一学期的指导,已经初步具备自学能力,尤其那几个成绩好的学生,书本上的'练习题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因此上《解比例》时,我尝试运用生本教育的理念,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新知识。上课伊始,我提名一个学困生口答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随后我就出示一个与例1相似的题目,让学生去寻找解答的方法,大多数学生都已经自学了教材,不到五分钟,同学们顺利地完成解题任务。紧接着提问学生:“你们是怎样解决这道题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比例的基本性质。那你们能不能具体是怎样进行的?这个问题自然不在话下。

2、化繁难为简单,化枯燥为生动。我是通过谈话的形式,制造悬念导入新课,促使学生去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学会了解比例的方法,并概括出的这节重点: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把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归为一句话,便于学生掌握。

3、成功地运用了“三个为主”数学教学思想,以训练为主线组织教学;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困惑时,适时进行引导,在突破重难点时,进行了小结,实现了精讲多练,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应有的体现。

4、尽最大努力面向全体学生,做好培优转差工作。基本练习让学困生进行反馈,实现“四个优先”;提高题让优生进行探究解决,这大在激发了优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我明白: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终还是源自于数学内容的本身。

比例数学教学反思【篇9】

教材的重点是解比例,难点是解比例的方法,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的是合作探究的方法。

解比例的方法与解一般方程的方法是有所区别,解比例的第一步都是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乘积相等的方程。再解整数比或小数比时,两边同时除以未知数的系数时,含有未知的左边,不再书写除以这个系数,直接写未知数。我所选择的是各具特征的练习,有的适于用比例的意义解决,有的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比较简单。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发现多数学生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正确解决问题,做到有理有据。对于学生多样的解答方法我给予充分的肯定。但还应该对各种方法的优劣引导学生进行优化,这样会对学生下面的学习有更大的帮助。

我们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去体验发现数学规律和应用数学规律的乐趣。在练习中,我组织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数学知识,并应用它去解决相关数学问题,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的理智高于事实与现象的“权力感”。

比例数学教学反思【篇10】

在教学比例尺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学生很容易混淆。

第一个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

第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其实在这一块知识上,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一样的画葫芦罢了。

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今天又对比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500000这是在图上距 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进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 程。这样就不用去顾及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倍比关系的理解,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理解不够深。例如:比例尺1:500000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500000,实际距离 是图上距离的5000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5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

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时地给学生适当的进行归纳整理,会加强学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

比例数学教学反思【篇11】

本课时新内容不多,主要把新知识融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依靠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本课设计时重点展示如何将新知识(解比例)转化成学生原有知识(解方程)的过程。

并且这个转化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上,教学中运用“同学们能运用原来学习的知识求出34∶12=x∶49中x的值吗?”的提问,密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学习的策略,然后运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归纳总结”的学习方式,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本课时如果先教学例2,那么,这个例题的负担太重,既要学习列比例,又要教学解比例,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两头不落实。所以,本人在设计本课时的教学预案时,把解比例和列比例解应用题分开教学,先学习解比例,再学习用比例解应用题。实施情况来看学生学习得较为轻松,学生掌握得较好。

几个导学题前3题学生完成很好,第4题多数学生都在说解比例和解方程的相同点,共同订正后,学生掌握了二者的'联系,从而很好地完成新知与旧知的顺应。

比例数学教学反思800字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只有教学教案写的越优秀,所呈现出来教学情况也会更好。你是否在寻找合适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比例数学教学反思800字,带给大家。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比例数学教学反思(篇1)

在近期校本研修网络培训学习中,应学校要求,我担任小学高年级组磨课活动主讲者,接到此任务,带着学习与交流的良好心态参与其中,我决定选择《解比例》为公开课的授课内容。

课前,我认真阅读教材,根据本班学生学习情况,制定教学设计与教学PPT。在学校年级老师的听课下,在学生的配合下,很好地完成本节知识点的教学活动。

课后,我静静地坐在办公室,思思回味,感觉这堂课,有收获,也有遗憾。

一、成功之处

1、利用课件,展示法国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让学生欣赏与阅读中获得乐趣。

2、从解方程到解比例,形成良好的无缝对接。

课前,我曾在同年级另一个班试过,用解方程的方法进入到解比例教学。如80:X=10,让学生试解,而后,我将10后面加上比号和1,形成80:X=10:1。

学生很快发现,这是一个比例,可是怎么解啊?

正在学生疑惑时,我提醒学生:我们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啊,两内项积等于两外项的积啊!同学试试!

孩子们将新改写成80×1=X×10.

3、以小组的'形式总结出了解比例的概念。

孩子们完成上面比例后,我接着问:“什么叫解比例?”。

我试着让孩子们分组讨论,并总结,孩子们发现:解比例就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

4、将小组学习式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从上学期到县里接受“四步教学法”培训学习后,我的最大感触就是怎样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很好地运用到课堂中。从那以后,我将孩子们根据各自的喜好选择自己的学习合作伙伴。

在这堂课中,我让孩子们两人一组,一起回答问题与完成练习。这样,孩子们相互补充,共同进步,果然收到良好的效果!

5、较好地展现数学的逻辑性。

让孩子们花最少的时间学最好的知识,一直是我教学的理念,要达到这一点,需要授课教师有很深的教学功底,特别是对教材的把握。

我曾经有幸代表学校到黔东南州篮球馆听苏教版教材编写专家夏青峰老师的课,为夏老师的授课方式深感折服:一杯水,几张幻灯片,台下掌声雷动。

我现在还在那美好的画面里……

那么,怎么将这堂课的内容很好地串联在一起哪?

我决定在授新新课开始前下足功夫!

上课一开始,我引导孩子们复习以下知识:什么叫比例?什么比例的基本?比例有几种表示形式?组成比例需要哪项?这些项怎样称呼?如果将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你会解吗?

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出孩子们自己的反思,挑起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同时将本堂的知识很好的串联在一起。

二、遗憾与无奈

1、下课后,老师们进行讨论交流,各自发表意见,或许是老师们的保守,除了好之外,还是好,没有能听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因为,相比这些,我更喜欢听到“逆耳”性的建议。

这是不是听课与评课的“统一调子”?

2、自己感觉到本身缺点太多,平时上课随意习惯了,一旦面对摄像头,在前几分钟体现得茫然不知所措,什么条理性、层次性啊,一下子全乱了……

3、课堂练习的层次不够合理,孩子们在掌握好解比例方法后,由于时间原因,没有进行拓展延伸性练习。

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一切是那么恬然自得,而又遗憾点点,这正如下课时我送给孩子们的那老话“学到老,活到老,还有三分没学到”。

比例数学教学反思(篇2)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关注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从熟视无睹,缺乏兴趣,慢慢过渡到约束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家严士健先生说过,数学教学应结合日常生活及其他领域中的问题,举出更好的例子、更好的问题,以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训练学生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本节课中,我收集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课后教研组进行了评课,给我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

首先在整体安排上,本节课有两个主要内容: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但是我在课的设计上,偏重于函数的教学。我的理解在于要先把函数的概念理解透彻,有助于学生对于正比例函数的理解。而课本对函数的概念的全面描述在下一单元中,本节课中只是在问题中针对某两个变量进行渗透。结合同事们的建议,我改变了整体构思,在不同的生活实例中,和学生一起理解变量、函数,为后一节中函数定义的建立奠定基础。

在习题的安排上,原来我只设计了正比例函数相关的练习,忽略了函数的内容,经过大家的提醒,我才意识到我的设计的前后不一致性,在此又添加了适当的函数关系的判断练习,加深同学们对函数的理解。

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兴致很高,课堂小结时有学生说:“函数在生活中很有用,不仅要好好学,还要学会怎样用”。

比例数学教学反思(篇3)

《解比例》本课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教学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课前准备充分,看得出老师平时上课就很重视学生的听课效果,学生上课听课的积极性高,配合的较好,扫除了所授新课中的障碍。如: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等积式。在设计各个环节时,注重了知识的层层递进,各个环节衔接自然流畅,从学习前的温故知新,到引入新课解比例,再到最后的练习环节,无不体现了教师的备课功底。

2、本节课内容较简单,重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教师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方法是掌握了,老师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了。在重难点的处理上,教师也是费了一番功夫:从环节的命名上来看,新颖的名称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让他们能在学习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练习设计来看,所出示的题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真正考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老师非常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每一步的算理的理解,这对学生理解数学问题非常有帮助。

4、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只是引领,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

比例数学教学反思(篇4)

正、反比例知识,内容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学好正比例知识是学习反比例知识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正确的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2、在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例如:在教学例题时,出示了甲乙两辆汽车所行路程和时间的表格后,先观察这两个表格,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1)表1、表2中有哪两种量?它们相关联吗?

(2)哪个表中的两种量的变化更有规律?有什么规律?

上面思考题中“更有”两个字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定向作用,让学生着重去寻找表1中的规律。在学生深入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后,必会发现表1中的两个量变化的规律。另外,由于事例熟悉,且数据计算起来很简单,便于学生口算,学生学习时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思考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上,进而便于提示正比例的意义。

比例数学教学反思(篇5)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是反比例函数的教学重点,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运用。为此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对比。对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两种函数的关系式有何不同?两种函数的图像的特征有何区别?

(2)在常数相同的情况下,当自变量变化时,两种函数的函数值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区别?

(3)两种函数的取值范围有什么不同,常数的符号的改变对两种函数图像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影响?

从这些方面去比较理解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此外,在学习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k大于0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在一、三象限,k小于0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在二、四象限)时,学生由画法观察图象可知;而增减性由解析式y等于k比x(k不等于0),学生也容易理解,但从图象观察增减性较难,借助计算机的动态演示就容易多了。运用多媒体比较两函数图像,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楚地看清两函数的区别。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两函数性质的理解。

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灵活性、直观性。虽然制作起来比较麻烦,但能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使课堂教学效率也明显提高。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应关注以下几个过程:

1、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

教师应以学段教学目标为背景,以本章教学目标为标准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了解学生数学活动中情感与智力的参与程度和目标达到的水平,及时进行归因分析,不断积极引导和激励。同时利用诊断结果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2、知识技能的评价,注重学生对函数概念及反比例函数的理解水平。

本部分内容中,对知识技能的评价包括:能否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及其图象的主要性质;能否根据所给信息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对这些知识技能的评价,应当更多的关注其在实际问题情境中的意义理解。如对于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关键是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只要学生能在具体情境应用它们解决问题即可,而不要过于关注其具体运用的熟练程度,如可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反比例函数在显示生活中的应用等。

3、发展性评价,关注数学活动引起人的变化

观察反比例函数图象获取函数相关性质的信息有较大空间,考察学生能否对信息作出灵敏反应,应用时,能否善于分析和决策,灵活支配运用知识有效的解决问题。关注并追踪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的持久变化。

比例数学教学反思(篇6)

上周二开始上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有很多练习是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例如:

(1)被除数一定,商和除数

(2)圆柱的体积一定,圆柱的底面积和高

(3)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

(4)三角形面积一定,底边和高

(5)小麦每公顷产量一定,种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6)比的前项一定,后项和比值。

根据正、反比例关系的判定方法,我们首先判断两个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具体的说,就是两个量是否具有相乘、相除的关系,它们的结果能否通过条件知道是定值,从而判断它们成不成比例或成什么比例。

从学生的作业来看,(2)和(3)小题基本不会出错,对于圆柱的体积刚刚讲完,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一定),可以很好的判断出来是成反比例的。

(1)和(6)很多孩子是写的成正比例,其实也是成反比例,被除数/除数=商,比的前项/比的后项=比值,可能没有注意这里谁是定值,或者说对于这三个量之间的变式掌握的不好。

(4)他们说不成比例,原因是多了个2,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个的变式主要是学生没有利用三角形的面积的推导,底*高=2*三角形的面积(一定),所以成反比例。

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对学生说有点难,主要难在变形,代数式的变形在中学还要学习,现在是个初步的接触。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教学设计600字(系列3篇)


为了达到沟通的达到一个好的沟通方式,文档必不可少,学习范文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范文帮助我们迅速熟悉特定领域的写作要点。88教案网的编辑收集并整理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教学设计”,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重点

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教学

(一)出示课题

教师明确: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这节课通过比较弄清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教学例7(课件演示:正反比例的比较)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教学设计 篇2

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重点

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教学

(一)出示课题

教师明确: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这节课通过比较弄清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P47~48,例7、正、反比例的比较。

教学目的: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正确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判断下面两种理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学习例7

(1)认识:千米/时的读法意义。

(2)出示书中的问题要求学生逐一回答。

(3)提问:谁能说一说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可以写成什么样的关系式?

(4)填空:用下面的形式分别表示两个表的内容。

当()一定时,()和()成()比例关系。

还有什么样的依存关系?

(5)教师作评讲并小结。

(6)用图表示例7中的两种量的关系。

指导学生描点、连线

观察:在表里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表示正比例关系的是一条什么线?A点表示什么?B点呢?

在这条直线上,当时间的值扩大时,路程的对应值是怎样变化的?时间的值缩小呢?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右表。

3、总结正、反比例的特点(异同点)

由学生比、说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2题

2、P49第1题。

四、课堂小结:

正、反比例关系各有什么特点?怎样判断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关键是什么?

五、作业

P49第2题(1)(4)(5)(6)(9)

六、课后作业

1、P49第2题(2)(3)(7)(8)(10)

2、收集生活中正、反比例关系的量并分析。

以上就是《反比例数学教案精选6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反比例数学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