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2节生态系统概述

幼儿园教案端午节

发表时间:2020-07-14

第2节生态系统概述。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2节生态系统概述”,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2节生态系统概述
本课内容是在学习了生物多样性之后,认识到多种多样的生物生活在自然界中,那么生物与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本节教材通过介绍北美凯巴森林的自然状况,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相互作用。同时又为下节课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联系作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判断能力。

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类型的分布与特点,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以及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辩证观点的教育。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学情分析:
新课标倡导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每个学生人人参与,学习上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教学重难点:
1.生态系统的概念;
2.活动“分析凯巴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3.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音乐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欣赏大草原美丽的景色。
刚才同学们通过欣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感受到大草原呈现出的和谐的生态环境。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的各种类群,虽然各个类群之间的差异很大,但它们都有一定的共同点: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生存,离开了这个赖以生存的环境,生物就会死亡。例如:鱼儿离不开水,离开水鱼就会缺氧而死,可见生物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那么什么是生态系统?它的成分是什么?又有何作用?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共同探讨的问题——生态系统概述。
(一)学习新知识:什么是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科学,那么什么是生态系统?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
课件展示:生活在凯巴森林的各种生物。
教师讲述:凯巴森林的故事。(课件展示)像凯巴森林这样,既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又包括了每种生物所生活的环境,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小结:生态系统的概念。(课件展示)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设问:生态系统有哪些类型?(课件展示)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小到一滴池塘水、一个树洞,大到一片森林,整个海洋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而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包括了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环境。下面我们一起通过图片了解一下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
教师展示课件:生态系统多样性图片。学生认真观察,思考。
教师讲解:无论哪种类型的生态系统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物部分(某一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二是生活环境,既非生物部分,两者缺一不可。
教师结合实例巩固生态系统的概念。(课件展示)
根据生物的生活环境生态系统可分为:森林、草原、湖泊、海洋、农田以及城市等生态系统。课件展示:生态系统的类型。
那么,生态系统中生物部分包括哪几种?非生物部分又包括哪些?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活动:分析凯巴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了解生态系统的具体组成成分。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展示课件:生活在凯巴森林中的各种生物。学生分组并讨论以下问题:
(1)根据各种生物生活的特点,可将凯巴森林中的生物分为哪几种类型?(植物、动物、大型真菌)
(2)除图中所表示生物外,这个森林中还存在什么类型的生物?(各种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3)凯巴森林中的生物生存需要什么条件?(土壤、阳光、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等)
教师展示课件:凯巴森林中的生物组成和非生物组成。那么这些成分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作用又是什么呢?(课件展示)
请同学先阅读课本69页的内容,然后分组讨论。学生认真阅读后积极讨论。教师展示课件: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
生物部分:
1.生产者:(绿色植物或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及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
制造有机物为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
2.消费者:(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性动物、寄生动物等)
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
3.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腐食性动物等)
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给绿色植物再次利用。对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联系诗词案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等,为生物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量。
(三)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关系:
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有何关系?展示课件: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关系。(紧密联系,彼此作用构成一个整体)
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具体关系我们将在下节课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进一步进行探究。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类型,并且通过对凯巴森林里生物及环境的分析,知道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板书设计: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
分、土壤、温度等。
教学反思:
整个学习过程始终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整堂课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在学习过程中,除关注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外,更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锻炼了学生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充分发挥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创设了与主题相关的情境,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扩展阅读

生态系统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态系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25章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1、巩固生态系统的结构。
2、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基本原理。
3、培养学生运用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能量流动原理
教学设想:情景导入→巩固基础知识→原理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具:多媒体
课前准备
1、了解本班学习进度
2、要求学生准备纸笔等
情景导入
提出庄稼晚期浇水、施肥不当造成减产现象。
让学生讨论:讨论并回答
有机物的运输
《幻灯片》提示
物质和能量流动不当
由学生回答导入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即今天
我们复习的内容。
复习巩固
一、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由结构所决定的,并引
出上节课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复习巩
固。回答
《幻灯片》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产者主要指的是绿色植物。“主要指的”说
明还包括其他生物,自养型生物还有提示回答
化能合成细菌等
消费者、分解者属于异样生物,必须直接或间
接地依赖于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可以看出,
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而
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即生态系统具有一
定的结构性。
复习结构然后过渡到对功能的复习
这种特定的结构决定了生态系统具有特定
的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结构———→功能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需要的能量都来《幻灯片》
自太阳,但只是部分光能流经生态系统。太阳能
《幻灯片》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
思考并讨论
1答案D2讨论答案C
《幻灯片》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1、能量被摄入到动物体内
能量流入到动物体内思考并讨论
二者是不同的概念
2、流入各个营养级的能量一般有三个流向,即
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一
部分,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所利用。
提问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回答
《幻灯片》提示
逐级递减10%——20%
单向不循环
迁移运用
1、中国人的饮食结构
问题→讨论→回答→提示→回答→总结
2、池塘养鱼
问题→讨论→回答→提示→回答→总结
小结并过渡
通过对能量流动的分析,可以看出生态系
统的能量流动必须依赖于物质的循环,要深入
研究能量的流动,必然涉及到生态系统的物质
循环。
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学生回答
物质循环CHONPS概念
生物地化循环
思考并讨论思考并回答
碳循环示意图填充
问题→讨论→提示→答案
知识小结
通过碳的循环可以看出,环境中的无机物通过
生产者合成糖类、脂类、蛋白质等有机物,这
些有机物又通过各种生物的呼吸、分解作用,
以无机物的形式返回到环境中去,从而使构成
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
往复地循环。
《幻灯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表明,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并不
是生命物质所特有的,有利
地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
具有统一性的一面。
《幻灯片》
思考并讨论N元素的循环
归纳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知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必须依赖于物质的循环,而物质循环也必定伴随有能量的流动,二者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的循环而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也正是能量的不断流动物质的不断循环,而使整个生态系统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又由于各种成分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使生态系统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动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也就是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组成2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态系统的组成2,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尝试解释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在讨论交流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
教法及依据:“激趣导学,合作探究”
学法及指导:1、指导学生观察图片,记录观察结果,表达交流
2、指导学生通过表演,认识生态系统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准备:搜集信息及自然风景图片、排练表演。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首先带领大家走进大自然,走进美丽的大森林,去看一看、去听一听、去感受一下
大自然的和谐和美!放映影片《美丽的大森林》。
教师:什么是生态系统?它是由什么组成?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些内容。
板书: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出示目标。
二、自主合作、探究交流
1、自主学习一:阅读教材39页内容,完成《助学》目标1:生态系统的概念。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及时反馈指导。
展示“浮想联翩”:如果你是这片沼泽地里的一只水鸟,想像一下,当鹰飞来时,你会怎么做?当这里的水被污染了你又会怎样?
教师予以肯定:大家的想像很丰富,从这两种情境中,谈谈你对生态系统的理解?
学生:生物离不开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无论是生物因素还是非生物因素的变化,都会有生物受到影响……
教师: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一张无形的网,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是哪一种因素的变化,就会有许多生物受到影响,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板书: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出示生态系统的概念辨析:1、我们校园中的所有生物2、一块农田里的肥沃土壤3、一个长满杂草、木耳,聚集着蚂蚁、老鼠的阴湿山洼4、取自池塘中的一滴水5、生物圈。
学生分析判断,并说出理由。
教师:大家通过以上的分析判断,你能不能总结一下,怎样才能判断是不是一个生态系统呢?
学生:在一定的地域内,必须具备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生物成分,一部分是无机环境。
教师:大家总结得很好,那你们能举出一些生态系统的例子吗?
学生:一片森林,一个花坛,一块草地,一个池塘,一块农田,一条河流。
过渡:大家举的例子都很好!生态系统的种类很多,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大到生物圈,小到一滴水。那么,各种生态系统都是由什么成分组成的呢?下面请大家完成自主学习2的内容。
2、自主学习2:阅读教材40-41页内容,完成《助学》目标2:生态系统的成分。
学生完成后,教师出示活动1:识别生态系统的成分。
教师提出要求:标出各个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填写在课本的表格上,然后分析讨论并归纳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归纳总结,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回答并板书:生态系统的成分。
教师:哪位同学能总结一下,生态系统中的各生物成分分别有什么作用?都扮演着什么角色?
学生:非生物成分(为生物提供营养、能量和生存空间);生产者(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消费者(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分解者(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我们大家下面来看一段录像,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观察和并记住生态系统中的各成分的作用。
分角色扮演开展好活动2:生态系统家庭辩论会。主题:我是家庭中最重要的成员,辩论成员:植物、虫、鸟、细菌、真菌,阳光、空气、水等。
教师对学生的表演给予鼓励:大家表演的都非常好。通过大家的表演,让我们大家了解到,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某种成分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成分发生相应的变化,甚至会引起整个生态系统发生一系列变化。
过渡:人能制造农产品和粮食,你认为人在生态系统中应该是什么成分呢?
三、探索问题,合作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完成合作探究的题目:1、人能制造农产品和粮食,你认为人在生态系统中应该是什么成分呢?为什么?2、蚯蚓是常见的动物,可为什么有人说它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分解者的角色呢?(小提示:还记得蚯蚓吃什么吗?再结合分解者的作用展开讨论!)3、在生态系统中,连接生命世界与无机环境,促进物质循环的两个生物成分是什么?为什么?
四、评价反馈:
1、课堂小结:
师: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组成,下面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同学们完成助学的“自我感知”。
2、当堂达标。
五、延伸拓展:
材料:生物圈2号(Biosphere2)是美国建于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沙漠中的一座微型人工生态循环系统,因把地球本身称作生物圈1号而得此名。它占地1.28公顷,承建历时8年,耗资1.5亿美元。
如果你是一位参与创建生物圈2号的科研人员,你将会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引入生态系统的哪些成分?
1991年9月26日4男4女共8名科研人员首次进驻生物圈2号,1993年6月26日走出,停留共计21个月,最终宣告失败。未达到原先设计者的预定目标,这证明了在已知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离开了地球将难以永续生存。同时证明:目前地球仍是人类唯一能依赖与信赖的维生系统。
因此,请大家保护地球,爱护环境,善待我们的家园!

“生态系统”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生态系统”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态系统”教案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是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节内容。
传统的学科体系侧重讲述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重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其中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新教材编写框架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教材的知识体系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构建的,即突出人类活动的内容,突出生物圈,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因此新教材把“生物和生物圈”编排在第一单元,说明它在教材中的位置非常重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认识生物和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通过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具有小学自然常识的知识基础,可以通过前面三节内容学习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来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来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总结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在教学中应多采取观察思考、资料分析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学生由于受以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影响,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能力差,因此本节课课前强调学生回去搜集和交流“超过调节能力而使生态系受到破坏的实例”的资料。
由于本节课内容比较多,平时上这一节课时我都要留下一点内容,因此我选用特长班来上,尽量完成本节课的内容,保持内容的完整性。根据特长班学生认知的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三、教法设计
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所画的食物链。
2.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讨论、抢答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师点拨、指导、提问,实现一定的能力梯度,让一般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教学目的,而优生也有思考的余地,体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3.搜集和整理资料:为解决教学难点,发动学生去搜集“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事例”的资料,让学生在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凋节能力是有限的,从而突破难点。
四、师生活动设计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组成的共同的活动过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内因,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外因。教学的中心是“学”而不是教。因而,整节课应围绕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交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本节课建立在前三节课基础上,因而引入时通过“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得出环境对生物产生影响,通过“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得出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从而得出生物和环境形成统一整体,通过学生阅读找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对于生态系统的组成,主要通过学生观察两幅图,思考几个问题,学生之间相互提问,让学生在寻找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掌握教学重点。这种教学方法既锻炼学生自学能力、观察和思考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也体现教学面向全体的宗旨。在这里教师要注意解释生产者的社会学概念和生物学概念不同,也可以用练习解决这个难点。
对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用实物投影仪投影第25页的图,要求学生在观察后画好食物链,讨论教材上的两道题。主要让学生弄清两点:一是生物之间有吃与被吃的关系;二是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对于进一步探究,由于时间关系我安排学生课前完成,在课堂上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画的有关自己的食物网,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是食物网中的一员,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生物,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这个过程锻炼学生联系生活的能力。
在学生对生态系统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样的生态系统容易被破坏?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被破坏?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课前学生已经搜集了很多关于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实例,学生通过相互交流,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学会搜集分析资料,通过交流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学会将理论知识与生活环境联系起来。我还准备给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有毒物质造成危害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俣事件。这类事件更有说服力,能从情感上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五、教案设计
知识目标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目标1.初步具有搜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2.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培养。
3.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活动自己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爱护我们的家园——生物圈。
3.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
2.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3.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教学难点1.理解生产者这一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是有限的。
教法设计1.多媒体教学法。
2.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3.启发式教学法。
学生课前准备1.课前预习第22—27页。
2.课前学生记下自己当天所吃的食谱,写出每一种食物分别来自哪一种动物或植物。另找一张纸列出这些生物名称以及这些生物还能吃哪些生物或被哪些生物所吃。用箭头连成一个食物网,别忘了写上自己的名字。
3.搜集和分析有关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实例(可从报纸上剪取或查阅资料)。
教师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生态系统被破坏的资料及图片。
2.制作简单的课件(含抢答题)。
3.多媒体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1课时
六、板书结构(略)
第四节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第22页)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2.食物网。
3.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四、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七、教学过程
上课师生问好。
引言
启动课件,投影幻灯片1复习前面的内容。
引出课题。
找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投影幻灯片2、3学生朗读第22页两段,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由学生自己找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在朗读过程中注意知识的要点。
教师小结,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投影幻灯片4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
理解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学生认真观察第23页资料,然后分析,同学互相提问,可以提教材上的问题,也可以围绕生态系统的组成提其他问题。
教师点拨、引导,然后小结。
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的指导思想。
投影幻灯片5
明确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
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明确自己在生物圈中的位置引导学生观察第25页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并将它们用箭头连接起来。
提问:
1.你连接的这些食物链有多少条?它们是互不相关的吗?
2.假如蛇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提问:
什么叫食物链、食物网?
教师小结并强调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教师检查课前布置的第25页“进一步探究”,用实物投影仪来展示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食物种类制定的食物网。
这个过程锻炼学生联系生活的能力,作为生物圈的一员要爱护身边的生物。
投影幻灯片6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通过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然后讨论,教师提问:什么样的生态系统容易被破坏?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被破坏?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学生观察第26页资料,分析并回答问题。
教师投影分析后小结。
教师举著名的有毒物质造成危害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俣事件,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总结本节课讲述四个内容:生态系统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生物网;生态系统有一定自动调节能力。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爱护生物,保护我们的家园——生物圈。
反馈出示抢答题。
课后作业以“爱护我们的家园──生物圈”为题出一次板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