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小学教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3篇

爬山虎的脚教案

发表时间:2021-08-23

小学教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3篇。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教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3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导语】《爬山虎的脚》主要讲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从而启发人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教案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经过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换一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平日爱画画的特点,我决定对重点段采取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动手演一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谁知我的这一想法竟然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印证。由此,使我深深地领悟到简笔画、肢体语言的的妙用确实对理解语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巧用简笔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看的喜爱、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如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便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放足时间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语句,朗读反复琢磨,寻找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的朗读起来,他们紧锁眉头细细斟酌,不一会儿,一幅幅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二、巧用肢体语言能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魅力的。”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想到这儿,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学生由原来误认为爬山虎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

由此可见,恰到好处的运用简笔画、肢体演示,能降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

【篇二】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是本组一篇精读课文,叶圣陶先生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以此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读后我们也会产生探究的愿望及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下面我来谈一谈自己的教后体会。

1、教学效果(思效)

本单元主要是训练孩子处处留心,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学习作者相应的观察方法,而这篇《爬山虎的脚》就负担着这项任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课文重点放在让孩子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对事物的观察方法。学生初读课文后,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又从哪些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接着通过做动作体会词语,初步感悟这些词句的意思。然后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引导观察直观理解,从而轻而易举就突破了理解上的难点。

直观教学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对于理解课文也大有帮助。但是,过多运用直观的东西可能会使学生的学习偏离正常轨道,容易形成单纯表面的热闹,而忽视了语言文字材料。所以,我感觉这节课上不足之处就是过多的课件演示有点“喧宾夺主”。

2、教学收获(思得)

课文比较长,所以,课堂处理方面要学会取舍,这篇课文每个段落要表达的侧重点不一样,所以采取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举例如下:

(1)学习爬山虎的叶子片段时,抓住关键句“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好看得很”来体会爬山虎叶子的绿和茂盛。

(2)认识爬山虎的脚时,重点让孩子通过朗读,边读边理解爬山虎脚具体的生长位置,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为在平时生活中,孩子们很少认真观察植物,所以一大部分同学不明白“茎”“叶柄”的位置,教师通过简笔画来画出爬山虎的脚的具体位置,可以加深孩子对课文的理解。

(3)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结合刚才对于简笔画的理解,学生们模拟爬山虎爬行的过程,通过手指来体会“触”“巴”“拉”“贴”等动作,学生通过朗读和亲自体验爬山虎爬行,对整个爬行过程有了较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3、不足之处(思失)

我在备课时其实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读书,并且分层次去读书,但是虽然采取了多种读书的方式,实效性并不大,在一个个环节中并没有看到学生在读书上的明显提升。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教师也没有及时给予指导性的评价,结果就失去了层次性读书的意义。

4、改进措施(思改)

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想尽办法引导学生“啃课本”。在学习爬山虎的脚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时候,让学生拿出笔画一画,大多数孩子重在“画”,根本不知道要从书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是没有教学效果的。所以,不管教学的哪个环节,老师都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本,反复朗读、研读、体会读,不能够停留在表面。

【篇三】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从而启发人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本组教材也都是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的。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WWW.Jab88.COM

1、借助画图,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

喜欢画画是孩子们的天性。课上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自己画画有时更能满足他们的欲望,发展他们的智慧,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学生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的段落后,我让两个学生上台来根据书中的介绍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其他的学生在台下画,学生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他们边对照书中的介绍,边看书上的插图来画。3分钟后,我们先读课文,然后来检查自己的画,并且认真听着同伴的点评,有的说:“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应该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有的说:“刚长出来的爬山虎的脚是嫩红的,可是它应该长在叶柄的反面,画在同一侧,位置错了。”……就这样画画议议,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位置、颜色就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2、利用实物,使学生从模糊的感悟走向清晰

语文是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积累知识,这样才能培育出会生活的人。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

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爬山虎,课前,我准备了一些实物的爬山虎。上课时,在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关于爬山虎的叶子时,我出示了爬山虎实物给他们看。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知道了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长大了的叶子是嫩绿的、而且叶尖都是一顺儿朝下,基本上不重叠。这样的直观教具,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得学生对于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也了解得十分详细。

在学习爬山虎的脚的部分时,让学生自己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后,再次出示了爬山虎实物,让学生仔细观察它的脚,并与作者描写的脚联系起来比较,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印象就更为深刻了。

3、通过表演,让文字活起来。

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细节的问题。学生面对课本的文字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运用具有一些表演性质的行为,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文字活起来,更好地帮助学生的理解,从而拉近了他们与文学的距离,使他们在语文课上获得更多的审美情趣。

学习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墙的部分,我让学生先自读并提出不懂的地方。读完后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我引导他们梳理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细丝怎么变成小圆片的?为什么细丝巴住了墙,就弯曲呢?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然后分小组表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再指名上台表演,演完学生就有了更真实的感受: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就变成了小圆片,这些小圆片就像吸盘一样,紧紧地巴住墙,由于“巴”产生的力量,使细丝弯曲,这样,细丝就拉动与它相连的嫩茎,嫩茎就在墙上靠拢并贴在墙上。这样就完成了“一只脚”爬墙的过程。然后它还会继续长出脚来,又把嫩茎拉一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学生通过自己表演,真实地感受到了“触、巴、拉、贴”这几个动作的连续性,而且深刻地体验到这几个动作的内在力量,同时还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最后讨论把“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行不行?通过讨论,结合自己观察所得,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体会到作者用词精确性和观察的细致。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的成功之处是:结合本课的特点,调动同学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同学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讲的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同学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限度地发挥同学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发明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三、不足之处

孩子们读书的时候仍然不够大胆,没有兴趣,更谈不上什么声情并茂。多给孩子们朗读的时间,让孩子们能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绝对不能放松。其次,孩子们根本没有合作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给孩子们创设协作学习条件和氛围,让孩子们具备协作意识,学会合作。其三,课时效率低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摸情孩子们的学情,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确实提高课时效率。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置换主角,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资料。接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设计问题:“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然后自主研读,交流收获。“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请同学们选取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哪些感悟和收获?”进一步引导发现,总结写法。最后拓展文本,课堂延伸: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小编推荐

小学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这篇精读课文的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这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课文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是通过叶子的变化来讲,侧重讲长大了的叶子的颜色、排列、动态。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是分三个方面来讲。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最后讲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巴住墙与没巴住墙的不同结果。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七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结合本课特点和本组课文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径,以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放全脑为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审美欣赏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是上好一节课好的开始。于是我以轻快的音乐和简单的动作让学生全身心的放松,以饱满的精神准备上课。(播放上课实录)通过这个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快就调动了起来,个个精神抖擞。接着我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出马的脚可以奔跑、乌龟的脚可以爬行、小宝宝的脚可以走路。以此谈话导入课题:同学们我们知道大部分动物都长着脚。那你们想想看植物会长脚吗?今天我们就跟着老师一起去认识一种植物的脚。同时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再出示爬山虎图片。同学们这一片绿油油的攀援植物就是爬山虎。它同样也长着脚。想不想看看呢?通过这样的设悬念,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细致观察,建构新知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教学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自学。于是在这节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比一比

我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分队各组发爬山虎(播放上课实录),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了解,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观察到了些什么?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了解文中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点观察的。

一是细心观察,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才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及“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等等。二是连续观察,所以才会发现“原先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才会发现没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一点儿痕迹也没有了。”通过这样比一比的环节,同学们的积极性很快就调动起来了,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借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2、找一找、读一读

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找出文中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并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这几个重点词进行分析讲解。然后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重音、反复多读,在读中感悟爬山虎叶子的色泽美、整齐美和微风吹拂时的动态美。这节内容较容易掌握,所以我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充分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谈话导入: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这样生机勃勃地爬满墙,跟它的脚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脚又是怎样的呢?于是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我同时板书。再让学生拿起画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随后播放课件予以对比。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也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

(三)、抓重难点、强化认知

在这节教学中,我以演一演、议一议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我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并标出动词。随后我出示句子及图片重点理解触、巴、拉、贴等词的准确性。从而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它并不是像我们人这样左右脚交替着前进,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这样慢慢地爬满墙。然后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演一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怎样改?通过大家的表演和讨论,进一步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满墙的。接着让学生从“触着墙”与“没触着墙”入手,找出两个不同的结果。(同时板书)再播放录象,朗读全文。从而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爬山虎的生长过程,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

最后,总结课文。

学生提着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我采用提问的方式来总结全文。“学习了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从而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

小学四年级《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是其第二课时。我会以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和各位考官一同分享下我对教材的把握、学情的理解、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先是关于教材的把握,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就是深入了解课文,《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文质兼美,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从而启发人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本组教材也都是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的。

其次就是我对学情的理解,挖好地基就应该填满牢固的基石,二者相辅相成。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需要结合爬山虎的图像进行讲解加以学生的理解。

说完了教材以及学情,就可以着手处理好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上好一堂课需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效果,否则就是瞎子摸象,囫囵吞枣。因此结合我对教材的把握和学情的理解,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①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②通过自读、感情朗读、品读等形式多样的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精美的语言文字,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③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有了教学目标,那么设计好本堂课的重难点就简单多了,重难点是一堂课的灵魂内容,也是支撑起整堂课的顶梁柱,因此,我将本堂课的重点设置为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而难点则是帮助学生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而新课标要求,课堂要还给学生,学生作为主体,所以不能将课堂上的死气沉沉,同时也为了更好的上这一堂课,我选择通过以“读”为核心而创设了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勾画圈点批注,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准备了视频录像、图片等相关课件以帮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说完了教法与学法以后,就进入到本堂课最重要的环节——教学过程。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所以教学过程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好的导入,由于本堂课是第二课时,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我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再现爬山虎的叶子,让学生当配音演员,背诵课文中写叶子的片段,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引入:“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这千丝万缕的联系。欣赏完了爬山虎如此美丽的叶子,可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绿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吗?”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我也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并进行板题。

通过引入“爬山虎的脚”这一个话题就可以直接进行到今天的新授环节,在这一个环节主要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新授第一步:自由朗读,圈点批画,找出写位置、形状、颜色的关键词,并分别出示图片加强学生的理解。通过对比喻句如“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的分析加强学生的形象理解,也能提高他们对修辞手法的使用能力。

新授第二步:多读赏析,层层推进。在这一步,首先会先让同学们自己默读爬山虎到底是如何爬的,仔细思考,然后小组探讨演练模拟脚爬的动作,然后上台表演,在这里我会对学生先进行鼓励,再进行客观的点评;其次让学生齐读描绘爬山虎爬的句子,再出示爬山虎的脚与蛟龙的爪子的对比图,体会叶圣陶用词的精准和观察的细致,而我也会拓展提升到这样爬体现了爬山虎的什么精神?最后全班带着爬山虎向上攀登的精神有感情的齐读该段,将最终解决同学们对爬山虎如何爬这样一个难点攻克。

新授第三步:默读赏析,小组分享。在这一步,我会将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默读,运用对比的方法自己进行学习,接着和同组进行分享得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就能活,没触着墙就枯萎,从而更清楚地了解了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这样的环节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构建了团结互助的氛围。

说完了新授环节,就到了总结全文,升华感情的环节,叶圣陶先生之所以能把爬山虎的特点写得如此详细透彻、形象逼真,是他处处留心观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结果,我也会鼓励我班上的同学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神奇,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

最后就是布置作业的环节,由于本篇是说明文,讲的是大自然的奇妙,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动手能力,我会布置一个长期作业就是观察豆子、花生或大蒜在水中随时间的变化,利用本课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观察日记。

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谢谢各位考官,我的说课完毕!请问需要擦黑板吗?

以上为《爬山虎的脚》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还算可以:

1、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完成爬山虎的脚的绘画工作,并且培养了他们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在画爬山虎的脚时,学生能够真正的动手去画,体现了语文与美术学科的整合。

2、课文在写爬山虎的脚的时候,前后用了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开始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后来又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我把这两个比喻句提出来,让学生体会爬山虎的脚在生长过程中是有变化的,且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比喻句用得准确,恰当。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植物的素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进行段式训练,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写的作品给大家展示,共同进步。

当然,我觉得以下几点不足:

1、首先是在两分钟训练时,并没有把学生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使学生读词的声音很小,在刚上课时,我检测学生对于字词的掌握情况,发现个别学生还是没有掌握好字的读音,这就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读准字音作为重点内容,对于个别学生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2、根据我听课之后的想法,我认为在画图的时候进行小组合作能够画出准确、恰当的爬山虎的脚来。既可以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又让孩子们体会到了互帮互助完成任务的快乐感,在这一点上需要向其他老师学习。

3、有部分知识点讲的不是很清楚,学生不容易理解,例如:在讲到“一脚一脚”是否可以替换成“一步一步”时,并没有给学生讲出来,这个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向其他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由于教学经验积累尚有许多不足,教学中,我还不能对重点词进行比较的讲解。

4、根据其他老师的评价,让我认识到了,要结合自己的想法去讲,别人的课件不是自己的想法,备课不充分导致没用的话语比较多,让学生的兴趣降低。

5、在分析课文时,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我并没有讲出来,虽然我提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并没人深入的为学生讲解。那就是: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要写它的叶子呢?这个问题对于学生理解整篇文章的结构还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虽然课上我提出这个问题,但是我并没有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导致学生不理解。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改正以上的不足,多听课,积累教学经验。

6、在上课的时候对个别学生关注的不够,对于这方面的能力要在平时的教学时多注意。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2:首先,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讲爬山虎叶子的这段,我主要是让学生在读中去领悟叶子的美,通过朗读把叶子的美读出来。

其次,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采用老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方式从文中找出爬山虎脚的特点。接着默读爬山虎向上爬的段落,边读边思考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再次,边读边渗透写作方法。在讲爬山虎的叶子和脚,以及怎样爬的时候,顺带提及到作者怎样观察植物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发现写的秘密。这样比平时上作文课时,单独来讲怎样观察植物,怎样写植物要容易多,学生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3: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学生学习很积极。在后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我深深地感触到: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练习题


大部分同学在学过新知识之后,都觉得自己对这部分知识没有问题了,但是一做题就遇到很多问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编辑老师整理了这篇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练习题,希望大家练习!

一、比一比,再组词。

休()迹()曲()经()拂()

体()弯()田()茎()佛()

二、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嫩绿的()嫩红的()

灰色的()鲜红的()

灰黑的()蔚蓝的()

三、把下面的词语分类写下来。

床轮船喜鹊沙发飞机牛汽车狗桌子书架黄莺燕子猪羊

家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通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飞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缩写句子。

1.父亲难过地落下辛酸的眼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各种颜色的喇叭花像一匹美丽的花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骆驼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公园的花丛中千百只蝴蝶在空中飞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编再次提醒大家,一定要多练习哦!希望这篇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练习题能够帮助你巩固学过的相关知识。

《爬山虎的脚》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

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

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板书设计:

爬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特点样子:像……像……(细丝)

虎颜色:嫩红(灰色)

脚爬触→巴→拉、贴(牢固)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


《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爬山虎的脚》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设计意图:

《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校附近有爬山虎,课前我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观察前我布置了观察提纲:(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习作)。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等静态的东西,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容易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

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学生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25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老师有几个谜语想让大家猜一下: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2、

无论是丝瓜还是葡萄都需要搭架子,才能往高处生长。而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有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吗?那你们发现、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他那就发现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观察到的爬山虎的脚吧!齐读课题――《爬山虎的脚》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课下老师让大家预习了课文,下面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找学生读课文。

(很好,看来同学们都比较用心的预习过课文了。)

3、读完课文后,你从中知道了些什么?(爬山虎有脚)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既然课文是写爬山虎的脚,那么到底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呢?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告诉老师。(3、4、5)

1、学习第三自然段

咱们先看第三自然段,在这一段老师想请同学们注意一句话――读“今年,我注意了”。“注意”是什么意思?(认真看的意思)

师:那么作者也就是文中的“我”注意了什么呢?

生:爬山虎的脚是长在茎上的。

师:这是写是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板书:位置)

生:爬山虎的脚像蜗牛的触角。

师:这是写是脚的样子(板书:样子)样子像――蜗牛的触角。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把脚比作触角)

师:作者还注意了什么?

生:颜色跟刚长出来的嫩叶差不多,也是嫩红的。

师:这是爬山虎脚的颜色(板书:颜色)

师:好,把作者注意的这些综合一下,你认识爬山虎的脚了吗?在纸上画出你认识到的爬山虎的脚。。。

(展示学生作品,分析评论对错。。。)

哪位同学再来给大家完整生动的介绍一下爬山虎的脚?

(老师也想画一下,同学们来介绍,师生配合)

2、学习第四自然段

既然爬山虎是利用脚来往上爬的,那么作者有没有注意它的脚是怎么爬的呢?文中哪一自然段告诉我们的?(第四自然段,生读)

(1)出示课件:老师也来介绍一下,你们觉得老师介绍的准确吗?(生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动词)

(2)师:播放动画,让学生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找学生到黑板上示范拉一下,其他同学配合)

(3)师: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如果我把“一脚一脚”改成“一步一步”,好不好?

生:不好,“一步一步”表示步子大一些,而“一脚一脚”是很小步很小步的。

师:是啊,爬山虎就是今天一脚,明天一脚,这个月一脚,那个月一脚,历经二、三个月,甚至半年才在你不经意之间爬到了屋顶上去了。你要不花点时间,你还真不知道它是怎么爬的,所以,注意除了“认真看”之外,还有怎么看?

生:耐心地看

师: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朝着目标不放弃,由这个“一脚一脚”你想到了哪个成语?

生:脚踏实地

师:那么我们该怎么读这几句话?

生:读慢一些,有力一些(学生读)

(4)师:作者还注意到了什么?

生:爬山虎的脚还像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师:为什么是图画上的?

生:是传说的,现实当中是没有的。

师:传说当中的蛟龙是怎样的?

生:凶猛的,有力的

师:爬山虎的脚像蛟龙的爪子,是想说什么?

生:说脚很有力。

师:说到它的脚有力,老师向同学说一下文中还有哪里能看出爬山虎的脚有力?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要是。。。休想。。。”可见爬山虎的脚是多么有力,巴住墙是多么的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不让它向上攀登吗?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同学们如果不认真耐心地看,作者可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什么吗?可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吗?

师:如果不认真耐心地看,我们可能发现爬山虎脚的奥秘吗?

出示课件:可见这个“注意”多么重要,(指着“今年,我注意了”)来,大家再读一遍。

师:(生读完后)你从这句话中还读出了什么?

生:今年,我注意了,以前“我”没有注意。

师:为什么以前没有注意呢?以前作者注意的又是什么呢?

生:注意的是爬山虎的叶子,因为叶长得非常漂亮,让人看了非常舒服,很引人注意。

(2)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师:多么新鲜的叶子啊,多么茂密的叶子啊,多么美丽的叶子啊,如果你不注意看,能看清楚叶子下面的脚吗?

生:不能

师:它的光芒几乎都被叶子全抢去了,但它没有埋怨,一直――

生: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生:默默地支持着叶子到屋顶,一步一个脚印。

师:它甘为叶子的人梯,默默工作,咱们学过一首诗其中的一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你们说说在这篇课文里“落红”指的应该是谁?

生:爬山虎的脚

师:是呀,细脚不是无情物,巴住高墙更护叶。。。

四、联系生活,拓展与延伸

师:好,同学们你们觉得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美吗?老师想请大家说一说,为什么叶圣陶爷爷能把这普普通通的爬山虎写得这么有魅力呢?

生:观察仔细。抓住了爬山虎的特点进行了细心观察。观察了很长时间。

。。。。。。

师:是呀,只要养成了细心观察的好习惯,你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老师想邀请同学们来参加快乐尝试活动,大家愿意吗?

生(齐):愿意!

多媒体显示快乐尝试要求:

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用一句或几句话来描述一下你喜欢的植物或者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可以吗?

生1:我喜欢柳树的枝条,微风一吹,她随风摇曳,像一位美丽的女孩在翩翩起舞。

生2:我喜欢仙人掌,虽然它的外表长满了尖刺,却能开出鲜艳美丽的花。

生3:我喜欢含羞草,它是一种有趣的植物,很怕羞,只要你用手轻轻碰一下,它的叶子就会左右合并,过一会儿又会散开。

生4:我喜欢月亮姐姐的脸,她的脸是多变的,有时候是圆的,有时候是半圆的,有时候只露出小半边脸。

……

五、课堂小结,课外拓展

同学们说得真好,看来大家都快成小作家啦!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叶圣陶爷爷观察的爬山虎的脚,探究了它的脚的奥秘,真的好神奇!老师想给大家留一个小作业:

屏幕显示课外探究题:

回家后去仔细观察一下你周围的植物,相信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惊喜发现,然后可以写一篇观察日记,下星期的语文习作课进行交流。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学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学案

先是关于教材的把握,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就是深入了解课文,《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文质兼美,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从而启发人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本组教材也都是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的。

其次就是我对学情的理解,挖好地基就应该填满牢固的基石,二者相辅相成。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需要结合爬山虎的图像进行讲解加以学生的理解。

说完了教材以及学情,就可以着手处理好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上好一堂课需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效果,否则就是瞎子摸象,囫囵吞枣。因此结合我对教材的把握和学情的理解,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①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②通过自读、感情朗读、品读等形式多样的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精美的语言文字,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③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有了教学目标,那么设计好本堂课的重难点就简单多了,重难点是一堂课的灵魂内容,也是支撑起整堂课的顶梁柱,因此,我将本堂课的重点设置为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而难点则是帮助学生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而新课标要求,课堂要还给学生,学生作为主体,所以不能将课堂上的死气沉沉,同时也为了更好的上这一堂课,我选择通过以“读”为核心而创设了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勾画圈点批注,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准备了视频录像、图片等相关课件以帮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说完了教法与学法以后,就进入到本堂课最重要的环节——教学过程。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所以教学过程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好的导入,由于本堂课是第二课时,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我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再现爬山虎的叶子,让学生当配音演员,背诵课文中写叶子的片段,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引入:“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这千丝万缕的联系。欣赏完了爬山虎如此美丽的叶子,可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绿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吗?”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我也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并进行板题。

通过引入“爬山虎的脚”这一个话题就可以直接进行到今天的新授环节,在这一个环节主要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新授第一步:自由朗读,圈点批画,找出写位置、形状、颜色的关键词,并分别出示图片加强学生的理解。通过对比喻句如“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的分析加强学生的形象理解,也能提高他们对修辞手法的使用能力。

新授第二步:多读赏析,层层推进。在这一步,首先会先让同学们自己默读爬山虎到底是如何爬的,仔细思考,然后小组探讨演练模拟脚爬的动作,然后上台表演,在这里我会对学生先进行鼓励,再进行客观的点评;其次让学生齐读描绘爬山虎爬的句子,再出示爬山虎的脚与蛟龙的爪子的对比图,体会叶圣陶用词的精准和观察的细致,而我也会拓展提升到这样爬体现了爬山虎的什么精神?最后全班带着爬山虎向上攀登的精神有感情的齐读该段,将最终解决同学们对爬山虎如何爬这样一个难点攻克。

新授第三步:默读赏析,小组分享。在这一步,我会将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默读,运用对比的方法自己进行学习,接着和同组进行分享得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就能活,没触着墙就枯萎,从而更清楚地了解了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这样的环节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构建了团结互助的氛围。

说完了新授环节,就到了总结全文,升华感情的环节,叶圣陶先生之所以能把爬山虎的特点写得如此详细透彻、形象逼真,是他处处留心观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结果,我也会鼓励我班上的同学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神奇,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

最后就是布置作业的环节,由于本篇是说明文,讲的是大自然的奇妙,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动手能力,我会布置一个长期作业就是观察豆子、花生或大蒜在水中随时间的变化,利用本课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观察日记。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校附近有爬山虎,课前我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观察前我布置了观察提纲:(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习作)。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等静态的东西,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容易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

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学生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25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观察描写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圣陶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二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

学生分析:

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借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画一画,演一演的方式进一步理解。

教学目标:

1.结合语境,学习生字“虎、茎、柄、触、逐、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和爬的特点,并背诵第四自然段。

3.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感受作者细心长期地观察,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爬山虎脚爬的一系列动作,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

一、直奔课题引出“观察”

1.上节课我们学的课文是--(学生答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指导书写“虎”字。(都说没牙的老虎威风不了,这钩就像老虎的牙,可不要把它写丢了。)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同时出示图片欣赏,复习爬山虎叶的特点,板书。)我们的课题却是爬山虎的脚——板书:脚,我们知道,动物都有脚,怎么植物也有脚呢?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呢?用来干什么呢?这脚还不容易发现,但叶爷爷观察到了,让我们跟随叶爷爷,一起来学习课文吧。

二、研读重点段落,学习“观察”

(一)品读第3自然段,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和样子(形状、颜色)

1.观察实物,你发现了什么?自由读第3自然段。

2.指名学生读。根据情况点评。

3.默读,认真思考每一句话,从作者的叙述中你知道了什么?并结合实物与同桌进行交流。

4.全班反馈交流。适时板书(位置、形状、颜色)再读重点句子。

5.找一找哪是茎,哪是柄,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与课本对应。

6.出示ppt,爬山虎的脚与蜗牛触角图,学习比喻句。

7.出示ppt动画演示,师生合作读(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部分)。

8.画爬山虎的脚。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画,同桌互相看一下画的是不是像课文所写的那样?同时,指名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准备彩色粉笔)。让上台画的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9.这么不引人注意的爬山虎的脚,叶爷爷是怎么发现的?(用本段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板书:注意)

过渡:爬山虎脚的样子我们了解了。想知道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吗?

(二)熟读第4自然段知道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1.大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2.指2名学生读一读写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句子。

3.学生圈出爬山虎爬的动词,全班交流。板书:触、变、巴、拉、贴、爬

4.出示ppt练习,学生完成动作词填空。齐读,分男女读这段话。

5.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学生讨论交流后,师总结。

“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而“一脚一脚”的爬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所以,爬山虎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6.想不想看爬山虎是怎么爬的?出示ppt,动画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第二遍播放,请学生当解说员,随演示解说。

7.学生表演、体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体会“触”、“巴”)(请一名学生台上表演,师指点,学生在下边表演,要求一边演一边说。)

8.角色朗读。如果你是这棵爬山虎,你跟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爬上高墙的。(指2名学生说)

9.这段话中还有一个写得特别生动形象的句子(学生读),出示ppt,学习比喻句“蛟龙的爪子”。

10.这段话中有一个词写出了叶爷爷是怎么观察的,请你找出来。(板书:仔细)

11.练习背诵。学生在课桌上边演示边背诵。

(三)略读第5自然段知道爬山虎的脚和墙的关系

过渡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叶爷爷还发现了爬山虎脚的一个秘密,自读第五自然段。

1.这个秘密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出示ppt)(板书:爬山虎的脚和墙的关系)

2.“不几天”“逐渐”这些是叶爷爷一天、两天观察到的吗?他是怎么观察到的?(板书:连续观察)

三、总结收获,拓展“观察”

1.叶爷爷着重写了爬山虎的脚,它的脚有什么特点呢?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2.叶爷爷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

3.观察作业:按照叶爷爷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再把你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


设计意图:

《新课标》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课前我布置了观察任务:(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习作)。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了解爬山虎叶和脚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能力目标:⑴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句子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

3、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掌握“均匀、漾起、嫩茎、空隙、痕迹、拂过、休想、叶柄”等词语。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的。

三、教学难点:

第4自然段爬山虎是如何爬行的,以及作者是如何运用精当的语言把它描写清楚的。

四、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二自然段,揭示目标。

上节课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所写的《爬山虎的脚》,叶圣陶爷爷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美极了,你们还记得吗?

下面我们一边看屏幕上的画面,一边回忆课文是如何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边看画面,边背课文)

爬山虎爬满整整一墙,确实好看。它是靠什么爬的呢?(靠脚)

爬山虎确实有脚。但它的脚是什么样的,是怎样靠着脚往上爬的,文章又是怎样围绕它的脚来写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那同学们能不能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哪几段描写的是爬山虎的脚?(请生回答)

今天,我们就重点学习三——五段,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三——五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二)直奔重点段,精读课文

1、同学们能一边读书一边写写画画,这是很好的读书习惯。读了三——五自然段,你有什么问题吗?(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其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反复读认真读就一定能解决。先在小组内把刚才你读书的结果交流一下,等会儿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向大家汇报学习情况,可以画一画、做一做、背一背、写一写……大家有没有信心学好这几段?(学生分组讨论学习三——五自然段)

3、分组汇报学习结果。

相信同学们通过共同学习都有收获。我们各小组分别利用画、背、做、写等方法学习了写爬山虎的脚的几段,下面我们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好,汇报得妙。现在我们就开始汇报吧。

各小组推荐代表上来汇报。

汇报第3自然段(可以用画的形式汇报):

①读了第3自然段,你们知道了些什么?(小组成员相互补充)

②出示句子投影: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③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④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⑤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⑥谁能概括地说一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⑦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汇报第4自然段:

①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的文字。

②听老师范读,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③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④用“▲”划出写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的词语:触--→巴--→拉--→贴

⑤齐读

⑥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⑦指导朗读

⑧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⑨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⑩谁能说出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汇报第5自然段:

①请生朗读。

②说说从这段读懂了些什么?

③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三)总结后三段,学习写作方法

1、学了3——5自然段,你能说说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写出它的特点的吗?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作者特别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而且观察认真细致,才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写得这么详细具体,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2、同学们,学完了《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能谈谈你有什么收获吗?

(学生自由谈体会))

(四)质疑

学了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五)课外作业(课件出示)

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再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结合本课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讲的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首先,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叶子,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我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和孩子们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最后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本课的不足:
一是没有找到爬山虎,只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看,不够直观。如果提前让学生观察,寻找到爬山虎,效果会更好些。
二是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细致观察还不够,需要引导学生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爬山虎的脚》一文的教学的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
在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按步骤进行学习:
1、读有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语句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观看课件,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3、与此同时,理解比喻句“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从而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4、最后,引导孩子结合板书,练习背诵段落。在读、说、看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练读,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接着通过做动作体会词语,初步感悟。再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引导观察直观理解,从而突破理解上的难点。
由于教学经验积累尚有许多不足,教学中,还未能很好地围绕中心对重点词进行比较,理解,品味。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片段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片段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片段教案

一、教学思想——强化单元教学重点,狠抓训练项目过关

本文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进而学习作者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有顺序、具体地写好一段话。

二、教学设想

(一)抓“题眼”导入课文,展示重点。

提问:

1.本课课题哪一个是在重点词(板书:脚)

2.文章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

提示学生注意每个自然段开头或结尾的句子,使学生掌握找自然段大意或综合段意的最基本方法。如第三段结尾句“这就是爬山虎的脚”,总结性概括这一段的大意,第四、五自然段开头句子“爬山虎的脚……”提示了这二段的所要学的内容。

(二)精读重点段,抓训练项目过关。

第三自然段提问:

1.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2.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挂图,引图理解)

板书:形态

颜色

……像……

3.为什么用“六、七”根

4.“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谁还能用另一句话概括这一段的大意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导学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导学案

教学

目标

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具

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导学流程

教学意图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板书设计:

爬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特点样子:像……像……(细丝)

虎颜色:嫩红(灰色)的

脚爬触→巴→拉、贴(牢固)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

《小学教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3篇》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爬山虎的脚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