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案
发表时间:2021-07-11高二物理教案:《气体的状态参量》教学设计。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物理教案:《气体的状态参量》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高二物理教案:《气体的状态参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气体的温度、体积、压强是描述气体状态的状态参量,理解描述状态的三个参量的意义.
2、在知道温度物理意义的基础上;知道热力学温度及单位;知道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并会进行换算.
3、知道气体的体积及其单位.并理解气体的压强是怎样产生的,能运用分子动理论进行解释;知道气体压强的单位并能进行单位换算;会计算各种情况下气体的压强.
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的力学及运动学知识计算各种情况下气体的压强,总结出求解气体压强的方法.明确气体的状态及状态参量是—一对应的关系.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气体压强的概念及计算是本节的重点,关于压强的产生,教材在本章第五节分子动理论中——对气体压强产生做了详细的介绍,而运用示例来讲解压强的计算,例题中分析了被水银柱封闭的空气柱在三种放置状态时的压强求解,利用前面所学的力学知识,分析水银柱受力的平衡条件,得到了气体压强值,教学时,注意让学生在复习初中内容的基础上,观察演示实验,讨论压强计算的公式并进行必要的练习,着重解决一下“气体的压强”问题,为以后的几节学习扫清障碍.
教法建议
针对本章的重点——气体压强的计算,通过以前学过的固体和液体的压强知识来理解气体压强的概念;用力学观点来计算气体的压强,把力学和热学联系起来.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用具:压强计
教学整体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压强、力平衡、牛顿定律等力学知识引入气体压强等热学参量,再让学生做实验掌握气体压强的测量,通过例题讲解使学生掌握气体压强的求法.
教学目标完成过程:
(一)课堂引入
教师讲解:在前面一章中,我们主要研究了物质的三种存在状态:气、液、固中的两种——固体和液体,由于气体分子排布的特点,使得气体分子具有一些特有的性质,今天,我们便开始研究气体.
(二)新课讲解
教师讲解:为了描述我们的研究对象,针对气体的热学特性,我们用体积、压强和温度物理量等来标识气体,这几个用来描述气体状态的物理量叫做气体的状态参量.
1、温度(T)jAb88.COm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是物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1)测量:用温度计来测量.
(2)温标:温度的数值表示法.
①摄氏温标:规定在1atm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1℃,中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为1℃,通常用t表示,单位为摄氏度(℃).
②热力学温标:规定-273.15℃为零开,每1开等于1℃,通常用T表示,单位为开尔文(K).
③两种温标的关系:
教师强调:一般题目所给的温度都为摄氏温度,但计算时一般用热力学温度,最后结果应转化为摄氏温度.
2、体积(V)
气体的体积就是指气体分子所充满的容器间体积,即为容器的容积.
教师强调:这个容积不是分子本身的体积之和,气体分子间有很大的间隙,容积变化,气体的体积也随之变化.
气体的单位有: 等,它们间的换算关系为:
教师强调:若气体封闭在粗细均匀的容器中,体积通常可用其长度来表示,但切勿误认为长度单位就是体积的单位.
3、压强(p)
气体作用在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做气体的压强,它是由大量气体分子在热运动中频繁地碰撞器壁而产生的,它的大小决定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
压强的单位有:Pa、atm、cmHg、mmHg等,它们间的换算关系为:
演示实验:观察压强计,理解其原理,并用压强计测气体的压强.
教师强调:
①气体对容器的压强和器壁给予气体的压强是相等的,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只要直接计算外界加于气体的压强,就可以知道气体本身的压强.
②在开口的容器中,不管气体温度如何变化,气体的压强总是等于该地的大气压强.
③在确定液体内部的气体的压强时,必须计算液面上的大气压强.
或
④凡遇到压强相加或相减时,应注意统一单位.
(三)例题讲解
1、首先对书中例题进行分析:针对水银柱的不同运动情况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
2、参考“典型例题”,
教师可以将例题1扩展:为了更好的研究不同运动情况下封闭气体的压强,可以通过研究气缸与活塞的运动,假定气缸有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或水平向左或水平向右的加速a情况下,计算封闭活塞中的气体的压强,最后总结出各种情况下计算压强的方法.
4、状态及状态变化——对应关系
(1)状态:对一定质量的气体来说,如果温度、体积和压强都不变,我们就说气体处于一定的状态中.
(2)状态变化:如果气体的状态参量发生变化,我们就说气体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教师强调:一定质量的气体发生状态变化时,至少有两个状态参量发生变化,不可能只有一个状态参量变,而其他两个状态参量不变,这一章的后面就是研究气体在发生状态变化时,状态参量之间的关系.
(四)总结、扩展
1、描述一定质量的气体的状态参量有温度、体积和压强,气体处于一定的状态,对应一定的状态参量,即状态及状态参量是—一对应的,气体发生状态变化时,其状态参量也随之发生变化,状态参量的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气体状态方程.
2、各种情况下气体压强的计算,可以用以前学过的规律(平衡条件、牛顿第二定律)用力学
扩展阅读
高二物理教案:《液晶》教学设计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二物理教案:《液晶》教学设计》,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高二物理教案:《液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l、初步了解液晶具有的物理特性.
2、知道液晶的简单应用.
教学建议
1、液晶是一种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的中间态物质.液晶不仅具有液体的流动性,而且具有晶体的各向异性的特点,因而表现出一些独特的性质.液晶态与普通物质的三态即固态、液态、气态不同,不是所有物质都具有的.通常,只有那些具有较大的分子、分子形状是长形(或碟形,分子的轴宽比在4:1~8:1)的物质,才更容易具有液晶态.
2、液晶是现代应用较广泛的新型材料,学生已经有所接触.教学时应注意密切联系实际,利用学生已经了解的知识深入介绍,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增加对新科学技术的理解.
3、通过这一节的教学,也可以使学生对分子的球模型的理解更全面一些.使学生认识到,实际分子的形状不都像11章中所学习的那样是球型的.球模型只是在研究分子的一般性质时建立的分子模型,存在局限性
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
关于液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晶是液体和晶体的混合物
B.液晶分子在特定方向排列比较整齐,但不稳定
C.电子手表中的液晶在外加电压的影响下,能够发光
D.所有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都能成为液晶
答案:B
二、填空题
1、液晶只存在于一定的温度范围以内,温度低于这个温度范围的下限,液晶失去液体的流动性成为_________;温度高于它的上限,液体变为各向同性的________。
答案:普通晶体,透明液体
三、问答题
1、 有一种液晶,温度改变时会改变颜色,利用这种液晶可以检查电路中的短路点。为什么?
解:电路中的短路点电流较大,温度较高,所以把液晶涂在印刷线路板上,这个地方的液晶显示的颜色就与其它地方不同,从而能很方便地找到短路点。
高二物理教案:《驻波》教学设计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物理教案:《驻波》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高二物理教案:《驻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驻波现象,了解驻波产生的原理。
2、观察驻波的实验现象、能够解释现象的发生。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有趣物理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驻波这一节内容较少,教师在讲解的时候,重点需要强调驻波产生实际是波的反射、波的叠加,教师可以通过两个有趣的物理实验:
1、用琴弦和打点计时器进行驻波的演示;
2、用音叉通过盛水玻璃管内的声波演示驻波。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
典型例题
关于驻波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邻的两波节之间的各个质点的振幅都相等;
B、相邻的两波节之间的各个质点的振动方向都相同;
C、相邻的两波腹之间各个质点的振动方向不完全相同;
D、相邻的两个波腹之间的距离为半个波长
本题是考察驻波的基本知识:只有两个波节中点振幅为最大,两边这副逐渐减小,故不选A项;两波节间各个质点的振动方向都相同,故B选项是正确的;相邻的波腹以波节为界,一边振动方向向上,另一边质点振动方向向下,故选C选项;由波的干涉可知:驻波相邻的两个波腹之间的距离萎半个波长,故选项D正确,总之,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高二物理教案:《波的干涉》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物理教案:《波的干涉》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二物理教案:《波的干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两列频率相同的波才能发生干涉现象;知道干涉现象的特点.
2、知道波的干涉现象是特殊条件下的叠加现象,知道干涉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
3、通过观察波的独立前进,波的叠加和水波的干涉现象,认识波的干涉条件及干涉现象的特征.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是对干涉概念的理解和产生稳定干涉条件的应用.学习中要注意两列波的波峰、波峰相遇处是振动最强的地方,波谷、波谷相遇处也是振动最强的地方;而波峰、波谷或波谷、波峰相遇处则是振动最弱的地方.干涉的图样是稳定的,振动加强的地方永远加强,振动减弱的地方永远减弱.
为什么频率不同的两列波相遇,不发生干涉现象?
因为频率不同的两列波相遇,叠加区各点的合振动的振幅,有时是两个振动的振幅之和,有时是两个振动的振幅之差,没有振动总是得到加强或总是减弱的区域,这样的两个波源不能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不能形成稳定干涉图样.而波的干涉是波叠加中的一个特例,即产生稳定的干涉图样.
请教师阅读下表: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90>
项目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50>
波的干涉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83>
备注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90>
概念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50>
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减弱,并且振动的加强区和减弱区相互间隔的现象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83 rowSpan=3>
波的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90>
产生稳定干涉条件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50>
(1) 两列波的频率相同;
(2) 振动情况相同.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90>
产生的原因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50>
波叠加的结果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波的叠加及发生波的干涉的条件.
教学难点:对稳定的波的干涉图样的理解.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法>
教学仪器:水槽演示仪,长条橡胶管,计算机多媒体
新课引入:
问题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波的衍射现象,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呢?(波绕过障碍物的现象)
问题2: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的条件是什么?(障碍物或孔的大小比波长小,或者与波长相差不多)
这节课我们研究波的干涉现象,如果同时投入两个小石子,形成了两列波,当它们相遇在一起时又会怎样?请学生注意观察演示实验.
一、波的干涉> 观察现象:
①在水槽演示仪上有两个振源的条件下,单独使用其中的一个振源,水波按该振源的振动方式向外传播;再单独使用另一个振源,水波按该振源的振动方式向外传播.
现象结论:每一个波源都按其自己的方式,在介质中产生振动,并能使介质将这种振动向外传播.
②找两个同学拉着一条长绳,让他们同时分别抖动一下绳的端点,则会从两端各产生一个波包向对方传播.当两个波包在中间相遇时,形状发生变化,相遇后又各自传播.(由于这种现象一瞬间完成,学生看不清楚,教师可用计算机多媒体演示)
现象结论:波相遇时,发生叠加.以后仍按原来的方式传播,是独立的.
1.波的叠加:
在前面的现象的观察的基础上,向学生说明什么是波的叠加.
教师板书:两列波相遇时,在波的重叠区域,任何一个质点的总位移都等于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结合图下图解释此结论.
解释时可以这样说:在介质中选一点 为研究对象,在某一时刻,当波源l的振动传播到 点时,若恰好是波峰,则引起 点向上振动;同时,波源2的振动也传播到了 点,若恰好也是波峰,则也会引起 点向上振动;这时, 点的振动就是两个向上的振动的叠加, 点的振动被加强了.(当然,在某一时刻,当波源1的振动传播到 点时,若恰好是波谷,则引起户点向下振动;同时,波源2的振动传播到了 点时,若恰好也是波谷,则也会引起 点向下振动;这时, 点的振动就是两个向下的振动的叠加, 点的振动还是被加强了.)用以上的分析,说明什么是振动加强的区域.
波源l经过半周期后,传播到P点的振动变为波谷,就会使P点的振动向下,但此时波源2传过来的振动不一定是波谷(因为两波源的周期可能不同),所以,此时P点的振动可能被减弱,也可能是被加强的.(让学生来说明原因)
问题:如果希望P点的振动总能被加强,应有什么条件?如果在介质中有另一质点
高二物理教案:《电能的输送》教学设计
高二物理教案:《电能的输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便于远距离输送”是电能的优点之一.知道输电的过程.了解远距离输电的原理.
2、理解各个物理量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3、充分理解 ; ; 中的物理量的对应关系.
4、知道什么是输电导线上的功率和电压损失和如何减少功率和电压损失.
5、理解为什么远距离输电要用高压.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能力.
2、通过例题板演使学生学会规范解题及解题后的思考.
3、通过远距离输电原理分析,具体计算及实验验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两种基本方法:理论分析、计算和实验.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我国远距离输电挂图展示,结合我国行政村村村通电报导及个别违法分子偷盗电线造成严重后果的现象的介绍,教育学生爱护公共设施,做一个合格公民.
2、教育学生节约用电,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及相应的教法建议
1、对于电路上的功率损失,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自己从已有的直流电路知识出发,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2、讲解电路上的电压损失,是本教材新增加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对输电问题有更全面、更深人和更接近实际的认识,知道影响输电损失的因素不只一个,分析问题应综合考虑,抓住主要方面.但真正的实际问题比较复杂,教学中并不要求深人讨论输电中的这些实际问题,也不要求对输电过程中感抗和容抗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教学中要注意掌握好分寸.
3、学生常常容易将导线上的电压损失面 与输电电压混淆起来,甚至进而得出错误结论.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澄清认识.这里要注意,切不可单纯由教师讲解,而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否则会事倍功半,形快而实慢.
4、课本中讲了从减少损失考虑,要求提高输电电压;又讲了并不是输电电压越高越好.希望帮助学生科学地、全面地认识问题,逐步树立正确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l)理论分析如何减少输电过程的电能损失.
(2)远距离输电的原理.
2、难点:远距离输电原理图的理解.
3、疑点: 的对应关系理解.
4、解决办法
通过自学、教师讲解例题分析、实验演示来逐步突破重点、难点、疑点.
教学设计方案
电能的输送
教学目的:
1、了解电能输送的过程.
2、知道高压输电的道理.
3、培养学生把物理规律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把物理规律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高压输电的道理.
教学用具:电能输送过程的挂图一幅(带有透明胶),小黑板一块(写好题目).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和发电机,通过发电机我们可以大量地生产电能.比如,葛洲坝电站通过发电机把水的机械能为电能,发电功率可达271.5万千瓦,这么多的电能当然要输到用电的地方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输送电能的有关知识.
二、进行新课
1、输送电能的过程
提问:发电站发出的电能是怎样输送到远方的呢?如:葛洲坝电站发出的电是怎样输到武汉、上海等地的呢?很多学生凭生活经验能回答:是通过电线输送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可以回答:是通过架设很高的、很粗的高压电线输送的.
出示:电能输送挂图,并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作介绍.
板书:第三节 电能的输送
输送电能的过程:发电站→升压变压器→高压输电线→ 降压变压器→用电单位.)
2、远距离输电为什么要用高电压?
提问:为什么远距离输电要用高电压呢?学生思考片刻之后,教师说:这个实际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
板书:(高压输电的道理)
分析讨论的思路是:输电→导线(电阻)→发热→损失电能→减小损失
讲解:输电要用导线,导线当然有电阻,如果导线很短,电阻很小可忽略,而远距离输电时,导线很长,电阻大不能忽略.列举课本上的一组数据.电流通过很长的导线要发出大量的热,请学生计算:河南平顶山至湖北武昌的高压输电线电阻约400欧,如果能的电流是1安,每秒钟导线发热多少?学生计算之后,教师讲述:这些热都散失到大气中,白白损失了电能.所以,输电时,必须减小导线发热损失.
3、提问:如何减小导线发热呢?
分析:由焦耳定律 ,减小发热 ,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减小输电时间 ,二是减小输电线电阻 ,三是减小输电电流 .
4、提问:哪种方法更有效?
第一种方法等于停电,没有实用价值.第二种方法从材料、长度、粗细三方面来说都有实际困难.适用的超导材料还没有研究出来.排除了前面两种方法,就只能考虑第三种方法了.从焦耳定律公式可以看出.第三种办法是很有效的:电流减小一半,损失的电能就降为原来的四分之一.通过后面的学习,我们将会看到这种办法了也是很有效的.
板书结论:(A:要减小电能的损失,必须减小输电电流.)
讲解:另一方面,输电就是要输送电能,输送的功率必须足够大,才有实际意义.
板书:(B:输电功率必须足够大.)
5、提问:怎样才能满足上述两个要求呢?
分析:根据公式 ,要使输电电流 减小,而输送功率不变(足够大),就必须提高输电电压.
板书:(高压输电可以保证在输送功率不变,减小输电电流来减小输送电的电能损失.)
变压器能把交流电的电压升高(或降低)
讲解:在发电站都要安装用来升压的变压器,实现高压输电.但是我们用户使用的是低压电,所以在用户附近又要安装降压的变压器.
讨论:高压电输到用电区附近时,为什么要把电压降下来?(一是为了安全,二是用电器只能用低电压.)
板书:(3.变压器能把交流电的电压升高或降低)
三、引导学生看课本,了解我国输电电压,知道输送电能的优越性.
四、课堂小结:
输电过程、高压输电的道理.
五、作业布置:
某电站发电功率约271.5万千瓦,如果用1000伏的电压输电,输电电流是多少?如果输电电阻是200欧,每秒钟导线发热损失的电能是多少?如果采用100千伏的高压输电呢?
探究活动
考察附近的变电站,学习日常生活中的电学知识和用电常识.
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调查生活中的有关电压变换情况.
调查:
在电能的传输过程中,为了减小能量损耗而采用提高电压的方法,可是在提高电压后相应的对一些设备的要求也会提高,请调查在高压输电和低压输电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