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过程和方法]

田忌赛马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06-16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过程和方法]。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过程和方法]》,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教学过程和方法]

师:(板书“三人成虎”)同学们都知道“三人成虎”的成语吗?

生:不知道。

师:战国时代,各国相互攻伐,为了使大家都真正遵守信约,国家与国家之间通常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人来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信。”

庞葱说:“如果第二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说,好象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再召见他了。

市是人口集中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老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个故事本来是讽刺魏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申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也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君王多有谋士,像庞葱、百里奚等,他们主要是为君王出谋划策,但君王是否听劝,得看劝术如何以及君王是否是明主。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看邹忌是如何劝说齐王的,而齐王是否听了他的建议。

师:请阅读注释1,回答《战国策》又称什么?

生:(看后回答)“策”通“册”,意思是《战国策》原为战国末期秦汉间人所辑,后经西汉末年编订成书。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

师:是的。全书共十二策,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记载的是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教学过程]

师:请大家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遍,各个组把不懂的字词划出来。(过了两分钟)

生:(部分)老师,我们读好了。

师:有不懂的字词吗?

生:没有。

师:我们先来分析题目,“讽”是什么意思?

生:邹忌讽齐王。

师:“纳”呢?

生:齐王纳谏。

师:很好,但是还要请大家注意,“纳”一般是指长辈或上级接纳别人的意见。如果是给别人提意见应该称“进谏”。

师:下面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板书)A、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B、邹忌是怎么样讽齐王的?

C、邹忌讽齐王的结果怎么样?

D、齐王怎么样进谏?

E、纳谏后的效果如何?

(指定学生读,五分钟后)

生:老师,我们组有疑问:为什么邹忌的妻子“私我”,而他的妾却是“畏我”?

师:其他组的同学能帮助他们解决吗?

生:(讨论后)我们不知道。

师:这就涉及到古代婚姻中的女子地位的问题。妻是明媒正娶的,妻的娘家权势与丈夫相当,因此在家庭中颇有地位;而妾是买来的或别人赠与的,娘家的地位一般比较低,也就影响了在家庭中的地位。一般说来,小妾不但畏惧丈夫,还畏惧妻子。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抢答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生:早晨照镜子,然后想到与徐公谁美?,并询问妻、妾、客。他们都夸邹忌美。由此,邹忌想到齐王身边的人可能都会赞美齐王。

师:太好了,回答的非常好,同学们有不同意见吗?JAb88.Com

生:没有。

师:其实,这样一来,我们也明白了第二个问题。邹忌就是拿妻、妾、客比王身边的人。那么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呢?

生:(讨论)对比

生:反衬。……

师:运用的是譬喻说理。那么齐王有没有纳谏啊?

生:有。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他定了三种可以受赏的方法。

师:是的,他接受了。

面刺------------上赏--------------门庭若市

书谏------------中赏--------------无可进者

谤讥------------下赏--------------战胜于朝廷

请你们把那几句话读出来好吗?

(生读)

师:齐王纳谏后的效果如何?

生:四海之内皆朝于齐。

师:很好,效果是:门庭若市,无可进者,战胜于朝廷。接下来,请大家看一下综合练习中的《召公谏厉王弭谤》,思考:

厉王纳谏了没有,他的下场如何?

生:他没有纳谏,下场是被流放。

师:是的。尽管召公也进谏了,但却没有纳谏的人。因此君王是否纳谏不仅取决于进谏者是否会劝,还在于纳谏者是否英明。

师:下面的时间就请同学们做练习。

扩展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调动多种诵读手段,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培养阅读浅易对话体文言文的能力。
2.体验句式整齐中有变化的语言特色,欣赏讽谏的艺术,学习本文类比的说理方法。
3.探究思想内涵,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培养正确认识自己、谦虚听取意见的态度。
【课文提示】。
1.《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诸国之事,又名《国策》《国事》《短长》,由刘向定名。
2.《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文学性最强的作品,文学成就在于:
①长于说事,无论陈述或辩论,喜夸张渲染,充分发挥,畅所欲言,有很强的说服力。
②描写人物的形象极生动。
③说事常运用巧妙生动的譬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强论者的说服力。
【正音正字】
脩xiū昳yì孰shú间jiàn期jī
【虚词积累】

介词;介绍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相当现代汉语:从、在、到等。
 介绍动作行为处置的对象;当现代汉语:把。
 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相当现代汉语:对、对于、向、给等。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相当现代汉语:由于、因为。
 介绍动作行的主动者,表示被动;相当现代汉语被。
 介绍比较对象,一般用在形容词后;相当现代汉语:比。
助词;作动词词头
连词;与“至”紧密结合成固定结构;相当现代汉语:要说……、不必译。
为除注音者,均读wéi
介词;(读wèi)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现代汉语:给、替、跟、向。
 (读wèi);介绍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目的;相当现代汉语:为了、因为。
 (读wèi)表示被动;有时组成“为……所……”的格式;相当现代汉语:被……。
助词;在句尾,常与“何”等词语呼应,表示疑问;相当现代汉语:呢。
动词;表充当谓语;意义应文而异,常见的相当现代汉语:做、作为、说、叫作。
 作判断词,表判断;相当现代汉语:是。
名词;较少见;视上下文而译。

连词;表并列关系;相当现代汉语:并且、而且、又,可不译。
 表相承关系;相当现代汉语:就、然后、因而,可不译。
 表转折关系;相当现代汉语:但是、可是、却,可不译。
 用在状语和谓语之间,表修饰关系;相当现代汉语:着、地,可不译
 表假设关系;相当现代汉语:如果、假使。
 表递进关系;相当现代汉语:而且、并且。
 表补充关系;相当现代汉语:得、就、个、来、去、而又、向、以等。
助词;用在句尾,表感叹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啊。
副词;作时间词语的后缀,形成副词,不可拆开;相当现代汉语:始而——开始、继而——接着、既而——接着、俄而——会儿。
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代说话的对方;相当现代汉语:你。
【朗读课文】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不因他人的奉承而受蒙蔽。
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向齐威王纳谏。
第三部分(第3-4段),写齐威王纳谏受到的内外效果。
【课文分析】
本文写齐国大臣邹忌以自身的经历设喻,劝说齐威王纳谏。齐威王照办了,下令广开言路,改革政治,以致燕、赵、韩、魏都到齐国朝见。
文章详细写了邹忌“三问”和“三思”,生动地刻画了一个谋臣形象。“三赏”则塑造了一个善于纳谏的明智的君王。
“三问三答”语句不同,是修辞的佳例。
学习本文,要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从中汲取民族言语文化的智慧,发展类比性思维,形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作为封建社会古人谏君的文化产物,不应简单褒贬和与现实比附,而应体会我国文化历来对言辞作用及智慧人格的推崇,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言语精华,并在阅读文言的实践中发展自己的言语与思维方式。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战国策》的特点和成就。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邹忌脩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翻译:邹忌身长八尺多,体形容貌光艳美丽。
要点:脩,同“修”,长。昳丽,光艳美丽。
原文: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翻译:早晨(邹忌)穿衣戴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谁美?”
要点:服,穿戴。谓,对……说。孰,谁,什么。孰与,连用表示比较。
原文: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翻译:他的妻子说:“您美得很,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要点:君,对人的尊称。甚,副词,作“美”的补语。何,哪里。
原文: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翻译: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原文: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翻译:邹忌不相信自己(这么美),又问他的妾:“我和城北徐公谁美?”
要点:复,副词,再。自信,宾语前置。
原文: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翻译:妾说:“徐公哪里赶得上您呢!”
原文: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翻译:天大亮的时候,客人从外面来访,(邹忌)与(他)坐着交谈。
要点:旦日,课文解释为“明日,第二天”。(一说天大亮的时候。“三问”应该是一天的事情,
下文“明日”可佐证。)与,省略宾语“之”。
原文:问之:“吾与徐公孰美?”
翻译:(邹忌)问他:“我和徐公谁美?”
原文: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翻译: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呢。”
原文: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翻译:第二天白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看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对着镜子看自己,又觉得差得很远。
要点:孰,通“熟”,仔细。自视,宾语前置。
原文: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翻译:晚上睡觉时想这个事:“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要有事情求我。”
要点:美,赞美。私,偏爱。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因果关系,前果后因。
原文: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翻译: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要有事情求我,(所以)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要点:诚知,确实知道。以,认为。于,比。
原文: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翻译:现在齐国土地千里,城池有一百二十个。宫中姬妾、身边侍者无不偏爱君王;朝廷大臣无不害怕君王;国内民众无不有求于君王。从这些情况来看,君王受蒙蔽很厉害了。
要点:宫妇左右,宫中姬妾、身边近臣。蔽,受蒙蔽。四境之内,以处所借代人。
原文:王曰:“善。”
翻译:齐威王说:“(说得)好。”
原文: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翻译:(齐威王)就下达命令:“众臣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授予大奖;写信给我提意见的人,授予中奖;能在众人集聚的场所指责议论而被我耳朵听到的人,授予小奖。”
要点:面刺,当面批评。谤讥,指责议论。市朝,众人集聚的场所。
原文: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翻译:命令刚刚下达,大臣们积极进谏,朝廷像集市一样。
原文: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翻译:几个月以后,有时偶然有人进谏。
要点:时时,有时。间,间或,偶尔,有时候。间进,偶然有人进谏。
原文: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翻译:一年以后,(人们)即使想进谏,没有值得进的了。
要点:期年,一周年。言,动词,进谏。
原文: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翻译:燕、赵、韩、魏听说这件事,都到齐国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身居朝廷就战胜了(敌国)。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讨论问题】(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说说同类词“讽、谏、刺、谤讥、说”的含义。
讽,微刺。托言感人,即婉言规劝之意。
谏,以直言正人之非也,即直言规劝。
刺,当面指责。 谤讥,指责议论。
说,用一般的话劝说别人。
2.邹忌为何用讽的语言形式?
提示:思考邹忌为何要去谏,看看用文中哪一句话能回答。
3.从中及下文可看出邹忌是怎样一个人?
典型词句:服、窥、谓→忌不自信、复问→与坐谈→熟视、窥→暮寝而思之。邹忌特殊的智慧——善于观察、冷静思考、以小见大。
4.“三问三答三思”各表现人物怎样的心理?
点评三问:问妻,自信沾沾自喜;问妾,严肃疑虑急切;问客,试探着小声问。
点评三答:妻→私:偏爱赞扬;妾→畏:卑微畏怯;客→有求:逢迎敷衍。
5.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还有哪方面?哪一字最典型体现?
齐威王从善如流。一个“善”表现齐王的大度坦诚。
6.邹忌“比美”的内容是否离题?它与给齐王纳谏有何关系?
7.写三赏三变的目的是什么,从中你发现文章结构特色了吗?
提示:关键词语——面、闻、间、门庭若市等。
8.补全下列有关谏说改过的名句,然后选择一句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谈谈你的感想。
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③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④闻过即改,从谏如流。——《贞观政要》
⑤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
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拓展学习】
阅读刘向《说苑》的《螳螂捕蝉》片段,说说大意,比较与课文内容及写法的异同。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课外预习】
1.读一遍《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扫除文字障碍。
2.大概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


解题:讽谏
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
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批评齐威王偏信谗言,教育齐威王
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课文导学
一、学习目标
1.体会古代志土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肯听臣民意见,认真纳谏的大度胸怀。
2.学习设喻说理的方法。
3.了解“修、私、书、间”等14个常用词语的用法,归纳义项。掌握“孰……与……”“此所谓……”两种句式。
4.能背诵全文。
二、学习重点
l.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
2.学习邹忌善于揣摩对方心理,善于运用设喻的语言艺术。
三、学法指津
 (一)研读步骤
 1.本文语言不算艰深,篇幅也不长,要反复朗读,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并突出“私我”“畏我”“有求于我”三句话。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读时应注意这一点。第三段要读得层次分明,威王政令部分要突出“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三语;叙进谏情形部分,要突出“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三语。第四段叙纳谏结果,“皆朝于齐”要重读。末句是史家的评论,当用赞美的语气读。
 2.自行翻译,不一定要笔译,把弄不清楚的问题作好记录,请教同学或老师。
 3.逐段自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他认真地思索这个问题,举一反三,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他见威王后,没有单刀直入地向齐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身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第三段:纳谏的举措。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区分情况,给予奖赏。第四段:纳谏的效果。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二)问题探究
l.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要点:“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邹忌进谏时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
要点:齐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到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不需说多余的话。
3.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要点: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要点: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能力训练
1.下列加横线的词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昳(yì)丽时时而间(jiān)进臣妾(qiè)
B.窥(kuī)镜期(jī)年皆朝(cháo)于齐
C.弗(fú)如孰(shú)与数(shuò)月之后
D.朝(zhāo)服衣冠(guàn)谤(bàng)讥
2.下列加横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用法一致的是:( )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自以为不如
3.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语,指出其用法,并解释。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②朝服衣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下面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句是:()
A.夫晋,何厌之有?
B.忌不自信。
C.何以哉?
D.徐公何能及君也!
5.解释下面各组词语: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徐公来,孰视之( )
②能讥谤于市朝( )
 皆朝于齐( )
6.选择下列各句的正确解释:
① 暮寝而思之
A.晚上睡着了,仍然在考虑这件事
B.晚上睡着了,仍然在想念徐公
C.晚上躺着考虑这件事
D.晚上躺着想念徐公
② 时时而间进
A.有时间或有人提意见
B.有时悄悄地有人提意见
C.经常间或有人提意见
D.经常悄悄地有人提意见
③虽欲言,无可进者
A.虽然想进言,但是没有可以进言的了
B,虽然想进言,但是无法进言了
C.即使想进言,也没有进言了
D.即使想进言,也没有可以进言的了
7.默写:
①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暮寝而思之,曰:“ , ;, ; , 。
②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令初下,,;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8.下面的短文节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读后回答问题。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日:“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①给下面两句话中的加横线的词注音:
甲: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
乙:燕相国受书而说之( )
②下面四句话中加点字不同义的一项是:( )
夜书,火不明
“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国受书而说之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③下面这句话有四种解释,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王大说,国以治。
A.燕王大声说,一定要把国家治理好。
B.燕王大声说,国家已经治理好了。
C.燕王很高兴,国家因此也治理好了。
D.燕王很高兴,就用这种方式治理国家。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

本课用一个小三连完成,整体教学思路如下:

读一读--演一演--比一比--练一练--辩一辩--查一查

师:同学们,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因为逆耳,常使忠言得不到落实。尤其在君王身边,所谓伴君如伴虎,出口不慎很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作为忠臣,面对君王的弊病如果不及时指出,第一愧对国家社稷,黎民百姓,其次又愧对自己良心。那么如何才能让君王心平气和地聆听忠言,使其听之顺耳,并且心悦诚服地接受呢?这里就涉及到了说话的艺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欣赏一下古之雄辩家的风范。请大家打开书本到61页。

第一环节:读一读

师: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首先,我们齐读全文。相信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就能发现问题了。

(学生齐读,读到文中形貌昳丽、朝服衣冠、能谤讥于市朝、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处时,或停顿,或不统一)

师:发现问题了吧,同学们?老师暂时不说,因为既然大家自己能发现,那么就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吧。现在,我们就分组把重点字词和难解字词找出来,然后考考其他的小组,看看他们能得多少分,看看哪一组在第一轮角逐中能脱颖而出。

(各小组小声议论起来,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小组长把成员归纳的知识点整理到一张纸上。然后上黑板,各组交互完成任务,学生集体评改。学生有互相挑战的情绪,又有古文参考书,把重难点基本都能找到。第三小组以满分10分胜出。掌声鼓励。)师:现在问题解决了,我们再读一遍,这次肯定能读得准确而响亮了是吗?(学生齐读,这次大有进步,由于文章比较简单,学生自主疏通大意,老师指正。)

第二环节:演一演

师:同学们,初学了本文,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梗概,这里涉及到几个人物?

生:(异口同声)邹忌、妻、妾、客、齐王。

师:除了主人公,这些人物言语不多,由于身份不同,言行表现就肯定有区别。比如,妻和妾说话的口气会有什么不同呢?

(生七嘴八舌,有男生开始嗲声嗲气的模拟,大家哄笑。)

师:好,有同学开始不分性别跃跃欲试了?(学生笑,几个同学也不好意思了,停止了怪腔怪调,安静下来。)现在各小组可以讨论一下这些人物说话时的心理,分角色朗读一下,注意把握微妙的感情差异。然后小组合作,推荐六位同学分别饰演五个人物和朗读旁白,也可以自告奋勇,毛遂自荐,我们看看表演的效果如何。

(学生活跃起来,开始琢磨人物心理,用各种口气对话,饶有兴趣。老师参与各组讨论,指导朗读。并注意全班学生的整体纪律。)

师:大家都很认真,也很有表演能力,刚才已经发现了很多影视新秀啊,(学生笑)现在呢,我们就来欣赏他们的精彩表演吧。

(学生鼓掌,六位同学上台。老师恭敬地搬上一把椅子,请齐王上座。学生笑言:跑龙套的。)

(几位学生煞有介事地表演开来,尤其是表演齐王的大个男生,表演到位。几分钟的表演不时赢得掌声和笑声。)

师:大家说演得好不好?(同学们齐喊:好!)好在哪里?要说出理由,当个有水平的评论家。这几位演员哪些地方表演得特别好,哪些地方如果这样表演会更恰当,大家可以各抒己见。

生1:我认为扮演妻妾的同学表演很好,把妻子对丈夫的宠爱之情和妾的畏惧拘谨的神情都表现出来了。

生2:表演最好的绝对是齐王嘛,多有君王气度!说起话来有霸气。而且,把这位君王谦逊,知错就改的一面也表现出来了。

生3:(扮演邹忌者):我说说我扮演邹忌的感觉吧,如果让我再演一次,我觉得应该再严肃一点。因为说得毕竟是国家大事,他只是采用委婉的方法,但态度是很认真,很严肃的。

师:有道理!邹忌果然非同一般,不仅敢于进谏,而且能将齐王说得心悦诚服,现在我们仔细体味一下说话的艺术。

第三环节:比一比

师:请同学们看小黑板,组内讨论或者组间交流,这些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出示小黑板,板书如下:)

1、邹忌的家事和国事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邹忌是用什么方法来讽喻齐威王纳谏的?

2、浏览《纳谏与止谤》,比较齐王和周厉王对于纳谏的态度、措施以及结果,你对此有何感想?

(学生开始比较阅读,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学生有疑问之处及时点拨。)

师:好,各小组长那里是不是都整理好你们组的意见了?(回答:差不多了。)看来不是特别有把握。没关系,我们先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不当之处全班集体解决。俗话说:两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何况我们有35个(算我一个)臭皮匠呢?(学生笑)

第二组代表:我们回答第三题可以吗?我们画了个小图表……

师:当然可以。上黑板来吧。

(学生图示如下:)

人物——态度——措施——结果

齐王——纳谏——面刺、上书、谤讥,受三赏——战胜于朝廷

厉王——止谤——防民之口胜于防川——流于彘

师:非常好,这样一比较,可谓一目了然。集体智慧,果然表现出色。那么你们对两者的比较结果有什么想法吗?

生:多听忠言,虚心接受,才能治理好国家。如果一意孤行,昏庸无能只能亡国。

师:有道理,大家不妨以此引申,联系实际生活,课后在小作文本上写个几百字的感悟。好,其他小组来挑战一下,你们是否同样能比较完美地来回答另外一个问题呢?哪个小组?

(几个小组长同时高高举手,老师指明第四小组回答。)

第四小组代表:我们回答第一个问题。邹忌把国事和家事作比较,从“我”和徐公比美这件事,得出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因此“皆以美于徐公”,然后推及齐王,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因此得出结论:王之弊甚矣。这样很有说服力。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这属于哪种比较?(学生:类比)对,正因为两件事同出一理,比美的私事是为国家大事作铺垫的,设喻类比,由小及大,委婉动听,入情入理,所以齐王很容易接纳这个道理。如果邹忌单刀直入,直言进谏,可能会有什么后果呢?

生:来人!拉出去砍了!“咔嚓!”(学生模拟砍头状)

(师生笑。)

第四环节:练一练

师:现在大家一定非常想拥有伶牙俐齿,雄辩口才了吧?真希望能够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遍天下无敌手。而且现今社会,还真需要你能有很好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下面就请大家动动嘴,注意运用说话艺术,说服老师让大家看漫画。

(学生一下来劲了,七嘴八舌争论开来,具体过程略。)

第五环节:辩一辩

师:大家都已经体会到了邹忌的善于进谏的方法,也体会到了齐王勇于纳谏的精神,那么想要让君王纳谏,到底是君王本身的胸襟气度更重要,还是进谏的说话艺术更重要?

(学生开始争论起来。)

师:好,大家都有话要说了。但辩论讲究有理有据,在下一课学习《纳谏与止谤》这一篇课文时,大家要充分提取文中有效信息,了解历史实例,组成你的有力论据。到时,我们进行一场小小辩论赛,相信大家又会有精彩表现的。下课。

第六环节:查一查(在本单元教学完成后,带学生上电子阅览室完成)

1、查询邹忌和齐威王的相关史料

2、查询《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3、查询唐太宗与魏征、比干被挖心的历史典故关于古文教学的

几点思考

古文学习向来是令学生厌烦、老师头疼的一个问题。面对佶屈聱牙,生涩难懂的文言文,学生既没兴趣又没耐心,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令人昏昏欲睡,老师一个人独角戏难唱,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但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悠久文化的一脉传承,古典文史知识的学习研究,又必然需要沉浸于前人抒写的典籍之中,无法绕开几千年的精华沉淀而一步迈入相对肤浅浮躁的白话世界。

初中阶段已经接触了一些简单古诗词和文言文,进入高中阶段后自然提高学习要求了,需要我们带领学生深入接触古文学习,既为高考攻关作好实力积累,更为他们将来的深造作好铺垫。因此,如何师生同乐学好古文,成了当务之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古文教学中我积极实践,尝试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开拓出一片轻松愉快的学习天空。下面,笔者就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教学谈谈对于古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学生主动学习,引进竞争机制。

我们习惯了把备课中的所有知识点倾倒给学生,尤其是古文,认为学生水平不够,只要能听、记下来就可以了。本身学习内容深奥艰涩,加上被动学习,剥夺主动权这是许多学生厌恶古文学习的重要原因。所以笔者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特别是古文学习。

如《邹忌》一文中的字词翻译等基础知识,全部让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只在知识点归纳和文章思想内容上给予引导。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要求必须完成转注任务。这一条我班学生已经养成习惯,我只要适当监督检查就是。为了提高预习效率增强预习效果,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我会告诉学生预习完要求若干位同学上黑板完成重点字词的注音注释,要求脱离书本,挑战自己的记忆力。这常常成为课堂的第一个兴奋点,好多学生自告奋勇的上台,然后还是由学生评改。或者用更明显的竞争机制,让各小组互相挑战,那就更热闹了,为了难倒对方,学生会把书本和教参吃透,充分讨论充分自主学习。老师只要注意提醒学生提问时不可进行无意义的挑衅和刁难,专挑怪、难、偏的提问,那将会影响该组的最终成绩。在《邹忌》一文的教学中,这种方法效果甚好。

二、创设真实情境,积极参与课堂。

在本册古文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这一条我始终贯彻。如在教学屈原《国殇》时为让学生充分想象战场的宏大场面和悲壮场景,以及作者场面描写中点面、远近、动静的巧妙安排,我让同学们都来当张议谋拍一部电影——新版《英雄》。应该说学生在积极设计电影的过程中,已经深刻理解了文章内容以及屈原的构思技巧。随后由他们的电影《英雄》引申出文章主旨,并进行迁移思考:何谓英雄?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展开了一次思想争锋。始终紧扣文章精神内涵,深入其中又拓展开去,纠正学生的个人主义英雄思想,明确真正的英雄是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在国家危难之际,甘愿为国捐躯的人。

同样,在《邹忌》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课堂,自导自演。在如此真实的情境中,学生既理解了文章内容,又准确把握了人物心理。最主要的是,没有一个学生感到无聊,无事可做,而且竞争杠杆依旧刺激着学生们的神经,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完了课文。如果在下课铃响时,师生都情不自禁地说:“这么快?”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

三、多种教学方式,挖掘学生潜能。

古文学习,我们可能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每堂课按着字音——词义——句意——段落分层——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的套路带着学生一路小跑,下课时间到了,好,任务完成。至于学生在被老师固定的思路牵了45分钟后,所得几何,那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固然要形成我们的教学特色,却也不能拘泥于此,一成不变。不妨多做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而不是死拉硬拽下学习古文,是一种风行水上,水到渠成的境界。

在教学《邹忌》时,我让学生小组竞赛,自己表演,开展辩论,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围绕教学任务多样方式同时展开,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都有表现机会。好多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再惧怕古文,不再惧怕表现。学习《蒹葭》时,师生共同欣赏邓丽君的《在水一方》,感受深挚的情感、幽幽的伤感;学习《硕鼠》时,一起漫画奴隶主,看清剥削者的丑恶嘴脸;学习《涉江》时,寻觅精神的象征物,在一草一花上体味精神内涵,增加想象,将屈原的比喻象征手法活用……

一个学期即将结束,这篇教学反思也算是对半年教学的一个总结。从中,我看到了古文学习阳光的一面,也体会到了积极尝试的快乐,可能在这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曲折,但只要我们能时刻对教学保持不变的热情和反思的冷静,那么师生同乐一起学习的春天相信很快就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