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6-08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与列子及其代表作《列子》相关的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词语,明确文言文表疑问的几种句式。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故事寓意,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2.学习对比、烘托等表现手法及神话结尾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愚公面对困难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工具】

教学PPT,朗读音频

【教学方法】

1.文献法。

2.品读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愚公移山》。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

列子,生卒年不详。战国前期思想家,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的研究,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著有《列子》八卷,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深长,发人深省。《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而基本上是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列子集释》卷第五(杨伯峻撰,中华书局1979年版)。

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3.语基积累

(1)生难字

惩(chéng)荷担者(hè)箕畚(jīběn)塞(sè)始龀(chèn)

孀(shuāng)穷匮(kuì)亡以应(wú)厝(cuò)雍(yōng)

(2)通假字

始一反焉(通“返”,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通“措”,放置)

无陇断焉(通“垄”,高地)

(3)古今异义

何苦而不平(古义:愁;今义:痛苦)

惧其不已也(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北山愚公长息曰(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汉之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投诸渤海之尾(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指通豫南(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用手指)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被……所苦;今义:惩罚)

(4)一词多义

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且焉置土石(连词,况且)

而何苦而不平(表承接,不译)

面山而居(表修饰,不译)

而山不加增(表转折,但是、却)

其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指愚公)

其如土石何(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始一反焉(语气词,加强语气)

之以君之力(助词,的)

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跳往助之(代词,愚公)

(5)词类活用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吾与汝毕力平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聚室而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相当于“把……召集在一起”)

寒暑易节(形容词用作名词,冬季、夏季)

面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向着、对着)

(6)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②倒装句

何苦而不平(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苦何而不平”)

甚矣,汝之不惠(这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遂率子孙三夫荷担者”)

③被动句

帝感其诚(主语“帝”是被动者)

三、整体感悟

(一)初步感知

1.文题探讨

本文题目中的“愚公”点出了主要人物,“移山”指明了主要事件。

2.分层解读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山的高大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为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2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众人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为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第3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为故事的高潮。

第四部分(第4段):写愚公移山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移山取得了胜利。

(二)深层领悟

1.如何理解文中“愚公”和“智叟”二人取名的含义?

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这里二人针锋相对,对比鲜明,智叟眼中的愚公是“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他的“智”其实是老于世故,鼠目寸光;而愚公所看到的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他认为人的力量无穷,只要世代坚持移山,山终能为人所平。他的“愚”,其实是勇于奉献,公而忘私,是大智若愚。在命名上特意将两个人物颠倒过来,不仅对比鲜明,而且有深刻的讽刺意义。

2.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1)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2)这两个人物对情节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才显得自然合理。

3.文中的“神仙”“天帝”有什么作用?

寓言第4段写了愚公移山的行动震慑了山神,感动了天帝;天帝派两名大力神下凡,搬走了两座大山,于是移山胜利了。神仙和天帝本来是虚构的人物,在古代寓言中使用这种表现手法,也是常见的。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不高,科学不发达,人们往往幻想借助神的力量来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这是可以理解的。要认清“神仙”“天帝”在移山中的作用,必须紧扣课文,深入领会愚公精神的巨大力量。“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帝感其诚”,这两句里的“惧”“感”都是关键词,说明愚公移山决心之大,精神感人之深。神仙天帝的出现,不仅没有损害愚公的高大形象,相反,恰恰衬托出愚公精神能惊天地泣鬼神,说明了“人定胜天”的道理。

4.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什么深刻的道理?

《愚公移山》是一则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立志移山,最终两座大山被搬走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只要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5.文中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

(1)突出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其妻认为移山一事太难,不仅挖掉这两座大山非愚公之力所能及,而且挖出的土石放到何处也是一大难题。其妻的这些顾虑,愚公当然是考虑了的。但是,愚公为了子孙后代出入不受阻碍,他以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下定决心要开山平险。

(2)突出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知道仅凭自己“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这点力量是完成不了这件事的。但他相信他的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有征服自然的信念。

6.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

愚公不“愚”。

因为:(1)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下定了决心移山,就毫不动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

移山的成功也说明愚公不“愚”。

【结束语】

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列子

背景:两山规模、位置——移山不易

原因:塞、迂

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持之以恒

办法: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行动:叩石垦壤寒暑一返——移山艰苦

冲突:智叟——笑而止之克服困难

愚公——何苦不平——移山坚定

结局:无陇断焉

相关推荐

九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复习资料(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复习资料(语文版)

第21课《愚公移山》

一、文学常识

列子,又名列御寇,战国前期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篇寓言(体裁)。他主张清静无为,我们曾学过《杞人忧天》《杨布打狗》《两小儿辩日》。

二、重点字词

1.通假字①甚矣,汝之不惠惠—慧聪明②始一反焉反—返返回

③指通豫南 指-直 一直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无没有

⑤一厝朔东 厝-措 放置 ⑥无陇断焉 陇--垄 高大的山

2.特殊句式

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被动句)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把……怎么样。)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告之于帝

3.古今词义

(1)虽我之死古:即使今:虽然

(2)河阳之北古:山南水北今:太阳

(3)聚室而谋古:家人今:房屋的内部

(4)达于汉阴古:山北水南今:阴天

(5)投诸渤海之尾 古:边上 边沿 今:尾巴

4.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 将要 其妻献疑他的

且焉置土石 况且 其其如土石何 放在“如……何”前,表加强反问语气

夫 夫战,勇气也 句首发语词、不译 惧其不已也 他们

荷担者三夫人其真无马邪 难道

曾 曾不若孀妻弱子加强否定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 

曾益其所不能 增加 以 以残年余力 凭,靠

之 河阳之北的 河曲智叟亡以应 用来

汝之不惠 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不译 而 何苦而不平 表顺接

跳往助之 他们面山而居表修饰

焉 始一反焉 呢 而山不加增 表转折

且焉置土石哪里

5.词类活用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用簸箕和箩筐名词作状语 

毕力平险 毕 副词作动词 用尽, 平 形容词作动词 铲平, 险 形容词作名词 险峻的大山 

惩山北之塞 惩 形容词作动词,意动用法 以……为苦 

三、文章内容

愚公移山的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认为可以移山的原因:“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四、写法特色

1.神话结尾。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人类的伟大力量。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这同一般的封建迷信是完全不同的。

2.愚公反驳。这段话是用“顶真(针)”的修辞手法写的,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3.山大且高:为下文写移山的艰难埋下伏笔。

4.众人热情场面的描写,幼童的参与(烘托、对比)

五、人物形象

愚公:有远见有毅力

智叟:鼠目寸光(结合课后思考题一2、3小题)

六、本文寓意

文中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七、课后思考题 你如何看待愚公和智叟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我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愚公移山目的明确,有勇于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在移山的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考虑问题周密;而智叟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实质上是鼠目寸光,逃避困难。(这得与文章的主题联系着来看待) 

八、拓展: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得少于两则: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

愚公移山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愚公移山”,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课题:愚公移山科目:九年级语文

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齐读目标,明确方向)

二、课前热身(认真阅读《目标检测》第107页的“相关链接”,了解作者及作品)

1、认识作者(简要写出你对作者的了解)

2、复习文体。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3、朗读停顿的指导。

(1)关于标点符号的停顿。一般来讲顿号停半拍,逗号停一拍,句号、问号、感叹号停两拍。

(2)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段与段之间停顿可长一些,一般3~5拍即可。

(3)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4、翻译课文的方法指导。(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

根据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翻译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如“仞”可改为“丈”。当然,“仞”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仞”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三、课堂探究

朗读展示(分段朗读比赛,看谁读的最好。)

(一)自主学习

结合课下注释,逐词对照着解释翻译课文,并在课本上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二)合作研讨

组内交流,解决不会的字词句,各组把疑难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三)展示讲解(给你一个机会,亮出你的风采!)

一个小组的学生在黑板前展示并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四、巩固提升(尽量独立完成,不会的查阅后一定要记住哦。)

1、給下列字注音。

仞()娥()孀()龀()箕畚()()

匮()厝()()叟()拢()断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指通豫南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甚矣,汝之不惠④一厝朔东

⑤无陇断焉⑥河曲智叟无以应

3、解释加点字。

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杂然相许其妻献疑以君之力遂率子孙

何苦而不平闻之惧其不已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②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③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⑤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五、课堂反思(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2、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目标明确,行动才更有效。)

二、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有什么作用?

2、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用原文回答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愚公想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②妻子的“献疑”体现了她的什么心理与用意?

③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④第6句和第8句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⑤为什么单单写一个孀妻遗男的参与?

3、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①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

②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③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愚笨呢?那么,作者在人名前加上“愚”和“智”有何用意?

4、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5、请找出文中的几组对比并试分析其中一组的作用。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投入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给你一个机会,亮出你的风采!)

一个小组的学生在黑板前展示并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三、巩固提升

必做题

1、《愚公移山》选自,这是一篇(体裁)。

2、解释句中的字:

⑴杂然相许(许:)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⑶且焉置土石(置:)⑷帝感其诚(感:)

⑸而山不加增(加:)⑹聚室而谋曰(聚室:)

3、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

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二是。

4、“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

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5、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选做题

6、有人说:“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道或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你对此是怎样看的?

第三课时

四、(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之”的用法

1.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心之固

3.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4.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何苦而不平?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其”的用法

1.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

“他”:惧其不已也

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且”的用法

1.副词,“将”:年且九十

2.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

“于”的用法

介词,“到”:达于汉阴

“向”:告之于帝

词类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

特殊句式

1.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2.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之不惠(主)

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

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

3.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

一厝(于)雍南

1.古今词义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古义:乃,并今义:曾经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古义:负荷

今义:荷花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古义:止

今义:已经

2.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3.一词多义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4.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臾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一靥朔东后同措放置。

5虚词

代词,他例:跳往助之。

助词:的例:隐土之北。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择

例:甚矣,汝之不克。

表承接:不泽例:何苦而不平

表修饰:地、着例:面山而居

表转折:但是,却倒:而山不加增

代词,他的例:其妻献疑日

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例:其如土石何

介词:凭,靠例:以残年余力

连词,用来例:河曲智实亡以应

语气助词呢例:始一反焉

暖气代词哪里例: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说课设计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愚公移山》说课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愚公移山》说课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所传颂,可谓家喻户晓,众人皆知。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这篇脍炙人口的寓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创意、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1、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
2、可读性强,易于记诵;
3、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
4、寓意深刻,实践性强;
5、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中。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习文言能力的目的。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教学创意】
创意一:
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组成。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创意二:师生互动,进行探究与合作学习;激励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
1、知识目标:
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
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习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
4、创新目标:
智叟也智。
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体验。教学难点是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习愚公的意志与毅力。教学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课型定为学法体验课。
【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程序】
教学版块之一:
同学们进行读诵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掌握课文诵读和理解课文的大意、积累文言词进行。
1、导入。请一个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导入课文学习(1分钟)。
2、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听朗读后的师生互动探讨。(3分钟)
⑴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⑵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平?”(坚定反驳的语气)
3、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4分钟)
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
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与老师的对话可能有:从有大山写到山被背走,从大山阻塞写到无垄断,从愚公移山的想法写到愚公移山的行动,从开始移山写到移山结束,从人的移山写到神的帮助,从愚公移山的远大理想写到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
4、参看课下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生翻译课文、记住文下注释里的文言词。(共7分钟)
首先鼓励学生回忆翻译的原则:
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
翻译方法指导:(2分钟)
⑴加。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⑵改。如“仞”现在已经不作长度单位运用,可改为意思相近的词“丈”来代替。
⑶补。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⑷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⑸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5分钟)
教学板块之二:
学生进行“发现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文章的主题写法、进行探讨。并且给每个自然段或情节标上小标题。
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围绕这么两个问题交流:本段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有什么作用?
师生的互动交流可能有: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暗示挖掉这两座山简直是太难了;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本”字的作用在于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使这两座山变动了位置呢?有此县念,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为后面写愚公精神作了铺垫。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包含哪几层意思?写了愚公的什么思想精神?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的作用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原因,移山的决心,愚公移山的目的,老愚公领着家人投入开山除障的行动,运上搬石的艰巨劳作,邻人孀妻的小孩子也跑去和他们一同干起来……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其妻献疑”衬托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小孩子“跳往助之”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也有烘托的作用。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朗读第三段。思考:智叟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的话有什么用意?愚公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愚公的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精神?
讲解智叟之先言表明他自视聪明,而嘲笑愚公之不智。为了加强其嘲讽之意,他还用了个倒装句;智叟之言说是在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连山上的一根草也无力除之,却要去挖出掘石。出言不逊的智叟,自视聪明,傲慢待人,其实是个识陋智拙,胸狭见短之人。通过智叟的言行,更加突出愚公的伟大。
愚公首先斥责智叟自视聪明,然后用子孙后代是“无穷匮”的道理驳斥,令智叟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愚公的这些话表现了他的志向的宏远,心愿的挚诚,意志的坚定,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有战胜自然的信念,这种信念是愚公开山平险意志坚定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鼓励学生加段落小标题。
朗读第四段,提问这则寓言的结尾写天帝“感其诚”,命大力神背走二山,以此作结,好与否?这个结尾是宣传封建迷信呢,还是具有神话色彩呢?
让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样作结有三个好处:
①赞颂了愚公心意之诚,意志之坚,突出了故事的主题。愚公开山平险心意之诚、意志之坚,使山神“惧”了,天帝也受之感动。
②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如此作结,既富于想象,又寓托深情。
③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借神力惩服自然,以实现愚公之志,这是人们的共同心愿。
5、进一步明确主旨的3分钟辩论:愚公该搬家还是该移山。辨证的看问题:明确智叟也有智的地方。
教学版块之三:同学们进行“学法体验”(8分钟)
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学习方法。
多次概括法──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几次概括。
文序把握法──找出表现文章顺序的关键字或句子,迅速理出文章脉络。
画面标题法──从文章中选出一个或几个精美的片段,然后给它“命名”。
请各位同学任选一种方法进行尝试,并进行课中交流活动。有的同学如果认为自己还有更好的读课文的方法,也可以将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教师准备来配合各学法补充的内容有:
多次概括法:
⑴壮举
⑵移山传说
⑶艰巨的任务与微弱的力量
⑷远大的理想,坚韧的毅力
⑸愚公不愚
⑹智叟不智
⑺永不放弃
⑻感天动地移山情
⑼艰辛的移山,曲折的情节……
文序把握法:
文章先制造悬念,然后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第一部分(1)写山高大与原来的位置。
第二部分(2-3)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部分(4)移山的结果
画面标题法:
第二段:愚氏开山运石或毕力平险
如第一段:高大的山
第三段:“愚”“智”之辩或智叟不智愚公不愚
第四段:神力相助或理想成现实
教学版块之四:师生小结后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
选作一题发挥想象,将课文有关内容改写成片段作文:
⑴在家庭会议上
⑵愚公智叟辩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