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稻秧脱险记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06-01《小石潭记》教学片段及反思。
《小石潭记》教学片段及反思
背景介绍
《小石潭记》为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文言游记,是在第一单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游记。古代游记,大都比较简单,但写景状物各有其特色,大多是作者的立言感怀之作。《小石潭记》状写湖南永州附近一处无名水潭,文章突出其石底水清、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特点。但学生要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够对本文的写作特色进行欣赏评介,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写作特点,进行欣赏评介,进而对文本进行拓展迁移则是本文第二课时教学的重难点。可采用“导游”的方式进行,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学会学习,进一步积累文言词语,进而对文本进行拓展迁移,为学生学好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切入角度
运用改编法进行突破。有些文章的主题、内容、人物形象不好把握,这时,你可以尝试对文本进行改编,把游记改成导游的解说词。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如何品味本文的语言、体会写景的特点,可通过让学生们来当一回导游来实现:1、熟读成诵,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2、小组合作、探究,给《小石潭记》中的景物设计景点。3、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现场解说。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既能够走入文本,又能走出文本,只有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进行广泛的的对话,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拓展迁移。
教学过程
一、熟读成诵,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
采用竞赛的朗读法进行,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准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男生背一三段,女生背二四段,然后交换背诵
3男生、女生背诵全文,然后师生齐背。
二、小组合作、探究,给《小石潭记》中的景物设计景点。
师:下面请每组的同学为《小石潭记》中的景物设计景点,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现场解说。(学生展开讨论,几分钟后,他们推选出了自已的导游代表。又为自已喜欢的景物设计了景点)。
生一:第一组设计的景点是:“小径通幽”,依据是:“隔篁竹,
伐竹取道”。
生二:第二组设计的景点是:“听水轩”,依据是:“闻水声,如
鸣佩环”。
生三:第三组设计的景点是:“观鱼台”。依据是“潭中鱼可百
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生四:第四小组设计的景点是:“品茗赏石阁”,依据是“水尤
清冽”,“为坻,为屿,为岩”。
生五:第五组设计的景点是:“望溪亭”,依据是:“潭西南而望,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生六:第六组小组设计的景点是:“天然氧吧”。依据是:“青
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日光下澈”“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师:同学们设计的景点都富有诗意,题目看上去很美,老师都想先睹为快了,说明大家经过了充分的思考讨论。
三、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现场解说。
师:刚才每个小组对各组的旅游景点设计及设计依据进行了精彩的发言,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为自己设计的景点写一段解说词,并让每组推选出的导游代表进行解说,解说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要求语言优美,口齿清楚,表情自然,力扣课文内容进行解说。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讨论、探究,分工具体,任务明确。)
(五分钟后,各组纷纷举起了手)
(第一组的代表黎玉琼同学上台了,同学们热烈地鼓掌。)
黎玉琼:“欢迎大家来到我们湖南永州,永州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我姓黎,我是你们的导游,希望大家旅游快乐。让我们一起去亲身感受柳宗元先生笔下的《小石潭记》吧。在进入小石潭之前,大家会经过一条宽约1.5米,依山势地形而设,蜿蜒前行的第一个景点:小径通幽。走入小径,你会体会到青树翠蔓,蒙络摇缀的优美意境,也会闻到沁人心脾的翠竹清香,也会听到如鸣佩环的潺潺的流水声,也会欣赏到鸟鸣山更幽的意境。近观则竹树环合,轻风徐来;远眺则群山连绵,雾霭苍茫。”(趣祝福 WWw.zfW152.COm)
(同学们被黎玉琼的精彩发言所感动,对她报以长时间的掌声)
(接着第二小组的代表欧梨成同学上台,她缓缓地走上讲台)
欧梨成:“刚才大家跟我们的黎导游游览欣赏了小石潭的第一站,想必大家已被这条‘通幽小径’所陶醉,接下来请大家跟着我进入小石潭的第二处景点:听水轩。大家一听到这个景点的名称,肯定会有耳目一新,眼前一亮之感。时候正值盛夏,想必大家一路走来,也很辛苦了吧,下面让我们坐在这竹树环合的轩子里,一同来品味这独具神韵的美景吧。让我们的耳朵作一次惬意的休息,尽心去聆听这来自小石潭幽咽的水声吧!”
(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神情仿佛跟着导游的导引进入了小石潭的美景之中了。)
(第三小组的代表上台进行解说)
樊振兴说:“大家沿着柳宗元先生的足迹已欣赏了两处景点,下面请让我带领大家进入小石潭的第三处景点:观鱼台。沿着小石潭四周,围着一圈竹制的栏杆,在小石潭的正前方,建有一个古色古香的亭子,这就是观鱼台。进入观鱼台,请大家放松心情,跟我一起去欣赏潭中的游鱼细石吧。潭中,百来条各色鲫鱼和鲤鱼,时而‘诒佁然不动’、时而‘尔远逝’;时而跃出水面、时而隐藏于细石之下,似与游者相乐。潭中的石头千奇百怪,有的像古钟,有的像小猪,有的像飞鸟。此时,艳阳高照,树木倒映潭底,和鱼影交织在一起,形成‘鱼在岸上游’的奇观,下面请大家细细地欣赏这一美景吧!”(同学们都沉浸在这美景中了)
(第四小组的代表面带微笑的走上讲台)
李灵霞说:“经过上述三站游览之后,让我们在‘品茗阁’中作一个短暂的停留,喝一杯热茶,放松放松心情。大家可以用亭中的茶具泡茶,茶叶亭中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小石潭的水清澈无比,水值达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大家可以放心地取潭中之水泡茶喝。在山野之中,一边喝茶,一边聊天,一边观赏四周的景物,无疑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接着第五小组上台进行解说,她要解说的景点是“望溪亭”。也许是初次上台的缘故吧,她略显紧张,站在讲台前不敢说话,这时我让大家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她,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她终于鼓足勇气开始介绍景点,虽然语气有些地方不连贯,描述也不够细致,但对于这名学生来说,她迈出了学习中的重要一步。)
师:每一个人都会有第一次,她第一次上讲台近距离的与我们进行交流,这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勇气。请大家为她的勇气而喝采。俶俶(第五组的代表上台了,她清了清自已的嗓子,她是校广播员,普通话标准,声音甜美,很受同学喜欢。)
(她一上讲台,全班同学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她的发言吸引着大家:“经过了一个上午的旅游之后,大家一路领略永州的山水风物,相信这次旅途一定会带给你最美的印象。经过中午的休息,我与大家又要踏上欣赏小石潭的旅程,今天上午我们在竹翠的美景中度过;今天下午,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进入小石潭风景区的下一个景点,‘天然氧吧’,这里竹树环合,这里青树翠蔓,这里鸟语花香,这里小溪潺潺,这里游鱼细石。在这里,你可以尽情地呼吸这来自大自然的清新的空气,你可以尽情地倾听小鸟的啁啾,在这里,你可以放松你的的心情,让暖暖的阳光为你的全身作一次洗礼,在这里你可以洗去都市的喧嚣与烦闷,让你的心情插上想像的翅膀,让你的心情在‘天然氧吧’放一次假吧,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在这里,让我们引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诗句,‘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中进入‘天然氧吧’,去作一次寻梦的旅程吧!”
(最后一组解说的是:“柳宗元陈列室”。这名同学他介绍了陈列室的基本内容:柳宗元在永州的一些史料,《永州八记》,柳宗元铜像及墙壁上用正楷书写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他重点介绍了柳宗元像,他是这样描写的:“一双充满忧郁的眼睛,似在感叹自已的被贬;一身朴素的着装,而又暗示着自已的两袖清风;您刚毅的表情,是在暗示您在永州投迹山水,专心著述,为后人留下了千古美文。”然后自已又高声的朗读了《小石潭记》一文。)
(接着总导游肖亚婷同学引导我们对小石潭风景区作了一次全程的旅游,在她甜美的声音里,教室里安静极了,大家已陶醉在这种美中了。)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认为能够收获的有以下几点:
1、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全体参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在教学中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重视教学中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学会如何去欣赏品味文言文所独具的美。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高中语文新课标进一步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种学生间的评议也是相互的。先让学生与学生进行评议,然后再由教师针对各自不同的景点及各自不同的导游进行点评,鼓励他们的总体表现,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特别是在点评中,表扬了这几个代表能够注重平时的积累,并能根据平时的积累对文本进行大胆地创新,如第七组的代表,他们设计的景点是“柳宗元陈列室”,他们充分地调动了他们的生活积累,对文本进行了再创造。形成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学生的热烈讨论,学生的个性发挥,师生、生生之间的点评,形成了教学互动。学生在互动中得到了美的陶冶。
相关阅读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教学设想: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彩屏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潭水:清澄,侧面描写
游鱼:动静结合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小石潭记(北师)
《小石潭记》
一、目标与要求
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3.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与导设计
①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内容并不多,但其中不少字和词不大好认,也不大好懂,因此,先要过文字关,理解各个字同、各个句子了含义,做到能够通泽全文。然后把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思考一下,是什么引起作者的忧伤之情,在文中哪些语句中得到体现。同时,还要学习本文的写法,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这种特写镜头与总写景相结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①重点与难点
1.全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一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三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第四部分(5):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2课文的语言特点。
这篇课文的语言有以下特点: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因此,从语言上看,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3.如何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因为被贬谪,作者的心请常常是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
这种情感,从文中的“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造邃中可以看出。
但是,文中表现的又不完全是郁郁寡欢的心情,在抑郁忧愁的基调中,仍可见一些乐意,这从鱼儿“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中隐约可知。
O问题与方法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从小山丘向西边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听见水的声音,非常悦耳,好像佩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一样,心中高兴而好奇,想看看究意是怎样的一片水,于是砍倒竹子,辟开一条道,这样就发现了隔着竹林的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小石潭的全貌是: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部分,有的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四周树长得很茂密,高高低低,随风飘摇;潭水很清,有鱼儿游动。
3.“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这句话与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应。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作者这样描写潭上景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三、学与练设计
①识记与理解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chi2(),为yu2(),为kan1(),为yan2()。
2)影布石上,yi2然不动。
(3)chu4()尔远逝,往来xi1()忽。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隔篁()竹(2)参()差()披拂3)水尤清冽()(4)悄怆幽邃()
3.解释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_(2)蒙络摇缀_3)水尤清冽_(4)隶而从者_4.翻译。
1)全石以为底(2)闻水声,如鸣佩环3)卷石底以出
①巩固与掌握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加点的字。
其:其岸势犬牙差互()
以其境过清()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2.翻译下列句子。
1)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4)凄神寒骨,悄怆幽送。
3.小石潭的景与作者的情是如何统一的?
4.“似与游者相乐”写到了“乐”,与后文的“凄神寒骨,悄怆幽违”是否矛盾?为什么?
0拓展与迁移
丰乐亭记欧阳修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激幽芳而南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送书以其名亭焉。
1.这段文字以议论为主,写景不多,其中写四时之景的语句是:
2.从文中找出叙写“与民同乐”的语句。
3.文中说明人民能够喜获丰收、过上安定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
《小石潭记》24
26.《小石潭记》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依据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特点,要突出学生学习提高的新内容,要明确便于落实和检测的特点来设计的。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另一个重点是疏通文义。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习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教法设想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二十分钟,所以要不断的变换教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所以对重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在难点的突破上,引导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写作背景来达成。教学辅助工具是多媒体。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学习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阅读法、质疑探究法。在疏通文意时,引导学生对照注释及借助工具书学习,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学生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小组合作、开放式讨论。在赏析课文内容时采用探究阅读法,创造性阅读法。这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以学过的诗《江雪》导入,引出唐代诗人柳宗元。
设计意图:利用已学过的柳宗元的诗导入,学生有一种亲切感,从情感上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引起共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走近柳宗元,了解背景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资料。学生交流后,多媒体呈现有关柳宗元的资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他与韩愈、刘禹锡是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找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始的西山宴游记》《钴鉧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山水游记,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通过对作家的生平介绍。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难点的突破起到关键的作用。
3、整体感知走近《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听读(扫除文字障碍)——自读——齐读
指导: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
读出节奏,停顿正确;
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是极其重要的,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务。教会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方法。
(2)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全班讨论。教师点拨,强调重点字词句。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师灌输。引导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小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新课标指出“凭价学生阅读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3)课堂检测巩固基础(重在词义句义)(利用多媒体出示练习)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心乐之
4、以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无从致书以观以中有足乐者
5、清水尤清冽6、可潭中鱼可百许头7、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以其境过清不可知其源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通过练习落实基础知识。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4、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评价并板书明确,并对第二段重点品读,尝试背诵其中的佳句。
设计意图: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5、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记》称赞不已,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如此忧伤,文中的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呢?你能不能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这就是寓情于景,这样就突破文章的难点。
6、师生共同总结: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巩固所学的知识。
7、课外作业
1、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设计意图:记诵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故设计第一题作业。设计第二题意在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这是一道拓展性的联系题。
附板书设计
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此板书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并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发现小石潭:闻其声见其形
潭中景物:水清(侧面描写)写小石潭美景
小石潭记鱼乐(动静结合)抒孤寂悲凉之情
柳宗元小潭源头:形象比喻(寓情于景)
潭中气氛:幽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同游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