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26课《皇帝的新装》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30

第26课《皇帝的新装》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第26课《皇帝的新装》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26课《皇帝的新装》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建议安排2课时)
[学法导引]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本文正是体现了童话善于想像和夸张的艺术特色。文章通过描述“新装”的似有似无,来嘲笑皇帝的愚蠢可笑、贵族阶层的阿谀奉承和虚伪透顶,揭露了当时社会瞒和骗的丑恶形象,告诉我们要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学习本文,要注意体会童话的想像和夸张,初步把握童话的一般特点。同时,抓住“新装”这条线索,顺着作者的想像,了解故事内容,理清故事情节,深入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另外,结合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皇帝”这个人物形象,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典题例析]
例题: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丑小鸭》、《夜莺》、《海的女儿》、《快乐王子》都是安徒生写的童话。()
2、骗子赋予“新装”一个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或者愚蠢的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种“奇怪的特性”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
3、皇帝受骗的真正原因是皇帝固执己见,有错不改。()
4、文章安排由一个小孩来揭开皇帝新装的秘密,戳穿游行大典的骗局,这是因为孩子的天真无邪,敢于说真话。()
5、本文中除了天真烂漫的小孩,其他人都是骗子,皇帝是最大的骗子,他为了保持皇权的稳固,不惜甘心受骗,又欺骗臣民百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情节等的理解,还考查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第1题中《快乐王子》并非安徒生的作品,而是王尔德的作品。
第2题容易判断为错的,因为学生们一向认定本文的线索是“皇帝的新装”。殊不知,骗子的这句话在情节发展中同样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肯定它是对的。
第3题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的了解,不浮于表面认识。皇帝受骗的真正原因是他的愚蠢、虚伪。
第4题的解答同样得借助对文章主题的把握。了解情节设计的用意,便可对本题作出正确判断。
第5题也易错,因为学生对于皇帝及其臣子们是骗子容易理解,但对于百姓们是骗子觉得较难接受,其实这篇童话正是要揭露当时那种瞒和骗的世风。
此类题目,常常用对的掩蔽错的,有一定的混淆性,所以,解题时要多分析,细比较,才能保证解题的正确。
参考答案:1、×2、√3、×4、√5、√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给加点的多音字注音。
更衣()附和()称职()系上()
1、2、3、4、
更加()和平()称赞()关系()
二、根据拼音写上恰当的汉字。
xuàn()耀滑jī()头xián()
jué()士tuǒ()当yùpìn()()
三、选择题。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陛下()A、皇帝B、皇宫C、宫殿的台阶
(2)称职()A、名称B、相当C、测量
(3)随声附和()A、应和B、依附C、一起
(4)骇人听闻()A、奇怪B、伤心C、震惊
2、本文的引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依次分别是()、()、()、()、()。
A、看新装——恐失职B、穿新装——露愚心C、爱新装——显癖好
D、展新装——揭真相E、“织”新装——现手段
3、童话往往通过丰富的想像和夸张来叙写故事,表现主题。指出下列句中没有运用夸张手法的一句是()
A、他们说:“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B、他们摆出两架织布机,装作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东西的影子也没有。
C、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
D、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四、填空题。
1、童话是文学中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幻想和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的修辞手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使它们人格化。
2、本文作者是(国籍)著名作家,他还有代表作:
等(至少写出三部)。
3、“有一个皇帝,为了穿着漂亮,不惜。他关心他的军队,
喜欢去看戏,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这里着重从、
、三个方面具体的夸张皇帝只图穿的漂亮。
4、根据提示,拟出“悲观者”和“乐观者”各自所说的话,每句不超过10个字。
一位悲观者和一位乐观者同时被派往某地去推销鞋子,可他们到达目的地以后,却发现那里的人全都是光着脚在走路,那位悲观者沮丧地说:“
”;而那位乐观者却欣喜地说:“
”。
训练二
一、阅读下面几句话,填写题目中的表格,写出字母A、B、C、D所指代的人物、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及由描写所体现出的人物的性格。
1、“对,我已经穿好了。”A说,“这衣服会合我的身吗?”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
2、B把最细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都装进自己的腰包,只在那两架空织布机上忙忙碌碌,一直搞到深夜。
3、“我的老天爷!”C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4、“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D都说。
人物描写方法性格
A
B
C
D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①“您看这布华丽布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能看得见布料。
②“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③于是他点头表示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他不愿说出什么也没看到。跟着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他们像皇帝一样,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1、皇帝还未评价骗子织的布,那“两位诚实的官员”就抢先介绍的原因是()()
A、为了蒙骗皇帝。B、他俩相信别人一定能看见布料。
C、帮骗子说谎。D、为了表明他俩能看见布料,因而是聪明的、称职的。
2、第②段中皇帝说“我十分满意”的原因是()
A、他看到大臣们抢着介绍布料,十分效忠于他。B、为了让骗子更努力地为他织布。
C、他看到两个骗子织出了人间最美丽的布。D、为了不让别人知道他什么也没看见。
3、第③段中“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的原因是()
A、他们性格从来都是乐观的。B、他们都看到别人出丑。
C、他们都看到了骗子的精彩表演。D、他们看不到布的行为没被揭穿。
4、第②段中“这可骇人听闻了。”此句中的“这”字指代什么?(1分)
答:
5、语段对皇帝的描写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由语段可看出皇帝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4分)
答:
6、语段中哪一句话把文章情节迅速推向高潮?
答:
7、概括这段文字叙述的事件,不超过20个字。
□□□□□□□□□□□□□□□□□□□□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成功的试验
①两个大学生乘车来到一个小城市,在一家旅馆投宿,店主像通常所做的那样,问他们姓名、职业、要在此往多久。这两个外地人说:“我们是格芬克城的著名医生。大约要在这儿住四个星期。但您不要将这告诉任何人,因为我们要在这里做一个试验,我们需要安静。”
②好奇的店主问:“究竟做什么试验?”
③“在格芬克城我们作出了一个奇迹:将死人重新搞活起来。这种试验,我们在那里用了三个星期时间。现在我们要在这里,在另一种条件下重做。”
④显然,店主立即将这奇怪的故事传开了。开始人们对此只是一笑了之;但这两个外地人的行动却渐渐地引人注意了。他俩经常到公墓去,久久地在一些坟墓前,其中包括一个富商的年轻妻子的墓。他们同人们,有关这个年轻太太和其他葬于此公墓的死人的情况。
⑤整个小城渐渐地处于一种奇异的不安之中。首先是那商人,他真的相信这种神奇的试验会成功,他同城里的医生交谈,现在连医生的脸也严肃起来了。三个星期的时间快要过去了,肯定要发生什么事了。
⑥第三个星期的周末,这两个外地人收到了商人的一封信。“我曾有过一个像天使一般的妻子,”他写道,“但她重病缠身。我很爱她,也正因为如此,我不希望她重返病体。你们别扰乱她安宁吧!”信封里放了一大笔标明是作为谢利的钱。
⑦在第一封信之后,其他的信接踵而来。
⑧一个侄子继承了他叔叔的遗产,很为他死去的叔叔再复活而担忧;一个在其丈夫死后又重新改嫁的女人写道:“我的丈夫很老了,他不想再活了。他已得到了他的安宁。”……这些信的信封里也都放着一笔款。
⑨两个外地人对此一言不发,夜里继续着他们的公墓之行。这时,小城的市长进行干预了。他当市长才不久,而且很想长期当下去,不愿再跟死去的前任市长会面。他向这两个大学生提供了一大笔款。“我们的条件是,”他写道,“你们不要再继续试验下去了。我们相信你们能将死人搞活,还可以给你们一份证明。我们这里不想要奇迹,你们立刻离开这个城市吧!”
⑩这两个外地人拿了钱和证明,收拾起他们的行装,离开了这城市。“试验”成功了。
8、结合上下文,在文中的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动词。
9、商人、侄子、女人、市长给两个大学生写信寄钱,让他们停止试验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商人的目的:
侄子的目的:
女人的目的:
市长的目的:
10、文章中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11、文章题目《成功的试验》有何深刻含义?
答:
12、本文和课文《皇帝的新装》相比较,有何相似之处?
答:
《皇帝的新装》训练一
一.1.gēnggèng2.hèhé3.chènchēng4.jìxì二.炫稽衔爵妥御聘三.1.⑴C⑵B⑶A⑷D2.CEABD3.B四.1.儿童想像夸张通俗、生动拟人思想感情2.安徒生丹麦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3.把所有的钱都花掉既不也不也不除非换一套衣服治装费用兴趣爱好换衣次数4.符合情境即可。如:悲观者:“他们全都不必穿鞋呀!”乐观者:“他们全都还没有买鞋呢!”
《皇帝的新装》训练二
一.A.皇帝语言描写、行动描写愚蠢可笑、自欺欺人B.骗子行动描写狡猾、贪财C.老大臣心理描写自恃年高资深,实则愚蠢透顶。D.老百姓语言描写敢讲真话、心胸坦荡二.1.BD2.D3.D4.“这”指代皇帝看不见织布机上的布料这件事。5.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愚蠢、骄横、虚伪、自欺欺人6.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作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7.皇帝去看新装,自己受了骗还自欺欺人。8.停留交谈询问9.不希望重病而死的妻子重返人间。不希望叔叔复活拿回他的财产。不想和她的先夫生活。不愿跟死去的前任市长见面。10.渲染气氛,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11.“试验”二字是反语,由这场虚无试验的成功,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讽刺了小城上到市长、下到普通市民的愚蠢。12.都讽刺了人们的愚蠢,都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瞒与骗的世风。

延伸阅读

第5课《童趣》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第5课《童趣》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建议安排2课时)
[学习导引]
《童趣》通过回忆童稚时代的几个趣事,表现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告诉我们人生是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怎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它的态度,我们要善于感悟,从中获得物外之趣。
这是我们第一次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在学习本文时首先应扫清本课在读音上的障碍,给生字注音标调,将课文流利地朗读几遍,在熟读的基础要能说出文章的大意,其次要学会借助注释、词典,联系上下文,用加字或换字的办法解释常见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如“张目对日”,张--张开,目--眼睛,对--向着……看,日--太阳。第三,要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要能辨析通假字,解释其意义;要注意积累“之、其、而、于”等虚词的用法;要学会用讲述大意的方法解释本文同学们在学习本文时首先应扫清本课在读音上的障碍,给生字注音标调,将课文流利地朗读几遍,在熟读的基础要能说出文章的大意,其次要学会借助注释、词典,联系上下文,用加字或换字的办法解释常见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如“张目对日”,张--张开,目--眼睛,对--向着……看,日--太阳。第三,要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要能辨析通假字,解释其意义;要注意积累“之、其、而、于”等虚词的用法;要学会用讲述大意的方法解释本文中的“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等成语。
[典题例析]
例题:文言词的解释,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文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如“昂(抬)首(头)观之”。试选用其中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明()察()秋毫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则或()千或百昂()首观()之
果()如鹤唳()云端
参考答案:清楚观察一定细心所以乐趣私下飞舞有的抬起观看果然鸣叫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填空。
课文《童趣》选自《》,作者是代文学家。课文详细叙述了两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帐中”看到“”的景象;二是“观虫斗草间”遇到“”的经过。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童稚()(2)鹤唳()(3)土砾()
(4)丘壑()(5)癞蛤蟆()(6)藐小()
三、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
(1)余忆童稚时()(2)项为之强()()
(3)果如鹤唳云端()()(4)以丛草为林()()
(5)方出神()(6)兴正浓()
(7)驱之别院()(8)则或千或百()
四、古诗文中有很多表意精练的语句,被当作成语保存到现代汉语中来。试从文中摘录这样的语句,并解释其大意。
1、()----------------------------------------------------------
2、()----------------------------------------------------------
3、()----------------------------------------------------------
4、()----------------------------------------------------------
五、翻译下列句子。
5、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6、故时有物外之趣。
7、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8、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9、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训练二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以丛草为林()心之所向()
二虫尽为所吞() 昂首观之( )
项为之强( )物外之趣()
 常蹲其身() 怡然称快( )
必细察其纹理( )果然鹤也()
二、将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补写在相应的括号中。
5、()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6、一日,见二()虫斗()草间。
7、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三、请用课文原句填空。
8、作者童稚时,时有物外之趣,关键原因是:
9、第三段中的“林”“兽”“丘”“壑”俱全一妙境完全源于作者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的是:
10、四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
所拔的“山”指的是:,所倒之“树”指的是:
四、简答。
11、作者的“物外之趣”,全凭新奇合理的想象,除了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四种趣物之外,你还能想到那些相似的且富有童趣的情形?写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12、作者从小就有如此闲情,以致后来成为文学家,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五、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及,达到)。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人名),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使人开怀大笑)。”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折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选自晋朝葛洪《西京杂记》)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邑()人大姓文不识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时人畏服之如是()邑人曰:“穷〔〕矣!”
14、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先生留听,更理前论:
15、请概括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匡衡勤读的两件小事。

②《童趣》训练一
一、填空《闲情记趣》清沈复鹤唳云端庞然大物二、(略)三、(1)我(2)脖子同“僵”僵硬(3)果然鸣叫(4)把当作(5)刚刚(6)兴致(7)驱赶(8)有的四、1、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见鸟类新长出的羽毛。2、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十分满足的样子。3、庞然大物:非常庞大的东西。4、拔山倒树:使山动摇,使树倒下,形容气势极大。5—9(略)
《童趣》训练二
1、当作被因此2、主谓之间、可不译它,指蚊子的3、自己的它的4、的样子是5、我6、只于7、之8、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9、丛草、虫蚊、土砾凸者、凹者10、癞虾蟆土砾凸者丛草11、略12、略13、同乡他、指文不识如此、像这样穷尽14、(1)我希望能把主人的书全部通读一遍(2)先生停下来听我说,请您再谈谈前面的观点15、(1)勤学无烛,穿壁引光读书(2)与人佣作不求偿,愿读遍主人书。

第23课《散步》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23课《散步》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23课《散步》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建议安排1课时)
[学法导引]
《散步》是一篇展示人间真情的散文。本文叙写了祖孙三代人在田野上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宽容忍让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课文抓住家庭生活中平凡而又蕴含丰富的一个镜头——家人散步,根据“缘由——过渡——入题——波澜——波又起——收拢作结”的思路展开。通过几个细节的描绘,写出了一家三代之间互敬互爱的情谊。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阅读去品味文中画面的优美和细节的动人。理解重点语句的内涵,仔细撺摩文中语句展示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典题例析]
例题一:“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一句的含义如何理解?
解析:此题主要检测学生对作品中关键句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型的题目,同样不能孤立地断章取义,应该把这些句子放到课文中去,联系全文,结合文章主旨来考虑。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眼”,理解其深刻的内涵,有助于更好地“读懂”课文。
参考答案:人到中年,肩上负着的是承前启后的责任,对生活对家庭应当有一种使命感。
例题二:“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段初春景物的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解析:此题意在引导读者懂得文似看山不喜平的道理。为了表达中心的需要,作者可以调用多种表现手法,使文章中心更深刻、更感人。“我”之所以要鼓励母亲去散步,因为母亲生命的力量已所剩无几了,让母亲到充满生机的大自然中走走,使她增长生的勇气和力量,这是对母亲多么深厚真挚的爱啊!
参考答案:突出初春蓬勃旺盛的生机,使人感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为后文作铺垫。
[课时训练]
一、下列句中的“熬”字和“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字意义不相同的一句是()
A、写好报告,他又熬了一个通宵。
B、小米熬成的稀饭,吃起来真香!
C、小媳妇熬成婆。
D、回头想想,那年岁还不知怎么熬过来的。
二、给下列字注音并组词。
拆()幼()熬()
A、B、C、
折()幻()遨()
三、结合语句的意思,解释加线的词语。
A、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熬:
B、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各得其所:
C、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委屈:
四、下列句子那些是比喻句,是的在后括号内打“√”,不是的打“×”。
A、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好像我小时侯很听她的话一样。()
B、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
C、像这样的事情还很多。()
D、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五、阅读下列三篇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一)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分歧()一霎那()水波粼粼()
2、解释成语“各得其所”并造句。
解释:
造句:
3、“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
4、家庭出现分歧时,文中说:“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其原因是:①
②③
后来“我”决定委屈儿子的原因是①②
5、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第⑤段中画线句子反映了人物品质,体现了的家庭关系。
7、文末一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什么言外之意?请简单说一说。
8、选文反映了一家人之间怎样的思想感情?
送小龟回家
⑴一把花伞下,拥挤着我、妻、五岁的儿子,还有一只小龟。这是一个温情的世界。
⑵小雨把夜色洗得淡淡。街上(闪动、流动、跳动)着七色伞。
⑶儿子在我怀中,小龟在儿子怀中,而妻,则依偎在我身旁。
⑷那只小龟原是妻从市场买给儿子玩的。那天,儿子很惊奇很高兴地和小龟做了一天的游戏,可小龟不吃也不喝。晚上,儿子担心地问我:“小龟不吃饭,饿吗?”我想了想回答:“小龟大概想念爸爸妈妈了。”儿子听我这么说,想了想便(要求、请求、央求)我和妈妈带着小龟去找它的爸爸妈妈。
⑸于是,我们一家三口在这秋雨纷纷的夜晚,带着小龟,来到了城西的河边。
⑹到了。我们站在河岸。妻在夜色中很妩媚,儿子很庄严。河水无语,秋雨在微风中飞舞吟唱。河上,几条捞沙的木船上亮着灯,那(闪动、流动、跳动)的火焰映出几条汉子粗犷的脸。他们在喝酒哩。一只水鸟很孤独地在水面扇动着翅膀。
⑺“小龟的家在河里吗?”儿子认真地问我。
⑻我弯下腰对儿子说:“是的。小龟的爸爸妈妈就住在河里。”
⑼儿子这才小心翼翼地把小龟放在河里,轻轻向前一推:“小龟回家吧。”
⑽小龟缩着头一动也不动。我们耐心地等着。小龟终于伸出了脑袋,潇洒地摇摇头,像是向我们致谢,又像是向我们道别。水面出现一圈美丽的涟漪,小龟潜入水中,走了,永远地走了。
⑾儿子很兴奋地拥入我的怀抱,又拥入妻的怀抱,欢呼:“小龟找到爸爸妈妈啦——”
⑿我和妻相视一笑。我们给儿子编了一个多么动人的童话啊!我突然感动得要流泪。而妻,真的流泪了。
9、下列加点字注着正确的一项是()
涟漪依偎粗犷妩媚
A、liányīwēiguǎngwǔB、liányíwēiguǎngwǔ
C、liányīwēikuàngwǔD、liányīwēiguǎngwú
10、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文中的空白处。
11、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儿子关心、爱护小龟的句子。
12、文章结尾写“我”“要流泪”、“妻,真的流泪”,为什么?请简要回答。
13、《散步》写家庭成员之间的,流露出对生命的,强调的是一种的精神。《小龟回家》充满童话色彩,父母陪同儿子送小龟回家,寄寓着不能人为地制造骨肉分离的思想,有一种之情。
(三)三代
在交叉路口转弯的时候,我的脚踏车把一位陌生先生的右脚踝压伤了。本来我是安全避闪的,当我看到那位先生一手牵着一个刚会走路模样的小男孩,一手牵着一个步履蹒跚的年老中风病患者时,我立刻紧急煞车,把车头倾向一边。岂料就在这时,他突然急速地跨前一不,自己撞了上来。
我赶紧跳下车,不安地说:“对不起!对不起!”
他一边弯下腰按摩脚踝,一边和气地抬起头:“我不怪你,是我自己撞上的……也许是我太多虑了,我以为车子如果不会撞上我的小孩,便会撞上我的父亲,于是下意识地上前阻挡。”
在我惊魂未定、讷讷不知所措的时候,那位先生已牵着小孩和老者慢慢离去,我楞楞地目送他们,三个脚步迟缓的背影构成一幅感人的画面。我有搁下车子跟上去帮助那位先生的冲动,可是,我没有那样做:我发觉小孩和老者好像那位先生肩上的一幅担子的两头,再艰苦他也不肯放下任何一头的。
14、给加点字注音。
脚踝()煞车()蹒跚()讷讷()
15、解释词语。
蹒跚:讷讷:
16、比较阅读。
(1)课文以“散步”为题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本文是以“三代”为题是因为。
(2)《散步》与《三代》的相同之处在于主人公都是,内容都与
有关,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主题突出了为人子女应,后者则突出了主人公的精神,选材上两者都是通过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17、比较而言,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一、B二、略三、A.熬:忍受,耐苦支持。B.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C.委屈:这里是指不按儿子的意愿办事使儿子受到委屈。四、A.×B.√
C.×D.×五、(一)1.qíshàlín2.各得其所: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3.生活的担子已经从母亲肩上转到了我的肩上,母亲依赖我,就像小时侯我依赖她一样。
4.①母亲听我的②儿子听我的③妻子在外也听我的原因:①母亲年迈难走小路
②不愿意一家人分开5.景色描写。美好的景物烘托了一家人和谐、美满。6.尊老爱幼
和谐亲密7.暗示了人到中年,肩负着赡养父母,抚养孩子的重任,在家庭、社会里都充满了使命感。8.这家人互敬互爱、相互体谅,家庭氛围和谐、美满。(二)、9.A10.流动央求跳动11.“小龟不吃饭,饿吗?”“小龟的家在河里吗?”“送小龟回家吧”“小龟找到爸爸妈妈啦——”12.因为我和妻子见到儿子放小龟回家后的兴奋、欢呼。感受到儿子的纯真、善良,既高兴又激动。做母亲的更善于动情,所以“妻,真的流泪了”,而我则“要流泪”。13.和谐关系使命感理解和体谅思家团聚(三)、14.huáishāpánshānnè15.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摇摆的样子。讷讷:形容说话迟钝。16.⑴表现三代人之间的和谐、融洽、血肉交融的关系。⑵中年人表现亲情孝敬长辈牺牲细节17.略

第26课《郭沫若诗两首》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第26课《郭沫若诗两首》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建议安排2课时)
[学法引导]
学习这两首诗,首先要了解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及诗人1921年写这两首诗时的经历和思想情绪,准确把握这两首诗的主题。
联想和想像的运用是这两首诗的一个学习重点。这两首诗都选自郭沫若的诗集《星空》,它们的结构、手法、情调都颇为相似,但描写的具体景致不同,由此唤起的联想和想像也不同。《天上的街市》描写的是繁星满天的晴朗的夜空,想像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而《静夜》描写的则是白云遮空的夜空,想像了“鲛人”在天河岸边的“对月流珠”,突出了静谧的氛围。学习中,要仔细体会诗歌中联想和想像运用的重要性,培养想像力。
此外,这两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学习中应反复吟咏,分清节奏,念准重音,把握其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读出其内含的感情。
[典题例析]
例题:《天上的街市》一诗中是如何运用联想和想像的?试分析其作用。
解析:本文是考查学生对联想和想像这两个概念的了解和掌握。所谓联想,就是由此事物想到彼事物的心理过程。两个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且彼此有一定的联系:或在空间或在时间上相接近;或相似;或有对立关系,或有因果关系……所谓想像,则是在原有感悟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些新形象是已积累的知觉经过加工改造而成的。
参考答案:在本诗中,诗人根据“街灯”和“明星”的相似点——星星点点,由街灯联想到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街灯,既描绘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顺着这一联想,诗人在后三节进而展开想像:天上有美丽的街市、天市上陈列着珍奇物品、天上牛郎织女过着自由自在、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样,将虚构的“仙境”与现实生活相融合,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缥缈()():
2、笼罩():
3、鲛人():
4、疏星():
二、选择题。
1、下列哪一个“明”字不同于其他三个()
A、远远的街灯明了B、闪着无数的明星C、明灯处处照长街D、窗明几净
2、“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灯笼”的正确解释是()
A、街灯B、流星C、天上的明星D、以上三者都是
3、下列各项按意思划分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我想那/缥缈的空中B、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C、漏出了/几点/疏星D、怕/会有鲛人/在岸
4、“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不信,请看那朵流星”,这两句诗都用了句中逗号,对其作用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你看”之后使用逗号,能引起读者的特别注意。
B、这两个逗号都为诗人与读者作感情交流增加了情趣。
C、若把句中逗号去掉,两句的意思都没有改变,语句也都通顺。
D、这两个逗号都很好地表现出诗人与读者指望着星空交流的情态。
三、填空题。
1、《天上的街市》和《静夜》的作者是,原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代表作有诗集《》、《》,话剧《》。
2、《天上的街市》一诗以和描绘了一幅天上的美景,把读者带进了神话的境界。诗中主要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和对理想生活的,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3、《静夜》全诗紧扣住一个“”字,对人间世界和天上世界进行了描写,以笼罩天地的“”营造出的氛围,使这首诗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训练二
一、阅读《静夜》这首诗,完成文后问题。
1、本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极为相似:都是在的基础上,转而进入
的世界,收尾出人意料,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与神往。
2、在诗的第⑴节中,诗人用、、、、这些意象,描述了静谧的夜景。
3、诗中借“”的传说,表达了诗人的感情。(2分)
4、诗的第⑴节中的“漏”字若改成“露”字,好吗?为什么?
答:
5、要读好一首诗,分清节奏,念准重音十分重要。你能否试着给第⑵节诗标注朗读节奏和重音。(节奏用“/”标示,重音用“.”标示。)
6、面对月亮和白云,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想像?试用一两个优美的句子描述出你心中的图景,表达你的情感。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问题。
乡愁四韵
余光中
⑴给我一瓢长江水呀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⑵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⑶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⑷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7、请找出诗的⑴、⑵节的韵脚:
8、诗中的“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分别象征了“乡愁”的哪些特征?(请摘引原文的语句回答)
长江水——海棠红——
雪花白——腊梅香——
9、诗中主要用了和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并突出了乡愁之深。请摹仿这两种修辞手法各造一个句子。
答:
10、诗歌中将“乡愁”寄托在“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这四种意象中,想一想,还可以将“乡愁”寄托在什么意象中?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
11、古往今来,“乡愁”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你能否再写出几句与乡愁有关的古代诗句呢?【要求写出作者及朝代】(至少写三句。)
答:
《郭沫若诗两首》训练一
一.1.piāomiǎo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2.zhào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3.jiāo指神话传说中住在海底的神人。4.shū稀疏的星星。二.1.A2.B3.D4.C三.1.郭沫若郭开贞诗人学者《女神》《星空》《屈原》2.联想想像否定追求3.静静恬静、清新
《郭沫若诗两首》训练二
1.写景想像2.月光、村庄、松林、白云、疏星3.鲛人流珠惆怅、无奈4.不好。因为“漏”字形象地写出了星星小而亮,突出“疏”字,而“露”只是一般地显现。5.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6.(略)7.水味红痛8.乡愁的滋味乡愁的烧痛乡愁的等待乡土的芬芳9.比喻反复仿句略。10.如:天空(因为乡愁无边无际,就像天空一样。);鸟鸣(因为鸟鸣仿若从故乡传来,与故乡一样,让人魂牵梦萦。);黄连(黄连的苦恰如思乡的苦);圆月(圆月之夜,家人共聚,离乡之人更思乡。);大海(因为大海的波浪滔滔可以表明诗人对家乡的强烈思念。)等。11.如:李白(唐)《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唐)《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马致远(元)《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