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生物上册2.1.2《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案(共2课时济南版)

呼吸作用高中生物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6

七年级生物上册2.1.2《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案(共2课时济南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生物上册2.1.2《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案(共2课时济南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二节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描述气孔的分布特点和功能。(重点)
2.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蒸腾作用的关系。
3.解释气孔控制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难点)
4.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
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通过直观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使表象知识内化为自身认知体系。
2.引导发现法:老师始终处于“主导”的位置,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发现未知,而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始终处于“动脑、动手、动口”的状态,藉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3.体验互动法:强调学生的真实体验,力求在师生交流互动,生生交流互动中,实现学生认知过程与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
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法:通过观察蒸腾现象实验以及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分析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归纳总结法:在学生查阅课内外资料时,引导学生掌握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发现知识内在的联系,并学习用思维导图等归纳总结。
课前准备:
教师方面:实验用具、材料及医用消毒棉,酒精和纱布,课件等。
学生方面:兴趣小组准备关于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的实验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5分钟出示叶片的横切面图
指出图中的各部分名称
①从整体上看,叶片的结构包括三部分,它们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②图中________是叶片的主要部分,里面含有大量的_________,而使叶片呈现绿色.
③叶脉具有_______和_______作用学生回忆、看书等,要给出准确、规范的答案,必要的要进行板演。
①表皮、叶肉、叶脉
②叶肉叶绿体
③支持和输导复习叶片的结构将复习旧知常态化,从而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2分钟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那么水到底是通过叶片的哪个结构散失出去的呢?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大约需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其中,只有1%~5%的水参与组成植物体和进行各项生命活动,95%~99%的水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了,这是不是浪费?这对植物体本身有什么意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两个问题。

根据导语进行表述交流,激发兴趣,畅所欲言,进入学习情境,达到共鸣效果。
创设情景,使学生产生疑问,迅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的探究学习进行铺垫.
引导探究
层层推进
15分钟过渡: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叶片的什么结构散失的呢?
1.设计实验:下面就请小组内同学讨论一下,如何设计实验来探究叶片表面有气孔呢?
2.进行探究实验:(二人小组实验)将一片刚摘下的菠菜叶片浸在盛有70摄氏度以上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问题引导:(1)叶片表面产生气泡说明了什么?
(2)叶片正面(上表皮)和背面(下表皮),哪一面出现的气泡数目多?
(3)叶片背面比正面气泡数目多,又说明了什么呢?
过渡:气孔是什么样子的呢?它是怎样控制气体进出叶片的呢?我们通过制作菠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来仔细观察一下:用镊子从叶片上分别撕取一小块上表皮和下表皮,分别制成临时装片,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植物的保卫细胞和气孔。
3.学生分A、B组实验,分别制作菠菜叶上、下表皮临时装片.
显微镜观察菠菜叶上、下表皮临时装片,主动发现问题:保卫细胞的形状是怎样的?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谁来调节的?对比气孔在上、下表皮的分布情况。通过观察和讨论实验结果,了解气孔的结构,并画出气孔结构图。
引导学生比较保卫细胞和表皮细胞的形态及排列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参与学生讨论,并及时地对做得好的和发表独特见解的同学给予肯定和鼓励,特别提醒同学注意安全。鼓励大胆猜想,及时地点拨、充分地肯定,树立学生自信心。
过渡:保卫细胞是怎样控制气孔的张开和闭合的?
4.模型演示:取一对气球当保卫细胞,外侧贴上透明胶相当于细胞壁,往气球充足气和少量气体时,观察气孔开闭情况。进一步理解气孔控制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过渡:气孔的张开或闭合可以调节蒸腾作用,使植物体内经常保持着适量的水分,这是内因。那么外界因素是什么?
5.结合晒衣服在不同环境中快慢的经验,(冬天的阳光下和夏天的阳光下;冬天和夏天;晴天和阴天下雨;有风和无风等情况)分析总结植物的蒸腾作用还会受到那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学生相互交流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实验,得出结论:气泡是从气孔冒出的,因此气泡的位置就是叶片上气孔的位置。一般叶片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而且下表皮气孔数目多于上表皮。这样可以减少水分散失,保持植物体内的水分。

学生依据教材制作菠菜叶上、下表皮临时装片并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植物的保卫细胞和气孔。生观察得出: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保卫细胞细胞壁厚度不均,靠其空腔的一侧壁厚,不易伸展;背气孔腔的一侧壁薄,易伸展。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就张开,反之,气孔就关闭。
表皮细胞:无色透明,呈扁平状,排列紧密。有保护功能。
保卫细胞:呈半月形。有叶绿体、内壁较厚、成对形成气孔。

通过模型观看,生总结得出: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内壁伸展拉长,牵动外壁向内凹陷,使气孔张开。当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时,内外壁都拉直,使气孔闭合。由此可以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
结合晒衣服在不同环境中快慢的经验,让学生理解蒸腾作用强弱受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以及空气流动状况的影响;组织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实验。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教师始终处于“导”的状态,学生始终处于动眼、动口、动脑的参与状态。

通过观察表皮临时装片,使学生形成直观认识,比较保卫细胞和表皮细胞,并使学生树立起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利用模型,使学生更直观的进一步理解气孔控制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让学生结合晒衣服快慢的经验理解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组织交流
点拨建构
10分钟出示玉米一生的用水量数据.联系生活经验,启发学生思考:植物吸收的水分约99%通过蒸腾作用散失.这对植物有什么意义?
问题启发教学
(1)大树底下为什么好乘凉?
联系生活经验:打预防针的时候会在手臂上涂酒精,请学生回答感受及原因。
(2)“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为什么在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呢?
联系生活经验:用吸管喝橙汁
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体会出蒸腾作用能使植物体内产生一种使水分向上运输的拉力,从而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师小结:以上的三个作用是蒸腾作用对植物体自身的意义,此外,植物的蒸腾作用还能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量,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情感教育:
1.播放视频资料: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6.55%,大大低于全世界27%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有0.128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5。人类大量砍伐森林等活动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
2.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谈绿色植物如果被大量破坏,对生物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说一说自己应该怎样做。

生:凉,因为酒精蒸发会带走一部分热量。绿色植物蒸腾作用也会带走一部分热量,从而有效地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对植物体而言,蒸腾作用产生了蒸腾拉力,促进了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同时也促进了对溶解在水中无机盐的运输。

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进一步认识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校园风气。以实际行动来绿化我们的家园,使我们生存的地球更加绿意盎然。

通过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感悟出蒸腾作用能降低叶表面的温度及蒸腾作用能使植物体内产生一种使水分向上运输的拉力

引导讨论,鼓励发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知识整合
迁移应用
8分钟过渡:同学们这节课表现的非常出色,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骄傲。大家来反思一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你能解释下面这几个问题吗?

1.树木为什么到了冬天会落叶?

2.刚移栽的植物为什么会出现萎蔫现象?
3.如何防止?

学生自主回顾本节所学所得。
学生分析、交流。
1.在北方,天寒地冻,根吸收水分很难,而树叶的蒸腾作用却照常进行.树木为了保护自己而采取的一种措施.脱落叶子,保持体内的水分平衡.
2.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多于根吸收来的水分,造成体内处于失水状态.
3.(1)剪去多余的枝叶.(2)选择在阴天或傍晚时移栽.(3)移栽的幼苗进行遮荫.(4)根部带土。这一环节的设计促进了知识的整合、迁移和应用,使学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或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jAb88.CoM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后,由学生自我总结所学与所思,得出结论性的知识,并能用规范的语言加以描述。要求学生要合上教材叙述,强化知识的识记。
课堂达标检测题及课下作业
5分钟课堂达标检测题:
A类:1.我们常见的自然现象是水往低处流,而植物体内的水则往高处移动,根吸收的水分到达高大树木顶端的动力来自()
A.呼吸作用B.光合作用
C.吸收作用D.蒸腾作用
2.下列关于蒸腾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蒸腾作用可以促进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B.蒸腾作用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C.蒸腾作用可以促进无机盐在体内的运输
D.蒸腾作用是在浪费植物体内的水分3.正在结西瓜的植株,根所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A.光合作用B.蒸腾作用
C.瓜果的膨大D.植株的生长
4.我国北方地区大部分的植物冬天要落叶,落叶对植物体的意义是()
A.减少水分进入
B.减少二氧化碳进入
C.减少二氧化碳排出
D.减少水分过多散失
5.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气候条件往往较好,如降雨量较多,夏天也较凉爽.这主要是利用植物的()
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D.吸收作用
6.下面关于叶片结构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叶片上气孔可以开闭,能控制水分的散失速度
B.一般叶片上表皮气孔多,下表皮气孔少
C.叶脉具有支持和输导作用
D.叶片呈绿色,是因为叶肉细胞中含有大量叶绿体
B类:1.下列几种情况中,植物蒸腾作用最强的是()
A.气温37℃,阴天,无风
B.气温37℃,晴天,有风
C.气温20℃,阴天,有风
D.气温20℃,晴天,无风
2.某同学在做“观察叶片的结构”的实验时所看到的菠菜横切面如图所示,请你据图分析回答:
(1)叶片蒸腾作用所需的水分是由[]____运来的。
(2)标号②③组成的结构是__________。
(3)标号⑥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叫______,它的开闭受_______控制。
(4)分别撕取一小块上、下表皮制成临时装片进行观察,气孔较多的
是____________。

C类:下表为几种常见植物叶片的上、下表皮中气孔数目(每平方毫米平均数)的统计情况,请你分析表中的数据,并回答问题:
植物生长
环境上表皮气孔数下表皮气孔数
苹果树果园0294
豌豆田地101216
玉米田地94158
睡莲池塘6253
(1)从上表可见,生活在较干燥环境中的植物比生活在较湿润环境中的植物气孔总数(每平方毫米)_____________.这一特点对陆生植物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将苹果树叶摘下放入热水中,则可看到气泡主要从叶的__________表皮冒出.
(3)由此可知,气孔是植物叶片与外界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门户.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检测要及时互纠。
A类:1.D2.D3.B4.D5.C
6.B

B类:1.B

2.(1)5叶脉
(2)叶肉
(3)气孔保卫
(4)下表皮

C类(1)少减少水分蒸发
(2)下
(3)气体交换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答题速度和规范,将学习延伸到课下。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明确的完成目标。

板书设计:第二节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反思:
学生的知识来自于生活经验与周围环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小组的合作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现代意识和良好品质。在小组合作的讨论中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通过小组的讨论使彼此的配合更加默契,合作意识加强。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多种教具的准备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探究和认知,理解和构建本节知识。与此同时这样的教具准备能够呈现出更有生命张力,更具探究精神的生物课堂。
本节课借助两个探究实验,可以真正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问题意识;真正促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智慧的挑战;真正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的生物课堂中,践行开放的学习理念,丰富互动的情感体验,体验自主的探究乐趣,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
授课中的问题:
由于七年级学生开始接触生物不久,生物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在小组合作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个别学生表现不积极;讨论过程中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自信心差,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寻求解决方法。应该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并适时对学生做出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延伸阅读

七年级生物《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案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案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叶有蒸腾作用。
2.使学生了解叶的蒸腾作用在植物的生活中的意义。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叶的蒸腾现象、气孔形态等。
二、教学准备
1.课前,找一盆植物,浇足水,用一透明塑料袋把这株植物的枝叶罩起来,把袋口扎紧,置于向阳处。
2.分组实验材料:盆栽植物一株、透明塑料袋、水;蚕豆、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或马铃薯的叶片任选几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碘酒。
3.关于蒸腾作用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2.学生汇报“根有吸收水分作用”实验的观察结果。(试管中的水面第一天下降多少?第二天下降多少?)
3.谈话: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根的作用。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叶的作用。(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叶有蒸腾作用”。
(1)推想植物有散发水分的作用。
①出示两幅挂图或幻灯片: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沙漠中走,另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树林里跑步。
②提问:人在沙漠中和在树林里,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
③提问:为什么树林里的空气比较湿润,沙漠里的空气比较干燥?
(启发学生想象树木用根吸收的水分,从树木的什么地方散发到空气中去了。)
(2)指导学生观察“植物能蒸腾水分”的实验。
①出示课前准备好的“用塑料袋罩住枝叶并将袋口用绳捆住的盆栽植物”的实验装置。
②观察:你们看,在这棵植物外面的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
(学生观察后回答:塑料袋内壁出现了许多小水珠。)
(3)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如果这些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凝结的,那么这些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由此可以想象植物体内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
学生讨论回答:植物能排出水分;根据人从汗孔排出水分推想,植物可能有像人的汗孔那样的小孔。
(4)指导学生观察植物叶片上的气孔的形态。
①演示:撕下一片蚕豆叶的下表皮,贴在载玻片上染色后,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除蚕豆叶外,还可用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马铃薯的叶,这些植物的叶片上很容易找到气孔。)
②讲述:课前,我在各组的显微镜上都装好了像老师这台显微镜上一样的蚕豆叶的切片。下面,大家通过显微镜观察:蚕豆叶面是什么样的?叶面上有什么?
③分组观察,观察后汇报。
④出示“叶片下表皮气孔”的挂图或幻灯片。
⑤讲述:在叶的下表面,有很多小孔,小孔两边是两个半月形的。这些小孔叫做“气孔”。
⑥观察:对照挂图上气孔的形态,在显微镜下再观察、辨认。
(5)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含义。
讲解:
通过推想,我们认为植物可能有散失水分的作用。在植物体上可能有散失水分的小孔;通过实际观察,我们在叶的表面确实找到了一些小孔。
根吸收的水分运到植物体内,有的被植物体自己用了,有的则在受热的条件下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体外去了。这些水蒸气正是从叶表面的气孔跑出去的。
植物体内的水分受热变成水蒸气,从气孔跑出去,腾飞到空中。叶的这种作用叫做蒸腾作用。(板书课题)
2.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意义
(1)讨论:“叶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对自然界有什么意义?
(2)出示叶的蒸腾作用示意挂图或投影片,启发学生对照图思考。
(3)学生讨论回答。
(4)教师讲解。
叶蒸腾水分具有以下作用:
①由于蒸发要吸热,就像人出汗可以凉快一些,调节体温一样。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使植物在炎热的夏季“凉快”一些,不被晒焦。
②由于蒸腾了水分,植物体内水分减少。这样可以促进根不断地吸收水分、养分。
③可以使空气湿润。
(三)巩固练习
请同学们根据“叶的蒸腾作用示意图”,自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四)布置作业
选择下面问题中的1—2个问题,通过实验进行研究:
1.叶的蒸腾作用与光照时间长短是否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2.叶的蒸腾作用与叶的数量多少是否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3.叶的蒸腾快慢与根吸收水多少是否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案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叶有蒸腾作用。
2.使学生了解叶的蒸腾作用在植物的生活中的意义。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叶的蒸腾现象、气孔形态等。
二、教学准备
1.课前,找一盆植物,浇足水,用一透明塑料袋把这株植物的枝叶罩起来,把袋口扎紧,置于向阳处。
2.分组实验材料:盆栽植物一株、透明塑料袋、水;蚕豆、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或马铃薯的叶片任选几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碘酒。
3.关于蒸腾作用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2.学生汇报“根有吸收水分作用”实验的观察结果。(试管中的水面第一天下降多少?第二天下降多少?)
3.谈话: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根的作用。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叶的作用。(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叶有蒸腾作用”。
(1)推想植物有散发水分的作用。
①出示两幅挂图或幻灯片: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沙漠中走,另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树林里跑步。
②提问:人在沙漠中和在树林里,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
③提问:为什么树林里的空气比较湿润,沙漠里的空气比较干燥?
(启发学生想象树木用根吸收的水分,从树木的什么地方散发到空气中去了。)
(2)指导学生观察“植物能蒸腾水分”的实验。
①出示课前准备好的“用塑料袋罩住枝叶并将袋口用绳捆住的盆栽植物”的实验装置。
②观察:你们看,在这棵植物外面的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
(学生观察后回答:塑料袋内壁出现了许多小水珠。)
(3)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如果这些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凝结的,那么这些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由此可以想象植物体内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
学生讨论回答:植物能排出水分;根据人从汗孔排出水分推想,植物可能有像人的汗孔那样的小孔。
(4)指导学生观察植物叶片上的气孔的形态。
①演示:撕下一片蚕豆叶的下表皮,贴在载玻片上染色后,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除蚕豆叶外,还可用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马铃薯的叶,这些植物的叶片上很容易找到气孔。)
②讲述:课前,我在各组的显微镜上都装好了像老师这台显微镜上一样的蚕豆叶的切片。下面,大家通过显微镜观察:蚕豆叶面是什么样的?叶面上有什么?
③分组观察,观察后汇报。
④出示“叶片下表皮气孔”的挂图或幻灯片。
⑤讲述:在叶的下表面,有很多小孔,小孔两边是两个半月形的。这些小孔叫做“气孔”。
⑥观察:对照挂图上气孔的形态,在显微镜下再观察、辨认。
(5)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含义。
讲解:
通过推想,我们认为植物可能有散失水分的作用。在植物体上可能有散失水分的小孔;通过实际观察,我们在叶的表面确实找到了一些小孔。
根吸收的水分运到植物体内,有的被植物体自己用了,有的则在受热的条件下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体外去了。这些水蒸气正是从叶表面的气孔跑出去的。
植物体内的水分受热变成水蒸气,从气孔跑出去,腾飞到空中。叶的这种作用叫做蒸腾作用。(板书课题)
2.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意义
(1)讨论:“叶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对自然界有什么意义?
(2)出示叶的蒸腾作用示意挂图或投影片,启发学生对照图思考。
(3)学生讨论回答。
(4)教师讲解。
叶蒸腾水分具有以下作用:
①由于蒸发要吸热,就像人出汗可以凉快一些,调节体温一样。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使植物在炎热的夏季“凉快”一些,不被晒焦。
②由于蒸腾了水分,植物体内水分减少。这样可以促进根不断地吸收水分、养分。
③可以使空气湿润。
(三)巩固练习
请同学们根据“叶的蒸腾作用示意图”,自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四)布置作业
选择下面问题中的1—2个问题,通过实验进行研究:
1.叶的蒸腾作用与光照时间长短是否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2.叶的蒸腾作用与叶的数量多少是否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3.叶的蒸腾快慢与根吸收水多少是否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认同叶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重点)
②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难点)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体验探索的乐趣,养成团结协作、实事求是的态度,激发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3分钟课件出示复习思考题:
1.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2.分别说明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殖、常见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回忆、回答等,也可以列表,要给出准确、规范的答案将复习旧知常态化,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2分钟1.呈现两幅场景让学生体味对比:悠然的在树荫下乘凉的人们谈笑风生;马路上骄阳下急行的人们汗流浃背,两旁的行道树去依然沉静的挺立着。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想了解的问题。
3.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就共同来研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同学积极思考提出问题:为什么人们在树荫下就感觉到凉快?
为什么路旁的行道树不会被太阳灼伤?

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
2分钟1.导入蒸腾作用的现象
①天气炎热的时候,人们出了汗会感觉到凉快,为什么?
②夏天洗完澡后不擦水,刮风时觉得冷?

③尝试解释:为什么在树荫下会感觉到凉爽?

教师在前面学生推测、争论的基础上提示: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学生讨论:
水分蒸发会带走周围的热量

学生猜测:大树也会散失(蒸发)出很多水分,吸收了周围的热量,降低了气温。
利用学生原有知识过渡到新知。

一、植物的蒸腾现象
1.探究绿色植物的蒸腾现象
⑴提出问题:植物能够散失(蒸发)出水分吗?
⑵作出假设:。
⑶制定计划:小组同学讨论,共同完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⑷实施计划:小组成员之间协作,各自运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天竺葵,大塑料袋,细绳),操作实施自己的计划。
⑸得出结论:由学生讨论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实物或者多媒体展示事先做好的实验,展示实验现象。)
⑹表达与交流:在班板内找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实验装置,并说明所得结论。
指明:甲正确乙错误。
引导学生简单分析。
2.探究叶片面积与植物散失水分的关系。
过渡提问:植物散失水分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⑴提出问题:叶片面积与植物散失水分有关系吗?
⑵作出假设:。

⑶制定计划:小组同学讨论,共同完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提示: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试验)

⑷实施计划:小组成员之间协作,各自运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带叶的枝条、锥形瓶、量筒、脱脂棉、清水、食用油、塑料袋、细线),操作实施自己的计划。

清水量(ml)
实验装置初始量(ml)最终量(ml)差值(ml)

⑸得出结论:由学生讨论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实物或者多媒体展示事先做好的实验,展示实验现象和数据。)

中午11:00—16:00气温30--33℃
清水量(ml)
实验装置初始量(ml)最终量(ml)差值(ml)
甲2001919
乙200199.80.2
⑹表达交流

①在探究实验中为什么要在锥形瓶内清水上加一层植物油?

②实验装置为什么放在阳光下照射?

⑺延伸探究
植物失水的多少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请选择某一因素(例如:光照、温度……)进行探究

3.总结归纳:通过前面的一系列研究,你能否概括一下:水分是怎样从植物体内跑出来的吗?
二、蒸腾作用的意义
⒈资料阅读:
⑴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需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这200千克水的用途大致如下:
作为组成成分的水 1872克
维持生理过程的水 250克
蒸腾作用消耗的水 202106克
生长期中总用水量204228克
⑵据调查,在骄阳似火的夏日绿化地区的气温比非绿化地区的气温低0.80C,森林中的气温比庭院中的气温低1.3—3.20C。有人测量过,在城市路天之下的气温高达350C的时候,树荫下的气温只有220C左右。
⒉问题思考,小组讨论:
①既然植物体通过根吸收了水分,却又通过叶散发到体外,这是为什么?是否是浪费水源?
②一些高大的植物体,为什么水分能够源源不断的运输到枝条上的叶片?
③植物的蒸腾作用会有怎样的生理意义?
④植物的蒸腾作用对于环境会有怎样的影响?

3.引导学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植树造林,保护环境。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科学探究:
作出假设:植物能够散失(蒸发)出水分。

学生的实验装置可能有以下两种:
①用塑料袋罩住天竺葵的一部分枝叶,扎紧;②用塑料袋将整个一盆天竺葵和花盆一起罩住。

得出结论:植物能够散失(蒸发)出水分。

乙中的水分来自植物和土壤。

小组讨论:植物散失水分可能与叶有关。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科学探究:
作出假设:叶片面积越大,植物散失水分越多。

小组为单位利用提供的材料器具设计方案。

⑴选取相似的两个枝条,一保留全部叶,另一去掉大部分叶。
⑵两一样的锥形瓶编号甲、乙,借助量筒注入等量(200ml)清水,清水上分别注少量(覆盖一层)等量的食用油。
⑶将两枝条分别插入两锥形瓶内脱脂棉塞紧瓶口,用细线、塑料袋把枝条包扎好。
⑷设计观察记录表。
⑸将两装置放在相同阳光照射环境下一段时间。
⑹取出脱脂棉、枝条。测量计算两个锥形瓶内清水量的差值。

学生观察现象,计算数据,分析现象和数据。

得出结论:叶片面积越大,植物散失水分越多。

学生交流成功之处,及改进之处。

学生讨论:
①防止锥形瓶内清水蒸发,影响实验结果。
②有助快速观察到实验现象。

学生课下完成。

学生总结归纳:蒸腾作用概念: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叶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学生讨论后展示:(教师引导)
植物体通过蒸腾作用散发掉大量的水分,并不是简单的浪费,对于植物体自生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①降低植物温度,避免被灼伤;
②促进水分的吸收;
③促进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同时,植物的蒸腾作用对于环境也有很大的影响,调节了气候:
①降低了周围环境的气温;
②增加了空气湿度;
③增加了降雨量。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可以降低教学难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先探究水分散失的现象,再探究水分散失的影响因素。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

体验探过程,强调探究步骤的科学规范。

充分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思想

适当拓展延伸,提高探究能力。
及时总结表达交流有助于学生互相学习,提高学效率。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反思完善
2分钟看课本回顾: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

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
探究蒸腾作用、蒸腾作用的现象以及蒸腾作用的意义。学生复述所学内容,有助于及时巩固。
巩固提高
5-8分钟1.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2.春季造林为什么要在树苗发芽前进行?夏季造林为什么要剪除一部分枝叶?
3.为什么最好在阴天或傍晚移栽植物?移栽后的菜苗和花草为什么要遮荫?
4.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学生尝试回答:
1.增大空气湿度增大降水量。
2.减少蒸腾作用对植物水分的过度散失。
3.气温低,减少蒸腾作用对植物水分的散失。
4.蒸腾作用吸收热量。

及时巩固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尽量体现教师真正成为引导者,教师只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尽量体现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合作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我是课堂主人”、“我的课堂我自主”、“我的课堂我主宰”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学生观。注重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学生在课上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基本上完成了课前老师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又充分发挥了全组同学的分工合作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大多数同学在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认真聆听并及时纠正错误,学生学习氛围较好。
在教学设计之初,将教材内容进行简单调整,先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蒸腾作用的现象,再认知蒸腾作用的意义。学生对于蒸发及其意义在小学自然有所了解,所以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设计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学习效果明显。对于探究,在课本探究叶片面积与植物散失水分的关系之前增加一探究实验探究水分散失的现象,更有助于学生对蒸腾现象的理解,所以学习效果很好。
由于学生对科学探究不是太熟练,所以课堂教学中感觉时间不是太充分,学生操作过程中不是太熟练,所以课前准备好多媒体展示实验探究的过程可以节省些时间。今后要加强学生科学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的能力的培养,调动各种思维形式,使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思维途径,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浸透和强化,我会继续努力。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