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英语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6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春天的雨点》教案。
导语: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的内容、本人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定,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为准。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春天的雨点》教案,欢迎各位参考借鉴!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读写“补课、褐力”等词语,理解“竭力、发誓”等词语的意思。
2、学会运用读书记号学习课文的方法,通过理解重点句从而理解课文。
3、能根据课后第3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
4、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感受教师对学生关心和爱护。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句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句的内涵
教学准备:
录音、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www.277433.com 正能量句子】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读题。
2、师:《春天的雨点》是一个发生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故事,请大家听一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什么事?
3、播放课文录音。(示课件)
二、交代本堂课目标:(示课件)
1、学习生字、词语;
2、按“发现—补课—护送”的思路把课文分为3段;
3、用做读书记号的方法找出并读懂课文中写乌汉娜老师的句子。
4、完成部分作业。
三、教学生字、词语,分段
1、生字、词语。(示课件)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3、讨论分段。
四、学习课文中写课文中写乌汉娜老师的句子
1、师:同学们,你们在平时上课时有没有跟达丽玛类似的情况?当达丽玛走神以后,老师是怎样对待她的?你认为乌汉娜老师是怎样一个人?——(板书:关心爱护学生)下面我们分组学习先把课文读一遍,找出最能反映出乌汉娜老师关心学生的句子用“~~~~”划出,告诉组内的同学你为什么认为这是重点句。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2、分学习小组朗读、讨论、分析重点词句。
五、汇报交流(抓住重点句进行探讨学习)
1、组内推选一个同学朗读重点句,选一位同学做说明理由,另两位同学进行补充。(示课件)
例:乌汉娜老师从42双眼睛里,发现了达丽玛的眼睛走了神。
①、找句子(我找的句子在77页第2自然段第1行)
②、读句子
③、想句子。说一说怎样理解“走神”“发现”这说明了什么呢?
④、证明,说理由。从“发现”一词可以看出乌汉娜是个怎样的老师。
指导朗读。
2、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分析、朗读重点句子。
六、总结
七、作业
1、抄写生字
2、完成课堂作业1、2、3
板书设计:
春天的雨点
乌汉娜→关心爱护→达丽玛
发现→补课→护送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说说乌汉娜是个怎样的老师?
2、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二、感悟达丽玛的品质
1、朗读全文。
2、在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达丽玛是个怎样的孩子?”(知错就改)
3、用“~~~”划出最能看出达丽玛知错就改的句子进行研究、感悟、交流。
例:①放学后,孩子们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回家去,达丽玛低着头走进了办公室。
a.从什么地方看出达丽玛知错了?
b.达丽玛低着头走进办公室,她心里在想些什么?
c.指导朗读。
②达丽玛望着老师亲切的面容,心里发誓:上课再也不能让心跑向大草原了。她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印在心里。
a.“发誓”什么意思?
b.达丽玛的誓言是什么?
c.你从达丽玛的誓言中感悟到什么?
d.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发过什么誓?
e.指导朗读。
③她只听到老师沙哑的嗓音,只看到老师发干的嘴唇,哪注意到隆隆的春雷声!
a.句式改变,给句子个说法。
b.达丽玛只看见,没有看见。
c.从这句中感悟到什么?
d.指导朗读。
三、领悟题意
1、课题中“春天的雨点”在课文的结尾出现了几次?
2、怎样来理解“春天的雨点”?
3、为什么说春天的雨点会落在达丽玛的心里?
(感受老师的爱犹如春雨一般,滋润着孩子的心里,使新一代茁壮成长)
四、指导全文有感情地朗读
五、小结
六、作业
1、熟课文。
2、完成课后作业4、5、6题。
编辑推荐
三年级下册语文《春天的雨点》生字组词北师大版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下册语文《春天的雨点》生字组词北师大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三年级下册语文《春天的雨点》生字组词北师大版
《春天的雨点》生字【号】
读音:hào
巧记:亏字去一(丂)“口”来补。
字义:①号令,命令②记号,标志
组词:①号召口号响应号召②记号暗号信号问号加减号击掌为号
造字:会意法
造句:学校号召同学们向雷锋学习。
笔顺:第四笔为主笔,写长些,第五笔在左上格起笔。
2《春天的雨点》生字【忍】
读音:rěn
巧记:利“刃”在“心”头。
字义:①耐,把感觉或感情压住不表现出来②狠心,残酷
组词:①忍受忍不住忍气吞声②残忍
造字:形声法
造句:她再也忍不住了,终于笑出了声。
笔顺:上下应紧凑些。“心”要托住“刃”。
3《春天的雨点》生字【嗓】
读音:sǎng
巧记:“桑”树张“口”。
字义:①喉咙②发音器官的声带及发出的声音
组词:①嗓子尖嗓②嗓音嗓门儿小嗓儿哑嗓儿
造字:形声法
造句:他咳得嗓子沙哑了。
笔顺:“口”小而偏上;“又”捺变点,“木”横略长。
字歌:专心事农桑加口读作嗓磉在石柱底用手来推搡
4《春天的雨点》生字【哑】
读音:yǎ
巧记:出“口”定“亚”军。
字义:①由于生理缺陷或疾病而不能说话②嗓子干涩发音困难或不清楚
组词:①聋哑哑巴②沙哑
造字:形声法
造句:虽然老师的嗓子沙哑了,但是他仍然坚持讲课。
笔顺:左小右大。右部点、撇呼应,末横稍长。
字歌:大树枝桠下一人声沙哑手拿物人氩气管中加
5《春天的雨点》生字【印】
读音:yìn
巧记:和卯兄弟般,撇横稍不同。
字义:①痕迹②合,符合③图章,戳记
组词:①脚印②印证心心相印③盖印钢印
造字:会意法
造句:这奇怪的脚印是什么动物留下的呢?
笔顺:左右疏密均匀,左高右低。右部竖要直而有力。
6《春天的雨点》生字【扭】
读音:niǔ
巧记:露一手(扌),添上“丑”。
字义:①转动一部分②【引】走路时身体摇摆转动
组词:①扭头扭转扭脸七扭八歪②扭秧歌一扭一扭
造字:形声法
造句:他俩扭头就跑,任凭你喊破喉咙也不回头。
笔顺:左窄右宽。右部横画间隔要匀称,末横稍长。
字歌:一女叫妞妞丝线钉纽扣金属做电钮不可用手扭
7《春天的雨点》生字【睬】
读音:cǎi
巧记:眼睛(目)有神“采”。
字义:理会,答理
组词:理睬
造字:形声法
造句: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有缺点,就不理睬他。
笔顺:左窄右宽。“目”要窄而长;“采”竖要挺直有力。
《珍贵的教科书》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内容简析
本课主要记叙了解放战争时期,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感人故事,全文
围绕教科书的“珍贵”,按“盼书—取书-护书-激励”的顺序展开叙述。教学时应结合课后思考题,紧扣“珍贵”,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故事内容与学生生活反差大,教师可作适当的背景介绍。
设计理念
整体入手,重点体悟,避免零敲碎打,串讲串问,保证学生读书思考、质疑讨论的时间。深入体会人物情感,指导读出真情实感。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字,会写14个字。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通过读书思考、质疑讨论,体会教科书的“珍贵”,感受战争年代读书学习的困难和张指导员舍身护书的可贵精神,懂得珍惜今天的学习生活。
3.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教科书的“珍贵”,感受战争年代读书学习的困难和张指导员舍身护书的可贵精神。
教学时间
2-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简介背景
1.读课题,想一想: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2.简介故事背景。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2.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预习生字词情况。
3.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理清顺序,重点感悟
1.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盼书—取书-护书-激励”的叙述顺序)
2.课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你最受感动?(引导学生默读第9-11自然段,划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并说说体会。)
3.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张指导员为教科书而献身的可贵精神。
(1).“那捆书完整无缺地压在他的身下,已经被鲜血染红了。”
①“完整无缺”是什么意思?
②把句子改成“那捆书压在他的身下,已经被鲜血染红了。”好不好,为什么?
(2).抓住张指导员临牺牲前说的话,结合课文插图,引导体会,并指导读出感情。
四指导书写部分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复习生字词。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是按“盼书—取书-护书-激励”的顺序进行叙述的,并且重点学习了“张指导员舍身护书”这一部分内容,体会到了教科书的珍贵。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其他部分的内容。
二继续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1-7自然段,想一想,从哪些地方还可以看出教科书的珍贵?
2.组织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抓住重点词句引导体会。
(1)“我们多么渴望有一本印好的教科书啊!”
①“渴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们”渴望有一本教科书?(联系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引导体会当时学习条件的困难。)
②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我们”当时盼书的迫切心情。
③把“渴望”换成“盼望”或“希望”好不好,为什么?
(2)“印书用的纸,是党中央从文件用纸里节省出来的。”
①“节省”是什么意思?
②党中央从文件重要不重要?党中央从文件用纸里节省出来印书说明了什么?
3.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抓住“激励”一词,引导体会句子的意思。
三归纳小节,畅谈体会
1.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教师组织交流讨论。
2.引导学生总结提问题的方法。
四指导书写余下的生字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失踪的森林王国》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及后果,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激发学生保护森林、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认读本课生字14个学会,生字10个。
3、学习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读本课生字14个学会,生字10个。
2、学习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在很久以前,我们的地球上有一个十分美丽的森林王国,有一天,他却神秘的失踪了?你们想知道他失踪的原因吗?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失踪的森林王国》
二、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本课的生字较多,一定要读准字音,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解决。
2、进行生字的重点学习。
你认为哪个字最难记,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是否能找到最好的识记方法。
开火车读生字。
3、默读课文,自己看看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说说自己的理由。
4、森林王国是一个怎样的王国?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的1~3自然段,说一说。
你喜欢这样的王国吗?为什么?
5、森林王国为什么会失踪?
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的4~13自然段,分析一下。
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a、新国王对特别法令怀恨在心。
b、听信远方客人的建议。
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建造新王国的决心很大。
c、砍伐森林的后果是什么?
如果你是小动物,你会想对国王说些什么?
d、在王国中都发生了哪些不愉快的事?
让学生进行分别的总结。
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不愉快地事情?
6、请你总结一下,为什么森林王国会消失的无影无踪。
三、小结
想一想,老国王为什么会建立那条特别法令?
把这个故事自己编一编,演一演。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开火车读生字,注意:“勉”“颖”的读音。
二、教写生字
进行认真的观察,说一说,哪个字你认为最难写。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之间先进行交流。
重点指导学生学习“饶”字,注意他没有点。
“颖”、“燥”指导学生进行重点书写。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检查。进行适时指导。
三、表演
请同学把自己组编的故事演一演,想一想,那位失去王国的国王会想些什么?
作业:
如果你是那位国王,你会怎样重建自己的王国。把你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三年级下册《装满昆虫的口袋》教案北师大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三年级下册《装满昆虫的口袋》教案北师大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三年级下册《装满昆虫的口袋》教案北师大版
一、设计理念
以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为主线设计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浓厚兴趣,去感受和想象法布尔在具体的情境中迷恋昆虫的样子,从而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奥秘。
二、教材分析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主体课文,这一篇童趣十足的叙事性文章。这篇文章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的迷恋,通过两件主要的事件写出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让读者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浓厚兴趣和无限的好奇心。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的具体事例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四、教学重点、难点
从学生有限的生活积淀和自身的阅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法布尔迷恋昆虫的重点语句,在朗读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如果你看到同学的口袋里装满糖果,你会认为他——(贪吃);看见同学的口袋里装满玩具,你会认为他——(贪玩);可是,竟然有个人的口袋里装满昆虫,你认为他——(爱昆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谁?(法布尔)我们赶紧走进课文,继续去认识法布尔吧!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小时候的法布尔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无限的好奇心、迷恋昆虫)
2.看,课文一开头就写到这一点,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第一自然段是怎样讲的。
3.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4.从哪两个词可以看出法布尔对大自然有着无限的好奇心?(无论、还是)
5.口头造句
(三)品读课文
师:是啊,法布尔对大自然里的昆虫有浓厚的兴趣,那么,课文告诉我们,法布尔迷恋哪两种昆虫呢?
生:纺织娘、小甲虫
师:从小生活在乡村的法布尔是一个对昆虫非常迷恋的人。现在请你们回顾一下,哪些自然段在具体写法布尔捉纺织娘和观察小甲虫的呢?
生:捉纺织娘(2、3)
观察小甲虫(4——6)
学习第2-3自然段
师: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件事“捉纺织娘”。听清要求,请你们自读课文第二至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找,哪些词语或者句子让你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师: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从“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妈妈,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中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师评价:他三天前听到的声音,至今仍然念念不忘地寻找。
我们再仔细品味,哪些词语可以更加生动地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三天前”、“终于”)
师:请试着读出你的感受
生:指名读句子
师:法布尔被纺织娘美妙的歌声吸引了,为了捉到它,三天来,他一直坚持不懈地寻找,吃尽了苦头,法布尔对纺织娘多么着迷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
生:齐读句子
师:你们还能从这两句话的什么地方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生:我还从“动听”、“歌唱家”中体会到他对昆虫着迷了。法布尔太喜欢这只纺织娘了,已经把它当作是人,是会唱动听歌声的歌唱家了。我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师:跟他学!
生:齐读句子
师:(出示纺织娘图)
瞧,这就是让法布尔魂牵梦萦了三天的纺织娘。它是生活在草地里的善于跳跃的昆虫,它的后腿粗壮而有力,稍有动静就会跳得老远,很难逮到它。
师提问:你们能想象一下,法布尔为了捉到这只纺织娘可能遇到了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生1:草丛中有小虫子叮咬法布尔,为了不惊动纺织娘,他一动不动地强忍着
生2:法布尔发现了纺织娘,猛地一扑,可纺织娘蹦走了,法布尔摔破了膝盖
师评价:老师从你们的描述中好像看见了当时的情景,为了捉到自己喜爱的虫子,法布尔可真是费了不少劲,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再去感受一下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吧!
生:齐读句子
师:这只全身翠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真漂亮!难怪法布尔会高兴地对妈妈喊着——
生: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捉到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师:为了捉到这只能唱动听歌曲的歌唱家,法布尔坚持不懈地寻找了三天,难怪他会高举着纺织娘,对妈妈大声炫耀到———
生: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捉到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师:经过努力,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此时,你就是法布尔,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高兴,激动,兴奋……
师:法布尔就是这么高兴,这么激动,这么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诉妈妈,一起来:妈妈……(指导读出兴奋和高兴)
学习第4-6自然段
1.师:法布尔对昆虫着迷了,他可以用三天时间去寻找他心爱的纺织娘,也可以为了观察虫子,一整天都趴在阴冷潮湿的池塘边,一动不动。
2.请同学们认真默读4-6自然段,看看这件事的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并多读几遍,看看你是不是可以用朗读把他对昆虫的浓厚兴趣表现出来。
3.生默读、勾画、练读
汇报: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1)每到早晨,法布尔把鸭子赶进池塘后,就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
谈体会。
我从“每到早晨,法布尔把鸭子赶进池塘后,就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中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生1:他“一动不动”、“静静地”,观察地很仔细,只有对昆虫很着迷了,法布尔才能够克服周边的一切困难全心全意地观察。(师随即勾画句子和词语)
生2:这个句子中的“趴”也说明法布尔观察地很仔细。法布尔深深地迷恋着昆虫,甚至在杂草丛生、阴冷潮湿的池塘边,也要趴在地上细心观察,生怕错过了什么!
4.师:法布尔如此细心地观察,那他可能会看到哪些昆虫在干什么?
生1:蚂蚁搬家
生2:蜜蜂采蜜
生3:蜘蛛结网
师:昆虫虽然很小,但它们的世界却是奇妙的,难怪法布尔会这么着迷。就让我们和他一起再去看看这奇妙的生物世界吧!
生:齐读句子
每到早晨,法布尔把鸭子赶进池塘后,就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
你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浓厚兴趣和迷恋。
生:我从“他小心翼翼地把甲虫拾起来,放进一个蜗牛壳里,打算回家再好好欣赏这珍珠一般的“宝贝”。”中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师评价:他拾起甲虫的动作很小心,生怕弄伤了它。
师:你能来表演一下法布尔拾起甲虫的动作吗?
生:表演
师:孩子们,从他的表演中,你知道什么是“小心翼翼”了吗?
生:“小心翼翼”就是动作缓慢,丝毫不敢松懈
师:生活中,你们会小心翼翼地做什么事情?
生1:我会小心翼翼地拿鸡蛋。
师:为什么你要小心翼翼地拿?
生1:我怕把鸡蛋打碎了。
生2:我会小心翼翼地洗碗。
师:为什么你要小心翼翼地洗?
生2:我怕把碗打碎了。
师:看来,对自己手里的东西很在乎时,我们做事就会小心翼翼。法布尔就是因为太喜欢这只小甲虫,生怕弄伤了它,所以他才会小心翼翼地——
师:还有哪些地方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生:把甲虫拾起来,放进一个蜗牛壳里,打算回家再好好欣赏这珍珠一般的“宝贝”
生:我还从“欣赏”一词中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师评价:法布尔已经不是简单地看甲虫,而是非常认真、仔细地观察甲虫。
师:生活中,我们会去什么地方欣赏什么呢?
生1:我们会去美术馆欣赏美术作品
生2:我们会去音乐厅欣赏动听的音乐
生3:我们会去电影院欣赏精彩的影片
师:哦,原来“欣赏”就是带着喜爱的心情观看美好的事物。法布尔已经把观察虫子当作是欣赏美好的事物,可见他是多么迷恋昆虫呀!
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指名读句子
生:齐读句子
生:我还从这句话中“珍珠一般的“宝贝”中”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在别人眼中毫不起眼的小甲虫,在法布尔眼中却是“宝贝”,这都说明他对昆虫的迷恋。
生:齐读句子
(3)夕阳快下山时,法布尔的口袋里装着放甲虫的蜗牛壳,欢欢喜喜地赶着鸭子回家了。
生:我从“夕阳快下山时,法布尔口袋里装着放甲虫的蜗牛壳,欢欢喜喜地赶着鸭子回来了”中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师评价:他的口袋里装着心爱的虫子,他心满意足,很高兴的样子。
师:法布尔借着放鸭子的机会观察虫子,天黑了,才回来,难怪爸爸会怒气冲冲地吼着——
生: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自己玩。老是捉虫子,不中毒才怪呢!快给我把这些无用的玩意儿扔了。
师:法布尔只有这一次是因为观察甲虫被爸爸训斥吗?你从哪知道的?
生:“老是”,他常常因为观察虫子被爸爸训斥
师:是的,但哪怕是这样,我们的法布尔却还是沉浸在自己的昆虫世界中,难以自拔。这部分课文,我们从法布尔观察和捉虫子的神态、动作以及爸爸对他的态度中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的迷恋。一起来读第四到六自然段。
师:在法布尔的眼中,所有的昆虫都是那么可爱,大自然的一切在他的眼中是那么美好,那么神秘,
正是这种兴趣,把法布尔引进(科学的殿堂,使他了解了昆虫的世界,成为了一名了不起的昆虫学家……)
师:法布尔的世界只有昆虫,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挡他观察、研究昆虫,他已经深深地迷恋上了昆虫。
孩子们,你们知道吗?法布尔出生于贫农家庭,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他却凭着自己非凡的钻研精神和坚毅的性格坚持研究昆虫。到了87岁高龄,依然拖着他病弱的身体坚持研究写作。他所著的《昆虫记》一共有200多万字,包括219篇文章,向人们介绍了400多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至今,《昆虫记》已经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爱。
后人为了纪念他,为他修建了一座很有意思的雕像,两个高高鼓起的衣袋好像装满了沉甸甸的昆虫。这也是我们课题的由来。(齐读课题)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法布尔的口袋装满了昆虫?
生:因为法布尔从小队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迷恋昆虫……引读:难怪后人为了纪念……沉甸甸的昆虫。
师:法布尔的口袋里,除了昆虫,还装了什么?
生: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细心观察、认真、不放弃……(板书)
(回读课题:装满昆虫的口袋)(抓住关键词,概括全文)
(四)回顾并总结全文
通过板书,引导学生运用抓住关键词法,概括全文。
(五)板书设计:
装满昆虫的口袋
浓厚的兴趣
法布尔{无限的好奇心
迷恋
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细心观察、认真、不放弃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集邮》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集邮》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 15~1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用乘法口诀口算一位数整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用竖式笔算一位数整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
学习验算除法的方法,理解除法和乘法之间的联系。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
结合教学渗透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掌握在计算前判断商是几位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看课件:
①淘气每页放2张邮票,他一共装了80张;
②奇思每页放3张邮票,他一共装了300张;
③笑笑每页放5张邮票,有285张邮票。
师:小朋友们,有这么多的信息,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问题吗?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提出这么多问题,那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如何列式呢?
学生说算式师板书:①80÷2 =②300÷3=③285÷5=
师:80÷2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后面两道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板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师:你们有信心学好吗?那老师就要看看,今天谁的表现最好!
二、探究算理,学习新知。
笔算。
师:笑笑着急了,问你们:小朋友,我们的问题你们解决了吗?285÷5这里的商大 约是多少呢?
师:我们先来估算下。
生:285张看成300张大约要用60页,所以要比60页少。
生:200张要用40贡,所以285张需要的页数要比40页多。师:笑笑不满意了,他说:我需要准确的结果,不能大约。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列竖式笔算。285÷5
师:你们愿意自己先试试独立完成吗?
师:请一位小朋友,到黑板上来做做看。谁愿意大胆试一试呢?
师:下面的小朋友算好了吗?你们的结果对吗?
师:小眼睛看过来,请小朋友一起来做小老师看看这个小朋友做得对不对好 吗?
全班交流。(重点可针对以下问 题进行讨论:先用5除几?2个百除以5不够商一个百,怎么办?28个十除以5,商应该写在哪位上?商是几位数?)
师:老师也有几个不太明白的地方,想请教一下小朋友 ,你们愿意帮老师解决吗?
师:商5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师:余下的3怎么办?它表示什么?
生:3个十。
师:5表示什么 ?3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的35表示什么呢?
生:35个一。
通过观察、讨论、发现每一题的笔算过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探索出笔算除法的运算程序。
师生共同小结:
①先判断。商是几位数?
②除。用28除以5,等于5,5写在十位上。
③乘。用口诀“五五二十五”算出商5个十乘除数5等于25个十,写在28个十的下面。
④减。用28个十减去25个十等于3个十,3写在十位上。
⑤查。检查余数3是否比除数小。
⑥放。把被 除数个位上的5放下来,和余数3个十合起来是35个一。
⑦除。用5除35,等于7。
三、强化方法,总结全课。
师:小朋友们太 聪明了,其实我们小朋友这节课也收获了好多,是吧 ?你学会了什么呢?
生: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师:那么在以后 的计算中,你想友情提醒你的小伙伴们注意些什么呢?
课件: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
①从百位算起;
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③每次除后的余数都要比除 数小;
④当前一位有余数时要和下一位合起来一起除。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数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节约》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节约》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0~1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
进一步掌握用 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养成自觉进行验算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算理。
难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 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计算:
480÷4 369÷3
一、新知探索。
﹙一﹚学生阅读教材第10页情境图。
师:自己读题思考: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吗?﹙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己解决。会有一小部分学生拥有解决本题的能力,老师让他们暂时保留己见,为后面的重难点突破做好铺垫。大多数学生会发现问题,这时就遇到了本课待解决的难点问题:商中间有零的三位数除法)
师:老师想看一看,谁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会有小部分学生积极举手。这时老师要峰回路转把话题抛给那些只会做到一半却不会最后计算的学生)
师:我可不想把这一问题只留给你们这几位学生,老师偏偏找那些不敢举手的同学,让我 看一看你们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了?(其余学生会如释重负地坦言自己遇到的难题)
生:老师我会列式可是不知道怎样计算。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哪里不会计算好不好?你是怎样计算的?
﹙让遇到困难的学生边列式边计算,直到遇到难点为止,师板书计算的过程)
师:他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你们谁也遇到了相同的情况 ?谁能帮一帮他?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征服难题的勇气。通过学生的语言来找到解决问题的简单、准确的方法)
师:你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一小部分学生有知识基础,借助他们得到方法二。如果 学生们都不会,教师就介入到学生的学习中,立接把方法授出)
小黑板提示:
针对“方法二”思考:在计算时,你注意到了竖式的第几步有变化?哪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商的十位上写几,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集体汇报交流,最后总结比较上面两 种竖式写法,从而发现“不够商1就商0占位”这个规律。同时确定竖式的简便 写法)
师:同学们,商中间的0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个0很重 要,起占位作用)
师:计算除法的过程中,什么时候写零?计算除法时,不要忘记什么?( 计算除法时,求出商的最 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哪一位商0。不能忘了写0﹚
想一想、议一议:如果少写了商中间的这个0,商成了几位数?所得的结果对不对?
﹙二﹚三位数除以 一位数有余数的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先计算:520÷4。
生:自行计算。
师:请同学们 阅读教材第10页下面的习题,先列出算式,再尝试计算。提出问题:
﹙1﹚商的数字“13”后面为什么填0?
﹙2﹚余数和被除数大小是什么关系?
点拨:商的“1”是“一百”,“3”是“三十”,需要用0占数位。余数要小于被除数。
﹙三﹚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无余数)的验算
出示502÷2的三种算法。
提出问题:
1.以上三种算法哪种正确呢?
2.用什么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老师点拨:
根据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关系, 如果商正确的话,应该有:除数×商=被除数。根据这个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估算和笔算来验证计算的结果。
二、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主要研究的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同学们在做练习题时,要先判断一下 商是几位数,商的最高位在什么位置。竖式一定要写整齐,可以简写的要注意书写格式。
师出示“除法法则”小歌诀:除数一位看一位,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位商哪位,不够商1,0 占位;除数当姐,余当妹。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数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翅膀》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翅膀》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们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以及这些风筝的含义。体会课题的含义,初步树立自己的理想。
教学重点:
体会课题的含义,初步树立自己的理想。
教学难点:
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至六自然段的意思。
一、谈话导入
春天到了。小朋友们最喜欢的户外活动是什么?(放风筝)你见过什么样的风筝?(例举各种各样的风筝)。
二、自主探究
有一群小朋友和大家一样也喜欢放风筝,不过他们与我们不同的是自己扎风筝放飞。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他们都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例举文中提到的风筝)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些风筝的含义。(小组内交流)现在大家能用一句话把括第二至六自然段的意思概括一下吗?(天空中飞着的,都是我们理想的翅膀,但每一个人的理想不一样,扎出来的风筝也不一样)。引导学生体会“理想的翅膀”正是让风筝带着自己的理想越远,越飞越高。
三、扩展延伸
你想放飞什么样的风筝?(生答)用“我想……因为我的理想是……”句式规范语言。
四、再读感悟
现在的你们这么努力,相信大家的理想翅膀会越飞越高,越飞越好。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想,再读课文,读出未来的美好。(多种形式的读文)
五、课后作业
自己试着扎一个象征自己理想的风筝,到郊外放一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
读音易错和字形易错的字。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积累本。
一、出示卡片
认读生字词。
二、自学本课生字。
师鼓励大家运用多种方法识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三、啄木鸟工作室
1、读音易错的字。
2、字形易错的字。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学生对生字的记忆。
四、积累好词、好句。
五、习作小练笔
我的理想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元日》教案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情感目标
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能力目标
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具准备:
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读通诗歌。
上课前,我们先来读一组词语。
1.孩子们,当这些词语出现在你的眼前,你想到了什么?——过春节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过春节的?(放爆竹、贴春联和福字、拜大年)
2.你们想知道古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吗?宋代诗人王安石就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叫做《元日》。(板书)读题。
3.解题:古人用“元”表示头、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什么意思?指哪一天?古人认为春节是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故又称“三元”。再读课题。
4.想听听这首诗吗?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二、品词析句,体悟诗情。
1.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古人到底是怎样过春节的呢?自己读读这首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节,人们放起了鞭炮,听着“噼里啪啦”的声音,我们的心都情不自禁地被感染了。诗中的哪个词就是指“鞭炮”呀?(爆竹)
你们知道除夕夜的爆竹声,哪一时刻最响?为什么?
那一时刻,新旧更替,这个“除”的意思就是----更换。
这里的“岁”是什么意思?年,哪些成语或诗句也曾用到岁?
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读了这句诗,你一定想起了自己在除夕夜放鞭炮的情景,能给大家说说吗?
从这鞭炮声中,你仿佛听出了什么?
是啊!这响亮的爆竹声充满了喜庆和希望,这响亮的爆竹声送走了旧岁,迎来了新春。谁来读?
人们放爆竹就是为了辞旧迎新啊!怎么能不快乐呢?齐读。
“春风送暖入屠苏”
在这阖家欢乐的日子里,人们除了用放鞭炮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还会喝口香醇美味的屠苏酒。知道什么是屠苏酒吗?
这可不是一般的酒,它可是除夕之夜,人们将最新鲜的屠苏草浸入酒中,大年初一一大早全家人欢聚一堂,迎着和煦的春风,品这新年第一口酒!想象一下,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评:人们的心中一定会涌起一阵阵暖流。
是啊,就像春天里的风一般给你带来温暖。
那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暖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谁来吟一吟这句诗?
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古代人在礼仪上一般讲究先长后幼,可是只有饮这屠苏酒时是先幼后长!不相信?有诗为证:“不觉老将春共至,手把屠苏让少年。”这正是因为新春开元,年轻人又长了一岁,充满着朝气和活力。长辈们希望他们在新年里能有新的作为!回忆一下,大年初一,长辈们常会怎样祝福你?
2.小结:同学们,听着清脆的爆竹声,品着醉人的屠苏酒,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你们心中一定充满着喜悦之情。(出示两行诗)指名读。
评价:听着你的朗读,我们好像已经融入了那快乐、喜庆的氛围当中去了。
愿意和他一样快乐吗?咱们一起读吧!
“千门万户瞳瞳日”
其实除了放鞭炮、喝屠苏酒之外,人们还会用其他方式欢度春节。除夕之夜,人们常常会一夜不睡觉,为的就是迎接新年的第一缕阳光。
你知道“曈曈”是什么意思吗?这个词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看偏旁,跟什么有关?形声字,“曈”(由暗渐明)——曈曈:古诗的语言追求精练,这里却舍得用两个字。为什么呢?重叠使用,就是为了强调太阳刚升起时明亮的样子。
想象一下,在经历了一夜的等待之后,人们看到东方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多么温暖,多么令人欣喜!
那一轮瞳瞳红日,在守岁的人们眼里其实象征了什么?(光明与希望)
那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千家万户都照进了温暖而明亮的太阳)
这阳光也照到了人们的心里,在新的一年里。让人感到前途一片光明,充满希望。谁能读出这种充满光明,充满希望的感觉?齐读。
“总把新桃换旧符”
是呀!瞳瞳红日象征着美好的前景,那红彤彤的春联其实也寄予了人们的希望与喜悦之情。知道古人怎么称呼春联吗?
他们把它称之为“桃符”。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桃符”的?
你们看:这就是桃符。古人认为桃木是一种神木,可以避邪。所以在上面写上字或像这样画上画,就可以避邪祈福。后来桃符就逐步演化成了我们今天的春联。
我们书上的彩图中就有一副春联,你们注意到了吗?
老师用简体字把它写出来了,你会读吗?这可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它以工整的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抒发了美好的愿望。让我们再来读一遍。
“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一句什么意思?人们的这一举动有什么含义吗?
当你换下去年已经陈旧的春联,换上崭新的春联时,你的心中是怎么想的呢?
3.小结:难怪古人在春节时“总把——”,“桃”和“符”指的都是?压缩省略,交替使用,古诗的语言多么凝练!让我们一起诵一诵三四两句诗。
4.总结: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画面,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画出欢度新年的喜庆景象。时至今日,人们每到辞旧迎新之时,仍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安石的这首《元日》。指名读。
就让我们在这种喜悦的气氛中,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读好这首诗吧!齐读。
5.孩子们,王安石笔下的,仅仅是一幅节日风俗图吗?此时的他,已度过了人生中第四十九个元日,每一次都是这样过春节,为什么偏偏在这年写下《元日》呢?有时候我们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后,对诗歌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出示背景,生浏览)看出什么来了吗?
是啊,他坚信自己政治改革的春天必将来临,到时定会辞旧迎新,万象更新!这就是所谓的“诗言志”(板书)啊!诗是表达作者情感,表达作者志向的。现在的你,对这首诗一定更加深有感触,那就让我们融入朗读吧!配乐读。
6.我们曾经学过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梅花》,还记得吗?
在这首诗中,诗人又寄予了自己怎样的志向呢?
这时的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辞职,十分孤独。但他仍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诗中的梅花,正是作者人格的化身。齐读。
7.总结:同学们,不管是《元日》表达出的对变法的充满希望,还是《梅花》所表达出的高洁坚强,无一不在托物言志,借诗传情。所以,我们在读一首诗的时候,更是在读诗人的一颗美好的心灵,希望你们都能用心去读好每一首诗歌,每一篇文章!
三年级下册《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北师大版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下册《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北师大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下册《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北师大版
教材分析:
《给家乡孩子的信》是北师大版第六册中“书信”这一主题中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这是著名作家巴金给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的同学写的回信。这封信语言严谨,感情真挚,表达了作家巴金对家乡孩子关心和喜爱。通过学习,可使学生了解有关书信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读巴金爷爷的信领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深刻道理。本课紧密的与主题相联系,以书信体的形式,用简明、清楚的语言表达方式,传达出写信的基本格式和要求,为学生独立写信或写复信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几年来的语言积累,可以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所讲的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能够结合相关的词语和句子谈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其中的情感。在学习巴金爷爷信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方面,因为语言含义较为深刻,在理解“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道理时,将会是一个难点。
教材总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2、学写一封信,注意书信格式,注意对象,说话得体。
3、抓住文中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反复品读、体会巴金爷爷对孩子们的真诚关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准备:PPT、巴金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2个生字,会写“封、挥”两个字。学会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巴金对家乡孩子关心、热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巴金对家乡孩子关心、热爱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进入11单元的学习——书信
2、从古至今,中国对于“信”的称呼有很多种,一起读读吧,出示【PPT】。
3、提到书信,我想起一个故事:
记得去年我班上的小敏同学的爸爸到外地工作了,有一天他难过地对我说,他十分想念爸爸,于是我告诉他可以把你的思念用写信的方式告诉爸爸:告诉爸爸你最近又看了哪些课外书,最近你和妈妈去看了什么好看的电影,还可以告诉爸爸希望他早点回来看你们。
4、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书信有什么作用?(传递信息,交流情感)
5、我们平时说一()书信呢,讲“封”,后鼻韵母,怎么记这个字?
6、今天我们就来读一封书信——出课题【PPT】
7、齐读课题。这可是作者从小生活的地方啊,再读课题,突出“家乡”。
二、初读
1、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板书:画信纸】
【板书:谁?写了什么?为什么写?】
评:同学们很善于提问,真会学习!
2、孩子们对这封信充满了好奇,到底写了什么呢?自读课文,读准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它。读吧。
评:大家读得很认真,老师想考考大家。
3、小老师教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有读得不准确的地方,请你真诚地帮助他。
4、齐读词语,读准字音。
5、每个字音都读得很准确,声音也很洪亮,老师真喜欢你们。把生词放回课文,同桌共用一本书,一人读一个自然段,互相帮助读通句子。
小结:在同学帮助下,已经能把课文读通顺流利的孩子请坐直。孩子们精神真是饱满啊!
三、解决三个问题:
(一)写了什么
1、现在回到之前提出的问题,这封信是谁写的?
①你知道巴金吗?
②【出示巴金资料】生读资料。
③读了这段资料,巴金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自豪、伟大)
2、这么了不起的巴金爷爷到底在信里写了些什么?默读课文。
①我们开火车说,张老师有个要求:认真听,不能说重复的内容。
②生说,概括出:感谢、请求原谅、告诉理由、祝福(希望)【板书在旁边】
3、引读:你们很会读书,信中写的有……有……有……还有……,但这封信也是按一定顺序来写的啊。
4、再看看书,理一理巴金爷爷先写了______,再写_____,然后写_______,最后写__________。【板书四个词】
5、【PPT】对,合起来就是这封信的主要内容了,读。
过渡:可巴金爷爷为什么写这封信呢?我们来看看1—3自然段。
(二)哪些句子打动你?为什么?
1、【PPT】请同学们默读1—3自然段,勾画出这三段中最打动你的句子,想想为什么打动你?——思考好后,同桌交流。
巡视:点抓词理解,是学习的好方法。
第一段:
1、“温暖”:是什么样温暖?【PPT句子】个读第二句
2、齐读:40个孩子,40封信,40颗滚烫的心,齐读这句话。
每封信,每句话都是孩子们的一片好意,读着读着仿佛这40个孩子都站在他的面前,齐读这句话。
回扣”无论如何,”无论如何,我不能辜负你们的好意,我不能使家乡的孩子失望,我终于拿起笔”
第二段:艰难、辛苦、吃力却坚持写信
1、“无论如何”——个读,生评,再个读【PPT出示第二段】
2、巴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一定要回信呢?(找2句话)
3、【图】渲染:是啊,已经87岁高龄的巴金一直被病痛折磨,手脚不受控制的发抖,连洗脸、吃饭这些简单的事都没办法做,更别说提笔写字了。但就是这样,他仍然坚持回信,你再来读读这句话呢。
3、想象读:你仿佛看到了巴金在怎样写信?
师评:多么艰难啊!读二段
多么辛苦啊!读二段
多么吃力啊!读二段
回扣”无论如何,”无论如何,我不能辜负你们的好意,我不能使家乡的孩子失望,我终于拿起笔”
第三段:【PPT:“多么”句】思念之情
1、个读,补充再个读。
2、齐读:巴金爷爷19岁离开成都求学,他生前仅仅回过五次家乡,而写这封信的时候他已87岁了!因此他十分思念家乡,迫切想见到孩子们,齐读。
回扣”无论如何,”无论如何,我不能辜负你们的好意,我不能使家乡的孩子失望,我终于拿起笔”
4、总结:
这位慈祥的老人在信里字字充满着对孩子们的爱,让我们满含深情地读出巴金的心声吧,齐读1—3段。
四、写字
过渡:巴金爷爷这么爱家乡的孩子,我们作为巴金爷爷家乡的孩子也不能辜负他对我们的希望,所以要努力学习,认真练字。
接下来我们来写写这几个生字吧,这2个都是会意字。读一读,每个字念三遍。
1、“封”
①描,怎么写才好看?
②正确地写在田字格里
③注意占位,把字写得更漂亮。展示
2、“挥”
占位,谦让,左窄右宽
五、总结全文
今天这节课上,我们了解了书信的由来,知道了书写的作用,还认真地读了巴金爷爷用真诚地语言写给家乡孩子的信,体会到了他对家乡孩子无限的爱。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巴金的资料,以便下节课深入理解文章,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巴金。
板书:
11、书信
给家乡孩子的信
谁?
写了什么?
为什么写?
替换:感谢
道歉
教导
祝福
巴金
《三月桃花水》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阳春三月,春水滋润大地、催生万物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春天的美丽。作者把三月桃花水比成竖琴、明镜,揭示了春水的可贵,春天已经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全文语言优美,很适合朗读。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与优美的句子。
3、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可贵的春水滋润大地,催生万物,春天就在我们的身边;通过仔细的观察和课文学习了解大自然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春水,滋润了大地,催生了万物。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到处都充满了生机,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出示课件教师范读1、2段)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描写这美妙春景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美丽的《三月桃花水》吧!(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注意读书的正确姿势,开始吧!
2、课文中的字、词你会读吗?老师请同学来读一读。(绚丽、流淌、纤细、开犁、应和。单独课件出示。)如果你认为他读得正确,就跟着他连读两遍。
3、“应和”的“和”还有什么读音?(课件出示。)
4、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些比较难读的字词,谁想当小老师带领同学们读?
5、课文里的字词同学们都掌握了,相信课文也会读的不错,现在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吧!(指名读。纠正字音。)
三、精读课文:
1、(课件出示:“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
2、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默读课文,划出相关的语句和段落。
3、谁来说说,到底是什么声音,像小铃铛一样,走过村边?(第3、4段)(课件出示。)
4、是啊,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板书)能演奏出各种悦耳的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再来读一读三、四段并在课文划出描写声音的词语(有节奏的鼓点、水波声、鸣响、低语、丁冬、铃声、水浪声)。
5、这么多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一定非常的好听,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谁想读给同学们听一听?(指名反复读)
6、通过读书,我们知道了,原来这些奇妙的声音,都是三月桃花水发出的。真是会读书的孩子们。那么又是什么光芒,像丝绸一样映照着蓝天呢?(课件出示)
7、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一面镜子。(板书)在镜子里你看到了什么?(燕子、白云、垂柳、姑娘、花瓣、村庄、炊烟。)
8、这么美的画面你喜欢吗?带上你的喜爱之情读一读课文第六自然段。(自读课文)
9、谁想把这种美的感受带给同学们,读给大家听一听?(2―3人)
10、听着同学们读得这么美,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象一下,在这幅春天的美景中你都看到了什么?除了这些,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11、这珍贵的三月桃花水带给我们如此美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称赞它吧!(课件出示7、8、9自然段)还有谁来赞美它?
四、小结:
是啊,三月桃花水它是春天的竖琴,让我们听到了美妙的乐曲,它是春天的明镜,让我们看到了色彩斑斓的画面。带给你什么感受?(板书:沉醉)
五、作业超市:
三月里,春天悄悄的来到我们中间,同学们一定也感受到了春天带来的喜悦,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美丽的春天吧!
1、抄写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2、摘抄文中优美的词句。
3、用你的笔写下你心中的春天吧!
4、用你的水彩笔将你感受到的春天画出来吧!
教学反思:
《三月桃花水》是一篇诗一样的文章,课文描写了春天的美丽,所以教学时,我首先放一段有流水声的优美的音乐,播放几张春意盎然的图片,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到春天的来到,春天的美丽。再通过教师范读将学生带入文章中,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感知。在这样优美的情境中,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小组中读读喜欢的句子,谈谈自己喜欢的原因;在回答在“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一面镜子。镜子里你看到了什么?”时,有同学展开想象,在镜子里看到了细雨、鲜花,看到了活泼可爱的小朋友等。为了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我安排了自读、默读、边划词语边读、放开声音朗读、有感情朗读、听老师范读、齐读等读书的环节。给孩子充分的朗读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激发他们读课文的兴趣。可以说,课堂上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但是,在课堂上,没有将知识进行延伸,只是局限于课堂,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个环节,发挥学生想象力,放手让学生仿写。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教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51~52。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认识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并知道它们实际的大小。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 用不同的单位测量同一平面等活动,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建立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 。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探究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获得成就感。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教 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各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正方形纸片各一个,每两人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组织抽纸涂色比赛:教师为学生准备大小各异、形状不同的纸放在信封中,当学生代表抽出纸片并髙高举起示意时,学生们的反应可能是截然相反的,抽到大纸片的一方感情激愤认为这样不公平,而抽到小纸片的一方则兴高采烈。
为什么不公平?(引导学生说出纸的面积的大小不同)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游戏让学生初步感受什么是面积,并对面积的大小有初步的感知,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认识面积单位。
1.计算课本的面积。
师:刚才大家认为不公平,是因为面积的大小不一样。现在同学们 看我们的数学课本,它们的大小应该一样吧?
生:一样。
师:现在我们用画方格的办法,看看课本的面积有多大。
生:用方格衡量课本面积。
师:说说你们画的课本有多少个方格?
生1:12个。
生2 :14个。
……
师:为什么画出的格数不一样呢?
生:方格大小不一样。
师:要是我们规定的方格大小一样,是不是大家画出的格数就一样了呢?
生:那样就会一样。
师:看来,为了计算面积的大小,需要我们统一面积单位。
2.认识面积单位。
认识1平方厘米。
师:大家能画出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吗?
生:能。(画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生:大家画的这样大的正方形面积,就是一平方厘米。
师:我想量一量这个文具盒盖的面积,大家帮老师想想该选用哪个面积单位呢?
生:1平方厘米。
师:请大家从你的桌上找出1平方厘米的纸片。
师:谁知道多大的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记作1 cm2﹙板书:1平方厘米,记作1cm2﹚。
师:你还能从哪里找到1平方厘米?
学生汇报:大拇指的指甲盖、教室开关的按钮……
认识1平方分米。
师:1平方厘米的面积比较小,我们计算面积还需要比较大的单位。同学们再画一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
生:(画正方形)。
师:这样大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取出那张蓝色的正方形纸片。先用尺子量出它的边长 是多少分米,再用手摸摸这个面的大小。学生认真地用尺子量边长,然后用手触摸这个正方形的面。
师:同学们刚才摸的这个面的大小就是1平方分米,记作1 dm2﹙板书:1平方分米,记作1 dm2﹚。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
多媒体展示1平方分米的物体的面:粉笔盒的盖、连环画的封面、同学的手掌、练习本的一半、电表的玻璃盖……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生活中1平方分米的面积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1平方分米的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请同学们把手中1平方分米的蓝色正方形放回学具袋中。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该有多大,再伸出手比划一下,1平方分米是多大。
学生闭眼想后,和同桌一起伸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拿出剪刀,在白纸上剪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注意:请不要拿出袋里的蓝色正方形纸片去比,也不要用尺1子去量。(不到1分,学生就剪出了他们心中的1平方分米。)
师:请大家从学具袋里再拿出那张蓝色 正方形纸片与你剪么样?
生:
师:同学们,你们对自己剪出来的作品满意吗?
生:……
师:好,请大家还是按照上次的要求,再剪一次吧!
学生都非常投人地开始思量怎样剪得更准确。他们剪得比上次更认真、更专注,花的时间比上次也要长。当老师再次让他们拿出学具袋里标准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比一比时,尽管还是有点误差,可是他们那稚嫩的脸上已经充满了愉悦和自豪。
师:下面请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四人一组用它量一量一张课桌的面 有多大﹙分组测量)。
师:哪一组来说说呢?你们又是怎样量的?
学生分组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剪1平方分米的纸片,强化学生对1平方分米的记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认识平方米。
师:你们的办法真好,很巧妙。下面请大家用这个1平方分米的纸片来量一量我们这个教室的地面有多大。
学生纷纷蹲下身。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产生学习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不一会儿学生就纷纷说:老师,我想要个大点的纸片来量,这个太小了。
师:大 点的纸片到底是多大呢?
生:1平方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的呢?
生1:我从书上知道的。
生2:是爸爸给我讲的。
师:谁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呢?
同学们汇报自己对1平方米的表象认识。
师: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记作1㎡﹙板书:1平方米,记作1㎡﹚,下面请大家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见过身边的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学生汇报。
多媒体展示1平 方米的物体的面:一扇窗户、大电视机的屏幕、黑板的一半……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1平方分米有它的局限性,1平方米是应需要而产生的。
三、知识运用,解决问题
修改小明的日记。
今天是我的生日。晚上,妈妈到市场买了很多菜回来。其中有一条4厘米长的大鱼和一只30平方厘米高的鸡我特别喜欢。妈妈开始忙着为我们做饭。不一会儿,饭菜都做好了。这时爸爸也回来了。我就忙着把这些菜都端到1平方分米高的桌子上。开始吃饭了,我拿起20米长的筷子夹起鱼头,放到大约2平方米大的碗里,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吃饱了,我就开始做作 业。作业做完了,时间也不 早了。我来到了我那10平方分米大的卧室,躺到3平方厘米长的床上准备睡觉。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数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讲故事》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讲故事》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 材三年级下册第19~2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通过生活 情境运用 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尝试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发现问题。
3.情感态度。
通过观察、分析、研讨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领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能运用乘除混合运算 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教材情境和习题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列式计算下列试题:
272÷4÷2 840÷﹙2×4﹚
二、问题探索。
师:(出示教材第19页最上面 的文字。)淘气选的故 事是850个字,他用的时间是5分,怎样计算淘气3分能讲多少字呢?
生:要是知道淘气一分能讲多少字就可以了。
师:怎么求淘气一分能讲多少字呢?
生:850÷5就可以 算出。
师:大家计算一下吧。
4:170个字。
师:同学们算出淘气一分能讲170个字,就容易算出三分能讲多少字了。大家列个算式吧。
生:170×3=510﹙字 ﹚
师:刚才我们是分两步、列两个算式计算的。同学们看看能不能列出一个综合算式,并说说这样计算的含义。
生:我列的算式是这样的。850÷5×3。850÷5是一分能讲的字数,再×3是三分能讲的字数。
师:大家再想一下,淘气要在3分的时间内把他选的故事讲完,他每分至少应该讲多少字?
生:用850÷3就可以算出来了。
师:笑 笑参加讲故事活动,遇到一个新问题,让我们大家帮助 他一起解决吧。
生:阅读老师出示 的教材情境。
师:首先我们要知道笑笑讲的故事是多少个字,老师相信大 家会计算的。
生:150×4=600﹙字)
师:知道了故事的文字数量,知道了讲故事要求的时间,我们怎样算每分应讲的字数呢?
生:600÷3=200﹙字)
师:刚才的问题能不能列一个算式呢?
生:150×4÷3 150×3÷4
师:究竟哪个算式正确呢?请大家互相交流下。
三、课时巩固。
交流、完成教材第20页“练一练”的第5题。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数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吃西瓜》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吃西瓜》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
2、能力目标
能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
教学策略
课堂中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同桌互相配合,多渠道多元化的信息反馈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2. 让学生分清此题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弄清已知什么,求什么?
二、探 索同分母加法的简单计算。
1. 问 题:大熊和小熊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2. 列出算式:2/8+3/8=
3. 学生思考计算方法,思考后与同桌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4. 交流学生的方法
估计大部分学生 会2/8+3/8=5/16。
5. 让同桌同学互相合作,通过圆形折一折,涂一涂,找寻答案,然后分小组汇报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向学生提出问题:所得的分 子分母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回答:分母没变,和的分子是两个加数的分子相加所得。
师:为什么分母没有变,而分子要相加呢?
引导学生回答:西瓜分的总份数没有变,而他们吃的份数要加起来。
6. 练习。
教师板书几道同分母相加的 算式,让学生巩固其方法。
三、探索同分母减法的简单计算。
1. 出示问题:大熊比小熊多 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2. 同样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进行思考。
3.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同分母分数相减时 ,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4. 出示另一个问题:西瓜还剩几分之几?
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让学 生通过操作明白 :把 整体1平均分成8份,取走5份后,还剩下3份。
引导学生观察,西瓜1可以用8/8表示,进而提问:如果我把西瓜分成6份,那么这个西瓜的数量1还可以怎么表示?10份呢 ?100份呢?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如果把一个物体看成数量1,把它分成几份,就可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反过来,当一个分数分母分子相同时,它就等于1。
四、课堂小结。
同分母相加减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分数的分母分子相同时,这个分数等于1。
五、课堂反馈。
76页练一练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数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