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教案锦集。
《高山流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2.背诵课文
3.体会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全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和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洞箫吹奏的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重点便新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全文有诗情,有画意,有哲理,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2、学习第三段
⑴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
本段写客的问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甚悲伤
⑵客是如何阐发当是的情怀的?
触景伤情,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3、学习第四段
⑴本段主要写什么?
本段感情变为喜悦,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⑵作者如何阐述?
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一眨眼就要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存的,应该轻物质重精神,执着于自己不朽的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⑶苏子听任自然的观点,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可取?(学生讨论)
4、学习第五段
⑴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⑵呼应开头,“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应“舟出东山”
⑶此时已不是开头那种单纯的山水之乐了,“笑”说明什么?
是分外欣慰和轻松,苏轼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高山流水》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初步了解山水画几种常见的表现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
2、通过欣赏中国画的各种手法,指导学生在表现过程中运用相关技法及笔墨要求,表现简单的山水景色,并根据自己的想象表现自己家乡的各种自然景色。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中国画的特点,掌握中国山水画一定的表现技法,表现自然景色。
水墨浓淡的笔墨变化,中国画点线的技法以及山水画构图
教学准备:中国画绘画工具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初步了解山水画几种常见的表现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
2、通过欣赏中国画的各种手法,指导学生在表现过程中运用相关技法及笔墨要求。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历代著名山水画,初步了解我国山水悠久的历史及发展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与西洋画中的风景画作比较,强调中国画意境及诗书画的一体。
引导欣赏感知中国画中的三远:高远、深远、平远。
揭题:学画山水画
二、新授
1 、师:山水画是中国画科之一,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简称"山水"。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在魏、晋,逐渐发展。但仍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至隋、唐,已有不少独立的山水画创作;五代、北宋而益趋成熟,作者纷起,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在艺术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
2、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画面,思考:
A造型特点 B技巧运用 C表现手法 D感受 E 如何表现 F 绘画步骤
3、山水画作品欣赏。
《游春图》这幅画是我国现存著名画作中最古老的一件山水画卷。这幅作品在透视关系的处理上,已开始注意客观物体之间远近、高低、大小的一般关系和深度层次,把山水画发展成较为合乎比例关系的新格局,历来被评论家视为"开青山绿水之源"的重要作品,在山水画发展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
4、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运用中国画材料,工具进行描画,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体验水墨交融的笔墨情趣。
5、讲授示范表现山水画技法
A 皴法B 披麻皴 C 斧劈皴D点苔。
讲解师范在造型中线条的运用,笔墨的技巧等等。
皴法是中国山水画特殊的表现形式,和其他绘画形式表现山水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以干、湿、浓、淡的水墨,粗细、方圆、转折、长短的线条,表现不同山水的.质地、纹理和空间感。皴法是中国笔墨技巧高度发展的体现。
6、画山石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1)勾。用墨勾出山石的外形和主要轮廓。
(2)皴。用墨皴出山石的脉络纹理。
(3)染。用淡膜一次或多次染出石形的凹凸。
(4)点。最后着色点苔。
点:用毛笔作出直、横、圆、尖或"破笔"或"介"字、"个"字等形状的点子,来表现山石、地坡、枝干上和树根旁的苔藓杂草,以及峰峦上的远树等,在身水画中应用较广。
染:或称"渲染"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或前后层次,加强艺术效果。
三、学生练习,教师辅导
完成基本技法的练习,试创作。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初步了解山水画几种常见的表现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
2、通过欣赏中国画的各种皴法,指导学生在表现过程中运用相关技法及笔墨要求,表现简单的山水景色,并根据自己的想象表现自己家乡的各种自然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引导创作
1、欣赏课本范图及其他学生的优秀山水作品。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2、小组讨论创作想法,交流练习过程中的一点成功之处,集思广益。
3、请学生讲述自己的构思及表现形式,师及时表扬及进一步启发,引导并强调构图及笔墨的用法。水墨的焦、浓、重、淡、轻、干、湿等等。
三、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1、以线为主的方法,也可以用大块面墨色与点,线,面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山水画。
2、师巡视。提醒学生在创作中灵活运用技法。注意构图,处理远近关系等。
3、帮助个别后进学生的造型创作。
四、作业展评
生自评、互评,选出优秀作品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五、课后拓展
1、通过观察和大胆的想象,创作有新意的作品,表现家乡的自然景色,体现创造的乐趣。
2、利用网络欣赏更多的中国画名作,了解中国艺术大师的作品风格。
《高山流水》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中国花鸟画“借物寓意”的造型理念,学会用中国画写意的方法表现生活中花卉蔬果的情趣,在体验写意画的笔墨情趣的同时抒发自己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和评述、观察和比较,教师进行示范,学生实践练习,并评价总结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完成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中国画家“借物寓意”的思想感情,体会中国写意花鸟画的艺术魅力,使学生的审美能力随之而得到提高,崇高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中国花鸟画“借物寓意”的造型理念,学会用中国画写意的方法表现荷花的情趣;
2、教学难点:感受中国画家“借物寓意”的思想感情,体会中国写意花鸟画的艺术魅力,使学生的审美能力随之而得到提高。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齐白石作品《祖国万岁》
1955年国庆的时候,齐白石老人以真挚的情感画了这幅《祖国万岁》,笔墨简略但高度形似,色彩夺目,水分饱满,有强烈的'感染力。
问:画面上画的这株植物同学们认识吗?
问:画面画的是一株生机勃勃的万年青象征着欣欣向荣的新中国,希望祖国能像这株植物一 样万年长青。“祖国万岁”四个篆书大字点明主题,表达了老人强烈的爱国之心。
今天,进入新课“借物寓意”。
(二)新课讲授
中国画的“借物寓意”是指画家借助表现值物本身的属性,来寓意自己的精神追求和气 节。它并不是硬加到作品上,而是要善于抓住动植物与人的某种思想情感的联系,加以艺术 的夸张,在表现自然、歌颂生命的同时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给人以丰富的启迪与联想。
出示《蔬果图》(吴让之 清代) 我们看画面画的是什么?上方题:“士大夫不可一日无此味” 。柿子和白菜是生活中很常见的蔬果,氮化镓就是借它们来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和气节的。
活动一:
赏析与评述
你认为画家是怎样运用蔬果的形象和笔墨表现情感和寓意的? 柿子寓意“事事”,白菜寓意“清白”,题款可了解作者通过蔬果来表达一种士大夫应具有的“安贫乐道”的清廉品质和精神。作品中运用勾勒和没骨技法,设色轻松淡雅,行笔灵巧,体现了一种清新雅致的君子情怀。
出示王冕的《墨梅图》,回顾元末著名诗人王冕,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请同学们感受这首诗的寓意是什么?
表露画家淡泊名利,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活动二:
观察与比较
将画家作品与实物照片比较,说说在造型上有什么区别,其特点是什么?
教师总结:全画虽只用淡墨,却能将梅花的姿态表现的清新悦目,画家并没有画出整个梅树 和所有的花朵 。而是只将最能表达意境的一枝梅花进行特写式描绘,使枝干和花朵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也就是说作者在画梅花时候,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把生活中的形象进行了提炼,得出了画中艺术形象。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画面体现了中国画的一种特殊的构图形式,空白的运用,给人一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教师示范
中国画还追求笔墨情趣,正所谓“有笔有墨谓之画”。中国画的绘画技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被历代文人墨客誉为“花君子”。 出示朱耷的《荷花水鸟图》笔墨精练,含蓄蕴藉,自成一格,取枯枝败叶,孤影怪石,表现他心中那种高傲、冷漠和仇视现实的精神状态。
齐白石的《荷花》此作是齐白石90岁时所作,笔墨简约,意蕴丰厚,是典型的“红花墨叶”风格。绿叶用墨浓中有淡、实中带虚,层次丰富,黑色和绿色相互映照。两叶之间,用胭脂红涂出荷花。花苞在田田荷叶之间,有一种“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感觉画中的荷叶以厚重的块面绘出,塘底的涟漪以细劲的线条绘出。下半部的横向线条起伏变化,给人一种微风吹动、水波荡漾的感觉。
教师示范写意荷花的基本画法,边示范边讲解
“法无定法”同样是画荷花,不同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想必同学们也想描绘生活中的花卉蔬果来表达情感,一定也是各有千秋。那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国画的“借物寓意”吧!
活动三:
体验与练习
课堂临摹荷花,教师讲解步骤。
一、用大笔在清水中湿润后蘸中墨,侧峰画出荷叶的前展部分。
二、按照荷叶的结构,依次以向心聚拢的笔法,由外向内运笔,画出荷叶的后部分。
三、画侧面的荷叶。
四、画叶梗,花蕾和花朵。
五、画水草和浮萍。
六、落款。
(四)评价总结
请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谈谈再作画实践中的收获和体会,并对自己的作品作出评价。请同学们发表见解后,教师点评。
小结:
通过同学们的体验可以看出,大家对中国花鸟画“借物寓意”的绘画理念已经有了理解和掌握,而在造型上,中国画重视神思而不拘泥于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似与不似之间”,以便更好的抒情、言志,同时体现画家自己的艺术个性。希望同学们以后除了能用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感外,也能用画笔表达胸中逸气。
(五)课后拓展
请课下查阅清代画家朱耷的资料,以便更深层次的理解中国花鸟画的“借物寓意”!
《高山流水》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了解前后《赤壁赋》的异同和联系
3、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
4、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强烈矛盾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
2、两篇《赤壁赋》的比较阅读
难点:
1、鉴赏文章奇思遐想的浪漫主义特色
2、道士化鹤的寓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要求:(课前完成)
1、熟读全文,注意栖鹘冯夷蒙茸悄然戛然翩跹等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以及巉的书写
2、借助注释和词典,初步理解文意;查阅成语词典,积累成语不时之需水落石出风起云涌
3、复习苏轼的《赤壁赋》(必修一P96)
4、不懂的地方或吃不准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提问或讨论
5、思考课文后面的阅读与探讨1、2题,争取自己能独立解决一个问题
二、导入: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诗人去世前两个月所写,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
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一个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既望,一个写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仅相隔三个月,这两篇同名赋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联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学习第十四课《后赤壁赋》
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正音、释义,疏通文意(同学质疑,提出不会解释、翻译的词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㈠、点名诵读(最好是自告奋勇)至复游于赤壁之下,正音、释义
皋gāo
坂bǎn
行xng
从:使跟从,译为带领
坂:山坡,斜坡
乐:以之为乐
行:走
已而:不久,一会儿
何:怎么办
薄:迫近
举:撒
顾:可是
谋:商量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须:通需
(二)读第二段(同上),正音、释义
栖qī
悄qiǎo
凛lǐn
断:阻隔
曾:才,刚刚
摄:提
上: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上
履:践踏,踩
巉岩:险峻的高山,此处指赤壁
披:拨开
蒙茸:茂盛的草丛
踞:蹲坐
危:高
焉:相当于之,译为我
悄:忧愁样子
肃:恐惧的样子
凛:恐惧的样
2、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蕴涵在景物描绘中的情感:
我们先来看一张表,同样是黄州赤壁,所游的时间是不同的,那么景色也发生了变化作者在《前赤壁赋》中的情感变化是乐悲乐,那么在《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将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读出来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时间七月既望,初秋十月之望,初冬
地点黄州赤壁黄州赤壁
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乐悲乐乐悲惆怅迷茫
分组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再推荐代表诵读全文并简述节奏及重、弱读处理的理由
(事先予以必要指导: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注意语境,议论抒情的句子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情感)
游前(1节):乐(优游自在)语调舒缓轻快
游中(2节)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森险峻让人悲恐压抑)语调由感叹渐入悲伤沉重
游后(3节)惆怅(失意苦闷,茫然无绪)语调深长缓慢
四、赏析课文第一段:
1、在复游赤壁之前,诗人写了夜游黄泥坂这样一个轻松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事情,这件事写得颇有波澜请找出文中能显示情节变化波澜的动词
顾乐叹谋游
(初到黄州,苏轼寓居城东定惠院,不久他的家眷也来到了黄州,便迁居到城南江边的临皋亭由于家里人多口阔,仅靠他微薄的`薪奉,生活很感困难后蒙老友马正卿为他请得城东荒地数十亩,让其开垦耕种粮食,才基本解决了生活问题他还在这里修房子,因是在大雪中修的,四壁绘有雪图,故取名为雪堂堂前屋后广种果木佳蔬,可供生活不时之需,并将雪堂自比为陶渊明的斜川因此地位于黄州的东坡,遂自此取号为东坡居士)
2、究竟是什么样的美景令诗人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①、教师直译这四句写景的句子
②、让学生用一段文字描述一下这四句所写之景点一到两位学生朗读所写语段
直译到描述,对作品的鉴赏层面从意读上升到了美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飞跃只有对作品的语言进行想象、还原,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其实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也是很多学生缺乏也未能给予重视的一种审美能力
白描式的写景语言,质朴清新,语淡而意丰寥寥十六字,尽显初冬景物之神韵:清静、明洁、空灵逼真地写出了初冬月夜景色之清朗,环境之清空,静谧宁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广东的学生对霜没有生活的认识,有必要说明一下)
大火流兮草虫鸣,繁霜降兮草木零我国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的诗描述了火星西移的深秋时节,秋虫鸣叫,繁霜出现,草木凋零的景象严霜杀物令百工休霜并非是露结成,而是二物同一气,都是水气凝成,凝成物若暖则是露;若寒甚,水汽直接凝华为冰晶则是霜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刘禹锡的诗说霜使秋色更美南宋诗人杨万里也在诗中也赞美霜后色愈浓荒荒瘦日作秋晖,稍稍微喧破晓霏,只有江枫偏得意,夜摇霜水染红衣可见霜的出现可带来美景和好的旅游季节)
3、主、客、妇三方的对话
要特别提一下以备子不时之须与友人一起饮酒赏月,进而诗歌相和,本来就是文人雅事、快事,更何况此酒乃贤妻所备在患难之中,能有这样一位懂得体贴自己的妻子,不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在生活中的苏轼是位什么样的人呢苏堤和东坡肉在普通百姓中早已闻名遐迩,而苏轼的家庭生活呢在他的小品文中我们可以一窥一二这些类似便条、日记的小文,记录了他作为普通人日常的喜怒哀乐而最令人动容的,当属《二红饭》:
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故日夜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然日中腹饥,用浆水淘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以小豆做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日:此新样二红饭也
这篇小品文写于被贬黄州时,当时苏轼由于政治上坚持己见遭贬斥,连累了妻儿甚至连工资也没有,他把所有的钱都吊在屋顶以防浪费,每天只用一吊生活异常艰苦,有时甚至要采杞食菊充饥苏轼也亲自耕种大麦,和着粳米做饭,当然很难下咽小儿女为此调笑说像嚼虱子于是他设法改进工艺,加入了小豆妻子就美名其曰为二红饭在艰苦的环境下,一家人没有怨言没有责难,有的只是其乐融融的支持和理解
文中的老妻即是王闰之,一位能够懂得、体贴诗人的女性她是王弗的堂妹,因排行的兄弟姐妹很多,称二十七娘她是苏轼的知已不仅能够诗情画意地生活,在患难中也能相伴共苦
在乌台诗案中,王闰之几怖死,哭得死去活来,苏东坡也万箭钻心,却无一语之,只回头顾老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王闰之听后不觉失笑看到妻子笑了,于是东坡便分手而去由此可看出,东坡与王闰之的感情极为笃厚,当此生离死别之时,尚能以旷达态度处之,说明他们间的理解是极深的
黄州的日子令苏轼成熟起来,也让他有了充分的时间思考自省,从而找到真正的自己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到:他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其实,他并不是一个人医治诗人伤痛最好的心灵补剂,恰恰是来自他的家庭,良好的家庭生活提供了一个细细体味生命的平台。
《高山流水》教案 篇5
教材思路:
用中国画水墨形式绘制的以大自然景物为主体的画称做山水画,做为独立题材的山水画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其间产生了众多杰出的画家与精湛的作品,文化内涵更是博大精深,是一门技术性、艺术性极强的专业。短暂的一节课只能使学生对山水画的部分常识有一些最基本的了解,激发对继承传统文化的欲望,本节课试图通过课件图片的赏析,提高审美素养,达成情感、认知目标,通过教师示范简略学习一点点叶树的画法,以达成操作目标。(赵老师教案网 WWw.zJAn56.cOm)
课时:1—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和主要艺术特点。
2、了解和学习山水的笔墨技法,运用山水画的表现形式进行尝试练习,创作出一幅自己理想中的山水画。
3、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优良传统 ,通过山水画的鉴赏和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山水画的程式化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山水画的核心是创造意境,创造意境离不开空间, 塑造是创作山水画不可缺少的特殊造型手段。
教学准备:
教师:共同收集中国古代和现代山水画图片资料和自己喜欢的绘画作品。
学生:山水画工具材料,如毛笔、墨汁、宣纸、颜料。
教学过程:
课前,在教室前面挂出写意山水画二至三幅。
1、导入:
先欣赏挂在墙上的几幅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并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祖国的传统艺术,我们要十分珍爱并发扬光大。
2、树木的结构:
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
3、树干、树枝的画法: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
古人有“树分四枝”之说。意思是指画树要四面出枝,才能表现出一棵树的立体感。再则,画树枝要注意取舍、概括,以达到简化,同时在画面的树干时,多用浓墨,画后面的枝干时,多用淡墨来表现,使其具有远近关系和层次。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提炼,把各种树木的种类和各种树枝的生长规律和形态概括为两种基本形态。
即:“鹿角法”和“蟹爪法”。
鹿角法:枝条上挺如鹿角状,两枝交接处的内角多为锐角,也有成钝角的,但不宜取直角,因直角太呆板。
蟹爪法:枝条下屈,如蟹爪。(枣、柿等树,大体属于这一类。)
4、树叶的画法: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点染法和双勾法。
点染法:
(1)、胡椒法:为密集的圆形小点。最好用微秃的毛笔画,落笔时笔锋直擢纸面,有节
奏地点下去。注意墨色的浓淡变化。
梅花点与鼠足点:由五点聚成一个小单位,其形状如梅花和鼠足,然后由许多小单位交错排列而成。梅花点下笔重;收笔轻;鼠足点下笔轻,收笔重。
松叶点:松叶又叫松针,由八、九笔或更多的笔画组成上仰的扇形,一般由中间一笔画起,先左后右,每个小单位参差交叠构成一大片树叶。
介字点与个字点:叶形下垂,每个小单位形如“介”字或“个”字。要注意参差交叠与浓淡变化。
(2)、双勾法:双勾法,就是用勾线的方法画树叶。其组织排列规律也与点染法相似。根据树叶的形状特征,可采用象征形的。如:三角形、圆形、菱形等。也可采用写实形的,如实的勾勒描绘树叶的形状。如梧桐叶、槐叶、棕叶等。
采用双勾法,可以使丛林有变化,防止画面的单调和沉闷感。作业要求临摹一棵树或多棵树。
以上就是《《高山流水》教案锦集》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高山流水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