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的来历故事文稿。
腊八节的来历故事文稿 篇1
十二月作为一年的岁终之月,之所以称做“腊月”,其原因有三:
一、“腊者,接也”,新旧交替,寓意此月后即将开始下一年;
二、“腊者同猎”,猎取猎物祭祖祭神;
三、“腊者,逐疫迎春”。
所以,腊八节又称做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古人在这一年的岁终之月,农闲之时,为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举办祭祀仪式。
据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说的是冬日祭神本来不在腊八这日,而是在冬至后第三个戍日。后来随着佛教的传入,为了纪念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才将这两个日子融合,方成“腊八节”、“佛成道节”。
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由来已久。普通民众用“腊八粥”祭祀五谷之神、祖先;佛教徒用腊八粥供佛、纪念;不少寺院则在腊八节施腊八粥给信众、穷人,说吃此粥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而为什么要喝腊八粥,则有好多传说:
一、腊八粥缘于佛祖成道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为了纪念,后人将此日称为“佛成道节”。
中国民间本来就有“腊日”祭祖、祭神的习俗。佛教信徒们出自虔诚,将“腊日” 与“佛成道节”融合,遂成“腊八节”,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旧时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后来便在民间相沿成俗。
二、腊八粥源于“赤豆打鬼”的习俗。
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传说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而大人小孩生病、身体不好都是腊八节这些疫鬼作祟的原因。所以,在腊八这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
三、腊八粥是为了纪念修长城的民工
相传,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民工们长年在工地上不能回家,吃粮全靠家里人送。家里粮食送不到的,就有可能饿死在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一些少粮的民工们把各自剩下的五谷杂粮熬成稀粥,每人喝一碗抵御饥寒。为了悼念这些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四、喝腊八粥牢记祖先勤俭之美德
传说,西晋时有个青年人很懒,游手好闲,坐吃山空,等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没粮了。饥饿难熬的年轻人,遍搜家里的坛坛罐罐,将残余的五谷颗粒连同可食的残碎物,一起煮了一碗粥喝下。从此下定决心痛改前非,勤劳过日。人们借此教育子女,腊八喝粥,牢记祖先勤俭美德。
五、喝腊八粥怀念岳飞
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十二月初八这天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大胜而归。后来每到腊月初八,人们便以杂粮豆果煮粥,怀念岳飞。
腊八节的来历故事文稿 篇2
古时候,有一户人家,老两口和一个儿子。老头是个勤快人,虽然年过六十。还是天天鸡叫起床,扫地攒粪;天明下地,精心耕耘,八亩坟园地年年五谷丰登。粮食囤年年装得冒尖儿。院里呢?树木成林,瓜棚遮天,菜豆鲜果,四季不断。一家人吃喝以外,还能换回不少银两,日子越过越好。衬里人问他,“你家种有摇钱树,日子过得恁舒坦?”老头笑笑说:“摇钱树,人人有,就是自己两只手。”
老太婆呢?也是个勤俭的治家人。一天三顿饭,精打细算,闲月吃稀,忙月吃稠。邻居们说:“您家囤尖缸流的,恁抠索干啥?,老太婆说:“一顿省一把,十年买匹马;丰年想歉季,饱时想饿时。老太婆不仅吃得俭省,穿得也节约。做件衣裳,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照样穿。一身粗布棉衣能干干净净穿十几年。年年丰衣足食,常常拿出余钱剩米,周济左右邻舍。又有人问:“您家业不大,咋会过得恁滋润,是不是藏个聚宝盆?”老太婆说:“聚宝盆,不算好,勤俭才是无价宝。”
老两口勤俭持家,人人称赞,可惜没养成个好儿子。那娃几十七八岁了,整天饱吃闷睡:怕干活。街坊送绰号叫“瞌睡虫”,是个十足的败家子。
有一天,老汉摸摸花白胡子,知道自己老了,就对娃儿说:“爹娘只能养你小,不能养你老。要吃饭,得流汗。靠天靠地靠爹娘。都不如自己争气保险哪!你往后甭光睡啦!也得学会种庄稼过日子啊!”瞌睡虫哼哼两声,这只耳朵听,那只耳朵扔,照样睡他的懒瞌睡。
不久,老两口又给儿子成了家。这个媳妇跟儿子一样,也是好吃懒做。日头未落就睡,日出三竿才起,不拿针线,不进灶房,踢倒了油瓶也不扶,整天扔馍块、泼剩饭。人送外号叫“没底锅”。
有一天,老太婆梳着满头白发,自叹土已围着脖子了。就把心里话说给儿媳妇:“初一扎针十五拔,强似挨门求人家。家常便饭吃得长,粗布衣裳穿得久。过日子可得会精打细算啊!”儿媳妇只当耳旁风,一句也不往心里放。
过了几年,老俩口同时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就把小俩口叫到跟前。嘱托再三:“要想日子常常富,鸡叫三遍离床铺。俭是聚宝盆,勤是摇钱树。男应勤耕耘,女应多织布……”说罢,老俩口咽了气儿。小俩口看看囤有粮食缸有米,男人说:“吃不愁,喝不愁,何必种地晒日头。”再看看满床被褥满箱衣,女人说:“冬有棉,夏有单,何必纺织月西偏。”他俩一唱一和,·谁也没把二老的教诲记心上。
转眼又是一年,八亩坟园地成了荒草园。家里柴米油盐,一天少一天,衣服鞋袜,一天烂一天。树叶一青一黄,燕子飞来飞去。一年一年过去了,地里颗粒没收,家里吃空捋尽。
冬天来了,天气越来越冷。到了腊月初八这天,大雪封门,北风呼啸。小俩口偎在一起“筛糠”,肚里没饭,身上衣单。这时,他们想起了二老说的话,可是已经晚了。他俩东抓西挠,缸底、囤缝、老鼠洞,找了点儿陈谷子烂豆和菜叶,放进锅去煮。没柴烧,把仅有的一把铺草也填进了灶膛里。小俩口一人盛了一碗粥,端起来刚吃了几口,一阵大风刮来,把破房子刮倒了。等邻居冒雪赶来,扒开房子一看,两人已经冻死了,每人身边放着一个盛着粥的破碗。
从此,每年到了腊月初八日,人们就熬一锅粥,和孩子们一边吃,一边讲瞌睡虫和没底锅饿死的故小。这顿饭就叫腊八粥。
喝粥选料有讲究:谨记“粗细搭配”
喝粥,选料还有特别的讲究,尤其是具有食疗作用的原料,要根据身体状况投放。喝粥还一定要注意“粗细搭配”。粥的原料主要是谷物。用来煮粥的杂粮,不需要进行研磨,谷类表层所含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和膳食纤维都会保留下来,避免了营养物质的流失。
喝粥很容易实现“粗细搭配”。粗粮、杂粮和全谷类食物,如小米、高粱、玉米、荞麦、燕麦、薏米、红小豆、绿豆、芸豆等,都可以放在一起煮成“一锅粥”。每天吃1-2两(50~100克)粗粮的目标轻松实现,但不同人群在食材搭配上要注意有所区别。
1、糖尿病病人:燕麦、荞麦为首选
营养学上,并不主张糖尿病病人过严地限制碳水化合物,但要选用血糖生成指数较低的碳水化合物。许多研究已证实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降低血糖,特别是燕麦、大麦和一些豆类所含的可溶性纤维,可在胃内形成黏稠物质,延缓葡萄糖的吸收,不会导致餐后血糖突然上升。荞麦中含有铬,有增强胰岛素的作用,在临床上用于糖尿病的营养治疗。所以,糖尿病病人可多选燕麦和荞麦作主料。
2、老年人:可多放点大豆
老年人应饮食多样化、多吃大豆及其制品。而且粥多在晚上食用,也符合老年人的饮食习惯。大豆中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大豆异黄酮和大豆皂甙,可以抑制体内脂质过氧化,能够预防骨质疏松症。老年人胃肠功能减弱,腊八粥正好软烂易消化,加上粗细搭配,富含膳食纤维,能增加肠蠕动。
3、中青年人:多放些不同的米
中青年人由于工作量、活动量大,对能量要求高。许多中年人应酬多,碳水化合物的来源越来越少,不符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粮谷类应占55%~65%的原则。所以,在粥中不妨多放些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米类,也可适当多放些栗子、莲子等既富含淀粉又有一定保健作用的坚果。
4、孕妇:香软腊八粥最合适
女性怀孕早期一般早孕反应严重,此时应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以减少呕吐,粥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更何况是香糯软烂的腊八粥。孕中期,胎儿生长加快,需要补充能量,同时对铁的需求量增加,而孕晚期则需要加强钙的补充。所以,对准妈妈和新妈妈来说,以下食物可以多考虑一下:糙米中含有大于100毫克/千克的钙,花生仁、大豆、黑豆、青豆、枣中都含有较丰富的钙,大豆和坚果中还含有较丰富的铁。
5、儿童:原料尽可能丰富
一般情况下,孩子应合理食用各种食物,以取得膳食平衡。12岁以后,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孩子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对能量和营养素的需求都超过成年人。谷类是我国膳食中主要的能量和蛋白质的来源,豆类、坚果都是营养丰富的食品,所以孩子喝八宝粥所选原料可以尽可能地丰富一些。3~5岁的孩子处于幼儿期,此时多给孩子吃些粗粮类食物,对培养孩子日后良好的饮食习惯非常有好处。
腊八节的来历故事文稿 篇3
早先有户农家,老俩口守着一个儿子。老头是个勤快人,整天泡在地里,早出晚归,种的几亩农田年年五谷丰登。老婆婆是个节俭人,一日三餐,精打细算,家境虽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他们的儿子已经十七八了,可是懒得出奇,整天吃喝玩乐,,什么活也不干。老俩口给儿子娶了媳妇。哪知这个媳妇跟儿子一样,也是好吃懒做。
一天,老汉摸摸花白胡子,对儿子说:“爹娘只能养你小,不能养你老。要吃饭,得流汗。你往后学学种庄稼过日子吧。”儿子哼哼两声,照旧整天吃喝玩乐。老婆婆梳着满头白发,对媳妇说:“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要想日子过得好,勤俭是个宝。”儿媳妇把这话当成耳边风,还是好吃懒做。 过了几年,老俩口身患重病,一起去世了。小俩口看看家里的粮食和衣服,说:“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晒日头。夏有单衣冬有棉,何必纺织到日偏。”他俩早把两位老人的话忘到脑后了。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几亩田地成了荒草园。家里柴米油盐、衣被鞋袜,一天少似一天。小俩口还不着急。只要有口吃的,就懒的动手。最后。地里颗粒无收,家里吃穿已尽。小俩口没得吃,也没的穿了。
进了腊月,天越来越冷。初八这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小俩口没得吃,也没的穿,缩在凉炕席上“筛糠”。炕缝里有几粒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来;地缝里还有米粒,也都挖出来。他俩东拼西凑的弄了一把,放进锅里。就这样熬了一锅杂七杂八的粥。煮熟后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来了。这时两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诲,后悔没有早听进去,现在已经晚了。一阵大风刮来,由于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烂不堪,被风一吹,“呼啦”一声,房倒屋塌,小俩口被压在底下。等邻居赶来挖出来时,都已经死了,身边还放着半碗杂豆粥。
从此以后,乡亲们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家家熬一锅杂米粥让孩子们吃,并给孩子讲这杂米粥的故事,来教育他们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就这样,代代相传,一直到现代。形成了腊月初八吃“杂米粥”的习俗。因为这粥是腊月初八吃,所以就叫“腊八粥”。
以上就是《腊八节的来历故事文稿》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小班腊八节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