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名字的故事读后感。
本篇文章将着重讨论“新名字的故事读后感”带给我们的启示,写好范文,借鉴优秀范文必不可少?通过阅读和学习范文人们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学习范文如何构建文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建议你可以借鉴一下自己再做出更好的决策!
新名字的故事读后感 篇1
我相信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好,只要你按照既定的轨迹努力,那么我和你的结局都不会太糟糕。但是,所有得到不如意结果的人们都是因为他们没有去拼搏吗?如果我把它当成自传小说,那我注定陷入抑郁,它把人心里的那点阴暗完完整整地剥开,称之为两个女孩之间的较量。莱农或者是她发小成长的环境让我觉得十分地窒息,所有的大人努力工作,也无法弥补家用,总之就是穷得无穷无尽。所有的孩子延续着父母的生命,成功地长成了父母的模样。艾达不会成为艾达,我们称她为梅丽娜的女儿,因为神经质是血脉里的传承。尼诺即使读了那么多书在厌恶自己的父亲,他也还是那么懦弱,无法成为有担当的大人。如此看来,那个年代里那样的成长环境之下,每个人都无法逃离自己的宿命,男权至上,拥有新名字的女性,不过只是一件被随意支配的物品,虽然我一直很讨厌宿命这个词,但是我又不知道还有什么词能去描述他们所遭受的一切。如果我没有那么高高在上,我就会发现过了一个世纪,我和莉拉面临着相似的问题,我们都是失学青年,离开那些同你一同完成学业的少年后,你的声音会和大部分人越来越不相同,你终将会被淹没希望与斗志,把星火的希望寄托在新的生命上,又成为了被众人歌颂,不计辛劳的父亲母亲。哈哈哈哈那样我们就又太悲哀了,我不想谈牺牲奉献,我只想问经后的自己,你为自己尝试了些什么?当我把它像自传性的小说一样,把自己套进去的时候,我发现我有些问题,我应该上帝视角,emmm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得挣扎着,躺进莱农复杂的思绪里,最后十分不甘地写着评价,最后发现我没啥能讲的,因为我也有一个难以逃离的那不勒斯,我向莉拉结婚时,莱农他们在餐桌上讨论的那个关于教育的话题发出了疑问,你埋头的一切给你带来了什么?你想它能给你带来什么?抛开复读机式的知识输出,你的高贵又在哪里呢?我高贵地说尼诺,莱农的谈论假大空,其实也是种不得不承认的自嘲,高中老师家庭聚会的讨论是知识分子的虚伪,但是明明那只是莉拉对无知表现出来的茫然无措,所以到底什么对的,什么是错的。在我没有坚定的生活观,我拒绝机械地翻页,随波逐流地追随莱农真是一种错误。
新名字的故事读后感 篇2
新名字的故事,又不止是新名字的故事。
太多太多我无法表达出来的细腻,都被真实而坚决地表现了出来,丝毫不拖沓,甚至在有些小心思的刻画过于逼近真相而让人有种本能的不适感,忍不住想要避开来,那些我小心翼翼藏起来的小心思,有时候连写日记都不可能完完全全对自己真实的念头,都被作者准确地揪出来,摊开来……而那些平凡的事情,被那么入木三分地讲述出来,共情是因为代入感极强,这些事就那么真真实实地在身边发生着;而陌生是因为我曾经也有过的那些稍纵即逝的感受竟然都让它随着时间走远了,逐渐遗忘了,可在这里,我发现这一切细腻都被仔细地收纳着,被准确地通过各种方式呈现出来、被牵引出来,那些手法是我所没能想到的!让人惊慌而欣喜。
我旁观着文中每个人的生活,却无法心安理得地凭所见到的和所想到的就得出一个直观印象,因为无法去评判每一个人物形象,如果站在其自身的角度,也许没有人能保证自己不会过得同样不堪!这,同样是我们的生活,和一切赤裸裸、血淋淋的现实。
新名字的故事读后感 篇3
莉拉嫁给斯特凡诺,从此以后变成了卡拉奇夫人,从婚礼开始,从蜜月开始,从去肉食店上班开始,从去度假开始,斯特凡诺已经变得模糊,变形了。莉拉悲惨的婚姻生活离不开咒骂、毒打、背叛、肆意妄为,忍受痛苦,她仍旧像小时候那个坏女孩,用自己的方式让丈夫、哥哥、母亲让所有人充满怒气,用自己独特的力量来跟一切不满意作斗争。
中途遇到了尼诺,和尼诺你侬我侬生活了不到一个月,他便离她而去,再也没出现。志趣相投,惺惺相惜,势均力敌,所以他们之间是爱情了吗?可是逃离和厌倦也是爱情的附属品吗?他离开了,她依旧前行着。最终婚姻破裂,跟儿子和恩佐又开始了贫苦艰难的生活。
爱莱娜呢,她以为自己错失了爱情,依旧拼命的学习,看书,思考,进步,不甘于人后,想逃脱有莉拉的生活,想逃脱有尼诺的生活。但她的星星点点的思想和取得的一些成就,除了莉拉好像无人可分享。在看到小学莉拉的书的时候,她几乎觉得自己那本书中所有的思想和力量都发源于那里,又去找她的朋友,看着她的油腻腻的工作环境,看着她那对生活存有的希望和充满活力的思想。我想爱莱娜更确信了,不管莉拉在哪里,她都会一直光芒闪闪。从才智到外貌,从外貌到力量。
爱莱娜笔下的莉拉太完整了,太生动了,她就像生活里的所有人,又好像那个最独一无二的人。
如果你只是追求财富,那么你可以努力工作或创新去得到财富。如果你只追求学识,那么你可以去探索研究,获得荣誉。如果你什么都不要的话,也可以庸庸碌碌过一生。但莉娜追求过财富,也追求过学识,也几乎像生活妥协过,当然,莱农也是。但她们得到后又似乎觉得不是想要的样子。匆匆忙忙生活着,朦朦胧胧梦想着,总觉得当下需要的是最重要的。有点累了,不是吗?很多人生总是会叫人觉得很累。也许当下拥有的才是最重要的呢?
确实是大胆深入和全面的在描写两个女人的友谊,一起成长,互相汲取的故事。到了后半生,两个人的生活际遇又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如果真的存在这么一个人,那生活里一定是痛苦和快乐永远缠绕着了!
新名字的故事读后感 篇4
这本的书评实在拖太久了,再不写感觉都快忘了……所以,趁着今天的松散时间,赶快记录下来!
《新名字的故事》作为四部曲的第二部,实在太精彩啦!!!一口气看得停不下来。就我个人而言,这一部比第一部更好看!更跌宕!更狗血也更刺激!这个作者也太会写了吧,她怎么什么都懂啊,有关青春期那些弯弯绕绕、歪歪扭扭的隐秘心事写得真绝了。看得过程中就一个感觉:“她是不是在监视我啊”,心理活动也太“我”了吧,应了那句“好的作品能让你和自己相遇,哪怕是那个你不喜欢的自己。”我愿意献上我的膝盖,again!
比之第一部的幼儿——少女时期,这一部是我们又爱又恨的青春期,所有的人物角色也真正踏上了人生的重要分水岭。还记得青春期吗?因痘痘爆长羞于直视他人眼睛的不安, 故意驼背跑步以免被盯着胸部看的掩饰,做广播体操虽然很烦但可以借着旋转动作偷瞟隔壁班那个总是睡不醒的男孩……冒傻气的十六七岁,在那漫长又静谧的夏天之下,是一次次的纠结不安,一次次怯懦试探,一次次自我意识觉醒再失败、失败又修正。青春期最大的意义,是经历一些傻事儿,然后变成不成熟的大人。
莉拉和莱农如是。对于莉拉来说生活一直是全力投入,粉碎,受伤之后继续,时刻保持对生活的敏感,然后果断的放弃与争取,很傻也很酷;莱农则是选择主动迎合,在伪装扮演“大家都喜欢的自己”的过程中,不断推翻否认重建自己,很傻也很可爱。无论是莉拉一意孤行的狠劲和爆发力,还是莱侬犹豫不决的懦弱和隐忍,追根究底,都是一种在混浊尘世努力生存的自我保护,她们向上抗争的姿态坚韧挺拔,劲劲儿的,很美。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方面的思考,关于原生家庭,关于子女教育,关于个性,关于婚恋关系。看吧,你会喜欢的。
关于摘抄:
1.寒星,像摔碎的玻璃碴,碰一下都会割破手,看一眼眼睛也发疼。
2.一块块玻璃碎片在一潭沥青里闪烁。
3.但凡做过的事儿,迟早都会被人知道的。
4.我已经习惯于讨得所有人的喜欢,别人对我的喜欢,对我来说是一层亮闪闪的盔甲。
5.时间沉寂下来,那些年发生的重要事件就像飞机场传送带上的行李匆忙滑过,你只要把它们拿下来,写在纸上就好了。 但要讲述这些年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就要复杂得多,就像传送带会一会儿快,一会儿慢,有一些急转弯,那些行李会脱离轨道,会掉下来,会打开,里面的东西会散落出来,她的东西会和我的东西搅和在一起,我不得不捡起来。
6.她的生活不停出现在我的对面,出现在我说的话里,出现在我的那些决绝的动作里。我的话里常常有她影响的痕迹,是她在暗地里左右着我,有时候多一点,有时候少一些。
7.假如从小学会一些东西,长大就会在各个方面都很从容,就像生来就会一样。
新名字的故事读后感 篇5
如果没有奥利维耶罗老师,这个“我”还有机会说出这个故事和往事吗?想想那时的那不勒斯,包括整个意大利是怎样的境况,还有她们的原生家庭,两女主都生活的太不容易了。为什么奥利维耶罗老师会执着点化和帮助莱农?而带给她最震撼也是她最欣赏的莉拉,反而没有那么幸运得到她极其珍贵的援手?也是造化弄人!大时代背景下社会人性混乱扭曲,要想厘清一切,不得不面对太大的阻碍和危险。也就是那么一点点的运气,莱农见过世面的小人物父亲,和莉拉粗暴狂野的父亲,就已经注定在变量面前所能赢得的胜率了。奥利维耶罗老师选择了最容易把控的家庭下的优质女孩,尽管她恨莉拉对自己天赋的暴殄天物,但我想,到她去世的时候,应该叹息悲伤是没有拯救莉拉吧。正如莱农所说,如果那个时候有一个慧眼识珠坚持不懈的老师给予犹如一匹野马般放任的莉拉(她的家庭带给她太多粗鄙暴力的冲击和阴影,令她难以凭自身跳出这种桎梏她正确选择的暴躁环境)以指引和教导和学习如何控制情绪,莉拉的成功将是惊人的。老师深知要跨越那些家长的影响实在太难了,她力不从心,只能选择最能听进话的一家。莱农虽然在书中抱怨了很多父母的言辞语句,甚至是鄙视仇恨的,但她真的应该感谢的是她的父母给了她可以让老师有把握去援助的家庭氛围。从两人的举止就能看到她们父辈的状态是怎样的。当然,奥利维耶罗老师是个非常称职的好老师,她已经做到最好了。只是深深感到莉拉实在太可惜了。这颗宝贵的珍珠,被无情的湮没了。虽然她做了很多粗鲁越界的举动和选择,但她始终都想活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这是她那么惧怕贫穷的一个人,也一样为了人格尊严可以轻易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而不妥协。这种品质已经难能可贵。除了她自己孤军奋战抵抗来自家庭社会昏聩野蛮的传导,还一面强迫自己通过自学来获取对世界的认知与探究,那种欲望是她活着的唯一动力,但,没有人可以好好教导她,告诉她怎么一步一步走向理性科学的大门。她,过早的在匆忙中(注定)错误选择了人生中最重要最关键时期的方向,以后才会越来越偏离,这非常令人遗憾。有的人,也许就像耀眼的流星出现一样,带给人惊喜惊叹和惋惜。当一个人具备赏识他人的独到眼光和能力时,也就
非同一般了,莱农就是这样的人。
新名字的故事读后感 篇6
我刚看到《新名字的故事》这个书名的时候,想到的是《安尼尔的鬼魂》里女主角费尽周折从她的哥哥那里买来“安尼尔”这个原本专属于男性的名字,这本书的译者陶立夏在她的随笔集《把你交给时间》里写“在女主角看来它带着男性的潇洒,读音和形状都有简洁流畅的魅力,是她挣脱女性桎梏的出口,她的第一场反抗,也是她漫长而艰难的觉醒的开端。后来,她将离开家乡,经历痛苦的婚姻、无望的爱情、饱受疾病摧残的友谊,并积累足够的经验、知识和勇气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你是谁来自**。
”而在书里,新名字的获得是因为莉拉结了婚,冠了夫姓,从莉娜?赛鲁罗变成了卡拉奇太太。
作家荞麦在看完了书以后说“作者用极其扎实的故事告诉了女人们,为什么不能太早结婚以及为什么要坚持上学读书……一本真正的女性主义**”。我认为,女权主义很可能是关于女性的友谊和命运的。李静睿的**《微小的命运》讲,命运既屈从于外力,也屈从于内心。
以前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话,“作为个人你只能去追求更多的智慧更多的清醒,除此之外毫无他法。” 我想,可能这本书会写这些。
以上是我在看书之前的联想。
昨天看了《新名字的故事》。然后,我发现这是一本青!春!疼!痛!文!学!
我妈喊我吃饭的时候我刚看了一半,看到莉拉向埃莱娜讲述尼诺吻了她并向她表白从数学竞赛开始就爱她,“已婚的闺蜜和我喜欢的男生在一起了”这个最狗血的情节终于开始了。吃饭的时候,我妹妹讲她的女同学有一回碰见初中同学邀请她去看电影,看电影的中途转过头来亲了她,女同学感到错愕因为那个男孩子有女友并且和她是同班同学。我觉得好笑。尼诺和老师的女儿一直在约会,吻了埃琳娜,然后告诉莉拉,青春期的故事总是这样。
埃琳娜悲伤的估计,不仅因为她发现自己喜欢的男孩是一个轻浮的人,而且因为男孩的表达对象不是她自己,而是她聪明敏锐的好朋友。
莉拉在婚姻不顺的情况下怀孕,又流了产,出轨了尼诺,埃莱娜伤心之下失身给了多纳托(尼诺的父亲,一个虚伪的油嘴滑舌的中年男人),埃莱娜决定远离莉拉和尼诺的生活好好读书,这些情节全都在作者写出来之前就猜到了,埃莱娜失身给多纳托这个情节我在看“那不勒斯四部曲”第一部《我的天才女友》的时候就猜到了,这个我全书最讨厌的人物最终一定会得手的。为什么会都能猜到,因为太套路了……
莉拉的人设就是不折不扣的玛丽苏啊,即使没在读书也能在这方面轻易秒杀坚持读书并且成绩好的埃莱娜,干了一辈子鞋匠的父亲和哥哥设计鞋子都没她厉害,她一出手肉食店的生意噌噌地往**,所有客人都在和她谈话后如沐春风,她随便搞一搞就把她挂在店里的婚纱照变成了一件艺术品,所有同龄女性都嫉妒她,几乎所有同龄男性都爱她(莉拉曾经离开斯特凡诺去和尼诺住在一起,后来恩佐去把她劝回来的时候向她表了白,又是“从……开始我就爱你”……),这样的设定真的不是玛丽苏光芒照大地么……
书里的情感关系都复杂成蜘蛛网了,比《小时代》还要乱两三倍吧,谈恋爱简直是排列组合式的,随便怎么连连看都对。
看昨晚10点,还剩下70页(共480页左右)。下一本出来后我再看。
作者是写得很好啦,可是情节感觉就是初高中听的八卦的集合体啊,早就听过了,真的没兴趣了……
感觉女性友谊那种相互汲取力量和嫉妒并存的情感很能理解,类似的故事也曾经在身边的同学朋友身上发生过,但是对我个人而言,总觉得这样的成长**还是和自己的成长故事有距离,。
到目前为止,只有曾良俊真正在写我们这位没有故事的女同学的生活
新名字的故事读后感 篇7
选择是一股力量,盲目地涌向所有事物,它强大的破坏性使它霸占人生金字塔的顶峰,备受重视。而实际上,其本身一文不值。
有多少选择是真正的主动,又有多少是被迫诞生的呢?很多人的一生是完全可以预见的,就像父辈母辈们安全的一生,他们把选项捧在手心,视为珍宝,谨慎地走完地图上规划好的线路。那些乏味和痛苦显得如此的自然和谐,这些是他们“老实”的代价,所以听话孩子不一定有糖吃,对吗?而那些意料之外的人生,主人公们体内迸发出更大的破坏力,改换航道,毅然决然地逃离“安全之地”。
这多么像是一个以牙还牙的故事,只不过可能一切都会成为徒劳。然而,这种打破桎梏的胆量永远被打压,只有少数人,像莉拉,才会重新书写、赋予、演绎。但人生的一切都是有边界的,所以莉拉注定会被再次勒索。这种不幸,“老实人”会避免,但他们会被更大的不幸笼罩。他们甘愿在自欺和妥协中苟延残喘,偷来无数个死气沉沉的人生。表面上一劳永逸,殊不知人生的暴风雨总是毫无征兆,甚至不会有终点。
诚然,去抵抗和反击也不代表会大获全胜,但在这一声声呐喊中,我们会孕育一个新的自我,彻底摆脱原来畸形的生命。这个新的自我,永远驻足在那个灰暗的世界之外,不留任何痕迹。她失去了所有,也赢取了所有。
新名字的故事读后感 篇8
看完《新名字的故事》,不由感叹。
古往今来,塑造女性人物的作品可谓不少,就拿中国的《红楼梦》来说,里面女性人物众多,性格各异、命运不同,一个女性人物就是一个故事,女性本身就有说不完的话题。在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创作的“那不勒斯四部曲”中,就塑造了两位让人揪心的女性人物——莉拉和莱农,她们两个是从小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在贫穷的那不勒斯渐渐长大,在学业、事业选择上,在亲情、友情、爱情中,逐渐走上不同的道路。
埃莱娜·费兰特只是一个笔名,她是一个神秘的作家,甚至没有人知道她的性别,《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和《失踪的孩子》四部小说,即“那不勒斯四部曲”,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费兰特热”。在第一部《我的天才女友》中,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莉拉和莱农的童年时光,以莉拉和斯特凡诺的婚礼为止,一个女性的婚姻意味着旧的结束,新的开始。而在这部《新名字的故事》中,接续了第一部中的故事,讲述了莉拉和莱农在各自的青年时代所面对的选择与无奈。
告别了童年时期的相对天真和无忧,莉拉步入了婚姻,莱农继续自己的学业,两个人各自瞩目,莉拉通过婚姻而改变了自己家贫穷的状态,物质生活得到满足;而莱农离开家乡求学,进入一个新世界,精神生活富足。境遇的不同,使两人的关系也变得复杂,彼此依恋、彼此互助,却又相互嫉妒、相互憎恨,这是一对矛盾的共生体,在各自的生活中成长蜕变。
费兰特在“那不勒斯四部曲”中讲述的不止是两个女性之间的友谊,这是一部关于女性成长的史诗,一个女性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原生家庭的影响、求学之路、爱情和婚姻的无奈……不同的选择,所面对的也是不一样的人生。在费兰特的笔下,每一个女性都可能找到曾经自己的影子,回想当初的某一个生命中的转折点,如果换一个方向,选择另一个男人,那会过上怎样的生活。
可惜世上并没有回头路,莉拉和莱农也是如此,当莱农在读书会上遇到了曾经深爱的尼诺时,不知道她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而莉拉带着和尼诺的孩子又会过上怎样的生活呢?费兰特在第二部中又留下了一个大包袱,等着第三部的揭晓。
新名字的故事读后感 篇9
几乎是用两个下午马不停蹄地翻完了第二部,剧情的反转和跌宕明明如此扣人心弦,但又发生的那么自然,那些关于友情熟悉的感觉一直萦绕身边,但你知道,作者就是用这比自己更敏感也更敏锐的笔触讲这个也许自己也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人生章节表达了出来。
对于莉拉这样集万千聚光于一身的漂亮女孩,仿佛大家从小到大都有遇见。一个负责貌美如花,一个作为附庸充当绿叶,这样的友情模式屡见不鲜。在这一部的故事中,我对于莉拉是由最初的敌意转化成一种彻底的佩服。她首先破坏了也夺走了她最好闺蜜的爱情,那也许是当初所剩无几的莱农唯一在乎或许能拥有的爱情,但是令我动容的也是莉拉对于这份爱情的态度和之后所作出的种种,即便在短暂同居了23天后那个男人一去不回头,发现所有的螺丝都被错误地按上了以后,莉拉也从不后悔,她爱尼诺爱的那样深沉,透过尼诺,她看见了世界,重拾了学习的热情,求知的渴望,把小时候那聪慧的天分找了回来,尼诺折射的是另一个她自己,那个不是在16岁懵懂时期就结婚的女生,那个本可以看得更远飞的更高的女生。
我能够理解为何莱农在好几个阶段都几乎放弃这段友情的时刻,也和莉拉完全没有联系。这种仿佛地心引力的感觉不断让莱农掺和到莉拉的犄角旮旯事宜中去。我也很庆幸莱农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初心,从那不勒斯一步一步走了出去,从初中读到高中又去比萨读完了大学。莱农和莉拉生活的那个环境是轻易摆脱不了的,就像莉拉小学的分水岭——一个鞋匠的女儿要如何说服自己的父母继续在学业这条路上走下去呢?即便是莱农,她也是一个门房的女儿,是当初在小学老师一力坚持下父母做出的让步,让她读上了初中,再来是高中,而大学完全就是莱农个人的决定了。那不勒斯对于莱农就像那座山对于塔拉(《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一些难以名状的只在远处散发出来的光亮,她们是飞向这忽明忽暗也不知前途几何就奋力飞翔的鸟儿。
而莉拉,当最后我看见她为了抚养她和尼诺的儿子小里诺而甘愿在香肠厂灌肠、出入冷冻库只因冷冻库有额外的十里拉补贴、手上布满大大小小的切肉伤口穿上潮湿发霉衣服的时候,我看见的是一种不同于莱农的母性光辉和坚毅。莉拉更像从毛毛虫蜕变成蝴蝶的她了,褪去浮华,她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这点已经胜过于千千万万的人了。
两位女性都值得我的敬意。
新名字的故事读后感 篇10
第二本了,仍意犹未尽。故事渐渐深入,人物形象更趋于饱满真实。新名字的故事,两个人都是全新开始,两个从贫穷简单的小女孩成长到情感丰满的少女。两条线索,两种人生。埃莱娜的不断升学和莉娜情感的纷杂的纠葛,偶尔分离,始终交叉。“我”是文本叙事的第一人视角,但是各种人物不偏不倚的客观道出,尽显人生百态。
跟着书,阅过人生的儿童、少女和青年时代。莉娜敢爱敢恨但易走向偏执轨道,莱农优柔寡断但脚踏实地。两中人生其实是互补,缺少了对方都会觉得人生将黯然失色,莱农思虑过多,在现实中却口不对心。就拿爱慕尼诺这件事来说,这样一厢情愿的爱慕让人看得卑微又焦急,在很多事情面前,莱农总是以敏锐的感知一眼看透事情本质,可是自甘沉沦。莉娜也是眼明心亮的“天才女友”,命运坎坷就多了些,很多方面随心而动,太过尖锐和固执,从来不顾及后果和这个世间他人的眼光。这样个性十足的女性,世间少之又少。更多的是莱农这类女性,所以我也更喜欢莱农的真实,也能理解她偶尔的邪恶念头,以及原谅她成功出书后迫不及待的去莉娜面前炫耀。她们互相刺激,一直共同成长。在第二本书里面,“恩佐”“斯特凡诺”“安东尼奥”“里诺”等男性形象也浮出字面,变得深刻起来。
四部曲,慢慢看。文似看山不喜平,尽情尽兴!
以上就是《新名字的故事读后感》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新名字的故事读后感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