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简短6篇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简短

发表时间:2024-03-19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简短6篇。

三尺讲台,一支粉笔,几十年光阴,教师是相当有必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的。教案写好了,就能提高老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88教案网的编辑精心整理了名为“山中访友教学反思简短”的文章,阅读是一种好习惯希望以下内容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简短 篇1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开篇之作,作为“感受自然”模块的第一篇课文,极富想象力和感染力。作者通过独具匠心地想象把我们带入新奇的山林,描绘了美妙多姿的大自然,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本组课文的特点,开课时先安排同学们快速阅读了本组课文的导读部分,之后又让学生通过初读扫清字词障碍,为以后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打下基础。为了加深印象,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通过设置“再读课文”环节来实现。此时让学生多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并写下自己的内心感受。通过巡视发现,学生基本能准确写出自己的感受。

课文在叙述的时候很有特色,时而用第三人称娓娓道来,时而用第二人称直舒胸臆。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种变化,感受到这样写的妙处,在第五自然段的学习过程中我采用了变换角色的朗读方法,这样也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课文的另一特色就是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如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的描写。在这部分我做了导语,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融入到课文的描述之中,感受这种想象带来的新奇的读书体验和表达效果。

因为本文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飞扬着作者丰富的想象,从文字背后透射出诗人一般鲜活的气质和性情。另外,文章的语言丰富生动,作者对山中景物的观察细致入微,体验十分深刻,许多描述能以极富变化的句式来表现,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材料。所以,在学习中,每一部分都让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甚至精读、品读,借助多读来感悟、来体会、来玩味、来学习、来积累。

最后,为我又通过播放《山中访友》原文的录音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认识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完毕,我认为学生基本能按照设计感受到作者热爱自然地美好情怀,能体会到新奇的想象给文章带来的神奇感染力,并通过本课学习到一些写作的技巧。但转而一想又发现忽略了一个问题:由于太注重对课文情感的体会,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学生只是在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里,而他们自己的感受呢?作者也许会对文章有自己的解读,而我给忽视了。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

这堂课教学设计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效果明显,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教学的几个环节层层深入,不仅保证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质量,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三个主要教学环节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教学中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又让学生汲取到丰富的个性养料,完善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首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三条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山中访友》这堂课中学生“选择品读描述自己最喜欢的朋友的相关句、段”,“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朋友的理由”,“讲讲自己最想倾诉的心声”。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大家交流讨论,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学习收获。让学生觉得学习没有强迫意识,没有厌倦感,更不会有逆反、抵触心理,学生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同时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也有利于这种良好的学习方式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发展,形成个性。

其次,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受到重视。《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五条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感情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山中访友》时,学生通过朗读,认识了大自然的朋友;通过自由品读、研读分析,感受到了“我”对大自然的尊重、热爱、感激等。这完全是学生自己阅读实践的结果。教师并没有用自己的思考束缚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没有用统一的标准去统一学生的思想。正因为如此,学生在课堂上妙语连珠,不时有思维火花的闪现。

再次,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好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作者美好个性的展示。《山中访友》中表现出作者健康的.个性,作者心中充满友爱、真诚、感激。学生在品读,研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许多高尚的品质─或默默的奉献,或纯洁正直,或坚韧热情,并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地他们会学会正直、热情、奉献、赞赏,特别是在“用我的心抒发自己对朋友的美好心声”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有人在赞美白云、瀑布,收获了无私奉献的精神;有人在赞美雪花,富有诗情画意;有人在赞古桥,学到了敬重和坚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得到了培养,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参与的人生态度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熏陶、感染、形成。

然而,这次学习活动如果更开放,真正带着学生走进多姿多彩大自然,让学生目睹到真实的自然景物,放飞想像的翅膀,与大自然促膝长谈,我相信,这次学习活动会更精彩,学生对美的品味会更深刻。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简短 篇2

上完《山中访友》,我的感受很深,下面谈谈几点: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伟大的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在强调打好基础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想象力是学生的翅膀,在学习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在学习第四自然段的“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这两句时,我就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猜想他们当时可能在交流些什么内容呢?“朋友,你好!你最近好吗?”“见到你真高兴,谢谢你又来看我们了。”老朋友见面后的亲切感学生们完全的体会到了;在学习作者把自己与树相融的那一部分时,我来朗读,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把自己当成作者然后谈感受。听完后,一位学生满脸兴奋的告诉我:“老师,我感觉我就是一棵树,我的脚正在向地下长,我的手臂上好像长出了许多枝叶,我的头发似乎也要竖起来了真的,我真的感觉到了!”看着他们愉快的表情,我很欣慰。是的,学生的想象力真的

很丰富,我们应该创设各种情境,让他们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

二、感悟语言,给学生灌输写作方法。

“山中访友”从题目开始,作者就一直把大自然中的万物当作人来写。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将静态的事物写活了。因此,这篇文章是学生学习描写大自然的最好例文。在讲课的过程中,我从始至终都注重写作方法的传授。如:分析“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这一句时,我问学生:“你觉得这句话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学生能够知道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体现了瀑布流水所产生的声音浑厚、响亮的特点。以这句为例,我让学生明白了,描写事物不管运用什么修辞都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同时使用修辞手法也可以让文章生动、形象、有韵味。

这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很有收获,他们是快乐的。一节好的语文课,就应该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但要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还应该让学生能够身心愉悦。但是每一节课都有不尽完美之处,比如课堂环节不够紧凑,有些环节间的过渡不自然等。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取长补短,让自己不断的成长。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简短 篇3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3段时,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

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本文想象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又如: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想像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

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简短 篇4

《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视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以美的课件吸引学生。

为了让课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优美之处,我力求集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在其他幻灯片中,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或用图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丽形象,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课文的教学环节的名称设计中也突现“美”,主体部分设置了“美文听读”、“美文美读”、“美文研读”等环节,对学生“美”的感知无形中又是一种强化。

二、听、说、读、写的训练贯穿课堂始终。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三、不失时机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简短 篇5

没有导学案,但按四读法的预习要求来进行,也是一样的。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尤其是其中的流程,秩序等学生们要适应,所以第一课时耗时三节课。现在整理一下,有这么几个注意的地方:

1.分好组,定好组员,明确规则之后,再进行学习时的流程要清晰。而且内容所需时间是需要实践再去确定的,因为刚开始,学生们还不是特别明确该帮什么,可以做什么,所以还需要老师随时提醒总结,需要磨合和适应。

2.第一课时,以检查预习,过关字词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以及明确下节课探讨目标为主。流程可以是学习单元目标后,出示课题,再检查预习。检查预习时,是先小组内科代表和组长一起检查,并进行评价登记,然后全班汇报情况(在实施时,各组没有自学接着起来汇报,因此浪费了些时间,而且中间需要提醒声音要响亮),教师根据汇报情况汇总到小组评价中。这里是花了些时间的,下堂课的要记录下这里所用的时间。

3.其后,各组练读,组内交流预习的字词,这里,老师要首先提示:

第一,组内可以按照“读的展示练习——一起说字——一起说词——一起说段意,综合出最简洁最准确的——一起说说自己的感受和质疑——再进行说字词段意感受的同学的分工”的顺序进行,一定要分好工,避免站起来后一个说完空档没人往下接;

第二,站起来时注意礼仪,可以以“请大家聆听我们分享的第X段”等的方式开头,同时发言声音要响亮;

第三,提醒在说的时候,发言的小组就是全班的老师,可以在自己的提醒完后随机提问其他组的某个同学,答对表扬,答错提醒;

第四,提醒字词或段意时,可以去黑板上板书,要提前离位做好准备,此外,不是所有字词都需要提醒的,抓最容易错的那些,需要上黑板板书的也不一定是全部字词,而且板书示范时要写大一些,写高一些,可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示出易错的地方;

第五,难点字的分享,主要写生字表和“词语大盘点”中要求会写的词语中易错的字以及多音字的正确读法。分享时可以找形近字一起辨析,像听写检测时就发现同学易错的是“挺拔”,容易写成提手旁加“延”字,“拔”容易忘写点;“陡峭”容易将“峭”写成“阝”旁;

第六,词的分享,主要是生词的理解或四字词的

解,也可以是自己特别联系上下文读懂的词的分享;

第七,提醒其他组要注意倾听,同时可以在发言小组说完后立即自己站起来更正或评价,评价有理的即采用,尤其是声音小和有学生未参与字词段意及感受分享的有一个就批评一次;

第八,要提醒其他组发方时,听到有价值的或自己没想到的,及时做好笔记;

第九,评价员要随时记录,组员倾听不认真,开小差或溜号的时候要用笔轻敲其桌面提醒并批评在案,对发言得到表扬的要同样及时记录下来;

第十,提醒不要说重复的。

4.全班展示时,因为有就点评和评价,没有很连续地一段接一段地进行分享和评价。不断磨合适应后,应该会有改善,下篇课文的学习时要注意统计下所耗的时间。

5.理想状态是:组内迅速检查,汇报干脆利索;组内预习交流时各抒己见,有互为补充;全班分享时,一组说完其他组即时进行评价,能一组接一组,声音响亮地汇报,说的小组都能以小老师的姿态自信地分享。

6.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在对小组展示的肯定表扬和对无效误时环节的果断喊停以及对全班同学未提出需更正的地方做引导上。我想在第二课时对文本的研读分析感受中,教师的引导又会有新的内容的增加,待续……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简短 篇6

一、复习导入

二、自主学习

学路建议:

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着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先自学,再到小组内交流。

三、合作探究

1、第三自然段

(1)出示课件:古桥。想一想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桥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深情。)

(2)读读句子,请想像一下,这座古桥在几百年的历程之中,它驮过了哪些人,在它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了哪些事?

(3)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4)指名朗读,读出作者对古桥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2、第六自然段

(1)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

3、第七自然段

(1)雨大吗?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

(2)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3)齐读一遍。

4、最后一段,首尾呼应。

5、带着“好心情”,有感情地读全文。

四、精讲点拨

老师随机指导。

五、巩固拓展

1、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2、自己选择三个自然段背诵下来。

板书设计

1 山中访友

古桥 鸟儿 露珠 树

山泉 溪流 瀑布 悬崖

落花 落叶 石头 雷雨

热爱大自然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3段时,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以上就是《山中访友教学反思简短6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山中访友教学反思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