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4篇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5-25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4篇。

教师是祖国宏伟蓝图的设计者,编写教案能通过预估学生的学习行为,确定教学目标,关于教案如何下笔呢?88教案网小编为了让您满意花费了很多心血制作了这份“登鹳雀楼教学反思”,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篇1】

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时候,我采取了读——听——讲——读——背的方式,这种方式能让群体学生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同时让思维开阔、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枯燥的古诗教学变得具有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读 先让学生根据拼音自读古诗,要求标记生字及不理解的字词。通过预读,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并提出疑问,初步引出讨论的话题。

二、听 在课堂设计上,既可以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也可以当堂播放古典音乐,教师即兴朗诵。总之,就是要让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走进诗歌。在让学生听之前,应该对学生提出要求,要求学生认真听字词,听停顿,听节奏,听语调。

三、讲 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教师的讲,即教师讲个别字词的意思,教师讲诗歌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一部分为学生的讲,即引导学生谈诗句意思,在谈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讲诗歌的意境,最后让学生讲学习这首古诗后的收获。特别是通过指导学生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讲认识、讲收获。

四、读 这一次的读可以以分组竞赛的形式进行,一来

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到读的活动中来,二来能激发学生的读诗热情,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比赛读的时候,要对各组读的情况作比较,评判字词读得是否准确、节奏停顿是否合理,感情是否表达。最后一句“更上一层楼”的最后三字,要一字一顿,“楼”字则将音拖长。

五、背 古诗的学习,不光要求我们会读、理解,也要求我们能背诵,特别是对于一些经典古诗文,更是如此。背诵是更高层次的朗读,背诵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对诗歌意思意境的理解。由于小学生的记忆力极强,通过前面的朗读训练,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即能把这首诗背诵下来。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篇2】

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上课前就发现有很多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发现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而且,有的连字音也读不准,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

对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后,我在教学时,让他们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学生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我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而且,我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媒体演示、反复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帮助学生明像入境,让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明晰出现,让学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教学后,我作了认真地反思,觉得这节课除了具有上述优点之外,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其中最大的不足是在评价学生时,原先设计好的恰当的评价语言被一些苍白无力的评价语言所替代,使学生未能真正体验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今后,我会不断地努力,不断地钻研,不断地改进,把发现的不足作为自己对教学探索的动力。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篇3】

三年级下册的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要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三年级学生对《登鹳雀楼》已经能背的滚瓜烂熟了,但古诗是语言材料的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他们只是机械的背诵,有很多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词还不认识,对诗中蕴含的道理更不明白,因此,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要求,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初步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1、交给孩子识字的主动权

在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读读《登鹳雀楼》这四个字,我问他们诗人是在什么地方准备做什么?哪个字可以看出来?接着我又问:“他登上鹳雀楼之后都看到了什么?哪个字可以看出来?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阶段。马上我又进入阅读。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本课教学中激发他们的想像力,让孩子在想像中感受美。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想像,学生的说话练习“我仿佛看到了。”那夕阳在山边腾起大片余辉,浩浩荡荡的黄河涌动万点碎金流向苍茫无际的远方就在学生脑中清晰地展现出来。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篇4】

《登鹳雀楼》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本诗通过描写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太阳西沉、黄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随文学习生字词,初步理解诗句的内容,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我在设计此微课前,首先对低段学生进行了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也拥有一定的识字与学习的能力,有的学生甚至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却不怎么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第一学段对古诗的教学要求: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因此,在微课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件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尽量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识字写字,读诗品诗。

一、情景创设来铺路

在微课伊始的自我介绍里,我化身为花果3班的萌小猴“毛毛”,一下子就吸引了小朋友。接着从共同的爱好——旅游直入主题,轻松愉快地利用配图讲解走进了“鹳雀楼”和“王之涣”。同时,还很自然地激发了小朋友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又为后面在“金箍棒”的帮助下读出诗的节奏,在指导写字时利用“火眼金睛”来读帖做了铺垫。最重要的是,含沙射影、潜移默化地让孩子明白:学习是有法宝滴!

二、识字无痕有方法

关于课文要认和要写的生字,我有效地将“随文”与“集中”结合起来,不露痕迹地渗透了各种方法。如:“楼”“层”是根据插图直观记忆和理解;“尽”“穷”是根据猜字谜的形式来趣味识字;“依”“欲”是通过造字特点来认字释义。至于要写的生字,我则通过组成不同的词语(含一成语),在增加语用的同时创造多次与生字见面读帖的机会;然后再请小朋友们伸出小手,跟着生字的动态演示,按笔顺规则书空;最后抓住“尽”与“层”两个代表性的生字做重点,引导读帖的方法,一看宽窄,二看笔画。微课虽短,但是识字写字的教学可谓扎实有效!

三、层层递进读中悟

一读:认识了鹳雀楼和王之涣后,很自然地引申到古诗《登鹳雀楼》,根据拼音和“金箍棒”,有节奏地读准古诗。二读:随文识字,借图解诗后,拓展比较杜甫《登楼》和李商隐《乐游原》中的名句,体会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此时,去掉拼音,根据节奏线,读出诗人激昂的情感。三读:欣赏“古诗新唱”和“为诗作画”后,出示电子课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此可谓源于内心的“诵”也。如此层层递进,读中领悟,既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又激发了学习的动力,渗透了学习的方法。结尾的“祝小朋友们学习更上一层楼”将古诗的寓意这个难点轻而易举地引申到现实生活中,给人满满的正能量!

总之,短短十分钟不到的微课,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最关键的是:一步一个台阶!一阶一个高度!

延伸阅读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精选12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属于自己教学课件。只有写好课堂教案课件,能让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有没有好的教案课件可资借鉴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精选12篇》,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难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1、读课文三遍,包括课后生字。

2、勾出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给田字格中的生字注音。

4、给生字组词,至少两个,鼓励找四字词语。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看到了这样的景色,留下了传送千古的名诗――《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生读题,学习题目中的三个汉字,只要求认。

二、读熟古诗,认识汉字。

1、师:王之涣笔下的黄鹤楼是什么样子的呢?先听老师读一读,一边听一边划出停顿来。

2、师:你能在拼音娃娃的帮助下,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吗?自己试一试吧!生读完以后,交流展示。

3、诗歌读得这么好,汉字娃娃一定记得很熟!咱们来打打招呼吧!

生:自由读汉字,交流识字方法,组词。

4、把汉字娃娃送回到古诗中,你一定读得更好。生再读古诗。

5、师:孩子们知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吗?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能看着这样的情景背诵吗?练习背诵。

三、书写生字。

1、师:调皮的汉字娃娃要孩子们送他们回家了,他们的家在哪里呢?(田字格里面)。

2、今天要求写的汉字娃娃很少,你能写好吗?找找这些汉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生交流写字要领。

3、师:咱们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一看二写三对照。生摆好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然后开始书写,努力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4、生写完以后,展示,交流,评奖。

四、作业设计:

1、默写古诗。

2、读读王之涣的其他古诗。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篇2】

在设计《选举风波》前,我一直思考着两个问题:《选举风波》相比较于其它的课文篇幅要长,而且必须在短短的一节课完成,那么怎样才能实践长文短教;《选举风波》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中学生生活,通俗易懂,怎样才能实现浅文深教!

最终的教学设计由四部分组成:理情节、评人物、品多味、说心情。设计伊始,我准备只选某一个部分,给文本做一道减法,这样整个课堂不会因为追求完整只有速度而没有温度,不会因为追求完整只有广度而没有深度!但是最终我放弃了这种设想,因为这样极有可能是对文本的一种割裂,还因为这是一堂展示课,更多的是探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该怎样操作。但是如果整个教学过程如果是为了追求完整而逐一展开这四个环节,那么课堂就会因波澜不惊而失去生机和活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上得追求环环相扣、水到渠成,而且得有教学的高潮。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我把短教与深教定位于“多味”?走进文本,品味贾里多味的内心世界;走出文本,说说自己的多味经历。而将理情节与评人物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铺垫。

上课的过程中,为了达到短教与深教这一目标,教学伊始,我直接从题目入课设置了两个问题:我们将《选举风波》这一题目换又指的是哪些事件?他成《选举》行吗?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置,从而高效地去“理情节”,也达到了短教的目的。在“评人物”这个环节上,我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卷进这场风波我们发现有贾里、鲁艳青等人物置身其中,你最愿意和哪位交朋友?因为人物形象比较好理解,所以处理时在“放”的同时更多的受“收”,以便让学生认识得全面而深刻,其目的也是为了达到短教。同时为了达到深教这一目标,在“品多味”这一环节上,我设置的问题是:经历这场风波后,贾里他们的感受是什么?学生很快就能找出“真正的人生滋味就是多味的”这句话,进而我让学生走进文本中,去品味贾里内心多味的具体体现,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探究,使学生真正理解“多味”的内涵。接下来“说心情”这一环节实际上是品多味这一环节的延伸,问题我是这样设置的:这贾里如果走到我们中间,他也一定很想听听我们多味的心情故事,不知同学能否说说看?学生走进生活,畅谈发生自己身上的多味故事,从而更好的“多味”的外延。这也也就实现了深教。

上完这节课,反复观看这堂课的视频,在多变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思维行为的引导、点拨,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使课堂活动始终围绕“短教”与“深教”的目标展开,通过“追问”实现“有效学习”。在课堂上我始终做到:既不将知识和盘托出、全盘授予,也没有简单地设置学习目标用指令性的任务去驱动学生,而是努力将一定的教学内容问题化,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思索,从而实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

我感觉自己能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灵活组织教学,相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师生互动效果较好,但是老师还是有点越俎代疱,放得不够开,如:没有提供足够的时空,扩大学生参与的面,让学生在同桌或小组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再进行全班交流,因而这节课生生互动体现还不够。

反复审视这堂课的教学实录,便不断心生遗憾:遗憾一,课堂上预设的内容多了点,生成的内容少了些,所以教学过程中有点越俎代庖。遗憾二:某些对话环节拖沓往复,完全可以更高效地驾驭课堂节奏。遗憾二。由此可见,更理性地思考教材,更诗意地驾驭课堂,实在应成为一个教师孜孜以求的境界。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篇3】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古诗的学习,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是让他们用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诗中的意思,去体验诗中的情感,从而感受语言的美。

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一课时,我借助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中的景色。接着再通过用简笔画的方法让学生上台画出此时太阳的位置,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更进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尽”。在教学“黄河入海流”时,我首先让学生看文中的图,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收集到的有关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的资料,最后让他们用一些词来形容黄河。

通过观察插图,交流相关资料,展开想象,学生脑海中不知不觉就有了词语,如有的学生会用“滔滔、滚滚、壮观、有气势“等简单的词来形容黄河,在学生脑海里黄河的壮观景象会越来越明晰,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在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这是这首古诗中要阐明的道理。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让学生畅谈自己在生活中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我通过这样的教学使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从而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再现诗人创造的意境。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篇4】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我是这样开展新课的:

一、借插图初步读懂古诗

课文配有插图,以图激趣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于是在课始,我出示了插图,让孩子们观察图上的内容,说说从图上看到些什么?再多遍诵读古诗,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结合图从诗中读懂些什么?并告之从哪里读懂得。这样一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习惯,同时也比较清晰地了解了孩子们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水平,方便后面的教学。一部分孩子很敏锐,他们从图和古诗中很快就明白了诗人登高望远,看到了太阳落下,看到黄河滚滚流入大海。从孩子们的回答看出,孩子们虽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当然不全面,体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体把握,加之后面的细细体会,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我表扬了孩子们,同时,告诉他们,以后碰到古诗,可以先读读古诗,再看看图,再读读古诗,这样就能慢慢弄懂古诗写的是什么内容了。

二、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

分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这一步是很关键的,对于古诗的真正理解,必须从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诗,然后从题目开始,让孩子们进行理解。我对孩子们说:反复读读,逐字理解,允许你们猜,看谁猜得准!没有了压力,孩子们显然很兴奋,从题目开始,在我的提示下,通过反复读,逐一“猜”着。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给他们带来无穷的动力。就这样,我们就在课堂上猜着,然后又将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装,诗意逐渐变得明朗,每一个孩子都像是打了胜仗的勇士,课堂充满了激情。为了巩固诗意在孩子们心中的印象,我们又玩起了“诗意大比拼”的游戏,看谁能将意思说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语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

三、讲背景体会思想感情

光理解了诗意,不继续深入,孩子们很难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与人生哲理联系起来。于是,我给孩子们介绍了诗人当时写诗的背景。然后引导孩子们将后两句与学习等联系起来,有什么启发?孩子们逐步感悟,意识到了诗人的宽大襟怀,也明确了今后为人、学习等应积极向上。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篇5】

我认为,低年级孩子由一字一顿地读,到能入味地读古诗,这其中是有层次可循的。

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时,我注意了读的指导的层次,从读准、有节奏地读、摇头晃脑地读至带入情境中读。

孩子们学龄前就有不少孩子学过这首古诗,然而在一年级学习拼音纠正读音学习普通话的时要,我发现孩子们课前读这首古诗是很有问题的。如“白日依山尽”的“尽”字,他们很容易读成后鼻音;“更上一层楼”中的“上”和“层”字也是我课上正音的重点。在课堂上,我先请基础较差的学生读,发现问题,引起全班同学的重视,并且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书上用着重号把这些易错的生字读音作上记号,指导较差学生能学会并努力掌握好这些生字的读音,通过读带有该字的词及诗句,达到逐步正音的目的。

五言诗句的节奏,都是前二后三处断开,字断音连。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听老师范读,划出小节,个人练读,展示成果,学生便掌握了五言诗读的节奏。

为了读出古诗的韵味,我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了解诗的大意,带着自己的动作读,并教学生学着古人遥头晃脑地读。

通过这样几个层次,学生读起古诗来,就比较有韵味了。

然而,学习薛法根老师的古诗教学,他在过程中学生的诵读贯穿始终。他精心设计了古诗诵读指导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要求“会读”,老师范读以后,先是学生自己“轻轻地吟,要念到自己的心里,念上两三遍”;然后是指名4、5个学生读,最后是全班一起读。这一组读的设计,时间不长,但学生连听带读有10多遍,学生对这首古诗从陌生到熟悉,从不会读到会读,有效性应该是很高的。

第二个层次,是“读懂”,“一行一行地读,一行一行地想”。老师没有让学生集体讨论,而是先让学生自己认真地读,细细地想,自己开动脑筋读懂诗句,(这一过程中重点是老师的指导和点拨,)然后再是同桌交流,“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教师追求的不仅是读懂的结果,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切切实实地体验理解古诗的过程。

第三个层次,要求“吟诵”,引导学生读出对诗歌画面的感觉,想想古诗的“意境、情境,感觉是什么样子”,然后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这种感觉。指导过程仍然是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诵读,然后指名交流,交流时也是先诵读,然后谈自己的感觉。整个古诗教学的过程就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引领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读熟诗句,在诵读中理解诗意,在诵读中体味诗韵,在诵读中感悟诗境。

由表及里,今后,我的古诗教学还要朝着优化的目标努力。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篇6】

1、寻找中心话题,让教学设计绽放美丽的花

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但作为教师怎样的设计才能达到促进学生简简单单学习、扎扎实实发展的目的?我认为:每一篇文章都有特定的主题,教师要围绕主题设计教学,寻找中心话题,有时一个关键的问题可以牵动全文,让整个教学顺利地展开。而且学生抓住中心话题,一定会学得简单,学得深刻。

本课教学,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我分别设计了雪儿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我身边、在相依相伴的日子里,我是怎样对待雪儿的?这两个中心话题,引导学生研读文章,真正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运用自己的力量从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精神,且能够让不同起点的学生能有自己的收获,拥有一片自己发展的空间。本节课中,学生在中心话题的引导下,读出了:疗伤、取名、期盼、欢呼、祝福学生在自己的理解与获得中更学会了读书。

2、追求有效训练,让素养与技能并重

本课时训练的点有:

⑴字词听写,这是常规训练,每篇课文教学都坚持,在第一课时教学时,抓住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第二课时听写,及时反馈,发现错误,即使纠正。基础知识力求扎实,课课过关。

⑵口头填空雪儿是一只的信鸽,既是词语概括准确性的训练,也是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和深化。学生说出:勇敢的、坚强的、飞跃千山万水的、不畏艰难险阻的、受伤的等等,不正是基于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概括吗。

⑶说写训练,我是怎么对待雪儿的,在时候,我为雪儿,最后再设计完整概括。长期训练下去,相信学生到了高年级概括与完整简洁表达的能力一定会很强。

⑷读写结合,根据课文特点,选择适当的角度,让学生通过小练笔,进行局部想象说话、写话练习。课文第5自然段,要求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述我和雪儿告别时的情景。这是教材规定的写话训练,必须课内完成。同时与补充习题上的练习有机结合,减轻学生的课外训练负担。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篇7】

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上课前就发现有很多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发现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而且,有的连字音也读不准,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

对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后,我在教学时,让他们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学生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我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而且,我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媒体演示、反复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帮助学生明像入境,让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明晰出现,让学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教学后,我作了认真地反思,觉得这节课除了具有上述优点之外,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其中最大的不足是在评价学生时,原先设计好的恰当的评价语言被一些苍白无力的评价语言所替代,使学生未能真正体验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今后,我会不断地努力,不断地钻研,不断地改进,把发现的不足作为自己对教学探索的动力。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篇8】

《登鹳雀楼》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本诗通过描写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太阳西沉、黄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随文学习生字词,初步理解诗句的内容,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我在设计此微课前,首先对低段学生进行了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也拥有一定的识字与学习的能力,有的学生甚至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却不怎么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第一学段对古诗的教学要求: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因此,在微课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件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尽量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识字写字,读诗品诗。

一、情景创设来铺路

在微课伊始的自我介绍里,我化身为花果3班的萌小猴“毛毛”,一下子就吸引了小朋友。接着从共同的爱好——旅游直入主题,轻松愉快地利用配图讲解走进了“鹳雀楼”和“王之涣”。同时,还很自然地激发了小朋友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又为后面在“金箍棒”的帮助下读出诗的节奏,在指导写字时利用“火眼金睛”来读帖做了铺垫。最重要的是,含沙射影、潜移默化地让孩子明白:学习是有法宝滴!

二、识字无痕有方法

关于课文要认和要写的生字,我有效地将“随文”与“集中”结合起来,不露痕迹地渗透了各种方法。如:“楼”“层”是根据插图直观记忆和理解;“尽”“穷”是根据猜字谜的形式来趣味识字;“依”“欲”是通过造字特点来认字释义。至于要写的生字,我则通过组成不同的词语(含一成语),在增加语用的同时创造多次与生字见面读帖的机会;然后再请小朋友们伸出小手,跟着生字的动态演示,按笔顺规则书空;最后抓住“尽”与“层”两个代表性的生字做重点,引导读帖的方法,一看宽窄,二看笔画。微课虽短,但是识字写字的教学可谓扎实有效!

三、层层递进读中悟

一读:认识了鹳雀楼和王之涣后,很自然地引申到古诗《登鹳雀楼》,根据拼音和“金箍棒”,有节奏地读准古诗。二读:随文识字,借图解诗后,拓展比较杜甫《登楼》和李商隐《乐游原》中的名句,体会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此时,去掉拼音,根据节奏线,读出诗人激昂的情感。三读:欣赏“古诗新唱”和“为诗作画”后,出示电子课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此可谓源于内心的“诵”也。如此层层递进,读中领悟,既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又激发了学习的动力,渗透了学习的方法。结尾的“祝小朋友们学习更上一层楼”将古诗的寓意这个难点轻而易举地引申到现实生活中,给人满满的正能量!

总之,短短十分钟不到的微课,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最关键的是:一步一个台阶!一阶一个高度!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篇9】

(一)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师:老师知道小朋友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画一幅画。

(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高山、黄河、夕阳、鹳雀楼、诗人,每画一种,都让学生说出画的是什么)

师: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一段话?

生:早晨,一位老爷爷来到黄河边散步。

生:一天傍晚,一位老爷爷来到黄河岸边看风景。他看到黄河两岸的花儿都开了,非常美丽。

师:你编得真好!像个小作家一样!老师也想编一段,行吗?

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那么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呢?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生:可以用望远镜!

师:这是个好办法,不过那时候还没有发明望远镜呢!

生: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

师:这座楼的名字叫鹳雀楼,登到哪一层呢?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把诗人画到鹳雀楼顶层):我们来试试,哇!真的看到了!那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师: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课件出示课文)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生:我会背!(不少学生跃跃欲试)

师:谁会背这首诗的同学举手给大家看看(大部分学生举手)真了不起!谁想背给大家听听?

(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师抽二生背诵)

师:你们都是个好学的孩子!这么多同学已经学背这首诗了,可是还有一些同学不会怎么办?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二生主动上讲台指课文领读)

(给优生表现的机会,使快生吃饱,慢生吃好。)

(二)师生竞赛,朗诵古诗

师:两位小老师教得很认真,大家读得声音也很响亮,老师想和大家比赛 读这首诗好吗?

生:行!

师:那老师先来吧!请同学们做评委。

(师配乐朗诵古诗)

生(鼓掌):给老师打一百分!

师:谢谢同学们!大家为什么给老师打满分?

生:因为老师读得很好!

师:好在哪儿?

生:老师的声音很响亮。

生:老师还加上了音乐!

师:你们读的时候老师也给你配上音乐。

生:老师有的地方读得快,有的地方读得慢,“白日”连起来,“依山尽”读得很慢,“黄河”这儿又停了一下,“入海流”每一个字都读得很重,“欲穷千里目”声音最高,“更上一层楼”这一句读得一个字比一个字高,就象在上楼梯一样。(师边听边在诗中画出停顿符号,着重号)

生:老师还带上了表情读!

师:没想到老师的秘密都让你们发现了!下面给大家一点时间练习一下,一会儿和老师比赛。

(学生积极练习后,配乐朗读,与老师比赛,绝大多数学生学生已经能背诵)

师: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老师给你们打一百二十分!

(教师机械地范读,不利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也不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设计一个师生背诗比赛的活动,调动了学生读诗背诗的积极性。让学生评分,找出老师背诵优美的“秘密”,通过自主探究,在评价中学会了朗诵古诗的技巧,如:节奏、表情、音高等。)

(三)多种形式,学习生字

师: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屏幕上显示的课文中,红色的生字娃娃都在什么地方?它们分别长什么样子?

(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定位联想,运用定位联想识字法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记忆的时间,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然后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分开读、师生竞读等形式巩固记忆生字。)

师:学习了生字,我们一起去登鹳雀楼怎么样?

生:好!

师:不过,“鹳雀楼”上的每一层都有“老虎”在把关,每只老虎背面都带有一个生字,如果全班同学都能读出来,就可以一层一层登上鹳雀楼。谁想做打虎英雄请到讲台前面来。

(四)登高望远,想象说话

师(做远眺姿势):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站在鹳雀楼最顶层,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美景?

生:我看到了远处有青青的小草,美丽的花儿,草地上还有一群可爱的小绵羊。

生:我看到了远处有清清的小河,河里还有一群小鱼在快乐地游泳。

生:我看到了远处有一座学校,小朋友们在操场上做游戏。

(想象说话练习,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师:我们的祖国景色这样美好,让我们一起来唱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歌吧!

表演唱《我爱黄河,我爱祖国》

(五)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首新的古诗《登鹳雀楼》那么.除了这首古诗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古诗?我们进行一次男女背诗比赛。

(立刻有好多学生举手要求背诵)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背诵这一首古诗,而要把本诗作为一个例子,一个引子,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比赛调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是展示本领的一个好机会,学生兴趣盎然,高潮又起。)

生:《锄禾》……

生:《梅花》……

生:《回乡偶书》……

生:《易水送别》……

生:《毕业诗》—“今天是我最后—次站在这里……

众生渐齐:“和老师小朋友在一起,我是多么欢喜!再过

几天我就要升人小学,做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写字多么神气!敬爱的老师,亲爱的阿姨.三年前,我第一次来到这里,玩具扔满地……”

(学生群情激昂,背诵熟练而投入。)

师:小朋友,你们背得太感人了,老师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告诉老师,这首诗是谁教你们的?

生(自豪地):幼儿园的老师!

师:幼儿园老师真伟大!你们很爱幼儿园的老师,把自己的感情放在诗里面了,所以才背得这么感人,是吗?

生(异口同声):是!

师:老师还有—个感受.那就是这首诗写得也很好!我们前面背的是古时候的诗人写的古诗,这一首就是现代人写的——

生:新诗!

师:请小朋友们说说,这位诗人为什么会写出这么好的诗?

生:因为他喜欢老师!

生:因为他读的书多!

生:因为他还会背很多古诗!

师:对!这位诗人不但喜欢老师,了解小朋友的心情,而且他曾经读过许多书,背过很多古诗,所以,现在他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来。有一句话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有一句话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唐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像我们这样聪明的小朋友如果会背很多唐诗,将来一定也会写出很多好诗,说不定也会成为一名大诗人呢!以后我们还会经常开展这样的背诗比赛,看看谁背的古诗最多!

(学生跃跃欲试.信心十足地下课)

(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点明本课中心,而且能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使本课留下无穷韵味,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背诗比赛仅仅是一个展示的过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诗,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功夫必须下在课外,而小结时教师的拓展延伸必会在学生中掀起一股背诵古诗的热潮。)

教学反思:

背诵《毕业诗》一幕是本节课上出现的一个最精彩的场面。刚开始,我还没有听清学生们背的什么“古诗”,渐渐地,我从孩子们那饱含深情、依依不舍的表情中明白了:他们在背一首离开幼儿园时向幼儿园老师告别的《毕业诗》。诗写得很感人,孩子们背得更投入,我听着,不禁眼睛湿润了:学生足足背了近五分钟,我为孩子们的记忆力折服,也为幼儿园老师下的一番功夫暗暗赞叹。

然而仔细深究,很显然,这是—首现代诗,与我前面提出的“背古诗’要求不符。如何对学生们无意中出现的精彩一瞬进行合理评价.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鼓励学生多背古诗?在欣赏学生背诗的同时,我在脑中想好了引语。以赞美学生的背诗感人,来启发引导学生明白首先要投入感情,才能背好诗,写好诗。然后.委婉地告诉学生这是一首新诗,要学生自己去探究:为什么诗人会写出这样好的诗?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论:主要是诗人脑中积累了大量的古诗,又对老师和幼儿园充满了感情。感情和积累,这就是写作的技巧。然后,老师引用熟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来激发学生背诗兴趣,并以开展古诗竞背等活动,鼓励学生多背古诗,强化积累,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特点。本节课使我认识到:巧妙的引导,正确的评价,不但使学生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超越、升华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篇10】

在《水墨画动物》这一节课的开头,我用了一个动画视频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们都爱看动画片,而我为孩子们选择的这个动画片是上海美术制片厂出厂的动画片《淘气的金丝猴》,这部动画片使用水墨画的方法绘制的。由此,孩子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也就是在欣赏一幅幅动态的水墨画,孩子们在观看的时候专心致志,时不时的跟着情节发出笑声,这是真正的寓教于乐。孩子们在观赏影片的过程中不仅体验到情节的跌宕起伏,受到了思想品德的教育,还感受到了水墨画意境的美妙。

看完影片,孩子们学画水墨画的兴致更高了,很多小孩都迫不及待的要拿起笔来作画,我没有允许他们这么做,因为如果任由他们自己作画,作品就会近乎于涂鸦,完全没有章法,还会因为使用工具不得法,而弄翻水墨。因此,我一直等到示范讲解结束,讲完要求之后才让他们动笔,防患于未然,能够省却不少麻烦。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篇11】

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组词、说句、猜谜语等积累语言,如学生用“火”组词“火山”,而另一个学生受到启发说出“山火”时,我带领学生玩游戏“翻烙饼”积累了一些像“奶牛--牛奶”一类的词语,既丰富了语言,有激发了兴趣,减轻了学生学习的疲劳。再如结合学生组词“十月一日”、“五月一日”等说说我国的节日,并进行“爱祖国”、“尊敬老师”、“孝敬父母”等教育。结合学生的组词“水龙头”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节约用水等。

由于本课要学习的四个汉字“日、月、水、火”全班有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认识,但对于“象形文字”这个概念学生初次遇到,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应开展分层教学。首先结合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感受汉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对比体会“象形”的意思。其次,在识字的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我做小老师”、“找朋友”等活动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同时活动中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以指导、训练。小组同学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探究,更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篇12】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注释:

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译文: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简短精选6篇


我们要从哪些地方完善自己的教案呢?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想使一堂课高效完美,必须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教师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一文带你深入了解“《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简短”推荐必读,希望本文能给您提供借鉴!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简短 篇1

小学语文S版教材根据母语的习得规律,认定学习语言是主体能动地把在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语文课上的语言学习,则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读书活动内化课文语言,同时接受课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熏陶的过程,语文教学强调主体因素,重视整合效应,明确提出以培养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的训练为“纬”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整体框架,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基本教学策略。教完古诗《登鹳雀楼》后,对此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简短 篇2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简短 篇3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自己去思考,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下面是教后的几点反思:

一、我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读课文时,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比如我提问学生:“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得起这头大象的重量呢?”让学生通过讨论,去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简短 篇4

在《水墨画动物》这一节课的开头,我用了一个动画视频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们都爱看动画片,而我为孩子们选择的这个动画片是上海美术制片厂出厂的动画片《淘气的金丝猴》,这部动画片使用水墨画的方法绘制的。由此,孩子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也就是在欣赏一幅幅动态的水墨画,孩子们在观看的时候专心致志,时不时的跟着情节发出笑声,这是真正的寓教于乐。孩子们在观赏影片的过程中不仅体验到情节的跌宕起伏,受到了思想品德的教育,还感受到了水墨画意境的美妙。

看完影片,孩子们学画水墨画的兴致更高了,很多小孩都迫不及待的要拿起笔来作画,我没有允许他们这么做,因为如果任由他们自己作画,作品就会近乎于涂鸦,完全没有章法,还会因为使用工具不得法,而弄翻水墨。因此,我一直等到示范讲解结束,讲完要求之后才让他们动笔,防患于未然,能够省却不少麻烦。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简短 篇5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情感型的课文比重相当大。所以,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情,定好“情调”,以情育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古诗教学也是如此。

在教学《登鹳雀楼》一诗时,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是教师可以对字词略加指导,便可引导学生入景动情,领略诗人登临此楼时的所见所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快要落下去了,黄河在落日余辉的映照下波涛滚滚、汹涌澎湃地奔腾向前,气势宏伟雄奇。由静景、动景、远景、近景构成了一幅瑰丽的山河图,怎么不令人神往呢?然而,黄河奔去的远方又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呢?自然地引起诗人的联想,这里写的是诗人为眼前的美景所陶醉,而又不满足于这些美景,他要站得高,看得更远。一个怀有豪情壮志,高瞻远瞩的诗人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前两句是后两句的基础,后两句是前两句的升华。前面写景,后面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诗人所描绘的形象和意境,不但给学生再现了祖国山河的美丽景色,而且激励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这样的教学,学生通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看到了课文描写的形象,受到感染,同时又通过所感受的形象,体会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简短 篇6

今天上完这堂课,想法特别多,主要是对自己的教学是否有效的一些反思。《小鸟和牵牛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选学课文,文本内容比较简单,主要讲述了小鸟和它的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学生一读就能懂。总的来说几个目标都达到了,课堂效果也不错。本次教学主要侧重课堂的有效性。

一、填充空白,深层体现课堂有效性。

“教材不过是模本”,“教材要为我所用”这是我对这课简单的课文的重新认识,独立处理教材,填充课文,把课文变得十分有内容。

1、文章很长,为了在课堂上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课前我便在黑板上画上榆树上在鸟窝里的小鸟,绕在树根的牵牛花。这样给学生一个新鲜,也让他们的脑袋里有一定的事情的场景。

2、我寻找出他们还没学过的生字,组成词语出现在黑板上。还选择了一个要求会写的字。这样先系统学习生字词,消灭拦路虎,对课文的朗读和理解十分有益。看来上选读课文是否有效,重要的是自己怎么去挖掘他内在的信息。

3、三处想像的设计,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先让学生想像“小鸟平时会和朋友们玩什么游戏呢?”感受小鸟没有生病之前,与伙伴们幸福愉快的生活,为下文能更好地体验小鸟的孤独和伙伴之间深切的友谊做好了铺垫。再想像“自己生病的时候是什么感觉”,由此迁移到小鸟的感受,为指导朗读奠定了情感基础。最后想像“如果你是小鸟的朋友,你想用什么办法来安慰小鸟呢?”让学生进入故事的角色,开始用心感受。这三处奇妙的想像,学生回答的比较简单,而且还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能够把简单的文字感情渗透到孩子们的心灵中。这样从心处去感受的课堂,学习起来十分有趣,而且效果不错。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范文模板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教案是帮助教师顺利教学的好帮手,教案要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典型事例研究分析,揭示学科相关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实质和价值及明确的应用方向。你有没有在收集教案范文呢?以下是由88教案网编辑为你整理的《登鹳雀楼教学反思范文》,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范文 篇1

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组词、说句、猜谜语等积累语言,如学生用“火”组词“火山”,而另一个学生受到启发说出“山火”时,我带领学生玩游戏“翻烙饼”积累了一些像“奶牛--牛奶”一类的词语,既丰富了语言,有激发了兴趣,减轻了学生学习的疲劳。再如结合学生组词“十月一日”、“五月一日”等说说我国的节日,并进行“爱祖国”、“尊敬老师”、“孝敬父母”等教育。结合学生的组词“水龙头”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节约用水等。

由于本课要学习的四个汉字“日、月、水、火”全班有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认识,但对于“象形文字”这个概念学生初次遇到,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应开展分层教学。首先结合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感受汉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对比体会“象形”的意思。其次,在识字的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我做小老师”、“找朋友”等活动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同时活动中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以指导、训练。小组同学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探究,更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范文 篇2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而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而这首诗,我们班学生早在每天的晨诵时间就已经读过、背过,因此我决定在简单地辅导学生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教学完本课的生字外,就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诗意上。

那么怎样让学生理解诗意呢?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单独学习一首古诗,还是第一次,以前都是“文包诗”的课文,学生可以从文中的句子找到诗句的理解。这首诗是先理解字词的意思,再连成句子呢?这样的教学学生能接受吗?于是,我准备以“画”入手,与学生边聊边理解诗意。

我和学生共同板画这首诗,思考诗中出现的景物,讨论该画在什么地方?最后一致得出:一轮夕阳依着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往下沉。楼前下方的黄河水奔腾咆哮、滚滚而来,又奔腾而去,流向大海。我的板画,帮助学生理解了诗意,后来我请学生自己说说诗的意思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说了。通过精美的图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让学生读文时,文中有画,画中有文,这样感悟内化,理解诗意便水到渠成了。

诗的第三、四两句揭示了“站得高望得远”的人生哲理,我请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说:“我们平时站在平地,只能看到近处的景物,而如果站得高,我们不仅能看到大片的田野,还能看到远处一排一排的楼房。”还有一位学生说:“上次爸爸妈妈带我去东方明珠,我看到下面的人都像小蚂蚁,汽车像小盒子,向远处看去,看到了许多的高楼大厦,看到了黄浦江水流向远方。”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还成为了千古名句呢,我们还可以用在其他地方,有一个学生说:“我在老师的评语中,看到过‘更上一层楼’这句诗呢!”我告诉他们,你们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就要更加努力。这样一拓展,学生就更能理解诗意了。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范文 篇3

《登鹳雀楼》教学片段

师:老师开始朗读了,请各位小评委注意听!

生(鼓掌):给老师打一百分!

师:谢谢同学们!大家为什么给老师打满分?

生:因为老师读得很好!

师:好在哪儿?

生:老师的声音很响亮。

生:老师有的地方读得快,有的地方读得慢,“白日”连起来,“依山尽”读得很慢,“黄河”这儿又停了一下,“入海流”每一个字都读得很重。“欲穷千里目”声音最高,“更上一层楼”这一句读得一个字比一个字高,就象在上楼梯一样。

师:听得多仔细!没想到老师的秘密都让你们发现了!

师:现在我们跟着诗人来看看“白日依山尽”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出示师收集的课件资料。

画面一:多美的景象呀!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吗?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那么这行诗句,该读得快些还是读得慢些?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试试?(个别读,小组读)

师:除了看到夕阳下山的美景,诗人还看到了什么景象?(黄河)

黄河水进入大海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请看——

画面二:(叙述:奔腾咆哮的黄河水、滚滚南来,一直汇入浩瀚无涯的大海。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多么壮观的场面!你们能用朗读来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

师:这就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所见到的景色。(板书:看)。美丽的夕阳,连绵起伏的群山,壮丽的黄河!让我们把上下两行诗句连起来好好地读读。(师生齐读)

师:小朋友,诗人还想再看到远一点的壮观景色,他怎么做呢?对,上楼,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更上一层楼。那么书上哪几行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呢?一起找出来。(齐读三、四句)。

师:小朋友,这两行诗句就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板书——想:)它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谁知道呢?(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书:登高望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这是一句催人上进的句子。那么该怎么读才能读出它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来?(生读,师评)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一课时,我先指导学生观察版画,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来我借助课外资料的演示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使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演示,让学生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进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尽”。在教学“黄河入海流”时,我让学生通过媒体观看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通过借助课外资料充实课内知识,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进而感受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这首古诗中要阐明的道理。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范文 篇4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古诗的学习,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是让他们用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诗中的意思,去体验诗中的情感,从而感受语言的美。

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一课时,我借助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中的景色。接着再通过用简笔画的方法让学生上台画出此时太阳的位置,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更进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尽”。在教学“黄河入海流”时,我首先让学生看文中的图,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收集到的有关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的资料,最后让他们用一些词来形容黄河。

通过观察插图,交流相关资料,展开想象,学生脑海中不知不觉就有了词语,如有的学生会用“滔滔、滚滚、壮观、有气势“等简单的词来形容黄河,在学生脑海里黄河的壮观景象会越来越明晰,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在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这是这首古诗中要阐明的道理。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让学生畅谈自己在生活中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我通过这样的教学使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从而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再现诗人创造的意境。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范文 篇5

我认为,低年级孩子由一字一顿地读,到能入味地读古诗,这其中是有层次可循的。

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时,我注意了读的指导的层次,从读准、有节奏地读、摇头晃脑地读至带入情境中读。

孩子们学龄前就有不少孩子学过这首古诗,然而在一年级学习拼音纠正读音学习普通话的时要,我发现孩子们课前读这首古诗是很有问题的。如“白日依山尽”的“尽”字,他们很容易读成后鼻音;“更上一层楼”中的“上”和“层”字也是我课上正音的重点。在课堂上,我先请基础较差的学生读,发现问题,引起全班同学的重视,并且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书上用着重号把这些易错的生字读音作上记号,指导较差学生能学会并努力掌握好这些生字的读音,通过读带有该字的词及诗句,达到逐步正音的目的。

五言诗句的节奏,都是前二后三处断开,字断音连。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听老师范读,划出小节,个人练读,展示成果,学生便掌握了五言诗读的节奏。

为了读出古诗的韵味,我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了解诗的大意,带着自己的动作读,并教学生学着古人遥头晃脑地读。

通过这样几个层次,学生读起古诗来,就比较有韵味了。

然而,学习薛法根老师的古诗教学,他在过程中学生的诵读贯穿始终。他精心设计了古诗诵读指导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要求“会读”,老师范读以后,先是学生自己“轻轻地吟,要念到自己的心里,念上两三遍”;然后是指名4、5个学生读,最后是全班一起读。这一组读的设计,时间不长,但学生连听带读有10多遍,学生对这首古诗从陌生到熟悉,从不会读到会读,有效性应该是很高的。

第二个层次,是“读懂”,“一行一行地读,一行一行地想”。老师没有让学生集体讨论,而是先让学生自己认真地读,细细地想,自己开动脑筋读懂诗句,(这一过程中重点是老师的指导和点拨,)然后再是同桌交流,“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教师追求的不仅是读懂的结果,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切切实实地体验理解古诗的过程。

第三个层次,要求“吟诵”,引导学生读出对诗歌画面的感觉,想想古诗的“意境、情境,感觉是什么样子”,然后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这种感觉。指导过程仍然是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诵读,然后指名交流,交流时也是先诵读,然后谈自己的感觉。整个古诗教学的过程就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引领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读熟诗句,在诵读中理解诗意,在诵读中体味诗韵,在诵读中感悟诗境。

由表及里,今后,我的古诗教学还要朝着优化的目标努力。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范文 篇6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情感型的课文比重相当大。所以,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情,定好“情调”,以情育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古诗教学也是如此。

在教学《登鹳雀楼》一诗时,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是教师可以对字词略加指导,便可引导学生入景动情,领略诗人登临此楼时的所见所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快要落下去了,黄河在落日余辉的映照下波涛滚滚、汹涌澎湃地奔腾向前,气势宏伟雄奇。由静景、动景、远景、近景构成了一幅瑰丽的山河图,怎么不令人神往呢?然而,黄河奔去的远方又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呢?自然地引起诗人的联想,这里写的是诗人为眼前的美景所陶醉,而又不满足于这些美景,他要站得高,看得更远。一个怀有豪情壮志,高瞻远瞩的诗人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前两句是后两句的基础,后两句是前两句的升华。前面写景,后面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诗人所描绘的形象和意境,不但给学生再现了祖国山河的美丽景色,而且激励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这样的教学,学生通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看到了课文描写的形象,受到感染,同时又通过所感受的形象,体会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范文 篇7

我在教学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学生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而且,我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媒体演示、反复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帮助学生明像入境,更好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教学后,我作了认真地反思,觉得这节课能够充分的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由他们提出一些,并解决,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当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今后,我会不断地努力,不断地钻研,不断地改进,把发现的不足作为自己对教学探索的动力。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范文 篇8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我是这样开展新课的:

一、借插图初步读懂古诗

课文配有插图,以图激趣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于是在课始,我出示了插图,让孩子们观察图上的内容,说说从图上看到些什么?再多遍诵读古诗,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结合图从诗中读懂些什么?并告之从哪里读懂得。这样一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习惯,同时也比较清晰地了解了孩子们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水平,方便后面的教学。一部分孩子很敏锐,他们从图和古诗中很快就明白了诗人登高望远,看到了太阳落下,看到黄河滚滚流入大海。从孩子们的回答看出,孩子们虽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当然不全面,体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体把握,加之后面的细细体会,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我表扬了孩子们,同时,告诉他们,以后碰到古诗,可以先读读古诗,再看看图,再读读古诗,这样就能慢慢弄懂古诗写的是什么内容了。

二、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

分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这一步是很关键的,对于古诗的真正理解,必须从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诗,然后从题目开始,让孩子们进行理解。我对孩子们说:反复读读,逐字理解,允许你们猜,看谁猜得准!没有了压力,孩子们显然很兴奋,从题目开始,在我的提示下,通过反复读,逐一“猜”着。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给他们带来无穷的动力。就这样,我们就在课堂上猜着,然后又将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装,诗意逐渐变得明朗,每一个孩子都像是打了胜仗的勇士,课堂充满了激情。为了巩固诗意在孩子们心中的印象,我们又玩起了“诗意大比拼”的游戏,看谁能将意思说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语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

三、讲背景体会思想感情

光理解了诗意,不继续深入,孩子们很难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与人生哲理联系起来。于是,我给孩子们介绍了诗人当时写诗的背景。然后引导孩子们将后两句与学习等联系起来,有什么启发?孩子们逐步感悟,意识到了诗人的宽大襟怀,也明确了今后为人、学习等应积极向上。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范文 篇9

本季度参与学校拟定的自邀课,因为赶上这首诗歌,择篇不如撞篇,我就当作常态课上了。课上状态也能感觉到,很多方面还要学习。自然各位资深前辈也给力我许多中肯的评价,特别是在和另一位同时入行的教师教学对比以后,更能感觉到教学这行自己还有还唱一段路要走下去。

《登鹳雀楼》这首诗,我的教学设计以三读入手,一读,熟悉字词,二读,感受诗景,三读,感悟诗理,从流程上来看,自以为还是很流畅,同时因为诗歌加大了朗读的部分,所以我也特地在其中加了分节奏的,平仄读的教学,和三读对应。

但是个人在课堂上的状态来感觉,在流畅和如清如镜的角度来说,感觉的过于生硬。特别是各位资深教师的评价,现将其总结拟定,以作后日之鉴。

孙:

1.课时好诶太长时间,课题中无需所有的生字都作板书,只要把重点生字切入就可以了。

2.后鼻音发音不到位。

3.关于诗人简介部分可以用很浅显的语言来简介,考虑到孩子们的语言认知水平。

4.对于学生的关注面不够到位,不够面向全体。来回的巡视也比较少。

5.平仄教学之前要有铺垫。

胡:

1.生字教学可以让孩子们自己来,发挥孩子识记的主观能动性。

2.要有多种形式的朗读。情感更丰富。

余:

1.对学生的评价语可以更多一点儿,更巧妙点儿。

2.课件字体偏小了。

3.针对课题提问题。

李:

关于字的发音

余校:

1.读的不够

2.后鼻音不到位,

3.可以借助图片说话

4.教学语速偏快,重复提

5.写字习惯的指导缺位。

6.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

十分感谢各位教师给予的宝贵评价,个人对本次的自邀课也十分不满意。自己总结归纳主要问题,我把关注点放在课本上,拟定课件时十分投入,但在生本问题还不够,关注面不够面向学生,对于很多教学上的问题包办过多。此次的课程以后,我也意识到教学之上所需走的路程还很长,所幸学校给予我这样好的学习机会。

希望此次的授课以后会有钢多的长进,为自己加油!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范文 篇10

西师版教材在编写上,是以不同的文化主题来划分各个单元,旨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的引导他们走进自然、感悟生活、品位真情。本册第五单元的文化主题是生活哲理。里面的五篇课文,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入手,写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对生活的不同感悟。而这种感悟本身又是极朴素的。因其朴素,才得以永存。《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伟。放眼宇宙之无限,寄哲理之深沉。后两句语出自然,千古传颂,被人们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追求更高目标、争取更好成绩的激励语。也成为许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中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了长期合作学习的训练以后,已经具有了一些自学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对于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放手让他们自由交流可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达到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学习的目的。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目标,要在读、背、识字的基础上,加入整体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的要求。因此在本学段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体会感情,领悟内涵。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审美修养。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古诗教学似乎都在走着一个相同的模式,不论是以自学为主还是以讲授为主,都走的是自读自悟交流讨论质疑解惑这样一个路子。把学习的重点过多地放在了古诗本身上面,忽略了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学习能力和对古诗的宏观感受,基于此我决定从一个新的视角出发,上一节不一样的古诗教学。在本届可我力求体现两点,那就是在古诗教学中较好的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及体现学习古诗时的读中悟悟中读,使学生眼中有画心中有情。

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习任务:1

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2

预习《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课件的使用在帮助学生把握诵读语气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所以我们觉得古诗的教学也不能只停留在古诗本身,还应从语文的工具性方面进行渗透。所以在本课第一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谈一谈古诗的特点。由于现今我们的早期教育很注重古诗的背诵,所以从学前到现在很多学生其实已经接触过了大量古诗,从而对古诗在形式上的特点有了模糊的认识,只是没有有意识的整理过。所以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很快就归纳出以下几点:1每句字数相同。2

每首有的四句有的八句。3

每句有的五个字有的七个字。甚至还有一名学生答出:古诗字数很少,但是表达的意思却很多。由此可以看出,有些学生对古诗语言精练的特点也已经有了初步的体会。由此可见,学生们对古诗是有了一定的认识的。只是这种认识尚停留在表象上。接着,我请学生们背诵几首古诗,也要求是描写祖国美景的古诗。学生背了《鹿柴》、《早发白帝城》和《望庐山瀑布》。这一小环节既完成了本课拓展古诗的要求,又检查了学生日常积累情况。然后我总结道: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名篇,又一次让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其实一首好诗不但带给人美的享受,还能带给人一定的思考。本课的两首古诗就既给我们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又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一起体会,看谁能发现并理解它们。这里既向学生渗透了古诗的又一个特点(文理结合,情景交融),又明确提示学生本文就有哲理需要我们体会。既自然导入了下一个环节,又提示了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这一环节虽然只有简短的三五分钟,但我们觉得已经初步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中低年级学习古诗,重点就是诵读。读也是学生们在预习时作的最得心应手的工作。所以在这一环节首先给学生一个展示预习情况的机会,指明读一读古诗。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渴望展示的需要,也达到了指导学生读正确通顺的目的。这首诗中读题目就需要我们进行一下提示:鹳雀楼是一座楼的名字,所以要连起来读。应该读成:登/鹳雀楼,而不是:登鹳/雀楼。

读正确了,就要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了。以往的教学中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讲授、讨论、质疑,而忽略了学生自身具有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这节课我们就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来设计了下面的环节。

《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可是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往往由于不知道学些什么,和不知道怎么学,而使得学习活动盲目和无序。如果这种盲目和无序的学习状态反复出现的话,必然会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越来越淡漠。所以在这次合作学习开始之前,我们依然照例先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我先请学生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过程,想一想:学习一首古诗,我们要学习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学生们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归纳出以下几点:了解作者、诵读、理解诗意、背诵和默写。我将以上这五点板书在黑板的一侧,以便学生在下面的自主合作中参照。同时及时鼓励这些归纳学习方法的同学是学习上的有心人,鼓励大家都向他们学习。这样就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接着向学生提出合作时的要求: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几个方面,通过小组合作来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诗。在学习中,大家要积极发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同时将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并选出一名中心发言人。最后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有收获。这些要求的提出,就是在告诉学生们在合作时应该怎样做。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解决了,学生的目标也明确了,在接下来的合作中就有了方向和方法。到了这时,一切合作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就绪了。

合作学习的基本原则中指出:教师要对合作技巧给与指导,并对过程进行时间安排设计。同时还要指导和调控整个学习过程。如果说前面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是对学生进行学习目标的指导的话,那么现在在合作中教师的参与就是对学生在合作中具体操作的指导。我们分组的原则是异质分组,使学生们在性别、智力、能力和性格上具有互补性,每一个人在合作中都能各尽其能。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所以在合作中也会在不同的方面出现不和谐的现象。教师就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调解和指导。(放录像)刚才这一环节我们进行了十分钟。可以看出,每组的讨论交流氛围都很浓厚。学生们都很投入。在这里教师的巡视起到了以下两个作用:首先,了解各组合作学习情况。其次,对合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控。

中低年级孩子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他们最期待的就是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收获。在合作中主动的表现也是在为汇报时做准备。所以给学生提供能充分展示的平台特别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中,合作后的展示汇报是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导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现合作中语文基础知识学习上的漏洞,思想观念上的偏离,学习方法上的缺陷等等各个方面,及时进行补救。在汇报的时候,我们先选一个小组给大家介绍了作者王之涣。由于课前搜集了资料,合作时又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所以该组代表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作者,并举出了他的其他两首作品《凉州词》和《送别》。接着又有一个小组主动要求为大家解释古诗的意思。他们先派了一位代表,把整首诗的意思解释了一下。他是这样说的:太阳渐渐落下去了,黄河流向了大海。想要看到千里的景色,就得再上一层楼。他说完以后,同组另一个人立即站起来补充道:依是紧贴着的意思,所以太阳是紧贴着高山落下去的。这样一补充画面就更加明朗了。我把这个字的意思写在了黑板上,并表扬了他。接着同组另一个同学又起来补充道:我补充一下,黄河是滚滚流入大海的。因为我从电视上看到黄河非常大,水流得也特别快特别急,所以应该是滚滚流入大海。这是一个很会联系生活经验的孩子,分析的条条是道。滚滚一词地加入,立即让画面显得气势宏大起来了。我立即表扬了他及这一个小组。肯定了他们互相补充的.合作意识及会学习的优点。提示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帮助我们理解文章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使我们理解得更加准确。这是另一组一名学生要求继续补充。他说:我觉得千里目不是指千里那么远,就是很远的意思。我给予了肯定。又有一名学生补充说:我觉得后两句话就是说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这也是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听了他的补充,我立即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夸他是个会思考的孩子,一下子就感悟到了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每个人都应该像他一样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在这里学生们通过小组间相互补充和其他组的相互补充,自己就完成了整体感知诗意的目标。我接着说: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诗的意思,下面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然后我请一名平时朗读的比较好的同学给大家朗读古诗,其他人边听边想象。读完后请学生们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说:我好像看到了一个圆圆的太阳,正慢慢落下去。有的说:我好像看到了远处雄伟的高山,被夕阳一照,特别美。还有的说:我好像听到了黄河流入大海时发出了特别大的声音。也有的同学说:我觉得这幅画很壮观。我问:谁能带着这种感受给大家读一下前两句古诗?我们请了两名学生试读。第一人读完后,一名男生评价说:我觉得第二句读得不够好,没有读出黄河的气势,读这句声音要特别洪亮。他的观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于是我们就请他读第二遍,读完后另一名学生评价说,第一句语气要读得平稳一些。因为太阳是慢慢落下去的。我说:大家谈得都很好,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幅壮观的画面。这时我为学生们用课件展示了这幅配有古韵风格音乐的画面,描绘道: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望,见到远处雄伟的高山,辉煌的落日,听着耳边传来的黄河的怒吼,望着脚下波涛汹涌的河水,不觉吟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播放这个画面的同时,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学生朗诵这两句诗文)。这时,由于有画面和音乐的衬托,加上教师的综合描述,学生的体验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读出了黄河的宏大气势。最后我们全班齐读这两句诗文,学生的感情到达了高潮。我又描绘道:诗人看着眼前这波澜壮阔雄伟壮丽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又缓缓吟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示意了三名学生朗诵后两句。学生们把语气等拿捏得很准确。我说: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站在鹳雀楼上,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完整的朗诵一遍这首古诗。这里我请了五名学生展示朗诵,根据每人朗读诗的不同特点进行了评价。最后我们齐读了一遍全诗,学生的情绪又一次达到了高潮。

接着我请学生试着背诵这首古诗,第一名举手的同学背完后,我请他介绍一下她是怎么这么快就背下来的,他说:我妈告诉我,理解着背就能很快的背下来。我肯定了他的方法,告诉学生们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就可以帮我们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是一个好方法。第二名学生背完后说:老师我觉得多读几遍也能让我们很快把古诗背下来。我引导说:我们古人有一句话说熟读成诵,意思就是说读得多了,自然而然就背下来了。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多读几遍。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这首古诗。用了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大多数学生就已经把古诗背得很熟练了。我们这节课就在学生们琅琅的读书声中结束了。

在这节课上,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学习中。从课上我们也发现,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都很强,只是在我们传统的教学当中忽略了学生自身具有的学习能力,教师一味的牵引,反倒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这次尝试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又一次得到了提高,也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登鹳雀楼教学思考范文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要知道写好了教案课件,老师面对学生时也会心有成竹。怎样的教案课件算为优秀?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登鹳雀楼教学思考范文》,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时候,我采取了读——听——讲——读——背的方式,这种方式能让群体学生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同时让思维开阔、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枯燥的古诗教学变得具有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读 先让学生根据拼音自读古诗,要求标记生字及不理解的字词。通过预读,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并提出疑问,初步引出讨论的话题。

二、听 在课堂设计上,既可以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也可以当堂播放古典音乐,教师即兴朗诵。总之,就是要让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走进诗歌。在让学生听之前,应该对学生提出要求,要求学生认真听字词,听停顿,听节奏,听语调。

三、讲 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教师的讲,即教师讲个别字词的意思,教师讲诗歌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一部分为学生的讲,即引导学生谈诗句意思,在谈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讲诗歌的意境,最后让学生讲学习这首古诗后的收获。特别是通过指导学生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讲认识、讲收获。

四、读 这一次的读可以以分组竞赛的形式进行,一来

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到读的活动中来,二来能激发学生的读诗热情,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比赛读的时候,要对各组读的情况作比较,评判字词读得是否准确、节奏停顿是否合理,感情是否表达。最后一句“更上一层楼”的最后三字,要一字一顿,“楼”字则将音拖长。

五、背 古诗的学习,不光要求我们会读、理解,也要求我们能背诵,特别是对于一些经典古诗文,更是如此。背诵是更高层次的朗读,背诵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对诗歌意思意境的理解。由于小学生的记忆力极强,通过前面的朗读训练,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即能把这首诗背诵下来。

【热门】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简短(精选6篇)


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要知道教案课件写的越好越充分,老师教学水平也不会很差。怎么样的教案才算是好教案课件?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热门】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简短(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简短【篇1】

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时候,我采取了读——听——讲——读——背的方式,这种方式能让群体学生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同时让思维开阔、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枯燥的古诗教学变得具有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读 先让学生根据拼音自读古诗,要求标记生字及不理解的字词。通过预读,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并提出疑问,初步引出讨论的话题。

二、听 在课堂设计上,既可以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也可以当堂播放古典音乐,教师即兴朗诵。总之,就是要让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走进诗歌。在让学生听之前,应该对学生提出要求,要求学生认真听字词,听停顿,听节奏,听语调。

三、讲 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教师的讲,即教师讲个别字词的意思,教师讲诗歌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一部分为学生的讲,即引导学生谈诗句意思,在谈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讲诗歌的意境,最后让学生讲学习这首古诗后的收获。特别是通过指导学生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讲认识、讲收获。

四、读 这一次的读可以以分组竞赛的形式进行,一来

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到读的活动中来,二来能激发学生的读诗热情,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比赛读的时候,要对各组读的情况作比较,评判字词读得是否准确、节奏停顿是否合理,感情是否表达。最后一句“更上一层楼”的最后三字,要一字一顿,“楼”字则将音拖长。

五、背 古诗的学习,不光要求我们会读、理解,也要求我们能背诵,特别是对于一些经典古诗文,更是如此。背诵是更高层次的朗读,背诵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对诗歌意思意境的理解。由于小学生的记忆力极强,通过前面的朗读训练,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即能把这首诗背诵下来。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简短【篇2】

《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真正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深刻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我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情况调查。通过和学生进行交流,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发现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不但不认识诗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连字音也读不准,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同时,我还发现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而且,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对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后,我开始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利用我们班小孩喜欢绘画的特点,上课伊始,我以请学生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鸛雀楼、山、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图画导入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发展了思维,使学生了解作者,了解诗意,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在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意的教学时,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学生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其次,我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反复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帮助学生入情入境,让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明晰出现,让学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古诗教学很容易走入模式化的状态,即只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诗意,但是我觉得教师应在古诗的教学中,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情,以情育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感。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简短【篇3】

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上课前就发现有很多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发现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而且,有的连字音也读不准,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

对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后,我在教学时,让他们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学生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我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而且,我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媒体演示、反复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帮助学生明像入境,让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明晰出现,让学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教学后,我作了认真地反思,觉得这节课除了具有上述优点之外,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其中最大的不足是在评价学生时,原先设计好的恰当的评价语言被一些苍白无力的评价语言所替代,使学生未能真正体验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今后,我会不断地努力,不断地钻研,不断地改进,把发现的不足作为自己对教学探索的动力。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简短【篇4】

一直以来,我就觉得讲授古诗是很枯燥的,短短的几句诗要深入的挖掘、拓展开来,让学生去体会、感悟,实在是太难了。平时也很少听到古诗这样的公开课,只知道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对古诗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的启迪,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教完《登鹳雀楼》这一课后,我觉得学前教学应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让儿童自主快乐学习。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学前儿童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感情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吗?那你想到前面给小朋友朗读吗?这时幼儿们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在读通古诗的基础上,带领幼儿学习校正读音,在我进行逐行分析诗意时,引导幼儿与我配合,交流讨论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引导幼儿观看黑板上的图画。有大多数幼儿可以说出大概意思,还有的幼儿可以用完整话说出准确的诗意,课堂气氛活跃,连平时不爱听讲的小朋友也参与到交流当中了。通过课堂律动使幼儿放松心情,这时我会及时注意维持课堂秩序。请幼儿到讲台有感情的背诵古诗,给予表扬并奖励粘贴。

总之,这堂课从读到理解,理解到背诵,各个环节紧紧相扣,我从朗读古诗,理解诗意,到有感情的背诵古诗,很好的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以引导幼儿的兴趣为主要目标,在中间加上律动可以让幼儿以轻松活泼的心情度过这节古诗课,可以让幼儿的心从上课到喜欢上课再到爱上古诗课。我认为还有不足是课题应该用正规楷体书写,在黑板上能够出示全诗就更好了。还有对于我这样的青年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加强自己各方面的修养。路还很长,我们应该在走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不断成长。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简短【篇5】

(一)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师:老师知道小朋友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画一幅画。

(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高山、黄河、夕阳、鹳雀楼、诗人,每画一种,都让学生说出画的是什么)

师: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一段话?

生:早晨,一位老爷爷来到黄河边散步。

生:一天傍晚,一位老爷爷来到黄河岸边看风景。他看到黄河两岸的花儿都开了,非常美丽。

师:你编得真好!像个小作家一样!老师也想编一段,行吗?

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那么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呢?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生:可以用望远镜!

师:这是个好办法,不过那时候还没有发明望远镜呢!

生: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

师:这座楼的名字叫鹳雀楼,登到哪一层呢?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把诗人画到鹳雀楼顶层):我们来试试,哇!真的看到了!那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师: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课件出示课文)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生:我会背!(不少学生跃跃欲试)

师:谁会背这首诗的同学举手给大家看看(大部分学生举手)真了不起!谁想背给大家听听?

(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师抽二生背诵)

师:你们都是个好学的孩子!这么多同学已经学背这首诗了,可是还有一些同学不会怎么办?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二生主动上讲台指课文领读)

(给优生表现的机会,使快生吃饱,慢生吃好。)

(二)师生竞赛,朗诵古诗

师:两位小老师教得很认真,大家读得声音也很响亮,老师想和大家比赛 读这首诗好吗?

生:行!

师:那老师先来吧!请同学们做评委。

(师配乐朗诵古诗)

生(鼓掌):给老师打一百分!

师:谢谢同学们!大家为什么给老师打满分?

生:因为老师读得很好!

师:好在哪儿?

生:老师的声音很响亮。

生:老师还加上了音乐!

师:你们读的时候老师也给你配上音乐。

生:老师有的地方读得快,有的地方读得慢,“白日”连起来,“依山尽”读得很慢,“黄河”这儿又停了一下,“入海流”每一个字都读得很重,“欲穷千里目”声音最高,“更上一层楼”这一句读得一个字比一个字高,就象在上楼梯一样。(师边听边在诗中画出停顿符号,着重号)

生:老师还带上了表情读!

师:没想到老师的秘密都让你们发现了!下面给大家一点时间练习一下,一会儿和老师比赛。

(学生积极练习后,配乐朗读,与老师比赛,绝大多数学生学生已经能背诵)

师: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老师给你们打一百二十分!

(教师机械地范读,不利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也不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设计一个师生背诗比赛的活动,调动了学生读诗背诗的积极性。让学生评分,找出老师背诵优美的“秘密”,通过自主探究,在评价中学会了朗诵古诗的技巧,如:节奏、表情、音高等。)

(三)多种形式,学习生字

师: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屏幕上显示的课文中,红色的生字娃娃都在什么地方?它们分别长什么样子?

(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定位联想,运用定位联想识字法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记忆的时间,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然后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分开读、师生竞读等形式巩固记忆生字。)

师:学习了生字,我们一起去登鹳雀楼怎么样?

生:好!

师:不过,“鹳雀楼”上的每一层都有“老虎”在把关,每只老虎背面都带有一个生字,如果全班同学都能读出来,就可以一层一层登上鹳雀楼。谁想做打虎英雄请到讲台前面来。

(四)登高望远,想象说话

师(做远眺姿势):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站在鹳雀楼最顶层,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美景?

生:我看到了远处有青青的小草,美丽的花儿,草地上还有一群可爱的小绵羊。

生:我看到了远处有清清的小河,河里还有一群小鱼在快乐地游泳。

生:我看到了远处有一座学校,小朋友们在操场上做游戏。

(想象说话练习,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师:我们的祖国景色这样美好,让我们一起来唱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歌吧!

表演唱《我爱黄河,我爱祖国》

(五)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首新的古诗《登鹳雀楼》那么.除了这首古诗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古诗?我们进行一次男女背诗比赛。

(立刻有好多学生举手要求背诵)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背诵这一首古诗,而要把本诗作为一个例子,一个引子,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比赛调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是展示本领的一个好机会,学生兴趣盎然,高潮又起。)

生:《锄禾》……

生:《梅花》……

生:《回乡偶书》……

生:《易水送别》……

生:《毕业诗》—“今天是我最后—次站在这里……

众生渐齐:“和老师小朋友在一起,我是多么欢喜!再过

几天我就要升人小学,做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写字多么神气!敬爱的老师,亲爱的阿姨.三年前,我第一次来到这里,玩具扔满地……”

(学生群情激昂,背诵熟练而投入。)

师:小朋友,你们背得太感人了,老师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告诉老师,这首诗是谁教你们的?

生(自豪地):幼儿园的老师!

师:幼儿园老师真伟大!你们很爱幼儿园的老师,把自己的感情放在诗里面了,所以才背得这么感人,是吗?

生(异口同声):是!

师:老师还有—个感受.那就是这首诗写得也很好!我们前面背的是古时候的诗人写的古诗,这一首就是现代人写的——

生:新诗!

师:请小朋友们说说,这位诗人为什么会写出这么好的诗?

生:因为他喜欢老师!

生:因为他读的书多!

生:因为他还会背很多古诗!

师:对!这位诗人不但喜欢老师,了解小朋友的心情,而且他曾经读过许多书,背过很多古诗,所以,现在他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来。有一句话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有一句话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唐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像我们这样聪明的小朋友如果会背很多唐诗,将来一定也会写出很多好诗,说不定也会成为一名大诗人呢!以后我们还会经常开展这样的背诗比赛,看看谁背的古诗最多!

(学生跃跃欲试.信心十足地下课)

(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点明本课中心,而且能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使本课留下无穷韵味,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背诗比赛仅仅是一个展示的过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诗,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功夫必须下在课外,而小结时教师的拓展延伸必会在学生中掀起一股背诵古诗的热潮。)

教学反思:

背诵《毕业诗》一幕是本节课上出现的一个最精彩的场面。刚开始,我还没有听清学生们背的什么“古诗”,渐渐地,我从孩子们那饱含深情、依依不舍的表情中明白了:他们在背一首离开幼儿园时向幼儿园老师告别的《毕业诗》。诗写得很感人,孩子们背得更投入,我听着,不禁眼睛湿润了:学生足足背了近五分钟,我为孩子们的记忆力折服,也为幼儿园老师下的一番功夫暗暗赞叹。

然而仔细深究,很显然,这是—首现代诗,与我前面提出的“背古诗’要求不符。如何对学生们无意中出现的精彩一瞬进行合理评价.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鼓励学生多背古诗?在欣赏学生背诗的同时,我在脑中想好了引语。以赞美学生的背诗感人,来启发引导学生明白首先要投入感情,才能背好诗,写好诗。然后.委婉地告诉学生这是一首新诗,要学生自己去探究:为什么诗人会写出这样好的诗?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论:主要是诗人脑中积累了大量的古诗,又对老师和幼儿园充满了感情。感情和积累,这就是写作的技巧。然后,老师引用熟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来激发学生背诗兴趣,并以开展古诗竞背等活动,鼓励学生多背古诗,强化积累,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特点。本节课使我认识到:巧妙的引导,正确的评价,不但使学生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超越、升华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简短【篇6】

西师版教材在编写上,是以不同的文化主题来划分各个单元,旨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的引导他们走进自然、感悟生活、品位真情。本册第五单元的文化主题是生活哲理。里面的五篇课文,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入手,写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对生活的不同感悟。而这种感悟本身又是极朴素的。因其朴素,才得以永存。《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伟。放眼宇宙之无限,寄哲理之深沉。后两句语出自然,千古传颂,被人们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追求更高目标、争取更好成绩的激励语。也成为许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中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了长期合作学习的训练以后,已经具有了一些自学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对于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放手让他们自由交流可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达到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学习的目的。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目标,要在读、背、识字的基础上,加入整体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的要求。因此在本学段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体会感情,领悟内涵。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审美修养。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古诗教学似乎都在走着一个相同的模式,不论是以自学为主还是以讲授为主,都走的是自读自悟交流讨论质疑解惑这样一个路子。把学习的重点过多地放在了古诗本身上面,忽略了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学习能力和对古诗的宏观感受,基于此我决定从一个新的视角出发,上一节不一样的古诗教学。在本届可我力求体现两点,那就是在古诗教学中较好的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及体现学习古诗时的读中悟悟中读,使学生眼中有画心中有情。

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习任务:1

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2

预习《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课件的使用在帮助学生把握诵读语气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所以我们觉得古诗的教学也不能只停留在古诗本身,还应从语文的工具性方面进行渗透。所以在本课第一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谈一谈古诗的特点。由于现今我们的早期教育很注重古诗的背诵,所以从学前到现在很多学生其实已经接触过了大量古诗,从而对古诗在形式上的特点有了模糊的认识,只是没有有意识的整理过。所以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很快就归纳出以下几点:1每句字数相同。2

每首有的四句有的八句。3

每句有的五个字有的七个字。甚至还有一名学生答出:古诗字数很少,但是表达的意思却很多。由此可以看出,有些学生对古诗语言精练的特点也已经有了初步的体会。由此可见,学生们对古诗是有了一定的认识的。只是这种认识尚停留在表象上。接着,我请学生们背诵几首古诗,也要求是描写祖国美景的古诗。学生背了《鹿柴》、《早发白帝城》和《望庐山瀑布》。这一小环节既完成了本课拓展古诗的要求,又检查了学生日常积累情况。然后我总结道: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名篇,又一次让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其实一首好诗不但带给人美的享受,还能带给人一定的思考。本课的两首古诗就既给我们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又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一起体会,看谁能发现并理解它们。这里既向学生渗透了古诗的又一个特点(文理结合,情景交融),又明确提示学生本文就有哲理需要我们体会。既自然导入了下一个环节,又提示了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这一环节虽然只有简短的三五分钟,但我们觉得已经初步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中低年级学习古诗,重点就是诵读。读也是学生们在预习时作的最得心应手的工作。所以在这一环节首先给学生一个展示预习情况的机会,指明读一读古诗。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渴望展示的需要,也达到了指导学生读正确通顺的目的。这首诗中读题目就需要我们进行一下提示:鹳雀楼是一座楼的名字,所以要连起来读。应该读成:登/鹳雀楼,而不是:登鹳/雀楼。

读正确了,就要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了。以往的教学中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讲授、讨论、质疑,而忽略了学生自身具有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这节课我们就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来设计了下面的环节。

《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可是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往往由于不知道学些什么,和不知道怎么学,而使得学习活动盲目和无序。如果这种盲目和无序的学习状态反复出现的话,必然会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越来越淡漠。所以在这次合作学习开始之前,我们依然照例先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我先请学生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过程,想一想:学习一首古诗,我们要学习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学生们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归纳出以下几点:了解作者、诵读、理解诗意、背诵和默写。我将以上这五点板书在黑板的一侧,以便学生在下面的自主合作中参照。同时及时鼓励这些归纳学习方法的同学是学习上的有心人,鼓励大家都向他们学习。这样就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接着向学生提出合作时的要求: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几个方面,通过小组合作来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诗。在学习中,大家要积极发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同时将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并选出一名中心发言人。最后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有收获。这些要求的提出,就是在告诉学生们在合作时应该怎样做。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解决了,学生的目标也明确了,在接下来的合作中就有了方向和方法。到了这时,一切合作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就绪了。

合作学习的基本原则中指出:教师要对合作技巧给与指导,并对过程进行时间安排设计。同时还要指导和调控整个学习过程。如果说前面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是对学生进行学习目标的指导的话,那么现在在合作中教师的参与就是对学生在合作中具体操作的指导。我们分组的原则是异质分组,使学生们在性别、智力、能力和性格上具有互补性,每一个人在合作中都能各尽其能。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所以在合作中也会在不同的方面出现不和谐的现象。教师就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调解和指导。(放录像)刚才这一环节我们进行了十分钟。可以看出,每组的讨论交流氛围都很浓厚。学生们都很投入。在这里教师的巡视起到了以下两个作用:首先,了解各组合作学习情况。其次,对合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控。

中低年级孩子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他们最期待的就是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收获。在合作中主动的表现也是在为汇报时做准备。所以给学生提供能充分展示的平台特别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中,合作后的展示汇报是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导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现合作中语文基础知识学习上的漏洞,思想观念上的偏离,学习方法上的缺陷等等各个方面,及时进行补救。在汇报的时候,我们先选一个小组给大家介绍了作者王之涣。由于课前搜集了资料,合作时又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所以该组代表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作者,并举出了他的其他两首作品《凉州词》和《送别》。接着又有一个小组主动要求为大家解释古诗的意思。他们先派了一位代表,把整首诗的意思解释了一下。他是这样说的:太阳渐渐落下去了,黄河流向了大海。想要看到千里的景色,就得再上一层楼。他说完以后,同组另一个人立即站起来补充道:依是紧贴着的意思,所以太阳是紧贴着高山落下去的。这样一补充画面就更加明朗了。我把这个字的意思写在了黑板上,并表扬了他。接着同组另一个同学又起来补充道:我补充一下,黄河是滚滚流入大海的。因为我从电视上看到黄河非常大,水流得也特别快特别急,所以应该是滚滚流入大海。这是一个很会联系生活经验的孩子,分析的条条是道。滚滚一词地加入,立即让画面显得气势宏大起来了。我立即表扬了他及这一个小组。肯定了他们互相补充的.合作意识及会学习的优点。提示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帮助我们理解文章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使我们理解得更加准确。这是另一组一名学生要求继续补充。他说:我觉得千里目不是指千里那么远,就是很远的意思。我给予了肯定。又有一名学生补充说:我觉得后两句话就是说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这也是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听了他的补充,我立即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夸他是个会思考的孩子,一下子就感悟到了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每个人都应该像他一样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在这里学生们通过小组间相互补充和其他组的相互补充,自己就完成了整体感知诗意的目标。我接着说: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诗的意思,下面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然后我请一名平时朗读的比较好的同学给大家朗读古诗,其他人边听边想象。读完后请学生们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说:我好像看到了一个圆圆的太阳,正慢慢落下去。有的说:我好像看到了远处雄伟的高山,被夕阳一照,特别美。还有的说:我好像听到了黄河流入大海时发出了特别大的声音。也有的同学说:我觉得这幅画很壮观。我问:谁能带着这种感受给大家读一下前两句古诗?我们请了两名学生试读。第一人读完后,一名男生评价说:我觉得第二句读得不够好,没有读出黄河的气势,读这句声音要特别洪亮。他的观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于是我们就请他读第二遍,读完后另一名学生评价说,第一句语气要读得平稳一些。因为太阳是慢慢落下去的。我说:大家谈得都很好,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幅壮观的画面。这时我为学生们用课件展示了这幅配有古韵风格音乐的画面,描绘道: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望,见到远处雄伟的高山,辉煌的落日,听着耳边传来的黄河的怒吼,望着脚下波涛汹涌的河水,不觉吟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播放这个画面的同时,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学生朗诵这两句诗文)。这时,由于有画面和音乐的衬托,加上教师的综合描述,学生的体验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读出了黄河的宏大气势。最后我们全班齐读这两句诗文,学生的感情到达了高潮。我又描绘道:诗人看着眼前这波澜壮阔雄伟壮丽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又缓缓吟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示意了三名学生朗诵后两句。学生们把语气等拿捏得很准确。我说: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站在鹳雀楼上,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完整的朗诵一遍这首古诗。这里我请了五名学生展示朗诵,根据每人朗读诗的不同特点进行了评价。最后我们齐读了一遍全诗,学生的情绪又一次达到了高潮。

接着我请学生试着背诵这首古诗,第一名举手的同学背完后,我请他介绍一下她是怎么这么快就背下来的,他说:我妈告诉我,理解着背就能很快的背下来。我肯定了他的方法,告诉学生们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就可以帮我们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是一个好方法。第二名学生背完后说:老师我觉得多读几遍也能让我们很快把古诗背下来。我引导说:我们古人有一句话说熟读成诵,意思就是说读得多了,自然而然就背下来了。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多读几遍。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这首古诗。用了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大多数学生就已经把古诗背得很熟练了。我们这节课就在学生们琅琅的读书声中结束了。

在这节课上,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学习中。从课上我们也发现,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都很强,只是在我们传统的教学当中忽略了学生自身具有的学习能力,教师一味的牵引,反倒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这次尝试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又一次得到了提高,也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荐]登鹳雀楼教学反思范文模板7篇


88教案网的编辑特意收集并为您呈上“登鹳雀楼教学反思范文”相关内容,不妨参考一下本文,希望你喜欢。教师尤其应当注意深广度问题,否则不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说起教案,教师们肯定会很熟悉。教案的撰写一定要和最终教学目的有所联系,不能脱离实际。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范文(篇1)

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组词、说句、猜谜语等积累语言,如学生用“火”组词“火山”,而另一个学生受到启发说出“山火”时,我带领学生玩游戏“翻烙饼”积累了一些像“奶牛--牛奶”一类的词语,既丰富了语言,有激发了兴趣,减轻了学生学习的疲劳。再如结合学生组词“十月一日”、“五月一日”等说说我国的节日,并进行“爱祖国”、“尊敬老师”、“孝敬父母”等教育。结合学生的组词“水龙头”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节约用水等。

由于本课要学习的四个汉字“日、月、水、火”全班有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认识,但对于“象形文字”这个概念学生初次遇到,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应开展分层教学。首先结合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感受汉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对比体会“象形”的意思。其次,在识字的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我做小老师”、“找朋友”等活动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同时活动中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以指导、训练。小组同学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探究,更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范文(篇2)

(一)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师:老师知道小朋友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画一幅画。

(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高山、黄河、夕阳、鹳雀楼、诗人,每画一种,都让学生说出画的是什么)

师: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一段话?

生:早晨,一位老爷爷来到黄河边散步。

生:一天傍晚,一位老爷爷来到黄河岸边看风景。他看到黄河两岸的花儿都开了,非常美丽。

师:你编得真好!像个小作家一样!老师也想编一段,行吗?

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那么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呢?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生:可以用望远镜!

师:这是个好办法,不过那时候还没有发明望远镜呢!

生: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

师:这座楼的名字叫鹳雀楼,登到哪一层呢?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把诗人画到鹳雀楼顶层):我们来试试,哇!真的看到了!那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师: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课件出示课文)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生:我会背!(不少学生跃跃欲试)

师:谁会背这首诗的同学举手给大家看看(大部分学生举手)真了不起!谁想背给大家听听?

(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师抽二生背诵)

师:你们都是个好学的孩子!这么多同学已经学背这首诗了,可是还有一些同学不会怎么办?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二生主动上讲台指课文领读)

(给优生表现的机会,使快生吃饱,慢生吃好。)

(二)师生竞赛,朗诵古诗

师:两位小老师教得很认真,大家读得声音也很响亮,老师想和大家比赛 读这首诗好吗?

生:行!

师:那老师先来吧!请同学们做评委。

(师配乐朗诵古诗)

生(鼓掌):给老师打一百分!

师:谢谢同学们!大家为什么给老师打满分?

生:因为老师读得很好!

师:好在哪儿?

生:老师的声音很响亮。

生:老师还加上了音乐!

师:你们读的时候老师也给你配上音乐。

生:老师有的地方读得快,有的地方读得慢,“白日”连起来,“依山尽”读得很慢,“黄河”这儿又停了一下,“入海流”每一个字都读得很重,“欲穷千里目”声音最高,“更上一层楼”这一句读得一个字比一个字高,就象在上楼梯一样。(师边听边在诗中画出停顿符号,着重号)

生:老师还带上了表情读!

师:没想到老师的秘密都让你们发现了!下面给大家一点时间练习一下,一会儿和老师比赛。

(学生积极练习后,配乐朗读,与老师比赛,绝大多数学生学生已经能背诵)

师: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老师给你们打一百二十分!

(教师机械地范读,不利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也不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设计一个师生背诗比赛的活动,调动了学生读诗背诗的积极性。让学生评分,找出老师背诵优美的“秘密”,通过自主探究,在评价中学会了朗诵古诗的技巧,如:节奏、表情、音高等。)

(三)多种形式,学习生字

师: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屏幕上显示的课文中,红色的生字娃娃都在什么地方?它们分别长什么样子?

(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定位联想,运用定位联想识字法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记忆的时间,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然后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分开读、师生竞读等形式巩固记忆生字。)

师:学习了生字,我们一起去登鹳雀楼怎么样?

生:好!

师:不过,“鹳雀楼”上的每一层都有“老虎”在把关,每只老虎背面都带有一个生字,如果全班同学都能读出来,就可以一层一层登上鹳雀楼。谁想做打虎英雄请到讲台前面来。

(四)登高望远,想象说话

师(做远眺姿势):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站在鹳雀楼最顶层,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美景?

生:我看到了远处有青青的小草,美丽的花儿,草地上还有一群可爱的小绵羊。

生:我看到了远处有清清的小河,河里还有一群小鱼在快乐地游泳。

生:我看到了远处有一座学校,小朋友们在操场上做游戏。

(想象说话练习,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师:我们的祖国景色这样美好,让我们一起来唱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歌吧!

表演唱《我爱黄河,我爱祖国》

(五)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首新的古诗《登鹳雀楼》那么.除了这首古诗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古诗?我们进行一次男女背诗比赛。

(立刻有好多学生举手要求背诵)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背诵这一首古诗,而要把本诗作为一个例子,一个引子,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比赛调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是展示本领的一个好机会,学生兴趣盎然,高潮又起。)

生:《锄禾》……

生:《梅花》……

生:《回乡偶书》……

生:《易水送别》……

生:《毕业诗》—“今天是我最后—次站在这里……

众生渐齐:“和老师小朋友在一起,我是多么欢喜!再过

几天我就要升人小学,做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写字多么神气!敬爱的老师,亲爱的阿姨.三年前,我第一次来到这里,玩具扔满地……”

(学生群情激昂,背诵熟练而投入。)

师:小朋友,你们背得太感人了,老师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告诉老师,这首诗是谁教你们的?

生(自豪地):幼儿园的老师!

师:幼儿园老师真伟大!你们很爱幼儿园的老师,把自己的感情放在诗里面了,所以才背得这么感人,是吗?

生(异口同声):是!

师:老师还有—个感受.那就是这首诗写得也很好!我们前面背的是古时候的诗人写的古诗,这一首就是现代人写的——

生:新诗!

师:请小朋友们说说,这位诗人为什么会写出这么好的诗?

生:因为他喜欢老师!

生:因为他读的书多!

生:因为他还会背很多古诗!

师:对!这位诗人不但喜欢老师,了解小朋友的心情,而且他曾经读过许多书,背过很多古诗,所以,现在他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来。有一句话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有一句话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唐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像我们这样聪明的小朋友如果会背很多唐诗,将来一定也会写出很多好诗,说不定也会成为一名大诗人呢!以后我们还会经常开展这样的背诗比赛,看看谁背的古诗最多!

(学生跃跃欲试.信心十足地下课)

(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点明本课中心,而且能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使本课留下无穷韵味,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背诗比赛仅仅是一个展示的过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诗,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功夫必须下在课外,而小结时教师的拓展延伸必会在学生中掀起一股背诵古诗的热潮。)

教学反思:

背诵《毕业诗》一幕是本节课上出现的一个最精彩的场面。刚开始,我还没有听清学生们背的什么“古诗”,渐渐地,我从孩子们那饱含深情、依依不舍的表情中明白了:他们在背一首离开幼儿园时向幼儿园老师告别的《毕业诗》。诗写得很感人,孩子们背得更投入,我听着,不禁眼睛湿润了:学生足足背了近五分钟,我为孩子们的记忆力折服,也为幼儿园老师下的一番功夫暗暗赞叹。

然而仔细深究,很显然,这是—首现代诗,与我前面提出的“背古诗’要求不符。如何对学生们无意中出现的精彩一瞬进行合理评价.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鼓励学生多背古诗?在欣赏学生背诗的同时,我在脑中想好了引语。以赞美学生的背诗感人,来启发引导学生明白首先要投入感情,才能背好诗,写好诗。然后.委婉地告诉学生这是一首新诗,要学生自己去探究:为什么诗人会写出这样好的诗?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论:主要是诗人脑中积累了大量的古诗,又对老师和幼儿园充满了感情。感情和积累,这就是写作的技巧。然后,老师引用熟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来激发学生背诗兴趣,并以开展古诗竞背等活动,鼓励学生多背古诗,强化积累,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特点。本节课使我认识到:巧妙的引导,正确的评价,不但使学生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超越、升华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范文(篇3)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光与色彩》单元中的最后一课,综合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知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光的色散现象是教者要重点考虑的。本课由阳光的色散、单色光的合成、光与色彩的关系三部分内容组成。光与色彩的关系要用到玻璃纸,跑了许多地方也没买到,只好将这一部分内容另做安排。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让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会提许多问题,但提到点子上的问题很少,科学研究本来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提问题是科学课训练的内容之一,本节课中,我试图以多种方式来产生问题,以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学会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去研究。

二是重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在分析教材时我发现教材中并没有出现三棱镜的图案,编者为什么没有安排呢?我想编者的意图是强调科学知识就在生活之中,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备课时在课堂的导入环节,实验材料的准备、课后的延伸等方面都我努力贯彻这一思想,便于学生课后自己寻找材料做近一步研究。

三是注意实验设计的层次。一节科学课的实验往往不止一个,怎样做到各有侧重,主次分明是每一个教师应当考虑的。这节课我设计了五个实验。吹泡泡一是为了活跃气氛,二是便于学生直观想像空中的小水滴。喷水造彩虹是重现生活中彩虹,让学生知道自己会造彩虹,水中的镜子造彩虹是较长时间的观察彩虹,用三棱镜看是便于学生更仔细地研究。单色光的两个合成实验一个是验证牛顿的发现,一个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个实验的目的不同。

在科学教学中,当学生把探究作为一种学习的需要,逐步成为学习的行为习惯时,课堂教学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内驱动力。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范文(篇4)

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真正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深刻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我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情况调查。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发现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不但不认识诗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连字音也读不准,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同时,我还发现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而且,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

对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后,我开始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我在教学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学生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我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而且,我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范文(篇5)

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时候,我采取了读——听——讲——读——背的方式,这种方式能让群体学生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同时让思维开阔、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枯燥的古诗教学变得具有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读 先让学生根据拼音自读古诗,要求标记生字及不理解的字词。通过预读,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并提出疑问,初步引出讨论的话题。

二、听 在课堂设计上,既可以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也可以当堂播放古典音乐,教师即兴朗诵。总之,就是要让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走进诗歌。在让学生听之前,应该对学生提出要求,要求学生认真听字词,听停顿,听节奏,听语调。

三、讲 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教师的讲,即教师讲个别字词的意思,教师讲诗歌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一部分为学生的讲,即引导学生谈诗句意思,在谈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讲诗歌的意境,最后让学生讲学习这首古诗后的收获。特别是通过指导学生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讲认识、讲收获。

四、读 这一次的读可以以分组竞赛的形式进行,一来

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到读的活动中来,二来能激发学生的读诗热情,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比赛读的时候,要对各组读的情况作比较,评判字词读得是否准确、节奏停顿是否合理,感情是否表达。最后一句“更上一层楼”的最后三字,要一字一顿,“楼”字则将音拖长。

五、背 古诗的学习,不光要求我们会读、理解,也要求我们能背诵,特别是对于一些经典古诗文,更是如此。背诵是更高层次的朗读,背诵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对诗歌意思意境的理解。由于小学生的记忆力极强,通过前面的朗读训练,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即能把这首诗背诵下来。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范文(篇6)

在本课教学古诗《登鹳雀楼》一课时,我借助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中的景色。接着再通过用简笔画的方法让学生上台画出此时太阳的位置,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更进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尽”。在教学“黄河入海流”时,我首先让学生看文中的图,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收集到的有关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的资料,最后让他们用一些词来形容黄河。通过观察插图,交流相关资料,展开想象,学生脑海中不知不觉就有了词语,如有的学生会用“滔滔、滚滚、壮观、有气势“等简单的词来形容黄河,在学生脑海里黄河的壮观景象会越来越明晰,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在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这是这首古诗中要阐明的道理。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让学生畅谈自己在生活中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我通过这样的教学使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从而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再现诗人创造的意境。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范文(篇7)

课前我通过播放《曹冲称象》的动画故事让学生说说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然后指出:曹冲用相同重量的石头代替大象的重量,这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替换,今天我们就利用这种办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引出新课。生动有趣的动画场景加上耳熟能详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并且通过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替换策略的必要性,以及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3个层次:体会为什么要替换?;掌握怎样替换?;理解换了之后怎么样?。例1主要让学生产生替换的需求,并探索替换的方法;通过倍数关系的练习让学生掌握替换的方法,并通过曹冲称象进一步理解替换的相等关系,差数关系的练习使学生再次积累用相等关系进行替换的经验,以及理解替换后数量关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整节课,并不在乎学生能否独立运用策略解决多少个实际问题,而是要学生体验每一策略的形成过程。所以,在这节课上我注重让学生说想法,说替换的过程。

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使我更加明白了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是更重要的。

教案范本: 登鹳雀楼教案


老师每一堂课都需要一份完整教学课件,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要知道老师写好教案课件,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水平。你是否正在动笔写一篇教案课件吧?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教案范本: 登鹳雀楼教案,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2、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解释每个字:登,登这个字在《青蛙看海》这节课已经学过了。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最多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 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二、初读古诗 整体感知

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

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

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鹳雀楼。

全班齐读。

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

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楼(楼房)(高楼)

依(依靠)(依然)

尽(尽头)(尽力)

欲(X)(欲念)

穷(贫穷)(穷人)

层(云层)(层次)

瀑(瀑布)(飞瀑)

布(一匹布)(瀑布)

炉(火炉)(炉子)

烟(烟雾)(烟气)

遥(遥远)(遥望)

川(山川)(四川)

三、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问“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师的挑战?”

1、检查生字

鹳雀楼一共三层。那么每一层都会给你们带来一些生字宝宝。如果你们读准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的登上去了。

①现在看第一层:谁来读?“入层 ”其中“层”是平舌音。

②第二层我要交给你们加大点难度了。三个字了。

依河 目

③第三关,那我再加大点难度。

最后抽查一下,随便从中挑几个字。

现在我们三层楼都登上了,没有难住你。那如果你能接受住下一个考验,你就能站在的一层楼上看到美丽的景色了。你想不想看?

2、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

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

“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千:去掉一笔是“十”。

明白区别之后在手掌心写这两个字。

四、品读诗句

1、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问:白日指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依山尽是说太阳——指名再说说这句诗绘的情景。

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 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指名,两边赛读,齐读。

5、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

引读——

引:千里目指想怎样?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景色)这是因为——?让生试说。(登高才能望远)

引出——所以中国就有一句俗语叫做:站得高,看得远。

总结 :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了一首美丽的诗,现在我们一起跟着王之涣的脚步一起来看下这首诗(播放歌曲)

多美丽的景色啊,白日、远山、黄河、组成了一幅壮美的景象,让我们也胸襟大开,想要登高远望,看到千里之外更开阔更高远的地方,真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呀!这首诗的最后两行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有人在作文中用到它,也有人把他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追求更高的理想。

今天老师也想把这首诗送给大家,当我们想要自己编的更优秀时,就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激励自己。

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我们也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鼓励”自己。

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要更上一层楼

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欲穷千里目。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通用1000字汇总


教书育人,功德无量。教师在工作中一定要学会编写教案。教师编写教案是研究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学生和教学方法等因素的综合过程。教案如何编写快速又保证质量呢?下面是编辑帮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教学反思通用,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通用 篇1

《登鹳雀楼》教学片段

师:老师开始朗读了,请各位小评委注意听!

生(鼓掌):给老师打一百分!

师:谢谢同学们!大家为什么给老师打满分?

生:因为老师读得很好!

师:好在哪儿?

生:老师的声音很响亮。

生:老师有的地方读得快,有的地方读得慢,“白日”连起来,“依山尽”读得很慢,“黄河”这儿又停了一下,“入海流”每一个字都读得很重。“欲穷千里目”声音最高,“更上一层楼”这一句读得一个字比一个字高,就象在上楼梯一样。

师:听得多仔细!没想到老师的秘密都让你们发现了!

师:现在我们跟着诗人来看看“白日依山尽”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出示师收集的课件资料。

画面一:多美的景象呀!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吗?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那么这行诗句,该读得快些还是读得慢些?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试试?(个别读,小组读)

师:除了看到夕阳下山的美景,诗人还看到了什么景象?(黄河)

黄河水进入大海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请看——

画面二:(叙述:奔腾咆哮的黄河水、滚滚南来,一直汇入浩瀚无涯的大海。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多么壮观的场面!你们能用朗读来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

师:这就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所见到的景色。(板书:看)。美丽的夕阳,连绵起伏的群山,壮丽的黄河!让我们把上下两行诗句连起来好好地读读。(师生齐读)

师:小朋友,诗人还想再看到远一点的壮观景色,他怎么做呢?对,上楼,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更上一层楼。那么书上哪几行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呢?一起找出来。(齐读三、四句)。

师:小朋友,这两行诗句就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板书——想:)它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谁知道呢?(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书:登高望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这是一句催人上进的句子。那么该怎么读才能读出它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来?(生读,师评)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一课时,我先指导学生观察版画,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来我借助课外资料的演示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使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演示,让学生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进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尽”。在教学“黄河入海流”时,我让学生通过媒体观看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通过借助课外资料充实课内知识,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进而感受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这首古诗中要阐明的道理。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通用 篇2

虽然课上还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是我却从中收获了很多。下面就先说说我的收获吧。

一、教学以识字为主

对于一年级学生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识字,文本是识字的载体,识字是文本的依托。在教学中不能孤立的把识字和理解文本分开,但也不能重文本轻识字。所以在这节课上,我先让孩子们自己读诗,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对于课前学习予以肯定;然后让他们将生字对照拼音对号入座自学生字,再以“老师考考你们”为由引入生字的认读,从带拼音到去拼音的词语认读,再到单个字的认读,难度一层层加深;最后把“生字宝宝送回诗句中”,生字回文,做到在诗句中准确认读生字。在认读生字的过程中,我还设计了让学生“自己认读”“指名读”“小老师带读”“我当小考官”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设计情景,以图代讲

一年级的孩子第一次真正地接触古诗,如果枯燥的逐字逐句理解诗意,学生一定会对古诗失去兴趣。在教学理解诗意一环节时,我设计了随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的情景,先让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然后在黑板上画出看到的:山、太阳、黄河等,并结合多媒体出示图片,帮助学生悟诗意,进而引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诗句。由于低年级的学生还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以图画吸引学生的兴趣,避免了枯燥的讲解,在观察中发现,在图画中理解、悟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较好。

三、写字教学不容忽视

识字与写字是不容分割的,在识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工整的书写生字,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对于本课的4个会写字,我从识记字形、扩词运用、指导书写等几个方面进行引导。在指导书写时以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学生书空、练写、展示一顺序进行,抓重点字指导。

以上几点是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点滴启示。当然,在这节课中更有许多值得我反思的地方:

1.生字教学中,只是一味的注重过程与形式,而忽略了学生真正的需要。这首诗中“尽”“欲”“更”等字比较难读,学生经常出错。在教学之前没有充分的预设,致使学生读音不准。此处可以改为:在出示带拼音的词语时,这几个字制作成点击变色,让学生重点认读或拼读。

2.在检查生字认读过程中,单个学生展示机会较少,没有做到“每生必会”。

3.对于诗句朗读指导,我计划以“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感”这一过程进行,但其中节奏朗读指导一环没有收到效果。此环节我以教师范读,学生发现、模仿为主,逐句进行指导。耗费的时间很长,但是没有强调停顿节奏,导致学生的朗读没有提高。

4.写字教学进行的不扎实。本课的4个生字学生已有了认知经验,应把重点放在如何把字写规范上。但在教学中为了突出记字方法的多样,在教学“里”时耗费了大量时间。使写字环节显得很匆忙,而且没有抓住重点。虽然预设中是指导“入”的书写,但在课堂上,欠缺教学机智,完全依从学生的思路,没有准确的把握重点,使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不高。

5.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这一点也是我最值得反思的。教学中缺少教师应有的沉稳,只是注意了教学的过程,而不能关注所有的学生。课堂是老师的课堂,课堂更是学生课堂。只有过程,而学生没有参与或没有完全参与,都不能算是有效的课堂。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逐步锻炼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更加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一年级孩子正是习惯养成的阶段,有效的组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

一节课的教学,虽然失误频频,但是我却感到欣喜,因为有失误才会从中学习经验。我相信在一次次的磨练中,我会学到更多。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通用 篇3

一、立足班情,因材施教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所以,我根据学生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二、以生为本,主动学习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入境悟情,积累迁移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充分利用媒体来活用课文插图,入境悟情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直接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学习“黄河入海流”时,利用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较难观察到的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图、文、声立体输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运用

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根据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来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情悟道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接着,按学生的意愿演示“诗人登楼图”,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由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长在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学生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以上几点是我执教后的不成熟的想法,我反思之后,在这节课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比如,我这节课主要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来组织教学的,但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总担心放开了会收不拢,所以在体现学生学情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对学生的学情预测得不够准确,起点稍低了点,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由于还不够老练,在评价学生时,原先设计好的恰当的评价语言被一些苍白无力的评价语言所替代,使学生未能真正体验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不管是得还是失,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收获,我要将它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不断钻研,不断改进,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通用 篇4

西师版教材在编写上,是以不同的文化主题来划分各个单元,旨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的引导他们走进自然、感悟生活、品位真情。本册第五单元的文化主题是生活哲理。里面的五篇课文,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入手,写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对生活的不同感悟。而这种感悟本身又是极朴素的。因其朴素,才得以永存。《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伟。放眼宇宙之无限,寄哲理之深沉。后两句语出自然,千古传颂,被人们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追求更高目标、争取更好成绩的激励语。也成为许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中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了长期合作学习的训练以后,已经具有了一些自学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对于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放手让他们自由交流可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达到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学习的目的。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目标,要在读、背、识字的基础上,加入整体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的要求。因此在本学段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体会感情,领悟内涵。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审美修养。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古诗教学似乎都在走着一个相同的模式,不论是以自学为主还是以讲授为主,都走的是自读自悟交流讨论质疑解惑这样一个路子。把学习的重点过多地放在了古诗本身上面,忽略了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学习能力和对古诗的宏观感受,基于此我决定从一个新的视角出发,上一节不一样的古诗教学。在本届可我力求体现两点,那就是在古诗教学中较好的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及体现学习古诗时的读中悟悟中读,使学生眼中有画心中有情。

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习任务:1

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2

预习《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课件的使用在帮助学生把握诵读语气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所以我们觉得古诗的教学也不能只停留在古诗本身,还应从语文的工具性方面进行渗透。所以在本课第一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谈一谈古诗的特点。由于现今我们的早期教育很注重古诗的背诵,所以从学前到现在很多学生其实已经接触过了大量古诗,从而对古诗在形式上的特点有了模糊的认识,只是没有有意识的整理过。所以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很快就归纳出以下几点:1每句字数相同。2

每首有的四句有的八句。3

每句有的五个字有的七个字。甚至还有一名学生答出:古诗字数很少,但是表达的意思却很多。由此可以看出,有些学生对古诗语言精练的特点也已经有了初步的体会。由此可见,学生们对古诗是有了一定的认识的。只是这种认识尚停留在表象上。接着,我请学生们背诵几首古诗,也要求是描写祖国美景的古诗。学生背了《鹿柴》、《早发白帝城》和《望庐山瀑布》。这一小环节既完成了本课拓展古诗的要求,又检查了学生日常积累情况。然后我总结道: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名篇,又一次让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其实一首好诗不但带给人美的享受,还能带给人一定的思考。本课的两首古诗就既给我们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又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一起体会,看谁能发现并理解它们。这里既向学生渗透了古诗的又一个特点(文理结合,情景交融),又明确提示学生本文就有哲理需要我们体会。既自然导入了下一个环节,又提示了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这一环节虽然只有简短的三五分钟,但我们觉得已经初步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中低年级学习古诗,重点就是诵读。读也是学生们在预习时作的最得心应手的工作。所以在这一环节首先给学生一个展示预习情况的机会,指明读一读古诗。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渴望展示的需要,也达到了指导学生读正确通顺的目的。这首诗中读题目就需要我们进行一下提示:鹳雀楼是一座楼的名字,所以要连起来读。应该读成:登/鹳雀楼,而不是:登鹳/雀楼。

读正确了,就要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了。以往的教学中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讲授、讨论、质疑,而忽略了学生自身具有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这节课我们就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来设计了下面的环节。

《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可是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往往由于不知道学些什么,和不知道怎么学,而使得学习活动盲目和无序。如果这种盲目和无序的学习状态反复出现的话,必然会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越来越淡漠。所以在这次合作学习开始之前,我们依然照例先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我先请学生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过程,想一想:学习一首古诗,我们要学习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学生们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归纳出以下几点:了解作者、诵读、理解诗意、背诵和默写。我将以上这五点板书在黑板的一侧,以便学生在下面的自主合作中参照。同时及时鼓励这些归纳学习方法的同学是学习上的有心人,鼓励大家都向他们学习。这样就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接着向学生提出合作时的要求: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几个方面,通过小组合作来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诗。在学习中,大家要积极发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同时将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并选出一名中心发言人。最后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有收获。这些要求的提出,就是在告诉学生们在合作时应该怎样做。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解决了,学生的目标也明确了,在接下来的合作中就有了方向和方法。到了这时,一切合作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就绪了。

合作学习的基本原则中指出:教师要对合作技巧给与指导,并对过程进行时间安排设计。同时还要指导和调控整个学习过程。如果说前面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是对学生进行学习目标的指导的话,那么现在在合作中教师的参与就是对学生在合作中具体操作的指导。我们分组的原则是异质分组,使学生们在性别、智力、能力和性格上具有互补性,每一个人在合作中都能各尽其能。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所以在合作中也会在不同的方面出现不和谐的现象。教师就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调解和指导。(放录像)刚才这一环节我们进行了十分钟。可以看出,每组的讨论交流氛围都很浓厚。学生们都很投入。在这里教师的巡视起到了以下两个作用:首先,了解各组合作学习情况。其次,对合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控。

中低年级孩子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他们最期待的就是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收获。在合作中主动的表现也是在为汇报时做准备。所以给学生提供能充分展示的平台特别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中,合作后的展示汇报是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导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现合作中语文基础知识学习上的漏洞,思想观念上的偏离,学习方法上的缺陷等等各个方面,及时进行补救。在汇报的时候,我们先选一个小组给大家介绍了作者王之涣。由于课前搜集了资料,合作时又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所以该组代表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作者,并举出了他的其他两首作品《凉州词》和《送别》。接着又有一个小组主动要求为大家解释古诗的意思。他们先派了一位代表,把整首诗的意思解释了一下。他是这样说的:太阳渐渐落下去了,黄河流向了大海。想要看到千里的景色,就得再上一层楼。他说完以后,同组另一个人立即站起来补充道:依是紧贴着的意思,所以太阳是紧贴着高山落下去的。这样一补充画面就更加明朗了。我把这个字的意思写在了黑板上,并表扬了他。接着同组另一个同学又起来补充道:我补充一下,黄河是滚滚流入大海的。因为我从电视上看到黄河非常大,水流得也特别快特别急,所以应该是滚滚流入大海。这是一个很会联系生活经验的孩子,分析的条条是道。滚滚一词地加入,立即让画面显得气势宏大起来了。我立即表扬了他及这一个小组。肯定了他们互相补充的.合作意识及会学习的优点。提示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帮助我们理解文章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使我们理解得更加准确。这是另一组一名学生要求继续补充。他说:我觉得千里目不是指千里那么远,就是很远的意思。我给予了肯定。又有一名学生补充说:我觉得后两句话就是说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这也是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听了他的补充,我立即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夸他是个会思考的孩子,一下子就感悟到了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每个人都应该像他一样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在这里学生们通过小组间相互补充和其他组的相互补充,自己就完成了整体感知诗意的目标。我接着说: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诗的意思,下面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然后我请一名平时朗读的比较好的同学给大家朗读古诗,其他人边听边想象。读完后请学生们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说:我好像看到了一个圆圆的太阳,正慢慢落下去。有的说:我好像看到了远处雄伟的高山,被夕阳一照,特别美。还有的说:我好像听到了黄河流入大海时发出了特别大的声音。也有的同学说:我觉得这幅画很壮观。我问:谁能带着这种感受给大家读一下前两句古诗?我们请了两名学生试读。第一人读完后,一名男生评价说:我觉得第二句读得不够好,没有读出黄河的气势,读这句声音要特别洪亮。他的观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于是我们就请他读第二遍,读完后另一名学生评价说,第一句语气要读得平稳一些。因为太阳是慢慢落下去的。我说:大家谈得都很好,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幅壮观的画面。这时我为学生们用课件展示了这幅配有古韵风格音乐的画面,描绘道: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望,见到远处雄伟的高山,辉煌的落日,听着耳边传来的黄河的怒吼,望着脚下波涛汹涌的河水,不觉吟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播放这个画面的同时,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学生朗诵这两句诗文)。这时,由于有画面和音乐的衬托,加上教师的综合描述,学生的体验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读出了黄河的宏大气势。最后我们全班齐读这两句诗文,学生的感情到达了高潮。我又描绘道:诗人看着眼前这波澜壮阔雄伟壮丽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又缓缓吟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示意了三名学生朗诵后两句。学生们把语气等拿捏得很准确。我说: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站在鹳雀楼上,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完整的朗诵一遍这首古诗。这里我请了五名学生展示朗诵,根据每人朗读诗的不同特点进行了评价。最后我们齐读了一遍全诗,学生的情绪又一次达到了高潮。

接着我请学生试着背诵这首古诗,第一名举手的同学背完后,我请他介绍一下她是怎么这么快就背下来的,他说:我妈告诉我,理解着背就能很快的背下来。我肯定了他的方法,告诉学生们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就可以帮我们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是一个好方法。第二名学生背完后说:老师我觉得多读几遍也能让我们很快把古诗背下来。我引导说:我们古人有一句话说熟读成诵,意思就是说读得多了,自然而然就背下来了。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多读几遍。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这首古诗。用了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大多数学生就已经把古诗背得很熟练了。我们这节课就在学生们琅琅的读书声中结束了。

在这节课上,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学习中。从课上我们也发现,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都很强,只是在我们传统的教学当中忽略了学生自身具有的学习能力,教师一味的牵引,反倒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这次尝试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又一次得到了提高,也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通用 篇5

《登鹳雀楼》是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诗。

虽然低年级的教材,单元的特点不太明显,但是一读就能发现,这个单元是描写祖国的山水之美的。

本单元有《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三篇课文,还有另外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整体浏览单元,人文的主题相当明显,编者一定希望小朋友们能够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爱上祖国的大好河山。

这一首诗写的是登楼。“楼”是这一课的生字,所以需要重点讲解。在古时候,登楼是文人雅士最乐意干的一件事,好抒发自己的情感。王之涣的这首诗,也是登楼抒怀的代表作。而且在他留下的六首诗歌中,这一首也尤为出名。

说起楼,特别有意思,中国古代有四大名楼,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都是非常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如果在引入课题的时候,介绍楼字的结构,看看鹳雀楼的造型,再看看现代楼的演变,可以很好的理解这个字,也能了解中国的“楼”有什么不一样,培养独特的“中国”审美。

然后可以了解一下鹳雀楼在什么地方。接着跟随诗人去欣赏一下那里的美景。

诗歌的教学最主要的是读好诗句。自读、齐读、师生互读,朗朗上口的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得有点像古文的样子。

接着,我们再来看,诗人看到了什么,理解诗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

小朋友先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来想象。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追问,怎样的山?结合讲解层林叠翠,层叠;山川;名山大川;讲解“依”、“尽”。然后出示地形图,展示黄河真实的图景,让学生明白,诗人居高远望,视野开阔时,看到的是什么,丰富学生的想象,再读诗句,到会背。

写字“楼、依、尽”。

出示最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这句诗,在历史上有很多争议,老师结合学生的理解相机引导。还可以给孩子们留下伏笔,看看爸爸妈妈是怎么理解的,可以回家交流。

最后告诉孩子们,王之涣登上的鹳雀楼,已经没有了。但是这个楼却因为他的诗歌而闻名天下,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好好的读一读,背一背。在朗读、背诵中感受中国山水,文字的美。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通用 篇6

《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真正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深刻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我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情况调查。通过和学生进行交流,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发现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不但不认识诗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连字音也读不准,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同时,我还发现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而且,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对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后,我开始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利用我们班小孩喜欢绘画的特点,上课伊始,我以请学生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鸛雀楼、山、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图画导入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发展了思维,使学生了解作者,了解诗意,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在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意的教学时,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学生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其次,我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反复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帮助学生入情入境,让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明晰出现,让学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古诗教学很容易走入模式化的状态,即只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诗意,但是我觉得教师应在古诗的教学中,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情,以情育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感。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通用 篇7

本季度参与学校拟定的自邀课,因为赶上这首诗歌,择篇不如撞篇,我就当作常态课上了。课上状态也能感觉到,很多方面还要学习。自然各位资深前辈也给力我许多中肯的评价,特别是在和另一位同时入行的教师教学对比以后,更能感觉到教学这行自己还有还唱一段路要走下去。

《登鹳雀楼》这首诗,我的教学设计以三读入手,一读,熟悉字词,二读,感受诗景,三读,感悟诗理,从流程上来看,自以为还是很流畅,同时因为诗歌加大了朗读的部分,所以我也特地在其中加了分节奏的,平仄读的教学,和三读对应。

但是个人在课堂上的状态来感觉,在流畅和如清如镜的角度来说,感觉的过于生硬。特别是各位资深教师的评价,现将其总结拟定,以作后日之鉴。

孙:

1.课时好诶太长时间,课题中无需所有的生字都作板书,只要把重点生字切入就可以了。

2.后鼻音发音不到位。

3.关于诗人简介部分可以用很浅显的语言来简介,考虑到孩子们的语言认知水平。

4.对于学生的关注面不够到位,不够面向全体。来回的巡视也比较少。

5.平仄教学之前要有铺垫。

胡:

1.生字教学可以让孩子们自己来,发挥孩子识记的主观能动性。

2.要有多种形式的朗读。情感更丰富。

余:

1.对学生的评价语可以更多一点儿,更巧妙点儿。

2.课件字体偏小了。

3.针对课题提问题。

李:

关于字的发音

余校:

1.读的不够

2.后鼻音不到位,

3.可以借助图片说话

4.教学语速偏快,重复提

5.写字习惯的指导缺位。

6.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

十分感谢各位教师给予的宝贵评价,个人对本次的自邀课也十分不满意。自己总结归纳主要问题,我把关注点放在课本上,拟定课件时十分投入,但在生本问题还不够,关注面不够面向学生,对于很多教学上的问题包办过多。此次的课程以后,我也意识到教学之上所需走的路程还很长,所幸学校给予我这样好的学习机会。

希望此次的授课以后会有钢多的长进,为自己加油!

最新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模板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做足了关于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这样才能让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写好教案课件,你目前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最新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模板”,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

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书写6个字,并且要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难点: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

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生:(朗诵古诗)

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初读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生:(自由读古诗)

2、检查读的效果

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

(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读错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

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间评:问题来源于学生,答案也应充分相信学生。如果回答不准确,老师再启发引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学能力和习惯。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老师来读。

(2)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播放古诗画面,配合音乐,学生评议。)

间评:采用学生互相评议的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向朗诵有感情、节奏准确、吐字清晰的同学学习,并且在音乐、图画的渲染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

(1)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仔细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美丽的景象。(放录音)

(2)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绘出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呢?小组可以商量一下。(学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来表现,如:朗诵、表演、绘画、语言描述。)

间评: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想象、自由表达、自由学习、自由呼吸的学习空间,创设音乐、图画、情感相互交融的氛围,激发学生以各种方式表情达意。

(3)让我们再次登上这美丽的鹳雀楼,感受一下当时的壮观景象。(屏幕展示动

态画面《登鹳雀楼》,巩固感知、丰富想象。)

6、(1)师: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练习背诵)

(2)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背。(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三、课堂小结

师:(1)同学们,你们朗读得真精彩,连大诗人王之涣也忍不住要夸夸你们了!(放录音)

(2)老师想再考一考你们,我这里有几首五言诗句,也请你仿照今天学的这首古诗的节奏来试着读一读,好吗?生:(运用已掌握的朗读方法,自由读古诗)

(3)你们读得真棒!希望你们也像诗人一样,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把自己对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用诗歌、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以上就是《登鹳雀楼教学反思4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鹳雀楼教学反思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