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小苗大树对话教学反思4篇

小苗大树对话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5-25

小苗大树对话教学反思4篇。

想要一篇好文章建议您去读“小苗大树对话教学反思”。身为教师,应该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教案是教师备课用心一种方式。教案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目标要求,教学重点、难点,教具准备,课时安排,教学步骤等。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小苗大树对话教学反思(篇1)

JAb88.com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又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老来朗读课文(他们读的时候采用直接对话的形式),其他学生听着。等他俩读完后,我再问其他学生:“这两个人在干吗?”孩子们联系了之前学过的对话形式说出了这是在“对话”。“一个问一个答,他们在干什么?”“采访。”一个孩子马上接上来了。“真好!那如果将采访的内容记录下来呢,我们就叫它为‘访谈录’,这是我们第一次碰到的。而且它就像我们平时在对话一样,内容很简单……”在学生认识这种文体之后,我再抛出问题“苗苗和季老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行文完全口语化。我原以为可放手让学生自渎、自悟,提高自学的能力,于是就让孩子们自由读,找一找“苗苗和季老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问题一抛出,读过之后竟然无人能回答,这是我意料之外的。有些气恼,一番责问之后,我反省自己,是不是问题给的太大,学生还没有透过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于是,我换种方式说:“苗苗提了些什么问题?季羡林爷爷是怎么回答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然后根据回答再分类,看看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问题迎韧而解,孩子们似乎如释重负……突然感悟到:不同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不一样,备课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在完全了解学生知识、能力等层面上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才是合理有效的。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问题,即指引线不能太抽象,又不能太简化,游刃有余,张弛有度,学生才能学得有信心,因材施教是不变的真理啊!

小苗大树对话教学反思(篇2)

本文是略读课文,又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行文完全口语化。以前我以为可放手让学生自渎、自悟,提高自学的能力,于是开课就让孩子们自由读,找一找季羡林和苗苗的对话中一共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问题一抛出,读过之后竟然无人能回答,这是我意料之外的。有些气恼,一番责问之后,我反省自己,是不是问题给的太大,学生还没有透过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于是,我换种方式说:“苗苗提了些什么问题?季羡林爷爷是怎么回答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然后根据回答再分类,看看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问题迎韧而解,孩子们似乎如释重负……突然感悟:略读课文也是需要在老师的有效引导下进行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不是老师完全不管。不同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不一样,备课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在完全了解学生知识、能力等层面上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才是合理有效的。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问题,即指引线不能太抽象,又不能太简化,游刃有余,张弛有度,学生才能学得有信心,课堂也不会陷入一潭死水的尴尬局面!因材施教是不变的真理啊!

除此我根据学生回答反馈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点拨,譬如“什么是三贯通,如果做不到三贯通有什么危害?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谈谈。”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对促进学生思维,理解问题比较好。另外,我认为原来开门见山,直奔本课的导入方式不够生动有趣,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想改成介绍我的读书朋友的一篇文章,(季羡林《我的童年》节选)思考哪件事你觉得最有意思?读完猜猜他是谁?想不想采访他?引入课文。这样的导入方式比原来那种,我认为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学生学习兴趣,为讲授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小苗大树对话教学反思(篇3)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永恒的精神食粮,古今中外,多少人阅读中汲取营养,从而走上成功之路。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如同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我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课《走遍天下书为侣》之后,感受很深的就是这点。《走遍天下书为侣》这是一篇散文,作者用比较的手法向我们阐明了他的观点——走遍天下书为侣,文章以细腻独特的笔触,具体写出了读书给作者带来的乐趣,并穿插介绍了读书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针对目前学生不喜欢读书的症状,本文是一篇有教育性的课文。我在教学本课时,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质疑铺垫,读中理解:

学生熟读课文后质疑,作者为什么以“书”为侣?“书”给作者带来什么好处?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汇报,老师相应的进行指导。学生在质疑中抓住重点并理解了课文。

2、联系实际畅谈感受:

让学生将作者对书的看法与自己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作者认为“书”是自己的“朋友”“家”,学生体会后畅谈感受,,激发读书的欲望,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于文章谈到的读书方法,更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想一想自己是怎样读书的,效果如何。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参考书提到的读书方法,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有了好的读书方法,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才有收益。这点效果很好。

3、落实小练笔,深化主题:

根据课堂中的畅谈,把自己认为最好的读书方法写出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鼓励学生可有自己尝试的读书方法,也可采用作者的读书方法,总之,要在读书中寻求到乐趣。

教学之中的不足之处:

1、教学中感到自己做的不到位的地方是朗读指导不到位。文章中准确、 生动、形象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

2、还有就是要加强对学生预习的指导和检查,让学生的预习起到作用,落在实处,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小苗大树对话教学反思(篇4)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篇“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文中的两个人物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平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季老的和蔼亲切、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接着我问学生这一老一少的访谈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访谈的?

由于内容丰富,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因此学生学得津津有味,有声有色。

然后我又问学生:你们喜欢看闲书吗?有的说喜欢;有的干脆就保持沉默,不表态,其实我心里清楚:他们爱玩,爱看电视,即使有书也不去翻一翻。于是,我先给他们读季老先生的作品《我的童年》节选,然后结合老先生的主张教育学生:平时多看一些闲书可以多学一些知识,也可能多写一些好的文章。季先生有如此高的成就,其实跟他小时侯爱看闲书分不开的,且小时侯记的东西长大了也不容易忘记。而文章写得好,苗苗说的那两个重要条件——写真事、多看课外书,我认为也是有道理的。我希望经过我不间断的提醒,能慢慢地使孩子们有爱看闲书的意识,并能主动积钱买书看,从提醒到自觉,让“书香伴我行”不再是空话。因为学生爱听故事,于是我现身说法,说了自己的读书经历,对学生也是一个启发和引导。

不足之处:在开始的教学中,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透文章,导致课堂前半段沉闷,我高估了刚上五年级的孩子的能力,以为在很短的时间,他们就能从大段的的文字中提炼出最主要的内容。这是自己对于学生的学情不了解造成的。

扩展阅读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简短精选


身教重于言传,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作为教师更应该提前备好一份教案。一篇优秀的教案方便教师的使用,能提高教学效率。什么样的教案才是真正有用的呢?经过搜索整理,88教案网的编辑为你呈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简短”,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简短 篇1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篇“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文中的两个人物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平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季老的和蔼亲切、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两个书虫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要读得自然,不做作才好。这篇课文,我采用大讨论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围绕主题,结合课文来讨论:“闲书闲吗?”这个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效果也不错,学生都能结合小苗与季先生的对话,说出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不够的地方是对古文积累这一块,对谈话内容未作出恰当的引导,从学生的表情中,依然可以看出对这个超难任务有点无奈。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简短 篇2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个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两个人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平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季老的和蔼亲切、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而本文的内容比较简单,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老来朗读课文(他们读的时候采用直接对话的形式),其他学生听着。等他俩读完后,我再问其他学生:“这两个人在干吗?”孩子们联系了之前学过的对话形式说出了这是在“对话”。“一个问一个答,他们在干什么?”“采访。”一个孩子马上接上来了(回答得很激动,可能自豪吧)。“真好!那如果将采访的内容记录下来呢,我们就叫它为‘访谈录’,这是我们第一次碰到的。而且它就像我们平时在对话一样,内容很简单……”在学生认识这种文体之后,我再抛出问题“苗苗和季老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等,一步一步来解决。

在简单解决一些问题后,我问学生:你们喜欢看闲书吗?(因为我们的孩子处在农村,手头的课外书极少,有的也只是少数的那么几个学生有那么少数的几本,且课间也很少看到有人带课外书来学校看的,偶尔如果有那么一两个人在看,就已经很不错了。)有的说喜欢,但苦于没书;有的干脆就保持沉默,不表态,其实我心理清楚:他们爱玩,爱看电视,即使有书也不去翻一翻。于是,我先给他们读季老先生的作品《我的童年》节选,然后结合老先生的主张教育学生:平时多看一些闲书可以多学一些知识,也可能多写一些好的文章。季先生有如此高的成就,其实跟他小时侯爱看闲书分不开的,且小时侯记的东西长大了也不容易忘记。而文章写得好,苗苗说的那两个重要条件——写真事、多看课外书,我认为也是有道理的。接着,我提了个要求:全班每人准备一本课外书,自己看了之后做些读书摘记或者写写读书心得,然后转借给其他同学,同时,你也能借到其他同学的书,这样轮流看的话,咱们不就有书看了吗?很多孩子都表示同意,但第二天带书来的还是很少。

我希望经过我不间断的提醒,能慢慢地使孩子们有爱看闲书的意识,并能主动积钱买书看,从提醒到自觉,让“书香伴我行”不再是空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简短 篇3

我找不到这篇文章的具体出处,但看了《我的童年》一文后,总觉得这又是一篇改写文章。不管感觉的正确与否,为了众多的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文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我还是要指出的。

1.课文中苗苗提出了在数学课上看《水浒传》,而且还看得非常入神。这一问题正是全文展开的核心,“正课与闲书”、“三贯通”等的“鸿篇大论”就是依此展开的。季老的回答(若真是原文而不是改编的话)却顾左右而言他,长篇大论地谈他在课外看闲书(放学后和在家里),只字不提在课堂上看闲书对不对。这种纯“外交辞令”式的语言从别人的口中说出来,也许还不引人注意,但季老毕竟是我国学术界的泰山北斗,树高风大,课文的改编者们(姑且看作改编)借季老的嘴说出这样的“外交辞令”,有着明显的舆论导向——上课的时间可以看闲书。若是老师或家长反对,学生们会把你反驳的哑口无言:你们比季羡林还高明吗?人家季羡林都提倡看闲书,不论课内还是课外(起码没反对课内看)!

我不知道课本和教参的编写者们是否是一套人马。但教参的编者起码是发现了课文的这一误导作用,他们在教参中明确提出了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在课堂上读闲书对不对这一问题,只是碍于情分面子,不好意思直接点出来而已。但是,他们这一充老好人,可就惨了几千万小学生了,尤其是师资力量薄弱的偏远山区的苦孩子。

2.三贯通的要求是否过高了?放眼全国,“国宝”的精英们,尚且没几人达到,何况小学生?不知道季老达到了没有,尤其是文理贯通。小学生们天真活泼,对他们的要求应当实实在在,切实可行。不切实际的理想只能是美丽的幻想,这个幻想一旦破灭,留在孩子们心中的只有被骗的感觉。

3.至少背二百首诗,五十篇古文,有什么科学依据吗?为什么不是一百首、一百篇,三百首、八十篇,或者其它。这是季老的意见,还是改编者自己的意思?

4.“爷爷,您懂那么多种外语”……,“多种外语”这种病句都可以出现在教科书中呀!

这样的教科书不误人子弟才怪呢!

翻阅《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等书,他们对“外语”一词的解释几乎相同,都是泛指外国的语言。既然是泛指,哪来的多种?正确的应该是“您懂那么多国家的语言”。

小学生的心灵犹如一张单纯的白纸,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如此错误百出的教科书泛滥于祖国大地,我们的教师该怎样教,我们的孩子们该怎样学,我们祖国的明天又该怎样?

但愿这只是杞人忧天!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简短 篇4

语文课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玄乎,形式多,花样多,更让人觉得繁花满目,流光溢彩,但细细咀嚼,却又感觉平淡,缺乏内涵和品位。而有一些简单朴实的课,初听不怎么样,但越嚼越有文化气息,书卷气浓。“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领异二月花。”“简不是简单无物,教学手段、方法单一,而是将教学内容精简浓缩,力求“简而精,单而丰”,并以简化教学过程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它需要教师要有丰厚的教学修养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正如李怀远老师所执教的《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我认为,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李老师的课就像一杯真正的没有任何香味的水,自然、和谐、不事雕饰地美。

1.教学内容简约。从听课者的角度来看,我想,课前李老师肯定对教材进行了认真地研读。只有课前在“深入“上下了工夫,课上才能做到“浅出”。李老师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将整个教学环节分成了最主要的五大块,每一块都设计了具体要落实的学习任务,如:(1)读出下面的词语;(2)这篇课文写了什么;(3)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4)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5)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在文中找出你的理由,等等这些,都以“闯关”的形式进行,内容简约,重点突出,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了不得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浮光略影。

2.教学过程简化。李老师将整个教学环节分成了五大块,实施的时候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从词到句,由句到段再到文,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条理很清晰,也没有让学生感到复杂深奥。去掉了很多不必要的环节,重点也就更突出了。

3.教学媒体简便。众所周知,多媒体是把“双刃剑”,有时使用不当,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想象,扼杀了学生用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创造力。李老师只用了幻灯展示了季羡林爷爷的生平介绍,苗苗和季羡林的人物形象,以及“闯关”的问题。没有五花八门的动画,最主要的还是靠粉笔在板书。

4.教学语言简洁。李老师的引导、过渡、讲解、评价的语言都做到了精炼、简洁、准确。如:当学生对究竟“是谁背的忘不了”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时,教师说“你觉得怎么理解好”,委婉地将问题抛给了学生,没有给出固定答案,学生怎么理解都行,因为每个人读书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又如:当教师让学生思考采访时该注意些什么时,有个学生的问题很简单,教师没有说他回答得不好,而是说“这个问题如果你不问他,你知道答案吗?”学生很快就把答案说了出来,这时教师又说“那这个问题还需要问吗?”学生说不要了。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让学生自己明白了,采访时要提一些分量重,只有被采访的对象才能回答的问题,不问就能知道答案的题目就免了。执教者避免了啰唆杂乱,引导追求启发性和艺术性,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了感染和熏陶。

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都能做到像李老师这样真实、朴实、简单、高效,便是理想的语文课堂了。这仅是我个人的体会,望大家提出不同的看法,在交流中去共同提高我们语文教学的质量。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简短 篇5

本文是略读课文,又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行文完全口语化。以前我以为可放手让学生自渎、自悟,提高自学的能力,于是开课就让孩子们自由读,找一找季羡林和苗苗的对话中一共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问题一抛出,读过之后竟然无人能回答,这是我意料之外的。有些气恼,一番责问之后,我反省自己,是不是问题给的太大,学生还没有透过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于是,我换种方式说:“苗苗提了些什么问题?季羡林爷爷是怎么回答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然后根据回答再分类,看看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问题迎韧而解,孩子们似乎如释重负……突然感悟:略读课文也是需要在老师的有效引导下进行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不是老师完全不管。不同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不一样,备课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在完全了解学生知识、能力等层面上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才是合理有效的。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问题,即指引线不能太抽象,又不能太简化,游刃有余,张弛有度,学生才能学得有信心,课堂也不会陷入一潭死水的尴尬局面!因材施教是不变的真理啊!

除此我根据学生回答反馈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点拨,譬如“什么是三贯通,如果做不到三贯通有什么危害?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谈谈。”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对促进学生思维,理解问题比较好。另外,我认为原来开门见山,直奔本课的导入方式不够生动有趣,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想改成介绍我的读书朋友的一篇文章,(季羡林《我的童年》节选)思考哪件事你觉得最有意思?读完猜猜他是谁?想不想采访他?引入课文。这样的导入方式比原来那种,我认为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学生学习兴趣,为讲授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简短 篇6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永恒的精神食粮,古今中外,多少人阅读中汲取营养,从而走上成功之路。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如同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我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课《走遍天下书为侣》之后,感受很深的就是这点。《走遍天下书为侣》这是一篇散文,作者用比较的手法向我们阐明了他的观点——走遍天下书为侣,文章以细腻独特的笔触,具体写出了读书给作者带来的乐趣,并穿插介绍了读书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针对目前学生不喜欢读书的症状,本文是一篇有教育性的课文。我在教学本课时,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质疑铺垫,读中理解:

学生熟读课文后质疑,作者为什么以“书”为侣?“书”给作者带来什么好处?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汇报,老师相应的进行指导。学生在质疑中抓住重点并理解了课文。

2、联系实际畅谈感受:

让学生将作者对书的看法与自己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作者认为“书”是自己的“朋友”“家”,学生体会后畅谈感受,,激发读书的欲望,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于文章谈到的读书方法,更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想一想自己是怎样读书的,效果如何。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参考书提到的读书方法,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有了好的读书方法,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才有收益。这点效果很好。

3、落实小练笔,深化主题:

根据课堂中的畅谈,把自己认为最好的读书方法写出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鼓励学生可有自己尝试的读书方法,也可采用作者的读书方法,总之,要在读书中寻求到乐趣。

教学之中的不足之处:

1、教学中感到自己做的不到位的地方是朗读指导不到位。文章中准确、 生动、形象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

2、还有就是要加强对学生预习的指导和检查,让学生的预习起到作用,落在实处,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日记》教学反思4篇


老师可以在很多方面拓展学生的兴趣,作为新入职的教师,学会编写教案是很重要的。教师编写教案是研究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学生和教学方法等因素的综合过程,为了方便您的阅读栏目小编编辑了这份精简易懂的“《日记》教学反思”,相信本网页内容能为您提供帮助!

《日记》教学反思(篇1)

火烧云教学反思

萧红的《火烧云》写的实在是太美了!她抓住火烧云变化多端的颜色与形状,给它们富于丰富多彩的描绘,借助大地上景物的变化,充分地想象与比喻。给读者展开了无比绚丽的晚霞

我用有声有色的范读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用有目的的导读引发它们的想象力;促使学生在听与读中感受红霞满天变化万千的美好境界

用心听课的孩子,在听读与说中,早已孰能背颂!我奖励了第一个展示背诵的钟海蓝同学,其他孩子也跃跃欲试啦!

好的课文,就是该让孩子们牢牢地记住!在他们的积累中,必须有名家名篇垫底!将来写出来的景色就会一样很美很美

读写结合对于四年级的孩子太重要了!我力争在课堂上完成这一项艰巨的教学任务。结合目前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提高!相信他们会进步的!

《日记》教学反思(篇2)

我在识字教学中遇到不少困难:学生识字基础参差不齐,每天识字教学花费的时间较长,不能充分巩固复习,学生对识字兴趣不浓。家长也反应,孩子的生字回生率高,不能熟练正确地运用。这些情况,使我常常陷入思考,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让学生愉快扎实地识字和写字呢?我也不断地尝试各种方法。付出总是有回报的,现在我班孩子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对识字也有了兴趣。因此,面对这学期的识字写字教学,我充满信心的。

经过前三册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多种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动作识记,图画识记,猜谜语、联系生活识字……在本册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记生字。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和字典学习生字,发现生字与熟字的联系,提倡学生运用记忆规律,将已经学过的部件、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认记生字的学习当中。

在以往的识字教学中,面对一篇新课文的生字时,教师常常认为学生都是零起点的,就音、形、义地讲开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部分起点高的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相信学生能够应用已经形成的初步的识字能力来独立识字,鼓励他们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认记汉字。让个人的智慧在集体的碰撞中产生火花。教师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问问学生已经认识哪些字,能识记哪些字,请认识的学生当小老师给同学们讲解。这样既可以调动基础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激励孩子们课前主动预习生字。

调动无意注意,让生字在不断的复现中巩固,也是提高识字效率的有效方法。根据二年级孩子有意注意持续时间较短的特点,将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集合起来,将识字和学文结合起来,将生字的音型义的渗透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目的复现生字,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导学生在无意中识字。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首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生字的字音,接着通过生字卡认读词语,读准翘舌、平舌、前后鼻韵、及轻声音节。然后让学生读带有生字词的重点句,让孩子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理解课文时有意复现生字词,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识字,最后通过指导书写时,进一步巩固识字。这样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

生活是一本教科书。本册教材要求学生认识400个生字。这只是一个底限,教师应当依托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开发和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让识字不单单在语文课上,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有利条件识字,拓展识字空间,增大识字量,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如从同学、亲人的姓名识字,通过各种招牌、广告认字,从阅读报纸、电视、杂志中认字,在背诵经典诗文中识字……让在生活中识字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态度和学习理念,使之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并通过这些识字渠道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随着识字量的增加,识字的巩固是识字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巩固识字最主要的方法是多见面、多接触。教师要创造多种途径和多样方式,加强已认识汉字的复现巩固,防止回生。所以每课每单元的听写很必要,强化记忆,进行积累,也是很必要的;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和生字多见面,如:在教室的四周张挂生字卡片,唤醒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随时随刻巩固记忆;采用课外阅读的形式让学生在读物中勾画出所学生字,以巩固加深;还可以根据本册的要求,进行仿写、造句和写话等训练,让学生在运用中来巩固生字,进行“字-词-句”的练习;用难记字或易混淆的字编故事。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巩固生字的兴趣,如打生字扑克,找朋友,钓鱼等,还可以利用展示台、自制识字书展示学生的识字成果,促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分享识字的乐趣。

在识字要求的把握上,教师要尽量避免走入两个误区。第一,千万不要忽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对所有学生做统一的要求。汉字学习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因此允许学生在一定的时间以内在识字数量、识字能力上有差异。第二,不要将生字与语言环境分离,以识记单个字的数量作为衡量学生识字的标准。识字的主要目的是便于他们尽早进入用汉字阅读的阶段,从而培养阅读能力,丰富知识。因此,学生能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即达到了识字教学的要求。这里所说的语言环境,包括含有生字的词语、句子、段落或短文。

《日记》教学反思(篇3)

《日记两则》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日记体习作范文。读了能启发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笔去记录生活,使他们把记录生活的冲动化为自己的行动。

在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的教学目标较为明确,教学重、难点较为突出,教学过程较为流畅。本课生字较多,首先要让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我采用了“摘苹果”等一些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调动学生们识字的兴趣。

朗读课文的环节,我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文中巩固生字。针对一些难句、长句,我适当范读,帮助学生克服难关。针对学生读书容易加字、减字的普遍问题,采用设置障碍的方法。让学生仔细听老师读,听出老师故意加、减的字。既调动学生认真听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读书不加、减字的好习惯。

理解日记内容的过程,既是学生体会关爱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所以在上完本课后,我适时安排了引导学生如何写日记的内容。我先让孩子们说出自己在当天觉得最有趣的事,可以是看到的,也可以是听到的,孩子们兴奋极了,纷纷表达。于是,我告诉他们,把自己说的这些内容写下来,就是一篇很棒的日记了。第二天,我批改完孩子们的日记,惊奇地发现,每个孩子的日记里,都有触动我心灵的东西。于是,我结合单元的展示台,及时对孩子们的日记进行点评,表扬,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我想:上这一课,让我感到高兴的,不只是孩子们掌握了文中的字词,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更让人高兴的是,是孩子们对于写日记的兴趣和记录生活的冲动!

《日记》教学反思(篇4)

课文第四单元是让写观察日记,怎么引导学生写呢?学生一般会无话可说,有的观察得很不仔细,写起来也是寥寥几笔。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我提前布置学生在家里养豆子和大蒜,并让学生仔细观察,过两天写一篇观察日记。为了便于孩子观察大蒜的生长,我让学生带了两头大蒜,放到教室里,和学生一起观察。

星期一,学生们很兴奋,向我说着他们大蒜的成长。我读了几篇比较好的观察日记,让学生一起观察教室里的大蒜,告诉学生怎样才能把习作写具体生动,并让学生继续观察,过两天再写一篇观察日记。这样子,学生一共写了三篇日记。最后,我让学生把这三篇日记整合成一篇写在大作文本上。引导学生每篇日记之间可以用“过了几天”作为日记与日记之间的连接。

本来以为学生把三篇日记连起来会写好多,但有的同学偷懒,只摘抄了一篇。有的学生很认真,写了两三张。有的同学能够把观察到的情况写具体生动形象了。有的同学写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对植物的变化着墨很少。这提醒我,要在讲课的过程中,加强仿写训练和一些片段描写。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教学反思4篇


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老师们经常在上课前写好教案。教案的编写锻炼的也是教师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88教案网的编辑搜集了“山中访友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相关主题资料,现在分享给您,相信本网页内容能为您提供帮助!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篇1

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节好课,一节大家都认可的成功课。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内涵丰富、可操作性极强的语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会更强烈一些。

面对刚刚讲完的《山中访友》一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一点。我校的教学评估一年也只有一次,我们从教的时间是何其有限,成功的体验对许多人来说是何其的珍贵。我是个很幸运的语文教师,在自己语文水平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在放弃生物从事语文教学的10次教学评估中,无一例外的获得的一类课,而且近三年来稳居语文组的第一名。这个成功,有幸运,但决不是偶然。下面就以《山中访友》一课谈谈自己的一点经验。

《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力求用“美”的课件感染学生:为了让课件更“美”一些,为了让课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优美之处,我在课件中插入了本课的flash朗读素材,集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在其他幻灯片中,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或用图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丽形象,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课文的教学环节的名称设计中也突现“美”,主体部分设置了“美文听读”、“美文美读”、“美文研读”等环节,对学生“美”的感知无形中又是一种强化。

2、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二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3、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3、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5、力求课堂教学的完整与和谐:本课的学习导入是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开始的,课堂小结以方舟的小诗结束,不仅结构完整,而且两则材料又都与本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不仅增强了本课文学方面对学生的熏陶,而且它们与教材很和谐的统一到了一起,教学拓展的有了宽度。

正是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这节看似简单的课有了许多的亮点,学生学习的眼睛亮起来,激情高涨了起来,我的课才随之而“亮”了起来。我想,只要每个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环节多设计一些亮点并且努力实践,你的课也可以“亮”起。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篇2

《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

一、力求用“美”的课件感染学生。

二、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

三、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四、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力求课堂教学的完整与和谐。

《山中访友》作为“感受自然”模块的第一篇课文,极富想象力和感染力。作者通过独具匠心地想象把我们带入新奇的山林,描绘了美妙多姿的大自然,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本组课文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初读扫清字词障碍,为以后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打下基础。为了加深印象,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通过设置“再读课文”环节来实现。此时让学生多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并写下自己的内心感受。通过巡视发现,学生基本能准确写出自己的感受。

课文在叙述的时候很有特色,时而用第三人称娓娓道来,时而用第二人称直舒胸臆。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种变化,感受到这样写的妙处,在第五自然段的学习过程中我采用了变换角色的朗读方法,这样也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课文的另一特色就是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如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的描写。在这部分我做了激情导语,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融入到课文的描述之中,感受这种想象带来的'新奇的读书体验和表达效果。

因为本文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飞扬着作者丰富的想象,从文字背后透射出诗人一般鲜活的气质和性情。另外,文章的语言丰富生动,作者对山中景物的观察细致入微,体验十分深刻,许多描述能以极富变化的句式来表现,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材料。所以,在学习中,每一部分都让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甚至精读、品读,借助多读来感悟、来体会、来玩味、来学习、来积累。

教学完毕,我认为学生基本能按照设计感受到作者热爱自然地美好情怀,能体会到新奇的想象给文章带来的神奇感染力,并通过本课学习到一些写作的技巧。但转而一想又发现忽略了一个问题:由于太注重对课文情感的体会,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学生只是在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里,而他们自己的感受呢?作者也许会对文章有自己的解读,而我给忽视了。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篇3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教学完这篇课文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如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在交流中感知全文。课题《山中访友》既是全文的立意之本,又是以联想和想象构筑情境这一独特、鲜明的表现手法之凝聚。揭题后让学生猜测作者去山中访友的对象,然后让学生去文中找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明白了作者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概括地说,这山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

二﹑以读激情,交流明情。课文在叙述的时候很有特色,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娓娓道来,有时感情强烈了又用第二人称直舒胸臆。在第五自然段的学习过程中我采用了精读、品读等多种朗读方法,除了让学生读好作者跟老友打招呼,也让学生设想自己是山中的景物跟作者打招呼,老朋友见面后的亲切感学生们完全的体会到了,这样也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文章那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韵律,诗一般的情怀。

三﹑放飞想象,学会表达。课文的另一特色就是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如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的描写。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再从三年级的课文《荷花》中的文段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引导他们想象并写作。

教学这篇课文,学生们较有收获,他们是快乐的。教学基本上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能力得到较全面的提高。但课堂还有很多不尽完美之处,比如课堂关节不够紧凑,有些环节间的过渡不自然,没能很好地照顾到后进生。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篇4

《山中访友》是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趣。我在老教材中未有过接触,所以钻研教材、结合学情颇费了工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我自己觉得在这一点上有些可取之处:

1、课前收集资料,创设学习情境

因为刚开学,学生的时间比较充裕,我就布置他们查阅了一些有关大自然的图片资料,还让有条件的学生将图片打印出来,贴在四周,为学生营造出置身于大自然中的情境。

2、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上课伊始,我出示了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在学生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板书课题《山中访友》,随即提问:“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赶紧道出了心中的疑团。所以,当我叫他们自由阅读课文,解开谜团时,他们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3、拓展想象空间,领悟作者感受

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学生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在分析第四自然段的“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课树都在望着我”这两句时,我就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猜想它们当时可能在交流些什么内容呢?“朋友,你好!你最近好吗?”“见到你真高兴,谢谢你又来看我们了。”老朋友见面后的亲切感学生们完全的体会到了;在讲授作者把自己与树相融的那一部分时,我来朗读,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把自己当成作者然后谈感受。听完后,一位学生满脸兴奋的告诉我:“老师,我感觉我就是一棵树,我的脚正在向地下张,我的手臂上好像长出了许多枝叶,我都头发似乎也要竖起来了,真的,我真的感觉到了!”看着他们愉快的表情,我很欣慰。是的,学生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我们应该创设各种情境,让他们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

负数教学反思(集锦4篇)


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有教案课件,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要知道一份好的教案课件,知识点的设计要有轻重层次。有没有值得借鉴的优秀教案课件素材?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负数教学反思(集锦4篇)”,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负数教学反思(篇1)

“正负数”被《标准》列入第二学段学生的学习任务,并作为小学数学的一个全新的内容编入了新教材中。“小学生学负数,行吗?”“负数成了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该怎样认识,怎样教?”这对于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我认真领会新教材的意图,明白了《生活中的正负数》的教学是要求教师利用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中体会到负数与原来学的数的意思不一样,逐步体会量的相反意义。

有了对新教材的上述认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在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

本片段设计了几道有趣的题目让学生回答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记录得分与扣分的情况,通过创设这个学生较为熟悉的情境,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课所要学的正负数。

二、借助信息,初步建立数学模型。

这是本课的重要环节。我根据负数的特征及儿童认知发展水平,以大量的生活信息为载体,让学生体会到正负数和生活的联系以及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从而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正数、0、负数的知识结构。

三、深化对正、负数的认识。

该练习的设计具有思考性、灵活性、开放性和趣味性: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活动过程中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加深对正负数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灵活变通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利用本节课所学的正负数的意义,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希望:希望每位同学每天的学习收获都是正数,而没有负数。

负数教学反思(篇2)

《正负数》一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可以在数的前面加+和-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基础上进行教学。《正负数》一课就是让学生在认识温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认识正负数以及0的特殊意义。

上课,我首先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三组相反意义的量,课堂上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呈现出多种不同的记录方法。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正负数的表示方法。紧接着我又强化了正数分别代表了足球比赛中的进球、转学人数中的转入和做生意中的赚钱以及负数代表的丢球、转出和亏钱并板书在黑板上,为下一步学习“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埋下伏笔。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温度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感知0℃既不属于零上温度也不属于零下温度,但当我让学生用一个圈把所有的正数圈起来,再把所有的负数都圈起来时,部分学生仍然认为0是正数。这时我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先让学生进行争论,当学生争论到我认为时机成熟之际,我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板书,并问:“我们已经知道0℃既不属于零上温度也不属于零下温度,那谁能结合刚才的例子来说说0到底是什么数呢?”马上有学生回答出:“0既不是进球也不是丢球、既不是转来也不是转走、既不是赚钱也不是亏钱,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这一番有力的论证让刚才所有认为0是正数的同学口服心服。

为进一步巩固对正负数的认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正负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充分举了生活中的正负数的例子,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紧接着我又“趁热打铁”,安排了“电梯中的正、负数”、“海拔高度中的正、负数”、“小华的位置”及“跑步时风速为何为负”等一系列的练习,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和交流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之翼展翅翱翔。

值得反思的是:在通过零下温度的比较,进一步过渡到负数比大小的过程中,没有让学生观察负数大小的特征(数字大反而小)并总结与正数比大小的不同,导致练习中还有学生做错。在引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时,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整堂课下来自我感觉比较急,有些细节的地方没有很好的深入,总结性的语言太少,学生对于很多概念性的东西掌握的还不是很好。

负数教学反思(篇3)

《认识负数》单元的教学看似简单,教起来似乎觉得轻松,学生学习起来也看似轻松,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却会发现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在这里举一些典型例子:

1、 有部分学生经常把—40C读画成—60C。

2、 一号冷库的温度是—12摄氏度,二号冷库的温度是—11摄氏度,两库相比,( )号库的温度低一些。有不少学生理解为—11摄氏度温度低一些。

3、 同学聚会,约定下午1时开会,早到30分钟记作+30,迟到10分钟,记作( ),甲同学是+15,乙同学是—5,这两位同学前后相隔( )分钟。典型错误为相隔10分钟。

4、一艘潜水艇所处的位置是海拔—100米,一条鲨鱼在潜水艇上方40米,鲨鱼所处的位置是海拔( )米。典型错误为海拔—140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在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存在呢?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对认识负数教学要求的定位是:初步了解。了解的意思是: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

由于正负数表示的是相反意义的量,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的解决实际生活情境下的正负数问题,这是值得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思考的问题。由于问题的存在,不得不想一些办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

首先,对教材的编排作了重新的审视。在教材编排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学习负数的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经历“具体情境中的数——解释数的意义”这样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负数与证书表示相反的意义。教材让学生在丰富的显示情境中体会负数的含义后,出现了数轴,这是一个关键。因此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要重点让学生体会数轴上数的排列特点。而这也是想学生利用这一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最好的把手。

其次,如何在教学的后期,弥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尝试着将数轴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步:心中有一把“尺”,这把尺就是一个数轴。

第二步:确定基准点。根据实际的情境确定每个数在这把“尺”上的位置。

第三步:根据问题思考解决的方法。

也就是在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试图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成图形,借助图形有效的解决问题。经过训练,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这种方法,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在反思的过程中越发觉得,如何吃透教材,把握好教学的尺度是新教材对教师的一种挑战。

负数教学反思(篇4)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负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负数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得比较理想,为这节课的教学打下很好的基础。

教学这节课前,为了更好的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做好知识迁移,我在上课的开始设计了“请画一条5厘米的线段,平均分成5份,并标上数据。如果在0刻度的左边再画5厘米,平均分成5份,数字该怎样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动手、思考,迁移和引入到本节课展开教学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思考中发现“正数和负数是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在此基础上,由于学生有了观察和理解数轴的经验,例题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进行,所以这节课的教学很顺利完成,课堂上学生学习气氛浓厚,积极性比较高,从学生的练习和作业中看到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是比较好的。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思维,我设计了一道练习:

结合生活实际拓展延伸:六年级三个班进行综合百科知识抢答竞赛,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不答得0分。三个班目前的得分如下。六(1)班0分,六(2)班+20分,六(3)-10分。根据三个班的得分,说一说他们的答题情况。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回答完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

村居教学反思精选4篇


写好教案都有哪些妙招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老师应该尽心尽力写好一份教案。写教案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在这里您可以找到一些有关“村居教学反思”的有用信息,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村居教学反思 篇1

今天教学古诗《村居》,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我一看到课本上这幅画面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这首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景美、人美、事美,是一幅水墨画,是一首动听的歌!

我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毋庸置疑,如何让小孩子学会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这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只有在充分理解古诗诗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试图更多地从一年级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设置什么样的问题,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来让学生学得有兴趣:

我认为,抓住每句的重点字,这是理解诗句的金钥匙,效果也会比较理想。

第一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我抓住“长”“飞”两个字,来引导孩子对这句的理解:

(师)再过两天就是农历的二月天了,春天就要来了,你们的心情如何,为什么?

(生)我很开心,因为我可以穿上漂亮的花裙子了!

我很高兴,因为我可以跟爷爷去河边钓鱼了!

我特别高兴,因为我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花儿了!

……

(师)是呀,春天到了,小草脱下厚厚的黄外套,换上嫩绿的春装,他在很开心地“长“着;黄莺姑娘也在愉快的飞来飞去,体会他们的`心情读出“长”和“飞”的意思来。

第二句“拂堤杨柳醉春烟”我抓住一个“醉”来教学:

(师)杨柳姑娘最爱美了,春天来了,她甩着一头漂亮的长发,在和绿绿的河堤交谈呢,堤岸在悄声的赞美她,柳树姑娘在出神地望着远处的春烟,陶醉了!你有过陶醉的经历吗?谈一谈。

(生)看好看的故事书的时候,我太开心了陶醉了,妈妈叫我吃饭我都听不见!

看好看的动画片《喜洋洋和灰太狼》的时候,太好玩儿了,我陶醉了!什么都不想做!

(师)是啊,那现在就让我们带着陶醉的心情来读这句诗,读好“醉”字。

第三句“儿童散学归来早”,我抓住“早”来引导。

师:如果你们家里做了好吃的或者是妈妈给你准备好了礼物或者家里来了你特别想见的客人,你是不是特别希望早点放学呢?是啊,诗中的小朋友和你们一样,那就着这种急切的心情读出第三句。

生:读。

第四句“忙趁东风放纸鸢”这句让孩子们自己观察思考,体会小孩的心情,他们一下就找到了“忙”字。忙得开心忙得兴高采烈,于是孩子们在深切体会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反思:对于古诗的教学,教师对全诗的准确把握很重要,需要站在小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和孩子们的形象思维同步,,才能让小孩子们的语文兴趣越来越浓郁,才能像蓝天上高高放飞的风筝一样: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村居教学反思 篇2

这节活动设计了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目标,其中第三个环节“做一做”体现了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第一个环节说一说柳树,主要是利用赞美柳树的古诗《咏柳》及欣赏柳树图片让幼儿知道柳树的外型特征:柳枝的细长,柳叶的翠绿。利用引导语:你想你用什么方法展现美丽的柳树?激发拓展幼儿的思维、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引出四种形式:水彩笔绘画、水粉画、剪纸画、泥工画,通过欣赏四种不同形式的范画,为幼儿在画画做做环节做好铺垫。用语言引导添画春天的景物,丰富了画面内容。通过幼儿间欣赏作品,个别幼儿讲述作品完成整个教学,在《春天在哪里》的歌声中带幼儿到院子里找春天,结束整个活动。

整个活动幼儿自主、积极投入,兴致很高。活动中发现,幼儿的剪纸画(用卡纸先剪出树干,用皱纹纸搓出柳条,剪出柳叶)、泥工画(分泥时没能安柳条、柳叶的大小分)完成效果不好。说明课前准备不够充分,没能真正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一节成功的活动不仅要有好的活动设计,备好课,还要了解孩子的已有经验,才能水到渠成,达到良好的效果。

村居教学反思 篇3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归隐上饶农村时的作品,这节课的课时安排是1课时,教学目标有三个:一是掌握词中的生字,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二是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理解词的意思。三是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

有一句话说:上课都是在遗憾中度过的。我个人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对,一节课下来,既有优点,有值得其他老师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也有不足,有自己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这节课下来,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充分,这让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节省了很多预习和检查的时间,可以直接进入正式讲课阶段。课堂的开始很顺利。

二、关于词的介绍,简明扼要,学生理解的很充分。在了解写作背景的时候,学生一边读,老师一百年解释,关于“安抚使”的解释,学生都能理解,并能把握这首词是在作者官场不得志归隐乡村时的作品,背景的了解对于整首词的理解非常关键,为学生在正式学习这首词做了很好的准备。

三、关于词的讲解,分为上阕和下阕。上阕主要写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描绘场景。下阕主要写人,了解主要写了几个人,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词中人物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

四、关于课堂气氛,一开始的时候,学生似乎没有进入学习状态,举手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但是课堂的后半段,课堂较为活跃,用情和景调动了学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

五、学生能够熟练的诵读课文,并能掌握词中的关键词。对于作者的情感,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到位,并能合理的理解“醉”“喜”的涵义。

对于这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也有很多,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对于词的朗读,引导不是很到位,没有充分地带领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词。

二、对于板书,在书写时出现了错别字,而且写得不紧凑。

三、关于教学课件,虽然总体上较为清晰、对比鲜明,但是在板块设计上不是很合理,有的字放置的过于考上,学生会看不清楚,而且课件中犯了最低级的错误:出现了错别字。

四、对于课后要求的作业没有完成,改写小短文要留在课后,占用学生大约20分钟的时间给大家补一个小课。这个很不好,没有及时完成教材的课标要求,属于教师失误,教案没有写完整,课没有准备充分。

五、课堂氛围低沉的一段时间,没有及时鼓励学生积极动脑。

六、讲课声音偏小。

针对这些不足,以后在备课教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一、对于教材要求的任务一定要尽量在当堂完成。

二、多引导学生读课文,运用灵活的方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回答问题。

三、在上课之前,一点要自习检查自己的教案和课件,不允许出现低级错误,一定要认真备课。

四、讲课声音要大,让全班同学都要听清楚。

村居教学反思 篇4

今天教学《村居》这首诗,这是高鼎写的一首诗,这首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试图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设置什么样的问题,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来激发、支持和推动学习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自己去钻研、领悟和感受。基于以上的想法,围绕教学目标,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是创设情境。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自主探究环节。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在识字写字和理解诗意两个方面。识字写字是低年级阶段学习的.重点。识字教学我坚持的是“多次复现”原则,主要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读生字,读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去识记字形,写字环节我将教师示范指导放在学生试写感悟之后。

理解诗意方面,我先让学生自读,边读边用笔圈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或句子,然后小组合作,把自己圈出的词句在4个人的小组中交流讨论,让小组成员一起想办法帮忙理解。接着全班交流,各组选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再次是学生朗读课文、感知诗词的内容的环节。

这个环节包括:

1、学生自由朗读;

2、个别学生朗读,分行读,比赛读,表演读;

3、展示读,教师及时点评,并穿插自己的示范读;

4、图文结合,看幻灯片读诗,读诗看幻灯片。

5、学生再一次自由读诗,使学生通过反复品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

整节课下来,还有许多遗憾和不足之处,首先是因为新开学,孩子的心还没有完全收回来,孩子听课不在状态,备课时考虑不够全面。其次,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精神,学生必须积极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且要有一定的参与面。我想这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落实到位。

在今后的工作我会不断学习、探索,找到最佳教育教学手段。

母鸡教学反思(汇总4篇)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培育出祖国的花朵,每一位教师都经历过用心写教案的过程。教案形式的差异化反映了教师教学风格的多样性。考虑到您的兴趣爱好88教案网小编推荐一本“母鸡教学反思”,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母鸡教学反思 篇1

20xx学年上学期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6课《母鸡》教学反思 《母鸡》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自渎课文,其教学要求是通过学生自渎自悟,弄清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再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前后对比,体会情感的变化和母爱的伟大。经过对本片课文的教学,认识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现总结如下:

1、教学中对作者的情感变化的分析不够细化,重难点不突出。 《母鸡》作为一篇自渎课文,其教学重点应放在课文的第5-9段,在教学中要将这部分讲透,在学生总结出母鸡的优点后细致的进行分析,从重点段落到重点句子,再到重点词语,逐步细化,引导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点。而我在教学中虽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作为脉络,但在第1-3段的讲解上浪费了太多时间,致使重点不突出。前半部分应该在学生的回答中带过,不需浪费太多时间。而后面重点部分的分析也是泛泛而谈,没有抓住重点词句来分析和引导。如学生回答出母鸡“慈爱”的特点时,就可以提问“母鸡的慈爱表现什么地方呢”,再引导学生找到表现慈爱的动词。

2、分析重点段落不到位,提问不够具体并且缺乏连贯性,没有一环扣一环。板书在黑板上的问题“比较《猫》和本文,作者在情感的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不够具体,学生不易把握。而当重点放在作者喜爱母鸡的段落时,可以先让学生找出母鸡有哪几方面值得喜爱,再引导学生总结出喜爱的特点并用事例来佐证。在这一个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板书母鸡的特点。而在此部分的教学中我过分

拘泥于段落和顺序,逐段进行分析,没有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3、教学中的作文指导方法不正确、不具体。这篇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文章内容,重点段落各有特色,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特点来积累好词好句。如在学习第7段中,就应该抓住“蹲”、“挤”、“伏”、“爬”、“啄”等动词来体会母鸡的“慈爱”。而我在进行作文指导时是从大处着手,没有让学生得到具体的写作方法,全是泛泛而谈。

总之,通过此次教学后的反思我深刻地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不仅要确立重点,弄清教学流程,做好方法指导,还要改进自己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缺陷,尽量有感情地语速适中地进行讲授。

母鸡教学反思 篇2

《母鸡叫咯咯》是一首活泼有趣的德国民歌,歌曲的节奏规整,旋律巧妙地运用了同音反复和小跳、重复和变化重复等手法模仿了母鸡生蛋的啼叫声,形象、有趣,歌词译配也很有特点,生动的描绘出母鸡生蛋时“脖子伸伸、两翼扑扑”的高兴样子。歌曲只有六度,也只用了六个音,易唱易记,是一首能博得学生喜爱的外国民歌。

这一课拟订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孩子们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母鸡叫咯咯》,激发孩子们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我的思路是以“动物”作为本课的主题情境和主线,让学生在听、唱、演的过程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体验音乐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受。在课的开始,我直接引导孩子们观察单元的内容,孩子们马上发现这一单元都是有关“鸡”的内容,很自然地大家纷纷谈了自己对“鸡”这种动物的了解,于是我创设了“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养鸡场看一看”的情境。

在《母鸡叫咯咯》的伴奏音乐中,孩子们排着队伍出发了(随音乐律动,熟悉歌曲旋律)。到了养鸡场(出示各种鸡的幻灯图片,增加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大公鸡一大早就催母鸡起床迎接我们(进行公鸡叫、母鸡叫的二声部节奏游戏),你瞧,连小鸡也来迎接我们了(进行三声部的节奏游戏),孩子们个个读得津津有味,把三声部的节奏合作得非常和谐。紧接着出示母鸡的幻灯图片,继续创设情境“小朋友们读得这么好,母鸡不禁拿着话筒,唱起了卡拉OK,我们一起来听听它都唱了些什么?”(这幅图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歌曲的欲望,他们想不到母鸡也会唱歌,真是有趣!)于是趁热打铁,在引导孩子们朗读了歌词后,师生互相接唱,通过几次的聆听与合作,学唱歌曲自然水到渠成,个个都唱得那么投入,谁又能说他们的歌声不动情?从孩子们的脸上,我分明读懂了他们对这首歌曲的喜爱,我真是想不到这首歌原来可以唱得这么美!紧接着,我引导孩子们用打击乐器为“母鸡”伴奏(这一招总是很受欢迎!),根据课本中的图谱,孩子们开始思索:响板、铃鼓、三角铁到底该在什么时候敲?怎样敲?经过实践,个个都能象模象样地为同学们伴奏了,瞧他们一脸得意的样子,于是有的唱,有的跳,有的敲,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反思这节课,我不禁感慨:没有学生唱不好的歌,关键在于教师课的设计,在于教师课堂的引导。看来,要上好每一节课,真得多花时间去琢磨!要使每一节课都上成孩子们喜欢的音乐课,则更要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母鸡教学反思 篇3

在20xx“教学之星杯”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大赛中,我讲了老舍先生的《母鸡》一文,当下课的那一瞬间,我的心便开始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而且越来越强烈,我知道那不是成功后的喜悦,而是一种发自心底的深深的自责——我曾多么期待的这一节课,却给孩子们带来了失望!

99年踏上讲台那时,我只知道自己的职业是一名老师,知道自己要传授知识,其他全无。可如今我对学生的痴爱,是以后的日子渐渐形成的,而且一发不可收拾。这种爱不是所有老师都能产生的共鸣,因为爱,我想让孩子们在我的课堂上的每一秒都是幸福的、是有收获的,可是这次,我,没有做好!真的没有做好!刚刚接到通知的时候,我摩拳擦掌,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甚至有些渴望那一刻的到来。在后面的选课当中,我也同样激动不已,因为我丝毫没觉得出这节课是一个精神负担,然后我开始到处借准确的教师用书、查找课文、熬夜准备教案、做原创课件……这一切都因为我是一个多么要强又认真的人啊!看着精心准备的课件,我非常有成就感,哪怕我是整夜不睡的。后来,慢慢地,我的内心开始有了一些微妙无比的变化,我根本无法控制。这一课有三个人讲,其中两个是我们自己单位的,我是三个人中最后一个讲。正式比赛之前,我们俩有彼此的交流指导,都希望对方能展示最优秀的自己。比赛马上开始,我居然开始删减自己的课件甚至环节。第二天,我带着已经减半的热情走上了讲台。课前,我为孩子们的进场准备了能带来温暖的音乐,没能听完就被我关掉了,“温”还没有,又何来的暖“呢”。正式上课,我用我脸上的笑容,来缓解孩子们的紧张气氛,让他们变得轻松。这一课,我抓住了作者对母鸡情感变化的两方面来讲解,孩子们抓的很准,而且发言很积极,回答感受体会时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在文章的过渡段,我担心孩子们无法体会,很用心地设计了图标式过渡,一目了然,可孩子们也是棒棒的,稍一引导,便找出来了,使课堂的流程自然进行。但同时,课堂上存在了很多问题。首先,由于自己对时间的把控不够严谨,很多设计中的指导朗读没有进行,使学生的情感刚刚燃起便自然熄灭,以至于后来没有更好的感受自己母亲的爱之伟大,这也存在着我设计环节时与学生的实际情感发展水平脱节。当时刘主任说的话还响彻耳畔,确实如此,你为学生设置了高度,却又把梯子移走,学生如何上的去!这就是一个老师的严重失误。还有就是学习母鸡的叫声,之前预设是做半蹲的动作,母鸡的叫声只是听一下没想要学,但在课堂上却改成了学叫声。学完了,我自己心里都笑了,这哪是讨厌母鸡啊,这分明就是学得兴奋不已、乐在其中,自己的糊涂啊!淡定地上完了这节课,坐在那里,心里五味杂陈,但最多的还是愧对于这些对我充满期待的孩子们!有的赛课教师在当晚就写下了反思,可我那时真的没有心情反思,虽然表面上云淡风轻,但背地里真想找个角落,狠狠地抽自己两个巴掌……第二天,我仔细认真的听了后面几位老师的课,哪怕一个小小的环节都怕漏掉,我看到了她们的认真,她们的热情,她们的水平。大家都讲完坐在那里,心里满满的收获,能有这样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真好!

通过这次的活动,我发现了自身的很多问题,教材的解读、课堂的预设、实际效果的生成与把控,这里不乏也有些许自负。更准确的说,这次活动给我上了狠狠的一课,让我一下子清醒,一个成功的课堂,不容许有丝毫的懈怠与随意。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时时谨记,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对课堂讲解有更深的研究,对孩子们有更准确快乐的传授。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为实验小学四年四班的孩子们重新上一节课,一定……

母鸡教学反思 篇4

《母鸡》是人教版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母鸡教学反思。作者描写了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在科级集备时,我们考虑《母鸡》是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课文的内容,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因此,教学目的定位:1、让学生自读自悟,弄清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2、交流读书体会,对比与《猫》的写作手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找出并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感情变化的两个句子:我一向讨厌母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以此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在课文中抓住重点句,理解作者讨厌母鸡是因为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而后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的讨厌,让学生从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后解决为什么用“不敢”,让学生体会到。因为母鸡的辛苦、勇敢、慈爱、负责,所以作者敬佩母鸡。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抓住语言文字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理解作者讨厌母鸡时,学生说母鸡的讨厌体现在“叫声如怨如诉”,我让学生先理解什么叫“如怨如诉”,为什么如怨如诉?怎样如怨如诉?学生的理解到位了,再结合结合整段理解内容,效果明显。为了把学与理解相结合,我还安排了说话练习。学生理解了为什么讨厌母鸡后,请学生说话训练:这是一只__________的母鸡。以此对刚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高学生对内容情感进行提升。在说话反馈中,可以看到学生的思想火花在与文本碰撞,这是对这环节安排收到效果最好的体现。

为了让课堂趋于完整,也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好,在课堂免不了讲得太多了,导致课堂节奏比较慢,感觉与讲读课文差别不大。希望自己以后在教学中,学会干练、学会取舍,让课堂节奏快起来,让课堂效率高起来。

明天远足教学反思4篇


今天88教案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明天远足教学反思”的相关文章。金秋的硕果离不开园丁的照顾,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教育,老师们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希望以下网页内容能给你帮助!

明天远足教学反思【篇1】

本学期,我在学校教研活动中讲的是一年级上册的《明天要远足》。讲完之后,我有以下感受:

本节课教学重点清晰明确,以引导孩子展开丰富的联想来朗读,练习用:“那里的(什么),真的像(谁)说的那样,那么(怎么样)。”说话。为了完成这两个目标,我首先引导学生说,如果明天天气晴朗,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去沙澧河边游玩,大家的心情如何?学生兴奋地回答:高兴、激动。这一导入,达到了让学生怀着兴奋地心情朗读课文的目的。接着,让学生初读,认读本课生字。师范读,给学生以正确的引领。学生模仿老师的读法再读。在这多次读的基础上,我又领着学生分小节读,这次读,重点是为了让学生积累词语,练习说话。例如第一小节:先指名读,然后让学生找出本节写的重点事物及特点。学生找出了大海和多种颜色,然后提问:大海真的有很多种颜色吗?你认为大海是什么颜色的?学生的回答不出所料——是蓝色的。在此,我出示《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描写大海的句子,通过视觉听觉认识到大海是五光十色的。此时,再让孩子读这一小节,效果明显提高了不少。再出示《观沧海》中描写大海的诗句再次认识大海。这样,也符合“立于文本之中,高于文本之外”的教学理念了。第二小节的教学方法与第一小节相同。最后,让学生练习说话。

本节课暴露了我身上的缺点:第一,语言表达能力虽比以前好了一点,但还有很多地方表达不够精准,需要我重视重视再重视。平日要用心备课,教学目标要明确。在课堂中,尽量避免说废话。课后多反思。第二,课堂上我表现的不够灵活,有些呆板。

对于一个对自己有些失望的我来说,这节课没有让我对自己更失望,已有所安慰。在课堂中出现的自身问题,我一定要努力改正,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今后自己会走到哪里,也不再想象。先脚踏实地的走好眼前的路吧。

明天远足教学反思【篇2】

《明天要远足》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诗歌,在教学过程中我从课题入手。让孩子结合生活体验,理解何为“远足”。紧接着让孩子回忆自己远足前的心情,从而导入课题。为读好课文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从而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向往喜爱之情。让学生想象大海和白云的样子,碧海蓝天的美景,将这些美好的感受带入诗中,利用分组朗读、小组展示朗读等方法进行朗读。通过课件观察大海不一样的颜色,观察白云的洁白柔软,产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期盼之情。

本课的语气词“唉—”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读好了这个字,课文基本也就能读懂了。我通过示范朗读和添加提示语的方法,如:摇头读,皱眉读,望着窗外读……通过这样的提示帮助学生去体会小作者渴望远足的心情。

在读最后一小节“到底什么时候才天亮呢?”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和《比尾巴》一课对问句语气的练读,让孩子们读出自己的理解。通过课堂生成来看,孩子们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本课生字多集中在第一小节,在识字环节,我选择随文识字的方法,这种方法学习既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不同的识字方法。如,“睡觉’的时候要闭眼睛,睡与眼睛相关,所以是目字旁。右边是一个垂字,睡觉的时候,眼皮会垂下来。再比如用加一加的方法,每天都有很多水就是“海”字。日+月=明等。

这样学习汉字,不仅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而且也为孩子将来自主认字、识字打下良好得基础。

明天远足教学反思【篇3】

这是一首通俗易懂的儿童诗,学生读后很快能联系生活实际,切身体会到文中作者的心情。在学生熟读理解之后,我问学生:“你们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想一想,是自己去哪里的时候呢?“学生甲说:”爸爸告诉我去长沙的时候,我晚上睡不着。“学生乙说:”妈妈告诉我说去漯河的时候,我睡不着。我想早点去。“我继续追问:“将来你打算去哪里?想看看哪里的什么景色?“学生丙说:”我想去长城,看看长城长不长?“学生丁说:”我想去沙漠,想去那里看看,那里的是不是金黄的?“出示诗的第一小节,翻过来,唉--------睡不着,我多想去看看,那地方的,是不是像老师说的,那么吗?”你能不能用你刚才的发言,完成这样的填空呢?”一生说:“翻过来,唉--------睡不着,我多想去看看,那地方的沙漠,是不是像老师说的,那么黄吗?”我听出孩子们在用词上,还缺乏行文的优美。

于是我追问道:“大家听一听,比较一下,那个句子优美好听些?1、翻过来,唉--------睡不着,我多想去看看,那地方的沙漠,是不是像老师说的,那么黄?2、翻过来,唉--------睡不着,我多想去看看,那地方的沙漠,是不是像老师说的,那么金黄金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第二句好听。”老师鼓励道:“那我们再来读读我们写的诗句吧。大家都成了会写诗的小诗人了。”通过这样的填空和朗读,帮助孩子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做,真真切切的履行了陶行知先生的那句话:“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

明天远足教学反思【篇4】

《明天要远足》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诗歌由短短三节组成,生动地描写了小主人公因“明天”要去远足,控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而睡不着觉的情景。本课的教学设计寓教于乐,努力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小主人公远足前无比激动、无限期待的心理,从而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充分实现以读促识、读中感悟、读识结合的教学情境。

明天要远足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诗歌,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孩子对远足的认识和对大自然的向往喜爱之情,首先,充分利用学生探索未知的欲望,结合现实导入,用背包装着一些旅行常用物品,进而让学生猜想这是去做什么,其次,导入课文,让学生想象大海和白云的样子,碧海蓝天的美景,将这些美好的感受吧带入诗中,利用分组朗读、小组展示朗读等方法进行朗读。通过课件观察大海不一样的颜色,观察白云的洁白柔软,产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期盼之情。

本课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生字多集中在第一小节,这种方法学习既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不同的识字方法,,如,“‘睡觉’的时候要闭眼睛,睡与眼睛相关,所以是目字旁”“每天都有很多水就是‘海’字”“日+月=明”等。这样学习汉字,不仅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而且也为孩子将来自主认字、识字打下良好的基础。

物理案例教学反思4篇


避免过分追求叙述严谨而影响学生对基本内容的理解,身为人民教师要学会正确编写一份教案。教案可以为教师做教学研究提供第一手的最为详实具体的资料,写教案有没有格式要求?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物理案例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物理案例教学反思 篇1

在教研室组织的大教研活动中,无论是参与网上教研和全市物理教师在线研讨,还是参加学科会的观摩、学习,都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比中发现了自身存在的很多不足。

1.网上研讨,使我对《电流和电路》这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拓展,教法的设计,实验的运用,教材深度、广度的把握,都有了新的认识。也学到了突破难点,突显重点的很好的设计思路,可谓收获良多。

2.学科会的召开,两位老师通过课例研究后,精彩的公开课展示,更是让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满载教学心得而归。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都注重了学生实验,通过学生的自主动手操作,营造了和谐、合作的探究氛围。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不仅激发了兴趣,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加深对所学的理解、巩固,更将复杂、深奥的物理概念、原理,简单化、形象化,降低了学习难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探究中自觉接受。授课内容全面,条理清晰,无论是课前引入,还是课堂检测也都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基本理念。

3.相对而言,于健老师的一堂原生态、高效率、实用性强的公开课,更是让我耳目一新,为我今后的课堂教学做了很好的示范,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且不说其清晰的教学思路、全面细致的知识点学习,及时、到位的习题跟进,恰到好处的师生互动,单是她能大胆、主动、科学制作和改造实验器材,放手让学生实验,就足以让我折服。物理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但其难把握性也让不少教师包括我在内望而却步。而这节课上,老师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敢“放”但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亲身实践,明显的现象,学生参与了探究的全过程,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可谓水到渠成,课堂效率可想而知。

4.公开课后,多位老师的精彩点评也让我受益颇丰。组织探究实验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猜想;规范课堂语言;根据教学目标,本照易于学生接受的原则,合理调整授课内容;设计提问如何安排梯度,循序渐进;学习新课时,如何做好温故而知新……诸如种种,不胜枚举。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此次课例研究,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了不足,汲取了经验。相信我所收获的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巧妙的设计思路,必定会成为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注入一股崭新的活力。

物理案例教学反思 篇2

什么样的简单机械属于杠杆?我让学生自己举些日常生活接触过的例子,找到他们工作时共同的特点来定义杠杆的概念,效果很好。

在介绍杠杆的五要素,其中"力臂"概念是教学中一大难点,以往教学过程中一般只告诉学生什么叫力臂,但大部分学生并不了解为什么在杠杆问题中要出现力臂这一概念,所以接受"力臂"这一概念时有点茫然。

这节课通过学生动手,亲身体验力的作用点与力的作用方向对杠杆转动效果的影响,因而引出力臂概念是水到渠成的;同时,对学生学习下一节"杠杆平衡条件"内容作好铺垫。

这个设计对学生理解力臂概念是很有帮助的。

这节课的重点是力臂的具体画法。

因为是较好的班级,所以我就示范了一个例子,让他们做了六道不同类型的巩固习题,掌握程度还可以。

六道习题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图来>总结杠杆的一些基本特征和作图该注意的地方,强调作图过程中要规范。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是使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作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确应用,在杠杆应用的探索这部分,当时有两种方案:一是通过实验,不改变重点到支点距离和物重,只改变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判断拉力的大小,从而判断是否省力,学生也能很容易看出两个距离的大小关系,但是这样学生参与的很少;二是像课本那样不给任何数据,学生自己填,又感觉太难,学生会无从下手。

所以我选择了第二种情况,出示多种数据,让学生归纳总结,通过课堂实践,发现还是没有找准学生的位置,致使这里进行缓慢,时间耽误了,草草结束,学生还不是很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给我的最大的感触是上课时教师一定要有时间观念,要随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学方案,使课堂变的灵活,本节课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我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在应用的探索部分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用直尺撬本子先感受一下何为省力何为费力,再进行实验探索,效果会更好,考虑的也不够全面。

滑轮组的省力情况是本课的难点,为了达到突破的目的,在得出动滑轮省力一半结论之后,不失时机的让学生分析提起重物及动滑轮的绳子段数,这为分析滑轮组的绳子段数做了铺垫.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组装由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分析得出由两段绳子承担物重及滑轮重,得出拉力F= ,此时我便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追问:"如果有3段绳子承担滑轮及物重呢 4段呢 ......n段呢 "学生很自然得出拉力F=.继续追问到:"如果忽略动滑轮重及磨擦,拉力F的表达式会是什么样呢 "通过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缺陷:虽然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反应并不是很积极;由于语法知识不是很难,所以教学中拓展了一些新单词,但由于学生实际水平较差,掌握的不是很好。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设计的问题、活动要尽量贴

近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每个环节,尽量开发他们的潜力,调动积极性,并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让弱势群体得到更多机会。

物理案例教学反思 篇3

为了提高自身的师范技能,为以后的教师生涯做准备,我在大学期间做了几份物理家教。在我做第一份家教时,我虽然备课很认真,准备的也很充分,学生貌似也听进去了,但是取得的效果却并不是很好,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得到大幅度提高。下面我将回忆我给学生上过的一节课,并在这里记叙下来,供教学反思之用。

一、我的案例

我在给我的第一个学生讲授《浮力》这节课时,我考虑到这节课知识点很多,练习题也相对较难,所以我把重点放在了解题上,在课的一开始,以我为主体,我讲述了什么是浮力(浮力指物体在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中,上下表面所受的 压力差。公元前245年,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原理),我问学生懂了吗,他说懂了,于是我就继续讲下个知识点了,即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我又问他懂了吗,他又肯定的说懂了,所以在讲完了知识点之后,我就给他做练习题,但是做练习题的效果却十分不理想,他做题的正确率非常非常低,我发现他之所以做错题,是因为他只是像所有的物理初学者一样,只是记住了概念、公式,而没有真正做到理解公式和真正去运用这个公式,这就是问题所在。

那教师要怎么样教授学生才能让学生避免进入这个窘境呢?通过自身反思,结合物理这个学科的特点,我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让物理教学生活化。

二、传统物理教学的弊端

物理是一门和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物理教学是为生活服务,同样,生活素材也可以为物理教学服务,优化初中物理教学。

但是,传统的物理教学由于过分偏重理论教学,从而忽视了物理实验教学,忽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使初学者很容易搞不明白物理究竟是什么,从而在一开始就对物理产生了恐惧心理,这种情绪的产生非常不利于后续的学习。

学生缺乏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意识,也缺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在生活中容易迷信权威,缺乏判断大众传媒信息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三、中学物理教学的特点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要在物理教学中贯彻这一理念,就必须注重开发发与利用生活与社会环境中的教学资源?。在这样的前提下,就有必要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如何更多的涉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事例等生活素材优化初中物理教学进行研究。学生的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物理知识,学生的生活实际都可以运用到初中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为物理教学、学生发展、课标落实服务,起到优化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的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利用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素材,让生活为物理教学服务,优化初中物理教学,让学生从中轻松的获取物理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体验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四、让物理教学生活化的具体做法 1、运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品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会接触到大量的生活物品,学生对这些物品的特征、属性、用途等都有着很详细的了解,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优化中选用物品时,可以选用学生有着深刻体验的这些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物品,用来演示相关的实验或者改进教材上的一些实验。

2、运用学生生话中熟悉的事例

学生在生活中总在不断的经历着或者感受着各种各样的事例,学生对这些事例不但熟悉,可能还有着一些自己的看法与感受,有着自己的理解,将教学中一些学生难理解的概念或者问题与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进行相关的类比,能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促进学生的学习。

3、运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现象

选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相关现象,来引入新课,能让学生迅速认识到要学习的内容,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或者作为问题的素材、背景等让学生在进行相关的分析中提髙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用生活物品演示实验,增强效果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对物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是物理学发展的源泉,也是检验物理理论的唯一标准。结合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意志不稳定等特点,初中物理教学必须以相关实验为基础,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中让学生获得真知。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环境或身边材料、物品或器具等资源可以开展实验教学活动。包括“演示实验”、“课堂小实验”、“边学边实验”或“趣味物理实验”等演示实验,将要研究的一些问题的现象重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在引导学生通察的同时促使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正确的建立概念或者认识一些物理规律。在教师课堂教学中进行一些演示实验时,选择教材上编写时设计的演示器材或者实验室的已有器材时,对学生来说总是“意料之中”的,总少了一份“惊奇”。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学生生活中,身边的一些物品来进行相关的演示实验,不但能起到书本上演示实验的效果,更能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对演示实验起到优化的效果。

5、作业、练习布置生活化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那么学生的作业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学习物理学就是要应用到将来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因此作业不应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了知识点、为了考试而做题,以致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布置作业时可以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提高他们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有一个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密度及其应用后,结合该校地处农村的特点,他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问题:农民选稻种时需用密度为1.03×103Kg/m3的盐水,今配制2L盐水,称得质量2.4Kg,请你检验这样的盐水是否合乎要求?若不合要求,是加盐还是加水?每2Kg原来的盐水应加多少盐或水?这是一个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必然用到混合物质的密度知识,在知识的迁移过程里,无形中培养了能力。

物理案例教学反思 篇4

一、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摩擦产生的条件。

②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

③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和实验设计、验证,以及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从实验中总结规律的能力。

②理解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②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四、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解释生活中的摩擦现象。

难点:①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自主的实验探究。

②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中是接触面之间压力而不是重力和质量大小。

五、教具:

弹簧测力计、长方形木块、长木板、砝码、毛巾等

六、教学程序:

㈠引入新课:

1、播放汽车陷入泥中,车轮打滑;渔民用手捉鱼捉不住;学生想和杯里的水,却拧不开杯盖这三段录象。问:假如你遇到了这些问题,你有什么办法吗?

2、学生观察并发表意见。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了哪些和摩擦力有关的现象?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做一做:你能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制造出一种摩擦吗?你能交流一下在摩擦实验过程中你的感受吗?学生两手互相搓动,感受摩擦。

你们想了解摩擦力一些秘密吗?就一起来学习本节课吧!

(点评:)课堂一开始,就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此时的角色就成了教师的帮助者,他们热情而又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各种方案.接着让他们自己做实验来产生出摩擦并初步感知一下摩擦力是一种怎样的力,在交流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被充分地调动,内部教育基因被激活,这对学生的发展也就更加有利。

㈡进行新课 :

1、 摩擦力的概念:

(点评:)对摩擦现象,学生一般都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并不困难,大多数教师都是通过回忆生活现象,如用橡皮檫檫字;或亲身的体验,如用手旋开瓶盖.但无论采取那种方法都难以表述抽象的概念。例如:上述两种方法都不能突出摩擦力的方向,不能突出压力和重力的区别,更不能让学生意识到摩擦还存在静摩擦、滑动摩擦及滚动摩擦三种情况。为此,我是这样设计引入摩擦的:

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

①水平桌面放置一个重物,物体受到了几个力?(重力与支持力)

问:此时物体和地面之间有摩擦吗?(学生思考)

②用螺旋弹簧水平拉物体,观察到弹簧拉长了,重物没有移动.为什么?(分析:弹簧伸长了,证明了对物体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而物体却并没有移动,说明在重物与桌面间有一个“隐身的力”在与我“拔河”,不让我拉着重物走,这个调皮的的力就是摩擦力,这种摩擦力是物体想要运动但又没有运动的时候产生的,就叫静摩擦力。)

③继续用弹簧拉着物体在桌子上运动,这时也有摩擦力吗?这种摩擦力就是滑动摩擦力.

④在重物下垫几只圆铅笔,拉动重物前进,引出滚动摩擦力。

教师提问:物体间具备了什么条件才能产生摩擦?

学生总结:①物体间相互接触、挤压;

②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或相对运动;

③接触面不光滑。

由此得出摩擦力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板书)

教师:根据上面例子,我们把摩擦大致分为动摩擦和静摩擦,动摩擦又分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在初中阶段我们重点研究日常接触最多的,也是最简单的滑动摩擦。

播放用刷子沿着水平桌面运动录像,让学生注意观察刷毛倒的方向和刷子运动的方向的关系。并结合用弹簧拉木块拉不动实验,自己总结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或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创设情景:让学生做两个小实验:

①用手轻压桌面,手在桌面上滑动,然后用力压桌面再做一次,体会两次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②保持压力相同,手在桌面和桌子得背面(较粗糙)滑动,体会两次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从实验感受并结合日常生活体验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所依据的事实。

⑴学生猜想:

① 与压力大小有关;

(说明:学生可能猜与物重有关,教师要给予及时纠正,例如擦黑板时板擦对黑板的摩擦力与黑板擦的重力无关,引导到压力问题上。)

②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③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④与运动方向有关;

⑤与运动速度有关;

⑥与拉力大小有关。

……

⑵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渗透控制变量法的研究方法)

教师说明:对于后三个学生提出的猜想简单的作出说明。还有没有别的因素会影响摩擦力,课后请大家继续讨论,这节课我们只讨论前三个因素。

如何来改变这些因素,在研究其中一个量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讨论)

待学生讨论后,引导学生回答出控制变量法的思想。

怎样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呢?

提醒学生注意要如何拉动弹簧测力计?为什么在匀速状态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要求学生注意,用弹簧测力计拉的时候,一定要沿着水平方向。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时,木块做的就是匀速直线运动。

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根据实验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各研究一个猜想。自己的研究完后可任选其他猜想进行实验。并把收集数据的数据填到自己设计的表格中。

⑶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

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动手实验,并完成表格。

学生按照所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⑷分析论证:

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看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物体的速度的大小是什么关系.

⑸得出实验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速度的大小无关.在接触面不变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摩擦对我们的生活是有益、还是有害的?(学生自由辨论,两分钟时间)摩擦力,让人欢喜让人忧!对于有益摩擦,要想方设法增大它,对于有害摩擦,要想方设法减少它,有什么方法呢?学生阅读科学世界。进行讨论、总结。

增大有益摩擦方法:

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①减小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变滑动为滚动;④使接触面彼此离开。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学生展开想象,讨论回答。

5、课堂小结(略)

作业:观察自行车的结构,找出与摩擦有关的地方。

《统计》教学反思模板4篇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也能让老师及时去总结和反思教学情况。怎么样教案课件才算不错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统计》教学反思模板4篇,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统计》教学反思 篇1

有一定的距离,教学的成功与遗憾也会相依相伴。反思这一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最成功的是在尊重教材的同时创造性的处理了教材与教学的关系。具体的说,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在教学中我找到数学与生活的切入点。设计了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情景(介绍我国悠久历史的膳食宝塔等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自然地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缩短学生已知和未知的差距。

二、让学生在丰富且熟悉的生活问题中,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到用统计图来整理数据、说明问题的优越性;初步认识到用条形统计图和用扇形统计图表达时所需的数据不同等;都为学生下面进一步学习做好知识点的准备。

三、选取、呈现与学生生活学习联系较密切的扇形统计图,要求学生说说从这些扇形统计图中各获得什么信息,使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特点有着丰富的感知。引导他们观察、比较两种统计图的异同点,让他们在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探讨中初步体会出扇形统计图与其他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独特点,使他们倾听能力、合作能力、思考能力等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静下心来思考,在整节课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果教学中语言更精练,提问更有针对性,让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一些,大胆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练习设计更有坡度一些,有综合性,能跟百分数运用联系起来,我想本节课效果会更好,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统计》教学反思 篇2

本课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材料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安排都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新理念。在教学中,我从培养学生统计观念这一目标出发,设计了一系列童趣性、生活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亲身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让学生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学会整理数据的一般方法,同时使学生体验统计对决策问题的作用,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目标,为下一个目标调查指明方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画导入,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很好地体验“生活数学”。第二个环节,我选择了让学生统计自己最喜欢的体育活动,这样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而结束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统计全班同学的兴趣爱好,又让整堂课回到了生活中去。总之,整堂课的教学全部都是在生活的情境中完成的。这样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主要是试图让学生领悟到统计的范围很广,使学生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再让学生通过统计图表获取信息,解决问题。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爱数学的情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统计过程。

“观念”的建立需要人们亲身的经历。要使学生逐步建立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本节课我就安排了两个统计的内容,从静态到动态,让学生经历两种不同的情境,并掌握应用的不同统计方法。第一部分的统计每种动物有几只是一个静态的统计,让学生动手记录每种动物的只数,这样既让学生动手,又很简单明了地展示了统计的结果,便于学生收集和整理数据。而第二个内容统计大家最喜欢的体育活动,是一种动态的情境,所以我就安排让学生汇报自己统计的方法。虽然之前对数据的收集碰到了一些困难,但最后通过同桌合作之后也很好而且很快地得到解决。值得高兴的是,也有学生能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经过分析后做出决策,给老师提建议,多买学生喜欢的水果。这样就促进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经历了整个统计过程。

3、探索统计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两个不同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在情境中探索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统计,突出孩子们的个性,在交流中优化,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对事情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这样把学习的空间留给了学生,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整堂课中,我是让学生自己在探索中觉得有必要统计才统计,这样既完成了我原先定下的学习目标,又注意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两全其美,何不乐哉?

《统计》教学反思 篇3

教学中发现课本上关于我换牙了的情境图与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情况不符,为此在课下先向学生了解他们的换牙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再设计教学。我设计了收集学生换4、5、6、7颗牙的人数,至于没有换牙的或换其他颗牙数的情况不列入统计范围。

一个班60个人要是统计所有人的换牙情况一是占用时间多二是不便画统计图,为此,统计了两个大组学生的换牙情况。你有什么办法统计?在学生思考后总结出,可以通过画○、打√、画△等方式记录。我和学生各自用自己的方法收集数据,他们在亲身经历中知道了收集数据的方法是多种的,一个符号可以代表一个人、一棵树、一个苹果等等。

在绘制统计图的时候,学生的手不够灵活,一开始就画斜线他们手忙脚乱,于是第一节课让他们先知道要从下往上一格一格的数,一格代表“1”,在格子里画○或△。第二节课再教他们画斜线问题就简单多了。当学生出现从上往下涂的时候要让他们知道从下往上是1、2、3、4……数越大竖条也越长。

收集数据看似简单,但数错的情况却非常多,要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数才能保证数对,数错了的要说说为什么数错了等等。在大家相互交流中掌握收集数据的正确方法。

“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这类问题容易和提问题混淆。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发现是告诉别人自己知道的信息,这样就容易区分了。

在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学生借助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统计的结果,然后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去体会、比较、选择优化。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在体验中积累,形成初步的统计活动经验,从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渗透培养数据分析的初步意识。

《统计》教学反思 篇4

当我告诉孩子们今天我们学习新的内容“统计”,突然有个稚嫩的声音传出“什么叫统计?”当时我心里特别的高兴,因为他懂得不懂就问,他有了问题意识。

“统计”一词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孩子们从表面是无法理解它的含义。为了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会用数一数的方法进行统计,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初步感受到数学于生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快乐,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结合本单元的特点以及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认为从以下方面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从学生的兴趣着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数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乐趣。在教学中,通过统计学生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果,让学生体会收集、整理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对统计有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从而有利于学生探究如何统计的欲望。

二、让学生在课堂的小组合作活动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小组合作的氛围下,孩子们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想出意料不到的解决方法,从而拓展思维,比如:如何统计水果的数量,什么样的方法更加便捷。小组讨论的结果是做记号,一个符号表示一个水果。

三、让学生体验数学于生活,体验出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意识”

这节课我特别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情景,让学生把所学的统计知识和方法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去。比如如何统计班级小朋友喜欢动物的情况。让学生感知学习数学的价值是为了应用。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会提数学问题并能解决。

本单元学习的一个易错点是将通过观察从条形统计图中发现数学信息和提出数学问题分不清。这是本单元学习孩子们出现错误最多的,学生很容易将”你知道了什么?”和“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混淆。“你知道了什么?”是你从图上发现的信息通过准确数字表达出来的。而“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是必须先写出你提出的问题,然后写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数学的生活化使得数学的课堂充满了乐趣。通过本单元的和孩子们共同学习让我体会数学课堂真正的价值让孩子们学以致用,学有价值的数学更加有利于她们的成长。

咏雪教学反思教学反思800字(通用4篇)


88教案网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咏雪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极尽所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教案必须经过教师的深思熟虑、精心设计和认真确定。教案属于教师的工作流程范围。请收藏本文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咏雪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1)

在新的学年里,带领新的班级,身为语文老师的我既紧张又欣喜。虽然只有一个班的语文课,但我对每一堂课都认真地和其他老师讨论、积极准备着。这次汇报课《咏雪》,文章篇幅短小,文意简单,文章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虽然没有直观评论,但文章最后对谢道韫身份的补充;让我们很快就可以了解到谁的更好。现阶段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较为简单,理解不是难事。

文章简短,自以为备课充分,预设环节清晰简洁,自然流畅。课前,我预设是:以诵读带领学生疏通文意。首先,听朗文。过程中我让学生注意生字词和朗读节奏,并整体感知课文。随后分小组齐读,找同学示读,在他们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读错的字,然后就写在黑板上,读完后给他们纠正。然而,由于我的疏忽朗文出现错误,同时多音字板书时没有将词语书写出来。没有做到严谨教学。将近十分钟的时间,我认为很有必要。读了几遍课文,学生从整体上对文章的内容有所感知。

随后进入到了“译读课文”环节。我原本设定,先让同学提出预学阶段不理解的重点字词由学生协助讲解,随后小组讨论通篇文章的翻译。这样可以培养了学生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许是因为紧张看错时间,将学生展示时间缩短;同时又没有将“咏雪”的精采句子进行解析。随着铃声的响起,就不得不中间掐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做为一个语文教师,必需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成为一个合格的导学者。学习控制课堂、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经过这次的讲课和听课活动,感觉到了很大的差距。自己还有非常多需要修炼的地方,教学之任于我,任重而道远。感谢这堂课给了我反思自己的教学的机会。

咏雪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2)

反思这堂课,如何通过筛选适宜的教学内容,并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深化改造,成为真正适宜学生的、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呢?

一、要遵循“生本”的原则

出现教学内容的不适宜,归根究底还是教师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还是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去左右学生的思维。如果对学生知识结构、人格修养、技能技巧等的完善和提高没有帮助,那么一切都是徒劳无益的。“生本”原则要体现出教学内容的适度、深度,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规律,学生需要什么,我们便教什么。对于初一的学生,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即可,不要去过度拔高学生,哪怕是实验班的优秀学生。

《世说新语》这本书记叙的是从西汉、魏、晋到宋初名人们的遗闻轶事。书分36门,共1128则,其中关于少年儿童的记载有70则左右,并专设有《夙惠》一门,单写少年儿童的智慧言行。这些记载让我们通过作者对当时少年儿童言谈、仪态、思想、行为的品评了解到作者和当时人们的素质观,以及围绕这种观念人们对少年儿童进行的素质教育。要让学生对此书感兴趣,少年的智慧故事远比“林下风”更能让初一学生接受。

二、要理解编者意图

除了课文的特点外,课文在这个单元的地位、价值,教师也需仔细琢磨、推敲。此篇课文编者编入初一册的第六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咏雪》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生活的画面,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同时选入的还有《陈太丘与友期》表现魏晋时期小孩子的聪颖机智。魏晋时期少年儿童活跃的思维、机智的论辩,是以比较丰富的历史、文学知识为基础的,这与当时家庭对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重视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二次教学中,教学目标确定为能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自己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并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背诵这则短文;感受魏晋时期小孩子的聪颖和家庭文化氛围对孩子的影响。

三、要大胆取舍

教学中,每篇文章的教学内容多如牛毛,让人眼花缭乱,与其“眉毛胡子一起抓”,不如抓住其中最为精彩的一点,把它讲清、讲细、讲透,一课一得。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从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增加课外材料根据具体课文的需要,并非每一篇课文都需要援引资料,引用材料也不在多,在于精练、适合、有启发作用。根据教学需要,删去了刘伶和谢安谢道韫的三则材料,选用孔融“小时了了”故事来激趣,由于人物故事熟悉,内容容易理解,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拓展部分选用《文学》一则:“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公曰:“讦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因为从这个故事中可见谢安经常召集子侄辈聚会,亲自同他们“讲论文义”,并循循善诱地培养孩子们的想像能力、比喻技巧、造句叶韵的本领,力图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水平。结合“(1)公如何评价咏雪句?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2)理解“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你认为谢家是一个怎样的家庭?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两个问题让学生理解有这样优越的人文环境,就难怪谢家出现了个才女谢道蕴了!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家庭文化氛围对孩子的影响

咏雪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3)

《咏雪》是一篇浅显的文言文,出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全文微言大义,不足100字,却生动地记叙了东晋名士谢安与晚辈谢朗、谢道韫讲论文义,通过二晚辈回答的对比,赞赏了才女谢道韫的智慧和才华。文章在对人物的刻画以语言为主,摹写三人仅用三句对答,人物性格却跃然纸上。这点也正可以作为课本剧的突破口。拟让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设计和创造适宜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通过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以表演的形式,从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丰富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立体化。通过课本剧的表演,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内化刻画人物的方法,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人记事的水平。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由于短文浅显易懂,便简单的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进行翻译然后结合记叙文六要素的梳理和刻画人物方法的总结,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配角色,结合人物的特点,从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设计表演。

课后,看着手上的准备的关于《咏雪》的翻译小练习,感受颇多。经过多年的教学,应该说自己在课堂教学流程的操作上和具体教学技能的掌握上,还是比较的成熟。前几年,很重视课堂教学精心雅致的语言的锤炼,也醉心于化繁为简的课堂驾驭能力的学习。但近两年,教学上却越来越功利。常常通过练习检测让学生夯实基础。在优化课堂教学,精细过程管理上下的功夫却越来越少。忽视了学生的智力参与和思维训练,忽视了熏陶渐染在母语习得中的重大作用。过分的强调了以练代讲,而有悖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感谢这堂课给了我反思自己的教学的机会,应该多花点心思在自己的教学。

咏雪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4)

这篇文章对于我来说,太熟悉了。20xx年进行省普检的时候,我代表学校讲的就是这篇课文。全文连题目都算上,仅仅73个字,我却折腾了两周。为此还耽误了教学进度,心中急呀。可是无奈。学校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是对咱得重视、对咱的信任。一遍一遍的专心致志的备课,一遍一遍的不厌其烦的讲授;同年级语文老师共同听课,同学校语文老师共同研讨;校领导训话,教研员指导。好不容易盼到了检阅的那一天,我的心里也说不出什么滋味了:说是胸有成竹吧,毕竟是太熟悉了,绝对不会出什么问题了。但我总觉得不太踏实,学生对一切都熟悉了,课堂是不是太假了!好在一到了课堂我就放开了,我抓住了一个小问题,从其他角度切入课堂,学生们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学生们积极踊跃,课堂气氛活跃。这堂课上得比以往任何一节演练课都要好,受到了省专家和教体局领导的好评。总算没有让领导失望。上面的教学设计的大框就是那个时候的产物。

今年再次教授这篇课文,我想到了一个问题:20xx年那节课成功了,原因是学生对内容太熟悉了,熟才能生巧,温故才能知新。很多时候,对于中考非考文言文课文,我们满足的仅仅是对于字词的积累,而对内容却毫不在意。这既违背了课标的要求,又不利于我们学好文言文。如何让学生发挥其主动学习的热情呢?我想到了学习小组,于是我充分发挥了学习小组的作用,我采取赋分制。特别是“小组推荐代表进行赛读”环节的设计,最大限度地激发所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了以读带讲的目的。“每组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逼迫学生去熟读文本、挖掘内涵。为了让学生把这些当回事,这两个环节在平时课堂小组学习的基础上加倍赋分。因为平时我们班学习小组得分的多少是月考后能否能得奖的重要依据,所以学生对小组和个人得分还是比较重视的。我昨天讲的这篇课文,效果还不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考虑,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是最重要的。

以上就是《小苗大树对话教学反思4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小苗大树对话教学反思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