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关于陋室铭教案7篇

关于陋室铭教案

发表时间:2023-05-11

关于陋室铭教案7篇。

今天栏目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篇“关于陋室铭教案”的深度分析文章,敬请您阅读并收藏本文。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教案是课堂教学的框架。

关于陋室铭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趣。

理解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趣。

一、激情导入:

我国古代的名士文人常常喜欢借物来抒情言志,例如,他们借梅花来表现自己纯洁坚定的品格和高雅的志趣,借竹来写出自己坚守节操,借莲来表现自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一篇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它同样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他托什么物言什么志呢?请大家翻到二十二课。

1、简介“铭”。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简介作者。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多媒体显示)

1、欣赏课文录音。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

3、自己在书上边读边画出朗读停顿(多媒体展示),再请同学朗读,同学点评。

二读:生利用文下注释自由轻声译读课文,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⑴男生齐读课文。女生思考:他们刚刚读课文时读得琅琅上口,为什么会这么上口呢?

明确:这篇文章是押韵的。先找出文章的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明确基本押ing韵,“馨”除外;再找一找押韵的规律:一般偶句末字押韵。(见大屏幕)

⑵女生齐读课文。男生思考:这篇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除了押韵,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明确:文章多用对偶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明快,读来琅琅上口。

过渡语:一篇美文光有形式之美是远远不够的`,这正如一位美丽的姑娘不仅要有光鲜的衣着,更要有一颗美丽的心灵。那这篇文章的内容美不美呢?

三、体悟“德馨”:

1、齐读课文,文中的哪句话既回答了陋室不陋,又统领全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这句话是有哪句引出来的?

(作者用比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

3、作者围绕“德馨”从几个方面写“陋室不陋”?(用文中的话回答。提示:看看所居陋室环境如何,交往之人怎样,情趣又如何?)

讲述:这里既有正面的描写,又有反面的描写;既有实写,又有虚写。正面描写的句子是:调素琴,阅金经,这是写实,表现了从容、恬淡的生活。反面描写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虚写,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4、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用意何在?

明确: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小结:像这样,通过描写陋室,传达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5、文章以孔子的话作结有什么含义?

明确:再次证明陋室不陋,表明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同时照应了“惟吾德馨”。

关于陋室铭教案 篇2

两篇短文是古今传颂的名篇,内容都具有典型意义,所反映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轻松活泼,清新别致,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描绘莲花形神兼备,作者借莲花自况,表现了高洁的节操。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状况和作者的思想倾向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于认识今天的社会,陶冶自己的情操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最好通过比较阅读,找出两篇短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从而突出特点,加深印象。

3、感悟、理解和积累语言。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表情达意的,而语言又是思维的外壳,因此指导学生感悟、理解和积累语言,是学文言文的重中之重。

4、进一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掌握学习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和同学们切磋探究,质疑解惑,提高学习能力。

1、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1、背诵课文。

出示挂图,提问:这是什么花?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花?为什么?(根据回答情况适当引导。)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在他们的作品中,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可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莲花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

解释:“说”是古文的一种文体。 可以叙事,可以议论,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分读后集体朗读。

三、研读课文。

1.让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课文。稍作准备后指名学生讲述第1段意思。

教师讲评,强调实词“蕃”、“染”、“植”的意义,要求同样以“沾染”为意,说出一个带“染”字的成语。(答:一尘不染。)

提问:作者赞美莲的这些句子包含了莲的 哪几方面的特点?

讨论后归纳:不同流合污,不妖艳媚俗,刚正不阿,傲然坚贞。

齐读第1段,试将赞美莲的句子背出来。

明确:两层,第一层,是作者对三种花的评价;第二层,是作者的感慨。

明确:第一层三个并列分句,句末都有一个“也”字,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句末的“也”是帮助表示判断的语气词。这种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呀……”的形式,“也”等于“呀”表示感叹。

第二层,句式基本相同,但语气各不相同:第一句陈述,第二句设问,第三句感叹。想一想:这三个句子作者用不同语气来表达,其中有什么道理?

分析:第一句表明像陶渊明那样爱菊花的人不多,语气比较平稳,所以用陈述。第二句要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用问句形式加强语气。第三句是说爱牡丹的人很多,言下之意是说世上追求富贵的人多,这里隐含着作者对当时不正世风的批判,感情强烈,所以要用感叹语气。

强调:“鲜”,这里读作“xin”,意思是“少”。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里也有,如“鲜为人知”的“鲜”就是这种用法。

明确:第一层以三个比喻来评价菊、牡丹和莲三种花,这里虽然没有贬褒之词,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三者之中,君子最为高尚。第二层作者发表感慨,突出自己对莲的喜爱。前后联系,我们不难理解,作者爱莲,是要以莲自况,表明自己是一个像莲那样品格高洁的君子。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齐读第2段,试背诵。

四、总结课文。

1.教师归纳: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课文第1段主要用记叙句法描述了莲花优美的姿态,突出它的高洁品格,表明自己对莲花的喜爱。第2段先用议论对三种花进行评价;再抒发感慨,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不良世风。真正体现了言简意丰、文笔多变。

2.提问:本文题为《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

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如果不提菊和特丹,只是一味赞颂莲是多么美好,多么高尚,自己对它是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而把菊和牡丹跟莲来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花的可贵。这就是映衬手法的好处。另外,映衬还有正衬和反衬之分,这里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它们有什么不同,我们可在课后认真地加以揣摩。

3.评价: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他因为愤世嫉俗而流露的那种目空一切,自视清高的思想是有片面性的,也是不足取的。

五、布置作业 。

1.解释下列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同学们学过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七言律诗,知道作者是谁呢?明确:刘禹锡。这首诗里有一句富有哲理流传至今的名言大家还记得吗?明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再背一遍呢?(要求学生背齐,老师提示第一句,学生背完好老师给予称赞)。

像这样好的作品和好的诗人都是流芳千古的。刘禹锡不仅在诗歌领域大有作为,而且在散文方面也颇有成就。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陋室铭》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板书题目)

所谓陋室,顾名思义就是简陋的房子。铭,古代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补充其特点:①篇幅短小②一般是押韵的。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人,自幼好学,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政治上的激进派,主张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挤,一再被贬,因而作此铭文,自剖肝胆,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二、明确教学目标 。

四、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再读课文, 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 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刘禹锡身居陋室,反说陋室不陋,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间陋室有那些独到之处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那些地方是写陋室之美的,在找以前,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

学生翻译,答案见书本。老师重复解释,随后提出疑问:这两句诗着重在于哪两个字呢?

我们能不能想象一下这样一个景况:远看,一个小木屋隐藏在青山绿水之间,若隐若现;近观,小木屋四周绿树环绕,郁郁葱葱.再走近一点,可以看到碧绿的苔痕铺满石阶,青葱的草地撒满阳光,草色映入眼帘,也使小屋充满青绿之色。同学们想一想生活在这样一种景色之中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

明确:安静,祥和,令人爽心悦目,心旷神怡。正如中所描述的:“芳草鲜美,落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这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乐土,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作为一个情致高雅之人何不喜居于此呢?何不钟情于这个小木屋呢?板书:景色清幽

但是同学们在想一想,作者喜爱陋室,说“陋室不陋”仅仅是因为景色优美吗?明确:当然不是,还是陋室中的生活。

3.请一位同学读出文中描写陋室生活的语句,然后全班齐读。

4.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都在和哪些人交往?

5.学生翻译此句。

6.老师补充翻译:只和博学之人来往,不结交那些世俗浅薄之人,可见作者志趣之高雅,品德之高尚。板书:友人博学。

7.那么除了交友之外,作者还有那些生活情趣呢?

8.从“素琴”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

9.那么该怎样理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 牍 之劳形”呢?

明确: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案牍:书桌和木简,这里指官府的公文。

10、为什么作者一方面“调素琴”,一方面又认为乐声乱耳?

明确:刘禹锡是憎恶官僚权贵的。他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生活在陋室之中,和博学之人谈笑,弹弹素琴,读读经书,而不是声色犬马,活得怡然自得,高雅脱俗。能够在纷扰世俗的社会中保持一份高洁傲岸的节操,在看似简陋的屋子里却活得逍遥自在,安贫乐道。板书:情志高尚

11、由此可见,陋室虽然简陋,但关键看是谁住了。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样的人住进去才不感到简陋呢?

12、这正是应验了哪一句话呢?能不能在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主题?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学生翻译此句。

13、那么文章到此已经告诉读者,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那为何还要写前面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呢?那不显得多余吗?这两句话和紧接在后面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找一位同学把这三句话连在一起翻译一遍看一看,然后再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这三句话到底有何关联。

明确:山不在于有多高,只要有仙就有名了。水不在有多深,只要有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同样,房子不在乎简陋,只要住屋的人品德高尚就不显得简陋了。我们可以发现,这三句话在表达上极其类似,由前两句话可以很快的导入 到本文的主题。我们把这种形式称之为“类比引题”。

14、与此相类似,我们还可以看一看后面还有一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有何作用呢?

明确:南阳诸葛亮的茅草屋,西蜀扬子云的亭子都很简陋破旧,但因为住的人赫赫有名,所以同样被人们景仰。

我们这一课是讲刘禹锡的陋室,干嘛又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呢?它们之间又有何联系呢?

明确:这两句话是再一次证明了我们的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前面开头是用山和水来证明,后面结尾是用历史人物来证明,中间是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因此刘禹锡在最后能够水到渠成地引用大圣人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来结束全文。抒发了一种追求高尚情趣,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志向。因此我们把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板书)。

15、学生一齐大声朗读此文。

16、当堂背诵《陋室铭》。

六、布置作业 。

1、默写这篇短文。

2、由刘禹锡我们可以想到很多,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有较好的物质生活和经济条件,那么我们该怎样正确地对待生活学习条件呢?同学们能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关于陋室铭教案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陋室铭》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本文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2、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3、教学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1)教学重点:多形式的诵读及当堂背诵。

确立依据:课文的篇幅短小,骈散句结合,韵律十足,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的兴趣浓,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所以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托物言志的写法。

确立依据: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一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及写法定为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上学期的学习,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对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阅读训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本单元的所有课文都要求背诵,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很有必要。

三、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课我主要采用诵读法、提问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另外还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利用游戏、比赛等方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穿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藉此落实教学目的。

2、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3、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4、多媒体及游戏、比赛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说学法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以答问形式背诵课文,以帮助学生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采用情景导入,出示陋室图,让学生将图中的居室与自己的居室相对比,说说对其居室的看法,那么身居陋室的人是如何认识的呢?由此引出课题《陋室铭》以及作者简介。

(二)诵读:

1、示范背诵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2、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5分钟内至少读3次。

3、学生背诵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可以以答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背诵相关的语句。随后采用游戏接龙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

(三)学生翻译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对一,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助指正,教师适时的指导与归纳总结。

(四)思考阅读此环节要求学生完全不打开课本(作笔记除外)。

1、作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通过多媒体展出。

2、再次背诵全文,鼓励学生大胆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并阐述理由;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抱负和情操。

3、师生互动设计板书,要求学生抓住中心句,在板书中体现文章是如何“表现中心”——即从哪些方面表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句的。为此我又设计了4个问题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

3)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4)本文引用历史典故的作用?

经过的讨论与教师的指导,学生完成了学习“创作”,用多媒体展示师生的板书:

山(仙)名喻陋室(德馨)

水(龙)灵高洁傲岸的节操jab88.COM

陋室不陋托物言志

诸葛亮

自比何陋之有?安贫乐道的情趣

子云亭

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此板书融入了以上所提的四个问题,并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短文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

4、激励学生看着板书再背课文,并引导找出文章韵脚。

Ing: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5、朗读、背诵比赛:激发学生兴趣。

6、知识迁移

完成下面的对偶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下句:

(五)反馈练习设计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1、按要求默写

①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②写出表现陋室环境幽美的句子

③写出表现陋室主人所参与事之雅致的句子

2、学习文章的写法写一段话,将你的理想或追求通过某些物品(体)表现出来。

如学生铭、教室铭、寝室铭等。

3、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通过以上练习,学生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获得了及时的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关于陋室铭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翻译课文。

认真体会“铭”文句式整齐、押韵,节奏感强的特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疏通文意以学生翻译为主,教师讲解为辅:

分析课文时教师要发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训练并提高学生熟读成诵的能力。

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高洁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韵律和谐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熟悉生字难词,结合课文注释背诵重点解词。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自学点拨法,引导学习法。

课时安排 :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自己的书房居室都会搜肠刮肚的起一个响亮而别有深意的名字。例如:“老学庵”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名称,此名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而不止的精神。著名戏剧家梅兰芳室名“缀玉轩”,寓意为博采众家之长。鲁迅先生在北京时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反动文人骂为“学匪”。鉴于此,诙谐的鲁迅把自己寓所的书房起名“绿林书屋”。“绿林”者,强盗也,“绿林书屋”乃“学匪”之寓所也,以此来讽刺反动文人的诬蔑。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另一位高人居室----刘禹锡的“陋室”,看看这“陋室”背后的故事。

二、检查课文的预习情况。(ppt展示)

1、给加粗字注音

惟吾德馨( ) 鸿儒( ) 调素琴 ( )

案牍( ) 西蜀子云亭 ( ) 苔痕( )

屏幕展示,学生自测,教师展示答案,检查学生预习的结果,强调易错的读音,学生齐读,加强记忆。

2、解词

(1)有仙则名( ) (2)有龙则灵( )

(3) 斯是陋室( ) (4)何陋之有( )

(5)苔痕上阶绿( ) (6)草色入帘青( )

(7)谈笑有鸿儒( )(8)往来无白丁( )

(9)可以调素琴( )(10)无案牍之劳形( )

(11)惟吾德馨( )( )

屏幕展示,学生一起来回答,因为都是课后的注释,没有难度,只是检查预习的结果,不进行深入的分析。

3、初读文章,读准字音。学生朗读,教师注意在读音上的辅导,积极评价学生的预习情况。

三、走近作者,解题。

学生以同桌为自然单位,两人合作,借助手中的资料查找本文作者及相关的背景资料,对重要信息进行圈点勾画,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查找情况。最后教师总结,屏幕展示作者简介,以及相关背景,接着讲述陋室由来的一个小故事,然后讲解“铭”这种文体,并把握文体的特点,最后听朗读,品押韵,学生再读课文。教师准备资料如下:

1、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是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求异心理很强,如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确实脍炙人口。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但遭到保守派的排挤,被贬官降职十年。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城,又因《玄都观桃花》和《再游玄都观》诗作先后两度被贬。刘禹锡写此文时,正被贬为和州刺史,其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朝廷任人惟亲。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

2、陋室由来:刘禹锡被贬为和州刺史后,按朝廷规定,刘禹锡的住房应在县衙内,但是和州县太爷是个“势力眼”,给他安排到城南临江的三间民房居住。对此,能屈能伸的刘禹锡毫不在意,搬了进去,提笔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信手贴在寝门上。知县看了对联,认为他因革新降职,被贬到和州县还不服气,一心想着争辩。为了教训他,又把刘禹锡的住所迁到较远的德胜河边,并把住房面积减半。刘禹锡搬到新居,看到那里依山傍水,百花争艳,他又撰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看了又恼火又害怕,恼他仍执迷不悟,怕他惹出麻烦牵连自己,又下令将他的住所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屋,看他还怎么接待鸿儒们来此聚会。果然因室内无立足之地,门前逐渐寂寥。但是逆境使诗人的灵魂更加高洁。这时他写成了《陋室铭》,并请人碑刻后竖于门外。此精妙短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又发人深思。让我们感受到了刘禹锡的博大胸怀、高尚情操及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了解文体: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4、听朗读,学生齐读,品味押韵。

四、疏通文意,三读课文。(ppt展示)

屏幕显示全文及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翻译课文,了解文意。课件展示对重点词语和句子总结。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加入自己对作者的理解,再读课文。

重点词语:馨、名、劳、乱、之

重点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五、赏析美文,四读课文。

教师抛砖引玉: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心声的句子,并证明自己的观点。本轮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采取小组讨论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降低难度。把个别的小问题放在下面解决,共性的问题,一起解决。教师的资料准备如下: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斯是陋堂,惟吾德馨。”点明全篇主题。《陋室铭》开篇以山水起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从侧面烘托陋室清幽,宁静。也表达了陋室是因室主人的德馨而出名的。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

(1)自然环境的清幽雅致。“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2) 交往人物的贤良儒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3)生活情趣的高雅脱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3、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 ,表现了自己同诸葛亮和扬雄一样高洁而不受客观居住条件所困的高尚情怀。

4、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5、托物言志,小结主题。“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再如,我们学过的《紫藤萝瀑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们要汲取历史的经验,鼓起生命的风帆,并将这种个人的努力,融入千万人的群体奋斗中,才能组成 “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于谦的《石灰吟》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表达自己要和石灰一样,不怕艰难、不惜牺牲、坚守清白,决心在艰苦中磨练,坚守清白,准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不平凡抱负。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一方面向朝中当权者显示自己并未因遭贬而郁郁寡欢,相反却过得安逸潇洒;另一方面表达自己身居陋室不改初衷,屡遭磨难而坚守节操的信念。本文充分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5、再读课文,抒发作者情怀。

六 、整理课文条理,引导学生当堂成诵。

开篇运用类比引出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再从三个角度具体阐明,即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最后总结全文,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以孔子的话结束全文。

关于陋室铭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4、认识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二、研讨 学习:

(三)(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1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3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4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

6、探究思考在充分领略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后,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2、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 ,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

6、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

⑴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

⑵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

5、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 ,虚写的是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 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A、①②句以山水作类比,“山”和“水”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

B、④句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

C、⑦句虚写,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⑧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

关于陋室铭教案 篇6

执教:朱燕青

班级:初二(3)

教学目标

1.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联系现实对《学生铭》谈看法并仿写教学重点、

难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简介刘禹锡、陋室铭的来历和“铭”这种文体。(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疏通句意

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可以给课文内容配上怎样的画面。

3.提供一些画面让学生们匹配相应的课文语句

三.精读细品,把握主旨先小组合作解决两个问题,

1.你知道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全班交流提问: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情趣,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的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学生发表见解并评价四.联系现实,发表见解出示仿写篇《学生铭》,提要求有学生学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后仿写了一篇《学生铭》,你觉得它反映的是何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学生交流谈看法。

五.学生仿作看了刚才的学生铭,了解了刘禹锡借陋室以言志,表达自己不贪恋富贵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你能否借鉴他们的写法写一篇仿作?

提出要求

1、为自己要仿写的内容选定标题,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等;

2、仿写练笔的句式要基本相同,最好能大致押韵;

3、主题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关于陋室铭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让学生在积累巩固古文言文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得到品格上的教育。

设计理念: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大意,掌握作者情感倾向,结合个人的认知体验阐发阅读体悟,汲取精神营养。

知识与技能:

一、读懂课文,理解文言大意,

二、把握文章结构,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三、分析作者情操和志趣,

四、发表自己的感悟,

五、了解“铭”的特点和托物言志的特点,以及了解“兴”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一、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文言大意,

二、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三、师生互动,深入分析,

四、探究讨论,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发表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策略: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

《陋室铭》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考试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看得出大家很开心,不光是因为这位同学读得好,也因为它的内容确实引人发笑,这首“考试铭”只是一种模仿,大家知道是模仿哪首诗的?(生答)虽然可以搏人一笑,但没有什么价值。只有刘禹锡,有真情实感,才写出流传于世的佳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那篇传诵千年而不衰的道德绝唱——《陋室铭》。

二、听录音

现在请大家先听录音,在听录音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录音里的停顿、字音。好了,来听!

听完录音,大家肯定对题目有些不解。“陋室”当然就不用说了,那“铭”呢?谁来说说什么是“铭”。(生述)

对,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三、录音朗读非常优美,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那我们也试着来读一下课文。(生齐读)

四、个别读

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读,在他读的时候,大家仔细听。第一要注意他的停顿、字音。第二大家要把不懂的都画出来。

(读完之后)评价赏识:他读得字音都很标准,就是停顿出了错。大家知道是哪处么?同学们来指出,总体来说,他读得很好。大家给他鼓鼓掌。

五、讨论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我相信大家一定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请大家畅所欲言,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巡视)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我,一会我再考察大家讨论的结果。

在大家的合作过程中,老师发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现在让我们共同了解并掌握它们。

第一、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扰乱,劳,使……劳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大家解释下这句。注意丝竹,这里代指音乐。

第二、古今异义

无案牍之劳形形,身,今常用为:样子。

惟吾德馨馨,美好。今为:芳香。

谈笑有鸿儒鸿,大,渊博。今指鸿雁,书信。

无丝竹之乱耳丝竹,指管弦乐,这里指声音。今指丝绸和竹子。

第三、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五、韵律

在大家的合作之下,这篇课文已经明朗化了,为了更深入得了解课文,让我们充满感情的再读一次课文。

同学们读的是越来越好了,那么我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发现这篇文章在文字上有什么规律吗?

有些字很押韵。能具体找出是哪些字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稍微细心一点的学生应该还注意到,这些字都在第几句的后面?二、四、六句等。也就是说都在偶句的韵脚上押韵,这也是前面我们所讲到的“铭”这种文体的特征,一般都是要用韵的。

六、分析课文

我们再来细细分析下课文,我问大家一些问题。

大家说说,这篇铭文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

那大家可以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表达作者写作目的的语言么?是怎么样引出德馨的呢?前两句是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又从哪些方面体现作者的德馨呢?

作者已经从那三方面说明了陋室不陋,又为什么写“南阳……,西蜀……”?有什么作用?

最后一句孔子的话是什么意思?会不会重复?与早自习预习过的作者情况相结合考虑。

板书(多媒体显示)

七、小结

作者先用比兴、对偶,引出“陋室不陋”,又从自然环境的优美,往来人物的不俗,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表明“惟吾德馨”,又以“诸葛庐”“子云亭”做类比,暗示陋室不陋,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

八、拓展

那么,大家是否同意作者这种独善其身、安贫乐道的做法呢?可以各抒己见,如果你是刘禹锡,你在当时被排挤的情况下会怎么做?

九、总结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时代不同,处境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希望大家在生活中都能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人生态度。

十、作业

讨论题写在日记本上。

板书设计:

台痕上……环境之雅

山仙

水龙德馨谈笑有……交往之雅南阳、西蜀

(起兴、比喻、对偶)(类比)

可以调……情趣之雅、安贫乐道、不慕荣利

(托物言志)何陋之有?

前后相呼应

以上就是《关于陋室铭教案7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陋室铭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