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归去来兮辞教案(11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

发表时间:2023-05-05

归去来兮辞教案(11篇)。

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写好每个教案课件。 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有助于提高老师的教学效果。很高兴为您准备了这份“归去来兮辞教案”希望您能喜欢,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归去来兮辞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2.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重点】

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鉴法、讨论法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归”字导入课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经·采薇》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唐·王维《渭川田家》

找出上面几句诗中共同使用的字“归”,分析“归”的内涵。

归,女子出嫁。字形采用“止”和“帚”作边旁。帚,掃除也,婦所職也。古風,男主外,女主內,故帚(掃除)乃婦之所職也。 ——《说文解字》

二、经纬之归:寻归隐脉络

围绕“归”字,梳理文章脉络。

教师范读文章。

明确:归因——归乐——归旨(三归)

三、旷真之归:悟归隐真情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萧统《陶渊明集序》

(一)觅三因。

引导学生从小序中寻找作者归隐的原因。

明确:至性自然、违己交病、程氏妹丧。

(二)析三乐。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

明确: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

2.作者通过那些主要手法表达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

引导学生重点鉴赏文中的动作描写、景物描写和精于用字等方面的手法,体会作者归隐后的情怀和品格。

(三)思三问:

引导学生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连续发出三个问“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四、诗赋之归:探归隐情结

陶渊明最终放弃了官场,回归了田园,可是根据陶渊明自己曾经写的诗,他年轻的时候也有一颗展翅高飞,建功立业的宏大之心,你怎么理解他最后对官场的放弃?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其五)》

田园生活在陶渊明的笔下是美好的,可是真实的田园生活果真如此吗?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乞食》

既然田园生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作者为什么还要义无反顾归隐田园?你们怎么看待他的归隐行为?

教师总结:隐逸,在古代,更多的是一种手段,以这种手段求名求利,甚至最后来了个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因为他不愿为官而隐居,所以他德行高尚;因为他有了这样高尚的德行,所以他应该为官,甚至为大官。这就是所谓的“终南捷径”。所以,在中国,历代都有隐士,同时,历代朝廷又都去山中征招隐士,他们共同上演这样一出文化喜剧。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们来认识陶渊明及其行为的意义。与众不同的是,在他那里,隐居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他喜欢这种生活方式,隐居本身即是最后之目的。虽然后世人都把陶渊明看作隐士,钟嵘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但他自己却没有把自己当作隐士,他只是在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而已。他从官场上“归去来兮”,是归来了,回到自己的老家宅院,他不是在寻找一种姿态,更不是寻找一种手段,而是在回归一种生活,回归自己喜欢的那种生活方式。正如梁启超对他的评价“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微笑”。

归去来兮辞教案(篇2)

原文: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翻译:

我的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经常没有存粮,找不到维持生计的办法。亲戚朋友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自己心里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苦于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看到我贫苦就加以推荐,于是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这时战乱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离开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来。

但过了没几天,思念田园,归乡的念头就产生了。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饥冻虽是急迫之事,但违背自己本心就会使人感到十分痛苦。虽然自己曾经做过官,但都是为生活所驱使;于是感到烦恼,激动不已,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给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要急着前去奔丧,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就针对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给这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归去吧,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既然让自己的心志受形体来驱使,那又为什么还要伤感而独自悲哀呢?我觉悟到过去做错的已经无法挽回,而知道未来的却还来得及弥补。虽然走入迷途但还不是太远,现在已经明白了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船在水中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吹动着我的衣裳。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程,只恨早晨天色朦胧,还不十分明亮。

我一看到自己的简陋家门,就高兴地奔去。家中的僮仆前来迎接,孩子们都在门口等候。庭院中的小路已经荒芜,只有松树和菊花却还依旧存在。搀起孩子们的手进入屋里,酒已摆好。端起酒壶来自斟自酌,看着院子里的树木感到非常愉快。身体依靠着南面的窗户寄托自己傲岸的情怀,深深感到简陋的居室也可以使人安乐满足。每天到园子里散散步,自有乐趣,屋子虽然有门却经常关着。拄着手杖到处游息,有时抬起头来向远处眺望。天空的云彩自然地从山峰边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自己回来。日光慢慢暗下去太阳快要落山了,我还抚摩着独立的松树徘徊着不愿离开。

归去吧,让我断绝与世俗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的情志相违背,我还要驾车出游追求些什么呢!跟亲戚们谈谈知心话使我感到愉快,弹琴读书能够使我消愁解忧。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到西边的田地里去耕种。有时乘了有篷帘的小车,有时划了一条小船。有时经过曲折幽深的山沟,有时经过高低不平的山丘。看到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地流淌。我真羡慕自然界万物正生机勃勃,感叹自己的生命即将终止。

算了吧!人生寄身于天地之间又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着自己的心意而任其自然?为什么整天心神不定又想到哪里去呢?富贵荣华不是我的心愿,神仙境界也不可以期待。遇到好天气就一个人独自出去游览,或者把手杖放在一边做些除草培苗的工作。有时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有时在清澈的水边吟咏赋诗。姑且随顺着大自然的变化以了结此生,抱定乐天安命的主意,又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归去来兮辞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辞官归隐、放飞心灵的欢快喜悦之情,

2、品味语言,体会融情于景的写法,落实文言知识点。

2、落实文言知识点: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乐夫天命复奚疑?

学习难点:

2、让学生在体味文章情感的基础上,理解陶渊明的辞官归隐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坚守高贵、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

学习时间为1课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当代作家周国平在他的《灵魂只能独行》一书里讲了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一个典故:有一次苏轼饭后踱步,他掂着大肚子问他的侍从:我这一肚子装的是什么?他的前呼后拥的侍从们纷纷回答,有的说是文章,有的说是见识,苏轼皆不以为然,只有他的侍妾朝云一语中的:先生藏了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是的,苏轼是一个不屈己媚人的大丈夫,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满腹经纶,却仕途坎坷,他最崇拜的人就是陶渊明,(出示陶渊明的头像),他曾经和了陶渊明的全诗,对陶渊明的诗文备加推崇。欧阳修说:“两晋无文章,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宋庠也说:“陶公之《归去来兮辞》,是南北朝文章之绝唱。”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陶渊明,一起欣赏他的《归去来兮辞》。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的教学,诵读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我对学生的要求是:文言文的课堂要不断传出书声琅琅。本文的诵读分三个层次:

首先让学生明确文言文诵读的基本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后指名学生朗读,学生初步感知。

其次,教师指导诵读,引领学生把握几个重点句的情味。首句“归去来兮”应读出冲出牢笼、放飞心灵的解脱、畅快之情,第三段首句“归去来兮”应读出享受家园之乐的舒适、宽慰之情,末段首句“已矣乎”则要读出诗人参透一切、彻底放下的旷达之情。

指导后,再指名一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读,引领学生进一步感知文意,体会情感。

再次,老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体会诗人辞官归隐的欢悦之情。

然后,师生共同朗读,在书声朗朗中体味情感,品味语言。

二、赏析文本,品味语言。

因为是文言文,所以,进入写法、意境等鉴赏之前,首先要落实文言知识点。所以,四个语段,基本的学习步骤都是先疏通文意,落实知识点,然后,再根据不同的语段特点设计不同的鉴赏内容。

1、学习第一段。

(1)学生对照注释翻译此段,

重点把握实词“谏、追、是、非”的含义。

注意被动句“既自以心为形役”的准确翻译。

(2)学生概括段意。

2、学习第二段。这是一个重点语段,知识点多,鉴赏点也多,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出示课件),学生齐读“乃瞻衡宇……有酒盈樽”,要求学生按“信(准确)”和“达(通顺)”的要求翻译语段。

第二步,通过让学生对白描语段的扩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金人元好问评价陶渊明的诗文:“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擅长白描,语出天然,不事雕琢,这正给我们留下想象的空间。有人说,文学作品的最高境界,不是作家描写的最美妙,而是能引起读者最美妙的想像。文中写了“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我们知道“晋陶渊明独爱菊”,那么,摆脱了黑暗的.官场,回到了向往的家园,面对荒芜院落中傲然挺立的菊花,他定会百感交集,“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而“宁可枝头抱香死,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菊花,看到欣欣然奔向自己的陶渊明,也一定会有一腔话语倾诉。在这里,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假如你就是陶渊明或是菊花,阔别相逢,彼此会有怎样的衷情相诉呢?请展开想像,写一段抒情性的心理描写。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展开想象,尽情表述。

教师可以做如下示范:(陶渊明)菊花,我终于又回到你身旁,又呼吸到了你的芳香,我不辜负你的高洁,你也不辜负我的思量。因为我的不合时宜,致使门可罗雀,满园荒芜,只有你,在瑟瑟秋风中傲然挺立,展示你的高贵,迎接我的归来。啊,菊花,高山流水,知音犹在,有你相伴,夫复何求?让我靠近你,让我感受你的呼吸,让我倾听你的心跳……

教师小结,启示学生:康德说,人是借助令人惊异的能力——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想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能力之一。大家在学习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这一能力。

第三步:分析本段中写景的文字。“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分析:作者写了云、鸟、夕阳、孤松,其实,一切景语皆情语。云的“无心”令人联想到“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鸟的“倦飞”,令人联想到作者所说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夕阳”令人想起“虽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孤松”则不仅令人想到“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更由“孤”字想到诗人的清高孤傲、不与污浊的官场同流合污。

学生齐读写景的文字,体会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学习第三段。本段写村居生活。

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归去来兮辞教案(篇4)

1.借助注释自主疏通文意,掌握文中“来、胡、奚、而、以、谏、审、三径、容膝、策、扶老、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2. 强化朗诵,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3. 对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进行简单辨析,结合实际交流各自的人生志趣。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引导学生自主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了解辞赋的语言特点。

结合生活实际,对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进行简单辨析,交流各自的人生志趣。

1.课前自主预习,疏通文意,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对文章进行初步鉴赏。

2.课内采用以诵读带动分析理解。教师讲析与讨论结合。

课前自主预习,包括:

1.阅读课文,自主解决文言字词的难关,通过查找字典和根据课文的注释来进行翻译全文。解决以下问题:

(3)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4)在以前所学过的陶渊明诗文的基础上,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初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露出来思想情感和人生志趣。

1.请学生根据自身对文意和作者人生志趣的理解分别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领会个别学生朗诵中蕴含的情感特点和语言特点,并进行比较。

3.结合学生的朗诵情况,把握文中重点字词和文意。通过Ppt展示疏通文意中的注意点,帮助学生整理盘点。

将芜(wú) 轻飏(yánɡ) 景翳翳(yì) 桨棹(zhào) 西畴(chóu) 耘耔(zǐ) 求之靡途(mí) 心惮(dàn) 一稔(rěn) 敛裳(liǎn)

归去来兮辞教案(篇5)

1、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感情,了解辞赋的文体特点。

2、通过分析作者辞官的原因,体会作者对官场黑暗的厌恶和鄙弃,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重点:深入认识陶渊明思想及其作品特点,掌握词赋特点。

难点:体会陶渊明的辞官归隐的原因及其人生追求与高洁品质。

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

(一)复习导入

导入语: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分析了文章结构,并且详细学习了序的内容,下面我们共同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二)研读赏析

【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思考:本段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作者辞官的原因,回家途中的欣喜之情。

(2)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是什么?

(3)他的心境如何?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中,到家后,作者感情又有什么新的表现?

(2)到家后衣食住行又是怎样的?

(3)"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蕴涵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渊明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请一名同学诵读,其余同学注意思考,第三段接第二段继续表现作者的隐士情怀,他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

(2)本段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意?

(3)学生探究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4、学习第四自然段

请学生翻译最后一段,其余同学思考:

(1)开头两句的感慨有何深意?

(2)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三)课堂小结

全文以"田园将芜胡不归"领起,接着以"归思"、"归途"、"归家"、"归意"为顺序,依次抒写,最后以"乐夫天命"作结,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本文通过脱离官场之后对田园生活乐趣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向往及热爱之情。

(四)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有关材料,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小论文。

在教学中,适当地对课堂内容进行了延伸,营造情感氛围,用情教人,教学中师生双方以情感为纽带,让学生心领神会,从而能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本文内容。整堂课过程较为流畅,学生的参与度虽然很高,但由于对学生引导不够,而且读完之后,间隔时间过长,学生易遗忘,下次在设计时需要控制朗读速度,并事先设好分工。

归去来兮辞教案(篇6)

教学目的

一、诵读。

二、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三、教学重点:

1、知识:了解宾语(疑问代词)前置的规律。

2、能力: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

3、人文:鉴赏、诵读,陶冶性情。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诗句内容、意境;积极意义和消极性。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辅助手段——幻灯片 。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

陶渊明(367-427)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的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辞”是一种古代文体。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也称楚辞;又因屈原所作《离骚》是这种文体的代表,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赋并称,统称为辞赋。这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很象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

2、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检查课文预习

(一)指出下列句子是何种文言句式

1.既自以心为形役

2.童仆欢迎,稚子侯门

3.农人告余以春及

4.复驾言兮焉求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6.乐夫天命复奚疑

(二)解说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活用情况

1、眄庭柯以怡颜2、园日涉以成趣

3、时矫首而遐观4、悦亲戚之情话

5、乐 琴 书以消忧6、或棹孤舟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审容膝之易安 2、策扶老以流憩

3、悦亲戚之情话 4、聊乘化以归尽

三、研习课文

关于作品的结构层次:

呼唤归去 ; 闲适生活

隐逸情怀 ; 抒怀言志

(一)、读解课文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指名朗读本段)陶渊明为什么要选择一条归隐田园的道路?

明确:1.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恬静的田园生活。

2.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作者既不愿卖身求荣,又不愿服食求仙,顺乎自然、乘化而归

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3.作者显然是经过大彻大悟之后才作此决定的。

怎样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某种消极情绪?

世与愿违——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岁暮年衰——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人生无常——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乐天知命——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好一个桃源世界!

(二)讨论。

1、全文主旨:厌弃黑暗官场;热爱田园风光;向往隐居生活。

2、“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四、总结

1、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2、借鉴写作:寄情于景;托物言志。

五、布置作业

(一)作文训练

将《归去来兮辞》改写为记叙文。

要求:

1.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场景描写。

2.改写时不改变文章的原义,忠实于原文的主旨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设计:

自责 鄙弃官场

自悔 蔑视权贵

辞官 向往田园

自醒 淡泊明志

隐居 闲适自在

归去来兮辞教案(篇7)

教学目的:

1、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2、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教学重点: 1、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2、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难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可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是他隐士情怀的最好表白。(板书文题)

二、了解作都及解题

1、学生读注解① ,明确虽要识记的内容。学生读印发资料,详细了解陶渊明的追求及情感。

陶渊明的家乡是靠近庐山的江南农村,他29 岁才出仕。江南农村特有的秀丽风光陶冶了他率真洁净、无拘无吏的品格。他虽然“性本爱丘山”,但并不甘心终老田园。青年时代的他也渴望有所作为,但生逢乱世,又没有高贵的门阀可资凭借,再加上“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所以几仕几隐,在41 岁那年,他毅然拂袖归田,矢志躬耕,直至终老。确实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述美好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作品,反映了他厌弃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另外,也写了一些抒发政治理想和关心政局的作品,说明他对政治始终没有忘怀。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有《陶渊明集》。

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柯》《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2、【题解】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

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本文虽属辞赋,但言辞浅切、畅达,旷逸之情沛然流出,自然成韵。结构井然有序、谨严绵密,匠心独运而不见斧凿之痕。

《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1],瓶无储粟[2],生生所资[3],未见其术[4]。亲故多劝余为长吏[5],脱然有怀[6],求之靡途[7]。会有四方之事[8],诸侯以惠爱为德[9],家叔以余贫苦[10],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11],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12],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13]。何则?质性自然[14],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15]。尝从人事[16],皆口腹自役[17];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18],当敛裳宵逝[19]。寻程氏妹丧于武昌[20],情在骏奔[21],自免去职。仲秋至冬[22],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23]。

通过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

明确三点理由: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

终弃官归隐。

注释:[1]幼稚:指孩童。[2]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瓮之类。[3]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4]术:方法。[5]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指小官。[6]脱然:犹言豁然。有怀:有做官的念头。[7]靡途:没有门路。[8]四方之事:指出使外地的事情。[9]诸侯:指州郡长官。[10]家叔:指陶夔,曾任太常卿。[11]风波:指军阀混战。[12]彭泽:县名。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13]眷然:依恋的样子。归欤之情:回去的心情。语本《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人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14]质性:本性。[15]违己:违反自己本心。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16]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17]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18]一稔(rěn忍):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19]敛裳:收拾行装。[20]寻:不久。程氏妹:嫁给程家的妹妹。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21]骏奔:急着前去奔丧。[22]仲秋:农历八月。[23]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

译文:我的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经常没有存粮,找不到维持生计的办法。亲戚朋友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自己心里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苦于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看到我贫苦就加以推荐,于是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

这时战乱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离开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来。但过了没几天,思念田园,归乡的念头就产生了。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饥冻虽是急迫之事,但违背自己本心就会使人感到十分痛苦。虽然自己曾经做过官,但都是为生活所驱使;于是感到烦恼,激动不已,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不久,嫁给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要急着前去奔丧,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就针对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给这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三、诵读及整体把握

说明:诗歌、辞赋一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

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一)朗读常规指导:本文属“辞”体,多为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六字句:按三拍读, 3、3顿或1、2、1、2顿。如“舟遥遥/以/轻甩,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另外还应注意语调、语气。三字句2、1顿;五字句2、3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二)教师范读一遍。提醒注意听语顿的特点。

(三)学生诵读

1、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2、二读——概括地读,明确韵脚,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第1段押ui 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为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2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熹微”,押i / ui 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衡宇?有酒盈樽”押un 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说的气氛;第三层“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还”“桓“,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闲适恬淡,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情景交融,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3段用一韵,押ou 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概。

第4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 韵,韵脚有“之”“期”“籽”“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情神自由。

3、三读——理清线索,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辞归——归途——归舍——归园——归田——归心。

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4、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四、具体赏析,体会感情:

1、诵读第1段,思考: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明确: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

“心为形役”,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形”,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

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思考:结合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2、诵读第2段,思考:作者辞官回乡时的心情如何?

明确: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

归去来兮辞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一.作家作品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严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居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像之作,不是写实之作。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述美好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作品,反映了他厌弃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外,也写了一些抒发政治理想和关心政局的作品,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说明他对政治始终没有忘怀。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有《陶渊明集》。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归去来”写诗人辞官归隐,“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毛庆蕃评《古文学余》),现今一般说法认为“来”是助词,兮,语气词。归去来兮,类似现代汉语“归去吧”“归去啊”之类。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xx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本文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

归去来兮辞教案(篇9)

古人说“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两句话反应出古时读书人的人生理想。

古代的社会现象,说明读书科举是下层社会和 上层社会 的唯一桥梁,只有读书能让人平步青云 (出生显贵的除外),所以古训很多都把读书说的过于重要,也就产生了类似 范进中举 的悲剧。)

但却也有人选择了另外的道路,比如就有这么一位,放着县官不做,辞官归田,过起了躬身自耕、饮酒赏菊的隐居生活,大家说,他是谁?陶渊明。

对他,我们应该了解不少了,初中时候,我们学习过他的两篇文章,一篇是散文《桃花源记》,一篇是他的自传《五柳先生传》。

陶潜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官僚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猛志逸四海”、“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可是东晋末年战乱频仍,官场黑暗,他的理想被击得粉碎。

陶潜(367-427),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鼻祖。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但是,他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不为五斗米折腰,从而隐居。在传统道德理想消失殆尽之际,厌弃仕途,隐遁山林,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慰藉。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标题五个字,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我想请同学来为大家解释一下这个题目。

——“辞”是一种文体,“兮”是一个虚词,在“辞”这种文体中大量应用,没有实际意义,“来”是一个助词,也没有实际意义,所以,“归去来兮辞”五个字,就是“归去吧”的意思。

其实“归去来”这三个字,学术界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种认为“归去来”是“归去,归来”的并列形式,相对官场而言,作者是“归去”,相对田园而言,他是“归来”;

还有一种认为,“去来”实际上是偏义复词,意思重在“去”,正如我向大家介绍我的弟弟时说“他是我兄弟”,实际是说“他是我弟弟”,课本的解释实际是同意第二种观点。

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又称“楚辞”。又因《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又有人称“辞”为“骚体诗”,其特点是:

四句为一小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以六字句为主,多用语气词“兮”,每句按三拍读。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

“兮”实际是楚地方言中的一个叹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

出示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楚辞中的经典名言,大家都很熟悉了,请大家舒缓、抒情地读一读这句话,领会课文的朗诵技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再举课文一例子: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可见,“辞”类文体的颂读,停顿分外重要,既要注意停顿的地方,又要注意停顿的时间,才能读出辞赋的抒情味道。

本文属“辞”体,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

Ⅰ、本文分“序”和“辞”两节, “并序”中的“序”是兼有的意思,“序”放在主体前,用来说明这篇文章的写作缘由。

思考:小序中讲到了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有哪几点?你觉得哪一点是最根本的?并列出来。

原因有四点:

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不愿扭曲天性,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②“饥冻虽切,违已交病”――不愿折节为吏,那冻饿更难以忍受。

③“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④“程氏妹丧于武昌”――亲妹过世,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第一个生是动词,维持;

第二个生是名词,生活。

在解读课文中落实重点字词句式。

以“归去”两字为核心来解读本文,可以设定以下几个问题:①从何而归去?②为何要归去?③如何归去?④归去以后,如何?⑤归去时及归去后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等等。

(2)为何要归去?

古人不是深受儒家 “学而优则仕”思想影响吗?范进、孔乙己等一大批读书人不是每日做着“为官梦”吗?为何做了官的陶渊明却如此毅然决然地离开官场而走上“归隐”之路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加以佐证吗?

“田园将芜胡(疑问代词,为什么)不归?””以心为形役(被动句),奚(疑问代词,为什么)惆怅而独悲”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悟已往之不谏(挽回、劝止),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已往””来者”分别指什么?“今是””昨非”各指什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有庆幸之意,自恕自慰之情;表现出作者对现在辞官的肯定和前半生做官的否定;仿佛是一种醒悟。 ?

小结:所以“归去”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那一份遗世独立的品格。

(3)如何归去?

A.作者的行程路线是怎样的?(引导体会: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回家的过程——先乘船,后上陆。

B.你能想象出此时作者怀有怎样的心情?

引导体会:“轻飏”、“吹衣”——轻舟摇荡,和风吹衣,表现出冲出牢笼后的前所未有的欢快和迫切之情;前路、晨光;问、恨——归心似箭的心情。

C.这样的心情在下文哪几个句子中可以看出?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写出作者刚入家门狂喜飞奔的样子(突出强调:载……载……)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浓浓亲情的自然表现,能不引起作者的欣喜之情吗?

归去来兮辞教案(篇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是2号考生。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归去来兮辞》。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活动评价、课程设计及教学亮点这四个方面来展开我第一课时的说课。

一、说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合理、科学、全面的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归去》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四课。本文是陶渊明在辞官之后所写的一篇辞赋。全文分序和辞两部分,序交代了本文的写作时间和背景,辞抒发了作者辞官后回到田园的愉快心情以及乐天安命的思想。本文语言优美,情感自然。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了解辞这种文体的特点,体会作者的隐士情怀。

2.学情分析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活动之前进行学情分析是十分必要的。高三的学生正处于由抽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阶段,他们的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索发现,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他们对于文言字词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方面还有待加强,对文言文的阅读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3.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指导下,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重点文言词句及语法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辞的文体特点,理清文章结构及作者的感情脉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官场的厌恶之情以及重返自然的舒畅心情,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4.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句及语法知识,理清文章结构及作者的感情脉络;

难点:体会辞的文体特点及风格韵味。

以上是我对教学背景所做的分析。

二、说活动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我还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教学的现场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予以及时的评价。评价将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我将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的方式,

例如,在理清作者情感脉络时,我会提问:作者到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中?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因此我会请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回答,不论他们的答案正确与否,首先我都会予以表扬和鼓励。对于一些稍难的问题,我会请平时积极发言的学生回答,并根据他们的反馈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调整教学方案。这样的教学评价我认为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

三、说课程设计

1.教法学法

接下来是我的课程设计部分,首先是教学与学法的选择。

根据“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时为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朗读体会法。通过范读、齐读、个体读等不同的朗读方式,训练诵读古代散文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和感悟文章的语言特点及作者情感,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此外,我还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及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鼓励学习进行合作交流讨论。通过师生合作,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过程

接下来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内容,说教学过程。主要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会以多媒体的形式出示陶渊明的图片及诗歌《饮酒》,请学生结合诗歌内容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陶渊明。师生共同回忆陶渊明做官及归隐田园的这段人生经历,进而指出本文也是陶渊明在此阶段所作。

这样的导入可以为本文的写作背景做简要铺垫,帮助学生快速入境,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解决重要字词

在课前我会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借助工具书及文章注释解决生僻字读音和难解词语释义,整理特殊文言词句,把握文章大意。

在初读环节,首先我会请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读完后我会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学生通过对比,能找出自己朗读时的不足。

接着我会与学生合作共同归纳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为学习文章内容扫除障碍。

这一环节能培养学生的自学及归纳能力,同时也为我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再读课文,分析文本

在这一环节,首先我会请3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1-3段,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归去来兮的原因是什么?

2.文中描写了归家后的几个生活场景?

3.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体现在哪几方面?

学生思考后回答,并朗读具体句子。通过解决以上问题,学生能理清文章内容结构,

并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

这一环节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及信息搜集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第四环节:细读课文,把握情感

首先,我会请全班学生带着感情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我会提问:联系全文,理清作者的感情脉络,并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及志向。

在这一环节,我会采用小组讨论法,将全班学生分成4人小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讨论,我也会参与他们的讨论并给予意见。讨论完毕,请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的学生予以补充说明,我也会进行点评。通过师生合作能够得出:文中作者的感情脉络是自责自悔——欣喜安闲——乐天安命。通过本文能感受到陶渊明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热爱,以及乐天安命的人生态度。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体会文中作者流露的情感,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交流意识。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我会请学生自由发言,通过本文语言自主归纳辞这一文体的特点,师生合作共同小结:辞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最后我会请学生发表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让学生自己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会布置如下作业:结合已学过的陶渊明诗文作品,写一写自己眼中的陶渊明是个怎样的人。

我为本节课设计的板书清楚明了,方便学生记忆。同时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说教学亮点

最后是我的教学亮点,我本节课的亮点主要有:首先采用朗读体会法,通过范读、齐读、个体读等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其次,通过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分析文章情感。同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归去来兮辞教案(篇11)

一,开场白: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的是诗人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新《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生“要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一定数量的名篇”.《归去来兮辞》所在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要重视诵读和背诵.”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辞赋的特点,了解文中陶渊明所述之志。

1.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鉴赏本文感情真挚、用语朴素、用典自然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情操,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理解述志中流露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1.朗读教学法。本文属于辞赋,宜抓住辞赋押韵的特点,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在指导诵读中引导学生鉴赏课文。

2.点拨教学法。以文中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为重点进行点拨教学。

3.探究拓展法。提倡学生进行浅近的研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小题目,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探究未知的兴趣。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总结: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板书文题)

三、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隔开的层次和段落,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五、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

提示:第1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2、3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有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4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应读得旷达、悠然。

教师引导学生对一些能够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进行揣摩,以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志。

六、“辞”这种文体的介绍:

战国后期楚国的诗人开创的,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跟楚地的生活、山川风物有关,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辞仍然是诗,则重于抒情。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进行总结。

1.感情真挚,语言朴素,音节谐美,犹如天籁,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作者直抒胸臆,不假涂饰,自然真纯可亲。 (追求旷达疏放的时代有很大关系)

2. 引用典故,仿佛信手拈来,语如己出,浑然无用典之迹。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引用《论语•微子》楚狂接舆的歌词“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稍加点化,形神俱备

提问: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含有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认为陶渊明既然有“大济苍生”的抱负,那为什么不正视现实,去扭转乾坤,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呢?有的学生认为正是有悲观思想的流露,才让我们觉得诗人的真实情怀,一味写田园生活的优美恬淡给人一种做作的虚假姿态,陶渊明依他的本性是不会做秀的。有的学生认为文中除了“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外,还有“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已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等句,表明诗人归隐田园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苦难的加剧,诗人始终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明确:千百年来,大家都认为陶渊明在逃避,他秉承了老庄的哲学,思想是消极的。其实,看一个人生活得是否积极,关键看他有没有理想。陶渊明的弃职归田,是与官场决裂的行动体现。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所以断不能说他意志消沉,消极处世。文中“园日涉以成趣”“乐琴书以消忧”,日子过得多么惬意、充实,虽然物资匮乏,但精神却是充实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多么洒脱,多么富于诗意的生活啊。可以说,陶渊明辞官归田,是他执著地追求自己理想的表现。

《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诀别官场的宣言书。通过这节课的品读分析,我们发现作者的情感世界极为丰富,乐忧互现,决绝与犹疑并存,但有一个信念却是不变的,那就是与官场彻底决裂。因为作者深深知道自己心怀天下,“大济苍生”的抱负在那黑暗的官场是无法实现的,因而他更乐于归隐田园,做一个不问世事的隐士。他的高洁与坚定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陶渊明的家乡是靠近庐山的江南农村,他29岁才出仕。江南农村特有的秀丽风光陶冶了他率真洁净、无拘无束的品格。他虽然“性本爱丘山”,但并不甘心终老田园。青年时代的他也渴望有所作为,但生逢乱世,又没有高贵的门阀可资凭借,再加上“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所以几仕几隐,在41岁那年,他毅然拂袖归田,矢志躬耕,直至终老。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了解陶渊明“金刚怒目”的一面。“壮士死知己,提剑出燕京”《咏荆轲》

联系苏轼、李白的豪放,达观背后的辛酸,正确认识归隐的思想。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酬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二、理清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以上就是《归去来兮辞教案(11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归去来兮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