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鸿门宴教学设计(精选11篇)

鸿门宴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3-05-04

鸿门宴教学设计(精选11篇)。

教学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写教案时怎样才能更全面呢?栏目小编已经为您找到了以下相关资料以供参考:“鸿门宴教学设计”,通过本文希望能帮助到您!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内容分析

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策略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今天,“鸿门宴”一语已经成了危险之约的代名词。

《鸿门宴》节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记叙散文。(本单元的重点,应是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以及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

1、掌握文言诗词、通假字、虚词、特殊句式等重要的文言知识。

2、掌握名言警句,并会运用。

3、梳理文章脉络。

4、分析人物形象和本文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加强熟读,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中主要人物的关系。

2、通过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

3、在熟悉掌握课文的基础上,归纳知识要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读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正确评价项羽这一悲剧人物。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3.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经过前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掌握一定的步骤,对文言知识有一定的积累。经过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独特之处,了解大意,归纳相关知识点但学生对词语活用、特殊句式的掌握仍由一定难度。

面对篇幅较长的古代记叙散文,必然有心理障碍;但本文的故事广为流传,影视作品学生也熟悉,有助于学生的理解。针对这一现状,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一:由“鸿门宴”一词的寓意引入本课的学习:

经常听到,它现在成为“险恶处境”的代名词,也是敌对双方政治谈判斗争的代名词。那么它到底由何而来?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就告诉你了答案。“鸿门宴”是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项羽、刘邦谁能夺得天下,这次宴会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

(二)展示学习、预习检查:

1.学生介绍作者和背景资料。教师补充大屏幕展示。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曾被处以宫刑。三年后出狱,发愤著书,历经10年艰辛写成《史记》。它记载了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的第三年。当时秦末,天下百姓“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陈涉起义之后,出身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先后起兵反秦。陈涉失败后,项梁扶持楚怀王的孙字做了楚王,仍号楚怀王。当时项羽、刘邦的是楚怀王所辖的主力军。公元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去救援被秦兵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项羽在钜鹿打败秦军,同时刘邦打进武关,降秦王子婴。刘邦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派兵把手函谷关。项羽听说后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于是就发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

2.生字注音:

飨(xiǎng)说(shuì)美姬(jī)鲰(zōu)生未得与项羽相(xiāng)见卮(zhī)酒有郤(xì)参乘(shèng)彘(zhì)肩

玉玦(jue)瞋(chēn)目目眦(zì)沛公欲王(wàng)跽(jì)曰刀俎(zǔ)关中旦(dàn)为(wèi)击破沛

不胜(shēng)公军范增说(shu项羽曰好(hào)美姬皆为(wéi)龙虎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听录音朗读,学生自读、齐读。

(三)师生共同梳理古文大意,在疏通文义的同时进行理解行文技巧,进行文法赏析

指导学生参照注释,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完成课后练习。以此突破教学重点。

(我设计的是两个环节。一是让学生粗读原文,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大意,重点完成三个内容:依据文脉推断不懂的词义,点出重点的实词,框出通假字并归纳规律;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

本文篇幅虽较长,但文字浅易,并且是记传性文体的典范,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大部分内容比较易于理解和翻译。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情节加以推测、判断,以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并进一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两点考虑:1、积累一定数量的第一手例句;2、引导学生加以分类,找出每类的相同特征,并抽取出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由学会一个到会学多个。

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法表示重点字句的好习惯,如点、框、圈、划线等符号应约定一致,便于突出翻译中的重点、难点及复习。

我的提示着重归纳了实词“幸”“如”“举”“谢”等,名词活用、使动用法、宾语前置、被动句和省略句,全部采用表格的形式,可由学生填充相关内容,既是训练又是归纳。)

第三四课时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的结构2.归纳文章的主题3.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4简要分析人物形象5归纳知识要点

(四)、学生梳理课文情节,分析文章结构。

1.围绕题目“鸿门宴”给本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1、第一部分(1、2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宴会前

2、第二部分(3、4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宴会中

3、第三部分(5、7段)叙述宴后余事宴会后

2.每个部分共描写了哪些故事情节?是加以概括?属于小说故事情节的哪个部分“

第一部分:(1)曹无伤告密(2)范增说项羽序幕

3、项伯夜访4、张良献计(开端、发展)

第二部分:1、刘邦谢罪2、项王留饮3、范增举玦4、项庄舞剑(高潮)

5、樊哙闯帐6、怒视项羽7、赐酒与猪腿8、樊斥项羽

第三部分:1、沛公出逃2、张良入谢3、项王受璧4、亚父破斗(结局)

5、沛公出奸尾声

(五)、归纳本文的主旨

本文描写了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的胜利果实,在鸿门宴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表现了刘邦精明、虚心,能够审时度势,忍辱负重的性格特点。同时又表现了项羽优柔寡断,轻信别人的弱点。

(六)、分析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方法。

1、分析人物。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四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1.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

2.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并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如果刘邦不去鸿门向项羽谢罪,会有怎样的结局?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又会有怎样的结局?

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

4.文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简略说说他们的性格。

设置这道题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组人物的对比塑造,为总结人物刻画方法作伏笔。

2、刻画人物方法。

①运用大量对比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②语言精炼生动、绘声绘色,常常寥寥几笔就能刻画出人物的突出个性。

③通过激烈的矛盾斗争刻画人物性格

(由于前一部分的铺垫,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在矛盾中和对比映衬中刻画这两条,而在初中学过的《孔乙己》等小说中刻画方法也会使较多的学生联想到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这一条,所以学生自己就可以很快归纳出来。)

(七)知识点归纳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由“鸿门宴”一词的寓意引入本课的学习跟随老师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补充大屏幕展示。学生介绍作者和背景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整理

点播个别重点难点的词句(通过PPT展示)梳理古文大意,在疏通文义的同时进行理解行文技巧,进行文法赏析让学生学会独立的思考

老师总结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学会鉴赏人物

六、教学评价设计

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迎来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春天,课堂变得异常活跃了:书声朗朗,音乐声声;合作讨论热热闹闹,多媒体教学缤彩纷呈。新课改引发了课堂教学方式尤其是学习方式的突变。但真正走进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我们又不难发现,在热闹的背后,在开放的背后,仍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经验主义做法,仍受制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课后,老师们在评课时提得多的就是课堂容量大,拓展得多,贪多求全,学生学习心有余力而不足;研讨环节没调控好,费时太多。通过对本次课的反思,我深深感到:语文课堂教学延展不要盲目求多,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要求适可而止。尽管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综合化程度很高,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结合学情和文本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简言之,课堂教学就要把握好一个尺度。

同时,我也听了其它成员的授课,他们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也都不尽相同,或简洁,或繁琐,或面面俱到。反观时下一些重大的赛课,为追求教学高效果,老师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把课堂变得臃肿了。

七、教学板书

结构板书

第一部分(1、2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宴会前

1、曹无伤告密、2范增说项羽序幕

3、项伯夜访4、张良献计开端、发展

第二部分(3、4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宴会中

1、刘邦谢罪2、项王留饮3、范增举玦4、项庄舞剑高潮

5、樊哙闯帐6、怒视项羽7、赐酒与猪腿8、樊斥项羽

第三部分(5、7段)叙述宴后余事宴会后

1、沛公出逃2、张良入谢3、项王受璧结局

4、亚父破斗5、沛公出奸尾声

八、教学反思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备课、设计)是课堂教学减负当务之急的工作。笔者以为,精减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必须树立三种观念:

首先,要树立一种合作观。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基于经验主义,加上一点文人相轻的思想,同事间不善交流、沟通,往往各自为阵,单打独斗。教师对文本解读,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往往借助《教学参考书》的建议,凭“一桶水”也能包打天下。而新课程改革后,面对着全新的教学模式、高考模式、教材编排体系以及高考成绩评价体系等,老师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教学观念及教学行为等已不能满足学生发展之需求,更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新课程改革形势。因此,教师在教与学中,摒弃陈见,加强合作尤为重要。

团结铸就力量,同心产生智慧。师生团结协作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而老师间的通力合作是课堂高效教学的必要条件。我以为老师间的合作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备教中,要聚全组教师力量和智慧,加强集体说课和备课,确定课时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唯此才能使教学内容重点突出,能使老教师课堂锦上添花,新教师快速成熟,更能有效遏制个人英雄主义的做法。

第二,要落实听评课活动,同组成员互相借鉴,互相帮助,形成资源优势互补。真正意义上促进教师发展,促进教学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三,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合作。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施教手段,建立一个动态的课堂。唯有师生合作、生生互动,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才能把课堂拓展的内容消化落实,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第四,要加强学科间的合作。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有“T”型知识结构体系(既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又有跨学科的通用知识),教师要与其它学科教师通力协作,在教学中进行知识的交叉渗透。常言道:文史哲不分家。如在进行语文探究性学习时,要引导学生从历史观、哲学观、发展观等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也可吸纳历史和政治教师参与问题的研究。各学科资源优势互补,科学整合,从而减少课堂拓展的知识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要树立一种学情观。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新课程标准》明确突出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在备教中一定要关注课堂主体--学生的情况,如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能力层次、接受能力等等。教师一定要勤于观察和分析,关注学生上课的反应、作业和测评的效果、学生的精力和心态等情况,从而在备教中科学预设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巧妙安排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一定要兼顾各能力层次的学生,让优生“跳一跳,够得着”,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到。

因此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力求做到因人施教,而非因材施教,拓展起来没完没了,更没原则。那种无视学生发展和接受状况,追求满汉全席的做法,只能让教学陷入“差、慢、费”的恶性循环之中,违背教育规律和教学本质都是得不偿失的。

最后,要树立一种省思观。

古人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课堂教与学就是一个在省悟和思考中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的过程。教师并非都生而知之,在教学中必须外求合作,内求三省吾身。课备完了或讲完了,教师要静下心来反思:课堂结构设计是否合理?课堂容量安排学生能否接受?这次课成功亮点或失败之处是什么?下次教学本课我将怎么去设计?……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学怎样完成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主体”、从“知识中心”到“能力素养培养”、从“智能目标”到“三维目标”的过渡,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边探索边总结的。教学中怎样去反省思考呢?

第一,教师要勤于观察,动手写教学日志。教师一天的生活并非都是单调无味的,勤于观察,你会发现自己或他人教学中的亮点,你也会发现师生间点滴的感人的细节,把一天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全部诉诸笔端,写成教学日志或博客。这将是一笔丰厚的教育教学财富。

第二,教师要坚持写教学后记。老师教学不能一节课讲完了就万事大吉,坚持每节课上完后抽一点时间针课堂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工作,譬如对教学中的成功之处或不足之处,对备课中没有考虑到的内容,对学生的创意、创新思维等进行总结和补充,若有可能还可以来个二次备课。写教学后记不同于写教学日志,前者针对性很强,反思程度更重些。写教学后记也不必面面俱到,要巧而精,有侧重点。

第三,教师还要倡导写教学案例分析,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当教学一个时段后,你一定会对某个教育教学问题产生了兴趣,或对自己的某堂课有很深的感悟,此时,我们不要懈怠,要抓住机会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进行一个深度的省思。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升教学理论水平,为以后教学提供借鉴。这是一种把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有机融合的手段,也是教师快速成长为名师的必由之路。

总之,要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在课堂内容的精选上下功夫,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动脑筋,既要摒弃按部就班的传统教学,也要防止开放无度的创新教学,把握好教学内容拓展的尺度就显得十分重要。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整理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把握特征,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通过表演、讨论和分析,对文学形象或历史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积极思考人生,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字词句的落实;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和思考。

【授课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落实重点字词句,概括《鸿门宴》一文的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谜面是“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忧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大家猜,这是说得谁?对,是司马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选自其“信史”的《鸿门宴》,由此来领略司马迁用生命铸就的《史记》的艺术魅力。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字和文意

1、听《鸿门宴》一文的朗读,整体把握文意。

2、默读课文,结合注释进一步疏通文字和文意。

注意解决两个问题:

⑴ 识记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成语。

⑵ 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在一百个字以内)。

三、研读课文,解决重点、难点

1、概括《鸿门宴》一文的故事情节。(此题开放性较大,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附本案设计者看法:

宴前:欲杀刘邦断绝后患;鸿门营中战云密布。

宴中;杀刘保刘险象环生;鸿门筵席刀光剑影。宴后:刘邦逃脱后患无穷;鸿门营帐空余怒恨。

2、检查重点字词句的落实。

多媒体展示:

1、下列各句加横线的字读音、意义有错误的是:(CE)

A、如今人为刀俎(wéi,是)

B、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wéi,做)

C、为击破沛公军(wéi,替)

D、大王为人不忍(wéi,做)

E、且为之奈何(wéi,对待)

F、吾属今为之虏矣(wéi,被动)

G、若属皆且为所虏(wéi,被动)

2、加横线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D)

A、沛公军霸上 沛公欲王关中

B、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道芷阳间行

C、项伯杀人,臣活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素善留候张良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3、属宾语前置句的是:(A)

A、大王来何操

B、亚父者,范增也

C、贪于财货

D、若属皆且为所虏

4、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距关,勿内诸侯纳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背

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早

④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隙

⑤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座

⑤张良出,要项伯邀

5、辨析下列加横线词的古今含义:

①约为婚姻

古义:古: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产生的夫妻关系。

②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方。今义:山东省。

③将军战河南

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变故。今义:程度副词

6、找出文中的成语:

附学生回答: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四、布置作业

1、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成语六个个方面来整理本课重点的字词句。

2、查找相关材料,了解课本剧的写法,将史记中的《鸿门宴》改写成话剧《鸿门宴》。(注:必须是古文版,不允许戏说)

3、通过网络等方式搜集关于刘邦、项羽的诗词名句和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评论英雄人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琵琶曲《十面埋伏》的音乐背景下,循环播放关于鸿门宴的故事情节的图片。

二、导入

铿锵有力的琵琶曲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四面楚歌中,英雄仰天长啸、拔剑自刎的古战场。下面,再让我们跟着由本班同学改编、表演的课本剧《鸿门宴》,走入刀光剑影、险象环生的鸿门筵席,重温楚汉相争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三、学生观看自编自演的课本剧《鸿门宴》;直观感知主要人物的形象。

四、分析讨论主要人物的形象。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关于刘邦、项羽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的描写,并在旁边做点评。

2、老师引导学生评价:演员表演是否准确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3、学生畅所欲言。

(注:此步骤目标,在于通过对演员所表现的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进一步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当然,此题时间可长可短,如果时间允许,可让评价学生把认为演员演的不好的地方用自己认为应该有的方式来表达一下,从而达到文学作品欣赏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默雷特”的效果。当然,人物形象也越读越鲜明。即本部分要尽量引导学生回到课本,反复品味。)

4、“演员”与学生一起探讨他所表演的人物性格。(还是要结合课本,具体到每一句话来分析评价)。

附最后基本达成的共识:

刘邦:是一个善于用人;善于应变;敢于决断;能屈能伸的智慧君王形象。

项羽:是一个年轻气盛;骄傲自满;寡谋轻信;不善用人的勇武英雄形象。

五、学生讨论关于英雄的话题

1、分别调查一下认为刘邦是英雄的人数和认为项羽是英雄的人数。

双方就刘邦和项羽谁是真正的英雄展开辩论。(注:可结合提前发放的史实资料。)

3、给心目中的英雄说一句最想说的话、

投影提示:

可以是对英雄的钦敬之情;

可以是对英雄美中不足的惋惜;

可以是对英雄进行富有创意的个人评价等。

六、结合新时代,老师进一步补充英雄内涵

鲁迅在七十年前就曾说过,我们这个民族自古以来,就不乏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和舍身求法的人,而他们正是我们民族历经磨难而不灭的“脊梁”。

历史上我们有许多“脊梁”;新时代,英雄人物亦是层出不穷、,在抗非典战役中谱写了华美生命乐章众多医护人员;刚刚驾驶神州一号成功返航,创造了国家航天史上新纪元的杨利伟;除恶爱民的任长霞;在雅典屡屡让国旗升起的奥运健儿……哪一个不让我们心生崇敬?哪一个不是我们时代的英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了”多少英雄,又冲来了多少英雄?谁才是彪炳史册的真正英雄?只能留于后人评说。但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英雄,每个阶级有每个阶级的英雄,每个人有每个人心中的英雄……就让我们努力做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吧!

【设计说明】

本案设计集中体现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参与的一个个活动中提高语文素”的新教改理念。

首先,我把这篇文章的整体学习,用改编《鸿门宴》,表演《鸿门宴》,观看《鸿门宴》和评论《鸿门宴》的人物的一系列学生活动穿起来。从而实现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在活动中求发展”的山东版教材教改的理念。

其次,文言文知识点的落实,我也摈弃传统的串讲法,而是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获得认识。老师只是精心设计练习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独立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另外,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在设计中我也有意识摈弃传统的灌输法,而是把更多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评点,去判断,去争论,去思考。在讨论探究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总之,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是本案设计的总的指导思想。

【教学反思】

在新课标“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参与的一个个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的理论指导方针下的课堂教学,最大优势在于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具体表现在:

学生在演完《鸿门宴》的课本剧后,主动要求再改编《赤壁之战》。由此可见,课本剧这种直观的解读经典的方式学生还是乐于接受。

文言字词句的落实也不错,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代替传统的填鸭式灌输。但在一些规律性指导上,老师必须高屋建瓴。从练习的设计,到最后规律的归纳,到作业的布置,老师的指导必须到位,思考必须全面,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此外,本案在实施过程中,有一点处理的不够恰当。就是对英雄的定义讲的不清楚;未能讲出时代英雄的局限性;结合现实进一步谈英雄又结束的太仓促。致使听课者最终也未能明白是么是真正的英雄。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3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大纲要求,高中语文要在指导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基础上,进入文学鉴赏的层次。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节选于其中的《鸿门宴》,可谓“史圣”司马迁的典范文笔。本文是史传文学中的精彩篇章,情节发展跌宕起伏,波谲云诡,读来扣人心弦。它一直被中学选为文言文教材,是以鸿门宴为特定舞台,上演了一幕惊心动魄的“戏剧”,其中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尤其主要形象项羽,以其独特的风采成为千百读者们欣赏与品评的话题。

2、说学生情况

高一第二学期的学生已经基本具有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但还不具备古文学习的主动性,所以着力培养他们古文学习的主动性。

3、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积累文中重要的生词,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

3、把握故事情节,了解司马迁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情节概述法 2、讨论质疑法 3、人物品评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

1. 学习司马迁身遭侮辱、发愤著书的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2. 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根本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教训。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把握故事情节,

(学生在第一单元刚刚学过小说的顺序,这重点的设置就是对旧有知识的回顾,也是 引起学生兴趣的方法,故事总是引人入胜的。)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文言文的学习古文知识一直是重点,为了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内容及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必须加强积累和掌握文言词句)

3、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人物是故事的灵魂,就要培养学生客观的多元化的评价,人物可以开放性地让学生自由点评,教师适时加以点拨,能自圆其说既可)

难点:1、从鸿门宴会坐次安排看风云突起。

(鸿门宴如同一个舞台,各色人物粉墨登场,最能体现其人物性格的优在其中的斗争,但学生并不掌握古时的礼仪,要教师简介才能使他们明白。这也是理解项羽这个人物的一个方面。)

2、掌握文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古文与现代文的差别就体现在词语的区别上,所以能有效的区别词性和词义就尤为重要,而且其数量大,范围广,学生难以掌握。所以将其设为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针对学生学习古文能力尚弱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本文的教学方法,即“以情节带语言”,就是引导、点拨学生利用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把握来带动对疑难语句的理解,也就是以文脉带动语脉,培养学生利用语感来推断疑难语句的能力。为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营造作品的现场感,本课主要的教学手段。这就需要情节概述法。

除依据文本强化情节的感知外,我还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人物挂图、诗词卡片及书中插图,努力创设鸿门宴上剑拔弩张的氛围。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转变。同时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质疑,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这就是讨论质疑法。

2、说学法

(1)根据高一第二学期学生的古文素养情况,着力培养他们古文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本课还将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让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动”起来,引导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整合,自主积累和自主提高。

(2)本课主人公项羽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形象,也是历来有争议的人物,为激活学生的思维,本课将采用讨论式学习法,让学生立足文本,从不同的视角见仁见智,对主人公给予政治、历史、文学及心理学等等多元的评价。

3、教具

收录机、朗读带、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是诗歌导入,创设情境。投影显示项羽《垓下歌》和刘邦《大风歌》,

(目的是:以诗激趣,用二人成败不同,功业相反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同时,让作品中的项、刘出场,教者在说明时,倾向于对项的评说,让学生带着遗憾的心理,进入课文,解读项王。

二是简介作者,了解背景。鉴于学生已在初中接触了司马迁作品,本课由学生先行总结,教者最后明确和深化,讲析作者的生平、创作和人格特征。在张挂陈涉起义和楚汉相争图片后,简要介绍时代背景。

目的:创设课文学生情境,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

三是扫除障碍,整体感知。在感知全文框架前,先检查学生对本文的注音和重要实词的解释,以及通假字的掌握。请学生复述情节,并用四字格来概括从开端至结局的情节,要以主谓短语出现,且主语系文中的人物。这样,时刻突出人物形象、情节进程和性格冲突。

目的是:学生有兴趣自然就会找寻他还不懂的内容,来进一步丰富他心中的人物形象

四是发散思维,分析人物。分析人物时的内部层次首先从课文插图,讨论人物心理和性格。其次从人物对项与刘的称呼,品析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进一步分析项王的地位和他的心理和性格。再者由项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引出发散思维。比如可能的几种观点:情意绵绵的伟丈夫、气盖一世自我精神王国的国王、豁达的男子汉等。

目的:用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可从是否成就帝业、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是否表现出人性美和人格美等视角,展开讨论。既培养了学生评价人物的能力,又适当地加强拉价值观的培养

五是分析技巧,理解借鉴。分析人物描写方法,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语言行动描写人物和对比烘托描写人物的方法。

目的: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为以后自己作文提供了借鉴

六是虚拟历史,训练想象。用一个“假如项王一怒杀了刘邦”的设想,让学生尽情想象和推断。

这一环节的设置,即是对文本的再创造,又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是自主总结,强化古文知识。

1、词类活用(名作动、名作状、形作名、使动等)

2、句式(省略、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判断、被动、固定等)

3、古今异义(婚姻、非常、今人、细说等)

4、为的用法

5、成语识记(人为……、大行……、秋毫……、劳苦……)

6、一词多义(因、 如、举、意、谢等)

目的是:学习这篇既要把握文学性,又要强调知识性,为以后的古文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4

课题:鸿门宴

教师:铁皮鼓

班级:高一4班

时间:20xx年3月15日上午第二节`

教学实录:

(教师布置背诵随笔事宜)

教师:上次咱们整理了双方的人物,可以看出,双方的人物是旗鼓相当的。这边有刘邦,那边有项羽,这边有张良,那边有范曾,这边有樊哙,那边有项庄,这边有曹无伤,那边有项伯。但是项伯和曹无伤又是有区别的,曹无伤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叛徒,而项伯有没有蓄意出卖项羽的动机?

学生:没有

教师:对,他只是智商有些低而已。(学生笑)但是我们又看见,这中间又交叉了其他的关系,如项伯与张良的朋友关系,项伯曾经杀人,张良“活之”,所以他要报恩,就无意中出卖了项羽。好了,这节课咱们首先要复述故事,先给大家几分钟时间,相互之间复述一下,认真地讲一遍,然后各组推荐一个同学参加。

(学生讨论,比较积极,讨论中间,有学生要与老师个别讨论:为什么老师说项伯智商有些低,老师与他做了个别交流)

教师:我们每组选一个同学出来复述。(学生选代表)现在稍微给他们一点准备时间。

(三组分别推荐出徐放、吴迪、俞露婉)

教师:好,现在请徐放上台!

徐放:是不是要把鸿门宴之前的事情再概述一下?

教师:可以!

徐放:故事发生在秦末,当时各路起义军起兵反秦,以项羽和刘邦最强,而项羽比刘邦强很多。他们在不同方向作战。当时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先攻破函谷关,派将领守住关。项羽很生气,很快攻破函谷关,双方实力相差很大,项羽剿灭刘邦很容易。刘邦手下的曹无伤派人跟项羽说刘邦想自己在关中称王,激怒了项羽,准备攻打刘邦。项羽的叔父项伯与张良有交往,就告诉张良这件事情,张良连夜告诉了刘邦,刘邦与项伯定下了亲家,约定次日去鸿门谢罪。

第二天,刘邦带了百余人去谢罪,和项羽饮酒。范曾说不可放过机会,但是项羽不忍心,于是范曾派项庄舞剑,趁机刺杀刘邦。但是项伯与刘邦有约定,于是起来保护刘邦,项庄不能下手。张良看形势危急,就叫樊哙进帐、樊哙义正词严讲了很多道理,让项羽无言。于是刘邦借口上厕所,跑了,让张良留下给项羽和范曾送礼物。项羽留下了,而范曾把礼物毁坏了,并说项羽无知,不足以共大事。

教师:(许多学生已经做好了鼓掌的姿势)掌声响起来!徐放复述得棒极了!下面有请吴迪同学!

吴迪:(慢,有时会停顿下来)诸侯起义,较强的是项羽和刘邦。刘邦先到函谷关,驻军在霸上。他的左司马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称王。激怒项羽。于是项羽想明天打项羽。(学生笑,教师:呵呵,是口误,继续)由于他的叔父项伯和张良有故交,就去赵找张良其想说服一起逃跑。张良叫项伯见刘邦,刘邦就跟项伯结成儿女亲家。刘邦第二天去见项羽,于是就发生了鸿门宴。鸿门宴上,范曾多次向项羽使眼色叫杀刘邦,但项羽不忍心于是范曾找项庄,他就以舞剑的名义想杀刘邦,被项伯看穿,就起来保护刘邦。项庄没有成功。然后,刘邦借上厕所的名义,张良……找樊哙,来了之后,他们就走了。就没有了。

(大家笑,鼓掌)

教师:好,下面请俞露婉同学上台,有请!

俞露婉:(比较流利)当时刘邦和项羽的两支军队在攻打秦的时候,刘邦先攻破函谷关,但是曹无伤说刘邦想称霸,项羽非常生气,想攻打刘邦。项伯与刘邦的手下张良有交情,于是去叫张良逃走,但是张良对刘邦忠心,就告诉刘邦这事。于是刘邦说服项伯制订协议,去见项羽。他们定下了儿女亲家,项伯叫刘邦次日早去给项羽道歉。

次日刘邦去请罪,刘邦见到项羽后对项羽说:是有小人在中间挑拨,自己不称霸。项羽心软,就对刘邦说是他的左司马出卖了他,然后他们在鸿门饮酒。范曾想趁机杀刘邦,三次举起玉佩暗示,但是项羽没有动手于是他找项庄让他以舞剑的名义杀刘邦。项伯因为与刘邦有协议,于是起身保护。张良看形势危急,找樊哙,樊哙进来说了一些话,于是项羽再一次心软了,然后樊哙与项羽饮酒,刘邦抄小道回到军营,让张良留下来,给项羽送玉璧,给范曾送玉环。项羽接受而范曾强礼物摔到地上,说夺取天下的必然是刘邦。刘邦回去之后,杀曹无伤。

教师:大家看看谁是第一?(大家七嘴八舌,说徐入的比较多)呵呵,徐放和俞露婉旗鼓相当,吴迪也不错啊。下周我们还有个刘项之争,是一场辩论赛,一方为刘邦辩护,一方为项羽辩护,男女生各选五位同学,大家下去之后可以上网查资料。大家对课文的熟悉是超出我的想象,下周我们在随笔就要对读本上的小说写故事梗概,这与复述故事又不一样。这里我读一下我写的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楚汉相争时期。当时刘邦先入关中,驻军霸上,项羽的军队驻扎在新丰鸿门,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非常生气,打算第二天进攻刘邦,范曾也认为刘邦志不在小,力主急攻,情况非常危急。项羽有一个叔父叫项伯,与刘邦的谋士张良关系非常好,连夜跑去劝张良逃跑,张良不但没有跑,反而把他介绍给了刘邦,刘邦于是和他结成儿女亲家,并竭力表白自己没有称王的野心。项伯相信了,劝刘邦第二天早晨赶紧向项羽谢罪。

第二天一大早,刘邦带着一百多人来鸿门向项羽陪罪,表明自己无称王之心,项羽轻信了刘邦并供出了曹无伤,而且还摆下宴席请刘邦喝酒,由叔父项伯、谋士范曾作陪,张良立在刘邦旁边。范曾多次示意项羽杀了刘邦,项羽均不下手。范曾无奈,召项庄进来,想让他借舞剑助兴刺杀刘邦,项伯发现了这一企图,也拔剑起舞,护住了刘邦。张良见事情紧急,连忙召大将樊哙进来,樊哙闯进军帐,指责项羽想要诛杀有功的刘邦,项羽无言以对,刘邦则借上厕所的机会逃回霸上,留下张良给项羽和范曾分别送了一双白璧和一双玉斗。刘邦回到军营中,立刻杀了曹无伤。

教师:这是500字版的。还可以写200、100字版的。大家要加强练习。刘邦逃跑之后,范曾说了一句话,非常有名,是哪一句?

学生:竖子不足与谋!

教师:对,还有,“夺天下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大家看看这个“今”是什么意思?(学生议论)是“将要”的意思,英语里也有类似的用法。通过《鸿门宴》我们可以看到,项羽已经注定了失败的结局。那么,大家从鸿门宴的哪些地方看出项羽必定失败?或者说,哪些因素导致了项羽最后的失败?给一点时间思考,不忙回答。

李洲:(说,老师没听清)

教师:你普通话大有进步,但是我还是没有听懂,(同学大笑)可以再重复一遍吗?

李洲:我是说项羽优柔寡断,应该狠下心的时候狠不下心来,而刘邦则不顾忌这些,反复无常。

教师:他觉得项羽优柔寡断,大家看对不对?

学生:(纷纷点头)对。

教师:(开玩笑)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啊?不过的确是如此,他的优柔寡断导致刘邦成功脱逃,埋下了后患。}q9CQ9

徐放:我觉得不是优柔寡断,因为项羽有一种很摄人的气魄,对敌人从来不手软。但是他很重义。跟他有交往的他认为就是自己的朋友,他是个草莽英雄,是个将才,但是没有帝王之气,有的是霸气。刘邦处处示弱,项羽处处逞强,他们的性格决定了他们的成败。而且刘邦有过人之处,人才众多,又能够用人,而项羽人才很少。项羽事必躬亲,什么都自己来,王者是不能这样的。这让人才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用,而在刘邦帐下人才觉得自己有用。

(学生鼓掌)

教师:徐放的话对我启发也很大。我们谈项羽,是根据《鸿门宴》来谈的,而他谈的项羽着重从《项羽本记》来谈。就在鸿门宴之前,项羽坑降卒20万,一点不手软。而且在他的叔父项梁死了以后,宋义主事,软弱无能,不敢对敌,他一刀就杀了宋义,破釜沉舟,他是果断的人。而害他的是一个义字,真是应了一句话,“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所以两个人说的都很有道理。他还说项羽有霸气但是没有王者之气,是将才而不是帅才,不善于用人而刘邦善于用人,表现是事必躬亲,还有一个,项羽任人唯亲,除了范曾之外,都姓项,而且不用范曾。大家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理由?

李洲:他不稳重,别人叫他打他就打,没有主见。一开始,范增说打刘邦他马上就要打,后来刘邦几句好话说的又不打了。

教师:一句话,是个性情中人,还是他个性上的缺陷,还有没有

刘丹柯:主要谋士范曾对项羽的话,不能让项羽相信他。

教师:也就是说:范曾也有问题?

刘丹柯:(点头)对!

教师:(上前握手)我们想到一块去了!同志啊!我以前讲《鸿门宴》的候就发现这个问题。如果张良像范增一样行不行?

学生:不行。

教师:刘邦一入关中,有人出主意,他马上就派兵把守函谷关,守关的计策显然是错的,但是,如果张良这时候也指着刘邦的鼻子说:竖子不足与谋!大家想会是个什么后果?范曾跟项羽说话的时候一直是趾高气扬,气势凌人,他的脾气比较暴躁,而项羽也比较火暴,两个人怎么能够说到一块儿去?就是说,你的办法虽然是正确的,但是也要让人接受你的意见。因此,范曾是怎么死的?当时项羽派使者到刘邦那儿去,刘邦大鱼大肉地招待,到中间,就问了,你是哪一个的使者?对方说是项羽的,这边说了,哦,我还以为是亚父的,就把酒席给撤了,项羽中了反间计,对范曾渐渐疏远,而范曾也一气之下离开项羽,明知是反间计还要中计,这就是性格缺陷,结果背上生疮死在路上,他一死,项羽就没有了依靠,最后让刘邦消灭了。还有谁有问题?

学生:项伯。

教师:对啊。(下课铃响)项伯的问题在哪里?弱智!好,下课!

(下课后,几个学生围着我)

董乔:老师,我觉得项羽好傻啊,刘邦说几句好话,他就把人家曹无伤给出卖了。

教师:是啊,项羽确实缺乏政治头脑,傻得可爱,不过这也是他率真的地方,没有机心。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5

说课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接下来要给大家分享的是说课课件鸿门宴,欢迎大家的借鉴阅读!

《鸿门宴》节选自鸿篇巨著《史记》,是《项羽本纪》中极其精彩的片段。鲁迅曾高度赞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确,司马迁不但是伟大的史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文学家和语言巨匠。他善于在激烈的矛盾的斗争中刻画人物。本文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通过生动的对话描写、精彩的动作描写以及对剑拔弩张、危机四伏的气氛的渲染,使读者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了历史脉搏紧张的悸动。其次,作者运用对照烘托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走进《鸿门宴》我们不但认识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和“威加海内”的汉高祖刘邦,而且谋士“范增”与“张良”,勇士“项庄”与“樊哙”,奸细“项伯”与“曹无伤”,也都写得个性鲜活,与主人公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可以说在司马迁的如椽的大笔之下,一个个历史人物栩栩如生,跃然之上。这样激烈的政治斗争,这样引人入胜的情节设置,再加上文学家无与伦比的技法润饰,怎么会不吸引同学呢。

学生在初中和高一第一学期已经学习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所以对《鸿门宴》这样文不甚深,个别语言还流于口语化的文章,读懂还是不成问题的。另外当代的中学生特别是我们一中这样重点校的学生,阅读面较广,见识也很多,对于这样传统的历史故事不可能不知道,并且他们的思维也较活跃,表现自我,抒发个人主张的欲望也较强。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运用传统的串讲方法,很可能就扼杀了同学们对著名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的兴趣,另外文章较长,我们也可能讲得支离破碎,而体现不出这部千古名篇的“疏奇”之气。为此我尝试把历史故事改编、排演成课本剧,采用自主探究、自主鉴赏的教学方式。

采用改编、排演课本剧的形式借鉴了建构主义的思想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他们都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其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排演活动,使学生获得审美享受,活跃思维,做中学,学中做,学做合一,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最终实现主体的主动发展。

基于教材内容和教学形式的选择,我把教学目标几重难点设置如下:

(1) 通过改编,排演课本剧,掌握本文重点的实词,虚词几文言句式的有关知识,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鉴赏历史人物形象,学习作者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关于课本剧的知识——改编、排练——观看、演出——分组讨论,鉴赏人物——作剧本,写感想

在教学方法上,除了自主合作的改编剧本,排练外、,还有演出后的分组讨论法,此法的设置有助于学生认识的加深和思维的发展。分组讨论,可以通过优化整合,促进学生合作,交流与沟通,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成为群体的智慧,从而便于培养同学们的合作精神,组与组之间的对抗,有激发起竞争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充分的认识领袖若物性格对事业成败的影响,对项羽、刘邦作出客观的辨证的评价。

项羽的自衿功伐和妇人之仁预示着他在楚汉斗争中的失败,但他的诚实坦率在人格上是高尚的;所以他是失败的英雄,活在我们心中;刘邦的能屈能伸和坚决果断预示了他最后的胜利,但他虚伪,狡诈的人格却是不可取的,这一点要让学生有清醒的认识。

改编、排演课本剧,让学生走进历史,认识历史人物,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

5、 教学难点:

改编、排演课本剧,能客观辨证地评价历史人物。这是重点也是难点,改编、排演、演出毕竟需要学生有一定文学、表演、听说读写、艺术等方面的能力,所以对他们有一定的难度。而辨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就需要把读史和文学结合起来,需要大量课外知识的结合,所以这也是对学生鉴赏能力的挑战。

多媒体设施的运用,本课学生根据剧本和辩论的需要,自行设置多媒体,教师只起指导的作用。

本课由于内容的需要,大约要用一周的准备时间操作步骤如下。

(1) 学生利用一节课自渎课文,疏通问意,找出难懂语句,互相交流,扫除文字障碍。评论文章,提供较有影响的教育网站名,教给学生查找、处理网上信息的'方法。

(2) 在利用自习、晚课期间播放《祝福》《项链》《雷雨》《茶馆》等课本剧录象片段,发放关于课本剧的常识知识,让学生有个初步认识。

(3) 采用教师参与,学生推荐,成立剧组。招募导演、编剧、演员、舞台设计、道具服装等剧务人员,要尽可能调动全班同学的的积极性,参与性,除了七名演员外,剧组人员应以组为单位。而没有参与剧组的人员也根据搜集的材料对剧中人物作出评价,以便参与剧评

(4) 剧组排练。首先剧本编好,既要求对课文有正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又必须有大胆的发挥,变书面语言为口头语言、形体动作,这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想象能力都是一个锻炼,而演员的演出更是对学生的表达能力的考验。

(1)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音乐,出示背景材料,由一位同学有感情的诵读,引领大家走进历史,走进剑拔弩张的鸿门宴。

(2) 课本剧上演。教室空间有限,但舞台设计必不可少,美术设计体现在黑板上,道具虽有限,但宴会坐席上的陈列必不可少,服装也要适当,观众也按楚汉两派,分为两大组,教师提示让观众对剧中人物进行评价,准备进行对抗辩论。

3、讨论。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高中生的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已经有了较大发展,他们不盲从别人的意见,对各种问题总有自己的见解,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培养,促进他们的这种思维能力,要因势利导,把学生对原文,对剧本,对剧中人物的理解引向深入。当然,教师要提出一些能激起学生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发表意见,为此此环节分为以下几部分。

这主要由观众点评,给剧本,演员和剧组的综合水平打分。

a、对剧本的编写作评价,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感知与理解。

b、对演员的评价,深化同学们对人物形象的 把握。

c、对剧组整体水平的评估,见证同学们的综合能力。

主要分为:编剧,对原著的处理进行答辩;导演,对演员的演技,把握性格方面进行总结,汇报。针对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解答。

(3)、教师总结。教师不去轻易评判,知识引导学生分析不同观点中的合理性与不足,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奖赏方面存在的差距,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与巩固。

以楚汉两个政治集团全班分成两大组,教师引导讨论:多媒体出示项羽的《垓下歌》与刘邦的《大风歌》,以此为切入点设置讨论题:

a、当力能扛鼎,破釜沉舟的英雄殒命乌江时,你为之感动了吗?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了只属于他的人生篇章,回看课文,联系史料谈一谈你对项羽的认识。

b、“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威加海内的英雄,一代有作为的君主,你认为被奉为汉高祖的刘邦,是个怎样的人?

这样的问题设置,有利于激发同学的兴趣,支持与反对楚汉集团同学又自然会形成相矛盾的看法,从而达到辩论的效果。

总之,通过表演与讨论,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又演出时的具体经验水平上升到抽象概括的水平,并对文章的语言特点,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手法以及如何鉴赏历史人物等都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3、 写作。

此项留做作业。

经过以上四个环节,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写作训练,促使学生把对课文的认识,对本次教学活动的感想等进行梳理,并清晰地、系统地把它表达出来,同时也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将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写作时可以自拟题目,写自己感触最深,最想表达的东西。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6

鸿门宴11版,导演李仁港,主演黎明

想想上学时老师没事让写写读后感,观后感什么的是最头疼的了,现在却自己来写这个,真是变了呀~

1.从头来说,刘邦的灵位是在南方的,那张良却说不是,然后电影最后也没有给出解答,想表达的是鸿门宴刘邦赢了,所以应该让刘邦在北面?不得而知。至于最后到底谁赢了却也不好说,就像范增说的那样,两败俱输吧~

2.这电影还是告诉我了一件血淋淋的现实,那刘邦帮虞姬找回琵琶,虞姬好开心,因为她终于又能弹琵琶给项羽听了,自己理解吧~、

3.这要说到我很喜欢的一个人了,韩信~,我印象中的韩信,人称兵仙,用兵如神,兵法无双,计谋层出。虽说也是勇猛披靡,却不能和项羽,龙且,樊哙之类相比,但这电影里只突出他的武才,避长就短,不好,不好

4.都说冲动不好,可是想想,若是项羽当时一冲动,不顾韩信怀王什么的`,直接砍了刘邦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事了,或者那么一冲动就让刘邦去杀了张良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事,就算最后的最后,他要是能一冲动向兵多的那条路冲锋也不会遭埋伏,这一切都是想太多的错啊,so。。该冲动时就冲动,机会难得,失不再来呀~

5.我初中老师说过,人分三种,一种利人利己,二者损人利己,最次损人不利己。第一是智者,其次是君子,损人不利己那是小人干的事,范增显然不是小人,既然料定项羽必死,又何必给个锦囊去损刘邦呢,其实他就不在乎刘邦项羽谁活谁死,只想要赢了张良而已,这还是损人利己的事,这也才是正常的。想我这样估计连损人利己的资格也没有吧,不想损人,又不能利己,浑浑噩噩呀~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7

大纲要求,高中语文要在指导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基础上,进入文学鉴赏的层次。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节选于其中的《鸿门宴》,可谓“史圣”司马迁的典范文笔。本文是史传文学中的精彩篇章,情节发展跌宕起伏,波谲云诡,读来扣人心弦。它一直被中学选为文言文教材,是以鸿门宴为特定舞台,上演了一幕惊心动魄的“戏剧”,其中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尤其主要形象项羽,以其独特的风采成为千百读者们欣赏与品评的话题。

高一第二学期的学生已经基本具有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但还不具备古文学习的主动性,所以着力培养他们古文学习的主动性。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积累文中重要的生词,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

3、把握故事情节,了解司马迁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讨论质疑法。

3、人物品评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

1、学习司马迁身遭侮辱、发愤著书的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2、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根本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教训。

难点:

1、从鸿门宴会坐次安排看风云突起。

2、掌握文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针对学生学习古文能力尚弱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本文的教学方法,即“以情节带语言”,就是引导、点拨学生利用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把握来带动对疑难语句的理解,也就是以文脉带动语脉,培养学生利用语感来推断疑难语句的能力。为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营造作品的现场感,本课主要的教学手段。这就需要情节概述法。

除依据文本强化情节的感知外,我还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人物挂图、诗词卡片及书中插图,努力创设鸿门宴上剑拔弩张的氛围。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转变。同时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质疑,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这就是讨论质疑法。

(1)根据高一第二学期学生的古文素养情况,着力培养他们古文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本课还将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让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动”起来,引导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整合,自主积累和自主提高。

(2)本课主人公项羽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形象,也是历来有争议的人物,为激活学生的思维,本课将采用讨论式学习法,让学生立足文本,从不同的视角见仁见智,对主人公给予政治、历史、文学及心理学等等多元的评价。

一是诗歌导入,创设情境。投影显示项羽《垓下歌》和刘邦《大风歌》,

(目的是:以诗激趣,用二人成败不同,功业相反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同时,让作品中的项、刘出场,教者在说明时,倾向于对项的评说,让学生带着遗憾的心理,进入课文,解读项王。

二是简介作者,了解背景。鉴于学生已在初中接触了司马迁作品,本课由学生先行总结,教者最后明确和深化,讲析作者的生平、创作和人格特征。在张挂陈涉起义和楚汉相争图片后,简要介绍时代背景。

三是扫除障碍,整体感知。在感知全文框架前,先检查学生对本文的注音和重要实词的解释,以及通假字的掌握。请学生复述情节,并用四字格来概括从开端至结局的情节,要以主谓短语出现,且主语系文中的人物。这样,时刻突出人物形象、情节进程和性格冲突。

目的是:学生有兴趣自然就会找寻他还不懂的内容,来进一步丰富他心中的人物形象

四是发散思维,分析人物。分析人物时的内部层次首先从课文插图,讨论人物心理和性格。其次从人物对项与刘的称呼,品析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进一步分析项王的地位和他的心理和性格。再者由项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引出发散思维。比如可能的几种观点:情意绵绵的伟丈夫、气盖一世自我精神王国的国王、豁达的男子汉等。

目的:用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可从是否成就帝业、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是否表现出人性美和人格美等视角,展开讨论。既培养了学生评价人物的能力,又适当地加强拉价值观的培养

五是分析技巧,理解借鉴。分析人物描写方法,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语言行动描写人物和对比烘托描写人物的方法。

六是虚拟历史,训练想象。用一个“假如项王一怒杀了刘邦”的设想,让学生尽情想象和推断。

七是自主总结,强化古文知识。

目的是:学习这篇既要把握文学性,又要强调知识性,为以后的古文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整理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把握特征,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通过表演、讨论和分析,对文学形象或历史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积极思考人生,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字词句的落实;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和思考。

【授课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落实重点字词句,概括《鸿门宴》一文的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谜面是“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忧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大家猜,这是说得谁?对,是司马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选自其“信史”的《鸿门宴》,由此来领略司马迁用生命铸就的《史记》的艺术魅力。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字和文意

1、听《鸿门宴》一文的朗读,整体把握文意。

2、默读课文,结合注释进一步疏通文字和文意。

注意解决两个问题:

⑴ 识记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成语。

⑵ 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在一百个字以内)。

三、研读课文,解决重点、难点

1、概括《鸿门宴》一文的故事情节。(此题开放性较大,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附本案设计者看法:

宴前:欲杀刘邦断绝后患;鸿门营中战云密布。

宴中;杀刘保刘险象环生;鸿门筵席刀光剑影。宴后:刘邦逃脱后患无穷;鸿门营帐空余怒恨。

2、检查重点字词句的落实。

多媒体展示:

1、下列各句加横线的字读音、意义有错误的是:(CE)

A、如今人为刀俎(wéi,是)

B、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wéi,做)

C、为击破沛公军(wéi,替)

D、大王为人不忍(wéi,做)

E、且为之奈何(wéi,对待)

F、吾属今为之虏矣(wéi,被动)

G、若属皆且为所虏(wéi,被动)

2、加横线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D)

A、沛公军霸上 沛公欲王关中

B、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道芷阳间行

C、项伯杀人,臣活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素善留候张良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3、属宾语前置句的是:(A)

A、大王来何操

B、亚父者,范增也

C、贪于财货

D、若属皆且为所虏

4、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距关,勿内诸侯纳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背

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早

④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隙

⑤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座

⑤张良出,要项伯邀

5、辨析下列加横线词的古今含义:

①约为婚姻

古义:古: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产生的夫妻关系。

②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方。今义:山东省。

③将军战河南

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变故。今义:程度副词

6、找出文中的成语:

附学生回答: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四、布置作业

1、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成语六个个方面来整理本课重点的字词句。

2、查找相关材料,了解课本剧的写法,将史记中的《鸿门宴》改写成话剧《鸿门宴》。(注:必须是古文版,不允许戏说)

3、通过网络等方式搜集关于刘邦、项羽的诗词名句和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评论英雄人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琵琶曲《十面埋伏》的音乐背景下,循环播放关于鸿门宴的故事情节的图片。

二、导入

铿锵有力的琵琶曲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四面楚歌中,英雄仰天长啸、拔剑自刎的古战场。下面,再让我们跟着由本班同学改编、表演的课本剧《鸿门宴》,走入刀光剑影、险象环生的鸿门筵席,重温楚汉相争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三、学生观看自编自演的课本剧《鸿门宴》;直观感知主要人物的形象。

四、分析讨论主要人物的形象。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关于刘邦、项羽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的描写,并在旁边做点评。

2、老师引导学生评价:演员表演是否准确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3、学生畅所欲言。

(注:此步骤目标,在于通过对演员所表现的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进一步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当然,此题时间可长可短,如果时间允许,可让评价学生把认为演员演的不好的地方用自己认为应该有的方式来表达一下,从而达到文学作品欣赏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默雷特”的效果。当然,人物形象也越读越鲜明。即本部分要尽量引导学生回到课本,反复品味。)

4、“演员”与学生一起探讨他所表演的人物性格。(还是要结合课本,具体到每一句话来分析评价)。

附最后基本达成的共识:

刘邦:是一个善于用人;善于应变;敢于决断;能屈能伸的智慧君王形象。

项羽:是一个年轻气盛;骄傲自满;寡谋轻信;不善用人的勇武英雄形象。

五、学生讨论关于英雄的话题

1、分别调查一下认为刘邦是英雄的人数和认为项羽是英雄的人数。

双方就刘邦和项羽谁是真正的英雄展开辩论。(注:可结合提前发放的史实资料。)

3、给心目中的英雄说一句最想说的话、

投影提示:

可以是对英雄的钦敬之情;

可以是对英雄美中不足的惋惜;

可以是对英雄进行富有创意的个人评价等。

六、结合新时代,老师进一步补充英雄内涵

鲁迅在七十年前就曾说过,我们这个民族自古以来,就不乏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和舍身求法的人,而他们正是我们民族历经磨难而不灭的“脊梁”。

历史上我们有许多“脊梁”;新时代,英雄人物亦是层出不穷、,在抗非典战役中谱写了华美生命乐章众多医护人员;刚刚驾驶神州一号成功返航,创造了国家航天史上新纪元的杨利伟;除恶爱民的任长霞;在雅典屡屡让国旗升起的奥运健儿……哪一个不让我们心生崇敬?哪一个不是我们时代的英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了”多少英雄,又冲来了多少英雄?谁才是彪炳史册的真正英雄?只能留于后人评说。但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英雄,每个阶级有每个阶级的英雄,每个人有每个人心中的英雄……就让我们努力做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吧!

【设计说明】

本案设计集中体现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参与的一个个活动中提高语文素”的新教改理念。

首先,我把这篇文章的整体学习,用改编《鸿门宴》,表演《鸿门宴》,观看《鸿门宴》和评论《鸿门宴》的人物的一系列学生活动穿起来。从而实现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在活动中求发展”的山东版教材教改的理念。

其次,文言文知识点的落实,我也摈弃传统的串讲法,而是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获得认识。老师只是精心设计练习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独立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另外,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在设计中我也有意识摈弃传统的灌输法,而是把更多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评点,去判断,去争论,去思考。在讨论探究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总之,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是本案设计的总的指导思想。

【教学反思】

在新课标“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参与的一个个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的理论指导方针下的课堂教学,最大优势在于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具体表现在:

学生在演完《鸿门宴》的课本剧后,主动要求再改编《赤壁之战》。由此可见,课本剧这种直观的解读经典的方式学生还是乐于接受。

文言字词句的落实也不错,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代替传统的填鸭式灌输。但在一些规律性指导上,老师必须高屋建瓴。从练习的设计,到最后规律的归纳,到作业的布置,老师的指导必须到位,思考必须全面,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此外,本案在实施过程中,有一点处理的不够恰当。就是对英雄的定义讲的不清楚;未能讲出时代英雄的局限性;结合现实进一步谈英雄又结束的太仓促。致使听课者最终也未能明白是么是真正的英雄。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内容分析

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策略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今天,“鸿门宴”一语已经成了危险之约的代名词。

《鸿门宴》节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记叙散文。(本单元的重点,应是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以及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

1、掌握文言诗词、通假字、虚词、特殊句式等重要的文言知识。

2、掌握名言警句,并会运用。

3、梳理文章脉络。

4、分析人物形象和本文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加强熟读,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中主要人物的关系。

2、通过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

3、在熟悉掌握课文的基础上,归纳知识要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读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正确评价项羽这一悲剧人物。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3.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经过前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掌握一定的步骤,对文言知识有一定的积累。经过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独特之处,了解大意,归纳相关知识点但学生对词语活用、特殊句式的掌握仍由一定难度。

面对篇幅较长的古代记叙散文,必然有心理障碍;但本文的故事广为流传,影视作品学生也熟悉,有助于学生的理解。针对这一现状,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一:由“鸿门宴”一词的寓意引入本课的学习:

经常听到,它现在成为“险恶处境”的代名词,也是敌对双方政治谈判斗争的代名词。那么它到底由何而来?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就告诉你了答案。“鸿门宴”是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项羽、刘邦谁能夺得天下,这次宴会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

(二)展示学习、预习检查:

1.学生介绍作者和背景资料。教师补充大屏幕展示。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曾被处以宫刑。三年后出狱,发愤著书,历经10年艰辛写成《史记》。它记载了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的第三年。当时秦末,天下百姓“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陈涉起义之后,出身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先后起兵反秦。陈涉失败后,项梁扶持楚怀王的孙字做了楚王,仍号楚怀王。当时项羽、刘邦的是楚怀王所辖的主力军。公元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去救援被秦兵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项羽在钜鹿打败秦军,同时刘邦打进武关,降秦王子婴。刘邦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派兵把手函谷关。项羽听说后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于是就发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

2.生字注音:

飨(xiǎng)说(shuì)美姬(jī)鲰(zōu)生未得与项羽相(xiāng)见卮(zhī)酒有郤(xì)参乘(shèng)彘(zhì)肩

玉玦(jue)瞋(chēn)目目眦(zì)沛公欲王(wàng)跽(jì)曰刀俎(zǔ)关中旦(dàn)为(wèi)击破沛

不胜(shēng)公军范增说(shu项羽曰好(hào)美姬皆为(wéi)龙虎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听录音朗读,学生自读、齐读。

(三)师生共同梳理古文大意,在疏通文义的同时进行理解行文技巧,进行文法赏析

指导学生参照注释,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完成课后练习。以此突破教学重点。

(我设计的是两个环节。一是让学生粗读原文,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大意,重点完成三个内容:依据文脉推断不懂的词义,点出重点的实词,框出通假字并归纳规律;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

本文篇幅虽较长,但文字浅易,并且是记传性文体的典范,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大部分内容比较易于理解和翻译。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情节加以推测、判断,以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并进一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两点考虑:1、积累一定数量的第一手例句;2、引导学生加以分类,找出每类的相同特征,并抽取出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由学会一个到会学多个。

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法表示重点字句的好习惯,如点、框、圈、划线等符号应约定一致,便于突出翻译中的重点、难点及复习。

我的提示着重归纳了实词“幸”“如”“举”“谢”等,名词活用、使动用法、宾语前置、被动句和省略句,全部采用表格的形式,可由学生填充相关内容,既是训练又是归纳。)

第三四课时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的结构2.归纳文章的主题3.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4简要分析人物形象5归纳知识要点

(四)、学生梳理课文情节,分析文章结构。

1.围绕题目“鸿门宴”给本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1、第一部分(1、2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宴会前

2、第二部分(3、4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宴会中

3、第三部分(5、7段)叙述宴后余事宴会后

2.每个部分共描写了哪些故事情节?是加以概括?属于小说故事情节的哪个部分“

第一部分:(1)曹无伤告密(2)范增说项羽序幕

3、项伯夜访4、张良献计(开端、发展)

第二部分:1、刘邦谢罪2、项王留饮3、范增举玦4、项庄舞剑(高潮)

5、樊哙闯帐6、怒视项羽7、赐酒与猪腿8、樊斥项羽

第三部分:1、沛公出逃2、张良入谢3、项王受璧4、亚父破斗(结局)

5、沛公出奸尾声

(五)、归纳本文的主旨

本文描写了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的胜利果实,在鸿门宴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表现了刘邦精明、虚心,能够审时度势,忍辱负重的性格特点。同时又表现了项羽优柔寡断,轻信别人的弱点。

(六)、分析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方法。

1、分析人物。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四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1.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

2.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并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如果刘邦不去鸿门向项羽谢罪,会有怎样的结局?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又会有怎样的结局?

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

4.文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简略说说他们的性格。

设置这道题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组人物的对比塑造,为总结人物刻画方法作伏笔。

2、刻画人物方法。

①运用大量对比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②语言精炼生动、绘声绘色,常常寥寥几笔就能刻画出人物的突出个性。

③通过激烈的矛盾斗争刻画人物性格

(由于前一部分的铺垫,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在矛盾中和对比映衬中刻画这两条,而在初中学过的《孔乙己》等小说中刻画方法也会使较多的学生联想到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这一条,所以学生自己就可以很快归纳出来。)

(七)知识点归纳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由“鸿门宴”一词的寓意引入本课的学习跟随老师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补充大屏幕展示。学生介绍作者和背景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整理

点播个别重点难点的词句(通过PPT展示)梳理古文大意,在疏通文义的同时进行理解行文技巧,进行文法赏析让学生学会独立的思考

老师总结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学会鉴赏人物

六、教学评价设计

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迎来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春天,课堂变得异常活跃了:书声朗朗,音乐声声;合作讨论热热闹闹,多媒体教学缤彩纷呈。新课改引发了课堂教学方式尤其是学习方式的突变。但真正走进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我们又不难发现,在热闹的背后,在开放的背后,仍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经验主义做法,仍受制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课后,老师们在评课时提得多的就是课堂容量大,拓展得多,贪多求全,学生学习心有余力而不足;研讨环节没调控好,费时太多。通过对本次课的反思,我深深感到:语文课堂教学延展不要盲目求多,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要求适可而止。尽管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综合化程度很高,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结合学情和文本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简言之,课堂教学就要把握好一个尺度。

同时,我也听了其它成员的授课,他们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也都不尽相同,或简洁,或繁琐,或面面俱到。反观时下一些重大的赛课,为追求教学高效果,老师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把课堂变得臃肿了。

七、教学板书

结构板书

第一部分(1、2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宴会前

1、曹无伤告密、2范增说项羽序幕

3、项伯夜访4、张良献计开端、发展

第二部分(3、4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宴会中

1、刘邦谢罪2、项王留饮3、范增举玦4、项庄舞剑高潮

5、樊哙闯帐6、怒视项羽7、赐酒与猪腿8、樊斥项羽

第三部分(5、7段)叙述宴后余事宴会后

1、沛公出逃2、张良入谢3、项王受璧结局

4、亚父破斗5、沛公出奸尾声

八、教学反思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备课、设计)是课堂教学减负当务之急的工作。笔者以为,精减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必须树立三种观念:

首先,要树立一种合作观。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基于经验主义,加上一点文人相轻的思想,同事间不善交流、沟通,往往各自为阵,单打独斗。教师对文本解读,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往往借助《教学参考书》的建议,凭“一桶水”也能包打天下。而新课程改革后,面对着全新的教学模式、高考模式、教材编排体系以及高考成绩评价体系等,老师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教学观念及教学行为等已不能满足学生发展之需求,更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新课程改革形势。因此,教师在教与学中,摒弃陈见,加强合作尤为重要。

团结铸就力量,同心产生智慧。师生团结协作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而老师间的通力合作是课堂高效教学的必要条件。我以为老师间的合作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备教中,要聚全组教师力量和智慧,加强集体说课和备课,确定课时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唯此才能使教学内容重点突出,能使老教师课堂锦上添花,新教师快速成熟,更能有效遏制个人英雄主义的做法。

第二,要落实听评课活动,同组成员互相借鉴,互相帮助,形成资源优势互补。真正意义上促进教师发展,促进教学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三,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合作。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施教手段,建立一个动态的课堂。唯有师生合作、生生互动,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才能把课堂拓展的内容消化落实,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第四,要加强学科间的合作。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有“T”型知识结构体系(既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又有跨学科的通用知识),教师要与其它学科教师通力协作,在教学中进行知识的交叉渗透。常言道:文史哲不分家。如在进行语文探究性学习时,要引导学生从历史观、哲学观、发展观等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也可吸纳历史和政治教师参与问题的研究。各学科资源优势互补,科学整合,从而减少课堂拓展的知识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要树立一种学情观。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新课程标准》明确突出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在备教中一定要关注课堂主体--学生的情况,如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能力层次、接受能力等等。教师一定要勤于观察和分析,关注学生上课的反应、作业和测评的效果、学生的精力和心态等情况,从而在备教中科学预设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巧妙安排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一定要兼顾各能力层次的学生,让优生“跳一跳,够得着”,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到。

因此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力求做到因人施教,而非因材施教,拓展起来没完没了,更没原则。那种无视学生发展和接受状况,追求满汉全席的做法,只能让教学陷入“差、慢、费”的恶性循环之中,违背教育规律和教学本质都是得不偿失的。

最后,要树立一种省思观。wwW.Jab88.cOM

古人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课堂教与学就是一个在省悟和思考中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的过程。教师并非都生而知之,在教学中必须外求合作,内求三省吾身。课备完了或讲完了,教师要静下心来反思:课堂结构设计是否合理?课堂容量安排学生能否接受?这次课成功亮点或失败之处是什么?下次教学本课我将怎么去设计?……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学怎样完成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主体”、从“知识中心”到“能力素养培养”、从“智能目标”到“三维目标”的过渡,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边探索边总结的。教学中怎样去反省思考呢?

第一,教师要勤于观察,动手写教学日志。教师一天的生活并非都是单调无味的,勤于观察,你会发现自己或他人教学中的亮点,你也会发现师生间点滴的感人的细节,把一天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全部诉诸笔端,写成教学日志或博客。这将是一笔丰厚的教育教学财富。

第二,教师要坚持写教学后记。老师教学不能一节课讲完了就万事大吉,坚持每节课上完后抽一点时间针课堂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工作,譬如对教学中的成功之处或不足之处,对备课中没有考虑到的内容,对学生的创意、创新思维等进行总结和补充,若有可能还可以来个二次备课。写教学后记不同于写教学日志,前者针对性很强,反思程度更重些。写教学后记也不必面面俱到,要巧而精,有侧重点。

第三,教师还要倡导写教学案例分析,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当教学一个时段后,你一定会对某个教育教学问题产生了兴趣,或对自己的某堂课有很深的感悟,此时,我们不要懈怠,要抓住机会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进行一个深度的省思。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升教学理论水平,为以后教学提供借鉴。这是一种把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有机融合的手段,也是教师快速成长为名师的必由之路。

总之,要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在课堂内容的精选上下功夫,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动脑筋,既要摒弃按部就班的传统教学,也要防止开放无度的创新教学,把握好教学内容拓展的尺度就显得十分重要。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及人物性格在特定历史时期所起的重要作用。

2.积累文中古文化常识、重点实词虚词及常见特殊句式。

王wàng关中:在关中称王。        飨xiǎng:犒劳。

美姬jī:美女。                  素善:平时交好。

鲰zōu短小、浅陋。               当dāng:抵当。

故:旧,交情。                   少长:年少年长。

卮zhī:酒器。                   为寿:祝健康。

籍吏民:造吏民名册。             非常:意外的.变故。

戮力:合力。                     ijué:半环形的玉器。

翼蔽:像鸟翅张蔽。               _chēn目:瞪眼。

眦zì:眼眶。                    跽jì: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彘zhì肩:猪前腿。               俎zǔ:砧板。

道芷阳:取道芷阳。               间行:从小路走。

字词②通假字:

前27月陈涉起义。9月项羽、刘邦起事。

前212月陈涉死。6月立楚怀王为共主。9月怀王遣项羽北救赵,遣刘邦西击秦。

前210月秦将章邯破邯郸。11月项羽渡河,12月大破秦军,章邯投降项羽。

前210月秦子婴投降刘邦。12月刘、项会于鸿门。4月戏下之会,会后刘邦迁南郑。

前24月刘邦合诸侯兵伐羽至彭城,羽以3万兵破汉兵56万。

前24月项羽围刘邦于荣阳,刘邦逃离。

前29月刘、项讲和,划鸿沟为界,以东归楚,以西归汉。

前210月用张良、陈平计追项羽,大败。12月韩信、彭越来援,项羽兵败垓下。

※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西击秦用计先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1月项羽北救赵破秦章邯后入关。刘、项在鸿门会面。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刘邦到南郑后,先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欲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兵败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的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项羽在钜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项羽大破秦军后,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鸿门宴》写的是刘邦和项羽之争。故事开始,项羽拥兵40万,刘邦只有10万。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现陕西省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二十岁外出考察,足迹遍南北。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3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鲁迅评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项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兵困垓下时作。逝,奔驰。)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11

1、教材分析

大纲要求,高中语文要在指导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基础上,进入文学鉴赏的层次。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节选于其中的《鸿门宴》,可谓“史圣”司马迁的典范文笔。本文是史传文学中的精彩篇章,情节发展跌宕起伏,波谲云诡,读来扣人心弦。它一直被中学选为文言文教材,是以鸿门宴为特定舞台,上演了一幕惊心动魄的“戏剧”,其中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尤其主要形象项羽,以其独特的风采成为千百读者们欣赏与品评的话题。

2、说学生情况

高一第二学期的学生已经基本具有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但还不具备古文学习的主动性,所以着力培养他们古文学习的主动性。

3、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积累文中重要的生词,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

3)把握故事情节,了解司马迁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情节概述法

2)讨论质疑法

3)人物品评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

1)学习司马迁身遭欺辱、发愤著书的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2)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根本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教训。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把握故事情节,

(学生在第一单元刚刚学过小说的顺序,这重点的设置就是对旧有知识的回顾,也是引起学生兴趣的方法,故事总是引人入胜的。)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文言文的学习古文知识一直是重点,为了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内容及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必须加强积累和掌握文言词句)

3)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人物是故事的灵魂,就要培养学生客观的多元化的评价,人物可以开放性地让学生自由点评,教师适时加以点拨,能自圆其说既可)

难点:

1)从鸿门宴会坐次安排看风云突起。

(鸿门宴如同一个舞台,各色人物粉墨登场,最能体现其人物性格的优在其中的斗争,但学生并不掌握古时的礼仪,要教师简介才能使他们明白。这也是理解项羽这个人物的一个方面。)

2)掌握文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古文与现代文的差别就体现在词语的区别上,所以能有效的区别词性和词义就尤为重要,而且其数量大,范围广,学生难以掌握。所以将其设为难点。)

以上就是《鸿门宴教学设计(精选11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鸿门宴教学设计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