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古诗说课稿一等奖12篇

古诗说课稿一等奖

发表时间:2023-05-02

古诗说课稿一等奖12篇。

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应该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教师写教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什么样的教案算是好教案?有请阅读编辑为你编辑的古诗说课稿一等奖,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古诗说课稿一等奖(篇1)

《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四

课题

3、英英学古诗

备课者

许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偏旁“青”,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3.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课堂资源

投影片、词语片卡、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板书课题:《英英学古诗》(给生字“英”和“诗”注音)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一年级学过哪些古诗?(生:我们学过的古诗有《鹅》、《锄禾》、《华山》)

谁能把这几首诗背给大家听听?(学生背)

背得好!你们在家里学过的古诗背给长辈们听吗?

二、解释课题,教学有关生字词。

1.这一题目告诉我们谁学古诗?(英英)对,英英是一位小朋友的名字。

2.我们用什么办法来记住题目中的“英”和“诗”?

3.要求学生进行书空练习,记住“英”和“诗”。

4.再读课题。

三、初读指导

1.看图。

(1)课题右面的这一幅插图,画了哪两个人?(英英和奶奶)她们在做什么?(说话——谈古诗)

(2)小结:英英和奶奶正在说话,从课题上我们可以知道她们谈的话题是有关学习古诗方面的。

(3)第二幅插图上画的是什么?(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上,大诗人李白在窗前望着明月,正在思考着什么)

2.自学课文。

(1)教者问:这篇课文和以往学的文章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2)分步揭示自学要求

(3)教学生字词。

四、朗读全文

五、课堂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静夜思》的意思。

2.课后练习3。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听写词语:英英一首意思古诗静夜思

“静”的偏旁是什么?(青)出示词卡订正。

2.《英英学古诗》这篇文章里,英英说了几次后?各讲的什么内容?

3.指名两人读课文,一人读英英说的话,一人读奶奶的话。(评议)

二、精读训练

1.学生轻轻地读《静夜思》教者板书或用投影仪出示《静夜思》全文。

2.理解“静夜思”的意思:“静夜”就是静静的夜晚,“思”想念地意思。

3.诗中哪些诗句的意思你已经懂了?你是怎么弄懂的?

4.这首诗的意思,实际上大家已经基本理解了,有不少小朋友是通过联系下文弄懂的。这很好!现在我们来看看英英是怎么讲的吧。

5.提问:《静夜思》的作者是谁?(唐代大诗人李白)

6.朗读指导。

(1)《静夜思》的朗读节奏:(“/”为句中停顿)

(2)“疑是”、“低头”读时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

(3)“光”、“霜”、“乡”要读得清晰,停顿要长一些,表示感情一步步发展。

三、课堂作业

练习背诵《静夜思》。

第三课时

一、导语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静夜思》,并且弄撞了它的意思。现在,我们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画了些什么。

这个人是谁?(唐代大诗人李白)

你们能够想象出筒子里插的是什么吗?

二、想象与说话训练

1.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这幅图,再把课文轻轻两遍,想象当时的情景,说给大家听听。

2.提示:想一想:李白这时在哪里?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会怎么做?

3.各自练习说,同桌互相试说,提出补充和修改意见。

4.指名当众口述。

三、背诵《静夜思》

1.《静夜思》的第一句写什么?(景色)谁能把它背出来?

2.第二句写了诗人的哪两个动作?(举头望、低头思)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思乡之情)

3.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解全诗的意思。

4.指名朗读《静夜思》。

5.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四、总结谈话

小朋友们,连同今天学的《静夜思》,我们已经学过好几首古诗了。你们觉得古诗怎么样?

五、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2.其他要描红的生字

六、课堂练习

1.描红练习。

2.背诵《静夜思》。

附:板书

英英学古诗

背内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讲意思

说作者唐代大诗人李白

古诗说课稿一等奖(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诵诗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习劳动成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题)

(借助美妙的图画吸引住学生,在感受画面后,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话平台

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习,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

诵读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习。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第二课时

复习

1、多种方式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一)。

自学

1、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2、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细读

1、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指名读,读后评价。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学生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诵读

1、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4、背诵展示。

写字

1、出示生字:枫、于。学生认读,

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4、学生练习。小组点评。

练习与拓展

1、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2、诵诗会。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山行

荷尽/已无/擎雨盖,远上/寒山/石径斜,

菊残/犹有/傲需技。白云/生处/有人家。

一年/好景/君须记,停车/坐爱/枫林晚,

正是/橙黄/橘绿时。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学反思:

苏轼的《赠刘景文》并不常见,我采用了板画形式让学生们理解这首诗,学生们熟读此诗后,不懂的问题就自主地提出来。教学第二首诗感到非常轻松。因为课前先给学生较充分的自学时间,学第一首诗后师生讨论得出了一个预习计划:1、读、涂、注;(边读边涂出生字,在易读错的字上注音)2、再读;(读准、读流利、读美)3、讨论。(查字典理解词义,再小组同学说说诗意)。新课教学基本按照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其中自学成果展示精彩不断,学生们纷纷主动上台读诗、背诗,还有的同学通过查词语手册加上自己的理解,已能基本读懂诗的意思。

古诗说课稿一等奖(篇3)

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出示多媒体课件,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桂林山水相关的图片展示

二、揭示学法,理清脉络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

(3)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三、总结方法,自学感悟

思考题: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

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不要读作m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齐读古诗。

三、展开想象,悟诗情。

1、小朋友,你们可真了不起,那么快就不但会读古诗,而且已经知道了《江上渔者》这首诗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作者范仲淹是怎样写下这首古诗的吗?你们能猜测一下吗?学生猜测。

是不是和大家的猜测一样呢?请大家自由读读上面这段话。(多媒体出示句子: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于是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鱼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2、现在谁来说说作者在酒楼里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这其实就是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多媒体出示)

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客人很多,鲈鱼味道鲜美

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鲈鱼味道的鲜美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学生读

如果你是酒楼里的客人,当你吃了肉嫩味鲜的鲈鱼时,你会怎么说?学生交流:

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感受当时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学生齐读)

3、吃水不忘挖井人,同样吃鱼不忘打鱼人。你们读了这首古诗以后,脑海中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学生交流: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A、教师出示画面: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出示诗句)

看到了小船。教师:这是一艘怎样的船?(一艘小船;一艘像一片树叶一样的小船。)

看到了汹涌的波涛。教师:波涛汹涌和一片树叶,一个是多么的可怕,力大无比,一个是多么的柔弱,轻飘飘。这是多么的

看到了渔民的船,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教师:卷和打这两个词用得真好,我从卷和打两个动词体会到小船随时都有被浪打沉的危险。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捕鱼人随时都可能船毁人亡,渔民为了捕鱼随时都可能丢掉自己的性命。

哪位小朋友来通过朗读告诉我们自己看到的。学生朗读三、四两句。

B、看着这画面,看着这滚滚波涛,你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吃、住的艰难;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每次打鱼到回归,要经历很长的时间;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随时会遭强风雷暴的袭击;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有可能翻沉

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江上渔者也很辛苦,真是谁知盘中鱼,条条皆辛苦。呀!让我们齐读三、四两句。

4、写话:

教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位正在品尝美味鲈鱼的人,你肯定有很多话想对那些在汹涌的波涛中捕鱼的人说。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

学生写,交流。

5、朗读升华情感。

教师:面对着这汹涌的波涛,面对着在波涛中捕鱼的人,我们有很多话要说,那就让我们把这些话化成背诵吧!一起来背诵古诗《江上渔者》。

学生:读

《江上渔者》说课

《江上渔者》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范仲淹。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20个字),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江上往来的客人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面和江里渔者冒着风浪捕鱼的场景),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整首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在这首古诗的阅读教学中,为了能引导学生去感受古诗中所蕴涵的美,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以诵读古诗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欣赏古诗的美。具体来说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朗读中理解诗意

在出示古诗以后,我通过三步的朗读,第一步,将古诗读正确,在此基础上进行书写练习;第二步,试着读出古诗的味道;第三步,整体感知,让学生说说读了古诗以后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古诗的内容,感知古诗的意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忽略了古诗教学中的解释,不采用字字疏通,句句领会的教学方法,只要让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通过说画面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因为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正如杨振宁博士谈到的: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更多的不全懂。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

二、启发想象悟诗情

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黑格尔)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一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想象再现情境。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在学生理解往来的客人爱吃鲈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说说客人们会怎么说,让学生感受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为体会捕鱼的艰辛奠定基础。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两句诗的教学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通过给画面上添画小舟,让学生直面诗句,与诗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第二步,让学生想象江上渔者在风浪中捕鱼可能遇到哪些情况?引导学生感受渔者捕鱼的艰辛。

三、组合、写话,提升

在学生感受渔者捕鱼艰辛的基础上,通过与《悯农》的组合阅读,引导学生感受任何劳动成果都来之不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话,写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写的话其实就是自己内心想法的展现。

古诗说课稿一等奖(篇4)

1、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师小结。

2、古郎月行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观察月亮。

2.本课生字卡片,月亮的图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背诵李白的诗《静夜思》。(先指名背诵,再全班背诵。)

2.揭示课题。板书:3古朗月行。认读课题中的生字。注意读准两个后鼻韵母的字。

3.介绍作者:这首诗也是李白写的。

二、观察图画,范读课文。

1.出示挂图。联系课前观察,说一说:图上的月亮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2.范读课文。听听诗人是怎么说圆月的。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回并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反复读课文3遍。

2.用不同的符号画出诗中要掌握的6个生字和要认识的5个字,读准字音。

四、读诗句,学生字

1.检查古诗朗读情况。(指3-4名不同层次学生读)

2.认读时、识这两个读音相同的生字,区别字义。

齐读第一行诗:小时/不识/月,

3.诗人把月亮叫作什么?(齐读第三行)

教师解释白玉(可制作装饰品的矿石,或用实物举例)。

认读作。(平舌音。作业的作就是这个字。)

指导读:他以为月亮是白玉盘呢,多有趣啊!把两行诗句连起来读。,呼作/白玉/盘。

4.除此之外,他还把月亮看成什么了?(读第三行)指导:又疑瑶台镜。认读台5.这瑶台镜应该放在桌子上、梳妆台上,诗中说它怎么了?(读第四行。)指导:飞在/碧云/端。

五、朗读、背诵课文

同学们虽然都认识月亮,但在观月时也有许多想象,越看越觉得月亮美丽、可爱。能把你的心情在读中表达出来吗?请听录音朗读。

1.反复朗读课文(先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

2.背诵课文。(背诵时仍要注意节奏。)

六、识字、写字指导

以学生识记为主,教师作适当的补充,重点指导彳的写法。

古:枯的右半部分。组词巩固:古诗、古代。

行:左边是双人旁,上撇短,下撇长。右边比左边低一些。组词巩固:自行车、行人、行不行。

时:日字旁加个寸。时与太阳有关。如:时间、时候、时光。

识:言字旁加个只。组词:认识、知识、识字。

作:作业、工作、作用的作都与人有关,所以这个字是单人旁。右边是竹的左半边再加两短横。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认读生字。(开火车读,反复两遍。)

2.比一比,读一读。(完成课后练习3)

指名读,说出每组字形上的联系,读音的差别,通过词语区别字义。

3.读拼音写汉字。(略)

二、认读要求认识的生字

1.读古诗,画出课文中要求认识的字。

2.读一读,记住它们的读音。

3.认读:朗呼疑镜碧

4.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三、背诵课文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4。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儿的,然后要求学生如实画下来。

2.每评一幅画得好的,贴到黑板上展览。

3.用月亮练习说话。

联系《小小的船》,把句子月亮___________。补充完整。内容不加限制,可从形状、颜色、位置、运动等多角度说,学生想说什么说就说什么,鼓励学生要和别人说的不同。注意说话时语句完整、通顺。

古诗说课稿一等奖(篇5)

《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六

课题

3、英英学古诗

总课时

3教材分析

《英英学古诗》这篇课文以生动自然的对话形式,介绍了《静夜思》。课文有意创设的生活情景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对话的语言表达,又蕴籍古诗教学的内涵,深入浅出,激发学习兴趣。课文还配有两副精美插图。课题右边一幅是英英和奶奶的对话图,可以利用它创设对话情境,更有利于增添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文后下面一幅是与《静夜思》相配的插图,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人物抬头的动作、沉思的神态,并展开想象,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静夜思》这首诗学生耳熟能详,背诵、理解诗意学生都能较轻松地完成。但本课有10个生字且笔画较多较复杂,正确掌握10个生字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本课的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积累语言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

4.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重点难点

重点: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会六个生字词。

难点:如何理清文章的层次;正确书写生字。

第一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前六个生字,读准一个多音字。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

3.基本理清课文的层次,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手段

视频、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调整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以前学过古诗吗?谁能把学过的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讲一个小朋友在学校里学了一首古诗,背给奶奶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

板书课题,齐读。

解题

二.初读指导

1.看图。

图上有哪些人?她们在做什么?英英正在说什么?奶奶听了会说什么?

2.自学课文。

(1).讲述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2).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

(3).识记田字格里的生字。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故乡明亮意思不由得家乡月光唐代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通读课文。

(4).分角色读对话。

4.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里英英和奶奶对话,英英说了几次,奶奶说了几次?

(2).英英第一次说了什么?第二次说了什么?第三次说了什么?

(3).奶奶第一次说了什么?第二次说了什么?

5.小结。

作业

设计

板书

设计

教后感

第二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入情入味地背诵古诗《静夜思》。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3.学会四个生字“意、照、层、代”,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手段

视频、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调整

一.学习《静夜思》

1.板书诗题,解释诗题。

2.看图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哪儿看出来?

(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

3.学诗句。

(1).指名读《静夜思》。

(2).这首诗有几句?现在我们依次来学。

第一句

a.指名读。

b.这句诗,英英是怎样理解的?请默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再回答。

c.为什么英英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为什么这一句里的“疑是”,英英把它解释成“好像”呢?

第二句

a.指名读。

b.“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举头”?

c.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明月时有些什么感受?

(3).指名读英英对全诗的解释。

(4).齐读这首诗。

4.朗读指导。

二.朗读课文,练习背诵《静夜思》。

作业设计

1.抄写字词。

2.比一比,再组词。

古()自()代()

故()首()袋()

3.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心()()()()艹()()()()

讠()()()()

板书设计

3英英学古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教后感

第三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指导背诵古诗。

2、指导写字。

教学手段

视频、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调整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对话的形式,引出一首小诗,反映了小学生英英对古诗《静夜思》的正确理解,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激发我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小朋友,你们学习这篇课文后,对古诗学习有什么认识,可以谈谈。

三.指导背诵《静夜思》

1.听录音欣赏。

2.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3.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4.同桌交互背。

四.写字指导。

作业设计

请你把古诗补充完整,再填空。

静夜思

,疑霜。

,。

1.”举“的意思是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朝诗人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_______的感情。

板书设计

古诗说课稿一等奖(篇6)

《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二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3、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4、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教学难点:

背诵《静夜思》,并理解这首诗的诗意。

教具准备:

投影片、生字卡、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家里学过古诗吗?谁能把学过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听吗?

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文,说的是一个小朋友在学校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他奶奶听的。这篇新课文是——

二、板书课题:3英英学古诗

三、解释课题,教题中生字。

1、“英英”是一位女小朋友的名字,“英”是整体认读音节,又是后鼻音“ying”,古诗的“诗”也是整体认读音节,是翘舌音“shi”。(领读课题两遍)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四、初读指导。

1、看图。

(1)出示图:图上有哪两个人?她们在做什么?

(2)小结:画面上的意思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说话,两个人有说有应,有问有答,这种情况叫做对话。

2、自学课文。

(1)讲述对话书面表达方式。

课文中表示说话人名字回与他说的话区分开,第一行“英英”指的是说话人,紧接着是英英说的话。

(2)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并读一读。

(3)检查学习情况:(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自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把标点符号读正确。

(5)分段指名读、齐读。

(6)分角色读对话。自读、同座二人分角色对读、指名二人对读各一次、分两个大组对读各一次。

3、再读课文。要求:说说课文里英英和奶奶对话,英英说了几次?奶奶说了几次?

五、指导读好古诗。

(出示古诗内容):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齐读。

过渡:下一节课我们一同来学习《静夜思》。

第二课时

一、学习《静夜思》。

1、(出示古诗)解释诗题。

“静夜”就是“静静的夜晚”,“思”就是“想念”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在“静静的夜晚有着深深地思念。

2、看图。

出示投影片《静夜思》。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我以为图上出现的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从他穿戴的是古人的衣帽可以看出来)(这幅图是为《静夜思》配的画,《静夜思》作者是李白,所以图上出现的人就是他)(这幅图左边有个大筒子,插着许多诗稿,说明这个人就是大诗人李白)对,你们看得很仔细,想得很合情理。

(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他在望着窗外天空的明月)(他好像是在想着什么)(也许他正在想着做诗呢)对,你们说的画面意思正和诗题的意思相同。

3、学诗句。

(1)指名读《静夜思》。

(2)这首诗有几句?(两句)现在我们依次来学。

第一句

①指名读。

②这句诗,英英是怎么理解的?请默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再回答。(学生答)

③为什么英英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为什么这一句里的“疑是”,英英把它解释成“好像”?

第二句

①指名读。

②“举头望明月”中的“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举头”?

③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你们的想象都合情合理。诗人想到故乡的人和事,想得很多很多。那么当他想念故乡的时候,头还是抬着望月亮吗?诗里是怎么说的?

对,用“低头”这个词语表示诗人思念故乡的感情很深沉。为什么英英把这句解释成“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3)指名读英英对全诗的解释。

(4)齐读《静夜思》。

4、朗读指导。

(1)《静夜思》的朗读节奏。

(2)“疑是”“低头”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

(3)“光”“霜”“乡”押韵字要读得清晰,停顿要长一些,表示感情逐步深化。

二、朗读课文,练习背诵《静夜思》。

第三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对话形式,引出一首古诗,反映了小学生英英对古诗《静夜思》的正确理解,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激发我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指导背诵《静夜思》。

1、听录音欣赏。

2、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3、分两个大组,交替背、听各一次。

4、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5、同座二人交替背、听各一次。

四、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乡、英、举、教

2、其他要描红的生字。

古、诗、故、首、意

五、作业练习。

1、描红练习。

2、比一比,再分别组词。

古()自()代()

故()首()袋()

3、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心——()()()

——()()()

——()()()

——()()()

六、板书设计。

3英英学古诗

背明月光———霜听

(讲)静夜思懂

望思乡

奶奶

古诗说课稿一等奖(篇7)

如水儿

第一教时

一、本课目标:

1.读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前六个生字,读准一个多音字。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

3.基本理清课文的层次,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会六个生字词。

难点:如何理清文章的层次;正确书写生字。

三、教具准备:

课文挂图、生字词卡片、笔顺图示等。(学生自学课文:圈画生字词语,试质疑。教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背诵课文,在田字格中练习写生字。)

四、教学流程:

(一)古诗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古诗。(认读、你怎么记住诗?)

2.说话练习:你学会了哪些古诗?你最喜欢哪一首?向大家介绍介绍(或者背一背古诗)。

出示:我学会的古诗有《______》《_______》《______》等,我最喜欢《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

(初步培养学生感知古诗的能力,要让学生说出一二。)

3.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同学,她叫英英。

(出示卡片,指名读准后鼻音)我们一起来写写(书空)她的名字。

4.英英今天在学校里新学了一首古诗,这就是我们要学的课文。请一学生上黑板补充板书课题《英英学古诗》。

5.齐读课题。

(二)鼓励质疑,整体感知

1.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善于提问题的小朋友是最会动脑筋的,我们叫他(她)小小思想家。

*可能提的问题:

生:我想知道《英英学古诗》学的是哪首古诗?

生:我想知道英英学古诗是怎么学的,她学得怎么样?

生:我还想知道这首古诗是谁写的?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产生学生间的互动,比教师直接教授的效果要好。)

在学课文之前,好好想想题目的意思,理解题目的意图,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老师相信很多小朋友预习过课文,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说说你的答案在课文的哪里?(引导学生说出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针对小朋友不同的回答及时作出正确的评价,并适时读书,对课文要有大致的整体印象。

3.剩下的问题我们怎么解决呢?小朋友们想想办法。

(三)以学定教,读书为本

1.听教师(或录音)范读课文,特别要注意听清生字的读音。

2.小朋友,我们学习课文得深入课文,得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一句话一句话地琢磨,读完以后,你肯定有新的发现有新的体会,有新的感受。请你们用最快的速度读读课文,比比谁的收获多?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语:

英英一首古诗教静夜思意思照一层白霜唐代

(2)请学生当老师提醒读音要注意的地方。

如:后鼻音英静层唐翘舌音诗照平舌音思

(3)请同学分读课文,指导评议:谁的字音读得准,句子读得通顺?

4.请学生带着问题下面(1)和(2)再读课文后交流:

(1)这篇课文和一般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知道这是一篇对话。

(2)英英说了几次话?(三次)奶奶说了几次话?(两次)

(3)课文一共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三次对话,联系课文插图(或挂图)指名逐个对话读或全班对半读或同桌对读,读准字音。相机出示多音字背(beibei),可联系学过的课文分别组词。

提醒板书:第一次诗句

第二次诗意

第三次作者

(4)如果你是英英,你会把这些说给奶奶或者别人听吗?让学生懂得这是一种学习的好习惯。

5.同桌小朋友分角色朗读课文,在同伴的书上打上:

***(要努力)****(很不错)*****(你真棒)

(要读出课文的层次,保证一次有一次的进步。)

(四)自主探究,识字写字

1.重点出示下列生字:英诗教首静思

2.请对照生字在文中圈出来,领着大家读一读。

3.同桌同学互读互查,并在同学的书上标记不会认读的字,让学生产生一种我要全对的适度压力。

4.自己想想好办法记一记这些字形。

(教师对一些如加、减、换偏旁的方法要及时归纳并推广给全体学生,以便使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识字方法,对富有儿童情趣的记忆方法要给予充分肯定。)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需要注意的:

(1)英字下面的央一撇要出头。

(2)书写教字要左右等宽,右半部分四笔完成。

(3)首的本义是头、脑袋的意思,记住是自己身上最重要的部分,所以下面是自。(首字的记忆方法纯属个人意见。)首还可以扩词:首长、首领、首次、自首、一首诗等。

(4)静引导学生观察月的变化,强调撇改为竖。这个字是左右结构,但要写得左窄右宽。

(5)思是内心的情感,所以用心字底。口头扩词。

5.教师范写或学生上黑板,学生临写。(教师要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书写情况,即时矫正或激励。)

(五)课外作业

1.1.请小朋友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争取背出李白的另两首古诗

2.参照教参的作业样式适当补充。板书设计:3英英学古诗第一次诗句第二次诗意第三次作者

第二教时

一、本课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入情入味地背诵古诗《静夜思》。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3.学会四个生字意、照、层、代,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重点难点:

重点:熟悉课文内容,感悟诗句意思,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难点:借助课文正确理解诗意,并达到朗读是内心的表达。

三、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的大转盘、课文挂图、诗与文相照应的句子、(与宁静夜空和谐的音乐)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游戏:大转盘。(转盘上的指针转到了哪个词上就读哪个词,巩固识字效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认字情况,尤其要关注学困生。)2.评读课文(1)指名读,大家评。(整体读得怎么样?哪儿读得很好?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2)全班对半读,先互评后教师点评。(二)逐层领悟,诗文整合1.学习第一层(1)谁愿意来读一读英英的第一次说话?先自己读一遍,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在交流的基础上出示《静夜思》)(2)指名读,交流读懂的地方。(3)读一读,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师巡视指导。可能会提:霜的意思?疑是什么意思?举的意思?(4)小朋友,你们提的问题都很好,说明大家都在动脑筋了。那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2.学习第二层(1)请同桌的小朋友分读诗句与诗意,你读一句古诗,我读一句诗意,一一对应,想想刚才不懂的地方能不能读懂?(生交流,各抒己见)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2)小朋友说得真好,你们能够通过自己的读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解决了问题,真了不起!齐读。(3)抽查学困生是不是真的读懂了诗中字词的意思。(教师要用期待的心态、鼓励的目光等待他们的进步,并要让学困生感受老师与同伴的温暖。)3.学习第三层(1)齐读奶奶说的话,说说读懂了什么。(2)请学生简要介绍李白,也可教师介绍。(3)师生接读最后一次对话(三)引导体会,感悟诗句(这个环节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1.出示挂图,什么时候天上的月亮这么圆、这么亮?(元宵、中秋-----)2.每月农历十五的月亮圆又亮。你们说说中秋节的晚上是怎样度过的?3.假如这时,你独自一人远在外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你会怎么想呢?4.古时候和我们不一样,没有电话、没有电视。中秋佳节,朋友们、亲人们一起坐在月光下,说说话,聊聊天,吃月饼,多开心哪!可是,今夜,诗人李白远离家乡,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们团圆。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诗人的心情已经不是那种心情了。看图说说李白站在窗前,他看到了什么?又想些什么呢?5.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是这样的冷清。(引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同样的月亮,同样的月光,让诗人李白想起了家乡、想起了亲人。(引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6.谁愿意当一回李白来朗读这首诗?生加上动作配乐试读。

(四)创设情境,体验角色1.课文学完了,文中的英英学古诗学得多好呀,你们想不想学着英英和奶奶的样子也来演一演啊!(生在座位上先与同桌练习对话,要求把话说正确、说连贯。)2.师也非常想做一做文中的奶奶,谁愿意与老师合作来演一演英英?(师指名一学生与老师角色示范引路。)3.指名学生上台来演一演,其余做导演。4.作为导演,你观看了表演后有什么要对他们说的吗?(师可以引导从说话的语气是否自然、流利来评价。)(五)学习生字1.认读意、照、层、代。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这几个生字?交流。3.师范写,生描红、临写。4.反馈写字情况。(六)课外作业模拟课文对话形式回家与父母对话学古诗,可以是《静夜思》,也可以是以前学过的其他古诗,如:《悯农》《锄禾》〉等。板书设计:3英英学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古诗说课稿一等奖(篇8)

《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3、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4、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教学难点:

背诵《静夜思》,并理解这首诗的诗意。

教具准备:

投影片、生字卡、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家里学过古诗吗?谁能把学过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听吗?

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文,说的是一个小朋友在学校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他奶奶听的。这篇新课文是

二、板书课题

3英英学古诗

三、解释课题,教题中生字

1、英英是一位女小朋友的名字,英是整体认读音节,又是后鼻音ying,古诗的诗也是整体认读音节,是翘舌音shi。(领读课题两遍)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四、初读指导。

1、看图。

(1)出示图:图上有哪两个人?她们在做什么?

(2)小结:画面上的意思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说话,两个人有说有应,有问有答,这种情况叫做对话。

2、自学课文。

(1)讲述对话书面表达方式。

课文中表示说话人名字回与他说的话区分开,第一行英英指的是说话人,紧接着是英英说的话。

(2)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并读一读。

(3)检查学习情况:(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自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把标点符号读正确。

(5)分段指名读、齐读。

(6)分角色读对话。自读、同座二人分角色对读、指名二人对读各一次、分两个大组对读各一次。

3、再读课文。要求:说说课文里英英和奶奶对话,英英说了几次?奶奶说了几次?

五、指导读好古诗

(出示古诗内容):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齐读。

过渡:下一节课我们一同来学习《静夜思》。

第二课时

一、学习《静夜思》

1、(出示古诗)解释诗题。

静夜就是静静的夜晚,思就是想念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在静静的夜晚有着深深地思念。

2、看图。

出示投影片《静夜思》。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我以为图上出现的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从他穿戴的是古人的衣帽可以看出来)(这幅图是为《静夜思》配的画,《静夜思》作者是李白,所以图上出现的人就是他)(这幅图左边有个大筒子,插着许多诗稿,说明这个人就是大诗人李白)对,你们看得很仔细,想得很合情理。

(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他在望着窗外天空的明月)(他好像是在想着什么)(也许他正在想着做诗呢)对,你们说的画面意思正和诗题的意思相同。

望思乡

奶奶

古诗说课稿一等奖(篇9)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它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

2.学习《出塞》,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自学《题临安邸》、《示儿》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赤子情怀,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

1.学习《出塞》

(1)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A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出塞》。打开书104页。板书;读古诗

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指名读。

B这首古诗有好几个多音字,你能读准字音吗?你能结合注释,提醒大家注意它的读音吗?

引导学生读准:

还(hun):回来。未还:没有回来。

将(jing):将领。飞将:汉代著名将领李广。

教(jio):让。不教:不让。

指名读。

除了多音字,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说说你怎样记这个字?秦字查什么偏旁?(禾)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七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四后三)板书;有韵味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自己读,指名读。

(2)知作者,解诗题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

(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板书;知作者,解诗题。

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

引导学生答出;

①出塞:到边防线上去戎守边疆。

②王昌龄:唐代诗人,善写七绝,多边塞诗。

教师准备资料: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一作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诗人,开元进士。他在当世就以诗著名,被称为诗家夫子。其诗尤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其中《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特别有名。他和李白的七言绝句是这一诗歌体裁的最高水平。

(3)明诗意,悟诗情

①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板书:明诗意。)

B自学古诗

提出不懂的问题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诗的第一句,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落笔,描绘了从秦汉对就存在着的明月边关的景象:注意诗中的关,此处指边关。首句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边关)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应解作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不要讲成秦月照汉关。这句诗的意思是:明月照耀着边关,自秦汉时一直如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而边患依旧没有消除。

第二句是哀叹远离家乡的士兵不能回归故乡和家人团聚。

第三、四句:但使:要是。飞将:汉代飞将军李广。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戎守边关,匈奴的军队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

D请12位同学

②悟诗情;

A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怎样学?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板书:悟诗情

B教师引导: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王昌龄这一首《出塞》被称为有名的边塞七绝,历来评价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我们就展开想像,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请你边读边想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C品读悟情:

a秦时明月汉时关

引导学生展开想像: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教师引导:明月、边关简单的叙述与勾勒,没看出怎么绝妙呀?再读读,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引导学生关注;秦时明月汉时关

教师补充资料:

出示: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汉(公元前206公元23年)作者的朝代唐朝(618907)作者王维(698756),请你根据这组数字,估算一下边关受匈奴外敌的侵扰有多少年?你感受到什么?你再读这句时应该怎样读?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所体会的那样,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都读读,读出时代的久远。

b万里长征人未还

你还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像: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

看到这,你怎样读?

还是这句诗,让你仿佛听到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匈奴人不断烧杀抢掠的马蹄与战马的嘶鸣声、百姓痛苦的呻吟声、戍边战士们的怒吼、两军交战武器碰撞的声音、诗人对边关战士发自内心的深深的同情之声。

教师小结;诗人就是这样,把我们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战争给秦、汉以来近千年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感受到这些,你会怎样读?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教师引导: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你还听到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

希望有像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

教师引导;你体会出作者抒发的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你怎样读这两句诗?

还有不同的读法吗?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学生读不出,教师读。强调但使二字。)

引导学生体会出:这两句诗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你能把诗中含着的意思读给大家吗?

总结学法;你是怎样体会出句子深层的含义?(先看字面上的意思。再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

(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①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指名读,背诵。

(5)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①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

②你能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分小组选读其中一首古诗,试着品一品这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③集体交流,汇报

(6)布置自学

你能用这种方法自学下面两首古诗吗?自己记写生字,提出不懂的问题。

作业:背诵古诗、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感受诗歌的意境,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的情绪和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教师板书诗题:题临安邸示儿)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这课还有两个生字,你能记住吗?

4.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相同:

①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随机让学生说说对南宋的了解,教师随机补充南宋王朝贪图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复失地的史实。

②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不同:

①一个写的是南宋的权贵,一个是北宋遗民诗人

②一个借写景来表达情感,一个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学习《示儿》

①过渡:边塞自古多战事。宋朝,匈奴人终于攻破北宋首都汴梁。北方大片土地沦陷,谁了解这段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北宋遗民在做什么?

②指名朗读《示儿》,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③指名说说诗的大意。

④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再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展开不同想像:

满头白发的诗人在重病中,费力地爬起来,想着不能亲眼看到满怀悲愤,用颤抖的双手写下这首诗。

诗人重病在床,临终前费力地说出这首诗,作为遗嘱,说完就带着遗憾死去,但死不瞑目。

看到、听到这,你会怎么读?

⑤教师引导: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近二万四千个日日夜夜呀!

诗人从20岁,一直盼到85岁。这65年每一天作为北宋遗民是怎样度过的呢?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一读,你看到什么?

重点体会;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人就是这样,在眼泪中,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一直到死,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板书:死不瞑目盼统一)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什么?你又怎么读这首诗?

⑥小结:

这首诗,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感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话语,是千头万绪的。而诗人却不说别的家常话,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只叮嘱儿子们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告诉他。让我们满怀激情地齐声背诵这首古诗。

2.学习《题临安邸》

(1)过渡:就在诗人直到死还盼望统一时,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干什么去了?(男生齐读《题临安邸》)

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干什么去了?(女生齐读《题临安邸》)

那个令人心凉的南宋皇帝又干什么去了?(全班齐读《题临安邸》)

(2)讨论: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陆游至死没有盼到祖国的统一?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在对话交流中重点引导:

①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

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想像:这些权贵成天灯红酒绿,烂醉如泥,如行尸走肉。

引导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的后两句。

②体会直把杭州作汴州

插入资料:《清明上河图》,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你们看,这里的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这繁荣盛世毁于金人肆意践踏的铁蹄。

像他们现在这样,杭州不久也会成为第二个汴梁。(板书:醉生梦死丢江山)

③朗读古诗

(三)体会情感,总结全课

1.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一面是权贵们寻欢作乐一面是做为遗民的代表诗人临终还盼望祖国统一,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感想?(自由畅谈。)

2.有感情读两首古诗。

①当北方大片领土被匈奴人践踏,百姓们在匈奴人的铁蹄下或背井离乡,或被奴役,过着悲惨的生活时,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学生齐读《题临安邸》。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

②诗人在金兵的铁蹄下65年如一日,苦苦期盼、度日如年,临终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学生齐读《示儿》。透过这临终嘱托,你感受到诗人一颗怎样的心?

③这是两首各不相同的古诗,最大的相同点是什么?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是完全相同的。(板书:忧国忧民)

3.升华情感:

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死不瞑目、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作业:背诵古诗。默写《示儿》。

古诗说课稿一等奖(篇10)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古诗,说出每首诗的大意。

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三首诗。

体会作者热爱大好河山、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古诗。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指导学习《望洞庭》

解题,了解诗人:

⑴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⑵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⑵“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⑶“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二、学习《题西林壁》。

教法同上。

解题,了解诗人。

初读。

读通,读懂。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教师检查。

精读质疑。

重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师生互相讨论、共同交流,达到明白诗意,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不识,看不透。缘,因为。此句的意思是:不能看透庐山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之中啊!

朗读、背诵。

三、自学《华山》

这首诗浅显易懂,放手让学生试着用上面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自学检查——质疑讨论——熟读成诵)。

拓展延伸

课后找一些自己喜欢的山水诗背一背,并抄写在积累本上。

古诗说课稿一等奖(篇1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科目:语文

课题:5.古诗词三首

参备人意见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一、导入

二、自学生字(检查)

1、正确地读生词,分辨多音字的读音。

形近字辨析组词

难写字分析

2、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理解生词。

听写过关

3、师生共同解决。。

三、学习《牧童》

1、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有不会读的字写上黑板,会的上注音),组内练习,自由读,齐读,轮读等。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再写在本子上。理解难懂词语:草铺、横野、笛弄、卧。

3、读了这首古诗,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4、从诗中你体会到孩子怎样的乐趣和诗人怎样的感情。

5、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6、将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

四、学习《舟过安仁》

1、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有不会读的字写上黑板,会的上注音),组内练习,自由读,齐读,轮读等。

2、说说诗题的意思。(诗人乘船路过安仁)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再写在本子上。理解难懂词语:一叶、收篙、停棹、怪生、使风。

4、读了这首古诗,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5、从诗中你体会到孩子怎样的乐趣和诗人怎样的感情。

6、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7、将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

四、学习《清平乐.村居》

1、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有不会读的字写上黑板,会的上注音),组内练习,自由读,齐读,轮读等。

2、说说古诗与词的区别,再理解诗题。(1.词有词牌名,而古诗没有。2.词每句字数不一样,也叫长短句,古诗每句字数一样。村居是诗题,意思是农村的人家)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再写在本子上。理解难懂词语:相媚好,最喜,亡赖。

4、读了这首古诗,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5、从诗中你体会到孩子怎样的乐趣和诗人怎样的感情。

6、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7、将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

课后反思:

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是穿越千年时空的。所以,教学中我利用他们的阅读期待,调动起学习的兴趣。《牧童》

1.创设情境.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想象一下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同学们踊跃发言)

2.同学们跃跃欲试都想读一读,我趁机说:别着急,再听老师读一遍,并把节奏画出来。

3.自读自悟,感知诗的大意。

(1)学生大声朗读。

(2)小组自主、合作、探究诗的意思及作者表达的情感。(借助工具书)

4.研读与赏析找同学上台给大家讲讲这首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

5.精读诗句,领略诗境诗情。

6.在演一演的环节,同学们热情高涨。有的把诗变成琅琅上口的歌曲、有的几个人分配角色表演......,甚至吹笛子、画一幅原野图等,非常有趣。

讲《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时,同学们表演欲望更加强烈。

收获:同学们在自读自悟中,理解了诗的意思。在形式多样的表演中,感受诗的意境。

不足:还要在表演中加强练习,有的同学比较拘谨。

古诗说课稿一等奖(篇12)

一、教材分析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二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山行》的大意是: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二、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四、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自学、小组合作

学法:自主、小组合作讨论

五、教学准备

卡片、相关课件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赠刘景文》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像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想到了什么。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像,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像-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第二课时

《山

行》

(一)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二)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三)启发想像。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像。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四)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五)指导写字

(六)朗读、背诵古诗

1.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2.开古诗朗诵会,每个组出两个节目,一个集体朗诵,一个个人朗诵。

附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于刘径残君菊霜寒

延伸阅读

《我的母亲》教案一等奖之三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只有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这样心中对于各种可能的情况胸有成竹。那老师应该从什么方面去写教案课件?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我的母亲》教案一等奖之三,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学习目标1、能大胆地上台进行朗诵或对白2、能乐意评论他人的表演3、能对自己的母亲有新的认识并大胆地把这种认识说出来与人交流。

难点重点上台进行朗诵或对白

课前准备学生:练习朗诵或对白教师:指导并验收学生的节目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备注

1、运用自主、合作的方法,选择恰当的形式完成往事再现2、学生表演,再现往事3、师生共评,评价标准:(1)语言朴实自然,符合人物身份、性格(2)内容有创意,有感染力4、谈谈你对本文母亲的认识和看法5、观看同学家长的真情告白。6、理解万岁:学生向家长告白真情7、创作歌颂母爱的一首小诗8、交流创作1、导入:播放《游子吟》或说一句法国大作家莫泊桑的名言: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我们回忆母亲的时候。2、往事再现,形式参考:(1)深情并茂的朗诵(配乐)(2)淋漓尽致的表演(3)面对面的对白(独白)3、过度语:本文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母亲形象,她有一定文化和能干的才具,有丰富的情感她把全部的爱和希望倾注在孩子身上,日夜劳碌,为家人作无尽的奉献。由于受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的毒害,却只能闭锁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没有机会也没有可能踏上社会施展才干。如今,我们的母亲不再仅仅是一个家庭妇女,他们也踏上社会的舞台,所以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呵护孩子,照顾家庭,因此有时我们对母亲有怨言,有不理解,下面请听来自我班同学家长的真情告白。(1)播放录象4、报得春晖(1)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5、

鲸教学设计一等奖反思精选(6篇)


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写好每份教案课件,老师在教学过程也能更得心应手。该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来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呢?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鲸教学设计一等奖反思精选(6篇),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鲸教学设计一等奖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描绘的火热劳动场景及对劳动者不辞辛苦的赞美。

教学过程:

一、读诗题,师作简要提示,理解诗题,简介作者。(秋浦歌:地名,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产地之一。)

二、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思考: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什么人物?

2、哪些诗句写景?哪些诗句写人?(指名读)

3、诗人是在什么时候看到这一景象?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深入理解诗句。

1、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引导学生理解照、乱在诗句中的意思,鼓励学生看图读诗句理解诗意:熊熊的炉火映红了天和地,红星在升腾的紫烟中飞溅。)

2、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这是个怎样的夜晚?在这样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脸膛红彤彤的冶炼工人在做什么?(一边劳动,一边唱歌。)

劳动者的歌声听来怎样?(理解动寒川)

3、齐读古诗,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四、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大意。

五、指导朗读。

六、练习背诵。

七、布置学生整理曾经学过的诗人李白的作品。

鲸教学设计一等奖反思 篇2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认识部首双人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对活动的爱好和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正确认读会认字和正确书写会写字。

难点:理解毽子为什么在我的脚下不听话。

教具准备

各种体育用品、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事物引入,激发兴趣

1.出示各种体育用品。同学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你最喜欢玩什么?

2.揭示课题。师有一位朋友非常喜欢玩毽子她是怎样玩的呢?我们这节课一起去瞧一瞧,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八个五年计划14课《毽子变乖了》。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读准了再往下读。

2.同桌互读,当个小老师,帮助你的伙伴纠正读音。

3.出示拼音卡片:指名读。

4.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卡片:指名读﹑开火车读,检查字音。

5.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不加字,不漏字。边读边给课文各自然标上序号。

三﹑创设情景,细读感知

1.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想:课文写了什么事?

2.自由读第2自然段,注意一句一句地读,读通顺,边读边想:从哪可以看出毽子真是听话极了?

3.过渡:老师和毽子成了好朋友,所以毽子在她的脚下真是听话极了。而在我们的脚下呢,还是一样听话吗?

4.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小组交流:怎样才可以让毽子听我们的话呢?老师是怎样说的?有画出来。用△画出这段话的两对反义词。

5.学习第2自然段,自由读一读:说说读了这一段话,你明白了什么?

四﹑总结全文,训练说话

1.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师生交流:你碰过毽子变乖了这样的事情吗?如果有,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一听。

3.老师作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同学已经学习了课文,回忆一下课文写了什么事,结果怎样呢?

二﹑指导朗读

1.自由选段落读,你最有把握读好哪一自然段就读哪一自然段。

2.小组读一读:互相学一学,你的伙伴读得好在哪?

3.分小组比赛读。

三﹑句子训练

1.出示句子:毽子一点儿也不听话。

天气一点儿也不___。

__一点儿也不___。

2.引导学生仿例子说句子。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久生先低很话她始

2.自主学习生字:你发现了这些生字有几种结构?哪些字你认为最难认最难写?你是怎样记的?

3.指导学生学习左右结构的字,先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再看看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指导书写左右结构中最难记最难写的字。

4.指导学生学习3个独体字,注意看清楚笔画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学生独立书写生字,教师指导。

6.组织学生交流欣赏,看谁写得美。

板书:

14、毽子变乖了

不乖熟能生巧

到处乱飞

鲸教学设计一等奖反思 篇3

【教学片断】

师: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课文,小燕子一共去了菜园几次?

生1:小燕子一共去了菜园4次。(老师失望地请他坐下。)

生2:小燕子一共去了菜园3次。

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第2自然段是写小燕子第一次去菜园,第3自然段是写小燕子第二次去菜园,第4自然段是写小燕子第三次去菜园。

师:请小朋友们好好读读课文2、3、4自然段,看看燕子妈妈是怎么对小燕子说的?三次有什么不一样?

生1:第1次燕子妈妈只是让小燕子去看看,第2次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再去看看,第3次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再去仔细看看。(加点字说得比较重。)

师(追问):你说的不错,你为什么把再、仔细加重了说呢?你知道这两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吗?

生1:?(摇头)

生2:我知道,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再去看看,我知道再不是第1次,是第2次的意思。

生3:第3次燕子妈妈叫小燕子再去仔细看看,就说明它前面两次看得不仔细。

生4:仔细看看,就是要看得很认真,要把很细小的地方也要看清楚。

师:请你们再读读这几个自然段,小燕子是怎么回答妈妈的?

生:小燕子第1次跟妈妈说:冬瓜大,茄子小。第2次对妈妈说: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第3次对妈妈说:我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师(追问):这3次回答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

生:不一样。前面两次回答得很简单,第3次回答得好,冬瓜皮上有细毛,茄子柄上有小刺它都看到了。

师:听了小燕子这样的回答,燕子妈妈笑了,说──(生接)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师:燕子妈妈为什么说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呢?

生1:因为小燕子第1次发现冬瓜大,茄子小,第2次发现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第3次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师:所以──)燕子妈妈说它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生2:因为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那小燕子一定看得不仔细。后面他发现了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这个一定要仔细看才能发现的。所以说燕子妈妈说它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生3:我可以说得更简单些。因为小燕子一次比一次看得仔细,所以燕子妈妈说它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师:咱们小朋友真会动脑筋,既能详细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又能够说得简单明了。

【教学反思】

一、问题设计宜小不宜大,具有阶梯性

向学生提问,要正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问题要深入浅出,体现阶梯性,以点促面设计线型问题,帮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问题设计大了,会使学生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应对老师的问题。上述片断中,我如果直接把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即使有学生回答,也答不好这个问题。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太大,学生面对这个问题,根本就不知道该怎样着手回答。于是我就把它分成了一个个阶梯性的小问题:小燕子一共去了菜园几次?燕子妈妈是怎么对小燕子说的?小燕子是怎么回答妈妈的?这3个问题都是从小处着眼,但是又紧扣知识点,一步一步地向最后一个问题靠拢,最后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个环节问题的设计,是一步解决一个问题,就好像走楼梯一样,一步一个台阶地走上去,正是以点促面的线型问题。

二、注重追问,启发思维

向学生提问,不能停留在问题表面,不论对错与否,都要问个为什么。这样,老师才能了解学生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如果是错的,就知道他错的根源在哪里,对症下药;如果是对的,以他的思维启发其他的学生。来我校讲学的朱德江老师也曾举例,对于答错的学生要问问他是怎么想的,才能帮助他改正错误。

上述片断中,我就追问了3次,分别是针对3个阶梯性问题的回答。第1次追问,我做得不够好,应该在第1个学生回答小燕子一共去了菜园4次时,这样我就知道他为什么会错,仅仅是数错了,还是他对问题没有理解到位,等等。由于我没有及时地追问,就错过了对症下药的机会,即使他在听了另外小朋友的回答后知道错了,可能也始终不明白为什么错了。第2次的追问是有小朋友回答了妈妈对小燕子说的话有什么不一样之后。我的本意是想让学生理解再、仔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但是我没有这样直接地追问,因为一年级的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往往会只去想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不会去联系句子思考。换成:你为什么把再、仔细加重了说呢?你知道这两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就容易把词语和句子联系起来思考。虽说是换汤不换药,却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第3次追问是问小燕子的3次回答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发现3次回答的不同中,进一步去体会小燕子一次比一次看得仔细。这3次追问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向因为小燕子看得一次比一次仔细,所以一次比一次有进步靠拢。

三、提出问题与朗读感悟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文《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人文性就是教育学生学习小燕子,做一个仔细观察的有心人。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人文精神,仅仅靠几个问题是不够的,在提问的同时还应该结合朗读感悟。提问在于抓住知识点,启发学生的思维,理解课文;而朗读感悟则是紧扣教材,在读中思考,理解课文。两者结合运用,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好处。

上述片断中,我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总要求学生读一读课文或相关的段落,让学生在读中思考提出的问题,既抓住了知识点,又紧密结合教材,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很集中,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人文精神。

总之,问题设计要问在点子上,贴近学生实际;注重追问,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问与朗读相结合,体会人文精神。

鲸教学设计一等奖反思 篇4

分子热运动(2)

●作业导航

扩散现象;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分子的运动及分子间的作用力;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实际中的问题.

一、填空题

1.一根钢棒很难被压缩,也很难被拉伸,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_________.

2.把一块糖放进一杯水中,过些时间糖块不见了,杯子里的水变甜了,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这种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

3.长期堆放煤的墙角,在地面和墙内有相当厚的一层会变成黑色,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这是一种_______现象.当红墨水分别滴入冷水和热水中时,可以看到热水变色比冷水变色快,这说明温度越高,水中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_________.

4.分子直径大约是_______m,当分子间的距离_______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_______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的距离_________时,作用力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

5.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写春晴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对于前一句,从物理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_______________加快,说明当时周边气温突然_______.

二、选择题

6.水很难被压缩,其原因是()

A.水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B.水分子之间有引力

C.水分子之间有斥力

D.水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7.从分子运动的观点看,物体受热膨胀的原因是()

A.物体内各个分子体积变大

B.分子无规则振动加快,振动范围增大

C.物体各分子间挤进了空气

D.分子间斥力增大,分子间距离变大

8.在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是()

A.在皮肤上擦点酒精,立即就能闻到酒精的味道

B.鱼苗池中的小鱼在不停的游动

C.教室里大扫除时,灰尘满屋飞扬

D.落叶在河水中顺流而下

9.一滴红墨水滴入一杯清水中,过一段时间后,整杯水都变红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果是0℃的水就不会发生这种现象

B.这叫扩散现象,它说明分子是在永不停息的运动着

C.这叫扩散现象,它只能发生在液体中

D.清水的温度越高,扩散进行得越慢

10.把两块光滑的玻璃贴紧,它们不能吸在一起,原因是()

鲸教学设计一等奖反思 篇5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这句话的含义。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成吉思汗心理的变化。3、结合文章的语言环境,理解生字新词的含义,注意积累语言。

【教学思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成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始终站在引领者的角度上辅助学生完成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引领学生展开品读、研究。把体验阅读作为重要的学习手段,通过教师的引导,自我感悟,让学生体会到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道理。体现语文源自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教学观点。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以整体感知,读通读熟教材,理清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思路以及概括文本的内容为主要目标;第二课时以有感情的朗读为主要手段,通过内化吸收,体会成吉思汗的心理变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1、你对成吉思汗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资料)2、板题、读题。3、检测生字。4、师:本课是一则寓意深刻的故事,你认为学习本文要掌握什么知识点?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掌握这些知识?二、初学课文,理解内容1、个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先读通全文。了解文章大意。2、相机引导分段。(知道这则故事全文按照故事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的顺序写,可把文章分成五部分。3、学习第一、二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1、听写词语:杰出狩猎宠鹰走散穿行2、看图,根据画面把这些词语连起来说一段话.

二、走进文本,研读课文1、默读课文,运用学过的学习方法画出情节曲线.2、抓住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的内容,指导读书,体会人物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自由读段落,(课件出示)思考:这部分内容中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受最深?从中你读懂了什么?在旁边做上批注。(板书:无可奈何)(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抓住重点词句,把自己的个性理解声情并茂地表达出来。)小结:今后在学习重点段落时应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方法。3、自由读课文,思考: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了,他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找出有关词句,做上记号,再读一读。4、前后桌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你们划出来的词句,体会成吉思汗心情的变化过程。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小结:课文在描写成吉思汗心情变化的时候,间接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在写作中我们也要学会这种间接描写的方法。

三、升华认识,汲取文本精华过渡:渴极了的成吉思汗虽然气急败坏,但他仍然要继续寻找水源,却意外地发现了事情的真相,让我们一起来读第四部分。1、找出描写成吉思汗神态的语句。抓住愣住了呆呆地体会成吉思汗的心情,这时候他在想什么?如果成吉思汗当时冷静思考问题,结果会怎么样?他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2、懊悔不已的成吉思汗这时候情不自禁地大声喊了起来,同学们,你们就是成吉思汗,一起喊出来,师读描写动作的部分,生再读启示。导入最后一段的学习。3、齐读启示

四、课堂延伸,加深明理1、同学们,这个教训还让我们明白了另一个道理:人人都会犯错误,伟人也一样。可是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是因为他们犯错误之后懂得不断总结经验,特别是吸取教训。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做过一时愤怒而做了令自己懊悔不已的事呢?教师小结.

五、快乐作业(出示课件)学习《成吉思汗》一课,有什么认识、感想和体会,认真组织语言写一篇读书心得。

教学反思: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突出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与训练,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1、阅读教学中学习方式的选择。阅读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给他们提供自我创造的空间和可能性,教师绝不先将自己的结论交给学生,限制学生思维想象的自由,而是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判断的权力让给学生,把表达的自由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在执教《成吉思汗和鹰》一课中,抓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展开品读、研究。2、阅读教学中人文因素的渗透。语文教学意在实践语文学科承担着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即实现对人的全面关怀这一思想。学生语文学习成功与否的标志,不应该只是考分的高低,而是能否把汲取的知识内化为自己一生成长的甘泉,使自己成为一个内心世界丰富的人、有思想深度的、脱离低级气味的有品位的人。在《成吉思汗和鹰》一课中,为了让语文课堂闪烁着人性的关怀,使教学不仅仅停留在语言文字的欣赏方面,而是由浅入深,逐步走进文本的精髓部分,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联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在发怒的时候做出令自己懊悔的事?

鲸教学设计一等奖反思 篇6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描绘的火热劳动场景。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方式的读,来促进对诗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诗人赞美了不辞辛苦为他人酿造幸福的劳动者的真挚感情。

②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关键: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描绘的火热的劳动场景,体会诗人赞美劳动者的真挚感情。

教学准备:

1.课文及插图投影。

2.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劳动场面图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出示图片。请大家观看。

2.指名说,看到什么,用一、二句话介绍。

如:熊熊的炉火,映红了工人们的脸庞,火星四溅。工人们一边干活一边唱着歌。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秋浦歌》,看看这位伟大的诗人是怎样介绍这一场面的。

二.揭题,释题

1.板书:秋浦歌

2.读题,释题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秋浦歌:赞美秋浦冶炼工人的诗。

三.简介诗人

四.初读古诗,激发情感

1.投影课文。

2.自由读。

(1)读准字音,读流利。

(2)用铅笔画出朗读节奏,试着读出节奏、韵味。

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

歌曲∕动∕寒川。

3.汇报读。

(1)正音:赧(nǎn)

(2)指名读文。

4.教师激情范读。

五.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齐读。

2.分小组讨论,理解诗意。

3.汇报补充。

4.师生共小结。

(1)诗意:熊熊的炉火映红了天和地,火星在升腾的紫烟中飞溅。脸膛红彤彤的工人冶炼在月光如水的夜晚,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嘹亮的歌声使冰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

(2)理解下列词语。

①紫烟:冶炼淬火时升腾起的烟,颜色较红,在夜色中带紫。

②赧郎:指被炉火映红了脸庞的冶炼工人。

③寒川:冰冷的河水。

5.指名说说诗意。

6.想象工人劳动的情景。

六.感情朗读,体会情感

1.指导有感情朗读。

2.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3.汇报、小结。

诗人描绘了一幅瑰丽壮观的秋色冶炼图,赞美了不辞辛苦为他人酿造幸福的劳动者,抒发了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和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七.感悟写法,品味诗蕴

1.学生默读诗歌。

2.师生共同交流写法、品味诗韵。

①诗歌前两句侧面展现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第一句是全景,景色非常壮观;第二句是近景,瑰丽多彩。

后两句正面描写紧张劳作的冶炼工人。从“赧郎”二字,可以联想到他们健美强壮的体魄和勤劳、朴实、热情、豪爽、乐观的性格。“歌曲动寒川”,是夸张之笔,却极为传神。“赧郎”句描绘了明月、炉火交映下冶炼工人的面部肖像,后一句则揭示出他们的内心世界。

②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给了诗人以强烈的内心震撼。诗歌的前三句主要是通过画面来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在诗歌的结尾,则是通过歌声来重现诗人所感受的听觉震憾。

③诗人的笔下,火、热、声、色交相辉映,明暗、冷热、动静烘托映衬,生动地表现了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冶炼工人的形象。

3.欣赏诗,美读诗。

4.指导背诵。

八.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背一背李白其他的诗。

2.读一读赞美劳动者的诗或名言。

九.布置作业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并背诵。

以上就是《古诗说课稿一等奖12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古诗说课稿一等奖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古诗说课稿一等奖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