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反思1500字精选

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4-21

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反思1500字精选。

学生要想适应当前的学习模式,准备教案是教师必不可少的工作要求。教案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那么你有没有了解过教案呢?经过收集,栏目小编整理了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反思,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反思 篇1

前不久,有幸参加了第三届小学语文教学能手赛,在城区决赛中执教了《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如今,半个月过去了,但台前幕后那感人的一幕一幕,至今仍在我的脑海里盘旋。今天,借这个平台,再次对关心、支持我的朋友以及给过我指导和帮助的所有同仁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是中国孩子雷利于十多年前写给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课文感情真挚,既抒发了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又表达了作者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美好心愿,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训练的好材料。

在决定选用本课参赛的时候,教者就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课文,也是一篇有很多成功的教学案例的课文,要上出新意,上出特色绝非易事。同时,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较大的距离,要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感受到作者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体会出雷利对父亲深切的怀念之情,明白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可贵,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难度很大。因此,教者把这一点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力求在教学中多管齐下,实现突破。

首先,在课前的互动中,教者和同学们一起以游戏的方式,合作演唱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并引导孩子们深情讲述了自己和家人在一起的幸福和欢乐,这无疑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幸福与雷利的失亲之痛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与课文主人公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孩子们对雷利的遭遇感同身受,从而真切的感受到作者内心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

其次,在指导学习书信正文第二段时,教师抓住“忘不了”一词,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换位,想象自己还忘不了哪些和父亲在一起的欢乐和幸福。在孩子们饱含深情的诉说中,他们已经不再是自己,雷利对父亲的怀念,已转化为孩子们自身强烈的感受。同时,这些美好的回忆,再次与后文中“灵柩归来”的现实形成巨大反差,有利于帮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可贵。

第三,在导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时,教者结合理解“罪恶的子弹”“娇嫩的和平之花”等词,通过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图片展示等方式,既很好、很到位地理解了词句,有通过大量的事实让孩子们直观的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至此,“要和平,不要战争!”已不再是雷利的呼声,而是孩子们共同的心声了。而这些,绝不是教师空洞说教的结果,而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让人欣慰的是,这些预设都在课堂上变为了现实,本课的教学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语文课必须要姓语文,决不能忘记语言训练这个根本。”这是一个同行先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诚然,《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情感性极强的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材料,教师利用这个材料,花大力气指导学生感悟语言,体会文章中蕴含的真挚情感,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必须的,但这仅仅是语言训练的一个方面。一堂语文课,如果仅仅停留在感悟语言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教者有意识的设计了多个语言文字训练点:在指导学习课文第二段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勾画,找出其中反映雷利内心巨大悲痛的词语,进行了深入的理解,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角色换位,回忆和父亲在一起的幸福和欢乐,进行了有效的说话训练;在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时,又通过交流资料、图片展示等方式,对“罪恶的子弹”“娇嫩的和平之花”等词进行了深入、到位的理解……当然,文中充满情感、富有特色的词句还有很多,如果教师能在积累和运用语言上再做做文章,譬如,留些时间让孩子们将文中那些优美的语句熟读成诵;譬如,仿照课文最后一段中的排比句练习说话……那么,本堂课上的语言文字训练将得到更好的彰显,训练效果也会更为明显和直观。

本堂课上,教者成功地引领学生走进了文本,在感悟、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对文本所表达的情感也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他们为雷利的遭遇而流泪,为战争的罪恶而愤怒,为人类的和平而呐喊。至此,课文本身的情感目标似乎都已达到。但教者并没有让自己的教学仅仅停留于此,而是因势利导,在理解课文最后一段时,引导学生抓住“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想象交流:什么样的世界是“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世界?交流中,孩子们的思绪早已超出了文本,开始有了对战争根源的童稚而朴素的思索,就像一个孩子在交流时谈到的那样,他们明白了,“只有世界充满着爱,和平才会真正实现。”这样的处理,既照顾到了四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又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同时,还将学生的思想引向了更加广阔的天地,有了对战争根源的理性的思考,可谓“润物细无声”。

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反思 篇2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过:“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时,以课文为媒介,引领学生“以读为主,读出个性;读中悟情,以情动人。”通过读,让学生有真切的体会;通过读,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读书,不是人在读,而是心在读,是心与心的交融,所以,要让学生进入读书之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激起共鸣的火花。在阅读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用“心”读书,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教学“雷利的呼吁”部分,我引导学生把自已融入语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进行朗读实践。当学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来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时,全班同学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课上,正如我想象的那样,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对文中感情的体会超出了我的预想,这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阅读教学中“读”的好处。因此,我们不能为教教材而教教材,应该更灵活的运用教材,为教学所用,适当安排。

马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已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教学“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这两段话时,我让学生拿出自已课前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已的感想。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他们的回答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我想,当时,我如果能重视学生课堂上的一些生成性的资源,再让他们自由选择伙伴,合作讨论交流世界部分地区的局势,畅所欲言彼此的感受,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效果会更好一些。课堂应该是学生表达与交流的乐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多元反应,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的,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这一点。如:我设计了“你们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收获;小组探讨学习,质疑问难,解决问题;把板书的使用权留给学生;等等。这些都改变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师问生答”的现象,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的地位。语文即生活,生活实际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地还原课文的本真,创设情境,才易于使学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是生活的再现和提高,应该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生活的过程。唯有此,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所以,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学习语文,实际上是为学生选择了一条学习语文有效的捷径。

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反思 篇3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本文情感强烈,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鸣。

选编本文的意图一是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二是进一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维和部队士兵均统一着蓝色盔帽或蓝色贝雷帽,上有联合国英文缩写“UN”,臂章缀有“地球与橄榄枝”图案,亦称“蓝盔”部队(蓝色象征和平)。这里看出爸爸对这次去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充满信心,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和平的希冀与向往。

②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从血染的征衣及浸满血的手表这两处细节描写,看出爸爸以身殉职,牺牲壮烈,同时也表达了我痛失爸爸后极其悲痛的心情。

③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爸爸”仿佛在呼唤什么?联系上下文便可清楚地知道,“爸爸”在呼唤和平,在呼唤人们捍卫和平。英雄牺牲时仍不忘和平,这一细节描写更加深刻地表现了爸爸以及我们对和平充满渴望。

④一名卓越的观察员,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素质。

他的死是光荣的,他是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

加利对“我”爸爸的高度评价以及“我”对爸爸的介绍,所有这些都说明爸爸为和平事业宁可舍弃一切,他是个很优秀的维和战士,他热爱和平,勇敢地用自己的生命保卫和平。

⑤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要有局部的战争存在,整个世界就难保太平。只要有罪恶的子弹存在,这“和平之花”虽然美丽,却容易被摧残。所以,和平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捍卫。

⑥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这句话饱含着一个失去亲人的孩子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同时也表达了中国孩子向国际社会呼吁“救救孩子,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心声。

(2)对词语的理解。

卓越:非常优秀,超出一般。

凯旋:战胜归来。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这里指战火还充满着一些地区。

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威胁:用威力逼迫恫吓使人屈服。

呼吁:向个人或社会申述,请求援助或主持公道。

灵柩:死者已经入殓的棺材。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布置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如:报纸、电视,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地区局势。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工作状况。

2.可以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习的愿望。如,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什么呼声?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封信的内容,理清叙述顺序:问候与感谢—倾诉与怀念—发出呼吁。最后,通过有感情朗读、想象、讨论交流等手段,帮助学生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悲痛、缅怀、渴望和平的情感。

3.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时,要运用多种手段,尽可能再现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如:“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可让学生去想象:爸爸会呼唤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又如“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可补充一些材料,有条件的地方可补充一些真实可信的音像材料,中东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9·11”事件等,通过阅读课文和补充材料,组织学生交流观后、读后感受,让学生真切感受世界并不太平。

4.要加强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训练,通过朗读来表达“我”的感情。朗读时要把握“巨大的悲痛、深切的缅怀”这一情感基调,与小作者一起倾诉、怀念,同悲、同恨。如,“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应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读,表达悲痛的心情。爸爸临上飞机说的话“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应用坚定的语气读,表达爸爸的坚定信心。“我”仿佛听见爸爸的“呼唤”一句是个长句,层层递进,朗读时语调应逐渐提高,特别是连用三个“和平!”更要重读,以表达强烈的感情。介绍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以及爸爸“为和平而倒下”这部分,应带着自豪、崇敬的感情来读。

5.课后安排了3道练习题,第1题提出了读的要求,第2题列举了两个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求学生理解,第3题是读、写综合训练。通过写感受,一方面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一题的训练可在课文教学后期进行,主要应抒发真情实感,感受的方面、感受的多少不必强求一律。

6.本课生字词较多。“执、硕、圣、充”的声母是翘舌音,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准。另外,要注意“姨”字中“夷”的笔画,“夷”共有六画。课文中有一些专用词语,如蓝盔、征衣等,教学时,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这些词语的基本意思。

四、教学案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外两位小英雄的故事,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生:老师,我认为不管是“小夜莺”,还是雨来,他们都非常勇敢!

生:他们的机智、勇敢让我们非常敬佩。

生:在凶恶的敌人面前表现得镇定自如,真是胆识过人。

生:我认为战争太残酷了,我憎恨战争。

生:我觉得如果世界没有战争那多好!

生:战争虽然残酷,但小英雄们用勇敢、智慧,用正义去争取和平,消灭战争,值得我们学习。

师:是啊,战争是残酷的,它充满了血腥。我们虽然不能阻止战争的发生,但是我们能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不信,听一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

出示课题: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二、质疑激趣

师:从课题中,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生:他为什么要发出呼声?

生:他发出了什么样的呼声?

师:走进课文,置身于小作者的内心世界中,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三、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反思 篇4

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

由于现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环境中长大,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情感,一是要多读,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情感;二是多揣摩,从作者的失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三是适当补充事实,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教完本文,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一、悟读交汇,深入文本——情感升华的基础

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但课堂上只有“读”,没有“悟”,学生的“读”往往会流于形式,而成为课堂最华丽的装点。如果我在引导朗读“痛失父亲”这一部分,先让学生了解雷利的爸爸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从文中找到描写他的词句,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交流后指导朗读。又如:句式训练:此时此刻,如果我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我会想......带着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读第三节。另外还有:过渡:是啊,是可恶的战争、残酷的战争、无情的战争,夺去了雷利爸爸的生命,还夺去了许许多多无辜的生命。此时此刻,我们不禁要和雷利一同呼吁,让我们在文中找到雷利的呼声,一起有感情的朗读。学生会更容易理解。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在教学“痛失父亲”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想象爸爸灵柩回来的情景,有的同学说,想象到当时机场沉寂得很,只有哭声;有的说,想妈妈失去了他所挚爱的人,一定痛不欲生,有的说,爸爸的嘴没合上,可能是在说:“和平、和平……学生的融入不够,自己是进到课文里去了,造成老师引导的过多的,学生体会甚少。体会甚少就造成朗读情感不够。我想应该是准备工作做的不够,让学生课余体会的不够多,造成情感的断层,以致使学生在上课文时有疙疙瘩瘩的情感,又点零星。

三、收集资料,加深理解

一个成功之处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前收集有关资料来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如“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还不太平!”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课堂上学生谈到很多,且提起战争的危害性,学生们更是深恶痛绝。在学生听到这些骇人的新闻,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之后,再谈自己的感受,这一环节不但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同时还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如何处理收集到的信息。

我发现:一节课有时为了完成多个目标,课前教师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而这种设计,有时恰恰是成了教师上课的锁链,也成了教学视网膜上的一个盲点,也使学生的自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仔细考虑: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我们也要根据情况把这个权利还给学生们。

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反思 篇5

实习到今天,几位同学已经都讲了一轮课了,感觉他们比以往的实习生要强很多,无论是备课讲课,钻研教材,还是对待实习的态度上,都体现了认真负责,勤奋敬业的精神。小刘是实习组长,备课上课尤其用功。第一次讲精读课文,备课的过程她几乎把课文背熟了,教案也是烂熟于心,整节课就没有见她看教案。

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小学中低年级的语文课堂就是要读好书、写好字。第一课时,小刘特别重视了这一点。各种方式引领学生是把课文读熟读好,生字词写好,课文大意读好,课前我对她强调要十分注重写字。在课堂上要把生字词写一遍,初步学会,课下再进行巩固。但最后留给学生的写字词时间比较少,学生还没有写完就打下课铃了。主要原因是在讲解本课的生字词用的时间比较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需要讲解识字方法,记忆字形的方法,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识字的方法。则不必过多讲解。

多音字没有抓住重点,例如“呼吁”的“吁”是一个重点多音字,或许因为“吁”没有出现在课后的生字词中吧,重点学习了出现在课后生字词的多音字。在课文中,没有标注拼音的要不就是没学过,要不就是不重要。实习生没有教学经验,对知识点把握不准是正常的。课后的点评我向小刘传递了这个常识。

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反思 篇6

新课程改革和实施以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落后于现有的教材和学生。传授式的教学越来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发展。因此,在小学中年段的教学中,以导学式的教学方式来代替传授式的传统教育,以教师的教授为主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语文学习潜在的巨大动力。因此,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时,我就注意了教学中的几点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把握好教学的时机:

要想真正的调动学生沉睡的潜能,我们必须把握好教学的良好的时机,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比如说,恰巧,在一夜之间美伊的战争再一次打响了。在关注伊拉克战事情况的同时,我们就可以关注到《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美伊战争不就是活生生的教材吗?学生一定会查阅到很多资料,也能更直观的感受战争,理解课文的内容。

课上,正如我想象的那样,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对文中感情的体会超出了我的预想。因此,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不能为教教材而教教材,应该更灵活的运用教材,为教学所用,适当安排。

2、确立适合于学生的导学思想:

要调动学生的潜能,还要确立正确的导学思路,以读代讲,读中感悟。为此这节课我确定了这样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读,通过读中感悟、读中体会,来理解课文的内容,进而达到感情的升华。围绕这一主题,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

⑴ 自读,初步体会文中的情感。

⑵ 再读,感知课文内容,在读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以读促感,以感促读,达到与小作者情感的共鸣。

⑶ 让学生抓重点词句读,读的同时联系具体实例理解课文内容。

⑷ 多种形式比赛读,激发学生读的积极性,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就是说,让读贯穿本节课的始终,体现读中感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的思想。不仅学生不感到乏味,乐读不疲,而且,课文的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的理解了。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说的特别有道理。书是读懂的,不是教师教懂的。当然,这里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但读才应该是最为主要的。只有让学生自己读,通过读去体会,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特别感人的书信体裁。在备课的时候,我就设想将小作者这种失父之痛,渴望和平的感情基调贯穿全文。让学生通过对朗读中感情基调的把握来进一步理解课文,达到对课文的深入体会和理解。因此在全文的设计上,贯穿了一个读字。由潜入深,由易到难,由平淡到感人。让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也同时完成了由感知到理解直至深人理解的过程。让学生的心理完成了平静到起波澜直至被感动的过程。我想这种读甚至要胜过我们枯燥的一千句、一万句的讲解。所以,这节课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阅读教学中读的好处。

3、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学习:

语文即生活,生活实际才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而空洞的讲解,乏味的说教,早已经被现在的小学生所厌倦,又何谈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本文的教学我就联系当前美伊战争和其他地区的战争情况。课题出示后就播放录像,创设情境;课中联系具体实例,加强理解;课后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实践。以此完成导学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学习于轻松、不知不觉中。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是生活的再现和提高,应该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生活的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所以,通过上节课也让我感受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学习语文,实际上是为学生选择了一条学习语文有效、有趣的捷径。

另外课堂中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自主性。比如课前提出的读了课文你体会到了什么和语文实践中提出的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爱好和平的美好的愿望,都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潜在动机。不仅学生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形式多样,效果好。

4、读写结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语文实践:

学生的语文能力哪里来?它来源于学生充分的语文实践。充分的利用学生的读写结合和语文实践来加强学生对文中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学生写的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才是我们语文教学之根本。因此,这节课我不拘一格,让学生自由阅读,各抒己见。尤其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让学生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尽管表述的不同,但都或近或远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形成了自己的主观意识,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感悟。所以针对本课的内容,我精心设计了学生的语文实践的环节。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爱好和平的心声。为此有的学生制作公益广告;有的画漫画,配以一小段说明;有的绣十字绣,绣了和平二字;有的用诗歌、想象文、书信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呼声。通过多种形式营造了语文实践广阔的空间。语文课上学生各显神通,尽展自己的才能!学生不仅学的高兴,而且学生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加强,思想教育也蕴涵其中,一举多得。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照顾学生的差异,不必让学生一二一,齐步走!我们应该让语文课的教学更具广阔的内涵,它应该是多学科的融合,才能有利于学生更充分的发展。

回顾这节课总感觉应该更精彩。不是老师,而是学生们,他们应该更出色些。是什么影响了学生?仔细琢磨,发现:一节课有时为了完成多个目标,课前教师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而这种设计,有时恰恰是成了教师上课的锁链,也成了教学视网膜上的一个盲点,也使学生的自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仔细考虑: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我们也要根据情况把这个权利还给学生们。

以上就是《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反思1500字精选》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反思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