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找一找》教案反思5篇

教案反思

发表时间:2023-02-06

《找一找》教案反思5篇。

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只有写好每份教案课件,老师在教学过程也能更得心应手。如何才能写出好教案课件呢?以下“《找一找》教案反思5篇”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找一找》教案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并能并诵古诗。

3、激起学生读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我们在课外学了许多古诗,现在谁愿意将课外学习的古诗背诵给大家听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诗:

板书:

13古诗两首

3、出示课件:

请大家注意观察图画,谁来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做什么?他到底看见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借助拼音读读古诗《所见》。

板书:

所见

4、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记忆生字

1、自读古诗:

读完后读给同桌听一听,互查读音。

2、检查自读情况:

⑴出示生字卡:

所,牧,捕,蝉,闭,立。

⑵注意翘舌音:

蝉。

⑶小组识记生字。

⑷开火车读生字。

三、整体感知

1、将这些生字带入诗中,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

2、出示课件:

师指牧童与黄牛图问:

这是什么?

(牧童骑黄牛)

3、放录音(牧童唱歌)问:

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样?

(歌声振林樾)

4、课件出示:

蝉声。

5、师诵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问:

小朋友们想象一下,闭上嘴的牧童会怎么做?

6、多美的一首诗,我们再来读一读:

⑴指名读。

⑵男女读。

⑶齐读。

四、读诗想画面

1、师配乐朗读:

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⑴引背。

⑵同桌对背。

⑶齐背。

2、生扮演诗人到画面前诵读古诗。

五、拓展

想一想:

牧童是怎样捉蝉的呢?他捉到蝉了吗?把这些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六、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

生认读。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师范写,同时讲解。

4、生先描红,再练习写,师巡视。

5、评价。

《找一找》教案反思 篇2

教学目标:回顾前两首,学习后一首,知识迁移训练。

教学步骤:

一、回顾前两首中一些句子的翻译解释。

二、检查感情背诵前两首诗。

三、学习后一首。

1、常识:赵翼,清史学家、文学家。字云崧,号鸥北,江苏阳湖人。本诗选自《鸥北集》,是评论诗人诗歌的。

2、翻译: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诗篇,万人传诵,经久不衰,可现在读来,已觉得不新鲜了。天地间每个时代都会出现有才华的诗人,在几百年间,他们各自领导诗坛,开一代诗风。

3、讨论:这首诗是否贬低了李杜诗篇的杰出成就?此诗目的是在说明文学创作的时代性,而非贬低李杜诗篇的杰出成就,惟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李杜诗篇,万人传诵,现在读来,已不新鲜。)唯有创新

论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才能领先。

(每个朝代,都出才人,领导诗坛,开新诗风。)

4、赵翼论诗的着眼点在于创新,请欣赏他的另外两首论诗诗:

5、你所知道的现代诗人,你所读过的现代诗歌中,有哪些带上了创新意识的色彩的?

6、迁移训练:你认为,我们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哪些方面可以做到别出心裁,别具匠心?(展开讨论,可引导学生从立意、选材、组材、炼句等不同环节的方面去考虑。)

7、你能就眼前的人、事、物吟诵出两句诗句来吗?

8、有感情地背诵《论诗》。

9、布置作业:默写这三首诗。

一、学习论诗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译文: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经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赏析一: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此诗就体现了这一点。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以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赏析二:

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

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背诵全诗

小结:写出了后人继承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便是出自此诗。语言直白,但寓意深刻。

背诵并默写

《找一找》教案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联系社会历史的发展,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品味诗歌深刻内涵,体会其中蕴涵的哲理。

2、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理想是什么?词典里说,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与希望;理想是对美好未来的设想。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理想,一个民族、国家也都自己的理想。我们应该有怎样的理想呢?为实现理想,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对个人的成长、思想的升华,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诗人流沙河在《理想》一诗中对理想做了很好的诠释。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

蜕缀连倔强洗濯玷污扒窃诅咒浓阴

海天相吻浪子回头碌碌终生绝处逢生可望不可即

2、朗读:

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⑴各自练读。

⑵让部分学生示范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3、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教师一般不作限制。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就某几节诗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1、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语段或语句,并能够说出自己的体验。

例如:第十二节诗,前两句是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有丰硕的收获;后两句是说现在形势大好,正是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佳时机。总之是鼓舞人们树立理想,并为理想而奋斗。

2、品味推敲重要的词语或特别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例如:第十节诗里所说:“理想被玷污了”“理想被扒窃了”指的是十年动乱期间某些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致使有些人对共产主义理想怀疑了动摇了。

3、从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等角度,说说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例1:这首诗“是字句”“使字句”比较多,如“理想是……”“理想使……”。句式整齐优美,节奏铿锵有力。

例2:第一节诗是四个比喻连环,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前连个比喻,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后两个比喻说的是理想的作用。

四、质疑问难

要求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寻求其它同学和老师的帮助。

例如:第六节诗里的“收获”与“牺牲”矛盾吗?为什么?联系全文,我们可以知道“收获”指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以及理想实现后的喜悦感。“牺牲”则指的是为实现崇高的社会理想而抛弃的种种个人利益。

五、拓展延伸

将课文与自然、社会人生联系起来,把语文放到一个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去,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能获得人文上的有益启示。

空想、幻想、理想三者的区别在哪里?让学生先独自思考一下,然后再四人小组讨论,并由2~3名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做简要陈述。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作进一步的明确。

《找一找》教案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诵诗。

教学难点

诗意的理解和“诗”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读题解题

板书:所见

认读“所”,正音,注意平舌音。

读题,解题:

这首诗就是描写了诗人所见到的情景。

过渡:

诗人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自由读,要求:

读准字音,把每一句诗读通顺。

(启发:遇到困难可以怎么办?)

2、抽生读:

随机出示生字,正音。

3、再读:

重点指导2、3句的字音。

4、同桌互读:

正音、评议。

三、再读悟境,演绎品趣

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现在你们是诗中的牧童,而我就是诗人,我在树林中散步,我看到了什么呢?

(作观望状)

2、师生互动,演绎悟境:

⑴生交流自己在干什么。

(通过生与生之间的互动补充,理解“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⑵让学生演演牧童骑牛唱歌的情景,通过师的点拨,使学生体会到“振林樾”的含义。

⑶有了上述体验之后再读诗,鼓励读出情感。

⑷过渡启发:

忽然你听到了什么?想干什么?

启发学生结合“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进行表达。

⑸结合学生的回答,师有机地渗透理解“意欲”的意思。

⑹然后你又是怎么做的呢?

(让学生演一演“忽然闭口立”,同时指导感情朗读)

⑺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评议)

四、读诗,引导积累

1、师诵诗:

生想象画面。

2、引背。

3、同桌互背。

4、齐背。

(可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动作辅助表达情感)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抽读,齐读。

2、认读田字格中的字。

3、指导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

4、师重点范写指导“诗”。

5、生练写,师巡回指导。

6、评议。

六、课外拓展

背诵一首描写夏天的诗。

《找一找》教案反思 篇5

学习目标

1、在阅读中筛选信息,把握故事的要素,理出时间线索。

2、阅读之后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把握文章主旨。

3、想像老妇人的内心活动,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4、品味文中内涵丰富的语句。

5、积累词语。

教学课时

一堂课完成。

活动设计

朗读、默读、讨论、口头小作文。

设计理念

亲近文本,真实地阅读;注重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水平,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实现文本的语文教育价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题:你熟悉蜡烛吗?你知道它有哪些功用?(板书课题)你对作者有多少了解?(介绍作者)

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篇题为蜡烛的文章。

二、在阅读中筛选信息,把握故事的要素,理出时间线索

1、谁愿意来为大家朗读第一自然段?我们从这一段中得到哪些信息?

文章开头是叙述性的语言,是要叙述一件事情;

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是──

地点是──

社会背景是──

联系学生已有历史、地理知识进一步回顾1944年的历史有什么重大事件,那场战争的双方主要是哪些国家,谁是正义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时间、地点要素)

2、教师朗读第2自然段。这一段为我们提供了怎样的信息?事件中的人物是谁?时间具体是什么时候?当时的环境环境是怎样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时间、人物、环境要素)。

3、你们希望谁继续为大家朗读?(读到“一直轰到太阳落山。”)(板书生词、纠正读错的词语:企图佛晓)

偷袭成功了没有?时间到了什么时候?请你推测下面的情节。(讨论。目的在于引起阅读期待,为后面理解主旨作铺垫。)

4、大家可能急不可待地想知道下面的事情了吧,请快速默读课文,看谁能最先了解后来发生的事情。

三、了解、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1、谁能说说后来发生的事情?(要求用自己的话来说。)

2、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段故事?(要求把握基本信息。)

3、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比较详细地复述故事整个过程?(要求尽量复述对老妇人行为描写的细节。)

“她”想──很想(协助苏联红军)──摸出东西(悬念)──绕过铁栏杆(虚弱的身体)──翻、理、弯、坐(保护烈士遗体)──舀、拖──画、吻(悼念烈士)──捧、盖、堆(掩埋遗体)──摸、插、点、坐(为烈士守灵)

四、从主人公的行为动作体会其思想感情

1、你们认为谁是故事的主人翁?作者写这篇文章的重点是写萨伐河战斗,还是写这次

战斗中发生的一个小插曲?

2、你怎样评价这位老妇人,请朗读相关语句来支持你的看法。

重点品味描写炮火猛烈、老妇人年迈体弱、掩埋红军烈士,为红军烈士守灵、热爱红军战士的句子。

3、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但从她的动作行为可以看出她丰富的内心活动,试揣摩倒数第4段,想象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口头表述出来。

根据学生的评价板书老妇人的行为过程和从中体现出的性格特征。

4、老妇人为什么能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置生死于度外,以虚弱年迈的身躯,竭尽全力安葬一位素不相识的不同国籍的红军烈士,请谈谈你的理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和平,她对苏联红军充满敬意;战士牺牲,她心情无比沉痛,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进入一种忘我境界,不顾安危,出入炮火,献出心爱之物,彻夜守坟。

五、品味文中内涵丰富的语句

1、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请你把有关的句子朗读出来。

2、标题所说的蜡烛起到了什么作用?重点品味结尾段的象征意义和丰富内涵。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然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中。让我们缅怀为正义而战,英勇献身的苏联红军烈士,让我们对南斯拉夫母亲超越国界的慈母情怀表达深深的崇敬。

六、本课学习内容小结

1、读记叙类的文章要注意哪些基本要素?

2、口头复述故事情节有什么好处?

3、怎样把握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4、有哪些词语需要我们课后复习?

七、课后作业:积累词语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瓦lì()pú()fú()前进pǎi()击炮筋疲力jí()名fù()其实pínɡ()障

2、解释词语:

企图──

拂晓──

地窖──

以上就是《《找一找》教案反思5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教案反思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