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打印版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2-12-27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打印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尤其是新入职老师,教案课件写好了才会课堂更加生动。应该从什么角度去写教案课件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打印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知道角有大小,会比较角的大小。

3.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知道角有大小,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目标导学

1. 播放暖场音乐—《一闪一闪亮晶晶》

2.出示主题图,板书课题

师:(出示三小校门照片-主题图)走进我们整洁美丽的校园,隐藏着好多好多的数学知识,有三角形的小旗子、长方形的匾额……这么多的图形就组成了我们美丽的校园,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图形——角(板书),你能找到角吗?Jab88.Com

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教师指名多位学生上台展示

师:当这些生活中的物品脱去华丽的外衣,像这样形状的图形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角。

二、合作探究 互动雅学

(一)角的特征教学

过渡:(板书抽象的角)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些角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独立思考,指名多位同学说

1. 教师归纳:所以角有一个尖尖,我们把它叫做顶点。还有两条直直的线,我们叫做边。

2.同桌互说

3.小结:所以我们说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和老师一起说一说。

4.数学游戏:谁的眼睛明又亮

过渡:为了奖励大家……,老师想和你们玩一个游戏,你们想玩儿吗?

(1)第一关:判断角。出示红卡:第1题

师: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是火眼金睛,最快地找出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请拿出红卡第一题

独立思考、同桌互查、全班汇报

师小结:所以我们在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或者找角的时候,都要用到角的特征。角有一个尖尖的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有一个条件不满足,那么它就不是角。

(2)第二关:找生活中的角(指角,并说明原因)出示红卡:第2题

师:大家都会判断这些是不是角,其实角在生活中处处可见,这本数学书上就有好多角,在这个面上,这里有角,这里也有角,在这个面上呢,这里有角。(摸面、圈角、指顶点和边)

师:那这个物品的哪些表面有角呢?你能上来指一指吗?

师小结:我们从生活中的物品抽象出了许多数学角,希望大家以后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物品。

(二)角有大小

过渡:生活中处处都有角,我们这把折扇……也可以看作是一个角

1.课件演示,感受角有大小。

2.小结:所以角有大有小。

3.比角

师:这怎么比啊?(上台演示说理由)

4.折角(出示学习指南卡)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折的角?请大家竖起耳朵认真听。(2组上台汇报,展示一组奇形角)是角吗?

(三)画角

1.自主尝试画角

2.播放动画,规范画角

3.拍照作业,欣赏角

三、点拨指导 提升领悟

反思小结:到这里,我们和小精灵的旅程就要结束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和角有关的哪些知识?

师:我们不仅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还知道了角有大有小,通过比、折、画的方式认识了角。那你们能用今天的知识解决蓝卡吗?请拿出蓝卡第一题。

四、检测反馈 博学拓展【出示分层实践卡】

相关推荐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打印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每位老师都需要重视教案课件的准备工作,这样课堂的各种可能情况都尽在掌握。网络有没有优质的教案课件以资借鉴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古代诗歌》教学设计打印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预习:

1、给生字注音。(10个以上)

2、试读课文。(3次以上)

3、划分各首诗歌的朗读节奏。

4、了解作者和作品,包括:

(1)解释题目的含义。

(2)简介作者和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观沧海》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作品简介

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3、整体感知课文

①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补充内容: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②难点点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4、合作探究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重点提示: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主题: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难点点拨: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当时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纺一北方,如果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实现荡平宇内,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了。)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表现自己的伟大抱负,阔大的胸襟。

5、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6、背诵全诗、

三、《次北固山下》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题目《次北固山下》中,次,是停泊的意思。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介绍律诗的有关知识:

律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

押韵,每联的尾字押韵。押韵的字叫韵脚。

颔联、颈联一定是对偶句。

3、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

4、合作探究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a、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

5、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

默写诗歌《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

一、《钱塘湖春行》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从诗的体裁看,《钱塘湖春行》是一首七言律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七言诗句的节拍有××/××/××/×,××/××/×/××。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有时也可以这样划分:××/××/×××。如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

3、合作探究

(1)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象?

如:“水面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3)诗中“几处”“谁家”用得极有分寸,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准确地反映了初春时景物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换作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4、背诵全诗。

二、《天净沙 秋思》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马致远:元代著名戏曲作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代四大戏曲作家。

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相当于可以填词歌唱的乐谱;“秋思”是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念。

马致远的散曲,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之为“秋思之祖”。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划分这首散曲的诵读节奏。

提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

3、合作探究

(1)《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

点拨:“小桥流水人家”是以乐景反衬哀景,“小桥流水人家”虽好却不是自己的家乡,有家归不得,更加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哪句可以作为点睛之笔,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断肠人在天涯。

提示:断肠人,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通过凄清、悲凉、感伤的秋景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4)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字数150字左右。

深秋,夕阳西下。古道上,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正踽踽独行,陪伴他的惟有那匹衰瘦的老马。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将要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看到溪水流经的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充满幸福温馨,而他此刻却有家难归,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自己今夜又要投宿在何处?独自承受长夜漫漫,怎么能不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4、背诵全诗、

三、布置作业

1、默写诗歌《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打印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按要求,每个教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只有提前做足教案课件设计环节的工作,才能充分实现教学意图。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乌鸦喝水教学设计打印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渴、瓶”等8个生字;认识并会写“乌、到”等9个生字,会组词应用。

2、掌握一定的识字写字方法,并在识字写字中正确应用。

3、激发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兴趣,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和运用识字写字的规律和方法,自主识字。

2、正确、美观地书写9个生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生字:乌 鸦 喝 渴 瓶 石 办 法 渐

1、注拼音认

2、去拼音认读

3、为生字组词

4、书写生字:观察“办 法”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书写。

二、继续课文学习

1、请同学分段读课文。

2、画出有喝的句子:到处找水喝;乌鸦喝不着水;乌鸦就喝着水了。

(1)找水喝:乌鸦为什么要找水喝呢?口渴了是什么感觉呢?着急地读一读这句话吧。

想一想:乌鸦到处找水喝,它可能飞到哪些地方了呢?

(2)乌鸦为什么喝不着水呢?

读出着急、疑问的语气。

(3)小乌鸦怎么喝着水的?

模仿小乌鸦衔石子。

在小乌鸦的努力下,瓶子里的水渐渐地升高了。

试着用“渐渐”说话。

高兴地读一读最后一段。

三、拓展故事

1、你觉得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乌鸦?

2、请同学们当小乌鸦,想一想:如果当时没有小石子,你还能想出其他办法吗?

3、小组内说一说。

4、请同学说。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改变《乌鸦喝水》

板书设计:

19、乌鸦喝水

找水喝——想办法——喝到水了

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打印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工作,这样才能让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该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来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打印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掌握常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二)能力目标:

1、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学会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新设计

1、相信学生人人有慧根。

2、~本节课力求落实“先学后教”的生本教育理念,追求课堂的生本、生态、生成、生动。因此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小组合作学习、展示质疑的机会,适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搭建学生展示质疑的平台。

学情分析

1、在第三单元已学过几篇说明文,各校对教材处理不同,学生对说明文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准确把握说明顺序还有一定难度。

2、本文知识性强,内容上有一些枯燥,要通过多种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

3、八年级学生对语言品味有一定的基础,对说明文语言的品味,还要适当引导,加以规范。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1。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事理说明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生动性。学习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过程

【导入】大自然的语言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有她自已的语言:立春过后,大地苏醒,草木萌发。不久,夜红山“杜鹃花发映山红”,马渡河“桃花落尽菜花黄”。到了秋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云盘岭“正是橙黄橘绿时”,金竹园“满山尽带黄金甲”,武陵峡“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太平顶迎来了第一场雪,冬天悄然而至……

【测试】检查预习

~销声匿迹(xiāo)悄然无声(qiǎo)惟妙惟肖(xiào)

~风雪载途(zài)一年半载(zǎi)

【活动】前置学习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完成下列前置学习:

1、找一找:抓关键句,找出有关物候知识的主要信息。

2、说一说:以6—10段为例,说说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品一品:选取文中精彩的段落朗读,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可否选一段仿写?

【活动】讨论交流

自读课文,在独立学习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对三个前置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寻求答案,找到依据和例子。

【活动】展示质疑

在学生先学、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对三个前置问题进行展示,教师相机点明重点,突破难点,并适时进行追问,加深学生思考与理解。

1、找一找:抓关键句,找出有关物候知识的主要信息。

2、说一说:以6—10段为例,说说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品一品:选取文中精彩的段落朗读,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可否选一段仿写?

对第三问的展示,要求展示朗读,读中品味。

【活动】拓展延伸

~调动阅读或生活积累,举例分享图片、古诗、词、农谚中的物候知识。

示例: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睛。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作业】微写作及展示

~选取文中精彩的段落朗读、仿写。

教师再用导语示例: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有她自已的语言:立春过后,大地苏醒,草木萌发。不久,夜红山“杜鹃花发映山红”,马渡河“桃花落尽菜花黄”。到了秋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云盘岭“正是橙黄橘绿时”,金竹园“满山尽带黄金甲”,武陵峡“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太平顶迎来了第一场雪,冬天悄然而至……

「课件参考」 语文教学设计打印版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只有将教案课件写好,才能让学生快速地理解各知识点。那写一篇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课件参考」 语文教学设计打印版》,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能用“绿树成阴、鲜花盛开、风景优美、名胜古迹、高楼大厦、川流不息”中的几个词语说几句话。

4、感受北京的美,热爱祖国的首都。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背诵课文第3、4段。

2、难点:用课后练习里6个词语中的几个词语说两三句话。

课前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北京吧!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第26课《北京》。齐读课题。

2、到过北京的同学在北京的哪些地方玩过?

3、北京多美呀!没去过的小朋友不用着急,现在我们马上出发去北京游玩。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出示课件。学生看、听。

2、听教师读课文后,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三、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课文,读完后画出课文中的生字。

2、检查自读情况。

3、指名朗读课文。

四、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看图。

(1)课文有几幅图,图上画的分别是什么?

(2)课文介绍了北京的哪些地方?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读后知道了什么?

3、放第二段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4、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

(1)读完这一段,你又知道了北京的什么?

(2)出示课件,让学生结合画面和上下文理解“绿树成阴、鲜花盛开”两个词语的意思。利用课建立节“川流不息”的意思。

(3)朗读。

5、学生自由读第四段,出示课件。

(1)这一段又给我们介绍了北京的哪些地方?这些地方美吗?

(2)结合课件理解“风景优美、高楼大厦、名胜古迹”等词的意思。

(3)指导学生带着喜爱、赞美的感情朗读这一段。

6、分组读二、三、四自然段。

讨论:你爱北京吗?为什么?

7、提问引读第五自然段。

(1)哪儿美?爱什么?

(2)这一段集中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8、齐读第五段,读出热爱北京的语气。

五、指导背诵

怀着热爱、赞美的感情,朗读全文。

水教案打印版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这样心中对于各种可能的情况胸有成竹。你是否在寻找合适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教案打印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直观地感知到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2、情感目标:通过动手尝试,激发幼儿探索、创新的欲望,鼓励幼儿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经验。

3、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毛巾、海绵、布等吸水材料及塑料盆(大小不同)若干。

2、红、黄、蓝、绿颜色水及红墨水、大白菜叶、细管(医用采血管)若干。

3、饮料瓶和白色皱纹纸做成的纸树,塑料小碗若干。

4、图片(画有植物靠根须吸水),吸了红墨水的萝卜、生菜、莴笋等蔬菜。

活动过程:

一、设置游戏环境,提供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这些材料都能吸水。

1、玩一玩:引导幼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帮水搬家。

教师提出问题:“怎样让小盆里的水住到宽敞的大盆里”,引出游戏,并交待规则:不用倒的办法,用篓子里的东西来帮水搬家。

2、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帮水搬家的?”(用海绵、毛巾、棉布等吸小盆里的水再挤进大盆)鼓励幼儿说出自己是怎么做的。

小结:这些东西都能帮水搬家,它们都能吸水。

3、想一想:“还有哪些东西能吸水?”(棉花、纸、植物等。)

二、教师设疑,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1、“白菜能吸水吗?”请幼儿试一试,将新鲜的大白菜叶放入红色的墨水里,可看到白菜叶渐渐由下向上变红。

2、“细管能吸水吗?”请幼儿试一试,用细管去吸颜色水,当细管一接触到水时,就能吸上水。

3、看一看白菜发生了什么变化,鼓励幼儿找一找白菜里的“小细管”,掰开菜梆,能看到非常清楚的红了的“小细管”。

4、讨论:毛巾、海绵、纱布、棉布里有“小细管”吗?

小结:这些放进水里以后,能吸上水的东西里都有“小细管”。不过有的“小细管”很小很细,不容易看见。有了这些“小细管”,毛巾、海绵、棉布才能吸水。

三、想一想、玩一玩。

1、教师设疑:怎样把纸树变成彩色的树?教师应肯定幼儿的想法,引导幼儿想一想:“能不能让纸里的小细管来帮忙吸颜色水呢?”

2、幼儿自己操作,将纸树变成彩树。

四、看一看、猜一猜。

1、请幼儿随意观察环境中的图片,以及吸了红墨水的萝卜、生菜、莴笋等蔬菜上的弯弯曲曲的像红线似的“小细管”,了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毛细现象。鼓励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萝卜吸红墨水的小实验,一起观察萝卜上的“小细管”。

2、给幼儿看一朵一半花瓣红一半花瓣白的百合花,让幼儿猜猜这是怎么回事?(事先把一朵白色百合的花茎从中间劈开一截,一半放入红水中,一半放入清水中)鼓励他们动脑筋进一步探索。

以上就是《“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打印版》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