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系列] 青山不老教案 月度范文精选。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我们需要提前做好教案课件的准备,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优质的教案课件是在哪些地方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课件系列] 青山不老教案 月度范文精选》,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教学目标: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能提出问题。
2、利用导读来学习课文,能捕捉到文中重要的信息,并解决提出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导入,以“地球”照片导入,突出中国沙化现象。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认真快速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划出你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
⑵、读了课文后,你对 “青山不老”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同时产生了哪些问题?
2、反馈交流。
⑴、交流比较难读的句子。
⑵、交流你对“青山不老”的新认识。
预设点:
a、提到老人:老人的作用,因为老人的存在,青山永远郁郁葱葱;(提到课文的主人公)
b、提到中心:青山喻老人,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艰辛和决心的精神)如青山,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没有因为生命的终结而消失。(表扬:你很会读书,通过一次读书就领悟到了课文的中心)
c、提到老人生活的环境很险恶。
⑶、提出质疑。
预设点:
a、词语的理解:土炕、晋西北 (在山西,通常指的是保德、河曲、偏关三县,它们隶属于忻州市,隔黄河、长城与陕西、内蒙古相望)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盘踞(非法占据。文中指经常受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的迫害。)、如臂如股、劲挺(坚强有力地挺立着。文中指在山洼、山腰里的杨树、柳树挺立着,生命力非常旺盛)、淤泥(河流、湖沼、水库、池塘中沉积的泥沙。文中指树下堆积的泥土)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的着落。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终结地)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文中指老人的院子里到处充满着绿色,到处被植被所围绕。
b、句子的理解: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同学们,你们提出的这些不理解的句子,其实归结在一起就是要解决课文的重点 “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那么这些不理解的句子含义就能领会了、
三、利用导读,再读课文,感受老人伟大奇迹。
那么怎么来读懂这么多的问题呢?在略读课文中,我们可以借助导读来帮助我们阅读课文,出示导读:
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我们,下面的课文写了一位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1、先解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课件显示红色)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注意有的内容需要概括。
2、学生自学,教师适当提醒可以讨论一下。
3、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预设交流点:
⑴、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抓住两个“全”字体会: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景色之优美。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课件展示)
还允许学生可以与环境的恶劣作一下比较,突出老人的贡献巨大。
这是老人创造的一幅美丽的图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真切地感受一下。
⑵、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通过这些数字写出了老人创造了了不起的奇迹)通过3700亩林网与杭州体育场70亩作比较,想象老人种树的面积大,这的确是了不起的奇迹。(板书:创造了不起的奇迹)
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⑶、杨柳、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点拨:指名读一读,学生简单从树的作用角度谈体会。
指导朗读:是啊,有了老人才有树,有了树,才包住了这片青山。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小结:保住了这片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老人创造的是一个——学生接“了不起的奇迹”。
4、那么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预设:
⑴、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险恶,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呢?(学习2自然段,这段可以放在前面学生读课文后对“青山不老”新的认识时就可以教学)
一齐读一读,观看课件。这些图片出示的仅仅是一般的干旱、霜冻、沙尘暴,更可怕的是:结合注释学习“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读句子,说说解释,老人生活的环境就是如此的险恶,我们再来读一读。
⑴、我还知道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年纪的大(学习第三自然段)
我们一起读读,体会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年纪的大。
课文还有哪里还提到老人的年纪大?学习后面文中的一句话: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再也出不来了。读一读。
小结:同学们,在这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年老古稀的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读板书“了不起的奇迹。
四、感受老人的精神,领悟“青山不老”。
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吗?你能把体会写下来吗?
交流学生的感悟,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用前面学生提到的不理解的句子进行小结,(出示句子让学生朗读)从而解决问题。
⑴、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老人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青山,这是一种为了造福人类无私奉献精神。)
⑵、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是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是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
是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永远流传。小结并指导朗读: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就是“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
总结:你们说得都很好,这就是我们对课文“青山不老”又一个新的认识。同学们,只要有千千万万的人具有老人这样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这青山会老吗?读最后一句话。
延伸阅读
[教案系列] 心情播报教案 月度范文精选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作好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这样学生才能高效地掌握知识点。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系列] 心情播报教案 月度范文精选”,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活动目的
●知道愉快的心情对健康有益。
●能用天气符号、圆脸表情图等表达自身的心情。
●喜欢表达,尝试用天气预报的语言模式,创编心情播报,描述各种心情。
活动准备
●幼儿观看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的语言特点,学做气象记录;懂得一些描述心情的词汇;熟悉《表情歌》。
●玩具"电视机"一个;猴子木偶一个;森林背景图一幅;卡片若干(天气符号、故事中的动物角色、圆脸表情等);课件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从网络浏览圆脸表情图并分类制成高兴、悲伤、生气、郁闷、惊恐等五张幻灯);VCD《表情歌》。
●每位幼儿一张长条形的纸、一盒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提问引题。
1、提问:"天气预报里有一些天气符号,它们分别表示什么?"协助幼儿回忆各种天气符号的意义。
2、请几名幼儿选择天气符号,模仿天气预报。
二、讲述故事,协助幼儿理解心情播报的语言特点。
1、"森林电视台不只有天气预报,还有心情播报呢,不信,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教师以"电视机"作为木偶台,边操作木偶边讲述故事,然后提问故事的名称和角色。
2、教师再次操作木偶讲述故事。
3、提问并在背景图上张贴卡片,协助幼儿理解心情播报的语言特点。
——小兔(小鸡、小鸭、小猫)的心情如何?
——心情播报用什么表示心情?
三、欣赏圆脸表情图,用天气符号和表情图等表达心情。
1、播放课件,让幼儿依次欣赏五类表情图。
——"这些表情图表示什么样的心情?"启发幼儿看表情图猜心情,激发幼儿用丰富的词汇描述各种心情。
——"这些表情图所表示的心情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从"笑掉大牙"的表情和"微笑"的表情发现可以用"兴高采烈"和"愉快"等不同的词汇表示不同程度的高兴心情。
2、幼儿设计有趣的天气符号和表情图表示不同的心情。如:我的心情艳阳天,喜悦指数7级。
四、创编心情播报
1、鼓励幼儿在小组中根据自身所画的内容,尝试用心情播报的语言模式描述心情。
2、请幼儿站到"电视机"后面,模仿电视主持人播报自身的心情,师生一起点评。
五、扮演《表情歌》。
1、提问:你喜欢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讨论:假如偶尔心情不好该怎么办?鼓励幼儿经常坚持好心情。
2、师生一起扮演《表情歌》,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在语言区提供白色信封,让幼儿设计自制各种表情信封偶,引导幼儿扮演信封偶,讲述自身经历各种事情的不同心情。
●为每位幼儿提供小本子,晨间让幼儿用符号、图画做"心情日记",以便教师对心情不佳的幼儿和时疏导。
和《心情播报》的故事(杨东红改编)
森林电视台有档节目叫"心情播报"。森林里的小动物每天都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心情播报,这个节目对他们非常重要。
瞧,森林电视台的主持人机灵猴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他说:"各位观众,大家好,我是森林电视台的主持人机灵猴,欢迎收心情播报节目。今天,森林中的大局部动物们心情平和,舒适度20度。小兔的心情艳阳天,愉快36度;小鸡的心情阴天,有点郁闷;小鸭的心情中雨,有些悲伤;小猫的心情雷阵雨,伴有8级脾气;心情播报完毕,谢谢大家收看,再见。"
听完心情播报后,小鸡、小鸭和小猫急急忙忙来找小兔,他们和小兔一块儿唱歌、跳舞、拍皮球、捉迷藏。不一会儿,大家的心情慢慢都变成晴天了。
心情播报太好了,小动物们都喜欢它。
[教案系列] 《小小蛋糕师》教案 月度范文精选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充分准备好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这样学生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中的知识点。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教案系列] 《小小蛋糕师》教案 月度范文精选》,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设计意图:
近期,我班有好几个小朋友过生日,蛋糕对孩子来说十分的熟悉,绝大部分孩子喜欢蛋糕,但蛋糕上的精美花纹又往往会引起小朋友“啊”的一声。因此,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事物,一定会让他们心花怒放,喜笑颜开,在充分满足其好奇心的同时,又能真切地感受做蛋糕的快乐,在此过程中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帮助他们懂得珍惜食物,懂得感谢他人,同时,在制作的过程中,使孩子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得以更进一步的发展。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标花蛋糕,初步了解蛋糕纹样的基本制作过程。
2、学习挤捏的动作,锻炼幼儿手指的活动力度。
活动难点:
能用适当的力度进行挤捏,并能标出简单的花纹
活动准备:
事先制作完成的成品标花蛋糕一个,教师示范用的蛋糕一个(略大于幼儿),幼儿制作用的小蛋糕、奶油装袋人手各一份;切好的小水果若干(如小蕃茄);擦手用的毛巾每人一块。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师:今天是老师的生日,客人送来了一样礼物(教师故做神秘的打开盒子)
1、引导幼儿说说蛋糕是什么样的?
2、说说自己最喜欢蛋糕的哪一部分,为什么?(幼儿交流)
二、了解、学习蛋糕纹样的基本制作方法
1、你们知道蛋糕上漂亮的花纹是怎么来的吗?(幼儿谈自己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说出是用奶油做出来的)
2、示奶油袋
师:瞧!这是什么呀?(奶油)你看它的样像什么?(伞)
3、教师讲解演示:A、演示:这顶伞我们呀要倒着来用,用手握住伞柄,将伞尖朝蛋糕,用五个手指用力的挤捏(请幼儿边听边模仿老师徒手做一遍动作),让奶油从袋里出来,标到蛋糕上(教师示范标出简单点状花纹)B、引导幼儿观察手指用力与不用力时奶油的变化,并练习捏的动作。
三、幼儿操作
1、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标出与老师不同的纹样。
2、提醒幼儿留意挤捏的力度,动作稍慢些。
3、表扬标出不同花纹的小朋友,并为制作完成的小朋友提供小水果,加以点缀。
四、作品展示小朋友的蛋糕太美了,我们一起开个生日会吧!(大家齐唱生日歌,吃蛋糕)结束。
教学反思: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给艺术以启发。此活动中,蛋糕是幼儿常见、常说的事物,因此幼儿一开始就对活动充满激情。在看看、说说、做做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个个兴致盎然,完全沉浸在活动之中。丰富的操作材料给幼儿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果在其中的一组放置可食用的材料,活动后把自己做的蛋糕给大家尝尝,就可以以点带面,让幼儿切实感受创作与实际的关系,体验其中的快乐!
[课件参考] 孔子拜师教案 月度范文精选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写好了完备的教案课件,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你有没有关于教案课件撰写方面的苦恼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课件参考] 孔子拜师教案 月度范文精选”,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主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5、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6、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重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并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地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孔子的三千弟子手捧竹简,齐诵论语的宏壮场面大家还记忆犹新吧?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世人所叹。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诵上几句孔子的名言呢?
(2)、孔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对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有哪些贡献呢?请同学们打开课后的资料袋,我们一起学习一下。
(3)、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2、提出提出目标
(1)识记生词
(2)读通课文。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3)感知文意: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
(4)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1、我会读、会记这些字。
兼、仆、纳、丘、毫、授、佩
2、我会读、会写生字新词。
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
3、我会流利读课文。
4、我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4、我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知识拓展延伸
1、复习生字词,读课文。
2、摘抄孔子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听写生字词并认读。
2、提出学习目标
(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写一写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3)课外资料收集展示。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学文悟情展示
1、我会读。(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
2、我会悟。(学生结合文中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1)谈孔子。
(2)谈老子。
(二)创作性展示
1、展示个性谈感受。(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2、展示自创性诗歌或心得体会。
三、激发知识冲突
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四、知识拓展延伸
1、 展示自主主收集的资料。
(1)、有关孔子、老子的名言。
(2)、有关孔子、老子的故事。
2、孔子、老子是我的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的儒家、道家学说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课后多搜集他们的一些故事,去感受一下这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吧。
[课件必备] 《济南的冬天》教案 月度范文精选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做足了关于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你有没有关于教案课件撰写方面的苦恼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课件必备] 《济南的冬天》教案 月度范文精选”,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时间:一课时
上课,师生问好。
师:“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这是古时候一个孩子写的一首咏四季的诗。四季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为此写了许许多多的诗文。前一段时间我们举行了古诗文背诵活动。现在哪位同学想为老师和同学们背几句呀?生: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其他学生也踊跃发言。)
师:同学们背诵的都是绝句或律诗,容量很有限,是取一个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景的。这一单元我们学习的写景抒情散文,内容丰富极了,有春草、夏色、春雨、冬雪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这一单元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写作写景散文的方法。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投影课题在白茫茫的背景上)
师:提到冬天,你会有什么感觉?会想到些什么?
生:感到特别冷;我会想到呼啸的北风、飘飞的大雪、瑟瑟的枯枝。
(其他同学纷纷举手发言)
师:北风凛冽、天寒地冻、万木萧条、亘古沉寂是我们这里的冬天。那么,“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在冬天又是怎样的胜景呢?这节课,我们一块来欣赏一下。
师:首先请大家明确两个学习重点:
1、 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2、朗读并背诵精彩的段落。
(投影:1、抓住景物特征写景;2、朗读并背诵精彩的段落)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所表达的深情。
(师配乐背诵全文)
同学们,济南的冬天好吗?
生:好!
师:好在哪里?
生: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不像我们这里,呼啸的北风令人受不了。
生: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不像我们这里的冬天,即使有阳光,也是干燥的冷的厉害。生:济南的冬天很温柔,水不结冰,倒还充满了绿意。令人不禁想到我们这里的春天。(学生们发言很踊跃)
师:好的文章三分赏析七分读,只听了一遍,同学们就发现了这么多济南冬天的好处,下面请同学们仔细的读一下课文,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此文的,阅读这篇文章应注意哪些问题?(朗读的感情、语速、语调和语气)
师:在阅读的时候,我希望同学们能注意下面这几个生字词:
①济(j ǐ)南②伦敦(d ūn)③髻(j ì)④镶(xi āng)⑤贮(zh ù)蓄⑥水藻(z ǎo)(投影生字词)
生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的都十分认真。那么你认为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呢?
生:我认为作者心中充满了感激,济南的冬天给了他在北平和伦敦不同的特别温柔的感受。生:我认为作者怀着喜悦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在济南这么温柔的地方过冬,作者自然是很喜悦的;同时,我认为他还为我们中国有这么好的地方感到自豪。
师:那么,你认为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才更能读出作者的`这种感情呢?
生:用较轻声、喜爱和欣赏的语调读。
师:那请你来读一下,好吗?读你认为读的最好的地方。
生:读第一、二、三段。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好,能把那种如诗似画的意境和作者喜爱、欣赏的心情读出来。师:这位同学读得确实不错。哪位同学能不看课本,试着背一下,说一、两句也行。(无人举手)
师:那就再看一下,只看两眼。谁来试一下?
(个别学生举手,试着背诵。其他学生也开始不断举起手来。)
生:背第一段。
师:同学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背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真不简单。下面听教师来朗诵第一段,同学们再来感受一下济南冬天最大的特点。
师:那谁说说济南冬天最大的特点?
生:温晴。
(其他同学也表示同意)
师:能说一下你的理由吗?
生:在这里,作者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突出了济南冬天无风、有阳光、温晴的特点。
师:说的非常好,用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重点。那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写出你所到过的一个地方的特点?
(无人举手)
师:那你先想一下。你从小学到初中的感受;在家住久了,初到学校的感受;你又到别的地方游玩的感受等等。
生:对于一个久在田野疯跑的孩子,能坐在明窗净几的教室里读书,那是一种幻想:教室里的气氛是温馨的,知识的海洋无限辽阔。
生:对于一个久被遗忘的学生来说,能受到老师慈爱的抚摩,那是一种感动:老师的抚摩,是温柔的、慈爱的。
(师长久无言)
师:同学们说的真是太好了。那么作者是选取了哪些具体的景物来描绘济南特有的动人冬景的呢?
生:山、雪、水。
生:我认为还有阳光、村庄。
(其他同学也表示赞同)
师:对。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这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时,巧妙地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和确切的比喻、拟人,描绘出了济南冬天的景色,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例如描绘济南小山雪景的那段文字中,作者用了“青黑”、“全白”、“银边”、“蓝天”、“草色”、“白”、“暗黄”、“微黄”、“粉色”(投影这些词语)等词语,色彩鲜明艳丽,恰到好处。同时又运用了十分确切的比喻、拟人(投影比喻、拟人),使景色形象化。通过“日本看护妇”、“花衣”的比喻和“露出肌肤”的拟人,使人感到小雪中的济南依然温暖如春。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抒发了作者对济南无比热爱的真挚情怀。
师:济南有山有水,前面老师分析了雪中小山的美,那水呢?哪位同学能用同样的方法来分析一下?
生:我认为济南冬天最突出的色彩是“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生:我认为这里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水有了人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济南无比的热爱之情。
生:类似的用法,我们在朱自清的《春》中还学过“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师:同学们分析的都很好。作者写阳光也很有特色,他是结合什么来写的?生:山。
师: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呢?
生:比喻和拟人。
师:那么“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有了着落。他们从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自觉的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这几句是从哪个角度写的呢?
生:从人的感觉的角度。
师:好的写景文,注意调动人自身的各种感官。这一点我们以后再详细地学习。
师: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同时又可以写得生动形象。那么哪个同学来总结一下?
(学生小声讨论)
生:我认为一要抓住最突出的特点;二要运用多种手法。
师:非常好。下面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一下本文的特色。
(学生再读课文)
师:法国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组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美姿。只要同学们热心的观察生活,抓住景物的特征,选准角度,在描绘时用一些修辞方法,并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其中,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出美妙的文字来。
布置作业:模仿本文写法,写篇短文《校园的冬天》。
今日课件: ao ou iu教案 月度范文精选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只有将教案课件提前准备充分,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有大的提升。好的教案课件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今日课件: ao ou iu教案 月度范文精选》,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乐于运用所学知识。
认知目标:
学会3个复韵母ao ou iu和它们的四声,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能力目标:
能运用所学知识。读准ao ou iu三个韵母的音和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导语:蓝猫从太空旅游回来了,给大家带来神秘的礼物,谁愿意上来摸出其中的礼物?
2、先摸一摸,再想一想你摸到的礼物该怎么用拼音拼出来。
3、出示情境图,问这画的是什么时候?从哪儿看出来?谁在哪儿干什么?
学生练习说话:这是冬天,天气很冷。地上是厚厚的白雪,小朋友都穿上了棉袄。
有2个在海里冬泳,他们真勇敢,岸上的小朋友为他们喊:“加油!”海鸥在空中飞翔。
4、学习语境歌:身穿鸭绒袄,拍着小手笑。游泳健儿不怕冷,海鸥边飞边叫.
二、学习三个复韵母ao ou iu
1、仔细观察:ao ou iu:看看这三个复韵母是有哪些单韵母组合在一起的?再想想它们是怎么发音的?
2、先来读准ao 的音:孩子身上穿的鸭绒袄的ǎo是第几声?把棉袄的袄读的轻短一点。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个复韵母ɑo.指名读,读对了请他做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1)ao 是有哪两个单韵母组成的?读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练习读。
(3)说说ao 的声调该怎么标?练习读ao的四声。
3、读准ou的音:刚才儿歌中那展翅飞翔的鸟叫“海鸥”它的名字里就有我们学的第二个复韵母ou,它由哪两个字母手拉手组成的?指名说后读,读对带领大家读。
(1)学生练习读复韵母的音。
(2)练习读它的四声。
4、练习读iu的音。
(1)游泳的“游”是第二声,那么iu怎么读呢?(在图上相应位置贴出iu),指名读,带领大家读。
(2)iu的声调该怎么标?
(3)练习读四声。
5、书写ao ou iu
(1)引导观察书上的四线格,说说写ao ou iu要注意什么?
(2)请学生先上台书写,再评价。
(3)描红。
三、巩固练习
1、抽读卡片ao ou iu。
2、听音找朋友。
3、给下面的复韵母标声调。
月度课件精选 影子教案精选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做好了关于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各知识要求。优质的教案课件是在哪些地方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月度课件精选 影子教案精选》,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一、活动名称:
我神秘的朋友——影子(大班科学)
二、活动目标:
1、了解并认识影子,知道影子是怎么形成的,感知影子变化的因素。
2、尝试用影子玩一些游戏,如手影、踩影子、“影子变形记”等。
3、激发对影子的好奇,培养自主探索以及和同伴共同探究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PPT课件、投影仪
四、活动过程: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他有一个神秘的外号,叫“黑衣人”,你们猜猜他可能是谁呢?
2、播放课件PPT,欣赏动画故事。原来这个黑衣人就是我们的影子。
3、播放到“手影”处,暂停,利用投影仪打到墙面上的光,请小朋友尝试“手影”。
4、播放课件PPT至结束。
5、提问:刚才看到故事里,我们的影子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长短变化、位置变化、消失出现)
故事中提到的,哪些东西是没有影子的呢?(水、空气、风、玻璃……)你们觉得是因为什么呢?
6、一起到户外去实践证实一下,看看我们的影子会不会发生这些变化,试试那些东西到底有没有影子呢。
7、玩一玩踩影子的游戏或者合作将影子拼接起来让它发生变化。
月度课件精选 《我喜欢我》社会教案季度范文精选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有了完善的教案课件,这样心中对于各种可能的情况胸有成竹。你不是否正为教案课件而苦恼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月度课件精选 《我喜欢我》社会教案季度范文精选》,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活动目标:
1、感受到周围的同伴、老师、成人都很喜欢自己。
2、知道小朋友在家里要听成人的话,努力做个好宝宝。
3、增强自信心,激发积极向上的愿望。
活动准备:
幼儿从家里带若干张自己和小朋友、老师、爸爸妈妈在一起的照片,并布置“大家喜欢我”的展览。
活动过程:
一、观看展览“大家喜欢我”,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照片上有谁?你们在干什么?你高兴吗?你的朋友高兴吗?
二、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谈论:别人是否喜欢自己。
1、教师:你有小伙伴吗?他们喜欢你吗?伙伴愿意和你在一起玩吗?
2、教师:老师喜欢你吗?他们喜欢你吗?伙伴愿意和你一起玩吗?
3、教师:爸爸妈妈喜欢你吗?他们是怎样做的?(爱自己,给自己买礼物、带自己上公园等等)
三、引导幼儿讨论:怎样做别人才会喜欢你。
使幼儿知道同伴之间要友好,在家里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在幼儿园要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做一个爱学习的好孩子。
四、师生共同边唱边找朋友碰一碰,进一步体验喜欢别人和被别人喜欢的愉快心情。
教学反思:
活动过程中,注意用教师的语言和眼神与孩子进行交流,为幼儿积极创设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氛围,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创造力和表现欲望。注重幼儿个别差异,采取重点帮助、重点引导的形式,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使其能自我欣赏,产生积极情绪,从而自信起来。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独特性。引导孩子在生活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发现别人的长处,并学会赞美、帮助别人。
最新课件: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月度范文精选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只有提前做足教案课件设计环节的工作,才能完成前期设计的教学目标。好的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最新课件: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月度范文精选》,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有”、“在”两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生长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主动识字汉字,探索多种识记方法。
(2)仔细看图,讲述图意,培养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识记生字,了解蝌蚪的成长变化。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动物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揭题
小朋友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出一个谜语给你们猜:圆圆脑袋黑黝黝,长长尾巴水中游,长大是庄稼的好朋友。(课件出示蝌蚪图片)你们知道蝌蚪长大后会变成什么吗?那么,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34课《小蝌蚪找妈妈》,老师相信认真听课的小朋友就可以知道答案了。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第一幅图,请看小蝌蚪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指名看图)谁来用完整的话介绍这幅图,注意抓住小蝌蚪的特点来说。
(学生试说:一群小蝌蚪,长着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在池塘里游来游去。)
2、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是这样写的,齐读。
三、初识图意
过渡:刚才我们就是用看图意—读文的方法学习了第一自然段的。现在我们可以尝试使用这种方法读懂课文的大概意思。请看:
1、提出看图要求:图上画了些什么?它们都在干些什么?
逐一出示另三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在身体上有什么变化?再连续播放四幅图,让学生说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自己也长大了的过程。
2、提问:大家看到最后两幅图了吗?小蝌蚪最后变成了什么?它们找到妈妈了吗?它们的妈妈是谁?
四、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初读课文
同学们都能看着图画说出小蝌蚪的成长变化,下面我们看看课文又是怎样描写这几幅图的呢?请同学们认真地朗读课文。
读书要求:
(1)借助插图,读懂课文意思。
(2)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句子。
(3)不懂的地方,自己做个记号。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带读生字。(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把小蝌蚪也吸引过来了,你们看,这八只小蝌蚪都有自己的名字,谁能大声叫出他们的名字呢?如果他叫对了蝌蚪的名字,大家一起跟他读好吗?)
(2)读音上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吗?
(3)(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词。)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师:拼音宝宝躲起来了,你们还会读吗?我们开火车读读。
(4)同桌交流识字方法,认识生字。
师:怎么记住本课的生字呢?现在请同学们和同桌一起讨论交流你的识字方法,比一比哪对同桌学得最认真。
(5)同学们交流识字方法特别积极,你们都记好这些生字了吗?林老师出个字谜来考考你们,有信心吗?“十颗豆来又十颗”(鼓)指名说说识字方法。
(6)学生齐读词语。
师:词语宝宝也跳出来了,我们一起把它读出来吧。
五、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的生字词学得真不错,现在词语宝宝都跑回课文中去了,你们有信心读好吗?老师相信你们课文能读得更棒!
1、自由读课文,再数一数,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6段)同学们可以离开座位,去找你的好朋友一起读课文。
2、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呢?请六位同学开火车接龙读课文。
3、学生评议。(评出读得好的和读得有进步的同学。)
4、听录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写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它有什么变化?
6、学生汇报,教师贴板书。
遇见了(鲤鱼、乌龟、青蛙)
身体变化(小蝌蚪——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青蛙)
7、课中小练习。
口头填空说一说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们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xx,又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xx,没过多久,xx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虫的xx。
六、指导书写:有、在
1、刚才同学们学习生字和读书表现得都很不错,小蝌蚪们都很佩服你们哦,现在又有两只小蝌蚪想考考你们的写字表现,大家看,这是什么字?(出示“有”、“在”两个字)你们有信心能写好它们吗?
“有”字上面的横要长,下面的“月”字,撇要变成竖。
“在”字上面的横要短,下面的竖要超出撇一点点。
2、学生书写“有、在”。(学生书写生字前先回顾正确的写字姿势要求:头正肩平,背直足安,胸离桌子一拳,眼离本子一尺,手离笔尖一寸。)
3、评比书写。
七、小结。
师小结:《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除了告诉我们小蝌蚪成长变化的知识以外,其实课文的描写也十分有趣生动,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细细地读这篇有趣的课文。
[课件参考]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 月度范文精选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这样才能避免实际教学中应对不足的情况。网络有没有优质的教案课件以资借鉴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课件参考]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 月度范文精选”,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分数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除法以及解简易方程,并且学习了分数乘法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分数除法和比的初步知识。这些知识为学生学习分数除法打下了基础,学习分数除法的知识对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很好的作用。内容包括: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比和比例的应用。这些知识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一方面基本完成任务了分数加、减、除的学习任务,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分数四则运算;另一方面又开始了比的初步知识的学习,为后面学习百分数和比例提供了基础。两方面的收获,都将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就学习分数除法而言,首先要明确分数除法的运算意义,在此基础上探究并掌握它的计算方法,然后学习分数混合运算。关于分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与整数除法的实际问题相同,区别只是数据由整数变成了分数。另一种是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现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这个数。这样的实际问题,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即数量关系相同,而区别在于已知数与未知数交换了位置。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3、使学生能够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进一步受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并会分数除法解决相关的问题。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
顺序,能应用计算法则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我们来看这样一道乘法应用题,妈妈在超市买了3盒糖果,每盒
是100克,3盒糖果共重多少克?我们可以列式:100×3=300(克)
如果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一起来看一下: A、3盒水果糖重300克,每盒有多重? 300÷3=100(克) B、300克水果糖,每盒100克,可以装几盒? 300÷100=3(盒) (3)将100克化成 千克,300克化成 千克,得出三道分数乘、除法算式。 1/10×3=3/10(千克) 3/10÷3=1/10(千克) 3/10÷1/10=3(盒)
通过与前三道题我们可以得出: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个一个因数。都是乘法的逆运算。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应用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学生分析起来比较困难。下面介绍几种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常用方法: 一、对应法
通过审题正确判断单位“1”的量后,把具体数量与分率对应起来,这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
如“某筑路队筑一段路,第一天筑了全长的1/5多10米,第二天筑了全长的2/7,还剩62米未筑,这段路全长多少米?”
题目中总长度是单位“1”的量,(62+10)米与(1—1/5—2/7)相对应,因此,总长度为:(62+10)÷(1—1/5— 2/7)=140(米)。 二、变率法
题目中几个分率的单位“1”不相同,可先统一单位“1”的量,然后变换分率,寻找已知数量的对应分率,最终解决问题。
如“学校买了一批图书,高年级分得这些书的2/5,中年级分得余下的1/4,低年级分得180本,这批图书共有多少本?
该题中的“1/4”是把余下的本数看作单位“1”,而余下本数又是总本数的(1—2/5),因此,我们可以把中年级分得的本数理解为总本数的(1— 2/5)×1/4,这样可求出总本数: 180÷[1—2/5—(1—2/5)×1/4] =400(本)。 三、常量法
题目中几个数量前后都发生了变化,而有的数量不变,这就是常量,解题时可把常量看作单位“1”。
如“小华读一本书,已读页数占未读页数的1/5,如果再读30页,已读页数就占未读页数的3/5,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该题中再读 30页后,已读页数与未读页数都在变化,唯独总页数没有变,把总页数看作单位“1”,则总页数为:30÷(3/3+5-1/1+5)=144(页)。 四、联系法
某些题目中几个数量都与一个数量有联系,把这个数量作为桥梁,解题思路就顺畅了。 如“某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共种树576棵,五年级种树棵数是六年级种树棵数的 4/5,四年级种树棵数是五年级种树棵数的3/4,五年级种数多少棵?”
题目中五年级种树棵数与六年级种树棵数有关,又与四年级种树棵数有关,所以,五年级种树棵数是个桥梁,把它看作单位“1”,把“五年级种树棵数是六年级种树棵数的4/5”改变为“六年级种树棵数是五年级种树棵数的5/4倍”,所以,五年级种树棵数为:576÷(1+3/4+5/4)=192 (棵)。 五、转化法
将复杂问题中的某些条件进行转化,结合改变成简单的问题,从而化繁为简。
如“某工厂有三个车间,第一车间人数是其余两个车间人数的1/2,第二车间人数占其余两个车间人数的1/3,第三车间500人,三个车间共有多少人?
把“第一车间人数是其余两个车间人数的1/2”转化为“第一车间人数占三个车间总人数的1/1+2”,“第二车间人数占其余两个车间人数的1/3”转化为“第二车间人数占三个车
内容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
间总人数的1/1+3”,这样,就能求出三个车间的总人数:500÷(1-1/1+2-1/1+3) =1200(人)。 六、假设法
对题目的某些数量作出假设,
内容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
导致运算结果与题目不相符合,然后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最终解决所求问题。
如“一项工程,甲、乙两队合做12天完成,现在先由甲队独做18天,余下的再由乙队接着做了8天正好完成,如果全工程由甲队独做,要多少天才能完成?”
假设甲、乙两队都做 8天,则共做1/12×8=2/3,比工作总量“1”少1/3,这1/3就是甲队(18-8)天所做的工作量,所以甲队独做的时间为:1÷ [1/3÷(18-8)]=30(天)。 七、倒推法
题目中几个分率的单位“1”不相同,而且单位“1”难以统一,可以先求部分量,再一步一步地逆推出总数。 如“一捆电线,第一次用去全长的1/6多2米,第二次用去余下的3/4少4米,还剩 16米,这捆电线有多少米?”
这题中两个分率的单位“1”均为未知量,我们可以从较小的单位“1”求起:(16-4)÷ (1-3/4)=48(米), (48+2)÷(1-1/6)=60(米)。 八、方程法
一些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用算术方法难以解答,不便于理解,如用方程可顺向求解,容易掌握。 如“一项工程,甲、乙两人合做8小时完成,甲独做14小时完成。现在甲做若干小时后,剩下的由乙接着做,前后共用18小时完成。求甲、乙各做多少小时? 设甲x小时,则乙做(18-x)小时,根据两个人的工作量之和为1,可列方程:1/14x+(1/8—1/14)×(18-x) =1,解得×=2,18-2=16(小时)。
以上就是《[课件系列] 青山不老教案 月度范文精选》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草原教学设计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