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参考]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其八。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课件参考]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其八”,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重视新授课中数学概念,定义的教学
概念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概念、记忆概念并且灵活运用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但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使概念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所以只有针对性地完善概念教学中的不足,才能有效地提高概念教学质量。
(一)重概念记忆,轻概念理解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从直观感性认识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指导,从而导致学生被动的接受概念,死记硬背结论或定义。这样不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只能生搬硬套的运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
(二)简化概念教学过程
由于课改的需要,小组学习的开展,多数教师都简化了概念的教学过程,通常都是对定义的表述让学生自己照本宣科一带而过,然后直接进入教学例题的讲解,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例题的解题过程中。致使学生一旦遇到陌生题型就会束手无策,扼制了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提高。
(三)概念教学主次分明
我们在概念教学中要分清楚教学的重点与非重点,一概而论主次不分,会使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能灵活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培养学生养成主动探求一题多解的学习方法。
一题多解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广泛性和灵活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逐渐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对于同一道题我们在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之后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分析每一种方法的优点跟缺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做题时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注意教学中的变式教学,举一反三,层层递进。
题海战术往往是我们诸多教师提高学生成绩的常用手段,一期下来,学生写的作业和考过的试卷堆积起来都成了小山了。部分学生不堪重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相反,变式教学、举一反三,层层递进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训练模式,学生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的模仿,然后内化为一种很自觉的学习方式,当他们自己学习时也会不自觉的将问题进行变式,达到深刻学习的目的。
四、注意教学中组织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进行归纳总结和理解
及时归纳总结所学知识既可以理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零散的知识对学生而言虽能暂时记住,但时间长了,如果学生没有掌握知识之间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对所学的内容不能很好理解,往往死记硬背,或者虽然暂时记住了,却难以长时间记忆,从而出现考试时似曾相识却无能为力的现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我们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进行及时总结和归纳,要理解学习知识的目的,要掌握解题方法的优点和缺点,要分析每一种解题方法所适合的题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具体的题型中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及省时又有效。
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必须到实践中去运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在考试时会出现一种现象,对于题目长的题目,不管题目是难还是简单,部分学生往往都是选择放弃,他们的想法就是:题目这么长我肯定不会做,看了也是白看,其实这是学生缺乏分析
问题的能力,他们往往根据题目的长短来决定自己的能力,从来就不认真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事实上,长题也好,难题也好,他们都是有简单题组合而成,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从而达到解觉问题是我们教学中的一大教学任务。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组织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有一下几点:
(一)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让学生学会审题,弄清题里给了哪些信息,要求解决什么问题。
(二)引导学生理解信息
分析关键句、理解重点词,可帮助学生弄清算理,扫除解决问题的障碍。解决问题中经常见到一些常用的数学术语,即重点词,有些学生常常因词意不理解而不会列式,为扫除这个障碍就要理解词意。
(三)引导学生分析信息
在认真理解信息的前提下,还要学会如何分析数量关系,即解题思路。这是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的开始,也是解题的一个重要步骤。利用问题的引导,教会学生学会分析题意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掌握方法能使解决问题更灵活。
(四)引导解决问题
这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最后阶段。如果说前面各阶段主要是思维的过程,那么这个阶段要产生思维的结果,当然这个阶段也是有思维过程的,例如解答这个问题有那些方法,在这些方法中那种最适合这道题,对于这些我们都要深思熟虑,这样才能得到最终的正确结果。
六、教学中要渗透各类数学思想的教学。
数学课的教学,是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数学思想的培养,直接影响了学生后续学习的质量和水准。初中数学的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一些数学学习的基本思想,从而为接受更高教育的学习做好准备。介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是比较有限的,所以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数学思想也是普遍和易懂的。但在数学思想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基本上没有特意上数学思想的专题课,而基本上是在一些特定的情境或者以例题、习题为载体,通过解决问题或者解答题目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比如我们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就可以通过对一次项系数或二次项系数是否为零,以及对二次方程的判别式的正负进行分类讨论,从而传授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再如我们可以在学习三个“一次”之间的关系及二个“二次”之间的关系时传授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等等。
(七)注意培养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
自主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好坏最关键的地方,数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靠老师死压,学生的成绩也许会提高一点点,但一旦脱离老师的视线,那么学生马上就会放弃,我们教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时时刻刻管住学生,如果学生自己不想学习,不愿学习,不愿意主动去索取知识,那么就算是我们老师讲的天花乱坠,那也是对牛弹琴。因此我们要通过平常的小组学习,和课堂的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主动去思考问题,想读书,要读书远比我们老师安排学生做一百套数学试题的效果要好多了。
相关知识
藤野先生课文同步讲解-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藤野先生课文同步讲解-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叙述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见闻和感受的散文,作者极尽讽刺艺术手法,表达了自己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
美丑对照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作者把美丽的樱花与丑陋的“清国留学生”放在特定的生活画面中。那烂熳的樱花,如火如霞,可是花丛中却是空虚无聊、不学无术偏又附庸风雅的“清国留学生”,发上抹油,误以为“美”;但“油光可鉴”,就未必是美。作者又以“小姑娘的发髻”这一娇美的形象设喻,让男人女性化,揶揄、嘲讽之情不言而喻。这种鲜明的美丑对照使美者更美,美得光彩照人;使丑者更丑,丑得黯然失色,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效果。
巧用反语
①实在标致极了。
②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③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这三句话中的“标致”“精通时事”“正人君子”都运用了反语。“标致”讽刺了“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游手好闲,不以代表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的辫子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态。“时事”在这里不是指国家大事,而是一些无聊的事。作者用反语,讽刺了那些不以救国为己任,只会贪图享乐安逸的子弟。“正人君子”讽刺了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30《饮酒(其五)》学案
30《饮酒(其五)》学案01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这首诗歌。
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学习重难点:
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法:
1、诵读品味
2、想象联想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一、解释下列词语:
1.结庐:2.喧:
3.君:4.心远地自偏:
5.悠然:6.辨:
7.忘言:8.相与还:
二、说出这首诗的大意
三.朗读诗歌
【课堂练习】
1.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与陶渊明的“,
”意趣相似。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
3.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
4.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
5.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答:
6.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课后练习】
阅读《饮酒》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答: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答: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
答:
4.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蕴含的哲理。
答:
【试题链接】
一、(2011年浙江省杭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答:
二、(2011年四川省成都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l~2题。
菊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注一]①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1.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菊花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答:
2.结合全诗,对“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进行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1.结庐:建造房屋。庐:简陋的房屋。
2.喧:吵闹的声音。
3.君: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文中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4.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5.悠然:闲适的样子。
6.辨:说明。
7.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8.相与还:结伴而归。
【课堂练习】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5.“见”字好。“见”更能显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或:“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6.C
【课后练习】
1.示例一:“采菊”
示例二:“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三:“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3.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见到了悠远的南山。
4.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我,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正因为如此才能过到“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的“无我之境”。
【试题链接】
一.(1)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2)“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山花香气溢满衣衫。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3分,三个要点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二、(4分)1.(2分)沾满晨露的丛丛秀菊湿润晶莹,含露绽放,散发出缕缕幽香,飘满了水池岸边。(想象合理,描写形象,能再现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即可计分,否则酌情扣分)
2.(2分)参考示例l:诗人采用对比手法,将菊花与瓦松作比,突出表现了菊花虽生长在低洼之处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了人们的品质。
参考示例2: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菊花人格化,用“不羡”更形象地表现出菊花不慕高位、不慕荣利的品质。(表现手法把握准确计1分,分析恰当计1分;语意相近即可)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优秀课件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明确说明文文体特征。
2、了解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的特征,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3、结合具体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认识以为伟大的桥梁专家。
教学过程
一、比一比了解文体
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石拱桥》,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到96页,把这篇文章和第100页的《夜宿卢沟观晓月》对比阅读,比较
屏显
1、两篇文章的体裁相同吗?内容有什么不同?
2、《夜宿卢沟观晓月》描写对象是什么?卢沟晓月有什么特点?《中国石拱桥》说明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3、两篇文章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预设:
生1:体裁不同。《中国石拱桥》是说明文。主要是向读者说明关于中国石拱桥的知识。《夜宿卢沟观晓月》是散文,主要是描写卢沟晓月的美景。
生2:《中国石拱桥》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特点是:有悠久的历史,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夜宿卢沟观晓月》描写对象是“卢沟晓月”,特点是:月与桥的距离最近,月的亮度大。
生3:《中国石拱桥》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夜宿卢沟观晓月》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和描写。
二、想一想理清脉络
屏显:
1、课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那么文章写到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与“中国石拱桥”有什么关系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赵州桥与卢沟桥具有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课文第9段和第10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生1:“赵州桥”和“卢沟桥”是中国石拱桥的两个典型代表。从第二段的“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2:“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最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老的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从“最古老的桥”“公元605年左右”看出赵州桥历史悠久。
生3:“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从这里可以看出赵州桥的结构坚固。
生4:“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从“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能读出赵州桥的美观,从“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看出赵州桥的坚固。
生5:“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从中看出赵州桥的美观。
生6:“永定河上的卢沟桥,建造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看出永定河历史悠久。
生7:“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看出永定河的坚固。
生8:“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看出永定河的美观。
生9:第九第十段删去不好。第九段是写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第十段是写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飞跃发展以及发展的原因。而文章前面是讲古代石拱桥,从古代到现代,让读者对石拱桥有全面的了解。
三、读一读掌握方法
《中国石拱桥》第六段中写石狮子的句子,我们把它移到《夜宿卢沟观晓月》里,大家来赏析一下--
屏显:
这时,看到披着晓月银光的卢沟桥,直至每个玉石栏、柱、栏板,以及485个大小石狮,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生1:这段话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石狮子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石狮子逼真的形态,排比让句子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美感。
师:放在散文里,这段文字是描写,用的是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在《中国石拱桥》这篇说明文里,它叫什么名字呢?
师:从修辞上讲,它是拟人,排比,从说明方法上讲,它是摹状貌,使说明对象更加生动形象,说明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
师:你还知道哪些说明方法?能从文中找出例子来说说其作用吗?
预设:
生1: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赵州桥的长宽。
生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这句话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石拱桥历史久远。
3、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引用、打比方,形象地说明赵州桥的结构。
4、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形状。……
5、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这句话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永定桥的坚固的特点。
教师强调记叙文中的比喻,描写,对比,在说明文中叫打比方,摹状貌,作比较。
师:赵州桥,永定桥是中国石拱桥的两个典型例子,从说明方法来看,这是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生1:举例子。
师:文中还有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吗?
生2:1961年,云南省建成了一座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名叫“长虹大桥”,石拱长达112.5米。
在传统的石拱桥的基础上,我们还造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其中“双曲拱桥”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新创造,是世界上所仅有的。其中“长虹大桥”和“双曲拱桥”是举例子。
屏显:
比一比,和原文有什么不同?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建成于公元282年,是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生3:原文里有“大约”“可能”“有记载的”几个词语。这几个词语去掉了不好。“大约”“可能”表明只是猜测,“有记载的”,是限制范围,这些词语如果去掉了,就不符合实际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师:文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找找看。
生4:“这座桥建造于公元605年左右”“左右”,是大约,表不确定。符合实际情况,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生5:“永定河上的卢沟桥,建造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公元1189到1192年间”也是大约,推测,符合实际情况,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四、悟一悟体会情感
结合资料及文章具体内容,你能看到一个怎样的作者?
屏显:
茅以升(1896—1989),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茅以升是中国近代桥梁事业的先躯。他从选取桥梁专业时起,就把培养桥梁建设人才和在祖国江河上修建桥梁视为自我的终身目标。1933年3月,浙江省决定在钱塘江上兴建大桥,以贯通浙江省铁路、公路交通。茅以升辞去舒适的教授工作,亲自主持设计并组织,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内,在极其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于1937年11月,建成了钱塘江大桥,其技术到达当时国际水平。
这座大桥的建成,打破了外国人垄断中国近代化大桥设计和建造的局面,这是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也是中国桥梁史上一个里程碑。
生1:“茅以升辞去舒适的教授工作,亲自主持设计并组织”可以看出作者的桥梁知识非常专业,为国家建设勇于担当。
生2:“这座大桥的建成,打破了外国人垄断中国近代化大桥设计和建造的局面,这是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也是中国桥梁史上一个里程碑。”可以看出作者对我国桥梁事业的贡献之大。
生3: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从“惊人的杰作”“最著名的”这些词可以看出作者对赵州桥的赞美,对桥梁事业的热爱。
生4:“这座桥建造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从“雄姿”和青春两个词语看出作者对桥的热爱。
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说明文这种文体,明确了中国石拱桥及其两个典型代表——赵州桥和永定桥的特征,学习了几种说明方法,理解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并且认识了茅以升这位伟大的桥梁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