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月度课件精选 《正比例》教学设计之五

小学比例教案

发表时间:2022-09-13

月度课件精选 《正比例》教学设计之五。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有了完善的教案课件,这样学生才能更快地理解各知识要点。要写好教案课件,有没有好的范文可借鉴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月度课件精选 《正比例》教学设计之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间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中,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今天,我们先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

让学生观察表里两种量变化的数据,思考。

(1)表里有哪两种数量,这两种数量是怎样变化的?

(2)路程和时间相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各是多少?这两种量变化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提问:这里比值5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它的数量关系式?)

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2、教学例2

出示例2和想一想

要求学生按刚才学习例1的方法学习例2,然后把你学习中的发现综合起来告诉大家。

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再提问,这两种数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

比值1.6是什么数量,你能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吗?

谁来说说这个式子表示的意思?

3、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像例1、例2里这样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样看课本第40页最后一节。

4、具体认识

(1)提问:例1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例2里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

(2)做练习八第1题。

5、教学例3

出示例3,让学生思考/

提问:怎样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请同学们看一看例3,书上怎样判断的,我们说得对不对。

强调:关键是列出关系式,看是不是比值一定。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说明理由。

2、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口答,并要求说明理由。

3、做练习八第2题(小黑板)

让学生把成正比例关系的先勾出来。

指名口答,选择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用怎样的式子表示Y和X这两种相关的量成正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看什么?

五、家庭作业。

其他人在看

单篇精选: 《正比例》教案之四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单篇精选: 《正比例》教案之四”,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答(课件演示:成正比例的量)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二、新授教学

(一)导入新课

这些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

(二)教学例1.(课件演示:成正比例的量)

1.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千米,2小时行驶180千米,3小时行驶270千米,4小时行驶360千米,5小时行驶450千米,6小时行驶540千米,7小时行驶630千米,8小时行驶720千米

2.出示下表,并根据上述内容填表.

[课件范本] 《正比例》教学反思模板


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要知道教案课件也是老师上课实施过程程的依据。写教案课件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课件范本] 《正比例》教学反思模板”,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其实我们这部分的资料在五年级就已经学过了,只是没有告诉学生这样的两种量的变换规律就是成正比例。异常是我们在上学期学过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联系比例A式子体会到生活中存在这很多像这样的变量关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很多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从而引导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课堂上我设计了情境:当单价必须时,总价与数量的变化关系。先让学生观察数量是怎样变化的,再看总价又是怎样变化的。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当数量发生变化时,总价怎样变化;之后一个情境则是,购买同一种苹果(也就是当单价必须时),应付的钱数与购买的苹果质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当速度必须时,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当单价必须时,应付的钱数随购买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让学生总结出:1、两种变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2、在变化的过程中,这两种量比值是否必须。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精选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有一份完整教案课件,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抽时间去完成。备好一份完整的教案课件,会有利于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优质的教案课件是在哪些地方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呢?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3页和第103页下面的做做的题目,练习二十二的第10、1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教学过程:

一、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谁能讲一讲正、反比例的意义(学生回答。)

教师: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或成反比例的量.这两种量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或反比例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k(一定)或xy=k(一定)

教师出示下列题目让学生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天看书页数一定,天数和看书的总页数。

(因为=每天看书页数(一定),所以天数与看书的总页数成正比例关系。)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因为底高=平行四边形面积(定),所以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成反比例关系。)

(3)分数的值大小一定,这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因为

=分数值(一定)。所以分子与分母成正比例关系。)

(4)差一定,被减数与减数。(因为被减数一减数=差(一定),所以被减数与减数不成比例。)

(5)一批煤,如果每天烧5吨,可烧36天;如果每天烧1吨,可烧45天。天数和每天烧煤的吨数。(因为题目中没有明确说出哪个量是一定的。而536=l80(吨),445=180(吨),可见煤的总量是一定的。因此,有每天烧煤的吨数天数=煤的总吨数。所以天数和每天烧煤的吨数成反比例关系。)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教师:单价;数量和总价这三个量每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1)当单价一定时,数量和总价成什么比例关系

(2)当数量一定时,单价和总价成什么比例关系

(3)当总价一定时,单价和数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学生回答后,接着就比较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教师让学生回答,再归纳并板书:

三、做教科书第103页做一做的题目。

第1题,教师指名回答,要说明成什么比例的理由。

第2题,教帅先让学生填空,再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第3题,让学生思考和填空、教师巡视。注意解答时有不同想法的学生。订正时,让有不问想法的学生,说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第4题,学生做题有困难时.教师提示:可以举一个实例先验证,再确定是不是成比例,成为什么比例。订正时,要求学生说明理由。

四、作业

练习二十二的第l0、11题。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一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先认识正比例的意义,接着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再认识反比例的意义,最后安排了一些巩固练习和综合练习。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正、反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还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因而学好这部分知识非常重要。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还可以帮助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会从变量的角度来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和反比例。

2、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哦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课时安排:正比例和反比例(4课时)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3

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重点

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教学

(一)出示课题

教师明确: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这节课通过比较弄清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此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24681012

体积/㎝35010015020xx50300

底面积/㎝2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

板书:

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2)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②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

(4)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如: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表格(见书)

(2)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4)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生:175㎝3。

②体积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生:9㎝。

③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

生:水的体积是350㎝3,相对应的点一定在这条直线上。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成正比例量的图像特往。

3.做一做。

过程要求:

(1)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

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成正比例。理由:

①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②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③种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

(3)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有什么发现?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4)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七第1~5题。

2、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回答要点:

(1)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相应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相应减少;

(3)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2.举例说明。

如:每袋大米质量相同,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

理由:

(1)每袋大米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随着袋数的变化而变化;

(2)大米的袋数增加,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增加,大米的袋数减少,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减少;

(3)总质量与袋数的比值一定。

所以,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

板书: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反比例。两种量是什么样的关系时,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呢?

板书课题:成反比例的量

[NextPage]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课文例题情境图。

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①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

②杯里水的高度不相同。

③杯子底面积小的,水的高度比较高,杯子底面积大的,水的高度比较低。

(2)出示表格。

高度/㎝3020xx105

底面积/㎝21015203060

体积/㎝3

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底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

教师板书配合说明这一规律:

3010=20xx=1520==300

(3)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反比例的意义,并板书。

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4)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可以怎么表示?

学生探讨后得出结果。

XY=K(一定)

2.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举例说明。如:

(1)大米的质量一定,每袋质量和袋数成反比例。

(2)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

(3)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

3.你还有什么疑问?

如果学生提出表示反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什么特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你知道吗中的图像。

(1)反比例关系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

(2)表示两个量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点所连接起来是一条曲线。

(3)图像特征不要求掌握。

4.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七第6~11题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P47~48,例7、正、反比例的比较。

教学目的: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正确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判断下面两种理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学习例7

(1)认识:千米/时的读法意义。

(2)出示书中的问题要求学生逐一回答。

(3)提问:谁能说一说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可以写成什么样的关系式?

(4)填空:用下面的形式分别表示两个表的内容。

当()一定时,()和()成()比例关系。

还有什么样的依存关系?

(5)教师作评讲并小结。

(6)用图表示例7中的两种量的关系。

指导学生描点、连线

观察:在表里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表示正比例关系的是一条什么线?A点表示什么?B点呢?

在这条直线上,当时间的值扩大时,路程的对应值是怎样变化的?时间的值缩小呢?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右表。

3、总结正、反比例的特点(异同点)

由学生比、说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2题

2、P49第1题。

四、课堂小结:

正、反比例关系各有什么特点?怎样判断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关键是什么?

五、作业

P49第2题(1)(4)(5)(6)(9)

六、课后作业

1、P49第2题(2)(3)(7)(8)(10)

2、收集生活中正、反比例关系的量并分析。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练习十三第9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要求学生说出成正反比例量的关键,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关系式。

2、举例说明。

3、讨论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

二、练习

完成练习十三9~13题

1、第9题。

观察每个表中的数据,讨论表下的问题。要注意启发学生根据表数据的变化规律,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再进行判断。

2、第10题。

(1)看图填写表格。

(2)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再根据图像特点判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也可以根据相关的计算结果作出判断。要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幅地图的比例尺一定,所以这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3)启发学生运用有关比例尺的知识进行解答。

3、第11题。

填写表格,组织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比较,进一步突出成反比例量的特点。

4、第12题。

引导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能不能用相应的数量关系式表示这种变化的规律。

5、第13题。

三、小结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能找出生活中成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教学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是对回顾与交流部分知识进行复习。

一、生活中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小组同学互相举例说一说。

①可以让学生课前进行复习,并收集相关信息,课上展示。

②以小组形式展开交流、反思,然后组织汇报。

③展示部分学生的优秀作品。

二、一辆汽车在高速路上行驶,速度保持在100千米/时,说一说汽车行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用多种方式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1)可以列表。

(2)可以画图。

(3)可以用式子表示。

教材创设了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表格、图、关系式、自然语言等方式来描述这一关系,使学生体会刻画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多种形式,并促使学生在几种方式之间进行转化。教学时,教师可以再举出一些实际问题或鼓励学生提供出实际问题,让学生再次经历多种方式表示的过程;教师应通过语言、板书等形式将几种方式进行对应。

三、举出生活中数学中一量虽另一量变化的例子。将学生的视野由正比例、反比例拓展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这也体现了教材的特点,学生只要举出例子就行了,教师可以让学生说清楚谁随谁变化,对于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表格、兔等大致的刻画变量之间的关系。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63页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第66页练习十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行驶的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行驶的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3、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的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去寻找不变。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规律。

教师可根据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确认这一规律,并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4、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系式:=速度(一定)

5、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二、教学试一试

1、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四个问题,并仿照例1作适当的板书。

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三、抽象表达正比例的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和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63页的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要求说明判断理由。

2、做练习十三第1~3题。

第1题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先各自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指名说判断的理由。

第3题要先让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

填好表格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能成正比例。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正比例》教学设计范例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正比例》教学设计范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内容】

正比例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准备】

投影仪。

【复习导入】

1.复习引入。

用投影仪逐一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

①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板书: =速度。

②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板书: =单价。

③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板书: =工作效率。

2.引入课题: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的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板书课题:成正比例的量。

【新课讲授】

1. 教学例1。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例1的图和表格。

学生观察上表并讨论问题。

(1)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有关系吗?

(2)铅笔的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3)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根据观察,学生可能会说出:

①铅笔的总价随着数量变化,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数量增加,总价也增加;数量降低,总价也减少。

③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即单价一定。

教师指出:总价和数量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总价和数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教师出示: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路程和时间有关系吗?路程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路程和时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汇报: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扩大,时间也跟着扩大;路程缩小,时间也跟着缩小;但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写成关系式是 =速度(一定)。

教师小结:所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路程和时间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3.归纳概括正比例关系。

①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上面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规律?

②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4.用字母表示正比例的关系。

教师: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表示: (一定)

5.教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并说出理由如: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衣服的单价一定,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6页的“做一做”(1)~(3)。

答案:

(1) 。

(2)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km。

(3)成正比例。理由: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①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②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正比例》教学设计模板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课件写好了,老师教学质量肯定也差不了。优质的教案课件是在哪些地方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正比例》教学设计模板”,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数下83-84页“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1-6题。

教材分析:教材第83页的“整理与反思”主要是复习比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教材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回忆并整理比的意义、基本性质以及比的应用,再用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要求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这样的比较有利于学生体会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规律内在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比与分数、除法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内在一致性;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3.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设计意图

一、比的知识:

1.举例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

2.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3.完成教科书第83页“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一题:学生独立数出班上男女生人数,再完成此题。

(2)完成第二题:两人一组,互相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让学生比较后回答有什么发现。

二、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

出示:a∶b=()÷()=(b≠0)

1.先填空,再说说这样填的根据是什么?

2.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的联系。

3.练一练:

(1)判断: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2)填空:

=()÷()=()∶()

(填好后展示学生不同的结果。)

三、比例的知识

1.什么是比例?

2.比和比例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怎样解比例?

5.练一练:完成教材第83页的“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3题:在做第二小题时先让学生估计,再说估计的理由。

估计后再算一算,来验证估计。

(2)完成第3题:解比例,做好后选两题验算一下。

四、完成教材第84页“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4题:先学生独立做最后交流,第二小题应弄清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3%,可理解为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换句话说把全国耕地面积看作100份,东部占93份,西部占7份。使学生加深对比与百分数关系的理解。

(2)完成第5题:

第一小题让学生独立得出:深色与浅色地砖铺地面积的

比是20∶40,化简得1∶2。

第二小题这两种地砖铺地面积,让学生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计算。

(3)完成第6题。

五、评价小结:

学了本课你对所学知识有什么新认识?还有什么问题?

通过让学生回忆比和比的基本性质,从而自然进入复习序列,从比到比例。

沟通比、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为接下来比较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商不变的规律奠定基础。

对比和比例进行比较,强化理解,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

复习解比例。

应用比例分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精]正比例教学反思简短精选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同时在写教案课件时,设计内容需要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各知识要点。大家在写教案课件前考虑哪些问题?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精]正比例教学反思简短精选》,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正比例教学反思简短(篇1)

“正比例的意义”是一个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性知识。昨天,我试教了这一课,在教学中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用日常概念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完成对新知的建构。然后,通过例题指导学生主动概括出正比例的本质特征,学生的理解深刻,准确。

由于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过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在上一节课也体会了生活中存在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正比例奠定了基础,正比例关系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它也为学习反比例进行铺垫,同时,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为此,我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系列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我首先给学生提共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和面积与边长的变化关系。让学生独立填表、观察,然后与同伴交流,通过表格、图象、表达式的比较,体会到虽然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并不相同。同时,学生将初步感知“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为认识正比例奠定基础。同时,借助图形直观、动态地体现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的过程,为学生后面学习正比例的图象积累经验。接着,我给学生提供第二个情境:当速度一定时,汽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关系。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表填完整,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当时间发生变化时,路程怎样变化第三个情境则是,购买同一种苹果时,应付的钱数与购买的苹果质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以上这两个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比较,概括出以上实例的共同点,引出“正比例”。最后,通过小结、练习让学生总结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依据:1.两种相关联的变量;2.当一种量变化时,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3.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正比例教学反思简短(篇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一些知识,谁能说说掌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教师: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投影)

教师:根据比例的知识,你会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先完成练习纸上的题目,再逐题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括号里该填什么数呢?填好后在小组内互相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完成,教师巡视,再汇报)

1、观察比较。

你发现这四题有什么共同点吗?请与小组内的 同学讨论讨论。(学生汇报) 象这样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出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这个未知项的过程就叫做解比例。(板书课题)就选用刚刚做过的两题吧。(课件演示)如果这个未知项用字母x表示,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先来看第一题。(演示)

三、教学新课

⑵你认为第一步应怎样?

⑶依据是什么?下面你会解答吗吗?(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完成,并指名板演)

核对:你知道9 x表示什么?54 x4表示什么?

引导:课本第32页上还有一种解法,比较一下你的解法与书上解法有什么不同?(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你的解法与书上解法有什么相同之处?(第一步相同)依据是什么?(学生汇报)你觉得哪种方法好就用哪种方法。

⑵像这样的分数形式的比例,同学们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吗?想一想,怎样解?

学生解答。反馈。

3、比较、小结。

教师:比较一下例2、例3的解答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

第一步的依据都是什么?(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改写成含有未知数的乘法等式。)格式上要注意什么?(先写解,同时把含有未知项的积写在等号的左边。)

4、巩固练习。

⑴出示:14 ∶18 =x∶110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全对的举手。

四、课堂练习。

第6题。出示,学生完成。并汇报。

教师:解下面的比例,如果遇到困难可以与同桌商量,共同解决。(学生汇报结果,教师:你们觉得哪题较困难?)引导说出:左边是比号形式右边是分数形式出现的比例,哪两个是比例外项,哪两个是比例内项?可以先写成比号形式的比例再求出比例的解。(结合学生作业展示进行)

五、小结。说说今天学习了什么?

课后反思:学生基本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比例的过程学生也有自己的方法。

请同学口述三量关系:

(1)路程、速度、时间;(2)单价、总价、数量;(3)工作效率、时间、工作总量。

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请同学们回答老师的问题。

出示例1:一列火车1小时行60千米,2小时行多少千米?3小时、4小时、5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表中有几种量?是什么?

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的?

师: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就叫做两种相关联的量。

我们看一看他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现在我们从后往前看,时间由8小时变为7小时、6小时、4小时……路程又是如何变化的?

生:时间从小到大,路程也随着从小到大变化;时间从大到小,路程也随着从大到小变化。

师:我们对比一下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互相讨论一下,这两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第一题时间扩大了,行的路程也随着扩大;第二题时间缩小了,所行的路程也随着缩短了。

师:我们对这种变化规律简称为“同扩同缩”。(板书)让我们再看一看,它们扩大缩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师:这个速度是谁与谁的比?它们的结果又叫什么?

生:这个速度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它们的结果是比值。

生:这个50是火车的速度,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也是路程和时间的商,速度不变。

驶多少千米,速度都是60千米,这个速度是一定的,是固定不变的量,我们简称为定量。

师:对。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商,也就是比值一定时,它们同扩同缩。我们看着表再算一算表中路程与时间相对应的商是不是一定。

生:都是60千米,速度不变,符合变化的规律,同扩同缩。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谁和谁是相关联的量?关系式是什么?

(3)总价是怎样随着米数变化的?

(4)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

生: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师:对。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新内容。(板书课题:正比例的意义)

师:你能按照老师说的叙述一下例1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吗?

生: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是正比例关系。

师:想一想例2,你能叙述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两人互相试说。)

师:如果表中第一种量用x表示,第二种量用y表示,定量用k表示,谁能用字母表示成正比例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与定量的关系?

师:你能举出日常生活中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相关联的量的例子吗?

师: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相关联的量,有的成正比例关系,有的是相关联,但不成比例关系。所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要抓住相对应的两个量是否商(比值)一定,只有商(比值)一定时,才能成正比例关系。

1.课本上的“做一做”。

2.幻灯出示题,并说明理由。

(1)苹果的单价一定,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

(2)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

(3)小明的年龄和体重( )。

师:打开书,并说出正比例的意义。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课后反思:今天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大部分学生都理解会分析,但是王颜还不明白,在周五要重点指导。

教学目标:根据成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1、请你说一说正比例的意义。

2、根据刚才所说的,想一想成正比例需要几个要素?

京东啤酒厂有一条自动生产线,每分钟生产啤酒60瓶,5分钟,10分钟,15分钟……..生产啤酒多少瓶?

讨论学习:生产啤酒的数量与生产的事件是不是成正比例?

1、分组学习,可以利用列表的方法。

2、检查学习效果。

(1)每个小朋友年年都要长高,那末小明的身高和年龄。

(3)每公顷播种量一定,播种土地的公顷数与所需种子数。

五、板书 京东啤酒厂有一条自动生产线,每分钟生产啤酒60瓶,5分钟,10分钟,15分钟……..生产啤酒多少瓶?

课后反思:根据成正比例的意义,学生会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都很熟练,王颜比周四强多了,会判断。

上周我们学习了正比例,今天我们将学习什么?

提问:问题中那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有什么变化?

(1)那两种量是相关联的?

(2)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课后反思:通过学习正比例意义的分析、判断,学习反比例的意义,学生学习的很快。

1、指名同学说一说回忆反比例的意义。

总人数一定,每组的人数和组数是不是成反比例的?

判断:1、圆锥的地面积已定,圆锥的高和体积成不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自行车有两个泳联条连接起来的齿轮,他们的齿数和转数城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3、路程一定,车轮的半径和车轮的转数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课后反思:这一小节学完了,回想起上周在洞小值班和黄永起老师探讨怎样讲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黄老师说一节课全讲完了,而我用4课时,我觉得我很扎实,学生掌握很透,也为正比例、反比例应用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正比例的意义解答最基本的正比例应用题。渗透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及逻辑分析能力。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 火车的速度一定,行使的路程和时间。

(2) 圆的直径和圆的面积。

(3) 出油率一定,出油的重量和大豆的重量。

(4) 亩产量一定,总产量和亩数。

2、根据下列已知条件,先判断已知条件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把已知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

(1) 一列火车3小时行150千米,照这样速度5小时行250千米。

(2) 生产8个零件用2小时,生产48个零件用8小时。

(3) 100千克黄豆可榨出13千克豆油,照这样计算,300千克大豆可以榨出ⅹ千克豆油。

(4) 一个榨油厂,第一天用2台榨油机共榨油16吨,第二天用8台同样的榨油机共榨油ⅹ吨。

2、你们会做吗?自己做一做。

4、用比例的方法解答。要强调验算。

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谁和谁构成相关联的量,构成什么比例?

1、一台织布机4小时织布24米,照这样计算,9小时织布多少米?

2、某队安装一条水管,4天安装120米,照这样计算,安装480米水管需要多少天?

四、说说用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课后反思:今天中心校鲍老师、杨老师、李老师听了我的课,我觉得他们评的很好,尤其在讲正比例应用题中要让学生透彻的分析像“照这样计算”的意义等。还要让学生探求一题多解。

教学目标:学会解答反比例应用题,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先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再写出关系式。

1、一批纸,每本30页,可装订40本,每本25页,可装订48本。

2、一批化肥,每车装4吨,可装15车,每车装5吨,可装12车。

3、一艘轮船,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15千米,6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18千米,5小时到达。

4、运一批货物,每天运10吨,需30天运完,每天运50吨,需ⅹ天运完。

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谁和谁构成相关联的量,构成什么比例?

(1) 一批水果,每筐装45克,需40筐,如果每筐装50克,需要多少筐?

(2) 一堆煤,原计划每天烧40克,可以烧15天,如果每天烧50克,可以烧多少天?

(3) 一台拖拉机3天耕地150亩,照这样计算,一星期可以耕地多少亩?

教学目标:对正反比例应用题进行比较,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应用题。

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分别是什么?

52.2千克面粉可以烤制面包72千克。靠制同样的面包150克,需要面粉多少克?(用两种方法解答)

三、选择 86页13题。

四、思考题:用边长15厘米的方转给一个房间铺地,需要1200块。如果改用边长是25厘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砖?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简易方程、比和比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进一步明确各种计量单位的应用范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名数的简单换算。

3、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进一步掌握一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画图、测量等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懂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对统计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并且能够计算求平均数问题。

5、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解答所学的应用题和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教材第57-59页整数、小数的意义、数位顺序和读写方法、“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的意义,掌握整数、自然数、小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对整数、小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

2、使学生巩固整数、小数的读写方法,会正确比较整数、小数的大小。

同学们经过六年的学习,已经学完了小学数学的全部内容。在以后近两个月的数学课里,我们将进行数学总复习。通过总复习,使我们进一步牢固掌握小学数学的知识,为到初中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小学数学总复习分七节内容安排,第一节是整数和小数。今天这节课,首先复习整数、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板书课题)通过这节课的复习,要求大家进一步明确整数、小数的相关概念,提高整数、小数的读写能力。

1、整理整数的概念。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的整数里包括哪些数?(板书)谁来说一说,怎样的数是自然数?(板书:0,1,2,3……)你能举几个自然数的例子吗?(板书学生举例的数)数物体时什么情况下要用。表示?提问:你还看出按顺序排列的自然数里有哪些特点?(让学生自己自由地说一说)小结自然数在数物体时表示的意义,说明自然数是整数,并说明以后还要学习比0小的整数。

2、学生练习。

做“练-练”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出整数,圈出自然数,然后指名学生口答。

正比例教学反思简短(篇3)

授完了“成正比例的量”这部分资料之后,我有以下感受:

1、小学生学习数学就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我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务必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其活力与灵性。数学的教与学就应联系生活,注重现实体验,变传统的“书本中学”为“生活中做数学“。本节课一开始我就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遇到的数量,学生兴趣高涨,一下举出了许多的实例,之后我又让学生找一找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之变化的例子,学生又开动脑筋,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让学生明确了我们这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和生活的联系是如此的密切。在教学正比例的好处时,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2、重视学法指导,为新知建构铺路搭桥

学生理解正比例的好处并不难,但是根据正比例的`好处去决定两种量成不成比例关系就很难,因此我在教学时,为了突破难点有意设计了一组决定题,涵盖了学生可能会碰到的几种状况。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引导学生思考你在做这种题时可能会碰到哪几种状况,就应如何去思考,指导学生学会反思,举一反三。使学生透过解决具体问题抽象概括、构成普遍方法,指导他们及时反思,在回顾反思中理清思路,不断提升思维的层次。

3、让学生在探索、分析、理解中学习数学

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不是由老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我观察、讨论分析、发现规律。我为了给学生自主发现知识的平台,带给给学生几个讨论交流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学生参与了知识的构成过程,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4、在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能够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例如:我让学生完成表格之后,思考你得到了什么信息?然后思考下方的问题:统计表中有哪几种量?哪种是变化的量,哪种是不变的量?体积和高度这两种变化的量具有什么特征?这样让学生着重去寻找表中的规律。在学生深入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后,必会发现表中的两个量变化规律。这样让全体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另外,由于事例熟悉,且数据计算起来很简单,便于学生口算,学生学习时能将更多的时光和精力用于思考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上,进而便于提示正比例的好处。

5、不足之处

(1)在练习方面,学生找不到哪些数量成正比例时应让学生讨论,每个正比例关系都应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这样或许会懂得更多。

(2)由于本节课所学资料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所以教学节奏有点慢,导致后面的练习不够充分。

正比例教学反思简短(篇4)

在“成正比例的量”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新型授课的方法,发挥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优势,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让他们尽情表达对于知识的见解,让他们深深感受到这间教室是属于他们的,这节课是属于他们的。

课前我带领学生做完课本例1的实验,然后就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结合实验,独立自主的完成表格。再让学生观察整个实验过程,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让学生讨论得出两种相关联的量,以及他们之间所满足的关系。在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给出的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的定义,看看他们说的对不对。这一过程让学生感受都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

最后老师做出课堂总结,强调教学的重难点:

条件:(1)由于一种量的变换,引起另一种量的必然变化(两种相关联的量)。(2)这两种相关联量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这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X和Y代表两种相关联的量,K代表一个定值。那么可以用数学式子Y:X=K 表示。

正比例教学反思简短(篇5)

正比例和反比例复习反思复习阶段,似乎少了往日的轻松,时而还夹杂着匆忙的气息,感觉孩子们的表情略显凝重了,或许,要整理与复习整个小学阶段的所有知识点,确实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而我,这个阶段不仅是孩子们知识复习中的领路人,更应该是缓解他们内心不安的强大后盾。于是,我尽量会让复习课堂变得轻松一些,变得和谐一些,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压力。

今天,与孩子们一起围绕课本上的复习进度,整理与复习《正比例与反比例》。

这个知识点大部分是六下的知识,并不是很早的学习内容,所以孩子们应该不会陌生。我想,如何让将旧知与其融合,才是本节课我最需要关注的。

这部分知识,主要复习比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课前,我让孩子们自主进行了整理,让孩子们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有一个全面地认识,使所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课上,按照课本上的设计意图,我结合了具体的例子,引导孩子们回忆并整理比的意义、基本性质以及比的应用,再利用填空的形式帮助孩子们进一步明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顺利成章地过渡到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规律的内在一致性。

对于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重点是理解两者的意义。我先让孩子们回忆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孩子们还是很熟练的,都能按照定义来判断,比值一定成正比例,乘积一定就成反比例,两个量和或差一定时,两个量不成比例。而判断的'关键还是在于找到数量之间的关系,当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的时候图像呈一条直线,而反比例的两个量的图像呈一条曲线。虽然曲线在课本中未出现过,但当时新知时,我还是让孩子们初步了解了,有了比较,我相信孩子们脑海中的印象是深刻的。此刻复习,孩子们果然记忆犹新,在孩子们判断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基本已能熟练判断,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也比之前有所进步。

复习课上,专项练习是必备的。除了课本上安排的练习,我还为孩子们补充了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让孩子们在实际问题中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描述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以及深刻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正比例教学反思简短(篇6)

星期五我上了研究课《正比例》,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变化的量之后的一个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并能根据特点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我试采用永威的“先教后学,当堂检测”的模式,实验后感觉孩子们不会自学,当自学指导出示后,都在那等结果,所以我认为应在课堂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课前,我先提问学生:“什么是相关联的量,谁能举个例子说一说?”学生很快说出“时间、路程、速度”之间的关系、“总价、数量、单价”的关系等等。由此我导入了新课:这节课我们要以一种新的观点来继续深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导入就为下面的新授进行了有效的铺垫。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出示例1表格,让学生观察并说说所获得的信息。首先,要让学生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我引导学生从表格中去发现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在变化中发现: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性。其次,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让学生试着写出几组行驶的路程和它所对应的时间的比的比值,发现它们比值是一样的,都是80。接着就追问:“这里的80表示什么?”学生很快回答出是“速度”,于是我就顺势揭示了“路程和它所对应的时间的比的比值一定时,路程就和时成正比例,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本课的难点。接着让学生做书上的“试一试”,用刚才所学的知识来判断总价和数量是否成正比例。学生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然后让学生对例1和“试一试”进行比较,发现都有这样共同的特点:“都有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两个量的比的比值都是一定的,这两个量都是成正比例”,引出了用字母来表示正比例Y:X=K(一定),Y和X成正比例。

三、巩固拓展,深化提高。

理清了新知识的知识脉络后,就要进行相应的练习,让学生来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分析,并要能说出判断的理由,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节课下来,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出了规律,学习效果很好,并且能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而我也深深的体会到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该放手时就放手”。

正比例教学反思简短(篇7)

我执教的《正比例反比例》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P63的内容,课前给学生下发“学案”让学生在充放预习的基础上以学案为载体,归纳、回顾和整理所学的知识,课堂以合作交流、展示为重点,本节复习课,目的是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所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由于学生已是高年级,应该能够自主对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系统,因此在整理与回顾时我尽量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将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整理,再深入各学习小组巡回指导,适当进行点拨。在这个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自主梳理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方法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注重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回顾、整理、巩固、应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再次经历重要概念和方法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断积累活动经验,体会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

在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进行整理后,在小组内展开合作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小组长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哪个同学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自己小组的同学进行解答。如果解决不了,就将疑问记录下来,等全班交流时,再进行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同学将自己整理的内容进行添加、补充、完善,小组整理的知识达成共识。经过这个过程,复习的重要知识基本上就形成了。

在小组活动时,教师及时走下讲台巡视,参与到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小组中去,积极地看,认真地听,及时了解信息,以便在全班展示时及时抓重点、难点给予点拨、引导。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在汇报的基础上再进行补充。在学生汇报交流中,学生及时补充正、反比例的相同与不同。老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点拨判断正、反比例量的判断方法。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堂结束阶段,设计适当的检测性练习题让学生独立练习,及时反馈矫正,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课堂评价,进而对本节课的表现、练习情况等进行自我总结与反思,体验快乐与成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良好的反思习惯。

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在“合作交流”部分的小组交流中时间留的较多,再加上学生在预展部分板书较慢,学生的板演技能还不是很高,以致课堂预设流程没有能够进行完。

2、学生的课堂语言有重复打结的现象,在学生的展示、补充、点评环节都有存在。对学生课堂发言、倾听习惯培养不到位,对学生课堂语言要进一步的引导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以适应课改的需要。

正比例教学反思简短(篇8)

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过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在上一节课也体会了生活中存在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正比例奠定了基础,正比例关系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它也为学习反比例进行铺垫,同时,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为此,我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系列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我首先给学生提高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和面积与边长的变化关系。让学生独立填表、观察,然后与同伴交流,通过表格、图象、表达式的比较,体会到虽然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并不相同。同时,学生将初步感知“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为认识正比例奠定基础。同时,借助图形直观、动态地体现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的过程,为学生后面学习正比例的图象积累经验。()接着,我给学生提供第二个情境:当速度一定时,汽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关系。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表填完整,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当时间发生变化时,路程怎样变化第三个情境则是,购买同一种苹果时,应付的钱数与购买的苹果质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以上这两个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比较,概括出以上实例的共同点,引出“正比例”。最后,通过小结、练习让学生总结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依据:1. 两种想关联的变量;2. 在变化的过程中,这两种量比值一定。

正比例教学反思简短(篇9)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是在孩子们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孩子们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知识,内容抽象,孩子们难以接受。学好正比例知识是学习反比例知识的基础。因此,使孩子们正确的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关注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知识中寻找相关联的两个量,然后通过呈现现实生活中的三个素材路程、速度,总价、数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2、在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孩子们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孩子们通过观察两个相关联的量,思考他们之间的特征,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所有孩子们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孩子们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孩子们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敢于放手让孩子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做到:孩子们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4、在练习中巩固提升

为了及时巩固新知识,完成了练一练习题后,又设计了两道加深题,让学生自己研究圆的半径和圆有什么关系,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让孩子们在巩固本节课知识的同时,学会通过研究会判断,同时孩子们的思维也得到了提高;最后引导孩子们自己对知识进行梳理,培养孩子们的归纳能力,使孩子们进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可能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总结发言,所以在发言的时候学生还不能完全放开,显得有点拘谨,但通过后面的练习,使我意识认识到学生对于正比例的意义印象非常深刻,而原因正是上课方式的改变,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给学生自学研究讨论的机会,在锻炼学生的同时也给自己减压。

当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真正交给学生后,我们会感觉到,我们对学生了解的还不够,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见解有些是我们望尘莫及的或所料不及的。

课后的反思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成功。新的课程具有弹性,新课程力图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而且,从面向每一个人出发,也能为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使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二是如何看待差异。根据这两方面,教学时,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形式的指导,让学生按自己的方式学习,达到相应的水平。

正比例教学反思精选9篇


老师为了学生而奉献一生,我们总可以看到老师在办公室写教案。在写教案时,一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想了解有关“正比例教学反思”的知识吗请看本文,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正比例教学反思 篇1

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函数,它对下面学习一次函数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学好函数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由以下五个环节组成:

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方法是随着他们思维的发展而变化的。处于经验型思维的初中生,学习数学新知识时,需要具体的例子和经验作支持,否则还难以接受。因此在设入导入时,我设想用一种简单的,让学生印象深刻的方式导入。一开始,我指定两位不同位置的学生回答了两个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既复习了有关的旧知识,又顺利地引出了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接下来,本节课的情景是通过多媒体展现最近发生的国家实事:“神舟五号”的顺利发射,据此提问思考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直观地体会到点形成线的过程,了解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由此揭示课题。这一引入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并且对下面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完成思考题后,将原来的函数y=x(x≥0)改成y=x,由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图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随后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几何知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以旧带新归纳出正比例函数的特征和一般画法。在上课时,由于我制定了一些启发性的设问,学生思维较活跃,理解速度快,效果较好。

接着,进行了分组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个别辅导。完成后,实物投影,让学生互相纠错,教师进一步规范画法。

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位置有何特征?这是一个新问题,然而通过前面学生的分组练习,学生实际上已经有了切实的亲身体验。此时再让学生交流讨论,学生可以很快地发现图象位置特征与比例系数的正负性之间的`关系。在学生得出结论后,用电脑演示再次验证性质的正确性。

在研究自变量x与变量y间的变化规律时,我则先让学生看电脑演示,由直观地看到y随着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然后采用一般到特殊的方法,在直线y=kx(k>0)上分别取点A1、A2、A3、A4,让学生观察从一点到另一点的移动过程中,自变量x与y的变化规律。由于将抽象问题具体化了,学生对性质的归纳和理解都比较顺利,上课时取得了良好效果。

认知心理学家早就提出:教学过程是学生运用他已有的知识加经验,对面临的新知识进行观察、分析,然后把它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过程。这时我利用点的移动过程中坐标的变化,适时引导学生抽象概括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后,我设计了一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题组,逐题递进,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学生口述、互评等多种方法,激活学生思维,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同时,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安排了小组竞赛进行必答、抢答和选择,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注意力和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课堂小结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知识,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思维品质。它应是一节课的深化甚至是升华,同时对教学目的的落实也起到一定的保证作用。我设计了一个表格,引导学生将知识类比、归纳、整理,从而得出规律,掌握有关知识,而不是孤立地记忆某些知识。同时,为下节课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建立一个框架。

在整个小结过程中,对学生不同的小结,都给予激励性的评价,激发上进心和自信心。

根据教学内容,我布置了对应知识的。考虑到本节课实际是将教材中的二节课合并为一节课,知识容量较大,所以布置的作业以落实基础为主,进一步的提高训练放在下一节课。

对于学生来说,发现数学之谜,掌握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之美,应当是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惩罚。这也正是我所努力追求的。

正比例教学反思 篇2

反思整节课,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从生活情境出发,真正解放了学生,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使学生在交流评价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丰富的体验,较好的体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感触较深。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比例是建立在比的关系的基础上的,所以必须让学生回顾明确什么是是比和比值。两个数相除叫做这两个数的比。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比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比号写法,另一种是用分数写法。只有比值一样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从内容上看,“成正比例的量”这一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他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其意义,还要学会判断两种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时还要理解用字母公式来表示正比例关系,要渗透给学生一些函数的思想,为以后初中学习打下基础。根据教材和内容的特点,我选择了师生互动,以教师的“引”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这一概念。首先,让学生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我引导学生去从表格中去发现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在变化中发现: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性。其次,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学生看了春游路程和时间表中之后,发现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是一样的,都是500米。让学生理解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都是500米,从而突破了正比例关系的第二个难点。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会一定。把学生对成正比例量的意义的理解成一系统。由于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之后,例2的学习还是让学生对比例1来自己理解数量和总价的正比例关系。最后,在两个例题学习的基础上总结出成正比例量的意义,把这意义从局部的路程和时间、数量和总价推广到其他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老师例子说明,并且请学生互动找例子。

不足之处是在练习方面,学生找不到哪些数量成正比例时应让学生讨论,每个正比例关系都应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这样或许会懂得更多。

正比例教学反思 篇3

今天八年级的教学内容是《正比例函数》,函数是中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数形结合,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特例,是学生第一次涉及到一个具体的函数的学习和研究,也是初中数学中的一种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后面学习一次函数的基础。

今天的教学重点是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课本,完成《问题解决导学方案》第104页的问题。上课前检查发现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完成,于是又安排了五分钟让小组解决问题,但所谓的解决问题我认为只是个形式,就是组长念答案,组员在书上写答案,(每个组六个人,只有第一名和第二名有较好的学习态度,而且每组的第一名和第二名的水平差距较大,每组第三四名是学困生,第五六名在升入初中前就几乎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为领初中毕业证的)。

本节课第一个任务是学习正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我给出的例题是:

已知y=(m+1)xm—2是正比例函数,求m的值.

讲解并板书后给出学生两个练习:

2.若函数y=(m+1)xm+1+2n—5是正比例函数,求m、n的值.

原以为两个练习能很快完成,进而学习本节课重点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但是上课的实际让我很感到困惑,练习1在六个小组第四名的学生中只有两个人能做出判断,其他学生都判断错误,练习2只有每个组的第一名和第二名(共12个学生)能够完成。在这一环节花费了较多的时间。我疑惑的是课堂容量应不应该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对于12个人会做,我该让更多的人理解还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进行下一个环节。如果我每节课都按照教学任务进行,那一个班会有三分之二的人放弃数学。我的选择是放慢速度,但这样必然导致课堂容量不足,赶不出进度。

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是通过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具体的正比例函数y=x,y=2x,y=4x,y=0.5x,y=0.25x的图象,归纳对比得出当k>0是图象的形状特征、位置情况、变化趋势、倾斜程度,随后通过画y=—x,y=—2x,y=—0.5x的图象,类比归纳出当k

在第二个环节中只完成了两道练习,因此本节课练习量严重不足,前松后紧,而且准备的用待定系数法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没有时间展示。我觉得这节课和上学期在河底的展评课《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有同样的毛病,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知识漏洞而忽视了当堂课的学习重点,这样往往把一课时分为两课时而完不成教学进度。

理论上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但对大面积的小学就已经对学习绝望的孩子我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只能尽我最大的努力让更多的孩子能跟的上,不要对数学绝望。

正比例教学反思 篇4

《正比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探究两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学生学习静态数学向动态数学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当然,学生初步接触到动态的数学,在观念上转变较难。为了突破难点,在教学后,有如下一些感受。

一、在比较中为学生搭建知识建构的平台

在这一课中,我设计了三组相关联的量:

1、学生的年龄和身高;

2、小敏看书的天数和页数;

3、李玲买日记本的本书和总价。

学生通过观查比较,抽象概括出正比例的意义。在上述的几种关系中,都是相关联的两个量,但是只有3是比值不变的关系。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抓住概念中最本质的东西,使正比例关系中的比值一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像。在理解正比例意义的同时知道了如和、差、积的关系,通过比较,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入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感知的数学材料,离学生越近,学生越感兴趣,也就越容易接受,对探索自己提出的问题具有更高的热情。本节课开始我先给出学生年龄和身高的统计表,让学生发现,虽然身高和体重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但它们的比值不一定。遵循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原则,选取的.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例子。这样学生就开始寻找比值一定的两个量,从而明白正比例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要学生将其中变量与不变量的规律找出来,就显得容易多了。找出规律后,再建立数学模型,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正比例的意义。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单纯地向学生提供部分的素材,学生在较充分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间中提升自己对正比例的理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的数学活动。主动寻找量的变化规律、变中不变的因素、对比找出本质特征、猜想、给出定义、字母公式表示、解决问题、画图等,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应用”过程,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是组织者、引导者,更是参与者、合作者,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主人,规律是自己发现的,学完后很有成就感。

正比例教学反思 篇5

⑴通过比较,进一步加深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和特点,体会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⑵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变化规律;

⑶在练习中进一步提高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⒉过程性目标:

⑴在交流讨论中完善自己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经验认识,掌握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方法,形成接近自动化技能的判断策略;

⑵通过数“形”结合,进一步感受和领会正、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及特点,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今后中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⒊情感态度目标:

⑴体会借助图像对事物发展方向推断的作用,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问题的习惯;

⑵逐步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体验当独立思考解决不了问题时,与他人合作的成就感,逐步增强团队精神。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前两天已经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意义。

师:我们来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几道题?说说你的理由。

⑴出示例7两个表,学生自学,并回答相关问题。

师:为什么左表相关联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右表相关联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

⑵小结。

⑶师:我们已经知道,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存在相依关系,根据这两个表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关系式来表示它们之间的相依关系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⑷师:在这里,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

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

请你推想一下,如果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关系呢?为什么?

师:你能用关系式来表示这题里三个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吗?

①师:同学们,学到这儿相信大家已经有了不少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的经验了,接下来请你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经验,再听听别人的经验好吗?

⑤师:谁能再来说一说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时怎么办?

⑥小结:当我们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时候关键是看?

师: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也可以用图来表示。我们先来研究怎样将正比例关系用图来表示。

师:通过我们这堂课的研究和学习,你们说说成正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师:今天我们不仅进一步认识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对它们进行了比较,(补充完整课题:的比较)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板书设计:

正比例教学反思 篇6

在“成正比例的量”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新型授课的方法,发挥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优势,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让他们尽情表达对于知识的见解,让他们深深感受到这间教室是属于他们的,这节课是属于他们的。

课前我带领学生做完课本例1的实验,然后就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结合实验,独立自主的完成表格。再让学生观察整个实验过程,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让学生讨论得出两种相关联的量,以及他们之间所满足的关系。在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给出的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的定义,看看他们说的对不对。这一过程让学生感受都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

最后老师做出课堂总结,强调教学的重难点:

条件:(1)由于一种量的变换,引起另一种量的必然变化(两种相关联的量)。(2)这两种相关联量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这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X和Y代表两种相关联的量,K代表一个定值。那么可以用数学式子Y:X=K 表示。

正比例教学反思 篇7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这一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我在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点:

一、从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我出示书本例1的表格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思考:表格中的两种量怎样变化的?两种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从而得出:两个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全体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在合作交流中感悟

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让学生采取同桌两人互相说说的方式自学“试一试”,在小组里进行合作讨论,做到:学生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多少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多少倍。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是一定的”。尽管学生观察、归纳的程度不一,但确实符合学生的认知

三、在生活中运用

归纳总结出了正比例的意义后,我安排了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一些正比例关系,并判断一些量是否成正比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正比例教学反思 篇8

在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复习》这一课时,我就开门见山的向学生提问那谁来说说正比例和反比例之间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完成这张表格。出示小黑板。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让学生通过观察表格,总结出两种比例关系下两种量不同的变化规律,即另一方面的不同点。

在原来的教学设计中,我只是简单的安排了复习,让学生口述正反比例的意义,然后再让学生做几个判断正反比例的题目,在实际上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复习完成上面的表格。

目的有两个:

1、使一部分不能完整说出意义的后进生有个清楚的再认识,达到巩固旧知的教学目的。

2、为让学生准确说出两者的不同点和相同点铺设道路。学生常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总结两者的联系表达出来,所以这一小小的临时改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因此,个人认为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复习的设计也要多样化,要把复习当作新课一样来加以修改、创新,让复习课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正比例教学反思 篇9

《正比例》是北师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资料,是学生在学习了比、比例的概念及求比值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本节课引导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分析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研究到学生学习的难度,这节课,我采用以教带学的方式,利用多媒体的手段逐步展示教学资料并依此突破教学难点。我的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

1、突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要让同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应当密切联系同学的生活,使同学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正比例的教学,研究的是数量关系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这一点理解起来很抽象。经过教师的举例,说明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许多事物相互之间有必须的联系。一个量发生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从而十分自然地引入相关联的量并且它们之间具有更强的规律性,这样即使同学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有效地激起同学探求新知的欲望。最终,联系生活结束全课,让数学到生活中去。

2、多供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正比例概念有点抽象,应当多让学生表达自我思考的机会,在表达和交流中不断梳理自我的思路与理解,从而加深对正比例的理解。如果教师不断地插话提醒,只能造成学生无法完整表达的习惯。学生回答不完整,也应当让他说完,教师需要用的是“还有吗?”的亲切询问,而不是扶着走。即使一个学生答得好,也要多叫几个学生来表达,教师需要多聆听孩子们的见解和方法,了解孩子对知识的理解和梳理情景。

3、课堂练习要注意循序渐进,有层次、有针对性。由于本课是第1课时,在提高练习的文字确定题中,没有表格的直观数据后,确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难度就增大很多了,异常是对学困生。应当适当地减少题目,难度大、不容易理解的题目能够留着下一节提高课中出现。在课堂结尾,能够让学生分组选择其中一个数量关系设计一道正比例的题目,这样不仅仅前后呼应,应用已学知识,又能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当然,还有不足之处。比如课堂中没有清晰地、反复地强调正比例的概念,没有引导学生举出不成反比例的例子,个人的语言组织本事、课堂评价本事还不太好,课堂预设和生成本事还有待提升等。总之,教学路上,要多琢磨、多学习、多研讨、多实践、多反思。期望以后的教学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正比例教学反思范文900字精选


上课前准备好课堂用到教案课件很重要,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才能按质按量地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好的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正比例教学反思范文900字精选,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正比例教学反思范文【篇1】

其实我们这部分的资料在五年级就已经学过了,只是没有告诉学生这样的两种量的变换规律就是成正比例。异常是我们在上学期学过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联系比例A式子体会到生活中存在这很多像这样的变量关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很多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从而引导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课堂上我设计了情境:当单价必须时,总价与数量的变化关系。先让学生观察数量是怎样变化的,再看总价又是怎样变化的。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当数量发生变化时,总价怎样变化;之后一个情境则是,购买同一种苹果(也就是当单价必须时),应付的钱数与购买的苹果质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当速度必须时,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当单价必须时,应付的钱数随购买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让学生总结出:1、两种变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2、在变化的过程中,这两种量比值是否必须。

正比例教学反思范文【篇2】

刚刚上完正比例的教学资料,有以下几点心得:

1、比例是建立在比的关系的基础上的,所以必须让学生回顾明确什么是是比。两个数相除叫做这两个数的比。比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比号写法,另一种是用分数写法。

2、单刀直入(其实学生已经预习明白)主题,告诉学生什么叫做正比例:两个量发生变化后(能够变大爷能够变小),他们的比值不变我们就说这两个量成正比例。教师例子说明,并且请学生互动找例子。

3、此刻这个环节是比较重要的,我不认同书本上就靠表格天数据来认知正比例。首先强调这两个量都能够作为比的前项后后项,可是最好是写出有意义的比;其次,要求学生针对每一对数据表格都要写出一个比,并且求出比值,从而加深对正比例的意义的理解,也强化了正比例的计算方法。我觉得这个环节是十分十分重要的,比起空洞地填写表格要实在的多,学生经过这个活动基本上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能准确地确定正比例。

4、运用以上的知识和方法,请学生完成书上的作业。检查结果基本上没有错误。

注意点:让学生自我找生活中的例子可能不是很准确;表达阐述正比例的关系中,有些例子需要加入前提,如直径和半径成正比例的前提是同圆或等圆。

正比例教学反思范文【篇3】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是在孩子们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孩子们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知识,内容抽象,孩子们难以接受。学好正比例知识是学习反比例知识的基础。因此,使孩子们正确的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关注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知识中寻找相关联的两个量,然后通过呈现现实生活中的三个素材路程、速度,总价、数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2、在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孩子们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孩子们通过观察两个相关联的量,思考他们之间的特征,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所有孩子们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孩子们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孩子们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敢于放手让孩子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做到:孩子们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4、在练习中巩固提升

为了及时巩固新知识,完成了练一练习题后,又设计了两道加深题,让学生自己研究圆的半径和圆有什么关系,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让孩子们在巩固本节课知识的同时,学会通过研究会判断,同时孩子们的思维也得到了提高;最后引导孩子们自己对知识进行梳理,培养孩子们的归纳能力,使孩子们进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可能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总结发言,所以在发言的时候学生还不能完全放开,显得有点拘谨,但通过后面的练习,使我意识认识到学生对于正比例的意义印象非常深刻,而原因正是上课方式的改变,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给学生自学研究讨论的机会,在锻炼学生的同时也给自己减压。

当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真正交给学生后,我们会感觉到,我们对学生了解的还不够,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见解有些是我们望尘莫及的或所料不及的。

例:“正反比例意义”这一节课中,在设计“正比例关系式用字母表示”的环节中,我们本意是打破教材,学生可以用任意字母表示,明确所用字母的含义即可,实际课堂中却出现了火花:当学生自己用任意字母写出正比例关系式后,师:谈谈你对a :b=c(一定); ab =c(一定)的理解?生1:我觉得a、b不能为0;生2:我认为2a :2b=c(一定)。

课后的反思让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成功。新的课程具有弹性,新课程力图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而且,从面向每一个人出发,也能为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使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二是如何看待差异。根据这两方面,教学时,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形式的指导,让学生按自己的方式学习,达到相应的水平。

例如:正比例意义教学时:课堂中,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不及早的对学生的发言下结论,于是学生在汇报时,敢于大胆发言,往往呈现出“接力棒”式。

师:观察这几个个例子,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点?

生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生2:老师,我想补充,这些例子中,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多少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多少倍。

生3:老师,还有一点要补充,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的一定的。

生4:老师,我想完整的表达一下,这些例子的共同点是“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多少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多少倍。

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的一定的”。尽管学生观察、归纳的程度不一,但确实符合学生的认知,课堂中,我们要鼓励这种小接力,天长日久,我们会发现学生传棒、接棒的水平在提高,尽管还存在差距,但这是“向上发展的差真正融于学生主体之中,让学生充满自信。现代教学要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就是要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以形成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在学生之间创设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相互评价的关系,以利于学生人格和心理健康发展。

正比例教学反思范文【篇4】

比例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知识,内容抽象,常常感觉老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艰难,我认为让学生反复感知,形成充分的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是形成概念的良好途径。因此,我在教学时首先细致安排学生初步感知,通过让学生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求比值,找规律,写数量关系,让学生初步感知正比例的要点。第二,仅有例题的首次感知学生还不能形成正比例的概念,因此,我变换情境,选择与例题不同的数量:铅笔的数量和总价,耕地的时间和耕地总公顷数。让学生反复感知正比例概念的规律。这样既拓展了教材,又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高度概括正比例概念打下了基础。第三有了前面充分的感性认识,我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有序的思考,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突破正比例概念中的一些关键词,如: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数,比值等,学生在合作学习时互相交流,互相讨论,把各自对正比例概念的感知会聚,综合,从而抽象出正比例的意义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在这节课中,学生通过对正比例的初步感知,不同情境下的反复感知,讨论探究等过程,积累了对正比例概念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并以此为基础高度概括出了正正比例的意义,从而牢固的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高二化学教学反思中彩那天教学反思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正比例教学反思范文【篇5】

正比例的关系是在学生掌握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是重要的数量关系,学生只有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含正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打下基础。

成功之处:

1.加强不同版本教材之间的联系,沟通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苏教版教材,学生对于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比较熟悉,学生能从表格中清楚地看到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的变化,时间增加,路程也在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在减少,也就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就是速度一定,即路程÷时间=速度(一定),从而得出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关系,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然后通过关于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一组习题进一步巩固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通过这两组数量关系的比较,得出正比例的意义,而把人教版中的例题作为了练习题处理,学生非常容易理解,掌握比较好。

2.注重学生对成正比例关系的理由阐述。在教学中,我采用三段式阐述正比例关系理由,一方面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学习反比例意义做好铺垫。例如:(1)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3)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关系。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对于三角形底一定,面积和高以及圆周率一定,圆的面积与半径,像这样类似的习题没有涉及,导致在同步练习中学生不知所措,出现很多的问题。

再教设计:

多增加一些在练习题中容易出现,又容易引发学生出错的习题来进行设置,把易错知识点在新知学习中就有所涉猎,需要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全方面的架构,练习题的设计尤其重要。

正比例教学反思范文【篇6】

这节《正比例的意义》的教研课,已经讲完大约一个月的时间了,可是我的教学反思却迟迟没有交上来,不是没有反思的地方,而是反思的地方太多了,我都不知道该从如何下手去写了。这节《正比例的意义》是北师版六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比的概念及求比值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比例,又是反比例和比例尺学习的基础。引导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分析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

考虑到学生学习的难度和班级的具体情况,我的这堂课采用以学定教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我没有用课件,没有在多功能大厅里讲,没有事先对孩子进行提示(以往在讲教研课的时候都有“作秀”的嫌疑),只是按照我校课改的方向,课前给孩子布置了学案,而且是两个学案,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其中的一个,让孩子通过自学,完成学案。至于课堂上会出现什么情况,我真的是毫无所知,不像以往,在哪个环节讲什么学生怎么答,我心里有数,可是这次不一样。我就是要把实际中的课堂模式展现给同事们和领导。

课前我也做了大量的准备,认真的备教材备学生。把学案、习题写在了大白纸上,让同学们一目了然。在整个教研的过程中,虽然我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学生也能把学案上的问题归纳概括出来,但是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不主动举手,要点名才能站起来回答,也不能主动的提出疑问。小组讨论的时候也不热烈。流于形式了。更没有好的生成。还是没有脱离原来的教学模式。

课后呢,我在想课堂气氛不活跃,可能一小部分的原因吧,是由于六年级的孩子大了,发言的时候有了顾虑,怕说不好或不对,另一部分我想就是这个形式可能孩子们还没有适应过来,换一句准确的话,就是做为老师的我还没有引导孩子主动的去发言去探索。实施新课改,课前给学生布置学案,我大概到我讲这节教研课的时候有一个月的时间,还真的没有摸到门路,只是摸着石头过河。老师都如此,何况孩子们。今后这就要看老师的驾驭、引导的能力了。

当然也不都是不足,课后我把学案拿过来看了看,学生都能把学案完成,而且归纳的也不错,只是不善于表达而已,这也是说明课改是正确的,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我也告诉了大家,没有条件用多媒体教学时,在班级用这种最古老最常见的小黑板的方式出现问题,也不错呦。

总之了,我还在摸索中前进。还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但心里有却写不出来。哎。

以上就是《月度课件精选 《正比例》教学设计之五》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小学比例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