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歌唱课教学教案设计初中(2篇)

歌唱课教学教案设计初中

发表时间:2025-07-21

歌唱课教学教案设计初中(2篇)。

作为专注于教育的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要的,这有助于我们科学地安排课堂时间。那么,如何编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针对初中歌唱课的教学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歌唱课教学教案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青春舞曲》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

钢琴、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若干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这首歌曲,使学生体验到作品中轻快活泼的情绪。

2、在表现歌曲的创作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小组协作精神。

3、通过赏析,让学生了解新疆或西部民歌的风格特点,培养对民族音乐的喜爱。

4、通过学唱歌曲,让学生意识到青春如小鸟般一去不返,从而激发学生珍惜时间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青春舞曲》,体验作品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自主创作表现歌曲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音乐《青春舞曲》进行音乐欣赏

二、导入新课:我们刚才欣赏的是什么地方的音乐风光呢?(新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新疆的民歌——《青春舞曲》(通过多媒体课件揭示课题)。

三、学唱歌曲

1、教师示范演唱《青春舞曲》,学生跟随音乐进行轻轻击拍。

2、学生尝试填歌词。

3、练唱“美丽小鸟”部分;“我的青春小鸟一样”的地方(此处放慢速度以保证准确唱出)练唱“别的那呀哟别的那呀哟”的部分(“别”字的语气要加重)。

4、完整连唱歌曲(可唱两遍歌词),要求音量适中,吐字清晰且有弹性。

5、再次完整连唱歌曲(加入适当的肢体律动),要求表达出欢快的情感和节奏感。

四、表现与创造

1、讨论并练习节奏组合:使用不同的伴奏音型和打击乐器组合来表现歌曲;演唱小组:通过改变速度、力度及演唱形式来表现歌曲。

2、各小组展示设计思路并进行汇报。

五、拓展阶段

1、欣赏《金梭和银梭》,思考:与《青春舞曲》相比,二者具有何种相似之处?(都告诫人们要珍惜宝贵的青春)

2、布置课后作业:为《青春舞曲》创作一段歌词。

3、介绍王洛宾及其作品:他虽然经历了许多波折,但始终热爱音乐,搜集、整理和改编了大量西部民歌,被誉为西部歌王。他的音乐作品多贯穿浪漫热情的情感,不仅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瑰宝,也在世界舞台上备受瞩目。

我们熟悉的作品包括:《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大板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这些歌曲)。

六、结束部分(播放《青春舞曲》的背景音乐演奏版)。

七、学生在《青春舞曲》的音乐中走出教室。

初中歌唱课教学教案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欣赏《花儿与少年》,感受到乐曲主题的情绪、速度以及描绘的画面,了解“花儿”的相关知识,感受民间歌曲的魅力,逐步增强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花儿与少年》的欣赏,结合讨论、分析、合作等方法,学生能够了解该乐曲的音乐特点,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知识与技能】

了解“花儿”的相关知识,掌握作品的结构,感受乐曲主题的情绪、速度以及旋律特点,能够简单哼唱乐曲主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花儿”的相关知识,感受乐曲主题的情绪、速度和旋律特点。

【难点】掌握乐曲结构,能够简单哼唱乐曲主题。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演唱《掀起你的盖头来》、《茉莉花》、《龙船调》,并提出问题:这些歌曲分别来自哪个地区?

学生自由回答:新疆、江苏、湖北。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音乐知识储备非常丰富,今天我们将一起前往青海,学习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顺便揭示课题《花儿与少年》。

(二)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乐曲,并提问乐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情绪优美、欢快,速度为小快板。

2.教师再次播放歌曲,询问学生乐曲使用的乐器有哪些。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是一首管弦乐合奏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不仅展现了青海民歌的艺术魅力和舞蹈音乐的风格特点,也充分发挥了器乐的丰富表现力。接下来,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聆听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

(三)分段欣赏

1.教师引导学生聆听音频并哼唱歌曲,并提问:第一主题情绪和速度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欢快、活泼,速度较快。

2.再次感受第一主题,教师询问:旋律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一部分运用了大量的十六分音符节奏,节奏紧凑,旋律起伏较大,刻画了青海女儿热情、豪迈的性格。

3.教师请学生聆听第二主题,并提出问题:第二主题音乐情绪、速度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优美、抒情,速度减慢。

4.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聆听第二主题,问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在旋律特点上有何不同?

教师总结:第二主题节奏舒展,节拍变为3/4拍,运用延音线将旋律拉长,刻画了青海女儿向心爱的人倾诉衷肠、娓娓道来的动人画面。

5.完整欣赏,教师提问学生:同学们觉得乐曲的结构属于哪一种?(并出示相应的图片:第一种结构:A;第二种结构:A、B;第三种结构:A、B、C;第四种结构:引子、A、B、A、尾声)。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这首作品最后乐段再现第一乐段,属于再现单三部曲式A、B、A,并且乐曲前有引子,最后加有尾声。

6.完整聆听并哼唱。

(四)巩固提高

教师介绍《花儿与少年》是上世纪中叶根据青海民歌《四季调》创编的歌舞曲;引导学生聆听青海民歌《四季调》,感受两首作品的异同。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回顾音乐知识,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布置课后作业:搜集其他民族的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