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1-6年级
发表时间:2025-07-18小学语文教案1-6年级(13篇)。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准备教案,以便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进程。本文整理了适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1-6年级教案,供大家参考和收藏。
小学语文教案1-6年级 篇1
教学目标:
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知识:认识2个生字,主动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情感:感受丹柯为了拯救大家而牺牲自己的爱心的高贵品质。
重、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抓住有关重点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朗读课文体会丹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教法:读中感悟,自读自悟。
教具:课件
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很多同学都喜欢读小说,在这里先送给大家一句话:“读伟大的小说,捧起前与放下后你已判若两人!”今天我们来共同读一篇伟大作家高尔基的小说。(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把课文读通畅。
2、小组合作读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丹柯的一件什么事?
3、小组汇报读文情况及问题。
三、精读体会:
1、丹柯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大家遇到了什么危险?
2、你对“什么事都不做的人是不会得到什么好结果的。为什么我们要把气力浪费在悲哀和恐惧上呢?走,我们到林子里去,我们要穿过林子,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一切都是有尽头的!”这段话怎样理解的。
3、“因为在他的`眼睛里闪着坚定的力量和火一样的光芒”中“坚定的力量”是什么?“火一样的光芒”又是指什么?
4、找出人们对丹柯愤怒、不满的句子。讨论该怎样读呢?
(随机指导朗读)
5、面对人们的质问、怀疑、愤怒,丹柯是怎样做的?(引导学生体会丹柯处境的艰难、他的勇敢和坚强。)
6、最后,丹柯怎样拯救族人的,你有什么感想呢?
四、总结课文:
引导学生交流,从生活中的哪些人物的品质令我们感动?
五、积累内化:
自选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六、实践活动:
课外搜集一些为人类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故事读一读。
小学语文教案1-6年级 篇2
教学目标:
1. 自主识写生字,积累相关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自然探索的兴趣。
4. 理解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
1. 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征,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理解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技巧。
教学难点:
1. 理解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方式。
2. 感悟蚕展现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阅读材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学习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历史。丝绸作为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使得中国被誉为“丝国”。你们知道谁为这一美誉作出了重要贡献吗?(蚕)没错,蚕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功臣。今天,我们将进一步了解蚕,一起学习第8课《春蚕》。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 开火车读课文。
2. 指名读生字,纠正错误读音。
3. 齐读生字。
三、细读理解
1. 自由阅读课文,看看你能从中了解到关于蚕的哪些知识?
2. 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历史悠久、生长发育、生理特征、赞美)。
3. 看了板书,你对课文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
4. 小结。
四、再读课文,赏读语言
1. 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思考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它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在课文中标出并在旁边做批注。
2. 学生相互交流。
3. 重点探究。
(1)为什么说蚕丝是用“蚕的生命化成的”?蚕为了吐丝,付出了所有的生命,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呢?(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2)“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像春蚕那样的人,你觉得“春蚕到死丝方尽”还可以赞美哪些人呢?
4. 把你喜欢的语句再读一遍。
五、拓展阅读
1. 教师朗读《春蚕的歌》选段。
2. 小结交流。
小学语文教案1-6年级 篇3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沙皇时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善良与高尚品质。
2. 理解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和语言等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
3. 理解桑娜内心的矛盾心理,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了解沙皇时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感受桑娜与渔夫的美德。
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上节课学习中,谁能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穷人》一文。
(二)学习第一段,感知“穷人”的生活
自学提示:请默读第一大段,分享你了解到的内容和感受到的情感。
1. 家境贫寒:粮食和衣物的不足。
2. 外部环境恶劣:恶劣的环境描写。
3. 家里温暖和睦:家中温暖、舒适,与外部环境形成对比,感受到渔夫与桑娜的勤劳。
(三)自主合作,融入“穷人”的境界
1. 过渡:桑娜的家庭如此贫困,但她还有一个更不幸的邻居——重病的寡妇西蒙。已是深夜,桑娜担心丈夫,于是她决定去看看病重的邻居西蒙。请大家齐读第7自然段,共同去感受西蒙的可怜。
2. (课件展示:“西蒙”惨死的图画)师旁白:面对西蒙的悲惨死去,假如你是桑娜,你会如何应对?
那么,桑娜是怎么想的,又是如何行动的呢?请自由阅读课文第8到11自然段,波浪线标出感动的句子,并与同学分享你的感受。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大家可以进行讨论。连标点符号也值得注意。
(1) “非这样做不可”意味着这绝对是必要的,来自于桑娜的真诚与善良。师:是的,面对西蒙悲惨的死去和孤苦无依的孩子们,善良的桑娜怎能不这样做呢?请通过朗读表达你的感受。
(2) “她忐忑不安地想。”你知道“忐忑不安”是什么意思吗?(形容心情不定。)桑娜抱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为什么会感到忐忑不安?因为她担心丈夫的看法,生活已是艰难,再增加两个孩子,她该如何养活他们?这样的心理冲突让她无法安宁。
(3) “这是闹着玩吗?”表明生活的巨大负担,夫妻的生活已够艰辛,增加两个孩子让人难以承受。师:作为桑娜和渔夫,他们生活在沙皇的压迫下,想要有好日子过是多么困难!
(4) “……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恩,揍我一顿也好!”说明桑娜宁愿承受丈夫的责备,也希望丈夫能够同意收养这两个孩子。师:“桑娜”宁愿受苦,也要帮助其他人,展现出她善良的心灵!
(5) “……”文中使用的五个省略号显示了桑娜复杂的心情。
3. 是的,桑娜一家生活艰难,而西蒙的孩子又是那么可怜……当桑娜面临对亲人的爱和对邻居孩子的同情时,这两种情感纠缠在一起,她感到多么的矛盾!初是激动,后来紧张、担忧,甚至对自己进行责备,最终下定决心收养孩子!大家一定与桑娜的情感产生了很深的共鸣,请再带着这些感受共同朗读这段(配乐)。
4. 除了桑娜,还有谁表现出高尚品质呢?找出相关句子,谈谈你的体会。
(1) 第16自然段的作用。
(2) “皱眉”、“严肃、忧虑”、“搔搔后脑勺”。
(3) “哦,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熬”字说明什么?(他愿意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迎接更艰苦的生活,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他和妻子一样都有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感。)
5. 两个“沉默”的含义。第一次,桑娜因不知如何向丈夫叙述而沉默;第二次,桑娜提及西蒙的死及其孩子,想试探丈夫的反应时再次沉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简洁的语言中深入理解桑娜和渔夫的高尚品质,明确学习任务和方法。通过圈、点、勾、画等法寻找环境、语言及心理活动描写,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将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获取新知和能力。
(四)总结全文,续写“穷人”故事
课文主题虽谈“穷人”,却无一“穷”字,然而我们处处能感受到他们的贫困与艰苦。全文没有赞美的言语,然其高尚品质依然感人至深。因此环境、心理与语言描写显得尤为重要,也让我们敬慕这位伟大文学家的才华。
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未来的日子将会如何艰难?相信同学们心中满是忧虑。请大家发挥想象,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后的情景。学生交流续写,评价彼此作品。
设计意图:此环节激发学生续写的兴趣,留给他们思维空间,既发挥想象力又提高写作能力。
四、板书设计
穷人
生活贫困 精神高尚
(副板书: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小学语文教案1-6年级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
4、学习作者简练传神的人物语言描写。
重难点:
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学习作者简练传神的人物语言描写。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揭示课题
1、歌曲导入,引出人物。
2、齐读课题,抓住题眼,理解“侠”的涵义。
3、针对课题质疑。
4、介绍鲁智深出身及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思考:鲁智深为什么行侠?怎么行侠?行侠的结果如何?
2、检查生字词。
3、说说鲁智深为什么行侠?怎样行侠?行侠的'结果如何?相机渗透“长文读短” 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自主学习。
先默读课文3——7自然段,想一想,从鲁智深的哪些语言能感受到他的“侠义”形象?接着把相关的语句划出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写下批注后与小组交流。
(出示自学提示)
2、反馈交流
(1)细品三“问”
抓住“故意说”,他心理本来想说…… 他却故意说……
抓住“打搅”,刘太公会认为是打搅吗?为什么还要这样说?
分角色朗读。
(2)细品“想一想”
他在想什么?创设情境,品味语言中刻画的人物个性。多种形式朗读,再现人物形象。
3、对比语言
(1)他对善良的刘太公一问再问,而对打家劫舍的山大王却只说了一句话。浏览课文8——11自然段,找出鲁智深的语言描写。
(2)品味“大喝一声”中人物的个性。
(3)在对比读中深刻感受人物形象。
(4)补充拓展鲁智深语言描写。
四、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简介《水浒传》,激发阅读兴趣。
2、升华感情。
板书设计:
鲁智深行侠桃花庄
粗中有细
听 语言 智勇双全
小学语文教案1-6年级 篇5
学习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通过研读描写主人公诺尼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人与动物表现出来的为爱牺牲的崇高情感,培养关爱他人,关爱生灵的优良品质。
重点难点:
通过对关键句子的理解,体会人与动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2、讲读第一部分。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在众多的动物中,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之一,在遥远的`地球北极,茫茫冰雪世界中生活在这里的人与狗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
2、简要介绍爱斯基摩犬。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说《浮冰上》讲述的就是发生在地球北极地带一个少年和一条爱斯基摩犬的故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浮冰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里讲了什么?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正音,强调“匮”的写法。
2、指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复述课文。
3、说说最让你感动的内容。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思考:你是怎样理解,“除了他们两个以外,再也没有别的有血有肉的生灵了”这句话?
2、全班交流
3、再读第一部分
4、教师小结:因为遇险,饥饿和寒冷让他们难以忍受,死神正向他们一步步逼近,诺尼杀犬乃万不得已却也是情理之中,后来“我”杀了爱犬尼玛克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继续学习课文第二至四部分,通过研读描写主人公诺尼的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人与动物表现出来的为爱牺牲的崇高情感。
2、培养关爱他人,关爱生灵的优良品质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二、讲读第二部分(2——7自然段)
1、默读课文2——7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文中直接表现诺尼对尼玛克的爱的语句。
“爱是真真实实的……他腿上的阵痛一样真实”
“爱”、“又冷又饿”、“阵痛”没有必然的联系为什么要这样写?
2、合作学习,分析诺尼复杂的心理过程。
师:诺尼在是否要杀尼玛克这一问题上是非常矛盾的,他经过了非常激烈的思想斗争,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矛盾心理的呢?
三、讲读第三部分(8——18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部分,思考:
(1)诺尼几次下决心杀尼玛克?
(2)在文中划出反映诺尼心理矛盾的词,心理变化的词。
(3)交流,板书
(4)品读关键句子
“头靠着头,他轻轻地哭了……”诺尼为何而哭?这是怎样的泪水?
(5)结合文本,再读课文
2、教师小结:作者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矛盾的心理活动,这也正是我们在写作时应该学习的方法。
四、学习第四部分(19——21自然段)
1、齐读这一部分思考:这是太阳光折射在什么东西上面,而且一闪一闪的在动?是什么在一闪一闪的?
2、提问:现在,我们学习了此文后,你感受最深或者困惑的是什么?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诺尼,最终选择放弃生命合理吗?为一条狗而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值得吗?
3、讨论交流
五、教师小结
爱与生命同在,爱与万物共存,倘若我把生命比作一棵大树,那么爱则使它赋有活力,躯干挺拔,青枝绿叶。
六、作业,有感情朗读课文
小学语文教案1-6年级 篇6
一、 教材
1、 这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课堂上,老师从孩子们那里了解到每个父母都知道孩子的生日并向他们祝贺,知道父母生日的孩子没有几个,而没有一个孩子向父母祝贺生日。在强烈的对比之下,老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懂得关心父母,并学会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爱。
2、 根据课改的要求,本单元的训练意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习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爱,并学会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爱。
(4) 发展目标:培养学生善于摘抄优美词句,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3、 教学重点: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他人。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沉默的可贵。
二、 教法、学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做到听、说、读、写想结合的特点,根据以上教学思想,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究活动中去;同时渗透学生自学的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三、 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为:检查——质疑导入——初读感知——研读探究——拓展延伸。
(一)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二)质疑导入
以题目为切入点提问:读了课题你会想些什么?学生自然会想知道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在沉默?等一系列问题。
(三)初读感知
学生带着质疑读课文,更具针对性,在些基础上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我相机总结出课文的主要框架:热闹——沉默——热闹。
(四)研读探究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出示课文的第一幅图,引导学生思考:孩子们为什么这么热闹?哪些地地方引起了你的共鸣?(这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把读文和思考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爱。板书感受爱)
接着出示课文的第二幅图提问:是什么让兴奋的孩子们霎时沉默了呢?孩子们沉默中想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入怀入境,深入思考)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生精读的基础上我出示句子:我想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问:这极为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呢?又出示: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犯了错误码的神色之中?问:为什么学生犯了错还说他们可爱呢?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孩子们在沉默中有了反思自己的表现,知道要回报父母的爱。(板书回报爱)原来这极为珍贵的东西就是回报父母,这也正是沉默的可贵之处。(这些总是的设置紧扣主题,层层展开,步步深入,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采用男女生赛读的方法加深体会。
(五)拓展延伸
新课改要求语文课堂开放化,生活化,为了将课堂融入生活我设计了“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歌曲《感恩的心》中写出自己的心里话,使学生的情感得以渲泄,主题得以升华,同时也体现了语文课读写结合的宗旨。
(六)作业设计
本课的作业是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和学生学习的高度自主性。
四、 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点睛之笔,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中间的红色爱心,一看就知道是爱的教育,便于学生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以上是我在设计《可贵的沉默》一课中的几点想法,希望各位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小学语文教案1-6年级 篇7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学弈》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八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也是小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再加上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因此,我把指导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生字,正确读写:弈秋 教诲 俱学 弗若 曰 矣 。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3、情感目标 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三、教法学法
1、教法:范读领读、点拨教学。
2、学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四、教学流程
1、警句引路、导入新课
2、范读激趣、领读通文
3、熟读成诵、疏通文意
4、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5、合作探究、读书明理
6、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授人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新标准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方法的积累。
在进行第一个教学环节时,我先出示以下警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请学生读一读,并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些警句的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告诉学生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她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 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而现代的教育家也在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后,我先范读课文两遍,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然后领读,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让学生自由练读,达到熟读成诵。让学生自读自悟,并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贯通全文。 弄懂每一话的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借助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再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全班交流时提出与同学研讨。在全班交流时,我采用点拨教学法,适时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最后指名说全文大意,我相机指导学生疏通文意。 学史可以明智,而明智的关键就是能从古文中明白一个道理,达到以古鉴今的目的,因此,在教学第五个环节时,我先出示两个问题: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
(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然后分小组讨论解决第一个问题,弄懂两个人学习效果的不同是因为学习态度不同,得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达到读书明理的目的。处理第二个问题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努力实践新课标“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的要求,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习、工作的重要性,学会用正确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学习。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我在讲完课文后将以前学过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文言成语故事,印发给学生,练读文言文。这些文言成语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又为学生熟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板书说明
我的板书简单明了,通过两种不同的学习态度,得出两个相反的学习结果,对比鲜明,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充分揭示了课文蕴涵的道理。
小学语文教案1-6年级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矛盾、喉咙”等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反复揣摩描写将军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语句,感悟将军的情感。
(4)体会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联系上下文等理解将军向小岛敬礼的深意,体会将军的情感。
3、情感与价值
体会守岛部队在艰苦的条件下驻守海岛,保卫祖国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纳的方法把课文分成若干部分。
【教学难点】
体会战士们对祖国海岛的热爱,理解“小岛”的真正含义。
【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异地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驻扎在海岛上的守岛部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海岛的爱。今天,我们随一位将军登上小岛,一起感受守岛部队的爱国情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生字生词。
2、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部分?
3、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4、这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归纳总结:
①全文有3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②课文讲述了一位将军登上小岛后发生的事情。
③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三、生字生词认读学习
会认字:瞒、域、艇、矛、盾、哼、喉、咙、勺、搅、舀
辨字:瞒——满、矛——予、勺——匀
多音字:哼
四、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1部分。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主要介绍小岛的地理环境和特点。)
2、思考:
这个自然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什么?
“树少,草少,土也很少”,三个连续的“少”,表现了小岛的荒凉。
(表现了海军士兵们生活环境的艰苦。)
(二)学习第2部分。
第二部分是第2~19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讲述了将军发现和了解战士们在岛上种菜的情况。)
①“将军不由一愣。”将军为什么会有此神情?
(这里土少,而且温度高,不适合植物的生长,就连运送来的食物都不能完好地保存。然而战士们却让这岛上出现了一片绿油油的菜地。)
②队长建“菜地”是从哪里得到的启示?
(“队长说,他是北方人,从大棚种菜得到启示,就搞了这个油布棚,北方大棚是为防冻,这个棚却是防晒和防盐。”)
③战士们为什么不用海岛上的土?
(“菜地里的土,大部分是战士们从老家一口袋一口袋背来的。”
“战士们愿意从家乡背,连菜种也是从老家带来的。”
体现出战士们的思乡之情,吃起菜来有家乡的味道。)
④“晚饭后,我们就可以把油布都掀开,让您看看菜地的全貌。”队长自豪而又神秘地一笑。
问题一:为什么要在晚饭后才能掀开油布?
问题二:这句有什么作用?
⑤将军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规矩?为什么?同行的秘书为何着急?
“在这一海域,为了减轻岛上的.负担,吃住必须返回军舰。”
将军的身体不大好,又上了年纪,秘书担心岛上的晚餐会影响将军的病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生词
教师听写词语,学生写在习字本上。
二、学习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是第20~35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讲述了战士们为将军送上一盘珍贵的小白菜,而将军也对战士们有了更深的了解,把蔬菜倒入汤中与战士们一同分享。)
这部分主要描写了将军的神情变化:
脸色马上变了——重重地放下筷子——一愣——凝视——鼻子有些发酸——喉咙哽了一下——眼睛一亮。
①将军看到端上来的小白菜脸色马上变了的原因是什么?
(将军深知蔬菜的珍贵,不想因为自己让战士们受苦。)
②将军看了看他们桌子上的罐头,喉咙哽了一下,说:“同志们……”停了一下,又说:“孩子们,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为什么把“同志们”称为“孩子们”?
三、学习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是第36、37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他向着太阳,向着那片绿色,也向着小岛,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这两个自然段表现出将军对战士们的无限感激和深深的敬意。总结全文,将情感升华推向高潮。
四、课后作业
思考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也请你用这种手法写一篇日记。
小学语文教案1-6年级 篇9
教学目标:
阅读短文,体会魏格纳善于观察、发现坚持不懈进行科学探索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出示地图,导入阅读。
1、出示地图,让学生观察。
2、你们发现了什么?
二、学生读文,整体感知
1、通过读文,不懂的字解决。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指名说说魏格纳从地图上发现了什么?
三、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1、老师提要求:
(1)魏格纳是怎样发现:“大陆漂移说”的?
(2)文中列举了哪些材料证明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是正确的。
2、集体交流老师点拨。
四、总结
1、从人类提供出并证实“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你受到哪些启发。
2、学生自由反馈老师引导。(善于观察,大胆设想,努力探索、实践)
五、总结:是啊,大自然有许多的奥秘等待着大家去探索证明,希望你们能够养成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勤于探索实践的科学的态度。
六、课外作业:熟读课文。
小学语文教案1-6年级 篇10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读写“暴、壁、饿”等生字,理解“准备、偶尔”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主要情节。
3、能有根据地预测故事情节,培养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词,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把握故事内容,能有根据地预测故事情节。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出示老屋挂图,引生说感受。
是啊,这是一幢破旧老屋,它在风雨中摇摇欲坠,可是它却总也倒不了,难道是被施了魔法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总也倒不了老屋》,去找一找原因吧!
板书课题。
2、生齐读课题,提出质疑。
为什么总也倒不了?老屋倒底有多老?
3、生自由读课文,读准文中字音,读通句子,注音体会文中感情。
二、初探课文,把握大意
1、检查预习情况。
(1)我会读:
(2)我会写:
(3)我理解
准备偶尔使劲
2、讲读课文。
(1)指生读课文第1—2段,结合文段中词句,说说老屋到底有多老?
师出示相关文字:
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它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洞。它很久很久没人住了。
(2)读这段话,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老屋很老了?
(“黑窟窿”“破了洞”“没人住”可以看出老屋很破旧了。)
-
88教案网小编精心推荐: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 五年级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五年级 | 九年级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1-6年级 | 小学语文教案1-6年级课堂
(3)出示第2段:
“好了,我到了倒下时候了!”它这样想,便准备往旁边倒去。
(思考:它为什么觉得自己“到了倒下时候了”?
“准备”是什么意思?你想到了什么?
3、我来猜猜看:
破旧老屋想要倒下去,它真倒下去了吗?你猜老屋后来会怎么样呢?
生说自己猜测。
引生自己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指生认读。
2、出示老屋图片,引生观察评价。
指生说话:
这是一个老屋;
这是一个老屋;
这是一个老屋……
(3)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图中老屋看上去那么老,那么旧,那么慈祥……它想倒下去,却总也倒不了,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在它身上发生了怎样故事?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二、细读课文
1、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2、老屋总也倒不了,是因为——
(1)小花猫要来避雨
指生读第3自然段。
注意“暴风雨“中暴字法,理解“老花”含义,感受老屋“老”。
指导学生读出小猫可怜语气。
如果你是老屋,你会怎么回答呢?
指生读第4段。你觉得老屋是个怎样人?
指名男女生分角色读一读第3—6自然段,感受老屋热心助人品质。
师:小猫走了,它们认真道了别,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时候了!”这时又来了一个不速之客,它是——
(2)老母鸡要在这里孵小鸡
①指生读第7段,了解老母鸡困难。你们猜一猜,老屋听了老母鸡请求,它会怎样回答呢?
②生说自己猜测,并说出依据。
③师及时评价,肯定学生思考。
④指生读第8段,
“老屋低头看看,墙壁吱吱呀呀地响:‘哦,是老母鸡啊。好吧,我就再站二十一天。”
结合旁批,想想此时老屋心情。
⑤体会“低头”“吱吱呀呀”等词,读出老屋因衰老、体力不支而带来疲惫感。
⑥指生分角色朗读第7—10段,注意读出老母鸡请求和老屋体弱却平静语气。
师:二十一天过去了,九只小鸡从门板下面叽叽叫着钻了出来,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时候了!”你觉得老屋会倒下去吗?会不会又有谁来请老屋帮忙呢?
(3)小蜘蛛要在这里织网捕食
①生用自己喜欢方式读课文第11—17段。
②指生回答:
A、谁又来找老屋了?它提出了什么请求呢?
B、老屋会怎样回答它呢?
C、老屋最终倒下去了没有呢?
③读了这一部分,你觉得老屋具有哪些品质?
④师小结:破旧老屋帮助了一个又一个小动物度过难关,它那舍己为人精神让我们感动万分。可是越来越老老屋最终会怎么样呢?
三、想象情节
1、师:老屋听着小蜘蛛故事,过了一天又一天,老屋越来越老了,它会一直站在那里,听小蜘蛛给它讲故事吗?
2、仔细阅读课文,并发挥你想象,老屋还可能会遇到其他需要帮助小动物吗?它们又会有怎样对话?和你同桌交流交流。
3、组内交流,推荐优秀同学展示。
4、师:老屋不断帮助别小动物,估计它不会倒了吧?你能来猜一猜老屋结局吗?
5、学生续写故事结尾,师巡视指导学生说出自己创造故事结尾依据是什么。
6、班级展示,评出创意故事结局。
四、小结
1、学生谈自己在本节课收获。
2、师:预测故事发展,要有一定依据,文章题目、插图,文章内容里一些线索,都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当然,预测内容可能跟故事实际内容一样,也可能不一样。
小学语文教案1-6年级 篇11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学习启蒙老师的爱国品质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深入理解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感悟作者对启蒙老师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对启蒙老师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构想:
以学生自学为主,对于一些难懂得字、词,教师要适当讲解,讲解有关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在读、悟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圈圈、画画、做旁注等形式,记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你的启蒙老师,谈谈他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2、本文作者写下了怎样的回忆,是为了表达什么?
二、自学本文:
1、思考:
(1)“我”为什么难忘启蒙老师?
(2)本文哪几段是写回忆往事?回忆了小学启蒙老师的哪几件事情?
(3)这些事情表现了启蒙老师的哪些品质?
(4)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道理。
A、“宽严之间”指什么?(老师对各门课的要求很严,但对日语课特别宽松)
B、从“宽严之间”领悟到什么道理?(对日本侵略者不能屈服,要记住自己是中国人)
2、讲解:
(1)1942年,沦陷时期
(2)学校所处的位置。
3、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句子,再把它改成不用问号的句子,句子的意思不变。
4、既然我的老师们播下的种子在他们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了,我们播下的种子也一定会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开花结果的。
三、联系自己,谈谈启蒙老师的几件事情。
1、请同学们谈谈。要求:有条理、有中心、重点突出、语句通顺连贯。
2、把这些写下来,并认真修改
3、教师巡视指导
4、同学之间可互相交流欣赏。
作业设计:
把你的感想写出来,好吗?
板书设计:
17、难忘的启蒙
组织抗日演讲爱国之心
沦陷时期启蒙老师严格要求学生
抵制日语课严谨治学
小学语文教案1-6年级 篇1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字,掌握难认难写字。查阅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词章《清平乐·六盘山》,体会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
4.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字,掌握难认难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词章《清平乐·六盘山》。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题。
1.还记得第九课辛弃疾写的.那首《清平乐》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茅檐低小……”
2.“清平乐”是个词牌名,它表示填词的平仄、韵律、节奏格式。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也是这样的词牌。
3.板书课题:21.清平乐·六盘山
4.读课题。你明白了什么?《清平乐·六盘山》是一首词。以“清平乐”为词牌名,“六盘山”是这首词的题目。
5.这首词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是什么意思呢?六盘山又在哪里?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一边看课文一边听课文录音。
2.听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些什么?(《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在1935年9月带领红军第一方面军翻越六盘山时的有感之作。正式书写是在1935年12月。)
3.自由读课文。
4.自学生字及词语。可边读课文边将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画记出来,借助课后的生字表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理解词语。也可以先读课后的生字,读准字音,再读课文。如果课文中除了生字还有不认识的字,可请教同学或老师。
5.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将课文读准读通,交流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
6.检查生字读音。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缨、缚、梁、眺、陕、诵
(2)交流难点字的识记方法。“缨、缚、梁、眺、陕、诵”六个字可以用与形近字相比较的方法识记。
缨——樱 缚——搏 梁——粱
眺——跳 陕——峡 诵——通
读准后鼻音字:缨、梁
三、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1.将生字放回到课文中,读一读课文中的词语。
长缨山梁陕北缚住
谈古论今天高云淡红旗漫卷瓦窑堡不朽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3.检查评价,请学生朗读这篇课文,引导学生适时评价。
4.多读几遍,讨论疏通词句。
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帮助理解“山梁”。
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眺望、吟诵。
交流搜集的长征资料,理解“第一方面军”“六盘山”“会师”“瓦窑堡”“陕北革命根据地”等词。
5.课文有几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第一部分是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第二部分是介绍这首词产生的过程。)
四、指导学生写字。
1.观察本课要求会写的8个字,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梁”字上部的点画较多,注意写好。
眺:左边是“目字旁”,不要写成“日”。
朽:与“巧”比较识记。
2.自由书空写一写。
3.将每个字描红一个,临写两个。写完后,同桌互相评价。
五、作业设计。
1.把这篇课文读流利,读给家人听。
2.用本课的生字做词语卡片。
3.找找长征的故事,读一读。
小学语文教案1-6年级 篇13
教学目标:
1、懂得板报稿的种类、组成及写作格式。
2、收集校园内的好人好事,不良倾向,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难点:
懂得板报稿的种类、验成及写作格式,并能对校园内发生的事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天天都在学校里读书,学习,应该说校园里发生的事我们是再熟悉不过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把校园里发生的`事记在板报稿上。那么记在板报稿上与我们以前写的作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二、明确习作要求与方法
1、读习作要求,说说这次要求的要点是什么?
2、反馈:报道班级和学校的消息。(发生的地点发生在校内,而且是一则消息)
3、自学习提示,要求:
1)什么叫板报稿?
2)板报稿可以写哪些内容?
3)板报稿的种类有哪些?
4)板报稿由几部分组成?
4、讨论反馈:
1)刊登在学校或班级的黑板报上的稿子。
2)可以表扬好人好事,可以批评不良倾向,可以发表自己的感想。
3)种类有报道稿、表扬稿、评论稿。(重点区别一下这几类的不同点)
4)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结合这一单元的消息的知识说说对标题和正文的要求)
边讨论边板书:
标题(点出主要内容)
开头(概括全文)
报道稿——正文经过(事情过程和背景)
结尾(意义和看法)
5、对照习作,巩固深化。
1)让学生自己讨论。
2)指名说说其特点。
三、选择材料
1、给出可以选择的范围。
午间活动、学习方面、体育方面、管理方面等。
2、要求选择有意义的事件,能从中发现什么,或从中可以教育同学什么等。
3、讨论选择材料。
四、试着口述,再次巩固报道稿的写法。
1、自由口述
2、同桌一起讨论,互说。
3、请好、中、差的学生口述,并给出评讲。
4、教师讲评。
五、小结
1、说说这节课所学到的有关板报稿的知识。
2、根据这节课的学习,再次修改板报稿内容。
-
更多精彩的小学语文教案1-6年级,欢迎继续浏览:小学语文教案1-6年级